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美国“浪潮”事件

1967年美国“浪潮”事件
1967年美国“浪潮”事件

1967年美国“浪潮”事件

纳粹速成,只需五日

他们无法理解法西斯主义,但突然间,他们成了这场运动的一部分。1967年,在美国的一所高中里,教师Ron Jones大胆地进行了一场实验:他向他的班级灌输纪律性和集体精神。“很快,事态的发展就失去了控制”,多年后,一位当时的学生回忆道。

Ron Jones束手无策。时间:1967年4月,地点:加利福尼亚Palo Alto Cubberley高中历史课,主题:第三帝国。一个学生提了个问题,为什么德国人声称,对于屠杀犹太人不知情?为什么无论农民、银行雇员、教师还是医生都声称,他们并不知道集中营里发生的惨剧?Ron Jones不知道如何回答。

下课之后,这个问题仍在Ron Jones的脑子了不断盘旋。他决定,大胆地进行一项实验。他要重建纳粹德国,一个微型的纳粹德国,就在他的教室里。他想让他的学生们亲身体会法西斯主义,不仅体会其恐怖,也体会其魅力。星期一,他站在讲台前,不同于以往,他开始向他的班级下达命令。

“Jones先生因其激进的教学方式而备受争议”,他当年的学生Phillip Neel说道,“有一次,他把我们分成两人一组,其中一人必须整天遮住眼睛活动,籍此让我们理解,什么叫信任。”还有一此,这名激进的教师禁止一部分学生,在几天时间内使用教学楼里特定的洗手间。“他想让我们体会,什么是宗族隔离”,Phillip Neel回忆道。这名当年的学生现在是电视节目制作人,目前正制作一部关于Ron Jones 实验的纪录片。

玉不琢,不成器

Jones不仅仅因其激进的教学方式闻名,他同时也是学生的好朋友。他住在一间树屋里,玩朋克音乐。但在某个星期一,他命令他的学生,端正坐姿,抬头挺胸直背,双脚平放,双手背后。接下来的是速度训练:起立,坐下,一遍遍重复。最后他让学生站到教室门外,等

他发出信号后,学生们跑回座位坐下。Jones记录下了时间,5秒,无声的5秒。而做到这一点所需的,仅仅是几分钟的练习。

Jones更进一步。他让学生阅读文章,接着开展讨论,但必须遵循严格的规则:想发言的人必须起立,站到桌旁,先说“Jones先生”,然后才允许发言。发言时必须言简意赅,口齿清楚。谁要是回答的时候心不在焉、随便应付,就必须重新回答一遍,甚至不断重复。Jones坚持他的原则,并渐渐对结果感到惊讶。捣蛋鬼变成了榜样,他们的勇于发言,见解独特,答案明确。回答问题的也不再仅仅是那几张老面孔,无论是问题还是答案的水准有了惊人的提高。学生们注意力更集中,听讲也更专心。Jones原先以为,学生们会认为专制型的教学方式可笑,会抵触,不配合,但结果恰恰相反。要求学生们遵守纪律,服从命令很简单,意外得简单。学生也变得更加有效率。

“他是我们信任的老师”

星期二,他踏入教室,迎接他的是一片肃静。所有人在课桌后坐得笔直,虽然并没有人这么要求。他们的聚精会神,表情充满期待,没有人交头接耳。他们在等他,Ron Jones,他们的老师。他在黑板上写下:“纪律铸造力量”-“团结铸造力量”,然后开始讲课。学生们认真听讲。下课时,他用手做了一个简短的动作:手臂前伸,手掌先向上,再向下滑出一个曲线。一个波浪。Jones把这个手势定为班级的问候礼。在学校里和大街上用这个手势表明身份,身为这场运动的一份子。

Jones把这个问候礼称为“第三浪”。浪潮总是以三波的形式到来,最后一浪,即第三浪冲上沙滩时是最强劲的。没有人意识到,这个名称和“第三帝国”何等相似。

“Jones先生他是我们信任的老师。我也参加了,一切都似乎很有趣,感觉是场游戏。至少刚开始时是这样”,Neel回忆道。他当时只是觉得挺这位老师上课很有意思。

相互告发-为了集体的利益

接下来的几天,Jones仔细观察校园里的一举一动。在咖啡厅、图书馆、体操馆里,学生们见面时用“浪潮”手势打招呼。这个实验已从教室扩展到了整个校园。

星期三,Jones分发了成员卡,其中三张上有一个红色的叉。拿到这三张卡的人被委以特殊的使命:检举不遵守“浪潮”规定的人。随后,Jones又开始“布道”了,从行动,投身集体,一直说到自我堕落。他被他自己的话感染了,他摇摆于领袖和老师的双重角色之间。他为他充满干劲的学生骄傲,为他们的成绩骄傲,为他们的团结骄傲,他为他自己骄傲。紧接着,告密的风潮到来了。他只委派了3个学生检举批评者和反对者。结果却来了20个人。他们毫无保留地告发他们拿“浪潮”开玩笑的朋友,出卖他们对“浪潮”表示怀疑的父母。一切为了集体的利益。这场运动在三天之内已经成为了他们生命的全部。

“从那一刻起我意识到,事态的发展已经失控了”

“我当时虽然参加了,但应该算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Neel如今说道。有的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这场运动中,但也有学生从根本上反对这场运动。“一次课间,我对我最好的朋友说了一个关于‘第三浪’的笑话,结果第二天,Jones先生在所有学生面前提到了这事,从那时起我开始感到害怕。” Neel清楚,肯定是他最好的朋友告发了他。“而那时他只是面无表情地望着前方。从那一刻起我意识到,事态的发展已经失去了控制。”

当看到如此多的学生为了这场运动毫无保留地出卖朋友,Jones也感到害怕了。他必须找到一条出路,来中止这场实验。但如何才能做到?

星期四,课堂里的人数已从30人涨到了80人。新来的都逃掉了原本应去的课。Jones宣布,“第三浪”是全国性青年运动的一部分,目的在于促进国内政治体制变革。星期五中午12点,将会由总统候选人正式宣布组织的成立。学校里也会有相应的公告。

一个奇异的巧合让这个声明更加可信:时代杂志上整页刊登了一个名为“第三浪”的木器产品的广告。学生们被鼓舞了。“当时没有人对Jones先生表示一丝怀疑”,Neel回忆道。

“我们差一点就成为了优秀的纳粹”

星期五中午,学校大礼堂。超过200名学生笔直地端坐在那里,天花板上挂满了“第三浪” 宽大的横幅。Jones作了简短的致辞,200只手臂对着他举起,做了“浪潮”问候礼。这场实验只进行了五天,却是漫长的五天。

