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性绘画的自我觉醒

中国女性绘画的自我觉醒
中国女性绘画的自我觉醒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416294556.html,

中国女性绘画的自我觉醒

作者:罗丽

来源:《艺术科技》2013年第01期

摘要:当代社会,女性画家在艺术领域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取得的成就超过了以往的任何时期。她们柔韧又坚定,感性又冷静地描绘着生活,描绘着自我,描绘着各类情感,其自我意识不断走向自觉,走向成熟。

关键词:女性绘画;自我意识;觉醒

自古以来,女性绘画在中国美术史中就一直处于“缺失”和“失语”的状态,直至近现代时期,女性才开始在美术史中占了一席之地。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三从四德”、“女子无才便是德”等封建思想严重迫害着中国女性,导致女性几乎完全附庸于男权,很少有作品留世。即使有,亦也是男权社会的产物,有着明显的男性审美烙印,并未摆脱向男性主义献媚的嫌疑。所以,女性画家们亟需向内和向外打破,冲开思想禁锢,重新审视自我,实现艺术上的不断突破。只有如此,女性绘画才能在仍具有明显男权特征的当今画坛站稳脚跟,争取真正属于自己的话语权。

关于美术的发端,存在着很多版本的论著、记载和传说。或是将其归功于一位男性的氏族首领,更或是将其归功于自然的神力。直至后来,“女人创造了绘画”这一观点的提出。明代金赉《画史会要》、清代汤漱玉《玉台画史》、张萱《疑耀》都根据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做出了这个推论。而纵观中国美术史籍,对女性画家及其作品的记载实在是少之又少,原因很简单,女性的艺术活动并不被主流社会所承认接纳。古代妇女为当时社会环境所限,生活圈子狭小,眼界闭塞,导致创作的题材和艺术风格难有突破。另一方面作为女性自身来讲,她们不敢正确面对自己的艺术才华,害怕因绘画这种“闲事”招致麻烦和祸害。正是基于这些原因,古代女性绘画虽小有成就,但在更大的艺术范围里,她们仍必须遵守男性确立的艺术规范,从主观和客观两种角度自我意识都难以有所显现。

时至近代,“更多的女性不仅觉悟到了自身解放的迫切性,并且投入到了各种社会活动中。”(徐虹《女性:美术之思》)女性开始走出家门,甚至走出国门,为自己的艺术发展创造空间和机会,并逐渐在绘画创作中寻找自我,发现自我。这一时期的女性画家在社会历史变革中迈出了开创性的一步,为今天女性画家的生存与创造开辟了新的空间。

新中国时期,女性画家接受传统的艺术教育,艺术创作自觉不自觉地会向男性中心社会的思想观念靠拢,“自我”被湮没在时代潮流之中。而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不同风格、不同艺术思想的女性画家大量涌现,她们也不再仅仅是男性话语的传声工具,开始主动要求文化和精神的独立。自我觉醒在经历了痛苦的蜕变之后,终于扇动起美丽的翅膀。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女性绘画从“被解放”的状态走到勇敢展现“真声”、“真我”的阶段,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

中国绘画--美女系列作品欣赏

中国绘画--美女系列作品欣赏 朝妆缓步图王树毂立轴绢本设色纵83.8厘米横30.1厘米浙江省博物馆藏 王树毂,生于1649年,卒年不详。清代画家。字原串,号无我、鹿公,一作丽公,又号方外布衣,一作文外布衣,晚号栗园叟、慈竹君、一笑先生,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工写人物,笔法出陈洪绶,所作衣纹秀劲,设色古雅。传世作品有《学士校书图》《弄胡琴图》《煮茶图》《人物图》。此图中一名仕女身裹披风,一手支颐,一手执扇,婷婷娜娜,缓步而行,一边回头观看,似被什么所吸引。背景不置一物,却通过人物的装束和动态,体现出早晨清露未退、凉风微动之感。用笔圆润细劲,得陈老莲之笔意。图上方有另一名清代画家张庚所题诗跋。 李清照像崔错轴绢本设色纵56.7厘米横56.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崔错,生卒年不详,字象九,一作象州,三韩(今内蒙古喀喇沁旗)人。曾官同知。工人物、仕女,擅写真,宗法焦秉贞,受宫廷西法影响,描染净丽,格调婉约。亦能画梅。与黄鼎友善,时常合作。此图画的是北宋女词人李清照像。画中描写李清照淡妆素服,斜倚奇石而坐,右手托腮,左手抚膝,

默默无声作沉思状。人物神情刻画入微,衣纹体态,平缓自然,线条流畅工细;奇石勾染皴斫,用笔粗简。背景不落一墨,大片空白烘托出一种虚空渺茫、寂寞无主的情绪,可谓简洁素净,主体鲜明突出。作者师承焦秉贞画法,擅写真,格调婉约,在人物立意传神上有独到之处。此画是其一幅佳作。 孝庄文皇后朝服像佚名立轴绢本设色纵155.5厘米横116.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孝庄文皇后,姓博玺济吉特氏,科尔沁贝勒寨桑之女,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后金天命十(1625)二月,被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聘为侧福晋。崇德元年(1636)改元,五宫并建,被册封为永福宫庄妃。顺治元年尊为圣母太后,在清初顺治、康熙两朝曾参与政事多年。图中孝庄文皇后身着华丽的服装,坐在宝座上,庄重威严。面部吸收西洋画技法,立体感较强,凤椅及地毯尚无采用焦点透视。笔法精工,设色富丽,是一幅肖像画佳作。 豳风图吴求册页绢本设色纵26.5厘米横23.6厘米南京博物院藏 “豳风”是指今陕西及邻近地区的民风民俗,作者据此画出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 1,中国画的分类: 技法不同:工笔画,写意画 题材不同: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 2,中国古代绘画的艺术特点: 人物画:传神写照 山水画: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 花鸟画: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知识补充]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鉴赏(一) 在人类早期活动中,文字还远未形成以前,就已有了绘画的萌芽。大约在距今八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在彩色陶器上画上各种图案花纹,或一些动物的形象。把过去的历史记载和近年来考古发掘中出上的文物对照来看,我国的绘画艺术在战国时期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最突出的例子便是1949年在湖南省长沙市陈家大山楚墓中 出土的一帼晚周帛画。画着一个侧身而立的细腰长裳的女子,合掌敬礼,左上方为乘龙跨凤升天之像。画家运用细劲有力的线条,生动地描绘了仪态端庄的女子,矫健腾飞的龙凤,表现了作者杰出的艺术才能。但汉以前的绘画,笔墨简略,构图还未臻复杂。

