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物质探索现状

宇宙物质探索现状
宇宙物质探索现状

2005年4月第24卷 第2期绵阳师范学院学报Journa l o fM i any ang N or m al U niversity A pr .,2005V o.l 24 N o .2

收稿日期:2005 03 08

作者简介:陶才德(1941~ ),男,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理论物理、天体物理及早期宇宙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研和参研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五项:先后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三十多篇,并在量子宇宙及宇宙波函数的二次量子化方面做了一系列有创见性的工作。1991年起被 中国物理快报 (英文版)聘为特约审稿人,1992年当选为中国引力与相对论天体物理学会理事。2003年起被聘为绵阳师院客座教授。

宇宙物质探索现状

陶才德

(西华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四川南充 621000)

摘 要:介绍了当今物理宇宙学和天文学在探索宇宙物质成份过程中所遇到的解释正反物质不对称的起源

以及澄清占宇宙物质成份95%以上的暗物质与暗能量的本质的难题,并指出了这一严峻的挑战很可能会给物理学

带来一场革命。

关键词:反物质;暗物质;暗能量

中图分类号:O 572 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 612x (2005)02 0001 05

0 引言

对宇宙中物质成份的探索和研究,既是宇宙学和天文学的课题,也是当今物理学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和难题之一。新物质形态的出现不仅会改变我们对于宇宙的认识,而且也迫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已建立起来的物理理论,从而很可能将开创一个新的物理学领域,物理学也许会面临一场新的革命。

上个世纪,可以说是物理学的世纪[1],物理学两个基本理论: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建立不仅为现代物理学乃至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也大大促进了各个技术领域的进展。人类在探索宇宙奥秘和物质基本结构及其相互作用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这些成就建立在描述微观世界的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和描述宇观世界的大爆炸宇宙学的标准模型上。

按我们现在的认识,宇宙大约是在150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自那以后一直在膨胀着。在我们目前所观测到的约120亿~130亿光年的宇宙区域有10亿个星系。每个星系大约又有千亿个像太阳这样的恒星。星系是在100亿年前形成的,而我们的太阳系则是在50亿年前由气云和尘埃通过自身引力作用凝聚而成。按照大爆炸理论,由于宇宙物质自身的引力作用,宇宙膨胀应是一种减速膨胀。宇宙将来会永远膨胀下去(无界无限的开放型宇宙),还是膨胀到一定时候会收缩回来(有限无界的封闭宇宙)呢?这应由现今宇宙的物质密度 与临界密度 c =5!10

-30克/厘米3

的相对大小来决定。决定宇宙物质密度 的物质有哪些呢?1 反物质

自上个世纪30年代狄拉克在理论上预言了反电子(正电子)的存在,后来安德孙在宇宙线中发现了反电子以来,粒子物理学家发现每种粒子都存在着一种反粒子。反粒子和粒子的质量相同,电荷相反。如果这种正反粒子对称性是宇宙间的根本规律的话,宇宙中应该存在有由反质子,反中子和反电子构成的反物质,而且由对称性考虑,反物质应与(正)物质一样多。然而至今在浩瀚的宇宙空间还没有找到反物质(即使发现了一些反粒子,也极少极少),那么反物质到哪里去了?

物理学家通常用 =(n B -n B )/n r 作为物质与反物质不对称的度量,其中n B 和n B 分别是重子和反重子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 Vo.l24 N o 2

的数密度,n r是光子的数密度。对于 的精确确定主要来自宇宙早期核合成理论(T~109K)和近年的微波

-10, #0告诉背景辐射的研究(T~103K),前者给出 =(2 6-6 2)!10-10,后者为 =(6 1+0 3

-0 2)!10

我们宇宙中正反物质是不对称的。注意:这两个物理过程分别发生在温度相差106倍的时刻,但却给出了几乎相同的结果,这也说明了标准大爆炸宇宙模型的自洽和成功之处。

理论上讲,这种正反物质的不对称性有可能是原始宇宙所固有的,然而在宇宙早期(t~10-36秒)的暴涨阶段,会使原始的重子数密度趋近于零,后来的物质是在宇宙暴涨后的再加热(reheati n g)过程中产生的,这时产生的正反物质应是对称的,物质与反物质的不对称性必定是以后宇宙演化的结果。

1967年萨哈洛夫给出了产生正反物质不对称(Baryogenesis)的三个条件:存在重子数不守恒的过程;C 和CP对称性的破坏;脱离热平衡。在大爆炸宇宙论的大统一时期(t?10-36),这三个条件可以同时满足,但粒子物理的计算表明,标准模型给出的正反物质不对称 大大低于10-10,因而它不能完全解决宇宙中正反物质不对称的疑难。正反物质不对称疑难的研究促进了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物理理论的探讨,其中比较有希望的是超对称的标准模型。在这个模型中,有新的CP破坏源,有丰富的希格斯粒子。超对称模型是否可以破解反物质丢失之迷还有待实验上的验证,需要发现超对称粒子和新的CP破坏现象。在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中重子数和轻子数分别由sphaleron过程破坏,但二者之差却是守恒的,这就将重子数的改变和轻子数的改变联系到一起了。同样,轻子数不对称的产生机制需要轻子数破坏过程,轻子数部分的C和CP破坏以及非热平衡态的实现,而这些条件在一般的描述有质量的中微子模型中都可以实现,故对中微子振荡物理理论和实验的探索也倍受关注。

2 暗物质

就(正)物质而言,以前认为宇宙中的物质以两种形式存在:一种是普通物质(实物),它们由原子分子(归根结底是由重子)构成,它们可以发光,因而也叫发光物质;另一种是辐射,主要是存在于空间的各种电磁波。由重子构成的天体的发光强度与它们质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因此,宇宙中有多少发光的普通物质是可以测量的,用这种方法得到的质量叫光度质量。至于宇宙中的辐射物质的质量(能量)密度 r大约只有重子物质密度 G的0 1%,因而完全可以忽略,这也是今天的宇宙叫作物质为主的原因。但是用光度方法测得的宇宙重子密度不到临界密度的二十分之一,即 G?5% C。由此是否可以得出结论:我们的宇宙是一个开宇宙,将会永远膨胀下去呢?不一定,因为宇宙中还可能存在有其他形式的物质。天文学上还有一些测量天体质量的方法,其中一种是通过天体系统内成员运动的分析得到的质量叫动力学质量,它是建立在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基础上。1933年瑞士天文学家兹维基首先发现一些星系团的光度质量远小于它的动力学质量,这说明在这些星系团内还存在着许多(比发光物质还多)不发光物质,它们只在引力作用上表现出来,这种物质后来称为暗物质。

暗物质存在的证据是确凿的,它们在银河系自转中明显地反映出来。银河系中心是一个直径约两万光年的核球,周围是直径约十万光年的银盘,在银盘外是直径达几十万光年的银晕和银冕,根据银河系内发光物质分布的研究,离银心2 6万光年处的太阳的转动速度只有160公里/秒,而太阳以外区域的恒星应呈现开普勒转动(V~1/r),距离越远速度越小,因为反银心方向只有很少的发光物质。但事实上,太阳的转动速度达到220公里/秒,而且太阳以外的区域恒星转动速度随距离增加还有上升的趋势。能够解释这一现象的唯一可能是,在银盘以外的银晕里存在有大量的暗物质,它们对太阳及其外部天体的吸引加速了它们的转动。其他是星系转动曲线的研究也证实了暗物质的存在。根据现在的估计,星系暗物质占到星系总质量的90%以上。

此外星系团的观测也表明,一定有强大的引力将它们保持成稳定的形态,否则,星系就会像气体分子的布朗运动那样,很快使星系团瓦解,但是星系团内发光物质太少。显然不足以产生这么强的引力,故星系际也一定存在着大量的暗物质。其他比如星系引力透镜观测等也证明了暗物质的存在。

暗物质是什么呢?它们又冷又暗,不发光,而且主要不是星际或星系际的气体和尘埃,也不是看不见的行星或死亡的恒星(褐矮星,中子星和黑洞等),因为这些物质成分通过天文物理的观测总是能够察觉到的,观测表明它们所提供的物质密度太小。现在研究认为暗物质很可能是一些%大质量的弱相互作用的粒子& (W I M Ps)或%超弱相互作用粒子&,例如中微子和其他各种微子,轴子,引力子及磁单极子等。

暗物质究竟有多少?这是宇宙物理学家长期探索,并一直希望解决的问题。长期宇宙观测表明,宇宙空间的性质非常接近于是平直的,这就揭示出宇宙物质密度 应等于临界密度 C。如果认为宇宙物质仅由发光物质和暗物质构成,则有 G+ 暗物! C,那么宇宙物质中5%是发光物质,95%是暗物质。但是十年前情况发生了变化,宇宙学家根据新的观测资料终于测出了宇宙中包括暗物质的物质密度,它们约为临界密度的

1 3,即有 G+ 暗物!1

3

C。这个结果再次使宇宙物理学家陷于了观测和理论的困惑:欠缺的2/3宇宙物质

密度到哪里去了?于是有人猜测,剩下的物质密度可能以能量的形式而不是以物质形态呈现。由于这种能量无影无踪,故而称之为暗能量。

3 暗能量

暗能量的提出使我们再次想到了宇宙学理论中宇宙学常数的问题。长期以来宇宙学家一直认为宇宙膨胀应是减速的,这是宇宙物质自身引力作用的结果。不过从爱因斯坦场方程[2]

R v-12g v R+?g v=-8πGT v(1) 可知影响宇宙膨胀的还有宇宙学常数?。事实上若采用R-W度规,方程(1)可简化为

a =-

4

3

πG( +3p)+

?

