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城市三产发展问题研究_以铁岭市为例——特区经济1203

中小城市三产发展问题研究_以铁岭市为例——特区经济1203
中小城市三产发展问题研究_以铁岭市为例——特区经济1203

决策参考

摘要:数量众多的中小城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我国行政区体系中重要的战略节点,在改革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加快中小城市第三产业发展,对推进城市现代化进程,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扩大内需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具有重大意义。中小城市三产发展普遍面临一些瓶颈制约,以辽宁省铁岭市为例,揭示中小城市在三产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找寻应对良策。

关键词:中小城市;三产;瓶颈;对策

Abstract:The large number of small and medium citi-es,is an important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China's support of China's administrative system i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node in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has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and role.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tertiary industry in cities small and medium for promoting the process of urban modernization,optimize and upgrade industrial structure,expanding domestic demand and improve people's quality of life,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Medium and small cities have faced some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development bottleneck to Tieling City, Liaoning Province,for example,reveals the development of medium and small cities in the tertiary industry in the common problem,look for good policy response.

Keywords:small and medium cities;three production; bottlenecks;measures

《2011年中小城市绿皮书》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中小城市2212个,中小城市及其直接影响辐射和的行政区面积达92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96.57%;总人口达10.0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5.1%。2010年,中小城市经济总量达21.02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55.3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14804.83万亿元,占全国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42.35%。中小城市数量众多,幅员辽阔,聚集了庞大的人口、资源、产业、环境等发展要素,中小城市的科学发展,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小城市的发展速度、质量和水平,对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性意义。综观中小城市的发展,存在的首要问题是经济结构不合理,2010年中小城市产业结构为16.4:46.3:37.3,三产发展滞后。经济学人士认为,城市化的原动力就是资本的扩大,整个城市化过程就是资本扩大再生产过程在城市地域上的体现。二、三产业越发达,城市也越发达,二、三产业的发展是兴市的基础。因此,大力发展中小城市三产,实现中小城市一、二、三产业协调互动,对于促进城市转型,提升城市发展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区的概况

铁岭市位于辽宁省北部,毗邻省会沈阳,面积1.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05.4万,铁岭市有2个辖区、2个县级市、3个县、1个经济开发区和一个高新工业园区。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铁岭市从2006年开始建设铁岭新城。新城北距铁岭老城区11公里,南距沈北新区14公里,新城区中规划到2010年人口规模为6万人,用地规划7平方公里;到2020年,人口规模为20万人,用地规模达到22平方公里;远景人口规模为30万人,用地规模达到35平方公里。

近年来,铁岭经济迅猛发展,2006年以来,GDP总量在突破200亿元的基础上连年迈上新台阶,2008年,GDP总量突破500亿元,2010年全市GDP总量突破700亿元,从2005年的264.2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722.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5年增长1.4倍,年均增长18.8%,比“十五”时期提高了4.9个百分点,成为改革开放以来GDP增长最快的时期。人均GDP从2005年8764元增至2010年的23629元,比2005增加14865元,年均增加2973元。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十二五期间,铁岭三次产业比重将调整为10:50:40,三产发展将跃上新的台阶。如今,铁岭市现代服务业基地基本建成。东北物流城、奥特莱斯现代服务产业区、帽山风景旅游度假区、北方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和职业教育基地全部建成,把铁岭打造成依托沈阳、连结哈大、辐射东北的现代服务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提高到50%以上。在此基础上,铁岭市提出“三产活市”战略,期望通过发展三产,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就业,带动消费,促进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铁岭市三产发展的瓶颈

1.思想与观念的制约

资料显示,2005年铁岭市三次产业比为26.4:40.5:33.1,2010年,三次产业比重为19.7:52.8:27.5,明显看出“三产”发展相对薄弱,比较滞后。其中原因,是铁岭所处的特殊发展阶段所决定的。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以来,铁岭第二产业发展迅猛,规模和比重不断上升,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服务业所占比重,形成了第三产业比重相对降低的态势。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在实践中,各级领导对发展服务业的重要性、服务业与农业、工业发展互动性的客观规律认识不足,缺乏统筹发展观念,忽略了对发展服务业,特别是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规划、指导、协调和考核工作。其结果是:因为观念陈旧,我们仍然以传统性商业批发零售、餐饮住宿、交通运输等业态为主体。现代化的综合服务、生产性物流、会展经济、旅游经济、咨询、培训等服务业态有待发展。这都将导致铁岭市“三产”快速发展受阻。

中小城市三产发展问题研究

——

—以铁岭市为例

□刘丽红

(中共铁岭市委党校,辽宁铁岭112000)

282

特区经济Special Zone Economy2012年3月

2.需求与体制的制约

铁岭市当前的工业发展非常迅猛,十一五期间,一个“工业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功能完善、管理科学、环境优美、生态优良”的新型产业基地——

—沈铁工业走廊基本建成。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工业企业经营战略也发生变化,一些企业的产供销与运输、存储和包装等环节会逐步从企业分离,这就必然会产生对生产性物流的需求。但是,就目前看,因为观念的制约,这样的需求并不明显,与我国南方工业企业的运行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突出表现在生产企业普遍实行的“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运行模式,产前的原料及零配件采购和运输、产后的产品销售代理、储藏运输等,本应可以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但目前还普遍由生产企业自行承担。体制方面表现为一些行业存在着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的现象。如“环保评估”、“建筑监理”、“价格评估”等本应由社会中介机构承担的职能,但我们目前多数仍然由政府部门管理,导致服务市场开放程度较低,这一定影响铁岭市三产的快速发展。

3.收入与消费的制约

根据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消费需求作为总需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时期内较为稳定且变化不大,除非收入有较大水平的提高,才有可能促使消费需求的大幅提升。这就是,没有消费水平的提升,也就没有更多更好的消费,同时也就没有为这些消费服务的设施与条件,也就没有更多更好的第三产业发展。而消费水平的提升则依赖于收入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但是,铁岭市现在的问题是:人均收入约束明显。2010年,铁岭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30元,比2005年增加7204元,虽然收入水平翻了一番,年均增长16.0%,在全省排名由第十三位上升到第十二位。但是,与全省及其他城市比较,“铁岭收入绝对量还是小于全省。2010年,铁岭市农民人均纯收入7739元,比2005年增加3983元,高于全省831元,比丹东、辽阳分别少601、356元”。这种比较低的收入水平必然限制消费的升级。虽然铁岭的消费水平也有提高,但是这种提高比较缓慢,这和铁岭市人均总水平比较低相关,从而带来消费升级受阻,影响铁岭市“三产”发展。

