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 第十一单元 专题大总结五

必修二 第十一单元 专题大总结五
必修二 第十一单元 专题大总结五

专题概述本专题内容主要包括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改革、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与全球化趋势等。

本专题的历史主线有三条:一是资本主义经济政策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二是社会主义经济政策从私有制向单一公有制再向多种所有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三是世界经济向全球化发展。

历史发展规律

1.资本主义经济政策从自由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再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2.社会主义经济政策从私有制向单一公有制经济,再向多种形式的所有制发展;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

3.世界经济向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方向发展。

一、世界历史上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理论与实践

自社会主义运动诞生以来,经历了一个由理论到实践,由理想变现实,由一国到多

国的发展过程。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到底怎样走,世界近现代史上出现过许多主张,也进行了不同的实践探索。对此,应当采用归纳法全面掌握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在分析归纳时,既要注意理论和实践的层面,也要注意国内外的层面。1.马克思的设想: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推翻资本主义专制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按需分配的社会主义。这种理想化的主张并没有真正实践和实现过。

2.列宁的主张:俄国十月革命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一个落后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的理论和实践;十月革命后列宁在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设想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结果是不成功的;1921年,列宁又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它探索了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是列宁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伟大创造。

3.斯大林的主张:斯大林时期主张利用行政手段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通过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等,1936年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形成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道路,对东欧、中国产生重要的影响。

4.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在保持斯大林体制的基础上,给予企业一定的自主权利,调动企业的生产积极性。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对斯大林经济体制进行修修补补,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弊端,注定难逃改革失败的命运。

5.戈尔巴乔夫对社会主义的新看法:彻底放弃斯大林模式,急于求成的激进改革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新思维”指导思想偏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但是缺乏坚强的领导和配套措施,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6.毛泽东的主张:新中国成立后,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逐渐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1958年后过分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7.邓小平的实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行改革开放,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出改革和革命的本质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市场和计划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就非凡。二、建国后中国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

1.第一阶段:战后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

(1)概况:美国拥有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具有雄厚的工业实力和丰富的黄

金储备,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控制国际金融和世界市场。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国家从战争的破坏中恢复过来。

(2)原因:通过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美国大发横财,实力强大。而欧洲在世界

大战中损失惨重,处于普遍衰落的时期。

2.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后期

(1)概况:世界经济开始向多极化方向演变。日本和欧洲共同体与美国在世界市场上

激烈竞争。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2)原因:20世纪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欧洲共同体国家和

日本在许多领域赶上或超过美国。

3.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

(1)概况:世界经济呈现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美、日、

西欧三足鼎立局面,加速了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进程。

(2)原因:生产力和国际分工进一步发展,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四、近现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历程

一、20世纪世界三大经济体制调整的比较

1.相似之处

(1)都面临由农业国过渡到工业国的任务。

(2)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过改革。

(3)工业化建设都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实施五年计划;改革农村生产关系。

2.工业化方针提出:中国是在1953年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中;苏联是在1925年的联共十四大上。

3.开始改革:中国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苏联是在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

4.改革结果:中国成功,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苏联几位领导人改革相继失败,苏联解体。

5.结果不同的原因

(1)指导思想不同。中国有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思想作指导;苏联缺乏科学的思想指导。

(2)具体做法不同。中国经济改革力度比较大,完全突破了“斯大林模式”;苏联

经济改革是小修小补,政治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引起思想混乱。

(3)对待“和平演变”的态度不同。中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苏联混淆社会主义民主

与资产阶级自由化界限。

(4)对改革认识不同。中国把改革当作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改革成就突出;苏联把

改革当作缓和国内矛盾、对外争霸的工具,经济改革的一点点成果也化为乌有。

主题5史学界热捧的“新史观”

所谓“新史观”是近十余年来,在我国史学界流行起来的一些新的史学范式。它主要是相对于“革命史观”而言的。人们研究历史的角度不再单纯地从“阶级斗争”

和社会革命以及五种社会形态演进的角度来架构历史,而是从文明演进、现代化进程、整体世界的发展等角度来构架历史体系。随着高中新课程的推进,“新史观”

成为高中教学与高考命题的“热点”,我们应当给予较大的关注。

1.全球史观

(1)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

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

(2)全球史观最早是欧美史学家摈弃欧洲中心论的产物,希望用“世界的欧洲”代替

“欧洲的世界”,全球史观的出现推动了世界史学的发展,对于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史学具有积极意义。

(3)超越国界的具有全球性影响的事件得到更多的重视。比如,民族迁徙、物种传播、

疾病蔓延、气候变化、恐怖主义、金融安全等。

(4)从评价历史事件的原则看,对于促进全球联系的历史事件给予较高的评价。比如

新航路的开辟和欧美国家的殖民扩张,对于工业革命的评价更多地分析其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这些与传统的史学观点有很大的不同。

(5)采取了一种相对中立的价值尺度从事观察研究。将欧洲、美洲、亚洲和非洲放在

全球的角度审视,注意摈弃“欧洲中心论”,主张建立“全球普适的历史话语系统”,重新书写人类整体的历史。

2.文明史观

(1)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

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中学历史教材深受这一史观的影响,重点突出了人类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演进。

(2)从横向看,文明史观认为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从范围上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国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复习备考时,一要注意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二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

(3)文明史观以各种文明作为研究单位,并着力反映各种文明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

展、变迁和磨合的过程。一部人类发展的历史,从本质上讲就是一部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可以说,文明史的内容几乎涵盖了我们以往通史所涉及的内容,并且还包含了宗教、语言文字、群体心理、风俗习惯等多领域。因此,高考试题很多以通史的形式呈现,考查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

(4)文明史观对中学历史教学观念的改变。

第一,政治文明史方面:文明史的思想颠覆了传统史学中突出政治斗争、阶级斗争的思想,摒弃了那些残酷的斗争和血腥的屠杀,而是以国家机器的运行,各种机构、组织、制度的设置以及相关运动作为研究的重点。

第二,物质文明史方面:新课标教材以大量的笔墨介绍了中华民族以农耕文明为主体的经济形态,突出了中华文明在文明史上的地位。在世界史方面,新课标教材突出了工业革命引领的工业文明历程。

第三,精神文明史方面:与农耕文明相适应的儒家文化,构成了中华文明的主干。

以古希腊文明为根基的西方文明,以人文精神为核心。近代以来的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中华文明的嬗变更新。

3.现代化史观

现代化史观认为,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进程,主要包括经济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文化的理性化和科学化等。它关注历史的纵向联系。

(1)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即现代化,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6世纪初到18世纪工业革命前,处于工业文明早期阶段,在这一阶段,工业文明首先在西欧兴起。

