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导学案 教师用

《风雨》导学案  教师用
《风雨》导学案  教师用

13《风雨》导学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风雨场景,梳理文章内容。

2、在阅读中积累重点词语和优美语句,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阅读中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应用。

2、领会作者是如何细致入微的描写景物的。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应用。

2、体会作者是如何对景物进行细腻的刻画的。

教学方法:品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首先,展示一系列图片,让学生从图片中得出“风雨”这一信息。

激情导入:翻开一部文学史,你会发现绵延不尽的雨打湿了中国的文坛。几千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将自己的情感寄托雨中。或喜或悲,或忧或荣,或清或雅。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风雨》,看看作者描绘了一番怎样的景象。

2、作者简介

贾平凹(讲解“凹”字写法)(1952-),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当代作家。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他以小说出名,散文也独具要格。其散文常常绽放出哲理的光芒,平淡朴实的语言里,蕴含着深厚的生活道理。虽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物、人、事等,但言近旨远,有着浓厚的自成一家的美文品格。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浮躁》、《废都》、《秦腔》等,曾多次获得文学大奖。

3、预习课文,给生字注音。

偌大()刹那()栅栏()

蜷曲()倏忽()屋檐()

锥形()

词语解释

偌大:刹那:

蜷曲:屋檐:

倏忽:

锥形:

4、“感”风“悟”雨。认真听范读,并找出各段都写了哪些景物?表现了风雨怎样的特点。第1段:树林全貌;

第2段:垂柳、杨叶、芦苇;

第3段:断绳羊、女孩;

第4段:葡萄蔓、苍蝇;

第5段:鸟巢、鸟儿;

第6段:废纸、猫、瓦;

第7段:浮萍、鱼儿;

第8段:老头、孩子。

明确:作者通过对事物情态的描写来展现风雨之猛烈。

思考:课文写“风”,看不见一个“风”字,却写出了狂风的肆虐;写“雨”,不着一个“雨”字,却为我们展现出了风雨夹击的情景。作者采用的是一种什么写法?

明确:侧面烘托。

5、“品”风“析”雨。在作者笔下,世间万物在大自然风雨面前,显得那么无助、渺小。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边读边体会情趣。并分小组讨论,文中那些地方写得最妙,为什么?

1)“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树林在风雨中飘摇的场景。

2)“树林子往一处挤,绿似乎被拉长了许多……绿全然又压扁开来”

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林被风吹倒时的情态

3)“一头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忽地撞在一棵树上,又直撑了四蹄滑行,末了还是跌倒在一个粪堆旁,失去了白的颜色。”你认为句中哪些动词用得好?为什么?“跑”、“撑”、“撞”、“跌”、“失去”,几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断了绳的羊”的一连串表现,从侧面烘托了风之狂。

4)“一个穿红衫子的女孩冲出门去牵羊,又立即要返回,却不可能了,在院子里旋转,锐声叫唤,离台阶只有两步远,长时间走不上去。”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夸张。只有“两步远”却“长时间走不上去”,让人如同身临其境,浮想联翩,可见风之大。

5)“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才松了一下蜷曲的手脚,一下子像一条死蛇,哗哗啦啦脱落下来,软成一堆。”这里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妙用?

比喻。将葡萄蔓比作“一条死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葡萄蔓被风吹落的情状。

6、“描”风“绘”雨。

1、有人说结尾写到大雨了,你赞同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同意这种说法。文章结尾,写孩子们“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由此看来,孩子们的脚下、门外,已是积水漫漫,否则又怎么可以放纸船呢?

2、读课文最后一段,说说文章结尾的场景和情调与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你认为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结尾处,与前面风雨中无法自主的植物、惊恐万状的鸟畜不同,孩子们天性活泼,看一切都有趣,即便是暴风骤雨也阻挡不了快乐的游戏。至此,揪着读者心的这场风雨总算有了温暖的画面,可以松口气合上书闭目回味了。文末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儿童天真纯洁性情的讴歌和赞美之情,这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7、小结:

文章描写风雨,全文却无风雨二字。仔细体味,又觉得无处不在描写风雨,无处不在体现风姿雨态。这种高明手法,令人拍案叫绝。

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新奇的比喻、贴切的用词和侧面衬托的手法,多层次、多角度来展现风狂雨猛,形成了整体上和谐的艺术画面。

8、课堂小练笔:

学了本文,你一定收获不少。请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写一段关于“暴风雪”的片段,100字左右。

9、板书设计:

树林子

柳巷鸟

室外羊废纸

女孩猫

葡萄藤鱼儿

风雨侧面烘托

狂风暴雨

室内老人孩子

讴歌赞美:孩子天真纯洁

精品:《劝学》导学案(带答案)

