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练习题(2013修定)

马原练习题(2013修定)
马原练习题(2013修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题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

1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 .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列宁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也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

B .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列宁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C .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D .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 .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是()

A .形而上学思想

B .唯心主义思想

C .唯物主义思想

D .辩证法思想

3 .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是()

A .科学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B .与时俱进

C .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D .科学性

4.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 .辩证唯物主义

B .历史唯物主义

C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 .唯物主义

5 .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A .致力于实现剥削阶级的根本利益

B .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C .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D .致力于实现每一个人的根本利益

6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A .吐故纳新

B .科学严谨

C .博大精深

D .与时俱进

7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A .实现共产主义

B .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 .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D .实现人权

8 .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发生并取得胜利论断的是()

A .列宁

B .马克思

C .恩格斯

D .斯大林

[单项选择题答案]

1. A

2. D

3. C

4. C

5. B

6. D

7. A

8. A

二、多项选择题

1.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

A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B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 .科学社会主义

D .马克思主义哲学

2.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的19 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

A .巴黎公社

B . 1831 年和1834 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

C . 1836 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

D . 1844 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

A .德国古典哲学

B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 .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 .法国启蒙思想

4.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性人物是()

A .康德

B .黑格尔

C .费尔巴哈

D .笛卡尔

5.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

A .亚当·斯密

B .大卫·李嘉图

C .马尔萨斯

D .西斯蒙

6.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是()

A .昂利·圣西门

B .沙尔·傅立叶

C .罗伯特·欧文

D .托马斯·莫尔

7.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A .辩证法

B .劳动价值论

C .唯物史观

D .剩余价值学说

8.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集中体现是()

A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 .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C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理论品质

D .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9.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著作是()

A .《哲学的贫困》

B .《共产党宣言》

C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D .《德意志意识形态》

10.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分清()

A .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B .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

C .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

D .那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

[多项选择题答案]

1.BCD 2.BCD 3.ABC 4. BC 5.AB 6.ABC 7.CD 8.ABCD 9.AB 10.ABCD

三、辨析题

1、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现在是21世纪了,时代变了,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

此观点错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在实践中产生,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接受实践的检验不断修正充实完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保证了它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永远不会过时。

2、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此观点正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发展的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和今后取得新胜利的重要思想保证。

四、问答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是什么?集中体现哪些方面?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 )

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3.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

A.实践性 B.运动性 C.物质性 D.客观性

4.“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5.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 A.运动 B.实践 C.精神生产 D.物质生产

6.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是变化的

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8.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9.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

A.抛弃 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

C.纯粹的否定 D.既克服又保留

10.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 )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

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 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11. 有一则箴言:“在溪水和岩石的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坚持就是胜利”的哲理在于()

A .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

B .肯定中包含着否定的因素

C .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D .有其因必有其果

15.“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 )

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

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

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

16.最近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利用一台粒子加速器,让两束原子在一个圆环轨道上做高速运动,发现这些原子自身的时间确实比外界时间慢了。这项实验进一步证明了作为物质运动存在形式的时间具有( )

A.客观性

B.有限性

C.相对性

D.一维性

17.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讲课后,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问他:“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可是为什么我们的差别会这么大?”这位企业家回答说:“那是因为你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这句话表明了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具有( )

A.普遍有效性

B.客观规律性

C.主体能动性

D.直接现实性

18.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 )

A.自然界自身的运动

B.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C.人的实践活动

D.工具的制造与使用

19.20世纪50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这说明( )

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

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D.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20.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意思是( )

A.世界都是过程,所以什么也不存在

B.一切都在变化发展,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C.世界只是过程,所以是无方向的运动

D.否认事物存在的相对稳定性

21.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A.变是世界的本原

B.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

C.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D.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

22.唐代诗人顾况写道:“冬青树上挂凌霄,岁晏花凋树不凋,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有( )

(1)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是内因 (2)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3)事物变化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性 (4)特殊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A.(1)(2)(3)

B.(1)(2)(4)

C.(1)(3)(4)

D.(2)(3)(4)

23.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评论所蕴含的哲理是( )

A.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

B.要把握事物的度

C.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

D.要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

24.蚕蛹蜕茧时,要经过艰苦的挣扎,才能生出强有力的翅膀,变成蛾。如果人们将茧剪开,它虽然可以毫不费力的爬出来,但身体十分臃肿,并很快死去。这一现象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B.生命运动的过程是同化和异化的统一

C.外因对事物的发展也起决定作用

D.促进事物的发展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25.构建和谐社会的直接的辩证法依据是()

A.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B.矛盾的斗争性原理

C.矛盾的同一性原理

D.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26.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在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 )

A.客观性

B.能动性

C.对象性

D.任意性

27.宋朝有个画家叫文与可,在他住处周围有很多竹子。他一年四季观察竹子的变化,对竹枝、竹叶在各个不同时期的形状、姿态有透彻了解,因而画出的竹子生动逼真,受到大家赞扬。有诗云:“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胸有成竹”这个成语流传至今。上述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能动的反映

D.物质具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性

28.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桔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是“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这形象地说明了运动和静止是相互联系的。静止是()