3

(2)

a2=?

3

a2+

8πG

3

a2-k(3)

其中a是宇宙的标度因子, 和p是物质的密度和压强,k是宇宙空间的曲率参数。由(3)式可见,宇宙膨胀是由三项共同驱动的:物质项,宇宙常数项和曲率项。方程(1)中的?最早是爱因斯坦在1917年为了建立一个静态宇宙模型而引入的,可是很快爱因斯坦就认识到静态宇宙模型是不正确的,特别是在1929年哈勃发现星系谱线红移后,于1931年他宣布放弃宇宙学常数,正如伽莫夫所说%爱因斯坦强调引进宇宙学项是他一生干过的最大蠢事&。

然而从现代物理学的观点看来,宇宙学常数?也许还是有一定的物理意义的。事实上,在方程(3)中,令 =0我们就得到了de Sitter宇宙(没有任何物质的空宇宙的解:

当k=1时,a(t)=3?co sh ?3 t

当k=-1时,a(t)=

3

?sinh

?

3

t

当k=0时,a(t)=a(0)e?/3t(4)可见,即使没有任何物质,宇宙空间也可以在宇宙学常数?的推动下膨胀。因此宇宙物理学家认为空的宇宙空间本身应当具备能量,这就是现代量子理论中真空零点能。

宇宙膨胀到底是减速还是加速的呢?上个世纪末,宇宙学的观测有了重大的发现。众所周知,超新星是大质量恒星在其演化晚期所发生的一次剧烈的爆发,短短几天它突然变亮千万倍乃至百亿倍,甚至超过所在星系的亮度。但超新星十分罕见,一个星系通常一二百年才出现一颗,每十年全世界也只能发现20颗左右,超新星除了本身具有研究价值外,它对宇宙学研究也非常重要,特别是其中一类I a型超新星。(一般认为是密近双星演化到晚期的终极结果),它们最亮时的本征光度I非常一致,可以用作标准烛光,测定它们的最大陶才德宇宙物质探索现状

视亮度E,就可以根据关系E=I/r2确定超新星所在星系的距离r。另一方面,遥远星系的距离通常是用谱线红移来确定的。拍摄一个星系的光谱,观测出谱线的红移Z=!?/?,然后利用哈勃常数H。根据哈勃定律

CZ=H0r(5)就可以计算出星系的距离r。不过这种方法有一个前提:宇宙膨胀是匀速的。要是宇宙膨胀是非匀速的,那么用谱线红移确定的星系距离就有偏差了。

1988年以来美国的一些宇宙学家就开始了一项叫%超新星宇宙学探测计划&,在遥远的星系中寻找超新星,特别是I a型超新星。不过I a型超新星很少,平均说来一个星系一千年才出现两个,所以最初他们的工作进展很慢。直到90年代中期,他们的工作才获得了重要进展。首先,他们发现了如何快速地找到超新星,只要相隔三周的两个晚上对同一个星系区拍摄两张照片即可找到那里有没有超新星。这样他们每拍摄50-100个星系区就可以找到20个左右的超新星。大量I a型超新星的发现,使他们发现了超新星光谱中某些谱线的特征与超新星最大视亮度之间有稳定的对应关系。这样,只要拍摄一张超新星的光谱,就能根据这些谱线的特征确定其最大的视亮度,进而确定出它的距离,而不需要长期跟踪拍摄。

超新星样本的迅速扩大,带来了完全意外的结果:超新星视亮度比红移指示的要暗25%。这就是说超新星的距离比红移指示的更远。由此得到的结论是宇宙膨胀并不是原来宇宙学家所想的在减速,恰恰相反,宇宙在膨胀在加速!

是什么力量推动宇宙膨胀加速呢?此前的理论和观测告诉我们,宇宙是平直的,物质密度 应等于临界

密度 C,而物质形态的密度 G+ 暗物!1

3

C比临界密度低。而现在的观测又告诉我们,宇宙膨胀在加速,宇

宙中一定存在有一种推动宇宙膨胀的神秘力量。显然,要同时解释两方面观测事实的唯一可能就是宇宙中存在一种能量形式的物质,这就是暗能量。这种暗能量一方面推动宇宙加速膨胀,另一方面它又以能量的形式填补了物质密度的缺口,使 = G+ 暗物+ 暗能! C。起初其他宇宙学家对这个结果尚有怀疑。1998年的超新星观测再度证实了宇宙暗能量的存在。暗能量的发现被美国 科学杂志评选为1998年最大的爆炸性科学新闻,甚至被誉为20世纪第二个伟大的宇宙学发现。2001年6月30日发射的%WMAP&(((%W il k i n son微波背景各向异性探测卫星&,在2003年发布了它第一年的观测结果,结果表明:宇宙中有4%的重子物质,23%的暗物质,剩下73%则是暗能量;我们宇宙的准确年龄为137亿年。暗能量居然占了宇宙物质密度2/3以上,比产生引力的物质密度高了一倍多,成为宇宙中最举足轻重的成分。暗物质和暗能量合计构成了宇宙质量(能量)的96%,这就是我们的宇宙,一个与原来宇宙学家所想象的完全不同的%黑暗&宇宙。

暗能量与普通的辐射能、热能(它们的压力是正的,它们与引力一样都起着阻止宇宙膨胀的作用)不同,它起到了对抗引力的作用,所以呈现负压特性,而且宇宙尺度越大,暗能量压力也越大。这由宇宙膨胀方程(2)(设?=0)

a =-

4

3

πG( +3p)

可以看出,要 >0必有p<- /3,也就是说使宇宙膨胀加速的物质必有负压特性。正因为这种特性,当宇宙早期,宇宙尺度很小,暗能量很微弱,甚至可以忽略,星系靠重子物质和暗物质的自身引力才得以形成,才会有今天灿烂的星空。而随着宇宙的膨胀,暗能量才得以逐渐%称霸&宇宙。暗能量的出现,又使人们联想到爱因斯坦的宇宙学常数?,为了解释宇宙的加速膨胀,被爱因斯坦抛弃的?似乎又得以%借尸还魂&。与宇宙学常数?相联系的能量是真空能量(零点能),由于协变性要求,真空的能量张量应正比于度规张量g # [见方程(1)],所以真空的状态方程为

w=p/ =-1(6) 可见,其压强p满足条件p<- /3,足以使宇宙加速膨胀。不过经计算发现,量子场论的真空零点能太大了,比观测值大几十甚至上百个数量级。要是暗能量就是真空能的话,宇宙早就被吹散了。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 Vo.l24 N o 2

另一种可能是,暗能量可以是一种随时间变化的动力学场的能量。最简单的是引入一个具有正则动能的标量场Q。在文献中它被称为%精髓&场(Qu i n tessence),其势能写为V(Q),具体形式由模型而定。随着宇宙的演化,Q场沿着V(Q)由高能区往低能区滚动。对于分布均匀的精髓场,它的能量密度与压强分别为

Q=1

2Q?2+V(Q); p Q=1

2

Q?2-V(Q)(7)

Q?是场Q对时间的导数。如果势能函数非常平坦的话,精髓场将处于慢滚阶段,满足

Q?2?V(Q)

这样压强P Q将取负值,驱动宇宙膨胀。

以上两种模型相比较:在精髓模型中,暗能量随时间而变,不仅能量密度 Q,而且状态方程w=p Q/ Q不同时刻也可取不同的值;而真空能的能量密度是一个常数,且状态方程也永远是-1。

