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纲要笔记

语言学概论
一、 语言发展的历史
1、 古代语言学
古中国、古印度、古希腊—罗马是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
中国——“小学”:以文言为研究对象,围绕阅读先秦典籍的需要,人们抓住汉字,分析它的形体,讲求它的古代读音和意义,形成文字、音韵、训诂的我国传统语文学,统称“小学”。
印度——记载宗教典籍的梵语为研究对象,《吠陀经》
希腊——以拉丁文为研究对象
2、 现代意义下的语言学
(1) 近代语言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又称“比较语法”,通过语言亲属关系的比较,拟测它们的共同母语。 历史比较语言学是在十九世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主要是印欧语系的历史比较。 它是语言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 丹麦的拉斯克、德国的格里姆和葆扑、格林施莱赫尔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代表人物。这一阶段最具代表性的语言学。
(2) 现代语言学
结构主义语言学:奠定现代语言学基础的是:(德国)洪堡特兴起于20世纪三十年代现代语言学真正从(瑞士)索绪尔开始,代表作《普通语言学教程》(1916年出版)。他被称作“现代语言学之父”。他所创建的语言学被称为“结构主义语言学”。 在他的影响下,语言学得到迅速发展,出现了许多流派,代表性的有:
布 拉 格学派(音位学—语音)
欧美结构主义学派 哥本哈根学派(符号学)
美国描写学派
(3) 当代语言学
转换生成语言学:代表人物:乔姆斯基 他的转换生成语言学是当代语言学中最具影响的理论。1957年《句法结构》的发表标志着它的诞生。强调从认知学角度对人类语言共性进行解释,区分先天的语言能力和后天的语言知识,认为语言有生成能力。
二、 语言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论述题—— 书p4)
语言学既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又是一门年轻的科学;语言学既与社会科学有密切的关系,也与自然科学有密切的关系。在整个科学体系中的占有重要的地位。
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用信息论术语来说,大体上可分为:“编码—发送—传递—接收—解码”(填空)五个阶段。
三、 语言学的分科


理论语言
应用语言学



第一章 语言的社会功能
一、语言和说话的关系(简答)
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说话(言语)是人们运用语言跟人们交流思想的行为和结果。语言和说话不是一回事。语言不等于说话,也不等于说出来的话。说话是运用语言跟人们交流思想的行为,本身不等于语言。但是,另一方面,语言的存在又必须以说话为前提。语

言存在于说话之中,人们可以从所说的话中找出语言来。
二、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不是自然现象。“社会”是指生活在共同的地域当中,说同一种语言,有共同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的人类共同体,即一般所说的部落、部族和民族。语言是组成社会必不可少的因素,一种现象,与人类社会有密切的联系。语言不但是社会现象,而且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语言作为社会现象的特殊性表现在,它既不属于经济基础,也不属于上层建筑。
三、 ★为什么说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a 文字 记录语言,打破了语言交际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一种辅助性的交际工具,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大的作用。
b旗语之类 是建立在语言文字基础上的、更加后期的交际工具,离开语言和文字就不能独立存在。
c非语言交际工具 表情、神态、手势、动作等
人们在进行社会交际的时候,除了运用语言传递信息外,也可以借助其他手段传递信息,表达思想。但是,这些工具远远没有语言运用那样便捷,而且使用也受到限制,使用范围有限。更为重要的是,无论是什么交际工具,它所传递的信息内容都是有限的,而且离不开语言基础,它们实际上只能在一定范围代替语言,没有语言的存在,也不可能有这些信息手段的产生。
四、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最有效的思维工具,没有语言,人类就无法进行有效的思维。语言和思维是互相依存的,各以对方为存在条件;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离不开思维,思维也不能脱离语言;语言和思维的发展程度是互相适应的,一致的。
(补充:语言没有阶级性)
第二章 语言是符号系统
一、什么是符号?它有哪些因素构成?
是一个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约定用来表示某种意义的记号或标记,它是形式和意义的统一体。符号与所代表的事物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这种联系是由社会约定俗成的。符号是能指与所指的统一体。
二、为什么语言是一种符号?
在所有符号中,语言符号是最重要、最复杂的一种。它包含了许多心智的努力。(语言的符号性)
语言符号是以语音作为物质形式来表示意义的符号。语言其实就是一种符号,具有符号的一切特征(1、符号包括了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的要素,是一定形式和一定意义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2、符号与所代表的事物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语言中符号和意义的结合完全由社会“约定俗成”,而不是他们之间有什么必然的、本质的联系。
“约定俗成”四个