第二阶段是工业革命开始以后到19世纪末,在这一阶段,经过工业革命,人类真正进入工业社会,同时工业文明从西欧扩散到全球。

第三阶段是20世纪上半叶,在这一阶段,由于工业文明的全面到来,整个社会发生了剧烈的震动。1929年的经济危机和两次世界大战使人类社会对工业化产生的负面影响开始有所认识,工业文明的危机促使人类探索更加公平合理的现代化模式,罗斯福新政和苏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都是这一努力的内容。

第四阶段是二战以后至今,在这一阶段,人类吸取了上一阶段的经验教训,工业文明得到顺利推进,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工业文明向第三世界扩散。

(2)现代化的类型:

第一,从现代化的动因和起步时间看,可分为内源型现代化模式,即现代化起步的原因主要是该国或该地区社会内部经济、政治和文化自然发展的结果。如:英、法、美等国的现代化;外源型现代化模式,即指现代化起步是在外部因素的刺激下开始的。如:日本、俄罗斯和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化。

第二,从经济体制的特点看,可分为:市场经济模式,如英、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计划经济模式,如苏联的现代化;混合经济模式,其特点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在现代化过程中都起重要作用,如印度等国的现代化。

第三,从社会经济的性质看,可分为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又可分为苏联模式(即斯大林模式)和中国模式(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3)现代化有西化内容,但不是完全西化。正确的心态是既要保留民族特色,又要向

西方学习。

(4)现代化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5)现代化并不等同于社会进步,作为一种历史进程,它也有消极的一面,需要人类

在探索中纠正失误。

(6)建立民族独立国家是现代化的前提,民族独立是现代化的产物。

4.社会史观

社会史观是当前中学历史教学和史学研究的指导理论,近几年新的史学观传入中国,大大丰富和发展了社会史观,但是,社会史观的主导地位没有发生变化。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阐述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和趋势,对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作出客观、全面的分析和评价”。

社会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发展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总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对唯心史观否定的产物。对我国而言,社会史观即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史观——辩证和唯物地看待社会。

(1)社会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是社

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唯心史观。

(2)人类发展是客观的、有规律的,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化的,一般经历了原始社

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再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否定了“英雄创造历史”,社会史观的本质是大众化、

生活化,是“所有人的历史”或称为“社会习俗的历史”。

(4)评价历史事件要辩证地分析和采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将历史人物放到特定的历史

环境下综合考查。

非选择题设问审读技巧

典题示例

美元是世界重要货币之一,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罗斯福)新政中很重要的一项措施是暂时放弃金本位,直接导致了世界白银市场的价格大涨……这一政策刺激了美国经济的复苏,却“意外”地伤害到了大洋另一端脆弱的中国经济……中国的银元快速增值……直接导致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优势顿失,商品出口大幅减少,而在国内则诱发了金融和工商业动荡,大量白银外流、原材料价格跌落、消费市场陷入低迷。

——朗咸平《新帝国主义在中国》材料二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的30多年中,这个世界一直是事实上的美元本位制。美元是核心的货币,大多数国际贸易与金融都以美元结算和支付,汇率的标准也是以美元为基准。在这一阶段,世界经济出现繁荣,工业国开始减少贸易壁垒,它们的货币可以自由兑换。欧洲和亚洲的经济从废墟中恢复,并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着。

——洪千帆、林忠凡《外汇知识与交易技巧》材料三从表面上看,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是美元的灾难,动摇了美元的地位,是美国全球霸权衰落的象征。其实相反,美元从此获得了黄金的生命。而不是和黄金共享生命……美国依靠独步全球的经济总量,垄断了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的地位,刺杀了黄金,偷取了黄金的生命,建立了全球美元经济独裁……美国购买全世界的资源仅需要用美国的印钞机印出来的一张张纸(美元)。

——谭智元《金融战争与美元霸权》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放弃金本位的背景和目的,并说明中国经济因

此受到“伤害”的原因。

(2)材料二中为什么说“这个世界一直是事实上的美元本位制”?这种现象在当时

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3)联系材料二、三指出二战后美元与黄金关系的变化,并依据材料三说明美元获得

“黄金的生命”的原因。

审读设问

首先了解设问的组成:①信息来源;②解答方式;③限制词;④中心词。

其次体会设问各组成部分对解题的作用:①信息来源:根据材料几就集中阅读该材料并获取信息;若结合所学知识就在准确定位知识时空和范围的基础上组织答案。②解答方式:所组织答案的详略程度取决于解题方式词,“指出”要注重解答要点的齐全,扼要归纳,无需过深论述;“说明”要紧扣解题中心词,把设问主旨解答清楚即可;“分析”着重解释清楚原因和依据等。③限制词:决定解答题目的时空范围。④中心

词:解答的对象,偏离中心词即是所答非所问。

本题审读流程如下表:

参考答案目的: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商品出口;缓解经济危机,促进经济恢复。原因: 世界市场以欧美工业国为主导;中国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

(2)原因:各国货币与美元的汇率基本固定,美元与黄金的比价固定,使美元成为国际支付手段和储备货币,形成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积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金融货币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3)关系变化:美元与黄金从“挂钩”到“脱钩”。

原因: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美国经济实力的强大;美元垄断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的地位。

材料信息与教材结论冲突时怎么办

备考练习时常会遇到试题材料信息与所学教材结论相冲突的情况,此时该如何做? (1)阅读理解材料。首先,粗读材料,大致了解一下材料的意思,感知一下应属于教材中哪一方面的知识。其次,依据材料认真分析所设的问题,这是关键之处。第三,

在完成前两步基础上带着问题再仔细研读材料,应根据问题,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2)体会命题意图。我们应尽力去体会命题者的意图,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具体回答问题时,有的设问要求依据材料回答,此时就要根据材料中所反映出来的信息作答,而不要想当然,用书本上的内容来组织答案。

(3)根据要求组织答案。作答时要注意按问作答,简明扼要,还要做到史论结合。

大专题阶段检测(五)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世纪60年代初,陕西户县农村党员杨伟名牵头写的万言书《当前形势怀感》,描述了当时的农村情况:“就农村而言,如果拿合作化前和现在比,使人感到民怨沸腾代替了遍野歌颂,生产凋零代替了五谷丰登,饥饿代替了丰衣足食,濒于破产的农村经济面貌代替了昔日的景象繁荣。”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三大改造的推行过于激进

B.“八字”方针落实不力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

D.“文革”对经济的破坏

答案 C

解析材料所述情况是三年经济困难局面,其直接原因是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所以答案为C项。

2.1961~1963年我国大规模精简职工,减少城镇人口。据史料记载,1961~1962年两年我国共减少职工1 887万人,全国吃商品粮的城镇人口,从1961年到1963年6月共减少2 800万人。关于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分析最合适的是

()

