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与科学的惊人“巧合”

佛经与科学的惊人“巧合”
佛经与科学的惊人“巧合”

佛经与科学的惊人“巧合”

2014年05月23日 07:42

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综合

佛经与科学的惊人“巧合”(制图:晓愚)

佛教所说的极乐世界到底有没有呢?

在我们还未针对问题作出分析之前,要请您且先看看,一些关于佛教与科学十分惊人的巧合:

●古人普遍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佛却说地不是方的,而是圆的,佛经中做“地轮”。

此事后来科学发达了,测知地的确是圆的,叫做“地球”。

●《华严经》和《梵网经》等记载,华藏世界,如云似海,重重无尽。

近代世界著名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以数理证明宇宙是四度空间的连续体,认为宇宙是膨胀的,而且是极其宏大乃至无穷无尽的!他引用“相对论”来说明质量与能量所表现的一个静的宇宙和一个动的宇宙,两者间的错综组合,形成了变化莫测的宇宙。这与佛教所说的重重无尽的宇宙观,相当接近。

螺旋星系,华严经记载为:回旋型(图片来源:资料图)

●佛教说,百亿须弥,百亿日月,构成一个三千大千世界,那只是一佛之化土而已。

所谓“三千大千世界”,即一千个太阳系为一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现代的天文学家已探测到在银河系中,有著本身发光如同太阳的恒星近十亿个,依理推测应有三百亿个之多。并在太阳系的空间,还有数不尽、算不清的星云星系,而且每一个星球都有至少一或两个类月球卫星。这与佛教所说的百亿须弥、百亿日月的数目,可谓不谋而合。

宽边帽星系,华严经记载为:轮辋形(图片来源:资料图)

●佛经还说,世界无量,众生无量。

一九六八年,英国剑桥大学天文物理学家安东尼-休伊什研究小组的成员乔斯林-贝尔,发现了自外太空发射的神秘电波讯号,这和已往星球所发出的稳定讯号不同的是,贝尔接收到的讯号是脉动的,是一种每隔十五秒固定显现一次的影像。于是许多人都相信她找到了外太空生物存在的证据。根据该小组的归纳,

这种脉动电波是来自距离地球二百光年的一个自转的星球。由于她的这个发现,使到休伊什与其指导教授马丁-赖尔爵士获颁一九七四年的诺贝尔天文学奖。尽管科学家认为脉冲星上不一定有生命存在,但是世界最著名的天文学家美国的卡尔-萨根博士坚定的认为,宇宙中存在生命的星球数量之多,是无法计算的。这一观点已经成为当今宇宙天文学研究的基本共识。

被称为爱斯基摩星云的NGC 2392。佛经载:圆满光明形(图片来源:资料图)

●佛教把宇宙分为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即有淫食二欲的众生所住的世界;色界即已无淫食二欲但还有色身的众生所住的世界;无色界即连色身亦无但住心识于深妙禅定的众生所住的世界。

现代科技通过电子光学望远镜,已可探视到太阳系之外有银河系、河外星系,及搜集到与我们的宇宙不同的第二宇宙(反物质宇宙)及第三宇宙(性质不明)所射出的电波,甚至已截收到来自五十亿光年远距离的星球电波!

格麦兹的汉堡包星云,华严经记载为:门闼形(图片来源:资料图)

●人有生、老、病、死,世界也有成、住、坏、空。

英国剑桥大学的宇宙物理学家弗列德-霍助教授,曾于一九六四年在英国皇家学会发表了一篇论文,提出他所发现的新的重力理论,说明宇宙的起源。他认为星球与银河系可能有开始、进化和终结,宇宙中每一星球,在其一生中均进行着一种周而复始的循环,即在大爆炸之后又重新组合。此外,鲁汶大学教授刘梅特尔创导而为多数科学家信服的原始爆炸学说,也认为宇宙有起源、发展和毁灭的过程,这一理论也已成为当代宇宙科学的基础理论。凡此种种,莫不与佛教的宇宙观相一致。

●有一次,佛坐在恒河岸边,他的弟子取了一钵水给他,他告诉其弟子:“一钵水中,八万四千虫。”

此事至到十五世纪末叶,科学家发明了显微镜,以之向水中一看,这才发现里面的确存在密密麻麻无数的细菌。

方形星云,华严经记载为:普方形(图片来源:资料图)

●最可贵的是,佛教指出宇宙一切万有,都是“缘起性空”。

“缘起”就是众缘和合而生起,也就是一切都由各种的条件组合而生而有的意思;“性空”则是说凡是依靠众缘的组合而生而有的事物,都没有真实的自体,缘聚则生,缘散则灭。

证诸事实,宇宙万有,的确样样皆缘起性空,就以人体为例,佛教说人体乃由地(固体)、水(液体)、火(温度)、风(气体)四大元素所组成。现代的化学说,一个成人的身体,是由大约16%的碳,8%的氢,3%的氮,1.5%的钙,1%的磷,0.5%的其他原素,再加上70%的水所组成。

再者,科学家又用化学的方法,将一切的物体分解之后,得出许多微细的粒子叫做“分子”,它是由更小的粒子“原子”构成的,因此科学家们得出一个结论,就是一切的物体,最初都由同质或异质的原子(后来又发现在最微小的原子之中,尚有电子、质子、量子)结合而成分子,然后再由分子构成一切的物体。科学家们的此一结论,不正是证明佛教之所说:一切万有,小至微尘,大至宇宙,无一不是缘聚则生(有),缘散则灭(空)的吗?

以上所举之数据,在在说明,科学越进步,就越能证明佛教的正确性。单单一个“缘起性空”,就把宇宙的真理、人生的实相,一语道破,也使到一切皆由神或上帝所创造的神话,都无立足之地。难怪亚洲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印度文豪、大诗人的泰戈尔要说:“我认为释迦牟尼佛乃世上最伟大的圣哲!”(见泰戈尔作《论佛祖及佛教思想》一文。)又英国近代著名的数学家、哲学家和举世公认为最杰出的逻辑学家的罗索也说:“各宗教中,我所赞成的是佛教。”(见《当代名人演讲集》中〈罗索谈宗教问题〉。)

世人一定会感到很惊奇,佛祖释迦牟尼现身人间,根据“世界佛教友谊会”于一九五○年在锡兰(即今之斯里兰卡)哥伦坡举行第一次会议时,公认佛降生于公元前六二三年,涅槃于公元前五四三年,也就是说佛乃降生于距离今天约2600多年前的古代,这比中国的老子、孔子更早。那时没有现代数学、物理学,也没有先进的科学仪器,佛又凭什么竟能对宇宙的一切一清二楚呢?

假如您是一位对佛教素有研究的人,自然就不会感到惊奇了,因为您明白佛是一位世出世间(世间和

超世间)的大圣人,佛眼洞视一切,看到一切,他对宇宙中的一切都了如指掌,所以能够清清楚楚的、明明白白的把事实真相说出来。

科学的精神在于拨开现象探索真理,而佛教早在二千六百多年前便已打破现象的世界,揭开宇宙与人生的秘密了!

