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荒

油荒
油荒

目录

一、“油荒”频繁出现不得不引起重视 (3)

二、“油荒”的形成根源 (4)

(一)供需失衡导致成品油价格长期畸形 (4)

(二)成品油价格与国际油价密切联动 (4)

(三)我国的用油企业无法真正参与到期货交易之中 (4)

三、面对“油荒”我们不能坐以待毙 (4)

(一)尽快制定合理的成品油定价规则 (4)

(二)加快建立石油期货市场步伐 (5)

(三)尽快完善物资储备制度,形成联动机制 (5)

四、对中国“油荒”的期望 (5)

内容摘要

2007年9月至今,全国一些省、市出现了以柴油为主的成品油供应短缺的现象。在珠海等城市的部分加油站前出现了加油车队“长龙”。 2005年,我国曾因国际、国内石油价格“倒挂”而闹过“油荒”。2007年9月,在珠海部分加油站前再度出现了加油车队“长龙”,似乎是2005年那场大范围的“油荒”又回来了。面对如此严峻的成品油供应形势,政府部门紧急出台多项措施,稳定市场,保障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按经济学原理,供不应求会导致商品的价格上升,供过于求则形成商品价格下降。但针对成品油市场来说,在短缺经济的前提下,成本上升,必然导致商品价格的上涨。最根本的因素还在于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一直没有理顺,导致能源类商品的价格偏低。”在石油流通体制改革中,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已成为当务之急。年复一年,我们“例行公事”般遭逢“油荒”。而近年来,“油荒”爆发频率有加快之势,仅去年下半年就两度出现。试想一下,国内各类石油产品真正进入要素市场(石油交易所)交易后的情形又会如何?届时,市场竞争将更加充分,资源流动将更为合理,供应也将得到保证。更重要的是,中国还有望借此成为亚太地区的石油定价中心。而掌握定价权最大的好处就是,防止国内油价沦为国际原油炒家的附庸,规避了被动调价所带来的尴尬。或许也只有到那时,“油荒”才会真正终结。

关键词:油荒成品油石油期货物资储备油源今非昔比终结

“油荒”的形成及处理措施

2007年9月至今,全国一些省、市出现了以柴油为主的成品油供应短缺的现象。2007年11月中旬的一个下午,徐先生满腹心事地在沪杭甬高速上驱车疾驰。身为东南亚某大型炼油企业的驻华首席代表,他原本需要频频往返于沪浙两地洽谈进口燃料油批发业务。但最近国际油价飙涨,而国内却未随行就市,以致他的订单数量跟着一落千丈,外出谈判也就去得少了。在驶入浙江境内后,他蓦地发现高速公路前方尘烟翻滚,似乎有一支车队在远处缓缓行进。驶近细看,原来是一座加油站门口集结了数十辆卡车在排队等候加油,因车子都未熄火,尾气自排气管“突突”而出,远看便如在高速公路上笼罩了一层黑雾。一路行去,杭州、宁波、台州……同样一幕反复上演,有的加油站外排起的车龙甚至绵延数百米,几乎将一条车道完全占据。而仅有几座没有排队的加油站门口则无一例外挂着“柴油停供”的告示。这正是当前国内部分地区出现成品油紧张的一个缩影。甚至有评论称,中国遭逢三年来最严重的一次“油荒”。

在珠海等城市的部分加油站前出现了加油车队“长龙”。国家相关部门面临“油荒”,连续发文要求保证各地成品油市场的供应,两大石油公司也在开足马力生产,保障成品油的供应,平抑市场价格。在此作用下,自2007年12月上旬开始,国内柴油市场价格开始回落,国内成品油市场的供应紧张的状况基本得到缓解。但是2008年3月份这种现象又再一次出现。

一、“油荒”频繁出现不得不引起重视

2005年,我国曾因国际、国内石油价格“倒挂”而闹过“油荒”。2007年9月,在珠海部分加油站前再度出现了加油车队“长龙”,似乎是2005年那场大范围的“油荒”又回来了。两年前,始发于珠三角地区的供油紧张波及到了我国的一些地区。广州市公安局还前所未有地制定了应急预案,派出大批警力到加油站维持秩序。