A.由于三年自然灾害导致城市粮食供应紧张

B.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

C.国民经济发展严重受挫

D.险恶的国际环境迫使我们转移城市人口

答案 B

解析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面对严重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题目中的现象源自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

3.据《华东经济管理》1991年52期统计,“从工业总产值(1980年不变价)看,江西纺织化纤部分企业1990年工业总产值比1983年增长48.04%,年均增长

6.86%,……”。当时江西纺织化纤部分企业能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主要是()

A.国民经济全面整顿思想的提出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答案 B

解析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的时间是1985年,故选B。全面整顿发生于“文革”时期,加入世贸组织是2001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是在21世纪初,都不符合题目的时间界定,故排除。

4.在某中学的“上海乡土史”课程上,老师要求学生按指定材料(见下表)确定一研究主题。以下切合材料的主题是()

材料

(1)1869年发昌机器厂建立

(2)1873年轮船招商局成立

(3)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4)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

A.上海工业化一瞥

B.改革开放在上海

C.上海,中国现代化的缩影

D.上海,红色的摇篮

答案 C

解析A项上海工业化一瞥,在材料中的“中共二大”无法体现;B项改革开放在上海和D项上海,红色的摇篮只是片面反映材料中的某些局部;C项上海,中国现代化的缩影全面概括材料的主题,包括工业化历程及红色的摇篮。

5.下图是美国某时期流行的漫画,一位绅士正向一位农民进行解释:艰难时期就如同那群鸟儿,要驱赶它们只需要竖立一个稻草人吓一吓就可以了。请问与此绅士观点一致的政策是

()

A.固守自由放任

B.实行政府干预

C.走法西斯道路

D.发展混合经济

答案 A

解析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绅士的观点是靠稻草人度过危机时期,也就是不作为,实际上就是固守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6.1939年6月,美国盖洛普民意调查,请公众指出罗斯福新政以来的“最大成就”以及“最差表现”,28%的人认为新政的“最大成就”是救济项目和工作改进组织,

23%的人认为新政的“最差表现”也是救济项目和工作改进组织。下列对新政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救济项目和工作改进组织”主要指实施以工代赈,建立社会保障体系②新政

在推行的过程中存在争议③争议源于不同阶层自身的利益和认知水平④新政涉及多方面的内容,使美国彻底摆脱了危机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答案 A

解析罗斯福新政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并不能使美国彻底摆脱危机。④表述不正确,排除④。

7.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几乎冲击全世界,但是下列哪一大国却能置身事外

() A.日本B.英国C.德国D.苏联

答案 D

解析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此时苏联正在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臵身于经济危机之外。

8.从1953年到1964年间,苏联的钢产量从3 810万吨增加为8 500万吨,煤产量从

3.2亿吨增加为5.5亿吨,石油产量从5 280万吨增加为2.23亿吨,工人的生活得到

改善,平均月工资从1955年的76.2卢布上升到1965年的104.2卢布。出现上述现象主要是因为当时的改革

()

A.把农业作为经济改革的重点

B.以发展工业尤其以重工业为重点

C.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D.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答案 D

解析赫鲁晓夫改革以农业为重点,故B项错误;尽管A项表述正确,但本题介绍的是工业方面的成绩,与农业无关,所以不能选A;赫鲁晓夫改革时期仍然是计划经济体制,所以不能选C。

9.近日,一位英国老太因为论磅和盎司来卖菜,涉嫌破坏欧盟所有成员国在贸易中必须使用标准化公制单位的有关规定,从而面临犯罪指控和高达13万美元的罚款。欧盟对这一“小事”所作的严厉判罚,其根本出发点是() A.维护标准化公制单位的规范使用

B.依法维护欧盟内部的经济统一

C.限制普通百姓的商业经营自由

D.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与调节

答案 B

解析“小事”所反映的事情“不小”。这涉及到欧盟内部贸易的基本准则,如果任由发展,必然会对欧盟的发展产生不好的影响,也不利于整个欧盟的一体化建设。10.1951年,欧洲六国签订煤钢共同体的条约,规定其最高机构为共同体的总体利益而行使职责,不接受任何政府和组织发出的指示,其委员实行招聘制,由各国政府协商一致后任命。这表明,该共同体是()

A.政府之间的合作

B.独立于政府的能源组织

C.企业之间的联合

D.独立于政府的经济组织

答案 D

解析煤钢共同体不接受任何政府和组织发出的指示,故不能体现政府或企业之间的合作,排除A、C。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最高机构掌握大权,该机构作出的决定,各成员国必须执行,B项不符合题意。因此选D。

11.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9日在南非德班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上,巴西、印度、南非和中国组成的“基础四国”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要求发达国家应率先大幅度减排,同时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转让技术。这说明了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

①发达国家拥有资金和技术优势②加强国际合作十分必要③区域集团化程度

加快④环境污染日益突出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从材料看巴西、印度、南非和中国在一些问题上达成了一致,并向发达国家提出了要求,但这四国并非同一区域,更非区域集团,故排除③,选择B项。12.对下图反映的主题解读最恰当的是()

A.布雷顿森林体系推动中国外贸发展

B.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经济迅速发展

C.世界银行大力支持中国经济发展

D.中国大力推动亚太地区经济合作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结合图片的提示语,可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经济迅速发展。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计52分)

13.改革是当今中国的主流,是全民之共识,是社会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

材料一19世纪下半叶,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就已经艰难地挪动了它的脚步。李鸿章是中国工业革命当之无愧的先驱。但经过一场甲午战争,穷兵黩武的明治维新却成了文明的代表,李鸿章推动的以民生富国为本的工业革命反倒被中国人贬作“维护腐朽制度的尝试”。

材料二清朝有很多改革的机会,可是一延再延,错过时机。清义和团乱后,慈禧想改革了,提出9年立宪,但是迟迟没有动作,到了辛亥革命爆发前5个月才搞出个“皇族内阁”来,整个社会此时已经失去改革的耐心。

材料三2010年11月6日在上海举行的第四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各国学者热衷于当代“中国经济模式”的探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晨指出,中国将走与以往大国崛起不同的发展道路。——以上材料来自“凤凰网”

(1)材料一中中国的现代化运动挪动的第一步是指哪一历史事件?概括“李鸿章推

动的以民生富国为本的工业革命”所采取的主要措施。谈谈你对它被贬作“维护腐朽制度的尝试”的理解。(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整个社会此时已经失去改革的耐心”的原

因,并分析由此产生的社会影响。(8分)

(3)各国学者所热衷的“中国经济模式”指什么?试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8分)

(4)根据材料分析中国历次改革与革命成败给我们的启示。(2分)

答案(1)洋务运动。主要措施: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兴办民用工业,创建近代海军,改革教育体制(兴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等。

理解:洋务运动只单纯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没有从根本上触及腐朽的封建制度(停留在学器物层面)。