字概括了语言符号的本质),任何符号都是由形式和意义构成的,语言也不例外。
语言是由语音和意义两个方面统一构成,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语言的存在形式;意义是语言的内容。语音和意义在具体的语言中统一于一体,密不可分,二者互为存在条件:
a、没有语音形式,语言无所依附,无法让人感知,根本不可能存在,更别说交际运用了;b、没有意义内容,语音形式存在就失去意义,也没必要存在了。语音和语义的联系是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个人不能任意改变这种联系。
三、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线条性
任意性 和 线条性 是语言符号的两个最基本的特点。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指语言符号的音义关系是由社会约定的,用什么样的“音”去表达什么样的“义”人们说不出什么道理,完全由社会约定,这种音义关系又叫约定性(符号中音义结合的任意性和它对社会成员的强制性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语言符号的线条性是指符号的使用只能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一个符号跟着一个符号依次出现, 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而不能在空间的面上铺开。符号的线条性是由规则支配的,对社会成员具有强制性。线条性使得以任意性为基础的符号处于有条件、有规则的联系之中,是语言具备有条理、可理解的性质。
四、语言符号的系统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语言符号的系统性表现在语言是一种分层的装置,每一个阶层的单位可以互相组合成更大一级的单位,这样一级一级按一定的规则层层组合,形成一个语言系统。
语言的底层是一套音位, 一种语言中音位的数目只有几十个,但却能构成为数众多的组合,有限的音位按照一定的规则构成语音基本上就能满足表达的需要。
音位经过组合和某种意义相结合,就能构成语言的符号和符号的序列,这是语言的上层,这一层有分为若干级:第一级是语素,语素是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最小结构单位,意义在这里被装进了形式的口袋;第二级是由语素构成的词;第三级是由词构成的句子。
其中,从音位到语素是最关键的结合部,是从形式到意义的性质上的飞跃。几十个音位组合产生几千个符号形式,所以从音位到语素又有数量上的飞跃。
五、 组合关系与聚合关系
组合关系是指符号和符号互相组合起来的关系。符号和符号的组合不是任意的,而是有规则的,有选择的,语言中的词组成句子,不是杂乱无章地堆砌的,而是按一定的语法规则组织起来的,这里的组合规则就体现了组合的关系
聚合关系指在某一环节上具有相同作用的能够互相替换的符号之间的关

系,处于相同聚合群的语言单位,具有相同的语法功能,互相可以替换。
六、 语言系统的二层性
语言结构就是由音位层(底层)和音义结合的符号序列层(上层)构成的装置,我们也可称之为语言结构的二层性。
图示如下:音位 语素——词——句子
七、 语言能力(填空)
抽象思维的能力

灵活发音的能力
八、 语言是其他动物和人类之间无法逾越的鸿沟
人类祖先在长期劳动中锻炼了自己的大脑,改造了发音器官,具备了说话能力;在沟通的劳动中有产生了交流思想的需要,到了“非说不可的地步”,于是产生了语言。
这是人类和其他动物分道扬镳的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标志。
人类以外的购物不具备语言能力,是学不会语言的。(黑猩猩、鹦鹉)
九、 人类语言和动物语言的根本区别
人类语言和其他动物的交际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
1、单位的明晰性
2、任意性
3、结构的二层性
4、开放性
5、传授性
6、不受时、地环境的限制
第三章 语音
一、语音研究的诸方面
音节是听觉上感受到的最自然的语音单位
音素是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
二、音标
1、音标是记录音素的标记符号。
2、国际音标是国际语音学会1888年制定的标记世界上各种语言的语音的记音符号。它的制定原则是:一个音素只用一个音标表示,一个音标只表示一个音素。
三、音响
(1)语音四要素
音高是指声音的高低,它是由发音体形状及振动频率快慢决定的。
音重是指声音的轻重或强弱,它取决于声波振幅的大小。
音长就是声音的长短,它取决于发音体振动的持续时间的长短。
音质是指声音的品质、特色。
不同音质的声音的形成,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发音体不同,二是发音方法不同,三是共鸣腔形状不同。
(2)★元音和辅音
元音是指呼出气流不受口腔部位阻碍而发出的音。
1、元音的音质由哪些方面的音素决定?
元音的不同是共鸣腔的不同形状造成的。共鸣腔里面最主要的是口腔,一般元音的差别正是决定于口腔的不同形状。口腔改变形状有三个办法:
①把嘴张得大些或者小些。 ——舌位的高低
②把舌头往前伸或者往后缩。——舌位的前后
③把嘴唇撮起或者展平。 ——嘴唇的圆展
元音的音质就是由舌位的高低、前后和嘴唇的圆展三个方面的音素决定的。
2、元音舌位图是怎样构成的?
[a] [α] [u] [i] 把四个极点围成了一个四边形,叫做元音舌位图。变更口腔的形状所能发出的绝大部分元音都在这个图的范围之内。如图示:(八个基本元音)