A.运动的普遍状态

B.运动的内在原因

C.运动的衡量尺度

D.运动的存在方式

29.一位机械工程专家讲过这样一件事:“文革”中,他在某地劳动,有一天公社派他去割羊草。他没养过羊,怎么认得羊草呢?但终于一个办法出来了。他把羊牵出去,看羊吃什么就割什么。不到半天就割回了羊草。这位专家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认识到,“羊吃草”与“割羊草”两者之间存在着()

A.因果联系

B.必然联系

C.主观联系

D.本质联系

[单项选择题答案]

1.C 2.C 3.C 4.D 5.B 6.A 7.D 8.D 9.D 10. C 11.C 13.A 14.D 15.B 16.C 17.D

18.C 19.D 20.B 21.C 22.C 23.B 24.D 25.C 26.B 27.C 28.C 29.D

二、多项选择题

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哲学意义是( )

A.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D.画饼不能充饥

2.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动、静,皆动也。”这在哲学上表达了( )

A.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缓慢不显著的运动

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D.运动是静止的总和

3.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 )

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 B.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 D.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

4.下列选项中,体现发展的实质的有( )

A.因祸得福,祸福相依 B.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

C.培育出新优质品种 D.原始社会的公有制经过私有制到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5.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

A.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D.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6.下列哪些说法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 )

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C.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D.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7.下列工作方法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是 ( )

A.“抓典型” B.“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

C.“一切经过实验” D.“欲擒故纵”

8.下列格言中或成语中,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有( )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9.古语说:“奢靡之始,危亡之渐。”这句话是说,奢靡逐步发展会导致灭亡。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

A.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B.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10.辩证的否定是( )

A.事物的自我否定 B.事物发展的环节;

C.事物联系的环节 D.扬弃

11.做任何事情都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

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B.客观实际是认识的对象

C.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

D.实际经验是唯一可靠的

12.某地乡村公路边有很多柿子园。金秋时节农民采摘柿子时,最后总要在树上留一些熟透的柿子。果农们说,这是留给喜鹊的食物。每到冬天,喜鹊都在果树上筑巢过冬,到春天也不飞走,整天忙着捕捉果树上的虫子,从而保证了来年柿子的丰收。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受到的启示是( )

A.事物之间有其固有的客观联系

B.人们可以发现并利用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C.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利用的关系

D.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

13.2008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迅速在全球蔓延,在危机面前,人们应该积极主动应对,化危为机。下列名言中,符合意识能动性原理的是( )

A.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B.我们唯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

C.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同时产生的

D.事不避难,知难不难

14.下列属于矛盾斗争性的表现形式的是( )

A.人民内部不同意见的争论

B.敌对阶级的阶级斗争

C.生物之间的生存竞争

D.生物体内同化与异化的区别

15.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为了培植该山北坡的松树,砍光了南坡上的森林,结果无意中摧毁了当地的畜牧业的基础,并使山泉枯竭、水土流失。从哲学上分析,主要是( )

A.忽视了因果联系的复杂性

B.割裂了自由与必然的辩证过程

C.忽视了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种种可能性

D.在变可能为现实的过程中,未能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多项选择题答案]

1.BC 2.BC 3.CD 4.BCD 5.ABD 6.AB 7.ABC 8.AD 9.CD 10.ABCD 11.AB 12.ABD 13.ABD

14.ABCD 15.ACD

三、辨析题

1、世界统一于存在。

此观点错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存在”是一个错误的折中主义的命题,因为“存在”可以指精神,也可以指物质。

2、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此观点错误。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为了维持事物正常发展,必须保持事物原有的度,为了促进事物发展,又必须超出事物原有的度,要适时抓住时机,促进事物的质变。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此观点正确。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所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4、意识作为思想观念,是纯粹主观的东西。

此观点错误。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事物在人脑中的映象,其形式是主观的,因而是第二性的。但意识依赖于意识的对象,意识的内容来自于意识之外的客观世界,是客观的。意识从其本质来看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5、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

此观点正确。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离开了物质运动的时空只存在于我们的认识中。

6、和谐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

此观点错误。和谐并不否认矛盾,也不意味着矛盾双方的绝对同一,“和而不同,同则不继”。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多种因素的差异,发挥各种要素的效能,促进优势互补,推动事物的发展。

7、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此观点错误。唯物主义都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则是“半截子”唯物主义:它们在自然观上唯物主义,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认为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8、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此观点正确。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

主义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再次,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

9、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此观点正确。矛盾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矛盾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矛盾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所以说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10、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此观点错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又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11、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都是作为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

此观点错误。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1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此观点正确。它说明了意识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四、问答题

1、简述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内容及其理论意义。

2、简述意识能动作用的含义、主要表现,如何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3、简述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4、简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5、简述实践的含义、特点和基本形式。

6、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7、为什么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8、简述矛盾基本属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9、试述矛盾特殊性及其方法论意义。

10、试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11、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及其方法论意义。

12、试述普遍联系的思想及其对当今我国社会科学发展的指导意义。

13、试述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对小康社会建设的现实意义。

14、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15、运用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说明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C.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 D.科学实验

2.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3.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说明( )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

4.“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

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6.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分析

7.“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

8.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 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巧.

