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滕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

斯滕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
斯滕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

结果:分析能力 (分析、判断、评价) 三个关键方面

三元智力理论

斯滕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

智力的组成:分析性能力、创造性能力、应用性能力(智力差异表现在三种能力不同组合上) 内在成分 智力成分亚理论(将智力与个体内部世界联系起来)

智力的三个方面 智力成分与经验的关系 智力情境亚理论(将个体与日常上生活情境联系起来) 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 智力经验亚理论(将个体与个体内、外部世界均联系起来)

元成分:用于决定做什么监督执行的过程,并在完成之后进行评价 成分亚理论 操作成分:用于具体完成任务 知识获取成分:用于学习如何将事情完成 经验亚理论 处理新任务和新环境时所要求的能力 结果:创造能力 信息加工过程自动化的能力 (创造、发现、发明、想象、探索) 对现有环境的适应

情境亚理论 对现有环境进行调整和塑造 结果:实践能力

对不同环境的选择 (付诸实践,应用、使用和履行}

评价:在理论上已将传统智力的观念扩大

(6)斯滕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

定义:用以达成人生中主要目标的智力,能是个体以目标为导向并采取相应的行动 具体说明:

(1)成功智力是适应、塑造、选择环境的能力,表现为个体通过调整自己的思维、行为更好地适应他所处的环境的能力,或选择一个新环境的能力

(2)具有成功智力的人能够认识并充分发挥自己个人的优势,同时能够认识自己的弱点并努力加以改正或弥补

(3)在生活中取得成功所需要的一组综合能力

(4)成功只有根据社会文化背景来定义

分析性能力:解决问题、制定决策和批判思维成果质量的能力

创造性能力:超越已知给定内容,产生新异有趣思想的能力 实践性能力:可将思想及其分析结果以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加以实施的能力 三种能力之间的关系:

(1)创造性能力帮助人们从一开始就形成良好的问题和想法;分析能力用来发现好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实践能力可用来将思维及其分析结果以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整合实施

(2)只有在分析、创造和实践能力三方面协调、平衡时才最为有效

(3)知道什么时候以何种方式来运用智力的三个方面,比仅仅是具有这三个方面的素质来得更为重要 斯滕伯格的智力三元论

斯滕伯格(Sternberg ,1985,1988)的智力理论强调在问题解决中认知过程的重要性,他认为 分、经验和情境,它们代表了智力操作的不同方面。他的智力理论也被称为智力三元论(triarchic theory of intelligence )。

成分智力(componential intelligence )是指个人在问题情境中运用知识分析资料,通过思维、判断推理以达到问题解决的能力。它包含有三种机能成分。一是元成分(metacomponents ),是指人们决定智力问题性质、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分配资源的过程。例如,一个好的阅读者在阅读时分配在每一段落上的时间是与他要从该段落中准备吸收的知识相一致的。这个决定就是由智力的元成分控制的。二是执行成分(performance components ),是指人实际执行任务的过程,如词法存取和工作记

忆。三是知识习得成分(knowledge acquisition components),是指个人筛选相关信息并对已有知识加以整合从而获得新知识的过程。

经验智力(experiential intelligence)是指个人运用已有经验解决新问题时整合不同观念所形成的创造能力。例如,一个有经验智力的人比无此智力的人能够更有效地适应新的环境;他能较好地分析情况,用脑筋去解决问题,即使是从未遇到过的问题。经过多次解决某个问题之后,有经验智力的人就能不假思索、自动地启动程序来解决该问题,从而把节省下来的心理资源用在别的工作上。有些人能很快做到,有些人却难以做到这一点。这种能力就称为经验智力。

情境智力(contextual intelligence)是指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学得的知识经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不同的文化中人们应对日常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不同的。区分有毒和无毒植物是从事狩猎、采集的部落人们的重要能力,而就业面试则是工业化社会的一种重要情境智力,他们的情境智力是不同的。

斯滕伯格的理论得到了对大脑前额叶受损病人的研究结果的支持。例如,有一位以前很成功的物理学家,因为偶然的事故前额叶受损,痊愈后他虽然仍有很高的智商分数,却不能继续他的工作。他能按指示程序进行工作(如开车),但缺乏适应环境的能力。显然,这种人的行为缺少了智力中的一些重要成分,而这些成分却没有被大多数智力测验测量出来。

三元智力理论是当代智力理论的代表之一。它与当代认知心理学的发展相契合,并将传统智力理论中的智力概念扩大了。因为传统智力测验所测的智商只是智力三元论中的成分智力。同时,该理论更贴近生活实际,从而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看待一个人的智力状况。

三元智力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三元智力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三元智力理论认为智力有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三种能力组成。不同学生在这三种能力的发展上有一定的差异。教学适合学生的能力,学生的学习效果就很好。本文探讨如何在记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关键字:三元智力论、记忆、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当前,我国中小学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记忆。虽然学生可以记忆大量事实、概念、原则、原理、理论,但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却提高不大。美国著名心理学家Sternberg教授提出的三元智力理论(Triarchic Theory)为我们提高学生能力和素质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一、三元智力理论 三元智力理论认为智力有三种能力组成,分别为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分析能力指个体解决相对熟悉的问题展示出来的抽象思维能力。分析能力主要包括:分析、评价、判断、比较等能力。 创新能力指个体解决相对新颖的问题展示出来的能力。创新能力主要有创造、发明、发现、想象、假设等能力。 实践能力指个体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展示出来的能力。实践能力主要表现为应用、实际操作、使用等能力。 研究显示,不同人在这三种能力的发展上有一定的差异。有些人分析能力比较强、有些人创新能力比较强、还有些人实践能力比较强。如果教师的教学适合学生的能力,学生的学习效果就很好。遗憾的是,大多数课堂教学强调的是记忆和分析,这就使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比较好的学生难以发挥他们的优势,从而很难得到好成绩。因此,教学中教师时应考虑不同学生的能力差异,使教学活动适应不同能力的学生。 二、三元智力理论教学应用 三元智力理论应用于教学和传统的教学并不抵触。三元智力论强调教学要在记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1、促进记忆的教学 传统的教学以学生记忆学习内容为主。三元智力理论并不要求教师放弃记忆学习,反而很重视知识的记忆。这是因为学习者头脑中如果没有思维的原材料(学习者记住的知识)是不能进行任何思维的。促进记忆的教学主要考虑如何使学生有效的记忆事实、概念、规则、原理。记忆之后,教师可以通过下列方法考察学生:回忆、再认、配对、判断、重复等。 2、促进分析能力的教学 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适合记忆学习,有些学生通过记忆学习效果很差,但通过其它方式学习效果却很好。分析能力比较强的学生,通过分析学习是较有效的方法。 促进分析能力的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时有意识的对事实、概念、规则和原理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综合、比较、评价和判断,使学生在分析思维中学得知识、提高能力。教学之后,教师给出问题让学生分析解决,以评价学生的学习。 1)分析,教师给出某些事件,让学生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 2)评价,教师给出某些事实、原理,让学生自己评判; 3)解释,教师提供某些现象,让学生解释现象发生的原因。 4)对比,让学生对比不同事实、概念、规则、原理之间的异同之处。 5)判断,给出事实,让学生进行价值判断。 3、促进创新能力的教学

