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教对李白文学创作的正面影响_以游仙诗为例_姜宗强

论道教对李白文学创作的正面影响_以游仙诗为例_姜宗强
论道教对李白文学创作的正面影响_以游仙诗为例_姜宗强

论道教对李白文学创作的正面影响

———以游仙诗为例

○ 姜宗强

(西北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提要〕 本文尝试以宗教现象学的理论探讨了道教对李白文学创作的影响,强调了被大部分学者所忽略了的李白作为道教徒的宗教人身份,对其诗歌创作的正面影响。笔者认为不能将李白作为道教宗教人的身份及道教不死追求的终极关怀的超越层面化约为政治、社会因素,否则,无法对其游仙诗的创作做出正确评价。

〔关键词〕 李白;道教信仰;游仙诗;终极关切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637(2006)01-0034-04

李白“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轩辕以来,颇得闻矣”,经史子集各种典籍以及道书、佛经和其他杂书的广泛涉猎,都在其诗文的用典中留下了色彩斑斓的折光。因此,学者对其诗文的主导思想争论不休,有的学者认为“李白的主导思想是任侠与游仙”[1];有的学者认为“李白的思想是矛盾的,而其中主要的矛盾,便是入世与出世,从政与还山,兼济与独善的矛盾”[2];有的学者则认为李白的主导思想是“法家思想”[3];有的学者则认为李白的主导思想是“儒家思想”[4];还有的学者则认为李白“是一个道教徒,在接受各种思想的影响中,受道教思想的影响最多”[5],如此等等,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郭沫若在20世纪70年代所写的《李白的道教迷信及其觉醒》一文,至今仍有广泛的影响。郭沫若的结论是道教害了李白一生[6]。由此一结论出发,与李白道教信仰密切相关的游仙诗也成为一些学者责难的目标:有的学者甚至将李白的游仙诗指斥为“封建糟粕”[7];还有学者认为:“李白在齐州,曾受符于高天师,所以他在文学里的宗教背景,是一种荒谬绝伦的道士教(中国的下等宗教)。”[8]道教信仰与李白的文学创作究竟是何关系?道教信仰对李白的文学创作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正是本文想要集中探讨的问题。

一、道教信仰有害于李白文学创作说的争议

此说以郭沫若持论最为典型,且影响最大。郭沫若在《李白的道教迷信及其觉醒》一文中,列举了道教“害了他一生”,理由为:一为道教繁琐的仪式,使李白产生了幻视幻听等精神异常的现象[9];二由于李白相信道教的长生观念,长期的炼丹、服丹实践,导致水银中毒,最终毁了李白的健康[10];三为李白晚年最终从道教迷信中觉醒过来,但已经迟了[11]。所以,在郭沫若看来,道教似乎没带给李白任何好处。持相反意见的人则认为道教信仰无害于李白的文学创作,现将他们的看法与质疑归纳如下:

第一,炼丹、服丹是否就是损害李白健康的第一杀手?

罗宗强在《李白的神仙道教信仰》一文中指出,李白属于“道教的哪个派系?炼丹炼成了没有?是不是已经服食过自己的丹药?等等,(文献)则没有提供任何具体的材料,我们至今也仍然不甚了了”[12]。罗氏将能提供李白炼丹、服丹的诗文分成四组,进行了仔细的检视。他认为,有研究者认为《早望海霞边》中的“一餐咽琼液,五内发金沙”,是李白服食过金丹的证明,这种说法是值得讨论的。李白的确受过炼外丹的秘诀,并且亲自炼过丹药,但都没有成功,对于炼丹的兴趣,直至晚年也仍然不衰退。由于文献材料不足,难以断定他的外丹烧炼属于哪一派,也不清楚他炼的是哪一种丹。他并没有服食过自己炼的丹药,只服食过经过简单处理的丹砂[13]。从罗氏的这项研究来看,郭沫若关于李白“长期炼丹、服丹,以致水银中毒”的说法至少是缺乏充足的文献证据的。另一位对李白炼丹地点作了详细考证的学者也指出,说李白有不相信神仙的时候,是真的;但说他晚年已从道教迷信中觉醒,已经向“神仙迷信诀别”却并不是事实。不可因为他曾经炼过丹,就贬低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14]。

那么,将损害李白健康的第一杀手归之为“炼丹、服丹”的说法就值得存疑。因为,损害李白健康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怀才不遇、入狱流放、心情不畅、大喜大悲、饮酒等社会、心理、生化因素,究竟哪一项是首要因素已经很难说清楚了。单以生化因素一项而言,在饮酒和服丹这两种化学因素中,究竟哪一种液体占了上风,都难以断定。如果根据郭沫若的逻辑,“酒仿佛成为了李白的保护神,使他逐步减少了被神仙丹液所摧残和毒害”[15]。如果这说法是真的,那么实际摧残李白健康的主要因素就是酒而非丹液了,因为李白以饮酒取代了服丹。另外,从李白的直接死因上看,更大的可能死于

酒,而不是丹。李白的死因,史书上没有记载,但晚唐的皮日

休《李翰林》诗中有交代,“竟遭腐胁疾,罪魂归八极”。据郭沫若推断“腐胁疾”就是脓胸症,酒精中毒是其病因之一[16]。另有学者推断,李白在患了“腐胁疾”之后,仍饮酒不止,死于这酒精中毒而引致的脓胸穿孔[17]。综合以上几点,那种认为炼丹服丹对李白健康的损害超过了酒,甚至害死了李白的说法,起码是没有充分根据的。

第二,李白是否“晚年最终从道教迷信中觉醒”?

李白晚年真的最终与道教信仰彻底告别了吗?学者罗宗强认为,郭沫若作为论据而引证李白的《江上吟》以及另外的三首并不能证明这一点。“上引三首诗中,《月下独酌》作于天宝初李白二到长安时,在那以后,他当然仍然醉心学道,

而且还受了道。《江上吟》并非作于流夜郎之后,而是作于开元二十二年游襄阳时,那是李白之未与道教诀别,更不必说。短暂地从仙境的幻想中回到现实中来,并没有放弃对于仙境的继续追求。因为这种放弃对李白来说是不可能的,求仙学道既然是李白生活理想的一种表现形式,除非改变生活理想,否则,就不存在最终与道教诀别的问题。”[18]

“而且,事实上李白终其一生,也未从神仙迷信中觉醒,并没有最终和道教迷信诀别。”

[19]

如果上述对立的说法有一定的合理性,那么我们进一步的疑问就是,难道道教信仰对李白的文学创作就没有一点积极的正面影响吗?

二、道教信仰对李白文学创作的正面影响“诗仙”既是对李白傲世独立、跌宕不羁独特的性格刻画,也是对李白豪放飘逸的创作风格的概括。诗与仙的不分

本身就说明着道教与李白文学创作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如果只谈道教信仰对李白诗歌创作的负面影响,而不提正面影响,至少是不全面的做法。笔者认为,道教信仰(广义的,包括道家思想)与实践,对李白诗歌的正面影响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下边分别论述之:

第一,寻仙访道、遍游名山大川,外在地促成了李白热爱大自然的审美情怀

这可以从李白自己写的诗中得到证明,“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连郭沫若也承认李白“游遍了当时大半个中国的名山,至少有一半目的是为了采药求仙”[20]。那么换一个角度去看,不正是追求成仙的这种道教神仙信仰的内在动机才促成了那种遍游名山大川的外在步履吗?也正

是在这种追求道教神仙信仰过程中的寻仙访道、游历山川,才触发了李白内心中沉睡着的对大自然的美好感情;那种内心的美好情感与眼下大自然的美、以及道教神仙传说的光环一结合,就产生了他那流传千古吟咏大自然之神奇的不朽诗篇,这不正是道教信仰有益于其文学创作的体现吗?

