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城综合体的成功案例分析

产城综合体的成功案例分析
产城综合体的成功案例分析

产城综合体的成功案例分析

案例一、深圳市通过产业布局规划实现由“产城互促”到“产城融合”

一、传统产业布局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产业布局的影响要素认识不足

伴随产业升级、基础设施改善、交通通讯技术发展及生活消费观念变化,传统理论中影响产业布局要素,如地租、交通、基础设施等已不再是决定性要素;技术创新环境、政策法规和行政绩效、生态、人力资源供给、地方文化等新要素影响日趋增强。而目前产业布局规划大多还依据传统理论编制,对新趋势关注较少,也缺少从空间供给需求角度进行的产业分类研究,使得产业布局缺乏清晰的空间指向,布局规划对新增产业门类缺乏兼容,难以保证空间供给与产业需求匹配,降低了空间供给效率。

2、缺乏产业布局与城市功能协调发展研究

传统产业布局规划重视产业规模扩张与效率提升,立足产业需求对城市空间资源进行最大化挖潜,缺乏对产业布局和城市功能关系的协同研究,不能满足步入工业化中后期、以“质量提升”取代“增量扩张”为主要发展目标的城市需求。

3、缺乏产业规划与城市规划调控管理街接统筹

城市规划是指导城市各类功能(包括产业功能)布局和土地利用的法定依据,然而当下产业布局规划与城市规划在诸多方面存在不衔接,导致难以落地实施。一是总体布局上,部分新设产业园区游离于城市规划区之外,与城市总体布局相分离,脱离统一的规划管理监控。二是产业布局规划虽位于城市规划范围内,但无法与城市规划在用地指标、功能安排、设施配套方面进行对接。三是在编制思路和技术手段上缺乏协调,产业布局规划以引导性为主,缺乏强制性内容,与作为管理实施依据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缺乏接口,分头编制的控规汇总到全市层面后往往出现各种走样;如产业规划判断制造业向服务业升级地区,由于基层政府短期利益驱动向居住功能置换。

二、产业布局影响要素

结合国内外案例研究,笔者将当前产业布局的主要影响要素总结为科技要素、成本要素、服务要素、特色资源要素、生态资源要素等五种类型。

1、科技要素

当今科技革命推动的知识产业以科学技术群落形式出现在各个领域,起主导作用的不是单项科学技术,而是由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生物、海洋、环境等众多科学技术“交叉、融合”组成的科技群落,它几乎囊括了所有学科、产业、部门。孕育这些科技群落的空间载体笔者称之为科技要素,具体如大学、实验室、研究院所等为产业发展提供科学及技术创新动力的要素类型。科技要素导向型产业是以创新为核心动力的行业门类及环节,如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研发、中试、孵化等。

2、服务要素

服务要素是指专业化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高度集聚的空间要素。服务要素导向型产业是以服务供给质量与便利程度为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需要接近目标市场、快速了解顾客偏好及竞争者信息。传统服务主要面向普通终端消费者,但伴随生产性服务业从制造业中的分离与专业化发展,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为主要投入品的商务服务成为服务要素导向型的增长重点。此外,也有部分产业同时需要考虑服务与成本双重要素,如文化创意产业。

3、成本要素

成本要素是指影响企业成本的地租与人力等要素。成本要素导向型产业是以价格优势为核心竞争力的产业,例如制造业生产环节,及服务业的数据存储、客户呼叫等环节。

4、特色资源要素

特色资源要素是指城市中特色化、稀缺性的要素,如机场、港口类“交通资源”要素、海关特殊监管区类“政策资源”要素等。“交通资源”导向型产业如专业物流与商贸会展;“政策资源”导向型产业如保税物流、服务外包等。

5、生态资源要素

生态资源要素是指自然生态环境要素。由于城市中生态要素日益稀缺,生态资源要素导向型产业分类不仅考虑产业布局需求、更要考察产业环境友好程度,是能够对生态要素进行保护性开发的产业类型,如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产业。

表1产业布局影响要素分析

三、深圳通过产业布局规划实现由“产城互促”到“产城融合”的做法

1、深圳新一轮产业布局规划的背景

深圳城市规划部门自2004年起,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确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与相关产业部门合作组织编制了《深圳市工业布局研究与规划》、《深圳市现代物流业布局规划》、《深圳市金融产业布局规划》、《深圳市海洋产业布局规划》、《深圳市创意产业空间布局规划》、《深圳市总部经济发展空间布局研究》等专项规划,对合理布局产业、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具有指导意义。但按产业门类分别编制的规划置于共同空间平台时,不可避免存在交叉重叠、相互冲突的情况;且囿于传统产业布局规划编制方法局限,对于城市功能结构优化的积极影响不足。

更为艰巨的是,当前深圳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已接近极限,在国内率先进入了城市发展模式转型的阵痛期。面临着产业升级所需空间资源极其紧缺而大量优质空间被低效利用的尖锐矛盾;还要实现建设国际化城市、完善城市功能、保护生态环境的多元目标。面对为新兴产业提供增长空间和保障城市功能结构优化的双重挑战,新一轮产业布局规划以“产城融合”为目标,采取“全产业口径、全空间布局”思路,整合产业布局与城市功能关系,并进行了底限约束型的产业分区引导思路探索。

2、“产城融合”目标与“产城互促”路径设计

新的产业布局,需要以五类分区(中心区、过渡区、产业园区、特色资源区

和生态保护区)为基础,根据城市自身的空间层次确定产城融合的分阶段目标,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产城互促实施路径,由点带面逐步推进。

规划结合深圳城市空间结构组团化发展策略,提出未来‘产城融合”的具体目标:在空间格局上,在全市形成“市一分区组团一产业分区”的三级空间层次(图1)。为实现上述“产城融合”目标,规划设计了三阶段“产城互促”推进实施路径(图2)

第一阶段为功能整合阶段,划定五类分区并进行功能引导,重点整合现状分散的3880个工业区为空间集聚、产业关联、配套健全的产业园区,建立秩序。

第二阶段为重点地区组团化发展阶段,优先推进区位条件优越、发展潜力大的新城发展,以五类分区为基础推动新城建设,强化核心要素投放,吸引高端产业入驻、促动产业转型,推动其组团化发展。

第三阶段为组团式空间结构形成阶段,依托新城带动作用,在全市范围内推动以五类产业分区为支撑的组团化结构形成,使城市整体进入产城融合的高水平均衡发展阶段。

图1:深圳“产城互促”基本格局

图2:深圳“产城互促”阶段示意图

3、根据布局影响要素重组产业对象

本次规划以深圳“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产业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生物、互联网、新材料、文化创意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电子信息、先进装备、优势传统产业等制造业;金融、全球性物流、商贸会展、旅游、专业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基于对象重组的思路,规划对以上行业类型与产业链环节按照产业空间需求要素进行重组(表2)

表2 深圳产业布局影响因素及产业对象重组

4、产业分区划定与“五区一线”引导思路

基于产业对象重组,规划细化了五类分区(图3)划定原则、引导、目标等内容。针对深圳现状工业用地混乱的情况,规划还从合理引导工业用地功能调整的角度,明确分区内工业用地调整思路;并将产业园区边界划定为制造业布局控制

线(即“一线”),明确控制线外不再新增制造业,已有制造业鼓励向控制线内集聚(表3)