所以尽管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到了叫人目眩境地,然而就今日太空科学所发现的宇宙真相来看,尚属粗浅。佛在二千六百多年前,便已说人类只不过是地球的过客而已,人类生死往来的范围是三千大千世界(约等于一个银河系),而大千世界又其数无量。但我们的科技,直到今天,莫说相等于一个银河系的大千世界,就连银河系中的太阳系都还未能搞清楚,乃至早已发现的九大行星(近年科学家又打破九大行星概念,把原本的冥王星排除在大行星之外,成为八大行星),也没有哪一位科学家能把它的事实真相说得清楚,往往后说推翻前说,至今依然众说纷纭。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有二:

其一,我们的地球,在太空中,只如一粒微尘,人类要从地球上去证实大千世界,实属不可能;

其二,再伟大的科学家,也只是一介凡夫而已,他们没有神通,更没有佛眼,根本不能像佛那样亲眼看到宇宙的事实真相,只能根据数据、物理和科学仪器来作分析、归纳、推演,这就难免一知半解,莫衷一是了。

总之,没有身历其境,如何能说出其真相呢?这就是科学家难以突破的困境。这也就是佛教合乎科学又超乎科学的地方。

佛也在二千六百多年前,就已向世人介绍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了,说极乐世界就在我们这个世界的西方,离此十万亿佛土(一佛土就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亦即一个银河系)。但放眼看看我们现代的科技,连太阳系中的九大行星都搞不清楚,更遑论离此十万亿个银河系之外的极乐世界了。在现阶段若硬要科学证实极乐世界,无异“缘木求鱼”,那是绝不可能的事。

对于科学至今尚不能证实的极乐世界,我们又凭什么来确认它的存在呢?在博大精深的佛法里面,有一个教人如何衡量和判断事物之有无的“三量”:

1、现量。即不用意识思索,单凭直觉就能证知的境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又如人手接触到火,就能立刻肯定它的存在是。

2、比量。当见到远处有烟,就知其处必有火,或听到隔壁有说话的声音,就知其处必有人是。

3、圣言量,又名圣教量,即由圣人(指佛)的言教,或圣人所说的经典,才知确有其事。正如极乐世界,要不是由佛介绍和推荐,我们根本无从获知在广漠无边的太空中,竟有如此一个既奇异又美妙的世界存在一样。

此“三量”乃佛教的“因明学”,亦即现代人所说的“逻辑学”,它亦相等于现代哲学思惟方式的

“辩证法”。但现代“逻辑学”和“辩证法”,就缺少了佛教所特有的不但放诸四海而皆准,而且历万古而常青的“圣言量”,所以两者绝对不可同日而语。

我们就是凭著这种佛教所特有的、且又充满真知灼见的“圣言量”,而坚信西方确有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的。

我们之所以对这种“圣言量”信心十足,毫不怀疑,另外还基于以下几个理由:

第一、著名的《金刚经》说;“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佛绝对是一位讲真话、讲实话、所讲皆符合事实真相、不讲骗话、不讲自相矛盾的话的大圣人。

第二、在佛陀向世人推介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时,在场听经的人,有许多是十方来的大菩萨,如观音、势至、文殊、普贤,以及未来佛弥勒等等,此外尚有许多的大阿罗汉,他们皆具六神通,皆能亲见亲到极乐世界,如果是佛信口开河,无中生有,决定瞒不过他们的。

第三、佛有“广长舌相”,此相乃佛三十二相之一,常人三世不妄语,舌能伸出舔到鼻尖,三大阿僧祇劫不妄语,舌薄广长可覆面,而释迦佛即是如此。除了佛,世间谁有此能耐呢?如果连佛的话都不信,还有谁的话可信呢?

我们还常听人说,未曾亲眼看到就相信便是武断。对此,另一位著名的佛教学者方伦居士答得好,他说:“大家都没有天眼,不曾看见过极乐国,也都没有神通,不曾到过极乐国,所以不应执定极乐国为有,若执为有,便是武断,这话是对的。但是,没有天眼和神通的人,若执定极乐国为无,是不是也武断呢?既是不曾看过到过,怎么可以遽说为无呢?就因为大家都是凡夫,所以说有说无,都没有资格,这样就要遵从‘圣言量’,以佛所说为依归了。自己既无通慧,佛言又不相信,那就成为天下最顽固的绝物了。”

看了上面我们所举的科学越进步就越能证明佛教的正确性的数据,再加上佛充满真知灼见的圣言量,极乐世界到底是“有”还是“无”的问题,相信您必已找到答案了吧!

附:《大方广佛华严经华藏世界品》中描述道:

诸佛子。彼一切世界种。或有作须弥山形。或作江河形。或作回转形。或作漩流形。或作轮辋形。或作坛墠(shàn)形。或作树林形。或作楼阁形。或作山幢形。或作普方形。或作胎藏形。或作莲华形。或作佉勒迦形。或作众生身形。或作云形。或作诸佛相好形。或作圆满光明形。或作种种珠网形。或作一切门闼形。或作诸庄严具形。如是等。

华严经-华藏海世界种

佛法与科学

佛法与科学 作者:广超 发布时间:2010-02-26 来源:《网海莲舟》 今天,我们来谈谈“佛法与科学”。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科学。从佛教的观点来说,科学是人类以有限的能力,观察后所得到的结论。根据佛法,人类的能力之所以有限是因为人类有某种障碍,在佛教称为“所知障”。所知是所知道的东西,障是有障碍。就是这个“所知障”限制了我们对世间观察的准确性。 若以现在的观点来看石器时代原始人的科学,我们就会说他们的科学已经落伍了。那什么叫科学落伍呢?所谓科学落伍,就是说现在我们所认为这样做是对的,这样子才是最科学的,到了以后也不是了。也就是说科学不是永远对的,而一个接受科学的人,应该先接受这点。 举一个例子来说,关于光线的理论在科学里曾经有过一个很大的转变。在爱因斯坦(Einstein)发现相对论(Relativity)以前,人类认为光是走直线的。但是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以后,却说因为有地心吸引力(Gravitational Force)等的影响,光线会弯曲,而不一定是直的。 爱因斯坦发表了这个理论后,有些人不能接受,因为他是用数学证明出来的。但是后来通过观察星辰的运转证明了他的理论是对的。太阳系(Solar System)里有颗土星,这土星有个卫星(Satellite)绕着它旋转。根据他的推测,当这个卫星还被土星遮住的时候,人们就应该看到它了。那是因为从这个卫星发射出去的光被地心吸引力弯曲了。后来人们利用高能的天文望远镜证明了这件事实。 所以说科学是我们以有限的能力所得到的结论罢了。 这个结论在当时的情况底下是对的,以后就不一定了。所以我们对科学需要有这样的一种认识态度。我们不应该迷信科学。很多人迷信某一种宗教,

佛教的科学性

宗教文化知识讲座 论文题目:佛教的科学性 佛教的科学性 这里,我要谈谈佛教的科学性。当下许多人一提到佛教便把它与迷信、不科学的宗教联系起来。比如有记者见到有人以猪祭祀,便写了一篇题名“千斤大猪,菩萨有福”的报道,足以显示其对待佛教的