辅音是指呼出气流

受口腔部位阻碍而发出的音。
区别几对一般的发音方法:
a、清和浊 b、送气和不送气 c、鼻音和口音
发音部位就是发音器官阻碍气流的部位。发音部位有十一处,分别是双唇、唇齿、齿间、舌尖前、舌尖后、舌叶、舌面前、舌面中、舌面后(舌根)、小舌、喉。
发音方法就是形成和克服阻碍的方式。发音方法有八种,分别是塞音、鼻音、擦音、塞擦音、颤音、闪音、边音、半元音。
元音和辅音有四个方面的区别:
① 发元音时,呼出气流不受阻碍,发辅音时,呼出气流要受阻碍;
② 发元音时,声带会发生振动;发辅音时,声带有的振动,有的不振动;
③ 发元音时,发音器官各部分保持均衡紧张;发辅音时,只有形成阻碍的部分保持紧张;
④ 发元音时,呼出气流较弱;发辅音时,呼出气流较强。
四、音位
1、对立关系和互补关系
音素间的对立关系是指不同音素可以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里,它们的差别能够区别语素或词的意义。
判定对立关系的方法是找到一个语音环境,然后用替换的方法进行测试,看它是否具有辨义功能。
音素间的互补关系是指几个不同的音素各有自己的出现环境,它们从来不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出现和互相替换。
互补关系主要是由于音节中不同的语音条件造成的。
2、音位归纳
①对立原则:处于对立关系中的若干音素,能够区别词的语音形式,都具有辨义功能,因而一定分属于几个不同的音位。
②互补原则:处在互补关系之中的几个音素不可能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里,因而不能起区别意义的作用,我们就有可能把它们归并为一个音位。
音位变体:同一个音位中具有互补关系的各个音素,被看成是同一个音位在不同语音环境下的代表,是同一音位的不同的变异形式。音位变体包括条件变体和自由变体两类。
条件变体:是指一个音位的各个变体,其出现的场合要受到一定的环境制约。这些变体属于同一个音位,但在出现的环境上互相排斥,处于一种互补关系之中,没有区别意义的作用,称之为这个音位的几个条件变体。
自由变体:是只在同一语言或方言中,有些音素在同一语音环境中可以自由替换二不起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没有任何条件限制,把这类变体叫做音位的自由变体。
③语音相似原则:处于互补关系之中的若干音素,只有在语音相似的条件下才可以并归为一个音位。
音位:具体语言或方言中,具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作用的最小语音单位。
(1)音位具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进而区别词的意义的作用。
(2)音位是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最小语音单

位。
(3)音位总是属于特定的语言或方言的,总是某个具体语音系统的成员,不存在跨语言或跨方言的音位。
3、音位和音素的区别和联系(简答)
音素是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音位是具体语言中具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的最小语音单位。
音素是从语音自然属性的角度划分的,音位是从语音的社会属性的角度划分的。一般地说,音位是在音素的基础上归纳出来的,没有音素,也就谈不上音位。
有的音位,总包含着好几个音素,音位是对发音近似并且没有区别意义作用的数个音素的概括。音位是一般的,音素是个别的。一个音位,在具体的音节中总是表现为具体的一个音素。可以这样说,音位实际上是抽象的,音素是具体的。
4、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
音质音位是以音素为材料构成的音位,其特点与发音的音质有关。
非音质音位指具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的音高、音重、音长等。有以下几种:
调位: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作用的音高变化,叫做调位。如汉语里的四声。
重位: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重音,叫做重位或势位。如词重音。
时位:用元音的长短来区别词的语音形式,叫时位。
韵母表
i [ i ] 衣 u [ u ] 乌 ü [ y ]
a [ A ] 啊 ia [ iA ] 呀 ua [ uA ] 蛙
o [ o ] 喔 uo [ uo ] 窝
e [γ] 鹅 ie [ iε] 耶 üe [ yε] 约
ai [ ai] 哀 uai [ uai ] 歪
ei [ ei ] 欸 uei [ uei ] 威
ao [αu] 熬 iao [ iα ] 腰
ou [ ou ] 欧 iou [ iou ] 忧
an [ an ] 安 ian [ iε ] 烟 uan [ uan ] 弯 üan [ yan ] 冤
en [ en ] 恩 in [ in ] 因 uen [ u?n ] 温 ün [ yn ] 晕
ang [αng] 昂 iang [ iα? ] 央 uang [uα?] 汪
eng [?ng] 享 ing [ i? ] 英 ueng [ u?? ] 翁
ong [u?] 轰 iong [ y? ] 雍
iou、uei、uen前加声母,写成iu、ui、un 前面没声母时加y 前面没声母时加w 前面没有声母时加y,与j、q、x拼时去掉两点

辅音表
发音部位
发音方法 双
唇 唇
齿 舌

前 舌

后 舌

前 舌

中 舌



音 送气 p [p‘] t [t‘] k [k‘]
不送气 b [ p ] d[ t ] g [ k ]
鼻音 浊 m[ m ] n[ n ] ng[ ? ]

音 清 f [ f ] s [ s ] sh[ ] x[ ] h [ x ]
浊 r[ ]


音 送气 c[ts‘] ch[ ] q[ ]
不送气 z [ ts ] zh[ ] j[ ]
边音 浊 l [ l ]