秦汉时代,对画工和画家作了不少记述。汉元帝时的 御用画工毛延寿,就是一个很好的肖像画家,把人物的像貌和年龄特质都能画得很逼真。同时汉代石刻如画像石、画像砖等,存世很多,所以汉代又可以石刻艺术为其特征。另外在辽宁的辽阳、营城子,河北望都等地发现许多汉墓壁画,说明汉朝的壁画也开始盛行。从汉墓壁画的表现手法和特点来看,大都以朴实的墨线,勾出形象的轮廓,然后用朱、青、黄等明快的原色加以点染,具有技法古拙而风格鲜明的特点。 东晋时期顾恺之的《文史箴图》,是为西晋诗人张华《女史箴》一文作的几段插图,在我国是最早的卷轴绘画,在中国和世界画史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魏晋南北时期,是中国文化艺术的勃兴期。曹不兴、卫协、顾恺之、陆探微、张僧西等大画家,蔚然并起,他们继承秦汉艺术的传统,并大大发扬创造,后人对他们的评语是:“张得其肉,陆得 其骨,顾得其神。”说明三人各有其独特的绘画风格。顾画中的线条,具有连绵不断、悠缓自然、非常匀和的特点。历代画家称顾的用笔“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或是“青云浮空,流水行地”。陆是顾的学生,画中的线条有连绵不断之状,而被人称为 “一笔画”。从文献记载获知张僧繇作画时, “笔才一二,像已应焉,”有点像后来的速写法,后来人将此种画法与顾、陆连绵不绝的一笔画加以比较,则

“花意象”在中国女性绘画中的题材表现与象征喻意

【摘要】女人仿佛与花有不解之缘,在花意象上,欧洋、雷双、夏俊娜、朱冰、闫平等拥有不同背景和不同性格的女性艺术家不约而同的对花卉题材进行关注,这些女画家分别从不同角度对花进行着自己的解读,赋予花意象不同的象征喻意。 【关键词】花意象;女性绘画;题材;象征喻意 中国当代女性画家不断的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自我思考,给予自己和自己内心更多的关心,她们的每一幅作品都离不开以自己为中心的生活中的种种情境。“花意象”则是女性画家生活中最乐于表达的,她们将自己的切身感悟,通过丰富的色彩和意象的形象,感性的表达,赋予了花更多不同的深层次内涵。这些艺术作品体现的其深层感觉直接对应着对生命的体验以及来自自身生存状态、方式的叙述。 一、花意象 花是植物繁衍生息的象征,拥有着优美的姿态,拥有着属于自己的花语。而女性同样担任着相同的繁衍的角色和共同特性,而且中国古典诗词中文人骚客笔下总会钟情于“花”,以花赞美形容女子的美和性格:“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于子归,宜其室家”、“人面桃花相映红”“弱花临水”、“闭月羞花”,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现代作家张爱玲、安妮宝贝等更是创作了许多“花”的诗词文章,创作一系列的“花”意象······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更是充分利用花意象塑造出十二衩不同的性格和故事。女人与花总是有着不解情缘,相同的角色和特性、相似美的气质和性格,再通过文学对花形象的描绘和拓展,都为女性画家创作素材提供了较多的情感依据,欧洋、雷双、申玲、夏俊娜、喻红、闫平等拥有不同背景、不同性格的女性艺术家,都不约而同的对花卉题材进行关注和描绘。女性画家选择花卉作为创作题材,在于女性对花这一“意象”的认同和对自身角色的思考。花意象是中国当代女性油画家所钟爱的题材,对花的描绘,不仅仅出于女性天生的喜爱,更多的成为了女性画家一种自觉的选择,成为一种关照自我的途径,成为一个表达女性心理和女性立场的媒介。“女画家们画花的美、花的艳、花的秀、花的媚、花的雅,赋予她多少情和爱,多少的赞美与颂歌,真是一花一性情,一花一世界。历来留下了不少佳作”[1]。 二、中国女性绘画之“花意象” 花,作为女性绘画中的典型意象之一,一般暗示以下几种意义:表现自我的影射;对生命的热爱和感叹;性的暗喻;生活中闲暇情绪的表达等。“花意象”在女性绘画中的题材表现形式与象征喻意笔者归纳如下: (一)借花隐喻,注重性别观念 花自身不具备隐喻性,但女性艺术家根据花自身的生理习性、生长特征,赋予新的内涵形成一种新的意象,以此来表达较强的性别意识和明显的女性主义色彩,具有一种主动进取的精神和挑战。 蔡锦在借助“花意象”隐喻性别观念上是较为突出的代表,以美人蕉为主要描绘对象,借助对美人蕉外在表皮的层层剖析,表达一种丰富细致缠绵的感觉。蔡锦的生命经验赋予了美人蕉通体红色的蔓延与渗透,是多种生命与非生命的痕迹重叠与交叉在一起的阐释机制[2]。申玲的作品充满了调侃和戏谑的意味,构图饱满富有张力,画面中每一细节都焕发着生命的热情想象力和表达欲望。她作品花题材更是充满了奔放的气息,在都市情感母体影响之下,花意象则更表达出她内心深处情感冲动的自由表达,花的形态在自由的变化,色彩在自然奔放的流淌,透露出对申玲最本我的自由和性别观念的表达。 正是基于此,女性画家利用较有视觉冲击的色彩和笔触,赋予花独特的解读背景,充分表达出自身对生命的狂热追求,同时,又流露出与性有关的焦虑、冲动等复杂的内心意象。 (二)借花自喻,注重自我关照 贾方舟先生在《自我探寻中的女性话语》中提出“花不是纯粹的客体,而是作为'自我'