荒诞态度。其一,佛教是戒杀生的,怎么可能会提倡用猪祭祀呢?其二,这位记者在不了解佛教的情况下,竟误把大地当菩萨。可见一些有知识文化修养的人都不是真正了解佛教的内涵,甚至达到了盲目无知、人云亦云的地步。对于学习了十几年科学知识的我们,是否应该摈弃先入为主的观念,用科学的精神,客观的公正的,对佛学,以及我们现在的科学观,世界观进行重新的认识。 (一)、正确认识佛教 什么是佛?《太上感应篇》有云:“聪明正直之谓神”。佛是觉着之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者称为佛。也就是说,“佛”是一个大智、大悲与大能的人。释迦世尊摒弃太子之位而自甘修行,思考宇宙人生一些本质现象,最后顿悟。之所以说释迦牟尼能成佛,强调的不是佛的“神性”,而是他的“人性之顿悟解脱”。。佛教是从大觉的佛陀──释迦释尊的大悲智海之中流露出来,那是充满了智慧、充满了仁慈、充满了光明、清凉、安慰的一种言教,根据这种言教的信仰而建立之教团形态,便是佛教。 作为一门学科,佛教与其他哲学一样,在其首要研究对象任务的确立上达成一致:宇宙的真相是什么。既世界观。唯物思想是无神论的,唯物论者证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有三种论据:其一,精神为物质的属性。其二,精神为物质的结果。其三,精神为物质之一。。凡是宗教,无不信奉神的创造及神的主宰,佛教却是彻底的无神论者;唯物思想是无神论的,佛教却又坚决反对唯物论的谬误。强调“世界是永恒存在的”,精神与物质是一体的,正如手心与手背的关系,是“一

禅修与认知神经科学

作者:原军超,西南民族大学宗教学硕士研究生。 曾在震后北川中学心灵花园工作站服务两年。 今天主要跟大家分享的是,西方关于禅修与认知神经科学的一些研究现况。 1.佛教与科学的对话 藏传佛教在西方传播的过程中,有很多人加入进来,其中不乏科学家的身影。科学家总会不自觉地把自己以前的学识,用在对佛教或者对禅修体验的理解上。所以说佛教也需要有一个途径,更好地让现代人理解佛法到底是什么。沈家祯先生说过:“科学知识的辅助,就像坐在一个汽船里驶往汪洋的彼岸,远比乘几千年前的帆船要容易得多。”

引用爱因斯坦的一段话,大体意思是说:未来宗教将是一种宇宙宗教,它应超越人格上的上帝与避免神学的教条。它包括自然界和精神两个方面,应该建立在一种宗教感的基础之上。这种宗教感更多的是一种统一性的体验。他认为佛教符合这种描述。爱因斯坦还说过,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共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其实这种交流在20世纪80年代时就已经开始了,每年会议都会有一些论文集,在台湾有翻译的版本。 第一届交流会议在1987年举行,议题是佛教与认知科学的对话,成果为《优雅的桥梁,关于佛教与科学》。第二届是1989年举行的,主题是佛教与神经科学的对话,也发表了论文。第三届在1990年举行,是关于情绪和健康的讨论。这几届都是藏传佛教与现代科学的交流。 1992年主题是关于睡眠、做梦与死亡,1995年主要是利他伦理学还有慈悲的讨论,1997年就开始讨论新物理学与宇宙论。 1998年之后,是关于量子物理学的认识论和东方冥想,2000年讨论消极情绪,开始考虑心理健康的问题。

2001年主题是关于心脑与情绪之间的转化,它奠定了藏传佛教与西方认知神经科学家亲密合作的基础。科学家们请了一些高僧到美国实验室去做具体的禅修实验。议题重点是科学家和佛教徒应该怎样来合作,怎样运用现代脑科学的一些仪器(比如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EEG——测量脑电波,它们均在心理学以及认知神经科学应用较多),来研究禅修对我们的知觉、情绪、大脑的影响。 现在神经科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就是关于神经的可塑性问题,是有关记忆、注意力以及心理的作用,到底能不能让脑神经发生变化的问题。会议成果《训练你的心灵,改变你的大脑》(台湾译)。 2002年是讨论物质和生命的本质,2003年进行身、心、智研究。 2004年是以夏令营的形式讨论神经可塑性,2005年是关于禅修 的科学性和临床应用,2006年主题是慈悲与科学,2007年开始讨论 单一原子的宇宙。2007年后半期开始讨论一个重要的问题,请一些直接受禅修影响的心理疗法(比如正念认知疗法)的创始人到印度,一起来讨论关于正念、慈悲与抑郁症的治疗。 2.从认知神经科学看禅修

佛教与科学

佛教与科学 杨振宁 因为对科学感兴趣,我高考时报考了物理系。在大学读书时及毕业后就对佛学兴趣日浓。今天我想从科学的角度谈谈我的佛教观。 佛教是科学的、理性的,是符合科学精神的。科学是理论和实践的总和。科学理论和科学实践相影响、相促进。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中获得了新发现。而这些新发现又不能用原有的科学理论来解释时,人们就提出各式各样的假说。 一种假说被大家广泛接受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它的理论体系必须是自洽的,即它必须自圆其说,不自相矛盾的。 第二,它必须对已有的发现能够准确地描述,即这种假说能自圆其说,并且是符合现有的科学实践的。 第三,根据这种假说能够得出一些推论和预言,而这些预言能够被将来的实验和观测所验证。当越来越多的推论和预言得到验证时,这一科学假说就得到科学家的广泛接受,而这一科学假说也就被称为科学理论了。 如果这一理论描述、解释和指导的对象广泛而重要,这一理论就被称为伟大的科学理论,如牛顿力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牛顿力学适用于所有宏观物体(非微观粒子尺度)在非接近光速运动时所遵循的规律,相对论能描述所有宏观物体在相对光速而言的低速,以及接近于光速的高速运动时的规律。 这二种理论被提出的时候,它们能解释人们用旧理论解决不了的问题,并且根据它们所作的推论和预言都被以后的大量观测所证实。相对论是牛顿力学的推广,牛顿力学是相对论在低速时的特例。 因为这二种理论的适应面非常广大,因而牛顿和爱因斯坦被公认为是最伟大

的科学家。他们的理论是最伟大的科学理论。卫星上天、潜艇入海、运动比赛、天文观察等都受这种理论所描述的规律的制约。 同样,佛教也完全具备科学理论的三大特性。首先,佛学理论是自洽的、圆融的。四圣谛概括了人生多苦的现象,指出人生多苦的原因,指明了涅槃入灭的方向,指出了修习正道的道路,佛教的发展形成了众多宗派,各宗各派有各自独特的理论依据和修习方法,其基本的理论和目的是一致的。 其次佛陀成道后提示了宇宙和人生的根本道理,解释了社会和人生的种种现象,更重要的是听从佛陀开示修习的许多人都体验到了佛学所指出的种种境界,因而佛教在当时就得到许多人的拥护,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我要强调的是佛教的实证性。听从佛陀的指示,依法修行的人都能或多或少地证实佛陀所言之不虚。佛学不是纯粹理论性的哲学,而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实证科学,虽然它包含了伟大的哲理。依佛学修行实践就是学佛。 第三,佛学描述的一些自然现象对达到相应修行功力的人而言是一种实践观测,而对于普通人众来说则只能姑且信之,但对今人的自然科学的观测结果而言,就是伟人的科学预言。佛陀在千百年前就说过:一钵清水中有微虫八万四千,以及有关宇宙结构的三千大千世界等,这些都为现代科学中的微生物学和天文学所证实。 现在有些人会对佛教不够了解的情况下指责佛教是迷信、是不科学的。其实这些人中相当一部分对科学也是了解不够的,是对科学采取迷信态度的,是缺乏真正的科学精神的。佛教的六道轮回的因果报应说往往被人攻击为迷信。这种人的论据之一就是有人做恶事也没得恶报。有人做好事也没得好报。其实这是对六道轮回业力成熟才得果报了解不够。论据之二便是因果轮回怎么没人看得见。