三元智力理论

三元智力理论 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斯腾伯格1985年提出了智力的三元理论,他认为智力是复杂而多层次的,一个完备的智力理论必须说明智力的三个方面,即智力的内在成分、这些智力成分与经验的关系,以及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 这三个方面构成了智力成分的亚理论、智力情境亚理论和智力经验亚理论,可以回答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差异。 智力成分亚理论认为,智力包括三种成分及其响应的三种过程,即元成分(用语计划、控制和决策的高级执行过程,如确定问题的性质,选择解题步骤,调整解题思路、分配心理资源等)、操作成分(表现在任务的执行过程,是指接受刺激,将信息保持在短时记忆中,并进行比较,它负责执行元成分的决策;)和知识获得成分(指获得和保存新信息的过程,负责接受新刺激,作出判断与反应,以及对新信息的编码和存储。在智力成分中,元成分起着核心作用。成分亚理论与个体的内部世界相联系。 智力情境亚理论认为,智力是指获得与情境拟合的心理活动。在日常生活中,智力表现为有目的地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新环境的能力,这些统称为情境智力。同样的行为在不同的智力情境下可产生不同的智力行为,同时个体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决定智力行为的内涵但不决定智力高低。 智力经验亚理论,智力包括两种能力,一种是处理新任务和新环境时所要求的能力。另一种是,信息加工过程自动化的能力。 对三元智力理论的评价: 优越性:从主体、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三方面来讨论智力理论,充分考虑情境和经验水平对智力的影响;涉及的经验水平认为智力的多少影响智力的测量;为编制较为理想的智力测验提供了一个较为适当的理论框架,并在一定程度上在真实性、功能性这两个传统测验中的缺陷得到弥补。 缺陷:缺乏对情境亚理论和经验亚理论的深入描述和探索。

智力及智力理论的比较和学习

智力及智力理论的比较和学习 一、智力的概述 (1)就智力的具体含义,心理学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 西方历史上才曾有过对智力的两次大讨论,一次在1921年,美国《教育心理学》邀请当时知名的智力专家以“智力及其测量”为题对智力进行定义。一次在1986年斯滕伯格在自己的《什么是智力?关于智力的本质及定义的当代观点》的书中收集了当代心理学家对智力本质的认识。但两次讨论都没有产生一个统一的认识。 一些观念: “智力指认识方面的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的综合,其核心成分是抽象思维能力。” “智力是在某种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问题或生产创造时所需的能力。” “智力是直接指向个体生活有关的、有目的的适应选择和塑造现实世界环境的活动,智力行为时因背景而异的。” (2)有关智力的研究趋向 智力本质的研究,即智力理论研究,关注核心是智力是什么。智力发展各阶段的年龄特征问题。 (3)智力的构成因素

1、观察力:是指大脑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如通过观察发现新奇的事物等,在观察过程对声音、气味、温度等有一个新的认识。我们可以在学习训练中增加一些训练内容如观察和想像项目,通过训练来提高学员的观察力和想像力。 2、注意力: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种事物的能力。如我们好的学员能全神贯注地长时间地看书和研究课题等,而对其他无关游戏、活动等的兴趣大大降低,这就是注意力强的体现。 3、记忆力:是识记、保持、再认识和重现客观事物所反映的内容和经验的能力。如我们到老时也还记得父亲母亲年轻时的形象,少年时家庭的环境等一些场景,那就是人的记忆在起作用。 4、思维力: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能力。当人们在学会观察事物之后,他逐渐会把各种不同的物品、事件、经验分类归纳,不同的类型他都能通过思维进行概括。 5、想象力: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比如当你说起汽车,我马上就想像出各种各样的汽车形象来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想象一般是在掌握一定的知识面的基础上完成的。) 二、智力理论的比较和学习 1、传统智力模型 传统的智力理论认为,人类的智力核心是思维能力,主要表现为言语—语言智力和数理—逻辑智力,同时认为人类的认知是一元的、

斯滕伯格三元教育观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教育资料

斯滕伯格三元教育观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应试教育的弊端已经引起教育界的极大关注与反思,诸如“重知识灌输,轻思维训练;重分析记忆,轻创新实践;重考试结果,轻教学过程”等问题,都严重制约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进。“斯 滕伯格三元教育观”涵盖斯滕伯格三元智力理论与成功智力、思维三元论与思维教学以及成功智力教学等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成果,启发教育工作者转变观念,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开阔了新的视野。 一、斯腾伯格的三元教育观 从斯滕伯格的专著和已发表的文章来看,他始终秉持三元观点,试图从分析性、创造性和实践性三个维度来描述智力,划分思维类型,指导思维教学和进行分析性、创造性和实践性智力的三元评估。笔者认为,分析性、创造性和实践性能力虽有不同的心理机制,但三者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渗透,彼此交织的有机整体。斯滕伯格先后提出了一系列智力相关理论并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这些理论和观点相互关联,笔者将其统纳入“斯滕伯格三元教育观”。 1.三元智力与成功智力。 斯滕伯格在《超越IQ―人类三元智力理论》(1985)一书中, 试图以主体的内部世界(成分亚理论),现实的外部世界(情境亚 这三)经验亚理论(以及联系主体内、外部世界的经验世界)理论