劝学》导学案(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掌握作家作品知识及一二段文言知识,能准确翻译句子,理解比喻的内涵。 2. 反复诵读,积极讨论,踊跃展示,完成对文意的初步理解。 3. 领会学习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 借助导学案和书下注释充分预习文本,反复诵读,理解词句,把重点注释标注在相应位置, 并勾画疑难点。 2. 用时 30 分钟左右,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导学过程】 一、课前积累: 读读记记写写,完成下面知识的积累。 1、作者及其作品: 荀子 (约公元前 313- 前 238) ,名况,人称“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 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思 想家、教育家。他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还认为 “人 定胜天 ”;在政治上,主张选贤任能,兼用 “礼 ”法“”术“”实行统治; 提出性恶论,注重后天教育的作 用。他的许多思想被法家所吸取。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学生。 卷, 共 32 篇。大多是他自己的著作, 一部分出自他的门人。 该书由 《论语》《孟 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 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二、【自主学习】预习课文,完成下列练习题。 对无义的虚词要说明用法) 著作 有《荀子》 劝,鼓励。 1、诵读《劝学》全文, 注音: 中 ( ) 规 輮() 有() 槁 () 暴() 磨砺 ( ) 参()省() 知()明 须臾 () 跂 ()望 舆 ()马 舟楫() 生() 蛟()龙 跬() 步 骐()骥 () 驽( )马 锲()而不舍 镂()刻 )牙 蟹()螯() 蛇鳝() 洞穴( ) 靛()青 蓼()蓝 2、结合注释阅读第一、 二段, 疏通句意, 并掌握如下知识点。 如括号内无特别要求, 则解释词义, 君.子.(古义: )曰:学不可以已.( )。 青,取之于.( )蓝(句式: ),而.( )青于.( )蓝;冰,水为之,而 寒于.( )水。木直中.( ) 绳,輮.( 通 , ) 省略: )以.为.(古义:

贾平凹《风雨》导学案(含答案)

13.风雨 贾平凹 【积累·练字】(把下面一句话,用正楷认真工整地抄写在方格中。)汉乐府《古歌》云:“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贾平凹先生笔下的风雨场景。 2.学习作者运用侧面衬托来表现风雨的高明手法。 3.能结合课文,运用自己的语言,赏析作者是如何细致观察并真切描写景物的细节及其变化的。 学习重点 学习作者运用侧面衬托来表现风雨的高明手法。 【预习·交流】 1.走近作家作品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1952年出生,陕西丹凤人。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废都》获1997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贾平凹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简明自然。 2 .题目解读 汉乐府《古歌》云:“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贾平凹先生于1982年秋写于宝鸡的这篇《风雨》,正是秋风秋雨瑟瑟而来的精彩写照。 3.字词 1) 给加点注音。 偌.大()刹.那()蜷.曲() 屋檐.()疏.忽( ) 锥.形() 2) 解释词语 偌大:刹那:疏忽: 【自学·合作】

听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想一想:各段都写了哪些景物? 第1段: 第2段: 第3段: 第4段: 第5段: 第6段: 第7段: 第8段: 【研读·赏析】 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以下句子的妙处。 1)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 2)树林子往一处挤,绿似乎被拉长了许多……绿全然又压扁开来,清清楚楚看见了里边的房舍、墙头。 2.如何理解作者在结尾一段写了“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 3.有人说结尾写到大雨了,你是怎么看的?结尾的场景和情调跟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 4.作者写“风雨”主要运用了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试说明。 【巩固·拓展】 课堂练习 发现自然中的美,用的我的笔,写我所看,写我所感。 家庭作业 必做部分 1.积累巩固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课后1、2题整理到笔记本上。 选做部分 2.推荐阅读:贾平凹的散文《丑石》、《月迹》 【收获·反思】

第13课风雨学案(含答案)教案

贾平凹《风雨》导学训练 13.风雨 贾平凹 【积累·练字】(把下面一句话,用正楷认真工整地抄写在方格中。) 汉乐府《古歌》云:“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贾平凹先生笔下的风雨场景。 2.学习作者运用侧面衬托来表现风雨的高明手法。 3.能结合课文,运用自己的语言,赏析作者是如何细致观察并真切描写景物的细节及其变化的。 学习重点 学习作者运用侧面衬托来表现风雨的高明手法。 【预习·交流】 1.走近作家作品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1952年出生,陕西丹凤人。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着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废都》获1997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贾平凹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简明自然。 2.题目解读 汉乐府《古歌》云:“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贾平凹先生于1982年秋写于宝鸡的这篇《风雨》,正是秋风秋雨瑟瑟而来的精彩写照。 3.字词

1)给加点注音。 偌大()刹那()蜷曲()屋檐()疏忽()锥形() 2)解释词语 偌大:刹那:疏忽: 4.自读课文,把阅读的感想或疑问写在下面。 【自学·合作】 1.作者写“风雨”主要运用了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试说明。 2.有人说结尾写到大雨了,你是怎么看的结尾的场景和情调跟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 【研读·赏析】 1.文章描写"风雨",全文却无"风雨"二字,仔细体味,又觉得无处不在描写风雨,无处不在体现风姿雨态。这种高明手法,令人拍案叫绝。文中具体写了哪些景物请从文中分类摘录相关的句子。 2.作者在描写风姿雨态时,运用了很多形象而精炼的词语,请从文中选择两个词语进行品味,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词语一:_____________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词语二:_____________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雷雨导学案及答案