目前的各种观测,例如去年初%W il k i n son微波背景各向异性探测器&工作组的分析表明,暗能量的状态方程w<-0 78,与真空状态方程吻合,它虽不支持,但也不排除精髓场作为暗能量的可能性。但用真空能来解释暗能量存在着两大问题:一个是前面已提到过的老的宇宙学常数问题,即观测的真空能为什么比理论计算值小这么多?第二个问题是,现今宇宙中物质占27%,暗能量占73%,二者能量密度处于同一个数量级,然而真空能与物质有完全不同的演化行为。对于物质,其密度 m随宇宙膨胀而减小, m~a-3;而对于真空能 #是一个常数,不随宇宙演化而改变。对于有137亿年演化历史的宇宙来说,只有在宇宙早期非常精细的调整 #/ m,才能给出今天的 #/ m~1。理论上讲,这个精细调整是非常令人不满意的,这叫作一致性问题。在精髓模型中,由于暗能量也随时间演化,这一问题可以得到解决。另外精髓场不同于真空场,它是一种动力学场,会带来一系列有趣的物理现象,例如,精髓场与电磁场相互作用QF#F#(其中F#是电磁场张量)将会导致精细结构常数的改变,而精髓场与中微子的耦合将导致中微子质量在宇宙演化过程中发生变化。观测表明,暗能量的能量密度为(2 3!10-3)4,相对应的能标10-3e#可与中微子质量相比拟。暗能量是否与中微子有一定的联系也值得探讨。

当然,还有一些量子场论中的其它标量场理论如,K-essence和Phanto m等暗能量模型。此外希格斯场和暴涨场也都是标量场,这些场在粒子物理和宇宙学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但其物理性质还需要从理论上进一步探索,更重要的是从实验上需要证实希格斯粒子,暴涨子和精髓子的存在。迄今为止,暗能量究竟是什么,仍很不清楚。

4 小结

正反物质的不对称性决定着我们的存在,如果没有这种不对称,宇宙中物质就会与反物质发生湮灭而消失掉,但是这种不对称性是如何产生的,目前尚无令人信服的理论解释。

暗物质的存在亦意义重大。今天宇宙中之所以存在超星系团,星系团及星系等发光的天体系统,是直接与暗物质存在相关的。发光天体虽有很多重子,但重子的质量太少。它们之间的引力不够大,不足以使重子很快地聚集在一起形成星体,若有大量(比重子质量密度大十倍)的暗物质存在,它们的引力就百倍地大于重子,就足以使重子物质聚集在一起形成星体。人类的存在是以星体存在为前提的,没有星体的形成,也就不能繁衍出人类。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虽然人体不是由微子等暗物质构成的,但是人类之所以有今天的存在,却是由暗物质决定的。然而,暗物质是什么?仍需要我们从理论上作出进一步的探讨,弄清%W I M Ps&的性质,并从实验上证实它们的存在。

暗能量的发现,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它在宇宙演化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当暗能量为零时,宇宙的物质(包括暗物质)密度 m(通过空间曲率k)决定着宇宙不同的演化行为: m> c,闭合的(k>0)宇宙最终将会坍缩; m= c,平坦的(k=0)和 m< c开放的(k<0)宇宙将会永远膨胀下去。然而,当暗能量存在时,宇宙的演化行为将是不同的,比如一个闭合的宇宙也可以永远膨胀下去。遗憾的是,我们对(下转第9页)陶才德宇宙物质探索现状

u(x,t)=k)-dn2(vx-?t+%1)

k)+dn2(vx-?t+%1)

e i(ax-bt+%0)

根据我们掌握的资料,本文得到的该方程的幂函数解和椭圆函数解还未见得相关报道,因此我们通过构造变换得到方程(1)的一些新的精确解。

参考文献:

[1] W adatiM,Segur H,A b l ow itzM J.A ne w H a m ilton ian amp litude equati on govern i ng wa re i nstabiliti es[J].J.Phys.Soc.Japan,

1992(6):1187~1193.

[2] Zhang H u i qun Exp lic it ex act so litary w ave so l uti ons for a new H a m ilton a m plit ude 青岛大学学报,2002,15(2);54~55.

[3] Lou S Y and N i G J The relati ons a m ong a spec i a l type o f so l u tions i n so m e(D+1)d nonli nea r equa ti ons,J.M a t h.Phys.30

1614.

[4] 刘式达,傅遵涛,刘式适,赵强.非线性方程的Jacobi椭园函数包络周期解[J],物理学报.2002,51(4):718~722.

[5] 刘式适,刘式达.物理学中的非线性方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M ulti ple Travelli ng W ave Sol uti ons of a New H a m ilton Amplitude equati on

DU X ian yun*

(Depart m ent o fM at h e m atic and I nfor m ation Science,M ianyang Nor m alUn i v ersity,M i a nyang,S ichuan 621000)

Abst ract:use of the m app i n g defo m a ti o n m et h od,m any exp licit and exactw ave so lutions of A ne w H a m ilton a m plitude equation are obtained wh ich contain so so l u ti o ns,trigono m etric function so l u tions,rati o na l solutions and Jacob ian f u nction so.

K ey w ords:H a m ilton a m plitude equation;exact so l u ti o n

(上接第5页)

如此主导宇宙命运的暗能量的认识才刚刚开始。

从根本上讲,解释宇宙中正反物质的不对称性和认识暗物质及暗能量的本质需要一个完善的,包括引力在内的各种相互作用的统一量子理论(例如,超对称标准模型),即包罗万象的理论(Theory o f Everyth i n g)。暗能量的发现极大地震撼了宇宙学,天文学及物理学界,这个发现和正反物质不对称性问题及暗物质问题一起向它们发出了巨大的挑战,这不仅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而且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已建立起来的物理理论,从而很可能将开创一个新的物理学领域。

(注:本文系作者为绵阳师院学生作学术报告所收集的资料整理而成)

Current Situati on of Cos m icalM atter E xploration

TAO C ai De

(Ch i n aW estN or m a lU niversity,S iChuan,N an Chong 637002)

Abst ract:In th is paper t h e au t h or presents the d ifficu lt questi o ns Physical cos m ology and astrono m y are en counteri n g at probe i n to the asy mm etry o fm atter and anti m atter and the essence of dark m atter and dark energy oc cup ied i n95%o f co m ica lm atter。And he po ints out that t h ese severe cha llenges can bri n g a ne w revolution to physics。

K ey w ords:anti m a tter,dar k m atter,dark energy

杜先云哈密尔顿方程的多种行波解

人类宇宙探索过程

人类宇宙探索过程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拉开了人类航天时代的序幕。前苏联宇航员、大名鼎鼎的加加林,于1961年4月12日,乘坐前苏联“东方号”飞船,环绕地球飞行了一圈,历时近两个小时,成为了第一位进入太空的人。 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约38万公里),是人类进行太空探险的第一站。前苏联1959年发射的月球2号探测器在月球着陆,这是人类的航天器第一次到达地球以外的天体。同年10月,月球3号飞越月球,发回第一批月球背面的照片。1970年发射的月球16号着陆于丰富海,把100克月球土壤送回了地球 美国的“徘徊者”3-5号月球探测器

“勘测者”月球探测器 美国发射的月球轨道器 “阿波罗”11号的登月舱 “阿波罗”11号宇航员阿尔德林迈出登月舱 “阿波罗”11号宇航员阿尔德林在月球表面 宇航员阿尔德林在美国国旗旁留影 “阿波罗”11号宇航员在月球表面留下的足印 “阿波罗”15号的月球车 “阿波罗”17号的月球车在月球上行驶

“克莱门汀”号无人驾驶飞船 环绕月球飞行的“月球勘探者”探测器 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雄心勃勃的“阿波罗”计划的目的就是将人类送上月球进行实地考察。在此之前的1961年到1967年间,9个“徘徊者”、7个“勘测者”探测器和5个月球轨道器先后对月球进行了考察。它们拍摄了月球的照片,并分析了月球的土壤,为登上月球做好了准备。随后美国便使用“土星”5号运载火箭先后向月球发射了17艘“阿波罗”飞船。其中“阿波罗”1-3号是试验飞船,4-6号是无人飞船,7号飞船载人绕地球飞行,8-10号载人绕月飞行,11号至17号是载人登月飞行。 1969年7月16日发射的“阿波罗”11号使人类首次登上了月球。执行该次任务的是阿姆斯特朗、阿尔德林和柯林斯。飞船抵达月球轨道后,柯林斯驾船绕月飞行,另两名宇航局驾驶登月舱于7月20日降落在月球表面的静海。阿姆斯特朗成为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宇航员在月球表面进行了实地的科学考察,并把一块金属纪念牌和美国国旗插上了月球。此后又有5次成功的登月飞行,宇航员在月球上停留的时间总共约300小时。

