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腾飞讲义6

袁腾飞讲义6
袁腾飞讲义6

网络课程内部讲义

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

教师:袁腾飞

温馨提示:本讲义为A4大小,如需打印请注意用纸尺寸

爱护环境,从我做起,提倡使用电子讲义

https://www.360docs.net/doc/b39601348.html,“在线名师”→ 资料室免费资料任你下载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

一、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1.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鸦片战争后,大量外国商品涌入中国,其中棉纺织品占了绝大部分。洋棉、洋布,“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

中国农家“织”与“耕”分离。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在中国大部分农村,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

欧美各国在对华倾销商品的同时,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其中以丝、茶为大宗。中国的丝、茶日趋商品化,减少了它们在农业经济中的自给自足的成分。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同时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

二、洋务运动的兴起

1.洋务运动的兴起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这部分官员被称为“洋务派”。从19世纪60~90年代,他们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2.洋务派兴办近代工业

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打着“自强”的旗号,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其中,较为重要的有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和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

由于财力不足,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又打出“求富”的旗号,创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以解决军事工业资金、运输、燃料等方面的困难。其中,主要有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

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在洋务派倡导下出现了,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

三、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注:此处为袁老师讲课中所指的讲义的第54页)

鸦片战争以后,外商陆续在通商口岸私自设厂。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受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了。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如上海的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等。

2.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民间出现办厂热潮。民族资本总额增加,商办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

张謇是晚清状元。他不热心官场,而是以极大的爱国热忱倡导“实业救国”,并创办实业。他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

3.民国初期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各种实业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此起彼伏。特别是1915年为反对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掀起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群众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一个迅速发展的短暂春天。其中,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化工等行业也有相当发展。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整个中国民族工业又迅速萧条。

https://www.360docs.net/doc/b39601348.html,“在线名师”→答疑室随时随地提问互动四、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鸦片战争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涌入,中国的社会风俗和衣食住行等深受影响。

1.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服饰的变化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比如西装等。洋装在中国的流行,促成了中国服饰的改良,孙中山结合中西样式设计的中山装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2)饮食的变化近代西风东渐,传统的饮食文化受到冲击。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西餐馆、咖啡馆等,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3)建筑的变化在通商口岸和租界,出现了和传统建筑不同的西式洋楼或中西合璧的豪宅,这些建筑与中国传统的民居形成鲜明对比。

(4)社会风俗的变化在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潮的影响下,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

辛亥革命后,民国之初为了体现民主共和精神,废除了跪拜、作揖等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在称呼上,逐步采用“先生”“同志”,代替了“老爷”“大人”等称谓。这些变化,显示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民国时期,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2.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1)铁路修筑 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擅自修筑从吴淞口到上海的淞沪铁路,不久就被拆除。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但其中90%是由外国修筑并控制。

(2)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选修4】为培养洋务人才,从19世纪70年代起,清政府开始选派幼童赴美留学。1872年詹天佑作为中国第一批留学幼童赴美。

1905年,清政府决定修筑京张铁路,由詹天佑全权负责铁路的修筑。为战胜八达岭隧道技术难题,詹天佑设计“人”字形路线。1909年,京张铁路全线通车。

(3)航运业的发展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控制中国的水上运输。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开始兴办民用工业,创办了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强对中国水运业的垄断局面。

(4)通讯事业的发展19世纪70年代,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中国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从此电报线遍及各省,形成四通八达的电讯网络。

新式交通、通讯工具的变化,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还一定程度地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3.大众传媒的发展

(1)报刊业发展1872年创刊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的热情空前高涨,报纸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思想武器。

(2)影视业的发展19世纪末,电影传入中国,迅速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新式娱乐活动。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1931年,中国诞生了第一部有声电影《红牡丹》,结束了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近代报刊和电影以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直观的形象,及时传播时事信息,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https://www.360docs.net/doc/b39601348.html,“在线名师”→ 资料室免费资料任你下载

