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养老产业发展问题研究_刘启迪

大连市养老产业发展问题研究_刘启迪
大连市养老产业发展问题研究_刘启迪

大连市养老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刘启迪 东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

摘要:老年群体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养老问题关系国计民生,既是国家战略问题,也是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都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老龄化是指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总数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老龄化问题是21世纪很多国家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由人口老龄化所导致的人口结构变化,势必对经济增长、民生福利和社会发展等诸多方面产生不利影响。中华民族具有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尊重老年人,关心老年人,爱护老年人,高度重视老年人的社会价值。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持续加深,如何实现从“老龄化社会”向“老年型社会”过渡问题,成为摆在每一个中国人面前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养老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2-000492-05

一、研究的意义

大连市是一座发展速度快,并且老龄化程度也很高的城市。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全市初步形成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但是人口老龄化形势依然严峻,养老服务工作具有复杂性、重要性和紧迫性等特点。目前,大连市已进入老龄社会加速发展时期,人口老龄化对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加快老龄事业发展是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老年人的尊严和幸福,促进大连市社会管理和社会稳定,加快建设富庶美丽文明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养老产业对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作用。人口老龄化问题涉及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关系到普通百姓的切身利益,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综合国力持续提升,人们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对养老服务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养老产业的发展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大连市人口老龄化发展十分迅速,态势非常严峻,养老服务业总体上还存在着服务基础薄弱、服务水平不高、市场发育不健全、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所以解决广大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问题,满足老年群体需求,已经成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问题。

其次,养老产业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势必会带来劳动力萎缩、生产率下降、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放缓、政府负担加重、公共养老金制度难以持续等问题。养老产业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养老需求的不断提高,一方面对我国养老服务业软硬件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也给我国养老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对于提高我国养老产业发展、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具有积极的引领作用。养老产业涉及到食品行业、医疗行业、老年用品行业、生活服务行业等诸多方面,是拉动内需、扩大就业、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大举措。当前,大连市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关键阶段,养老服务业既是为老年人服务的夕阳事业,也是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蕴藏着巨大的消费需求,是调结构、惠民生、促升级的重要力量。

最后,养老产业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作用。老年人是社会的宝贵财富,同时也是全社会需要倍加关注的弱势群体。如果老年人不能颐养天年,年轻人就无法安心就业,无法集中精力创业。解决好养老问题,直接关系到大连市1/5甚至1/4人口的切身利益,直接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安宁和稳定。养老问题不仅仅是伦理道德问题,更是关乎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健康发展的重大社会问题。发展养老产业是完善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手段,是满足群众迫切愿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

二、大连市人口老龄化现状

目前,大连市老龄人口规模庞大,增长速度快,人口结构老龄化趋势明显,空巢比重加剧,高龄、失能老人比例持续提高。由于居民平均预期寿命延长、低生育水平持续保持稳定、城镇化发展速度加快以及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等因素影响,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老龄化发展形势日趋严峻。

(一)大连市老龄化主要特点

一是老龄化程度高。大连市老龄人口规模庞大,截至2013年底,全市户籍总人口为592万人,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23万人,占人口总数的20.7%,比2012年增加了0.92个百分点,远远超过10%的老龄化社会国际标准。大连市人口年龄结构与国际标准对比情况,如下表所示。

老年系数(%)少儿系数(%)老少比(%)中位年龄(岁)

国际标

年轻型<4>40<15<20

成年型4-730-4015-3020-30

老年型>7<30>30>30

大连市

五普8.716.054.435.4

六普10.78.9120.239.7从上表可以看出,无论从老年系数、少儿系数、老少比,以及中位年龄来看,大连市人口已经属于典型的老年人口类型,并表现出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的特点。大连市老年人口规模不断增大,老年人口比重持续提高,已经成为全国老龄化程度较严重的城市之一。

二是老龄化速度快。大连市老龄化增长速度快,老龄化程度逐年提高。老年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快于总人口增长速度,上世纪80年代的老年人口年均增长速度是总人口年均增速的6.44倍,90年代老年人口年均增速是总人口增速的3.7倍,新世纪前10年,老年人口年平均增速是总人口增速的2.64倍。据统计,2005年“五普”时,大连市老年人

口规模约为少年儿童规模的一半;2010年“六普”时,大连市老年人口规模超过少年儿童人口规模,老少比达到120.2,比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提高了65.77个百分点。而且,老年人口还在以年均4%的速度递增,预计“十二五”末期,全市人口将达到643万,60岁以上老年人将达到135万人,约占人口总数的21%。

三是“未富先老”现象普遍存在。大连市总体上老年人退休收入不高,支付能力较弱,并且呈现城乡差距较大的特点,城市老年人口收入相对较高,农村老年人口收入普遍较低。全市相当一部分老人退休金较低,子女收入也不多,加之老人身体有病,导致老年人总体生活质量不高。大连市与其它副省级城市老年人口比重和人均GDP情况如下表所示。

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人均GDP(万元)深圳 1.769.25

广州 6.628.46

大连10.717.71

杭州9.02 6.84

宁波8.61 6.79

青岛10.26 6.50

南京9.20 6.41

沈阳10.37 6.19

厦门 4.56 5.83

济南9.15 5.74

武汉8.13 5.69

长春8.05 4.34

成都9.71 3.95

西安8.46 3.83

哈尔滨8.04 3.45

资料来源:人口数为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地区生产总值为《中国统计年鉴2011》374页数据。

从上表中可知,与国内14个副省级城市相比,大连市老龄化程度最高,达到10.71,深圳老龄化程度最低,为1.76,相差8.95个百分点。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深圳人均GDP最高,达到9.25万元,哈尔滨人均GDP最低,为3.45万元,大连市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总体上来看,大连市老龄化程度较高,经济发展水平一般,老龄化问题给大连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压力很大。

四是“空巢老人”逐渐增多。我国传统的老年群体居住方式是与子女和孙辈等一起生活。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年轻人到城市上学、就业、经商、务工,加之生活方式的转变,老年人与子女同住的家庭结构比例在逐渐降低。于此同时,“独居空巢家庭”和“夫妻空巢家庭”的比重也在不断提高。据不完全统计,大连市空巢老人已经达到60万人。在农村,老年人基本都要由子女供养,但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四二一”家庭逐年增加,一对中年夫妇养活4个老人不堪重负,以子女为赡养主体的家庭养老模式正在弱化,传统家庭养老模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五是高龄老人、失能老人数量逐年增加。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医疗技术和医疗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80岁以上高龄老人的规模也越来越大。截止2013年底,全市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达到18.3万人,占总人口的3.1%;9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达55043人,占总人口的0.9%,当年新增加10385人,增速将近40%。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患老年性疾病的老年人也逐年增加,失能、半失能老人也不断增多,全市失能、半失能老人约为19.7万人,占老年总人口的16%。高龄老人、失能老人的增多意味着与低龄老人和中龄老人相比,该年龄段的老年人在身体健康状况、精神心理状态以及生活自理等方面的失能比重将大幅上升,养老需求将持续扩大。

六是人口老龄化城乡差异明显。大连市城市环境优越,发展速度快,吸引农村年轻劳动力人口能力较强,再加上大连市的大中专院校较多,年轻学生人口也稀释了城市人口的老龄化程度。从大连市总体情况来看,乡村老龄化程度高于镇,镇的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大连市城市与乡村人口老龄化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乡村人口老龄化程度普遍高于城市。大连市分城乡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如下表所示。

城市镇乡村2000年8.31%8.48%9.41%

2010年9.76%11.18%13.15%

增加值 1.45% 2.70% 3.74%

资料来源:大连市人口普查办公室编,《大连市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大连市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

从上表可知, 2000年至2010年的10年间,大连市城乡老龄化程度均有所提高,但是乡村快于城市,老龄化城乡倒置现象明显,人口老龄化呈现从城市到镇再到乡村程度逐渐加深的特点。