(2)原因:清政府的腐朽;政治体制改革的欺骗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维新变法

运动的失败;民族危机加深,中国日益陷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等等。

影响:中国被迫放弃改革,转而选择革命的道路。(或答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

(3)“中国经济模式”指中国从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发展战略及成

果。(或改革开放之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走和平崛起之路等等)

史实:①对内改革: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在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②对外开放: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加入世贸。

(4)改革者或政府要与时俱进,抓住机遇,变革落后的制度;改革必须从国情出发;

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思想不能僵化)等等。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19世纪下半叶”“李鸿章”等提示信息回答,是十九世纪六十至九十年代出现的洋务运动。第二小问,集合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从企业引进、军事、教育变革等方面说明。第三小问,要抓住洋务运动的目的来回答实质。第(2)问,第一小问,从十九世纪后半期清政府面临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问题回答。第二小问,结合二十世纪初的相关史实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抓住材料中“当代”这一关键词判断时间。第二小问,根据改革开放的相关史实回答,注意条理性,可以从城市和农村、对外和对内等方面概括。第

(4)问,此问言之有理答之有据,提出自己的观点即可。

14.自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经济逐渐走向全球化。阅读下列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伏尔泰说:“人们询问,所有正从秘鲁和墨西哥不断流入西班牙的黄金和白银的结果如何?它们落入法国人、英国人和荷兰人的口袋;他们在加的斯(引者注:西班牙南部海港)经商,并把自己的工业产品送到美洲作为回报。这些金钱的大部分流到东印度群岛,支付丝绸、香料、钾硝、冰糖、茶叶、纺织品、钻石和古董。”——摘自[英]A.赖克温《中国和欧洲:18世纪的文化、艺术交往》

材料二1850~1913年的西欧对外投资图

材料三世界现代经济大事年表(部分)

社会带来了巨大冲击,19世纪末的先进中国人是如何应对的?(11分)

(2)据材料三,指出二战后初期世界经济体系的新变化。结合当时的国际形势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9分)

(3)有学者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结合材料三说明这一观点。(6分)

答案(1)特点:以资本输出为主;英、法和德是主要资本输出国;投资遍及世界(资本主要流向欧美);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应对:传播维新思想,掀起变法运动;倡导实业救国,发展民族经济;宣传民主共和思想,开展民主革命。

(2)变化:建立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经济体系;世界经济朝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原因:旧的经济体系在经济大危机和世界大战的冲击下瓦解;二战使欧美间的实力对比发生巨变;美苏两极对峙。

(3)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大大推动了全球化进程。中国等国家发展市场经济,使经济全球化向纵深方向发展。世贸组织的建立使世界经济活动更加规范化,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材料二中注释说明是在“1913年”“西欧对外投资”此时处于世界市场形成后;从图上箭头起源分析,西欧发达国家英法德;从图上箭头流向分析,投资遍布世界。第二小问,根据19世纪末先进中国人在政治、经济、思想方面提出的史实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中主要时间是在二战结束后,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根据表中前三栏分析,形成了“冷战”格局下的两大经济体系;根据表中后两栏中国经济腾飞、世界经济多元化的发展分析,世界经济呈现多元化的特点。第二小问,根据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国际形势的变化分析。第(3)问根据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经济新特点的出现等分析。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文学常识

语文苏教版必修五文学常识汇总 1、《<物种起源>绪论》作者达尔文,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著有《物种起源》、《人类起源及性的选择》等。恩格斯认为达尔文的进化理论是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进化论)之一。 2、绪论,又叫导言,学术论述的开头部分,是一种用来说明著作的写作经过、出版缘由、文章内容介绍、作者的基本观点、作者情况等文体。 3、《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作者是杨焕明,浙江温州人,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人类基因组中心主任。 4、《南州六月荔枝丹》的作者是贾祖璋,浙江省海宁人,中国科普作家。著有《鸟类研究》、《生物学碎锦》等。 5、《斑纹》的作者是周晓枫,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有《上帝的隐语》、《鸟群》等。获得冯牧文学奖、冰心散文奖、十月文学奖、人民文学奖等多个奖项。 6、《景泰蓝的制作》的作者是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江苏苏州人。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有童话《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夜》,长篇小说《倪焕之》,。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写童话的作家。 7、景泰蓝,我国特种工艺品之一,明代景泰年间在北京开始大量制造,珐琅彩釉多用蓝色,所以叫景泰蓝。 8、《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一个景观设计师的手记》作者是俞孔坚,浙江金华人,中国现代学者,著有《生物与文化基因上的图式》、《理想景观探源》等。 9、《陈情表》作者李密,一名虔,字令伯,三国人。“表”是古代臣子向君主奏事陈情的一种文体。 10、《项脊轩志》作者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明代散文家,江苏昆山人。有《震川文集》。其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是明代唐宋派的代表作家。有人把归有光与欧阳修比较,推崇他为明代第一散文家。《项脊轩志》是他的代表作。 11、元曲是元代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分为散曲和杂剧两部分。散曲包括小令和散套两种,小令是不成套的散曲,散套又叫套数,是统属于一个宫调的成套的散曲。元杂剧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它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了多种词曲和技艺发展而成。剧本体例一般为每本四折一楔子,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角色有末、旦、净、丑等。由曲、白、科三部分组成。一本基本上由正末或正旦一种角色唱到底。以正末主唱的称为“末本”,以正旦主唱的称为“旦本”。 12、《长亭送别》的作者是王实甫,他名德信,元代戏曲作家,大都(今北京)人。所作杂剧,据《录鬼簿》著录有十四种,现仅存三种《西厢记》(全名为《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破窑记》(全名为《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丽春堂》(全名为《四丞相歌舞丽春堂》)。其中最著名的是《西厢记》,它是王实甫的代表作,在元代和明代就为人推重,被称为杂剧之冠。在《西厢记》中,王实甫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理想。 王实甫善于以古典诗词酝酿气氛,锻炼字句,创造出诗一般的动人意境,形成十分优雅有风格。他和关汉卿分别开创了中国戏曲史上文采和本色两个流派。 赵景深在《明刊本西厢记研究?序》中称“《西厢记》和《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艺中的双璧”。 13、元杂剧的四大悲剧是指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14、元曲四大家:关汉卿(代表作《窦娥冤》)、郑光祖(代表作《倩女离魂》)、白朴(代表作《墙头马上》)和马致远(代表作《汉宫秋》)四人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切记王实甫不在元曲四大家之列) 15、莎士比亚,英国著名的剧作家和诗人。其主要成就是戏剧,作品有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又译为麦克佩斯)等,喜剧《威尼斯商人》、《仲夏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短语归纳(学生必背内容) 1.what time 几点 2.go to school 去上学 3. get up 起床 4.take a shower 洗淋浴 5.brush teeth 刷牙 6.get to 到达 7.do homework 做家庭作业 8.go to work去上班 9.go home回家10.eat breakfast 吃早饭11.get dressed 穿上衣服 12.get home 到家 13.either.....or……要么....要么..... 14.go to bed 上床睡觉 15.in the morning/aftemnoon/evenin 在上午/下午/晚上 16.take a walk 散步 17.lots of=a lot of许多,大量18.radio station 广播电台 19.at night 在晚上 20.be late for 迟到 21.on weekends 在周末22.eat quickly 吃得快 23.play sports 做运动 24.play computer games 玩电脑游戏 25.begood for对....有好处26.be good with sb…善于和某人打交道用法归纳(学生必背内容) 1.at 具体时间点”在几点(几分) 例句展示:I eat breakfast at7:45a.m. every morning. 2.eat brealkast/lunch/dinner吃早饭/午饭/晚饭 3.take+a(n)+名词从事....活动take a walk=go for a walk=have a walk散步 4.halfpast+ 基数词....半例句展示:half past nine 九点半 5.a quarter to+ 点整差一刻到.... a quarter to ten十点差一刻 6.from..to...从......... 例句展示:We have English class from7:10am to7:55 every evening. 7.need to do sth.需要做某事例句展示:You need to have a good rest.你需要好好休息。 8.taste + 形容词尝起来...... 例句展示:The apple tastes good. 9.Here+be+名词这是....;这里有…. 例句展示:Here is a letter for you.这里有你一封信。 本单元语法讲解: what time 与when区别 两者都可以对时间进行提问,表示“什么时候”。 1.what time 用来询问具体的时间点;when 既可以用来询问具体的时间点,还可以用来询问时间段。 具体用法如下:对时间状语提问时,有时两者可以互换。 What time/When do you usually go to school?你通常什么时候去上学? 2 向对方询问具体时间时,即几点几分,只能用what time,不能用when。 What time is it? 几点了? 3询向年份、月份、日期时,只能用when,不能用what time。 When is the Music Festival? 音乐节是什么时候? 英语钟点时刻的表达方式: ①采用数词表达时间 7:30 seven thirty 7:15 seven fifteen 7:45 seven forty-five ②采用介词past,to 表达时间一般说来半个小时以内,常用介词past,表示“几点过几分”; a quarter past seven 7:15 twenty past eight 8:20 半小时过后,常用介词to,表示“差几分到几点” two to two两点差两分(1:58)ten to five五点差十分(4:50) 本单元出现的频度副词 always,usally,sometimes,never. always 是频度最大的词,意为“总是; 永远”;usually意为“通常”,即很少有例外,频度仅次于always;sometimes 意为“有时”;never意为“从不”。John always comes late.约翰总是迟到。 I usually go to school bybus.我通常乘公共汽车上学。 He sometimes plays volleyball after school.他有时放学后打排球。 I never drink milk.我从不喝牛奶。 频度副词一般放在实义动词之前,be 动词、助动词或情态动词之后。 We never eatjunk food.我们从不吃垃圾食品。 Lucy is sometimes very busy.露西有时很忙。 对频度副词提问时,用how often。 一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 你多久锻炼一次?一Hardly ever.几乎从不。 巩固练习题 1.- --do you usually go shopping? ---On Sundays.