《雷雨》导学案儿子周冲。侍萍被逼得走投无路,冒着大风雪去跳河。她被救后,为了孩子,又嫁了两次,与后来的丈夫鲁贵生了个女儿四凤。学习目标:不料鲁贵与四凤无意中又当了周家的仆人,儿子鲁大海当了周家的煤矿工人。、了解戏剧的知识,品味个性化语言。于是以周家为中心发生了各种巧合的违反伦常的性爱关系,展开1了错综复杂的矛盾:2、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继母繁漪与周萍私通,同父异母的兄妹周萍与四凤相爱,周冲也在追求四凤,而周朴园与鲁大海父子相互为敌,周萍与鲁大海兄弟之间亦互相仇视。这个悲剧3、了解以“雷雨”为题的象征意义,并把握《雷雨》的主题。的内幕是侍萍因繁漪通知她领回四凤而来到周家才被揭露的。这些矛盾酝酿、激发,终于学习的重点、难点: 在一个的下午趋向高潮,又经过一番复杂的矛盾冲突,周萍和四凤终于知道他们原来是同1、了解话剧的特点,品味个性化语言和戏剧冲突。 母兄妹。于是一场悲剧发生了,四凤触电而死,繁漪的儿子周冲为救四凤不幸送命,周萍2、分析主要人物形象。也开枪自杀了……这个罪恶的大家庭终于归于毁灭。课时安排: 四、戏剧常识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她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戏剧的概念1、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一、学习目标: :从表现形式看,戏剧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歌舞剧、哑剧等;从作品戏剧的种类2、、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的容量看,可以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从时代来看,可以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从情节2了解戏剧的知识。、主题来看,戏剧又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从演出场合看,又分为舞台剧、广播剧、电、分角色朗读课文。3 视剧等。二、走进作者(戏剧文学的特色有三:一:包括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戏剧的几大要素年进南开大学,曹禺,原名万家宝, 1 9 1 0 年生,湖北潜江人。他从小爱好戏剧,1 9 2 9 3 1 是适合舞台表演、二是要有戏剧冲突;三是要有鲜明生动的人物对话。)后来又转清华大学外语系,毕业后进清华研究院,专攻欧美戏剧文学,并从文学中汲取营养。:包括台词和舞台说明。台词的表现形式有对话、独白、旁白(登场人物离、1 9 戏剧的语言4年,在即将结束大学生活时,完成处女作《雷雨》9 3 3 。经巴金、靳以的推荐,这个剧本在、潜台词(登场人物没说出来的语言,3 4 《蜕开其他人物而向观众说话)、内白(在后台说话)《原野》年出版的《文学季刊》上发表。继《雷雨》之后,又写出了《日出》《北京人》戏剧语言有五个特色:一是动作性;二是个而是用表情表现出来的言外之意)等等。《雷雨》变》等剧本。《日出》成就最高,是他的代表作。在这两个剧本中,作者以卓越的艺术性表现力;三是抒情性;四是有潜台词;五是动听上口,浅显易懂。才能深刻地描绘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图景,对于走向没落和死亡的阶级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是帮助导演和演员掌握剧情,为演出提示的一些注意之点的有关说明的叙述5《明《家》年,剧作震动了当时的戏剧界。击。1 9 4 2 曹禺把巴金的改编成话剧,解放后,写了、舞台说明有关于登场人物的动作、布景的,说明的内容有关于时间、地点、人物、和描写的语言。。《胆剑篇》朗的天》《王昭君》 的,有关于开幕、闭幕的等等。表情的,有关于登场人物上场、下场的,有关于三、写作背景效果是矛盾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表现阶级之间和阶6曹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青少年时代就目睹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的黑暗现、戏剧冲突:级思想的矛盾冲突,有些冲突也表现为先进与落后、进步与保守的矛盾冲突。戏剧冲突年在清华大学四年级时,完成了他的实,产生了强烈的反抗情绪,经过几年酝酿、构思,1933应比生活矛盾更强烈,更典型,更集中,更富于戏剧性。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比较真实地描写了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带。它以处女作《雷雨》1923 话剧是以对话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对话在话剧中具有特别重要的预示着有深厚封建色彩的资本家的家庭悲剧,207、话剧知识:一场翻天覆地的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意义,

《定风波》导学案教师版

《苏轼词二首》导学案【课题】《唐诗宋词》(选读)第三单元【课型】新授课【学案序号】11 【课时】第1课时【使用日期】12月2日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1)加深对苏轼的了解。 (2)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把握全诗的内容、主旨并背诵。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诵读诗歌,理清叙述角度的变换,读出诗 歌的感情起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苏轼宠辱不惊笑对挫折的人生态度。【学习重点、难点】加深对苏轼的了解 【学法指导】 1 【诵读时要注意】:①掌握诗的节奏变化;②分清语调语气;③把握感情基调;④理清思路和情感变化 只有这样,才能使诗歌“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2.参照学案“问题探究”练习题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参与小组合作交流活动,加深理解。 教学过程定标自学 一、关于作者:?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苏轼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为\'宋四家\'。

