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导学案及参考答案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导学案及参考答案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导学案及参考答案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施耐庵及《水浒传》的有关情况。

学习本文通过语言、行动、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了解景物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欣赏小说精巧构思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认识封建社会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认识封建社会里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

培养学生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

1.景物描写的特点及其对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2.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教学难点】

细节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知识链接】

一、作者简介

施耐庵,元末明初人(约1296─1370),元末明初小说家。原名彦端,字肇端,号子安,别号耐庵。祖籍苏州,随父迁居兴化,落户白驹场。自幼聪明好学,36岁登进士,后来张士诚率广大灶丁起义反元。张邀请施耐庵为军幕,施耐庵抱着建造“王道乐所”的宏愿欣然前往,后遭张冷落,遂离张。浪迹江湖,替人医病解难。后隐居白驹,专心撰写《江湖豪客传》。书成后,感到书名太浅露,依据《诗经》“古公禀公,朝来走马,率西水浒,至于歧下”诗句,改名为《水浒》。明洪武三年(1370),施耐庵与世长辞,享年74岁。

二、作品简介

《水浒》也称《水浒传》、《忠义水浒传》,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水浒传》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章回小说。它艺术的再现了梁山泊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过程,通过各个英雄被逼上梁山的不同经历,描写出他们由个体觉醒到走上小规模联合反抗,到发展为盛大的农民起义队伍的全过程,歌颂了以宋江为首的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精神,表现了“官逼民反”这一封建时代农民起义的必然规律,深刻反映出北宋末年的政治状况和社会矛盾。《水浒》不是作者独立创作的作品,而是在民间故事、话本、杂剧等集体创作的基础上再创作而成的。它所写宋江起义的故事源于历史真实。在《宋史》中的《徽宗本纪》,《侯蒙传》,《张叔夜传》及其他一些史料中都曾提及。从南宋起,宋江的故事就在民间广泛流传。元代出现了大批的水浒戏。这说明水浒故事是在不断发展中丰富和完善的。

林冲是《水浒》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原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地位不低,又有一个贤惠的妻子和美满的家庭,使他对封建统治者和自身的前途抱有幻想。他虽然武艺高强,对“屈沉在小人之下”有满腔怨愤,却也养成逆来顺受、忍辱妥协的性格。像他这样的人是很不容易加入农民起义队伍的,然而他偏偏被逼上梁山。事情的起因是:他妻子往岳庙烧香还愿,遇上高太尉(高俅)的义子高衙内。高衙内看上了他的妻子,便进行调戏。他闻讯赶来,于怒喝声中举拳欲打时,一看是上司的儿子,“先自手软了”。不但自己不敢打,甚至阻拦鲁智深去追高衙内,说是“自古道:不怕官,只怕管。权且让他这一次”。这里,第一次显示出林冲屈辱忍让的性格。高俅多次调戏都遭到抗拒,但仍不死心,于是他利用权势指使他的狗腿子陆谦(陆虞候)、富安等人设下毒计,诬陷林冲手执利刃故入军机重地白虎节堂,图谋行刺,把他送交开封府发落。开封府尹明知林冲冤屈,但迫于高太尉威势仍判定脊杖二十,刺配沧州。高俅又令陆谦买通押差,要在赴沧州途中的野猪林害死林冲,幸被鲁智深救了。林冲和鲁智深分手后路过柴进庄院,受到殷勤接待;些进又写信给沧州官府托请照顾林冲。林冲到了沧州牢营,由于送了银子差拨、管营,双有柴进荐书,不仅免了一百杀威棒,还被派去看管天堂。此后(课文节选的内容由此开始),陆谦、富安奉高俅之命追踪来到沧州,与差拨、管营合谋,必欲置林冲于死地。林冲被残酷的现实步步紧逼,虽忍辱求全而不可得,终于杀死仇敌,投奔梁山,走上反抗的道路,成为宋江起义军中著名的首领之一。

《林教徒风雪山神庙》节选自《水浒》第七回,是最精彩的章回之一。它具体地向我们展示了在封建统

治者一逼再逼,逼得无路可走的情况下,林冲终于从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到拔刀而起怒杀仇敌,走上了反抗的道路。

三、写作背景

北宋末年,封建统治者昏聩淫逸,外族入侵,加之连年自然灾害,民不聊生,正如书中所说的:“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水浒》第十六回)于是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接连爆发,其中北方以宋江为首领的农民起义声势浩大,但后来以失败告终,义军因而带有传奇色彩,在民间广为流传。在此背景下,施耐庵集其大成,在民间故事、话本、戏曲的基础上再创作,终成长篇章回体。

四、古代文学常识

1、明代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

2、《三国演义》最善于写战争和人际关系;

《西游记》最善于写佛道神仙和妖魔鬼怪;

《红楼梦》最善于写情(儿女情、世态情);

《水浒传》最善于写坏人--土匪强盗及各种坏人,而且把他们当作”忠义“的正面人物来歌颂,因而又称其为《忠义水浒传》《江湖豪客传》。

3、明末清初文学评论家金圣叹评出的“天下六才子书”:《离骚》、《庄子》、《史记》、杜甫诗、《水浒传》、《西厢记》

4、金圣叹:天下之乐,第一莫若读书;读书之乐,第一莫若读《水浒传》.

五、《水浒传》人物绰号

《水浒传》中共有108将,天罡星36人,地煞星72人。

史进--九纹龙李忠--打虎将鲁智深--花和尚

宋江--及时雨吴用--智多星李逵--黑旋风

武松--行者杨志--青面兽阮小二--立地太岁

阮小五--短命二郎阮小七--活阎王柴进--小旋风

张青--菜园子孙二娘--母夜叉花荣--小李广

戴宗--神行太保时迁--鼓上蚤燕青--浪子

卢俊义--玉麒麟张顺--浪里白条公孙胜--入云龙

徐宁--金枪将秦明--霹雳火林冲--豹子头

自主学习

一、初读课文,积累字词

(一)识字记音。

迤逦

..(g o u dàng)朔.风(shuo)沽酒.(gū)

..(yǐlǐ)酒馔.(zhuàn)勾当

嗔.怒(chēn)朴.刀(pō)聒.噪(guō)髭.须(zī)道行.(h?ng)

行.货(háng)央浼.(měi )尴尬

..(gāngà)赍.发(jī)仓廒.(áo)

拽.上(zhuài)剜.肉(wān)搠.倒(shuò)彤.云(tóng)忒.好(tuī)

休恁.(nan)玷.辱(diàn )少顷.(qǐng )口讷.(na)连累.(lěi)

提.防(dī)庇佑

..(bìyòu )掇.开(duō)絮.烦(xù)

(二)辨别字形并组词。

掇拾掇掂掂量馔酒馔

辍辍学玷玷辱撰撰写

缀点缀贴粘贴赍赍发

啜啜泣帖帖子赉赏赉

(三)、文本理解

文章标题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请将此标题加以扩展,写成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被发配沧州的林教头开始随遇而安后,后来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得知了朝廷奸贼要加害自己,于是在山神庙前手刃奸贼,投奔梁山。

二、整体感知

(一)、林冲被发配到沧州,高太尉仍要置他于死地。林冲被逼上绝路,不得不奋起反抗。请根据本文,从林冲的角度用四个字分别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要点(如“路遇李小二”“火烧草料场”),理清本文的情节发展脉络。并说说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情节:

开端:沧州遇旧(1)

发展:买刀寻敌(2—5)草堂交割

过渡:到草料场(6—9)

身寒沽酒

夜宿荒庙

高潮和结局:雪夜报仇(10—12)倾听真相

奋起杀敌

线索:主线:主人公由忍辱负重到奋起反抗的性格变化过程;

副线:反动统治者的步步紧逼。

两条线索通过酒店、点试厅、草料场、山神庙等几个场景连接交织,最后汇合到一起。两条线索是矛盾斗争关系,副线推动主线发展,鲜明表现了“官逼民反”这一主题

合作探究

一、人物形象的分析

(一)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肖像直接正面的刻画人物性格

第一部分(1)沧州遇旧(开端)

1、课文开头一段“闲话”对表现林冲的思想变化有什么作用?