(二)老龄化带来的主要影响

一是老龄化将引起劳动力绝对数量减少。人口老龄化对经济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由老龄化所引起的劳动力供给减少问题。老龄化使人口的年龄结构发生变化,导致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加,将会使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劳动力年龄结构趋于老化。对于大连市而言,如果人口政策及其他相关政策不改变,老龄化会导致劳动力数量明显减少。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会使我国的人口红利逐渐消退,对于靠廉价劳动力而发展壮大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会产生巨大冲击。

二是老龄化将引起劳动生产率降低。在劳动年龄人口中,年龄构成对经济发展具有不同的影响。劳动力生产效率呈倒U型结构,并以乘方的速度变化,在开始进入劳动力市场阶段,随着年龄的增加,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但是,达到一定年龄后,劳动生产率开始快速下降。青壮年劳动人口和老龄劳动人口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有明显差别。老龄化会导致劳动年龄人口老化,使进入劳动年龄的新增劳动力人口减少,劳动力本身的结构开始老化,劳动力资源相对缩减。虽然劳动力供给减少导致的产出减少,可以通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劳动参与率的提高被部分抵消。但是,总的来讲,老龄化将导致劳动力供给和产出的减少。

三是老龄化将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老龄化将导致年轻劳动力大幅减少、年长劳动力相对增多。青年劳动力一般从事较为低端的、

对体力要求较高的行业,比如建筑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低端服务业等,这些行业将明显受到劳动力短缺、劳动力成本上升等诸多因素制约发展。而年长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技术经验都较高,但是体力不足,这意味着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未来面对的劳动力供给条件将会相对宽松。目前,大连市正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主要支柱产业包括石化、船舶制造、出口加工等。人口老龄化将促进大连经济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加工产业向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变。

四是老龄化将带动老龄产业的快速发展。老年人健康长寿是建立在具有良好的物质条件和精神享受之上的,老年人退休之后有了更多的时间去亲近自然,享受生活,外出旅游等,也会有更多的养老服务需求。老龄化使老年人消费在社会总消费中的比重、重要性相对上升,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较大。老龄产业涉及的行业广泛,主要包括:老年医疗保健行业、老年家庭服务行业、老年用品行业、老年保险行业、老年房地产行业、老年娱乐业、老年文化产业等。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决定了老年人需要更多的老年服务产品,但由于老年人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的生活消费习惯,不容易接受新产品和新服务,这给新产品新服务的市场开拓造成极大困难,也给老龄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人口老龄化使不同产业部门要根据老年人的需求来调整产业内部结构,比如,第一产业要更加关注老年人饮食特点,开发适合老年人的健康绿色食品;第二产业要更加关注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开发适合老年人的健康医疗、生活服务等相关的产品;第三产业要提供更加人性化的养老服务等。

三、大连市养老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大连市把加快推进老龄产业作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发展的重要内容来抓。“十一五”期间,大连市在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提升老年医疗保障和服务水平,健全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等老龄事业方面取得了可喜成果。目前,全市建有城乡养老福利机构300所,社区养老服务中心255个,养老床位3.8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32张。

(一)加强制度法规建设,依法依规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

近年来,大连市先后出台了《大连市老年人优待规定》、《社会养老福利机构新增床位资助暂行办法》、《完善居家养老工作实施意见》、《城镇“三无”人员认定暂行办法》、《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以及《城乡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标准(试行)》、《困难老年人身体失能状况评估办法(试行)》等规范性文件,从政策保障、资金投入、服务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规定。2011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对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目标、扶持政策、保障措施做出了具体规定,进一步完善了对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同时对老年人日常生活方面应享受的待遇做出了明确规定。2014年,大连市政府召开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大连市老龄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4—2020年)》,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大连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方向和具体的鼓励措施。目前,全市养老服务业已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政策可保障,形成相互衔接、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

(二)不断扩大保障范围,社会养老保障体系逐步健全

结合大连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老年人生活保障需求,大连市不断健全完善以老年人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全国率先建立起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完善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使老年人的生活保障和医疗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同步。到2013年底,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74.3万人;建立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为68.9万名企业退休人员调整了养老金;城镇老年人全部办理了医疗保险;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208万人,参合率99%。实现了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全覆盖,待遇水平居东北首位。对缴费困难群体给予缴费补助,出台了《城乡重度残疾人等困难群体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缴费补助标准》,按照最低缴费标准的200%、100%、50%分三档予以缴费补助,保障低保家庭中重度残疾人等缴费群体的参保权益。

(三)抓好惠老政策落实,不断提高老年人生活水平

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为牵动,将老年人纳入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工作范畴,健全完善了以老年人为保障对象的最低生活保障、高龄补贴、老年优待等多项惠老制度,使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一是不断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老年人福利和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符合城乡低保条件的老年人在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时,补贴标准分别上浮20%、40%。截至2013年底,全市城镇1.2万名、农村1.6万名特困老年人全部被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二是完善了困难老年人救助制度。按照身体失能状况,困难老年人每人每月可享受100元、300元、500元的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对入住养老机构的失能困难老年人,每人每月享受400、600元的入住补助。创建了百岁老人补贴标准和城乡低保标准联动的自然增长机制。百岁老人高龄补贴由每人每月100元提高到2013年底的530元。三是实现了老年群体生活补助标准动态增长。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为牵动,将老年人纳入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工作范畴,健全完善了以老年人为保障对象的最低生活保障、高龄补贴、老年优待等多项惠老制度,使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四是老年群体生活优待范围不断拓宽。2011年印发了《大连市老年人优待规定》,60—69周岁老年人到公园、博物馆和乘坐公交车等一律享受半价优惠,70周岁以上免费;65周岁以上老年人就医免收挂号费和就诊费;每年给予老年人优惠乘车和海岛优惠乘船等补贴。

(四)加大建设力度,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水平明显提升

大连市不断加大对老龄产业的投入力度,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水平明显提升。目前,全市共有各类老年活动中心、站、室1680个。为鼓励各地区建设老年活动场所,2011年起,大连市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在各区市县均建成一所2000平米以上的高标准老年人活动中心,活跃老年人文化生活。2012年底,全市完成了城乡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三年规划,建成255所城乡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大大提高了养老基础服务设施水平。全市现有养老机构300个,养老床位3.8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32张,提前完成国家提出的“十二五”规划每千名老人30张床位的目标任务。2013年,成立了大连市老龄产业联合会,紧紧围绕着生活照料、老年产品用品、老年健康服务等七大板块全面推进,努力形成一批养老服务产业集群。

(五)积极整合社会资源,老年人权益不断得到保障

目前,全市共有各类老年基层社会组织1万多个,社会组织成员达40多万名,老年义工3万多人。全市621个城镇社区、976个农村

社区(行政村),大都建有多个老年自治组织,占比分别达到97.4%和95.7%。这些老年社会组织在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学,参与社会管理,维护老年合法权益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各区市县都有老年法律援助中心,162个乡镇街道成立了法律援助工作站,1600个村(居)民委员会成立了法律援助联络点,实现了城乡法律援助四级网络全覆盖,积极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法律援助。对赡养费、抚养费等诉讼案件,各级法院予以优先立案、优先审理、优先执行。各区市县都成立了老年法律援助中心,162个乡镇街道成立了法律援助工作站,1600个村(居)民委员会成立了法律援助联络点,并在农村中心户设立法律援助信息员。修订了《大连市老年人优待规定》,在扩大优待范围、提高优待标准的同时,规定了老年人应该享有的权益及保障、保护措施。