9.“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

10.“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 B. 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

C.客观真理论 D.形而上学真理论

11.“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

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

12.“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论断说明了()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13.列宁提出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A.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

B.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C.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14.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强调()

A.真理是感性的直观,不是理性的抽象

B.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C.对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D.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

15.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一命题的含义是( )

A.革命理论比革命行动更重要 B.革命运动是革命理论的派生物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D.革命理论最终决定革命运动的成败

16.马克思指出:“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它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

A.人的聪明才智无先天区别

B.人的聪明才智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

C.人的聪明才智主要来源于后天实践

D.人的聪明才智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

17.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

A.是否符合人的利益和愿望 B.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

C.是否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18.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

A.具体性 B.客观性 C.终极性 D.全面性

19.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错误在于()

A.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B.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C.只讲真理的客观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D.认为关于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20.“理论一定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才能和变化了的客观实际相符合”。这句话表明( )

A. 感性认识有待发展到理性认识

B. 真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C. 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

D. 理论和实践是具体、历史的统一

21.列宁在谈到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时指出:“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规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这句话说明( )

A. 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 实践标准并不可靠

C. 实践标准并不确定

D. 实践标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22..“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表明( )

A. 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B. 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C. 人的认识能力是由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

D. 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

23.日本东京大家信息基础中心和日立制作所的联合研究小组2002年12月6日宣布,他们用由144台电脑连接而成的每秒能完成2万亿次计算的超级电脑,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12411亿位。这表明( )

A. 人们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最终能够达到终极真理

B. 实践为认识提供水平越来越高的物质技术手段,推动认识不断发展

C.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24.“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这一命题( )

A. 强调了认识对实践的决定作用

B. 夸大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C. 强调了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

D. 低估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单项选择题答案]

1.A

2.C

3.B

4.A

5.C

6.B

7.B

8.C

9.A 10.A 11.A 12.B 13.A 14.C 15.C

16.C 17.C 18.B 19.A 20.D 21.D 22.A 23.B 24.C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A.世界的可知性 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下列观点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

A.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B.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C.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D.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3.能动的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主要区别在于()

A.是否承认客观事物和人的思想是认识的对象

B.是否承认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实践

C.是否承认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D.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

4.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

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一论断的哲学思想是()

A.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B 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C.理论本身就是物质的力量 D.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

5.“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

A.感性认识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任何帮助

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和渗透的

6.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 )

A. 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

B. 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

C. 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D. 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

7.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意义在于()

A.理论接受实践的检验 B.理论可以改变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C.理论可以指导实践 D.理论在实践的发展中得到发展

8.“按图索骥”的错误在于()

A.理论脱离实际 B.经验论

C.教条主义 D.唯理论

9.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于()

A.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B.实践具有普遍性的特点

C.实践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D.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10.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这是因为()A.认识主体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 B.事物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

C.人的认识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D.认识是一个过程

11.某地对干部作风建设有一形象的比喻,说是当前干部要有“三盆水”:一盆水洗头,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一盆水洗手,干净干事,勤政廉洁;一盆水洗脚,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当干部要“洗头”,是因为( )

A. 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B. 客观实际是变化发展的

C. 人的认识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前进

D. 观念、主观意识应随时发生变化

12.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是()

A.真理原则 B.价值原则

C.效率原则 D .公平原则

13.价值的特性是()

A.客观性 B.主体性

C.社会历史性 D.多维性

14.对同一句格言,年轻人所理解的意义,总没有饱经风霜的老人所理解的广泛和深刻。这一观点在认识上说明了( )

A. 认识来源于经验

B. 在经验的积淀中加深认识

C. 认识的深刻性与经验的多少在一定意义上成正比例

D. 老年人的认识在一切方面超过青年人的认识

15.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辩证的统一,表现在()

A.认识的任务归根到底在于解释世界

B.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C.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

D.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

16.1971年,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获得了“世界最佳设计”奖,设计师格罗培斯却说,“其实那不是我的设计”。原因是在迪斯尼乐园主体工程完工后,格罗培斯暂停修筑乐园里的道路,并在空地上撒上草种。五个月后,乐园里绿草茵茵,草地上被游客踏出了不少宽窄不一的小路。格罗培斯根据这些行人踏出来的小路铺设了人行道,成了“优雅自然、简捷便利、个性突出”的优秀设计。格罗培斯的设计智慧对我们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启示是 ( )

A.要从生活实践中获取灵感

B.要尊重群众的实践需求

C.不要对自然事物作任何改变 C.要对事物本来面目做直观反应

[多项选择题答案]

1.BD

2.ABC

3.CD

4.ABD

5.BD

6.ABD

7.ACD

8.ACD

9.ABCD 10.ABCD 11.ABC 12.AB 13.ABCD 14.BC 15.BCD 16.AB

三、辨析题

1.旧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在认识论问题上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此观点错误。在认识论问题上,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的原则,即承认世界是可

以被认识的,坚持可知论立场。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①旧唯物主义不懂得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辩证唯物主义则把实践作为整个认识论的基础,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②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是消极被动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则把辩证法同认识论结合起来,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③旧唯物主义认识论仅仅满足于对世界的解释和说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则把解释和说明世界与改造世界结合起来。

2.“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此观点错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就是认为物质世界的存在先于感觉和思想,感觉和思想只能来源于物质世界;“从思想和感觉到物”,就是说先有人的思想,然后有感觉,再后才有物质世界,因此二者是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而不是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3.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此观点错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来源于实践。书本知识是间接经验,也来源于实践。