4.结构与规模的制约

①结构——

—三产比重低与新兴业态崛起乏力。第一,从产业结构上看,据《2011年中小城市绿皮书》显示,2010年中小城市产业结构为16.4:46.3:37.3。铁岭市2010年第三产业占全市GDP比重达到27.5%,可见,铁岭市三产发展与中小城市平均水平尚有差距,铁岭发展三产任务繁重;第二,从“三产”内部结构来看,发达国家主要以信息、咨询、科技、金融等新兴产业为主,而铁岭以传统的交通运输、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为主,一些基础性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滞后。2010年铁岭科学技术研究、文化体育、教育卫生、公共设施服务等行业则发育缓慢、市场化程度低,作为现代服务业标志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占全部第三产业比重也较低。第三,从三产项目建设布局看,存在同构现象。如五金建材市场布局,沈阳市、沈北新区、铁岭新区、银州区、开原市呈现线性规模性布局。又如五星级大酒店,调兵山、银州区、新城区(物流城)也存在同建趋势。

②规模——

—大项目少。企业单体规模和群体规模都小,缺乏规模带动力。即使已经形成的大项目,除了“东北物流城”和“东北土特产品交易中心”之外,一些大项目的经营效益也是正在期待,并且大项目数量有限。

5.环境与要素的制约

政策环境——

—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明显低于一产和二产的扶持政策。财政支持力度不大,多数行业没有专项资金;部分行业受政策约束或部门利益约束,市场尚未开放或开放度较小;企业办手续困难。要素——

—项目建设,土地审批难度大;扩大规模,资金投入难度大;搞管理,现代服务管理与经营人才不足,特别是高端人才十分短缺。一方面,引进人才困难;另一方面,人才外流严重。

6.区位与条件的制约

从铁岭市所处得区位条件看,铁岭近邻省会沈阳,特别是邻近沈北新区。这样的区位,虽然可以比较好地接受省城的经济辐射,但是,近在眼前的省会城市事实上已经成为铁岭市部分消费群体的消费选择目标,有的甚至就是首选的消费区域。在铁岭市服务产业相对落后于沈阳的条件下,必然形成铁岭部分消费群体消费的“挤出效应”,消费群体的部分外流,又反过来影响铁岭服务业进一步发展,这是一个服务业发展的恶行循环,必然阻碍铁岭三产的发展。

三、中小城市三产发展的对策

①更新观念。一是领导层面,要转变“重生产轻服务”的观念,充分认识服务业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地位、在促进就业方面的重要作用,在优化结构、培育龙头方面的强大潜力。要加大力度,坚持统筹发展一二三产业,充分认识二、三产业互动的发展机理。二是社会层面,要引导全社会转变“服务业不创造价值”的轻商观念,形成全社会关心、参与、扶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三是企业层面,要引导各类企业转变“大而全”、“小而全”的“求全配套”的观念,顺应产业分工专业化的趋势,主动将服务环节外包,把人力、物力、财力集中到生产上,提高企业效率。

②扩大规模。重要的是实现大项目与小项目并举的发展策略。现代服务业项目引进是搞好铁岭市“三产”发展的关键。在发展服务业上要和发展城区经济结合起来,实现大小项目一起上,传统项目和现代项目一起上。铁岭新城(东北物流城)、银州区、清河区,要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主导产业,在项目的引进和改造服务业企业方面,在第三产业的总量增长方面应该走在全市前面,形成强大的服务业项目支撑态势。在服务业企业单体规模的扩大上,新城区与银州区在原有大规模企业的基础上,应该再有突破性发展。在特大企业形成之后,锻造服务业的产业链。

③调整结构。首先是增加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经有关专家实证分析认为,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分配,首先是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又向第三产业转移,社会资本分布重心也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这个过程就是: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略有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时升时降,但是总体上升,三产增加值不断增加的过程。有学者对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进行预测,认为我国第三产业比重将不断上升,到2015年中国的第三产业比重将超过第二产业成为主导产业,到2030年第三产业将居于绝对主导地位,达到62.4%。相应地,第一产业的比重2015年降至8.8%,2030年进一步降至5.

283

2012年3月Special Zone Economy特区经济

05%,已经大体和发达国家的农业比重相当;第二产业的比重相对比较稳定,出现小幅下降,比重仍然较大,从2015年的44.83%下降至2030年的32.58%。如前所述,铁岭市第三产业比重比较低,要通过扩大三产规模来进一步增加三产的比重。其次是提升服务业态,使三产的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在大力发展工业主导型经济过程中,要组织力量探索新的服务业态发展,使第三产业有一个比较好的结构。比如要探索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社区服务业等生活性新型服务业形态。探索工业设计、创意产业、现代会展、管理咨询等生产性新型服务业形态。探索发展工程咨询、管理咨询、科技咨询等咨询公司,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的会计、法律、咨询、评估等中介企业。

④很抓特色。没有特色就没有效益。如果铁岭的服务没有特色就不会有铁岭市三产的大发展。如果铁岭的服务产品和沈阳、长春雷同,我们不会有优势,同样不会有铁岭服务业的大发展。第一,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服务业,推进服务业企业信息化。加快服务业企业研发中心和技术开发中心建设,提高服务业企业创新能力,积极打造全国知名品牌,在服务品牌和服务特色上下大功夫。谁有了品牌和特色,谁就会拥有消费市场。要以品牌引领服务业企业做大做强;以特色吸引和引进南到沈阳,北到哈尔滨和蒙东四盟(市)的消费者。第二,特色战略实现的关键是实施人才战略。要注意引进职业经理、信息技术、国际贸易、现代物流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融资等人才。要引进和培养一批文化精英、学科带头人、营销大师等。

⑤扩大消费。因为只有消费扩大,服务于消费的产业财可能扩大规模,加快发展。通过扩大铁岭人的消费水平,提升铁岭人的消费机构,是推动铁岭市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根本性举措。第一,快速增加铁岭市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与农民的纯收入水平。这需要加快一、二产业的发展,增加农产品与工业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可以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路经提高收入水平;同时,市政府应在可能条件下,在安排财政支出时,扩大消费支出规模,增加行政事业人员工资收入水平。第二,刺激和鼓励消费支出。2010年,铁岭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3730元,比上年增长13.9%;人均消费性支出10323元,比上年增长10.2%。农民人均纯收入7739元,比上年增长17.5%,农民人均消费性支出,比上年增长12.4%。数据说明,收入增加,消费也增加,农民消费性支出增长幅度大于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增长幅度。

⑥制定政策。第一,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各类咨询服务机构和文化、教育、卫生等服务领域;科学划分公共服务和非公共服务领域,政府该退出的要退出,开拓“三产”发展空间,开放服务业市场。市委市政府进行重大的经济活动,要鼓励支持第三产业参与。要重奖三产发展中效益好,对财政贡献大,安排就业多,技术含量高的三产企业。第二,进一步完善支持服务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要全面梳理相关的政策,制定实施细则,包括对投资导向、用地、项目审批等方面进行政策细化。当前,土地资源约束很大,应该探索“以开垦荒废土地置换产业用土地”和“充分利用废地、山地”的用地方式,杜绝和严格处理“圈地不用地或炒地”行为。要进一步扶强扶优,大力支持跨行业、跨区域的大型企业发展。

