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材分析2(冀教版)

2017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材分析2(冀教版)
2017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材分析2(冀教版)

2017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材分析2(冀教版)

本单元教育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分数的意义,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一些具体的事物。会进行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运算及加减、混合运算。

2、经历探索分数基本性质的全过程,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知道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约分、最简分数的意义,能把一个分数化简成最简分数,能找出1-100的自然数中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3、在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分数化简的数学活动中,能进行有条例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

4、能从现实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能表达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5、对周围环境中与分数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能主动参加教师组织的数学活动,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本单元教材共安排9课时。

分数的意义,安排3课时。

第1课时(P36-P38),把一组物体平均分。本节课要使学生了解两点:第一,把一堆物体(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分别是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第二,结合具体情况和事物,知道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一方面,为概括、归纳分数的概念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另一方面,使学生初步了解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的实际意义。

第2课时(P39-P40),认识分数的意义。教材安排了三个层面的内容,首先设计了两个数学活动,丰富学生关于分数的认识。活动一,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5份,让学生回答相关的分数问题。活动二,选择了维修一条公路计划用2周完成的素材,让学生回答有关的分数问题。第三个层面,教材安排了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分数的内容。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分数。教学时,要着重让学生理解“单位1”和分数所表示的实际含义,防止死记硬背。鉴于本节课内容较多,教师根据本班学生的接受能力,可分为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学习分数的意义,第二课时学习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分数。

第3课时(P42-P44),分数的简单应用。本节课是在学生已初步建立了分数概念基础上,学习用分数表示部分占整体的几分之几,这是分数意义的扩展和应用。教学时,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放手让每个人都亲自数一数、想一想、算一算。自己提出问题、回答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

分数与除法(P45-P47),安排1课时。

教材设计了三个数学活动。一是把1米长的彩带平均分成2份或3份,求每份是多少米,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二是把2千克茶叶平均装在5个茶叶筒中,求每个茶叶筒装多少千克,也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三是把3个月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求每人分得几个,并且用除

法算式表示出分的结果。这三个分东西的活动的共同特点:一是平均分,都可以用除法写出算式,二是分的结果都不是整数,只能用分数来表示。另外,前两个活动是把具体的量(1米、2千克)平均分,要求用算式表示分的结果,学生容易理解。这样很巧妙地把分数与除法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感到分数不但可以表示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还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量。在处理这部分教材时要注意把握内容,以前学习的分数是不带单位名称的,现在是带单位名称的,这也是分数意义的一个拓展,以前的是分率,现在是具体的量了。在此基础上,通过“议一议”,引导学生总结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分数的基本性质,安排4课时。

第1课时(P48-P49),分数的基本性质。教材编写了一个唐僧师徒四人“分饼”的故事,利用孙悟空的机智聪明和猪八戒贪吃的特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接着,教材呈现了4幅平均分成2份、4份、8份、16份,涂色部分都是的正方形图,设计了用分数表示图中涂色部分,你发现了什么的活动和问题。通过直观的图形和用不同的分数表示,得出===,最后,教材通过“议一议”引导学生总结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得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的结论。

第2课时(P50),约分和最简分数。教材设计了“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化成比较简单的分数”活动,认识约分,学习约分的方法。教材呈现了两种约分方法,即一次约分和多次约分。这样的学习,学生把分数化简的过程就可以看成是分数约分的过程,所以约分概念只是学生已有的“化简”方法和过程的一个新名称,也是约分实际意义的回归。在认识约分,学会约分方法的基础上,设计了“议一议”,给出4个分数,其中有两个最简分数,两个不是最简分数。提出“下面哪个分数可以约分,哪个分数不能约分?为什么?”的问题,在学生利用约分概念判断的基础上,用描述性的语言介绍最简分数的概念。这也是与老教材不同的一个地方。关于最简分数的概念老教材是这样叙述的:分子、分母是互质数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第3课时(P51),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首先让学生回顾把化成最简分数的过程,指出把化成最简分数要先找到18和24公有的因数,接着分别给出18和24的所有因数,并介绍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接着介绍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并在“试一试”中安排了尝试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练习。教学时,也可以设计把分数化成最简分数的内容,如,把化成最简分数。在学生自主化简、交流化简过程的基础上,介绍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使学生感到求最大公因数不是单纯的一个数学概念或计算,而是数学学习、解决问题中的一种需要。体验知识的价值,增强学习的兴趣。

第4课时(P52-P53),用分数和倍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这里的分数纯粹是一个分率,到这,分数的意义进行了四次托展,1、同类的,像三年级学习的把一个图形平均分,用分数表示;2、不同类的,像鸡是鸭的几倍;3、带单位变成了一个值,一个具体的量了;4、本节课用分数表示两个量间的关系。教材设计了两个活动。活动一,选择了学生每天经历的上课、课间的时间,提出“一节课和一个课间的时间分别是几分之几小时”。在这个活动中,要让学生明白求“一节课(40分钟)的时间是几分之几小时”,就是求“40分钟是60分钟的几分之几,列式为40÷60”。同样,求“一个课间(15分钟)的时间是几分之几小时”,就是求“15分钟是60分钟的几分之几,列式为15÷60”。活动二,选择了“一只袋鼠重72千克,一只梅花鹿重12千克”的情境和“梅花鹿的体重是袋鼠体重的几分之几?”的问题。

在计算出12÷72= 后,介绍梅花鹿的体重是袋鼠体重的,也可以说袋鼠的体重是梅花鹿体重的6倍,即72÷12=6。教学中,要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学习,如,活动一先解决10分钟是几分之几小时的问题;活动二计算出梅花鹿的体重是袋鼠体重的后,鼓励学生自己提出倍数问题。

