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步步高】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3学案:第三单元 2 局部的反法西斯战争.doc

【新步步高】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3学案:第三单元 2 局部的反法西斯战争.doc
【新步步高】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3学案:第三单元 2 局部的反法西斯战争.doc

学案2 局部的反法西斯战争

[课标要求]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怎样从局部战争逐步走向全面战争的。

一、亚非的局部反法西斯战争

1.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

(1)发展:①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开始局部抗战。

②七七事变后,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推动下,进入全民族抗战的新阶段。

(2)简况:①正面战场: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平型关战役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台儿庄战役重创日军,歼敌两万人。

②敌后战场:消耗和牵制了大量日军主力。

(3)意义

①到1938年10月,日本速战速决计划破产。

②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贡献。

2.埃塞俄比亚人民的抗意斗争

(1)起因:为控制战略地位极其重要的埃塞俄比亚。

(2)概况

①1935年10月,意大利不宣而战,入侵埃塞俄比亚,意军速胜企图没有得逞。

②1936年5月,意军攻陷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不久,宣布正式吞并埃塞俄比亚。

(3)败因

①意:准备充分,装备先进。

②埃:军队装备陈旧,双方力量对比悬殊。

③英法:对意侵略采取纵容政策。

[深化探究]

材料

长城抗战埃塞俄比亚军队开赴前线

思考

(1)20世纪30年代中国反法西斯战争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2)意大利侵占埃塞俄比亚的原因是什么?

(3)埃塞俄比亚抗击法西斯的斗争为什么失败了?

(4)请以20世纪30年代的事例证明德日意三国已挑战了英法和美国(三例)。

答案(1)特点:①开始时间最早。②由局部抗战发展到全面抗战。③正面、敌后两个战场相互配合作战。

(2)埃塞俄比亚临近红海,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占领埃塞俄比亚,意大利就可以控制红海南大门,并把意属索马里和厄立特里亚连接起来,加强在东地中海的势力。

(3)意大利强大而埃塞俄比亚弱小;埃塞俄比亚武器装备十分陈旧,双方力量对比悬殊;以英法为首的西方大国对意大利的侵略活动采取纵容政策,助长了侵略者的气焰。

(4)1935年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宣布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第二年出兵占领莱茵非军事区;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以上两国挑战了英法主导的凡尔赛体系。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挑战了美国主导的华盛顿体系。

[教材互补]

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为惩罚意大利,英、法、美等国对其进行了经济制裁,但制裁中没有禁运石油、钢铁等重要军事战略物资。因此,这种制裁并没有对意大利产生多大作用,埃塞俄比亚很快被意大利吞并了。(人民版)

二、西班牙内战

1.背景

(1)西班牙于1931年成立共和国。

(2)1936年,西班牙左派政党组织的人民阵线上台执政,打击了保守势力。

2.爆发:1936年7月代表西班牙右翼势力的佛朗哥将军发动叛乱,内战爆发。

3.各种势力的态度

(1)德、意向叛军提供装备,并派出军队直接参战。

(2)苏联向西班牙共和政府提供援助。

(3)在共产国际的号召下,54个国家的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组成“国际纵队”开赴西班牙。4.性质:既是一场西班牙人民反对国内反动保守势力的革命战争,同时也是一场有国际力量卷入的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战争。

5.结果:1939年,共和国政府灭亡,佛朗哥建立了法西斯独裁政权。

[深化探究]

材料20世纪30年代初,德、意、日法西斯为转嫁危机,疯狂地对外侵略扩张;欧、亚、

非部分国家的人民首先开展了反法西斯的局部战争。

思考

(1)德、意法西斯侵略埃塞俄比亚和西班牙的原因是什么?

(2)埃塞俄比亚和西班牙反法西斯局部战争的主要特点和意义是什么?

(3)这些局部反法西斯战争为什么没有遏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答案(1)①两国战略位置都十分重要,并且自然资源丰富;②法西斯国家企图控制这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其扩大战争作准备。

(2)①埃塞俄比亚1935~1936年抗意民族解放战争。它是非洲地区最早的反法西斯战争。它的不畏强暴、坚持抗敌的精神给世界人民以宝贵的启迪。②西班牙1936~1939年的局部战争。它由西班牙内战演变为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牵制了德、意法西斯的侵略活动,支持了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

(3)20世纪30年代的局部战争中,三国人民打击了国际法西斯侵略势力,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处于孤立无援的不利地位,由于一些大国的纵容、绥靖、中立自保,国际上未能形成反法西斯的统一力量去遏制法西斯发动世界大战的图谋。

[教材互补]

西班牙战争

1936年7月,在德、意的支持下,以佛朗哥为首的部分西班牙军队发动叛乱,企图推翻人民阵线组成的共和国政府,内战爆发。人民阵线政府采取措施,坚决镇压,控制了局势。德、意法西斯直接进行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转变为抗击法西斯侵略的民族革命战争。(岳麓版)