⑦统筹指导。第一,统筹不同“三产”区块融合发展。如今的经济发展,走向联合和合作是一种趋势。企业的互相“借力”是一种发展的策略。铁岭市三产发展同样要采取联合与合作的形式。如实现东北物流城与东北土特产品交易中心联合或合作发展。可以考虑由东北物流城把东北的土特产品流向我国南方市场,实现东北特产的规模性南流;而物流城把南方的轻工产品流向北方市场,实现互通有无,优势互补,使东北土特产品交易中心与东北物流城的经营双赢;也可以考虑实现东北物流城五金建材市场与银州区、开原市同类专业市场联合发展,使经营同类商品的服务业实现多企同赢;还可以考虑实现铁岭新老城区与清河、开原、调兵山的旅游业联合开发。各地区重点开发本区的优势旅游资源,实现“一条线,多景点,错位发展,共同受益”的旅游服务网络。第二,统筹“二产”与“三产”要素供给。在资金支持上,要设立重点“三产”企业的专项资金,并发挥专项资金在发展三产中“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据了解,虽然铁岭市也存在支持三产发展的专项资金,但是数额非常有限,应该增加支持三产发展的专项资金额度,保持与“二产”同一政策支持力度。在土地使用上,应继续坚持与“二产”相同的支持力度。

⑧组织保障。第一,完善或建立促进铁岭三产发展的管理机构。三产发展涉及很多部门,并不是现有商业管理部门所能够适应的。要在市政府统一领导下,成立“三产办公室”或相应的机构,建议把现有的“物流办”转为“三产办”,统一协调全市三产发展。要通过调查研究,制定全市三产发展的规划。据了解,全市尚无完整的和独立的第三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应该通过适当的组织完成这样的三产发展的基础工程。第二,建立三产中不同的行业协会。当铁岭市的服务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要建立或规范服务行业协会。作为政府和服务行业之间的纽带,要搞好行业服务。帮助企业解决服务经营中的困难,为企业提供市场信息、技术咨询员工培训、法律援助等服务;向企业提供或发布行业发展研究、行业统计分析和行业政策规范等方面的资料,组织或举办会展招商、商务考察、产品推介等活动;开展国内外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从产供销各个环节为行业开拓市场服务。□

参考资料:

[1]铁岭市政府.铁岭新城区规划解读[EB/OL].http://202.

97.172.13/xdtl2006/zjjd/show.asp?fID=25.2008.

[2]揣戍玉.铁岭市“十二五”发展趋势研究[EB/OL].铁岭市统计信息网,2011-06-01.

[3]铁岭日报编辑部.“四个铁岭”勾勒新铁岭大铁岭新蓝图——

—《中共铁岭市委“十二五”规划建议》系列解读[N].铁岭日报,2010-12-27.

[4]张莹.扬帆起航共铸辉煌[EB/OL].铁岭市统计信息网,201 1-04-08.

[5]张启良.由GDP派生的重要指标[EB/OL].http://www. https://www.360docs.net/doc/b515632523.html,/News.shtml.p5=17673,2011-08-11.

[6]21世纪商业评论编辑部.未来新三产[J].21世纪商业评论,2011,(08).

[7]铁岭市统计局.二〇一〇年铁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辽宁省人民政府网,2011-07-11.

作者简介:刘丽红,1968年生,女,汉族,辽宁铁岭人,中共铁岭市委党校经济学副教授,主要从事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教学研究工作。

284

特区经济Special Zone Economy2012年3月

中国经济长期增长预测情况

一、中国经济长期增长情况预测 世界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认为中国将持续8%增长率20年。中国的增长速度一直被西方社会称为“奇迹”,但这种8%以上的惊人速度到底还能保持多久呢?对此世界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倒是非常乐观。在2011年3月23日香港的活动上,他放言:中国还能以8%的年增长率发展20年,直到发展成两倍于美国的经济体。林先生指出,用所谓的“相对购买力指标”计算,这一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很有可能在20年的时间内发展到美国的两倍。考虑上市场汇率,中美也很可能势均力敌,他补充说。中国在过去十年里以超过10%的年均增长率高速发展,已经赶超了日本、德国、英国以及法国。林指出,中国的发展速度得益于“起点低的优势”,因而“有可能能在未来20年保持8%的增长率。”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李雪松表示,未来一二十年中国经济增长轨迹将是一条比较平稳的曲线,但是由于2020年左右的基数较大,整体来说,曲线会呈现缓慢下降趋势。他说“根据我的预测分析,中国经济年均8%左右的高增长,应该还能够持续20年,即一直持续到2030年。” 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副校长海闻对未来20年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前景表示乐观。他认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四大“利好”:劳动力存在长期比较优势、巨大市场规模、制度

改革仍存空间、国际环境趋向优化。这四个有利条件决定中国未来20年仍有希望以平均6%-10%的速度继续增长。他表示,市场规模在当代经济发展中非常重要。日本等东亚经济体在高速增长后进入了缓慢发展阶段,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缺乏一个国内大市场。而中国却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前30年主要依赖国际市场推动经济起飞之后,未来的二、三十年里,继续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将来自国内市场的巨大需求。国际经验表明,大国经济增长主要靠内需支撑。改革开放30年来,投资、出口和重工业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目前,中国经济正在转向国内需求拉动。2008年,美国、印度内需占总需求的比重分别为92%、88%。而同年中国这一比重仅为72.8%,空间和潜力巨大。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连城和该院博士生韩蓓2009年通过HP滤波平滑参数的选择及应用方法对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进行了分析。根据其测算,1978年至2007年中国平均潜在经济增长率为9.6%,适度增长区间为[9%,10%]。自2000年以来经济在波动的位势上持续多年适度高位运行,经济周期由过去起伏剧烈、峰谷落差极大的波动轨迹,转变为起伏平缓、峰谷落差较小的波动轨迹。2009年由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的全球需要萎缩对中国实体经济影响较大,实际经济增长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随着制度变迁作用的继续发挥,人力资本不断提高,管理和技术创新的