个维度来分析和描述智力,形成了三元智力理论。[1]三元智力 理论超越传统智力观的单一性,重视智力的内隐和外显理论相结合,指出个体的智力属性不仅包括内部心理活动的分析性,还涵盖活动情境的实践性和社会文化环境的约定性。斯滕伯格继三元智力理论后又推出《成功智力》(1996)。成功智力包括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三个方面,分析性智力用来解决问题和判定思维成果的质量;创造性智力用来形成好的问题和想法;实践性智力可将思想及其分析结果以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加以 实施。具有成功智力的人意味着在学习和生活中都是善于学习,有创意且具有行动力。成功智力是一个有机整体,“只有在分析、创造和实践能力三方面协调、平衡时才最为有效”[2]。具有成 功智力的人不仅具有这三方面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善于思考在何时,以何种方式有效运用这些能力。 2.思维三元论与思维教学。 思维是人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性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智力的核心。斯滕伯格继三元智力理论之后又提出思维三元理论,他将人类思维划分为三个基本层面:分析性、创造性和实践性思维。分析性思维涉及分析、判断、评估、比较、对比和检验等能力。创造性思维包含创造、发现、想像和假设等能力。实践性思维涵盖实践、使用、运用和实现等能力[3]。斯 滕伯格在《思维教学》(1996)一书中阐明了在思维教学中,什么教师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各种策略以及如何评是好的思维方式,

斯滕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

(5)斯滕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 智力的组成:分析性能力、创造性能力、应用性能力(智力差异表现在三种能力不同组合上)内在成分智力成分亚理论(将智力与个体内部世界联系起来) 智力的三个方面智力成分与经验的关系智力情境亚理论(将个体与日常上生活情境联系起来)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智力经验亚理论(将个体与个体内、外部世界均联系起来) 元成分:用于决定做什么监督执行的过程,并在完成之后进行评价 成分亚理论操作成分:用于具体完成任务 知识获取成分:用于学习如何将事情完成 经验亚理论处理新任务和新环境时所要求的能力结果:创造能力 信息加工过程自动化的能力(创造、发现、发明、想象、探索) 对现有环境的适应 情境亚理论对现有环境进行调整和塑造结果:实践能力 对不同环境的选择(付诸实践,应用、使用和履行} 评价:在理论上已将传统智力的观念扩大 (6)斯滕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 定义:用以达成人生中主要目标的智力,能是个体以目标为导向并采取相应的行动 具体说明: (1)成功智力是适应、塑造、选择环境的能力,表现为个体通过调整自己的思维、行为更好地适应他所处的环境的能力,或选择一个新环境的能力 (2)具有成功智力的人能够认识并充分发挥自己个人的优势,同时能够认识自己的弱点并努力加以改正或弥补 (3)在生活中取得成功所需要的一组综合能力 (4)成功只有根据社会文化背景来定义 分析性能力:解决问题、制定决策和批判思维成果质量的能力 创造性能力:超越已知给定内容,产生新异有趣思想的能力 实践性能力:可将思想及其分析结果以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加以实施的能力 三种能力之间的关系: (1)创造性能力帮助人们从一开始就形成良好的问题和想法;分析能力用来发现好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实践能力可用来将思维及其分析结果以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整合实施 (2)只有在分析、创造和实践能力三方面协调、平衡时才最为有效 (3)知道什么时候以何种方式来运用智力的三个方面,比仅仅是具有这三个方面的素质来得更为重要

斯滕伯格的思维三元理论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

斯滕伯格的思维三元理论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 一、斯腾伯格的思维三元理论 思维三元理论是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斯腾伯格提出的,根据思维三元理论,思维可以划分为三个层面:分析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实用性思维。分析性思维涉及分析、判断、评价、比较、对比和检验等能力,创造性思维包含创造、发现、生成、想象和假设等能力,实用性思维涵盖实践、使用、运用和实现等能力。这三种思维能力对于所有人来说都很重要,其实,每个人的思维都是分析性、创造性和实用性思维按不同比例合成的产物。擅长于分析性思维的人善于解决熟悉的问题,通常是学术性问题;强于创造性思维的人善于解决相对新奇的问题,善于提出自己的见解,采用独特的策略解决问题;长于实用性思维的人则善于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和工作的要求。我们的教育需要培养具备三种思维模式的综合思维的人才,而不是仅仅重视其中某一种。当然,对于最具智慧的人,并不需要在这三种类型的思维模式上都具有非常高的水平。真实生活中的聪明意味着能够最大限度利用自己所拥有的资源,而不是必须符合其他任何人对聪明所抱有的刻板定义。 思维三元理论不同于传统智力理论,传统智力理论侧重于学业智力的发展,重视分析性思维,强调学生在学校中的智力发展和成绩表现,而思维三元理论不仅强调IQ式的智力,

同时强调情境性智力,情境性智力指个体在现实生活中,有效地适应环境、改造环境并从中获得有用资源的能力。思维三元理论认为脱离情境考察智力是不正确的,有时会的出极端错误的结论,在现实生活中实用性思维能力非常重要,但在学校中却得不到充分的重视。因此思维三元理论强调分析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实用性思维协调发展,健全人格完善智力。 思维三元理论也不同于多重智力理论。加德纳的多重智力理论详细阐述了天赋的领域,而且在应用上,多重智力理论强调这些领域(如音乐的和身体动觉的)应该融入学校课程;而思维三元理论详细阐述了人类知识的用途,即为了分析的、创造的或实用的目的,思维三元理论可以应用在所有的学科和领域。当然,这两大理论也并不抵触,两者往往被结合起来研究。 二、应用思维三元理论进行高中数学教学的必要性 1、传统智力理论下的高中数学教学现状 首先,传统智力理论内涵过于狭窄,把智力局限于学业智力,把思维局限于分析性思维,同时传统教育理念下把数学视为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工具性学科,忽视了数学的应用价值、人文价值和美学价值。因此,数学教学与评价包括考试,侧重于分析性思维能力培养及测试,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实际工作也同样需要甚至更需要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与应用性