第二,道教神仙信仰内在地神化、提升了李白所看到的自然山水,赋予了自然山水本来所没有的道教“洞天福地”的仙灵之气和神奇瑰丽,也孕育了他笔下诗篇的不朽因素李白“在追求生活理想过程中的寻仙访道、遍游名山大川,培养了他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大自然的美陶冶了他,培养了他领略自然美的丰富的审美能力。于是,才产生

了他那些歌颂自然美的壮丽诗篇”[21]。学者罗宗强的这番

论述,至少道出了被郭沫若所忽略、化约掉的李白求仙学道有益于其文学创作的另外一面。不过,笔者认为罗氏的说法只说对了一半,他只强调了外部大自然的美陶冶了李白,而忽略了李白内在的道教信仰神化、升华、提升了自然山水的一面,正是这种神化和提升,使自然山水处处表现为道教神仙世界的“圣显”,赋予了自然山水本来所没有的仙气和神奇瑰丽的一面。李白多数游仙诗都以泰山、华山、黄山、庐山等名山为背景,这些名山大川和道教的洞天福地在李白笔下变成了神山仙水,在它们的瑰丽风光中映透出隐隐仙气。“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但为何这种仙灵之气只有在李白的山水诗中才表现得如此突出明显呢?这又不能离开李白内在的道教神仙信仰去解答。“由于诗人是以神仙身份来审视自然山水的,所以当他将这些景物摄入笔端时,就加以浪漫地涂抹,使之雄奇阔大、神秘莫测”[22]。

第三,道教神仙世界的无限与自由赋予了李白看轻人间世界的礼法与短暂,也赋予了他笑傲王公的恢宏气度

在经历了与天子王公的亲自打交道失败后,李白的道心弥坚,他从高天师受符正式成为道士就在这个时期。李白是想建立功业,但他高洁的操行和傲岸的性格不容许自己向权贵折腰,因之不能容于世,只能在寄情山水和寻仙访道的道教理想中寻求精神寄托和精神支持。这一点在李白著名的游仙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达得最为明确:“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学者多强调此为李白的消极避世,而忽略了此亦为李

白以神仙理想世界抗衡批判现实世界的反抗精神。笔者认

为,与其说这是李白“藉以逃避政治现实的方式”,不如说是李白“藉以反抗政治现实的方式”更为准确。尤其李白后期游仙诗的特点,渗入了政治上的失意和愤懑心情,使作品具有了更加气势奔放的反抗现实的意义[23]。如:游仙诗《古风》(十九),前半段写升入仙境、不纠缠世事的超脱:“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后半段写地上的生灵涂炭:“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贯缨。”仙界与人间的强烈对比,批判现实的精神溢于言外。又如《古风》(三)前半段写秦始皇何等威风,后半段突然话锋一转,与蓬莱仙山的神仙相比,“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人间的富贵功业也不过如此。有学者认为,此“诗咏秦

皇,意在明皇”[24]。何来消极避世?“诗圣”杜甫也曾经以“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刻画了李白以“仙”抗“帝”的傲岸风骨(杜甫《酒中八仙歌》)。现代也有学者含蓄地道出了这一点:“总之,李白游仙诗(再强调一次:主要指后期作品)中仙山琼阁富有人间烟火气,而真实的山光水色又使人感到游离恍惚、如入梦幻;仙人、仙女、仙禽、仙兽大都具有天真活泼的人情味,而诗人自己却又往往显得超逸绝尘、飘飘欲仙。既有虚拟,又有写实,纵横变幻,交织出许许多多令人心清神爽的优美意境和呼之欲出的生动形象。欣赏这样的作品确实能得到美的享受,并能从中体察出诗人对当时社会的深刻不满和追求自由解放的热烈愿望。既然如此,追

究李白是否迷信神仙的问题在这里还有什么意义呢?”[25]第四,道教神仙信仰的不死追求,或许是对李白文学创作的潜意识心理影响最为重要的方面之一,也是最被学者所忽视的方面之一

由此,笔者尝试以现代宗教现象学大师伊利亚德(Mircea Eliade)的“圣显”(hierophany)理论分析道教神仙信仰对李白诗歌创作潜意识的影响。伊利亚德认为,宗教人眼中的世界与世俗人眼中的世界是不同的,对宗教人而言,一块石头、一棵树、一座山、一眼泉都可以成为“显圣物”或“圣显”。“对那些有宗教经验的人来说,自然界的一切,都可能显现自身而成为宇宙的神圣性(sacrality)。整个的宇宙都可以成为一个圣显。”[26]这个观念特别适合用于分析道教神仙信仰对与李白诗歌创作潜意识的影响。道教不仅把名山大川看作神仙居住的洞天福地,相信人可以遇仙、成仙,甚至认为自身之肉体各部分都有神。如:发神叫苍华,脑神叫精根等等。“圣显”这种超凡脱俗的神秘品质并非是自有的,而是宗教人的宗教经验给予的。李白游仙诗中的神仙世界和山水的奇光异彩完全可以视作特殊的宗教人李白心灵世界的“圣显”,而世俗人从这个宗教人所感悟到的充满着神圣的世界中所发现的仅仅是世俗的一切,即“剔除了神圣”的世俗世界。所以他们总是力图去化约掉宗教人李白所看到的山水、外物的“灵光”,将之归结为社会的、政治的原因。正像有的学者尖锐批评的那样:“尽管这个主题也确有些研究,但大都将李白的道教情感征诸政治,视之为逃避主义,或有讽刺倾向的作用。”[27]笔者认为,只有当把李白视作一个道教的宗教人来看待,只有不将李白作为宗教人的身份化约除掉,李白诗歌中的全部宗教含义和深度才会彰显出来,我们才会了解李白诗歌及人格中最深沉的孤独与伟大。道教对李白诗歌创作这一层面的影响,往往为学者所忽略,这正是本文所想突出强调的观点。

学者李丰懋曾将中国游仙文学的永恒主题概括为“忧与游”。那么,忧的是什么?忧的是世俗生命的短暂,忧的是世俗时间与空间的虚幻,忧的是青春如梦、功名如幻;“求”的又是什么?求的是青春永驻、功成名遂,求的是“不死药”“不死民”“不死国”,即道教神仙世界所代表的不同于地上凡间的永恒的神圣时间和空间。游仙诗的“游”正是游于这些世俗时间之外的“世外”时空,即神圣时间与空间所构成的仙界。这种“游”最后汇聚成探求不死的强烈冲动,而“不死的探求”才是道教神仙信仰的核心。只有在这一层面上去理解道教对李白的影响,去理解李白炼丹、服丹、入道等道教实践,才不会将其中的灵性含义抹杀掉,而简单地化约为政治上的逃避或反抗。实质上,李白炼丹服丹的道教实践表现了对不死药、不死国的追求,“诸如不死国、不死药及不死民与羽人之类,都是出现在一定距离的时间和空间之外……都具现出人、世所未有的特质:诸如生命的永恒性和空间的完美性之类,这一超越的特质其实正折射地反映出人类所共同的愿望”[28]。它“既是个体的心理反映,也表现出集体的心理需求……杂糅着生存、生命中的相关情绪,共同发酵而成为一种创作表现的冲动;如果它发生于奉道修行者的身上,这一隐藏着的情绪就会凝结为一种力量,触发为`入道'的动机”[29]。在一个诗人、艺术家的身上就升华出一种创作的激情与灵感。作为宗教人的诗人李白,其实正是道教“不死”追求的神话原型在民族心理上的深刻反映,这种“不死”追求表现在李白的诗歌中,就是一种“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深沉关切!这种终极关切突出表现为神圣时间与空间的永恒与世俗时间之短暂的强烈对比下,人终有一死,所导致的“千古愁”“万古忧”。这一层面可以视作世界上一切伟大的精神文化传统都要面对的终极问题。这一终极关切在李白诗歌中首先体现为对道教神圣时间与空间———神仙世界的向往,最后聚焦为对生和死这一人类存在的永恒悖论及宗教命题的思考。