“当然”,Neel说,“我也在场,作为外人很难想象,短短几天内形成了何种团体的压力。”礼堂内,Ron Jones打开一台电视。出现的只有雪花。学生们等待着。屏幕上除了雪花别无他物。学生们仍然等待着。他们已经习惯了纪律和服从。几分钟后,终于有人问道:“不存在什么领袖,对不对?”礼堂里炸开了锅。Jones开始讲话,不再大声、严厉,而是柔和、带着自责:“没错,但我们差一点就成为了优秀的纳粹。”

没有人愿意提及这场实验

Jones给学生们播放了一部关于第三帝国的影片:帝国党代会、集体、纪律、服从,以及这个集体的所作所为:恐怖、暴力、毒气室。Ron Jones看着一张张不知所措的脸。最初的那个问题得到了回答。他说:“和德国人一样,你们也很难承认,竟然做得如此过分,你们不会愿意承认被人操纵,你们不会愿意承认,参与了这场闹剧。”

他说得没错。第二天,学校里笼罩的压抑的气氛。没有人愿提及这场实验。“我自己当时陷得不深。所以对我来说,这只是一次难得的经历。”但其他人从此对此只字不提,直到Philip Neel因为纪录片和他们联系。

Neel在收集材料时得知,许多人感到尴尬,居然如此轻易地被“浪潮”席卷。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他们原本不是Jones班上的,但为了“第三浪”,他们逃了原本该上的课。“那是1967年,他们中许多人当时热衷政治”,Neel解释道。“他们参加了学运,甚至黑豹(60年代美国黑人运动)。他们当时都感到无比震惊,如此轻易就放弃了自由。”

“这个实验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结果,是因为我们中的很多人孤独、缺乏家庭的温暖、集体

的关心,缺乏对一个群体的归属感。即使把这个实验放在今天,也会得出同样的结果……去你们当地的学校看看,那里找得到民主吗?”

——Ron Jones某次采访时的回答

“浪潮”所体现的是“强权下的服从性”这一现象。著名的米尔格拉姆实验(Milgram experiment)研究的既是这一现象。

并购重组-并购浪潮下的民族品牌 精品

摘要: (1) 第一部分引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部分品牌、民族品牌的含义及品牌的作用. (2) (一)品牌的含义 (2) (二)民族品牌的含义 (3) (三)品牌的作用 (3) 第三部分民族品牌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5) (一)民族品牌发展现状 (5) (二)民族品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8) ⑴品牌意识淡漠,“短视”“急功近利”现象严重。 (8) ⑵过度迷信广告,追求品牌知名度却忽视美誉度、忠诚度。 (9) ⑶品牌缺乏战略管理。 (9) ⑷品牌缺乏创新精神。与时俱进地不断创新,是品牌永葆青春活力的秘诀。 (10) ⑸品牌缺乏文化内涵。 (10) ⑹品牌缺乏有效保护。 (11) 第四部分建设民族品牌的策略 (11) (一)树立品牌意识 (11) (二)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品牌美誉度、忠诚度 (12) (三)做好品牌战略管理 (13) (四)加强品牌创新 (16) (五)加强品牌文化建设 (17) (六)增强品牌保护意识,利用国际国内法律法规保护民族品牌 (19) 第五部分结语 (21) 【】 (21)

并购狂潮下的民族品牌 摘要: 在中国步入改革开放而立之年的语境下看,中国的投资环境日趋完善,巨大的市场吸引着大批外资涌入,民族品牌在对接和碰撞中收获多多,教训也不少。但让外资和平融入中国,公平参与竞争,当是中国经济自信迎接全球竞争的良性趋势。纵观走出国门的外国品牌,资方换了一次又一次,始终不变却是产地、品质、商标以及蕴涵的文化。这正是在中国在Made in China时代所缺乏的品牌价值认知。在产品同质化的今天,光靠产品本身或是价格竞争已经不能取得优势了,只有具有强势品牌才有能力占领市场,品牌还意味着更高的溢价能力,因此,品牌建设成为中国企业必然的选择。品牌建设更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有了品牌还要加强品牌建设,否则企业就有可能面临昙花一现的危机,企业只有进行品牌建设,创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才能在国际市场竞争的浪潮中取得足够的影响力和征服力。但是,一些外资企业在与中国企业合作时却试图控制中国企业,以收购或并购的方式垄断中国市场,使得我国的民族品牌日渐萎缩。因此,中国企业在与外企合作时一定要十分警惕,加强企业品牌建设,保护好我们的民族品牌。 关键词:并购;品牌;民族品牌;民族品牌建设

美国安然公司破产案例分析

美国安然公司破产案例 摘要:本文从美国安然公司破产案例出发,结合国内银行业务实践,提出了对银行信贷决策方面的一些建议和看法,主要有:对借款人资产负债结构、账面价值与资产的市场价格的认识;借款人稳健经营问题,尤其是流动性风险问题;银行分散化投资的信贷原则问题;关于无担保的信用贷款问题,等等。 美国安然能源公司(Enron Corp.ENE),曾名列世界500强第16位,并连续4年荣获“美国最具创新精神的公司”称号,2001年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全球最受称赞的公司。2001年9月30日其资产负债表上显示的总资产达618亿美元;2000年8月,其股价曾超过90美元,其业绩甚至超过IBM和AT&T这些市场表现优异的公司。但即使是这样曾经是“业绩优良”的巨型公司,在涉嫌做假帐,受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调查的消息公布后,该公司股价大幅下跌,标准普尔等评级机构将其债券评级下调为垃圾级,不得不递交了破产保护申请,成为有史以来最大的公司破产案。该公司目前也在中国开展业务,其破产在全球证券及银行业中引起较大震动。本文从美国安然公司破产案例出发,结合国内银行业务实践,提出了对银行信贷决策方面的一些建议和看法。 一、要对公司的资产价值进行正确的判断,不仅要分析企业的财务报表,更要关注公司资产的市场价格及其影响因素。 对企业资产价值进行评估,是金融分析的三大支柱之一。正确理解衡量资产与负债价值的核心原则,对于金融机构正确决策及防范信贷风险非常重要。 通常,我们在对借款人的财务状况进行评审时,关于企业的财务信息主要来源于其财务报表,但由于这些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是按照会计专业的原则制定的,仅用原始成本计量资产的价格,再考虑折旧后记录下来。显然,其所计量的某项资产或债务的价值,不仅没有考虑资产与负债当前的市场价格,而且忽略了一些经济意义非常重要的资产与负债。因此,某种意义上讲,报表中的资产与负债仅为账面价值,如果不与其市场价格结合起来,就不能对负债公司的状况进行全面、准确的判断。 例如,某家公司因产品质量可靠、信誉良好,或因研发高效而拥有具有市场优势的科技产权,这些虽不一定直接表现为实际资产,但却会影响公司的市场价值。同样,有关其未来前景的信息,虽不直接表现为现实的资产或负债,但却是影响公司未来发展的重要预期因素,如该公司为上市公司,股票价格会相应做出反映。 同资产、负债表的账面会计价值相比,其市场价格与公司的现金流量、信用的联系更加密切,对公司经营状况的反映更敏感,影响更深,美国安然公司就是