五、音位的聚合
1、区别特征
这种具有区别音位的作用的发音特征,我们叫做区别特征。
具体语言中的每个音位都可以分解为几个不同的区别特征,因此,音位也可以定义为一组区别特征的组合。一种语言里的某一个音位具有什么样的区别特征来和其他音位对立,是由他所处的特定音位系统决定的。
2、

音位的聚合关系
区别特征与音位的聚合关系密切相关。
音位的区别特征不仅可以使不同的音位通过不同的区别特征互相区别开来,形成对立,而且还可以使不同的音位通过相同的区别特征聚合成群。
双向聚合是音位系统的主流,平行、对称关系是音位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这种平行、对称性来自语言的发音基础。音位系统中有一小部分音位,只和某些同部位的音位聚合,而在发音方法上离群索居,说明它处于单向的聚合。区分双向聚合和单向聚合关系,有利于分析音位的系统性,也有利于研究语音的演变。
六、音位的组合
1、音节
音节是听觉上最自然、最容易分辨的最小的语音单位,也是音位和音位组合构成的最小的语音结构单位。大多数音节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位组合而成,也可以由一个音位构成。
2、汉语普通话音节结构的主要特点
汉语的音节可以分为声母、韵母、声调三个部分。声母指音节开头的辅音,韵母指音节中声母后面的整个部分,声调指音节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音高变化。
韵母又分为“韵头”、“韵腹”、“韵尾”三个部分。韵头又叫介音,是韵母中位于韵腹之前的成分。韵腹是韵母中开口度最大或听起来最响亮的那个元音,它是韵母的核心。韵尾是韵母中位于韵腹之后的收尾成分。(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开齐合撮四呼是汉语音位组合中的一个重要特点。
每一个韵母都必须有韵腹,但可以没有韵头和韵尾
3、语流音变

音位和音位组合的时候,或者由于受邻音的影响,或者由于说话时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可能发生不同的变化,这种变化,我们叫做语流音变。常见的语流音变有同化、异化、弱化、脱落四种。
同化,就是两个的不同的音位,其中一个因受一个的影响,变成跟它相同或相近的音位。
异化和同化的作用相反,是指两个本来相同或相近的音位,其中一个由于某种原因变得跟它不相同或不相近。
在语流中,有些音的发音可能变弱,不那么清晰,这种现象叫做弱化。
弱化的音往往会进一步脱落。

第四章 语法
一、语法和语法单位
1、语法规则
语法规则是大家说话的时候必须遵守的习惯,它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语言学家规定的。语法规则由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构成。
语法的组合规则是指语法单位一个接一个组合起来的规则,它是现实的,存在于话语中。包括语素组合成词的规则(叫“构词法”,与词的变化规则合在一起叫做“词法”)和词组合成句子的规则(叫“句法”)。
语法的聚合规则是指语法单位的分类和变化的规则。它是

潜在的,储存于人们的脑子里。潜存在脑子里的聚合是话语中归纳出来的。语法上能够出现在某个位置中的词形成一个聚合,如果用来替换的不是从这个聚合里选出的词,句子不能成立。
说话时组合规则提出要求,聚合规则提供可能。从聚合中选出的单位对组合的各个位置上肯出现的词进行替换,就能造出新的句子。
2、语法单位
语素、词、词组、和句子是不同结构层面上的语法结构单位。
语素:语素是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最小单位。就汉语来说,大抵一个汉字就是一个语素,但是也有两个字表示一个语素的,如:“咖啡”“玻璃”“葡萄”等。
根据语素在词中的不同作用,可以把它分成词根、词缀、词尾三类。
词根 是词义的核心部分,词的意义主要是由它体现出来,它可以单独构成词,也可以彼此组合成词。汉语中绝大多数的词都是由词根构成的。
词缀 是只能粘附在词根上构成新词的语素,它本身不能单独构成词。 粘附在词根前面的词缀称为前缀,粘附在词根后面的词缀称为后缀,插入词根中间的词缀称为中缀。
词尾 是指加在词的末尾,只能改变一个词的形式,而不能构成新词的语素。
词根和词缀具有构词功能,是构词语素,二者合称词干(一个词除去词尾,就是它的词干);词尾只能改变一个词的形式,不能构成新词,是变词语素。
二、组合规则
1语素组合成词的规则
由一个词根语素构成的词称为单纯词。汉语中包括单音词和一部分双音词。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构词语素组成的词称为合成词。(名词解释)
复合词和派生词(了解)
2、词的组合的五种基本类型(了解)
主谓、 述宾、 述补、 偏正、 联合
3、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名词解释+举例)
①语法意义:语法意义与词汇意义相对而言,是语法单位在组合中所产生的意义,是词进入组合之后由语法结构所赋予的意义。例如“红太阳”是偏正结构,“红”修饰“太阳”,“太阳红”是主谓结构,“红”陈述“太阳”怎么样,这里的修饰与陈述,就是语法意义。
②语法形式:语法形式相对于语法意义而言,是表达语法意义的外部标志,也就是说,语法意义在语言中的外部表现就是语法形式。例如汉语“朋友们”中的“们”和英语“books”中的s,语法意义是复数,它们就是复数这一语法意义的语法形式。
③语法手段:语法手段是对语法形式的进一步概括归类,它是根据表达语法意义的同一性质的语法形式所概括出来的类别。比如英语动词“seeing(看)”附加上词尾ing,表示进行体,英语名词“vases(花瓶)”附加上词尾s,表示复数,