分数加、减法(P54-P55),安排1课时。

通过聪聪、丫丫、亮亮之口,提出了三个问题和四种解答方法,这四种解答方法包括了同分母分数加减、连减和带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教学时,应先引导学生弄明白题意,在自主提问题、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尝试进行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教师重点指导学生学习连减问题的两种算法。

结合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教材设计了综合应用——快乐的“六一”儿童节(P59)。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图中所示信息,提出一些关于分数的问题并解答。关于数学问题,在这我想多说几句,提出的数学问题,只要是和数学有关系,数量的多少、空间方位、大小多少、空间形状、数量关系……都是数学问题,不一定都要与计算有关的问题才是数学问题,这主要和学生的认识范围有关系,如果我们在提问时指向性明确一点就行了,像在“快乐的六一儿童节”中,我们可以让学生提出一些关于分数的问题就可以了。

第五单元小数的认识

“小数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分数和对生活中的小数已经非常熟悉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本套教材第二次安排小数的知识。主要内容有:结合生活实例,进一步认识小数,理解小数的意义;探索小数和分数之间的关系;小数的数位表、读写法和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的性质;把较大的数改写成较大单位的数。

本单元教育目标

1、进一步认识小数,理解小数的意义和小数的基本性质,探索小数和分数之间的关系,并会进行分数和小数之间的转化。

2、会读、写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会把一些较大的数改写成较大单位的数。

3、在探索小数、分数之间的关系和小数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

4、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用小数表示和交流,感受用较大单位的小数表示大数目的意义。

本单元在教材安排上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充分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小数。虽然小数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分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但在生活中最常见到的是小数,而不是分数,如0.8元、4.18米、20.3千克等具体的数量。所以,在三年级下册“生活中的小数”基础上,本单元第1课时选择了“鸟中之最”这些鲜活的关于鸟的身长、身高、体重等一些真实的数据,让学生感受小数在生活

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认识小数。

第二,在学生已有的分数、小数知识背景下,结合直观活动和素材理解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意义,即:小数是分母是10、100、1000等特殊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它是小数和分数互化、小数大小比较、认识小数数位表以及小数各数位之间十进关系的重要基础。本单元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分数和小数知识,通过具体的、特殊的事物和直观的图形,把表示相同结果的小数和分数整合在一起,建立小数和分数之间的联系,进而认识小数的意义。如课本62页:利用学生熟悉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在学生已有的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米,1分米可以写成0.1米;5分米是米,可以写成0.5米……,使学生体会分母是10的分数与小数的关系。利用1米等于100厘米,1米等于1000毫米等,使学生了解分母是100、1000的分数与小数之间的联系。然后,用大正方形表示整数“1”,把它平均分成10份、100份,它的十分之几可以用小数表示为零点几,它的百分之几可以用小数表示为零点零几……这样,把抽象的、难于理解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帮助学生了解小数的意义及小数和分数间的关系。

第三,重新整合相关内容,加强知识间的联系。本套教材不再单独安排小数和复名数、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两个小节。而是把有关知识整合到相关内容中。小数和复名数转化放在认识小数、结合具体事例写小数的过程中,如,在三年级下册把几元几角几分写成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把几米几分米几厘米的长度改写成用“米”作单位的小数,本单元认识小数时在课本的61页“一只老虎的身长是2米65厘米,可以写成2.65米”等。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结合小数除法计算学习。另外,把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移到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单元中。

第四,增加了把较小单位的数改写成用小数表示的较大单位的数。这部分内容在课本的69页。《大纲》教材中,只有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为单位的整数或近似数。本单元最后一课增加数的改写的内容。主要是考虑到现实生活中广泛应用的用小数表示的较大单位的数,学生已有生活中应用的需求,也有学习的需要。

本单元教材共安排了5课时。

第1课时(P60-P61),认识小数。教材首先选择学生喜爱的有关鸟类的知识为素材,设计了优美的图画情境,了解“鸟中之最”中的小数。接着,通过一只老虎的身长,买一瓶饮料和一个面包所需要的钱数等实例,说明人们在测量和计算时往往得不到整数,常常用小数表示,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小数是由于生活中的实际需要产生的。最后,通过具体数的举例,说明什么是整数,什么是小数,介绍小数各部分的名称。教学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阅读、交流“鸟中之最”中的数学信息,使学生了解这些数学信息的实际意义。另外,为了介绍小数各部分的名称,要使学生了解整数的概念。关于整数的概念,不要做更多的介绍,只要让学生知道以前学过的自然数都是整数就可以了。

第2课时(P62-P64),小数的意义。因为小数是特殊分数的一种表示形式,所以,了解小数的意义也就是探索小数与分数的关系。教材设计了两个探索活动。活动一,选择了学生熟悉的长度单位,设计了把1米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三个问题,先把几分米、几厘米、几毫米写成用“米”作单位、分母分别是10、100、1000的分数,再写成用“米”为单位的小数表示。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导学生自己改写并充分交流,体

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

六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方向与位置 1、数对的表示方法:先表示横的方向,后表示纵的方向,即根据直角坐标系,确定某一点的坐标(x,y)。 2、数对的写法:先横向观察,在第几位就在小括号里先写几,再点上逗号;然后再纵向观察,在第几位,就在小括号里面写上几。如小青的位置在第三组,第二个座位,用数对表示为(3,2)。 3、能根据数对说出相应的实际位置。如某个同学在(5,6)这个位置。他的实际位置是,班级中(从左往右数)第五组第六个座位。确定位置(二)(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 【知识点】: 1.认识方向: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2.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1)以某一点为观测中心,标出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将观测点与物体所在的位置连线;用量角器测量角度,最后得出结论在哪个方向上。(2)用直尺测量两点之间的图上距离。 第二单元正比例反比例 1.比的意义:(1)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2)“:”是比号,读作“比”。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3)同除法比较,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后项相当于除数,比值相当于商。(4)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有时也可能