作用:一是插叙:扶危济困、侠肝义胆、心地善良、有正义感,反映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二是对话:安分守己、忍辱负重、听天由命、逆来顺受、委曲求全、不思反抗的软弱性格

三是结构:使李小二感恩戴德行为显得合情合理,为下文关心林冲的情节作了准备。

分析:“我因恶了高太尉……”:他虽然感到前途渺茫,但仍存有幻想,违心地说自己是由于冒犯了高太尉才落得如此。他安于刑徒生活,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并无反抗复仇之意。可见林冲此时还有忍辱负重、听天由命的软弱一面。他心中还抱有刑满释放、重获生路的愿望。

“我是罪囚,恐怕玷辱你夫妻两个”:它表明扶危济困的英雄林冲,身在危难之中,依然心地善良,一心为别人着想的高贵品质。

第二部分(2—5):买刀寻敌(发展)

2、林冲无辜受害,被刺配到沧州,远离了京城,高俅一伙,陆谦、富安又追到沧州,在李小二的酒店里密谋陷害林冲。林冲从李小二那里听说了这件事之后是什么态度?表现出林冲的什么性格?

【明确】态度:识破仇人阴谋,激起复仇的怒火,说明当迫害到眼前时,林冲也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

性格:复仇怒火慢慢熄灭,说明反抗并不坚决,幻想得过且过,委曲求全。

第三部分(6—9):到草料场(过渡)

3、但是,陆虞候等人对林冲的迫害并没有停止,派林冲看守草料场本是这伙人的诡计,想置林冲于死地,林冲是什么态度?表现他的什么性格?

【明确】(1)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心有疑虑,但他还是听从了安排。

(2)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大难已经临头了,他却想安稳过冬。

(3)神明庇佑——生命已危在旦夕,林冲却仍在幻想,这充分说明他还有随遇而安的思想。

第四部分(10—12):雪夜报仇

4、林冲由幻想安度刑期到奋起反抗斗争,这个思想性格的转变是怎样完成的?

【明确】草料场火起,林冲在山神庙里听到了陆虞候等人的对话,知道了高俅指使人谋害自己的真相,这时,他才清醒地认识到,高俅一伙留给他的只有一条死路。这残酷的现实促使他觉醒,认清了反动统治者的狰狞面目。幻想彻底破灭了。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反抗斗争。于是,林冲毅然杀死了仇人,投奔梁山,走上了反抗统治者的道路。

5、林冲的性格从“忍”到“狠”是一次完成的吗?性格发生转折在什么地方?

(1)沧州遇旧—(陆谦到来)—买到寻仇—(不见消耗)—接管草场—(亲闻阴谋)—雪夜报仇

善良安分正直刚烈随遇而安奋起反抗

委曲求全忍辱求生

(2)转折点:山神庙里偶听真情

6、回首看看林冲走过的路,从东岳庙到梁山泊,是什么原因使这样一个逆来顺受的人走上了杀人反抗的路?你可以用一个字概括吗?

明确“逼”。高俅一步一步逼,逼到野猪林,逼到草料场的火海。林冲则能忍则忍,忍过了东岳庙,忍过了野猪林,退缩到了山神庙里。等他知道再忍便是葬身火海时,他如梦方醒,面对“逼”,“忍”不是办法,唯有“反”才能生存。

善良安分一逼——相国寺里辱娇妻

委曲求全逼------奋起反抗二逼——白虎堂上设奸计

随遇而安三逼——野猪林中谋性命

四逼——火烧草场断后路

妻子妻遭辱家破妻亡

位子己遭陷走投无路

银子房子命遭杀忍无可忍

(二)、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1、文中描写的细节有哪些?有什么作用

【明确】

火炭(第7、8、10节)

大石头(第10、11节)

刀枪不离身(第7、8、10、11、12)

方向位置的细节

酒葫芦

细节描写的作用:我们只重点分析火、刀枪、方向位置和酒葫芦几个细节的作用

(1)火炭

①“向火”

②“将火炭盖了”

③(恐怕火盆内……火种被雪水浸灭了”

④“草料场火起”

由星星之火逐渐蔓延,如同林冲心中的怒火,顿时从心头熊熊燃起,情节逐渐推进,矛盾逐步激化,最后直达高潮。

(2)、关于刀枪武器不离身的细节描写。

林冲离开天王堂时、到市井买酒时、奔山神庙安身时,都有关于随身携带尖刀、花枪的细节描写,最后,才有“挺着花枪”冲出门去杀死仇人的情节。这个细节描写,既符合林冲禁军教头的身分,表现他细心、谨慎的性格特点,又使故事情节天衣无缝。

(3)关于方向位置的细节描写。

关于方向位置,文章交代得很清楚:沧州城东15里草料场,草料场东二三里有市井,草料场和市井中间有一

座山神庙。林冲买酒、到山神庙,都是往东走。在同一时间,陆虞候等到草料场来放火陷害林冲是由草料场西面而来,这样双方就不可能在路上相遇了。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却至关重要,使情节发展入情入理。(4)关于酒葫芦作用:

①为下文林冲买酒做铺垫。

②酒葫芦也是一个标志,表明葫芦主人的身份,起码在酒店主人眼里是这样,林冲接受酒葫芦,标志他

接受囚徒生活,并且安于囚徒生活。

课文最后丢下酒葫芦,说明他与这种囚徒生活决裂,标志他心理和性格转变,完成了由逆来顺受走上反抗道路的过程

小结: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三)、林冲是八十万禁军教头,所以他的思想观念、为人行事和一般的草莽英雄有很大差异。根据以上分析试总结林冲有哪些性格特点?。

明确:性格特点:武艺高强,扶危济困,正直善良,安分守己,委曲求全,忍辱负重,逆来顺受,小心谨慎、随遇而安。虽然性格软弱,但是有着嫉恶如仇的一面。

二、环境描写分析

1、课文题目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风雪”是故事发生的主要的自然环境,文章也着力在“风雪”上作景物描写。课文是怎样描写大风雪的?(提示直接和侧面)

【明确】a. (7、8、10节)(初到草料场,去市井沽酒时,沽酒返回时)直接描写风雪。

b. (8、10)(草场环境描写衬风雪,人物的动作感觉衬风雪)侧面描写衬风雪

(1)课文有三处对风雪进行直接描写。

①林冲初到草料场时,写风雪初起。“正是严冬天气,丹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纷纷扬扬”,写雪花之大;“卷”,写朔风之烈;“一天”,写范围之广。

②林冲去市井沽酒时,写雪势之大。“雪地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③沽酒返回时,又进一步突出雪势之大。“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这两处的两个“紧”字,就把一场越下越大的雪,描写得非常清楚。

(2)用侧面描写衬托风雪

①通过环境描写衬托风雪。

林冲看住处草屋时,只见“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沽酒回到草料场,“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写的是草屋,给人的印象却是风很猛,雪很大。“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

②通过人的动作、感觉衬托风雪。

如写林冲在草屋内“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是用人物感觉暗写风雪。写林冲到神庙里,“先取下毡签子,把身上的雪抖了”,上盖白布衫也“早有五分湿了”。因为风雪大,天气冷,所以吃酒时,林冲“把被扯来盖了半截身”。总之,作者在描写人物的动作、感觉时,时刻不忘“风雪”二字。

2、说说描写风雪的作用?