国内传统绘画的主要种类

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种类。从美术史的角度讲,民国以前的国画我们都统称为古画。中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近现代以来为区别于西方输入的油画(又称西洋画)等外国绘画而称之为中国画,简称“国画”。它是用中国所独有的毛笔、水墨和颜料,依照长期形成的表现形式及艺术法则而创作出的绘画。中国画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现方法,又可细分为水墨画、重彩、浅绛、工笔、写意、白描等;按其题材又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中国画的画幅形式较为多样,横向展开的有长卷(又称手卷)、横披,纵向展开的有条幅、中堂,盈尺大小的有册页、斗方,画在扇面上面的有折扇、团扇等。中国画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作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集中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 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按表现对象大致可分为;人物,山水、界画、花卉、瓜果、翎毛、走兽、虫鱼等画科;按表现方法有工笔、写意、钩勒、设色、水墨等技法形式,设色又可分为金碧、大小青绿,没骨、泼彩、淡彩、浅绛等几种 水墨画 中国画的一种。指纯用水墨所作之画。基本要素有三:单纯性、象征性、自然性。相传始于唐代,成于五代,盛于宋元,明清及近代以来续有发展。以笔法为主导,充分发挥墨法的功能。“墨即是色”,指墨的浓淡变化就是色的层次变化,“墨分五彩”,指色彩缤纷可以用多层次的水墨色度代替之。北宋沈括《图画歌》云:“江南董源传巨然,淡墨轻岚为一体。”就是说的水墨画。唐宋人画山水多湿笔,出现“水晕墨章”之效,元人始用干笔,墨色更多变化,有“如兼五彩”的艺术效果。唐代王维对画体提出“水墨为上”,后人宗之。长期以来水墨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着重要地位。 院体画 简称“院体”、“院画”,中国画的一种。一般指宋代翰林图画院及其后宫廷画家比较工致一路的绘画。亦有专指南宋画院作品,或泛指非宫廷画家而效法南宋画院风格之作。这类作品为迎合帝王宫廷需要,多以花鸟、山水,宫廷生活及宗教内容为题材,作画讲究法度,重视形神兼备,风格华丽细腻。因时代好尚和画家擅长有异,故画风不尽相同而各具特点。鲁迅说:“宋的院画,萎靡柔媚之处当舍,周密不苟之处是可取的。”(《且介亭杂文·论“旧形式的采用”》)以张铨、江宏伟、贾广键、赵蓓欣、喻慧等为代表的现代中青年画家为现代院体画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文人画 亦称“士夫画”。中国画的一种。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以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画,北宋苏轼提出“士夫画”,明代董其昌称道“文人之画”,以唐代王维为其创始者,并目为南宗之祖(参见“南北宗”)。但旧时也往往借以抬高士大夫阶层的绘画艺术,鄙视民间画工及院体画家。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曾说:“自古善画者,莫非衣冠贵胄,逸士高人,非闾阎之所能为也。”此说影响甚久。近代陈衡恪则认为“文人画有四个要素: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通常“文人画”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等,借以发抒“性灵”或个人抱负,间亦寓有对民族压迫或对腐朽政治的愤懑之情。他们标举“士气”、“逸品”,崇尚品藻,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

西方美术对中国近现代艺术的影响

在93东京·日中美术研讨会上的基调演讲 近两三年来,由下中日两国的美术评论家在互相访问的过程中,曾经共同探讨了一些有关美术理论上的问题。中日双方美术界的叫友都对这个问题发表了许多值得重视的意见,这些意见在中日两国的美术界也引起了不同程度的反响。特别是在中国,由于近十多年来改革开放,大量引进西方美术作品和理论,更加深了我国美术界尤其是青年美术家对这个问题的关注。我们认为,能否正确地认识和对侍这方面的问题,将影响我国的美术是否沿着正常健康道路去发展.而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 我始终坚持这样的观点.一个国家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要得到发扬光大,必须遵循两个首要的原则,一方面要继承,发扬本民族固有的优秀艺术传统,另一方面又要广泛吸取其它国家艺术的有益因素。二者不可偏废。正如同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鲁迅在30年代便指出过的:继承传统与学习外国是发展我国新兴木刻的两翼。鲁迅的观点不仅是适用于当时正在兴起的水刻版画,我认为也适用整个美术甚至整个文化。可是长时期以来,在这个问题上总会受到来自两方而不同意见的干扰。一种意见是认为只有自己民族固有的艺术是最好的艺术,拒绝向外国的艺术学习;另一种意见是认为一切都是外国的好,对自己的传统艺术却不屑一顾。前者是狭隘的固步自封的民族主义立场,后者是盲目崇外、主张全盘西化的世界主义观点。两者都是不可取的。我们在文化艺术上一向采取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立场,既热爱自己民族的艺术,也尊重世界各国不同民族的艺术,而且主张不同国家的艺术互相交流,互相切磋,互相补充,共同促进,才能形成国际艺术百花同中万紫千红的灿烂局面。如果按照狭隘的民族主义者的主张,固守传统的既定成规,不敢越出雷池一步,不接受新的艺术思想的表现力法,必然会导数艺术的僵化和停滞不前,民族艺术电不会显得丰满和具有新的活力。如果依照全盘西化沦者的主张,仅仅满足于学步效颦于西方艺术模式,而丧失了自己民族艺术的特色,最终只会为别国的艺术所同化,而导致民族艺术的消失。 我们对于接受外来文化艺术影响的认识,并不是在很早以前就十分清醒的,而是经过近百年来的实践,得出了正反两方而的经验,才逐步明白了一些这方面的道理。但是目前对这个问题也在着各种不同的见解。我们认为,有关学术上的问题,可以各存其异,有分歧,有争论,就能促进问题讨论的深入,也更有利于接近真理。 为了阐明我上述的观点,不妨大略地举出我国近百年来在学习、吸收西洋美术影响的史实,以供在座诸位明友的参学。中国美术接受西方美术的影响,是由于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政策而开始的。如果要追根溯源,应该说,早在16世纪中叶(即我国明代)欧洲出现了第一个对抗宗教改革的集团“天主教耶酥会”,便以传教的方式向其它国家进行文化渗透。明万历年间,意大利天主教教士罗明坚便来到中国传教,带来了一些四方宗教题材的绘画作品,其中的“圣母像”可说是第一张由四方传入中国的西洋画。不久又有传教士利马窦来华。他不但学习中国的四书五经,还向中国的官员传授西方的数学知识,同时还带来更多的西方彩色画片都是意大利著名画家的油画复制品。据不完全统汁,在我国明清之际,由西方传教士带人中国的图书就有七任余卷,罗明坚教士还是把这些复制品图片举办过展览。 另一位意大利传教士郎士宁,他本人便是画家,作为清廷的宫廷画师长达五十余年,他最早试行中西画法的结合,还培养了一批运用洋画的中国画家。在郎土宁的影响下,一位深受西画愿望启示的中国人年希尧便编写了一本名为“视学”的著作,传播西方透视学的理论。郎士宁对当时一些中国画家在中西画法的结合上从理论到实践都是有相当影响的人物。但是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在平等互惠互相尊重的状态中,才能得到正常、健康地发展。像当时