美国公司并购五次浪潮

了解有100多年历史的美国公司并购的各方面情况,显然对中国公司并购各方面的改进与完善有很强的启示作用。从历史上看,公司并购具有周期性,即每隔一些年会出现一次大规模的并购高峰。美国历史上共出现过五次并购高峰,人们常称之为五次并购浪潮。前四次并购浪潮的区间为1897—1904年,1916—1929年,1965—1969年和1984—1989年,第五次浪潮的区间大体上为上个世纪90年代的1991—2000年。各个并购高峰都有不同的特征,通过对美国五次并购浪潮的回顾,我们希望从中能得到一些对中国经济发展和中国公司并购有益的借鉴。 (一)第一次并购浪潮的基本情况 美国的第一次并购浪潮从1897年开始,到1904年结束,共经历了8年。这8年间,共发生了2943起并购,平均每年368起。这一时期的美国并购浪潮经历了一个由低到高,又由高到低的过程,期间在1898—1902年间并购的数量达到了高峰。 美国第一次并购浪潮的公司合并或收购的数量,通过并购大公司形成的情况,以及在一些主要行业中并购后大公司的产品在市场中的占用率情况是我们关注的重点,首先来观察在第一次并购浪潮中各个年度发生的公司并购数量,见表1: 第一次并购浪潮几乎涉及了美国的所有行业,但是,经历了最多并购的是金属、食品、石化产品、化工、交通设备、金属制造产品、机械、煤碳等八个行业,这些行业的并购约占该时期所有并购的三分之二。制造业部门在此期间的并购数量的情况见表2:第一次并购浪潮的最主要特征是同行业之间的并购,即横向并购。在此间的全部并购中有78.3%的并购为横向并购,12%的并购为纵向并购,其余9.7%的并购为混合并购。横向并购的结果是垄断的形成。美国许多垄断巨头是在这一时期通过大规模并购获得垄断地位的。譬如,J.P.摩根创建的美国钢铁公司收购了安德鲁·卡内基创办的卡内基钢铁公司以及其它784家独立公司,最后形成钢铁巨人——美国钢铁集团,它的产量曾一度占美国钢铁行业生产总量的75%。另外,今日仍然作为巨型跨国公司活跃在世界市场的杜邦公司、标准石油、通用电器、柯达公司、全美烟草公司以及国际收割机公司等等都是在第一次并购浪潮结束时就已在业界领先。 第一次并购浪潮彻底改变了美国的经济结构,3000家公司的消失,使一些大公司控制了美国许多产品的生产。美国烟草公司当时已占有90%的市场份额,洛克菲勒的标准石油公司当时占有美国市场份额的85%,它仅通过三个炼油厂就控制了世界石油产量的40%。美国经济史学家拉穆鲁统计,在当时有72家大公司分别控制了各自市场份额的40%,42家大公司至少控制了市场的70%,尽管许多大公司很快失去了支配地位,但包括美国钢铁公司、杜邦

《审计案例分析》形考作业4答案

《审计案例分析》形考作业4答案 一、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如期初余额对会计报表存在重大影响,但无法对其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审计人员应当对本期会计报表发表保留意见类型的审计报告。 答案:错误理由:如期初余额对本期会计报表存在重大影响,但无法对其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注册会计师应当对本期会计报表发表保留意见或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 2.审计人员对期后事项的审计,都是在复核审计工作底稿时进行的。 答案:错误理由:期后事项的审计,不是在复核审计工作底稿时进行的,而应该在审计过程中就要考虑期后事项的审计。 3.审计人员向银行索取资产负债表日后7天左右的对账单,其目的是验证被审计单位有无期后事项的发生。 答案:错误理由:是为了检查调节表中未达账项的真实性,了解资产负债表日后的进账情况,验证现金收支的截止期。 4.审计人员在完成审计工作时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要沟通商讨审计报告的措辞。 答案:错误理由:沟通仅仅是向管理当局告知和解释审计意见的类型几审计报告措辞,并非商讨。 5.审计人员在出具审计报告时,应将已审计的会计报表作为附件赠送报表使用人。 答案:错误理由:注册会计师对会计报表只负审计责任,因此,已审计会计报表只能附送,而不能作为审计报告附件。 二、单项案例分析题 第八章 1.对期初余额进行审核依赖的主要资料有哪些? 答:被审计单位的本年和上年的会计资料及相关文件;前任注册会计师的工作底稿,审计报告等。 2.审计人员江芳对华光公司的期后事项实施审计的意义何在? 答:作为审计对象的会计报表,其编制基础是对连续不断的经营活动的一种人为划分。因此,审计人员在审计某一会计年度的会计报表时,就必须瞻前顾后,除了对所审会计年度内发生的交易和事项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外,还必须对在会计期末之后发生的但又对所审会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的期后事项进行审计。这样,才能使得会计报表审计具有完整性。 3.对下列各种情况,注册会计师应签发何种类型的审计报告? (1)注册会计师未曾观察客户的存货盘点,又无其他程序可供替代。 (2)委托人对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范围加以严重限制。 (3)根据有关协议,或有负债及可能存在的账外负债由被审单位承担损失并支付。按照财政部发布的《关联方之间出售资产等有关会计处理问题暂行规定》,该等或有负债可能影响发生期的损益。被审单位已在会计报表中进行了披露。 (4)被审单位有两笔金额较大的借款项目未作账务处理,注册会计师建议将其作账务处理并计算其应计利息入账,被审单位拒绝采纳。 答:针对(1),注册会计师应出具保留意见或拒绝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未曾观察存货盘点且无其他替代程序,应视存货金额占资产总额的比例大小签发保留意见或拒绝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针对(2),应签发拒绝表示意见审计报告。 针对(3),注册会计师应出具无保留意见加解释说明段。 针对(4),注册会计师应出具保留意见审计报告。 第九章