重庆市中考满分作文-试述三元智力理论

试述三元智力理论 答:三元智力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该理论认为,一个适当的智力理论应该考虑智力与内部世界、外在世界以及人的经验的关系,因此他提出人的智力由三部分组成,成分智力、背景智力和经验智力。 成分智力指人们在计划和执行一项任务时的心理机智,它包括三种机能的成分:元成分、执行成分和知识习得成分。元成分是指人们决定智力问题性质、选择解决问题策略以及分配资源的过程。执行成分指人答:三元智力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该理论认为,一个适当的智力理论应该考虑智力与内部世界、外在世界以及人的经验的关系,因此他提出人的智力由三部分组成,成分智力、背景智力和经验智力。成分智力指人们在计划和执行一项任务时的心理机智,它包括三种机能的成分:元成分、执行成分和知识习得成分。元成分是指人们决定智力问题性质、选择解决问题策略以及分配资源的过程。执行成分指人们实际执行任务的过程。知识习得成分是指人筛选相关信息并对已有知识加以整合从而获得新知识的过程。背景智力主要指和个体生活背景相关的能力。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背景智力有所不同。它实际上反映了个体适应环境、选择环境以及改造环境的能力。 经验智力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能力,一个有经验智力的人,能够很快适应环境,因为他善于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决新面临的问题。 三元智力理论对智力提出了新的解释,并系统探讨了内部心理过程如何与因素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以产生有效的智力。但三元理论并没有对三者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构进行详细的阐述,这是其不足之处。 3、维果茨基提出的教育能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著名概念是―― A: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B:关键年龄 C:人为的发展 D:最近发展区 正确答案:D 5、奥尔波特将人格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其中个人特质又分为―― A:首要特质 B:根源特质 C:中心特质 D:次要特质 批阅:选择答案:ACD 2、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叫―― A:最小可觉差 B:绝对感觉阈限 C:差别阈限 D:差别感觉阈限 批阅:选择答案:B 正确答案:B 1、连接人脑两半球的是() A:小脑 B:胼胝体 C:网状系统 D:丘脑 批阅:选择答案:B 正确答案:B

智力的理论

智力的理论: 一.智力的结构说 1.弗农的智力层次结构理论 2.弗农(P.E.V ernon,1961)提出了智力层次结构理论 2.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 ⑴吉尔福特(Guilford,1967):提出了一个非常复杂的智力因素理论。他认为每个智力因素可由操作、内容、结果这三个维度确定。 ⑵吉尔福特(Guilford,1982):假设有思考、记忆、发散生产、聚合推理和评价这五种基本的操作。 二.智力的因素论 1.二因素论 斯皮尔曼(C.Spearman,1927)认为智力由两种因素组成:分别为普遍因素(G),特殊因素(S)。 2.群因素理论 瑟斯顿(L.L.Thurstone,1938)提出七种因素或基本心理能力:数字计算(N)、语句流畅(W)、语文理解(V)、联想和记忆(M)、一般推理(R)、空间知觉(S)、知觉速度(P)。 3.卡特尔的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理论 卡特尔(Raymond Cattell,1963)提出了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理论。晶体智力指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由词汇、社会推理以及问题解决等测验度量。流体智力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由速度、能量、快速适应新环境的测验度量。 四.智力的认知理论 1.加德纳多重智力理论 加德纳(1983)认为,智力是复杂而多维的,他提出了一个超IQ测验定义的理论。 加德纳(1986)将智力定义为:是个体能够解决问题或产生符合特定文化背景要求的一个或一组能力。 他提出了八种智力:逻辑——数学、言语、自然主义、音乐、空间、身体运动、人际间(社交)、内心的(自知)。 2.斯滕伯格智力三因素理论 斯滕伯格(R.J.Sternberg,1985,1988)提出了智力的三因素理论,认为智力包括:成分、经验、情境。 3.PASS模型 达斯(J.P.Das)提出了研究认知活动的PASS模型。PASS是指“计划——注意——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工”。 五.真正智力理论 Perkins( 1995) 提出了真正智力理论。他认为智力有三个基本方面: 神经的, 经验的和反的。六.智力的生物生态学模型 Ceci( 1996) 提出了一种生物生态学的智力模型, 这个模型认为多种认知潜能, 背景和知识是个体表现差异的最基本原因。 七.智力的层次理论 Carroll( 1993) 和Horn( 1994) 提出智力层次理论, 认为在智力层次结构中, 位于上层的是更接近于一般能力的能力, 位于下层的是更接近于特殊能力的能力。Carroll( 1993) [ 7] 的智力层次模型包括三个层次: 第一层包括很多特殊能力; 第二层包括由多因素组成的能力,; 第三层是一般智力。 1.情绪智力