(六)加大宣传力度,老年文化教育体育事业取得较大进步

大连市连续多年举办了国际老龄产业博览会,吸引国内外150多个企业参展,吸引了10万市民参观,借助展会平台大力宣传,提高大连养老产业发展活力。持续开展全民性的敬老爱老助老系列宣传教育活动,举办“孝亲敬老之星”、“大连市百名孝子、百名爱心老人”、“孝敬老人好儿女”等多种形式的评选表彰活动,在全社会形成尊老敬老的浓厚氛围。自2010年起,每年10月组织“敬老月”活动,开展走访慰问、政策宣传和文化体育活动,举办大连国际老年产业博览会,组织医疗机构为老人提供免费医疗体检等。截至2013年底,全市拥有各类老年活动中心、站、室800余个,社区老年文化、体育指导站2000余个,老年人文化体育团体达2500余个。全市初步形成了以大连市各类老年学校为主体,以老年人大学、老年课堂为补充的老年教育体系。

四、大连市养老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大连市人口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老龄事业尚不能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物质和文化需求,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压力凸显,加快提升社会养老服务水平的任务紧迫。

一是养老实际需求严重不足。一方面,受传统思维的影响,很多老年人不愿意将资金投入到养老产业,而是将资金存进银行,或者留给子女。另一方面,受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保障财力、职工工资水平和缴纳保障金的承受能力等诸多因素影响,大连市目前仍有相当数量的老年人特别是农村老年人生活十分艰难,抗风险能力十分脆弱,老年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范围有待进一步扩大,保障水平也需要进一步提高。

二是养老产品供给不足。老年用品市场虽潜力巨大,但产品供应与消费需求对接明显不足。随着老龄人口的日渐增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专门为老年人消费服务的“银发经济”应运而生,庞大的老年群体已成为一支重要的“消费大军”,无论是对食品、饮品、保健品、中老年医药、医疗保健器械、生活日用品还是娱乐用品,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需求。但目前老年用品供应与老年消费者需求对接明显不足,大部分老年人不知道在哪儿能买到可心产品,而仅有的几家开发、销售老年用品的商家则为寻不到有效客户发愁。同全国大部分地区一样,大连市的老年消费市场远未形成,巨大的商机还未成为市场消费的有效“卖点”。

三是养老服务形式都有待进一步扩展。目前,养老服务内容主要集中在家政服务、日常照料方面,内容相对单一;从其服务形式看,主要是服务人员“走进去”提供服务,老年人主动“走出来”到社区享受各种服务的相对偏少。要突破这些局限,根本途径就在于充分挖掘、调动、整合社区餐饮、娱乐、医疗、教育、家政等各种资源,共同营造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环境,实现居家养老服务的良性发展。

四是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覆盖范围和设施配备与广大老年人的需求相比仍存差距。现有的活动场所,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设施不完善、管理不规范的问题,使老年人强烈参与社区活动的愿望得不到很好地满足,从而出现活动不经常、参与不普遍等状况。全市缺乏一所综合性的养老服务中心,仅有的社会福利院是为精神障碍病人、孤儿、老年人等多种人员设置的,基础设施陈旧、活动场所不足、养老床位有限。

五是养老服务队伍规模和素质都有待扩大和提高。管理人员有热情、有干劲,但缺乏工作经验和管理手段;服务人员肯吃苦、不怕累,但文化水平低、专业服务知识匮乏。精神慰籍、医疗护理等深层次助老服务提供数量和提供力度不够。养老服务人员文化程度低及护理水平有限,助老服务队伍不稳定。在居家养老服务中,由于居家养老服务对象目前的有效需求不足,使得专业服务人员数量严重不足,而且专业化程度不高,绝大部分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不具备养老服务护理员的专业资质和执业资格。能够提供心理咨询、康复治疗的中高档养老服务的人员更是稀缺。为老服务志愿者队伍由于缺乏规范的组织和管理,队伍不稳定,服务质量不高。

六是老龄政策普及力度尚需加大。《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辽宁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的贯彻落实在基层还存在着盲区和死角,一些涉老部门和群众还不完全了解“一法一条例”的基本内容,老年人也不知道如何维护自身权益。尤其在农村,当老年人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不能及时运用法律来维权,老年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大。

五、加快大连市养老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老年人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也是维护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满足广大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老年人共享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是全社会的责任,对促进家庭和谐、代际和谐、社会和谐建设具有积极作用。

一是进一步强化政府的主导地位,不断增强老龄工作发展动力。将养老服务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列为服务业重点发展领域,进一步完备政府购买服务等政策措施,逐步建立健全养老政策法规体系、标准体系和监管体系。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和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抓紧制定大连市的实施意见。颁布实施《大连市老龄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4-2020)》,进一步明确我市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提出大连市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目标,切实将发展老龄事业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将老龄事业发展作为基本公共服务的重点领域和重要民生工程。对老年人开展养老需求评估,并以此为标准,匹配老年人养老需求和养老专业服务项目,建立统一的养老服务评估体系。统筹规划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完善扶持政策,吸引更

多民间资本,促进养老服务向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方向发展,推动老龄产业稳步发展,进一步优化市场资源配置,不断推动老龄产业快速发展。

二是强化公办养老机构的兜底作用。建立与大连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以满足老年人基本服务需求为目标,提供基本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紧急救援、法律服务、社会参与等服务的基本养老服务制度,切实保障好城镇三无老人和农村五保老人的“吃、穿、住、医、葬”等各方面需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切实做到服务及时、监管有力,加强全市公办养老机构的规划建设,尤其要确保这些机构的正常运行和规范管理,切实保障低保老人、遗属孤老等困难老年人养老服务。采取公办民营、委托经营等方式,积极推动公办养老机构改革。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和引导力度,激发各类服务主体活力,充分调动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和其他社会力量开展养老服务的积极性。争取将老龄事业经费早日列入财政预算,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以保障老龄工作的开展,进一步规范基层老龄工作,不断提升老龄服务保障水平。

三是扩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规模。加强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完善社区养老配套功能,建立健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标准和制度。建立市、区(市、县)、街道、社区四级养老服务组织网络和居家养老服务信息网络,争取将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慰藉和紧急救援等养老服务覆盖城乡所有老年人。培育护理员、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各类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开展社区居家养老医疗保健服务,强化公办养老机构基础保障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积极推进医养结合,加强养老机构的规范化管理。依托社区和专业养老服务机构、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既要发挥家庭在养老方面的传统功能,又要运用市场化机制,引导各类社会主体,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急、助医等上门服务。鼓励社区参与老年餐桌、社区日间照料等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运营和管理,形成居家养老的无障碍环境。建立起以企业和机构为主体、社区为纽带、满足老年人各种服务需求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

四是大力支持民办养老机构发展。制定优惠政策,支持社会力量进入养老服务领域,建设满足不同需求的养老机构。在资本金、场地、人员等方面,进一步降低社会力量建设养老机构的门槛,简化手续、规范程序、公开信息,为社会力量建设养老机构提供便捷服务。鼓励民间资本投资老年人的生活照料、产品用品、健康服务、文教体娱、金融服务、旅游等养老服务产业。引导民办养老机构向医养结合型方向发展,大力支持农村养老机构发展。培育一批带动力强的生产老年人产品和提供养老服务的企业,全力打造一批主导产业突出、产业链条完整、服务功能完善的养老服务业园区,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养老服务机构和一批养老服务产业集群。

五是不断健全养老产业保障措施。加强政策支持力度,促进养老产业健康发展。一是完善土地供应政策。要将养老机构等服务设施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合理安排用地需求。凡新建城区和小区,必须依据养老服务设施规划要求,由住建部门和民政部门实行规划和验收。二是完善税费优惠政策。落实国家对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和行政性收费减免政策。三是完善资金支持政策。要逐年增加财政性资金,支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扶持政策,设立养老服务财政专项资金,持续加大对养老服务业的投入。根据大连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适时调整和提高各类养老服务补贴标准。四是完善人才培养和就业政策。鼓励在连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开展养老服务学历教育,培养老年医学、康复、护理、营养、心理等方面专门人才。加快培养养老服务领域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把养老服务技能培训纳入城乡就业培训范围,采取政府补贴的方式,加大养老护理人员专业培训力度。