三、结语

感叹青春易失、人生短暂是诗歌的永恒主题之一。魏晋以来,这种感叹就不绝于耳,“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曹操《短歌行》),“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曹植《赠白马王彪》)。唐诗中,更充满了这种主体生存意识的觉醒。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以及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都充满这种青春的怅惘。与之相关的探求青春永恒和对生命的超越,正是道教的主要目标之一。在李白生活的盛唐时代,道教成为最盛行的潮流,连一些皇室公主都成为女道士。和众多的道士一样,李白也幻想能通过炼丹服药或服食仙药使自己青春永驻延年不死,这种执着的追求背后透射出诗人对有限人生的无限热爱及对道教长生久视的渴求。他似乎远远地看见了天上的神仙,他们(或她们)一群群地手里拿着芙蓉花奔向仙界玉琼山,“举首远望之,飘然若流星。愿餐金光草,寿与天齐倾”(《古风》其七)。但仙界的无限自由与现实世界的有限牢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李白常常在最欢乐尽兴的时候会生无端的忧,正在“金樽清酒斗诗千,玉盘珍馐值万钱”的时候,却往往有“停杯投箸不能食”的忧;正在“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时的仙界,又“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常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的世间之虚无;正在“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壮言,又“沉吟此事泪满衣,黄金买醉未能归”的沉郁(《梁园吟》)。“忧不像爱或恨之具有对象性,而显现出对于时间空间的无对象性。”[30]李白的忧正属于此类。正是忧的长远,才愁的千古,也孤独到了无人之境的清冷。“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月下独酌》其一)“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把酒问月》)此忧,吟出了人生有限而宇宙无限的生命悲感,有着迥深的宇宙意识。正如宗教现象学大师伊利亚德所言:“透过月亮的周期,亦即它的生、死和复活,人类同时体悟到自己在宇宙中的存在模式,以及自己得以幸存和再生的希望……尤其是对活生生的受造物,以及在宇宙中分享了生命的一切众生,都会变化、生长、消逝、死亡与复活。”[31]此忧,使人看到了在永恒回复的神圣时间的强光下,一种具有破坏性的直线式的世俗时间一去不返,它可以磨损人类、社会和宇宙万物,一切事物都在这种直线式时间的滔滔长河中生死浮沉,包括我们活着的每一个人,一去不返。这正是李白“沉吟此事泪满衣”的最真

实原因,这也正是李白与我们“同销万古愁”“千古忧”的终极之愁与忧。“李白的痛苦是一种超人的痛苦……这种痛苦是任何时代所不能脱却的,这种痛苦乃是先李白而存在后李白而不灭的……这种痛苦是根深于生命力本身中,为任何人所不能改过的。只不过常人没有李白痛苦那样深”[32],也不会像李白爱和失望得那样深。道教对李白诗歌创作的影响,除了上边提到的道教炼丹寻仙的践履,道教观念体系对其思想的影响外,笔者认为更为重要的是表现在李白创作的潜意识心理层面。李白深沉的时间感与孤独感,正是道教追求不死的神圣时间与空间的参照系所带来的。正是道教追求不死的神圣时间与空间的参照系,赋予了李白观察世俗短暂“古

来万事东流水”的另一双慧眼,也赋予了李白追求生命永恒

的永远的冲动与矛盾,这正是李白诗歌创作的动力源之一。而以往人们将李白诗歌创作的动力源仅仅归结在外在社会政治生活层面,而忽略此一内在宗教精神层面,乃是片面的。在李白诗歌中作为象征神圣时间之永恒的“月”,“有一种象征永恒的宇宙意识。这种意识是唐以前有关月死而复生和月中嫦娥以及玉兔捣仙药的神话传说的道教文化因素所逐渐形成的”[33]。李白江中捞月而亡、骑鲸升天的传说,正是李白一生道教不死追求最生动形象的写照。道教的不死追求才是道教对李白文学创作潜意识心理影响最重要的方面之一,也是被很多学者所忽略和否定的地方,李白作为道教宗教人的身份及道教不死追求的终极关怀的超越层面不容化约,对其诗歌创作深层心理结构的影响不容忽略。这正是笔者这篇研究所要得出的最终结论。

参考文献:

[1]张志岳:《略论李白》,载《李白研究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64版,第193页。

[2]

马克

:《关于李白思想的一些问题》,载《李白研究论文集》,

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277页。

[3]吴汝煜:《论李白的法家思想》,转引自中国李白研究会、马鞍山李白研究所合编:《中国李白研究》(1991年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页。

[4]郁贤皓:《论李白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载中国李白研究会、马鞍山李白研究所合编:《中国李白研究》(1991年集),江苏古籍出版

社,1993年版,第17页。

[5]乔象锺:《李白的风格、思想特点及其社会根源》,转引自中国李白研究会、马鞍山李白研究所合编:《中国李白研究》(1991年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页。

[6][9][10][11][15][16][20]郭沫若:《李白与杜甫》,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2年版,第85、86~87、92、94、92、274、91页。

[7]《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李白》条,转引自文伯伦:《试论李白的游仙诗》,载《绵阳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6期,第47页。

[8]徐嘉瑞:《颓废派文人之李白》,载《中国文学研究》,转引自文伯伦:《试论李白的游仙诗》,载《绵阳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6期,第47页。

[12][13]罗宗强:《李白的神仙道教信仰》,载中国李白研究会、马鞍山李白研究所合编:

《中国李白研究》(1991年集),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0、20~32页。

[14]毛永清:《李白炼丹地点考》,载中国李白研究会、马鞍山李

白研究所合编:《中国李白研究》(1991年集),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349页。

[17]谢楚发:《李白的人生哲学:诗酒人生》,台北市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版,第288~289页。

[18][19][21]罗宗强:《李杜论略》,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9、78~79、84页。

[22]王友胜:《游仙访道对李白诗歌的影响》,载《船山学刊》,1999年第1期,第99页。

[23][25]裴斐:《李白十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26、136页。

[24]安旗:《李白诗秘要》,西安:三秦出版社,2001年版,第133

页。

[26][31]伊利亚德(M ircea Eliade )著、杨素娥译:《圣与俗》,台北:桂冠图书股份公司,2001年版,第63、199~200页。

[27]柯慕白(Paul W Kroll )著、蔡振念译:《李白诗中的仙言道语》,载《大陆杂志》,第73卷,1986年,第2期,第75页。

[28][29][30]李丰懋:《忧与游:六朝隋唐游仙诗论集》,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6年版,第8、8~9、8页。

[32]长植(李长之):《诗人李白及其痛苦》,台北:大汉出版社,1976年版,第144~145页。

[33]葛景春:《李白与唐代文化》,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229~230页。

责任编辑:杨文德;校对:胡雯君

浅析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浅析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摘要: 李白的诗歌具有极大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他诗歌的艺术魅力正是通过他独特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展现出来的。他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大胆的运用夸张、比喻,对事物进行艺术的描绘。他的想象丰富奇特,在时间和空间中任意驰骋,无拘无束。在强烈情感的驱使下,他的诗歌里或爱、或恨、或嬉笑怒骂,种种强烈的感情汇就了一种豪放而又奔放的气势。本文主要从语言上大胆的夸张艺术、生动形象的比喻、丰富奇特的想象、清新质朴的语言几个方面来阐述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的。 关键词:李白浪漫主义夸张艺术比喻想象清新质朴 正文: 李白(公元701年-公元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又被后人誉为“诗仙”。“狂”是他人生的写照,他的侠肝义胆、仙趣、狂醉畅饮极大的激发了其个性中的高傲狂放,形成了他独有的浪漫主义情怀、狂放不羁、豪爽达观的性格。尽管在其诗歌中总是流露出人生如梦、应该及时行乐的感慨,但其出于内心深处的是对自由自在洒脱人生的向往,对随性、融入自然的渴望。他所作诗歌,总体风格豪迈奔放,清新飘逸,大气磅礴。既反映了唐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和傲世独立的人格精神,极具浪漫主义情怀。在浪漫主义诗人中,李白是伟大的,独一无二的。杜甫称赞李白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正说明李白的诗歌具有极大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李白诗歌的艺术魅力正是通过他独特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展现出来的。他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大胆的运用夸张、比喻,对事物进行艺术的描绘。他的想象丰富奇特,在时间和空间中任意驰骋,无拘无束。在强烈情感的驱使下,他的诗歌里或爱、或恨、或嬉笑怒骂,种种强烈的感情汇就了一种豪放而又奔放的气势。