安然事件案例及分析

安然事件案例及分析 就在我们为中国资本市场系列造假案忧心忡忡的时候,太平洋彼岸的美国也“不甘寂寞”地爆出了当量巨大的假账丑闻。总部设在德克萨斯州休斯敦的安然公司(Enron)曾被《财富》杂志评为美国最具创新精神的公司,该公司2001年的股价最高达每股90美元,市值约700亿美元。但在安然公司前任财务主管因涉嫌做假账,受到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调查的消息公布后,公司的盈利大幅下调,股价急剧下跌至26美分。安然公司被迫根据美国破产法第十一章的规定,向纽约破产法院申请破产保护,以资产总额498亿美元创下了美国历史上最大宗的公司破产案记录。 一、做假手段 (一)隐瞒巨额债务 安然公司未将两个特殊目的实体(Special Purpose Entity,SPE)的资产负债纳入合并会计报表进行合并处理,但却将其利润包括在公司的业绩之内。其中一个SPE应于1997年纳入合并报表,另一个SPE应于1999年纳入合并报表,该事项对安然公司累计影响为高估利润5.91亿美元,低计负债25.85亿元。SPE是一种金融工具,企业可以通过它在不增加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负债的情况下融入资金。华尔街通过该方式为企业筹集了巨额资金。对于SPE,美国会计法规规定,只要非关联方持有权益价值不低于SPE资产公允价值的3%,企业就可以不将其资产和负债纳入合并报表。但是根据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只要企业对SPE有实质的控制权和承担相应风险,就应将其纳入合并范围。从事后安然公司自愿追溯调整有关SPE 的会计处理看,安然公司显然钻了一般公认会计准则(GAAP)的空子。 (二)安然公司利用担保合同上的某种安排,虚列应收票据和股东权益12亿美元。 (三)将未来期间不确定的收益计入本期收益,未充分披露其不确定性 安然公司所从事的业务中,很重要的部分就是通过与能源和宽带有关的合约及其它衍生工具获取收益,而这些收益取决于对诸多不确定因素的预期。在IT业及通讯业持续不振的情况下,安然在1999年至少通过关联企业从互换协议中“受益”5亿美元,2001年“受益”4.5亿美元。安然只将合约对自己有利的部分计入财务报表——这其实是数字游戏。尽管按照美国现有的会计规定,对于预计未来期间能够实现的收益可以作为本期收益入账,但安然公司缺少对未来不确定因素的合理预期,也未对相关假设予以充分披露。 (四)安然公司在1997年未将注册会计师提请调整的事项入账,该事项影响当期利润0.5亿美元(1997年的税后利润为1.05亿美元,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对此采取了默示同意的方式)。 (五)利用金字塔构架下的合伙制网络组织,自我交易,虚增利润13亿元 (六)财务信息披露涉嫌故意遗漏和误导性陈述

全球银行业并购浪潮原因分析

全球银行业并购浪潮原因分析 !钟滨 !"世纪#"年代以来,全球金融并购风起云涌,仅$##%年至今,全球金融并购就出现了几大手笔,如$##%年&月’日,美国花旗公司和旅行者公司宣布合并,合并后的新集团定名为花旗集团,价值()"亿美元,拥有遍布世界$""多个国家的$亿家公司及零售客户。能够提供包括商业银行、保险、基金管理、证券交易等业务在内的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年!月$日,法国排名第二的兴业银行和排名第五的巴黎银行宣布合并,组成法国第一、欧洲第三、世界第四大银行。在亚洲,金融机构之间的合并正在作为解决金融危机所暴露出来的金融体系深层次问题的良方而得到人们的青睐。这些并购活动大大改变了国际金融业的格局,也成为当今国际金融界的一个热点,是什么原因促使这股浪潮席卷全球并且持久不衰?我们如何看待这股浪潮?这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全球金融业并购的动机 $*价值最大化动机 一般而言,公司的价值取决于预期未来利润的贴现值。而并购能从两个方面来增加未来利润,即通过降低预期的成本以及通过增加预期的收入。而金融业的并购对预期成果的影响重要体现在: !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通过并购,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技术费用和网点建设费用,取消某些重复的业务设置并相应地裁减员工,更为重要的是,银行可能获得管理上的协同效应(管理资源的充分利用)与财务上的协同效应,(现金流量的充分利用),使成本收入率降低,资产回报率提高。据所罗门兄弟对美国+"家大银行调查,从$##!,$##(年,合并后银行的平均资产回报率从$-提高$*!#-,股东收益率从$)*’-提高到$+*#-,在获取规模效应的同时,并购也使一些相关金融产品的交叉销售成为可能。商业银行成为“金融超市”创造了更多销售机会,提高了经营效率与盈利能力,达到了范围经济的效果。 "降低市场进入成本。竞争的加剧使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规模萎缩,利润下降,迫使其积极寻求新的投资机会。业务开拓有两条途径:一是内部发展,二是并购。除了创新业务之外,银行一般都不愿意采用内部发展的办法。因为一方面市场容量有限,作为后发者难以获得优势;另一方面,银行业务对技术与经验的要求甚高,而积累这种技术和经验往往需要较长时间。因此,收购一家经营目标业务的老牌金融机构更易认人接受,成本相对降低,成功的可能性更大。例如,德意志银行收购摩根?建富,荷兰./0集团收购1234567银行都是为了向投资银行领域扩张。 #增加市场力量。一般来说,并购导致的金融机构规模增大,使得企业市场(垄断)力量增强,企业对金融产品价格的控制程度增加(如提高贷款利率,降低存款利率);更进一步,通过并购形成巨型的金融企业,使其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地位显著增强“太大所以不能倒闭”的情形,令企业能够从政府那里取得更多的支持。 $追求竞争优势的转移。当银行试图获得另一家金融机构在某一方面竞争优势时,单纯地学习与模仿常常是徒劳的。因为这种优势往往产生于这家机构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经营积累组织资本和组织经验,外部竞争者难以复制。这时,并购的动机就在于通过与目标机构的融合,达到转移竞争优势的目的。而且这种转移可能是双向的,会创造出新的竞争优势。例如,日本三菱银行擅长于日本本土和零售业务,而东京银行作为外汇专业银行其国际业务和批发业务居日本各银行之首,两者的合并可以相得益彰,形成更强大的竞争力。 !*非价值最大化动机 !经理的角色。金融机构经理人员的行动与决策并非总是和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目标一致。尤其是经理人员与其所有者的身份不同。而且资本市场不完善时更是如此,在并购决策中,经理人员可能主要为了实现自身的目标。例如,为了通过管理更大的公司而获得满足感或是更多的报酬,这样的话就有可能仅仅是为了扩大公司规模而进行并购。虽然这样并不能增加公司价值;另一种情形是为了保护自身的位置而进行保护性收购,从而避免被别人收购,虽然这不利于公司价值的最大化。 "政府的角色。政府在金融机构的并购中发挥着直接的作用,能够便利或阻碍并购的发生。例如,在金融危机期间,政府通过鼓励并购的办法来解决陷入困境的金融机构遇到的麻烦。 二、促进并购的外部环境力量 并购作为金融机构一项重要的经营战略决策,应该被认为是企业对外部市场竞争环境变化的一种战略反应和战略调整。而对 行业透析

安然公司和安达信事件案例分析.