4.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

此观点错误。真理的本质属性是其客观性,工具真理观的实质是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因而它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的一种表现。

5.“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此观点错误。首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其次,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主体的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因此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6.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

此观点正确,这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的认识能力的一种科学的辩证的论断。思维的至上性是指人的思维按其本性、能力、使命和可能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是思维的无限性和绝对性。思维的非至上性是指每一个人或每一代人总要受到客观事物及其发展程度的限制,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主观条件及生命有限性等条件的限制,他或他们所达到的认识是有限的、相对的,因而是非至上的。

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是辩证统一的。一系列非至上的思维着的人们的世代延续,体现着思维的至上性。否认思维的至上性,会导致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否认思维的非至上性,又会导致思维僵

化和绝对主义。

7.“真理没有阶级性”的含义是人们对真理的认识与阶级立场无关。

此观点错误。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因而真理的内容不因任何认识主体的意志和要求而改变,这就是所谓真理没有阶级性的含义。真理没有阶级性,但是认识和运用真理的人在阶级社会中是有阶级性的,阶级立场往往制约着人们对真理的接受或选择。

8.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

此观点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都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其中,能动的认识世界是指人们根据其需要和价值取向能动地选择认识对象,并且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能动的改造世界是指意识通过指导实践,把意识所建构、所创造甚至所想象的精神的东西对象化,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创造世界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突出表现。

9.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由于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不同的实践标准。

此观点错误。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人类的社会实践是无限发展的,每一历史阶段上的具体实践都具有历史的局限性,即它要受到特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和限制。

四、问答题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有哪些?

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

3.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需要哪些条件?

4.从理性认识飞跃到实践的必要性和条件各是什么?

5.简述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如何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谬误和失败?

6.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实践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7.如何理解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坚持这一原理有何实践意义?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生产方式 B.地理条件 C.社会意识 D.人口因素

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3.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 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4.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这句话揭示了()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

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6.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A.生产力 B.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

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D.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7.上层建筑是指()

A.社会的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社会生产关系

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8.社会形态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抉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

9.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10.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中

A.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变革 C.社会形态的更替 D.科技的进步

11.社会革命根源于()

A.人口太多 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

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 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12.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D.实现社会公平

13.“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A.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

B.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

C.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

D.科技革命导致社会政治革命

14.“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这是()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折中主义的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D.历史循环论的观点

15.阶级实质上是一个()

A.思想范畴 B.经济范畴 C.政治范畴 D.文化范畴

16.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作用

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D.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

17.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 )

A.占人口大多数 B.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C.具有先进思想 D.掌握历史发展规律

18.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条件是( )

A.经济条件 B.法律制度 C.传统观念 D.文化水平

19.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 )

A.纯粹偶然的 B.纯粹必然的

C.偶然与必然的统一 D.有的是偶然有的是必然

马原 复习题答案

第二章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D) A.物质观 B.联系观 C.发展观 D.实践观 2.列宁同志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B) A.理论高于实践活动 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 D.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 3.实践活动的目的是(B) A.改造主观世界 B.改造客观世界 C.改造内心世界 D.改造精神世界 4.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指出了(C)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5.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要检验认识是否同(D) A.已有的理论相符合 B.已被实践证明的真理相符合 C.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符合 D.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 6.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C) A.认识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C.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 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7.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C)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8.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的基础是(A) A.实践 B.理论 C.本质 D.人9.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是指(B) A.从实践到认识 B.从认识到实践 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D.从物质到精神 10.直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是(D) A.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 B.真理的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 C.真理是客观的,谬误是主观的 D.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 11.宋代诗人陆游在诗《冬夜读书示子聿》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强调(C)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马原期末考试简答题大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其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来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或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念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念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的基本原理: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事件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理论品质;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理论、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 1、哲学基本问题 答: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全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的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概念及意义 答: 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3、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答: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的发展是指合乎历史前进的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要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4、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

马原考试复习题_(带全答案)