李白诗词全集(979首全)

李白诗词全集(979首全)?《将进酒》 ?《静夜思》 ?《蜀道难》 ?《梦游天姥吟留别》 ?《望庐山瀑布》 ?《赠汪伦》 ?《行路难》 ?《早发白帝城》 ?《独坐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 ?《望天门山》 ?《侠客行》 ?《菩萨蛮》 ?《菩萨蛮》 ?《行路难其一》 ?《送友人》 ?《峨眉山月歌》 ?《渡荆门送别》 ?《关山月》 ?《送孟浩然之广陵》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

?《古朗月行》 ?《登金陵凤凰台》 ?《清平乐》 ?《清平乐》 ?《春夜洛城闻笛》 ?《忆秦娥》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短歌行》 ?《春思》 ?《夜宿山寺》 ?《行路难其二》 ?《从军行》 ?《从军行》 ?《越中览古》 ?《秋思》 ?《秋思》 ?《把酒问月》 ?《玉阶怨》 ?《古风其十九》 ?《送别》 ?《送别》 ?《送别》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长歌行》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听蜀僧浚弹琴》 ?《金陵酒肆留别》 ?《赠孟浩然》 ?《杂诗》 ?《怨情》 ?《怨情》 ?《夜泊牛渚怀古》 ?《陌上桑》 ?《乌夜啼》 ?《梁甫吟》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山中问答》 ?《战城南》 ?《战城南》 ?《清溪行( 一..》 ?《南陵别儿童入京》 ?《古意》 ?《北风行》

?《襄阳歌》 ?《采莲曲》 ?《远别离》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客中行》 ?《白马篇》 ?《杨叛儿》 ?《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妾薄命》 ?《白头吟》 ?《劳劳亭》 ?《梁园吟》 ?《对酒》 ?《对酒》 ?《江上吟》 ?《拟古》 ?《山中与幽人对酌》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哭晁卿衡》 ?《长门怨》 ?《江夏赠韦南陵冰》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及翻译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及翻译 《梦游天姥吟留别 》又名《别东鲁诸公》,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 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 ,是一首记梦诗,也是游仙诗。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富有浪漫主 义色彩。诗才横溢,堪称绝世名作。 《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翻译 海外来的客人谈起瀛洲,(大海)烟波渺茫,(瀛洲)实在难以寻求。吴越一带 的人谈起天姥山, 在云雾忽明忽暗有时还能看见。 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 空。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天台山虽高一万(一万为正确版本,四 万经考证为误传)八千丈, 对着天姥山, (却矮小得)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 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 一天夜晚飞渡过明月映照下的镜湖。 镜湖上 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伴随我到了剡溪。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澈的 湖水荡漾,猿猴清啼。我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 (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 在半空中传来天鸡报晓的叫声。 无数 山岩重叠,道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头,不觉天色已经晚 了。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使森林战栗,使山峰惊颤。云层 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 要被崩塌似的。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 看不到尽头,日月照耀着金银做的宫阙。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 的神仙们纷纷下来。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驾着车。仙人们成群结队密密如麻。 忽然(我)魂魄惊动,猛然惊醒,不禁长声叹息。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 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 人世间的欢乐也是像梦中的幻境这样, 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 不复返。告别诸位朋友远去(东鲁)啊,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 崖间,等到要远行时就骑上它访名山。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倘若使我不 能舒心畅意,笑逐颜开! 《梦游天姥吟留别》注释 唐玄宗天宝三年(744),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被放出京。745 年, 李白将由东鲁(在今山东)南游吴越, 写了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 留给在 东鲁的朋友, 所以也题作 《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 天姥山, 在浙江新昌东面。 传说登山的人能听到仙人天姥唱歌的声音,山因此得名。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经常出海的人谈起瀛洲这个地方,都说大海 烟波浩渺,瀛洲实在难以找到。瀛洲,古代传说中的东海三座仙山之一(另两座 叫蓬莱和方丈)。烟涛,波涛渺茫,远看像烟雾笼罩的样子。微茫,景象模糊不 清。信,确实,实在。 越人:指浙江一带的人。 明灭:忽明忽暗。 向天横:直插天空。横,直插。 势拔五岳掩赤城:山势高过五岳,遮掩了赤城。拔,超出。五岳,指东岳泰 山、西岳华(huà)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赤城,和下文的“天台

魏晋风度对李白诗歌风格的影响

魏晋风度对李白诗歌风格的影响 摘要:魏晋风度是魏晋名士追求艺术化人生的体现,它对我国中古以后历代士人均有广泛影响。李白不仅继承了魏晋风度中的生活风范和审美情趣,而且积极地对其进行理性开拓,形成了自己气势奔逸的风格。关键词:魏晋风度李白诗歌风格影响 魏晋风度是魏晋名士追求艺术化人生的体现,它对中国中古以后历代士人均有广泛影响。特别是盛唐时期,由于士人开放浪漫,个性发扬,对魏晋风度尤其怀有浓厚的兴趣。魏晋名士的思想、风度和作品,对“诗仙”李白产生了全面的影响。杜甫早已指出了这一点:“李候有佳句,往往似阴铿”、“清新庾开府, 俊逸鲍参军”;《诗史》也说“江淹云:…蝴蝶飞南园。?李白云…春园绿花蝴蝶飞?,语意相似。”而赵翼也认识到李白诗未脱古诗遗风——“梁陈宫掖之风,究未扫尽”。李白不仅继承了魏晋风度中的生活风范和审美情趣,而且积极地对其进行理性开拓。下面就来探讨一下李白诗歌的创作风格与魏晋风度不可分割的联系。 一、自然清新魏晋人一反两汉时以学问为本,尚苦节,重章句,论世事,矜容饰,持典而乏通,拘礼而不达的风气,宗老庄,喜清谈,崇尚自然,不饰仪表而贵在得神。这不仅表现在他们的行为举止上,也表现在他们的审美观上。魏晋人在品藻人物时,常用自然、玄远、超逸、高、深、简、约等概念。他们在评论文艺作品时,也把“自然”、“清”作为高标准。由此可见,自然清新之美在魏晋时以为人们所崇尚。 所以,宗白华先生曾指出:“魏晋六朝是一个转变的关键,划分了两个阶段。从这个时候起,中国人的美感走到了一个新的方面,表现出一种新的美的理想,那就是认为…初发芙蓉?比之于…错采镂金?是一种更高的美的境界。” 李白正继承了魏晋以来以自然清新为美的审美观点,特别是对小谢诗风的继承。李白经常在诗中提到谢朓,并对其人其诗大加赞赏,如:“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王渔洋在《论诗绝句》中说:“青莲才笔九州横,六代淫哇总废声。白纻青山魂魄在,一生低首谢宣城。”虽然言过其实,却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谢脁对李白的影响之大。李白在诗里经常使用“清真”、“清芬”等词来赞美美好的人及事物。在对文艺作品的评价上,他也以清真、自然为标准。在《古风》第一首里他说:“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这里,他反对“绮丽”,提倡“清真”。王安石曾说:“诗人各有所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此李白所得也。” 由此可见,魏晋人的审美观是他自然清新风格形成的主要因素。二、一往情深宗白华在《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一文中说:“晋人艺术境界造诣的高,不仅是基于他们的意趣超越,深入玄境,尊重个性,生机活