这两种语法形式不同,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同,但它们语法形式的性质是相同的,即都是通过词形变化来表现语法意义,所以可以把这两种具有相同性质的语法形式概括为同一个语法手段,即词形变化,也既形态变化。
常见的语法手段主要有选词、词序、虚词和词形变化
4、组合的层次性和递归性
①组合的层次性
直接成分分析法也叫层次分析法,这是一整套切分语言单位的理论和方法,它按照语言组合的次序层层切分,逐层分析语言结构的内部层次,把每一层次上的两个直接成分切分出来,直到全部都是单个词为止。
②语法结构规则的递归性
同样的语法结构可以层层嵌套,同一条结构规则可以重复使用而不致造成结构上的混乱,这就是语法规则的“递归性”。在句法组合中,递归性有两种表现 ,一种是从初始结构开始,自始至终重复运用同一条语法规则。另一种表现是,同一条语法规则可以在一个结构上间隔的重复使用。
语法规则递归性和语法结构的层次性密切相关 语法结构的层次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递归性造成的,反过来讲,语法结构的层次 性也为语法规则的反复使用提供了可能 。
三、聚合规则
具有相同语法特点的单位总是聚合成类,语法的聚合多种多样,主要是词类和词形变化(形态)。
1、形态变化的主要形式
形态是指在有的语言里,同一个词在与其他词组合造句时,会因其句法位置的差异而发生的不同变化,叫做词形变化,也叫做形态。主要有以下几种:
(1)附加词尾:这是最常见的词形变化。
(2)内部屈折:也叫语音交替 ,指通过词的内部词根中的语音变化构成语法形式,表示某种语法意义,这种手段就是内部屈折。
(3)异根:指用不同的词根表示同一个词的语法意义,是同一个词的不同的语法形式的语法手段。
2、语法范畴
语法范畴与词的形态变化有密切的关系,是由词的语法形式所表示出来的语法意义的概括,同一性质的语法意义进一步概括成类,因而称为“范畴”。
常见的语法范畴主要性、数、格、体、时、态、人称等(举例)
四、变换
1、句法多义
句子多义是指同一个句法组合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结构意义。
五、语言的结构类型
孤立语——孤立语也叫词根语,汉语、彝语、壮语、苗语等都属于孤立语。它的特点是词序严格,虚词十分重要,复合词,派生词少。
屈折语——屈折语以词形变化作为语法关系的主要手段,以印欧语系为代表,如俄语、英语、法语等。它的主要特点是:一有比较丰富的词形变化,通过词形变化来表示词与词之间的关系;二是一种词形变化的语素可以

表示几种不同的语法意义;三是词尾和词干或词根结合十分紧密,脱离开词尾,句子中词根就不能独立存在。
黏着语——黏着语也有丰富的词形变化,通过词本身形式的变化来表示各种语法关系。土耳其语、日语、朝鲜语、芬兰语、维吾尔语是这种类型的代表。其最突出的特点是词根与变词语素结合不很紧密,两者有很大的独立性,只是在用的时候临时贴上去,故名黏着语。
复综语——又叫编插语、多式综合语,其突出特点是分不出词和句子。这种结构类型多见于美洲印地安人的语言。如美诺米尼语。
语法结构不能分优劣

第五章 词义
一、词汇和词义
1、基本词汇:基本词汇是一种语言的词汇的核心部分,这些词为各个历史时期的人所常用,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不易起变化、比较稳固,同时有比较强的构词能力。基本词是构成语言的基础,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全面常用性,稳固性,能产性。(一般词汇:一般词汇包括新词、古词、方言词、外来词、行业用语、科技用语等。)
2、词的词汇意义
一个词有两方面的意义,语法意义和词汇意义,一般所说的词义指词汇意义。掌握一种语言的词,核心的问题是要把词的语音形式和词的意义联系起来。一个词可以同两个方面联系起来:词所指称的事物和词所表示的内容(概念)。词义就是和词的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的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们对现实现象的主观评价。现实现象是形成词义的基础。“上帝”“天堂“鬼”“神”是对现实现象的一种歪曲的反映。
词义可分为理性意义和附加色彩意义.以现实现象作为基础,不涉及人们的主观态度的词义,称为词的理性意义。对于同样的现实现象,人们的主观态度不同,因而在形成理性意义的时候可以带进人们的主观态度,这就给词义加上了一层附加色彩,这种词义叫附加色彩意义。
3、词义的特点和性质
词义对现实现象的反应是一种抽象的、概括的反应, 一般性、模糊性、全民性是这种概括性的三个重要特点和表现形式。
为什么说词义具有概括性的特点?
词义对现实现象的反应是概括的反应,即把有共同特点的现象归在一起,给一个名称,使其和其他现象区别开来。词义的概括性主要通过一般性、模糊性、全民性三个特点表现出来。
首先,经过概括之后,复杂的、特殊的东西就变成简单的、一般的东西,词义便具有了一般性。
其次,经过概括而形成的词义本身往往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没有明确的界限,这就是词义的模糊性。
再次,概括能舍去现实现象中的一些阶级性的成分