是整数。(5)比的后项不能是零。(6)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知比的前项相当于分子,后项相当于分母,比值相当于分值。 2.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上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 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3.求比值和化简比:求比值的方法:用比的前项除以后项,它的结果是一个数值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或分数。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它的结果必须是一个最简比,即前、后项是互质的数。 4.按比例分配:在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常常需要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分配的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方法:首先求出各部分占总量的几分之几,然后求出总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5.比例的意义: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内项。 6.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7.比和比例的区别(1)比表示两个量相除的关系,它有两项(即前、后项);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它有四项(即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2)比有基本性质,它是化简比的依据;比例也有基本性质,它是解比例的依据。 8.解比例: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最新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测试题全套

最新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测试题全套 (每个单元2套,共18套) 第一单元过关检测卷 一、下面的图形分别是从哪个位置看到的?(每题3分,共15分) 1. 2. 3. 4. 5.

二、选择。(每题3分,共15分) 1.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从同一位置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 B.任何物体,从前面、上面和左面看到的形状不可能相同 C.一个立体从左面看到的图形是,搭成这个立体的只有4块 2.下面是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图形,这个物体是()。3.下列立体中,()从上面看到的图形是。 4.一个立体,从前面看是,从左面看是。摆这个立体至少用()个相同的小正方体。 A.9 B.5 C.6 5.给右图添加一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使它从上面看形状不变,有()种不同的添加方法。

A.3 B.4 C.5 三、连一连。(3分) 四、画一画。(8分) 将三个立体如图摆放,下面是从左面看到的形状,请你分别画出从上面、前面看到的形状。 五、想一想,填一填。(每题4分,共20分)

1.从右面看是的有。 2.从左面看是的有。 3.从前面看是的有。 4.从前面看是的有。 5.从上面看是的有。 六、看图,回答问题。(每题4分,共12分) 1.数一数每个立体所含小正方体的个数。 2.哪个立体从左面看是? 3.立体(2)从前面看到的形状与哪个立体从右面看到的形状相同?

七、解决问题。(1题6分,其余每题7分,共27分) 1.用相同的小正方体摆成的物体从左面看是。这个物体最少由多少个小正方体摆成? 2.再添上一个,使所组成的立体从左面看是,共有几种不同的添法? 3.用相同的小正方体摆成的物体从上面和左面看都是。这个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优秀教案》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1——3单元教案 xx小学2017春季学期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 学段目标(1——3年级) 知识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了解估算。 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 3.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数学思考 1.能够理解身边有关数字的信息,会用数(合适的量纲)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发展数感。 2.再讨论简单物体性质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对简单的调查数据归类。 4.会思考问题,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讨论问题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结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问题解决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初步学会整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务(现象)有好奇心,能够参与数学活动。 2.在他人帮助下,体验克服数学活动中的困难的过程。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询问“为什么”的习惯。

教学计划(2017—2018学年)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半的数学学习,基本上具备一定的数学意识、数学理解能力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多数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较强的自律性,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高,兴趣浓;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比较熟练,个别在计算速度上存在一定差异。但由于新教材“解决问题”等教材编排的特殊性,大多数学生对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和分析问题上存在欠缺。但在解决简单问题上,学生初步形成数学意识,能发现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进行分析和解决,具有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年多的学习,他们的学习习惯初步形成。因此,本学期重点要抓学习习惯的巩固,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合作”、“交流”等能力和习惯,养成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其次,要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二、教材分析 (一)内容变动情况 1.降低了难度。主要体现在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内容的变化上。第一单元是统计的内容,原来二年级下册主要是教学复式统计表以及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现在重点学习调查的方法和记录整理数据的方法。第三单元是图形的运动,现在只让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删掉了原来要求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以及在方格纸上辨认图形平移了多少格的内容。 2.完善结构体系。主要体现在第五、六单元内容的变化上。首先及时安排了混合运算单元,其次是将“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从三年级上册移到了二年级下册,这样安排更能突出“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一),图形的运动,表内除法(二),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简单的推理,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小小设计师等。 (三)编排特点 1.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2.继续加强学生对知识整理能力的培养。 3.继续注重体现数学背景知识。 4.在完整的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练习的层次、功能分明。

冀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冀教版第七册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升和毫升 升和毫升是《数学课程标准》“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测量的内容,主要包括认识“升”和“毫升”以及二者之间的换算关系。 本单元的教育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了解容积的意义,认识“升”和“毫升”,知道1升=1000毫升,会用字母表示升和毫升。 2、通过实验操作等数学活动,感受“升”和“毫升”的实际意义,能表达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3、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挑战性,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本单元重难点: 认识“升”和“毫升”,知道1升=1000毫升,会用字母表示升和毫升。 本单元共安排了2课时。 第1课时,认识“升”和“毫升”。 第2课,了解升和毫升之间的关系。 第一课时升和毫升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操作活动中,经历了解容量概念和认识测量工具,以及认识“升”和“毫升”的过程。 2、了解容量的含义,认识“升”和“毫升”,知道“升”和“毫升”怎样用字母表示;会读量杯和量筒中液体的多少。 3、积极参与“玩水”的实验活动,获得愉快的学习和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重点: 升和毫升的认识 教学难点: 容量概念的形成和正确读取量杯量筒液体的多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喝饮料吗? 生:喜欢。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两瓶饮料(出示饮料),你们知道哪个瓶子里的饮料多吗?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左手拿的瓶子里饮料多,用眼直接看出来的。 师:今天我们要一起来认识容量单位:“升和毫升”。学了今天的知识,你就可以用数来表示饮料的多少了。(板书课题)

