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奈斯库纯粹的荒诞戏剧

尤奈斯库纯粹的荒诞戏剧
尤奈斯库纯粹的荒诞戏剧

尤奈斯库对传统的颠覆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尤奈斯库对纯戏剧的探索,对于传统戏剧的几点彻底颠覆。肯定了他对戏剧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关键词:荒诞派戏剧,纯戏剧,颠覆传统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当荒诞派戏剧崭露头角时,人们纷纷将这种全新的戏剧形式称为“反戏剧”,这一称谓将它与之前其他类型的戏剧区分开了。尤奈斯库作为荒诞派戏剧的先锋,在戏剧领域开辟出了一条独特奇异的道路。他曾说:“对现实一味拙劣的模仿也会使戏剧夹杂太多的异己因素,从而失去艺术的纯粹性。”因此它摒弃了传统“现实主义”戏剧,致力于用反传统的戏剧手法表现荒诞的人生,追求一种真正反映社会“真实”的“纯戏剧”,主张艺术的非功利性。可以说他的作品是从形式到内容彻底的荒诞。

荒诞派戏剧拒绝效仿存在主义大师们的戏剧,让理智的人物用理性的语言在戏剧里去议论人类生存条件的荒诞不经,它仅仅是在存在中去表现这种荒诞,用舞台上表现的具体图像去表现存在的荒诞性。1《社会科学与你同行》关于这一点表现在以下几点。

戏剧中人物形象的淡化。剧中的人物没有特定的身份背景,人物个性,甚至剧本中很多人都没有具体的姓名。比如秃头歌女中,一对夫妇谈到一个波比·沃森的人,他们忽然发现这一家所有的人都叫波比·沃森,究竟谁是谁,已无法区分,也无需区分,因为人人都可以随时被取代,人们成为一个个徒有外表的躯壳符号。马丁夫妇只能互不相识,需要通过一系列逻辑推理确定他们的夫妻关系。这喻示着在现实社会中人们无法确定他们互相之间的关系,缺乏确实的社会归属。

其次荒诞剧缺乏严谨的故事结构。他不像通常戏剧那样有开头结尾,起承转合,贯穿始终的人物矛盾来展现主题。整个荒诞派戏剧没有故事,没有发生,没有结局,只是一段可有有无的.毫无联系的延续。在秃头歌女中观众只看到一个简单的过程,一个个人物接连出场,进行一段段毫无逻辑零散的对话。另外剧情的重复也是荒诞派戏剧的一大特点,比如秃头歌女中,以史密斯夫妇的闲聊开始,又以马丁夫妇重复开场时的对白结束。情节没有多少进展,只是一段循环往复,可以说毫无引人入胜的剧情。正如有的评论家指出:“结局在一开始就出现,然而还在继续。”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手法,就是为了表明荒诞的人生就是一个没有结局的循环,表现人类生活的机械,刻板。

第三,语言作为戏剧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在传统戏剧中用来表现人物性格,制造戏剧冲突。而荒诞派戏剧大大弱化了语言的作用。如秃头歌女中大量运用会话手册中对话,在第一场中史密斯夫妇类似“咱们吃了汤、鱼、土豆肥肉片、英国色拉。孩子们喝了英国水。咱们今晚吃得很好。”这样毫无感情色彩的陈陈词滥调比比皆是。随着剧情的推进,人物的对话就愈发混乱,不可理解,有时形成牛头不对马嘴的狂人对话。最后,对话和独白混淆起来,语言竟变成了声音和叫喊。语言已不是交流思想,展示人物性格的工具,而成了单纯的生理现象。2用尤奈斯库的话说:“只有最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最乏味的语言被用到超出人们忍耐限度的时候,观众才能体验出事物的异常与怪诞。”

剧作家们正是要表现在荒诞的生活中,语言已无法传达出人们真实的思想,人与人之间无法穿破的隔膜,人们作为虚伪的存在,语言也没有实际的意义。

最后,荒诞剧所表现的主题也是不明确的。尤奈斯库就曾对艺术作品的说教作用提出质疑:“如果戏剧最终只能给神学,哲学,政治,及儿童教育派用场,且不论它的功效如何,那么它本身的职责何在?”3亚里士多德《诗学》为了追求戏剧的纯粹性,作家着力于本质的,绝对的,不可解决的矛盾,主要思考的是人类真实的生活状态,以及如何将这种“真实”体现出来。在荒诞戏剧中人们看不到人生观,价值取向,思想内涵,有的只是直接感受。作为尤奈斯库的代表作《椅子》,主题是复杂的,他给人的直接印象就是物质的泛滥与世界的无理性。如果说存在主义还在为人生的无意义寻找出路,那么荒诞派戏剧就是彻底的绝望。就像尤奈斯库所言:“我没有拯救人类的意愿——想拯救他就等于杀害它——一切都是无从解答的。”4

总的来说哦,尤奈斯库对于纯戏剧的探索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他给20世纪迷失在物质生活的人们敲响了警钟,让人们意识到人类生存状态是荒诞的这一本质。其反戏剧的表现形式也开创了戏剧表演的先河。