表3深圳产业分区划定标准与引导内容

图3:深圳五类产业分区

5、指标分解与两层次产业布局规划体系建立

为了加强产业布局规划与法定图则(即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衔接,规划除了将产业园区边界作为制造业布局控制线,还以法定图则编制的基本单元标准分区为接口,将总规确定的220km2规划工业用地指标分配到各个标准分区中(图4),强化规划衔接与指标落实。

图4:全市各标准分区内工业用地指标

此外,由于“产城互促”路径中确定近期工作重点是产业园区整合,深圳还面向全市产业园区编制了《深圳市产业园区空间整合实施规划》,落实全市层面布局规划意图,促进相关地区产业与城市功能的协调发展,为推进“产城互促”发展奠定基础(图5)

图5:深圳两层次产业布局专项规划体系

四、成功经验

重产轻城、自上而下的指令性产业布局规划已难以适应城市转型需求;但放任各产业自由发展,又可能引起总体层面的无序失控,因此转变产业布局规划编制思路与技术手段势在必行。

1、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需要相配套的城市功能支持

伴随第四次科技革命,以自然和社会等学科“交叉融合、源头创新”为推动的世界产业结构呈现出“产业融合发展、产业边界模糊、新兴产业涌现”等新趋

势,产业在布局上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和分散性,空间选择更注重城市要素投放,因此规划需要统筹考虑产业布局新要素需求与城市功能的匹配关系。

2、产业空间布局必须纳入统一的城市规划管理

为避免分类型、多头编制的布局规划叠加在全市层面出现矛盾冲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在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以外,不得设立各类开发区和城市新区”要求,产业布局规划应纳入统一的城市规划管理体系,通过城市规划实施手段统筹引导各类产业的空间布局与土地利用,强化布局规划实施力度、促进产业与城市功能协同。

3、规划思路与方法应促进“产城互促”、实现“产城融合”

在产业发展新趋势下,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结合更为紧密,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密不可分,以往就产业论产业、或脱离城市进行产业布局的方法已难以为继,规划思路与方法应向城市为产业投放核心要素、产业带动城市转型的互促模式转变,最终实现“产城融合”目标。

案例二:四川省蒲江县“两化互动,产城-体”建设寿安新城的做法与经验根据成都市委、市政府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蒲江县充分利用寿安镇优先发展重点镇的优质资源,按照“市场主体、产城融合”的理念和“工业新城、城市新区”的标准,启动寿安新城建设。通过“引入市场主体办园区,吸引社会资本建城市”,截至目前,己聚集包括世界500强工业企业一一德国博世集团、日本伊藤忠集团在内的25家印务包装企业及其关联企业,城镇建成区拓展了1平方公里,生态印务产业集群和山水园林相融的现代新城雏形基本形成。其主要做法与经验如下:

一、政企合作、互利共赢

为切实解决寿安镇城市发展和工业区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两大矛盾,蒲江县积极引入市场主体办园区。2010年4月,该县与成都市青羊区共同出资占股48%,由成都置信集团等社会资金占股52%,新组建青蒲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借鉴青羊工业总部基地的成功经验,以“政企合作、市场化运作”模式开发建设寿安新城,成为解决寿安“钱途”的起点。

青蒲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计划通过5~8年的时间,利用社会资金在市政基础设施、公建配套总投资45亿元,改善发展环境,吸引企业入驻,推进城市开发建设,实现土地资源利用最大化,并有效解决政府在基础设施及城市开发建设等方面投入乏力的问题;企业则从城市土地等优质资源的不断增值、城市开发建设等方面获得相应利润,实现企业与政府在资源资本共享方面的有机结合和互利共赢,从而最终达到“发展一个产业、建设一座城市”的目标。

二、规划先行、融合发展

政企合作开发模式确立后,青蒲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创新实施“产城一体”的理念,始终坚持规划的龙头地位,以规划的整体性确保工业园区和城市功能的最优化。把规划面积11. 43平方公里的寿安新城作为有机整体,统筹考虑新城的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形成分工明确、高度融合的“一心两轴三片”功能区。同时,以产业基地提升城市发展潜力,以城市配套提升产业基地品质,以开放式的园区理念,规划建设功能复合的高端产研住综合体、一站式综合服务体、厂房综合体,形成产业和城镇良性互动、相互支撑的发展格局,努力打造可自我成长、可持续发展、可满足不同群体生活需求的新兴城市。

1、功能复合,就近配套

寿安镇依托成都市优先发展重点镇,中国包装联合会命名的“中国包装印刷产业基地”及成都市确定的“成都现代印务基地”等优势,规划打造以现代印务、绿色食品产业为支撑,辅以生态宜居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工贸型城镇。如今的寿安工业园区的规划,工业园区复合布局,产城融合发展,将城市服务功能渗入产业区内,高端产研综合体、一站式服务综合体、以产业链相联系的厂房综合体使得生产区与生活区融合、生产区与公共游憩区融合、生产区与配套服务区融合。园区内的产业工人忙碌了一天,下班后只需要走几分钟就到家。周边超市、购物街区、公园等就在家的附近,购物、娱乐也近在咫尺。有效地打破过去工业区功能单一的状态,改变了过去产业和城市分割的做法。就近实现功能配套,把产业基地作为新城的一部分进行一体设计,以开放式园区的理念规划产业区用地布局、建筑功育旨。

2、产城相融,和谐共生

寿安的“产城一体”建设充分结合“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强调城市是载体,产业是动力,大力实施“产业兴城”战略,推动居住与产业互动,大力发展产业,提供就业岗位,加快劳动力转移,形成产业对城区发展的有力支撑,从而有效解决人往哪里去的问题。农民通过城市发展、产业发展成为市民,成为产业工人,在提高生活品质的同时,获得持续的收入保障。真正体现生产、消费、流通的一体化,工作、学习、生活的便利化,政府、企业、设施的人性化。

3、保护生态,互动发展

在产城一体理念的指导下,寿安镇规划了约350亩的生态湿地防泄蓄水,改善自然环境,并成为旅游景点。通过修复寿安历史文化老建筑,形成人文历史观光点。街区改造体现时代特征,塑造“城在田中,园在城中,人在园中”的美好画卷,以吸引更多投资者投资创业。

三、创新突破、破解难题

1、推进建管方式创新

充分整合企业在市场、资金、招商、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和政府在资源、服务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以公司为主体,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投资、统一开发、统一招商、统一管理的“六统一”模式,由青蒲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统

筹推进寿安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了三个转变:一是投资和建设均由政府为主转变为以市场为主;二是由园区招商转变为载体招商;三是由土地招商转变为厂房招商。

2、推进服务机制创新

按照精细化、人性化和长效化的要求,努力创新服务管理方式。设立寿安新城政务服务分中心,建立完善全程代理(代办)服务、项目建设协调会议等制度,及时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的问题和困难;积极推进社会组织服务范围和功能向园区延伸,而政府则当好城市和产业发展的定位者,当好资源的配置者和市场主体的服务者,从而实现政企分工合作,同心协力建立运营长效机制。