佛教哲学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比较

佛教哲学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比较-研究成果 摘要: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是当代我国人民最信奉的哲学。但最近几年,以儒、道、佛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哲学正有一种复兴的趋势。作为对当前党中央倡导的“解放思想”的回应,我们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与佛教哲学进行了一个初步的对比。我们撰写本文的目的有二:一是希望兴起对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与佛教哲学比较的热潮,通过相互间的深入比较,取长补短,最终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体系;二是就教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专家和佛教哲学理论家,通过对我们的指导与帮助,使我们的认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通过初步的比较,我们似乎越来越感觉到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与其它哲学作比较研究十分有必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真正的辩证唯物主义,也只有这样,才是真正地响应党中央“开展新一轮解放思想运动”的号召。 1引言 众所周知,哲学是关于人生观、世界观的学说,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是涉及到意识与物质、思维与存在、自然与社会等各种现象而超越于各门具体学科的学说,并对人们认识世界提供总的方法论和指导思想。根据对哲学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形成不同的哲学理论,它们包括:利他主义,反现实主义,佛教哲学,儒家思想,享乐主义,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理想主义,非现实主义,逻辑正确主义,悲观主义,道家思想,自我主义,乐观主义,理性主义,现实主义,唯美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非理性主义,斯多噶主义,存在主义,形而上学,功利主义等等。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是当代我国人民最信奉的哲学。但最近几年,以儒、道、佛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哲学正有一种复兴的趋势,本文的两位作者也加入了这股热潮,在业余时间阅读了一些儒道佛哲学思想的书籍。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佛教也是一种哲学,本文称之为佛教哲学。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曾说:“宗教是整个世界总的理论,它是包罗万象的纲领。”中国早期著名革命家章太炎则说:“佛法……与其称为宗教,不如称为哲学的实证者。”并且佛教也是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在历代高僧大德对释迦牟尼佛的经文教义进行解释和注疏过程当中,形成了许多的流派,比如中观派和唯识派等等。关于对中观学派思想的开创者龙树菩萨的认识,前苏联科学院院士彻尔巴茨基教授在《佛教涅槃概论》中说:“龙树应列入人类伟大哲学家之一。”他还把龙树的中观思想和英国现代哲学家布拉德烈以及德国伟大思想家黑格尔的哲学观点进行相互比较后说:“布拉德烈对于日常世界中差不多一切的概念,如事物和性质、关系、空间与时间、变化、因果、动作和自我等都一一加以驳斥,与龙树的否定论互相吻合,这是很令人注意的。从印度人的观点来看,布拉德烈可以说是一个纯正的中观派的哲学家;在这些相同之外,在黑格尔辩证法和龙树的辩证法之间或者可以发现更重大的亲切的类似。” 再者,佛教的思想理论也并非盲目或随心所欲地发展起来的,它建立在严密的推理论证基础之上【1】。在藏地寺庙中曾有过的上千座辩经院就是一个明证,在这里佛法乃至人类思想中许许多多的概念和观点都要通过理性的检验。所以恩格斯也在《自然辩证法》中称赞:“佛教徒处在理性思维的高级阶段。”又说:“只有辩证的思维才是有效的。只有东方的佛教徒和希腊人处在人类辩证思维的较高发展阶段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有一篇研究释迦牟尼佛和黑格尔的文章,从文章的内容可看出黑格尔的辩证思想,是受到佛教思想影响的。而对于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历史渊源作过研究的人们都知道,马克思辩证思想则是与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与黑格尔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佛教中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并直接影响到世界包括古今的很多大哲学家和大思想家,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者也承认的,如恩格斯在《世间论》中说:“人类到释迦牟尼佛时代,辩证思维才成熟。” 另外有一些人以为佛教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佛法里所有的教义和理论也是凭空

有禅意的优美句子

有禅意的优美句子 本文是关于经典句子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有禅意的优美句子 1、大肚能容,容世间难容之事;开口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 2、幽冥路,忘川河,奈何桥前叹奈何… 3、无常便是有常,无知所以无畏。 4、浮生如此,别多会少,不如莫遇。 5、烽火烧,几时了。冠翎梦,故里情。碧落上,黄泉下。千山雪,月光泻。等待伊,相思情。寒衣调,一阙歌,唱不尽情丝万缕,柔肠千结。是今生相伴,或来世再惜?淡褪了的记忆,消散了的芬芳。 6、释尊,人生八苦,生、老、病、死、行、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如何无我无相,无欲无求。 7、妖,人,鬼,魔,仙,何处是最统一的归属?不过一群红尘痴人,看不破的悲愁。 8、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 9、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10、一切有为事物,皆为因缘和合的结果 11、岁月随心,终会淡然。 12、山中已经花发,你可是那山居雅客? 13、笛子就是那洒脱不羁逍遥自在游戏人间的浪子。

14、长安楼里,我数细雨,煮红尘一樽以念卿。 15、世人嗟叹知音难觅,其实难觅的不是知音,而是一颗平静淡然且自得于世事的心,只愿今生随月共舞,邀月共眠。 16、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17、古琴可定我意,古筝能醉我心;古琴看破红尘,古筝看淡红尘。 18、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19、愿经千世轮回,万劫不复,请君安息…… 20、倾我一生一世念,来如飞花散似烟。 21、终是红尘人,亦染红尘事…… 22、干净的痛苦一定会沉淀,沉淀成悠闲。悠闲是痛苦的终结,痛苦是悠闲的代价。 23、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24、纵然是七海连天也会干涸枯竭。纵然是云荒万里也会分崩离析。这世间的种种生离死别,来了又去犹如潮汐。 25、何人独倚明月楼?何人琵琶语凝愁?思如扣,沾衣袖,世人皆云琵琶恼,谁叹曲中忧? 26、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27、自为红绡帐里,公子情深;始信黄土垄中,女儿命薄。 28、宿命不被鬼神左右长江毕竟东流,山水天地只在脚下逗留。矗立在北风凛冽中挥袖,远处旗风猎猎雄兵百万何等风流。

我理解的佛学与科学的关系----我的信仰

信 阿姨: 您好!首先祝您生日快乐! 妈妈和爸爸到您那,希望你们一起度过快乐的一段时光。 有时我觉得,您就象我的另一个妈妈,虽然不常一起,但只要想起您,总觉得心里暖暖的。记得九三年我在您那儿的事吗,你们给的那段温暖时光,影响了我的一生。那时我很喜欢跟您去你们矿上的图书馆借书看,我常常想起那时的事,如果没有那段时光,也许今天我不会对生命以及生命的意义有了自己的感悟。 在那时,我曾看过一本《知道一点相对论》的书,是介绍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书,写得还算浅显,当时勉强能看懂。由于这本书,我才接触了比较先进的物理学、宇宙学理论。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寻找一个问题的答案,那就是我是谁?我了解我自己吗?为什么我不能控制自己的思想和 自己的行为?当我读高中时,我就察觉到,虽然我很想努力学习,考个好成绩让母亲满意,可为什么自己就不能控制自己去努力学习呢?为什么那么喜欢看小说、玩呢?我是谁?如果我就是我的思想,那我的思想为什么控制不了我的行为?再后来那段考学不顺,没有工作的时光,又让我对生命