关于对城市文化建设的思考

对城市文化建设的思考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和灵魂,是城市的内核、实力和形象;城市是文化的凝结和积淀,是文化的容器、载体和舞台;城市与文化是与生俱来、密不可分的统一体。我省在大力推进特色城镇化的实践中,应该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搞好城市文化建设。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和灵魂,是城市的内核、实力和形象;城市是文化的凝结和积淀,是文化的容器、载体和舞台;城市与文化是与生俱来、密不可分的统一体。我省在大力推进特色城镇化的实践中,应该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搞好城市文化建设。 树立文化城市理念 城市价值何在?城市如何建设?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是随着城市发展的历史演进而不断深化和丰富的。 从“功能城市”上升到“文化城市”,“文化城市”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理念的最高境界。在西方工业化、城镇化高速发展的历史阶段,为适应加快扩大城镇承载能力的迫切需要,1933 年国际建协发布以“功能城市”为主题的《雅典宪章》,以物质空间为主体的功能主义的城镇建设主流思想随之长期控制世界。功能主义忽视人的生活的复杂性和人的需求的多样性,没有解决好城市发展中的诸多问题。随着“城市病”的不断蔓延、加剧和扩散,人们逐渐把视角从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对城市建设形成了注重人文生态和文化空间的社会文化理念;1938年L·芒福德出版《城市文化》引发了人们对城市如何发展的深思;1985年欧盟提出“文化城市”概念,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理念形成潮流;1999年的《北京宪章》、2007年的《城市文化北京宣言》,都强调“塑造充满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城市空间”。“文化城市”成为当前城市建设的最先进理念。 从“物质家园”上升到“精神家园”,“文化城市”已经成为城市价值追求的基本趋势。什么样的城市能让生活更美好?归结起来,就是既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又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的城市;就是既能为人们身体的幸福栖居提供物质空间,又能为人们心灵的幸福栖息提供文化空间的城市。确立“文化城市”目标、提升城市文化水平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国际潮流,“文化变成城市发展战略的轴心”。我国也大力促进“文化城市”和城市文化建设,越来越多的城市对发展作出“文化定位”或者提出“文化城市”目标,城市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出保存城市记忆、体现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质、展示城市风貌、塑造城市精神、支撑城市发展的巨大作用,已经成为一些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从注重物质建设上升到注重文化建设,以“文化城市”理念引领我省城镇化发展。我省已经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期,城镇化不应仅仅是“量”的扩大,更应该是“质”的飞跃。应积极学习国内外城市发展的先进理论,认真吸取西方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城市发展的经验和教

宏观经济视角下中小企业发展问题研究【论文】

宏观经济视角下中小企业发展问题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宏观经济增长速度下行,宏观经济调控措施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是在宏观经济调控下,中小企业的发展仍然面临着很多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小企业自身的发展,同时又对我国现有的宏观经济发展造成了诸多的不利影响。因此必须要对宏观经济视角下中小企业的发展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 关键词:宏观经济中小企业发展问题研究 一、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整个宏观经济发展逐渐步入正轨,虽然整体的经济增长速度有下降的趋势,但是整体的质量却在不断提升。事实表明,中小企业在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和吸纳就业等方面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但是,从当前宏观经济视角来看,中小企业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的问题,比如融资难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内部管理体制不完善、政府相关扶持力度不足、缺乏完善的发展战略规划等,这都对宏观经济视角下中小企业的发展造成了诸多的不利影响。

因此,必须要对中小企业目前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实现中小企业在宏观经济视角下的健康长期发展。 二、宏观经济视角下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融资难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 众所周知,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成为当前全球中小企业发展的难题,这在我国体现的尤为明显。一方面,我国现有的融资市场很不完善,中小企业只能通过商业银行贷款、民间借贷以及自有资金等来筹集其发展所需的资金,其融资渠道相对十分有限;另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处于对自身利益方面的考虑,为了降低信贷风险,不断对中小实施“惜贷”,而政府和金融机构等并未对其进行有效的政策倾斜。除此之外,中小企业自身发展实力有限,难题提供有效的贷款抵押,因此其偿还贷款的能力显得相对有限,这是其难以获得融资的重要内部因素。在宏观经济视角下,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将进一步限制了发展能力,使其发展举步维艰。 2.内部管理体制不完善。

城市建设史完整(带重点)

城市建设史完整(带重点)

0701104班城建史复习资料 中国城市建设史 第一篇古代部分 绪论 一、城市的起源 1、在原始社会,随着农业的出现为标志的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捉奸产生了原 始的固定的居民点; 2、最早的城市是人类社会在第二次劳动大 分工的产物(商业手、工业是从农业中 分离出来的) 3、出现在从原始社会走向奴隶社会过渡到时 期; 4、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产生的 二、城市概念的变迁 1、城与廓、市与井的区别 城廓——城郭:城墙 城郭之别: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内之为城,外之为郭 2、城市的原始定义:防御功能、商品交换的职能、固定的居民点 3、城市社会时期城市定义的延伸

城市的原始职能、一级法律实体、精神寓意 4、现代城市的定义: *聚集一定数量的人口,以非农业活动为主 *区别于农村的社会组织形式 *是一定地域中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 *要求相对集中 *城市必须提供必要的物质设施及良好的生 态环境 *根据共同的社会需要而进行各方面协调运 转的社会实体 *有继承和延文化传统的使命 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一、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1、位置:都位于较为高爽、土壤肥沃松软的地段,一般均靠近河湖水面 2、规模: 3、建筑组合 4、一定的功能分区 5、原始居民点初步且有城市最基本的“集中”的特征(城市最大特征是聚集) 二、中国城市的形成

我国城市是在原始社会群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公元前3000年——公 元前2000年) 大概在夏朝后期已基本形成(约公元前17世纪左右) 河南偃师市二里关村古城——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城市 商朝城市实例(公元前6—11世纪) 河南偃师市乡沟商城 总体布局:宫城居中、三套城墙、追求方正开创了以后历代都城多道城墙和宫城局中的先河。 第二章殷周时代的城市 (周礼考工记内容、解释、影响,要深入到中建史书的具体章节, 下面红字的部分还要补充,很重要) 西周的城建制度及其影响 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形成了完整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礼法观,这在城建制度中都有明显的反映。 1、政治上“分诸侯、建藩卫”——西周成为 历史上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的朝代

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建设

.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建设 作者:曹阳来源:添加日期:11年03月01日 城市文化是一门城市管理科学,它不是单指某一特定的城市文化设施、市民的知识水平、教育程度高低等狭隘的文化现象,而是包括了城市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及其所形成的管理系统。 一、城市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城市文化是一门综合管理城市的学科,是城市组织体系的基本架构和行动方略的指导系统。城市文化的构成要素有城市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建筑文化、自然文化、管理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它们是自然文化与社会文化的结合,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城市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是: 1、培育具有现代素质的市民。市民是城市的主体,是城市社会文明的创造者和体现者,也是城市文化的载体。城市市民的素质如何,直接决定着一个城市的形象。广大市民只有不断增强城市意识、开放意识、法制意识和现代生活环境意识,促进一个城市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精神风貌,有浓郁的崇文意识、有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个城市才能现代化。 2、塑造城市形象文化。城市形象文化主要指城市的外观形象,它包括城市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时尚的外观形象。诸如,城市的空间布局,建筑的造型、风格、色彩以及道路,广场,公园,雕塑,路灯,栏杆,甚至路牌和广告等等。独特的文化来源于独特的自然和生态环境,所以,要建设和谐城市就必须充分认识自己城市的自然特色,保护自然和城市的文化特色。城市的发展是以健康的自然环境为前提的,自然环境是孕育城市文化的摇篮,因此,只有遵从自然规律的城市发展,才能产生经久不衰的城市文化。 3、充分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是一个城市文化品位的重要表现,是一个城市文化个性的生动体现,也是一个城市最独特的文化优势。历史文化使一个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充分挖掘利用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历史文物和文物依存的周边环境,是树立城市文化个性、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捷径之一。历史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资产,它可以与旅游、文化产业联姻,产生投入小、回报大的经济效益,它所起的品牌效应,绝非商业铺面和房地产等近期利益所能比拟的。 4、有繁荣发达的文化产业。所谓文化产业主要包括文化娱乐产业、影视及音像制品业、新闻出版业、文化旅游业以及一些与文化相关的美食、美容、时装、休闲、美术品产业等等。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既可以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也可以极大地提高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

