小学科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思维发展

小学科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思维发展

小学科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思维发展

小学科学是一门基础性、综合性、实践性的学科,涵盖的内容广泛而丰富包括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其智力、兴趣以及探讨能力等还没有完全形成,对世界充满好奇,那么保护学生的这种好奇心,培养学生思维的发展是小学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首先,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注重兴趣教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去设计活动。将学生的兴趣引导到学习中来,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激发其求知欲。

其次,注重实践教学,倡导合作探究式学习,在教师的指导、组织和支持下,让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动脑、积极体验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做中思做中悟,通过合作与探究,逐步培养学生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

再次,注重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批判性思维和想象力,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提示,暗示等方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发现新知识,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在突破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大胆质疑,积极探索自己想要了解的更多的拓展性的知识。

总之,小学科学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掌握基础知识,更是对学生思维、创造力的一种开发,只有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做到这一点,才能让学生从中受益,活跃思维,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案例分析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 教学“圆的面积”时,除了像课本上把一个圆分成若干等份,用这些近似的等腰三角形拼成近似的长方形,从而得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S=πR2外,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把圆分成若干等份后还可以拼成哪些已学过的图形,这些图形的面积与圆面积有什么关系?利用这些图形能否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呢?通过操作,观察讨论,学生统一了认识:把一个圆分成若干等份后,还可以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根据这些图形与圆的关系,也可以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类似活动,使学生不拘泥于书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通过实践去感知知识,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而且使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概括归纳能力都得到相应提高。这样的操作活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会了自主探索,自己去发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案例二: 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应把学生置于问题的情境中。让学生去面临问题,在问题的唤起下,

产生求知情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先设计一道有趣的数学题,在黑板上写出“1、10、100、”问:“谁能加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把这三个数连接起来?”这个问题学生感到很新奇,这三个数分别是一位数、两位数、三位数,怎么能用等号连接起来呢?学生陷入沉思,认真思考后,得出了多种答案:1元=10角=100分,1米=10分米=100厘米……,此时教师又提出问题:谁能用同一单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来?”学生一听,思维更活跃了,纷纷发表了不同意见:1元=1.0元=1.00元,1米=1.0米=1.00米……,我接着说:像1、1.0、1.00这样的数的大小是否相等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研究这个问题‘小数的性质’。”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悬念,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能力。 【反思与分析】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一直是贯穿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也是数学教学的落脚点。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多鼓励学生敢于创新、乐于创新。我们应当注意发现学生的“别出心裁”,寻找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在教学时应尽可能多地采用自由、开放的教学手段。 只要一个个新的教学知识融入到有趣的生活情境之中去,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感兴趣,就会积极去探索,去创新。否则,则会对数

初探小学科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初探小学科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李国太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圈龙小学校 628312 内容摘要: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就是以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教学改革。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小学科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一、构建创新型课堂教学环节;二、构筑学生创新思维展示平台;三、拓展学生创新思维广阔空间。 主题词: 初探科学教学培养创新思维 正文: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新时期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就是以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教学改革。 对于小学科学教学要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目的,反思自己多年从事小学科学教学实践,本人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点滴体会。 一、构建创新型课堂教学环节 根据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宽松、和谐自主愉悦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从而迸发出创新火花。现代教育理论也认为,教育的个性化原则要求教师要把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引导者上,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与学生建立起平等、民主的关系。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就可以自主平等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出自己的主人地位,变“要我学”为真正的“我要学”。自主是创新的前提,没有自主就谈不上创新,有了创新,就可以实现自主探索,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就可以随意展现自主,使学生养成勇于探索的精神。探索精神的培养是教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墨守成规,扼守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师道尊严,教师只给学生装知识,课堂上一塘死水,学生处于“被克隆”的固定僵化状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就无以置喙。 1、多种形式,巧设情景,引学生入胜。课堂教学的引入环节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起点,因而我在构建创新型课堂教学环境时,灵活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如根据课题内容实物采集、归类、观察、设置疑问、教学挂图、师生对答等引入法;也借助多媒体视频、PPT课件、MP3音乐激励等现代教学资源,精心设计紧扣课堂教学的导入语,在第一时间为整堂课的教学敲响不同凡响第一锤,为整堂课的自主探索和师生民主平等和谐对话营造良好氛围。 2、亲身探“险”,体验创新,激学生共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在学习中意识和感受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在尝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时,我根据学生的个性不同,加强自主性和探索性的训练,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亲身探险,人人参与活动,让学生获得体验、经验、知识等,从而为创新思维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学生因此会体验创新的快乐。然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要尊重学生,与学生互换角色,换位思考才能创设出适合学生实际的问题情境,从而达到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多方位、多角度思考、讨论,在快乐和谐的活动中让学生创造性提出自主的独特见解,促进学生创新思维欢乐发展。 3、民主平等,双向互动,唤学生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对于不同类型的课题,我采用