安然公司和安达信事件案例分析 2001年,美国安然公司造假案几乎轰动了全球的金融界,创下了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破产记录。可以说,其带来震撼程度不亚于同样发生于当年的美国恐怖事件“911”。于此同时,为安然公司连续出具长达16年审计报告的安达信公司,也因此而惨遭闭户。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龙头企业之一,一个是世界五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相继倒闭,令人唏嘘。感慨之余,我们有必要来探寻到底安然和安达信是如何编造了一个长达数年的谎言,而也正是这个谎言,令他们引火烧身。 一、安然公司是如何进行会计造假的?其会计师事务所又是如何为其掩盖的?(一)安然公司是如何进行会计造假的? 1、设立金字塔式公司结构,利用 关联交易操纵利润 何为金字塔式公司结构,简单 说来即安然公司先通过控股合并 方式取得公司A的控制权(一般控 股股权占比在50%以上),A公司 成为安然的子公司;安然再利用对 A公司的控制权,以A公司的名义去购买另一家公司B,以此类推,直至控制公司X。也许安然公司本身并不持有X公司的股票,但是安然公司却可以间接控制到它。在当时美国的公认会计准则中,X公司的财务报表并不需要列入安然公司的合并财务报表中。安然公司可以肆无忌惮地通过关联交易获取利润,而将损失、负债等转移给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关联企业。无疑,安然公司是抓住了会计准则这一漏洞,操纵利润,粉饰数据。 那么,安然公司具体是如何通过关联交易进行利润操纵的呢?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在2001年第2季度,安然把北美的3个燃气电站卖给了关联企业ALLEGHENY能源公司,成交价格为10.5亿美元。市场估计,此项交易比公允价值高出3—5亿美元可以说,这项交易显然是有违公允的,而该巨大的差额却被计入到安然公司业务利润中,安然公司通过关联交易创造利润显而易见。此外,就在这个季度结束的前一天,安然将它的一家生产石油添加剂的工厂卖给了名为

美国五次并购浪潮

美国五次并购浪潮 一、第一次并购浪潮 美国的第一次并购浪潮从1897年开始,到1904年结束,共经历了8年。这8年间,共发生了2943起并购,平均每年368起。这一时期的美国并购浪潮经历了一个由低到高,又由高到低的过程,期间在1898—1902年间并购的数量达到了高峰。 第一次并购浪潮的最主要特征是同行业之间的并购,即横向并购。 横向并购的结果是垄断的形成。美国许多垄断巨头是在这一时期通过大规模并购获得垄断地位的。它伴随着经济基础设施和生产技术的重大变革发生的。而且它是紧随着横亘大陆的铁路系统的建成、电力的出现、煤炭用途的广泛扩展而出现的。铁路系统的修建促进了全国市场的发育,因此,兼并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地区性企业向全国性企业的转变。 第一次并购浪潮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由于当时的经济衰退,众多企业业绩不佳。许多大公司认为,行业内有很多小又无效率的公司是行业整体业绩不良的重要原因。它们发起成立信托公司,接受公司股东的委托,运用手中掌握的投票权作出了许许多多的并购的决策。它们希望通过并购扩大企业规模,减少同行的竞争,获得规模效应,改善公司业绩。 造成第一次并购浪潮的另一个原因是美国一些州的公司法逐渐放宽。公司在获得资本、持有其它公司股票、扩大商业运作范围等方面变得更方便、更简易。资本的易于获使得公司在进行并购时更容易筹集到必要的资金,公司控股行为规定的放宽,允许企业为并购目的而收购其它公司的股票。这些都为公司实施并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第三个原因是美国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南北战争后,主要铁路系统的建成使公司能为全国市场而不是地区市场服务。横贯大陆的铁路,例如1869年完工的联合太平洋—中央太平洋铁路,将美国西部和其它地区连接了起来。全国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使企业可以方便地以较低的成本向远方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对形成并购浪潮很重要,譬如现代工业的发展,现代化工厂大量替代传统的作坊式的工场,技术的革新和大机器的运用等。但是以上三个原因是比较主要的。 (二)美国的第二次并购浪潮 第二次兼并浪潮也始于1922年商业活动的上升阶段,而终结于1929年严重的经济衰退的初期。这段时间内内,因兼并而从美国经济中消失的企业数目近12000家。范围涉及公用事业、采矿业、银行和制造业。大约60%的兼并发生在仍然分裂着的食品加工、化学和采矿部门。20世纪20年代的大部分兼并既包括IBM、通用食品、联合化学兼并案中

安然事件案例分析

安然事件案例分析 一、简要描述“安然”事件 安然曾经是叱咤风云的“能源帝国”,2000年总收入高达1000亿美元,名列《财富》杂志“美国500强”中的第七。2001年10月16日,安然公司公布该年度第三季度的财务报告,宣布公司亏损总计达6.18亿美元,引起投资者、媒体和管理层的广泛关注,从此,拉开了安然事件的序幕。2001年12月2日,安然公司正式向破产法院申请破产保护,破产清单所列资产达498亿美元,成为当时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破产企业。2002年1月15日,纽约证券交易所正式宣布,将安然公司股票从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成分股中除名,并停止安然股票的相关交易。至此,安然大厦完全崩溃。短短两个月,能源巨擎轰然倒地,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安然公司成立于1985年,由当时的休斯敦天然气公司(Houston Natural Gas)和北联公司(Inter North)合并而成,主要经营北美的天然气与石油输送管道业务。80年代后期,美国政府开始放松对能源市场的管制,导致能源特别是天然气与石油价格的波动加大。安然公司抓住时机,利用市场上随之出现的希望规避与控制能源价格波动风险的需求,创造性地将金融市场中的期货、期权等概念移植到能源交易中,从提供能源产品的期货、期权等新型交易入手,广泛开拓其它大宗商品(如天气预报、通讯带宽等)的衍生交易市场,扩大经营范围。同时依靠所研制的能源衍生证券定价与风险管理系统,加上财力上的优势,占据了新型能源交易市场的垄断地位,成为一个类似美林、高盛,但以交易能源衍生产品为主的新型交易公司。 安然公司问题的暴露,是从一些以准确了解企业经营状况而不是靠股票交易本身获得收入的机构投资公司、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分析人员和媒体对安然公司的利润产生怀疑开始的。2001年3月5日《财富》杂志发表文章《安然股价是否高估》,对公司财务提出疑问。随后证券分析人员和媒体不断披露安然公司关联交易与财务方面的种种不正常作法,认为这些关联交易对安然的负债和股价会产生潜在的致命风险。2001年8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开始调查该公司的财务问题。这些情况对市场产生影响,2001年10月安然公司的股价下跌至20美元左右。在各种压力下,安然公司不得不决定重审过去的财务,于2001年11月8日宣布在1997年至2000年间共虚报利润近6亿美元,并有巨额负债未列入资产负债表。11月28日,在安然公司有6亿美元的债务到期的情况下,原准备并购安然的昔日竞争对手德能公司(Dynergy Inc.)宣布无法按照并购条件向安然公司提供20亿美元现金,造成市场对安然公司的信心陡降。同时,标准普尔公司和穆迪公司将安然公司的债信评级连降六级为"垃圾债",安然股价立即大幅下挫,跌至每股0.2美元的最低点。股价严重下跌,又引发了由关联交易形成的高达34亿美元的债务清偿压力。由于严重资不抵债,安然于2001年12月2日正式申请破产保护 二、安然公司破产的原因 (一)、董事会的责任 董事会缺乏独立性,独立董事不独立。美国的公司治理模式秉承的是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这一基本模式,实行单一董事制,把执行经营职能的董事会和执行监督职能的董事组合在一个董事会中,不设监事会,为了防止股东大会成了“鼓掌大会”美国十分注重独立董事制度,并要求独立董事主导提名委员会,