参考文献

1<社会科学与你同行>

2《论荒诞派戏剧的特点》

3《诗学》亚里士多德

4《外国现代剧作家论剧作》

外国文学复习题

1、美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海明威的第一部重要的长篇小说是《太阳照样升起》,该书被认为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 2、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家有《椅子》的作者尤内斯库和《等待戈多》的作者贝克特。 3、卡夫卡作品中,描写绝对化的父权对人异化这一主题的作品是发表于1913年的短篇小说《判决》 4、《沙恭达罗》的男女主人公分别是豆扇陀和沙恭达罗。 5、在古埃及文学中,关于太阳神拉神的神话对天地的出现、人类的诞生、万物的形成作了朴素的解释。奥西里斯则是自然、土地、丰收之神,他的死而复活表现了古埃及人对万物荣枯等自然现象的理解。 6、中古时期,日本、波斯、阿拉伯、印度等国的文学走在亚非文学的前列。其中被波斯诗人萨迪的《蔷薇园》、阿拉伯的《一千零一夜》等都是其重要作品。 7、古代东方文学成就辉煌,出现了人类文学史上最古老的诗歌总集《吠陀》,出现了人类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写实小说《源氏物语》。 8、《旧约》中的摩西五经包括《创世记》、《出埃及记》、《民数记》、《利未记》、《申命记》等五卷书。 9、古代印度文学中的两大史诗分别是《摩诃罗婆多》和《罗摩衍那》 10、在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中,描写了主人公格里高尔由人变成大甲虫的故事,表现了人的异化这一主题。 11、萨特发表于1938年的长篇小说《厌恶》表达了主人公洛根丁对荒谬的世界充满厌恶的主观感受。 12、“他人就是地狱”一语出自萨特的一部哲理味极浓的名剧《禁闭》 13、《厄运被注定的王子》是古代埃及(国家)故事体文学中的佳作。 名词解释 硬汉性格:海明威作品中塑造的个性独特鲜明的男性形象被称为“硬汉子”。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和旺盛的精力,在同充满敌意的世界对抗中殊死搏斗。表现出共同的性格特征:坚强刚毅,,勇敢正直,能忍受苦难与折磨,不怕失败,视死如归。精神胜利,在困难与死神面前不是人的尊严,不失勇气和决心,表现出临危时的优雅风度。中篇小说《老人与海》中的桑提亚哥是是作者在30年代以来的作品中塑造的“硬汉”性格的发展与升华,是“硬汉子”形象的代表。 冰山风格: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把文学创作比做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文学批评界称之谓海明威创作的“冰山原则”。即把自身的感受和思想情绪最大限度的埋藏在形象之中,使之情感充沛却含而不露、思想深沉而隐而不晦,从而将文学的可感性与可思性巧妙的结合起来,让读者对鲜明形象的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体现了海明威式的语言简洁和表达含蓄。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魔幻现实主义指的是20 世纪中期拉丁美洲小说创作中的一个流派。是通过“魔法”所产生的幻景来表达生活现实的一种创作方法。魔幻是途径,表现生活现实是目的。首先在拉丁美洲使用“魔幻现实主义”这一术语的人是委内瑞拉作家:彼特里。真正成熟的标志是墨西哥作家鲁尔福的中篇小说《佩德罗·帕拉莫》。本世纪60年代,拉丁美洲小说创作中魔幻现实主义形成热潮,以马尔克斯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为标志。 黑色幽默小说“黑色幽默”是60年代风行美国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由美国作家弗里德曼编的一个《黑色幽默》的集子而得名。“黑色幽默”是一种用喜剧的形式来表现悲剧的内容的文学方法。幽默加上了黑色,就成为了一种展现绝望的幽默。西方评论家把它称之为“绞刑架下的幽默”。黑色幽默的艺术特征:是一种哭笑不得的幽默;“反英雄”式的人物;“反小说”的叙事结构法;具有寓意性。美国当代著名作家海勒,被认为是“黑色幽默”的一面旗帜。其它作家:冯尼格特:代表作《第五号屠场》品钦:《万有引力之虹》。 存在主义文学:存在主义文学是在存在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形成的文学流派,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荒诞派戏剧和贝克特(廖可兑)

荒诞派戏剧和贝克特(廖可兑) 荒诞派戏剧在20世纪各种流派的戏剧当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这种戏剧并非一时形成的,而是有着很长的历史发展过程的。作为一个流派,它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产物,流行于20世纪50~60年代的西方各国。 和其他的一些现代戏剧流派不同,荒诞派没有它自己的纲领,也不曾掀起过运动,而是由一群认为现实生活荒诞并将这种生活反映到戏剧创作中来的戏剧家形成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各国带来的严重破坏和可怕的灾难,首先就使敏感的知识分子感到痛苦、惶惑、迷惘、压抑、孤独、失望,甚至满腔愤怒,怀疑一切,否定一切,认为现实世界已经走进死胡同,窒息着人们的生命,并且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荒诞派戏剧家就是这样的一群人,他们着力反映的大体上是下列的一些问题: 第一,人们被荒诞的生活所奴役,被各种非人的因素所控制,处在一种无可奈何的境地,人类的智慧解决不了这些问题。第二,现实社会生活变得越来越狭隘,人们彼此隔绝,互不来往,互不通气,互不了解,互不关心,没有交流,过着孤独生活。第三,人们被各种虚伪的口号、意识形态,甚至各种艺术风格所约束,而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政治统治则是最可怕的奴役人们的力量。第四,人们你争我夺,互不相让,彼此敌视,把生活变成了战场。如此等等。 荒诞派不仅反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而且反对资产阶级文化传统。荒诞派戏剧被称作“反戏剧”。也就是说它是反对戏剧传统的。这是一种笼统的提法,不科学,也不符合事实。荒诞派戏剧和20世纪西欧的其他戏剧流派一样,主要是反对19世纪以来的现实主义戏剧,而不是反对所有的戏剧传统。当然,这也是个复杂的问题,需要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才能作出恰当的结论。可以肯定地说:荒诞派戏剧要求重新评价西欧戏剧传统,对于19世纪的现实主义戏剧传统更要有所突破,以便在创作上有所创新,有所前进。 所谓“荒诞”,这个名词最早出现在1942年加缪写的《西西弗斯神话》中。它表明人类的处境艰难。因此,荒诞派戏剧便将反映某种特定的生活情境这一内容提高到作品中的首要地位。这种情境也不是一般认为的真实生活写照,而是带有夸张性质的某些生活问题。事实上,在这一点上,荒诞派戏剧和残酷戏剧多少有些类似之处;不同的是,荒诞派戏剧所表现的更是一些不连贯的事件,它们往往处在一种静止状态,人们仿佛生活在梦中,原地踏步不动。如果说,这也算得上是故事情节,那无论如何不是通常意义的故事情节,而是利用某些事件来表现各种困难问题或表达剧中人物焦急不安的心情,以说明人类被难于认识的生活现实或周围世界所困扰。 由此可见,荒诞派戏剧是不重视故事情节的。与此同时,荒诞派戏剧也不重视人物性格的塑造。它的人物缺乏行动,更谈不上有什么斗争行动,因此不能形成真正的戏剧动作。要说有行动,那往往也只是叙述某种观念,而且并不一致。他们讲得很多,却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甚至几乎和他们的行动无关。他们的行动也缺乏明确的动机,使人难于了解其中的意义,结果反映的问题是严肃的,其表现形式却并非如此,有时近乎游戏文章。在荒诞派戏剧中,以喜剧性或闹剧性的人物居多。这些人物从阿里斯托芬、莫里哀、即兴喜剧直到现代马戏团那里都可以看到;但是一般说来,他们也赋有他们自己的某些性格特征。他们彼此需要,互相依存,谁也离不开谁。他们无事可做,在一处絮絮叨叨,讲些废话、假话,一再加以重复,有时你说你的,我说我的,颇有闹剧色彩,使人感到可笑;但是他们却是以此来消磨时间,忘掉烦恼,忘掉他们自己的。在这种喜剧或闹剧的表现形式中,包括着深刻的悲剧性质的内容。他们的处境很像古希腊悲剧或中世纪神秘剧所表现的情况,人们的生活前途仿佛不能由他们自己来决定,而是掌握在命运或神的手中。须知荒诞派戏剧家并不相信命运,也不相信上帝,更没有表现超自然的东西。他们所表现的是他们对人类的看法,他们自己的心理状态