1、实验,容量。 ⑴出示两杯不同颜色的水(高度不一样)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哪一杯水多呢? 生:红色(蓝色) ⑵再出示两个杯子。(大小不同) 师:哪一杯装水多?有什么好办法?同桌互相讨论一下。 ⑶提出小组合作实验,在实验中考虑有什么好的方法,让学生积极配合,共同解决问题。 师:你们都想到了哪些方法? 生1:可以把一个杯子装满水,再倒入另一个杯子里。 生2:还可以把两个杯子都倒满水,然后再分别倒进两个一样大的杯子里。 师:同学们真聪明,你们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鼓励的语气) 小结:哪个杯子装水多,我们就说哪个杯子的容量大。(出示课件) 2、实验,认识升和毫升。 ⑴出示两个高度一样、装着水的高度也一样、但粗细不同的两个瓶子。(用不同颜色区分) 师:老师这里还有两个瓶子。比一比,哪个瓶子装的水多?你是怎么比较的?现在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 师生交流。 生1:用一个大杯子,先把一个瓶子的水倒进去,做一个记号,然后倒出来。再把另一个瓶子的水倒进去,和刚才做的记号比较。 生2:分别倒进两个一样大的杯子里,再比一比哪个多。 生3:用量杯也可以测量出哪个瓶里的水多。 师: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许多好方法。那现在,我们就来按刚才的方法试一试吧。 ⑵师:如果要精确的知道液体的容量,就要用到计量液体的工具(认识量筒和量杯),计量液体,如汽油、饮料、药水、等,用升或毫升做单位。 师:升用字母“L”表示,毫升用字母“mL”表示。(出示课件并板书,学生读一读)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液体用升或毫升来计量? 生:油,牛奶,可乐,啤酒。 ⑶用量杯测量两个瓶子中液体的多少。师生一起进行实际操作。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读出两个量杯中红色液面和蓝色液面所在的刻度。(学生汇报,老师在黑板上记录) 三、巩固练习。 第1题,让学生独立观察并填空。然后全班交流。 第2题,分小组进行实验,完成后汇报结果。 第3题,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然后全班交流。

2017年二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试题

2017年二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试题 2017年二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试题一 一、填空。(23分) 1、36÷4=9,这个算式读作( ),其中除数是( ),商是( )。 2、8+22=30,54-30=24,把这两道算式改写成一道算式应该是( )。 3、72÷8=9 可以表示72里面有( )个( );也可以表示72是( )的( )倍; 4、32除以8的商是( ),再乘7得( )。 5、一条红领巾有( )个角,其中有一个( )角,两个( ) 角。 6、将下列算式按得数的大小填在合适的( )里。 35÷7 42÷6 7×7 72÷8 36÷6 ( )> ( ) > ( ) >( ) >( ) 8、9的3倍是( ),32是4的( )倍。 9、妈妈今年35岁,小红今年5岁。明年妈妈的年龄是小红的 ( )倍。 10、一共有多少个苹果? 简便算式是( ) 二、判断下面的话对吗?(4分) 1、12÷4=3,这道算式表示把12分成4份,每份是3。( ) 2、风车转动和拉抽屉都是旋转现象。( ) 3、计算7×8和56÷7用同一句乘法口诀。( ) 4、比锐角大的角一定是钝角。( ) 三、选择。将合适答案的序号填在( )。(5分) 1、下面图形( )通过平移可以和重合。 ① ② ③ 2、96-32+28= ,正确答案是( )。 ① 29 ② 60 ③ 92 3、36+28 ○ 6×9比较,○ 内应填( )。

① ③ = 4、12÷4读作:() ①12除4②12除以4③4除以12 5、唱歌的有45人,跳舞的有9人,唱歌的是跳舞的()倍。 ①3②4③5 四、计算。 1、直接写出得数(16分) 54÷9=5×8=54+6=7÷7=64-8= 16÷2= 7×3=32÷8= 36÷6=48÷6= 45÷5= 56÷8= 3×8÷4= 4×9÷6= 9×8+15= 8×7-32= 2、列式计算(9分) (1) 7个3相加,和是多少? (2) 45是5的多少倍? (3) 甲数是6,乙数是甲数的4倍,乙数是多少? 五、动手操作。(12分) 1、分别画出锐角、直角、钝角,并写出它们的名称。 2、在方格里画出下图先向右平移8格,再向下平移3格后的图形。 七、解决问题。(31分) 1、填一填。(6分)二年级各班人数情况统计表 班级男生女生合计 二(1) 18人比男多7人 二(2) 比女生少4人24人 二(3) 25人27人 2、(5分) 把上面的萝卜平均分给5只,每只小兔能分得几个萝卜? 3、(5分) 4、动物园里有8只黑鸽子,24只白鸽子。(15分) 1、白鸽子的只数是黑鸽子的几倍?(5分) 2、一共需要多少个窝?(5分) 3、你还能提出不同的问题吗?试着解答出来。(5分) 2017年二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试题二

最新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

最新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方向与位置 1、数对的表示方法:先表示横的方向,后表示纵的方向,即根据直角坐标系,确定某一点的坐标(x,y). 2、数对的写法:先横向观察,在第几位就在小括号里先写几,再点上逗号;然后再纵向观察,在第几位,就在小括号里面写上几.如小青的位置在第三组,第二个座位,用数对表示为(3,2). 3、能根据数对说出相应的实际位置.如某个同学在(5,6)这个位置.他的实际位置是,班级中(从左往右数)第五组第六个座位. 确定位置(二)(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 【知识点】: 1.认识方向: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2.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1)以某一点为观测中心,标出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将观测点与物体所在的位置连线;用量角器测量角度,最后得出结论在哪个方向上. (2)用直尺测量两点之间的图上距离. 第二单元正比例反比例 1.比的意义:(1)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2)“:”是比号,读作“比”.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3)同除法比较,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后项相当于除数,比值相当于商.(4)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有时也可能是整数.(5)