我眼中的智力三元结构理论

我眼中的智力三元结构理论 翻开课本看了看,关于智力的结构理论众说纷纭。 国内外学者对此研究入木三分,自成一派。我相信,能够流传下来的一定有它们存在的合理性。而我,不敢妄自评价前辈学者的研究,只说一说在我看来,我更倾向于哪种智力理论吧! 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于80年代提出智力的三元结构理论。这种观点认为:大多数的智力理论是不完备的,他们只从某个特定的角度解释智力。完备的智力理论必须对智力三个方面予以说明: 首先,斯腾伯格认为,智力的成分亚理论涉及思维的三种成分,即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元成分:它对执行过程中进行计划和监控,并对结果进行评价。操作成分:它接受元成分的指令,进行各种认知操作,并提供信心反馈。知识获得成分:它学习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会如何解决新问题。例如,对类比推理过程的研究发现,推理能力强的人完成得比推理能力差的人更快,也更准确,但他们在进行解题中先花费较多的时间去理解问题,而不是急于得出答案。 智力的经验亚理论涉及内部成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经验亚理论在经验水平上考察智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特别是处理新情境的能力和心理操作的自动化过程,或称为经验性智力。经验性智力既包括有效地应付从未见过的新异事物,也包括自动地应付熟悉的事情。在任务非常熟悉的时候,良好表现依赖于操作成分的自动执行,如阅读、驾车、打字时的自动编码等等;而在任务不熟悉时,良好的成绩依赖于元成分对推理和问题解决的辅助方式。 最后,在日常生活中,智力是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新环境的能力。智力的这方面特点称作情境亚理论。为了达到目标,凡是有一定智力的人都能运用操作成分、知识获得成分和元成分。但是,智力行为是因条件的改变而变化的,在不同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行为有不同的表现,比如,一个人在实验室中解决物理问题时所用到的知识和元成分,与他力图摆脱尴尬处境、平息家庭冲突时所用到的知识和元成分完全不同。有些人可能并不具备很高的学历,也可能难以清楚地表达他们是如何处理现实事物的,但他们却非常擅长解决日常事务问题,例如解决人事纠纷和讨价还价。在这种意义上,情境性智力又称作实践智力。 在我看来,智力是一种处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反映。 比如说解决一道算术题,我们怎样应用智力来解决问题呢?当我们第一次做算术题的时候,必然不会有先前经验来帮助我们,所以我猜测我们应该先从生活中寻找是否有符合算出题的情景出现。想一想帮爸爸妈妈买菜的时候是不是也计算过白菜两块四,辣椒三块八加起来要给农民伯伯多少钱。 如果有,那么太巧了。我们可以照着这个模式来计算只有数字的计算题。当然,我觉得还是没有这种巧合的可能性比较大。所以,我们的大脑中,主管计算方面的结构,(也许就是所说的元成分吧?)开始对这道计算题进行扫描,并发通知给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思维,思维接受了元成分的指令,开始想从哪一个方面突破这个问题。不管是否能够解决问题,思维都需要给元成分回复一个消息。所以我们就知道这道题我们到底会不会做。这其中的过程,就是知识获得的过程,如果恰巧会做,我们就自动记录下这种问题解决的方式,反之,我们就知道,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合适这个问题。 这是一种玩笑的理解方式,在三元智力理论中,我认为最有实践意义的是情境亚理论,情境亚理论阐明了主题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决定智力行为内涵这一

斯滕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

结果:分析能力 (分析、判断、评价) 三个关键方面 三元智力理论 斯滕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 智力的组成:分析性能力、创造性能力、应用性能力(智力差异表现在三种能力不同组合上) 内在成分 智力成分亚理论(将智力与个体内部世界联系起来) 智力的三个方面 智力成分与经验的关系 智力情境亚理论(将个体与日常上生活情境联系起来) 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 智力经验亚理论(将个体与个体内、外部世界均联系起来) 元成分:用于决定做什么监督执行的过程,并在完成之后进行评价 成分亚理论 操作成分:用于具体完成任务 知识获取成分:用于学习如何将事情完成 经验亚理论 处理新任务和新环境时所要求的能力 结果:创造能力 信息加工过程自动化的能力 (创造、发现、发明、想象、探索) 对现有环境的适应 情境亚理论 对现有环境进行调整和塑造 结果:实践能力 对不同环境的选择 (付诸实践,应用、使用和履行} 评价:在理论上已将传统智力的观念扩大 (6)斯滕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 定义:用以达成人生中主要目标的智力,能是个体以目标为导向并采取相应的行动 具体说明: (1)成功智力是适应、塑造、选择环境的能力,表现为个体通过调整自己的思维、行为更好地适应他所处的环境的能力,或选择一个新环境的能力 (2)具有成功智力的人能够认识并充分发挥自己个人的优势,同时能够认识自己的弱点并努力加以改正或弥补 (3)在生活中取得成功所需要的一组综合能力 (4)成功只有根据社会文化背景来定义 分析性能力:解决问题、制定决策和批判思维成果质量的能力 创造性能力:超越已知给定内容,产生新异有趣思想的能力 实践性能力:可将思想及其分析结果以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加以实施的能力 三种能力之间的关系: (1)创造性能力帮助人们从一开始就形成良好的问题和想法;分析能力用来发现好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实践能力可用来将思维及其分析结果以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整合实施 (2)只有在分析、创造和实践能力三方面协调、平衡时才最为有效 (3)知道什么时候以何种方式来运用智力的三个方面,比仅仅是具有这三个方面的素质来得更为重要 斯滕伯格的智力三元论 斯滕伯格(Sternberg ,1985,1988)的智力理论强调在问题解决中认知过程的重要性,他认为 分、经验和情境,它们代表了智力操作的不同方面。他的智力理论也被称为智力三元论(triarchic theory of intelligence )。 成分智力(componential intelligence )是指个人在问题情境中运用知识分析资料,通过思维、判断推理以达到问题解决的能力。它包含有三种机能成分。一是元成分(metacomponents ),是指人们决定智力问题性质、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分配资源的过程。例如,一个好的阅读者在阅读时分配在每一段落上的时间是与他要从该段落中准备吸收的知识相一致的。这个决定就是由智力的元成分控制的。二是执行成分(performance components ),是指人实际执行任务的过程,如词法存取和工作记

2016年心理学考研总结成就目标理论及智力三元理论笔记

成就目标理论,90%人记得不牢固? (1)德威克和尼克尔的成就目标理论 德威克和尼克尔提出:成就目标是个体对从事成就活动的目的或意义的知觉。 ①评价成功的三原则:任务、目标、他人 ②能力的两种不同的内隐观:能力实体和能力增长观。前者认为能力是不变的,后者认为可变。 ③成就目标分为掌握和成绩目标。前者把目标定在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上,认为达到目标就是成功评价遵循任务和他人标准;后者是把目标定位在好名次和好成绩上,常常与他人比较。 (2)艾略特:成绩目标分为趋近和成绩回避目标。前者是获得积极的活动效果,后者是避免消极的活动效果。(微信号xinlikaoyan)(3)平崔克:趋近—回避。掌握回避、掌握趋近、成绩趋近、成绩回避。 力比多学院Libidos主张"学有所成,学以致用"。你的成就目标是什么?一个考研前就应该想清楚的事情。 今天整理的智力三元理论,给研友看看。