荒诞中透露着真实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015961068.html, 荒诞中透露着真实 作者:林强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18期 摘要:20世纪西方文学作品中出现了荒诞文学,本文从卡夫卡的《变形记》和君特·格拉斯的《铁皮鼓》两部荒诞小说来论述荒诞文学作品背后所透露出的真实,通过荒诞这种艺术手法,反映了真实的现实生活。 关键词:荒诞;真实;《变形记》;《铁皮鼓》 作者简介:林强(1979-),男,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8-0-02 一、西方荒诞文学的起源 拉丁文surdus一词本义指聋的,引申为人际交流缺乏沟通,或者人与自然关系失衡。而荒诞(absurd)一词正起源于surdus。后来,英国戏剧评论家马丁·埃斯林在《荒诞派戏剧》用absurd来指称西方现代派艺术中的一个戏剧流派,该流派于上个世纪50-60年代在法国形成和兴起。彼时的法国,历经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火硝烟的摧残,国破民怨,恰在此时,法国的戏剧舞台上出现了一种新的荒诞不经的表现形式——荒诞戏剧。它展现了一个荒诞的世界和痛苦的人生,其突出特点是缺乏连贯的戏剧情节和戏剧冲突,人物语言荒诞离奇。此后,荒诞派戏剧在欧美盛行,成为当时西方主要的戏剧流派之一。伴随着现代派文学的迅速发展,荒诞又逐渐超脱了戏剧范畴,成为20世纪西方文学作品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精神文化现象。 二、什么是文学中的真实 文学的真实就是通过文学作品来反映真实的世界和真是的生活。北京大学董学文教授曾提到,真实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价值,是文学的生命。真实是现实主义作家所追求的一种境界。19世纪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如狄更斯、巴尔扎克、莫泊桑等人无不以真实作为自己的创作宗旨。古希腊先哲亚里士多德立足于人以外的外部世界创立的“模仿”说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模仿,然而文学艺术反应的却并不是人的本身。显然这种现实主义文学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描述是捉襟见肘的,而以往文学中,不合情理的人和事,却往往能够触发人的共鸣。“人类内心世界的躁动轨迹,并不能像文字那样可作线性排列,在显意识的理性思维中,潜意识的心理活动往往是荒诞的,所以荒诞的形式首先是表现人类真实的心理世界的需要。”[1]因而,在西方文学中不乏有许多“荒诞”作品,从中却透露着社会的真实。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长河小说”多卷集长篇小说,罗曼·罗兰最先提出这一说法。“长河小说”是在《悲惨世界》、《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小说线条清晰,具有长河一样一气呵成、绵延万里的特点。它虽然由多部小说组成,但往往描写一个故事而不是多个故事;它提示的不是一个家庭或地区的变化,而是一个中心人物的经历与情感生活。以法国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最为著名。 “迷惘的一代”20世纪美国小说家海明威将斯泰恩的一句话作为《太阳照样升起》一书的题词:“你们全是迷惘的一代”,后来,“迷惘的一代”成了美国文学史上一个专有名词,用来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成长起来的一代美国作家。它并非文学实体,无组织无纲领,却是对战后一代美国青年厌恶、恐惧战争,又找不到出路而痛苦迷惘的集中反映,对当时的美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坛产生过很大影响。海明威被称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迷惘”是海明威创作的显著特征。代表作品如《老人与海》。 “硬汉性格”20世纪美国小说家海明威作品中塑造的一系列在迷惘中顽强拼搏的人物形象的特征,这些人物有斗牛士、拳击家、猎人、渔夫等,他们的共同性格特征是:百折不饶、坚强不屈,面对暴力和死亡、面对不可改变的命运时都表现出一种从容镇定的意志力,保持了人的尊严和勇气。《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桑地亚哥就是海明威心中的硬汉形象,也是海明威作品中众多硬汉形象最突出而独特的代表。桑地亚哥的观点“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即是这种具有“硬汉性格”的形象的精神境界。 冰山原则 20世纪美国小说家海明威在他的作品《午后之死》中,提出著名的“冰山原则”。他以“冰山”为喻,认为作者只应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应该通过文本的提示让读者去想象补充。冰山原则是海明威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具体表现在他作品的文体与结构上。这种原则反对传统的史诗式的小说结构,而只是截取故事的一个时间段或时间点,以集中反映重大的主题或历史事件,至于历史的经过和历史背景,则当作“冰山”的八分之七隐匿在水面之下,又让读者强烈地感到它的存在。《老人与海》是海明威“冰山理论”的最好范例,文章仅通过老人与鱼搏斗的事迹隐喻了人类最可贵的品格——勇敢坚强,于简约中见博大。 白银时代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经济相对落后、社会矛盾尖锐,形成被称为“白银时代”的新的文化高潮。这时期的俄国文学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托尔斯泰等老作家继续在推出新作,高尔基、蒲宁等新作家又为现实主义文学注入新的活力。象征主义、未来主义、阿克梅派等流派纷纷登场,出现了别雷(《彼得堡》)、勃洛克等许多各具特色的作家,他们为俄国文学打开了一个新天地。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一概念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后被定为苏联文学和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它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具体地描写现实;要求这种描写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相结合;要求发挥艺术创造的主动性,自由选择各种形式、风格和体裁。但是这一概念本身存在缺陷,后来又遭到扭曲,对后来苏联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复杂的影响。代表作家作品如高尔基的《母亲》。 现代主义文学20世纪上半期欧美诸多具有反传统特征的文学流派的总称,它同时也涉及绘画、音乐、戏剧、电影等艺术领域,是20世纪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文艺思潮。现代主义文学是西方现代化工业社会的产物,它的产生源于欧美各国科技的飞速发展、西方非理性主义文化思潮的流行,也是西方文学自身发展演变的结果。主要流派有后期象征主义(叶芝《拜占庭》)、表现主义(奥尼尔《毛猿》)、未来主义(阿波利奈尔的《醇酒集》)、超现实主义(布勒东《娜佳》)、意识流小说(伍尔夫《墙上的斑点》)。现代主义文学在思想上表现出以下特点:①具有强烈的文化批判倾向②突出地表现异化主题,主要从自然与个人、社会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个人与自我四方面表现出来。在艺术上,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表现为:①强调表现内心生活和心理真实,具有主观性和内倾性特征②普遍运用象征隐喻的神话模式,追求艺术的深度模式③提倡“以丑为美”、“反向诗学”,大量描写丑的事物④热衷于艺术技巧的革新与实验,某些作家的创作具有形式主义倾向。 (后期)象征主义文学19世纪中叶起源于法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广泛流行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20世纪20—40年代形成具有国际性影响的后期象征主义流派。它得名于法国诗人莫雷亚斯的《象征主义宣言》,主要成就是诗歌。象征