中国女性画史钩沉剖析

中国女性画史钩沉 张子刚辑录 张萱《凝耀》曰:许氏《说文》云,画嫘舜妹,画始于嫘,故曰画嫘。沈颢《画尘》亦云,世但知封膜作画,不知自舜妹嫘始。因此说,中国自原始社会就已经开始有了萌芽状态下的绘画艺术。中国的绘画史可谓源远流长。历代涌现出的画家多如繁星,其中女画家也不乏其人,有些还在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老夫在目力所至之内,搜集、遴选、整理了三国至清代120名女画家的姓氏、成就及其他人的评价,汇编成册,与诸君分享,并请斧正。其结构仍按《中国女性书史钩沉》的体例编排,期望使之与前者构成姊妹篇。 1

三国—五代 吴王赵夫人,张远彦《历代名画记》云,赵夫人丞相达之妹,善书画,巧妙无双,能于指尖以彩丝织为龙凤之锦,宫中号为机绝。孙权尝叹魏蜀未平,思得善画者图山川地形。夫人乃进所写江湖九州山岳之势,夫人又于方帛之上,绣作五岳列国地图,时人号为针绝。又以胶续丝发作轻幔,号为丝绝。 东光县主,李华江《东光县主神道碑》云,县主太宗子纪王第三女,降尊而处下,去泰而从约,诣绣绘之妙,适饮膳之和。 和政公主,颜真卿《和政公主神道碑》云,公主肃宗第二女,幼而聪慧,长而韶敏,金石丝竹之 2

音,绘画工巧之事,耳目之所闻见,心灵之所领略,莫不一览悬解,终身不忘。 王衍后金氏,吴任臣《十国春秋》云,金氏名飞山,成都人,生时有山风至后家,因名之。姿容绝世,兼擅绘事。乾德初选入掖庭,及高后废,立为皇后。 耿先生,军大校耿廉女,郑文宝《耿先生传》云:好书善画。往往有佳句,雅通黄白之术,能拘制鬼挽救奇怪恍惚,莫知其所由来,为女道士,自称天自在山人。保大中,因宋齐邱以入宫,元宗处之别院,号曰先生。常被碧霞帔,手如鸟爪,题诗墙壁,自称大比先生。 苏蕙,字若兰,东晋列国前秦武功人。施德操《北窗炙輠录》云,苏蕙纤锦回文诗,所传旧矣, 3

中国的绘画艺术

风筝起源于中国,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哲学家墨翟制造的。据《韩非子·外储说》载:墨翟居鲁山(今山东青州一带)“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是说墨子研究了三年,终于用木头制成了一只木鸟,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墨子制造的这只“木鹞”就是中国最早的风筝。五代李郑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故名风筝。”故而不能发出声音的叫“纸鸢”,能发出声音的叫“风筝”。 提起中国风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战争频繁,古人就发明了以鸟为形,以木为料,用阔叶植物叶子扎制而成,可在空中飞行的“木鸢”,这就是现代风筝的雏形。随着我国造纸术的发明和丝织品的发展,后来流行于中国大部分地区的风筝多是以竹为骨架,再糊以纸或绢制成。有趣的是,今天老少皆宜的娱乐工具──风筝,在历史上,还曾用于战争之中。当时人们将它用于军事上的勘测、侦察、通讯和宣传等,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到了唐宋时期,风筝的用途有了新的变化,工艺也日臻完美,寓意也愈加丰富,开始作为一种饶有情趣的民间娱乐项目,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新的内涵和色彩。 众所周知,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表情达意的方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中国的风筝产生于民间,因此它的取材也离不开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带有浓厚的民俗特色。现实生活中的花鸟虫鱼、飞禽走兽、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无一不被能工巧匠们移植到风筝绘制上。造形各异,图案逼真的风筝都寄托了人们深厚的思想感情,人们把自己的爱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未来理想的追求以及纯朴的思想情感,寄托在风筝的一端。借着融融的春意,凭着平稳的风力,放飞到空中,使人得到美的陶冶和无穷的享受。 相传在公元前五世纪时,希腊的阿尔克达斯就发明了风筝,可惜后来失传。直到公元十三世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从中国返回欧洲后,风筝才开始在西方传播开来。 美国也有放风筝的故事,当时的人们以为雷电与闪光,是宗教上神的怒吼而生恐惧,富兰克林则利用风筝,证明了雷电与闪光是空中放电的现象,而发明了避雷针。

中国现代美术

编写:田开萌审批: 2009-10-19 中国现代美术 教学目标 了解中国现代美术概况,知道中国现代绘画、雕塑的代表性的美术家及其代表作品好在哪里。 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现代绘画呈兼容并蓄、百花齐放的局面,中国画、油画、版画概况,代表画家及其代表作品。 教学难点 传统型与融合型的中国画,架上雕塑,纪念雕塑等名词。 【课前预习】 要求:结合课本做完下面的题目,以此完成预习。 一、兼容并蓄的中国现代绘画 中国现代美术,一般是指起始的美术。 中国现代绘画的变革与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画发生激烈的演变,二是西方绘画(画)的引进并迅猛发展。 1、中国现代绘画的两种类型: 传统型中国画是在努力继承的同时,力求在题材内容、艺术风格、笔墨技法等方面有所发展的中国画,其代表人物有、、等;融合型中国画是指融合的中国画,其代表人物有、等。 2、中国油画: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油画取得了长足发展,著名油画家的《开国大典》和吴作人的《》是中国现代油画具有典范性的作品。 3、中国现代版画: 中国传统版画是画家作稿,刻工刻版、印工印制的“复制版画”,自20世纪20年代末,将西方版画引进中国并倡导画家自画、自刻、自印的“创作版画”以来,出现了、、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版画家。 4、新品种的中国绘画: 泛指用新型工具材料创造出有别于以往所有样式的绘画。这里主要指基本上用中国画的工具材料却以西方的造型观念、形式法则、色彩方法创造出不同于传统观念的笔墨和技法,又注重诗意和境界的绘画,代表画家有、等,其作品被称为画或画。