A 科学得世界观与方法论 B 系统化理论化得世界观 C 人们自发形成得世界观 D 人们对人生目得意义得根本观点 5、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 D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得对立 B、唯物论与唯心论得对立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得对立 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得对立 6、世界观就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得 B A对于自然现象得基本观点 B对于整个世界得根本观点 C对于人生意义得独特见解 D对于社会问题得具体瞧法 7、马克思主义创立前,不存在: D A、唯物论与唯心论得对立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得对立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得对立 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得对立 8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就是近代哲学得重大得基本问题就是C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得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得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与存在得关系问题 D关于人得本质问题 9、哲学上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得依据就是 C A 主张一元论还就是二元论 B 主张辩证法还就是形而上学 C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得不同回答 D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得不同回答 10、物质与意识得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得范围内才有绝对得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就是相对得了,这个范围就是指 A A、物质与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B、物质与意识就是否具有统一性 C、物质与意识何者更为重要 D、物质与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得关系更密切 11.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得定义就是通过: A A、物质与意识得关系界定得 B、哲学与具体科学得关系界定得 C、主体与客体得关系界定得 D、一般与个别得关系界定得 12.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得根本对立在于 D A、对世界构成形式得不同回答 B、对世界存在状态得不同回答 C、对世界就是否可知得不同回答 D、对世界本原问题得不同回答 13、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得根本点在于C A世界发展动力问题 B意识本质问题 C世界本质问题 D实践本质问题 14、哲学上两大对立得基本派别就是B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B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D一元论与二元论 15、哲学上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得依据就是C A 主张一元论还就是二元论 B 主张辩证法还就是形而上学 C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得不同回答 D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得不同回答 16、在哲学基本问题上,唯心主义得主要错误就是C A 认为世界就是不可认识得 B 主张物质与意识都就是世界得本原 C 否认物质对意识得决定作用 D 抹煞意识对物质得能动作用 17、“我思故我在”就是D 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18、“在我们得视野之外,存在完全就是一悬而未决得问题”,这一观点就是 D A、唯物主义得观点 B、唯心主义得观点 C、可知论得观点 D、不可知论得观点 19、下面关于唯物主义得表述,错误得就是 D A、世界统一于物质需要哲学与自然科学得长期得艰巨得发展来证明 B、承认一个不依赖于人得意识而存在得物质世界就是一切自然科学产生得前提与基础 C、唯物主义要求把客观存在得事物作为观察与处理问题得根本出发点 D、唯物主义就就是立足于人得感官之欲得逐利活动 20、彻底得唯物主义一元论得根本要求就是C A承认世界就是多样得统一 B承认物质对意识得根源性 C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D反对一切形式得二元论 21、世界上惟一不变得就是变化。这一论断得含义就是 D A 变就是世界得本质 B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 C 变与不变就是绝对对立得 D变就是绝对得,不变就是相对得

马原,第三章 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课后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 A .生产方式 B .地理条件 C .社会意识 D .人口因素 2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 A .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B .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 .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 .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3 .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 .生产资料所有制 B .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 .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 .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4 .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 这句话揭示了( ) A .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 .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 .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5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 ) A .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B .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D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6 .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A .生产力 B .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 C .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D .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7 .上层建筑是指( ) A .社会的经济制度 B .科学技术 C .社会生产关系 D .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8 .社会形态是( )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 .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 .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 9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 A .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B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D .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10 .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 ) A .生产力的发展 B .生产关系的变革 C .社会形态的更替 D .科技的进步 11 .社会革命根源于( ) A .人口太多 B .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 C .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 D .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12 .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 A .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B .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 .实现社会公平 13 . “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

马原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 一、单选题 1.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其代表人物是() A. 培根、洛克 B. 斯密、嘉图 C. 黑格尔、费尔巴哈 D. 圣西门、傅立叶 2. 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是() A.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学说体系 B.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D. 关于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 广义的马克思主义 B. 狭义的马克思主义 C. 思想 D. 理论 4. 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不包括() A. 1871年巴黎公社运动 B. 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 C. 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 D. 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5. 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 A.哲学是“科学之科学”B.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意义 C.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D.哲学是对自然科学的概括 6. 下列各项不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容的是() A.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B.思维能否产生理论 C.思维与存在是否有同一性D.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存在 7. 凡是承认世界具有统一性的哲学都属于() A.唯物论 B.唯心论 C.二元论 D.一元论

8.二元论的根本错误是() A.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B.认为世界统一于原子 C.否认世界的统一性D.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9.一切唯心主义的共同观点是() A. 都认为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 B. 都认为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 C. 都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D. 都认为世界是静止不变的 10. 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 上的含义是() 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11. 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 话表明意识具有() A.客观性B.能动性 C.对象性D.任意性 12. 下列观点属于错误理解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是() A.客观世界制约和决定主观世界 B.主观世界能动地反映和改造客观世界 C.主观世界派生客观世界 D.实践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辩证统一的基础 13. 下列各项属于主观臆想联系的是() A. 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造成空气严重污染 B. 过度毁林开荒导致严重水土流失 C. 人的生辰八字决定其一生命运 D. 人的社会环境影响其一生命运 14.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 A.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B.容和形式的关系 C.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马原思考题

一、我是谁? 看到这个话题,我感觉似曾相识,但是又有些陌生。其实对自我的思考一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我对周围的同学和自己的了解中,我知道每个人都在不停的思考自己,在经过一些事情之后,我们每个人都在重新认识自己。我以为,认识自己和认识别人都应该有个基点,这个应该是老师在题目中提到的的自我意识的出发点。不过我并不认同老师在题目中提到的南北、城乡、贫富、素质等人为产生的一些思维方式,我以为人总是基于自然,而思考基点也同样应该源于自然。我们的自我意识应该形成于自然界中的具体的事物,但非人为创造或打造的东西。如风雨雷电等都可以成为我们人的自我意识的基点。我一直认为,人为的一些产生的思维方式并不能跳出自然这个局限,人生于自然,至少到目前为止也不能超出自然,所以人的思维的产物是对自然思考的衍生品。我们应该从自然最原始的东西开始去寻找自己自我意识的出发点。比如如果以风作为自我意识的出发点,在待人接物,思考人生的时候,参照风的形象,可以给我们很多有利的启示。如风的博大,告诉我们要有广阔的胸怀。风的多变,在每一个角落都能存在,告诉我们在处理事务的时候要灵活多变,但又不失本真。诸如此类的还有很多,在我们以自然界最原始的事物作为自己的意识的根基之后,我们可能会更加明白的看到这个世界的样子,我们也许会找到更好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让我们真正的过着健康、愉悦的生活。而且不会失去根本。 三、人的本性就是爱,为爱而活着才是尽兴和尽善