有了厌倦感,让我思索:我为什么一定要活着?如果生命是痛苦的,为什么我不能选择死亡? 再后来,思考的问题越来越多:为什么人一定要遵从道德,什么是真正的道德?为什么人要受苦,苦的根源在哪里?是因为制度不好吗?怎么才能让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呢?如果有了真正的民主与自由,是不是每个人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了? 带着这些问题,这二十年来,我比上学时变得爱读书了,也不停地边看书边思考。 去年十月,才在一个很偶然的机缘下,我找到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向。 刚开始妈妈听我说相信佛学的时候,她很不高兴,担心我走入歧路,变得莫名其妙,神经不正常。快半年过去了,妈妈现在不那么担心了,听我讲对佛学的理解,也能听得进一些了。当我说想把这些领悟和您谈谈时,她还很支持。您是我的另一个妈妈,我也希望就此听听您的意见。下面我就谈谈在佛学的启示下,对以上所探求问题的一些认识,希望您能指出其中不对的地方,以帮助我更好地认识生命和生命的意义。 现在的物理学已经发展到能用科学实验而不仅仅是理 论去观察原子内部的粒子运动了,也能观察电子、光子等微粒的运动。科学家们在观察中发现了波粒二象性现象的存

佛教的宇宙观 佛教对人类的起源和宇宙的形成是怎么描述的

佛教的宇宙观:佛教对人类的起源和宇宙的形成是怎么描述的? 2012-03-23 字体:大中小 答:有2种描述,分别在阿含经里和楞严经里,前者是随顺一般众生的根器而进行的不了义描述,后者是随顺大根器的众生而进行的了义解说。 1)阿含经里的描述:我先简单白话说一下:劫尽的时候,众生死后,都转生在了光音天,受用自在,自身有光明,也有神通。之后,有些光音天人命终,来到了我们这个世界,刚来的时候,仍然和在光音天上一样,自身有光明,也有神通,可之后,由于贪图吃喝,逐渐变得皮肤粗糙,并且不会飞行,身上的光明也消失了,天地一片黑暗(因为当时没有日月,是靠天人身上的光明照耀的)。 接着,吃的少的,样貌庄严的,就嘲笑吃的多的,样貌丑陋的,由此,世间初次产生了骄慢心与嫉妒心,于是,甘美的地肥消失了。而此时,男人和女人逐渐产生了情欲,于是便建造房屋,行非法事,淫欲产生,世间便有了胞胎。 这个时候,虽然地肥消失,可是每天却都有自然而生的粳米,大家每天定时去取,有人懒惰,就一天取好几天的,然后呆在房间里慢慢吃,于是大家争相效仿,粳米被一抢而空,不再每天生长,于是没有粳米的就去偷有粳米的,此时初次产生偷盗,失主拉着小偷去告状,小偷不承认,失主就殴打小偷,此时就初次产生了妄语和殴打。 为了防止类似偷盗事件再次产生,大家开始划分田界,并且共推了长老来维持秩序,此时,就产生私产和国王,之后,以此类推,人类社会就形成了。 原经文比较长,我就不粘贴了,您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看看《长阿含经》里《世纪经》的《天地成品》,里边对人类的起源和宇宙的形成有详细的描述。 2)楞严经里的描述:我也先简单白话说一下:由于妄心攀缘妄境,两个交织在一起,就将我们本具的真心隐没,由此,就产生出了相分和见分,相分衍生出山河大地世界,见分衍生出我,开始分别我和你,于是,由此二者相互交织,开始产生六道轮回等种种分别境界,于是,你现在看到的这个世界,这些人,就逐渐产生啦。 原经文也是很大一篇,有兴趣您可以去看看楞严经,倒是有其中有一个偈子比较精简,您可以参考一下: 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新都宝光寺。 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顾问团玄若法师作答)

佛法与现代文明

佛法与现代文明 陈兵教授 人类文明,沉睡般度过了漫长的史前蒙昧时代,又踽踽跋涉,穿过六千年有遗留信息的历史尘烟,到近两三个世纪,方才进入加速前进的阶段。这是一个兴起于西方的、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时代。物质文明在西方的发达,被认为植根于古希腊哲学和犹太教传统思想,其实主要是被资本增殖的贪婪欲望所鼓动的工业化的直接产物。工业革命大大开发了人类的工巧技术,创造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得多的财富,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空前的便利,使人类得以大自然主宰者的姿态顾盼自雄。随工业革命俱来的科技革命,大大扩展了人类的知识,使长期以来被人们敬畏的自然界迅速揭去了神秘的面纱,变得日益清晰可辨。科学成为人类全部文化的轴心,使各种新兴人文思潮都不得不象走马灯般围着它转。工业革命、科技革命制造了一系列社会矛盾和社会变革,掠夺、战争、革命、动乱,无不以它为杠杆。工业革命、科技革命还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将一切传统思想纳入科学的价值判断框架,使几千年来君临人们思想王国的各种宗教大大贬值,急剧衰落。总之,近代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社会结构和人的生活方式,搅乱了人的内心世界,真可谓天翻地覆,乾转坤旋。 自从步入二十世纪以来,物质文明的发展益加迅猛。在两次世界大战后所产生的厌战心理笼罩下,形成了近半个世纪以来较为和平稳定的世界局势。在此期间,工业和科技的发展更加风驰电掣,一日千里。今

日发达国家中普通公民的物质享受,大概足以令中世纪的国王艳羡。知识膨胀的速度越来越快,目前已达三年增长一倍。各种新学科蜂涌而现,令人目不暇接。人的足迹已从月球向太阳系边缘进军,标志着地球人在开始上升为太阳系人。地球随信息传递和交通航运的发达而日益“缩小”,一个一体化的世界文化正在形成中。然而,在这物质文明与人类理性的发达臻于极盛的繁荣外观下,也暴露出诸多危机,人类精神的贫乏和行将使整个人类毁于一旦的危险,令头脑敏锐的东西文化精英深深忧患,进行对近现代文明乃至全部西方文明的反思,探索拯救文明危机的出路,企望着一轮智能旭日的升起。在这种心态下蓦然回首,人们发现从古代东方的地平线上早就放射出灿烂的曙光,东方古代哲人的深刻智能,尤其是在东方影响最为深广的佛法,从反思近现代文明的角度被重新认识,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现代文化人的关注。 以现代人的眼光看,佛法与现代文明的关系,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现代文化尤其科学的发展,表现出与佛法遥相接轨的趋势;二、佛法蕴藏着堪以拯救文明危机的睿智。 一、现代科学与佛法遥相接轨的趋势 在近现代科学思潮冲击下,“科学主义”泛滥,人们唯科学之马首是瞻,以科学为标准取舍一切,宗教,被目为与科学背道而驰的迷信、愚昧,非宗教成为文明进步的表现,“宗教与科学水火不容”、“宗教是科学的死敌”,直到时下尚为不少近代文化的遗老遗少对宗教与科学所持的基本观念。戴着宗教帽子的佛法,当然也不在例外,然而,现代科学的新成果,在在表现出与古老佛法相近似之点,甚至往往作了佛法