二、再现民族精神的中国现代雕塑 中国现代雕塑主要是指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取得的。《》的创作揭开了新中国雕塑史的序幕。20世纪50年代重要雕塑作品有《》、《》等。60年代为政治服务的雕塑取得了预期的宣传效果并达到了一定的高度。80年代“”雕塑成为了中国现代雕塑的主流。90年代产生了一批经典城市雕塑作品,代表作品有《》、《》等。 【课堂探究】 中国现代雕塑的成就主要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取得的。

汉字对中国绘画的影响-汉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汉字对中国绘画的影响 【摘要】本文从汉字拆解元素的思维及汉字的模糊性、不确定性特征,对汉字思维对中国绘画思维的影响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论证了中国汉字不仅体现了中国人认识世界的方式,也体现出中国人掌握 世界的方式,并由此与中国绘画掌握世界的方式相关联。 【关键词】汉字;中国绘画;汉字书写 汉字是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和它一样拥有悠久历史的古埃及圣书文字和古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早已不再使用。在现存的一切文字中,只有汉字保持着汉民族最初的文字体系,沿用至今。在蒙古族统治的元朝和满族统治的清朝,汉字都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顽 强的生命力依旧保持了它的延续性,因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才 得以代代相传。 汉字不仅体现了中国人认识世界的方式,也体现出中国人掌握 世界的方式,这种方式具有明确的从实践到精神掌握世界的特点, 并由此与中国绘画掌握世界的方式相关联。因此,“汉字已是中国文化的肌理骨干,可以说是整个汉文化构成的因子,我们必须对汉字 有充分的理解,然后方可探骊得珠地掌握到汉文化深层结构的认识”。 [1]汉字创造中凝结的思维方式贯穿着我国的历史和文化,直接孕育 出中国美术思维。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演进,从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形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的最小构成单位是笔画书写汉字时,要依照笔画的某些走向及其出现的先后次序。汉字的书写还淬炼出中国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中国书法。书法或者说汉字的最基本元素,就是单独的笔画,而书法正是利用这种纯粹的元素 进行各种对比的创造性处理,如黄庭坚的《诸上座帖》(图1),满纸点画,对比强烈,尤其是长线与短点之间的处理,视觉张力极强,将对比的艺术处理推向了极致,徐渭、祝允明、王铎、傅山等其后的书法家的大草中均能看到黄庭坚的影响。 中国书法中的文字形态以点、线等各种不同的存在方式传递主客观信息,体现造型理念和审美意趣,并形成不同的感知效果。书法中的点可以分为两种形态,一种是指书写笔法中的点,其实就是点和 笔划,它们在不同的位置可以有不同的写法。虽然它们在二维空间里所占的比例不大,可是笔锋要在很短的距离内做出很多的动作,所 以也呈现出不同的变化。正如卫夫人在《笔阵图》中曾把“点”比做高峰坠石,其实意思就是说“点”画写出来要具有坠石般实在的质感与坠 落时瞬间的动感。还有一种“点”是指在整个空间中体量感相对于周围形象看起来较弱的形象,它可以是几个文字或者一方印章。这种点的感觉的产生是由其在所处的空间中的地位决定的。当点画周围的环境

浅谈中国画与书法的关系

浅谈中国画与书法的关系 [摘要] 从艺术最终的目的来说,艺术本来就是人类自由心灵、人类创造力最完整、最伟大的表现。中国画在发展过程中受书法的影响较大,其绘画技法延用了书法的书写形式。众多画家都在探索以书法入画的各种可能。为此从“书画同源”的角度可以很好地理解中国画与书法的一脉相承的关系,及书画的当代性何以创新、发展。 [关键词] 书画同源字的造型线条性笔墨 在艺术呈现多元化发展的今天,传统中国绘画和书法应认真加以呵护和继承,并使其成熟审美情趣的艺术形式和表现力得以创新发展,以民族性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书画同源”是中国书画史上一个重要问题,千百年来,说者甚多,但大都语焉未祥。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一论题是一个因时而异的概念,在书画史的不同发展阶段,各有其不同的外延和内涵。若执着已见,作出结论,就难免以偏概全,从而也就无法理清其间的关系和头绪了。 中国艺术审美形式,延续了中国人的传统审美习惯。中国山水画是我们的先民们在创造文明的过程中,发展了自然美,并给予艺术表现的结果,是文明的进步发展。中国绘画其特殊材料和欣赏习惯,在用笔和表意上,同中国的书法和字的造型有很多相通之处,有“书画同源”之说。 一、早期的汉字与绘画的关系 我们知道,绘画的前提是“应物象形”,也就是对具体物象的模拟;书法的前提则是可供书写的汉字,而汉字的结构原则乃是“六书”。“六书”以象形为首,次为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其中,转注、假借其实是用字的方法并不是构字的原则,而指事、形声、会意,实在也带来某种象形的成分。因此,论书法的起源,实际上就是文字的起源与绘画的关系密切,自无可怀疑。迄今为止,我们所见的古代文字,如甲骨文,钟鼎文之中,每有象形的符号,既是文字,又是图画,我们可以看一些象形文字是怎样组成的: 例如: 日,像已升起的太阳。 月,像上弦月形。 雨,像雨滴自天空而降之形。 山,像山峦起伏之形。 目,像眼睛之形。 口,像人口之形。 羊,像羊头、弯角、两目或耳形。 人,人的侧视形,像头臂身腿之形。 这些象形文字,足以说明画的结构跟书法是很有渊源的。而上古图画,如彩陶、岩画、青铜纹饰等等中,每有近乎符号的形象,即是图画,又是字。 二、中国画与书法用线性 前面说到字的组成是由大自然的一切物象形成的,那么推到魏晋以后,“书画同源”的命题将进入到画法等同于书法。 因为,这一段时期对于书法创作来说,不仅仅需要通过书写的诗文内容来说明问题而更需要通过点画的使转如轻重、疾徐、顿挫、提按等所谓“用笔”的节奏