苏氏四门生为: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张耒。?? 嘉佑元年(1056年),二十岁的考中进士。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上书反对,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后又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后发生“乌台诗案”,差点被杀。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哲宗即位后,又不能容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分,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工程,也就是着名的“苏堤”。?????? 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八年后回京,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 二、其他材料:? 1.苏东坡是在苦难中完成了自己的一个人物,他追求的是一个可以无待(依靠)于外的完成。客观上不得意,还能不落迂腐消极,能够有积极的生活志趣,有持守的一种修养,这是苏东坡了不起的地方。? 2.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王灼《碧鸡漫志》? 3.东坡的父亲,喜欢到处边四方去游学,常常不在家,苏东坡小时受他母亲的教训。有一次读到《后汉书·范滂传》,范滂是东汉党锢之祸时被迫害的一个人,而他不逃避,为了理想付出了生命。东坡问母亲:他日儿要做范滂,母亲能做范滂的母亲吗?他母亲说,你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13+风雨(教师版)

根据你掌握的资料,简单介绍一下作者。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1952年出生,陕西丹凤人,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一位当代中国最具叛逆性、最富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被誉为“鬼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商州》《浮躁》《废都》《白夜》《秦腔》《古炉》等,曾多次获文学大奖。 1感知其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品味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文章语言的魅力。 1.查字典,查准字音;2、反复阅读文章,了解内容;3、上网查阅资料。 一、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偌.大(ruò)刹.那(chà)蜷.曲(quán)倏.忽(shū)栅.栏(zhà)屋檐.(yán)鸟巢.(cháo) 撩.起(liáo)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偌大:这么大,或那么大。

刹那:极短的时间,瞬间。 栅栏:用铁条或木条等做成的类似篱笆而较坚固的东西。 蜷曲:弯曲(多用于人或动物的肢体)。 屋檐:房顶伸出墙外的部分。 倏忽:忽然,很快。 二、整体感知 1.本文通过对哪些事物的描写来表现这狂风骤雨的? 树林、垂柳、杨叶、芦苇、羊、女孩子、槐树上的葡萄蔓、苍蝇、鸟巢、鸟儿、废纸、湿猫、瓦、浮萍、水池、鱼儿、老头、孩子们…… 2.文中的风雨有怎样的特点?请各用一词概括。 风暴烈,雨骤猛。 3.作者通过一组组景物来表现风狂雨暴,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从室外到室内,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到近,由物及人。 三、思考探究 1.作者在描写景物时采用了哪些手法? 示例一:本文在描写景物时运用了贴切的比喻。如写“树林子像一块发面团”,“鼓”了“陷”,“陷”了“鼓”,既实写了风的时强时弱,又给了读者想象的余地,即风与树林嬉戏的情趣与美感。 示例二:开头一大段的细致描写,直奔主题,用了一长串的动词,写得惊心动魄,仿佛直接把我们送到了一场疾风面前,一起天旋地转。很有力,很有视觉感和冲击感。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导学案及答案(全)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第一课时导学案班级:组别:姓名: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情节发展脉络,积累字词 2、分析林冲的性格特点,把握他被逼上梁山的心理过程。 3、认识封建社会的罪恶本质以及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 重点难点 1、分析林冲的性格特点,把握他被逼上梁山的心理过程。 2、认识封建社会的罪恶本质以及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 学法指导 1、提前预习,结合注释并利用工具书扫除语言障碍。 2、了解小说情节,感知人物性格。 3、结合课后练习,思考小说主题。 知识链接 一、作者简介 施耐庵,元末明初人(约1296─1370),钱塘(杭州)人,曾中元朝进士,在钱塘做过两年官,因与当道不合,弃官闲居在苏北故乡。代表作《水浒》。《水浒》是一部着名的描写农民革命的长篇小说,作者是在民间故事、话本、杂剧等集体创作的基础上再创作而成的。《水浒》艺术地再现了梁山泊农民起义队伍的产生、发展和失败过程。它愤怒地揭露了朝庭的腐败和官吏豪绅的罪恶,热情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也具体描述了起义军失败的悲惨结局。 二、作品简介 《水浒传》和《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并称为四大名着,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水浒》不是作者独立创作的作品,而是在民间故事、话本、杂剧等集体创作的基础上再创作而成的。它所写宋江起义的故事源于历史真实。在《宋史》中的《徽宗本纪》,《侯蒙传》,《张叔夜传》及其他一些史料中都曾提及。从南宋起,宋江的故事就在民间广泛流传。元代出现了大批的水浒戏。这说明水浒故事是在不断发展中丰富和完善的。 《水浒传》原名《忠义水浒传》,甚至就叫《忠义传》。在小说里有一批“大力大贤有忠有义之人”,他们未能“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却被奸臣贪官逼上梁山,沦为“盗寇”。《水浒》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它艺术地概括了历史上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过程。通过对农民起义者不同反抗道路的详尽描写,热情讴歌了他们的造反精神和优秀品质,描绘了农民革命的理想,深刻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林冲是《水浒》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原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受人敬重,有个美满的小家庭。他对封建统治阶级抱有幻想,本无造反之心。然而奸臣高俅(高太尉)的干儿子高衙内蓄意霸占林冲的妻子,多次调戏都遭到抗拒,但高俅仍不死心,于是他利用权势指使他的狗腿子陆谦(陆虞候)、富安等人设下毒计,诬陷林冲手执利刃故入军机重地白虎节堂,图谋行刺,把他送交开封府发