(1)风雪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烘托了林冲杀敌报仇,走上反抗道路的悲壮气氛,北风呼啸,大雪纷飞,草料场烈焰腾空。山神庙前,雪地上溅满鲜血。这时,林冲毅然决然地顺大路投东而去,奔上梁山,这是多么悲壮的情景啊!

(2)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

(3)烘托出林冲孤独,悲壮,勇敢的英雄形象。

3、作品中多次提到风雪,是怎样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

【明确】(1)林冲到草料场时正是风雪交加,想喝酒驱寒才会“投东”而去,到市井沽酒,也因此得遇山神庙。

(2) 因为下雪,致使林冲住的草屋塌了,这使林冲想起离这半里路上有个古庙,可以安身。

(3)正由于风大雪紧,为了挡风雪,林冲才用大石头靠住门,致使陆虞候三人没能直闯进山神庙来。

(4)正因为风大雪紧,陆虞候一伙人放完火,就直奔山神庙来避风雪。

三、归纳本文主题思想

整个故事情节以林冲思想性格变化为主要线索,林冲的性格表现为由安于现状、委曲求全到丢掉幻想、毅然杀死仇敌,走上反抗道路的变化过程。有力地表现了北宋王朝的黑暗腐败和受压迫者反抗的必然性。突出了“逼上梁山”这个主题,透辟地说明了官逼民反的深刻道理。

课堂检测

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错别字最多的一句是()

A.本文是林冲由逆来顺受、委屈求全,到走向反抗道路的重要章节,也是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最典型的例子。B.高俅指使陆谦、富安等人设下毒计,启图至林冲于死地,于是林冲被陷害充军发佩到沧州。

C.原来天理昭然,佑护善人义士,因这场大雪,救了林冲的姓命: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

D.张教头那厮,三回五次托人情去说“你的女婿没了”,张教头越不肯应呈,因此衔内病患看看重了。太尉特使俺两个央浼二位干这件事。

答案 B

解析A屈—曲;B启—企,至—置,佩—配;C姓—性;D呈—承,衔—衙。

2.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各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1)有些企业在《劳动合同法》实施以前,便开始着手解除那些工龄即将满十年的员工的劳动合同,以________未来的经济补偿风险。

(2)华天饮食服务公司由于狠抓管理,杜绝铺张浪费,三个月下来,仅办公经费一项就________了五十万元。

(3)北京市知名食品企业与北京食品研究所历时两年,研发了200多个样品,并从中________出了第一批“新北京特产”。

A.规避结余遴选

B.回避节余遴选

C.规避节余筛选

D.回避结余筛选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规避:设法避开,躲避;回避:让开,躲开。节余:因节约而剩下;结余:结算后余下。遴选:选拔人才,泛指挑选;筛选:泛指通过淘汰的方法挑选。

3.把句中加点的词语换成成语,改换得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习语文要细水长流,如果像这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那肯定是学不好的。(换为“一曝十寒”)

B.情况十分紧急,险情就是命令,李刚不管三七二十一

.......,把铁锹一扔,纵身跳进汹涌的江水里。(换为“当机立断”)

C.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那个私立中学因连续的意外事

.......故,发不出薪水了。(换为“祸不单行”)

D.“光想吃现成饭不行

........,你还得仔细想想。”(换为“坐享其成”)

答案 B

解析B项当机立断:指抓住时机,立刻决断。不管三七二十一:指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A项两者均指勤奋的时候少,懈怠的时候多,没有恒心。C项两者均指不幸的事接连发生。D项两者均指自己不出力而享受别人劳动的成果。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保障市场供给,规范价格秩序,防止出现明显的通货膨胀,对于保持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和维护社会安定和谐大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B.近几年,草根群体中崛起了一股出自平凡之举却又摧枯拉朽的道德力量,它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仅树立了正气,凝聚了人心,而且感动着每一个善良的人。

C.连续几年的暖冬效应,让我们徜徉在四季不分的温暖阳光底下,逐渐学会了安逸和本能抗寒能力的退化。D.春运遇大雪,对交通部门是一个不小的考验。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醒我们,应该形成一套有效的公共应急机制,确保在任何突发情况下,我们是否能应对自如。

答案 A

解析B项语序不当,“树立了正气,凝聚了人心”与“感动着每一个善良的人”更换顺序;C项句式杂糅,应改为“学会了享受安逸,造成了本能抗寒能力的退化”;D项搭配不当,单起双承,将“是否”改为“都”。

二、课堂延伸(20分)

阅读下面一段选文,按要求回答9~12题。

那时正是三月尽,天气正热。智深道:“天色热!”叫道人绿槐树下铺了芦席,请那许多泼皮团团坐定。大碗斟酒,大块切肉,叫众人吃得饱了,再取果子吃酒。又吃得正浓,众泼皮道:“这几日见师父演力,不曾见师父家生器械,怎得师父教我们看一看也好。”智深道:“说得是。”自去房内取出浑铁禅杖,头尾长五尺,重六十二斤。众人看了,尽皆吃惊,都道:“两臂没水牛大小气力,怎使得动!”智深接过来,飕飕的使动,浑身上下,没半点儿参差。众人看了,一齐喝彩。

智深正使得活泛,只见墙外一个官人看见,喝彩道:“端的使得好!”智深听得,收住了手看时,只见墙缺边立着一个官人。众泼皮道:“这位教师喝彩,必然是好。”智深问道:“那军官是谁?”众人道:“这官人是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林武师,名唤林冲。”智深道:“何不就请来厮见?”那林教头便跳入墙来。两个就槐树下相见了,一同坐地。林教头便问道:“师兄何处人氏?法讳唤做甚么?”智深道:“洒家是关西鲁达的便是。只为杀的人多,情愿为僧。年幼时也曾到东京,认得令尊林提辖。”林冲大喜,就当结义智深为兄。智深道:“教头今日缘何到此?”林冲答道:“恰才与拙荆一同来间壁岳庙里还香愿。林冲听得使棒,看得入眼,着女使锦儿自和荆妇去庙里烧香。林冲就只此间相等,不想得遇师兄。”智深道:“洒家初到这里,正没相识,得这几个大哥每日相伴。如今又得教头不弃,结为弟兄,十分好了。”便叫道人再添酒来相待。

恰才饮得三杯,只见女使锦儿慌慌急急,红了脸,在墙缺边叫道:“官人,休要坐地!娘子在庙中和人合口!”林冲连忙问道:“在那里?”锦儿道:“正在五岳楼下来,撞见了诈奸不级的,把娘子拦住了,不肯放。”林冲慌忙道:“却再来望师兄,休怪,休怪!”

林冲别了智深,急跳过墙缺,和锦儿径奔岳庙里来。抢到五岳楼看时,见了数个人拿着弹弓、吹筒、粘竿,都立在栏干边。胡梯上一个年小的后生,独自背立着,把林冲的娘子拦着道:“你且上楼去,和你说话。”林冲娘子红了脸道:“清平世界,是何道理,把良人调戏!”

