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鉴赏基本知识

一、玉器鉴赏 手触摸法:若是真玉用手摸一摸,有冰凉润滑之感。 视察法:将玉器朝向光明处,如阳光、灯光处,如果颜色剔透自然就是真玉。 舌舐法:舌尖舐真玉有涩的感觉;而假玉则无涩的感觉。 放大镜观看:将选购的玉器放在放大镜下观看,主要是有无裂痕,无裂痕者为上乘优质 玉,有裂痕者为次之。即使是真玉,有裂痕的其价值亦大减,裂痕越多越明显的,价值也就 越低。 二、古玉器鉴赏 中国从原始社会开始生产玉器, 加工时需要特殊的工具和方法,故加工过程大体有选 料、画样、锯料、做坯、打钻、做细、光压、刻款等若干工序。仿古玉还要增加“致残”和“烧 古”等工序。 在中国南方, 良渚文化的大型玉璧和高矮不同的多节玉琮, 标志着治玉工艺已与石器工 艺开始分离。玉器造型较为复杂,已能碾琢阴线、阳线、平凸、隐起的几何形及动物形图案 装饰,具有朴素稚拙的风格。 60 秒。 周时代的玉器以形象单纯、神态突出,多用双勾隐起的阳线装饰细部为其特征,并出现 了俏色玉器。春秋战国时期玉器工艺有了广泛的发展,各诸侯国竞相碾治,精益求精。秦汉 玉器与精雕细刻的春秋战国玉雕相比, 在艺术风格上趋向雄浑豪放。 汉玉隐起处常用细如毫 发的阴线雕饰,有如古画上的游丝描一般刚劲有力,以弥补其立体感不强的弱点。这是汉玉 技法上的一个特点, 对后世玉器有着深刻影响。唐、 宋玉器色如羊脂,光泽莹晶,质地精良, 技术精湛,禽兽花卉的题材和玲珑剔透之器增多,写实能力大为提高,开始出现世俗化的倾 向,在形神兼备上达到了极高的造诣。这与当时绘画、雕塑艺术的成熟有着密切的关系。元 明清时期南北两地玉器普遍发展, 是中国玉器史上极其光辉的时代。 现存北海团城内的元代 渎山大玉海,明汪兴祖墓出土的玉带板,朱翊钧墓出土的玉圭、玉带钩、玉盂、玉碗、玉壶、 玉爵、玉佩等可以代表这时期玉器的特点。在继承宋代玉器特点的同时,出现加工粗放或碾 琢繁琐的两种互相排斥的倾向。 元明玉器还受到文人书画的影响, 发展了碾琢文人诗词和写 意山水画的玉器,也往往镌刻名家款识,追求文人高雅的情趣。清代乾隆时期的玉器因玉材 丰富、皇家提倡和社会需要,技艺成熟达到空前的高峰。另外,中国维吾尔族的碾玉工艺富 有地方色彩, 是中华民族玉器艺术宝藏的组成部分。 在后期封建社会仿古思潮影响下, 以“返 朴”为目标,追仿“汉玉”风格而生产的各式玉器,被称为仿古玉,这种玉器始于宋而盛于明 清,有着自己特殊的美学价值,也是古代玉器的组成部分。 三、

玉石之王--翡翠 翡翠主要鉴定特征 翠性:不论翡翠原料或成品,只要在抛光面上仔细观察,通常可见到花斑一样的变斑晶 交织结构。在一块翡翠上可以见到两种形态的硬玉晶体,一种是颗粒稍大的粒状斑晶,另一 种是斑晶周围交织在一起的纤维状小晶体。一般情况下同一块翡翠的斑晶颗粒大小均匀。 石花:翡翠中均有细小团块状,透明度微差的白色纤维状晶体交织在一起的石花。这种 石花和斑晶的区别是斑晶透明,石花微透明至不透明。 颜色:翡翠的颜色不均,在白色、藕粉色、油青色、豆绿色的底子上伴有浓淡不同的 绿色或黑色。就是在绿色的底子上也有浓淡之分。 光泽:翡翠光泽明亮,抛光度好,呈明亮、柔和的强玻璃光泽 密度和折射率: 翡翠的密度大, 在三溴甲烷中迅速下沉, 而与其相似的软玉、 蛇纹石玉、 葡萄石、石英岩玉等,均在三溴甲烷中悬浮或漂浮。翡翠的折射率为 1.66 左右(点测法) , 而其它相似的玉石均低于 1.63。
包裹体:翡翠中的黑色矿物包裹体多受熔融,颗粒边缘呈松散的云雾状,绿色在黑色包 裹体周围变深,有"绿随黑走"之说。 托水性强:即在翡翠成品上滴上一滴水,水珠突起较高。 总之,翡翠主要的识别特征是:颜色不均,绿色走向延长;带油脂的强玻璃光泽;变斑 晶交织结构;有凉感,在查尔斯镜下颜色不变。 翡翠的保养 佩戴翡翠应注意保养,以使其 历久长新。翡翠受到碰撞和摩擦后,将可能失去光泽甚至破损。每件首饰应该单件存放,避 免受到碰撞、摩擦。佩戴时应小心不要跌落。 清洗时用温肥皂水快速清洗,除去表面灰尘、 油污,然后用棉花沾酒精轻轻擦拭,最后置于通风处晾干,而不要在阳光下曝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