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救灾背后的测绘新科技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49160117.html,

抗震救灾背后的测绘新科技

作者:胡雪琴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2010年第17期

4月14日7时49分,玉树地震发生的那一刻起,全国动员的抗震救灾战斗就拉开了大幕。

首先需要的就是地图。早一秒钟拿到地图,就意味着为无数废墟下待救的生命赢得宝贵的

时间。地震发生后,在外地出差的国家测绘局局长徐德明立即回京,第一时间部署强调:要不惜一切代价快速制图、出图、供图!

截至4月22日,测绘部门累计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应急办、国家发改委、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青海省委、省政府等20多个部门和单位提供地图6400套(幅)、基础地理信息数据1100GB。

各种翔实的测绘地图为救援玉树、分析玉树震后形势的各方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据记者了解,就在4月18日一天,国家测绘局的网站数据流量就激增到平日的45倍。在完成这样迅速、准确而又繁重的制图工作中,测绘部门采取了哪些新技术、新手段?《中国经济周刊》专访国家测绘局国土测绘司司长张燕平、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院长张继贤,揭秘那些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

首次应用新自主研发雷达系统

“抗震救灾是一个多部门的协同作战,系统极为复杂,协调一致非常重要。在汶川地震发生时,由于经验不足,应急机制尚未完善,例如我们做好了地图,不知道给谁;有关部门需要地图,不知道

找我们来要。” 张燕平司长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说,“但玉树地震后,国家测绘局启动了测绘应急保障服务预案,开通了测绘成果提供绿色通道。测绘与其他各部委的配合非常默契,根据应急响应机制,流程化的往下走。我知道你下一步要什么图,我已经在做,等你要的时候,我已经做好了。”

据介绍,绘制地图第一步就是获取影像资料,即:空中拍摄的照片。测绘人员先要拿到这些照片,再把它们解译加工成地图。

据记者了解,这次玉树地震后,国家测绘局一共使用了七架飞机:一架“空中国王”型飞机,一架“奖状”型飞机,五架高原型无人机。通过在飞机上安装数码航摄机(即高端数码相机)和机载合成孔径雷达系统,高空拍摄,来获取灾区的第一手影像资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