中国绘画艺术欣赏

中国绘画艺术欣赏感悟与心得 在中华民族蔓延数千年的文化传统中生长发育起来的中国绘画艺术,以其独特的面貌屹立于东方大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自身一套独有的审美体系、创作理念和表现形式。中国绘画具有独特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完整的画学体系,是华夏文化与创造的结晶,是民族精神的闪光。美术史家把中国的绘画与希腊的雕刻、德国的音乐称为世界文化史上鼎足而立的三大艺术,又因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被称之为国粹。在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中,倾注了古今大师们的心血,中国绘画发展于今,也委实经历了一番不平常的历程。 中国绘画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体现着热爱自然、忍耐细致、中庸的民族性格,诠释了儒、道、释的哲学思想。对于原始的绘画艺术,这些绘画具有一定的文字功能和符号意义,反映了先民社会生活的信息及相关的图腾崇拜。进入商周时期,手工业生产规模扩大,青铜器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青铜文化集中反映了当时的文化特征。及至秦汉时期,在继承了前代绘画的基础上,绘画有了长足的发展。绘画的种类也增多,包括壁画、帛画、秦汉画像石及画像砖、器物上的装饰绘画等等,在内容上,反映了广泛、丰富的社会生活;在形式上,以相对写实的艺术风貌冲破装饰风格的羁绊,扫除西周时代的陈旧格式,呈现出崭新面貌;在思想上,要求绘画“恶以戒世,善以示后”的教化作用。这一时期随着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儒家的艺术观也就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观。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社会政治服务的外在功利,注重其“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社会效果,这种艺术观始终是中国艺术家心目中确定主题内容的准则。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战乱频繁的动荡时期,痛苦动荡的社会促进了精神领域的全速发展,并给这个时代的艺术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在内容上以生活为主,注重人的因素,体现出人文主义的精神。在题材上,继承汉代的神话和历史故事题材,同时,新的绘画题材如肖像画、文学题材绘画、风俗画、花鸟画兴起,山水画也成为独立的画科。在风格上,从汉代的雄浑、粗朴、古拙、转为严谨精密、体韵飘然的风尚。隋唐时期统治者提倡绘画,许多著名画家云集宫廷,由于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各题材竞立并存,中国古代绘画进入绚丽多彩的时期。此时人物画开始以世俗生活为内容,山水画也日益兴盛起来。画家不断吸收西域和外来文化的影响,艺术表现技巧更加丰富,创作题材也比较广泛。人物画越来越注意反应现实生活和刻画人物的精神气质;山水画分出青绿和水墨两大体系,产生南方、北方不同的地域风格;花鸟画创立工笔设色和水墨淡彩、没骨等多种表现方法,宗教画也显得更加绚丽多彩。可以说,唐代时期的绘画成就超过了以前的各代,影响到当时的东方各国,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高峰。 两宋绘画经历三百多年,题材、风格、技法都有大发展。艺术水平和表现力达到新境界。绘画内容,转向生活中的形象描写,注重真实的具体的描写。表现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对美术发展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对美术发展的影响 拟写人:张恒虎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 2、比较分析中国与西方绘画文化的自然观、时空观和审美观,中西绘画艺术的不同传统风格和审美情趣。 3、赏析中国与西方绘画作品。 教学重、难点: 1、东西方艺术文化的差别。 2、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对美术发展的影响。 3、感受不同文化的差异,了解不同的美术作品。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类美术史的发展不是某个或几个所谓优秀民族的事,也不是能说是某几个民族优秀文化影响的现象。在通往美术文化的进程中,各个民族都有独特的贡献。中西绘画的审美特征区别是十分明显的,中国传统绘画重言志抒情,西方传统绘画则重模仿自然,中国绘画讲究意境美,西方传统绘画则重视人体美;中国传统绘画呈现出哲学化的审美倾向,西方传统绘画呈现出科学化的审美倾向。中国画的审美基

点在于“意味”,西方绘画的基点从属于“再现”,中国绘画追求形象之外的意,线条与超然的色彩更能充分表达主观情感,成为东方美术造型的主要手法。欧洲人致力于物象自然属性的研究,造型艺术便充分利用了自然科学,借助明暗规律光与色的关系,空间、体积、结构、运动的表现成为主要造型依据。 二、新课(正课) 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2、了解西方文化。 3、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 (1)东西方绘画的比较。 同西方绘画相比,中国画自身有很多特点: 1.首先便现在工具材料上,往往采用中国画特制的毛笔,墨或颜料,在宣纸或绢帛上作画,因此,又称为“水墨画”或“彩墨画”。 2.在构图方法上不受教点透视的束缚,多采用散点透视法(既可以移动的远近法),使的视野宽广辽阔构图灵活自由,画中的物象可以随意列置冲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 3.中国画绘画与诗文,书法,篆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相互补充,相交辉映,形成了中国画的独特的内容美和形式美。 4.从根本上讲中国画的特点来源于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和丰富的美学思想。 西方绘画的审美趣味,在于真和美,西方绘画追求对象的真实和环境的真实。为了达到逼真的艺术效果,十分讲究比例,明暗,透视,