六是大力开发养老产品和服务。围绕老年人衣、食、住、行、医、文化娱乐等需求,突出抓好与老年人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行业的发展,不断优化老年人的基本服务。鼓励养老服务中小企业做强做大,重点扶持能够充分发挥我市产业资源优势的龙头企业。利用我市经济先导区的地缘政策优势,推进产业链条完整、服务功能完善的特色产业基地、养老服务业园区建设,形成一批产业链长、覆盖领域广、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产业集群。

七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浓厚敬老爱老社会氛围。加强宣传工作,充分发挥主流媒体作用,创新理念,让《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辽宁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深入人心,努力做到学法、知法、懂法、守法,营造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社会氛围。做好老年事业的引导工作,树立社会老龄意识、养老意识和尊老意识,凝聚社会共识。把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建设规划、通过开办老年专版、专栏、专题,进一步深化《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宣传。全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意识显著增强,为老志愿服务广泛开展,敬老、爱老、助老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弘扬。

参考文献:

[1]大连市人口和社会公共事业协调发展对策研究,李献诚主编,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12.5;

[2]养老大趋势: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的未来,魏华林、金坚强著,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2;

[3]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 2014,吴玉韶、党俊武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9;

[4]中国人口老龄化和老龄事业发展报告,姜向群、杜鹏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9;

[5]人口老龄化时代:人口正在如何改变全球经济和我们的世界,乔治﹒马格纳斯(著)、余方(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8;

[6]老龄化经济学(第7版),James H.Schulz(著)、裴晓梅(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

[7]人口老龄化与养老模式,苏振芳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2;

[8]2013大连统计年鉴,大连市统计局,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9]大连市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大连市统计局,2000;

[10]大连市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大连市统计局,2010;

[11]https://www.360docs.net/doc/b616360304.html,;

[12]https://www.360docs.net/doc/b616360304.html,.

社会养老保险历史沿革

社会养老保险历史沿革 现代社会养老保险作为一项基本的制度,最早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产生,已有一百来年的历史。目前由130个国家依据国际准则和本国实际,建立了各具特色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从发展过程看,共经历了五种模式: 1、救助型模式,该模式产生于资本主义初期。是一种为救助生活无来源者,由政府规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即贫困线),并对低于贫困线的老年人不论其交费多少,由国家出资,按最低需求和统一标准发放给养老保险金的一种养老保险方式。养老金的发放是低水平的,带有赈济色彩。 2、福利型模式,以西方一些老福利国家的筹资支付方式为代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一些奉行高福利政策的国家,将包括社会养老金在内的各种税收和基金作为调节个人收入的一种手段,通过对高收入者征收累进税收和基金作为调节个人收入的一种手段,通过对高收入者征收累进税和对低收入者发放社会保险金,实行高收入者的财富向低收入者的社会转移,并实行一整套“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险政策。国家高投入、高保险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缩小了社会成员间的收入差别,使老年人生活优裕,但也使国家背上了沉重的财政包袱,陷入“福利危机”。 3、国家保险型模式,以前苏联为代表。主要由国家包办养老保险,国家财政预算筹划养老金,按统一标准发放。这种做法把公平混同于平均主义,牺牲了效率,助长了社会养老保险的负效应,即依赖性和惰性,影响了经济的发展,也使社会养老保险金失去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处于低水平相对贫困的状态。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也曾实行过这种养老保险模式。 4、社会调剂型模式,亦称为传统型,以美国、德国和日本为代表。它在目标的选择上侧重效率,强调个人的责任,养老金的支付与交费和税率相联系,突出了权利和义务、公平与效率的对等关系。对国家的依赖性小,贯彻了互助原则,体现了自立、自主的养老保险意识,有内在的活力,但也需要以国家财政为依托。 5、储蓄金型模式,以新加坡、智利等国家为代表,是一种比较原始的自助型养老保险方式。该方式侧重于责任和效率,突出自我保护意识,带有强制储蓄保险的性质。由劳动者或劳资双方交费,以劳动者个人名义储存,年老时连本带利返还本人。缺点是不存在收入的再分配,互济性和低于风险能力差。贫困者的养老保险来源没有可靠的保证,而且储蓄养老金容易受通货膨胀的影响。

第三章-国外养老产业的发展经验

3.1 国外养老产业的发展历程 3.2发达国家的养老产业发展状况 3.2.1 美国 3.2.1.1 美国养老产业的发展状况 3.2.1.2 美国养老产业模式 3.2.1.3 美国的养老产业政策 3.2.2 日本 3.2.2.1日本养老产业的发展状况 3.2.2.2日本养老产业模式 3.2.2.3 日本的养老产业政策 3.2.3 英国 3.2.3.1英国养老产业的发展状况 3.2.3.2英国养老产业模式 3.2.3.3英国的养老产业政策 3.2.4 中国香港 3.2. 4.1香港养老产业的发展 3.2. 4.2香港养老产业的模式 3.2. 4.3 台湾的养老服务体系 3.3 国外典型的养老产业模式 3.3.1美国Del Webb 的太阳城模式 3.3.2日本的松下公司的高科技养老院 3.3.3莫斯科社会服务综合中心 3.4 对中国的经验启示 3.5 附录:案例研究 新加坡“乐龄公寓”

3.1 国外养老产业的发展历程 国外养老产业的发展和人口发展变化密切相关,归结起来可分为以下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8世纪后期至二战前,三代同堂的传统养老方式较为普遍,养老产业并未兴起 18世纪后期,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兴起和不断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大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从而推动了世界人口的第二次快速增长,引发了人类历史上第二次“人口革命”。这次革命使得出生率下降,世界人口进入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阶段。在这个阶段,三代同堂传统的养老方式较为普遍,祖孙三代共聚一堂,由家人为老人提供经济、生活、精神上的照顾,养老产业在这个阶段并未兴起。 第二阶段:二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各国都趋于老龄化,社会福利性质养老机构开始兴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生儿数量明显减少,人均寿命则上升到目前的66岁。这种双向发展使老龄化发展越来越快,全球几乎所有国家的人口结构都趋于老龄化。据联合国有关规定,一个国家65岁以上的老年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超过7%,或60岁以上的人口超过10%,使被称为“老年型”国家。全球已有72个国家进入“老年型”。 20世纪6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有关老年人的政策有所变化,法国、英国、联邦德国、意大利、瑞典、荷兰等国采取的做法是将老年人安置在专业化的或由福利机构照顾的场所、收容院等,并以此作为满足老年人对住房需求和社会需求的一剂灵丹妙药。 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社区养老服务业逐渐发展,并形成多种业态的服务业和配套服务业 20世纪70年代,人口老龄化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冲击明显增大,使其用于老年人的财政支出更加沉重,严重影响了其经济的发展。因此,西方国家纷纷建立了社区照顾服务政策,在不同的法定框架和资金来源下,为老年人所提供的养老金、住房供给、医疗保健、社区服务等在西方各国独立发展起来。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经济因素成为影响老年人养老保障和社区服务政策倾向的最重要因素,西方国家的老年人政策出现了以下趋向:一是从机构照顾服务转移到以社会形式、社区为基础的照顾服务;二是转为降低政府的直接作用并发展商业的、非盈利的和非正规的