林冲赶到跟前,把那后生肩胛只一扳过来,喝道:“调戏良人妻子,当得何罪!”恰待下拳打时,认得是本管高太尉螟蛉之子高衙内,先自手软了。高衙内说道:“林冲,干你甚事,你来多管?”原来高衙内不认得他是林冲的娘子,若还认得时,也没这场事。见林冲不动手,他发这话。众多闲汉见闹,一齐拢来劝道:“教头休怪,衙内不认得,多有冲撞。”林冲怒气未消,一双眼睁着瞅那高衙内。众闲汉劝了林冲,和哄高衙内出庙上马去了。

林冲将引妻小并使女锦儿,也转出廊下来,只见智深提着铁禅杖,引着那二三十个破落户,大踏步抢入庙来。林冲见了,叫道:“师兄,那里去?”智深道:“我来帮你厮打!”林冲道:“原来是本官高太尉的衙内,不认得荆妇,时间无礼。林冲本待要痛打那厮一顿,太尉面上须不好看。自古道:不怕官,只怕管。林冲不合吃着他的请受,权且让他这一次。”智深道:“你却怕他本官太尉,洒家怕他甚鸟!俺若撞见那撮鸟时,且教他吃洒家三百禅杖了去!”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5分)

(1)着女使锦儿自和荆妇

..去庙里烧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娘子在庙中和人合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引着那二三十个破落户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认得荆妇,时间

..无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大踏步抢入

..庙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妻子(2)发生争吵(3)泼皮(4)一时之间(5)冲撞而入

10.选文是从哪几方面去刻画林冲的?可以看出林冲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析。(5分)

答案是从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刻画林冲的。林冲的性格具有相互矛盾的两个对立面:尚武好义、正直忠厚,但又软弱怕事、委曲求全。分析略。

11.从选文中可以看出鲁智深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性格是否与林冲相同?请从文中举例说明。(5分)

答案鲁智深是位疾恶如仇、好打抱不平、有义无反顾精神的好汉。有相同的一面:都尚武好义,有反抗要

求。也有不同的一面:鲁智深无拘无束,反抗强烈;林冲妥协忍让,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起来反抗。举例略。12.举出生活中关于《水浒》的几个成语、歇后语、熟语等。(5分)

答案示例:歇后语:梁山军师——无(吴)用;李逵上阵——身先士卒;史进认师父——甘拜下风;林冲上山——官逼民反;孙二娘开店——谋财害命;武松看鸭子——英雄无用武之地。熟语:捋虎须、没脚蟹、露马脚、人急智生、辱门败户、长嫂为母、恋土难移、鹅行鸭步、不怕官只怕管、三魂荡荡七魄悠悠、闲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

四、语言运用(10分)

13.《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到林冲路遇李小二,金圣叹批点:“如酒生儿李小二夫妻,非真谓林冲于牢城营,有此一个相识,与之往来火热也。意自阁子背后听说话一段绝妙奇文,则不得不先作一个地步,所谓先事而起波也。”请从原文中找出一句或一个起类似作用的细节作一点评。(4分)

(1)细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林冲寻思:“怎地好?”放下花枪、葫芦在雪里;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

(2)表明林冲做事细心,也点明下文的火是人为纵火。

14.《水浒》的主题歌《好汉歌》是大陆音乐史上一块不朽的丰碑,随着电视剧的播放,这首歌也迅速流行起来,传唱到大江南北,一时间,“该出手时就出手”成了流行语。这首歌为什么被人们喜闻乐见呢?请你分析一下。(6分)

好汉歌

大河向东流哇大河向东流哇

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哇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哇

嘿嘿嘿嘿参北斗哇嘿嘿嘿嘿参北斗哇

生死之交一碗酒哇不分水天一碗酒哇

说走咱就走哇说走咱就走哇

你有我有全都有哇你有我有全都有哇

嘿嘿嘿嘿全都有哇嘿嘿嘿嘿全都有哇

水里火里不回头哇一路看天不低头哇

路见不平一声吼哇路见不平一声吼哇

该出手时就出手哇该出手时就出手哇

风风火火闯九州哇风风火火闯九州哇

该出手时就出手哇该出手时就出手哇

风风火火闯九州哇风风火火闯九州哇

嘿呀依儿呀唉嘿唉嘿依儿呀嘿呀依儿呀唉嘿唉嘿依儿呀

路见不平一声吼哇路见不平一声吼哇

该出手时就出手哇该出手时就出手哇

风风火火闯九州哇风风火火闯九州哇

(嘿嘿嘿嘿呦嘿嘿,嘿嘿嘿嘿呦嘿嘿)

答案这首歌之所以被人们喜闻乐见,是因为它传递了一个当今人们深切关注的主题:见义勇为、行侠仗义。这首歌以“大河、北斗星、九州”形成雄浑壮阔的空间感,既实在又有气魄,主要表现了水浒英雄见义勇为、济困扶危的侠义精神,把水浒英雄耿直豪爽的性格、慷慨悲壮的豪情、远大的眼光与开阔的胸襟淋漓尽致地表达和展现出来。

沁园春雪导学案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风骚.( )今朝.( )莽莽 ..( )稍逊.( )妖娆.( ) ..( )滔滔 chéng jísīhán hóng zhuāng sùguǒ Sāo zhāo mǎng tāo xùn ráo 成吉思汗红装素裹 2.下列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惟余.莽莽(只) 大河 ..上下(黄河) B.须.晴日(等到) 红装素.裹(白) C.稍逊.风骚(差) 原驰.蜡象(奔跑) D.竞折腰 ..(折了腰) 数.风流人物(数得上) D 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荣获“2015年国际安徒生奖”的曹文轩堪称新时代的风流人物 ....。 B.雪花在空中飞舞,使北国江山显得分外妖娆 ....。 C.昨夜一场大雪,早上出门一看,天晴了,好一派红装素裹 ....的绚丽景象。 D.一代天骄 ....李白豪放不羁,写诗慷慨淋漓,岂能和那些凡夫俗子相提并论。 B 3.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B.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C.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D.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C 5.根据提示默写。师题 (1)须晴日, , (2)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3)《沁园春·雪》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是: (4)《沁园春·雪》中点明全词主旨的句子是: 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只识弯弓射大雕;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阅读《沁园春·雪》,回答问题。 6.品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冰封”凝然安静,“雪飘舞姿轻盈。动静相衬,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 (2)欲与天公试比高。

《新闻两则》导学案概论

第1课 《新闻两则》 教学重点:1.把握消息的结构要素。理解新闻内容和新闻的特点,把握战争的主题。 2.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 准确精练的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议论的作用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学习新闻的有关知识。 2、学习第一则新闻。 1、自读课文2遍,并给课文标好段序 2、读谁下列加粗字字音 溃〈ku ì〉退 要塞〈s ài 〉 阻遏〈è〉 锐不可当〈d āng 〉 歼〈ji ān 〉 灭 3、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业已:已经。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4、我不理解的词语还有 5、结合有关资料,了解有关新闻的知识,并在课前展示。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件展示,幻灯片1、2) (二)、交流质疑 1、各小组展示生字词,并要求学生识记。 2、小组指定发言人口头展示词语解释 3、各小组交流新闻的有关知识。 4、教师点拨新闻知识:(幻灯片3、4) (1)、新闻的定义: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 来说,就是指消息。 新闻(消息)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2)、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 (3)、 新闻的基本要求: 让事实说话 (4)新闻的三个特点