(1)斯腾伯格认为一个良好的智力必须说明智力的三个方面,即智力的内在成分、智力与经验之间的关系和智力的外部表现。 (2)智力成分亚理论认为,智力包括元成分,操作成分以及知识获得成分。 ①元成分是用于计划、控制盒决策的高级执行机制,在三种成分中起着核心作用,可以支配操作和知识获得成分。 ②操作成分负责执行过程,指接受刺激,将刺激保存在短时记忆中,并进行比较、负责执行元成分的决策。 ③知识获得成分是用于学习新知识的过程,负责接受刺激、做出判断与反应,以及对新信息的编码储存。 智力情景亚理论:智力与环境的拟合能力。有目的的适应、改变、选择环境的能力。 智力经验亚理论:处理新任务和新环境时的能力、信息加工自动化的能力。一个行为是不是智力行为,要看此时的任务在个体经验中所处的位置。 (3)评价: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框架;成分亚理论揭示了智力活动的内在机制;能更深入的理解能力的实质,对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有促进作用; 力比多学院(https://www.360docs.net/doc/b314087284.html,)提供心理学考研,应用心理硕士院校定向考研辅导,助力心理学考研人一战成功。

智力理论

智力理论 一. 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传统智力理论 此阶段的智力理论主要以心理测量学为基础。心理学家们用当时颇为流行的因素分析法去解析智力,通过因素分析探索智力的构成因素,进而认识智力的内核。 许多颇有影响力的智力理论,比如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桑代克的三因素论、瑟斯顿的群因素论、吉尔福特三维结构模型等,都从属于这一理论阵营。这些智力理论, 都承认存在着一个一般的智力。 1.斯皮尔曼的二因论 斯皮尔曼的认为,人类智力内涵包括着两种因素: (1)普通因素(general factor)简称G因素; (2)特殊因素(specific factor),简称S因素。 2.桑代克的三因素论 桑代克反对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提出了“智力三因素论”,他认为可能有三种智力: (1)抽象智力(Abstract Intelligence); (2)具体智力(Concrete intelligence); (3)社会智力(Social intelligence)。

3.瑟斯顿的群因素论 瑟斯顿()认为,智力是由许多彼此不同、相互并列的原始能力因素组成。构成智力有七种主要的因素: (1)语词意义的理解 (2)词的流畅 (3)数字计算 (4)推理 (5)空间关系 (6)知觉速度 (7)记忆 4.吉尔福特的智力模型 吉尔福特从操作、内容、产物三个维度去划分智力结构。他又把每一个维度分成若干因素,每一个因素都是三个维度元素的组合。三个维度各个元素的组合可得出5×4×6=120种因素。 智力操作的过程:认知、记忆、分散思维、复合思维和评价。 智力加工的内容:视觉、听觉、符号、语义和行为。 智力加工的产物:智力活动的产品,包括单元、类别、系统、关系、转移和蕴含。 二.20世纪80年代后的新兴智力理论 随着对智力认识和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不满足于传统的智力学说,智力领域的研究重又出现繁荣景象,而且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取向,产生了一些颇有影响力的智力理论,在各种

斯滕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Word版

斯滕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 智力的组成:分析性能力、创造性能力、应用性能力(智力差异表现在三种能力不同组合上) 内在成分 智力成分亚理论(将智力与个体内部世界联系起来) 智力的三个方面 智力成分与经验的关系 智力情境亚理论(将个体与日常上生活情境联系起来) 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 智力经验亚理论(将个体与个体内、外部世界均联系起来) 成分亚理论 操作成分:用于具体完成任务 知识获取成分:用于学习如何将事情完成经验亚理论 处理新任务和新环境时所要求的能力 结果:创造能力 信息加工过程自动化的能力 (创造、发现、发明、想象、探索) 对现有环境的适应 情境亚理论 对现有环境进行调整和塑造 结果:实践能力 对不同环境的选择 (付诸实践,应用、使用和履行} 评价:在理论上已将传统智力的观念扩大 (6)斯滕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 定义:用以达成人生中主要目标的智力,能是个体以目标为导向并采取相应的行动 具体说明: (1)成功智力是适应、塑造、选择环境的能力,表现为个体通过调整自己的思维、行为更好地适应他所处的环境的能力,或选择一个新环境的能力 (2)具有成功智力的人能够认识并充分发挥自己个人的优势,同时能够认识自己的弱点并努力加以改正或弥补 (3)在生活中取得成功所需要的一组综合能力 (4)成功只有根据社会文化背景来定义 三种能力之间的关系: (1)创造性能力帮助人们从一开始就形成良好的问题和想法;分析能力用来发现好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实践能力可用来将思维及其分析结果以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整合实施 (2)只有在分析、创造和实践能力三方面协调、平衡时才最为有效 (3)知道什么时候以何种方式来运用智力的三个方面,比仅仅是具有这三个方面的素质来得更为重要 斯滕伯格的智力三元论 斯滕伯格(Sternberg ,1985,1988)的智力理论强调在问题解决中认知过程的重要性,他认为 分、经验和情境,它们代表了智力操作的不同方面。他的智力理论也被称为智力三元论(triarchic theory of intelligence )。 成分智力(componential intelligence )是指个人在问题情境中运用知识分析资料,通过思维、判断推理以达到问题解决的能力。它包含有三种机能成分。一是元成分(metacomponents ),是指人们决定智力问题性质、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分配资源的过程。例如,一个好的阅读者在阅读时分配在每一段落上的时间是与他要从该段落中准备吸收的知识相一致的。这个决定就是由智力的元成分控制的。二是