佛教与科学的当代对话

佛教与科学的当代对话 ——以佛教空性论与量子理论为线索 2008-06-05 13:53:15 作者:王萌教授来源:北京自然辩证法通讯,2004年第2期浏览次数:7939 文字大小:【大】【中】【小】 宗教与科学是人类社会中两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它们的对话是处于分裂状态的人类文化寻求自我融合的一个必要途径。佛教文化作为传统的宗教文化形态之一,在与科学的对话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当代科学的进展,佛教与科学的对话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认识和揭示这一重要的文化现象背后的意义,对于深化科学的哲学反思和促进现代文化的融合都是极为必要的。 一、佛教的空性论与现代物理学的量子革命 佛教以义理的宏富玄奥而著称,佛教的空性理论就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这一古老的理论超越巨大的时空跨度与当代科学的量子理论联系在一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思维的深刻统一性。 1.佛教的空性概念及其宗教含义 空性(sunyata),音译作舜若多,指空之自性、空之真理。佛教认为,空性就是依空而显之实性,它是一切法(dharma,指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真实本性。在此意义上,“空性”与“空”(sunya)的概念具有等同的含义。空性的思想,表达了佛教的基本立场,也是佛教根本区别于其他宗教之处。佛教讲空,有人空与法空二义。人空表示没有一个恒常主宰的“自我”(atman)本体存在,即自我的实体为空;法空则认为诸法皆幻,并无实体存在。 佛教讲空的根本依据,在于佛教的缘起观点。缘起法则认为诸法由因缘和合而生,无固有自性,无自性故空。在佛教历史上,讲空最彻底的是龙树开创的大乘中观派。该派认为,“空性”者,即是诸法实相,即是法性,是真如。具“空性”见者,即了达佛法正见;具“空性”观者,即证悟世界的实相。这种认识,在龙树的《中论颂》中表示为:“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对于佛教的“空性”概念,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第一,它包含着深刻的哲学意蕴,是对一种世界观的高度概括和理论抽象。第二,它反映了佛教的宗教特征。佛教谈空,有其特定的宗教目的,那就是使人破除对一切事物的实在性认识,领悟现象之后的“实相”,从而超出生死,趋于“涅槃”。对于这一点,现代佛教的理论巨孽印顺有清楚的表达:“从觉证来说,空是一切法的真实性,是般若——菩提所觉证的。……空、无生、寂灭等,是大乘的甚深义。为什么被看为最甚深义?这是世俗知识——常识的、科学的、哲学的知识所不能通达,而唯是无漏无分别的智慧所体悟的。这是超越世间一般的,所以称为甚深。”([1],p.177)印顺法师是以佛教的“二谛”说来区分“空”的“甚深义”与“世俗”知识的,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佛教空性说所具有的“宗教真理”的性质。因此,从根本上说,佛教的空性概念是基于佛教的宗教实践的理论概括,它同现代科学对于经验世界的解释有着不同的本性。 2.量子革命及其哲学意义 量子力学理论是继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之后现代物理学领域的又一次革命性的突破,但它的影响却远远地超出了物理学的范围,在哲学乃至宗教领域都引起了热烈的反响。著名科学史家丹皮尔(W.Dampier)在描述这一物理学革命时说:“旧的唯物论死亡了;而甚至

带有禅意的句子

带有禅意的句子 [标签:栏目] ,带有禅意的句子 1、恬淡,是一种心态,一种空灵,一种品质,一种超脱,一种对世事沧桑的理解。 2、最爱芳香何处,花落菩提深深,随缘即应,落花潋滟。 3、生活是一位睿智的长者,生活是一位博学的老师,它常常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为我们指点迷津,给我们人生的启迪。 4、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5、当你劝告别人时,若不顾及别人的自尊心,那么再好的言语都没有用的。 6、所谓的放下,就是去除你的分别心是非心得失心执着心。 7、生死殿中相逢初见,不眠五夜青灯寂焚香轻拈。 8、此去经年,悲欢离合变,转瞬沧海桑田。 9、金钱和权势的确迷人,但它仅能装饰我们的外衣,却装潢不了我们最真实而贫乏的内在世界。 10、我们的生活圆满了,工作圆满了,这才是真正的圆满。如果我们的生活没有圆满或工作其一没有圆满,另外得到一个圆满有什么用? 11、心善,事事皆善;心美,事事皆美。 12、得不到的东西,我们会直以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为你对他了解太少,没有时间与他相处在起。当有天,你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么美好。 13、整顿衣巾拂净床,一瓶秋水一炉香。不论烦恼先须去,直到菩提亦拟忘。 14、生命不是一场赛跑,而是一次旅行。比赛在乎终点,而旅行在乎沿途风景。 15、执着如泪,是滴入心中的破碎,破碎而飞散。 16、你如果相信别人会对你好,那你是糊涂,你是迷惑颠倒。 17、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18、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痛苦的,没有例外的。

19、人生短短几十年,不要给自己留下了什么遗憾,想笑就笑,想哭就哭,该爱的时候就去爱,无谓压抑自己。 20、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21、运动使人充满生机活力,音乐使人充满浪漫快乐,思考使人充满智慧理智。 22、无常面前,不分老少,人人都是平等的。 23、多用心去倾听别人怎么说,不要急着表达你自己的看法。 24、热闹中以冷静的眼光看待一切,就会省去许多烦心事;冷落时存一份向上的心,才能享受到许多真乐趣。 25、只有自己的心障碍自己,别的没有什么障碍。不相信不可思议的东西,就见不到宇宙人生的真相。 26、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因缘生灭法,佛说皆是空。 27、你可以忘掉失败,但不能忘掉教训;你可以忘掉昨天,但不能忘记历史;你可以忘掉苦难,但不能忘却艰辛;你可以忘掉伤疤,但不能忘却耻辱。 28、要了解一个人,只需要看他的出发点与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29、彩云一点菩提心,操纵夷獠在纤手。 30、生活,原本是苦辣酸甜,心累了,不妨靠岸,淡去浮华,静品浅藏;禅意人生,让生命深刻。 31、我们要为快乐而生活,为自信而前行,为辉煌而攀登,为理想而奋斗,为事业而尽力,为祖国而献身,这样才不枉此生。 32、能控制自己怒意的人,已经打倒了最大的敌人。 33、万物在说法,看你如何着眼;一切是考验,试你如何用心。 34、迈开脚步,再长的路也不在话下;停滞不前,再短的路也难以到达。 35、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放入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36、古曲,求心,求情,求知音。没把心放平也就没有必要去倾听了。 37、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着,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38、个个恋色贪财,尽是失人身之捷径;日日耽酒食肉,无非种地狱之深根。 39、毗舍浮佛偈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

描写禅意的句子

描写禅意的句子 导读:本文是关于描写禅意的句子,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能看到自己的缺点最殊胜,能改正自己的错误才能解脱。 2、你把自己放在最高处时,实际上你在最低处;你把自己放在最低处时,实际上你在最高处。 3、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 4、能控制自己怒意的人,已经打倒了最大的敌人。 5、一个人的心,如果澄净了,就日日是好日,夜夜是清宵,处处是福地,法法是善法,那么,还有什么能迷惑,染着我们呢? 6、给生活贴上梦想的标签,那些普通的日子就升华了,平淡的时光染上华丽的色彩,点石成金,就是这么回事。 7、一切自知,一切心知,月有盈缺,潮起潮落,浮浮沉沉方为太平。 8、声在闻中,自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 9、人生如旅,亦哭亦歌,曲终人散时,不过是痛者自痛,伤者自伤。 10、随缘不是得过且过,因循苟且,而是尽人事听天命。不要太肯定自己的看法,这样子比较少后悔。 11、一切有为法,尽是因缘和合,缘起时起,缘尽还无,不外