比的后项不能是零.(6)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知比的前项相当于分子,后项相当于分母,比值相当于分值. 2.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上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 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3.求比值和化简比:求比值的方法:用比的前项除以后项,它的结果是一个数值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或分数.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它的结果必须是一个最简比,即前、后项是互质的数. 4.按比例分配:在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常常需要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分配的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 方法:首先求出各部分占总量的几分之几,然后求出总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5.比例的意义: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内项. 6.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7.比和比例的区别(1)比表示两个量相除的关系,它有两项(即前、后项);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它有四项(即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2)比有基本性质,它是化简比的依据;比例也有基本性质,它是解比例的依据. 8.解比例: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9.成正比例的量: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

【精选】冀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数学

四年级数学教案

升和毫升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认识容量和升。 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在以往教材中是安排在认识体积之后学习的,但在学生的生活中已被广泛运用,学生具有一定的感知。 教学要求 知识目标:使学生知道“容量”的概念,认识容量单位“升”,了解“一升”的实际意义,体会“容量”的含义,通过操作让学生体会采用统一的容量单位的必要性。 能力目标:增强空间大小的量化观念,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际应用能力。 情感目标:在操作活动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认识“升”这个容量单位的大小,加深对“升”的认识。 主要教学方法 讲授法,操作法 教学组织形式 4人小组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识容量: 1.出示两个茶杯: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茶杯,谁来说出哪个杯子里盛水多?

3.说明:哪一个杯子盛的水多,我们就说它的容量大一些,盛水少的,我们就说它的容量小一些。(板书:容量) 4.出示两个水壶: 5.你知道哪一个水壶的容量大一些吗?(如果学生是通过观察得到的结果,可再提示可以怎样来证实) 6.你说举举例子来比较容量的大小吗?(如家中的热水壶跟水瓶比较) 7.请同学们观察在这个水壶中盛了多少水? 8.想一想,你能说出这个水壶的容量是多少吗?你是怎么想的? 9.我们可以把这壶水倒入杯中,看看可。 10.小组活动,将一壶水分别倒入各自准备的水杯中。 11.谁来说一说,这壶水有几杯? 12.同学们说的都不太一样,大家觉得这样说科学吗?如果别人这样告诉你,你能知道这壶水的容量吗? 13.因此,人们就给容量定出了统一的单位。 二、认识升: 1.请同学们拿出从家中带来的各种容器。 2.请同学们分别在小组里交流一下你带来的容器上标明的容量是多少? 用的是什么单位? 3.指名两小组回答最大的容量和最小的容量。(板书:升或L)如果有毫升则向学生说明下面再来学习。(板书完整课题) 4.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知道,升是容量的单位之一,那么,你认为1升有多少呢?小组交流一下。 5.要想科学的认识升这个单位,我们先来认识这个量杯(出示量杯),量杯是用来测量液体的容量的工具,在量杯上有一些刻度,标着1的地方就表示容量是1升。 6.现在,老师将一个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中装满水,再将这些水倒入量杯中,你发现什么? 7.板书: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的容量正好是1升。 三、想想做做: 想想做做1: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概念知识点

第1~3单元概念公式1、长方形面积=长×宽用字母表示:S=ab 长方形周长=(长+宽)×2 用字母表示:C=2(a+b) 2、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用字母表示:S=a2 正方形周长=边长×4 用字母表示:C=4a 3、路程=速度×时间时间=路程÷速度速度=路程÷时间 4、总价=单价×数量单价=总价÷数量数量=总价÷单价 5、加法交换律:两个加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 换律。 a+b=b+a 6、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加前两个数或先加后两个数,和相等。这叫 做加法结合律。(a+b)+c=a+(b+c) 7、乘法交换律:两个因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a×b=b×a 8、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 做乘法结合律。(a×b)×c=a×(b×c) 9、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等于两个加数分别乘这个数,再相加。 这叫乘法分配律。(a+b)×c=a×c+b×c 10、积的变化规律: (1)在乘法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积也乘或除以相同的数。 (2)在乘法中,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0除外),另一个因数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积不变. 第4单元概念 1、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2、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三角形按角分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三角形按边分可以分为:不等边三角、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4、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5、等腰三角形两条腰相等,两个底角相等; 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每个角都是60度 6、锐角三角形三个角都是锐角; 钝角三角形有一个钝角两个锐角; 直角三角形有一个直角两个锐角。 8、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的和是90度。 9、一个三角形至少有2个锐角。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 10、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 1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12、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任意一点向对边引一条垂线,这个点和垂足之 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 13、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对边互相平行,四个角都是直角;长方形 对边互相平行并且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平行四边形对边互相平行并且相等,对角相等。 14、正方形和长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15、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16、在梯形中分别平行的两条边叫做梯形的上底和下底。(较短的边叫做上 底,较长的边叫做下底。)另外两条边叫做梯形的腰。 17、从梯形上底的任意一点向下底引一条垂线,这个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 叫做梯形的高。 18、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平行四边形有两组对边平行。 19、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 20、直角梯形有两个直角。 第5单元概念 1、分数的意义:一个物体、一物体等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 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2017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认识表内除法,包括平均分、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这是学习除法计算的开始,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二)以及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利用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物的实践经验。为此,教学时要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单元主题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熟悉的具体情境——参观科技园的准备活动。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平均分”,了解“每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通过直观操作展示了除法在应用时的两种实际操作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数学思考: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获得使用数学的成功经验,逐步形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问题解决: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12课时 1.除法的初步认识……………………………………6课时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5课时 3.整理和复习…………………………………………1课时 第一课时:平均分的认识(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2.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会按每几个一份的要求,将一些物体分成若干份。 教具、学具准备:教科书第12页准备春游食品情境放大图或课件;按例1内容,让学生准备实物卡片,准备10张正方形卡片、15个○卡片、20根小棒。 教学过程设计: 一、准备 1.出示准备春游食品的情境图。以小精灵聪聪的身份说二(1)班明天要去春游。小朋友正忙着准备春游食品呢!我们来看一看,他们都准备了哪些食品。 2.让学生观察画面,并请学生说一说了解到的情况。 二、新课