武汉城市文化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

武汉城市文化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 城市文化是城市的形象和灵魂,是维系现代城市生存的基本要素,城市文化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加强城市文化的研究,对于加快城市化、提升城市经济的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于文化的定义是,人类在推进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所发生的各种行为的成果总和。广义上讲,发明、研究、语言、建筑等等都属于文化范畴。城市形成衍生出建筑的构造———对宗教的需求产生了教堂,对集会的需求产生了广场,对居住的需求产生了住宅,对交换的需求产生了市场,对艺术行为的需求产生了剧院,这些都是文化的体现。以武汉为例,滨江滨湖的水域文化、龟蛇二山的自然文化、黄鹤楼等建筑文化、文人墨客遗留的诗词文化、包括老城区的街道文化、辛亥革命等纪念性文化等等综合起来,才是城市文化的全部意义,才是城市文脉之所在。 武汉市地处华中,长江、汉江两江交汇,汉口、武昌、汉阳三镇鼎立,地理区位优势明显;具有3500年文明传承,是“白云黄鹤”之乡、辛亥首义之都、明清四大古镇,汉派文化特色鲜明,文化发展基础良好。近年来,在承接“两型”社会建设、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等国家级重大战略的背景下,武汉市文化建设取得突破进展,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武汉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商文化和楚文化, 为全市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底蕴和殷实的资源。 专业艺术呈现新的繁荣

(一)舞台艺术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全市现有市级专业艺术表演团体8 个,包括京剧、汉剧、楚剧、音乐(民族音乐、交响音乐)、舞蹈、话剧、儿童剧、木偶剧、杂技、说唱等10 余个艺术品种。近年来,市直文艺院团按照“一团一戏”的工作目标,大力实施文艺精品工程,新创作演出京剧《三寸金莲》、《生活秀》,汉剧《王昭君》,楚剧《三月茶香》,舞剧《山水谣》、《筑城记》、话剧《同船过渡》、《母亲》,儿童剧《春雨沙沙》、《柠檬黄的味道》、《古丢丢》,杂技《英雄天地间》等一批优秀剧(节)目。2002 年以来,每年新创作剧(节)目10 余台,获国际级奖10 余项,国家级奖70 余项。其中,舞剧《筑城记》获得文华大奖;京剧《三寸金莲》、儿童剧《柠檬黄的味道》、楚剧《三月茶香》等获得文化部文华剧目奖;舞剧《筑城记》、儿童剧《柠檬黄的味道》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 (二)涌现了一批艺术人才。全市现拥有副高以上专业艺术骨干256 人,著名艺术家40 人。其中,于盛乐、张家昭、邓敏、胡和颜、邱玲、冷佳华、强音、刘薇等8 人先后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 同时还涌现了一批文艺新秀。 (三)演出市场繁荣有序。市直8 个文艺院团每年演出1800 多场。配合党和国家重大节庆活动,每年举办10 多场公益性主题性大型演出活动。武汉杂技团大型杂技晚会《英雄天地间》演出超过800 场,其中在欧洲演出420 场,观众30 多万人,收入超过1500 万元。“双休(假日)天天演”、“月末音乐会”、文化下乡、暑期未成年人艺术鉴赏月等文化品牌活动效益明显。 社会文化取得新的成绩

中小企业发展问题研究方法

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内容摘要: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起到独特作用。随着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如何正确认识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对中小企业的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中小企业所面临的内外环境分析了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时、规范、全面的新员工入职培训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中小企业在现代化的社会生活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的活力不仅关系到整个社会经济竞争的能力,而且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繁荣与稳定,中小企业的发展问题是全社会都普遍关注的问题。现代企业可通过树立以战略为导向的培训理念、加强新员工入职培训过程管理、确定针对性的新员工入职培训内容、选择灵活多样的新员工培训形式和建立完善的新员工入职培训效果反馈及评估体系等措施来提高培训的效果。因为中小企业数量众多,是国民经济中最活跃的成份,是维持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创造就业机会的主要渠道,是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同时,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又是市场竞争的弱者。为了弥补市场缺陷、保护公平竞争,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效率的提高,有必要对中小企业的发展问题进行研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一、中小企业概述 (一)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根据国家五部委局联合发布的《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已超过800万家,占全国注册企业总数的90%以上。其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出口总额分别已占全国的60%、57%、40%和60%以上,并提供了约75%的城镇就业机会,从农村转移出来的约2.8亿劳动力,大多数也在中小企业就业。中小企业一方面为国家创造了税收来源,增加了财政收入;另一方面,特别是在当前就业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它们成为创造就业机会、吸纳城镇下岗失业人员以及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为确保社会稳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所需投资较少,并能够充分利用各地分散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它组织结构简单,管理方式灵活,管理成本较低,适应市场的能力较强,并且有利于发挥从业人员的创造性。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还加快了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壮大,进一步加快了一批区域特色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它们在促进市场竞争、增加就业机会、方便群众生活、推进技术创新、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

中小企业发展问题研究(工商管理本科论文)

目录 一中小企业的界定(概念) 根据企业从业人员、营业收入、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对各行各业中小企业进行界定. 二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1.中小企业是国民经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中小企业在农村经济中处于主体地位 3.中小企业是大型企业不可缺少的伙伴和助手 4.中小企业为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起到拾遗补阙作用 5.中小企业的就业“蓄水池”作用 6.中小企业对技术革新的推动作用 三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企业外部因素分析 1.1欧债危机、金融危机导致国外市场需求下降 1.2进口国贸易保护导致出口受阻 1.3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涨,企业经营压力大 1.4某些领域国企垄断,导致内部市场难以拓展 1.5融资困难,发展受阻 1.6缺乏有效的竞争约束机制,竞争无序(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 1.7承担的税费负担重 2.企业内部因素分析 2.1信用观念缺失,信誉较低 2.2管理不规范,财务制度不健全 2.3规模小,实力弱,企业力量单薄 2.4产品单一, 经营风险大 2.5对人才作用不够重视,人才流失严重 2.6经营者素质不高,管理水平低下 2.7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可持续发展能力差; 2.8不重视优秀企业文化营建 四中小企业发展问题的对策研究 1.健全法律制度,规范市场秩序 2.制定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方针政策 3.重视人才,充分发挥人的智慧 4.加强内部管理,形成科学的管理机制 5.“小而精”的产品发展战略 6.采取联合经营战略,增强抗风险能力 7.企业自主创新,树立品牌 8.与高校进行技术研究合作 9.拓展新的服务模式和业务渠道 10.培育优秀企业文化,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 五总结 重申中小企业对我国经济发展及社会生活的作用,明确政府及企业自身在解决企业发