道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浅谈道教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 道教是在中国本土生长起来的传统宗教,它是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它以道和德为教义的核心,吸收了道家哲学的部分内容,以神仙思想为其中心思想,精、气、神的理论是其思想的最高理论。道教对中国古代文人的人格塑造,对中国古代的文艺思潮都有深远影响,更有甚者,道教的很多题材直接进入文学作品,成为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道教对中国古代文人的人格塑造所产生的影响 道家与道教的精神做基础,道家与道教的戒条,也就是中国文化教人为善去恶的教育范本,它以天道好还,福善祸淫的因果律做根据,列举许多做人做事、待人接物的条规,由做人做事而直达上天成仙的成果,都以此为标准。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在潜移默化中已经接受了这样的道德观念,于是也相信有一种超越自然力量的“道”存在于世间,而这个“道”在一般人那里就是“良心”,就是一种敬畏观念,而在知识分子那里,便成为一种道德行为规范。在这样的基础上,一些文人进行文学创作也多半遵循这样一个观念,就是人在世应多行善事,行善事会有好的报应。 在道教观念的影响和塑造下,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的处世哲学也有较强的适应性,他们不仅能入世,也能出世,“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但他们都能安然处之,道教主张轻功名,重生命,道教的主要经典《道德经》大抵以虚静无为、冲退自守为事,这种不与世争的观念使得中国古代文人在失意之时能够得到一种自我解脱,儒教使中国人处于工作状态,道教使中国人处于游戏状态,道教的自然主义,正是用来慰藉中国人受伤的心灵的止痛药膏。在这种处世哲学下,中国文人能够适应时代的变化,在不同的心境下写出不同的作品,李白是这样,苏轼是这样,还有很多的文人都是这样,在一种淡泊的心态下也让他们的文学作品有了更多的风采。 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学思潮的影响 道教对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极大。《庄子》则是一部浪漫主义的寓言哲理著作,寓言故事并非人世间所真正有的事情,一般都是作者通过现实生活中所残留的现象来想象而构成的虚拟世界,庄周在其幻想的国度里构建了自己“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的理想世界,其丰富瑰丽的想象开启了中国古代浪漫主义的大门。屈原的《离骚》现实叙述与幻想驰骋相交织,同时蕴含着哲学、宗教、文学等多重因素,是远古神话传说的直接的和完全的继承者,这种浪漫主义的文学传统也在后世薪火相传,汉代的辞赋家贾谊、建安时代的曹植、正始时期的阮籍、两晋六朝时的左思、郭璞、鲍照、陶渊明、盛唐的李白、中唐的李贺以至宋代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词派以及明代李贽的“童心说”,公安派的“性灵说”,汤显祖的“意趣神色说”等浪漫主义的美学理论,明清的小说家吴承恩、蒲松龄,都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发展了这一优良传统,甚至清代的现实主义巨著《红楼梦》的开端部分也极具浪漫主义色彩,“游幻境”的片断实际上是对人物形象的一次总结,具有强烈的神奇魔幻的色彩。 总而言之,道教的思想观念中崇尚自然“无为”,反对“有为”妄动,反对人为物役,欣赏率性“逍遥”,老庄重视自然,反对人之妄为对自然本性的束缚;孔孟则强调礼教,主张“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老庄的思想影响文艺,使之以追求自然美为最高境界;而受儒家影响的文艺则推崇雕琢美,在中国古典文学创作中这样两种观念也明显并存,只是在不同的时代各有侧重罢了。 道教题材直接进入古典文学作品 中国古代的很多文学作品受到了道教的影响,甚至还有很多作品直接以道教神话故事为题材,使得中国古典文学表现了丰富多彩的特色,其中魏晋游仙诗、玄言诗、山水诗,唐代山水诗、田园诗、吟咏道教的诗、宋元的话本、元明的戏曲以及明清的小说很多都带有一定的道教色

浅析李白诗歌的悲剧意识

理想与现实 李白悲剧人生的浅析 摘要: 关键词:李白诗歌悲剧人生 一、酒与诗歌 酒,自被发明以来,便被文人骚客所喜,更是与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纵观中国历代文人,最令人神往和陶醉的人生方式可以说是诗酒风流,诗酒更是唐代文坛魅力的精神文化象征,中国历代文学史上,能将酒与诗的结合推向无敌的高峰的首推李白,杜甫曾在《饮中八仙歌》写到:“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自此,李白成了诗酒风流的象征,太白醉酒成了李白固定的造型。 李白的醉酒是现实与理想的苦闷中,是痛苦与狂喜交织的颠狂状态,李白的诗歌魅力也正是处于这种状态中的。透过酒,我们看到了李白的热辣、豪放、醇厚、悲壮、迷狂、清逸的独特诗风。在他那灿烂的诗篇中无处不飘香着他的诗酒文化。如《客中作》“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诗中展现出了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在看他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诗中感叹人生苦短,壮志难酬,无论如何的醉生梦死也难与现实、与时代的节奏合为一拍,诗人由悲转喜、转狂放、俱而激愤、再转癫狂,理想的破灭是黑暗的社会造成的,诗人无力改变,于是把冲天的悲愤之情化做豪放的行乐之举,发泄不满,排遣忧愁,反抗现实,也正因为如此而导致了李白人生的悲剧。“千金骏马换小妾,笑坐雕鞍歌落梅。”(《襄阳歌》)“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美酒尊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江上吟》)近乎放荡不羁的性情表现了李白的率真、洒脱的个性,更对其政治理想产生了负面的作用。 李白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是自由追求的一生,是狂放的一生,是理想与现实人生矛盾的一生,也是醉生梦死的一生。他在酒诗的醉话里,痛快淋漓地高扬生命的激情,无所顾忌地倾吐自己的欢乐和痛苦,追求与失望,愤怒与忧伤,将自己的整个心灵世界袒露无隐,其饮酒作诗中体现出来的高傲的人格和乐观自信精神更是得到后人的敬仰。 李白在诗歌中往往都是以豪迈的语言抒发感情,但表达的却是一种极为深沉的悲愤之情。他的诗歌里隐藏的是诗人在与现实人生的碰撞中沉积而成的生命悲剧意识,同时他的有些诗作中也表现了对时局的愤慨,从侧面反映出他对国家、对黎民百姓生命的高度关注,流露出他们的生命存亡的深切同情和焦虑。

常见的李白诗与赏析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①,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②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日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注释】 ①秋雁:喻李云。 ②蓬莱文章:这里指李云供职的秘书省。 【简析】 诗旨在以蓬莱文章比李云,以谢?清发自喻。借送别以赞对方,惜其生不称世。开首二句,不写叙别,不写楼,却直抒郁结,道出心中烦忧。三、四句突作转折,从苦闷中转到爽郎壮阔的境界,展开了一幅秋空送雁图。一“送”,一“酣”,点出了“饯别”的主题。“蓬莱”四句,赞美对方文章如蓬莱宫幽藏,刚健遒劲,有建安风骨。又流露自己才能,以谢?自比,表达了对高洁理想的追求。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文艺观。末四句抒写感慨,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不免烦忧苦闷,只好在“弄扁舟” 中去寻求寄托。思想感情瞬息万变,艺术结构腾挪跌宕,起落无端,断续无迹,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矛盾的心情。语言豪放自然,音律和谐统一。“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句,是千百年来描摹愁绪的名言,众口交赞。 蜀道难 李白 噫吁,危呼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①,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始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②有鸟道③,可以横绝峨嵋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④ 上有六龙回日⑤之高标⑥,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缘。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⑦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⑧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石冰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呼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⑨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⑩。 【注释】 ①蚕丛、鱼凫:都是传说中古蜀国国王。古代的蜀国本与中原不通,至秦惠王灭蜀(公元前三一六),始与中原相通。 ②太白:山名,又名太乙山,秦岭主峰,在今陕西周至、太白县一带。旧说因其冬夏积雪,故名。太白山在当进京城长安之西,故云“西当太白”。 ③鸟道:极言山路险窄,仅能容鸟飞过。 ④地崩句:相传秦惠王嫁五美女与蜀,蜀遣五个力士迎之,回到梓潼,见一大蛇入穴中,五人引其尾使出;结果山崩,五人皆被压死,五女上山化为石。 ⑤六龙回日:相传太阳神乘车,羲和驾六龙而驶之。此指高标阻住了六龙,只得回车。 ⑥高标:立木为表记,其最高处叫标,也即这一带高山的标志。 ⑦扪参句:意谓山高入天,竟至可以伸手摸到一路所见星辰。古以星宿分野,凡地上某一区域,都划在星空某一分野之内,并以天象所示来占卜地上属邑之吉凶。秦属井宿分野,蜀属参宿分里。胁息:屏气不敢呼吸。 ⑧子规:杜鹃鸟,蜀地最多。相传蜀帝杜宇,号望帝,死后其魂化为子规,啼声悲?凄。 ⑨锦城:即锦官城,今四川成都市。 ⑩咨嗟:叹息。 【简析】 这首诗是袭用乐府旧题,意在送友人入蜀。诗人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至于本诗是否有