A、内容真实准确;(真实性) B、报道迅速及时;(及时性) C、、语言简明扼要。(准确性) (5)、新闻结构的五部分: 新闻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A、标题,就是新闻的题目。新闻的标题可以是单行标题.也可以用双行或多行标题。 标题的本体是正题(单行标题只有正题,也叫主标),通常是概括新闻中最主要的内容和含意,要求明确、简练、突出。 正题前可以加上引题(引标),正题后可以加上副题(副标),这样就形成了双行或多行标题。 B、导语,就是新闻开头的第1段或第一两句话,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也就是把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告诉读者。 C、主体,就是新闻的主要部分,它要对导语所概括的事实作比较具体的叙述,用足够的、典型的材料来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D、背景,就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E、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 另外,用电讯发出的新闻通常还有个“电头”。用来交代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 (6)、新闻的结构:“倒金字塔”式。 (7)、新闻的写法:以记叙为主,有时兼有议论和描写。 (三)、合作探究 一、初步感知课文 1、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 学生自渎、讨论、交流。 重点指导: ①全文的朗读基调:慷慨激昂、豪情万丈。 2、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并努力读出文章的感情和气势。 ②“冲破、横渡、均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应重读,读出一种胜利的喜悦。 “控制”“封锁”“切断”应干脆利落地重读,读出一种自豪与骄傲。 ③“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应读出奚落、嘲讽的语气。 二、整体把握课文 1、请学生指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教师补充: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至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1000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事件起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事件经过与结果:中路军30万人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35万人渡过三分之二,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35万人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沁园春雪》学生导学案

课题: 1、沁园春雪 姓名班级小组编号评价 【预习课导学】(晚自习30分钟) 预习任务: 资料准备:了解新闻的有关常识和这两篇课文的写作背景。 自主积累:结合本文的课下注释,理解这篇课文的重点词语,并在练习本上抄写记忆。自我感悟:试着找一找两则新闻的要素及导语、主体部分。 预习步骤: 初读文本读顺读畅:认准字形、读准字音,大声诵读把握诵读的节奏尝试读出诗人的感情。 第二步:再读文本,体会情感:1、边读边结合课下注释、自己预习的成果以及平时的积累试着理解诗歌的内容。2、再次默读课文,在诗歌中划出令你感受最深或最喜欢的语句和词语,并试着从字面义和语境义、主旨和情感等方面进行赏析。 【资料助读】 一、文体知识 词的相关知识:词,兴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词最初是配乐歌唱的,称为“曲子词”。后来词也跟乐府诗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称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它规定了词的字数,句数,平仄。标题一般是词的内容的集中表现,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 二、走近作者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他留给后人的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他的主要诗词有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游泳》等【展示课导学】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背景及词的有关知识,能够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2、通过合作探究,反复诵读,把握词的意象,感受词的意境,深刻理解作者的情感、胸襟和抱负。 3、激情投入,阳光参与,感受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豪迈情怀。预习检测(课件显示) 【自研自探导学】 1、词的上阙是如何形象地勾勒出一幅严冬的雪景图的?(情由景生,景为情设,结合作者情感,先找出上阕选取了哪些意象?然后看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怎样的景象?)(朗读诗歌,找出意象描绘画面) 2怎样赏析“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抓住重点词语赏析表达效果) 3、怎样理解下阕中的“惜”字?(在理解“惜”字意思的基础上,再体会情感) 4、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要结合全词内容,抓住主旨句来进行分析体会)

《新闻两则》 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新闻两则》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小组名姓名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4、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学习重点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学习难点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声情并茂地朗读毛泽东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自主学习 1、查阅有关新闻的知识。 A.定义: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报道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B.特点:、、简明性。 C.要素:新闻的内容一般包括六个要素:人 物、、、事件的原因、、。 E.结构: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五个部 分:、、、、。其中、、是必不可少的三部分。 2、查阅有关解放军渡江作战和南阳解放的背景资料。 3、字词积累:

(1) 给下面带点字词注音。 鄂()豫()荻()港芜()湖溃()退歼()灭要塞()锐不可当 ()星宿()绥靖()阌()乡杜聿()明阻遏() (2)解释词语意思 要塞业已绥靖溃退 阻遏 排山倒海高屋建瓴气势磅礴锐不可当 二合作探究 1、听录音朗读,注意体会文章的情感。 2、学生试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气势。 3、点名读,师生评价,明确朗读要领,体会在读新闻时应怎样把握重音、语调、情感和节奏。 4、学生自由快速读课文,在文中圈点批注内容的六要素,并写在下面,整体把握新闻的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物:时间: 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 经过与结果:

《新闻两则》导学案带答案

一、导入新课。 古语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确,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早已成为事实。那么,我们这些“秀才”又是怎样知道天下事的呢? 【小结】对,那是因为现代媒体——广播、电视、报纸等每天为我们及时提供了“新闻”。老师相信各位同学一定都是关心天下事的小秀才。那么,同学们了解最新的新闻吗?举例:云南干旱、玉树地震、世博会、 好的,下面请你听一段新闻录音,然后告诉同桌,你听到了什么内容?试着对你的搭档说说。【播放录音】 二、预习检测。 1、注意加点字词的读音。 负隅.( )顽抗撰.( )写区域.( ) 芜.( )湖歼.( )灭 溃.( )退荻.( )港鄂.()豫.()绥靖 ..() 阻遏.()管辖.()锐不可当.()上当.()要塞.()瓶塞.()阻塞.()堵塞.()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负隅顽抗: 悍然拒绝: 锐不可当: 业已: 3. 关于作者: 作者介绍:毛泽东,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的、、军事家。

【设计理由】(1)通过预习积累相关的生字词。(2)通过搜集资料,让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3)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能力。 【使用说明】个人整理——二人交流——以组汇报——教师点拨 三、学习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对照书上的示意图,标出三路大军渡江图进一步了解三路大军渡江战役的经过。 2.完成后提出要求:对照示意图,能够复述渡江战役的大致过程。 (两位学生一组,彼此照着示意图复述渡江战役的经过) 3.叫一位同学起来复述,其他同学指出其复述的不确之处。 【设计理由】利用复述这一方法,引导学生理清三路大军渡江的情况,从而认清本则新闻主体部分的内容。 总结:主体部分还分析了中西两路敌军毫无斗志的原因,我军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被自己玩弄的和谈阴谋瓦解了斗志。 (二)借助问题,传授新闻结构的知识。 请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课文的内容表达出来: A、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来概括新闻的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B、用一小段话来概括新闻的内容:课文开头第一、二句话。 C、用一大段话或几小段话说出新闻的内容:课文其余部分。 (明确新闻的结构特点——必须具备标题、导语和主体,有的还有背景和结语。) 一篇完整的消息有五部分构成: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标题以凝炼的语言,概述全篇的要旨,醒目有力,是新闻的眼睛(板书眼睛)。“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就是本文标题。从渡江兵力可以感知战役的壮阔。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可以想象,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冒着炮火,奋勇挺进,直取对岸的景象。可以想象,日日夜夜盼解放的江南人民该是多么激动振奋! 导语是消息开头的第一段或是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提示消息的核心内容,是新闻的核心(板书核心)。这则新闻的前两句是“导语”,从导语还可以知道渡江区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长达一千余华里。从导语还可以知道战役的全局,敌阵业已冲破,战役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沁园春雪导学案(学生用)