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的教案(基于资源的教案)

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 【教学重点】 本节内容是以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为线索,由探测宇宙、开发宇宙和保护宇宙环境等内容组成。充分体现了人类活动和宇宙环境的关系。人类探测宇宙的目的是为开发宇宙资源,开发宇宙带来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宇宙环境的保护,因而在教学中,使学生认识开发宇宙资源和保护宇宙环境的重要意义是本节的重点。本节的知识难度不大,但思想性比较强,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表资料或补充一些课外资料,运用读图、阅读分析资料和讨论等方法,有利于掌握知识,同时也使学生受到正确的思想观念教育。 【教学手段】多媒体资料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要求学生分组收集有关世界和我国航天技术发展的资料,不同小组负责不同的领域。教师也可以把自己搜集的资料分发给学生。 【导入新课】通过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和日、月、地的关系,已认识到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然而人类对宇宙的探测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探测宇宙的意义是什么呢? 【活动】①由学生把课前收集、了解的关于航天发展的资料内容做简要介绍。②阅读教材P11文字和插图,强调学生注意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新”在哪里,并加以说明。 【提问】人类借助航天器和航天技术的发展,克服重重困难,穿过地球大气层,进入宇宙太空,开创了探测宇宙环境的新时代。在进入宇宙太空的新探索中,探测器、探测方式、探测内容和意义上,有哪些发展和变化? 【多媒体课件演示】展示相关的航天科学知识。如航天飞机、空间站、宇宙飞船等。 【活动】通过阅读教材内容,归纳填写下列表格内容。

【视频播放】播放“人类对火星的探测过程”视频。 【视频播放】播放“拓荒者号火星探测”视频。 【讲述】通过教材和刚才播放的视频片断,我们了解到,航天飞机的试航成功,使人类对宇宙空间的认识,已经从空间探索进入到空间开发和利用的新阶段。这是因为航天飞机能重复使用,是地球表面和近地轨道之间运送有效载荷的飞行器。在轨道上运行时,可以完成多种任务。航天飞机的出现是航天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使人类自由往返宇宙空间、开发利用宇宙资源成为现实。 【多媒体演示】课本“中国向宇宙空间进军大事记”说明我国已步入世界航天技术先进国家的行列。多媒体课件中介绍我国航天领域的重大事件。 【提问】宇宙太空有哪些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资源?如何进行开发?开发宇宙资源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活动】学生分组,根据所了解的知识和教材有关内容,进行议论。(对上述问题的回答,不仅限于书本内容,要让学生充分发表个人见解,可举实例说明,也可大胆想象未来开发宇宙的广阔前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讲述】美国的整个阿波罗工程包括(1)确定登月方案;(2)准备了四项登月飞行辅助计划—“徘徊者”号探测器计划,发射9个探测器;“勘测者”号探测器并发射5个自动探测器在月面软着陆;“月球轨道环行器”计划,发射三个绕月飞行的探测器;“双子星座”号飞船计划,先后发射10艘各载2名宇航员的飞船。(3)研制运载火箭;(4)进行实验飞行;(5)研制阿波罗号飞船;(6)实现载人登月飞行。这项工程历时11年,耗资255亿美元。参加该工程的有2万家企业、200多所大学和80多个科研机构,总人数超过30万人。这一切说明探测开发宇宙资源需要以强大的国力做基础,以科学技术做支撑,否则是难以实现宇宙空间探测和开发的。 【视频播放】播放“太空殖民”、“太空生命维持系统”、“人类登陆火星”等视频。【总结】宇宙太空是人类未来发展的后备空间,在人类面临人口增长、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诸多问题的情况下,探索开发宇宙资源,有着重要和深远的意义。宇宙开发离我们并不遥远,目前人类的技术完全能够利用地球周围的资源,如何利用以及什么程度上的利用取决于经济上的可行性。宇宙开发对现在的社会生活逐渐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

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 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最高等智慧生物,是充满好奇心的白皮肤、黄皮肤、黑皮肤的人类。人类想要知道海洋的尽头是什么,五六百年前就创造了远洋航海技术,“全球文明”即由此发端;人类想要像鸟儿一样展翅高飞,100多年前就发明了飞机,寂寥长空从此成为旅行的驿站;人类想要摆脱地球引力到大气层外的空间看一看,半个世纪间,各式各样的航天器就纷纷射向太空…… ——从自立行走于脚下这片土地到飞出蓝色地球村,人类就是这般孜孜不倦地幻想着,并一步一步地拓展着他们的活动空间。 梦想:脚步开始的地方 无法考证,人类的飞翔之梦,究竟是源自一个沐浴阳光的白天还是默数繁星的夜晚。 在东方的传说中,美貌的嫦娥偷吃了灵药飞天成仙,从此独守寂寞蟾宫;而在古希腊的神话里,太阳神阿波罗则驾着太阳车巡游九天,为人间送来光明和温暖。 充斥着飞天神话的人类幼年记忆,代代相传到今天。在双脚还只能停留在大地上的时候,想象,已经达到了一个人类自己也不知道有多高、多远的地方。 那是人类对太空最初的思考与渴望。 直到500多年前,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用“日心说”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认知革命,人类才开始了对宇宙的科学审视。 就在“日心说”与统治欧洲一千多年的“地心说”艰难斗争的同一时代,中国的明朝官员万户——一位试图飞出天外的幻想家,却成了人类第一位飞天的真正实践者。 美国学者基姆在其著作《火箭与喷气》中这样描述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火箭飞行尝试:万户先做了两个大风筝,并排装在一把椅子的两边,然后在椅子下面捆绑了47支大火箭——中国人发明的一种以火药作燃料的兵器。准备完毕后,万户坐在椅子当中,命仆人点燃火箭…… 人类航天始祖”万户勇敢的生命,最后殒落在了点燃火箭后的巨响中。多年后,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被命名为万户山。 从17世纪开始,古老的梦想与发轫期的近代自然科学相遇,诞生出一系列具有强烈科学性的幻想小说。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在1634年出版的《梦游》中第一次对月球旅行展开幻想,法国作家贝尔日拉克在《月球之旅》中用近似科学的态度讨论了太空旅行中的各种飞行方法,法国作家凡尔纳更是在其名作《从地球到月球》中大胆地把巨型炮弹作为未来的航空器,并运用大量的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知识,对炮弹和发射装置进行了严格的计算。 科学,如同孕育在幻想中的胎儿,吮吸着幻想的营养一天天成长。 1903年,人类飞天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那一年,莱特兄弟驾驶着他们在自行车修理车间里制造的第一架飞机“飞行者1号”,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空中飞行。

探索宇宙_教案

探索宇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银河系的构成,大小,形状以及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位置。 (2)了解宇宙的构成及宇宙中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及对资料、信息的获得和处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查阅资料,培养学生获得和处理信息能力,强化学生交流,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 (2)通过对教学准备工作做出汇报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能力。 (3)采取问题解决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探究能力。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1)知道人类及我国在航天事业中的成就。 (2)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认识到宇宙是广阔无边的,培养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重点:银河系的构成、大小、形状及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位置。 难点: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空间三位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和学生一起查阅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资料,PPT课件和影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引入)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其中地球中存在着生命,地球在太阳系的位置对地球上生命的存在有很大的影响,你觉得地球上什么条件适宜生命的存在呢? 学生通过回忆前面学过的知识进行总结: 1.地球表面的大气保护地球免受流星侵袭; 2.地球表面有大气调节,使地球上昼夜温差很小; 3.太阳离地球不远不近,可以给地球足够的能量,又不至太热;