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试题

临西育英学校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试题 数学试卷(六年级) 卷首语:沐浴朝阳,你渴望今天学到什么?告别夕阳,你今天学会了什么?努力学习吧,让自己 每天都过得充充实实,那你离成功也就越来越近。 一、填空(每空1分,共25分。) 1.太阳的直径约是一百三十九万两千千米,写作( )千米,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是( )万千米。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约是 ( )万千米。 2. 2400毫升=( )升 3020千克=( )吨 3.72米=( )厘米 3.( )÷24=8 3=24﹕( )=( )%=( )(小数) 4. A 地海拔高度是-30米,B 地海拔高度是10米,C 地海拔高度是-10米,则( )地势最高,( )地势最低,地势最高的与地势最低的相差( )米。 5. ( )米比5米长2 1米,20米比( )米少20%。 6. A ×5=B ×3则A ﹕B=( ) ﹕( ),A 和B 成( )比例。 7. 有一种机器零件长5毫米,画在设计图纸上量的长为2厘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 8.一段体积是42.9立方分米的圆柱形木料,切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削去部分的体积是( )立方分米。 9.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为8844.43米,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保留到一位小数是( )米,保留到整数是( )米。 10.一瓶盐水重a 克,盐的质量占盐水的15%,这瓶盐水含盐( )克,含水( )克。 二、判断题(共5分) 1.自然数(0除外)不是质数,就是合数。 ( ) 2.一个正方体棱长和为24厘米,它的体积是8立方厘米。( ) 3.六二班种树,活了100棵,有15棵没有活,成活率是85%。( ) 4.一个三位小数精确到百分位是8.60,那么这个小数最大为8.604。( ) 5. 圆的半径扩大2倍,圆的面积也扩大2倍。( ) 三、选择(5分) 1.用同样长的铁丝围成下面图形,( )面积最大。 A. 三角形 B. 正方形 C. 长方形 D. 圆形 2.数一数,右图中一共有( )条线段. A. 4 B. 6 C. 8 D. 10 3.一个圆柱体的侧面展开是一个正方形,这个圆柱体的底面周长是15.7厘米,这个 圆柱体的高是( )厘米。 A.5 B.10 C.15.7 D.31.4 4.甲乙两股绳子,甲剪去41,乙剪去4 1 米,余下的绳子( ) A.甲比乙短 B.甲乙长度相等 C.甲比乙长 D.不能确定 5. A =2×2×3,B =2×3×5,A 和B 的最大公因数是( )。 A.6 B.3 C.2 D.60 四、计算题(共28分) 1、直接写出结果 (10分) 4.5+9.5= 51 41 = 1.25×8 = (65-5 1)×30= 3.5×100= 280÷40= 0.02×50 = 2-2÷7= 21+31-21+3 1 = 770÷11= 2、计算下面各题。(能简算的要简算共12分) _______班 姓名________________ 第_______考场 考号________________ __――――――――――――密――――― 封――――― 线―――――――――――――

(完整)冀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一、班级情况分析 1、学习习惯和兴趣 该班共52人,整体上讲,良好的学习习惯已经初步养成,大部分同学都能很好的完成作业,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但个别同学的基础较差,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需要老师的调动。培养动手参与、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 2、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1)绝大多数的学生已经掌握上半学期所学的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少数同学的思维较灵活,有着探索规律的精神。 (3)个别学生从知识到实践的跨越有一定难度。 二、教学目标 1、学习习惯: (1)进一步培养学生勤学习、爱动脑的好习惯。 (2)继续加强纪律教育。 (3)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综合的能力。 (4)培养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能受到爱祖国、爱科学等方面的教育。 (5)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作业干净整洁。 (6)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视学生养成检验的习惯。2、知识与技能: (1)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及简单数量关系过程,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分数。 (2)经历探索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运动和位置关系的过程,了解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 (3)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和描述的过程,掌握一些数据处理的技术 3、数学思考方面:

(1)能对现实生活有关的数字信息做出合理的解释,会用数、字母和图形描述并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简单问题。 (2)在探索物体的位置关系、平面图形特征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的信息,并进行归纳、分析和条理。 (4)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4、解决问题方面: (1)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能借助计算器解决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 5、情感与态度方面: (1)对周围环境中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务具有好奇心,能够主动参与教师组织的数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与引导下,能积极地克服数学活动遇到的困难,有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并可以数学语言来表述和交流。 四、方法与措施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本册教材的重、难点,应采取以下教学措施: 1、教师本人要加强学习,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及《数学教参》,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使学生在学习态度上变得积极主动。 2、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 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每个学生在各自不同的基础上都能得到提高。 3、认真备课,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教具和电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内学知识,课外学技能,运用理论,