贾平凹《风雨》导学案

贾平凹《风雨》导学案 【积累·练字】(把下面一句话,用正楷认真工整地抄写在方格中。) 1.了解作者及作品,在阅读中积累重点词语和优美语句。 2.把握内容,理解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描写景物的写作技巧和生动形象的语 言。 3.培养注重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学习重点】 1、体会作者描写景物的技巧及生动形象的语言。 2、培养注重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预习导入】 1.走近作家作品 搜集相关作者作品的资料。 2 .题目解读 汉乐府《古歌》云:“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贾平凹先生于1982年秋写于宝鸡的这篇《风雨》,正是秋风秋雨瑟瑟而来的精彩写照。 3、贾平凹的散文是新时期散文表现手法觉醒的杰出代表,他的散文作品不但内容包含着对生活的独到领悟,充满着真挚感情和真知灼见,容入着深广的时代情思,而且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显得笔调灵活、通脱自然、极富变化。 4、知识链接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是描写事物的两个角度。所谓侧面描写是指为了达到突出主体事物的目的,不直接写主体事物,而写与主体事物相关联的其它事物。侧面描写使用得好,比正面描写更有艺术效果。侧面描写能衬托主体事物。能够是以物衬物。朱自清之《春》一文对春花的描写就是如此。为了突出春花之多之艳之香,在正面描写之后写道:“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言在此而意在彼,说蜂闹蝶飞犹言花多花艳花香。 一、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偌.大( ) 蜷.曲()贾平凹.() 倏.忽()模.样()撩.起() 刹.那()锥.形()葡萄蔓.() 2、重要词语释义: 偌大: 倏忽: 攀附: 三、【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请速读课文,想一想都写了对哪些事物?

13、《风雨》学案

13 风雨 班别姓名学号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2、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3、体会文章运用准确的动词,描写富有动态的自然景物的特点,感受语言的魅力。 4、体味作者敏锐、精细入微,且充满想象的艺术感受能力和丰富、独到的艺术表现能力。【预习案】 一、使用说明&学法指导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本文写作的背景资料 2、读课文2~3遍,初步了解文中所写人、物、事及情。 3、完成预习自测的题目,要求书面完成;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填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4、限时15分钟完成。 二、教材助读 1、题目解说 “风雨”点明了文章表现的内容。文中虽然不写一“风”一“雨”,却处处在写风雨,“风雨”是文章侧面烘托的对象。一“风雨”为题,显示了作者独特的视角、巧妙的构思。 2、走近作者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当代作家。他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他以小说著名,散文也独具一格。他的散文常常绽放出哲理的光芒,在平淡朴实的语言里蕴含着深厚的哲理。虽选取的是日常生活中人、物、事等,但言近旨远。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浮躁》《废都》《秦腔》等,曾多次获文学奖。 3、背景资料 贾平凹是农民的儿子,是黄土地的儿子,作为乡村出身的著名作家,乡村既是他创作的背景,也是他创作的内容。他的作品里包含对故乡的深切爱意。《风雨》这篇写景散文,是贾平凹初期的作品,却显示作家敏锐、精细入微且充满想象的艺术感受能力和丰富独到的艺术表现能力。 三、预习自测 1、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 蔓()撩()捶()偌()大芦()苇()

最新定风波导学案含答案

高一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 姓名班级小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课题定风波课型新授课时第2课时主备人屈清清执教者审核审签累计课时总第课时使用时间2017年月日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把握词中作者抒发的旷达胸襟。能力目标:体会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情感目标:学习苏轼的旷达胸襟和进取精神。 重难点重难点: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把握词中作者抒发的旷达胸襟。 学法指导学习流程及内容课堂随笔 【背景介绍】 《定风波》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 2年),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此间他偏居荒野,躬耕自乐。是年春,诗人至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新购田地,归途遇雨,心有所感,遂赋此词。一、自主学习(展标独学) 1、初步感知。 2、根据译文填词句。 不要去听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诗长啸,一边缓步而行。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有什么可怕!只要披一件蓑衣,任凭一生风雨,我也不在意。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我感到微微的寒冷。抬头看时,山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头望望方才风吹雨落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没有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二、合作探究(对学群学) 1、词的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片写风雨中的情景和心境(雨中事)。下片写风雨后的情景和心境(雨后感)。 2、在该词中,苏轼通过途中遇雨这种生活小事,表达了自己怎样的生活态

运输及物流公司管理表格一、货物运输单 收件单位/TO:传真号码/FAX: 收件人/ATT:联系电话/TEL: 发件单位/DEP:联系电话/TEL: 发件人/FROM:第页,共页