儒道释三家对李白诗歌创作的影响

儒道释三家对李白诗歌创作的影响 ——谈李白浪漫主义诗风形成的源、缘 [摘要] 儒、道、释三家历来有“三教”之说,自魏晋以来逐渐打破儒家一统天下,形成“三教”合一的文化现象,大大影响了古代文人的思想与创作。“诗仙”李白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创作气魄,继屈原诗歌创作的浪漫主义遗风,将我国诗歌创作推上了浪漫主义创作的巅峰。首先,儒教济时用世的思想,对李白诗歌的创作起了主导作用。李白的许多诗篇,总是畅意地表达出其建功立业、治国平天下的宏伟抱负。而道教更以其土生土长的优势,使李白的更多诗歌打上了求仙问道、羽化成仙的烙印。以释济道、释道并用,李白的诗歌创作中又渗透着浓厚的佛性禅趣。总之,儒、道、释三家在李白的体系中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成就了李白的浪漫、豪放之名。所以,本文通过对李白诗歌创作的简要分析,谈谈儒、道、释三家对李白诗歌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 儒道释李白诗歌创作

儒道释三家对李白诗歌创作的影响 ——谈李白浪漫主义诗风形成的源、缘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构成,历来有“三教”之说,乃指“‘儒’、‘释’、‘道’”三家而言。南宋陆九渊《与王顺伯书》云:“大抵学术有虚有实,儒者有儒者之说,老者有老者之说,释者有释者之说,天下之学术众矣,而大别此三家。”又如近人陈寅恪先生在审阅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史》下卷的报告中说“南北朝时即有儒、释、道三教之目。李唐之世,遂成为固定制度,如国家有庆典,则召集三教之学士讲论于殿廷,是其一例。故自晋至今,言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 一、儒教对李白诗歌创作的影响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起,中国想入世的知识分子,只有习儒进仕这一条路了。儒家济时用世的精神,深深的积淀在文人士子的心灵深处已悠悠两千年。这两千年来,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所以文人士子在未入仕之前或刚刚登上仕途之初,个个意气昂扬,以积极入世的儒家精神以期实现建功立业的宏大抱负。 李白诗中充满了英雄主义艺术追求。《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说:“以为士生而桑弧逢矢,射乎四方,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又在《南陵别儿童入京》中表示当时的心情:“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就是在人生坎坷,仕途不展的时候,也时时表现出强烈的追求功业的愿望:“有时忽惆怅,匡坐至夜分。平明空啸诧,思欲解世纷。心随长风去,吹散万里云。羞作济南生,九十颂古文。不然拔剑起,沙漠收奇勋。老死阡陌间,何因扬清芬!”(《赠何七判官昌浩》)更有家喻户晓的诗句:“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不仅李白如此,就连“诗佛”王维也不例外。在他们骨子深处,仍是儒家精神起主导:“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何等雄浑壮阔!“暮云空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塞上》)何等粗犷豪爽!“拔剑已断天骄臂,归案共饮月支头。”(《燕支行》)何等气概非凡!“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从军行》之四、六、)又是何等壮伟昂扬!时时不忘报效国家,时时不忘建功立业,这是古代文人所共有的精神品质,这在唐代以杜甫、白居易等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人身上表现的更为执着。 二、道教对李白诗歌创作的影响 比较而言,唐代中前期更是道教和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据唐人《封氏闻见记》云:“国朝以李氏出自老子,故崇道教。”从唐高祖起即以老子为祖先,武则天又追封老子母为先天太后。将道教置于三教之首位。这是因为道教不仅为李唐王朝提供了一个借以抬高门第出身的祖先—李耳,同时,道教形体不灭的理论又可以刺激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欲望。正因为它迎合了统治者的需要,所以它的地位排在佛教之上,且在唐代前期就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 和佛教相反,道教是我们中华民族土生土长的宗教。它给人们描绘了一个长生不死、超

论李白思想的复杂性

论李白思想的复杂性

————————————————————————————————作者:————————————————————————————————日期: ?

论李白思想的复杂性 学生:漆露 摘要:李白(701--762),字太白,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功成身退”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 关键词:李白思想复杂性 一、导语 李白留给后世人九百多首诗篇。这些熠熠生辉的诗作,表现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是盛唐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艺术写照。李白一生都怀有远大的抱负,他毫不掩饰地表达对功名事业的向往。《梁甫吟》、《读诸葛武侯传书怀》、《书情赠蔡舍人雄》等诗篇中,对此都有绘声绘色的展露。李白自少年时代就喜好任侠,写下了不少游侠的诗,《侠客行》是此类诗的代表作。在长安3年经历的政治生活,对李白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的政治理想和黑暗的现实,发生了尖锐的矛盾,胸中淤积了难以言状的痛苦和愤懑。愤怒出好诗,于是,便写下了《行路难》、《古风》、《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一系列仰怀古人,壮思欲飞;自悲身世,愁怀难遣的著名诗篇。李白大半生过着流浪生活,游历了全国许多名山大川,写下了大量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优美诗篇,借以表达出他那种酷爱自由、渴望解放的情怀。在这一类诗作中,奇险的山川与他那叛逆的不羁的性格得到了完美的契合。这种诗在李白的诗歌作品中占有不小的数量,被世世代代所传诵,其中《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最杰出的代表作。诗人以淋漓挥洒、心花怒放的诗笔,尽情地无拘无束地舒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出了精神上的种种历险和追求,让苦闷、郁悒的心灵在梦中得到了真正的解放。而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诗句,更把诗人的一身傲骨展露无遗,成为后人考察李白伟大人格的重要依据。下面将从他的政治观,人生观,宗教观,文学观来议论。 二、思想复杂性的表现 1、政治观 李白是一位“欲献济时策”、“敢进兴亡言”的伟大诗人。他生活在儒、释、道、侠均相当盛行的唐代,之家思想都会对他产生影响,然而儒家积极用世思想对诗人尤为深刻。这种影响与诗人的家庭教养、时代精神结合在一起,构成了诗人的主导思想,即建功济世,有献于国家和人民的意愿。诗人的政治思想是“事君安民”。 诗人自幼深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有浓厚的忠君观念。在诗人看来,从忠君到事君,这是他一生追求的美好愿望之一,诗人晚年在《赠张相镐》中曾云:“一生欲报主,百代思荣亲。其事竟不就,哀哉难重陈。”他希望自己能像管仲、诸葛亮那样,由草野一举而为国相,辅佐君王,为安定天下做出贡献。对于先秦策士鲁仲连和东晋谋臣谢安,在国家危难之时屡建奇功,辞爵谢金,心中慕之,赞叹不已:“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心中慕之,赞叹不已:“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未照。意轻千金赠, 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尝高谢太傅,携妓东山门。楚舞醉碧云,吴歌断清猿。暂因苍生起,谈笑安黎元。余亦爱此人,丹霄冀飞翻。”诗人一生耿耿于怀的事情就是“愿为辅粥”,而当其辅助君王安邦定国的宏愿不能为世人理解时,他的济世思想变化为内心深沉的痛苦:“欲献济时策,比心谁见明”,“苟无济代