从《等待戈多》与《秃头歌女》中浅析西方荒诞派戏剧艺术特征

从《等待戈多》与《秃头歌女》中浅析西方荒诞派戏剧艺术特征 荒诞派戏剧现代戏剧流派之一。荒诞派戏剧是对西方现代派文学中的“荒诞文学”的发展,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戏剧界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它兴起于法国,50年代在巴黎戏剧舞台上上演了尤内斯库、贝克特、阿达莫夫、热内等剧作家的剧作。这些剧作家在20世纪20年代流行的超现实主义文学影响下,特别是在阿尔托戏剧理论的影响下,打破了传统戏剧的写作手法,创作了一批从内容到形式别开生面的剧作。 荒诞最有概括性的含义是:人与世界处于一种敌对状态,人的存在方式是荒诞的,人被一种无可名状的异己力量所左右,他无力改变自己的处境,人与人、人与世界无法沟通,人在一个毫无意义的世界上存在着。这种“荒诞”观集中体现了西方世界带普遍性的精神危机和悲观情绪。这种普遍存在的危机和悲观情绪是西方荒诞文学产生的土壤。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主要有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尤内斯库的《秃头歌女》、《椅子》,热内的《女仆》、《阳台》,品特的《一间屋》、《生日晚会》等等。 一、荒诞派产生原因 荒诞派戏剧兴起于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并非偶然,它的出现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两次世界大战的灾难给西方社会流下了难以愈合的创伤,使西方世界在各个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危机。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特别是中小资产阶级和广大青年人的头脑中产生了一种全面的幻灭感,信仰彻底崩溃,理想完全破灭,失去了昔日的安全、稳定的感觉。他们深感世界瞬息万变,动荡不安,不可捉摸,生活毫无意义,于是,苦闷、彷徨、悲观、绝望,对人的本身存在发生了疑问。荒诞戏剧表现的正是西方社会这种危机意识。 荒诞戏剧的渊源可以追溯到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象征主义的代表作家艾略特的《荒原》所揭示的就是一个荒诞的世界,指出现实世界是一个荒凉、寂寞、肮脏的所处。表现主义的代表作家卡夫卡在他的著名小说《变形记》中,深刻揭示了人的荒诞而悲惨的处境,不合理的现实世界使人丧失“自我”,异化成了虫。他在《城堡》、《地洞》等小说中都接触到了类似的主题。荒诞派戏剧的创始人尤奈斯库在《犀牛》中,让一个小镇的人都变成了犀牛,这显然受到了《变形记》的影响。 二、《等待戈多》与《秃头歌女》 《等待戈多》是一出两幕剧。第一幕两个身份不明的流浪汉戈戈和狄狄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在黄昏小路旁的枯树下等待戈多的到来。他们为消磨时间语无伦次东拉西扯地试着讲故事、找话题做着各种无聊的动作。他们错把前来的主仆二人波卓和幸运儿当作了戈多。直到天快黑时来了一个小孩告诉他们戈多今天不来明天准来。第二幕次日黄昏两人如昨天一样在等待戈多的到来。不同的是枯树长出了四、五片叶子又来的波卓成了瞎子幸运儿成了哑巴。天黑时那孩子又捎来口信说戈多今天不来了明天准来。两人大为绝望想死没有死成想走却又站着不动。 《秃头歌女》描述了一个英国中产阶级的生活。史密斯夫妇在自家的起居室中,几乎没有什么共同语言。他们把此说成彼,把是说成非,在无聊无意义的语言中,他们毫无生存价值的生活状态被表现出来。史密斯夫妇不单单代表自己,他们的生活方式可以说是但是整个英国中产阶级的缩影。剧中的马丁夫妇也和史密斯夫妇一样,他们到史密斯家中做客时,竟然认不出自己的丈夫或夫人。在一段冗长的对话后,他们终于发现他们是一对夫妻。作者将悲剧和闹剧结合起来,通过马丁夫妇嘲笑了他们爱情的虚伪和失败。 三、从《等待戈多》与《秃头歌女》来看荒诞派的艺术特征 结合荒诞派戏剧中这两部比较有典型性的作品,可以对荒诞派的艺术特征有进一步的分析和总结。 首先,荒诞派戏剧的结构体现为无逻辑与非理性。荒诞派戏剧完全打破了合乎逻辑、合

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 百科名片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戏剧界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它兴起于法国,50年代在巴黎戏剧舞台上上演了尤内斯库、贝克特、阿达莫夫、热内等剧作家的剧作。这些剧作家在20世纪20年代流行的超现实主义文学影响下,特别是在阿尔托戏剧理论的影响下,打破了传统戏剧的写作手法,创作了一批从内容到形式别开生面的剧作。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就是典型的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 目录 简介 产生背景 主要作品 戏剧特点 发展历程 表现手法 相关人物 塞缪尔·贝克特 哈罗德·品特 代表作品 简介 产生背景 主要作品 戏剧特点 发展历程 表现手法 相关人物 塞缪尔·贝克特 哈罗德·品特 代表作品 展开 编辑本段简介 荒诞派戏剧现代戏剧流派之一。荒诞(absurd)一词,由拉丁文的sardus(耳聋)演变而来,在哲学上指个人与其生存环境脱节。“荒诞派戏剧”这一名词,最早见于英国戏剧评论家马丁·艾思林1962年出版的《荒诞派戏剧》一书,它是作者对20世纪50年代在欧洲出现的S.贝克特、E.尤内斯库、A.阿达莫夫、J.热内、H.品特这类剧作家作品的概括。荒诞派戏剧的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否认人类存在的意义,认为人与人根本无法沟通,世界对人类是冷酷的、不可理解的。他们对人类社会失去了信心,这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荒诞派剧作家拒绝象存在主义的剧作家那样,用传统的、理智的手法来反映荒诞的生活,而是用荒诞的手法直接表现荒诞的存在。荒诞派戏剧在艺术上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反对戏剧传统,摒弃结构、语言、情节上的逻辑性、连贯性;②通常用象征、暗喻的方法表达主题; ③用轻松的喜剧形式来表达严肃的悲剧主题。荒诞派剧作中最先引起注意也是最典型的,是贝克特的《等待戈多》(1952);最极端的是他的《呼吸》(1970),这出戏连一句台词都没有。其他著名的荒诞派剧作有尤内斯库的《秃头歌女》、《椅子》,热内的《女仆》、《阳台》,品特的《一间屋》、《生日晚会》等等。荒诞派戏剧在西方剧坛享有极高的声誉,但它的全盛时期