斯腾伯格三元智力说

智力三元论(triarchic theory of intelligence): 成分智力(componential intelligence)是指个人在问题情境中运用知识分析资料,通过思维、判断推理以达到问题解决的能力。它包含有三种机能成分。一是元成分(metacomponents),是指人们决定智力问题性质、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分配资源的过程。例如,一个好的阅读者在阅读时分配在每一段落上的时间是与他要从该段落中准备吸收的知识相一致的。这个决定就是由智力的元成分控制的。二是执行成分(performance components),是指人实际执行任务的过程,如词法存取和工作记忆。三是知识习得成分(knowledge acquisition components),是指个人筛选相关信息并对已有知识加以整合从而获得新知识的过程。 经验智力(experiential intelligence)是指个人运用已有经验解决新问题时整合不同观念所形成的创造能力。例如,一个有经验智力的人比无此智力的人能够更有效地适应新的环境;他能较好地分析情况,用脑筋去解决问题,即使是从未遇到过的问题。经过多次解决某个问题之后,有经验智力的人就能不假思索、自动地启动程序来解决该问题,从而把节省下来的心理资源用在别的工作上。有些人能很快做到,有些人却难以做到这一点。这种能力就称为经验智力。 情境智力(contextual intelligence)是指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学得的知识经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不同的文化中人们应对日常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不同的。区分有毒和无毒植物是从事狩猎、采集的部落人们的重要能力,而就业面试则是工业化社会的一种重要情境智力,他们的情境智力是不同的。 斯滕伯格的理论得到了对大脑前额叶受损病人的研究结果的支持。例如,有一位以前很成功的物理学家,因为偶然的事故前额叶受损,痊愈后他虽然仍有很高的智商分数,却不能继续他的工作。他能按指示程序进行工作(如开车),但缺乏适应环境的能力。显然,这种人的行为缺少了智力中的一些重要成分,而这些成分却没有被大多数智力测验测量出来。三元智力理论是当代智力理论的代表之一。它与当代认知心理学的发展相契合,并将传统智力理论中的智力概念扩大了。因为传统智力测验所测的智商只是智力三元论中的成分智力。同时,该理论更贴近生活实际,从而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看待一个人的智力状况。 成功智力理论 斯滕伯格在其《成功智力》一书中集中阐述了成功智力理论的内容。在斯滕伯格看来,成功就意味着个体在现实生活中达成自己的目标,这里的目标是个体通过努力能够最终达成的人生理想目标,而成功也涉及到每一个平凡的人。成功智力包括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三者彼此相互联系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分析性智力是有意识地规定心理活动的方向以发现一个问题的有效解决办法的能力,最能体现分析性思维的活动主要有两种:问题解决和决策制定。分析性智力是成功智力三要素中惟一与传统智力测验有所重叠的部分,但并不能把两者划等号,传统智力测验仅仅测量出分析性智力的一部分内容,分析性智力的领域远远超出了学校的情境,它涉及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创造性智力可以帮助人们从一开始就发现问题并形成好的想法,它是一种超越已获得的知识和信息,产生出新异思想的能力。斯滕伯格是第一个把创造力纳入智力范畴的人,他认为,创造力不仅是形成思想的能力,还是一个使智力的三个基本方面——创造性、分析性和实践性都能得到均衡和运用的过程。创造力需要分析性智力对问题深刻的剖析,需要实践性智力将创造思维转化为现实。实践性智力指的是个体在实际生活中获取“经验知识”和背景信息,定义问题实质及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它可以较好地预测个体未来的工作表现。斯滕伯格将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实践智力的核心,认为经验知识是成功智力的一个方面,它可以帮助人们适应周围的环境。

斯腾伯格的智力理论及其对教育实践的启示

斯腾伯格的智力理论及其对教育实践的启示 (已发表)邝红军 当代智力理论主要有智力的因素理论和智力的认知理论两大派别,前者建立在因素分析方法的基础之上,后者以当代信息加工理论为基础对智力进行研究。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教授是把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心理学中的认知革命扩展到智力领域的倡导者之一。 他提出的“人类智力的三元理论”和“成功智力”理论在许多国家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由于教 育学与心理学之间的“亲缘”关系,加上斯腾伯格教授长期以来投身于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实验,他的智力理论对教育实践与改革的影响尤为重大。深入探讨斯腾伯格的智力理论及其对教育实践的启示,对于我们深化教育改革,真正实施好素质教育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首先对斯腾伯格的智力理论的发展和内容作一个简要的介绍,然后分别从教育目标、教育过程和教育评价三个方面探讨斯腾伯格的智力理论对教育实践的启示。 一、斯腾伯格的智力理论发展及其内容 作为智力认知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斯腾伯格明显地站在信息加工的立场来研究智力,其智力理论的发展过程可以简单地概括为:起始于智力的成分理论,经由智力的三元理论到达成功智力理论。具体地说,斯腾伯格最早在《智力,信息加工和类比推理:关于人的能力之成分分析》一书中提出了他的成分分析的方法和智力的成分理论;由于单一的成分理论不能对智力进行清晰完整的描述,1985年又在其代表作《超越IQ:人类智力的三元理论》中提出了包括情境亚理论、经验亚理论和成分亚理论在内的三元智力理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他在《成功智力》一书中又提出了成功智力理论。值得注意的是,其智力理论的每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都包含了前一发展阶段的“合理内核”,是对前一阶段理论的“扬弃”。如果说三 元智力理论是对单一成分理论的一次“否定”,那么,作为对三元智力理论的“扬弃”,成功智 力理论就是一种“否定之否定”,从而实现了智力理论的辩证发展以及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斯腾伯格的突出贡献在于他提出了人类智力的三元理论,包括情境亚理论、经验亚理论和成分亚理论(从某种意义上说,智力的成分理论成了智力的三元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智力的情境亚理论阐明的是主体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决定智力行为这一事实,从这个意义上说,智力就是指向有目的地适应、选择和塑造与人生活有关的现实世界环境的心理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主体达到与环境的最佳适宜状态。智力的情境亚理论表明:一方面,社会文化背景对智力的内涵具有制约作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智力行为是不同的;另一方面,智力行为体现在主体对环境的适应、选择和塑造的能动作用方面,智力水平的高低决定于主体适应、选择和塑造环境的水平。智力的经验亚理论阐明的是如何根据行为任务或行为情境在主体的经验连续体(一端是处理完全新异的任务或情境,另一端是达到加工的自动化)中所处的位置来判断它是不是智力行为。智力水平的高低可以根据处理新任务和新情境要求的能力和信息加工过程中自动化的能力来判断。智力的成分亚理论阐明智力活动的内部机制,斯腾伯格把信息加工成分作为分析智力活动内部机制的基本单元。信息加工成分根据其功能可以分为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元成分是执行计划、实行监控,以及对个体完成任务的结果进行评价的高级控制过程。操作成分是在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时执行元成分构建的计划的过程。知识获得成分是学习和掌握新信息并将其贮存于长时记忆中的过程。这三种成分处于不断的相互作用之中,元成分始终处于调节控制地位,指挥其它成分完成一定的活动,同时也接受其它成分的反馈;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或同一成分中不同具体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都必须以元成分为中介。