,使词义体现出一种全民性。
二、词义的聚合
词义派生的途径是引申,可分为隐喻和换喻两种方式。(填空)
三、词义的组合
词语的搭配:一方面要受到语法规则的支配;另一方面还要受语义条件的限制(现实关系,语义系列中其他成员关系,附加色彩);还要考虑社会的使用习惯。

第六章 文字和书面语
一、文字与语言
文字与语言的关系
“言者意之声,书者言之记”,这句话真正说明了语言和文字的关系,也再次点明了文字的性质。——文字是一种符号,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
文字是用“形”通过“音”来表达“意“的。文字都包含字形、字音、字义三个要素,不管采用什么样的“形”每一个字必须能够读出音来,这是文字的本质。
无论是拼音文字还是意音文字,都既要有一定的形式,又有通过这种形式所记录的音和义,三者缺一不可。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所以每一种文字都必须适应自己所记录的语言的结构特点和语音特点。语言的特点制约着文字的特点,但采用什么形体去记录语言,其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二、文字的起源、发展和改革
1、文字的发展
文字的发展,可从文字记录语言的完备程度和造字的方法两方面来看。起源于图画的原始文字,不能够完整全面的记录语言;从造字的方法考察,文字的发展经历了表意-表意兼表音(意音)-表音三个阶段。
和原始文字相比,独立的文字体系要具备以下条件:
①把图画简化或拆散成单个图形,一个图形跟语言里德一个语素或词相当;——线条简化了
②这种图形可以重复使用而表达的意义不变;——概念固定了
③这种图形可以读出来;——读音确定了
④把这些图形进行线性的排列。按照它们的顺序读出来,就是语言里词的顺序,顺序不同,意思也不同。——顺序固定了
由记事图画发展来的是表意字. 但表意字已经和语言单位的声音挂上钩了。发行字形和读音的这种联系后,接着出现了意音文字,世界上独立形成的古老文字都是意音文字。
各种意音文字体系都包含三种不同类型的字形:表意字、借表意字充当表音字(假借字)、兼用表意表音两种方法的字(形声字)三种字形。
从表意到表音是造字法发展的趋势,但无论是哪种文字体系,都是记录语言的,包括语音和意义,不能认为拼音文字记录语音,表意文字记录意义。
意音文字——用表意和表音两种方法结合起来所创造的文字体系,字体结构中既有 表示字义的成分,又有表示字音的成分。
拼音文字 ——有字母记录语言中的音节或音位的文字,文字体系比较简明,一个字的拼写反映

出语言中的一个符号的 读音,例如英文。
2、文字的改进和改革
汉字体系还不能改革实现拼音化的原因
(1)汉字汉语的语素基本上是单音节的,汉字的语素-音节文字体系基本上符合汉语的结构特点。
(2)汉字具备较好的区别同音语素或同音词的功能。
(3)和拼音文字相比,汉字具有更强的超方言的功能。目前普通话还不普及,汉字能起到沟通各方言地区交际、有利于民族团结的重要作用。
(4)和拼音文字相比,汉字具有更强的超时间性。
(5)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汉字已经记录了丰富的文本,汉字对于文化遗产的继承是必不可少的。实现拼音化,会中断我们
的历史文化传统。
所以,从汉语的实际情况,还难以实现拼音化;从文字本身的状态来看,汉字和拼音文字也各有长短,汉字稳固性强,可以超越时间、贯通古今;还有基于文化继承方面的考虑,汉字都无法进行拼音化。
因此,没有对汉字体系进行改革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三、书面语和口语
1、口语和书面语的关系
口语是凭口耳进行交际的口头形式,书面语是用文字记载下来供看的语言,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口语和书面语由于长期使用上的分工,形成了不同的特点。
首先,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先有口语后有书面语,书面语的变化要服从口语的变化发展。
其次,由于使用条件的不同,口语和书面语也会出现一些差异。口语是说和听的语言,所以要求快,讲究效率,往往不假思索,脱口而出,而且还可以利用语调的高低快慢和声势等伴随动作表达意思,因此范围比较窄,句子也比较简单。书面语是写和看的语言,给人们足够的时间进行推敲琢磨,因此会扩大用词范围,使用一些较复杂的句式。