4.地球质量较大,有足够的吸引力使生物留在地面; 5.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稳定; …… 师:宇宙中有没有可能存在外星人呢? (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猜测:有的说有可能,也有的说至今都没有发现……) 教师趁机引入:那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宇宙吧,找找证据,看看宇宙中存在外星人的可能性有多大? 设计意图:通过对地球上为什么能存在生命的归纳总结,让同学们了解,一个星球上能不能存在生命是需要条件的,比如说生物要生存就必须有水,有空气,有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等,然后提出问题:宇宙中有没有可能还有其他星球也能存在生物?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自己主动去收集关于宇宙的信息,主动学习关于宇宙的知识。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银河系 老师请同学们通过阅读课文、观看影像资料,展开激烈的讨论,最后总结出: (1)银河系由众多恒星及星际物质组成。在银河系中像太阳这样的恒星有2000多亿颗。 (2)银河系的直径约10万光年,天文学上用“光年”表示各恒星之间的距离(光年是指光在一年里通过的距离)。 (3)形状:侧视:像个中间厚四周薄的铁饼;俯视:像个大漩涡,四条悬臂从中心伸出。(展示银河系示意图——侧视和俯视) (4)太阳系的位置:位于银河系的一条旋臂上,距银河系中心约3万光年。(用银河系示意图中的光点说明) 2.宇宙 师:在宇宙中,还有没有像银河系之类的天体系统? 让同学们讲讲自己所了解的宇宙(学生发言谈谈自己心中的宇宙形象) 在教师的帮助下总结出: (1)银河系很大,但在整个宇宙中,银河系是微不足道的。 (2)目前人们观测到的类似于银河系的天体系统,就有10亿个左右,这些天体系统被称为河外星系。 (3)所有的星系构成了广袤无垠的宇宙。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归纳等活动,用自己的语言把银河系的大小、形状和宇宙的组成等一一呈现,让学生印象深刻,便于理解和记忆,但是学生整理出来的知识

高中地理 1.3《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教案4 人教版必修

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①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人类认识的宇宙范围在不断扩大,理解宇宙探索的意义,了解宇宙探索的现状。 2.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认识保护宇宙环境对开发、利用宇宙的重要意义。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读书能力、分析综合思维能力等学习能力。 教学方法 导学式。 教学重点 宇宙探测的意义。 教学媒体 利用投影仪、录像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录像:航天飞机发射。 【教师说明】这是1998年6月3日清晨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升空时的情景。 【教师提问】搭载它一起升空的有一个什么仪器? 学生回答:阿尔法磁谱仪。 【教师提问】阿尔法磁谱仪的任务是什么? 学生回答:探索宇宙本源,寻找暗物质和反物质。

【教师讲述】阿尔法磁谱仪进入太空,探索宇宙本源是人类对宇宙的又一次新探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 【教师提问】人类利用哪些手段了解宇宙呢? 学生回答:双眼、望远镜、人造卫星、航天飞机、宇宙飞船等。 【教师提问】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始于哪种探测手段? 学生回答: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因为它是首次在地球以外观测地球。 【播放录像】《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教师提问】谈一谈你所知道的人类从此以后又有哪些新探索手段?进行了哪些探测活动?获得了哪些成果? 【出示投影】(补充资料) 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 (1)1959年,前苏联发射成功“月球3号”,它所携带的自动行星际站绕到月球背面上空,第一次主动拍摄了人类从未见过的月背照片。 (2)1961年4月21日,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座“东方号”宇宙飞船用108分钟绕地飞行一周,成为第一个飞出地球的人。 (3)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乘座“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登上月球。 (4)1971年,前苏联第一个“礼炮号”空间站发射上天。 (5)1976年,美国发射的“海盗号”飞船第一次登陆火星。 (6)1988年11月15日,前苏联发射第一架航天飞机“暴风雪号”。 (7)1995年,美国“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和俄罗斯“和平号”轨道空间站首次对接成功。 (8)1997年7月4日,美国“探路者号”飞船顺利在火星上着路。 【教师提问】人类这些探索活动与望远镜观测有何不同? 学生回答:排除大气干扰,可直接取样。 【播放录像】《宇航员与月球车》

中考专题人类认识的宇宙和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练习

人类认识的宇宙和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练习 知能达标训练 一、选择题 1.形成天体系统的条件是() A.重量和体积B.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 C.数量和亮度D.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 2.总星系是指() A.太阳系和银河系的总称B.地月系和太阳系的总称 C.银河系和河外星系的总称D.太阳系和河外星系的总称 3.在夜晚晴朗的天空,我们能看到的一闪即逝的天体和拖着长尾的天体是() ①月亮②流星③彗星④星云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4.地球上所以有生命存在,是因为() ①地球处在一个比较稳定和安全的宇宙环境中②地球具备了生物生存的地形条件③地球具备了生物生存的土壤条件④地球具备了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温度、大气和水等条件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 5.星空中视运动最不显著的天体是() A.木星B.月球C.牛郎星D.北极星 6.宇宙中有丰富的可供开发的资源是() ①太阳能资源②空间资源③风能资源④水能资源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 7.下列对地球宇宙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宇宙是物质的,但物质之间没有任何联系 B.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任何物质之间都有相互吸引和绕转的关系 C.宇宙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但物质的运动没有规律可循 D.宇宙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和联系是有规律和层次的 8.关于人类对宇宙探索的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手段按发展顺序排列是:航天飞机、载人飞船、人造地球卫星B.随着人造地球卫星的出现,实现了人类对月球的直接取样观测 C.随着载人航天器的出现,实现了人类对天体的直接取样观测 D.宇宙探测的发展,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没有影响 综合能力训练 1.阅读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材料一1999年4月1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尽管人类对月球已作过大量的测量和月球样品的分析,但是月球科学中的一些基本问题仍模糊不清。” 材料二我国古代有嫦娥奔月的传说。20世纪60年代美国登月成功。 (1)以地球为中心的天体系统是() A.太阳系B.地月系C.银河系D.总星系 (2)上述材料说明() A.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B.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的反映

探索宇宙教学设计

四、探索宇宙 一、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收集资料的方式了解人类观测太空的历史。 2、能够收集有关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行星探测器及航天飞机的图片和资料。 3、搜集人类的航天灾难故事。 4、知道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关系。 5、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史,了解人类走出地球的历史。 6、知道一些重要的探测宇宙的工具,意识到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技术的发展而深化。 7、认识各种典型的航天器。 8、了解我国的航天史。 二、教学重难点 1、能够通过收集资料的方式了解人类观测太空的历史。 2、知道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关系。 3、知道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关系。 4、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史,了解人类走出地球的历史。 三、教学准备 有关宇宙和探索宇宙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们生活着的地球之外,是一个广阔无边、无始无终的世界,

被称为“宇宙”。宇宙里的许多奥秘在等着我们去探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些宇宙的知识,进行“探索宇宙”的活动。 展示星空的图像和太阳系的有关图片。 (二)引导经历人类观察、探索宇宙的过程。 1、了解古人对宇宙的探索和向往。 (1)讨论:在没有先进观测仪器的远古时代,人们是怎样认识宇宙的? (2)自古以来,人们对浩瀚的宇宙充满了好奇与幻想,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人们通过编造一些神话传说来寄托他们的向往和追求。 (3)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嫦娥奔月、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说明古人对天地产生最初的思考,看到月亮上明暗相间的阴影,看到天空中日月星辰的分布,看到太阳的东升西落,对光明的向往。(4)古代神话是古代人民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时代对宇宙的一种认识和看法,反映了古人对宇宙的神住和探索宇宙的强烈愿望。 2、了解古代科学家探索宇宙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1)古人不但为许多天象编写了神话传说,还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中国:张衡、祖冲之、僧一行、郭守敬等等; 外国:哥白尼、布鲁诺等等。以及他们的研究成果,展示古代用来观测天文现象的仪器及古代的星图。 (2)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古代劳动人民对宇宙进行着不懈的探索,

人类太空探索的六个难题优选稿

人类太空探索的六个难 题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人类太空探索的六个难题 人类起源于非洲。但人类并未留在那里。在数千年的时间里,人类的祖先走遍了这片大陆,然后便离开了。当来到海边时,他们建造船只并不远万里扬帆前往他们当时不可能知道是否存在的岛屿。为什么? 可能出于同样的原因,当人们抬头仰望月亮和繁星时,也会说同样的话:“那里有什么我们能去那里吗没准我们能去那里。”因为这就是人类做的事。 当然,太空对人类生命的危害要比海面大得多。逃脱地心引力需要付出比离岸远航多得多的努力和代价。不过,那些船已是当时的尖端技术。航海家们精心规划了他们昂贵且危险的旅程,其中不少的人为了发现地平线以外的世界而死于非命。那么,为什么还要继续下去呢? 想和你谈谈衍生技术,从简便的小产品到可能养活千百万人、防止致命事故或挽救伤患生命的发现,无所不有。 告诉你,不应该把所有鸡蛋都放在这个日益脆弱的篮子里。一次陨星大撞击,人类都将落得和非鸟类恐龙一个下场。另外,你注意到近来的天气了吗? 告诉你,齐心协力发展一项计划可能对人类是有益的。这项计划不涉及相互残杀,却涉及认识地球家园、人类在地球上生存的方式和对人类继续生存下去至关重要的东西。 把一切都告诉你:人类应该设法在地球以外的地方生活、建立空间站和月球基地以及在火星上修建城市和在木星的卫星上建造栖息地的所有原因,还有人类应该遥望太阳系以外的星球——如果能做到的话——并说“我们能去那里吗?没准我们能去那里”这样的话的所有原因。