高中数学必修2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总结1

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必修二第二章) 2.1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①平面 判定直线在平面内: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此平面内。 确定一个平面: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推论1:一个直线外的点与这条直线确定一个平面 推论2: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平面 推论3:两条平行直线确定一个平面 公理3: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②空间中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判断直线与直线平行: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互相平行(平行的传递性)等角定理:空间中如果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对应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异面直线垂直:如果两条异面直线所成角是直角,那么这两条线互相垂直。·异面直线所成角不大于90度! ③空间中直线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在平面内,与平面相交,与平面平行。 ④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有且只有两种:相交于平行 2.2 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①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定理1: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定理2:若两个平面平行,则其中一个面的任意一条直线与另一个面平行。 ②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定理1: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定理2,:若两条相交直线与另外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平行,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③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 定理1: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则过这条直线的任一平面与此平面的交线与该直线平行。 (·作用:证明线线平行·做法:经已知直线做一个平面与已知平面相交) ④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 定理: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他们的交线平行。 补充:证明线线平行的方法: 1.平行的传递性 2.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关键:寻找面面的交线) 3.证明为第三个平面与两个平行平面的交线

人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文学常识总结(必修顺序编排)

文学常识 必修一 1. 戴望舒 称“雨巷诗人”,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代表作《雨巷》. 2. 徐志摩 现代诗人、散文家,浙江海宁市人。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著有《志摩的诗》《猛虎集》《云游集》等。代表作《再别康桥》。 3. 艾青 我国现代诗人,浙江金华人。原名蒋海澄,1932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 4. 《左传》 原名为《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步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作者是左丘明,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5. 《战国策》 西汉末刘向编定的国别体史书。 6. 《史记》 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学名著,原称《太史公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列“二十四史”之首,《史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7. 司马迁 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芝川镇)人。著有《史记》。 8. 鲁迅 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鲁迅在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

9. 巴金 现代文学家,翻译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散文集《随想录》。出版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中国现代文坛的巨匠。代表作《家》《灭亡》《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萌芽》 10. 夏衍 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州人。现代剧作家。代表作有报告文学《包身工》,改编了电影文学剧本《春蚕》、《祝福》、《林家铺子》、《我的一家》等。 必修二 1. 朱自清 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代表作《春》《荷塘月色》《背影》等。 2. 郁达夫 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原名郁文,字达夫。代表作有短篇小说《沉沦》》和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 3. 陆蠡 现代著名的散文家、抗日烈士。郁达夫原名陆考原,字圣泉,笔名陆敏、六角。代表作《囚绿记》《海星》《竹刀》。 4. 《诗经》 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年间所产生的诗歌共三百零五首。汉代以前称为“诗”或“诗三百”。《诗经》开创了的反映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诗经》的内容:风(160民间歌谣)雅(105宫廷正乐)颂(40祭祀乐歌)。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经》《尚书》《易经》《礼记》《春秋》。 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六艺:《诗》《书》《易》《礼》《乐》《春秋》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5. 屈原 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最新标日知识点--第二单元总结笔记