1■沁园春?雪导学案(人教版,含答案) 【学习目标】 1、掌握作者、字词等文学常识。 2、有感情的诵读诗词,会赏析词中优美句子。 3、走进诗词意境,说说诗词的思想感情,概括词人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4、学会比较阅读。 【学习重点】 1、学会欣赏诗词,体会词的意境,说说作者表达的感情。 2、概括作者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所迸发出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当今英雄空前的伟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学习难点】 学会比较阅读。 【知识链接】 1.词的知识 文体常识积累:词:文体名,诗歌的一种韵文形式,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 2.创作背景与发表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后,毛泽东率长征队伍胜利到达陕北,在陕北清涧县,毛于一场大学之后攀到白雪皑皑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于是诞生了这首《沁园春雪》。 3.文学常识: (1)走进作者:毛泽东,字 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和 ____________ ,中国共产党、 诗人,书法家。 【自主学习】 1、注音。分()外妖娆() 数()风流人物 2、解释下列词语,加点的字 另作解释。 惟余莽莽:风流人物:折腰:风骚: 红装素裹: 3、课文解读 (1) 来。 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1893年12月26日生,1976年—,伟大的 ____________________ 、 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笔名 成吉思汗()今 朝() 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部分是描写雪景的?请把写静、动景的词语划出(2) 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词领起?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附答案

八年级上册导学案(人教版) 一《新闻两则》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学习难点】 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特点。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2、了解新闻有关知识: 关于消息 新闻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的概念。 (1)广义:泛指报刊、广播和电视中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 (2)狭义: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

又称“消息”。 (3)通讯社: 中国——新华社美国——美联社、合众社 英国——路透社法国——法新社 日本——共同社俄罗斯——俄通社、塔斯社 3、走近作者: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 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湖南湘潭人。 毛泽东在他漫长的革命征途上,每一步踏响一曲豪歌。他留给后人的一卷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和回响。他的主要诗词有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游泳》等。 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他写了数百篇消息、述评、评论、答记者问、调查报告、广播讲话等新闻作品,都始终贯穿着一种激昂慷慨、气势恢宏的崇高基调,读来能使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在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大好形势下,他更是欢欣鼓舞,挥毫泼墨写出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战争报道。随着岁月的流逝,尽管其作品已失去新闻价值,但其审美价值却历久不衰。 4、相关资料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全册导学案附参考答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全册导学案 目录 一《新闻两则》 (1) 二芦花荡 (10) 三蜡烛 (19) 四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25) 五亲爱的爸爸妈妈 (31) 第一单元复习导学案 (37) 单元达标训练题 (38) 六阿长与《山海经》 (45) 七背影 (52) 八台阶 (60) 九老王 (66) 十信客 (74) 第二单元复习课 (81) 第二单元过关检测试题 (88) 十一中国石拱桥 (93) 十二桥之美 (98) 十三苏州园林 (104) 十六大自然的语言 (111) 十七奇妙的克隆 (118) 十八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125) 十九生物入侵者 (131) 二十落日的幻觉 (137) 第四单元过关检测试题 (144) 二一《桃花源记》 (151) 二二短文两篇 (155) 二三核舟记 (159) 二四大道之行也 (164) 二五杜甫诗三首 (168) 第五单元复习课 (174) 第五单元过关检测试题 (178) 二六三峡 (185) 二七短文两篇 (194)

二七记承天寺夜游 (200) 二八观潮 (205) 二九湖心亭看雪 (213) 三十诗四首 (221) 第六单元过关检测试题 (231) 参考答案 (240) 第一课 (240) 第二课 (242) 第三课 (246) 第四课 (249) 第五课 (250) 单元达标答案 (252) 第六课 (252) 第七课 (254) 第八课 (255) 第九课 (256) 第十课 (258) 第二单元过关检测试题 (259) 第十一课 (260) 第十二课 (260) 第十三课 (262) 第十六课 (263) 第十七课 (265) 第十八课 (267) 第十九课 (269) 第二十课 (270) 第二十一课 (273) 第二十二课 (275) 第二十三课 (276) 第二十四课 (276) 第二十五课 (278) 单元复习参考答案 (279) 单元过关检测试题答案 (280) 第二十六课 (281) 第二十八课 (287) 第三十课 (291) 第六单元知识和能力检测试题 (293)

沁园春雪 学案

《沁园春·雪》学案 学习目标: 1、明确本文的篇章结构,找准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2、理解诗歌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3、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体会诗歌丰富的意境,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4、朗读、背诵本词。 学习过程: 一、课前热身(学案发下来后,充分利用热身的时间,做好课前的准备!) (一)背景及体裁知识 1、背景简介:1936年2月,毛泽东同志率领红军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准备渡河东征,开赴抗日前线。为了视察地形,毛泽东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轰动一时。 2、关于体裁和题目 词,又称。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卜算子》等。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雪”是这首词的。 3、作者: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诗人。 (二)朗读课文,试着背诵。注意一些词语的音、义。 (三)疏通整首词的大意,解决疑难词语。 二、课堂探究 (一)朗诵展示,读出词的意境,诵出作者的感情。 (二)自主学习 1、基础字词注音、解释。 沁.()园春分.()外妖娆.()竞折.()腰稍逊风骚.() 成吉思汗.()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惟馀莽.莽.() 分外 .. ....原驰蜡象 ..红装素裹 ..妖娆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略输文采 ..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须.晴日 ....数.风流人物 2、本文结构一、 上阕二、表达方式 ()三、() 沁园春·雪 一、 下阕二、表达方式()三、() 3、上阕写了(地)的景。试按对景色的概括写、具体写、想象写的脉络,把它分为 三个层次。(填写到课文结构表中) 4、下阕如何引入对人物的评论评论了哪些古人又评论了哪些今人试按此线索也将它分为三个层次。 (填写到课文结构表中) 5、这首词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但上、下两阕各有侧重,上阕侧重于哪种表达方式,下阕又侧 重于哪两种表达方式(填写到课文结构表中)

新闻两则导学案

《新闻两则》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2、了解新闻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3、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习重点 1、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 2、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3、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前准备(自主学习) 1、预习课文,掌握生字词。 2、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学习资料参考 1、简介“新闻”: (1)定义:新闻是报纸最常用的文章样式。它用事实说话,及时报道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有教育、认识、移情作用)的事实。从广义上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上讲,就是指消息。 (2)特点: 真实性、时效性,语言简明准确性。 (3)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4)结构: 标题(正题、引题、副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其中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新闻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 (5)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背景简介: 1949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2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22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 3、《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时代背景简介: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之后,

沁园春.雪导学案及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 1沁园春·雪 精彩开篇词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雪是一种能够令人产生多种情绪的精灵……当窗外那像柳絮、像芦花般的雪花,正在纷纷扬扬地从天而降的时候,当郊野大地被雪花装饰得像铺上白色的地毯一样的时候,望望它们,会有许许多多的感觉……….当一代伟人毛泽东看到北国茫茫的冰雪时,他的感受怎样,让我们一起走 进《沁园春.雪》! 学习目标 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及诗歌的基本特点。 2.感受诗词中北国壮丽的雪景,体会革命领袖所具有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3.品味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体会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的艺术特色。 4.领会词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鲁迅认为北国的雪“如粉”、“如沙”,随着旋风蓬勃奋飞,那一代领袖心中北国的雪又是何种景象呢?这一节课,就先让我们一同去领略北国雪的风姿,同时也体 会诗人伟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念。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师范读课文,学生找出诗中的生字词,并注音。 分.外妖娆.()()成吉思汗.()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稍逊.风骚() (2)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