首先,对人的本性就是爱这个命题就值得考量。孔子提倡仁爱,孟子说人性本善,而荀子却说人性本恶,老子对人的思考讲究无为胜有为。由此可见,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千人千言,所以一定得从多方面来思考这样的命题。 最简单的思考是,爱分为很多种。对家人的那是关爱,对朋友的那是友爱,对恋人的那是挚爱,对失意者的那是怜爱。那么到底哪种爱才是应该尽兴和尽善的呢。如果是没种都是的话,就无法回答老师提出的矛盾。 我认为我们对于家人应该要尽善尽兴。原因很简单,家人给予了我们相当多的爱护,从我们出生到死亡,家人一直在我们的左右,我们失意时,我们彷徨时,我们开心时,无论什么时候,家人是你永恒的伴侣。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家人的爱给予我们的回应,我们应该在得到同等的爱的时候回报同等的爱。所以,我赞同对家人的照顾,关怀这些中华美德。这样我们生活才有了家这个基点,我们有了好的基点才能有精彩的人生。而且这些也值得我们去为他们付出。为了家人的爱,我认为是值得的。 对于朋友,朋友同样是我们生活的伴侣。相比于家人,可能少的是血缘关系和亲密关系。我们可以这样假设,如果没有血缘关系,有的家人也未必能与你做成朋友,因为朋友的交往源于“情投意合”,要有共鸣才是真朋友。既然这样,我们因为在对世界的认识,对生活的看法上产生了共鸣而走到了一起,我们相比于家人,朋友可能可以上升为一种灵魂伴侣的地位。所以,我认为,为了真正的友情,同样

马原复习论述题汇总范文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题论述题(1) 论述题 1、(1)微软垄断案反映了垄断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垄断与竞争并存的原因是什么? 当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垄断与竞争并存的格局仍不会改变。其根本原因:第一,垄断或国家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的动因和基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市场竞争的一般基础。市场竞争是市场主体实现经济利益的方式和途径。垄断只是改变市场结构而不能消除竞争的动因和基础。第二,不存在“据对的垄断”。发展不平衡规律决定了不可能形成一家垄断组织独霸天下的局面;同时社会需要多样化,并有多变性。这使垄断企业不能囊括一切商品的生产和流动。第三,科学技术的重大变革和创新是激发垄断竞争的重要因素。科技创新会突破人为垄断的种种限制。科技创新会缩短产品和行业的生产周期,从而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这就使竞争无处不在。 (2)通过微软垄断案,你从中可以深刻领悟哪些经济学原理? 通过微软垄断案至少可以领悟以下经济学原理:技术创新是企业竞争的核心;扩大市场份额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重要途径;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垄断与竞争并存;现代市场经济是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政府反垄断行为表明市场机制是市场经济国家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 2、试用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什么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具有确定性、无条件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是近似的、有条件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并不是指两种不同性质的真理,而是指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任何真理都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对立统一关系。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真理是由相对到绝对不断转化和发展的过程。 (3)马克思主义既是绝对真理又是相对真理。一百多年来的社会实践反复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客观性,这是绝对的,不容置疑的。但是,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穷尽对于客观事物以及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认识。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马克思主义也必须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如果把马克思主义看做是认识的“顶峰”,那就会丧失马克思主义生命力。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是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3、试论述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①商品生产要遵循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②商品交换要遵循等价交换原则——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表现形式: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①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也称价值规律的实现形式和发生作用的形式。②等价交换是商品交换的一个重要原则。 价值规律的作用:(1)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2)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3)导致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总之,价值规律的作用,就是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的作用,归结为一点是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经济效益。这是通过价格与供求相互制约的关系、通过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生产者要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实现的。 4、试论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这一原理对于我们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大指导意义?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同一矛盾性质相反的两重基本属性,它们本身就是对立统一

马原习题2015版第二章习题 (2)

第六章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在于(A) A.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B.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C.巩固共产党的领导 D.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抗 2.民主社会主义的实质是(B) A.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 B.改良的资本主义 C.社会主义不同模式的一种 D.社会主义的最佳模式 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C) A.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B.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C.坚持党的领导 D.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4.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提出这一著名论断的是(C)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5.列宁得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依据是(B) A.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 B.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 C.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规律 D.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的原理 6.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B) A.空想社会主义的学说 B.19 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 C.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D.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 7.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主要依据是(D) A.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尖锐化 B.个别企业有组织的生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C.现代无产阶级的日益壮大 D.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8.列宁说,“如果社会主义在经济上尚未成熟,任何起义也创造不出社会主义来。”这就是说,(B) A.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发生和取得胜利 B.社会主义革命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 C.只能靠经济力量去实现社会主义 D.社会主义革命能够在资本主义内部自发产生 9.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具体途径是(D) A.通过改革和革命实现的 B.通过对人民群众的教育和灌输实现的 C.实践 D.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的 10.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其根本原因是由于(B) A.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具有较高的精神文明 B.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 C.它是以高度社会化的资本主义大生产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的 D.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可以在旧社会的内部孕育生长起来 11.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列宁新经济政策关于社会主义的思路之所以“比较好”,是因为(B)