(完整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doc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诗歌内容。 2.品味诗歌语言 ,体会诗歌意境。 3.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 【学方法】—自学——探究。 【资料链接】 1、写作背景: 755 年,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 ,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759 年,杜甫一家辗转流落到四川成都,靠朋友的资助在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暂时有了安生之所。两年后的的秋天,一场暴风雨把杜甫茅屋上的茅草吹得七零八落,导致一家人在冷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眠之夜。此情此景让杜甫感慨万分,于是写诗抒怀。 2、“歌行体”: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 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课前预习】 1、了解作者 杜甫( 712— 770)字,自号,世称、,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人称“”。他生活在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忧国忧民,留传至今有1450 多首诗歌。其诗被称为“”。 2、给下列字注音 怒号 ( )罥()长()林梢庇()突兀() 布衾()三重 ( )茅坳()飘转()俄顷()丧 ( )乱广厦()见()此屋 3、解释加点词语: 挂罥() .. 向()昏黑 . 大庇()天下寒士(...沉塘坳()秋天漠漠()... 自经丧乱()少睡眠 .. )俱欢颜 4、结合工具书,先自译课文,并将自己有的难句摘抄下来。 【课中学习】 一、朗读课文走进草堂 1、学生齐读全诗,检查学生对字词、课文朗读的预习。 2、学生再听读全诗,请同学们注意字音、节奏、语气、感情,并与自己 的朗读作对比。 3、学生再读课文,提高朗读水平,并在读中感知内容。 4、先小组内,再组与组交流,解决译文时的困难。 5、诗歌描写了四个精彩画面,请用你最生动的文字来描述这四个精彩画面 , 并将其凝炼成四字小标题。 (提示:抓住中写景、叙事、抒情的字,合或用恰当地,用一个或几个四字成理清故事 情。如秋卷茅??)

杜甫传导学案(学生用)

1、《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关注国计民生,感时忧国的精神,在逆境中不懈追求人生价值的抱负,与忍耐和承受苦难的人格;注重人格和人文精神的养成。 2、了解这篇传记文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体会文学真实性的特点,以及此传记中人、诗、史三者有机结合的特点。 3、充分利用教材,积极主动地阅读传记,有效的利用教材提供的各种资料。 第一学时 导语 一、引语导入 1000多年前,当唐朝岌岌可危、风雨飘摇之时,伟大的爱国诗人杜甫就是用他的一根笔写下了无数的诗篇。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这是杜甫逝世前一年对自己的写照。后人从这孤独的形象中看到了他包容乾坤的博大胸怀以及回旋天地,与元气同在的精神力量。 这篇冯至所写的传记,展现了杜甫生命中的一个片段。《杜甫传》原有13节,大约3万字,限于篇幅,本文只选了其中的“长安十年”“流亡”“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三节,部分段落有删节。 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着诗人冯至的笔迹,再次回到那个时代,同诗人杜甫一起去感受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通过他的诗歌一起去感受一份与人民命运息息相关的炽热而跳动的心灵。 文本解读 二、知识积累 1.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46年,历时三年。冯至从青年时代就非常热爱杜甫。抗战期间,无论是在颠沛流离的途中,还是在相对沉静的昆明山中,冯至都没有停止对杜甫人生的思考。正是在这个时期,他开始了写作《杜甫传》的准备,并在1945年发表了《杜甫和我们的时代》和《我想怎样写一部传记》两篇相关文章。 2.作者简介 冯至(1905-1993),出生于河北涿州,曾就读于北京大学德文系和德国海德堡大学。回家后先后在同济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等校任教。作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鲁迅语),其诗歌创作主要有诗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十四行集》等;作为学者,他的杜甫研究和歌德研究都十分优秀。此外,他的散文作品《山水》和小说《伍子胥》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 3.介绍杜甫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唐代著名诗人。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杜甫出生于一个有着文学传统的家庭中,他的爷爷杜审言也是唐朝(武则天时期)著名的诗人,所以他7岁开始学诗,15岁时就已扬名。杜甫的诗歌现存1400多首,它们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情况,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同时,这些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作者个人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也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所以,杜甫的诗歌被后代称为“诗史”。 4、课文解读

精品:《劝学》导学案(带答案)

《劝学》导学案(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作家作品知识及一二段文言知识,能准确翻译句子,理解比喻的内涵。 2.反复诵读,积极讨论,踊跃展示,完成对文意的初步理解。 3.领会学习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借助导学案和书下注释充分预习文本,反复诵读,理解词句,把重点注释标注在相应位置, 并勾画疑难点。 2.用时30分钟左右,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导学过程】 一、课前积累:读读记记写写,完成下面知识的积累。 1、作者及其作品: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人称“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还认为“人定胜天”;在政治上,主张选贤任能,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提出性恶论,注重后天教育的作用。他的许多思想被法家所吸取。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学生。 著作有《荀子》二十卷,共32篇。大多是他自己的著作,一部分出自他的门人。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劝,鼓励。 二、【自主学习】预习课文,完成下列练习题。 1、诵读《劝学》全文,注音: 中( ) 规輮()有()槁()暴()磨砺( ) 参()省() 知()明须臾() 跂()望舆()马舟楫()生()蛟()龙跬()步骐()骥() 驽()马锲()而不舍镂()刻爪()牙蟹()螯()蛇鳝()洞穴()靛()青蓼()蓝 2、结合注释阅读第一、二段,疏通句意,并掌握如下知识点。(如括号内无特别要求,则解释词义,对无义的虚词要说明用法) 君子 ..(古义:)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句式:),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 寒于.()水。木直中.( )绳,輮.(通 , )(省略:)以为 ..(古义:)