从贝克特作品看荒诞派戏剧的特征

收稿日期:2002-11-16 作者简介:张红军(1971-),男,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文学硕士。 从贝克特作品看荒诞派戏剧的特征 张红军 (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南京210097) 摘 要:荒诞派戏剧曾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西方舞台上风行一时。它致力于表现人为了明了人生目的,为了找到自我所进行的挣扎。在荒诞派剧作家中,萨缪尔?贝克特是最独特、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一位。他的作品表现了在一个由游戏和虚幻构成的时空破碎的世界里,人的生存的尴尬,他要人们正视活生生的现实,从不断的幻想和失望中解脱出来。关键词:荒诞派戏剧;贝克特;特征 中图分类号:I562.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207(2003)02-0052-03 20世纪50年代初,西方舞台上出现了一种新型戏剧品种,它既没有连贯的情节,又没有明晰的人物形象,甚至人物对话、独白也显得颠三倒四,近乎梦呓。但它却致力于表现人为了明了人生目的,为了找到自我,抑或是仅仅在这荒谬的世界里为了逃避生活的重负所进行的挣扎。传统的戏剧手法在这里被肢解、扭曲甚至变形,传统的戏剧评论方法和准则在他们的作品面前失去了效用。这一新的戏剧品种被称为荒诞派戏剧。 在所有荒诞派艺术家中,萨缪尔?贝克特是最独特、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一位。在他的作品里,人的灵魂的孤苦、肉体的衰老和精神世界的虚幻是永恒的主题。这位客居巴黎的爱尔兰籍剧作家最成功的作品是著名的《等待戈多》,这部作品连同他的《最后一局》、《快乐时光》一起成为荒诞派戏剧的扛鼎之作。本文拟从这三部作品出发略析荒诞派戏剧的特征。 一、主题意义:生存的尴尬 英国作家马丁?埃林斯指出,荒诞派戏剧的主题是“人类在荒诞处境中所感到的抽象的心理苦 闷”[1](p.69) 。 《等待戈多》关注的是人的文化根基被切断、人对未来希望深感渺茫的困境。《最后一局》揭示的是困陷着人的恶性化世界。整个物质世界正走向零度后的死寂,所有的人面临的是衰老、死亡和幻灭。《快乐时光》表现的是女主角维妮内心的活动和她生命最后时刻的处境。这三部作品都体现了一个主题,这就是人的基本境遇和人的基本境遇的恶化。 作为艺术上的基本论者,贝克特通过对生存的尴尬境遇里,人精神上的挫败感和失落感的表现,否认了数世纪以来支撑西方人精神大厦的宗教理想和改革社会的愿望。宗教的呼唤把人的主题世界无限地延伸到一个脱离了世俗、纯精神的乐园,它长期给心灵受挫、不甘忍受俗世生活的人提供着爱的最后避难所。改革社会的愿望则强调人类社会自我改良、自我发展的潜能。为了达到对这两点的根本否定,贝克特使用了许多表现手法。其中最显著的是,戏剧人物的抽象化、宗教性隐喻、类比和反讽。 首先,所有的人物都是“抽象化的人”。通过抽去人物身上现实存在的个体性特征,人物成了 第14卷 第2期2003年4月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J URNAL OF J IAN GSU RADIO &TEL EVISION UNIV ERSITY Vol.14No.2Apr.2003

戏剧艺术名词解释

戏剧艺术名词解释(中戏) 风姿花传 《风姿花传》是世阿弥所着的能剧理论书。也是世阿弥留下的21部书中最早的作品。此书以亡父观阿弥的教导为基础,加上世阿弥自身领会的对技艺的理解着述而成。《风姿花传》相关编辑本段世阿弥在15世纪初完成此书。全书共七篇,前三篇是在应永7年(1400年)写成,余下的是在其后20年间写作、改订而成。它是最古老的能乐理论书,可以说是日本最古老的戏剧理论。《风姿花传》的内容包括能剧的修行法、心得、演技论、演出论、历史、能剧的美学等。它既可作为能剧的技艺理论来读,也是日本美学的古典作品。 意大利即兴喜剧 即兴喜剧,指没有写好的剧本、台词,也不经排练就向观众演出的一种戏剧表演。从希腊、罗马时代就在民间开始产生并流传。至17世纪时,形成意大利即兴喜剧,逐渐兴盛起来,成为一个剧种,深为当时民众喜爱,对戏剧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在戏剧演出中,任何扮演主要角色的演员,每次演出都会有不同程度、不同量的即兴表演要素在起作用,处理得当,会使角色更加生动、丰满。但是不能离开角色去随意发挥。 莎士比亚戏剧特点 他第一个用写史诗的规模写了九个历史剧,生动地叙述了也评论了从约翰王到亨利五世的三百年英国历史。莎士比亚的剧本的主要情节几乎全部来自别人,然而经他加工之后,这些情节获得了新的深刻的意义。他的剧本总是情节生动,比别人的更能利用当时舞台的特点,发挥当时演员的潜力。他在戏剧的情节安排上显示了卓越的比例感和节奏感。他创造的人物总是比当时别的剧作家笔下的人物更全面、更深刻,更容易使我们同情。他在描写性格方面让人物随着剧情的发展,在同别的人物的接触往来里丰满他们的形象。他总是力图在戏剧中人物之间的社会关系里注入重大的思想内容,在冲突和冲突的解决里人物显示他们性格的更多方面,给予观众以新的震撼和新的了解。 浪漫主义戏剧: 戏剧的主要流派之一。作为特定的历史现象,它是19世纪前期在欧洲(主要在法、德、英等国)兴起的戏剧流派。浪漫主义戏剧有积极与消极两大类。浪漫主义戏剧反对古典主义,破除了剧坛陈腐规则,以奇突瑰丽的想象、鲜明强烈的个性、大开大阖的传奇性情节、多彩多姿的民间或异国情调和生动有力的通俗语言,使剧坛面貌焕然一新,为濒于僵死的戏剧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同时,浪漫主义戏剧打破古典主义桎梏的成就为此后现实主义戏剧的发展开拓了道路。浪漫主义流派的演员把舞台体验作为演员创作的基础,为角色灌注激情使之成为活生生的形象。 花部: 所谓花部,就是指昆山腔以外的各种地方戏曲,取其花杂之义,故也称“乱弹”。深受下层民众所欢迎,具有的群众性、通俗性,在乡村山区及小城稹流行,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