最新养老服务产业的商业模式

随着中国快速进入老龄化,养老服务产业将成为中国未来经济的增长点之一已是不可忽视的事实。然而,商业化养老产业经过数年的发展,仍在摸索一套成功模式,大批的资本在喊出进军养老产业的口号后往往陷入“拔剑四顾心茫然”的境地。如何能抓住养老产业迅速发展这一市场机遇,实现自身发展,是众多试图在养老服务产业中占有立足之地的大小企业亟需回答的问题。 在中国复杂的政策和市场环境下,这个问题没有普适的解答。企业须从自身能力和资源出发,确定适合的商业和运营模式。在商业模式层面,企业首先应明确其目标客户,根据对消费者需求的理解设计具有吸引力的产品和服务,并决定盈利的模式。而在运营模式层面,企业应灵活选择自主经营或寻求适合的合作伙伴,以达到资源利用最优化。 市场潜力巨大 如同数十年前的西方社会一样,中国目前正经历着人口红利消失,社会步入老龄化的结构性转变。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显示,截至2012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占总人口的14.3%。此外,老年人口日益呈现高龄化、空巢化趋势,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剧增,这将进一步加剧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性和复杂性。 然而,由于中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在“未富先老”、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等复杂形势下发生的。中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养老机构床位不足、职业资格护工短缺、老年人产品缺乏等问题突出。例如:按照国际通行的5%老年人进入机构养老的标准,2011年,中国有650万个床位缺口;目前全国取得养老护理职业资格的仅有2万多人,按照国际上5∶1的护工需求量,缺口将近1000万个。 据推算,2015年中国老年人护理服务和生活照料的潜在市场规模将超过4500亿元,养老服务就业岗位潜在需求将超过500万个。未来中国老年人服务消费市场潜力巨大。 由于相关法律法规尚不成熟,缺乏有效的市场监管,养老机构资质良莠不齐,社会目前对养老服务行业存在着一定的信任危机。有关养老院安全状况堪忧、服

养老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docx

报告编号: 1576962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 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行业政策法规 重点企业分析 投资机会分析 市场规模分析行业宏观背景 行业研究报告 市场供需状况发展前景趋势 产业竞争格局行业发展现状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完整的调研分析工作, 使决策者在阅读完行业研究报告后,能够清楚地了解该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趋势,确保了决策方向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中国产业调研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616360304.html, 基于多年来对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该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注重信息的时效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

一、基本信息 报告名称: 报告编号:1576962←咨询时,请说明此编号。 优惠价:¥6750 元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网上阅读:uShi.html 温馨提示:如需英文、日文等其他语言版本,请与我们联系。 二、内容介绍 中国的老龄化是一个规模大且发展迅速的过程,比其他国家都要更快。据第 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国 65 岁以上人口比重为第八节 7%。全国 65 岁以上人 口比重为第七节 %,可以看到,我国老年人口比重已大幅上升。中国养老服务机构 为第三节万个,养老机构床位数仅为47 第六节万张,我国养老机构供给相对短缺。从总体上看,我国每百人所拥有的养老机构床位数较低,大体徘徊在1-2 张之间。这与发达国家 5-7 张的床位数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也与我国老年人对养老机构的需求有较大的缺口,养老机构床位数供给远小于需求,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人口老龄化一方面使得我国人口负担比加重,社会赡养率增大;另一方面也为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带来巨大机遇。一是对养老服务设施的需求不断加大。老年人口增多,特别是高龄、患病老年人众增多,对养老服务设施的需求也不断扩大,并且提出更高、更多方面的要求。二是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加大。因为老年人特

中国企业年金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中国企业年金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4.1中国企业年金制度变迁历程 企业年金在中国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2000年底《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的颁布到2004年5月1日《企业年金试行办法》的颁布为界,至 今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企业补充养老保险阶段、企业年金试点阶段和企业年金阶段。 从1991年国务院颁布《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提出企业可根据自身 经济能力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起,到2004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下简称“劳动保障部”)颁发《企业年金试行办法》、《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以下简称两个《试行办法》)之 前的时间里,中国没对企业年金投资管理和运营增值做出过任何明确的规定。两个《试行办法》实施以来,企业年金基金投资才有明确的规范。 4.1.1 企业补充养老保险阶段 从1991年开始到2000年结束,这个阶段企业年金被称为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这是我国企业年金的探索阶段。 1991年《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1991]33号)中第一 次明确提出提倡、鼓励企业实行补充养老保险。文件规定:“国家鼓励用人单位根据本单位 的实际情况为劳动者建立补充保险。” 1994年颁布的《劳动法》将其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国家鼓励用人单位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为劳动者建立补充养老保险。 1995年3月国务院又发布《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国发[1995]6 号文件),规定“国家在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保障离退休人员基本生活的同时,鼓励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型养老保险,由企业和个人自主选择经办机构”。 1995年12月劳动部制定并下发了《关于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劳动部发[1995]464 号文件),提出规范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若干政策意见,包括实施条件、决策程序、资金来源、计发办法和经办机构等,明确提出补充养老保险采用“个人账户”方式管理。 1997年7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7]26 号文件)再次提出,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大力发展企业补充养老保险。 1998年,国务院办公厅将制定补充保险政策和承办机构资格的认定标准及对补充基金实施监督,列为新成立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职能之一,由此奠定了建立和发展企业年金的 政策框架雏形。 在企业补充养老保险阶段,各地进行退休费用社会统筹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养老保险改革的目标、原则和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的框架。制度取向是鼓励企业实行补充养老 保险,劳动部门所属的社会保险管理机构等非营利事业单位,负责具体经办补充养老保险业 务。一些地方性试点性质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相继推出了地方试点政策文件,对补充养老 保险给予程度不同的税收优惠,这些地方性的政策探索推动了各地企业年金市场的发展。行 1文章出处:《中国企业年金投资运营研究》杨长汉著 杨长汉,笔名杨老金。师从著名金融证券学者贺强教授,中央财经大学MBA教育中心教师、金融学博士。 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研究员。

中国养老机构发展研究

收稿日期:2015-06-19;修订日期:2015-07-23 作者简介:吴玉韶(1962- ,福建三明人,全国老龄办副主任,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为救灾救济、社会福利、社会工作、老龄工作等;王莉莉(1980- ,河南鲁山人,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老龄服务、老龄政策。 *“中国养老机构发展研究”课题组作者:吴玉韶、王莉莉、孔伟、董彭滔、杨晓奇、罗晓晖、魏彦彦、柴宇阳、翟德华、刘吉。 ·老龄经济· 摘要:立足于厘清我国养老机构的概念、分类及地位作用,梳理我国养老机构的发展现状,指出我国 养老机构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提出我国养老机构发展的对策建议,为政府加快养老机构发展 和社会力量发展养老机构,提供决策参考和相关依据。 关键词:养老机构;发展;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TU24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898 (2015 08 - 0013 - 12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北京 100011 The Chinese Pension Institution Development Research WU Yushao, WANG Lili, KONG Wei, DONG Pengtao, YANG Xiaoqi, et al. (China Research Center on Aging, Beijing 100011,China Abstract :The report sorts out the concepts, classification and status of pension institution,