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史

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史复习资料 古代: 1.我国古代城市是如何产生?产生的时期、基础、条件是什么? 产生:城市是由于手工业及商业的发展而从一般的居民点分化出来的。 产生时期: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早期 产生条件:(1).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基础)(2).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直接原因)(3).精神文化的繁荣发展.(4).频繁的战争 2.对中国古代城市形成的时期及形成的评判标准是什么 城市需具一定的规模。(2).需具一定的永久性大型建筑(3).需具有一定的手工场所和交换场所(4).需具有的城市基础设施(5).有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 3.促进西周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 .分封诸侯。(2)周王朝自身追求适中位置加强都城建设 4.我国最早的城市规划建设制度出现于何时,哪本书并阐述书中规定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周朝的《周礼.考工记》主要内容:与井田制有关的经纬道路左祖右社旁三门宫城居中封建等级都城有大小 影响:关于城市规划的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5.秦汉时期我国城市发展建设及分布的主要特点,并阐述分布特点的原因 特点:(1).郡县制的推广、行政中心城市特别是县城镇得到大量发展;(2).城市分布地域大为扩展;(3).众多商业中心兴起:(4).国际贸易城市有了发展;(5).城市居民住宅开始按闾里制修建,都城实行的是多宫制 分布特点的原因:经济重心集中在北方的黄河流域,南方还未发展 6.我国在西汉时期形成了哪些城市经济区、并阐明各经济区包括的地理范围及中心城市 (1)关中区:陕西全境四川巴蜀甘肃东部长安; (2).三河区:河东(山西西南部)、河内、河南(河南北部); (3).燕赵区域:燕在河北北部,赵在河北南部; (4).齐鲁区域:山东、泰山之阳为鲁临淄为中心; (5).梁宋区域:豫之东北、鲁之西南、苏皖(安徽)西北以定陶和商丘为中心; (6).颍川、南阳:河南中部、西南部; (7).三楚区域:西、东、南楚含长江怀阳衡城江陵长沙苏州淮北湖南长沙江南一带淮河长江流域; .南越区域:珠江流域 7.西汉时期长安城的规划建设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城市居民住宅开始按闾里制修建,都城实行多宫制 8.我国魏晋至隋唐时期城市发展有什么特点、并阐明特点形成的原因? 发展特点 (1).城市发展和分布上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2).沿大运河、长江城市发展轴线初步形成 (3).东南沿海港口城市兴起 (4).城市规模的等级结构有了调整,其规模差距拉大,中间府、州级城市数量显著增多 (5).出现了最早的“镇” 形成原因:(1).北方长期战乱;(2).经济重心南移;(3).大运河沟通,沟通南北,经济恢复

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

如何保持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地增长 一、当前宏观经济金融形势 当前全球经济仍面临严重风险,中国经济企稳回升初见曙光,通胀预期引起更多关注,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将从积极偏向中性。特别是去年9月份以来,人民银行四次有区别下降存款准备金率,适当调整公开市场操作力度,5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商业银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利率下浮扩大到基准利率的30%,这一系列措施实现我国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宏观调控目标的落实,1-5月,我国新增贷款5.84万亿元,6月新增1.53万亿元,整个上半年新增贷款达到7.37万亿元。 整个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出现积极变化,形势比预期的好。一是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加快。1-5月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2.9%,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6.8%,分别比一季度提高4.1、2.7个百分点。二是工业增长企稳。1-5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3%,比一季度提高1.2个百分点。三是结构调整积极,国内需求保持活跃。1-5月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4%,比一季度提高0.5个百分点。四是城镇就业增加。 不容乐观的数据变化趋势: 一是外贸需求持续萎缩,出口降幅较大。1-5月全国外贸进出口总额下降24.7%,其中出口下降21.8%,进口下降28%,出口降幅比一季度扩大2.1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同比下降20.4%,降幅比一季度收窄0.2个百分点。二是工业增长回升乏力,各类价格普遍下降。1-5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下降0.9%,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下降5.5%,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8.2%,降幅分别比一季度扩大0.3、0.9、1.1个百分点。三是经济效益继续下滑,财政收支矛盾突出。1-5月全国财政收入下降6.7%,其中税收收入下降9.4%,降幅分别比一季度收窄1.6、0.9个百分点;全国财政支出增长27.8%,比一季度下降7个百分点。 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最新宏观数据“外冷内热”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8月宏观经济数据,一方面显示了投资消费高增长,另一方面外贸形势却仍然严峻。 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8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12985亿元,同比增长33%,比1~7月加快0.1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21147亿元,增长14.7%;8月份单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达到34.5%。除了投资,消费也继续保持着高增长:消费作为上半年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力之一,在8月依然有不错的表现。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0116亿元,同比增长15.4%,比7月加快0.2个百分点。1~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763亿元,同比增长15.1%,比1~7月份加快0.1个百分点。 但外贸依然没有复苏迹象:中国出口已经连续2个月稳定在千亿美元之上,但是8月出口同比降幅却较7月扩大。海关总署上周五的数据显示,8月中国进出口总值1917亿美元,同比下降20.5%。其中出口为1037亿美元,同比下降23.4%;进口880亿美元,同比下降17%。 除此之外,CPI降幅的收窄让通胀的隐忧再度升起。在上周进行的2009年

中小企业发展问题研究

中小企业发展问题研究 中小企业是一个规模概念。企业的规模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它是企业适应外部环境的结果,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选择。生产要素和技术发展的多样性以及企业外部生存环境的复杂性,为中小企业提供了与大型企业并存并互为竞争的可能性和必然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迅猛,几乎涵盖了各行各业,在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在我国西部这样比较落后的地区,中小企业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尤为重要。 一、中小企业的特点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1、国民经济的主要增长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中小企业功不可没,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对我国经济增长做出了很大贡献。它们打破了国有大型企业的垄断地位,并与之展开竞争,增强了经济活力,从日用商品的生产到高新技术产业,中小企业都占据重要一席。同时,竞争的压力还迫使国有大型企业不得不进行市场化取向的改革,以增强活力,这对提高经济效益和整个国家的经济活力都是有益的。正是这种竞争,使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的我国逐步从“短缺经济”走向“相对宽裕”经济,从封闭经济走向开放经济,国民经济的活力和国家综合实力大大提高。据统计,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新增产值的%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 2、灵活的产品定位,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中小企业作为商品供给者,凭借其在技术、地域、资源上的特殊性以及在生产上的小规模化和灵活性,弥补了大企业在生产供给中的市场空缺,满足了市场对特殊商品的需求。 3、创造就业机会,吸纳大量社会劳动力。中小企业大多集中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其资本有机构成一般较低。虽然单个大企业的就业容量远远大于单个小企业的就业容量,但大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大约是小企业的4倍,也就是说,相同资本的投入量,小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比大企业多3倍,从客观上为劳动者就业创造了条件。 日本在二战后对中小企业采取积极的扶持政策的目的就是面对战后国内出现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借助中小企业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平稳地度过了经济困难时期。中小企业不仅在总量上为就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还为那些特殊群体提供了就业机会。它们为那些经验少、技术差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提供了最初的工作机会,并承担了对那些没有早期工作经验的工人进行培训的主要责任。特别是大量中小企业实质上是“自我雇佣”,减轻了政府安置就业人口的压力,一直是失业大军重新就业的主要场所,是新增劳动力就业的主要去处,也是扩大城市就业的主要增长点。