贾平凹《风雨》 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贾平凹《风雨》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了解贾平凹。 2、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会抓住风雨的特点。 一、走近作者 贾平凹,陕西丹凤人。原名贾平娃,后改称“平凹”(取“洼”解,乃是“坦途”之意),中国大陆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理事。贾平凹的小说侧重于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里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简明自然。他的散文,内容上包含着对生活的独到领悟,充满着真挚情感,艺术表现手法上笔调灵活、通脱自然、极富变化。 预习检测 1.给下列生字词注音。(3分钟) 蔓() :蔓草难除。多用于合成词,如蔓草、蔓延等。[蔓延]形容像蔓草一样扩展滋生。 ():细长能缠绕的茎:藤蔓(细长不直立的茎) 爬蔓、顺蔓摸瓜、叶蔓。瓜~儿,扁豆爬~儿了。

撩()捶()浮萍 () 偌大()芦苇()栅栏 () 槐树()攀附()蜷曲 () 屋檐()弧形()倏忽 () 锥形()蹦跳()刹那 () 2.朗读课文,感受文章中的画面美。(6分钟) 初读课文,畅谈感受(12分钟)。 文章中用了哪种描写手法来进行景物描写,来表现风雨之大之猛烈。说说你找到的句子和你读出来的感受。 本文是通过对哪些事物的描写来表现这狂风骤雨的? 归纳本文的行文脉络 合作探究(10分钟) 品析下列句子,说说作者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

2、树林子往一处挤,绿似乎被拉长了许多......绿全然又压扁开来..... 3、请你从文中再找出两个修辞,试着加以分析其作用。 五、课堂小结(2分钟) 六、拓展提升(10分钟) 作业:写一段描写夏天炎热难耐的文字。 李琪

雨巷 导学案附答案

《雨巷》 学习目标 1、了解戴望舒的生平、创作及新诗的相关知识。 2.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情感态度 1、能准确分析诗中所蕴含的迷惘感伤而又期待的情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分析和欣赏,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知识体系梳理】 现代诗歌单元 知识链接【作者介绍】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6年参加共青团。1928年后成为水沫社和其后的《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作现代派诗歌。1938年赴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1941年底香港沦陷,被日军以抗日罪名下狱,在狱中保持了民族气节,次年春被营救出狱。抗战胜利后回上海教书,1949年春北上至解放区。1950年因病逝世。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新诗 新诗,是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新诗草创阶段的努力,以废除旧体诗形式上的束缚,主张白话俗语入诗,以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为主要内容。因此,当时也称新诗为“白话诗”“白话韵文”“国语的韵文”(钱玄同《〈尝试集〉序》、胡适《谈新诗》、康白情《新诗底我见》)。1917年2月,《新青年》2卷6号刊出胡适的白话诗词8首,是中国新诗运动中出现的第一批白话新诗。第一本用白话写的诗集是胡适的《尝试集》(1920)。而最早从思想艺术上显示一种崭新面貌,并为新诗地位的确定做出重大贡献的,是郭沫若的《女神》(1921)。新诗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外国诗歌较大的影响。这对新诗艺术方法的形成起了积极的作用,产生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多种艺术潮流,出现了自由体、新格律体、十四行诗、阶梯式诗、散文诗等多种形式。众多诗人的探索和一些杰出诗人的创造,使新诗逐渐走向成熟和多样化。从五四运动以来,新诗一直成为中国现代诗歌的主体。

13风雨导学案

13、《风雨》导学案 班级:座号:姓名: 知识链接: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中国当代著名作家。1952年出生,陕西省丹凤县棣花镇人,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西安市人大代表。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现为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西安市文联主席、西安市作协名誉主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美文》杂志主编,中国海洋大学驻校作家等。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他是当代中国一位最具叛逆性、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废都》获1997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最近获得由法国文化交流部颁发的“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秦腔》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作品《我不是个好儿子》、《月迹》、《落叶》入选中学教材。2010年11月15日,第五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重磅发布!贾平凹荣登作家富豪榜第25位,引发广泛关注。 一、积累运用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偌.大()刹.那()蜷.曲()屋檐.( ) 倏.忽()锥.形()攀.附()绒.被()(二)释义: 1、偌大: 2、刹那; 3、蜷曲: 4、屋檐: 5、倏忽: 6、锥形: 二、简答。 1、文章抓住了哪些事物来表现风雨? 2、用一句话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作者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风雨导学案附带答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作者及作品,识记重点生字词,积累写景名句。 过程与方法目标:分析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的写作手法,品味文章精美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威力,勇敢面对大自然,增强自信心。 【学习重点】 分析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的写作手法,品味文章精美的语言。【学习难点】 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威力,勇敢面对大自然,增强自信心。 【学法指导】 朗读法; 自主合作交流法 【知识链接】 1.走近作家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当代作家、小说家、散文家。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浮躁》、《废都》、《秦腔》,散文集《爱的踪迹》、《心迹》。 2.开头段作用分析法:记叙文开头段的作用主要有:总领下文;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思考;奠定文章感情基调。答题模式为:在内容上,起……作用;在结构上起……作用。 3.动词表达效果分析法:通过……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表达了…… 4.副词表达作用分析法:××,这个副词,准确生动(准确严密)地修饰(限制)了……一词,贴切形象地表现了……(物体)的……特征。 5.词语能否更换分析法:(1)判断。通常是不能换;(2)说明该词在句中的作用,通常为该词准确或形象生动地写出了……;(3)说明“替换词”的表达作用,一般为“这个词语不能写出……”(4)最后说明不能替换。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8分钟)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偌.大()刹.那()僵.直()蜷.曲() 屋檐.()倏.忽()锥.形()瞬.间() 绒.被()栅.栏()弧.形()蹦.跳()