谈美国五次并购浪潮

美国五次并购浪潮 在美国工业发展的早期阶段就已频频出现企业收购行为。在以私人业主企业、家族企业占统治地位的19世纪前期,美国的企业并购活动还不激烈。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美国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发展,企业形式逐渐从私人业主和家族企业形式演变为更先进,更合理,也更具有生命力的股份制。此后,包括资产转让、股票交易、协议组建新公司及兼并等系统的企业收购愈演愈烈,在美国近代的产业发展史上,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浪潮。 1、第一次公司并购浪潮 第一次并购浪潮发生在世纪之交,这一时期是一个经济迅速扩展的时期。在1893-1903年间达到高潮。在1898-1902年间,被并购的企业总家数达2653家,并购的资本总额达63亿多美元。其中1899年一年内因收购而消失的企业家数就达1028家。1901年一些兼并未能实现其预期效果,并购活动就已经开始衰退了,只是在1903年衰退的更厉害。至1904年联邦最高法院对北方证券案的判决则促进了这次兼并浪潮的终结。该项判决中,法院决定兼并必须能经受住《谢尔曼法》第一节的检验。(该法禁止以托拉斯或其他形式进行的能够阻止贸易的合并) 此次并购运动主要是横向兼并,其结果导致了许多行业的高度集中。它伴随着经济基础设施和生产技术的重大变革发生的。而且它是紧随着横亘大陆的铁路系统的建成、电力的出现、煤炭用途的广泛扩展而出现的。铁路系统的修建促进了全国市场的发育,因此,兼并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地区性企业向全国性企业的转变。 美国企业在这次并购浪潮中,虽然先发端于石油工业中,但其高潮却出现在铁路公司中。随着铁路网的扩张,铁路经营受到不断压力必须设法与其他铁路抢生意。最初是相互削价,并积极开展强有力的促销活动,但结果导致成本的大增,利润的下降。于是铁路经营者们又转而进行各种合作,建立各种正式的和非正式的联盟。在这一过程中,铁路系统吞并较小的铁路线。为争夺主要铁路的控制权,许多金融家们操纵起了股票市场,利用铁路破产和出现危机的有利时机,对铁路建立起牢固的控制权。铁路是经济发展的命脉,铁路公司之间的兼并使铁路运输畅通无阻。这对其他运输和通讯事业都是异常巨大的革命。铁路的兼并和集中使许多中小企业能够进入全国性的竞争市场,而且,通过铁路的发展而导致的电讯事业及邮电体系的发展,使原来在地理上分

西方国家的五次企业并购浪潮

西方国家的五次企业并购浪潮 发布时间:2007-12-12 从19世纪末开始,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其证券市场发展的历程中,共经历了五次比较大规模的并购浪潮。 第一次浪潮 第一次浪潮发生在19世纪末的最后10年到20世纪的第一个10年之间,也就是1893年美国第一次经济危机之后。其主要主要并购模式是横向并购,目的是扩大企业经营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防御经济危机。第一次浪潮期间,通过并购最直接的结果:一是企业数量的急剧减少,二是单个企业规模的迅速膨胀,同时产生了一大批垄断性的企业集团(托拉斯)。第一次并购浪潮的高峰在1898年到1903年之间,在这五年中,以横向并购为主的浪潮推动了美国工业化的发展,并为企业产生了巨大的垄断利润。根据Nelson(1959)的估计,被并购的企业达3000多家,300家最大的公司规模增长了400%,并控制了全美产业资本的40%。1863年设立的纽约证券交易所及其后设立的波士顿证券交易所和费城股票交易所为企业并购重组提供了方便,应当说股票市场的建立推动了第一次浪潮的发展。据统计,在此次并购重组的高峰时段,有60%的并购是在证券交易所中进行的。 后期由于美国经济衰退及反托拉斯运动等因素影响,最终导致第一次并购浪潮的终结。 第二次浪潮 第二次并购浪潮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与第一次浪潮相比,尽管横向并购模式仍占重头戏,但纵向并购也暂露头角。本次并购浪潮导致产权结构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出现了产权多元化的结构,确立了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模式,即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

离。随着1929年经济危机的爆发,这次浪潮随之衰退。 第三次浪潮 第三次并购浪潮发生在20世纪50至60年代,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萌芽,此次并购浪潮的明显特点有二:一是混合并购超过横向并购居于主体地位,二是跨国并购异军突起。至70年代初,美国企业的总数比50年代初增长了80%以上。本次浪潮因石油危机而走向衰落。 第四次浪潮 第四次并购浪潮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由于杠杆收购策略和金融衍生工具的运用,出现了以小博大、小鱼吃大鱼的现象。到1990年,随着经济的再次衰退,证券市场价格大幅下挫,这次浪潮逐步衰退下来了。 第五次浪潮 第五次并购浪潮在90年代初紧随第四次浪潮的衰落而飞速掀起。本次并购浪潮在总规模上创造了历史纪录,且呈现连续八年递增态势。这次浪潮有以下新的特点:一是大多数企业放弃了杠杆收购式的风险投机行为,改以投资银行为主操作;;二是相当一部分并购发生在巨型的跨国公司之间,出现了明显的强强联合趋向;三是金融业的并购明显加剧。但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因为股市动荡、IT行业缩水、尤其是2001年“9.11”事件的影响,严重影响了美国经济的进程,第五次浪潮正在趋缓。 剖析西方国家企业并购的五大浪潮(上) 所属栏目:专家论坛作者:宋养琰本文浏览次数:1368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乔治·施蒂格勒曾经说过:“没有一个美国的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方式的并购而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大公司是靠内部扩张成长起来的。”他的意思是说,企业并购是资本扩张的重要手段。通过并购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资本经营的重要功能之一,也是实现资本的低成本、高效率扩张,形成强大规模效应的手段,这是近一个多世纪以来世界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特点。 乔治·施蒂格勒说的是当今资本主义世界的现实,但却揭示了一个重要规律,即任何企业要实现资本扩张,仅靠自己的力量,通过自身的积累是不行的。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市场,把别人现成的东西巧妙地转移过来,为自己的不断扩张服务。世界上许多企业