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位小学语文教师都在思考、探索、研究的问题。我认为自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想使学生真正成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必须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始终。由于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控制力差,兴趣的激发显得更为重要。教师应充分运用启发式的提问、直观的教具演示,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或就文发挥个小故事,做个小游戏,来个小表演,这些都不亚于播洒兴奋剂,会使疲乏的学生又振奋起来,进入主动求知状态。 二是要引导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文,去学知。由于学生知识少而有限。能够真正理解一篇课文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理解课文的内涵尤为困难。如此这样,就需要教者巧妙设计问题,逐步由浅入深对课文进行探究。 三是要讲究课堂上的评价技巧。不论哪个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后,总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与肯定。因此,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老师还要注意课堂上的评价,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善于发展学生自身的闪光点,以鼓励为主进行评价。如当学生的回答远离标准完全不对,或根本无价值时,就可以从他发言的声音、说话的口齿、站立的姿势等其他的方面去鼓励。如有一次在讨论一个比较深奥的问题时,平时一个从不敢发言的同学举起了手,他们回答引起了哄堂大笑,但这个同学还是坚持把话说完,就从这一点上表扬了他,使他树立了信心,逐渐由取举于发言道有问必答,而且回答问题的效果越来越好。对于基础差的同学,他们在学习中常常处于不参与或被动参与学习的状态,他们能问解答,那本身就是一种进步,评价时就要鼓励其积极参与。对学生的评价要因人而异。如有些同学性子急、爱冲动,他们往往没经过深思熟虑就说就问。这时评价就重在帮助其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习惯。另外,根据心理学家的分析,儿童长期处于满足状态,会失去进取和探索欲。引有几基础好同学把课文中散步的男人因为受儿童救鱼的影响也跟着救鱼为内容来读写,这时我又问:“男人可以受到教育,那么别的游人会不会受到他们俩人的影响呢?”这几个学生恍然大悟,进而又读写下去,更多的游人不断参与救鱼的活动,最后所有的鱼都得救了。

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 力 创新思维能力是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积极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它是人类意识能动性的最高体现,也是学生自我发展的一种需要。正如崔琦教授所言“做学问不是做作业,做学问就像在旷野或森林中寻找回家的路一样,需要开创性的探索精神。”但是创新思维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在一定环境下长期培养、潜移默化的影响。那么,在科学教学中怎样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这就需要在多方面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一、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创新思维习惯 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对于以后初中阶段、高中阶段甚至大学阶段创造能力的形成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学生在小学低年级阶段的思维依赖性还是比较强,但随着身心发展的逐步成熟,小学生已逐步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特别是到了少年初期,对教师、家长的依赖不断减少,独立思考、独立操作能力不断提高。思维的批判性不断增强,开始批判的接收一些新鲜事物,同时对事物的认识开始渗透到本质。思维的发散性不断增多,能动性不断提高,在头脑中经常出现新奇的想法和观点。在科学教学中要根据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培

养创新思维习惯。首先要营造良好的有利于创新性思维形成的氛围,教学过程中,把工作的重心转到培养学生求知欲、独立性和创造性思维上来。其次要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联想和想象,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的培养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要创造让学生展开独立思考、大胆想象的条件。再次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他们自觉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创造性的回答问题。最后要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求异思维,创新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在指导学生的活动中,教师要多组织一些一题多解、多路思考的活动,看谁想的办法多就给予鼓励和肯定。对小学生来说,要培养他们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尽量引导学生突破定势的约束,推陈出新,不落俗套。 二、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一个创新发明的想法常常隐藏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中,对细节的细心观察常常能引发很多好的创意,更有甚者这些细节可能恰恰是发明的来源。很多有名的发明家就是从生活小事入手进行发明的,如牛顿从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伽利略从教堂的吊灯,发现了摆的等时性;爱迪生发现油灯光线暗淡,发明了电灯;富兰克林发现雷容易打击高大建筑物,发明了避雷针;诺贝尔发现工人开筑铁路很麻烦,发明了炸药……。学生的创新思维往往在生活之中得