浅析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概述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评审表 题目浅析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姓名赵乾坤教育层次专科 学号 1213001464361 省级电大河北电大专业汉语言文学分校沧州电大指导教师杨辉教学点任丘分校 论文完成日期二O一四年五月

学生毕业设计(论文、作业)评审表

浅析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李白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最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贺知章称赞他的诗“惊天地,泣鬼神”,李白被贺知章誉为“谪仙”,杜甫赞美李白的诗作“白也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存诗近千首,有《李太白集》,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总体风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他创造了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高峰,为唐诗的繁荣与发展,打开了新局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李白的诗歌取得了后人难以企及的艺术成就,影响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下面本人试着从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艺术风格和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来论述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 一、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让你看到了儿时天真烂漫的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让你看到了寄情山水的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让你看到了注重友情的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让你看到了思念故土的李白……对于李白我们并不陌生,他的诗作影响着世世代代的中国人,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李白为后世留下了近千首诗歌,内容十分丰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表现了自己建功立业、奋发向上的雄心和怀才不遇、备受压抑的苦闷,抒发了以天下为已任的胸怀,反映了他对统治阶级的失望与不满。李白胸怀远大,志向不凡,关心国事,关心民众。他渴望建功立业,从年轻时起就立志要报效国家。国家的强大,极大地鼓舞了他向往功名事业的雄心壮志;政治的危机,更激发了他拯物济世的热忱。他一生不忘实现自己的理想,始终对自己的才干和前途抱有信心,多次寻求政治出路,即使在受挫之后,仍然准备“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在《行路难》(其一)中,他将受到排挤后仍执著于理想的心情刻画得十分生动: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

李白诗集大全

李白诗集大全 本文是关于诗词名句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李白诗集大全 1、《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2、《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3、《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5、《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6、《把酒问月》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7、《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8、《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9、《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0、《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1、《咏苎萝山》 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 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 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 勾践徵绝艳,扬蛾入吴关。 提携馆娃宫,杳渺讵可攀。 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 9、《客中行》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10、《白马篇》 龙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 秋霜切玉剑,落日明珠袍。

李 白

招远一中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单元检测试题 使用时间:201×年×月×日学生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 李白 逸、狂、愤、醉——探索李白的情感世界 盛唐气象,孕育了一位狂傲不羁的诗人,他以超脱世俗的人性智慧,谱写了盛唐的最强音。政治上的失意苦痛,铸就了飘逸洒脱、傲岸不拘的诗仙和“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的酒仙。现在让我们来追寻他的人生的不同阶段,探究李白——这位距今一千三百多年的旷世奇才、人间仙人的情感历程。 (一)少年——逸(意气风发仗剑任侠心雄万夫) 1.漂泊家族,异域生活——形成独特性格。 公元701年,漂泊了一百多年的李氏家族,在西域碎叶城,诞生了一位不同寻常的男孩——李白。在这地广人稀的异域游牧民族中,顽强生存了一百多年的李白家族,已深深被异族血液所渗透,五年的异域生活,給幼年的李白影响是巨大的。四处漂泊,四海为家的游牧生活,和根深蒂固的中原儒家文化,冲撞揉合成了:天性酷爱自由,洒脱飘逸,清风朗月般纯净心境的李白。生在西域、来自西域“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前有樽酒行》)的李白一生从蜀中出游,栖隐求仙、交游,过着四方游历的生活,与家族的百年漂泊、幼年的异域生活息息相关。有着胡儿豪放洒脱的李白,从碎叶入蜀、入楚,入鲁,入大唐各地。他这种独特的性格,注定了他一生浮萍般的生活。 2.良好家境,蜀中道教——影响人生取向。 李白五岁那年,举家内迁西蜀陇叶,良好的家境,父母的期盼,严格的家教,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上安州裴长史书》),“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朝廷崇道形成热潮,蜀中道教盛行,“家本紫云山,道风未沦落”(《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李白深受影响,他“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感兴八首》之五)。十八岁师从赵蕤学纵横术,从小受儒、道、纵横三家影响。从少年时期,就有建功立业的功名心,“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赠韦秘书子春》),又深受道教功成身退的影响“功成拂衣去,摇曳沧州旁”(《玉真公主馆苦雨》)“功成谢人间,从此一投钓”(《翰林读书言怀》),他有完美的人生理想——功成、名遂、身退。他看不起白首死章句的儒生,不愿走科举入仕之路,而寄希望于“平交王侯”“一匡天下”而“立抵卿相”。这几近完美的而又矛盾的理想,迫使这位“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有着游侠之气的少年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在积蓄着自己的才气和阅历,准备一鸣惊人! (二)青年——狂(狂热自负悲喜更迭侍君荣亲始终不渝)

儒道互补对中国性格的影响

西南财经大学 儒道互补对中国性格的 影响 [键入文档副标题] [键入作者姓名] 儒家是入世的智慧,道家是出世的哲学。儒道两家看似对立实际上却是相互统一,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人的既实用又不肤浅的性格和人生追求,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以李白和辛弃疾为例,阐释儒道互补对中国性格的影响。

儒道互补对中国性格的影响 学号: 摘要:儒家是入世的智慧,道家是出世的哲学。在得意时,中国人是儒家,谈理想谈奋斗;失意时,中国人是道家,论山水论洒脱。儒道两家看似对立实际上却是相互统一,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人的既实用又不肤浅的性格和人生追求,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以李白和辛弃疾为例,阐释儒道互补对中国性格的影响。 关键词:儒道互补中国性格传统文化 儒家是入世的,讲求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而道家是出世的,讲求淡泊明志,清心寡欲。儒家坚韧奋斗,道家轻蔑嘲弄。儒家和道家看似相互矛盾,互不相容,实质上却是中国文化的阴阳两极,相互矛盾,却又相互融合,和谐统一。儒家给了中国人得意时入世奋斗的理想,道家给了中国人失意时逃离现实的缺口。儒家和道家的相互结合,在顺境中给了中国人不沉溺其中的理想,在逆境中给了中国人豁达开朗的胸襟。这在中国许多文人身上都有非常明显的体现。 首先我们我们来看一看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在李白的身上,儒家和道家的影响都体现的尤为明显。青年时期的李白,一直抱有儒家的济世报国,建功立业的入世理想,例如从著名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就能够看出李白青年时期的报复,所以,李白曾多次出川去长安谋求政治出路,但是,都失意而归。尽管李白在政治上并不顺遂,但是他一生都没有放弃过自己的政治理想,他一生关心国事,一生保有自己经世济民的人生报复,

李白思想内容

讴歌理想,抒发悲愤 盛唐国力强盛,士人多渴望建功立业。李白以不世之才自居,以“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功业自许,一生矢志不渝地追求实现“谈笑安黎元”、“终与安社稷”的理想。他以大鹏、天马、雄剑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上李邕》)。他希望能像姜尚辅佐明君,像诸葛亮兴复汉室。《梁甫吟》、《读诸葛武侯传抒怀》、《永王东巡歌》、《行路难》(其二)都反映了他的这类思想。 蔑视权贵,追求自由 他觉得凭借自己的才能,可以“出则以平交王侯,遁则以俯视巢许”(《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对于那些靠着门第荫封而享高官厚禄的权豪势要,他投以强烈的鄙视,表现出傲岸不屈的性格。他蔑视封建等级制度,不愿阿谀奉迎,也不屑于与俗沉浮。现实的黑暗使他 李白图片 理想幻灭,封建礼教等级制度的束缚使他窒息,他渴望个性的自由和解放,于是采取狂放不羁的生活态度来挣脱桎梏、争取自由。其表现方式或纵酒狂歌,寻仙学道,然而,酒既无法销愁,神仙更虚无飘渺,于是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把美好的大自然作为理想的寄托、自由的化身来歌颂。他笔下的峨嵋、华山、庐山、泰山、黄山等,巍峨雄奇,吐纳风云,汇泻川流;他笔下的奔腾黄河、滔滔长江,荡涤万物,席卷一切,表现了诗人桀傲不驯的性格和冲决羁绊的强烈愿望。如:《玉壶吟》《梦游天姥吟留别》、《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揭露现实,抨击时政 这是李白对社会的愤怒抗争,是他叛逆精神的重要体现。他反对玄宗好大喜功,穷兵黩武,揭露将非其人,致使百姓士卒白白送死,由于玄宗的骄纵,宦官权势炙手可热……通过对政事