第七章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一、语言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1、原因
①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
社会发展是语言发展变化的基本条件和首要原因。 语言存在于社会之中 ,是社会成员用来联系的纽带,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语言。同时,社会的发展也时时带动着语言的发展。
首先,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事物新概念层出不穷,人们的思维也越来越细致,这些都需要语言来不断丰富发展自己,从而满足社会交际的需要。
其次,不同社会的联系交往接触也必然会推进语言的发展。比如我国在和外族的交往中就吸收了大量的外来词。社会的动荡也会引起语言的变化。
所以说,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强大动力。
②语言系统中各种因素的互相影响与语言的发展
一个系统,其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是一

种相互制约的关系,一种要素的变化,必然要影响到另一种要素的变化。
语言内部的各种因素处于对立统一的关系中,互相影响,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局部的变化往往会引起一系列连锁的反应。作为一个系统,语言要素的这种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局。
同时,词语的组合也会影响到语音的某些变化,必然轻声、儿化等,
2、特点
渐变性和不平衡性是语言发展的两个最重要的特点。关于这两个特点,要从语言的社会功能、语言与社会的密切联系角度来深入认识。
语言发展的渐变性
渐变性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指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但语言不像社会变革那样产生突变,而是逐渐发展变化的,具有相对稳定性。
为什么语言发展变化会有渐变性特点呢?这是由语言的社会功能所决定的,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社会成员相互联系的纽带和桥梁,是人们日常生活根本离不开的,人们无时无刻不使用语言,语言同社会的关系是如此密切,因此不可能发生巨变、突变,只能逐渐变化,即使社会发生了剧烈变化,语言也不马上巨变,大有我自岿然不动之势。这样才能有人们的需要相适应,不至于影响人们的使用。我们前面说到,有些国家分裂了,一种语言也随着分裂为不同的语言,这里好象发生了巨变,其实这只是名分上的变化,没有影响到语言的实质,真正的变化还是在以后逐渐发生的。
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
第一,语言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发展不平衡,发展速度不一样,有的快,有的慢,其中词汇变化最快,语音和语法发展比较慢。
第二,语言在不同的地域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也不一样,同一种语言现象,在有的地区变化,在有的地区不发生变化,有的地区是另一种变化,其结果是形成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
为什么语言发展变化会有不平衡性特点呢?
第一,语言系统中,词汇变化最快。而语音和语法要稳定得多,它们的变化速度是不平衡的。
第二,由于各地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不一致,往往就导致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同的特点,因而具有不平衡性的特点。
第三,即使是语音、词汇、语法各部门内部,其成员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另一方面,同一语言现象的发展方向,在不同地区可能不一样,产生地域方言和亲属语言的差别。
二、语言的分化
1、社会方言(名词解释)
指各种言语社团在全民语言基础上产生的各有自己特点的语言分支或语言变体。是社会内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阶级和阶层的人在语言使用上表现出来的变异

,是言语社团的一种标志。主要有行业用语、科技术语、阶级方言、黑话等。
2、地域方言
是指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在地域上的反映。地域方言是从同一种母语分化而产生的,但在不同的地域,发生了不同的变化,有的是语音发生了不同的变化,有的是词汇发生了不同的变化,有的是语法发生了不同的变化。
汉语的方言可以划分为几大方言区(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七种,或十种)下面又可分出“次方言”,次方言下又可以分出“土语”(方言片),之后又可以分出方言小片。
3、亲属语言和语言的谱系分类
亲属语言:从同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几种独立的语言,彼此有同源关系








汉藏语系:汉语
三、语言的统一
1、共同语
存在方言分歧的社会里,人们通常需要选择一种方言作为“通用语”,作为方言区之间的交际工具。(我国古代的“雅言”、“通语”、“官话”)通用语只起到沟通交际的作用,对方言的统一没有多大作用。
共同语是在一种方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通用的语言。共同语对于方言来说,是一种高级形式,它引导方言的发展,吸引方言向自己靠拢。
一种语言的共同语是在某一个地域方言的基础上形成。哪一种方言能成为共同的基础方言,主要取决于客观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原因。(如汉民族共同语即普通话以北方方言为基础,这主要是政治的原因;伦敦方言成为英吉利共同语的基础方言是由于经济原因;多斯岗方言成为意大利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主要是由于文化原因。)
政治、经济、文化各种原因都可以使得某一方言取得特殊地位成为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但要使这一基础方言取代其他方言实现一个国家语言的统一,必须要有经济的基础。
语言的统一不同于语言的分化,它是在一种方言的基础上产生共同语,共同语再向方言渗透。共同语可以说是语言统一的标志。
2、共同语的规范
语言的规范化是指根据语音的发展规律为语言的运用确定语音、词汇、语法各方面的标准,把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新成分、新用法固定下来加以推广,把不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语法妥善的加以处理。规范化的一个原则和标准是“约定俗成”。
规范化的对象主要是书面语。规范化的标准应该随着语言的发展不断进行调整,规范化的工作也要随着语言的发展经常进行。