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其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小学数学 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几点看法。 1.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思维具有很广泛的内容。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有各种各样的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呢?《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条规定是很正确的。下面试从两方面进行一些分析。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 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再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 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大纲》中的规定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和足够的重视。一个时期内,大家 谈创造思维很多,而谈逻辑思维很少。殊不知在一定意义上说,逻辑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创造思维往往是逻辑思维的简缩。就多数学生说,如果没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训练,很 难发展创造思维。因此如何贯彻《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目的要求,在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是值得重视和认真研究的问题。《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 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在小学高年级,有些数学内容如质数、合数等概念的教学,通过实际操作或教具演示,学生更易于理 解和掌握;与此同时学生的形象思维也会继续得到发展。又例如,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虽然不能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但是在教学与旧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新知识时,在 解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时,如果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对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起 到促进作用。教学时应该有意识地加以重视。至于辩证思维,从思维科学的理论上说,它 属于抽象逻辑思维的高级阶段;从个体的思维发展过程来说,它迟于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

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的进程就其本质来说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和学习知识,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作为一名教师,要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知识水平,就必须全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创设学习情境,促进学生主动思维。 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伊始,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生的学习情绪引进与学习内容有关的情境中,诱发学生探求知识解决问题的迫切愿望,让学生主动思考、积极表达和探索,从而主动地获取知识。 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基础,思维发展规律,精心设问、巧妙设疑,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的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激发学生思维。如在教学“已知圆的周长,求圆的直径”时,我用讲故事形式把数学内容展现出来。在复习旧知识后,先向学生讲一件事情:“教师昨天在操场的一棵大树下,听到两个同学在争论一个问题,如果不截断这棵树,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这棵树主干的直径是多少。”经老师这么一说,整个教室充满一种积极思考、主动探求知识的氛围。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悬念,启动学生主动思维。

二、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在“做”数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是他们的天性,让孩子对数学活动充满好奇和喜欢,是学好数学的源泉,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要让他们主动地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通过主动参与,才能更深入地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我在教学过程中,常常结合教学内容,通过让学生比一比,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试一试等操作活动,引导、发展学生思维。在“圆锥的体积”教学时,我便在课前指导学生参与制作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器,在课上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把圆锥容器里装满沙子,连续三次倒满圆柱容器,然后让学生讨论,归纳其规律,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可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两个大小相同的梯形和一些特殊梯形(如直角梯形、等腰梯形等),引导和启发学生利用直观操作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是在“做”数学,而非被动地“听”或“看”数学。这种有效的操作,学生手脑并用,不仅很快地理解和掌握了知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促进了推理能力的提高。(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附图:) b (1) (2) a×h÷2+ b×h÷2