马原复习题及完整版答案

绪论 答案搜集与整理:卢未来 时间:2012年6月7日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C)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C)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德国古典哲学中代表着辩证法思想的最高成果的学者是( C ) A、亚当·斯密 B、费尔巴哈 C、黑格尔 D、康德 4、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是( D )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剩余价值学说 D、科学社会主义 5、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 B ) A、革命性 B、实践性 C、科学性 D、阶级性 6、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A ) A、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致力于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 C、致力于无产阶级专政。 D、致力于建立新的生产关系。 7、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D) A、吐故纳新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8、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A ) A、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D、实现人权 9、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 C )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 D、实事求是 10、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是(A )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马原思考题题

马原思考题 1.请问什么是主要矛盾,为什么要认清并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举例说明你对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变化的认识。 答:①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 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 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 方面,决定了我们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有牢牢抓住这个主 要矛盾,才能清醒地观察和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 决。②首先,我国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转变为“人民日 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经过不懈努力,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 总体上实现小康。今天人民需求的层次和品位已大大提高,不再是简单的温饱需 要,而是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二者所 表述内涵大不相同,前者强调的是一般的物质文化需要,后者强调的是全方位、 多层次、立体化的美好生活需要,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 多个方面,充分反映了现阶段人民需求更高、更广泛的特点。 2.如何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来看待西南交通大学发展目标中“承交通天下国家梦,创中国特色双一流”与“世界一流”的关系? 答: 3.有的领导干部认为:“底线思维,就是守住不犯错误的底线”,在工作上不思进取、消极懈怠、墨守成规。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当前,经济转型升级任务繁重,亟须各级领导干部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开拓进取、干事创业。但是,少数领导干部却为官不为、消极懈怠,还狡辩说这是“坚持底线思维,守住不犯错误的底线”。实际上,这是对底线思维的极大误解。 底线思维是一种担当思维。底线思维要求讲纪律、守规矩,为人做事不越红线、不碰高压线,但坚持底线思维,不是遇到问题绕着走,而是强调做工作要有预案、对险情要有准备,进而遇事不慌、临危不乱,积极主动工作。例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确保5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最硬的底线。如果没有担当精神,不敢较真碰硬,怎么能实现脱贫目标?又怎么能守住建成全面小康的底线? 底线思维是一种进取思维。底线思维并非墨守成规、不思进取,也不是消极应付、信奉无错就是功。底线思维注重对危机和风险等负面因素进行管控,而不是降低标准、无所作为。守底线,是为了补短板、过险滩、冲高线。今天,面对经济下行压力、转型升级挑战,最考验领导干部勇气与智慧的就在于能不能看到风险、会不会破解难题、敢不敢争取最佳。 底线思维是一种开放思维。底线思维要求明确警戒线、临界点,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但并非闭目塞听、闭关自守。就拿守住不发生系统性

马原课机考试题库绪论试题及答案 (2018年11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计算机考试试卷生成要求 1、总成绩满分为30分 2、总题量为60道;其中单项选择题40道,每道0.5分;多项选择题10道,每 道0.5分;判断题10道,每道0.5分。 绪论试题清单(含答案) 一.单选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上说是:()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 )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 )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的、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 )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它的阶级属性上说是:()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B.无产阶级争取人权的科学理论 ( )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策略的学说 ( ) D.关于无产阶级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理论 ( ) 3.马克思主义从它的研究对象上讲是:() A.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 )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 ) D.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 (√) 4.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 A.马克思(√) B.爱因斯坦 ( ) C.达尔文 ( ) D.牛顿 ( )

马原思考题整理

马原思考题整理 一二章为重点 序 1、马克思一生在理论上作出了哪两个发现? 剩余价值学说、唯物史观 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思想理论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是什么? 思想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 《共产党宣言》发表 4、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是什么? 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发展性 5、学习好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和科学方法是什么? (1)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3)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 1、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是什么? 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不可知论;体现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体现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3、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什么? 根本属性:运动 存在方式:时间和空间 4、如何理解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具体包括两种状态:空间的相对位置暂时不变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不变。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5、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什么 实践 6、什么是意识?如何理解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不仅是自认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它不仅能够正确地反映事物是本质和规律,而且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7、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展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是什么?

【整理版】马原测试题和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于(D) A.18世纪中叶 B.19世纪中叶 C.20世纪初 D.19世纪40年代 2.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C )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3.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必然导致(C) A.绝对主义 B.唯物主义 C.不可知论 D.诡辩论 4.物质的惟一特性是(B) A.运动性 B.客观实在性 C.不可分性 D.时空性 5.我国明朝王守仁提出“心外无物”,这种观点属于(C) A.形而上学观点 B.经验主义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6.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意思是(B) A.世界都是过程,所以什么也不存在 B.一切都在变化发展,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C.世界只是过程,所以是无方向的运动 D.否认事物存在的相对稳定性 7.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 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B.否定的观点 C.矛盾的观点 D.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 8.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D) A.事物数量的增加 B.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C.事物的运动变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9.下列命题中,正确阐述了实践含义的是(C) A.实践是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 B.实践是主观创造客观的活动