2007年以来,国际油价呈上升趋势,下半年,油价上涨幅度增大,特别是9月份以来,油价突破每桶80美元大关后仍不断攀升。11月6日,纽约商业期货交易所11月轻质原油期货结算价为每桶96.70美元,现在油价突破100美元每桶,达到了128美元每桶。是1983年纽约商业期货交易所从事原油交易以来的最高记录。而我国作为世界上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国际高油价势必然对我国经济社会产生影响。这次国际油价持续阶段性上涨成为我国部分地区再次出现“油荒”的导火索。据全国工商联石油业商会2007年10月29日的市场报告,北京、石家庄、太原、日照、南京、杭州、南昌、长沙、云南、西安等地的柴油市场持续紧张,中石化、中石油全面“停批保零”。

面对如此严峻的成品油供应形势,政府部门紧急出台多项措施,稳定市场,保障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商务部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当前成品油市场供应工作的通知》,要求地方各级商务主管部门及时掌握成品油市场运行情况,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维护国内成品油市场供应和平稳运行。国家有关部门积极组织协调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公司采取积极措施,增加成品油供应,强化供需情况监测和市场监管。各地经济运行主管部门也加强了对成品油供应、销售、库存及市场变化等动态情况的监测与分析,积极协调解决成品油供应中出现的问题。

“油荒”终于在2007年12月得到了缓解。随着资源调配力度加大,目前,国内成品油市场供应紧张状况已明显改善,大部分地区的供应紧张的态势基本得到缓解。但是2008

年3月油荒再度空袭而至。而其现在已经持续了两个多月了,持续的时间还是无限期的,这对于我国作为世界上第二大能源消费国来说是非常可怕的。

二、“油荒”的形成根源

按经济学原理,供不应求会导致商品的价格上升,供过于求则形成商品价格下降。但针对成品油市场来说,在短缺经济的前提下,成本上升,必然导致商品价格的上涨。“油荒”为何在国内屡屡作祟?中国究竟到何时才能彻底摆脱“油荒”困扰?对于上述问题,业内专家的意见并不完全一致。“油荒首先还是归因于国际油价飙涨后,国内油价没有跟涨。在油价倒挂下,社会单位纷纷惜售乃至停产,造成市场资源紧张。”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主任牛犁昨天向本报记者道出背后的成因。他指出,不排除市场上一些社会单位有囤油行为,这也是两大集团之所以要采取“停批保零”策略的一个因素。在他看来,长痛不如短痛,国家还是要下决心早日让成品油价接轨国际。这样既可缓解油荒,也能增强企业节能减排的积极性。“最根本的因素还在于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一直没有理顺,导致能源类商品的价格偏低。”

现时我国的成品油市场有两个明显的特征:

(一)供需失衡导致成品油价格长期畸形

在供应相对不足的前提下,我国成品油市场一直存在价格“双轨制”:一方面,政府严格限定汽柴油的零售价格:另一方面,对出厂价和批发价格缺乏有效的管制,使其随行就市,自由浮动。近几年来,我国汽柴油价格在较长时间内呈现批零一价或批零倒挂的现象,究其根本原因是供应短缺。以柴油为例,从2002年到2008年,柴油市场从供大于求逐步转向供不应求,柴油的价格也从低于规定的指导价逐步转向批零倒挂,其背后就是严重的供求关系失衡。

(二)成品油价格与国际油价密切联动

决定成品油价格的变动除了供求关系因素外,还有国际油价因素的推动作用。从这几次“油荒”中可以看出,国际油价飙涨是“油荒”的直接导火索。国家海关总署在2007年8月发布的信息称:1至7月,我国成品油进口达到2174万吨,同比降低1%:成品油出口898万吨,同比猛增26.2%。这种情况是由于国际国内油价差距较大,使得国内成品油销售陷人无利可图的局面,而成品油出口利润十分丰厚。一边是出口猛增,一边是进口下降。所以。我国出现“油荒”的大环境逐渐形成。