莽莽: 妖娆: 折腰: 风骚: 红装素裹: 一代天骄: 数风流人物: 风流人物:。 2.了解有关文体知识 词,又称长短句。最初称为“曲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词可以没有题目,如果有,写在词牌的后面,比如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就是这 首词的题目。 “沁园春”,词牌名。相传沁园是东汉明帝的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后来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这个词牌名因此而得名。 “雪”是这首词的题目,内容与“沁园春”无关。 3.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背景知识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 信心。

高一语文导学案:必修一 短新闻两则2

【学习目标】: 学习和借鉴细节描写。 珍惜和平生活,不要因为现在的和平幸福而忘记战争的残酷。 【学习内容】 一.情景导入 广岛原子弹爆炸的残骸、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旧迹、伊拉克上空弥漫的硝烟,无不在向世人诉说着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为了以史为鉴,维护和平,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奥斯维辛集中营。 二.知识积累 奥斯维辛集中营,壁垒森严,四周电网密布,内设哨所看台、绞刑架、毒气杀人浴室和焚尸炉,由第一集中营和奥斯维辛—比克瑙集中营组成,用于消灭欧洲的犹太人,是希特勒种族灭绝政策的执行地,是第三帝国——纳粹德国最大的灭绝营。约有400万人,其中绝大部分是犹太人在此经受严刑拷打,惨遭杀戮。奥斯维辛是纳粹德国犯下滔天大罪的历史见证。 奥斯维辛是波兰南部一个只有4万多居民的小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在这里设立了它最大的集中营,这个小镇因此闻名于世。当年纳粹奥斯维辛集中营管理局控制的地区面积达40平方千米,包括3个集中营:奥斯维辛主营、布热金卡营、莫诺维策营。莫诺维策营又包括40个小集中营,分布在波兰南部整个西里西亚地区。1940年到1944年,奥斯维辛集中营成为希特勒的杀人中心,大约有400万人在这里惨遭杀害。许多人是在苦役中死去的,其余的则被有计划地残杀了。 据新华社电国际奥斯维辛委员会25日在柏林举行集会,纪念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德国总理施罗德在纪念集会上发表讲话,强调德国将牢记奥斯维辛集中营之后的特殊历史责任,呼吁与反犹主义和极右主义作坚决斗争。他说,纳粹的意识形态及其暴行完全是一场人祸。尽管今天活着的绝大多数德国人都与纳粹大屠杀无关,但德国人负有特殊的责任。他指出,纳粹在奥斯维辛等集中营实施的暴行,无论是规模、根源还是造成的伤害,都是空前的。这已经与德国及欧洲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德国及欧洲文化和文明史上最惨痛的一页。这个历史负担虽然沉重,却是必须严肃承担的责任。他强调说,德国必须直面过去,尽管遗忘和排斥的诱惑是巨大的,但我们绝不能屈服。 施罗德呼吁对反犹主义和极右主义行径作坚决的斗争。他指出,反犹主义依旧存在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坚决与其斗争是整个社会的责任。绝不能允许反犹分子的丑恶行径得逞。从1996年起,德国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解放日1月27日定为“纳粹受害者纪念日”。 三.信息筛选 1.读了资料和课文后,你们对奥斯维辛集中营有什么印象? 明确: 2.作者有没有直接写集中营是如何残害“犯人”的?你是怎么体会到它的可怕的呢? 明确: 3.在文中找出参观者表情变化的句子,讨论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明确:

部编版语文《沁园春雪》导学案教师版学生版

1、学习阅读词的方法,了解词的格式。学习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2、体会毛泽东诗词的风格和境界,体会作者伟大的抱负和革命情怀 3、.教育学生具有远大的理想抱负。 二、学习指导 1、重 点:感悟诗词的意境,把握诗歌的感情。 2、难 点:理解诗中议论、抒情的作用。 3、注意事项:合理运用参考书。 4、学习策略: (1)、收集信息渠道:教材、教参及阅读资料 (2)、解决问题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三、读书体会与备用信息 1935年1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使毛泽东重获军事指挥权。遵义 会议以后,毛泽东率领第一方面军离开遵义,挥师北征,红军二渡赤水河,回师黔北,集 中主力进攻桐梓和娄山关以南的黔军,乘胜夺取遵义。娄山关是战斗最激烈的地方。这次 (一 )读准字音 苍.山c āng 残.阳c án 莽莽..m ǎng 妖娆..y āor áo 风骚. s āo (二)多种形式诵读诗词。 (三)赏析娄山关 1、理解每句诗词的大意 2、概括上阕内容:写红军在娄山关战斗中行军的情景 赏析: A 行军的自然环境:秋季西风猛烈, B 红军出征的情形:不见其人,只闻其声,“碎”写出行军“急”“”速 3、概括下阕内容 :写战斗结束后红军越上娄山关见到的情景。 4、讨论“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象征意义: “苍山如海”象征革命征途上还会遇到更多的关隘,面临更多的困难;“残阳如血”象 征革命的胜利需要红军战士浴血奋战、前赴后继,辉煌的胜利是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 预示着未来斗争的艰辛和曲折。 (四) 赏析沁园春 雪 1、概括上阕内容:描写北国雪景 2、“望”中所见,哪些是静景,哪些是动景?把静景写成动景的句子是? 静景是长城、山和高原,动景是大河;静景写成动景的是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2019年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8年级上册导学案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导学案 一《新闻两则》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学习难点】 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特点。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2、了解新闻有关知识: 关于消息 新闻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的概念。 (1)广义:泛指报刊、广播和电视中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 (2)狭义: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又称’消息?。 (3)通讯社: 中国——新华社美国——美联社、合众社 英国——路透社法国——法新社 日本——共同社俄罗斯——俄通社、塔斯社 3、走近作者: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湖南湘潭人。 毛泽东在他漫长的革命征途上,每一步踏响一曲豪歌。他留给后人的一卷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和回响。他的主要诗词有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游泳》等。 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他写了数百篇消息、述评、评论、答记者问、调查报告、广播讲话等新闻作品,都始终贯穿着一种激昂慷慨、

沁园春雪 导学案

《沁园春·雪》导学案及答案【学习重点】 1.体会作者作为一代风流人物要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2.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 【学习难点】 1.理解关键词语所表达的感情,体会最后三句的含义 2.上阕写景是为下阕评古论今,抒发情怀作铺垫的,这是作者的立意所在。 【自主预习案】 1.作者简介: 作者毛泽东,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他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2.写作背景: 1935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肩负起抗日救国的伟大使命。1936年1月,红军准备渡河东征,2月初,毛泽东在黄河边视察地形时,眺望祖国壮丽的河山,展望革命灿烂前景,激情满怀,写下此词。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八日,毛泽东从延安飞抵重庆,同国民党进行了43天的谈判。其间柳亚子屡有诗赠毛,十月七日,毛书此词回赠。随即发表在重庆《新华日报》上,轰动一时。 3.给加点的字注音: 沁园春()莽莽()红装素裹()折腰() 稍逊()成吉思汗()今朝()

分外妖娆()稍逊风 骚()数风流人物() 4.根据下列词中的注音写汉字: 红zhuāng 素裹()顿失tāo tāo() 江山多jiāo()一代天jiāo() 5.诗歌朗读: 读准字音、读出重音、停顿、速度、节奏、读出激越豪壮的情调。 6.结合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部分是描写雪景的?请把写静、动景的词语找出来。 (2)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词领起? (3)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 3、qìn mǎng zhuāng zhéshāo hán zhāo fèn ráo sāo sh ǔ4、装滔滔娇骄 6、(1)上片静: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动:山舞银蛇,原驰蜡(2)望(3)长城内外,唯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课内探究案】 一、创设情境,激情投入,明确目标。 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高山、原野、村庄、道路。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无产阶级革命领袖毛泽东,面对这娇美万分的北国风光,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板书课题) ※朗读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检查预习效果。 (指名学生朗读,全班听读,检查学生课前自读情况。针对学生易错字音,进行正音教学。) 二、学案引导,自主探究,指向目标。