浅谈李白与酒

浅谈李白与酒 【摘要】若论酒中仙人,当之无愧的自然是诗仙李白。李白一生放荡不羁,诗作甚丰,他大多数的传世名篇都是在半醉半梦中写就的,他一生以酒会友,以友舒怀,以酒为朋,嗜酒如命。他借酒助兴,酒中作诗,诗中有酒,酒诗颇具深意。李白将人生体味诉诸于酒,由酒来激发,以诗来张扬,诗歌因奇绝的想象与酒的醇香而获得了生命的品质。他将酒与诗的完美结合,以瑰丽肆意谱了一曲“酒神颂”,把整个盛唐带上了浪漫主义的巅峰,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千年不衰。本文就其酒诗进行分类探讨,寻找其诗酒诗创作的思想很源、人生价值取向及酒诗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酒诗送别郁结糊涂豪情太白精神 一、别友酒诗 古人与友分别时,均要饮酒设宴,表达对友人的依依惜别、祝愿等思想感情。李白将离别的心情倾在酒杯中为友人壮行,如《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此诗饯别风格平淡、自然朴质。天宝三年,由于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生活使他看清了朝廷的腐败,常醉酒狂放,被玄宗疏远,最后不得不自请放还。次年,与杜甫第二次分别时,做《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诗中别后重逢,又举杯相送,表达出了人生

的悲欢离合,感慨世事艰辛。开元二十七年,李白过襄阳与自京放还的孟浩然相见时所作《赠孟浩然》。其中孟把酒赏月,常常醉于月色中,盛唐的繁荣激发他建功立业的愿望,科举的失败造成政治上的失意,最后归隐。这同样是李白的人生写照。在开元年间第一次到长安求仕,同样失意而归,最后寄情山水,不得不漫游祖国的江河山川,虽已是“文窃四海声”,但却落得“酒隐安陆,蹉跎十年”中。 二、糊涂酒诗 当李白历尽沧桑之后,就会在酒中思考现实,追求人生的契机,产生了难得糊涂、及时行乐的心理思想。这偏重于消解不快,平衡心理。首当其冲的是《把酒问月》。此诗饮酒问月,与苏轼的《水歌调头》风格相似.。在广袤的时空中思考宇宙人生:何时有月亮?想象嫦娥与谁为邻?从而发出了宇宙之恒、人之渺小:今人古人皆流水!获得了精神上的升华与自由。对自身一定的解脱。故有“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的感慨。 又如《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其三)》写自己因李璘之事长流夜郎。“借巴陵无限酒”醉倒在洞庭湖的秋天,淋漓尽致表露出内心的悲愤苦闷,报国无门,就抚平了作者苦痛与创伤。 在李白传世名篇《行路难》中,对历史的观照中重新发现现实,从而发出了“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李白古诗大全

李白古诗大全 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3、《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4、《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5、《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6、《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7、《咏苎萝山》

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 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 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 勾践徵绝艳,扬蛾入吴关。 提携馆娃宫,杳渺讵可攀。 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 8、《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9、《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0、《客中行》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11、《对酒》 劝君莫拒杯,春风笑人来。 桃李如旧识,倾花向我开。 流莺啼碧树,明月窥金罍。 昨日朱颜子,今日白发催。 棘生石虎殿,鹿走姑苏台。

自古帝王宅,城阙闭黄埃。 君若不饮酒,昔人安在哉。 12、《送友人下蜀》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13、《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14、《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5、《军行》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16、《与史中郎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论李白游仙诗

!" 王丹林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北京#$$%&’) 在我国传统的文论和诗话中,普遍存在着对李白的美化、神化倾向,称其为“诗仙”、“谪仙”、“太白之精”等等,赞美之盛无以复加。其实,李白之“仙气”在于他毫无掩饰地塑造了一个浪漫诗人的自我形象,洋溢着他人无法企及的豪迈不群的情感、优美的想象和瑰丽的幻想。他的游仙诗以及寻仙访道、追求“酒中仙”的个性生活,既增加了他身上的“仙气”,也恰好说明了他是一个带有时代和阶级烙印的现实生活中的人。本文拟从李白大量诗歌中,尝鼎一脔,撷取他的游仙诗创作试作如下探讨。 一、李白游仙思想的根源 游仙诗人在作游仙想象时,一般都清醒地意识到自身是个凡夫俗子,仙人仙境是他们景仰的对象。李白作为游仙诗人的独特性在于:他一生都认定自己是暂落凡尘的仙人,他的游仙诗就建立在这种“谪仙”意识之上。李白“谪仙”意识的形成有复杂的原因,这首先来自其家庭和社会的期许。从李白名字的命名缘起可以看出,父母是把他当作金星转世的仙人来看待的。李白’!岁时去国远游,在江陵被著名道教家司马承祯誉之以“有仙风道骨”,天宝元年入京,被贺知章呼为“谪仙子”。(#)(*’"’)李白的“谪仙”意识在家庭和社会不约而同的角色期待中得到确立和强化。 李白生逢学道、崇道的盛唐时代。李白自谓:“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便正是受这种社会时尚的熏染。综其一生,尽管李白曾对求仙怀疑过,但在唐代众多文人中,李白崇道之深是他人所不能及的,这是李白游仙访道的“趋时”因素。 李白崇道更是对入仕道路的一种选择。他在《秋下荆门》一诗中言道:“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事实上诗人并不是意在表白他不为吴地佳肴,而是要去欣赏剡中的名山。据说西晋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起故乡的鲈鱼,说:“人生 贵得适志耳,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张翰弃名爵就鲈鱼,李白“不为鲈鱼”,此行也并未“入剡中”,而是周游在江汉一带,寻找机会,以求仕进。他还豪迈声称:“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希求“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这种建功立业的宏愿,积极入世的精神,和张翰的态度恰恰相反。饱览剡中的名山佳水,诚然是诗人所向往的,但不仅仅局限于此。这里的“自爱名山入剡中”,无非是标榜自己高人雅士的格调。所以说李白自诩有经邦济世之才,政治抱负相当强烈。但他不考科举,不陈情,不干谒,总幻想如许多先秦策士那样一举而至卿相。在当时的社会风尚下,“仙风道骨”和“经济之才”一样,可以成为“游说万乘”的资本。李白天宝初年的入宫,正是受到道家人物玉真公主等人的引荐。(#)(*’&&) 李白的“谪仙”意识是来自家庭和社会的角色期待、整个社会的崇仙好道风气的濡染、由仙隐可达仕途的“终南捷径”的现实存在等因素共同造就的。因此李白的“谪仙”意识也给其游仙诗带来与众不同的面貌。 二、入世济世遁世三阶段的创作 李白的游仙诗与其人生理想和遭际息息相关。大抵而言,天宝入京前的求仙访道及所作游仙诗,是诗人“声闻于天”的手段,入世求仕才是真正的目的。把游仙诗当作仕进手段,是李白的一个创造。这一创造是在现实存在着“终南捷径”的条件下实现的。因此李白早期的游仙诗同样有很强的寄寓,抒写了诗人在“求仙访道”掩盖下的强烈的济世之心。李白在被召入京时,以为会实现“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理想。要为国家为苍生建功立业,内心极度欣慰兴奋。于是有了“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迈行状,“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负心态。没想到玄宗已不是那个礼贤下士、励精 论李白游仙诗 学术园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