文章称,这是一个庞大、危险并且可能无法实现的计划。但人类从未因此而停下拼搏的脚步。 雨果奖和星云奖双料获得者、《辅助正义》一书作者安·莱基曾说:人类诞生于地球。人类会留在这里吗?答案是否定的。 难题一:升空(地心引力的阻碍) 离开地球有点像离婚:你想要快点办完,束缚越少越好。但是强大的力量阻碍着你——说具体些就是地心引力。如果地球表面上的物体想要自由飞翔,需要以超过2.5万英里的时速发射升空。 这很需要魄力,看看要花的钱吧。仅发射“好奇”号火星探测器就花费了近两亿美元,约是项目总预算的十分之一,而维持生命所需的物质会使任何载人航天任务不堪重负。异金属合金和纤维布等复合材料可以减轻重量,再配上更高效的混合燃料,助推器将获得更大的动力。 但最终的省钱之道将是重复使用。美国航天局先进概念办公室技术助理莱斯·约翰逊说:“随着航天飞行的次数增多,规模经济问题开始引起注意。这是大幅削减成本的关键。”例如,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猎鹰9”号火箭便是以反复发射为目的设计的。去太空的次数越多,就越便宜。 难题二:推进器(人类的飞船实在太慢了) 在太空中飞驰很容易。宇宙毕竟是真空的,没有什么能使人减速。但启动呢?这是个麻烦事。物体的质量越大,移动所需的力量也越大——而火箭就是某种庞然大物。化学推进剂作为初始推动力是很好的,但宝贵的煤油会在几分钟内燃尽。然后,指望到达木星的卫星无异于天方夜谭——要五到七年呢!推进飞船需要一种全新的方法。

人教版高一《1.3 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

1.3 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 课程标准: (知识目标:) 让学生了解人类探测宇宙、开发宇宙和保护宇宙已经取得的成果,明确人类认识的宇宙范围在不断扩大,理解宇宙探测的意义。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利用资料、图像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宇宙空间资源和宇宙探测的意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宇宙探测的发展 1.古代对宇宙的探测 【讲述】人类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最初,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基于想像。在我国古代,有许多关于“宇宙”“太空”的描写。如远古时代的“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以及神话小说《西游记》中的“大闹天宫”“月宫”,还有《封神演义》中的许多描写等。 在古代,人们不仅对宇宙怀有美好的想像,而且劳动人民运用杰出的智慧还发明创造了许多天文观测仪,如圭表、日晷、浑象、漏刻等,在一些地方还建有天文观测仪台,如北京古观象台、河南登封的测景台等。可见,古代劳动人民是聪明而伟大的。【承转】到了近代,人类对宇宙的探测已跨人了一个新时代。 2.宇宙探测的新时代 【提问】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看看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取得了哪些成果? (1)无人航天器阶段:1957年,原苏联用火箭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天空。(2)载人航天器阶段: 1961年,原苏联成功发送第一艘载人飞船。宇航员加加林是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 图1.13显示,从1969年至1972年,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先后6次将12名航天员送上月球,从此以后,各种载人飞船、航天站、航天飞机先后进入太空,开创了对宇宙空间进行探索的新时代。 1971年,美国发射大型载人航天站“天空实验室”(图1.14) 1981年,美国成功试航世界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 【提问】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有哪些重大发现,取得了哪些重要的成果呢? 【小结】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人类对宇宙空间的观测、探索主要取得了以下几方面

人类探索太空历史记录简要归纳

人类探索太空历史记录简要归纳: 1957年10月4日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 1961年4月12日,苏联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艘载人飞船“东方”1号,乘坐这艘飞船的航天员是加加林。 1963年6月16日世界上第一位女航天员是苏联的捷列什科娃乘“东方”6号进入太空,在轨道上运行了70小时50分钟,绕地球48圈。 1965年3月18日苏联发射了“上升2号”飞船,该飞船有两名航天员,别列亚耶夫空军上校和列昂诺夫空军中校。列昂诺夫在舱外空间环境中行走了12分钟,成为太空行走第一人。 1967年4月24日,苏联航天员科马罗夫(Komarov)因飞船在再入过程中降落伞失灵,飞船坠毁而身亡,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在执行太空飞行任务时献身的航天员。1968年12月21日,美国的土星5号火箭发射升空,它携带的阿波罗8号飞船乘坐着3名航天员。在12月24日上午,机组抵达了月球轨道并进入环绕月球的轨道运动。这是人类第一次环绕月球飞行。 1969年1月14日,苏联发射载人飞船联盟4号,1月16日与联盟5号对接成功,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实现两艘飞船在太空对接飞行。 1969年7月16日,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离开地球,飞往月球。7月20日,美国东部时间晚上10点56分,在着陆约6小时后,航天员阿姆斯特朗钻出登月舱,下到月球表面。 1970年4月15日阿波罗13号机组到达月球的远边,距离月球表面254公里,距离地球400171公里,创下了航天员太空飞行最远的纪录。 1970年6月1日,苏联发射了联盟9号飞船,机组人员2名,目的是研究长期无重力飞行对机组的效应。该飞船在太空飞行17天16小时58分55秒,于6月19日返回地面,成为在太空飞行时间最长的飞船。 1971年4月19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座空间站“礼炮”1号,开辟了载人航天的新领域。“礼炮”1号重18425公斤,运行到1971年10月11日。运行时间最长的空间站 1981年4月12日,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在卡纳维拉尔角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成功,揭开了航天史上新的一页。

人类太空探索的六个难题

人类太空探索的六个难题 人类起源于非洲。但人类并未留在那里。在数千年的时间里,人类的祖先走遍了这片大陆,然后便离开了。当来到海边时,他们建造船只并不远万里扬帆前往他们当时不可能知道是否存在的岛屿。为什么? 可能出于同样的原因,当人们抬头仰望月亮和繁星时,也会说同样的话:“那里有什么?我们能去那里吗?没准我们能去那里。”因为这就是人类做的事。 当然,太空对人类生命的危害要比海面大得多。逃脱地心引力需要付出比离岸远航多得多的努力和代价。不过,那些船已是当时的尖端技术。航海家们精心规划了他们昂贵且危险的旅程,其中不少的人为了发现地平线以外的世界而死于非命。那么,为什么还要继续下去呢? 想和你谈谈衍生技术,从简便的小产品到可能养活千百万人、防止致命事故或挽救伤患生命的发现,无所不有。 告诉你,不应该把所有鸡蛋都放在这个日益脆弱的篮子里。一次陨星大撞击,人类都将落得和非鸟类恐龙一个下场。另外,你注意到近来的天气了吗? 告诉你,齐心协力发展一项计划可能对人类是有益的。这项计划不涉及相互残杀,却涉及认识地球家园、人类在地球上生存的方式和对人类继续生存下去至关重要的东西。 把一切都告诉你:人类应该设法在地球以外的地方生活、建立空间站和月球基地以及在火星上修建城市和在木星的卫星上建造栖息地的所有原因,还有人类应该遥望太阳系以外的星球——如果能做到的话——并说“我们能去那里吗?没准我们能去那里”这样的话的所有原因。 文章称,这是一个庞大、危险并且可能无法实现的计划。但人类从未因此而停下拼搏的脚步。 雨果奖和星云奖双料获得者、《辅助正义》一书作者安·莱基曾说:人类诞生于地球。人类会留在这里吗?答案是否定的。 难题一:升空(地心引力的阻碍)