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如何培养

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如何培养 发表时间:2012-09-07T08:42:12.937Z 来源:《新疆教育》2012年第8期供稿作者:李云升 [导读] 在语文教学中,尊重学生读解课文的自主性,也就意味着把握了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契机。 广西北流市六麻镇初级中学李云升 实施创新教育已逐渐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贯彻创新原则,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使学生能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呢?笔者认为,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积极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热情鼓励学生主动质疑批评,创新思维的培养就可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得以落实。 1 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在语文教学中,尊重学生读解课文的自主性,也就意味着把握了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契机。创新的起点是独立与自主。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学习者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的自主活动成为教学活动的基础。认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也表明,人脑对外部信息并非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建构。选入语文课本的是一篇篇纷繁复杂,展现五光十色的现实世界和作者内心世界的文章。学生在学习每篇课文时,都可以根据其知识和经验多角度地主动地读解课文,得出不同的结论,“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因此,教师必须尊重并认可学生读解课文的自主性,允许他们对课文有着不同于教师和教参的理解。学生的这种自主性保证了学生本身原有的认知结构与课文所提供的信息之间得以建立起实质性的非任意的联系———认识结构同化或顺应外界信息。这两种类型的理解,都会带来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和提高,同时也带来学生学习理解能力的提高。如果教师不尊重主体的自主性,灌输所谓的标准答案,往往就不能与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发生联系,而最终成为学生机械记忆的内容。鉴于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利。让学生感到老师和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的地位是平等的,是合作的“伙伴”,让学生可以自由读书,自由思考,自由发言,同时把教师的讲和问压缩到最低的程度,使学生有属于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有进行创新活动的时间,这样就能有效地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 2 积极引导学生大胆想象 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构成新形象的过程,其特点是具有生动的再造性或独特的创造性。康得说:“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认识功能”。想象是创新的源泉,没有想象,便没有创新。每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无不借助课文,引导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的翅膀,让思维邀游宇宙,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青少年形象思维比较发达,又特别喜欢想象。他们对课文的读解,从课文语句的理解到全文思想,形象和意境的把握,都需要借助想象的创造功能来完成。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任务就应尽量避免学生完全受课文制约,亦步亦趋,只是从课文中被动地接受一些东西的局面,而应努力引导学生带着被课文所唤起的全部激情和想象、理智及思考,以学生鲜明的个性色彩和主动精神去积极发现一些东西,甚至是一些隐藏在课文深处连作者自己也未曾认识到的东西;引导学生通过大胆的想象,来补充课文情节上的空白,意念上的省略改组课文的内容,延续课文的情节,或对课文的某观念进行提炼升华,从课文中引出新的见解等。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学生就能借助于想象的创造精神力,生动地再现、灵活地填补、大胆地延伸课文内容,在头脑中展现出一幅幅崭新的现实画卷,从而使学生步入神思自由的创新境界,得到了创新训练,培养了创新能力。 3 热情鼓励学生质疑批判 目前,一些语文教师,受落后教学观念的支配和考试制度的影响,在语文教学中照搬教参的现成结论,追求答案的唯一、统一标准化,对学生缺乏质疑批判的训练,致使学生为权威所困,拜倒在名人脚下,不敢有半点“越雷池”的非分之为,扼杀了学生在读解课文过程中所产生的创造性萌芽,这种现象实在令人痛心,已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爱思考、善质疑、敢批评,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由于思维定势力的影响,学生往往对书上、或带权威性的说法总想如何领会它,记住它,不敢另作新解推翻原说。正因为如此,语文教师就更应该充分利用语文课的优势,在教学中热情鼓励学生用审视的眼光大胆质疑,敢于批判,不盲从,不迷信,善于发现,勇于探索,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那么,怎么样才能激发学生的质疑批判创新的火花呢?首先,教师要从思想上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到,任何学者、权威都不可能穷尽真理之长河,任何人都有发现新知识的可能,要树立起敢于“班门弄斧”“异想天开”的思想。其次,在教学上教师要充分发扬民主,为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条件。在学习方法上,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动机,引导他们谈看法,摆见解,让学生注意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到底是否真有道理,经过比较,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在思考问题对。不要用预制的结论去束缚学生的思想,鼓励他们不仅从正面设想,也从反面进行设想,提出新的看法。最后,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钻得进去,接受、领悟、吸收,获得人类的创造智慧,还要引导学生跳得出来,运用发散性和灵活性的创造思维触角,从评判、辨析、质疑、引申和发挥等角度来审视,善于从貌似正确的现象中敏锐地发现其错误之处,敢于否定其中的“是”,揭示其中的“非”。 苏霍姆林斯说:“教学的特殊目的就是发展智力,培养聪明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一门学问,需要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想方设法,利用每一节课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激发出他们智慧的火花,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学术论文