(三)我国的用油企业无法真正参与到期货交易之中

要避免“油荒”,不但需要价格与国际接轨,而且需要在交易规则上与国际接轨。只有掌握了游戏规则,才能避免被别人抓住“软肋”,避免受制于人。

三、面对“油荒”我们不能坐以待毙

(一)尽快制定合理的成品油定价规则

利用行政指令对“油荒”等突发事件进行急救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因此,要从源头上进行治理。我国现有的石油管理体制亟待改革,市场主体缺失,石油领域的上中下游被控制在国家手中,社会石油企业的生存空间很小,很难形成合理的定价基础,特别是在目前的高油价时代,滞后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难以客观、真实地反映市场参与者的行为。

在石油流通体制改革中,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已成为当务之急。因此,应尽快培育出竞争的市场环境,让成品油批发、销售市场上出现更多的竞争主体。同时,政府要在市场准入、资源开采、安全监管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确保石油市场处于正常的秩序中。目前,在市场主体不完善的情况下,国家定价也是权宜之计,但在改革价格机制的同时,也要逐步

推进市场结构向完全竞争环境转变。只有这样,真正市场意义的成品油流通体制才能够建立起来。

(二)加快建立石油期货市场步伐

一个成熟的现代石油市场体系是由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等市场形态有机结合的体系。只有培育出完善的市场体系,才能构筑起国家石油安全的堡垒。

由于我国缺乏石油期货工具,使一些石油企业和用油大户在市场竞争中缺乏必要的话语权,不能有效地规避风险,往往受制于人。一个典型的案例是2004年2月,国际石油涨价,中国航空公司部分航线机票涨了6%,而国外航空公司大多通过石油期货进行了套期保值从而稳定了票价。

有关专家认为,要抓紧建立和完善中国的期货市场,以远期合同交易的方式降低近期价格的风险。石油期货市场将对国内石油市场的供需作出一个真实、客观的指向,国内企业通过期货套期保值,将能有效地应对国际油价大起大落。

(三)尽快完善物资储备制度,形成联动机制

频繁出现的“油荒”,反映出地方油品供应体系非常脆弱。在一般情况下,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成品油供应都是由两大石油公司的配给网络来满足的。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的炼油产业能力分布与用油客户分布并非完全一致,加之需求增长快于供给增长,个别地区就不可避免地出现“油荒”。这一现象的发生提出警示,经济链条的脆弱性可见一斑。在《能源法》征求意见稿中,对地方政府的能源储备义务作出了规定:“省级人民政府可以根据需要建立本地区的能源产品政府储备。”从而可以看出,地方政府并没有被列入储备义务主体的范围。从整合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的角度考虑,地方建立重要能源产品储备是必要的,省级能源储备体系的建设和国家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应相接轨。避免重复建设、提高储备效率。经过50多年的发展壮大,国家物资储备系统形成了遍布全国的仓储网络,储备了一定规模的国家战略物资,其中,包括成品油、综合物资等。国家又投入大量预算内资金进行仓库改造,使各类仓库特别是油库的软、硬件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这些年来,物资储备的发展历程越来越证实:储备发挥作用是离不开地方的。如果国储在地方发生突发事件时,能够在履行正常手续的前提下,尽自己所能帮助地方解决问题,也是体现国家物资储备职能和作用的重要方面。因此。应建立一套工作流程,地方在面临突发事件时,可提出申请动用如国储油料一类的物资,国家物资储备局协助地方向上级主管部门提出申请,获得审批之后动用物资,并且在事后及时足额弥补。这样,既支援了地方建设,又发挥了国家储备物资在应对“油荒”等突发事件的作用。

四、对中国“油荒”的“期望”

年复一年,我们“例行公事”般遭逢“油荒”。而近年来,“油荒”爆发频率有加快之势,仅去年下半年就两度出现。其中,后一次更是在成品油零售基准价刚刚上调后不久。每逢“油荒”,交通阻滞、车辆停摆、偷油抢油、以次充好、为一桶油大打出手等情景常常上演,也就总免不了惹来争议。