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戏剧界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它兴起于法国,50年代在巴黎戏剧舞台上上演了尤内斯库、贝克特、阿达莫夫、热内等剧作家的剧作。这些剧作家在20世纪20年代流行的超现实主义文学影响下,特别是在阿尔托戏剧理论的影响下,打破了传统戏剧的写作手法,创作了一批从内容到形式别开生面的剧作。这些作品呈现在舞台上的形象是光怪陆离、荒诞不经的。它们开始出现时受到批评界的冷遇,后来逐渐获得社会承认,并被世界上不少的国家竞相上演。在法国戏剧影响下,其他国家亦相继出现一些从事这种新戏剧创作的剧作家。60年代初,英国著名戏剧理论家马丁?埃斯林在《荒诞派戏剧》一书中,给贝克特、尤内斯库等为首的这一流派定名为荒诞派戏剧。 法国的荒诞派戏剧的几个重要剧作家,几乎全是青年时期来到法国从事文学活动的外国人,后来他们加入了法国国籍。尤内斯库原籍罗马尼亚,他加入法国籍后,并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贝克特原籍爱尔兰。阿达莫夫原籍俄国。 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主要有:贝克特的《等待戈多》(1952)、《美好的日子》(1961),阿达莫夫的《一切人反对一切人》(1953)、《塔拉纳教授》(1953),尤内斯库的《秃头歌女》(1950)、《椅子》(1952),热内的《女仆》(1947)、《阳台》(1956)、《黑人》(1958)等。 谈论人生的荒诞性,早就见诸古代西方戏剧。自希腊悲剧开始,在索福克勒斯、埃斯库罗斯的剧作中就有对人类的命运、人类的生存条件的残酷与荒诞性表示关注的一面。20世纪的存在主义文学家、戏剧家萨特和加缪在他们的许多小说和剧本中,从理性出发,揭示了人的存在的荒诞性。荒诞派戏剧家则更进一步对人生的荒诞性表示强烈的反感和深刻的讽刺,为了揭示世界的不合理性,存在的无依据、无理由,人命贱如蝼蚁、微不足道,他们不仅借助语言,而且借助各种舞台手段去表现,使荒诞性本身戏剧化。为表现人生的荒诞不经,他们任意破坏、支解、割裂传统的戏剧结构,把戏剧的所有传统要素如动作、语言、人物,一一去掉。荒诞派戏剧一般没有具体的情节,没有符合客观现实的人物形象,整个舞台无非是突出世界的荒唐性的一种象征。 尤内斯库、贝克特等人剧作的主题,是面对人的生存条件的荒诞不经所引起的抽象的恐惧不安之感。他们在表达这个主题时,故意不用合乎逻辑的结构和明智的理性去阐明人的生存处境的不合理性、荒诞性,而是直接用形象表现对理性的怀疑和否定。他们要表现的是“原子时代的失去理性的宇宙”。在他们的剧作中,在戏剧发展过程中,明确的时间和地点均被抽掉,行动被压缩到最小极限,甚至行动不复存在。这些剧作没有戏剧性事件,没有剧情转折、起伏跌宕,没有结局。他们用抽象的、还原到人的原型的形象去代替人物性格的描绘与概括。他们笔下的人物往往没有固定的姓名,而是用教授、女生、房客、女仆,甚至可以用字母做标志。语言不再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媒介,他们借助语言本身的空洞无物,以显示存在的空虚;他们以既不联贯又毫无意义的语言、词句的多次重复或语音的反复再现,去夸大语言的机械表象,用滑稽可笑、荒谬绝伦的语言体现人生的荒诞性。 荒诞派戏剧借助于舞台上出现的场景去表现存在的荒诞性,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舞台手段把人类的惶惑不安呈现在观众面前。为了揭示人生现实的不合理性,机械可笑的动作,幻象的显现,灯光和音响的作用都发挥到最大程度。尤其突出的一个特点在于夸大物体的地位,让大量的物体占领舞台空间,用来说明反理性的世界倒过来压迫人的理性世界,反映了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与人的精神空虚的矛盾。 贝克特在他的剧作里塑造的人物都是些病态、丑恶的流浪汉、瘪三、残废者、老人。从《等待戈多》中的流浪汉,《最后一局》中的4个残废人,汉姆和他的缩在垃圾桶里不时探头出来觅食的双亲,到《美好的日子》里埋在沙土中的老妇温尼,都是些丧失“自我”、徒具人形的人。一方面呼号“自我”的不存在,一方面又在探索寻找“自我”。他在剧作中一再表现的另一个基本命题,即人在死亡面前束手无策,人生荒诞绝望,只能无可奈何地走向死亡。尤

论孟京辉戏剧叙事特征研究

论孟京辉戏剧叙事特征研究 余秋雨认为,戏剧在美学形态上的演革,最终表现在形式上。而戏剧叙事学着重研究的便是戏剧的形式问题。然而长期以来叙事学过于注重形式研究,往往并不牵涉文本质量的评判,这也是叙事学理论遭到诟病的地方。 戏剧叙事研究的传统,从布莱希特开始一直注重戏剧结构原理、戏剧形态等多方面多角度进行质量研究和创作经验总结。孟京辉戏剧在叙事结构、叙事语言、叙事情节、叙事空间上都有属于自己的特征,为整个戏剧创作以及国内叙事学研究提供了可贵的范本。 一、孟京辉戏剧的叙事结构 孟京辉戏剧之所以被贴上先锋、实验的标签,本质上是因为孟京辉打破了中国戏剧创作的传统观念。这种打碎后的反叛与创新即体现在消解传统意识里戏剧的文学性,消解传统戏剧的戏剧性观念,打碎古典主义时期一直被遵循的注重营造高潮低谷,重视情节完整性与逻辑性的戏剧结构。 戏剧传统非常强大。从古希腊戏剧《俄狄浦斯王》开始,遵循时间、地点、情节的三一律戏剧完美而震撼。这种堪称经典的戏剧模式塑造了观众对戏剧的审美心理。从莎士比亚戏剧到契诃夫戏剧,那动人的台词,严谨的逻辑设置,一幕幕排山倒海的气势延续了上千年,后人做戏之前往往要做非常多的功课,遵循这些让人生畏的戏剧传统。 19世纪后期欧美戏剧界逐渐开始质疑戏剧的戏剧性问题。布莱希特提出叙事体戏剧,并且在戏剧的表演艺术上追求间离效果和陌生化效果。他指出:为了产生间离效果,演员必须把他学到的能使观众对他塑造的形象产生感情一致的东西都放弃掉。如果不打算让他的观众迷醉,他自己得先不要处在迷醉状态。他一刻也不能完全彻底地转化为角色。但这不是意味着:如果他要塑造热情的人,自己必须冷酷。只是他自己的感情不要完全彻底地成为他的角色的感情,为的也是使观众的感情不是完全彻底地成为角色的感情。观众必须有充分的主动自由。 布莱希特的观念同传统的斯坦尼的观念相背离,但是在其作品《大胆妈妈和他们的孩子们》、《伽利略传》等作品中却成功实践了自己的观念。孟京辉明显受到布莱希特观念的影响,这种影响和创新首先体现在作品的叙事结构上。 那么什么是戏剧结构?一般来说戏剧结构可以分为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也有人称之为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在作品内部,即戏剧的结构需要组织和安排,需要情节上的起承转合,塑造人物形象,制造人物的戏剧冲突,从而形成作品非