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学术论文 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增强他们参与实践活动 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充分体验实践的过程,掌握实践的方法。例如,在 教学“有趣的磁铁”这一内容时,我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指南针。实践证明,学生制作指南针的方法非常巧妙:有的学生用细线吊起磁化钢针,有的学生把 磁化的钢针置于泡沫塑料之内,等等。这样,在潜移默化中,有效培养了学生 的创新思维。又如,在教学“弹簧里的学问”这一内容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利 用弹力原理改装一个小玩具。有个学生在玩具小车的前后左右安装了弹簧,他 这样做的理由是:小车的运行速度很快,如果撞到硬的东西,小车就撞坏了; 而安装上弹簧能起到缓冲的`作用,这样,小车就不会被撞坏了。其实,动手操作的过程就是学生将自己的创意落到实处的过程,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 思维,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实践。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并 帮助他们不断深入地观察周围世界中的科学现象。例如,在教学“弹簧中的学问”这一内容时,教师可给学生播放两个视频(“生活中的弹簧”和“生活中 的弹力”);在教学“鞋底花纹的启示”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为学生播放有关 摩擦力(“生活中的摩擦”)的视频。总之,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可使学生领略各种颇具特色的视听语言,这不仅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更极 大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三、了解自己,了解学生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只有“了解自己,了解学生”,才能既取得良好 的教学效果,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了解自己”,即明确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并利用自己的长处把事情做好,规避自己的短处把损失降到最低。例如: 有的教师擅长演讲,所以能有效地鼓舞学生的气势;有的教师擅长电脑操作与 课件设计,所以能生动、形象地为学生呈现知识。“了解学生”,即了解学生 的认知水平、探究能力、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生活经验和生活习惯等。实践 证明,每个小学生都有探究科学知识的欲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的 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 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务必要明确 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探究能力,从而有效地增 强他们探究科学知识的欲望,最终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以形成丰富而独特的综合素质。这一综合素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创新素质,而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明确的任务。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 一、引奇激趣——迎接创新的使者 激发学生浓厚的创造兴趣和欲望,引导学生多思多问,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首要工作。在教学中,兴趣又往往表现为一种好奇心,有好奇心才会有深刻而独特的思维方式,才会有发明创造。教师应该加倍爱护学生的这种好奇心,迎来创新的使者,拉开求知的序曲。 1.巧设悬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才能使学生在课堂的有限时间内迸发创新因素,获得新的知识。为此,教师必须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赤壁之战》这篇文章,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曹操拥有80万大军,而刘备和孙权才有3万联军,可是曹操的军队为什么会被打得落花流水呢?这一巧妙的提问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一个大大的悬念,唤起他们的好奇心,使学习的热情高潮,兴趣油然而生。 2.创设情境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叶圣陶语)。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文质兼美,有的文笔清晰;有的情深意长,富有感染力;有的富有幻想。在教学中,这些课文可以通过朗读、录音、挂图等来创设特定的情境感染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主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如《雾凇》这篇课文中,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的雾凇图,教学的开始,教师播放录像(雾凇景象),向学生展示雾凇的奇特和壮观,使学生在欣赏雾凇景色美丽的同时,激起求知的欲望。 3.联系实际 在语文教学中,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教师可以《我与小女孩比童年》为题,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童年进行“说话”训练。经过这样联系现实的训练,唤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改善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 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游戏激趣、导语激趣、活动激趣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诱导质疑——催生创新的萌芽 古人云:“学贵有疑。”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拥有创新能力的人必须具备敢于质疑的思维品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激起探求新知的欲望,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

在小学科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小学科学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天水市麦积区道南小学张舒涛 在小学科学课中,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方面,有很多可以借鉴尝试的地方。 一、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1、引导思维发散,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方法的发散。要求学生思考解答某个问题的种种方法。如在观察蚂蚁的身体结构时,由于蚂蚁是活的动物,一停不停地在爬行,而且身体又小,很难让它静下来观察,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得到多种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角度的发散:科学课中,为了得到某种事物的特征,可以让学生通过多种角度来进行观察。 2、教会学生联想,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联想也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指从一个问题想到另一个问题的心理活动,教会学生各种联想是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重要方面。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由一事物或概念想到其相近的事物或概念。如学生在观察蜗牛时,从蜗牛的外形想到鼻涕虫、螺丝、田螺等动物。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由一事物想到在性质和形态上相似的另一事物。如,