3、破解资金瓶颈

蒲江县坚持市场化运作、多元化筹资,广聚建设发展资金,有效解决了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投入不足的问题。截至目前,青蒲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已与中铁信托、农业发展银行、天津银行、成都农商银行等金融机构达成10亿元规模的融资合作,并实现融资4亿元以上。通过一年多的努力,己完成总投资巧亿元,实施征地拆迁1500余亩,征地农转非参保1876人,参保率达100:建成长4000米的景观大道、1. 4万平方米的综合服务中心和2000米的滨河绿带以及11万平方米的安置房建设,新开发就业岗位3000个,解决各类就业2000人,有效保障了城乡居民持续、稳定增收。

经典案例,深度解读田园综合体

案例 1、日本 总体特征:众所周知,日本乡村公路发达,地广人稀,非常适合居住,日本向来重视民宿文化的保护,而乡村文化作为民宿文化的一部分,更是被日本视为传统。日本乡村具有保护意义的民居和民间手艺会由政府拨款支持,不少乡村还有博物馆。对于民居,政府给予主人资助,对于传统的手艺、表演、技艺,政府拨专项资金记录保存并寻找传承者,颁布《文化财产保护法》进行认定。这些举措使得日本乡村文化从衰落走向复兴。日本乡村也有旅游,只是他们依然以农业为主,旅游只是提高经济和促进农村发展的手段。生产的项目作为旅游观光点,农副产品和加工产品直接由游客品尝,或者将有机农产品带回家。日本乡村有个有名的节日,叫做"浊酒节",类似于国内乡村挖掘乡村旅游的文化,日本也要挖掘具有代表性的节日庆典或者民歌表演,把传统的劳作和歌舞结合起来,展示劳动的快乐。 典型案例:典型代表是日本的MOKUMOKU农场。MOKUMOKU农场位于日本三重县伊贺市郊区,主打生态+农业+猪+体验,其内部分为四块:餐饮区、住宿区、休闲娱乐区、购物区,依次满足游客食、住、娱、购四大需求。农场商品购买区,有蔬菜交易区、牛奶工坊区等,主题餐厅还能料理猪肉加工的食物,既留住游客的心,又留住游客的胃。购买的猪肉多是由附近农场的农民养殖的,并且有养殖者的个人信息,也让游客吃的放心。 借鉴之处:日本有完善的制度保障机制和政府激励措施,国家财政愿意出钱扶持并能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生产手段也逐渐自动化和智能化。 2、美国 总体特征:美国与日本不同之处在于,日本主要采取政府补助的形式,而美国主要采用农场与社区互助的形式。而日本主要采取政府补助的形式。社区居民作为参与者共同分担风险和成本,共同盈利。

中国大田园综合体成功案例分析

中国田园综合体5大成功案例分析 田园综合体是什么?其实就是农业+文旅+地产的综合发展模式。“田园综合体”横跨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与中国休闲旅游经济发展两个领域,将成为今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大方向。 早在2012年底的时候,我国就有8.5万个村开展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活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主体达到170万家,其中农家乐150万家,从业人员2800万,占全国农村劳动力的6.9%,年接待游客8亿人次,实现营业收入超过2400亿元。中国休闲农业产业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亮点之一,并彰显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7年版中国田园综合体项目投资咨询报告》指出,目前全国有5个成功的田园综合体,详细信息如下: 1、无锡田园东方 田园东方是我国目前比较成功的田园综合体落地案例,是田园综合体的先行者。由东方园林产业集团投资50亿元建设的国内首个大型田园综合体项目于2016年3月份启动,项目规划总面积6246亩,于4月初启动建设,力争通过3至4年全面完成。位于江苏无锡阳山镇,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等产业为一体,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融与可持续发展,通过“三生”(生产、生活、生态)、“三产”(农业、加工业、服务业)的有机结合与关联共生,实现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田园居住等复合功能。 2、多利成都农庄 成都多利农庄围绕打造国际乡村旅游度假目的地,在郫都区红光镇、三道堰镇等6村连片规划建设多利有机小镇。计划总投资150亿元,总共占地2700多亩,其中农业用地1950亩。其优质的生态资源禀赋在成都近郊中极具竞争力,具有集优质有机蔬菜种植、美丽乡村建设,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区打造为一体的潜力和优势。 目前,已完成投资5.2亿元,实施了8.1万平方米的农村新型社区建设,首批示范农庄和有机生活体验馆已正式对外开放,游客可来体验乡村风光、有机蔬菜种植以及乡村酒店等特色旅游。 3、蓝城农庄小镇 宋卫平魂牵梦绕的“农庄”,终于有了第一个实体。农庄占地面积约20亩,主体是一栋落地约500㎡的中式宅院。户外,便是前庭、后院、菜园,再到大片农田和果林的“庭院园田”四级体系。

国内6大“田园综合体”建设成功案例分析

国内6大“田园综合体”建设成功案例分析 继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田园综合体”后,财政部又连续印发了开展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的《通知》和《意见》,确定今年在河北、山西等18个省份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建设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本文为江苏,上海,安徽,黑龙江,四川,内蒙古等地的田园综合体样板间建设案例分析。 田园综合体的组成: 农业产业区 生产性主要功能部分,为综合体发展和运行提供产业支撑和发展动力的核心区域

生活居住区 城镇化主要功能部分,农民、工人、旅行者等人口相对集中的居住生活区域 文化景观区 吸引人流、提升土地价值的关键,以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和优质农产品为基础的主题 休闲聚集区 满足客源各种需求的综合产品体系,使城乡居民能够享受休闲体验乐趣 综合服务区 城镇化支撑功能,为综合体各项功能和组织运行提供服务和保障的功能区域

江苏·无锡阳山田园东方项目--国内落地实践的第一个田园综合体项目 2012年,在“中国水蜜桃之乡”无锡市惠山区阳山镇的大力支持下,内地第一个田园综合体项目--无锡田园东方落地实践。田园东方综合体分三部分,农业、文旅和居住,以及内在的复合业态。 农业商业化 田园东方的农业是以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辅助,把农业进行商业化,定位是企业化服务型的农业平台。阳山本身有优质的水蜜桃资源,而该项目通过公司化、规范化、科技化的运作,使得形成

的产业园能作为当地社会的基础性产业。 自然多样的文旅产业 文旅是以生态自然型和多样的旅游产品和度假产品的组合,以此作为产业的根本。比如主题乐园、不同的度假产品和度假村、精品酒店、民宿集群和营地等。 创新社区居住方式 田园社区属于居住的一部分,服务于原住民和新移民,以及旅居的客群,最终形成新的社区和新的小镇。社区分两类,一是结合宅改、土改的政策和试点,用集体建设用地的方式进行开发。另外,利用国有建设用地为基础的开发,这两种社区混合进行。 决策点评 田园东方项目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等产业为一体,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融与可持续发展,通过“三生”(生产、生活、生态)、“三产”(农业、加工业、服务业)的有机结合与关联共生,实现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田园居住等复合功能。

3个商业综合体室内空间设计经典案例浅谈

3个商业综合体室内空间设计经典案例浅谈 城市的快速发展,业态多样化与消费享受化,引导了商业地产的升级与变革,形成了休闲商业聚集的全新创造——商业综合体。这是一种将城市中商业、办公、居住、旅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等城市生活空间的三项以上功能进行组合,形成相互依存、相互裨益的能动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复杂而统一的综合体。 案例1:【成都蓝光空港】 设计单位:毕路德 业主单位:蓝光集团 设计面积:16846㎡ 项目位置:四川成都 设计思路: 成都蓝光空港地处成都大西南中心片区唯一一个超大体量的商业中心,根据国际商业空间近年的发展方向,打造以休闲氛围、主题故事、艺术品位为核心的体验性购物环境。