养老服务产业发展机遇及未来趋势分析

养老服务产业发展机遇及未来趋势分析 一、老龄化加快催动国家扶植养老服务的政策密集落地 截至2015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22亿,约占总人口的16%;65周岁以上老年人口1.43亿,约占总人口的10.5%。同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周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2.89个百分点,65周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1.60个百分点。 预测到2050年,我国60周岁以上人口数量达到4.8亿,占比将升至36.5%,人口年龄中位数也将升至49.6岁,无论是老龄人口数量还是老龄化速度都居世界第一位,我国将成为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 但与庞大的老龄人口相比,我国养老服务设施仍存在巨大缺口。“十二五”期间,我国养老服务床位数为669.8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30.3张养老服务床位,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随着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步入老年期,“421”家庭结构(即四个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渐成主流。一方面,由于生活条件的提高、医疗保障的提升,人均寿命不断延长,家庭养老压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社会养老体系不健全、养老支付能力不足等问题,让中国人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愈加不堪重负。 养老要解决的是每个人终生自立的问题。政府有责任让两代人收支平衡、让企业税率合理、让个人负担合理、让养老金合理。面对庞大的养老规模,养老服务人才短缺将是长期的问题。 与此同时,我国出生率的持续下降以及民众预期寿命的持续上升,让我国老龄化进程进一步加速,催生了对养老产业的巨大需求。我国养老行业2020年将迎来5万亿元的市场空间。 我国目前已初步形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将大力推进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 为应对严峻的老龄化压力,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养老产业发展的政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养老服务产业”。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养老作为“健康中国”的一部分,已被提升到国家战略性高度。 自国务院2013年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的标志性文件后,2014年,国家陆续推出30多项跟进落实的养老产业政策及指导意见,可谓是养老服务政策发布以来取得成效最多的一年,而这种趋势也一直延续到去年。 2015年4月份,国家发改委、民政部、全国老龄办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养老服务业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加大政府投入支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确保将政府用于

养老产业的发展态势分析

养老产业的发展态势分析 养老,从传统的养老方式到养老行业的出现,以及到养老产业的兴起,在世界上还是一个新生事物的短暂成长过程。西方发达国家有五十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则只有二十多年的时间。传统生活与社会进步的矛盾,循规蹈矩与摸索创新的交替,一直伴随着这个新兴行业的起伏兴衰。 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全球为之应对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的老人超过总人口数的10%时,即步入老龄化社会。根据联合国调查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世界60岁以上老龄人口已经达到7.37亿,约占总人口的11%,世界人口老龄化正快速增长。据联合国调查预计到本世纪中叶,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总数将达到20亿,占总人口22%。 据联合国发布的《2007年世界经济和社会调查报告》指出,世界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将难以阻挡,人口的老龄化将对人类社会产生长期而深远的影响,将影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到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 而人类对老龄化社会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从法国于1850年第一个步入老龄社会后,直到1948年法国人口学家索维发表了《西欧人口老龄化的社会经济后果》一文,学界才

首次初步界定了人口老龄化现象。索维的研究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做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为后续研究建立了一个基本架构。 1982年,联合国在维也纳召开了第一届世界老龄大会,并发表了《维也纳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在应对老龄化的实际行动中,人类逐渐认识到人口老龄化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在2002年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上,会议倡导各国积极行动,调整对策,尽可能发挥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机遇,并提出应积极发挥人口老龄化所蕴含的潜力。 中国是第一个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发展中大国,目前老年人口约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4。据中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统计发布的信息,截至2009年,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67亿,占总人口的12.79%,与2008年度相比,老年人口净增725万,增长了0.5个百分点。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老龄化呈现出了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高龄人口群体庞大,地区分布不均匀以及老龄化超前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等特点。 在老年人人口基数和增速方面,据联合国预测,21世纪上半叶,中国将一直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21世纪下半叶,中国仍然是仅次于印度的第二老年人口大国。预计到2020年中国的老龄人口将达到2.3亿人,到2050年将达到4.1亿,预计将占我国总人口的25.8%。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沿革与改革现状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沿革与改革现状 1.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历史沿革 (1)养老保险制度的初创期(1950~1957) 标志着中国社会保险制度建立的是1951年2月26日政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此条例对城镇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制度从实施范围、实施内容、待遇标准等方面做出了各种具体的规定。 (2)养老保险制度的扩充、发展期(1958~1966) ①国务院在1958年2月9日和3月7日分别颁布了《关于工人、职员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关于工人、职员退职处理的暂行规定》,至此,养老保险从劳动保险条例中脱离出来,成为了独立的、统一的企业、机关的养老保险制度。 ②为了解决城镇集体经济中从业人员及他们的退休养老问题,1966年4月20日发布了《关于轻、手工业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社员退休统筹暂行办法》和《关于轻、手工业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社员退职暂行办法》,建立了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的退休统筹制度。 ③在1958年、1959年,国务院还颁布了有关军人的退休管理的规定,在制度方面进一步完善了养老保险体系。 (3)养老保险制度的停滞、倒退期(1967~1977) ①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养老保险的组织管理机构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原有的退休、退休制度也近似于瘫痪,造成了实际上的干部、职工的终身制。 ②1969年2月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国营企业财务工作中几项制度的改革意见》(草案),使原有的养老保险制度失去了社会统筹的功能,职工的退休养老成了其所在单位内部的事务,使社会保险退化为企业保险、社会保障倒退为企业保障。 (4)养老保险制度的恢复期(1978~1986) 1978年6月2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和《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这标志着养老保险制度从此进入了制度恢复期,但同时也将1958年统一起来的企业和机关退休、退职制度重新分化为两个分离的制度。 (5)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发展期(1986~) ①从体制上对传统养老保险制度革命的标志是1986年7月12日国务院颁布的《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 ②1991年6月26日,为扩大传统养老保险的缴费基础,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明确了养老保险制度的社会统筹,意味着现代养老保险制度将从此得以确立。 ③1993年10月15日,国务院颁布《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统筹问题的批复》,确立了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原则。 ④1995年3月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进一步确立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原则。 ⑤1997年7月16日,国务院根据两年来各地方的实践,颁发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提出了“七统一”。 ⑥1998年3月成立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全国的社会保险体制进行统一的管理。

养老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报告编号:1576962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完整的调研分析工作,使决策者在阅读完行业研究报告后,能够清楚地了解该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趋势,确保了决策方向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中国产业调研网https://www.360docs.net/doc/b616360304.html,基于多年来对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该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注重信息的时效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

一、基本信息 报告名称: 报告编号:1576962←咨询时,请说明此编号。 优惠价:¥6750 元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网上阅读:uShi.html 温馨提示:如需英文、日文等其他语言版本,请与我们联系。 二、内容介绍 中国的老龄化是一个规模大且发展迅速的过程,比其他国家都要更快。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国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为第八节7%。全国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为第七节%,可以看到,我国老年人口比重已大幅上升。中国养老服务机构为第三节万个,养老机构床位数仅为47第六节万张,我国养老机构供给相对短缺。从总体上看,我国每百人所拥有的养老机构床位数较低,大体徘徊在1-2张之间。这与发达国家5-7张的床位数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也与我国老年人对养老机构的需求有较大的缺口,养老机构床位数供给远小于需求,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人口老龄化一方面使得我国人口负担比加重,社会赡养率增大;另一方面也为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带来巨大机遇。一是对养老服务设施的需求不断加大。老年人口增多,特别是高龄、患病老年人众增多,对养老服务设施的需求也不断扩大,并且提出更高、更多方面的要求。二是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加大。因为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人身体较弱,有病的相对较多,对卫生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对医疗要求越来越高。三是引起社会需求结构新变化。老年人特殊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特征,产生了不同于其他人口群体的特殊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这预示着在社会总需求中,老年人需求市场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同时为满足老年人特殊需求而形成的养老产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预计到期末,全国老年人口将增加至第二节亿,届时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将达到2400万,65岁以上空巢老人将超过5100万;到2025年,中国老年人口总数将近3亿,到2050年,我国将有第五节亿老年人,也即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是老年人,而且按照现在我国老龄化发展趋势,人口老龄化比例从20%提到30%只需20多年的时间,发展非常迅速。预测到2020年,养老床位需求为729万张,2025年底全国养老床位应达到900万张以上。

关于养老机构的调查报告(完整版)

报告编号:YT-FS-8009-45 关于养老机构的调查报告 (完整版) After Completing The T ask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Plan, A Report Will Be Formed T o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Encountered, Reveal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Future Ideas. 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Prosperity