如是。 12、芙蓉白面,须知带肉骷髅;美貌红妆,不过蒙衣漏厕。 13、总有起风的清晨,总有绚烂的黄昏,总有流星的夜晚,给自己一份洒脱,学会对自己说:生活,没什么大不了。 14、大海失去了巨浪的翻滚,就会失去雄浑的个性;沙漠失去了风沙的狂舞,就会失去原本的壮观。 15、为生命留下一点空白,为这个骄躁不安的世界留一点空白,哪怕只是一点点,却能挽救无数溺水的精神失陷者。 16、我虔诚地站在轮回前,等待下一段尘缘。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空守千载。再见之时,流年何踪? 17、妖,人,鬼,魔,仙,何处是最统一的归属?不过一群红尘痴人,看不破的悲愁。 18、你不必和因果争吵,因果从来就不会误人。你也不必和命运争吵,命运它是最公平的审判官。 19、幽风传来了谁的轻吟?昔日羽冠少年郎,今朝却向了何方?手把琵琶无心独酌,只恐独落了心伤。才子天涯两两相望。夜凉如水佳人如梦。 20、多少人要离开这个世间时,都会说出同句话,这世界真是无奈与凄凉啊! 21、用伤害别人的手段来掩饰自己缺点的人,是可耻的。 22、雷震风号天怒现,怒降霹雳西风焰,前尘消散尽如烟。 23、倾我一生一世念,来如飞花散似烟。

佛教缘起理论与混沌理论的几点比较

收稿日期:2004-03-01 作者简介:杨荔薇(1973-),女,河北赵县人,四川大学宗教研究所,博士生。 2005年5月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May ,2005第37卷 第3期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 Vol.37 No.3 佛教缘起理论与混沌理论的几点比较 杨荔薇 (四川大学宗教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64) 摘 要:缘起理论是2500多年前的佛教中就已存在的古老的理论,该理论与现代新兴科学理论———混沌理论具 有很多相似性,如整体性思想、内在随机性与因缘和合、混沌序与因果律等;但相似中又蕴涵着相异,突出表现在宇宙观、认识论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缘起理论的独特视角对于混沌理论的发展具有一定程度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混沌;缘起;相似性;相异性 分类号:B94,N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18(2005)03-0074-04 佛教的缘起理论是两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 佛成道时的证悟,是佛教思想的核心和基础,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和深刻的义理。该理论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新兴起的现代科学理论———混沌,在对宇宙的探讨和认识上具有很大程度上的相似性,但又有显著不同。本文试对两种理论作一比较分析。 1.整体性思想“缘起”即“依缘而起”,“缘”指条件,“起”指“发生”,“依”指凭藉,缘起就是“藉着种种条件而产生”之意。依佛经中的说法,缘起可表述为“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高楠顺次郎编辑兼发行,大正新修大藏经,日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大正十五年,第2卷,以下凡引此书,简称大正藏)缘起理论认为,宇宙中万法皆处于因缘的相互联结之中,任何个体不能脱离整体(众缘)而存在;整体中也包含了所有个体的因素,离开任一个个体,整体都不会成为当下的整体。如《杂阿含经》中之譬喻:“譬如三芦立於空地,展转相依,而得竖立。若去其一,二亦不立; 若去其二,一亦不立。展转相依,而得竖立。” (大正藏2卷),正是万法的“展转相依”构成了宇宙的 整体。 整体性思想也是混沌理论的内容。从概念上说,无论东方的“混沌”,还是西方的“caos ”,其原始意义都反映了宇宙分化之前的整体状态。《易纬?乾凿度》中说:“混沌者,言万物相混成而未分离”。现代混沌理论认为,事物于相互联系中共存于同一整体中,混沌无处不在,它时时刻刻、在在处处都在发挥着作用。从小至微粒子的分裂组合,大至宇宙星系的相互作用;从低等植物到高等动物;乃至树叶落下、小溪流动等等,世间所有事物,无不处于混沌之中。整个宇宙就是一个大混沌,人类就生活在混沌的海洋中。 虽然都是对宇宙整体性的描述,但两种理论论述的整体性所包含的范围不同。缘起理论的分析对象包含了物质界和精神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即“万法”,其所表述的整体性是打破“我”的主观意识之后主客观相统一的整体性、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合一的整体性,是彻底的整体性。混沌理论描述的整体性是以自我意识为核心向外辐射的外部世界的整体性,在这个整体中还存在主客观相分隔的非整体性、非统一性,因此可以说是不彻底的整体性或局部的整体性。造成这种差异的 ? 47?

带有禅意的唯美句子

带有禅意的唯美句子 导读:唯美句子带有禅意的唯美句子 1、人生如旅,亦哭亦歌,曲终人散时,不过是痛者自痛,伤者自伤。 2、寒声碎玉恨苍天,却执念,无悔飘寻落寞间。 3、妖,人,鬼,魔,仙,何处是最统一的归属?不过一群红尘痴人,看不破的悲愁。 4、天,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为六道众生。 5、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 6、古琴乃天籁,昆曲乃人籁,埙乃地籁也。 7、我虔诚地站在轮回前,等待下一段尘缘。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空守千载。再见之时,流年何踪? 8、茶烟袅袅江南雨,停眸对君唱心曲,三载别离,相逢人终有期。 9、六道众生要经历因果轮回,从中体验痛苦,只有参透生命的真谛,才能得到永生。 10、古琴可定我意,古筝能醉我心;古琴看破红尘,古筝看淡红尘。 11、谁能十年悲苦付之一笑千里尽长歌。 12、世事轮回,因缘际会,一切皆有定数。 13、我站在年华的这头,为逝去的青春默哀。你听见我的轻声的叹息,如泪轻弹。

14、孤坟残雪,凄草上长眠。谁解一生寂寥,华服千面。 15、流云千丈堪醉卧,是谁月下独酌。浮生谁能一笑过,明灭楼台上灯火。 16、执着如泪,是滴入心中的破碎,破碎而飞散。 17、浮生如此,别多会少,不如莫遇。 18、古曲,求心,求情,求知音。没把心放平也就没有必要去倾听了。 19、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是思念,也是等待。从月稀到月斜,从黄泉到碧落,依旧是月下长相忆。 20、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21、谁独坐,赏这一场韶华过。那一年我们还年少,那一年梦痕浅。 22、人在荆棘中,不动不刺;心在俗世中,不动不伤。 23、人生一世,不过百年的凄凉。冥冥中,忘记一切又怎样。 24、笛子就是那洒脱不羁逍遥自在游戏人间的浪子。 25、生死殿中相逢初见,不眠五夜青灯寂焚香轻拈。 26、自为红绡帐里,公子情深;始信黄土垄中,女儿命薄。 27、这一场烟花绽放在浓墨色天幕上,刹那间,星光黯,谁还记得我们年少时做过的那个瑰丽的梦。 28、老子说,上善若水。实在心亦如水,方能见融万物。 29、桑田无尽魂千年,冥昼夜,沧心乱石苔痕掩。 30、大肚能容,容世间难容之事;开口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