第二单元总结 一动词的4种变形 一般~ます働きます今日は働きます。 否定~ません働きません今日は働きません。 过去式~ました働きました昨日は働きました。 过去否定~ませんでした働きませんでした昨日は働きませんでした。二助词『に』的用法 时间名词+に+动词(表示做某事的具体时间) わたしは毎日7時に起きます。如果你想学习日语获得更多日语学习资料可以来这 个Q群,首先是478,中间是932,最后是026,里面可以学习和交流,也有资料可以下载。 三助词『から』和『まで』的用法(在句子中两者可单独使用) ①接时间名词后表示进行某动作的时间起点和时间终止点 わたしは8時から5時まで働きます。 わたしは午後5時まで勉強します。 ②接场所名词后表示移动场所起点和场所终止点 わたしは北京から上海まで飛行機で行きます。 李さんは中国から来ました。 四场所名词+へ+移动动词(提示移动目的地,侧重方向性) 李さんは日本へ行きます。 五宾格助词『を』的用法『を』在日语中不构成单词,只当助词使用 名词+を+动词 コーヒーを飲みます。 新聞を読みます。 ご飯を食べます。 お粥を食べます。 薬を飲みます。 六助词『で』的用法 ①交通工具+ で表示使用该交通工具 電車で帰ります。

②场所名词+で提示动作发生的场所 教室で勉強します。 ③工具名词+で表示做该动作采用的方式,手段及原材料等 日本語で手紙を書きます。 小麦粉でうどんを作ります。 七助词『か』的用法 名词+か+名词表示或者 パンかケーキ。面包或者蛋糕みっかかよっか。3号或者4号 注意要和助词『と』区分开来表示和 パンとケーキ。面包和蛋糕みっかとよっか。3号和4号 八授受句型(授受动词具有方向性) ①人物名词+は+人物名词+に+名词+をあげます。 此句型只用于我给别人,或者别人给别人。注意『に』的前面不能是第一人称(我)私は李さんにプレゼントをあげます。 李さんは小野さんにプレゼントをあげます。 ②人物名词+は+人物名词+に/から+名词+をもらいます。此句型只用于别人给我,或者别人给别人。注意『に』的前面不能是第一人称(我)私は李さんにプレゼントをもらいました。 李さんは小野さんにプレゼントをもらいました。 另外,当第三人称的其中之一是说话人的亲戚时,就按说话人的立场处理。 母は小野さんにりんごをあげました。 母は小野さんにハンカチをもらいました。

高考语文必修五文学常识

高考语文必修五文学常识 1、明代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西游记》 2、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元末明初小说家施耐庵,据民间流传宋江起义的故事写成《水浒传》,该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语言写成的章回小说,它描写了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发生、发展和失败的全过程,刻画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阶级矛盾,歌颂了农民的起义斗争。 3、《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作者是19世纪后期俄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剧作家契诃夫。他是一位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与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他的短篇小说还有《变色龙》、《小公务员之死》等。对于可怜的人,可怜的生活的善意的嘲笑,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喜剧性。他最擅长于在平静的生活中看出事物的本质,因此被称为“日常生活的现实主义”。他后期转向戏剧创作,主要作品有《三姊妹》、《海鸥》、《樱桃园》等。 《装在套子里的人》中主人公别里科夫反对一切新生事物,扼杀自由与进步,是沙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成为“套中人”的代名词。 4、沈从文(1902-1988),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苗族。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 3、陶渊明(367——427)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时代)大诗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 4、初唐四杰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滕王阁序》作者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他在南下探亲时,路过南昌滕王阁,在席间赋诗并写下此篇序。是一篇骈体文。 7、庄子(公元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存《庄子》一书由庄子和他的门人及后学写成,全书现存33篇,又名《南华经》。庄子的文章富于想象,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刘熙载《艺概·文概》评其“意出尘外,怪生笔端。”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亦评论《庄子》一书“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庄子》的文章体制已脱离语录体形式,标志着先秦散文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 8、《陈情表》选自《文选》。李密,一名虔,字令伯,西晋(时代)文学家。《古文观止》评价: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 9、《咬文嚼字》作者朱光潜,安徽桐城人。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主要作品还有《谈美书简》等

地理必修二第二单元知识点

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一般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等不同类型。 2.城市功能分区 (1)形成:因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相同,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集聚。 (2(3用地。 特别提示:(1)高级住宅区房价较高,但并不是布局在地租最高的城市中心区域,而是布局在环境优美、交通便捷的城市外围,与低级住宅区呈背向发展的趋势。 (2)根据市场最优原则,商业中心往往分布在城市中心地区,但并非所有城市的中心地区都是商业区,如北京的市中心是行政区。 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含义 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 2.形成因素 (1)经济因素??? 地租的高低? ?? ?? 距离 的远近不同功能活动的付租能力 (2)社会因素:收入、知名度、种族或宗教等。 (3)历史因素: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功能分区有深远影响。 3 .形成和变化 随着城市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 三、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1.城市等级与城市服务功能之间的关系 2.城市等级体系特征 (1(2特别提示:相邻同级别的两个城市服务范围会出现交错,在交错区内,由于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消费观念不同或交通通达度不同,不同消费者会选择不同的城市消费。

一、城市土地利用和主要功能区 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三大功能区的形态、特征 1.距市中心远近 交通通达性越好,土地价格或地租越高;通达性越差,土地价格或地租越低。城市不同区位土地的通达度不同,地租高低也就相应地存在差异,因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方法技巧:用关联图记忆城市功能分区和影响因素 城市功能区的合理布局 城市功能区合理布局的方法 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主要是住宅区与工业区),主要考虑以下四个方面。

高三语文必修五文学常识总结

高三语文必修五文学常识总结 1、明代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西游记》 2、中国古典四大名着:《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元末明初小说家施耐庵,据民间流传宋江起义的故事写成《水浒传》,该书是中国历第一部用白话语言写成的章回小说,它描写了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发生、发展和失败的全过程,刻画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阶级矛盾,歌颂了农民的起义斗争。 3、《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作者是19世纪后期俄国着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剧作家契诃夫。他是一位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与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他的短篇小说还有《变色龙》、《小公务员之死》等。对于可怜的人,可怜的生活的善意的嘲笑,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喜剧性。他最擅长于在平静的生活中看出事物的本质,因此被称为“日常生活的现实主义”。他后期转向戏剧创作,主要作品有《三姊妹》、《海鸥》、《樱桃园》等。 《装在套子里的人》中主人公别里科夫反对一切新生事物,扼杀自由与进步,是沙皇*制度的维护者,成为“套中人”的代名词。 4、沈从文(1902-1988),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苗族。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 3、陶渊明(367-427)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

东晋(时代)大诗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 4、初唐四杰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滕王阁序》作者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他在南下探亲时,路过南昌滕王阁,在席间赋诗并写下此篇序。是一篇骈体文。 7、庄子(公元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存《庄子》一书由庄子和他的门人及后学写成,全书现存33篇,又名《南华经》。庄子的文章富于想象,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刘熙载《艺概·文概》评其“意出尘外,怪生笔端。”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亦评论《庄子》一书“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庄子》的文章体制已脱离语录体形式,标志着先秦散文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成就。 8、《陈情表》选自《文选》。李密,一名虔,字令伯,西晋(时代)文学家。《古文观止》评价: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 9、《咬文嚼字》作者朱光潜,安徽桐城人。现当代着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着作。主要作品还有《谈美书简》等。 10、《谈中国诗》的作者是现代学者、作家钱钟书。他的学术着作有《谈艺录》《管锥编》《宋诗选注》,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小说《围城》非常着名,书评家夏志清先生认为该小说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是最伟大的一部”。钱钟书还被