关于养老机构的调查报告(完整版) 备注:该报告书文本主要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任务后形成报告,并反映遇到的基本情况、实际取得 的成功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揭露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今后设想。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 修改和使用。 我们**区养老机构调查小组由邓义、王蕴玲、王晓燕和徐建华组成。3月6日,我们接到协会“授渔计划”走进敬老院“益行夕阳”活动的安排,在**市万宝集团4s店的大力支持下,集中3月13日和20日两天时间,对**区8个养老机构的经营状况进行了调查,现已全部调查完毕,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区有正式注册的养老机构8个,注册床位数731,实际入住460人,入住率达62%,最大入住老人年龄105岁,最高收费(单间全护理)2600元,最低收费600元,共有护工81人,厨师(包括厨房工作人员)16人。这8所养老机构全部通过该区民政局考核验收合格,卫生条件达标,正式注册,证照齐全。但是,这8家

养老机构中,由于居住、设备和环境条件不同,存在较大的差异。最大的注册床位达260个,最小的才30个;最高入住率达82%,最低只有38%。这些养老机构的负责人的素质也是参差不齐,有的曾经是医务人员,自身就有护理保健知识,如温馨家园养老公寓;有的曾经是厨师,具有一定的食品烹调技能,后来转行到养老行业,如安乐居养老院。在这些养老机构中,由于经营规模不同,其经营方式也有较大的差异,有的是公建民营,如龙华老年康复颐养园,由**市二运公司投资,个人承包经营,规模较大,设备较好,管理规范;有的是家庭作坊式,全家甚至亲戚朋友齐上阵,设备和环境还存在一定差距。 在这8家养老机构中,无论经营方式如何,其负责人都有一颗敬老爱老之心,他们都说:虽然盈利不多,但是敬老养老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自己也有老的时候,现在社会正向老龄化发展,国家和社会对养老问题越来越重视,我们更应该尽到自己的责任,为入住的老人服好务,减少痛苦,愉快的度过晚年生活。

养老服务产业化doc资料

“养老服务”和“养老服务产业化” 讨论“养老服务产业化”问题,首先需要明确“养老服务”的内涵。从近几年这一领域的政策文件和研究成果看,对“养老服务”存在着广义和狭义的两种理解。广义的养老服务,是指“一切为满足老年人特殊需要而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行业的总称,其外延至少包括家政服务业,医疗护理业,保险业,老年理财业,老年休闲娱乐业,老年用品,老年旅游,老年教育,老年文化体育,老年心理咨询等行业”(潘海生、曹小锋,2009)。湖南省第三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其专题研究报告《养老服务与产业发展》中也认为除传统意义的养老服务业外,养老服务还包括老年食品业、老年用品业、老年医疗保健业、老年保险业、老年旅游业、老年文化教育业等(国家发改委产业司,2006)。在广义的“养老服务”中,有些如老年保险、老年食品、老年用品等实行产业化各方面并无歧义,有些如老年文化教育体育等一般认为不宜产业化,因此从广义层面讨论“养老服务产业化”似难以深入。狭义的养老服务,则是指为老年人提供家政服务、疾病护理、精神慰藉等生活照顾性质的服务。正是这一类养老服务成为现阶段和未来较长时间内老龄化中国急需发展的新型服务业,也正是这一类养老服务存在着该不该产业化的很大争议,并主要由于产业化的方向不明而导致这类养老服务发展缓慢。因此,本文所讨论的“养老服务产业化”主要是指这一类养老服务的产业化。 理论和经验研究都表明,老年人获得生活照顾性质的服务的方式,或学术界通常所说的“养老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家庭养老”,包括由子女或亲属提供建立在血缘亲情基础上的义务型的照顾服务,以及因老人身体条件允许而实行的配偶互相照顾或单身老人的生活自理。第二种是“居家养老”,准确地说应是“居家养老+社会服务”,指老人居住在自己家中,由于种种原因无法由子女亲属提供服务或自我料理,需要社会提供上门服务,也包括老人白天去托养照护机构、场所接受社会提供的照料服务,晚上仍回家居住的情况。第三种是“机构养老”,是指老人离开自己的住宅,居住在养老院、敬老院等专门“养老机构”,接受由“机构”提供的各类生活照顾服务。需要指出的是,实行机构养老的老人,并非一定是无子女或与子女分居两地,也并非一定是老人身体状况较差无法自理。相当多的入住“机构”的老人,其实是追求提高生活质量。在上述三种老年人获取生活照顾服务的方式中,本文所讨论的重点又是居家养老服务和机构养老服务的产业化问题。 那么,什么是“养老服务产业化”呢?这需要首先讨论什么是“产业化”。可能由于“产业化”的内涵过于丰富和复杂而难有共识,《辞海》1999年版尚无这一词条。但从该词的结构看,“产业化”(industrialization;commercialization)的概念是从“产业”的概念发展而来的。根据《辞海》1999年版,“产业”,一是指私有的土地、房屋等财产、家产;二是指各种生产、经营事业。可见,产业是和财产相联系的,工业、商业这些“产业”,可以理解为是通过生产、经营获得财产或使财产增值的活动。因此,所谓“产业化”,就是使一定产品和劳务的提供和交换成为较大规模的营利性的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我们关于“产业化”的这一理解或许还不完备,但是我们着重强调的是,“营利性的生产经营活动”是这一定义的核心。对此加以展开,产业化所要求的产品和劳务的交换应当是供需双方的商品交换,必须遵循价值规律。投资者期望通过这种交换实现资本的增殖,从业人员期望通过这种交换实现自己的劳动价值。正是这种交换构成了“营利性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也正是这种交换才能在社会需求存在的时候,使一定产品和劳务的提供和交换发展成具有较大规模的产业。 如果我们把“产业化”定义为“建立在商品交换基础上的,使一定产品和劳务的提供和交换成为较大规模的营利性的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那么,所谓的“养老服务产业化”就是建立在商品交换的基础上,使“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等老年生活照顾服务成为营利性的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使养老服务发展成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具有较大规模的现代服务型产业。

养老产业现状以及未来发展前景趋势分析

养老产业现状以及未来发展前景趋势分析

目录 CONTENTS 第一篇:养老地产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养老产业市场刚需大趋势---------------------------------- 5第二篇:养老产业现状分析立足做好养老地产市场需求与发展---------------------------------- 7第三篇:养老产业现状分析养老产业走向智能化---------------------------------------------------- 9第四篇:北京某科技园养老产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案例--------------------------------------- 11 一、项目名称------------------------------------------------------------------------------------------------ 11 二、项目背景------------------------------------------------------------------------------------------------ 11 三、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 12第1章:养老产业项目总论------------------------------------------------------------------------------ 12 1.1前瞻可行性研究步骤-------------------------------------------------------------------------------- 12 1.2养老产业项目可行性研究基本内容 -------------------------------------------------------------- 12 1.3前瞻汽车后市场项目可行性研究结论 ----------------------------------------------------------- 12第2章:养老产业行业市场分析与前瞻预测--------------------------------------------------------- 12 2.1养老产业项目涉及产品或服务范围 -------------------------------------------------------------- 12 2.2养老产业行业前瞻市场分析 ----------------------------------------------------------------------- 12 2.2.1盈利情况分析--------------------------------------------------------------------------------------- 12 2.2.2市场竞争分析--------------------------------------------------------------------------------------- 13 2.2.3进入壁垒分析----------------------------------------------------------------------------------------- 13 2.3养老产业行业市场前瞻预测 ----------------------------------------------------------------------- 13 3.3养老产业项目建设地条件对比 ---------------------------------------------------------------------- 13第3章: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13 3.1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现状----------------------------------------------------------------------------- 13 3.1.1中国养老产业发展历程--------------------------------------------------------------------------- 13 3.1.2中国养老产业所处阶段--------------------------------------------------------------------------- 13 3.1.3中国养老产业需求分析--------------------------------------------------------------------------- 13 3.1.4中国养老产业供给分析--------------------------------------------------------------------------- 13 3.2中国养老产业投资效益----------------------------------------------------------------------------- 13 3.2.1中国养老产业营收规模--------------------------------------------------------------------------- 13 3.2.2中国养老产业成本规模--------------------------------------------------------------------------- 13 3.2.3中国养老产业利润规模--------------------------------------------------------------------------- 13 3.2.4中国养老产业投资效益--------------------------------------------------------------------------- 13 3.3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瓶颈----------------------------------------------------------------------------- 13 3.3.1中国养老产业供需瓶颈分析--------------------------------------------------------------------- 13 3.3.2中国养老产业政策瓶颈分析--------------------------------------------------------------------- 13 3.3.3中国养老产业观念瓶颈分析--------------------------------------------------------------------- 13 3.3.4中国养老产业配套设施瓶颈--------------------------------------------------------------------- 13 3.4中国养老产业发展趋势----------------------------------------------------------------------------- 13 3. 4.1中国养老产业发展升级趋势--------------------------------------------------------------------- 14(1)宏观机制升级 ---------------------------------------------------------------------------------------- 14(2)养老模式多元化 ------------------------------------------------------------------------------------- 14(3)养老服务信息化 ------------------------------------------------------------------------------------- 14