斯滕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

1、试述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答:识记效果受多种因素制约(1)识记的目的和任务。识记的目的越明确,任务越具体,识记的效果越好。(2)识记材料理解与否、材料的数量和性质。建立在对事物理解的基础上,根据事物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的意义识记无论是识记的速度、准确性还是牢固性都比机械识记效果好。分段记忆的效果优于整体记忆的效果;识记直观的形象材料比识记抽象的词语材料效果更好;识记有丰富情节的材料比识记无丰富情节的材料效果好。(3)识记方法与态度。学生在识记时,如果具有积极的态度,注意集中、专心致志、认真感知,就能识记得迅速、保持得牢固;(4)识记时的环境与时间。安静、舒适、能呼吸到新鲜空气的环境,有利于识记;早晨和晚上临睡前是识记效果最好的时间。(5)合理的作息制度与用脑。生活、作息要有规律,保证适当的睡眠时间,有利于保护大脑,便于提高识记效果。(6)健康的体魄和稳定而愉快的情绪。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保证体魄健康有利于提高记忆效果;精神放松、情绪稳定、心情愉快、舒畅乐观,有利于消除大脑的疲劳,保证旺盛的精力去识记。 2、简述斯滕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 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斯腾伯格1985年提出了智力的三元理论,他认为智力是复杂而多层次的,一个完备的智力理论必须说明智力的三个方面,即智力的内在成分、这些智力成分与经验的关系,以及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 这三个方面构成了智力成分的亚理论、智力情境亚理论和智力经验亚理论,可以回答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差异。 智力成分亚理论认为,智力包括三种成分及其相应的三种过程,即元成分(用语计划、控制和决策的高级执行过程,如确定问题的性质,选择解题步骤,调整解题思路、分配心理资源等)、操作成分(表现在任务的执行过程,是指接受刺激,将信息保持在短时记忆中,并进行比较,它负责执行元成分的决策;)和知识获得成分(指获得和保存新信息的过程,负责接受新刺激,作出判断与反应,以及对新信息的编码和存储。在智力成分中,元成分起着核心作用。成分亚理论与个体的内部世界相联系。 智力情境亚理论认为,智力是指获得与情境拟合的心理活动。在日常生活中,智力表现为有目的地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新环境的能力,这些统称为情境智力。同样的行为在不同的智力情境下可产生不同的智力行为,同时个体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决定智力行为的内涵但不决定智力高低。 智力经验亚理论,智力包括两种能力,一种是处理新任务和新环境时所要求的能力。另一种是,信息加工过程自动化的能力。

解读两种智力理论解读“多元”智力:多元智力理论与智力三元论述评

解读两种智力理论:多元智力理论与智力三元论述评 摘要:本文回顾了关于智力本质的相关研究,探讨了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和斯腾伯格的“智力三元论”的基本内容,分析了两种理论的特点、发展过程和背景以及对教育的启示。关键词:多元智力;智力三元论;成功智力;隐性知识 一、引言 近20年来,“多元”智力方面最有影响的理论是加德纳(H. Gardner)的多元智力理论(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和斯腾伯格(R. J. Sternberg)的智力三元论(Triarchic Theory of Human Intelligence)[1]。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纳于1983年在其著作《智力结构》(Frames of Mind)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在美国冠名为“多元智力实验学校”或“加德纳学校”的已经有近百所,例如印第安纳州的科艺学校就是在多元智力理论的影响下,于1987年创办的一所全新的学校,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七种基本智力。可以说多元智力理论在世界范围内的研究正方兴未艾。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于1985年提出了著名的智力三元论,并于1996年提出了成功智力理论(Theory of Successful Intelligence),这是心理学界关于智力研究和定义的又一次新的尝试。在当前日益关注“创新”与“创造力”的形式下,心理学界已开始对创造力加以重新定位,有的也隐含地将之纳入智力理论的体系当中,但明确地将创造力作为一部分而纳入智力范畴的,斯腾伯格当属第一人,这同当前中国教育界全面推行的素质教育的宗旨正相符合[2]。 同样是最具影响力的“多元”智力理论,却在教育界和心理界有着不同的“待遇”。多元智力理论自问世以来,虽然在心理学界一直颇受争议,却在教育领域内引起强烈的反响并且得到了广泛地运用,逐渐成为美国和许多西方国家教育改革运动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国内有的教育学专家认为多元智力理论是素质教育的最好诠释[3],另外还有很多人运用该理论进行个性化教学设计、能力开发、教学模式的最优化设计等。在有关教育教学改革、课程开发、教学方法研究以及教育心理测验等的文献中多元智力理论被广泛引用,可以说掀起了一场教育思想的新革命。而在心理学界得到更多赞誉的智力三元论,却并没有在教育界产生更大的影响。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何在?本文试图对这两种理论关于智力的本质和结构阐释以及发展过程和背景进行分析,希望从中得到更多的启迪。 二、关于智力本质的探索 心理学界对智力本质的研究,在20世纪,经历了三个取向(approach)变化:60年代前是“因素分析”(factor analysis),60年代为“信息加工”(information processing),80年代后又有人主张“智力的层面”(stration of intelligence)。不管哪种取向,都认为智力是一种多元的结构[1]。 “因素说”是研究智力构成要素(或因素)的学说。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桑代克(E. L. Thorndike)提出了特殊因素理论,认为智力由许多特殊能力构成,特别是他设想了智力由填句、算术推理、词和领会指示所组成。斯皮尔曼(C. Spearman)于1904年提出了“二因素”说,认为智力由贯穿于所有智力活动中的普遍因素“G”和体现在某一特殊能力之中的特殊因素“S”所组成。凯勒(T. L. Kelly) 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五因素(数、形、语言、记忆、推理),瑟斯顿(L. L. Thurstone)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了七因素(数字因子、词的流畅、词的理解、推理因素、记忆因素、空间知觉、知觉速度)。 结构说作为因素说的一种新的形式和新的发展,它强调智力是一种结构,它是从结构的角度来分析智力的组成因素。艾森克(H. J. Eysenck)于1953年首先提出智力三维结构模式。该模式包括三个维度:心理过程(知觉、记忆、推理),测验材料(语词、计数、空间)和能量(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