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给我们的启示

《科学技术史》大作业 姓名:白晋周 学号:201428014226038

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给我们的启示我本科就读于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出于兴趣和爱好,自己也主动了解了一些宇航方面的历史与专业知识并有所感触,愿意与你一同分享。 著名哲学家康德有一句名言:世界上有两样东西能深深得震撼我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尚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在整个人类历史长河中,各民族人民都在赞美、探索星空,并从中探讨生命和人生的意义。 宇宙是人类探索的永恒主题之一,千百年来,人类一直渴望解开宇宙的奥秘,一直致力于对宇宙奥秘的探索,探索天体的运动和演化规律,并把获得的真知应用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经过了漫长的历程,从古到今。 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了“地心说”,即认为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公元140年,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发表了他的13卷巨著《天文学大成》,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系统地确立了地心说。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他的不朽名著《天体运行论》中系统地提出了日心说。在他阐释的日心体系中,太阳居于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沿着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1608年,荷兰人李波尔赛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发明了望远镜。翌年,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在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刻亲自动手制作了第一架天文望远镜,并不断加以改进。伽利略利用他的望远镜发现了月球表面的环形山、金星月相、木星的卫星、太阳黑子,发现了茫茫银河由无数个恒星所组成。1917年,美国天文学家沙普利通过对银河系内天体分布的分析,确认太阳并不位于银河系的中心,而是处于相对说来比较靠近银河系边缘的地方。至此,地球的地位从居于宇宙之中的特殊天体降级为绕太阳运动的一颗普通行星。银河系是否已经包括了宇宙的全部内容呢?随着观测手段不断改进,新的观测手段的出现,哈勃望眼镜使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更进一步。 人类探索宇宙最重要的动因之一,就是追本溯源,寻求宇宙和我们人类的起源。因此随着科学观测手段的一步步深入,也就有了各种宇宙起源观点和假说的提出,其中一种“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起源于一个单独的无维度的点,即一个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无尺度,但却包含了宇宙全部物质的奇点。这场大爆炸要追溯至至少120~150亿年以前,而宇宙的时间和空间就由这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与认识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与认识 我们的祖先渴望了解宇宙,但是他们没有真正找到了解的办法。今天,我们已找到了一种有效和精确地了解宇宙的办法,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科学”。科学已经表明,宇宙是如此浩瀚而古老,因此人间世事往往显得无足轻重。 宇宙现在是这样,过去是这样,将来也是这样,只要一想起宇宙,我们就难以平静——我们的心情激动,感叹不已,我们知道我们在探索最深奥的秘密。 我们迫切希望能够了解宇宙,我们现有的大部分知识是从地球上获得的,然而地球只不过是宇宙中的一个小小的地方。宇宙是由无数的行星、恒星、彗星、星云等组成的,宇宙中是否有外星生命的存在成了我们所关注的焦点。总之,宇宙对我们的吸引力太大了,以下让我介绍一下人类探索的发展历程和一些宇宙知识吧。 恒星 人们用肉眼看到的星星,除了太阳系内的流星、彗星和五大行星(水、金、火、木和土星)之外,整个天空中的星星都是恒星。恒星是由炽热的气体所组成并能自己产生能量发光的近似球体的天体。由于它们的位置看上去似乎恒古不变,因此,古人它们为“恒星”。 在中国古代,早在司马迁的《史记·天官书》中就有了关于恒星颜色的记载:“白如狼,赤比心,黄比参左肩,苍比参右肩,黑比奎大星”。 恒星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诱人的色彩呢?天上的星星发出的光在不同波段的强度是不一样的。从恒星光普型我们可以知道,恒星所呈现的不同颜色,代表了它们表面所处的不同温度。一般来说,发蓝光的恒星是年轻的星,会发热、温度较高,大约在2500~3500开,如猎户座η星。发黄光的恒星是常见的星,它们已经到了中年,温度居中,大约在6000~500开,如御夫座的五车二星。而发红光的恒星是垂亡的老年星,温度较低,大约在2000~3000开,如参宿四和心宿二等。 当你用眼睛直接观察恒星时,你会发现恒星有的亮些,有的暗些,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不同亮度的恒星的光给予你的眼睛视网膜的能量大小不同。 不过恒星的这种亮度不是恒星的真实亮度,由于恒星距离有远有近,在夜空中看起来很亮的星可能是因为这颗星距离我们很近,相反,一颗看起来很暗的星,只是由于距离遥远才显得很暗。因此,恒星的目视星等反映不出恒星的真实亮度。 黑洞 广义相对论表明,引力场可以造成空间弯曲,强大的引力场可以造成强烈的空间弯曲,那么无限强大的引力场会产生什么情况呢? 1916年爱因斯坦发表广义相对论后不久,德国物理学家卡尔?史瓦西就用这个理论描绘了一个假设的完全球状星体附近的空间和时间是如何弯曲的。他

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doc

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了解宇宙探测的现状和发展,人类认识宇宙的范围不断扩大。 2.了解探测开发宇宙和保护宇宙环境的重要意义。 3.了解中国在航天方面取得的成就。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归纳教材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2.通过收集有关资料,训练学生运用资料、完善知识结构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了解人类对宇宙探测的发展,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探索精神。 2.通过学习保护宇宙环境的有关内容,认识保持太空清洁的重要性,增强保持宇宙环境的意识。 关于“宇宙探测的发展”的教学建议 关于宇宙探测的发展,涉及到许多概念:如航天飞机、载人飞船、空间站等等。这些概念不需要学生掌握,若学生感兴趣,或者问到某些相关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给予适当的补充。本期扩展资料有相关内容。 这部分内容关键应该说明这样几点:一、人类借助越来越先进的天文望远镜,对宇宙的观测范围增加了许多倍。尤其是各种探测器对一些天体的近距离观察甚至直接取样等,使人类对于宇宙环境中的很多天体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二、人类不断增强的宇宙探测能力,不仅仅是满足认识新事物的好奇心,而且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例如空间通信、气象观测、军事侦察、飞机导航、地球资源遥感等。三、中国在航空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关于这点,教师可以参考“媒体素材”中的课件类素材。扩展资料也有相关内容。教师通过这部分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当然,人类执著地向宇宙进军过程中,也经历了不少痛苦的灾难。比如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起飞时发生爆炸,7位宇航员全部遇难,成为迄今最大的一次航天灾难。对于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教师可以参考扩展资料中的“世界载人航天大事”,选择性地介绍,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索的历程是艰难的。 关于开发宇宙的教学建议 关于开发宇宙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从本资源库提供的媒体资料着手,让学生从录像中了解一些人类为开发宇宙做出的各种努力。比如如何建立太空

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给我们的启示

《科学技术史》大作业 姓名:白晋周 学号:2038

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给我们的启示我本科就读于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出于兴趣与爱好,自己也主动了解了一些宇航方面的历史与专业知识并有所感触,愿意与您一同分享。 著名哲学家康德有一句名言:世界上有两样东西能深深得震撼我们的心灵:一件就是我们心中崇尚的道德准则;另一件就是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在整个人类历史长河中,各民族人民都在赞美、探索星空,并从中探讨生命与人生的意义。 宇宙就是人类探索的永恒主题之一,千百年来,人类一直渴望解开宇宙的奥秘,一直致力于对宇宙奥秘的探索,探索天体的运动与演化规律,并把获得的真知应用于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经过了漫长的历程,从古到今。 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了“地心说”,即认为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公元140年,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发表了她的13卷巨著《天文学大成》,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系统地确立了地心说。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她的不朽名著《天体运行论》中系统地提出了日心说。在她阐释的日心体系中,太阳居于宇宙的中心,地球与其她行星沿着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1608年,荷兰人李波尔赛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发明了望远镜。翌年,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在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刻亲自动手制作了第一架天文望远镜,并不断加以改进。伽利略利用她的望远镜发现了月球表面的环形山、金星月相、木星的卫星、太阳黑子,发现了茫茫银河由无数个恒星所组成。1917年,美国天文学家沙普利通过对银河系内天体分布的分析,确认太阳并不位于银河系的中心,而就是处于相对说来比较靠近银河系边缘的地方。至此,地球的地位从居于宇宙之中的特殊天体降级为绕太阳运动的一颗普通行星。银河系就是否已经包括了宇宙的全部内容呢?随着观测手段不断改进,新的观测手段的出现,哈勃望眼镜使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更进一步。 人类探索宇宙最重要的动因之一,就就是追本溯源,寻求宇宙与我们人类的起源。因此随着科学观测手段的一步步深入,也就有了各种宇宙起源观点与假说的提出,其中一种“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起源于一个单独的无维度的点,即一个在空间与时间上都无尺度,但却包含了宇宙全部物质的奇点。这场大爆炸要追溯至至少120~150亿年以前,而宇宙的时间与空间就由这个

人类探索太空的历程

人类探索太空的历程 2007年10月18日13:52 [我来说两句] [字号:大中小] 在浩瀚星河中,有一颗表面四分之三被海洋覆盖的蔚蓝色星球——地球。 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最高等智慧生物,是充满好奇心的白皮肤、黄皮肤、黑皮肤的人类。人类想要知道海洋的尽头是什么,五六百年前就创造了远洋航海技术,“全球文明”即由此发端;人类想要像鸟儿一样展翅高飞,100多年前就发明了飞机,寂寥长空从此成为旅行的驿站;人类想要摆脱地球引力到大气层外的空间看一看,半个世纪间,各式各样的航天器就纷纷射向太空…… ——从自立行走于脚下这片土地到飞出蓝色地球村,人类就是这般孜孜不倦地幻想着,并一步一步地拓展着他们的活动空间。 梦想:脚步开始的地方