C.实践是主体改造客体的活动 D.实践是主体应付环境的活动 10.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是(B)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C.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 D.认识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过程 11.一个完整的认识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D) 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 B.深入思考,形成理论 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 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 12.真理就是(D) A.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B.大多数人同意的观点 C.对人类生存有用的理论 D.对客观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13.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C)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14.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是(B) A.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C.社会意识内部各形式间的相互影响 D.社会意识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15.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A) A.生产关系的总和 B.生产资料的总和 C.生产要素的总和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16.生产关系中,最基本,最具有决定意义的是(B) A.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形式 D.产品的交换方式 17.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A) A.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发展 C.上层建筑的发展 D.经济基础的发展 18.马克思指出:“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这句话说明(B)

马原思考题

原理思考题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来源 ①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②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威廉·佩蒂,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 ③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法国),博利叶(法国),欧文(英国) 2.马克思主义及其基本特征 定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发现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 特征:①实践性②科学性③革命性④(阶级性) 3.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为什么?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原因: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③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研究和解决其它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我们社会实践中的基本问题。 4.物质定义及意义。(物质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义:①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 ②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同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③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5.“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大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正确。 根据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物质是世界的本源,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观念是一种人对外界事物形成的意识,它的存在基础是外界事物,是由外界事物和人脑的生理结构决定的,所以一切观念的东西都是物质在头脑的反映和随之进行的改造。 6.人有主观能动性所以可以改变规律? 不是,意识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 ①主观能动性是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②规则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③互为前提: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7.主观能动性及其表现 定义: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表现:①意识具有能动性,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 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④意识还具有调节和控制人行为生理活动的作用 8.相对静止及意义 定义: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马原考试复习题_(带全答案)

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 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前的字母填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 绪论: 有一道选择题选C 可知论 1.马克思的伟大发现除了剩余价值学说外,另一个是 C A 阶级斗争理论 B 社会主义学说 C唯物史观 D辩证法理论 2.“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 C A马克思主义具有的基本内容 B马克思主义具有的功能作用 C马克思主义具有的理论品质 D马克思主义具有的实践基础 3.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特征是: C A.阶级性和群众性的统一 B.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统一 C.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D.批判性和创造性的统一 4.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C A.法国唯物主义、英国经验主义、德国理性主义 B.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生物进化论 C.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D.法国历史哲学、英国科学主义、欧洲人文主义 5.“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 A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 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6.马克思主义产生于: B A.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B.自由资本主义时代 C.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时代 D.资本主义制度走向瓦解的时代 7.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 C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 D.实事求是 8.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 B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9.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 A.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C.剩余价值学说和劳动价值论 D.科学社会主义 10.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A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共产党的出现 C.十月革命的胜利 D.剩余价值论的发现 11.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12.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依据是 C A.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B.德国古典哲学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13.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 B A.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B.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 C.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 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14.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其他思想家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区别在于 AB D A 前者从客观规律出发,后者从理性出发 B 前者侧重于一般特征的揭示,后者侧重于详尽细节的描绘 C 前者是乐观主义的态度,后者是悲观主义的态度 D前者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后者凭空猜测无法知道的事情 第一章: 1.“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因为旧唯物主义 B A.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是机械唯物主义 D.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统一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C

马原课后思考题(附答案alpha版)

思考与练习(一): 1.什么是哲学的研究对象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及其关系的,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学说。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从自然观到社会历史观的完备、彻底的唯物论? 马克思主义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从而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关于历史观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旧哲学的物质观的特点是什么? 坚持从自然本身来说明自然 1.哲学的物质畴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之间有何关系? 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1.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是什么? (1)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畴。它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理论意义:①物质定义指出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的客观实在,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②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③指出了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具有最大的普遍性,不仅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而且正确地解决了哲学物质畴同自然科学关于物质形态、结构和属性的区别和联系。 (3)列宁给物质下定义的方法论原则:是从物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界定哲学物质概念的。 1.怎样理解物质是运动的根本属性?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关系:①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②物质是运动的主体,任何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③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3)如果割裂二者的关系: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会陷入形而上学的错误;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会陷入唯心主义。 1.什么是相对静止?承认相对静止有什么意义? (1)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属性暂时未变这样的两种特殊状态。(2)①静止是运动的量度,不了解静止也就无法了解运动。 ②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可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③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是把事物区别开 来进行科学分析的前提。 1.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何关系? (1)空间是物质的广延性或伸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具有长、宽、高三度。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的性质。(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3)时间,空间,物质运动具有在的统一性。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一方面,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离开了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时间和空间也离不开物质的运动,离开了物质运动的时间、空间同样是不存在的。 1.如何理解时间和空间是绝对性和相对性,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1)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特性是相对的。(2)时间、空间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是无限和有限的辩证统一。无限存在于有限之中,无限的时空是由特定的有限时空构成的;有限包含无限,任何有限的事物都包含无限的结构和层次;有限转化为无限,有限的界限是可以超越的,超越有限即趋向无限。(3)如果割裂时空与物质运动的关系,认为空间、时间可以离开物质而存在,是一种与物质无关的空洞形式,就会犯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相反认为空间、时间是纯粹的流逝或主观自生的,就会犯唯心主义的错误。 1.怎样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①世界是统一的。认为世界上繁多的事物有一个统一的本原的哲学观点,叫一元论,否认世界统一性的是二元论或多元论。②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这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观点,认为世界统一于精神,是唯心主义一元论的观点。③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一方面物质世界的具体事物和现象是多样的,另一方面多样性中又有其统一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