沁园春.雪导学案

沁园春雪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正确朗读,读出感情并能流畅背诵正确默写。 2、了解诗歌形象之美,音乐之美及语言凝炼而富有表现力的文体特点。 3、掌握一些词中字词的注音及意义。 (一)课前自学 1.给加黑的字注音: 沁园春()莽莽()红装素裹()折腰()略输()稍逊()成吉思汗()今朝() 分外妖娆()稍逊风骚()数风流人物() 2.根据下列词中的注音写汉字: 红zhuāng 素裹()顿失tāo tāo() 江山多jiāo()一代天jiāo() 3、知识链接: 词,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 一首词称为一阕(片);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片)。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介绍写作背景---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4、诗歌朗读 读准字音、读出重音、停顿、速度、节奏、读出激越豪壮的情调。 (二)合作探究 结合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部分是描写雪景的? 请把写静、动景的词语找出来。2)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词领起? 3)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 (三)组间展示,精讲点拨 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2、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这三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3、在上阙,作者把空间写得如此广阔,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又把景色写得如此壮丽,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四)达标检测 1、指出下列各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 (1)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2)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2、你还知道那些写雪的诗词请写出来。 (五)课后提升 毛泽东诗词名句积累: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清平乐·会昌》)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浪淘沙·北戴河》)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念奴娇·昆仑》)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清平乐·六盘山》)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忆秦娥·娄山关》)

新闻两则

《新闻两则》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课) - 1 新闻两则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的有关知识,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 2、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3、养成自主、协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培养独立阅读新闻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1、把握新闻的内容,揣摩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学习流程】 1、查阅解放军渡江作战和解放南阳的有关背景资料。 2、挑选一份刊登简短新闻的报纸准备小组交流。 3、当一回播音员,模仿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主持人的语气和语速,反复朗读这两则新闻,体会在读新闻时应怎样把握重音、语调、情感和节奏,并给下面加点的字词正音。 区域()溃()退锐()不可当歼()灭 要塞()绥靖()阻遏()管辖()逃窜()4、常识填空: 新闻,又叫,它的结构通常包括、、、、五部分,其中必不可少的三部分是、、。新闻写作必须注意记叙的六要素: 、、、、、。 5、在课文中圈点标记出记叙的六要素,与小组同学交流。 6、分别用一两句话或一段话来概括两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第一则: 第二则: 7、精读第一则新闻,思考: (1)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 (2)在第一则新闻中找出表现我军英勇的词语和敌人溃不成军的词语。 8、运用所学的新闻知识自主学习第二则新闻,并比较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之处。 9、交流自己搜集的报纸新闻,与小组同学一起分析它的要素和结构。 10、能力提高: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两则新闻:《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间、内容都有连续性。两则联合起来读,可以更好地了解渡江战役的全貌,更好地理解课文的详略处理。

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西城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 新闻两则》导学案(教师版)

《第1课新闻两则》导学案(教师版) 【预习课导学】(晚自习30分钟) 预习任务: 资料准备:了解新闻的有关常识和这两篇课文的写作背景。 自主积累:结合本文的课下注释,理解这篇课文的重点词语,并在练习本上抄写记忆。 自我感悟:试着找一找两则新闻的要素及导语、主体部分。 预习步骤: 第一步:初读文本,读顺读畅:认准字形、读准字音,识记生词,初步理解两则新闻的内容。 第二步:再读文本,循序渐进:1、边读边结合课下注释、资料助读,试着找出两则新闻的六要素。2、再次默读课文,试着理清两则新闻的结构(消息五部分)。3、试着找出文中的用词精炼的句子,说说为什么用得好,赏析一下。 【探究课导学】 学习目标 1、理解、积累“锐不可当、阻遏”等重点词语,掌握新闻的特点、结构等相关知识。 2、通过合作探究,培养筛选要点、概括内容的能力,品味本文准确精炼的语言。 3、激情投入,阳光参与,感悟正义战争的强大力量。 【资料助读】 一、走近作者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他留给后人的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他的主要诗词有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游泳》等。 二、背景介绍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1948年秋天开始的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国民党反动派大搞“和平”阴谋,要求和谈,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泽东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发动了渡 江战役。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政权的 覆灭。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这一则新闻发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 战役已胜利结束。淮海战役是1948年11月6日发起的,这则新 闻发电之日正是淮海战役前夜。 三、文体知识 新闻: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 来说,就是指消息。 1、新闻体裁的结构:(消息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 背景、结语。 2、新闻的六要素: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 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也是新闻的要素。 3、新闻有三个特点:真实性、时效性、简明性。 4、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5、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预习自测 1、辨字形,读准字音: 芜.湖()阻遏.()阌乡()襄.阳()绥.靖() 鄂.豫区()高屋建瓴.()荻.港()歼.灭() 溃.退()杜聿.明()阻塞.()要塞.()瓶 塞.()锐不可当.()负隅.顽抗() 2、解释词语: (1)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2)业已:已经。 (3)绥靖:安抚,平定。 (4)高屋建瓴:在房顶上用瓶子往下倒水,形容居高临下的形 势。 3、文学常识填空: (1)新闻的六要素是()()()() ()() (2)新闻的结构分五部分,即()()() ()()。 (3)新闻的主要特点是()()()。 教师教学设计 教师姓名任教班级 一、导入新课(约2分钟) 你通过什么方式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 群众的街头巷议呢?(由学生回答引出新闻的文体) 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寻常百姓 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的信息。 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新闻两 则》。 二、解读目标(约3分钟) 教师阐述学习目标,精要概述:生词、新闻常识、筛选信息 及概括内容,使学习过程有的放矢。 三、预习检测(5分钟) 播放课件,师生、生生互动,完成四道检测题,互相补充, 必要时教师简单讲解一下。教师作出评价。对于出错内容让学生 在导学案上红笔标记,并反复记忆,牢固掌握。 四、整体感知(10分钟) 师生对本节知识梳理、概述,从整体上引导学生巩固自学成 果。主要是阅读课文,在互动中理清新闻的六个要素及导语、主 题结构,整体把握新闻的内容。学生做好自我梳理与巩固。 五、讨论探究(5分钟) 教师明确任务,小组长组织本组成员对探究题1——4题及 自己的学习疑难展开探究,注意括号里的提示,按照互动程序展 示方案(先一对一结两人小对子,再小组互助,然后优化预演) 做好准备。要求人人积极参与。 教师巡视,做好评价,纠正不规范课堂行为。 六、展示质疑。(约15分钟)教师随机分配任务,接到展示任务 后,小组长组织本组展示(板书——讲解——答疑——对抗—— 小结等)。其他小组质疑、纠错或对抗,教师把控互动,对重要、 必要、典型的问题做出精讲。板书环节各组同时进行,可以大黑 板、小白板同时使用。(指导要点:新闻的内容顺序之间的逻辑 联系,叙中议论的作用,语言表达的精炼准确) 七、检测矫正。(约5分钟)教师用课件打出检测题,学生口头 【整体感知】朗读新闻,说说每则新闻的要素与结构,体会新闻 中体现出来的特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