第二单元 位置与方向知识总结

第二单元 位置与方向 1.确定(或绘制)物体的位置。 确定方向:先确定正方向,再量角度。 确定距离:根据单位长度(比例尺),测量计算。 注意: A :在表述物体所在的方向时,一般说与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近(夹角较小)的方位。 B :确定观测点:(1)从那里出发,那里就是观测点。 (2)“在”字后面的为观测点。 一、按照图上所示的位置填空。 (1)游泳馆在小文家的 方向,距离是 米; (2)电影院在小文家的 方向,距离是 米; (3)图书馆在小文家的 方向,距离是 米; (4)百货超市在小文家的 方向,距离是 米; 二、按要求画出各景点位置。 (1)鳄鱼潭在大象馆西偏南40°方向,距离300米; (2)熊猫馆在大象馆北偏西15°方向,距离200米; (3)花果山在大象馆东偏北60°方向,距离500米; (3)麋鹿苑在大象馆东偏南50°方向,距离400米; 东 西 西 北 南

2.位置的相对性。 两物体位置的相对性,是以这两个不同地点为观测点,描述对方所在地的方向时, 方向正好相反(东→西,北→南,东偏北→西偏南),角度不变,距离不变。 三、填一填。 (1)小红家在学校的东偏南20°方向,距离120米处 ;学校在小红家的( )。 (2)B 在A 的西偏北30°方向500米处,那么A 在B 的( )。 (3)超市在家的南偏西40度,距离约200米。那么家在超市的( )。 (4)长春市在北京市的北偏东60度,距离约500千米。那么北京市在长春市的( )。 3.简单路线图: (1)描述线路:应先确定观测点,描述每一段的方向和距离,观测点发生变化时,物体所在的方向也会发生变化。 确定观测点:A :从那里出发,那里就是观测点。 B :“在”字后面的为观测点。 (2)绘制线路:要先确定出发时的位置,以谁为观测点,就以谁为中心画出方向标。再根据描述画出路线图。 4.地图的三要素:图例、方向、比例尺。 5.常用的八个方位: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四、看图填空。 (1)学校在玲玲家( )偏( )( )°的方向上;图书馆在玲玲家( )偏( )( )°的方向上。 (2)亮亮从家里出发去玲玲家玩,要走( )米,如果每分钟走80米,要走( )分钟。 五、根据玲玲的描述,把她行走的路线图画完整。 北 200米

高中英语必修二第二单元知识点

高中英语必修二第二单元知识点 高中英语必修二第二单元重点短语知识点 1.the ancient Olympic Games 古代奥运会2. stand for 代表;表示;主张;支持;拥护3. take part in 参加有组织的、重大的活动join in参加在进行着的活动或游戏(球赛,游戏,舞会等)join参加团体、党派、组织、某人join sb. in doing sth.加入某人做某事attend参加婚礼、典礼、讲座、会议、上课等(wedding, ceremony, lecture, meting, class, school)4. come on a magical journey 做梦幻之游come on (表劝说,鼓励等)来吧,走吧;开始5. be a volunteer for 做……志愿者volunteer to do sth. 自愿做某事6. nowadays当今,现在7. used to do sth.过去常常做某事be used to do sth.被用来做get/be used to (doing) sth.习惯做...8. every two days, every second day, everyother day每两天/每隔一天every few meters每几米9. on a regular basis定期地10. together with和…一起11. host n.主人,主持人v. 主办,举行12. admit(admitted, admitting )承认,容纳,接纳be admitted as 作为…被接受admit n./doing sth./having done sth./that从句承认某事/(已经)做了某事be admitted to/into… 被…录取,被允许、接纳进入admit sb./sth. to be 承认某人/某物是…13. as well 也;又;同样as well as (除...之外)也,既...又conj. 以及,又14. take responsibility for…be responsible for对……负有责任,负起对……的责任15. replace(=take the place of ) replacesb./sth.取代某人/某物replace…with/by …以…取代16. put forward 呈上;提出;提前come up with提出,相出17. advertise sth.打广

高中语文必修五文常

1.施耐庵,元末明初的文学家。代表作:《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水浒传》是长篇白话章回体小说。是我国四大古典小说名著之一。共 120 回。小说以 “官逼民反”为主题,描写了水泊梁山 108 名英雄好汉起义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 治者的残忍与腐朽,歌颂了好汉们除暴安良的英雄行为;课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节选自《水浒传》。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刺配后,几经周折后被分到看守草料场的 工作。因大雪压塌住处,无奈来到一个破旧的山神庙暂住一宿。正因此才凑巧听见 门外陆谦和富安的谈话,得知自己已被陷害,而且差点被害死。恼怒中,林冲终于 爆发,提枪戳死两人。可以说,正是这次事件,才使得林冲对官场的仅存的美好愿 景化为泡影,走投无路,不得已只得投靠梁山。 中国的四大名著是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 2.契诃夫, 19 世纪末期俄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举世闻名的短篇小说巨匠 和著名的剧作家,与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有“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 王”的美称。代表作:短篇小说《套中人》、《变色龙》,戏剧:《樱桃园》, 《万尼亚舅舅》,《三姊妹》等。 3.沈从文,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中篇《边城》 是他的代表作。《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影响很大,填补了我国文化史上的一项空 白。 4.陶渊明,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诗人,田园诗鼻 祖,田园诗用语质朴自然。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等。 5.王勃,字子安,初唐诗人,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齐称“初 唐四杰”。著有《王子安集》。 6.庄子,名周,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 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庄周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这部书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被道教奉为《南华经》或称《南 华真经》,现存 33 篇。他的文章体制已脱离语录体形式,标志着先秦散文已经发 展到成熟的阶段,可以说,《庄子》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鲁迅高度评价庄 子散文说:“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汉文学史纲 要》 ) 7.李密,西晋文学家。代表作《陈情表》。表是臣下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 8.朱光潜,安徽桐城人。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代表作 有美学佳作《谈美》。有“美学老人”之称。 9.钱钟书,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他的学术著作有《谈艺录》, 《管锥编》 , 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 短篇小说《人.兽.鬼》, 著名长篇小说《围城》。《围城》以喜剧性的讽刺笔调,刻画了抗战环境下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