专题四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

一、新思潮的萌发

1.近代早期思想解放潮流的兴起

鸦片战争前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冲击日益加剧。清朝君臣对西方的情况却一无所知。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冲破传统的思想,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

林则徐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设立译馆,编译出《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四洲志》介绍世界三十余国的地理、历史和政情。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魏源也是放眼世界的先行者。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撰出《海国图志》。魏源在该书序言中,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他认为,夷之长技有三:战艇、火器、养兵练兵之法。这开始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二、“中体西用”的思想

1.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内忧外患的形势。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洋务派肯定封建制度,强调封建纲常伦理,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目的是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

【选修2】张之洞的《劝学篇》是当时论述“中体西用”思想的代表作。

【选修2】“中体西用”是清末统治者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它体现了当时知识分子和官僚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变革的共识。

主张“中体西用”的洋务派,在如何认识和处理中西文化关系问题上,与同属封建统治集团的顽固派进行了激烈争论,焦点在于要不要学习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不过,在维护封建统治制度和“纲常名教”这一根本问题上,两派并没有原则性的分歧。但毕竟冲击了传统的“夷夏之辨”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三、维新思想

1.早期维新思想【选修1】19世纪70年代,随着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产生了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代表人物有王韬、郑观应等人。他们在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在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早期维新派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

2.康梁的维新思想

19世纪90年代初,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这时主要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

(1)康有为的维新思想【选修1】为宣传维新思想,康有为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将封建统治者奉为儒学正统的古文经典斥为伪书,为变法制造舆论。他还在《孔子改制考》一书中,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者。他借孔子的改革来论证改革的合理性。这两部著作系统阐发了变法理论,奠定了变法的思想基础。

康有为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预言人类社会要经过“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个发展阶段,强调当时的中国应该进入升平世的君主立宪。

(2)梁启超的维新思想【选修1】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提出要变法图强,必须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提出兴民权是变法的根本、强国的保证。这一主张在中国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谭嗣同的维新思想【选修2】谭嗣同在维新思想家中的思想尤为激进,带有比较明显的民主革命色彩。他的代表作是《仁学》,对封建专制和纲常名教进行了猛烈抨击,号召人们勇敢的“冲决君主之罗网”,“冲决伦常之罗网”。

(4)严复的维新思想【选修2】严复以创办报刊、翻译西书的方式,宣传维新思想,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天演论》,借达尔文的进化论,阐明自己的维新变法主张。他宣传的社会进化论观点,影响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代知识分子。

https://www.360docs.net/doc/b39601348.html,“在线名师”→答疑室随时随地提问互动四、三民主义

1.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及三民主义 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召开。大会通过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推举孙中山为总理,创办机关刊物《民报》。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后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上,将这个纲领进一步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作为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

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民权主义指“创立民国”,就是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地价,解决土地问题。

三民主义思想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选修2】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在学习西方民主政治的过程中把西方三权分立学说发展为五权分立,除了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之外,增加了“考试权”和“监察权”。

五、新文化运动(此处为袁老师讲课中所指的讲义的第59页)

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废除临时约法,实行独裁统治,梦想恢复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牢笼,实行民主制度;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发起了新文化运动。

2.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1917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他锐意改革,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纷纷到北大任教,北大学术思想空前繁荣,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同时《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成为《新青年》的编辑和主要撰稿人。这样,《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科学”,是指科学精神和近代自然科学法则。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指出“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新文化运动还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陈独秀抓住旧道德为封建政治服务的本质,指出:“主张尊孔,势必立君,主张立君,势必复辟”,“孔教与共和…存其一必废其一。”新文化运动期间,有人甚至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新文化运动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他认为,新文学的语言是白话的,文体是自由的,这样就可以注入新内容、新思想。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随后,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推倒陈腐、雕琢、晦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鲁迅写出《狂人日记》《孔乙己》等小说,深刻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他把反封建内容与白话文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新文学的典范。

4.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