案例一__安然事件案例

安然事件——会计造假和诚信危机 美国安然能源公司,一个居世界500强第7位,2000年营业规模过千亿美元,让世人赫然的能源巨人,几乎在一瞬间倒塌了…… 案例介绍 1985年7月成立的安然公司,以中小型地区能源供应商起家,总部设在休斯敦,曾被认为是新经济时代传统产业发展的典范,做着实在的生意,有良好的创新机制。其资产膨胀速度如滚雪球一般快速壮大,到破产前,公司的营运业务覆盖全球40个国家和地区,共有雇员2.1万人,资产额高达620亿美元,总收入达1 000亿美元,而下属公司(包括合作项目)更是达到3 000多个。 安然主要营销电力和天然气。1990年,安然收入的80%来自天然气传输服务业,而到2000年其收入的95%来自能源交易与批发业务。 壮大后的安然已不满足于传统的经营方式,它开始把目光投向能源证券。安然管理层认为,为任何一个大宗商品创造衍生证券市场都是可能的,安然公司不断开发能源商品的期货、期权和其他金融衍生工具,把本来不流动或流动性很差的资产“盘活”,在能源证券交易中获得垄断地位,至20世纪90年代末,安然已从一家实体性的生产企业摇身一变成为了一家类似于对冲基金的华尔街式的公司;另外安然通过运用巧妙的会计手段,创造了一套十分复杂的财务结构,用于资本运作。90年代末期至2001年夏天,安然在金融运作上获得极大成功,1995年安然公司被经济界权威杂志《财富》评为“最富创新能力的公司”,连续6年都排在微软、英特尔之前,它的最主要的“成就”就是对金融工具的创新运用,由于它的“出色表现”,安然公司

的管理人员被业界认为是资本运营的高手。 可是,安然的成功毕竟是个泡沫,这个泡沫导致安然的股价从2000年的每股90美元跌至不到1美元,安然最终于2001年12月2日申请破产保护,成了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破产案。 安然破产不仅使数百万持股人损失惨重,而且造成该公司大批员工投资在本公司股票上的退休金血本无归。 2001年11月下旬,美国最大的能源交易商安然首次公开承认自1997年至今,通过复杂的财务合伙形式虚报盈余5.86亿美元,在与关联公司的内部交易中,隐藏债务25.85亿美元,通过大约3 000家SPE(其中有900家设在避税天堂)进行自我交易、表外融资、编造利润,管理层从中非法获益。消息传出后,立刻引起美国金融与商品交易市场的巨大动荡,负责对安然财务报表进行审计的安达信也成为传媒焦点。人们指责其没有尽到审查职责。 2002年12月4日,安然正式宣布申请破产。安然公司董事会特别委员会于2002年2月2日在纽约联邦破产法院公布一份长达218页的报告,据该报告,安然公司之所以倒闭,是因为管理层经营不善,以及部分员工利用职权之便为自己聚敛财富。 报告揭露,安然公司从90年代末期到2002年夏天的金融成功都是虚幻的泡沫。多年来,安然公司一直虚报巨额利润。一些高级经理不但隐瞒上一个财政年度(2000年9月到2001年9月)安然公司高达10亿美元的亏损,并且出售了价值数百万美元的安然股票。 报告还揭露,安然公司内部的高层经理们成立了许多复杂的机构,并和公司外部人员勾结,操纵安然的财务报表,从中赚取了数千万美元的本不该属于他们的黑心钱。

企业并购浪潮理论及动因

企业并购浪潮理论及动因 自19世纪末开始在西方主要市场经济家兴起并购以来,已先后经历了 五次大的浪潮,使得企业并购一直是西方学术界注重的重点1。每次并 购浪潮中,企业的并购动因各不相同。西方经济学者通过对并购浪潮 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并购浪潮理论,通过企业的并购行为与其他经济因 素相结合来解释并购浪潮的发生。主要包括新古典综合理论、协同效 应理论、托付代理理论、交易费用理论。 该理论认为并购是企业应对外部冲击和实行调整的一种手段。西方学 者经过研究还发现公司治理也是企业并购的驱动因素之一,认为随着 机构持股比重的增加以及资本市场的进展使得企业的并购的防碍减少,这些因素都为企业实行并购提供了有利因素。新古典综合理论主要包 括规模经济理论、追求市场力假说及税赋效应理论。规模经济理论认 为企业通过并购其他企业来来扩大自己的生产规模,从而降低自己的 生产成本,获得经济利益。企业获得规模经济的原因在于通过横向并 购来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如使用新的技术、新的分工与协作等等。通过纵向并购实现企业相关人员的综合利用、营销成本的节约、 融资成本的节约等途径来实现。市场势力理论认为企业通过并购能使 得资源向该企业集中,使企业获得市场份额,提升了市场集中度从而 获得了相对应的市场势力,以此来提升产品价格,获得垄断利润。同 时企业的并购能够实现企业跨地区经营,突破本地市场规模的限制占 据另一市场地区达到垄断的目的。税负效应理论认为猎取税负减免是 企业实行并购的重要动因,一些亏损的企业因为亏损能够在若干年内 补充,所以有一些大的企业想并购一些亏损企业以此达到减少纳税的 目的。同时该理论还认为通过实行并购还能够为资金充裕的企业找到 出路。 该理论认为并购后企业的经济效益要大于两个企业分产出之和。其主 要体现在治理的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经营的协同效应等。治理 的协同效应理论认为当两个企业治理水平有差异时通过企业之间的并购,将会表现出治理水平的综合大于两个单个企业治理水平之和。该

19寡头之路:西方企业的六次并购浪潮

寡头之路:西方企业的六次并购浪潮 西方经济和企业发展史深刻地揭示了行业集中度不断上升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19世纪60年代的工业化过程开始至今,西方企业已在世界范围内先后产生了六次大的并购浪潮,使得大部分行业形成了几家寡头企业垄断局面,他们处于行业绝对垄断地位,这是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充分竞争条件下形成的必然结果。 第一次并购浪潮发生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集中资源、做大企业是这个时代的鲜明特征。以扩大经营规模、降低竞争激烈程度为主要目的横向并购成为这次并购浪潮的主导形式,大量的横向并购增大了企业规模和部分企业的市场份额,美国100家最大的公司规模增长了400%,控制了全国工业资本的40%。此次并购主要涉及了铁路、电力、煤炭、钢铁、石油等行业,约有40%的美国公司加入、3000个公司消失了,而随之产生的则是几十个控制各个行业的企业巨头,一些著名的大型公司,例如杜邦公司、美国烟草公司、美孚公司等就是这次并购浪潮的产物。 第二次并购浪潮始于1922年商业活动的上升时期,终结于1929年严重的经济衰退初期。这次并购浪潮以加工制造业与它的上游企业或下游企业的纵向并购为主要特征,提升了企业管理水平的协同效应。此次并购浪潮的主要动因是寡头垄断、追求经济的规模效益、借助并购垄断与行业相关的各种资源(包括原材料供应以及运输与销售服务)。 第三次并购发生于二战后的整个50—60年代,在60年代后期达到高潮,这次并购浪潮以混合并购为主要形式,涉及范围非常广泛,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企业的组织结构。并购的动因主要在以多元化经营分散风险,提高企业经营的稳定性,熨平企业收益的波动。在1968年经济衰退之前,美国200个大公司事实上控制了60%的国民经济,旨在发挥资本规模经济的多元并购成为第三次浪潮的特点。 第四次浪潮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延续到90年代初期,在1985年达到高潮。这次并购浪潮相对稳定,主要以实施多元化的经营战略为具体形式,并购规模较大。大型并购频繁,跨国并购明显增加。以“垃圾债券”为代表的新型融资工具推动了这次战略驱动型资产重组,一批活跃在华尔街的金融专家是这次并购的主要推动者,并购的最终目的不是管理公司,而是在企业的买卖中获利。以买卖企业获利的融资并购成为第四次浪潮的表征。 第五次并购浪潮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截止于本世纪初。并购的规模空前巨大,并购成功率与融资能力高度相关。与第一次并购浪潮相仿,这次并购浪潮以加强核心业务能