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并不产生于现代主义文学时期,而是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应被视为后现代主义文学。主要是指50至60年代出现在法国及欧美其他国家的一批剧作家所形成的戏剧流派。代表人物:贝克特(1906——1989,爱尔兰)《等待戈多》、尤奈斯库(1912——1994,生于罗马尼亚,国籍法国)《秃头歌女》、阿尔比(1928——,美国)《沙箱》等。 荒诞(absurb),人们认为荒诞派艺术涉及的问题是交流的不可能和人与环境的全面失调,法国存在主义作家加缪1942年在他的随笔《西绪弗斯的神话》(不断推石头)中第一次用它来说明整个人类的情况,认为人类的存在和境况本质是“荒诞的”! 所谓荒诞派作家就是指那些意识到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无意义的剧作家。1961年,英国戏剧理论家马—埃斯林在《荒诞派戏剧》中,为这一流派作出了理论概括并为其正式命名。 一、产生背景: 首先,继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二战时人们又一次陷入社会和思想的危机,悲观、厌世、惶恐成为欧洲知识分子的共同心态。 其次,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人们感到在这种异化的社会中生存本身就是一种荒诞,感到环境、命运、人生都是荒诞的,生存本身就是一种痛苦。这也成了荒诞派戏剧所表现的主题,同时与这种荒诞的内容相应,它所采取的形式也是荒诞的如《等待戈多》。 二、主要特征: 1、取消了传统戏剧的连贯性情节,使情节也表现出荒诞性。情节在传统戏剧中,一直都非常重要,这主要受亚里士多德的戏剧观的影响,情节被看成是戏剧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荒诞派戏剧则取消情节;即使有情节也是十分荒诞的,进而展示人生的偶然和无奈。《等待戈多》两幕剧,黄昏,在乡间小路上,两个衣衫褴褛的流浪汉——埃斯特拉岗、弗兰基米尔在近乎绝望的等待戈多,当戈多一直没来;第二天,第三天……都是如此(幸运儿)。所表现的主题是想揭示人类除了无望的等待或坐以待毙别无他法。希望等于无望/绝望。 2、荒诞派戏剧中的形象背离了传统的形象,他们往往是象征的符号。这主要如他们所主张的“纯粹戏剧性”有关,是指对传统的说教形式的戏剧的反叛,尤奈斯库说“戏剧家就是写戏,他的戏只是提供见证,不进行说教”,就是说它主张依靠演出本身和舞的泰形象、舞台场面来取得戏剧效果,反对说教和剧作家对生活进行概括。如尤奈斯库《犀牛》(1958),故事发生在外省一座小城的广场附近,主人公贝兰吉是一家出版社的校对,每天中午都要与好友让到附近咖啡馆和咖啡。一天,广场突然出现了一只飞奔的犀牛,有人议论纷纷,有人若无其事。贝兰吉与让就犀牛展开了争论,最终吵架,两人分手。第二幕,先写勃夫太太到出版社为丈夫请假,说他周末得了感冒,还说自己出门时被一头犀牛追赶,现在就在楼下。这时楼梯倒塌,犀牛嚎叫,混乱之中勃夫太太称犀牛是丈夫变的,同时从窗口跳到犀牛身上飞奔而去。接着,在同一天下午贝兰吉到让家和解,让卧床生病,两人谈话间他头上起泡、皮肤变绿、声音变粗,变成了一只犀牛。此时全城每个路口都可见到犀牛。最后一幕,全城都在恐惧之中,贝也病了,很怕变犀牛。这时女友苔丝和同事看他,苔丝说现在很多人都变犀牛了,所以没必要反抗,一切都会“渐渐习惯”。说着,同事冲出房门,去追随由同事和上司变成的犀牛群,苔丝也告诉贝兰吉“存在着那么多现实,选择适合你的那种现实吧”。贝求苔留下来一起拯救人类,但苔在恐惧下最终冲出去了。贝成了一个孤人,虽然后悔没变成犀牛但还是极力保持体型。孤独是他要发疯。最终,贝绝望的喊道“我是最后的一个人,我将坚持到底,我决不投降!” 《犀牛》表现的是人的异化问题,与《变形记》(1912)相似,但《变形记》表现的是人被迫的变形,是人处境的悲惨,变形者对自己深恶痛绝。还有一种反抗的意愿。但到《犀牛》则表现了人的渺小和反抗的无意义。表现了人精神的堕落,人们开始不再延误变形而是渴望变形,并以此为荣,人们没有自我,美丑不分,随波逐流。

论荒诞派戏剧的艺术特点

论荒诞派戏剧的艺术特点 【摘要】20世纪50年代初期,荒诞派戏剧兴起于西方。它产生于二战之后的法国,而后流行于许多西方国家。其主题多是表现在一个没有理性、道德沦丧、物质膨胀的社会中,人类的生存是荒诞的、无理性的。在艺术创作与表现手法上,荒诞派戏剧作家抛开了传统的理性手法与符合逻辑的表现形式,采用了一系列非理性的、反逻辑的乃至反戏剧的表现手法,使荒诞派戏剧成为一个极具特色的流派。 【关键词】荒诞派;反戏剧;道具;场景;反语言;淡化 就艺术形式而言,戏剧也许是最具变化性、最为复杂的概念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以及艺术自身的发展,戏剧的形式与内容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作为一种在特定的时间限定内,需要由演员进行肢体表演及语言表达的艺术形式,故事情节、戏剧冲突以及场景的变化势必不可少的。故事的结构按照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尾的自然顺序来安排,语言也是清晰明了。戏剧毕竟是用来表演的,故事情节与戏剧冲突最终都要通过演员的动作与语言来完成,因此,“动作”成为戏剧的重要特征,戏剧也因此被称为“动作的艺术”。同时,由于有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故事情节的编排必须紧凑,冲突要强烈。戏剧人物之间存着矛盾与冲突,而种种矛盾会形成一个总的矛盾焦点,最终导致冲突的爆发,从而形成一种可供观赏的艺术形式。除此之外,语言承载着极为重要的任务,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制造矛盾冲突并最终使戏剧中的若干人物矛盾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核心的矛盾,构成戏剧性。这是传统意义上的戏剧表现方法。然而,荒诞派戏剧所呈现出来的特点,却与之大相径庭。荒诞派戏剧作家称之为“反戏剧”。 20世纪50年代初期,西方兴起了荒诞派戏剧。它产生与二战之后的法国,而后流行于许多西方国家。它也是西方广泛流行的存在主义哲学与荒诞的戏剧形式相互融合的产物,显示的是战后西方世界严重的信仰危机。荒诞派戏剧所表现的主题,是在一个没有理性、道德沦丧、以及社会物质膨胀的社会中,人类的生存是荒诞的,无理性的,也是无意义的。因此,在艺术创作与表现手法上,荒诞派戏剧作家抛开了传统的理性手法与符合逻辑的表现形式,采用了一系列非理性的、反逻辑的甚至看似荒唐的表现手法。 在荒诞派戏剧中,人只是一个作为抽象的意义存在着。在荒诞派戏剧家看来,在一个物欲横流、道德泯灭、金钱至上、信仰缺失的社会,人物已经丧失了生存的意义,丧失了本性,丧失了自身的个性,更丧失了自我。因此,荒诞派戏剧淡化人物性格。剧本中的很多人物都没与名字,有的是用表明身份的称谓,比如:房客、孩子妈、孩子爸、教授、女学生、残疾人、革命者等等。比如尤内斯库的《秃头歌女》一剧中,一对夫妇谈着一些无聊的话题,看似中规中矩,实则毫无意义。当他们谈到一对叫博比·沃森的人,他们忽然发现这一家人都叫博比·沃森。在这个家庭中,究竟谁是谁,无法用名字区分。剧作家以这种方式处理人物,并非随意而为之,而是以此表明在这个荒诞的世界上,人已经丧失了自己的个性,人与人之间毫无差别。 尤内斯库的《雅克式的征服》中的雅克,最终成了社会流行的牺牲品,最终失去了自我。雅克的家人总喜欢说:“我喜欢吃土豆烧牛肉”这句话。他们也强迫雅克这样说。雅克最初也不肯说,但最终还是屈服了。雅克的家人逼着雅克迎娶长着两只鼻子的罗伯特,雅克的回答变得荒谬,他要娶长着三个鼻子的女人。这个看似荒诞的回答,其实是雅克的反抗。更为荒