在对水的观察中,联想到类似于水的其它液体,就像酱油、菜油、醋、汽油等;在说草丛中有蟋蟀时,学生会想到蚱蜢、蝗虫、蝴蝶等小动物。在说大树上会有哪些动物时,学生马上会想到有鸟这种动物。 学生学会了联想,丰富了想象能力,思维变的灵活了,敏捷了。他们开动脑筋,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课堂上常常出现这样的情景:学生不让教师告诉答案,总是说:"让我自己想一想,看我想的对不对"。 3、突破常规想象,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独创性是创造思维的根本特征,它指敢于超越传统习惯的束缚,摆脱原有知识范围的羁绊和思维过程的禁锢,善于把头脑中已有信息重新组合,从而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产生新成果。"突破常规":指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提出大胆设想,发表独特的见解,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探寻具有创新意义的简捷妙法。如在对蜗牛的观察中,有一个学生突发奇想,说要把蜗牛浸没在水中,看看蜗牛会不会被水淹死,会的话,它能在水中最多坚持多久。 二、创新思维的发展与训练 1、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儿童提问表明儿童在对事物进探索、思考在寻找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这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其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小学数学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 思维具有很广泛的内容。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有各种各样的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呢?《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条规定是很正确的。下面试从两方面进行一些分析。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再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大纲》中的规定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和足够的重视。一个时期内,大家谈创造思维很多,而谈逻辑思维很少。殊不知在一定意义上说,逻辑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创造思维往往是逻辑思维的简缩。就多数学生说,如果没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训练,很难发展创造思维。因此如何贯彻《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目的要求,在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是值得重视和认真研究的问题。 《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在小学高年级,有些数学内容如质数、合数等概念的教学,通过实际操作或教具演示,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与此同时学生的形象思维也会继续得到发展。又例如,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虽然不能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但是在教学与旧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新知识时,在解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时,如果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对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起到促进作用。教学时应该有意识地加以重视。至于辩证思维,从思维科学的理论上说,它属于抽象逻辑思维的高级阶段;从个体的思维发展过程来说,它迟于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文献综述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文献综述 本文通过广泛的阅读、比较,对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做一个概述与解读,对研究的框架做尝试性搭建。 一、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生活在以计算机与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时代,信息更新快、容量大的时代特点决定了我们要培养具备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 第二、“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的民族之林,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对国家而言,要应对知识经济时代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必须加强对人才,尤其是创新人才的培养。 第三、创新是推动整个人类的物质文化不断进步的动力源泉。 二、几个概念的认识 创新能力:目前的三个观点包含从概念、内涵的剖析到实际可操作性的思考,包含了从理论到实践两方面的内容。第一种观点以张宝臣、李燕、张鹏等为代表,认为创新能力是个体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包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等,产生某种独特、新颖、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它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等三部分,核心是创新思维。第二种观点以安江英、田慧云等为代表,认为创新能力表现为两个相互关联的部分,一部分是对已有知识的获取、改组和运用;另一部分是对新思想、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与发明。第三种观点从创新能力应具备的知识结构着手,以宋彬、庄寿强、彭宗祥、殷石龙等为代表,认为创新能力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工具性知识或方法论知识以及综合性知识四类。 创新思维:在创造性的诸构成要素中,创造性思维是其核心。这个核心的含义通俗地讲就是“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对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明显的改组,同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这个概念强调了思维的优化组合与重新调整,目标是为了实现创新。培养创新能力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创造思维。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将创造思维结构分为发散思维(有发散就要学会聚合)、形象思维(一种直观的思维能力,它是在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有效的思维能力)、逻辑思维(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辨证思维(质疑与思辨)和横纵思维(知识的广泛联系与拓展)等6个要素组成,培养创造性思维,何克抗教授又提出了5个环节,即:重视发散思维的培养;重视直觉思维的培养;重视形象思维的培养;重视逻辑思维的培养;重视辨证思维的培养。 多媒体:一般理解为多种媒体的综合。多媒体技术不是各种信息媒体的简单复合,它是一种把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和声音等多种信息类型综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能支持完成一系列交互式操作的信息技术。多媒体代表数字控制和数字媒体的汇合,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改变了计算机的使用领域,其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管理、学校教育、公共信息咨询、商业广告、军事指挥与训练、建筑规划设计,甚至家庭生活与娱乐等领域。而多媒体系统却不只是单一的一门技术,而是多种信息技术的集成,是把多种技术综合应用到一个计算机系统中,实现信息输入、信息处理、信息输出等多种功能。一个完整的多媒体系统由多媒体硬件和多媒体软件两部分构成的。这个概念说明多媒体的特点从单一走向综合,从展示性走向交互性与可控性。

