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的未来之路

一 中国汽车自主品牌未来之路
在日益壮大的中国汽车市场,自主品牌经过十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研发能力与市场占有量但是,目前还是进口品牌、合资品牌占据主导地位的阶段。

1、中国自主品牌如何在国际车企巨头的包围下生存?

中国车企相较国际汽车巨头而言,无论技术研发实力、资金实力、产品的工艺考究和啮合程度、品牌的号召力等方面,目前还不在一个当量上,这是我们必须要有清醒认识的。

在列强包围之下,对于国内车企而言,必须给自己树立一个明确的战略发展目标,对企业和产品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同时更需要一个长久的坚持力,树立打持久战的目标,以期得以市场的整体突围。尤其对于产品线开发层面,要进行差异化竞争,对产品进行细分,对服务进行深化,使自己首先成为细分市场的王者,而不是在综合实力不济的背景下与国际车企巨头正面竞争。

2、自主品牌如何实现海外发展战略?有何外国公司成功经验可以借鉴?

走出去融入到国际市场竞争中虽然艰难但也是中国车企必须要走的一步战略,如果放弃海外市场单纯固守中国一地到头来未必能够坚守得住。在海外市场拓展中,首先必须在产品品质上下功夫,达到国际市场的标准,其次实施本地化战略,将产品和营销适应本地的市场需求和消费习惯。第三,在市场选择的时候避开国际车企巨头比较集中的市场,先在新兴市场进行立足再图发力,因为新兴市场对产品要求相对成熟市场不是太高,而且能够接受新品牌和新事物。

日本车企的经验是值得我们参考和学习的。现在无论是丰田还是本田都进入了国际车企领头羊的地位,但当初走出日本拓展海外的时候,也同样遇到了很多的市场尴尬,尤其进入美国市场的时候,遭遇的更多的是冷嘲热讽,但日企能够调整和提高自己、适应市场并执着坚守,最终以较好的性价比而获得市场的认可。

中国车企的海外市场拓展之路,与当年日本汽车国际化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比如不被认可,受到竞争对手的打压等等,但中国的车企也存在着日企当年不具备的优势,比如庞大的中国市场的内需拉动力的支撑,国际经济形势不明朗的背景下中国市场一枝独秀,以及中国国家品牌形象和国际话语权的逐步增强,都对中国车企走出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背书的作用。

3、自主品牌如何提升自己的品牌形象?

我觉得自主品牌在国际市场拓展时,中国的国家品牌背书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次,除了在产品上下足功夫外,要学会实施大公关策略,整个市场拓展中要

让你的目标市场意识到你不仅仅卖得是产品,它还是一种文化、生活方式。要让目标市场意识到你跟他很近,可以做朋友,但这一点是中国企业在品牌塑造方面比较缺乏的。

二 中国汽车能源未来之路
依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准,中国私人拥有汽车的发展空间很大。目前美国千人拥有车量是七百六十辆,欧洲也在六百辆,日本是五百辆,中国仅在二十辆,与发达国家比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同济大学汽车学院院长余卓平接受亚洲周刊访问时表示,很多渠道预测,到二零二零年,中国的汽车保有量将达到一点三亿至一点五亿,千人拥车量达九十辆,要翻四倍,“真到了这个数字,恐怕面对最大的挑战是资源不够。”余卓平表示,现任科技部长万钢二零零零年回国,做研究项目时就提出,中国到二零一零年进口原油要超过一点五万亿吨,有人质疑胡说,现在已经超过了。余卓平提醒,要考虑中国汽车工业发展交通、资源是否能支撑,“有没有那么多的路,有没有那么多的能源?”
中国特大型城市越来越多,发展模式单一,余卓平担心会阻碍中国汽车市场,“北京是集中在一起压大饼,城市一圈一圈往外扩展,他认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挑战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中国的城市发展要放弃不断壮大的模式,这是一个大战略;二是要重新审视路途长短所使用的交通工具。美国人开车跑八百公里,中国四百公里以上改为铁路和航空为主了;三是汽车能源一定要多元化,不能仅靠一种能源,而前提是从环保出发。
不过,汽车能源真的要多元化,加油、加气、充电等,供给系统就要多元,这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工程,社会投入会很大。余卓平表示,这要掌握两大原则,一个是多元化,另一个是归属化,“归属到一个载体上来,用同一能源,来源多样又可以转换。”余卓平说,一个普遍能接受的是电,电的来源渠道很多;一个是氢,来源多元化,是二次能源。余卓平认为,燃料电池技术上成熟,正往产业化方向发展,成本降低,可靠性提高正在展示魅力,但燃料电池真正商业化,涉及庞大的基础设施的变化,所以美国将此方向的实现看好中国,“一张白纸可以画优美的图画”。
同济汽车学院正在着重燃料电池的开发研究,也研究微型小型电池,研究已长达七年。余卓平认为这个方向很有潜力,“中国汽车工业走电动力是必然趋势,不管是燃料电池还是蓄电池,不排除可以更换电池。”这种替换对能源多元化、归属化以及环保都有益。余卓平强调,中国应该尽快走出这一步,谁先做,成熟了,谁就是未来汽车工业的领导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