佛教与科学家

惊讶佛教与科学十分巧合的数据!!!众多著名科学家和伟人如何评价佛教?震惊娱乐圈,信佛的明星不在少数 默认分类2010-03-30 14:33:28 阅读115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如果有任何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爱 因斯坦 假使没有佛教因果律,宇宙就只有混乱--世界几何力学之父威勒 博士 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瘸子,没有宗教的科学是瞎子。--爱因斯坦空间、时间和物质,是人类认识的错觉。宇宙中的存在只有场。- -爱因斯坦 宇宙间只有场和物质这两样东西。?底下他又补充一句:…实际只有场,物质不过是场里场强特别高(能量特别强)的地方。——爱因斯坦佛教是与科学共依存的宗教。——爱因斯坦 未来的宗教将是宇宙的宗教。它应当超越个人化的神,避免教条和神学,涵盖自然和精神两方面。它的根基,应建立在某种宗教意识之上,这种宗教意识的来源,是在把所有自然的和精神的事物作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来经历时所得到的体验。佛教正是符合以上所描述的那种 宗教。--爱因斯坦 佛教不仅不是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最彻底的学理,科学造诣愈深者,愈能解释佛经中素不能解的真义。——中国现代科学家尤智表

佛教所开示的法,包含内容的广大深奥,确实无与伦比。—— 英国著名学者克里 千万不可妄自评论你所不知道的道理,否则你可能会用生命的代价来补偿你所犯过的错误。——莎士比亚 人死之后,决非悉归消灭,人死之后,有神识存在。——牛顿 我相信生命有如物质是不能倜鸬模 澜缟弦恢庇卸 康纳 嬖冢 飧隽渴怯涝恫槐涞?/span>。——爱迪生辩证法在佛教徒那里已达到比较精致的程度。――卡尔"马克思(德 国) 弗里德利希"科本送我两卷他的著作-《佛陀的宗教》,是一部很重要的著作。――卡尔"马克思(德国) 辩证的思想只有对于人才是可能的,并且只对于相对高级发展阶段的人(佛教徒和希腊人)才是可能的。――恩格斯(德国) 佛教徒处在思维的高级阶段,人类到释迦牟尼佛时代,辩证法才成熟。辩证法最初来源于佛教。――恩格斯(德国)佛教乃救世之仁,佛教是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佐科学之偏。国民不可无宗教思想,盖教有辅政之功,政有护教之力;政以治身,教以治心,相得益彰,并行不悖。――孙中山

密西根大学物理学博士从科学与佛学看因果观

王守益著 美国密西根大学物理学博士,曾任台湾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主任 引言一、宿命论地简义二、因果律地简义三、科学界地决定性理论四、科学界地机率性理论五、楞严经地「非因缘非自然性」六、金刚经地无有定法七、结论 引言 为了解因果究竟是甚么,我们将在下面作广泛地探讨.在科学时代地今天,我们也要从科学地观点,去看因果地含义.就学佛地人而言,佛法是十分注重因果律地.不单如此,佛法有世间法(有为法)及出世法(无为法)二部分,我们就从世(间)、出世间两方面都去作些考虑.在这些检讨考虑之后,我们将作一个撮要,说明善与恶地理念,最后再对善恶报应作一简单地结论. 一·宿命论地简义 所谓宿命论(),是指现在这一世地生命发展及变化都是前世注定地.所以,很多人信算命.而且,在有不幸事故之后,常常以「命里如此」而得心安,这地确是宿命论具有实用值之处.俗言「听天由命」,很多善良地人,就是靠所谓「天命」或「命运」在安定中生活,确有它地道德价值在. 宿命论地人生观,是一种决定性()地人生观,而决定这一世地因素,却是前一世地一切.前世地一切,我们显然不清楚是些甚么,所以这种理论不可能有不变地预期值.喜欢算命地人,常常喜欢「改运」;命上缺火地人,小时候取名字,长辈常常在名字上用火字或火字旁地字.其实,这种改运、补运地行为,已经表示宿命论不是一定.因为既然可以改运,就已经是非决定性()地人生观了. 二·因果律地简义 所谓因果律,表示任何一种现象或事物都必然有其原因,即「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之意.这与宿命论截然不同.这一世地生命发展,可以由不同地努力(即种不同地因),而得到不同地发展(不同地果).俗云「事在人为」、「人定胜天」,就是这种因果看法地说辞. 佛家最注重因果.辟支佛修证地十二因缘法,可说是因果律中最深入内心地一种理念. 但佛家果律特别著重「缘」这个字,即所谓地「因、缘、果」.有「因」无「缘」,仍不能成「果」.例如,种子为因,空气、阳光、水分等为缘,开花结果才为果.换句话说,「因」能不能发展为「果」,要看客观环境条件来决定.从「因」到「果」要看机会,不一定会出现「果」,它是有机率性地. 如「因」「果」中间地「缘」十分简单,简单得趋近于零,则这种因果律是一种决定性地因果关系,可以包含宿命论,不过它只是特例而已.如「缘」十分复杂,这种因果关系可以是机率性地(如前段地例子).宿命论中地改运、补运等作法,可以看成是在「缘」字上下功夫,以趋吉避凶,不让恶果出现.算命师、看相师是用宿命论来作推算,实际上就是用因果律地理念作改运等修正. 三·科学界地决定性理论 谈到科学界,我们可以物理学地内涵来作考虑.在古典物理中,一物理现象总是有必然地、决定性地因果关系存在.例如,我们手中拿一颗石头,我们一松手它就自由下落,落到地面某处一定地位置.在这「因」(松手放它)与「果」(掉落到地面某确定位置)中间地连系,是由大自然中地物理定律所支配在这个自由落体地因果中,自然定律是牛顿地万有引力

富有禅意的句子

富有禅意的句子 1、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2、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3、对生的眷恋,今生相伴。对死的无奈,来世再惜。对老的悲哀,青丝成雪。 4、佛曰:红尘十丈却困众生芸芸,仁心虽小也容我佛慈悲。情之一字如冰上燃火,火烈则冰融,冰融则火灭。故此佛曰不可说。 5、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6、恬淡,是一种心态,一种空灵,一种品质,一种超脱,一种对世事沧桑的理解。 7、放下不是放弃,轻松不是懈怠,自在不是放逸,随缘不是随便,不执着不是不认真。 8、桑田无尽魂千年,冥昼夜,沧心乱石苔痕掩。 9、恻恻空茫,犹写悲壮,抚尸断肝肠。生者落寞凉,死亦空惘然。

10、浮生如此,别多会少,不如莫遇。 11、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12、生活在这世界,最难做到的无疑就是放下。大多数自己喜爱的固然放不下,自己不喜爱的也放不下。因此,爱憎之念常常霸占住心房,这样哪里快乐自主呢? 13、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14、老子说,上善若水。实在心亦如水,方能见融万物。 15、菩萨道不求速成,众生无尽愿无尽,地老天荒只管行去,乐在奉献;人间事莫图适意,烦恼无边法无边,甜酸苦辣各具真味,趣在体验。 16、释迦牟尼佛偈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17、成功第一步:把握人生目标,做一个主动的人;成功第二步:尝试新的领域,发掘你的兴趣;成功第三步:针对兴趣,定阶段性目标,层层迈进。 18、清欢共,紫陌红尘相逢;望苍穹,掠眼繁华谁懂。 19、成功不会向我们走来,我们必须走向胜利;智慧不会向我们走来,我们必须勤奋思索;快乐不会向我们走来,我们必须用心体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