医养结合养老院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医养结合养老院(养老中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项目背景 目前我国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目前,世界上主要的养老服务模式有三种: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和家庭养老。西方发达国家建造了大量老年福利机构。养老产业是一个与众多行业相关联的朝阳产业,产业链延伸甚广,包括老年人用品、养老金融产品、医疗保健、养老机构等多个方面。同时,还能带动养老保险、老年地产等诸多行业的发展,具有显著的经济带动效应。 基于中国“未富先老”的国情,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中国养老问题日渐严峻,在此基础上,中国出现了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三种养老模式。

(1)家庭照顾 中国传统养老模式以家庭养老(也称家庭照顾)为主,即养老的物质需要和生活照料由家庭成员提供。 (2)机构养老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在社会福利设施建设方面有了较大的投入,尤其是在政府对老龄化问题的重视下,机构养老的建设有了很大的改善。各种营造类家庭气氛的养老机构纷纷成立,致力于让老人在晚年获得更多家庭的温暖与感觉。此外,各种机构更加重视以人为本,以客为主的服务建设,要让老人真正成为机构的主人,从而使老年机构照顾的质量有了保证。机构服务观念的改变和政府政策的支持是机构照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3)社区养老 社区照顾,是指动员社区资源、运用非正式支持网络并联合正式服务所提供的支援服务及措施,让有需要的人在家里得到照顾,从而能够过正常生活,达到与社区的融合。 图表:中国养老模式比较

2.完善的软、硬件设施丰富、保障老年人的生活 3.帮助老年人重新融入社会,达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目标 4.市场化的养老方式可有效提高养老服务的供给质量 3.社区养老福利色彩较浓,一般情况下,收费标准较机构养老低 2. 良好的社区照顾比机构照顾费用昂贵,这是由于社区资源的分散和专业人员的稀少所造成的

我国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研究

我国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研究 发表时间:2018-05-08T11:11:12.060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2月下作者:司媛 [导读] 据统计,2016年,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已经超过2.3亿。预计202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 司媛 (中共重庆市梁平区委党校,重庆梁平 405200) 摘要:据统计,2016年,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已经超过2.3亿。预计202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老年人口迅速增加在带来养老压力等一系列问题的同时,也带来新的商机。银发经济能否被挖掘到位将决定中国能否善用第二次人口红利,为经济发展找到新的着力点。老龄服务业是中国老龄产业中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行业,有着巨大的消费市场和发展潜力,具有形成产业集群的突出特点和优势,是老龄产业发展中的优先领域。老龄服务业在满足老年人服务需求、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养老服务产业 2017年3月国务院发布《“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规划提出到2020年多支柱、全覆盖、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健全。近年国内养老产业市场规模发展迅速,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7.8万亿元,CAGR为11.8%。目前中国养老产业已经形成养老金融业、养老用品业、养老服务业和养老房地产业四大板块。养老服务产业指的是为老年人提供必要的生活,医疗卫生、康复护理等服务,满足老年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基本需求的产业。从养老服务产业市场前景分析来看,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养老服务产业需求日益凸显。养老服务已经成为老龄化社会的基础性公共服务。2016年12月国务院《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养老服务业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要降低准入门槛,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推动公办养老机构改革,繁荣养老市场,提升服务质量,让广大老年人享受优质养老服务。这表明我国对于养老服务业的发展规划思路已经从单纯的事业,逐渐过渡到事业+产业,打破了多年来,我国的养老服务大都由政府兜底,从事业层面进行规划的现状。但发展至今,除收入比较低的贫困老年人仍由政府兜底外,大量的中高收入以上的老年人的养老服务仍需要通过市场机制来满足。由于我国养老服务产业发展起步较晚,面对老年人口的迅速增加,以及对养老服务多层次的需求,我国养老服务产业面临严峻挑战。 一、我国养老服务产业面临的挑战 (一)政策体系相对比较滞后 长期以来,我国的养老院只能提供养老而无法医疗,而医院只能医疗而不能提供养老服务,使得养老院里的老人经常要奔波于家庭、养老院和医院之间,不仅得不到及时救治,还给家人和社会造成极大负担。医的主管部门是卫计委,养的主管部门是民政部。对于长期照护来说,单一的医疗护理属于医学范畴,是由卫生部门主管,而单一的家庭照料是社会学范畴,归民政部主管。长期照护并没有对应的主管部门,相关标准体系、支付体系、权利利益责任等各方面规范都有待落实。 (二)行业标准、市场规范的缺失 我国养老服务业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且市场经济体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整个市场的规范性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养老服务业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缺乏有力的行业监管机构,造成养老服务产业的产品和服务总体质量不高。 (三)投资体制还不健全 过去,国内的养老机构主要由政府主导,几乎没有什么营利性的存在。现在,市场格局变了,政府主要承接低收入老人,市场和社会承接中等收入和高收入老人。据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市场上超过60%左右的民营养老机构亏损,30%左右的持平,10%左右的微利。目前看,仍然是国家投资多于民间投资,虽然民间资本投入在增加,但都是在利润的驱使下,民营资本大多处于观望状态,临时的多,长期的少,还缺少长效机制调控资金投入。 (四)专业人员缺口大 我国当下失能半失能人员约3500万,假设3个老人需要一个护理员,那国内市场应需1000多万养老服务人员。而我国养老机构人员从业者不到100万,持证上岗的人数不足2万。按国际标准,照顾失能老人所需要的护理人员比例应是2:1,即2个护理人员照顾1个老人,但国内目前情况是一个护士负责10个老人,国内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缺口在千万名以上,尤其是针对失能、失智老人的专业护理员,更是稀缺。 (五)农村养老形势严峻 过去老龄化速度比较快的是上海、北京和浙江,按照现在最新的普查来看,老龄化最快的是中西部地区。据调查显示,我国农村“空巢老人”一般超当地老年人口的一半,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这一现象更加突出,再加上农村养老服务发展缓慢,农村留守老年人的养老形势非常严峻。 二、发展养老服务产业的路径 (一)加强立法监管,实现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规范化 加强养老服务业工作机构和群众组织的建设,加强相关立法,加大对养老服务业的监管力度,推进养老服务业的规范化、标准化,使之能逐步形成完善的行业标准和规范的监管机制。 (二)开发社会资源,实现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 政府应对各种性质的养老服务机构提供优惠政策和措施。对于国家与民营机构共同投资的养老机构,应当允许赢取微利。对于民营养老机构,应当允许营利,并为其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统筹城乡,实现养老服务均衡化 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农村地区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步伐,加大政府对老龄事业特别是农村和边远地区老龄事业的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