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银雀山汉墓竹简壹》语料时代

试论《银雀山汉墓竹简(壹)》语料时代

刘小文

(重庆文理学院文传学院)

一、墓葬年代

1972年4月。山东省博物馆、临沂文物组在临沂银雀山发掘l号2号西汉墓。据《临沂银雀山汉墓竹掘简报>,两墓均为长方形竖穴墓。开凿岩石而成。墓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钱币、铜器和漆木器等器物。墓坑形制和墓中所见器物的形制、纹饰、风格等均显示出西汉早期墓葬的特征。特别是鼎、盒、壶等陶器组合的出现。更是有力的证据。

另外,1号墓中还出土了。三铢钱”。据《汉书武帝纪》记载。“三铢钱”于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始铸,于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停罢”,流通的时间很短。由此可以断定,l 号墓的年代.上限不会早于建元元年。这座墓中出土了“半西钱”。而没有发现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8年)始铸的“五铢钱”.由此可以推断出该墓葬年代的下限不会晚于元狩五年。因此。l号墓的年代,应该是在公元前140年至公元前118年之间。2号墓中除出土了叫|£两钱”之外,还发现了《汉武帝元光元年历谱>。整理小组据此断定该墓的年代上限为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即2号墓的年代。当在公元前134年至元前118年之间。

综上.我们可以认为这批竹简是在公元前134至公元前118年(汉武帝)时期被埋入墓中的。竹简所载文献汉初即已流行于世.其创作年代则必然更早。

二、各书成书年代

1.孙子及<孙子兵法》

关于<孙子兵法》的作者与成书,自宋以来,人们就争论不已。至今尚无定论。据予汝波先生概括,意见竟达八种之多。

记述孙子其人其书最早的权威资料应是《史记》。

①《律书》:“吴用孙武。中明军约。赏罚监信.卒伯诸侯,兼列邦土。”

②《昊太伯世家>:“三年,吴王阑庐与子胥、伯毒若将兵伐楚,拔舒.杀吴亡将二公子。光谋欲入鄄。将军孙武日:‘民劳,未可。待之。一

③<孙子吴起列传>:“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闽庐。阖庐日:‘子之十三篇,吾尽现之矣。”’又:“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膑生阿鄄之问。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

④<伍子胥列传>:“闺庐立三年,乃兴师与伍胥、伯毒否伐楚,拔舒。遂禽故吴反二将军。因欲至郅,将军孙武日:‘民劳,未可。且待之。’乃归。”

从上述史料.我们可以得出几点:①历史上确有孙武其人,孙武与孙膑不是一个人;②孙武是春秋末期齐国人,出仕于吴,在阖庐三年(前512年)攻楚之前即已为吴国。将军”;

156③孙武所著兵法为叫三篇”。

2.孙膑及《孙膑兵法>

孙膑的生卒年史籍无记载。<孙子吴起列传’:“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膑生阿鄄之间,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

另外,《史记》详细地记述了孙膑与庞涓俱学兵法,助田忌赛马、马陵斩庞涓等事迹。从这些记述看来,孙膑生活在齐威王时代。此时属战国中期。孙膑死后,“世传其兵法”。<汉书.艺文志》也有著录:。《吴孙子>八十二篇,图九卷;<齐孙子》八十九篇,图四卷。”<吴孙子》即孙武的兵法书,《齐孙子)一书.一般认为即是孙膑传世的兵书。但自《隋书经籍志)之后.该书即不见著录。银雀山汉墓材料的出土。才使人们关于该书的种种猜测趋于平息。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孙膑兵法》成书于战国中期,其弟子与后学又进行了增益和补充。

3.尉缭及《尉缭子>

《尉缭子>一书的著录,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汉志>诸子杂家云;“《尉缭>二十九篇。”班固自注:。六国时。”颜师古注:“尉,姓;缭,名也,音了,又音聊。刘向《别录》云缭为商君学。”又兵形势家云:“《尉缭》三十一篇。”《汉书艺文志》同时著录了两种《尉缭子>,一为杂家二十九篇,一为兵形势家三十一篇,而今传本《尉缭子》却只有二十四篇。一般认为,今本《尉缭子》是杂家《尉缭》的传本,是一部以军事内容为主,兼取各家思想的杂家著作。

4.<晏子》

《晏子》即《晏子春秋》。《晏子春秋》是记录春秋时期齐国晏婴言行的一部著作.是研究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文学、哲学等方面的重要参考数据。<晏子春秋>一书,唐以前一直被列入儒家.认为是晏子本人所作。柳宗元首疑此书“墨子之徒有齐人者之为”。自宋朝起。《晏子春秋》就被许多学者视为伪书。银雀山汉墓竹简《晏子》的发现,才消除了人们关于该书有无的种种疑虑。

关于成书年代,主要有三种意见:

①春秋时代说;②)战国时代说;③秦统一六国后一段时间内。

学术界多持战国时代说。理由如下:

①唐柳宗元首疑此书系“墨子之徒有齐人者之为叩1。已朦胧指出此书作于战国时代。王应麟、焦弘、章学诚等承其说。

②《晏子春秋>与其它先秦两汉古书中所载相同之事,均是他书抄袭《晏子春秋)而非《晏子春秋》抄袭他书圈。

③从语言特点及内容上.<晏子春秋》受墨子、孟子、法家影响,说明其。成书当在<国语)、<墨子>之后,《战国策>、<韩非

同源、共生与传承——中国古典音乐与中国古代诗词

霍磊

(河南新乡学院)

摘要:通过对中国古代诗词与音乐艺术审美特色的分析。论证了二者的同根同源性。倡导保持以中国古琴音乐为主的诗词与音乐一体的传统.使之更便于传承。并阐述了具体的传承方式.同时阐述了保持、弘扬与传承中国古典音乐与诗歌一体的传统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文学;音乐学;中国古典音乐;中国古诗词

在悠久的中国文学史上。诗词以其独特的形式、丰富的内容、奇妙的韵律节奏、深刻细腻的思想情感表达,积淀了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独特的文人精神。中国的古代诗词在遣词造句。行文起势。叙事抒情上均有一定格律,往往是字字珠矶.朗朗上I I。中国的诗歌一直到近、当代新体诗出现后才和音乐剥离开,成为独立意义上的。诗文”.事实上一直到现在大多数时候我们仍然把诗词统称为诗歌。而和音乐有更直接关系的戏剧剧本从一开始就叫戏文。也就是说诗词从产生开始和音乐就是一体的。在今天叫朗诵诗词。而在以前更长的历史时期里诗词是用来吟唱的。大多古代文人墨客既善舞文弄墨也通琴棋书画。中国古代音乐大多都是由文人整理与流传开来的.现在我们能见到的音乐典籍基本上都是文人整理完成的。如形成于战国时期的《乐记》、唐代段安节编著的<乐府杂录>、元代燕南芝庵的<唱论>、明代王骥德著<方诸馆曲律)、清代徐大椿著<乐府传声>等等,真正由音乐家和音乐艺人完成的音乐典籍几乎就没有.因此中国古典音乐的主流与传统音乐的代表.也经常被称为“文人音乐”其中古琴音乐与文人生活以及诗词歌赋结合的最为紧密。音乐与诗歌自古被视为同脉相承.这。两大系统在起源上是密切关联的。甚至同一的。在自然状态下。它们相互影响,又各自独立”。中国的古诗词与音乐艺术在创作手法,情感表达方式等方面有很多相通之处。旨在追求静谧、玄阔、恬淡、含蓄的审美情趣上.其同根同脉性表现得最为充分与突出。

一、中国古代诗词与中国古典音乐的同一性

1、追求抽象的超越精神的关

华夏大地孕育的文明自古深受儒教、道教等教义、思想的影响。文人墨客向来注重修身养性。文人士大夫的主流思想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如何“善其身”?人云。夫君子之行。静以养身”。纵览两千多年的华夏古国的艺术长廊.不论是诗词书卷。还是中国画史上的历代山水画派及中国特有的书法艺术.均是走向了玩味超逸绝尘的抽象艺术的玄妙路径。

由于封建帝国的种种制度对文人参政、议政形成的约

子》、<吕氏春秋》之前”。

④《晏子春秋》的用韵,与其它先秦韵文是相同的[31。

5.<六韬》

<六韬》又称《太公六韬》,旧题周吕望撰。然自宋及今。许多学者均考证该书非吕望所著。而是后人假托其名而为。

盛冬铃先生认为,<六韬》的基本内容“至迟在战国后期已经形成”141。一般学者也认为成书于战国末期较符合实际。主要有以下依据:①战国时期。特别是战国中、后期冶铁术的进步为镌刻大部头书籍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②战国时期丰富的战争实践。是《六韬》产生的社会基础。③《六韬》对骑兵、骑战及车、步、骑协同作战实践经验的总结。鲜明地体现了战国末期的时代特点。

6.《守法守令等十三篇》

银雀山一号汉墓出土了完整标题术牍一方.所记篇目为:守法、要言、库法、王兵、市法、守令、李法、王法、委法、田法、兵令、上篇、下篇,共十三篇。除《委法》不明所指外,整理小组据简式、字体、及内容等线索,在现存一号墓竹简中整理出相应简文,汇为一篇。其中《守法》、<守令》不易区分,暂合为一篇;《委法》仅列标题。各篇均不见于传世文献,但有的篇章内容与传世本<墨子’城守诸篇的<备城门’、<号令》的内容相重或相似。据此,我们或可认为<守法守令等十三篇>成书于战国时期。

当然,各书的成书时问众说纷纭是有原因的。这些书籍与其它诸子之书一样.在长期流传中辗转传抄中难免被增删修改。甚至篇章也有所改订变化。并且。它们也往往不是出自一人之手。成于一时之间,而多为相近类似之作的汇集。但以上论述可以说明.以上典籍汉初时即已广为流传。加之秦代历时较短。各书成书时代则至迟当为战国时期。

注释:

【1】《河东集》卷四。

【2】高亨.<(晏子春秋>的写作时代>。<文学遗产>(增刊),1961年第8期。

【3】徐立.<<晏子春秋>略论),<西南师范学院学报>。1983年第4期。

【41盛冬铃.<<六韬)译注>。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前言第2页。

15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