浅谈哲学对当今东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

浅谈哲学对当今东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文:吴玉亮 一个民族,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艺术是与这个民族、时代、社会的哲学紧密相连的。艺术常常表现出深刻的哲学观。本文侧重于绘画与哲学的关系,尤其是东西方哲学各自对东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及其比较来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哲学,作为人类的自我表现意识,是理性精神的直接表现。一般人认为,西方哲学偏向于“纯粹理性”,中国哲学偏重于“实践理性”。前者强调自然界的必然,后者强调精神领域的自由。在西方文论中常常谈“形象”和“典型”等,偏重于艺术如何反映客观现实;而我们中国讲“意象”、“意境”,则侧重于审美主体对对象的渗透和把握。这些,反映在绘画上就是人们常说的“再现论”和“表现论”。 大家知道,西方绘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比较强调模仿和反映客观的,这与他们西方的哲学传统是有一定关系的。我们都知道在西方美学界占统治地位的是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学说,虽然两者有明显的不同。柏拉图认为在现实世界之上,有一个超感官的理念世界,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艺术又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充其量不过是理念世界的一种仿本。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艺术模仿的物质世界本身具有无可怀疑的真实性,画家可以画出比原型“更美”的物象来。尽管两者有深刻的分歧,然而都认为艺术本质上是生活的再现,模仿。这种强调艺术模仿再现生活的再现美学在欧洲已持续了一两千年。在这种传统中发育成熟起来的绘画,在再现外部世界真实性上达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程度。 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有明显的不同。中国绘画是在特定的中国哲学系统中孕育起来的,与西方《诗学》同时出现的《乐记》就指出:“乐者,通伦理者也”,“乐者,德之华也”。这标志着一条与西方模仿论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西方美学强调与“真”统一,而中国美学强调与“善”的统一。总而言之,东方美学更多地把审美价值等同于伦理价值。前者为“纯粹理性”,后者则是“实践理性”。虽然它们都以感情为中介,不过前者更多地导向外在的知识,后者更多地导向内在的意志。二者价值定向、价值标准不同,所以在艺术上要求和表现也不一样。我们看到西洋绘画很重视体积感、质量感、透视感、色感、光感等等,哪怕是想象、虚构的事物,例如拉斐尔的圣母与天使、鲁本斯的精灵与魔鬼等者力求逼真,他们对于透视、色彩、人体结构的解剖比例都可借鉴实用科学来验证。我们知道像达.芬奇画可以用投影几何来证明,色彩可以用光谱分析来检验,人体的结构与比例可以用解剖学来分析。而中国传统绘画就明显地不同于西方写实绘画,因为中国美学把艺术看作一种德行化人格,它不强调艺术同具体客观事物相验证,而要求“以意为主”,“取会风骚之意”,即使是“传移模写”的作品,其目的也是为“达意”。越到后来,这一特点就越明显。清代八大山人的画,“既不杜撰非目所知的‘抽象’,也不甘心写极目所见的‘具体’,只倾心于以意为之的‘意向’”。可以说“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是中国绘画十分明显的特点之一。这在文同的画竹中表现得很突出。他自己也说过,“学道未至,意有所不适,而无以遗之,故一发于墨竹”。《毛诗序》说得更为清楚:“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

中国书法与绘画的关系

中国书法与绘画的关系 人们常说的“书画同源”,可能是指汉字的产生是从“象形”发物的。“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洁拙,日月是也”《说文解字》。其实,这“源”,是指艺术创作中最本质的源。远在还没有文字的时候,人类早就用绘画来表现与他们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事物。中国书法艺术形成晚于绘画。然书与画二者是“异形而同品”。也就是说:“字与画同出于笔,故皆曰写,写虽同而功实异也”(汤贻芬《画荃析览》)。中国书画的创作方法、手段有着惊人的一致。都以纸、笔、墨为工具材料,把运笔分为落笔、行笔、收笔三个阶段,都用中锋、偏锋、顺笔、逆笔、回笔等,以提、按、顿、挫、轻、重、缓、急来表现高、低、强、弱、俯、仰、争、让,追求干、湿、浓、淡、疏、密、虚、实等的变化,创作出具有神彩飞扬、气韵生动的作品为最终目标。但中国书法赖以存在的文字,创造汉字的艺术造型为主,绘画以现实生活为源泉,创造物象为主。前者是“书以言情,书为心画”,后者是“画以状物,画状物形”。书画在基本作用上,有两种美感。一是发于意志,曰气,代表气势的阳刚之美,一种是发于情感,曰韵,代表风韵的阴柔之美。书画所表现的风格,是气和韵的流露。绘画既有线条,又有形像和色彩(亦有不着色的)。而书法只有抽象的线条。所以,书法线条的气、韵表现比绘

画更为强烈。同时,书法与绘画又互相影响,互为补偿。南齐的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绘画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除应物象形、尤其随类赋彩离书法较远外,余者也是书法创作的法则,清刘熙载说:“画山者必有主峰,为诸峰所拱向,作字者必有主笔,为余笔所拱向。主笔有差,则余笔皆败,故善书者必争此笔”。这是以画理来喻书理。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有了王献之的一笔书,便有了陆探微(南朝时宋人)的一笔画。南朝梁的张僧繇作画按东晋书法家卫夫人的《笔阵图》。唐代画圣吴道子的用笔来自张旭的草书。唐寅说:“工笔画如楷书,写意画如草隶”。元代画家昊镇以书法作竹,苏东坡以竹法作书。而明代王线说得更具体:“画竹之法,干如篆,枝如草,叶如真,节如隶”。赵孟頫在其《枯木竹石》图上自题曰:“石如飞白树如摘,写竹还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郑板桥“以画之关纽,透入于书”,“以书之关纽,透入于画廿,他得出结论:“要知画法通书法,兰竹如同草隶然。”有不少老画家主张“未曾学画先攻书”。可见书与画相互促进的关系。“工画者多善书,善书者易工画。”所以,我国历史上出现一大批能书善画,能画善书的艺术家,如苏轼、米芾、赵孟頫。董其昌、郑板桥、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等不胜枚举。