冀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总结

2015—2016 学年第二学期 四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随着时间的流逝,转眼一学期又过去了。这时又 该静下心来把这学期的工作总结一下了,这样既对这学期的辛劳有个交代,也将为下学期的开学做个准备。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在紧张而充实的氛围中度过。从 总体上来看,在学校领导的正确指导下,我能够顺利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了新知识,新理念,新方法,新思维,使我受益匪浅。为了激起学生的数学学习 兴趣,更好地培育学生良好的学习气氛,针对本班实际情况,对这学期的教学工作详细总结如下。 一、主要成果和经历 1.我首先用德律己。恪守教师职业道德,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勤奋学习, 刻苦研究教材,精心备课,及时总结得失,更新学问,不断提高教学艺术。以认 真坦诚的态度上好每一堂课,以满腔的爱心关怀学生,积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既教书又育人,对待学生一视同仁。本学期我每天坚持按时签到,不旷课,不耽 误学生的学习,能认真地完成学校领导布置的工作。 2.用心教学。针对本班学生的差别和年龄特性,因材施教。教学中重点做到精讲多练,注重运用直观演示、运用学具入手操作,精心设计练习课,使练习方 式多样化,增强了练习效果。从不同角度创设了课堂有效教学情境,整体上使每一位学生对学问、学艺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3.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处置了“教”与“学”,“学”与“导”的关系,把教与学的重点放在“学”上,在教法上着眼于“导”,以学生开展为本,激起学生 的求知欲,诱导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参与认知构造的过程,促使学生乐学、会学、学会。 4.完成了如下学问教学目标:认识并会读、会写小数;认识三角形的角、内 角和、三角形的边、三角形按角分类、按边分类、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太于第三 边;小数的加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统计。课中,我认真研究 教材、教学用书、力图吃透教材,找准重、难点,上课时力图抓住重点,打破难点。从学生实践动身,留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发明性思想。

2017年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应用题

2017年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应用题 1.一辆公交车里原来有28人,到站点后下去8人,又上来11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2.水果店运来22筐苹果和18筐梨,运来的橘子和苹果同样多,三种水果一共运来多少筐? 3.静静写了6天大字,前5天每天写3张纸,最后一天练了4张纸,静静一共写了多少张纸? 4.小明有18元钱,小红有24元钱,小红应该给小明多少元钱,两人的钱数才一样多? 5.一条河堤长12米,每隔4米栽一棵树,从头到尾一共栽多少棵? 6.一条大鲨鱼,尾长是身长的一半,头长是尾长的一半,已知头长3米,这条大鲨鱼全长多少米? 7. 妈妈买来9个桃,爸爸买来15个桃,把这些桃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几个桃? (写综合式) 8. 妈妈买一双皮鞋花52元,买一双布鞋花12元,付给售货员100元,应该找回多少元?(用两种方法解答) 9、小白兔有72只,小狗有9只,小白兔的只数是小狗的几倍? 10、56个桃子平均分给7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几个? 11、商店有自行车60辆,卖了4天,每天卖8辆,还剩多少辆? 12、海印电器商场有彩电550台,又运来240台,卖了一些后还剩320台,卖了多少台?

13、有两群猴子,每群9只,现把它们平均分成3组,每组有几只猴子? 14、二小一班有32人,二班有40人,做游戏每8人一个组,可以分几组玩? 15、商店原来有25筐桔子,卖出18筐后,又运进40筐,这时商店有桔子多少筐? 16. 商店上周运进童车50辆,这周又运进48辆,卖出17辆.现在商店有多少辆童车? 17. 校园里有8排松树,每排7棵.37棵松树已经浇了水,还有多少棵没浇水? 18. 商店有7盒钢笔,每盒8支,卖了28支,还剩多少支? 19. (1)学校买来54盒粉笔,用去34盒,还剩多少盒?(2)学校买来了30盒白粉笔,24盒彩色粉笔,用去34盒,还剩多少盒? 20. 水果店运来一批苹果,上午卖出16筐,下午卖出18筐,还剩12筐.运来多少筐? 21. 果园里有4行苹果树,每行8棵,还有12棵梨树,一共有多少棵果树? 22、学校买来54盒粉笔,用去34盒,还剩多少盒?(2)学校买来了30盒白粉笔,24盒彩色粉笔,用去34盒,还剩多少盒? 23. 水果店运来一批苹果,上午卖出16筐,下午卖出18筐,还剩12筐.运来多少筐? 24. 果园里有4行苹果树,每行8棵,还有12棵梨树,一共有

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新学期又开始了,新教材重视学与生活的联系,除继续安排了密切联系生活的问题情境外,还安排了一些探索性、挑战性比较强的数学活动,还要进行系统的复习。本学期时间短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册知识培养学生理解数学,应用数学的能力,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教学,圆满地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根据本班情况,特制定如下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共52名学生,其中男生26名,女生26名。中等学生比例较小,学困生占25%,学生的整体基础较差,通过上学期的转化,有了一些改变,但总体上看来发展不均衡,本学期应该加强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学困生缺乏自主性,被动地接受知识,分析能力也较差。因此,上课时要尽可能照顾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调动学生的积极,学好数学。圆满地完成小学学业。 二、对教材内容的分析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这些内容:方向与位置、正反比例、圆柱和圆锥、简单的统计以及小学六年来所学数学内容的总复习。本册教材中的圆柱和圆锥、简单的统计、比例都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首先,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掌握圆柱和圆锥的一些计算,既可以为进一步学习其他形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及其计算打好基础,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也可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逐步增强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最后学习好比例的知识,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用数学方法处理数学问题的能力,而且也使学生获得初步的函数观念,为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作初步的准备。因此,让学生认识这些内容的概念,学会应用这些概念、方法和计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是教学的重点。 三、教学目标对本册数学的具体要求: 1、使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等活动的过程中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能正确地判断圆柱和圆锥,理解、掌握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和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继续学习统计的知识,理解中位数的意义。 3、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理解用比例关系解应用题的方法,学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 4、使学生通过系统的复习,巩固和加深理解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更好地培养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并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材的重点、难点及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措施。 (1)重点:方向与位置、正反比例、圆柱和圆锥、简单的统计、数与代数以及小学六年来所学数学内容的总复习 (2)难点:方向与位置、正反比例、圆柱和圆锥及系统总复习、统计图的制作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措施: 1.把握好重点和难点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前提。深钻教材,从知识结构上,抓住各章节和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2、备足学生,根据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并考虑到不同学生认知结构的差异,把握好教学重点和难点。 3、课前的精心准备、准确定位,就为教学时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提供了有利条件。 4、找准知识的生长点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条件。 (1)有的新知识与某些旧知识属同类或相似,要突出“共同点”,进而突破重、难点; (2)有的新知识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旧知识组合而成,要突出“连接点”,进而突破重、难点;