创新思维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渗透

创新思维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渗透 发表时间:2015-05-08T10:41:48.62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5年5月总第205期供稿作者:郝跃斌[导读] 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创新思维又是创新能力的核心。郝跃斌河北省尚义县三工地镇中心小学076761 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创新思维又是创新能力的核心。没有创造性的思维就不会有创造性的行动。为此,在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方面,在科学课中有很多可以研究的地方。我以为,在进行《科学》的教学时,应当遵循科学发展的规律,按照“问题——假设——探究——结论”的科学认识程序,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一、问题 “好奇心总使我们不停地提出问题,并谋略找出答案。”《科学》教材语:“有问题,才有思考;有思考,才有探究;有探究,才有发现;有发现,才会有进步。”人类认识科学和掌握科学的规律,决定了《科学》这门学科的教学,必须从问题入手,这也是科学教学的一大特色。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让学生思考;也可以由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对某些现象产生的疑问。 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儿童提问表明儿童在对事物进行探索、思考,在寻找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这正是思维的表现形式,也是儿童创新思维的开端。 质疑问题本身就是蕴含创新思维的火花,也是创新的起点。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够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疑才能提高,有疑才能思考,有疑才能进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要大胆提出问题。 二、假设 大胆假设就是学生思维的开始。我们知道,无数的发明都是来源于科学家大胆的假设。在《科学》的教学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围绕问题,根据以往的经验,说出自己的估计。假设的过程,主要是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经验,在观测前对事物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在这过程中,教师不要粗暴地干预学生的假设,应当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他们才会在实验的过程中,有一种更加求实的精神,并渴望通过实验寻求答案。例如,在进行《热水变冷》的教学时,当老师提出问题:一杯热水,在温度下降的时候,温度有什么变化规律?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的经验,说出自己的假设。诸如“温度会均匀下降”、“温度开始的时候下降得很快,后来越来越慢”、“温度开始的时候下降得慢,后来越来越快”的答案,教师不要马上下结论,提示学生通过实验来了解最终的答案。又如,在进行《吸热和散热》的教学时,老师提出问题:不同的物体的吸热和散热性能一样吗?不同颜色的物体,它们的吸热、散热性能一样吗?教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估计,作出大胆的假设,诸如“水比沙吸热快,散热也快”、“水比沙吸热快、散热慢”、“水比沙吸热慢、散热快”等答案,不一而足,证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极浓。 三、探究 探究就是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对实验的结果进行观察比较,以此来检查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的过程。探究是学生获得真知,解决问题的关键。探究更是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亲自去寻找答案的过程,它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有效手段。所以,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注意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比较能力的培养,养成科学的探究方法。 1.仔细观察,发现现象 观察能力是人在亲身实验的条件下考察客观事物的能力,是人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客观事物的能力,是获取感性材料的基本途径。表现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能比较细致地观察到实验的每一个步骤、实验的每一次变化现象等等。 2.动手操作,探求真知 “实践出真知”,这句名言说明了亲自动手实验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能力,就是动手能力。学生的动手能力主要表现为:在实验的过程中,能按顺序进行实验;操作规范,每一个实验的动作准确无误;并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要获得最直接、最感性的资料。 3.学会比较,辨别异同 比较就是将两样或两样以上的物体,通过从诸多的方面进行对比,得出异同的过程。比较是分类、抽象、概括和归纳的基础。比较能力是在头脑中确定事物之间的差异点和共同点的能力。比较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认识事物、掌握规律、掌握科学起着巨大的作用。例如,《吸热和散热》的实验,学生通过动手测量阳光下和阴凉处的不同温度,画出了曲线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发现变化的规律:沙升温快,降温很慢;水升温很慢,降温很快。通过这样的分析比较,同时归纳这样的结论:沙的吸热性能好,是很好的保温材料;水的散热性能好,是不错的散热材料。并鼓励学生将这些结论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这样的实验,使学生的比较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四、结论 科学课既强调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还重视在实验的过程中搜集和积累数据,强调对事物的认识不仅要在质上认识,更要从量的分析中得出结论。由于定量分析会使学生的头脑更加精确化,更加科学化,只有用一定的数据来描述事物时,才算是达到了对事物内在性质的真正的了解。因此,上好科学课,必须教会学生在重视数据的搜集和积累,学会做好实验的结论。 教师要多鼓励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广泛交流,放下教师的架子,与学生共同参与观察探究活动,在交往中提倡相互尊重、信任、理解、支持、合作、帮助,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要多运用鼓励性评价。科学课是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目的的,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科学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逻辑 思维能力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根据正确思维规律和形式对数学对象的属性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证明的能力。因此它不仅要求学生能熟练地进行证明,还要求学生灵活地运用全部基本的逻辑方法,我们试以概念的形式和发展作一简要说明。 一、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强调教学内容的严谨性要求 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中学数学课的重要目的之一。而数学的严谨性要求,正是发展学生逻辑思维的核心环节。逐步加强教学内容的严谨性,并使真正消化理解,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重要措施,也为今后教学进一步提高严谨性创造了有利条件,具体要求如下: 1.要求学生语言精确 从七年级开始,就应当要求学生改变不准确的语言习惯,逐步懂得语言精确化的必要性。同时,要求学生一方面能准确地理解数学教材中的精确叙述;另一方面能准确地运用数学语言叙述教材中的结论,叙述解题过程。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数学语言逐步地丰富起来。 2.要求学生思考缜密 所谓思考缜密就是考虑问题全面,周密而不遗漏。这也是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的思考习惯。要求学生思考缜密,还要注意防止学生“以偏代全”。即轻易相信从某一特殊情况得出的结论,并以此作为一般的结论。