美国百年并购全纪录

美国百年并购全纪录 美国历史上共掀起过五次并购浪潮。通过对美国五次并购浪潮的回顾,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对中国经济发展和中国企业并购有益的借鉴。 美国企业并购浪潮具有周期性的特点,在每一次大规模的并购过后,都会出现一段并购活动相对较少的时期。前四次并购浪潮分别发生在1897—1904年,1916—1929年,1965—1969年和1984—1989年。并购活动在20世纪80年代末有所减少,但在90年代早期又重新抬头,从而拉开了第五次并购浪潮的序幕。不同时期的并购浪潮促成美国企业结构的重大改变,美国经济从原先的以中小型企业为主转化为现在的形式,即由成千上万的跨国公司构成。 1第一次浪潮1897—1904年 第一次并购浪潮发生在1883年经济大萧条之后,在1898—1902年达到顶峰,最后结束于1904年。并购几乎影响了所有的矿业和制造行业,但主要集中于8个行业,即主要金属、食品、石化产品、化工、交通设备、金属制造产品、机械、煤炭,这些行业的并购约占该时期所有并购的2/3。第一次并购浪潮以横向并购为主,占全部并购类型的78.3%。其次是纵向并购占12%。此次并购浪潮使美国工业的集中程度有了显著的提高,结果形成了垄断的市场结构。据Nelson(1959)估计,被并购掉的企业达3000多家,300家最大的并购案控制了全美40%的产业资本。 ? 导致此次并购浪潮的主要原因有:生产技术的变革。电力、煤炭的使用以及各种新机器的问世,促使铁、烟草等企业开始寻求通过扩张来获得规模经济。当然除了规模外,获得市场垄断权利可能对企业更有诱惑。

(1).横贯北美大陆的铁路系统使统一的美国大市场得以形成,企业扩大市场范围的同时,也遇到了更多的企业竞争,所以很多企业选择与当地竞争者合并以保持市场份额。 (2).股票市场的建立为并购创造了便利条件。于1863年成立的纽约证券交易所及其后成立的波士顿股票交易所、费城股票交易所和巴尔股票交易所为企业兼并大开方便之门。据统计,在此次并购的高峰,有将近60%的并购案是在这些股票交易所进行的。 (3).投资银行的推波助澜。投资银行不仅为并购企业提供了并购的巨额资金,而且积极充当并购企业的中介,提供并购咨询。据统计,此次浪潮中,有1/4的并购活动是由投资银行完成。 (4).法律监管的松懈也是并购兴起的一个重要因素。尽管美国第一部反垄断法《谢尔曼法》早在1890年就已经颁布实施,但是美国司法机构在执行该法时,更多地把矛头指向工会而不是企业的并购活动。此外某些州如新泽西,公司法的规定逐渐放宽,公司在获得资本、持有其他公司股票、扩大商业运作范围等方面变得更有能力,这为公司实施并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直到西奥多?罗斯福执政后,政府对并购的限制才逐渐严格起来。 第一次并购浪潮的结束是金融因素而不是法律因素作用的结果。首先,20世纪初造船信用的崩溃引发了虚假融资风险。其次,1904年股票市场崩溃,紧接着在1907年发生银行业恐慌,许多国民银行纷纷倒闭,最终为联邦储备体系的形成铺平了道路。下滑的股票市场和脆弱的银行体系造成并购的融资来源严重缺乏。所有这些导致了第一次并购浪潮的结束。 美国第一次并购浪潮是五次浪潮中最重要的一次,也是对美国经济结构影响最深远的一次。它不仅造就了一大批大企业,使其成为支撑美国工业结构的基础,而且确定了现代企业管理方式的基本模式,即伯利和米恩斯在其1932年的著作《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权》一书中宣称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美国企业并购的五次浪潮汇总

并购】美国企业并购的五次浪潮 迄今为止,美国历史上曾发生过五次并购浪潮。 (一)第一次发生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1881-1911年),其基 本特点是同一行业的小企业合并成一个或几个大企业,并购方式主要 是同行业内部的横向联合,当时经营石油和钢铁等基础工业的资本家们通过他们巨大的垄断信用来购入大量竞争对手的股票,甚至达到控股程度,从而控制竞争对手,进而控制整个行业,该次并购浪潮的主要目的是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和排除竞争。 在美国,这一时期共有2864次并购,涉及资产总额为63 亿 美元,100家最大公司的总规模扩大了34 倍,并控制了全国40%的工 业资本。一些国际著名的巨头公司,如杜邦公司、通用电器、柯达胶卷、美国烟草公司、美国钢铁公司和美国冶炼公司等应运而生,该次并购浪潮至少涉及当时美国15%的工厂和工人,美国历史上首例并购金额超过10亿美元的个案也在该次并购潮中诞生,那就是美国钢铁 公司J.P Morgan才团)与卡内基钢铁公司(卡内基财团)合并合并后该 公司吞没了700多家公司,垄断了整个美国的钢铁市场。 随着美国政府反垄断、反托拉斯运动的不断高涨,谢尔曼反 托拉斯法案(The Sherman An titrust AjCt)1908年通过。起初,该法案主 要用于管理金融市场的托拉斯。由于其执行单位美国司法部的人手问题,它并没有对日益严重的垄断行为进行强有力的限制,直至到第二次并购浪潮,谢尔曼反托拉斯法案才在限制横向并购以及垄断的形成发挥重要的作用。 第一次并购浪潮的结束与其说是由于反垄断监管力度的加 强,不如说是由于并购资本的消失,在20 世纪到来之时,造船托拉斯崩溃,使投资者对该类并购行为变得谨慎起来,并购浪潮从此慢慢趋何平静,而1904年股市的大跌正式宣布该次并购浪潮结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