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书画创作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a15883936.html,

浅谈中国书画创作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作者:崔勇

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09期

摘要:中国的书画创作也应遵循这一原则,先学习各家所长,在熟练的基础上,逐步做

到“融会贯通”,最后形成自身的艺术风格。也只有这样,才能在继承中创新,而这样的创新才会有底气、内涵和生命力。

关键词:传承;创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文人画

书画创作的传承与创新关系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在二者之间存在着各种观点与论争。近几年,作者研究了书画家刘炳清先生的作品,对其雅致、清新的风格以及飘逸洒脱的文人画风十分感佩。文章通过对刘炳清创作路径的分析和整体风格的评述,对国画艺术特点做初步探讨,并以此为切入点,尝试探究中国书画继承与创新的问题。

现今,各个层面、各个领域都在谈“创新”,文化艺术领域亦是如此。在“创新”口号的指引下,各种新的艺术形式、艺术风格层出不穷,往往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可以说,创新是好事,也只有不断创新,文化艺术才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关键问题是,创新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采取怎样的方式来进行?笔者认为,中国艺术的创新必须扎根于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要在充分继承传统学养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若非如此,即便有所谓的“新”,也一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一、“外师造化”是书画创作的路径

凡作画,应该先做到“胸有成竹”。刘炳清原供职于桂林市中国旅行社。因工作缘故,终日游走于桂林的灵山秀水中,一草一木早已烂熟于胸。他平日更喜欢写生(在这方面深得岭南名家黄独峰真传),积累了不少好素材,加上具备坚实的书法功底,所以画作一出来就境界不俗。古语有云:“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正是刘炳清书画作品的创作路径,他画中的山水、花鸟、人物都很有神韵。但是作画如果仅止于“师造化”,充其量只能算画匠,还不是画家,要成为艺术家,还需要“师我心”。刘炳清的作品之所以动人,是因为作品是画家心境的写照。他的小品《归来图》《漓江魂》《资江情怀》等让自然造化的奇妙、桂林山水的秀美跃然纸上,真让人“意欲游之”。长卷《漓江图卷》构图造境清幽,气势小中见大,一眼看去,山、水、树、石、船、鸟各尽其妙,将漓江之景表现得淋漓尽致。正是山水甲天下的桂林给刘炳清提供了无尽的创作素材和灵感,更是因为他的“机巧与心悟”,才能让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跃然纸上。

笔者认为,这也应该是中国艺术创作必须遵循的原则,换句话说,艺术创作必须要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上,而这个基础不仅仅是技巧上的基本功,更重要的是应该以自然为师,“一草一世界,一花一天国”,中国书画的根基在自然,“师造化”是书画创作的基础。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对大自然充满了眷恋,中国文化中浩如烟海的诗词歌赋、园林建筑、书法国画艺术等无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