设计师通过对材料肌理的质感化、材质的自然化和室内造型的户外化,营造出商业街道的故事场景,强化休闲体验的同时,突出了地域文化特色。富有变化的戏剧性光氛围处理,通过降低普通照明,引入集中式焦点光线,使其具有故事感的“舞台”效果,变普通商城为吸引年轻社群的交往空间。

通过开放式中岛自由布局,充分利用了交通空间。同时运用通道上安排摊档式花车及商铺空间的外摆,营造出目不暇接的热闹的商业感受。巧妙地放置具文化故事内涵的艺术装置,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抽象提取与再创造,形成“话题”中心,产生强烈的可记忆符号。

案例2:【沈阳信基购物中心】 设计单位:毕路德 业主单位:沈阳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设计面积:51.5万平方米 项目位置:辽宁沈阳市

设计思路: 人们常说创意来源生活,果不其然。沈阳信基购物中心的室内空间设计灵感源于中国随处可见的连绵翠峰,随意自然的组合取代了固定而生硬的柱网结构,独具吸引力。同时建筑设计中林林总总的结构柱巧妙地隐藏于总图之中,设计的最终效果是从视觉上将原有的12根柱子减少为3根。 外,在统一的平面上新墙体的比例和尺寸正好适合现有的开窗,利于将自然光线引入室内空间,打造贵宾室,服务空间和办公室。最终创造出了一个充满活力又独特的空间,从视觉上放大原有小空间的比例,令线、板等元素的自由组合维持住了一种微妙的平衡,如同一幕戏剧里的缤纷角色。 选用不规则的线条来做完整个空间主要的设计语言,用几何图形进行堆砌、排列和转换,使人置身其中感受光影虚实间的流转,制造内部场域从下而上、从

经济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情况的报告

朝阳柳城经济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 情况的报告 县人大常委会: 2015年初,按照朝阳市委、市政府“五个一工程”建设的战略部署,朝阳县依托二十家子镇和有色金属产业园区成立朝阳县经济技术开发区,初步提出了开发区与新市镇同步发展、融合发展的规划设想,编制了《朝阳县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2016年4月,开发区晋升为省级经济开发区,更名为朝阳柳城经济开发区。下面将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情况。 一是科学编制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体现产城融合发展理念。委托辽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编制了《朝阳县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2015--2030)》,开发区按照区域协调、融合发展的产业发展思路,构建“三支柱、双培育”的产业发展“3+2”模式,产业发展将经历以下两个阶段,全面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的产城融合新局面。第一阶段(2015--2020年)开发区逐渐投入到更大面积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开发。产业规模扩张和结构完善过程中产生对生产性服务业及消费性服务业的内在需求,也会促进产业升级和配套服务产业的发展。就业人群构成逐渐丰富,各类服务设施逐渐完善,建设职业学校、人才公寓、酒店、产

业服务平台等生活性和生产性服务设施。第二阶段(2020--2030年)开发区由产业功能主导区逐渐转变为新型工业示范基地和产城融合发展新城区,实现“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通过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同步进行,工业新区和二十家子镇区实现基础设施共享,就业人群和居住人群结构匹配、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联系紧密的产城融合新局面。工业与贸易的双轮驱动,二十家子新市镇社会经济达到全县一流水平,成功打造为朝阳县副中心。 二是明确产业定位,产业发展体现产城融合发展理念。开发区紧紧抓住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这一核心命脉,依托“装备制造、有色金属、精细化工”三大主导产业,重点打造“三基地一园区”,具体为:利用温甬台地区汽车零部件企业转移契机,依托标准化厂房和张世新能源汽车这个龙头,打造北方汽车零部件产业配套基地;利用县域内丰富的钒钛资源,依托中科院过程所辽西钒钛湿法冶炼新工艺,打造钒钛产业基地;利用化工产业园优势,依托南开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先进技术,打造辽西地区精细化工科研成果转化承接地;利用开发区距离锦州港仅有65公里的区位优势,依托国电投锦赤货运专线东大屯车站,打造国电投朝阳(保税)物流产业园区。 截至5月中旬,现已在开发区注册的企业有64家。其中,装备制造企业21家,包括张世新能源汽车、辽宁精锐、

农旅田园综合体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立项案例

农旅田园综合体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中咨国联出品

目录 第一章总论 (9) 1.1项目概要 (9) 1.1.1项目名称 (9) 1.1.2项目建设单位 (9) 1.1.3项目建设性质 (9) 1.1.4项目建设地点 (9) 1.1.5项目负责人 (9) 1.1.6项目投资规模 (10) 1.1.7项目建设规模 (10) 1.1.8项目资金来源 (12) 1.1.9项目建设期限 (12) 1.2项目建设单位介绍 (12) 1.3编制依据 (12) 1.4编制原则 (13) 1.5研究范围 (14) 1.6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14) 1.7综合评价 (16) 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必要性可行性分析 (17) 2.1项目提出背景 (17) 2.2本次建设项目发起缘由 (19) 2.3项目建设必要性分析 (19) 2.3.1促进我国农旅田园综合体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20) 2.3.2加快当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20) 2.3.3满足我国的工业发展需求的需要 (21) 2.3.4符合现行产业政策及清洁生产要求 (21) 2.3.5提升企业竞争力水平,有助于企业长远战略发展的需要 (21) 2.3.6增加就业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的需要 (22) 2.3.7促进项目建设地经济发展进程的的需要 (22) 2.4项目可行性分析 (23) 2.4.1政策可行性 (23) 2.4.2市场可行性 (23) 2.4.3技术可行性 (23) 2.4.4管理可行性 (24) 2.4.5财务可行性 (24) 2.5农旅田园综合体项目发展概况 (24) 2.5.1已进行的调查研究项目及其成果 (25) 2.5.2试验试制工作情况 (25) 2.5.3厂址初勘和初步测量工作情况 (25)

产城融合案例

(一)产城融合 1.产城融合的内涵 产城融合是在我国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相对于产城分离提出的一种发展思路。要求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城市没有产业支撑,即便再漂亮,也是“空城”;产业没有城市依托,即便再高端,也没有活力。城市化与产业化要有对应的匹配度,不能一快一慢,脱节分离,且产城融合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 因此,“产城融合”是指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以产业为保障,带动城市经济发展,以达到产业、城市、人之间的健康、可持续、有活力的发展模式。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城市和产业共生、共利。具体意义体现在: 1、有利于实现城市土地集约化,扩大产业空间加速产业聚集; 2、有利于增加就业人口,规避盲目城市化带来的空城现象; 3、有利于构建城市产业生态体系,增强产业自我更新能力; 4、有利于城镇化有序推进,促进城市一体化建设。 2.产城融合的方式 有产城融合发展需求的区域可归纳为两大类: (1)有产无“城” 有很好的产业基础,例如较为成熟的产业园、开发区等原以生产