原创:简析影响长期经济增长的因素

[摘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人均收入增长显著,达到了历史水平的高峰。然而,世界各国的增长率和人均产出水平存在巨大差异。为理解这些差别,我们需要研究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及其产生影响的机制。本文综合了关于经济增长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最新成果,简要分析了影响经济长期增长的主要因素。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 长期经济增长增长核算外溢效应 一、增长核算给我们的启示 增长核算背后的中心思想是,产出的增长能被分解为可归因于投入要素增加的增长和未归因于投入要素增加的剩余增长。归因于特定投入的产出增长率等于此投入在GDP中的份额乘以此投入的增长率。产出的增长超过了投入的贡献。产出增长率与投入增长的贡献之间的差距表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即它表示各种形式的技术变化总的影响。根据测算,全要素生产率始终是增长的主要源泉。德里格斯等的结论: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别能解释工人平均收入差别的60%以上。在解释工人平均收入增长率的跨国差别时,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甚至更大。全要素生产率差别能解释工人平均收入增长率的跨国差别的大约90%。 为理解全要素生产率的决定因素,我们需要理解什么因素促进知识的积累,特别是什么因素提供了对知识创造的激励。这自然地导致我们去探求下列因素的影响:研究和开发、干中学、外部性,以及报酬递增;同时也导致我们去考察鼓励或者不鼓励知识创造的制度因素。 二、影响长期经济增长的因素 1.物资资本的积累是重要的,但物资资本的积累不是推动长期经济增长的根本因素。跨国数据表明较高的人均产出总是伴随着较高的人均资本存量。但研究表明:如果没有某种外生因素的引入,则以新古典生产函数为基础的新古典增长模型最终无法避免零增长的稳定均衡状态。实证分析发现传统的要素(劳动和物质资本)并不能解释全部经济增长,积累推动的增长有两个重要特征:(1)长期内人均收入增长率趋同于技术进步率。增长率随资本密集度而变化:资本劳动比率越高,人均收入增长率越低。(2)收敛性:如果真实人均GDP的初始水平越低,那么模型预测的增长率就越高。但实证研究表明:如果除了初始资本密集度以外,所有的经济体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那么收敛性在绝对意义上会成立。然而,如果经济体具有多方面的差异??包括储蓄倾向、生育倾向、工作意愿、技术的取得和政府政策等方面的差异??那么收敛性仅在条件意义上成立。既然全要素生产率是经济增长的终极根源,那么经济增长理论就不应该关注投入的积累,而应该关注技术进步。 2.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水平。内生增长理论认为,资本、土地、劳动等要素受收益递减规律的制约,不可能决定长期增长,但知识或技术进步则不同,它决定着不断变化的各种投入要素的组合方式。随着知识的积累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即使同样的投入要素也可以以异常多样的形式加以组合,由此带来边际生产力递增的无限空间。因此,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内生化的知识积累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水平。由于知识和人力资本的外溢效应,投资与资本收益率可以是知识存量和资本存量的递增函数,一国既有的知识存量越大,其投资与资本收益率越高,经济增长率也就越大。这不仅表明了经济长期增长的可能性,而且表明了既有的知识存量的差异决定了各国投资与资本收益率的差异,进而决定了各国长期经济增长的不同。 (1)内生化的技术进步。知识或技术如同资本和劳动一样是一种生产要素,并且是“内生的”,是由谋求利润极大化的厂商的知识积累推动的。因此,尽管某些特定的技术突破或知识的出现也许是随机出现的,但技术进步或知识的全面增加与人们为其贡献的资源成正比例。(2)规模收益递增。在长期增长的经济过程中收益递增不仅是普遍的,而且是必需的。内生增长理论家将知识、人力资本等因素引入增长模型中,强调特殊的知识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可以产生

城市文化建设发展知识:城市文化建设发展知识考试题预测(最新版).doc

城市文化建设发展知识:城市文化建设发展知识考试题预测(最新版)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 遵守考场纪律,维护知识尊严,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1、问答题 创建省级生态县,要求几年内无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以及因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本题答案:3年内无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 件。 本题解析:3年内无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 2、问答题 创建省级生态县对我县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数有何要求? 本题答案: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数连续三年在全市排名前3位。 本题解析: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数连续三年在全市排名前3位。 3、问答题 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区别是什么? 本题答案: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 本题解析: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 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 4、问答题 按监测的目的不同,环境监测可分为几类? 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密----------------------------------封 ----------------------------------------------线----------------------

本题答案:研究性监测、监视性监测、事故性监测 本题解析:研究性监测、监视性监测、事故性监测 5、问答题 创建省级生态县,县域内空气、水、噪声环境质量达到什么标准? 本题答案:达到相应功能区标准要求。 本题解析:达到相应功能区标准要求。 6、问答题 创建省级生态县制定的《生态县建设规划》,必须通过哪个部门审议,颁布实施? 本题答案:县人大审议,颁布实施. 本题解析:县人大审议,颁布实施. 7、问答题 中国的旅游业将哪一年定为“中国生态旅游年”? 本题答案:1999年 本题解析:1999年 8、问答题 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验收考核对象是谁? 本题答案:是作为项目责任主体的县级人民政府。 本题解析:是作为项目责任主体的县级人民政府。 9、问答题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在其法定职权范围内,委托谁实施行政处罚? 本题答案:环境监察机构 本题解析:环境监察机构 10、问答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八条规定对保护和改善环境有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哪个部门给予奖励。 本题答案:地方人民政府。 本题解析:地方人民政府。 11、问答题 我国水污染综合防治的主要途径有哪些(至少答3种)? 本题答案:1、严格控制废水和污染物排放总量;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广西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名称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主考学校:广西财经学院 高职院校:广西城市职业学院 专业:工商企业管理 准考证号: 010********* 姓名:许承琨 指导教师:唐臣 论文完成时间 2013 年 9 月 30 日

目录 一、前言 (1) 二、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 (3) (一)中小企业数量较多 (3) (二)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3) (三)中小企业是今后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3) (四)中小企业是出口创汇的主力之一 (4) 三、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 (一)管理方式陈旧 (4) (二)企业发展融资难 (4) (三)人才缺少,企业主素质偏低 (5) (四)技术落后,创新能力差 (5) (五)竞争无序,扰乱市场的秩序 (5) 四、国外中小企业发展促进措施分析 (5) (一)日本:政策法律体系完善 (6) (二)德国:经济与法律并用 (6) 五、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7) (一)转变观念,加强企业管理 (7) (二)拓宽融资渠道,克服融资瓶颈 (7) (三)选聘和培养人才,增强企业文化 (8) (四)勇于创新,提高技术水平 (8) (五)加大政策扶持,整顿市场秩序 (8) 六、结论 (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1)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中小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不断发展充实。作为商品经济的产物,我国中小企业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的不断变化,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已经成为了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所起的积极作用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地被政府重视。但是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借鉴国外中小企业发展的成功经验,积极运用各项财政政策工具为中小企业创造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机遇,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使其在经济中能更好地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关键词] 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对策