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的差别

中西方绘画在色彩运用和对色彩的感受上显然有所不同。 1.中国传统的绘画是以墨调色,与西方绘画以油色烘染出的立体感、明暗透视等有巨大差异,在厚与薄、深与浅、淡与浓等多组矛盾中求得视觉性效果。中国古代画论中认为,墨具有五色:焦浓、重、淡、清等;墨色之中又分为六彩:黑、白、干、湿、浓、淡。中国传统绘画黑白不分,是无阴阳明暗;干湿不备,是无苍翠秀润;浓淡不辨,是无凹凸远近。 2.中国的绘画艺术以直觉的方式来感觉色彩的万千变化,而西方绘画艺术,整体上则是倾向于光学意义上的,更加富于几何精神和理性的思考。西洋画是表象的,非常写实的。中国画是写意的,这个写意可不是大概其,是写的意象,写的是理想,写的是画境、意境。所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中国画不光要画得好,光是技术好不行,你还得有文化。涉及到诗、书、画、印各方面的修养. 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念一直延续到今天就是以天人合一,自然、朴实、返璞归真为美,这个中国画里表现得非常突出。另外中国人的禅学思想比较发达,形和意之间的关系不是弄得很实实在在的。一开始虽然是从写实、描绘人物出发,但是渐渐地融进了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美学观念,和形意之间辨证的这种思维方式, 3,中国绘画讲究的是所包含的思想以唯心为主,而西方讲究的则是唯物主义。以及绘画时所用的工具以及画面的构图和画的风格都能说明中西方文化的差别,绘画的差别。下面就来简略的分析一下: 中国绘画是以唯心为主,所谓的唯心,个人解释就是说比较随意性,画家看到了所能引起他灵感的对象,比较随意性的来突出个人的想法,比如画一个古代美女,不一定忠实的把对象反映在画面中。而是很大程度上主观表达了自己的情绪及感觉的意向,他可以用线条来勾画出美女的轮廓,也可以用比较写实的方法来画。但是突出的是自己的想法。老师曾经讲过,中国古代的宫廷绘画人物时,皇帝的头部一定是在所有人里最大的,而最小的也是官位最低的,几乎所有的宫廷画都是这样,有一点是因为社会原因所导致,但是基本也能体现出来画家构想是唯心的。而西方画家给君王或者贵族画肖像时,是写实的,高矮,胖瘦,以及脸上的阴暗面都会画出来,中国画皇帝是没有阴暗面的。 4.西方绘画主要偏向于写实。用眼睛看见的东西就要画出来,画苹果的话,他不可能画成方的。画什么就得像什么。而且也有个纪实性,当时画面所形成的空间和明暗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画家自己的主观意识很难能体现在画中。有一点能体现出来唯心和唯物的区别。从光线讲,西方画一眼就能让人看出光源的方向,而中国的绘画就没有光源。这也是一个大的区别 5.在从构图来讲,中国绘画讲究的是留白,有些画的画面空白的地方占据空间要比画面所要画的主体都要多。甚至有些画的主体只是几个线条组成,多大部分都是空白。这是中方古代绘画的一个特点。 在西方绘画中,讲究的就是把画面填充满,蓝天,白云,树木,人物,都要把画面填充满,即便是有留白的地方也要用白涂料上色。还有绘画所用的工具的区别。西方绘画可以用很多中道具来画画,几乎是任何东西。主要是有铅笔,碳笔,粉笔,水彩,水粉,油画颜料。而中国基本也只是墨水跟毛笔。所以最终的画面也是不一样的。中国的比较飘渺,西方的比较写实。 6.中国绘画是可以看出当时画家的心情的。画家是高兴,是悲伤,是喜是怒都能体现在画中。而西方绘画是看不出当时画家的心情的,很难体会到当时的情景。主要是西方写实画把画家也给局限性了。中国画的一般都是画在宣纸上,西方可以画在纸上或者布上。而中西方

中国书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

中国书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 主讲:本院专任教授、著名书画家、美术理论家梅墨生我想先说明的是,我所说的艺术,仅限于中国书画,仅限于发展中的中国书画,它的下线基本截止到现代的已故的中国书画家。现在的中国书画名家多如牛毛,我无力去研究,也无兴趣去研究,不在我的事业之内,那我就不谈了。我谈已故的,他们已经做作为古代,成为历史了,那这个时候我们更明智,更客观,但也许我偶然会谈到某位现在的先生,但这不是我要说的,作为古代的中国书画部分,非我研究的重点,也不放在我的重点之中。 我再想说明的一点就是,我有什么样的方法呢?我的出发点是什么呢?我的出发点是:我不知道我是一个理论家还是一个专家,我只知道我就是我,一个热爱中国书画艺术的人,我从我个人的生活经历,从我的知识积累,从我的一点艺术体验,从我的一点理论兴趣,综合的打造成了我的一点观念,仅此而已。所以呢,我的观点实在算不上什么,但是我很注重在别人能说服我之前,我一般不改变自己的原态。所以我有一点蔑视权威的性质,但我并不是一种反判的人,这是一点。我认同主旋律,认同正统思想,但是我不简单的认同;我赞同人类的自由精神,但是不因为这个而设席例外。再回到我所谓的方法,我是没方法的方法,先凭我的直觉,由于我的知识积累,有了一些我自己对于事物的看法。我是一个庸学无根的人,所以我的观点,有兴趣的人可以听听;愿意指教的,我们找各种方式交流。 我今天要讲的是中国传统的书画,他究竟魅力何在?他在今天究竟还有什么样的魅力呢?我个人的看法是,传统的中国书画最大的魅力就在于他的神气、就在于他的意境、就在于他的气语、就在于他的笔墨。这里边反映着中国历史文化的所有基奠,反映着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他们看世界的所有方法、态度,至于价值的判断,也就是中国人的活法,都在这个里面。比如说,"十日画一山,五日画一水",或"十日画一树"都是中国文明的家业所造成的,它要有闲,不像现在人类这样匆忙。这里手机响,那里坐机响,都在赶场一样。若干年前,我受一个出版社邀请写一个系列的小说《闲话中国人》,我写的这篇中国人比较悠闲,我在里面有一句话,我说:"中国人都在忙,忙活儿,忙于生活,中国人已经被经济这个杠杆抬起来了。现代人类,都已经没有闲了,无暇去欣赏大自然,欣赏存在的那个伟大神妙的自然。"所在在北大的会上我说,在这个科学主义时尚的时代,艺术与艺术家,诗人已被冷落在街边。中国传统书画的魅力何在?我今天上午跟北京的一位忘年交的老陈先生,还另约了一位中年人,去中华世纪坛看林散之先生的书法展。一起拜访了林散之,去朝拜了林散之,这是林散之的那一点魅力,如果他没这个魅力,到中华世纪坛要开一个小时十分钟的车,我绝对不去的。我们三个分手的时候在展厅里交流了一点体会的事,老先生说:"还是不太过瘾。"中年的这位先生说:"总觉得还缺点什么,有几张好,陈先生你觉得有几张还有印象吗?"陈先生说:"嗯,就有两三张吧。"我不禁涌上一股悲凉,林散之先生活了92岁,他是地地道道的诗人,从诗一生,从师于黄宾鸿先生,还有张立安先生,但是最后竟让我们这三个人物说了大概有三四张不错吧。陈先生在路上说,咱们得掌嘴三下,我说没关系,朝林先生的照片鞠三个躬吧,这是什么魅力?林散之不是什么官僚,林散之也不是什么大学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