为主导的区域,这类区域受制于土地成本和交通需求,一般处于交通较为便利的城市边缘。因前期多以通过链家的土地和劳动成本吸引企业入驻,土地利用方式粗放,规划缺少教育、医疗、商业、文化等配套设施,功能相对单一。但由于多年的发展也具备一定的人口基数。在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居住生活品质的情况下,单一的居住功能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导致职住严重失衡,潮汐交通压力大,交通拥堵也在无形中增加了通勤的时间距离,并将导致更多的环境污染。 这类区域发展的迫切需求为:在产业、居住功能的基础上,完善教育、医疗、商业、文化等配套设施;难点在于人口基数有限,规模效益难以实现,使得配套设施的健康运行面临挑战。 图:潮汐交通 (2)有城无“产” 城市在过去依托某种大型产业已发展成熟,但过去的产业(例如炼钢厂、纺织厂、废弃铁路站场等)模式已被产业链淘汰或者面临严

中国产城融合的现实背景与问题分析_罗守贵

2014年第4期 第22卷(总98期)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JTU(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No.4,2014Vol.22Jul ,No.98收稿日期:2014 05 0 9作者简介:罗守贵,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中国产城融合的现实背景与问题分析 罗守贵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200 252) 摘 要:产城融合这一命题是本轮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因产业发展与城市空 间扩张脱节,产生了大量所谓鬼城的背景下提出的。无论是从全国范围、都市圈范围 还是从单体城市范围看,城市空间与产业发展的不协调问题都普遍存在,并且三个区域层面的问题表现各不相同。建议在新一轮城市规划中,先进行产业规划,再进行城 市空间规划。通过这种规划,严格限制那些没有产业支撑的城市扩张冲动。与此同 时,对那些产业发展良好的小城镇,则可以解决他们的城市身份,在全国建成一大批生 机勃勃、各具特色的小城市。 关键词:产城融合;城市规划;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F 29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 7095(2014)04 017 0 5一、产城融合的内在机理 产城融合更多的是在中国大规模新城新区建设背景下提出来的,其内在的机理实际上是城市的本质、功能在区域经济动态发展中的体现。原因在于,在中国这一轮大规模新城新区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突出的问题,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事实上,产城融合这个问题不应该成为一个问题,因为没有产业,就没有城市;没有城市也就没有产业。图1 产城导入与城市形成和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DOI:10.13806/https://www.360docs.net/doc/b212409178.html,ki.issn1008-7095.2014.04.004

中国大田园综合体成功案例分析

中国田园综合体5大成功案例分析

田园综合体是什么?其实就是农业+文旅+地产的综合发展模式。“田园综合体”横跨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与中国休闲旅游经济发展两个领域,将成为今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大方向。 早在2012年底的时候,我国就有万个村开展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活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主体达到170万家,其中农家乐150万家,从业人员2800万,占全国农村劳动力的%,年接待游客8亿人次,实现营业收入超过2400亿元。中国休闲农业产业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亮点之一,并彰显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7年版中国田园综合体项目投资咨询报告》指出,目前全国有5个成功的田园综合体,详细信息如下: 1、无锡田园东方 田园东方是我国目前比较成功的田园综合体落地案例,是田园综合体的先行者。由东方园林产业集团投资50亿元建设的国内首个大型田园综合体项目于2016年3月份启动,项目规划总面积6246亩,于4月初启动建设,力争通过3至4年全面完成。位于江苏无锡阳山镇,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等产业为一体,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融与可持续发展,通过“三生”(生产、生活、生态)、“三产”(农业、加工业、服务业)的有机结合与关联共生,实现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田园居住等复合功能。 2、多利成都农庄 成都多利农庄围绕打造国际乡村旅游度假目的地,在郫都区红光镇、三道堰镇等6村连片规划建设多利有机小镇。计划总投资150亿元,总共占地2700多亩,其中农业用地1950亩。其优质的生态资源禀赋在成都近郊中极具竞争力,具有集优质有机蔬菜种植、美丽乡村建设,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区打造为一体的潜力和优势。 目前,已完成投资亿元,实施了万平方米的农村新型社区建设,首批示范农庄和有机生活体验馆已正式对外开放,游客可来体验乡村风光、有机蔬菜种植以及乡村酒店等特色旅游。 3、蓝城农庄小镇 宋卫平魂牵梦绕的“农庄”,终于有了第一个实体。农庄占地面积约20亩,主体是一栋落地约500㎡的中式宅院。户外,便是前庭、后院、菜园,再到大片农田和果林的“庭院园田”四级体系。

国外著名商业综合体案例调研分析报告

国外著名商业综合体案例调研分析报告 摘要:城市商业综合体的开发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已经成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介绍了国外著名的四处商业综合体,并进行了深入的比较与分析,意在能够对大型商业综合体的概况和发展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并对建筑如何融入城市空间以及场所精神的营造有更深的体会。 关键词:国外,商业综合体,调研分析 0 引言 任何一个国家的大城市都有一个或几个著名的商业综合体。这些商业综合体不仅仅是一个城市对外展示的形象窗口,也是当地居民休闲、购物、娱乐、消费的汇集地,更是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活力象征。这些商业综合体依托优良的社区环境、繁华的商业氛围、齐全的商业设施以及独具特色的经营品位,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规划建设,最终成为一座城市特有的吸引力和品牌。城市因商业建筑而具魅力,商业建筑更为城市增添风采。 目前,我国很多城市在发展中都把商业综合体的建设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城市甚至在倾全力开发主题商业街、商业综合体,这说明商业建筑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被认识,人们对商业建筑的需求和要求越来越受到关注。但是,我们不应盲目发展与建设,借鉴他人经验,对我们或许有更多的裨益。 下面对世界上几个著名的商业综合体作一介绍,并进行比较分析。 1 日本难波公园 难波公园是位于大阪传统热闹商业区的现代建筑,并非传统意义的公园,是一个购物中心与办公楼的综合体。从远处看去,难波公园(Namba Park)是一个斜坡 公园,从街道地平面上升至8层楼的高度,层层推进、绿树茵茵,仿佛是游离于城市之上的自然绿洲,与周围线形建筑的冷酷风格形成强烈对比,成为嘈杂背景下的一处生动、温馨的街景。 其原址是一座棒球馆,位于邻近难波 火车站的一片新商业区,离机场一站之遥,将城际列车、地铁等交通枢功能与办公、酒店、住宅完美结合,是日本开发成功的城市综合体的代表项目。 1.1场所概念 难波公园的设计灵感都来源于能够不断重生的自然力量,这种被普遍认知的力量在连接新旧事物中又贯穿着东西方文明。在设计中,自然环境被巧妙地融入都市规 划之中。这个项目不仅仅是一个商业项目,

产城融合发展改革试点方案

邵武市产城融合发展改革试点方案 为支持邵武市加快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探索产业与城市互动融合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服务全省城镇化事业,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为目标,以产业与城市互动融合发展为主线,以园区升级行动、城区融合行动和旅游区建设行动等“三区行动”为抓手,促进产业园区向城区聚拢、产业活动向园区集中、城市功能向园区拓展,构建要素匹配、功能齐备、服务完善的“产业-城市”空间复合体,形成产业发展、城镇建设和人口集聚协调统一、互促共进的积极态势。推动规划建设、人口管理、土地管理、环境保护、公共服务、体制机制等关键领域改革,建成“生态美、百姓富”的宜居宜业宜游城市。 (二)发展目标 推动邵武市加快形成以产兴城、依城促产的产城融合发展新格局。 — 1 —