高中语文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教案 教学博苑 10-18 0629 高中语文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教案(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并积累古代文化常识。 过程与方法:以教师系统讲解为主,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作进一步拓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悟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加深对古代文化的认知。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了解古代文化基本常识,尤其与中学文言文教学有密切关系的部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想要更好地理解古代文言作品,除了要学习大量的文言现象外,还应当适当掌握一些文化常识,今天我们就来对这方面的知识作一基本探讨。 二.人的称谓: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关汉卿号已斋叟,吴承恩号射阳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一、哲学的物质概念 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他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①从产生来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存在、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③从发展上看,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 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均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所以,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二、哲学的运动概念 1、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2、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1)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2)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考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三、物质运动的规律 1、规律的概念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 单元学习总结

单元学习总结 一、近代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 1.15~16世纪西欧各国的殖民扩张 (1)条件 ①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为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扩张提供了条件。 ②随着新航路开辟,主要商路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积极对外扩张。 (2)表现 英国进行海盗式掠夺,通过商业战争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 (3)影响:殖民掠夺的财富在欧洲转化为资本,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给殖民地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加剧了殖民地的落后。 2.工业时代欧美国家的殖民扩张 (1)条件: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两次工业革命增强了经济和军事实力,为它们征服世界提供了物质条件,加紧在全球扩张。 (2)表现:通过对外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武力战争等手段使亚、非、拉美地区成为欧美国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3)特征 ①通过商品和资本输出及武力手段进行扩张。

②扩张目标不再以掠夺贵重金属为主,而是抢占商品、资本市场和掠夺原料。 (4)影响 ①为工业资产阶级攫取了更广阔的市场和更丰富的原料,极大地促进了殖民国家工业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②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③给当地人民带来沉重灾难,客观上传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利于当地的近代化。 二、两次工业革命

三、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影响 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2.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促进了世界各国生产力的蓬勃发展,进一步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有利于世界各地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使先进的生产方式扩展到世界各地,冲击和瓦解着各国传统的旧的经济结构,推动了人类近代化的进程。 ③加强了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加速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使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④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为今天世界经济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贸易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客观基础。 (2)消极影响 ①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中,充满着对落后国家和地区的残酷殖民掠夺和奴役,给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②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建立在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对广大落后国家的剥削与压迫基础上的,导致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一种很不公正、很不公平的经济现象,也是当今世界不合理经济秩序的根源。 四、从新史观的角度认识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从整体史观的角度看:两次工业革命中新型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明为世界联系的加强提供了物质条件,推动了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 2.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是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转折点。

2020年高考语文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

2020年高考语文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 2018年高考语文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 《归去来兮辞》 1.三径:古代隐士住处的代称。隐居之地的代称常见的还有:墙东、五柳、沧浪等。 2.帝乡:天帝居住的地方,也即所谓仙境。 《滕王阁序》 1.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五湖:泛指太湖区域的湖泊。一说,指太湖、鄱阳湖、洞庭湖、青草湖、丹阳湖,南昌在五湖之间。 2.下榻:在某地住宿。榻,狭长而低矮的坐卧用具。典故:豫章太守陈蕃素来不接待宾客,专为徐稚设一榻,平时挂起,只有徐稚来访才放下。因此后世有“下榻”之说。 3.钟鸣鼎食:指大家世族。古代贵族吃饭时要鸣钟列鼎,鼎中盛食物。 4.东隅:日出的地方,表示早。 5.桑榆:日落的地方,表示晚。 6.请缨:请求皇帝赐给长缨(长绳),去缚住敌人。后用此指投军报国。 7.弱冠:指20岁,古代以20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 8.投笔:投笔从军。后人把班超投笔于地、参军作战的故事叫做“投笔从戎”,比喻弃文从武,有志报国。 《逍遥游》 1.晦:阴历每月最后一日;朔:阴历每月的第一日。 2.六气:阴、阳、风、雨、晦、明。 《陈情表》

1.表:古代臣下给帝王的一种文书。 2.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 3.孝廉:汉代以来推举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汉武帝开始令郡国每年推举孝廉各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但办法和名额不尽相同。 3.秀才: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不同。 4.郎中:尚书省的属官。郎中属员外级,就是分掌各司事务,其职位仅次于尚书、侍郎、丞相的高级官员。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 战国始有,秦汉治置。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 5.洗马:又叫太子洗马,太子的侍从官。 6.东宫:太子居住的地方,也代指太子。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建储指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7.牧:古代称州的长官。 8.犬马:臣子自谦。 9.皇天后土:皇天:古代指天,天帝。后土:古代指地,土神。 天地或天地神灵的总称。指天地。旧时迷信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亦作“后土皇天”。

第二单元知识总结

卢氏县教育体育局 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岗位设置管理的实施方案 根据国人部发〔2007〕59号文件的要求,为做好义务教育学校岗位设置管理组织实施工作,结合我县义务教育实际情况和义务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适用范围 1.承担义务教育的小学、中学; 2.义务教育学校的管理人员(职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技能人员,分别纳入相应岗位设置管理。 二、岗位类别设置 1.义务教育学校岗位分为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三种类别。 2.管理岗位指担负领导职责或管理任务的工作岗位。管理岗位的设置要适应增强学校运转效能、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水平的需要。义务教育学校管理岗位包括具有行政、党群等管理工作职责的岗位。 3.专业技术岗位指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具有相应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要求的工作岗位。专业技术岗位的设置要符合义务教育工作和人才成长的规律和特点,适应发展义务教育事业与提高专业水平的需要。根据义务教育的特点,义务教育学校的专业技术岗位分为教师岗位和其他专业技术岗

位,其中教师岗位是专业技术主体岗位。 教师岗位指具有教育教学工作职责和相应教师资格与教育教学能力水平要求的专业技术岗位;其他专业技术岗位主要包括学科实验、图书资料、财务会计、电化教育、卫生保健等具有教学辅助工作职责的专业技术岗位。 4.工勤技能岗位指承担技能操作和维护、后勤保障、服务等职责的工作岗位。工勤技能岗位的设置要适应提高操作维护技能、提升服务水平的要求,满足义务教育学校业务工作的实际需要。义务教育学校工勤技能岗位根据义务教育学校教学科研和日常运行等需要设置。 义务教育学校可实现社会服务的一般性劳务工作,不再设置相应的工勤技能岗位。 5.根据义务教育学校的社会功能、职责任务、工作性质和人员结构特点等因素,综合确定义务教育学校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以下简称三类岗位)总量的结构比例。 义务教育学校岗位总量应按照中小学编制标准,原则上以核定的教职工编制总量确定。岗位设置要优先满足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严格控制非教学岗位。对寄宿制学校可适当增加管理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普通初中教师岗位占岗位总量的比例一般不低于85%,管理岗位、其他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一般不超过15%。普通小学教师岗位占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