无法考证,人类的飞翔之梦,究竟是源自一个沐浴阳光的白天还是默数繁星的夜晚。 在东方的传说中,美貌的嫦娥偷吃了灵药飞天成仙,从此独守寂寞蟾宫;而在古希腊的神话里,太阳神阿波罗则驾着太阳车巡游九天,为人间送来光明和温暖。 充斥着飞天神话的人类幼年记忆,代代相传到今天。在双脚还只能停留在大地上的时候,想象,已经达到了一个人类自己也不知道有多高、多远的地方。 那是人类对太空最初的思考与渴望。 直到500多年前,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用“日心说”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认知革命,人类才开始了对宇宙的科学审视。 就在“日心说”与统治欧洲一千多年的“地心说”艰难斗争的同一时代,中国的明朝官员万户——一位试图飞出天外的幻想家,却成了人类第一位飞天的真正实践者。 美国学者基姆在其著作《火箭与喷气》中这样描述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火箭飞行尝试:万户先做了两个大风筝,并排装在一把椅子的两边,然后在椅子下面捆绑了47支大火箭——中国人发明的一种以火药作燃料的兵器。准备完毕后,万户坐在椅子当中,命仆人点燃火箭…… “人类航天始祖”万户勇敢的生命,最后殒落在了点燃火箭后的巨响中。多年后,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被命名为万户山。 从17世纪开始,古老的梦想与发轫期的近代自然科学相遇,诞生出一系列具有强烈科学性的幻想小说。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在1634年出版的《梦游》中第一次对月球旅行展开幻想,法国作家贝尔日拉克在《月球之旅》中用近似科学的态度讨论了太空旅行中的各种飞行方法,法国作家凡尔纳更是在其名作《从地球到月球》中大胆地把巨型炮弹作为未来的航空器,并运用大量的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知识,对炮弹和发射装置进行了严格的计算。 科学,如同孕育在幻想中的胎儿,吮吸着幻想的营养一天天成长。

《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说课稿

《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说课稿 《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说课稿《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说课稿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 一、说教材 本节教材内容位于高中地理(必修)上册的第一单元第三节,是高中地理学习的导入课,是人类为了实现飞天的梦想,所做的不懈努力历程。通过对本节的学习,让同学们了解基本的宇宙探索的知识,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立志探索宇宙奥秘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在不断的发展的,知道我国已步入航天技术先进国家的行列。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认识人类研究、开发、利用宇宙的重要意义及其成果。认识当前的“太空污染”危害以及“保持太空清洁”的重大意义。

3、情感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本节内容,让学生树立科学的宇宙观,用全面、发展、辨证的观点来看待一些宇宙现象,并能作出正确的解释。认识人类在不断探测宇宙活动中所获得的科学成就,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立志探索宇宙奥秘的情感。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①人类对宇宙新探索的进程②人类研究、开发、利用宇宙资源的重要意义及其成果。 2、难点:认识当前的“太空污染”危害以及“保持太空清洁” 的重大意义。 教材内容确定了两个大问题:一是人类对宇宙进行探索的进程。二是人类对宇宙进行探索的目的。因此我们把人类对宇宙新探索的进程和认识人类研究、开发、利用宇宙资源的重要意义及其成果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在理解太空垃圾产生原因及危害上同学们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把它作为难点。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说教法

最新中考专题人类认识的宇宙和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练习

初中地理学习材料 金戈铁骑整理制作 人类认识的宇宙和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练习 知能达标训练 一、选择题 1.形成天体系统的条件是() A.重量和体积B.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 C.数量和亮度D.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 2.总星系是指() A.太阳系和银河系的总称B.地月系和太阳系的总称 C.银河系和河外星系的总称D.太阳系和河外星系的总称 3.在夜晚晴朗的天空,我们能看到的一闪即逝的天体和拖着长尾的天体是() ①月亮②流星③彗星④星云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4.地球上所以有生命存在,是因为() ①地球处在一个比较稳定和安全的宇宙环境中②地球具备了生物生存的地形条件③地球具备了生物生存的土壤条件④地球具备了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温度、大气和水等条件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 5.星空中视运动最不显著的天体是() A.木星B.月球C.牛郎星D.北极星 6.宇宙中有丰富的可供开发的资源是() ①太阳能资源②空间资源③风能资源④水能资源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 7.下列对地球宇宙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宇宙是物质的,但物质之间没有任何联系 B.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任何物质之间都有相互吸引和绕转的关系 C.宇宙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但物质的运动没有规律可循 D.宇宙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和联系是有规律和层次的 8.关于人类对宇宙探索的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手段按发展顺序排列是:航天飞机、载人飞船、人造地球卫星B.随着人造地球卫星的出现,实现了人类对月球的直接取样观测 C.随着载人航天器的出现,实现了人类对天体的直接取样观测 D.宇宙探测的发展,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没有影响 综合能力训练 1.阅读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材料一1999年4月1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尽管人类对月球已作过大量的测量和月球样品的分析,但是月球科学中的一些基本问题仍模糊不清。” 材料二我国古代有嫦娥奔月的传说。20世纪60年代美国登月成功。

人类太空探索历程

人类太空探索历程从20世纪首颗人造地球卫星升空,到“勇气”号顺利登陆火星;从2003年初“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失事,到“猎兔犬2”号火星登陆器最终与地球失去联系,无论成功与失败,总会有人向外太空探索投下怀疑的目光:用巨大的投入去证实一个几近无望的假想,有意义吗?更何况地球上还有那么多烦心的问题远未解决!挑战未知是人类诞生之初就具备的本能,而探索外太空则是好奇心和求知欲在现代的延伸。人类和动物最本质的区别在于不断地探求未知,其终极目的就是要回答“我从哪来?我到哪去?”这样的问题。 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答案,人们便将追问的目光投向浩瀚的外太空。正是这些追问,成为志士仁人探索宇宙的动力。恰是有了这些探索,曾经是离经叛道、惊世骇俗、招来杀身之祸的异端言论成了人们今天的天文学常识。 人类太空探索历程 1961年4月12日,苏联发射世界第一艘载人飞船“东方”1号。尤里·加加林少校乘“东方”1号飞船用了108分钟绕地球运行一圈后,在萨拉托夫附近安全返回,加加林成为世界上第一位遨游太空的航天员。 1961年5月5日,美国第一位进行亚轨道飞行的航天员艾伦·B·谢泼德驾驶美国“水星”MR3飞船进行首次载人亚轨道飞行,美国因此成为继苏联之后世界上第二个具有载人航天能力的国家。

1962年2月20日,美国发射载人飞船“水星”6号,航天员欧约翰·H·格伦中校驾驶“水星”6号飞船绕地球飞行3圈,历时4小时55分23秒,在大西洋海面安全返回。 1962年8月11日,苏联发射载有尼古拉耶夫少校的“东方”3号飞船上天。8月12日,苏联发射载有波波维奇中校的“东方”4号飞船上天。“东方”4号与“东方”3号首次在太空实现载人飞船的交会飞行,最近相距5公里,第一次从太空传回电视。 1963年6月16日,世界上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女航天员捷列什科娃中尉驾驶苏联“东方”6号飞船进入太空,飞船绕地球飞行48圈,历时70小时50分,19日返回。 1964年10月12日,苏联成功发射载3人的第二代载人飞船“上升”1号。航天员科马罗夫、耶戈洛夫和费捷斯托夫驾驶飞船绕地球飞行16圈,历时24小时17分,返回于库斯塔奈地区。这是苏联、也是世界航天史上第一次载3人飞行。 1965年3月18日,苏联发射载有别列亚耶夫、列昂诺夫的“上升”2号飞船。飞行中,列昂诺夫进行了世界航天史上第一次太空行走,他在离飞船5米处活动了12分钟,完成了目视观测、拆卸工作及其他实验。 1965年3月23日,美国成功发射第二代载人飞船“双子星座”3号。飞船乘载着美国航天员格里索姆中校和约翰·杨少校,绕地球飞行5圈,历时4小时53分钟。这是美国首次载2人飞行。 1965年6月3日,美国发射载有航天员麦克迪维特上尉和怀特上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