--到2015年,“三区行动”进展顺利,产城融合发展初见成效,产业空间布局与城市空间布局进一步协调,林产加工、纺织服装和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转型升级,生物、食品和旅游等新兴产业培育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一城四翼”城市框架初步形成,主要产业园区的城市功能得到增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基本覆盖新城区,中心城区人口承载力进一步提高。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24平方公里,市域总人口达到30万人,市区人口达到19万人,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调整为16:48:36。人口管理制度、土地管理制度、行政体制机制等各类改革试点工作初显成效。 --到2020年,“三区行动”阶段性完成,产城融合发展目标基本实现,产业空间布局与城市空间布局高度一致,产业发展全面提升,工业壮大做强,旅游业成为重要增长极,主要产业园区的城市功能基本完备,“一城四翼”城区格局基本成型,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全面覆盖新城区,中心城区人口承载力显著提高。市域总人口达到35万人,市区人口达到24万人,城镇化率达到80%以上,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调整为10:50:40。人口管理制度、土地管理制度、行政体制机制等各类改革试点工作取得预期效果。 二、主要任务 (一)提升“三区”发展,增强城镇化发展带动力 1. 实施“园区升级行动” — 2 —

国内首个成功田园综合体案例剖析--无锡田园东方

国内首个成功田园综合体案例剖析--无锡田园东方 无锡阳山的田园东方作为国内首个田园综合体,以生态农业、旅游、产业集群、生活方式为园区的发展模式,其强调新型产业的综合价值,包括农业生产交易、乡村旅游休闲度假、田园娱乐体验、田园生态享乐居住等复合功能。 田园东方项目旨在打造活化乡村、感知田园城乡生活,将生活与休闲相互融合。为原汁原味地呈现江南农村田园风光,选址于拾房村旧址。在原有村落格局较好保留的基础上,设计又赋予了新的生命活力。该项目投资50亿元,是国内首个田园综合体项目。 项目概况 田园综合体选址于阳山镇北部,东南部与西南部分别与阳山镇老镇区和新镇区相接,新长铁路穿过其南部,总面积约416公顷(6246亩),约占镇区总面积的1/10。 整体构建三次产业互动发展的格局,是奠定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础。规划中逐步形成了以高效科技的农业生产优化为基础,积极植入三产、提升二产的产业发展模式。发展中以乡村休闲、文化旅游、田园小镇为核心,进一步引领农业转型增效。项目总体规划与设计已持续了两年的时间,项目一期建设已初步成形,二期规划设计和项目建设仍在完善,将在不断探求“田园进化”的实践方案中前行。 项目背景 国家政策形势: “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等国家政策下,借助“田园综合体”模式探索“田园”经济,无疑符合国家政策、产业发展大势。 业务实力: 东方园林占得先机,除了敏锐的战略决策,也因其在景观建筑、

生态环境、文化休闲旅游等领域的长期积累和全产业链的搭建。 项目区位: 无锡市阳山镇拥有桃园、古刹、大小阳山、地质公园等生态自然景观。位于长三角经济圈的阳山镇近郊区域,交通便捷且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田园风光。 核心竞争力: 依托自身在生态、苗木、景观、田园、文旅、置地及婚尚等业务板块上实现产业链高度整合和长期的行业积累,迎合了新型城镇化的政策与产业趋势。 规划理念 项目整体规划设计以“美丽乡村”的大环境营造为背景,总面积6500亩,其中3500亩种植水蜜桃。以“田园生活”为目标核心,将田园东方与阳山的发展融为一体,贯穿生态环保的理念。是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等产业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实现“三生”、“三产”的结合与共生。

产城综合体的成功案例分析

产城综合体的成功案例分析 案例一、深圳市通过产业布局规划实现由“产城互促”到“产城融合” 一、传统产业布局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产业布局的影响要素认识不足 伴随产业升级、基础设施改善、交通通讯技术发展及生活消费观念变化,传统理论中影响产业布局要素,如地租、交通、基础设施等已不再是决定性要素;技术创新环境、政策法规和行政绩效、生态、人力资源供给、地方文化等新要素影响日趋增强。而目前产业布局规划大多还依据传统理论编制,对新趋势关注较少,也缺少从空间供给需求角度进行的产业分类研究,使得产业布局缺乏清晰的空间指向,布局规划对新增产业门类缺乏兼容,难以保证空间供给与产业需求匹配,降低了空间供给效率。 2、缺乏产业布局与城市功能协调发展研究 传统产业布局规划重视产业规模扩张与效率提升,立足产业需求对城市空间资源进行最大化挖潜,缺乏对产业布局和城市功能关系的协同研究,不能满足步入工业化中后期、以“质量提升”取代“增量扩张”为主要发展目标的城市需求。 3、缺乏产业规划与城市规划调控管理街接统筹 城市规划是指导城市各类功能(包括产业功能)布局和土地利用的法定依据,然而当下产业布局规划与城市规划在诸多方面存在不衔接,导致难以落地实施。一是总体布局上,部分新设产业园区游离于城市规划区之外,与城市总体布局相分离,脱离统一的规划管理监控。二是产业布局规划虽位于城市规划范围内,但无法与城市规划在用地指标、功能安排、设施配套方面进行对接。三是在编制思路和技术手段上缺乏协调,产业布局规划以引导性为主,缺乏强制性内容,与作为管理实施依据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缺乏接口,分头编制的控规汇总到全市层面后往往出现各种走样;如产业规划判断制造业向服务业升级地区,由于基层政府短期利益驱动向居住功能置换。 二、产业布局影响要素 结合国内外案例研究,笔者将当前产业布局的主要影响要素总结为科技要素、成本要素、服务要素、特色资源要素、生态资源要素等五种类型。 1、科技要素

田园综合体+农业特色小镇成功案例开发策略、盈利模式

田园综合体+农业特色小镇成功案例:开发策略、盈利 模式 田园综合体是集现代农业、休闲农业、田园生活于一体,跨产业、跨功能的综合体。发展田园综合体需要做到发展优势项,做出特色,保存长久生命力,这样才能使之得到循环持续健康发展。本文在分析国内外田园综合体建设成功案例的基础上,力图归纳总结田园综合体的运营模式、盈利模式及对投资田园综合体的启示。 一、台湾清境农场 休闲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台湾农业的成功转型,"三产"融合促进了台湾农业旅游经济的发展。台湾休闲农业起源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目前台湾的休闲农业已经走红国际市场,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大陆等地的游客不断增多。 清境农场是台湾休闲农业的经典项目之一,创建于1961年,位于台湾南投县仁爱乡,临近合欢山,面积700公顷,海拔1748米,有"雾上桃源"的美名,是台湾最优质的高山度假胜地。 清境乡村农场利用优质的草场和山地景观资源,打造特色农场和风情民宿,吸引游客远离城市,体验独特的山地田园风光。清境农场整体规划 ◆线:车行路、六大步道意境深远