尤奈斯库纯粹的荒诞戏剧

尤奈斯库对传统的颠覆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尤奈斯库对纯戏剧的探索,对于传统戏剧的几点彻底颠覆。肯定了他对戏剧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关键词:荒诞派戏剧,纯戏剧,颠覆传统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当荒诞派戏剧崭露头角时,人们纷纷将这种全新的戏剧形式称为“反戏剧”,这一称谓将它与之前其他类型的戏剧区分开了。尤奈斯库作为荒诞派戏剧的先锋,在戏剧领域开辟出了一条独特奇异的道路。他曾说:“对现实一味拙劣的模仿也会使戏剧夹杂太多的异己因素,从而失去艺术的纯粹性。”因此它摒弃了传统“现实主义”戏剧,致力于用反传统的戏剧手法表现荒诞的人生,追求一种真正反映社会“真实”的“纯戏剧”,主张艺术的非功利性。可以说他的作品是从形式到内容彻底的荒诞。 荒诞派戏剧拒绝效仿存在主义大师们的戏剧,让理智的人物用理性的语言在戏剧里去议论人类生存条件的荒诞不经,它仅仅是在存在中去表现这种荒诞,用舞台上表现的具体图像去表现存在的荒诞性。1《社会科学与你同行》关于这一点表现在以下几点。 戏剧中人物形象的淡化。剧中的人物没有特定的身份背景,人物个性,甚至剧本中很多人都没有具体的姓名。比如秃头歌女中,一对夫妇谈到一个波比·沃森的人,他们忽然发现这一家所有的人都叫波比·沃森,究竟谁是谁,已无法区分,也无需区分,因为人人都可以随时被取代,人们成为一个个徒有外表的躯壳符号。马丁夫妇只能互不相识,需要通过一系列逻辑推理确定他们的夫妻关系。这喻示着在现实社会中人们无法确定他们互相之间的关系,缺乏确实的社会归属。 其次荒诞剧缺乏严谨的故事结构。他不像通常戏剧那样有开头结尾,起承转合,贯穿始终的人物矛盾来展现主题。整个荒诞派戏剧没有故事,没有发生,没有结局,只是一段可有有无的.毫无联系的延续。在秃头歌女中观众只看到一个简单的过程,一个个人物接连出场,进行一段段毫无逻辑零散的对话。另外剧情的重复也是荒诞派戏剧的一大特点,比如秃头歌女中,以史密斯夫妇的闲聊开始,又以马丁夫妇重复开场时的对白结束。情节没有多少进展,只是一段循环往复,可以说毫无引人入胜的剧情。正如有的评论家指出:“结局在一开始就出现,然而还在继续。”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手法,就是为了表明荒诞的人生就是一个没有结局的循环,表现人类生活的机械,刻板。 第三,语言作为戏剧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在传统戏剧中用来表现人物性格,制造戏剧冲突。而荒诞派戏剧大大弱化了语言的作用。如秃头歌女中大量运用会话手册中对话,在第一场中史密斯夫妇类似“咱们吃了汤、鱼、土豆肥肉片、英国色拉。孩子们喝了英国水。咱们今晚吃得很好。”这样毫无感情色彩的陈陈词滥调比比皆是。随着剧情的推进,人物的对话就愈发混乱,不可理解,有时形成牛头不对马嘴的狂人对话。最后,对话和独白混淆起来,语言竟变成了声音和叫喊。语言已不是交流思想,展示人物性格的工具,而成了单纯的生理现象。2用尤奈斯库的话说:“只有最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最乏味的语言被用到超出人们忍耐限度的时候,观众才能体验出事物的异常与怪诞。”

外国文学专题作业答案

外国文学专题作业 作业1 一、填空题 1、在30年代欧洲文坛向左转的时期,英国出现了一批左翼进步作家,其中最重要的是剧 作家旭恩.奥凯西和小说家威斯坦.休.奥登。 2、“愤怒的青年”得名于约翰.奥斯本的剧本《愤怒的回顾》。 3、多丽丝.莱辛是一位杰出的女作家,她于60年代创作的长篇小说是《金色笔记》。 4、罗曼.罗兰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 5、安德烈.马尔罗是作家又是政治活动家,曾多次来到中国。他著有两部描写中国工人罢工 和起义的作品:《制服者》和《人的状况》。 6、雷马克最著名的作品是《西线无战事》。小说以客观的状态、生动细腻的笔法描写战争 的残酷场景,写年青的士兵的经历和感受,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7、美国小说家德莱塞的主要作品有《嘉莉妹妹》、《珍妮姑娘》、“欲望三部曲”和《美国的 悲哀。 8、“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之一是菲兹杰拉德,他的代表作是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 9、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代表作是《飘》,作品写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历史。 10、20世纪美国在戏剧方面的主要成就除奥尼尔的作品外,还有阿瑟.米勒的《推销员 之死》和威廉斯的《欲望号街车》等名剧。 11、萧伯纳在《巴巴拉少校》中塑造了一个大军火商的形象,他名叫安德谢夫。 12、《赫索格》的作者是索尔.贝娄。 13、契科夫主要的戏剧作品有《三姐妹》和《樱桃园》等。 14、肖洛霍夫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 二、简答题 1、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有哪些基本特征?p11-14 2、托马斯.曼的现实主义和传统现实主义有哪些不同?p35 3、布莱希特“叙事剧”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叙事剧”在艺术上有什么特点?p39-40 4、什么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p61 作业2 一、填空题 1、《鬼魂奏鸣曲》是表现主义戏剧的经典作品,它的作者是斯特林堡。 2、德国的表现主义戏剧作品主要有格奥尔格.凯泽的《从清晨到午夜》;弗朗.魏德金德的《春情萌动》;恩斯特.托勒的《转变》等。 3、卡夫卡的主要作品有《变形记》、《审判》、《城堡》等。 4、《天边外》是奠定奥尼尔(填作家名)美国重要戏剧家地位的作品。剧本写两个乡下青年故事。 5、“意识流”最初是心理学术语,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在1884年发表的《论内省心理学所忽略的几个问题》一文中首先使用。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从哲学的角度提出了意识的“绵延说”、“直觉主义”和“心理时间观”。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的核心和支柱是无意性和性本能的理论。 6、乔伊斯的主要小说作品有小说集《都柏林人》(1914)、《青年艺术家的肖像》(1933)、写作时间持续16年之久的《为菲尼根守灵》。他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尤利西斯》。 7、《到灯塔去》的作者是吴尔夫。 8、“约克纳帕塔法”是美国作家福克纳虚构的一个小说世界。其中最著名的长篇小说是《喧哗与骚动》。这部小说也是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