3.要求学生言必有据 言必有据是思维严谨的核心要求。它要求推证过程中立论要有根据,即合乎逻辑学的要求。它还要求在一般解题过程中,无论是计算或是画图,或是其他推理过程,都要讲究根据。 4.要求学生思路清晰 一个问题,往往要分几种情况进行考虑,又要从几个侧面进行分析,还得通过几个步骤才能解决。为了达到思路清晰,教师的每一节课都应力争结构、层次都有条不紊,清楚明确。教师要保证一节课的思路清晰明确,同时也要求学生听课首先听清一节课的思路,然后才追求细节上的明白。其次,在具体解题过程中,也应有个清楚的程序。要先掌握解题的基本程序,而不是先考虑解题的全过程。为此,应当教会学生,把一些法则公式等的运用归结为一定的程序。有了一个基本的程序,才能保证解题过程思路清晰,才能避免混淆,减少错误,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灵活变化。 (二)在独立思考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思维能力,尤其必须尊重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而不应仅仅是教师传授一些具体的思维方法。我们常常认为自己关于思维的经验是极为宝贵的,因为它曾经常帮助我们在黑暗中摸索时看到了希望。因此,我们急于把这一切告诉给孩子们,希望他们遇到类似的情境时,也像我们那样去行事。然而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往往使人产生思维定势,使思维固化,没有灵活性。就是科学上已经证明的事实,学生也还是要试图去改变它。

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_ 课堂教学的进程就其本质来说是师生思维共同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目前,越来越多的教师更加重视学生学习的思维过程。但从农村学生的思维仍很不充分。下面就如何培养农村学生的思维能力谈粗浅体会。 一、创造学习情境,促进学生主动思维。 农村小学生的思维依赖性强,较多处于被动思维状态。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他们学 习的积极性,抓住时机,创造情境,把学生的情绪引进与学生内容有关的情境中解发学生探求的迫切愿望,让他们主动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主动地获取知识。 学习的思想活动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教师要根据学习的认识基础,思维发展规律,精心设问题情境,巧妙设疑,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的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激发学生思维。如在教学“已知圆的周长求圆的直径”时,我用故事形式把数学题表现出来。在复习旧知后,先向学生讲一件事情:“老师昨天在操场的一棵大树底下听到两个同学在争论一个问题:‘如果不截断这棵树,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这棵树的主树杆的直径是多少’。”然后设问:“同学们,你们也想一想,应该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呢?”经老师这么一问,整个教室充满一种积极思考、主动探求知识的气氛。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悬念,启动学生主动思维。 此外,又可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操作情境,形成乐趣,提高思维的主动性。我在教学过程中,常常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通过让学生比一比,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试一试等实践活动,引导、发展学生思维。又因为农村小学的条件所限,配套学具不充足,因此让学生自制学具,使到人人参与动手操作。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课前指导学生用硬纸板制作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容器各一个,在课上让每个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把圆锥容器装满沙子连续倒三次倒满圆柱体容器,然后让学生讨论归纳出规律,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使学生学习思维处于主动状态,所以学生学习兴致高,乐于思考,培养了思维能力。 另外,还可以创设目标情境、认知情境等,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 二、变换思考角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农村小学生缺乏变通能力,思维较单一。因此在教学中,要精选习题,要鼓励学生多 思考,在解法上不具一格,并注意从多种解法中对比分析,尽可能采用灵活的简单的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 三、提高计算速度,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农村小学生的思维缓慢而不敏捷。计算的快慢,直接影响思维的发展,因此,进行提 高计算速度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进行计算速度的训练,在课堂中通过心算、抢答、游戏、限时计算、限量竞赛等形式进行。并要注意教给学生简算的方法,让学生在计算中自觉运用。如,在求空心圆柱体的体积时,方法多样,我引导学生讲出算理,让学生通过公式变形,最后使学生归纳出空心圆柱体体积较为简便的计算方法,即也是用面积高求出。以后遇到这类问题,学生都能迅速地计算出来。 另外,还可以通过数学活动课,组织学生进行速度训练,如以填数游戏、猜数游戏等形式赛快,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因此,通过长期的速度训练,能提高大脑转数,促进思维发展。 四、加强语言训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农村小学生往往语言表达能力较低,不能用语言完整清晰地途述思维过程,特别是数 学语言更是缺乏,阻碍思维发展。大纲指出:“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因此,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训练和发展思维勇的重要环节。农村的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