清境六大步道最能让人深刻感受清境真实面貌。坐落在青青草原四周的六大步道:大片的茶园,碧绿青翠就像是湖泊般的[翠湖步道]、近距离接触羊群牛群是农场畜牧中心[畜牧步道]、柳杉群林,寻幽静谧,享受森林浴最佳去处的是[柳杉步道]、最佳观落日美景的[落日步道]、拾阶而上的[步步高升步道],最具人气指数遍布白色法国菊玛格丽特,十分具有欧洲风情的[玛格丽特步道]。一路由北到南相互连接的步道群,是踏青、健行、赏景的连接网脉。 ◆点:游客中心、休闲中心、特色民宿相辅相成 ◆面:草场、牧场、花园、茶园浑然一体 将景区节点离散化,在草场、牧场、花园和茶园等各个片区打造不同主题的景观和休闲娱乐活动。 在这片偌大的仙境之中,最受欢迎的景点莫过于清境农场的青青草原以招牌"羊咩咩脱衣秀"最负盛名,深得大众喜爱。绵延不尽的草地上有着成群的牛羊不时穿梭其中,山林田野的纯净之美,徜徉其中不但可近距离地接触到牛羊,还能欣赏到可爱的"绵羊秀"。 创意文化植入 以本地摆夷族文化为主题,打造包括节庆、美食等多重参与性文化体验,挖掘当地文化潜在价值。 清境农场模式 主题个性化:个性定制化旅游服务,满足不同客户需求

产城融合发展改革试点方案

产城融合发展改革 试点方案 1 2020年4月19日

邵武市产城融合发展改革试点方案 为支持邵武市加快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探索产业与城市互动融合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服务全省城镇化事业,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为目标,以产业与城市互动融合发展为主线,以园区升级行动、城区融合行动和旅游区建设行动等“三区行动”为抓手,促进产业园区向城区聚拢、产业活动向园区集中、城市功能向园区拓展,构建要素匹配、功能齐备、服务完善的“产业-城市”空间复合体,形成产业发展、城镇建设和人口集聚协调统一、互促共进的积极态势。推动规划建设、人口管理、土地管理、环境保护、公共服务、体制机制等关键领域改革,建成“生态美、百姓富”的宜居宜业宜游城市。 (二)发展目标 推动邵武市加快形成以产兴城、依城促产的产城融合发展新格局。 2 2020年4月19日

--到,“三区行动”进展顺利,产城融合发展初见成效,产业空间布局与城市空间布局进一步协调,林产加工、纺织服装和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转型升级,生物、食品和旅游等新兴产业培育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一城四翼”城市框架初步形成,主要产业园区的城市功能得到增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基本覆盖新城区,中心城区人口承载力进一步提高。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24平方公里,市域总人口达到30万人,市区人口达到19万人,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调整为16:48:36。人口管理制度、土地管理制度、行政体制机制等各类改革试点工作初显成效。 --到2020年,“三区行动”阶段性完成,产城融合发展目标基本实现,产业空间布局与城市空间布局高度一致,产业发展全面提升,工业壮大做强,旅游业成为重要增长极,主要产业园区的城市功能基本完备,“一城四翼”城区格局基本成型,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全面覆盖新城区,中心城区人口承载力显著提高。市域总人口达到35万人,市区人口达到24万人,城镇化率达到80%以上,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调整为10:50:40。人口管理制度、土地管理制度、行政体制机制等各类改革试点工作取得预期效果。 二、主要任务 (一)提升“三区”发展,增强城镇化发展带动力 1. 实施“园区升级行动” 3 2020年4月19日

中国田园综合体5大成功案例汇总

中国田园综合体5大成功案例汇总 田园综合体是什么?其实就是农业+文旅+地产的综合发展模式。“田园综合体”横跨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与中国休闲旅游经济发展两个领域,将成为今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大方向。 早在2012年底的时候,我国就有8.5万个村开展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活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主体达到170万家,其中农家乐150万家,从业人员2800万,占全国农村劳动力的6.9%,年接待游客8亿人次,实现营业收入超过2400亿元。中国休闲农业产业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亮点之一,并彰显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7年版中国田园综合体项目投资咨询报告》指出,目前全国有5个成功的田园综合体,详细信息如下: 1、无锡田园东方 田园东方是我国目前比较成功的田园综合体落地案例,是田园综合体的先行者。由东方园林产业集团投资50亿元建设的国内首个大型田园综合体项目于2016年3月份启动,项目规划总面积6246亩,于4月初启动建设,力争通过3至4年全面完成。 位于江苏无锡阳山镇,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等产业为一体,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融与可持续发展,通过“三生”(生产、生活、生态)、“三产”(农业、加工业、服务业)的有机结合与关联共生,实现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田园居住等复合功能。特色专业的旅游服务和会员制度假体验服务,提供全面的生活和度假服务,是长三角最具特色的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之一。 打造特色文旅产业,包括婚庆公园、露天剧场、桃花源商业街、汤泉花语客栈等丰富的文旅产业,提供包括采摘、垂钓、庭院中的小型游憩设施、生物动力有机农场等服务,提供特色的个性化旅游服务。 加强慢行系统建设,包括步行系统、非机动车系统和水上观光系统三部分。沿景区内道路、主要河道驳岸均设置人行通道,形成宜人的步行网络系统。自行车通道沿景区道路设置,景区内还将设置公共自行车系统。

日本城市商业综合体7大经典案例

日本城市商业综合体7大经典案例 导读: 生活的更好,留在了城市。”正如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对城市多彩生活的概括,人们总是对方便、快捷的大城生活无限憧憬。如果说城市改变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那么城市综合体的出现无疑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本期专题我们带来日本城市综合体特辑,为您介绍日本知名的城市综合体项目,期待能给国内的城市建设些许启示。 城市综合体概念 城市综合体是将城市中的商业、办公、居住、酒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和交通等城市生活空间的三项以上进行组合,并在各部分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能动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的综合体。城市综合体的六大业态H(hotel)酒店、O(office)办公室、P(park)公园、S(shopping mall)购物中心、C(congress)会所、A(apartment)公寓,组成了一个新的合生词——HOPSCA。HOPSCA基本具备了现代城市的全部功能,所以也被称为“城中之城”。 日本城市综合体简介 日本国土面积小,人口密度大,土地资源利用紧张,在这种情况下,城市必然面临发展困境,于是日本较早的尝试了城市综合体的建设模式进行城市再开发,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目前日本比较成功的城市综合体项目有:被誉为亚洲目前最成功的旧城改造典范之一的六本木新城,令人仿佛身在峡谷森林中进行购物体验的难波公园,东京文化艺术的新地标东京中城,充满欧式气息的惠比寿花园和以建筑中的人工运河、造型奇特的喷泉和夜间彩灯而得名的福冈博多运河城… 日本城市综合体案例

六本木之丘 项目介绍 六本木新城(ROPPONGI HILLS)是日本国内都市再开发计划中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项目,同时它也是亚洲目前最成功的旧城改造典范。项目由森集团主导开发,按照21世纪东京理想风貌而建,总占地面积约为11.6hm2,历经17年完成建设,由美国捷得建筑事务所,KPF等多家设计公司联合完成。六本木以打造“城市中的城市”为目标,并以展现其艺术、景观、生活独特的一面为发展重点,将大体量的高层建筑与宽阔的人行道、大量的露天空间交织在一起。建筑间与屋顶上大面积的园林景观,在拥挤的东京都成为举足轻重的绿化空间。 区位与交通 项目位于东京都港区六本木,毗邻新桥、虎门的商业街,霞官的政府机关街道,青山、赤坂的商业街,麻布、广尾的高档住宅区,交通十分便利,有四条轨道交通在此通过。游客可以乘坐地铁、公车;若开车前来,总体停车位2762辆,共计12个停车场,方便顾客就近停车。六本木还设有摩托车和自行车停车位,其中自行车免费。 规划与设计 美国捷得建筑事务所负责六本木购物中心及公共空间设计。捷得的设计思想不仅实现了项目与城市的完美融合,在项目本身的设计上更加注重将设计与旅游目的地,商业、旅游观