平心而论,“油荒”的出现,与国际油价驶入长期牛市轨道而中国在工业化、城市化和居民消费现代化进入高峰期后能源需求超负荷增长的现实矛盾不无关联。但这只是硬币的一面。

追根溯源,所谓“油荒”还是石油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市场化程度相对偏低的显性后果。一个例证就是,当初粮改之前,国内粮食实行“统购统销”,每个人只能定量购粮;而粮改之后,粮食供应充裕,国家伤脑筋的反而是“谷贱伤农”的问题。

从经济学角度看,资源总是稀缺的。石油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矿物资源,更是如此。通常情况下,一种资源越稀缺,就越要研究配置方式,提高配置效率。而市场的作用就在于

优化资源配置,在供给和需求之间形成良性对接。至于价格则是供求关系的风向标,从中可窥见资源的稀缺程度。

问题在于,中国石油行业既未形成一个要素完全的市场,也缺少一个敏感变化的价格。

一方面,油源被两大集团牢牢把控,只能在封闭的体制内循环——失去充分的流动,也就失去了有效配置的可能;另一方面,定价机制的迟钝又使得市场传导出来的价格信号被严重扭曲——既无法让社会资源利用的有效性跟随资源稀缺程度的增加而增加,更无法为经营者提供足够的激励来满足市场供应。

一个直接后果,国内成品油市场的“批零倒挂”。由于炼油亏损、卖油亏本,无论是炼油企业还是零售企业的积极性都大打折扣。尤为严峻的是,随着国内外油价价差的不断拉大,调价预期也日益高涨。有了这一预期,部分企业就动起囤油的脑筋,更有些单位和个人则借题发挥、浑水摸鱼,成为“油荒”的幕后推手。

不仅如此,因当前的国内成品油零售基准价无法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这对我们的节能减排大政方针的落实也构成威胁。须知,供需决定价格,价格反过来再决定供需。没有价格杠杆的作用,节约从何谈起?

最后,炼油企业的亏损迟早要通过财政补贴的形式返还,但以往这种做法已被质疑“违背了收支两条线”,个中得失又如何算计?诚然,CPI是高悬在油价顶上的一道无形高压线,政府担心油价上调会令CPI指数火上浇油,并间接传导给社会各界。这种担心本无可厚非,但解决问题的办法却并非只有强按硬堵这一种。所谓“堵不如疏”,强堵引发的后果可能更为严重。

当然,在定价机制理顺的同时,补贴措施也必须配套跟进。早在去年3月26日,发改委向地方传达的石油综合配套改革方案中就提出,要建立对种粮农民等部分弱势群体和部分公益性行业给予补贴的机制。对于这一方案,政府有必要切实履行,并使之成为新定价机制顺利实施的护身符。

制度经济学理论指出,制度的基本功能和存在理由就是为人类的安全和发展提供保证。对中国石油市场而言,定价机制就是这样一种制度,它存在的意义就是让成品油的稀缺不至于成为一场灾难。

最后,根治“油荒”的药方还在于让资源交易实现真正的市场化。去年成立的上海石油交易所原本就是作为这样一个要素市场而存在,但种种原因导致其成立迄今只能惨淡经营。目前,上油所每天区区几万吨的交易量和国外石油交易所动辄上亿吨比起来,相去何止霄壤。即便和老上海石油交易所日均30多万吨的量对照,也是今非昔比。

试想一下,国内各类石油产品真正进入要素市场(石油交易所)交易后的情形又会如何?届时,市场竞争将更加充分,资源流动将更为合理,供应也将得到保证。更重要的是,中国还有望借此成为亚太地区的石油定价中心。而掌握定价权最大的好处就是,防止国内油价沦为国际原油炒家的附庸,规避了被动调价所带来的尴尬。或许也只有到那时,“油荒”才会真正终结。

参考文献

1、中国财经信息网 "油荒"再袭我国明年或加快成品油调价频率 2007年11月29日

2、商务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当前成品油市场供应工作的通知》二OO七年十一

月二十三日

3、国内期货评论《中央政策研究室有关人士建议——加快建立石油期市步伐》2004年08月20日

4、时事与宏观经济《成品油内销紧张出口却猛增》 2007年08月13日

5、国内财经《油价在利益中胶着定价机制第四次改革将浮出》 2006年11月21日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