第八章 语言的接触
一、语言成分的借用和吸收
1、借词
借词也叫做外来词,它是指语音形式和意义都借自外民族语言的词。例如吉它、

啤酒、沙发、芭蕾、卡片、卡车、卡通、可可、纳粹、迪斯科等。所以,借词不仅引入新的外来概念,而且还引入了外语的音义结合关系。
汉语借词主要有音译、音译加意译、半音译半意译、音译兼意译、借形词几种。
借词不同于意译词和仿译词,它的音和义都借自外语。
意译词是运用本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构成的新词,把外语中的某个意义移植进来。如水泥、电话、银行、钢琴、墨水、面包、扩音器等。
借词与意译词的区别
借词是外来词,意译词不是外来词。从结构看,语言符号是由声音和意义两个要素构成的,借词的音和义都借自外语,是外来词,意译词的构成材料和规则都是本民族的,只吸收了意义,引入了新的外来概念,没有吸收形式,故不是外来词。
意译词中有一类仿译词,它的特点是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材料,逐一翻译原词的语素,不但把它的意义而且把它的内部结构形式也移植过来。所以、构词所用的是本族语的构词材料,而构词规则与所源出的外语词有对应关系。如 黑板、铁路、足球。
词语的借用过程中还存在着往返借用的现象,最典型、最大量的还是存在于日语和汉语之间。借词虽然音义都借自外语,但语音、语法上还得服从本族语言的结构规则。
二、语言的融合
1、语言融合
语言融合也称为“语言替代”或“语言换用”,是随着不同民族的接触或融合而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指一种语言排挤和代替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交际工具。
2、融合的原因
究竟哪一种语言能够代替其他语言而成为全社会的交际工具,这是由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在语言融合过程中,并不是政治上处于统治地位的民族语言成为胜利者,语言融合的结果是经济、文化地位高的一方排挤替代经济文化地位低的一方。
语言融合还需要一个必要的条件,就是各族人民必须生活在同一地区,有较长时期的杂居生活。不是同一地区的民族,或者是虽生活在同一地区,但保持独立聚居的民族,一般不会发生语言的融合,如蒙古族。
另外,在不同民族杂居的地区,某个民族的人口在数量上要占优势地位。
3、双语现象
双语现象指不同民族的杂居地区,一个民族或其中的多数人能同时讲两种不同语言的现象。
在民族杂居地区,人们能够根据交际对象的差别和交际需要而会讲两种语言,即本民族语言和另一民族语言。狭义的双语现象指不同民族可以使用两种以上的语言,其实推而广之,同一种语言,方言和共同语之间,其实也是一种双语现象。双语现象的出现是语言融合过程中最重要的、富有特征性的现象,

是两种或几种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必经的过渡阶段。
双语现象发展的结果有两种:如果两个民族相融合的方向发展,相互关系越来越密切,一个民族会放弃自己的语言,完成语言的融合;如果两个民族向分离的方向发展,那么它们会继续各自说各自的语言,语言各自独立,最和也不融合。但双语现象阶段,必然产生语言的相互影响。即使是被替代的语言,也会在胜利者语言中留下自己的痕迹。
三、语言接触的一些形式
洋泾浜(皮钦语)和克里奥耳语(混合语)都是语言接触的一些特殊形式。克里奥耳语的特点是被孩子们作为母语来学习使用,而洋泾浜没有人把它当母语来学习。洋泾浜:又称皮钦语,是十七世纪以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通商口岸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是当地人在同外来殖民者打交道的过程中学来的一种变了形的外语,是双方彼此在语言上妥协而产生的一种能使双方勉强沟通的临时性交际工具。克里奥耳语(混合语)也与十七世纪以来的殖民主义有关,不同的是,它会作为母语传给下一代。
波兰医生柴门霍夫在1887年创造的世界语是一种国际辅助语。
第九章 语言系统的发展
一、词汇和词义的发展
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语言三要素中,以词汇的发展变化速度最快。词汇系统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
社会是不断发展的,新的事物、现象、观念的出现,就需要有相应的词语来指称,于是新词随之产生。同新词的产生一样,社会中旧事物的消亡、认识的变化等也可以引起词语的消亡。例如随着科技的发展,“导弹、核弹、人工智能”等词语的出现。
(2)词语的替换
即改变某类现实现象的名称,换一种说法。这也是词汇演变中的常见现象。词语替换的原因可能是社会方面的,如“邮差- 邮递员”“戏子- 演员”,也可能是语言系统内部的原因造成的。如汉语双音节化“目- 眼睛”。
(3)词义的演变
指词的形式不变而意义发生了变化。包括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三种情况。
1、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
2、词语的替换
3、词义的演变
词义发展中的扩大、缩小、转移,基本上可以概括词义演变的各种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