13.风雨 导学案

七年级(上)语文课型:新授课主备人:江丹审核人:七年级语文组 13.风雨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贾平凹先生笔下的风雨场景。 2.学习作者运用侧面衬托来表现风雨的高明手法。 3.能结合课文,运用自己的语言,赏析作者是如何细致观察并真切描写景物的细节及其变化的。 学习重点:学习作者运用侧面衬托来表现风雨的高明手法。 【课前预习】 1、走近作家作品(阅读作者资料,小组交流,把需要积累的地方做上标记)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1952年出生,陕西丹凤人。当代作家。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他以小说出名,散文也独具风格。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浮躁》、《废都》、《秦腔》等,曾多次获得文学大奖。 2、字词积累 (1) 给加点注音。 偌.大()刹.那()蜷.曲()屋檐.()疏.忽( ) 锥.形()(2) 解释词语 偌大:刹那:疏忽: 3、积累几句写风雨的古诗句。 4、自读课文两遍,把阅读的感想或疑问写在下面。 【课堂学习】 一、预习反馈 1、小组交流作家作品情况,把需要积累的地方做上标记。 2、检查纠正字词注音。 3、交流积累的诗词。 4、交流自学感悟和疑问。 二、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请逐段朗读课文,想一想,各段都写了哪些景物。 第1段: 第2段: 第3段: 第4段: 第5段: 第6段:

第7段: 第8段: 三、精读课文,学习写作技巧 1、课文题目为《风雨》,说说你感受到了一场怎样的风雨?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并说说这些句子妙在何处。 我感受到了一场的风/ 雨,从文中 句话中可以看出,它妙在 。 2、课文写“风”,看不见一个“风”字,却写出了狂风的肆虐;写“雨”,不着一个“雨”字,却为我们展现出了风雨夹击的情景。作者采用的是一种什么写法? 3、作者在描写风姿雨态时,运用了很多形象而精炼的词语,请从文中选择两个词语进行品味,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词语一:_____________ 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词语二:_____________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何理解作者在结尾一段写了“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 【巩固·拓展】 一、课堂练习 1、请用两个词概括动物们在风雨中的表现。 a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 2、文章最后一段写道:“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他们为什么会惊喜呢?他们还会做什么?如果你就是这些孩子们中的一员,请你以第一人称,写出你的感受和行为。 二、课后练笔 学了本文,你一定收获不少。请选择某一熟悉的景物(例如:夏天的烈日,冬天的寒风……)写一段话,100字左右,尽量用上比喻、夸张等修辞和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

【初级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13风雨】七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

【初级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13风雨】七年级上册 数学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贾平凹先生笔下的风雨场景。 2. 学习作者运用侧面衬托来表现风雨的高明手法 3.能结合课文,运用自己的语言,赏析作者是如何细致观察并真切描写景物的细节及其变化的。 学习重点 学习作者运用侧面衬托来表现风雨的高明手法。 相关链接 走近作家作品贾平凹,原名贾平娃,1952年出生,陕西丹凤人。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废都》获1997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贾平凹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简明自然。 2 .题目解读汉乐府《古歌》云:“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贾平凹先生于1982年秋写于宝鸡的这篇《风雨》,正是秋风秋雨瑟瑟而来的精

彩写照。 【自主预习】 1 给加点注音。 偌大()刹那()蜷曲()屋檐()疏忽( )锥形() 2、解释词语 偌大:刹那:疏忽: 3、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合作探究】 1. 作者写“风雨”主要运用了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 2、作者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风的,写出了风怎样的特点? 3、有人说结尾写到大雨了,你是怎么看的?结尾的场景和情调跟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 4、文章描写风雨,全文却无风雨二字,仔细体味,又觉得无处不在描写风雨,无处不在体现风姿雨态。这种高明手法,令人拍案叫绝。文中具体写了哪些景物?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 5作者在描写风姿雨态时,运用了很多形象而精炼的词语,请从文中选择两个词语进行品味,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词语一:_____________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词语二:_____________ 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写实,但不会写得沉郁,文字刚劲,却不失细腻,比喻新颖,又充满生活的味道,试着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