冀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1-4)单元

冀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学期 一单元:观察物体 知识要点: 1、观察方位分为:正面(前面)、侧面(左面、右面)、上面。 2、从前面、后面、侧面、上面看到的都一样的立方体是正方体。 (立体图形是正方体或球体) 3、圆柱从上面、下面看到的是圆形,正面、侧面看到的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4、圆锥从正面看是()形,从上面看是()形。 练习题: 会不同角度观察物体。 1、几块大小一样的砖重叠放在一起,从上面只能看到一块,从前面、左面都可以看到四块,这些砖一共()块。 2、几个大小一样的正方体摆在一起,从前面、左面看到的都是两个正方体,那么最少有()个正方体,最多有()个正方体。 3、一个正方体共有六个面,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最多能看到正方体的()个面。 4、

5、把从上面看到的图形连起来。 6、按要求画一画。 7、一个正方体的六个面上分别写着1、2、3、4、5、6,现把它分别按图一、图二、图三的样子摆放,你知道1的对面是几?2的对面、3的对面呢? 8、附加题:你能根据要求画出下列立体图形吗?

二单元:用字母表示数 知识要点: 1、含有字母的式子即可以表示数量关系也可以表示数量。 2、9×X或X?9可以简写成9X;1×X简写成X。 3、加法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a+b=b+a (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加法结合律(a+b)+c=a+(b+c) (三个数相加前两个数或后两个数先加,再加余下的数,和不变)4、公式: 正方形:周长=边长×4 C=4X 面积=边长×边长S=X2 长方形:周长=(长+宽)×2 C=2(a+b) 面积=长×宽S=ab 练习题: 1)、会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数量关系及计算公式(一般用最简形式)。2)、理解字母在算式中表示的意思。 3)、会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涉及字母不带单位。 1、1×m的最简形式是()。

(完整版)2017年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复习总结

2017年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复习总结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1、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 2、用统计图表来表示数据的情况。 3、根据统计图表可以做出一些判断。 4、数据收集---整理---分析表格。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 一、平均分 1、平均分的含义:把一些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平均分的方法: (1)把一些物品按指定的份数进行平均分时,可以一个一个的分,也可以几个几个的分,直到分完为止。 (2)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分时可以想:这个数可以分成几个这样的一份。 二、除法 1、除法算式的含义:只要是平均分的过程,就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 2、除法算式的读法:通常按照从前往后顺序读,“÷”读作除以,“=”读作等于,其他读法不变。 3、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在除法算式中,除号前面的数就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除数,所得的数叫商。 三、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1、求商的方法: (1)用平均分的方法求商。 (2)用乘法算式求商。 (3)用乘法口诀求商。 2、用乘法口诀求商时,想除数和几相乘的被除数。 四、解决问题 1、解决有关平均分问题的方法: 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被除数=商×除数、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除数=被除数÷商、因数×因数=积、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2、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1)所求问题要求求出总数,用乘法计算; (2)所求问题要求求出份数或每份数,用除法计算。 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一) 1、轴对称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两边完全重合。对折后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对称轴。 2、平移:当物体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运动,并且物体的方向不发生改变,这种运动是平移。只有形状、大小、方向完全相同的图形通过平移才能互相重合。 3、旋转:物体绕着某一点或轴进行圆周运动的现象就是旋转。 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 一、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重点知识点

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重点知识点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负数 一、正负数 ①正数:比0大的数。 表示方法:在数字前面添上“+”号,可以省略, 如+5、20,读作:正5、二十。 ②负数:比0小的数。 表示方法:在数字前面添上“-”号,不可省略, 如-2、-10,读作:负2、负10。 ③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④数的比较:正数> 0 > 负数 【注意】用正数、负数表示实际问题时, 要确定以什么作为标准(即:以什么作为0点)。 二、温度 ①零上温度:0℃以上的温度。 表示方法:用正数表示,“+”可以省略, 如+5℃、10℃,通常读作:零上5摄氏度、10摄氏度。 ②0℃:水结冰的临界点。 ③零下温度:0℃以下的温度。 表示方法:用负数表示,“-”不可省略, 如-2℃、-30℃,通常读作:零下2摄氏度、零下30摄氏度。 ④温度的比较:零上温度> 0℃> 零下温度 【注意】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时, 零下温度的数字越大表示温度越低,如:-20℃<-5℃。 第二单元位置 一、数对 1、数对的表示方法:先表示横的方向,后表示纵的方向,即根据直角坐标系,确定某一点的坐标(x,y)。 2、数对的写法:先横向观察,在第几位就在小括号里先写几,再点上逗号;然后再纵向观察,在第几位,就在小括号里面写上几。如小青的位置在第三组,第二个座位,用数对表示为(3,2)。 3、能根据数对说出相应的实际位置。如某个同学在(5,6)这个位置。他的实际位置是,班级中(从左往右数)第五组第六个座位。确定位置 第三单元正比例反比例 (重点) 1、按比例分配:在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常常需要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分配的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 方法:首先求出各部分占总量的几分之几,然后求出总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比例的意义: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内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