兼顾文化发展 科学推进城市建设

兼顾文化发展科学推进城市建设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是人们向往的地方,是人们安居乐业、实现个人发展的地方。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在城镇化过程中,座座高楼拔地而起,让原有的城市急速膨胀与扩张,千篇一律的格局,许多城市原本的文化特色却不见踪影,在大规模“格式化造城”的环境下,文化建设尤为重要。我们要兼顾文化发展,科学推进城市建设,用创造历史和艺术的态度来推动城镇化。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标志和灵魂,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增强,提升文化品位,充分发挥文化对城市发展的带动作用,已经成为一个城市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文化作为一个城市的灵魂,从一定意义上决定了一个城市的历史地位。繁荣文化,提高竞争力,让城市插上腾飞的翅膀,是现代城市建设的必要因素。 科学规划,给文化发展留足空间。城市土地寸土寸金,要想让城市建设得有品位、有内涵,就必须在规划上舍得为文化留足空间。让城市建设给大家带来各种便利的同时,彰显城市文化特色。一方面要统筹安排好城市的空间架构,根据不同自然区位和功能定位,赋予不同的文化内涵,实现自然、文化和城市的有机融合,实现空间利用最大化。另一方面要保护和利用好城市的历史文化遗存,在新城建设和城中村改造中,要对城市的历史文物进行有效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做到城市建设、文物保护两不误。 严格制度规定,保护城市文化遗迹。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多多少少都存在破坏文化遗存的问题。相关部门要严格制定各项规定,来约束大拆大建、违拆乱建的行为,严格规范文化项目建设要履行的文物保护手续,各项工程建设要严格把关。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保护文化遗迹,才能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 文化活用,彰显城市特色。文化是有生命力的,文化的生命力更在于效用发挥。一些城市虽然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是将文化束之高阁、孤悬一隅,没有转化为文化生产力。我们要把文化资源用起来,充分发挥优势,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让文化鲜活地走人人们的生活,让文化资源绽放时代华彩。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有了文化内涵才会有生命、有味道、有魅力。我们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要把城市当作精品艺术来规划、来设计、来建设,充分保护和凸显城市的文化内涵,做到城市建设与文化建设“双提速”,现代化气息与历史文化气息“双浓厚”,城市面貌和人民精神面貌“双变样”,实现用新的经典创造新的历史。

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真题总结

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 1、论述中国古代城市产生的基础及条件。(2009、2017) 我国上古社会发展到原始社会后期所以能产生城市,这不是偶然的。它是与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社会大分工,导致剩余产品不断增加和私有制出现,以及社会成员大分化、精神文化的发展和掠夺性战争的频繁发生等因素是密切相关的。 (1)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城市得以产生的基础。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发展并与农业相分离,发生了社会第二次大分工。 (2)其次是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这是城市产生的直接原因。两次社会大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人们的劳动产品除了维持自身的生存以外,开始有了剩余,产品的交换也就日益频繁和扩大,于是产生了私有制,社会成员贫富分化的现象也就出现了。一些公社的首领们为了保护自已人身及财产安全,就在他们居住地的周围建筑专门的防卫设施—城郭沟池,于是产生了城市。(见我国古籍《礼记·礼运》中的记载。)(3)第三、精神文化相应地繁荣发展起来,特别是成组文字和新颖的宗教,以及反映社会等级制度核心的礼仪制度的出现对城市的产生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它使城市成为社会文化的中心。 (4)第四,频繁的战争也是促使这一时期城市产生的原因之一。 此外,夯筑技术的发展对这一时期城池建设也有很大的影响。 2、试论述西周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2013) 1.城市数量较前增加,分布范围扩大,但城市规模普遍较小。西周初年的分封制度,推动了周代筑城高潮的兴起。各地诸候纷纷大兴土木,筑城修室,使中国城市数量大增。除中原地区外,在山东、河北及长江流域等地的诸候方国也纷纷建城。然而由于城邑等级制度的严格限制,城市规模普遍较小。 2.形成三级城邑网。即周天子所居王都——诸候国国都——卿大夫都(采邑城)三级。3.城市的功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据点,工商业发展受到限制,经济功能不强。 4.建设城市有了一定的规制,并对我国后来的城市尤其是国都的建设布局产生较深远影响。此外,建筑材料也有了发展。周人发明了瓦,使西周建筑脱离了“茅茨土阶”的简陋状况。 3、论述西周时期的城市规划建设制度及其影响。(2010、2011、2017) 春秋战国时写成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这一制度:“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这一规划的主导思想是突出天子为中心,强调都城方正、对称,宫城居中。

浅谈城市文化建设

浅谈城市文化建设 市发改局办公室 前言:随着中国发展阶段的转变,更多的人已经从追求物的发展到追求人自身的发展,中国已经由生存型阶段步入发展型阶段,在这个阶段,一个城市的本质特征不仅仅表现在它的富裕程度和经济增长速度上,更表现在它对人的吸引程度。“十二五”期间,中国将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城市化将代替工业化,成为下一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文化经济将成为城市经济主流,这种总体趋势决定了新一轮的城市竞争是文化建设之争,地方主政者必须明确加强城市文化建设是现阶段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必要选项。 在经济持续发展的目标下,如何让民众更满足于城市生活,已经成为当下地方主政者最为关心的课题,而城市文化建设在其中的作用尤为关键。城市文化建设是城市建设的核心,是城市现代化过程中继生产建设、公共设施建设之后迎来的城市发展的更高阶段,是城市品牌化的过程。在新一轮的城市竞争,也就是城市文化竞争开始的时候,有必要对城市文化建设作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一、城市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城市文化是建设和谐城市的重要基础,是城市竞争力的核心内容,是城市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影响并决定着城市

发展的前景和方向。它的作用包括:⑴凸显差异化优势,提升城市知名度,实现经济效益;⑵发挥凝聚功能,降低整体宣传成本,提升城市营销效益;⑶确保城市形象的一致性和持续性;⑷增强危机应对能力;⑸产生正面外部效应,提升城市综合实力。 二、城市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和特点 城市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包括⑴历史文化、地域特征、经济环境;⑵城市经济环境、产业特征、市民素质特征;⑶地域文化、地理环境、发展状态、投入成本。 城市文化首先是必须承载历史,反映城市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其特有的文化积淀。其次要展现现实,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地反映现实文化产业、产品、承载的城市文化内涵。其三,应该昭示未来,顺应城市的文脉,发展、革新、创造属于一个城市独特的新文化。根据上述特点,在研究城市文化建设的时候,首先要深入地挖掘当地优秀的文化历史遗产,深入分析文化遗产中可以转化为现实经济优势的要素资源,通过市场物化要素资源,通过合理配置,达到古为今用、和谐发展的目的。还要深入地研究城市现实的文化生产力,研究影响文化生产力发展的制约因素,包括观念、体制等生产关系要素,进一步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在此基础上,对城市文化建设作出总体发展战略的规划。 三、当前城市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