2019年小城镇产城融合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小城镇产城融合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按照省委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调研工作安排,就加快推进小城镇产城融合发展,我于近期到分别位于关中、陕北、陕南三地区的眉县汤峪镇、靖边县东坑镇、商州区沙河子镇(以下简称三镇)进行了调研,多次与县、镇、村干部进行座谈,实地察看了解镇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园区建设进展情况,探索加快推进我省小城镇产城融合发展的思路和做法。 一、三镇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的基本情况 三镇是省政府确定的省级重点示范镇,XX年以来,他们按照建设农民幸福家园和城市社区的模式和标准,相继建成一大批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房项目,城镇功能日益完善。同时,依托城镇建设各类产业园区,城镇产业健康发展,已基本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主导产业,汤峪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东坑镇以现代农业为支柱产业,沙河子镇以工业和物流业为支柱产业。 1、汤峪镇。汤峪镇位于眉县西南部,镇域面积264平方公里。镇域人口3.9万人,镇区人口0.86万人。2011至XX年计划建设项目30个,总投资6.57亿元。截至目前,开工建设项目30个,完成投资5.25亿元,占计划总投资的79.9%。新区太白山景观大道、污水处理厂等市政基础设施项目正在加紧建设,商品房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推进,新区形象初步显现。 汤峪镇紧紧围绕太白山森林公园资源,做大做强旅游业,打造世界一

流山水温泉度假胜地。规划旅游产业新区由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XX 谷森林公园和太白山旅游服务区三大板块构成。特别是太白山旅游服务区,规划面积达25平方公里,由“一河两岸”综合商业服务区、温泉主题公园、国际酒店会议区、运动休闲区、休闲度假区、关中民俗体验展示区、农夫山泉生产基地、生态农业示范区等功能区构成。其中农夫山泉基地已建成投产,形成年产7万吨果蔬汁饮料和61万吨饮用天然水,有职工500人,年产值达3000万元以上。目前太白山国家级旅游产业新区本着“一年成势、三年成形、五年成城”的目标加紧推进各个功能区项目建设,项目建成后,可实现产值1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2万人。 2、东坑镇。东坑镇位于靖边县城西22公里,镇域面积52.25平方公里,镇域人口5.3万人,镇区人口1.9万人。重点示范镇建设以来,东坑镇先后编制完成总体规划、详细规划、镇域居民区规划以及一镇一模块和典型农村社区设计方案,镇区2011-XX年建设目标任务项目共53个,总投资11.75亿元。截止XX年5月底,已竣33个,在建14个,累计完成投资7.79亿元,各项目建设顺利推进。镇区路网骨架基本形成,14.5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建设完工,天然气公司、老年公寓、幼儿园等公共服务设施已竣工,新区形象已初步显现。 东坑镇结合农业大镇的传统优势,将现代农业作为支柱产业。他们按照农业现代化和重点镇融合发展的思路,推动农业园区和重点镇新区一体化发展。结合优越的区位优势和“菜、畜、薯”三大主导产业优势,规划建设“一区两园”(重点示范镇新区、农业园区、工业园区),

田园综合体十大典型案例汇总(内附案例详情)

官网:https://www.360docs.net/doc/b212409178.html, 田园综合体十大典型案例汇总(内附案例详情) 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市场研究及运营战略一体化服务商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CHINA MACHINERY MARKETING ACADEMY 官方网站:产业规划https://www.360docs.net/doc/b212409178.html,/ 版权声明:该报告知识产权归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所有,未经允许,不得擅自篡改、挪用、从事盈利性宣传活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官网:https://www.360docs.net/doc/b212409178.html,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田园综合体这个概念,提出要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田园综合体,赋予了农民及其从事的产业自主“造血”的功能,是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的一条新路子,发展田园综合体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平台。 中机院整理了到目前为止:河北、山西、山东、福建、广西、四川、浙江、云南和广东9个省,共10个项目,通过对其经验梳理,为大家通过学习参考。 1.广西南宁-西乡塘区“美丽南方”田园综合体 南宁美丽南方入选国家田园综合体试点,获得2017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财政补助资金5600万元。 美丽南方田园综合体规划方案为:以美丽南方丰富的农业资源、产

官网:https://www.360docs.net/doc/b212409178.html, 业基础、特色村落、传统文化为依托,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抓手,完善生产、产业、经营、生态、服务和运行六大功能体系,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步同生”、一二三产业“三产融合”、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 此外,美丽南方田园综合体拟将规划区设计为“一轴两翼三带八区”的总体布局结构。 一轴即沿005县道的园区交通和发展主轴,将园区各主要功能片区、景观节点和特色村落有机整合,形成完整的田园综合体。两翼以005县道为界,将园区分为南北两翼。 三带即依托园区农田、村落、水系、山地,形成三条重要的农业休闲观光体验带。八区包括创意农事体验区、智慧农业展示区、高效农业集中区等八个功能分区。

田园综合体申报指南及成功案例解读

田园综合体申报指南及成功案例解读 申报部门 国家级田园综合体申报部门:财政部农业司(国务院农村综改办)、国家农发办。 省级田园综合体申报部门多为财政厅农发办。 申报条件 (一)7大必备条件 1、功能定位准确 围绕有基础、有优势、有特色、有规模、有潜力的乡村和产业,按照农田田园化、产业融合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路径,以自然村落、特色片区为开发单元,全域统筹开发,全面完善基础设施。突出农业为基础的产业融合、辐射带动等主体功能,具备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景。明确农村集体组织在建设田园综合体中的功能定位,充分发挥其在开发集体资源、发展集体经济、服务集体成员等方面的作用。 2、基础条件较优 区域范围内农业基础设施较为完备,农村特色优势产业基础较好,区位条件优越,核心区集中连片,发展潜力较大;已自筹资金投入较大且有持续投入能力,建设规划能积极引入先进生产要素和社会资本,发展思路清晰;农民合作组织比较健全,规模经营显著,龙头企业带动力强,与村集体组织、农民及农民合作社建立了比较密切的

利益联结机制。 3、生态环境良好 能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保留青山绿水,积极推进山水田林湖整体保护、综合治理,践行看得见山、望得到水、记得住乡愁的生产生活方式。农业清洁生产基础较好,农业环境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治理。 4、政策措施有力 地方政府积极性高,在用地保障、财政扶持、金融服务、科技创新应用、人才支撑等方面有明确举措,水、电、路、网络等基础设施完备。建设主体清晰,管理方式创新,搭建了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建设格局。积极在田园综合体建设用地保障机制等方面作出探索,为产业发展和田园综合体建设提供条件。 5、投融资机制明确 积极创新财政投入使用方式,探索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综合考虑运用先建后补、贴息、以奖代补、担保补贴、风险补偿金等,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向田园综合体建设。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加大金融支持田园综合体建设力度,积极统筹各渠道支农资金支持田园综合体建设。严控政府债务风险和村级组织债务风险,不新增债务负担。 6、运行管理顺畅 根据当地主导产业规划和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培育水平,因地制宜探索田园综合体的建设模式和运营管理模式。可采取村集体组织、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共同参与建设田园综合体,盘活存量资源、调动各方积极性,通过创新机制激发田园综合体建设和运行内生动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