在西班牙民族革命战争中,人民阵线政府采取实施八小时工作制、土地改革等措施,团结各种力量,广泛发动人民群众进行战争。(岳麓版)

[关键点拨]

德、意法西斯的武装干涉使西班牙内战演变为反法西斯战争,既是西班牙人民反对国内反动保守势力的革命战争,也是有国际力量参与的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战争。

[重点精讲]

20世纪30年代局部反法西斯战争失败的原因:

[归纳总结]

20世纪30年代,亚、非、欧局部反法西斯战争其结局各有不同:中国的抗日战争一度受挫,但最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尽管顽强抵抗意大利军队,但被意大利吞并;西班牙内战的结果是共和国政府灭亡,佛朗哥建立法西斯独裁政权。

三、法西斯轴心国集团的形成

1.背景:德、意、日三国在对外扩张中加快了相互勾结的步伐。

2.过程

(1)1936年10月,德意签订柏林协定,形成“柏林—罗马轴心”。

(2)1936年11月,德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

(3)1937年意大利加入,结成“柏林—罗马—东京轴心”。

3.影响:欧亚分别出现两个战争策源地,初步形成一个最富有侵略性的法西斯国家集团。[深化探究]

材料一协定签订后,希特勒对他的党羽说:“我必须……利用布尔什维主义的幽灵来遏制凡尔赛诸国,要使他们相信,德国是反对赤祸的决定性堡垒。这是我们度过危机、摆脱《凡尔赛和约》和重新武装的唯一方法。”

思考

材料中的“协定”指的是什么?为什么德日的这一策略取得了成功?

答案1936年11月德日签订的《反共产国际协定》。这一策略表面上打起了“反共”的旗号,好像站在了英法的一边。

材料二“三头怪兽”漫画

思考

材料中的漫画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现象:德日意法西斯建立了同盟(三国轴心同盟)。影响:法西斯势力走向联合,使新的世界大战日益迫近。

[教材互补]

法西斯国家的结盟

在对外扩张的过程中,德、意、日法西斯狼狈为奸、相互勾结,于1936~1937年期间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建立“柏林—罗马—东京”三国轴心,以反对共产主义的名义结成同盟,增强了法西斯的力量,使新的世界大战的危险愈加迫近。(岳麓版)

[深度点拨]

虽然西方大国纵容法西斯的侵略,但是,由于它们是既得利益者,法西斯的侵略往往损害

它们的利益,矛盾不可避免。在侵略扩张的过程中,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与英、法、美等国的矛盾日益加剧。出于共同利益的需要,法西斯国家逐渐走上了勾结的道路。

[关键点拨]

“柏林—罗马—东京”三国轴心是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标志着法西斯轴心国侵略集团的形成,加强了法西斯国家在对外侵略扩张中的合作,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

1.1936年埃塞俄比亚呼吁国际联盟贷款给埃塞俄比亚购买武器,但国联以23票反对,25票弃权予以否决,只有一国投赞成票。这件事情说明()

①德、日在国联中起重要作用②反映了英法的绥靖意图③表明国际形势对意大利有利④反映了国联的虚伪性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解答本题需要考虑当时的国际形势。当时德国已经退出国联,所以排除含①的选项,由此可得答案。

2.二战之前,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国都发生了反抗法西斯侵略的局部战争,但未能遏制二战的爆发。下列对这一结局出现原因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国力量弱,且各自为战

B.英、法等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

C.德、意、日法西斯结成了同盟

D.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束缚

答案 D

解析依据题干可判断A、C两项是交战的双方,故正确;B项是纵容侵略也可确定正确;而D项不符合题干要求。

3.西班牙画家毕加索以佛朗哥军队轰炸格尔尼卡创作了名画《格尔尼卡》,其目的在于()

A.揭露西班牙政府的腐败

B.展示自己艺术上的成就

C.控诉法西斯分子的暴行

D.控诉西班牙内战的罪恶

答案 C

4.在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埃塞俄比亚反法西斯斗争失败的原因中,具有共性的是()

A.武器装备落后B.内部出现叛乱

C.缺乏国际援助D.大国纵容侵略

答案 D

解析在法西斯势力侵略或干涉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的过程中,英法等大国都采取了纵容侵略的政策,助长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这是导致西班牙、埃塞俄比亚反法西斯斗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5.1937年,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形成。德、意、日结成同盟的名义是()

A.称霸世界B.反对共产主义

C.维护世界和平D.帮助弱小国家

答案 B

6.格尔尼卡是西班牙北部的一个小镇,1937年曾遭到德国飞机的猛烈轰炸。西班牙画家毕加索激于悲愤,创作了这幅名画。按照毕加索的解释,它表现了愤怒、暴行和死亡。

《格尔尼卡》

请回答:

(1)格尔尼卡的悲惨遭遇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2)当时的世界大国对西班牙的命运各采取了什么态度?

答案(1)德意阴谋发动新的世界大战,因重要的战略位置和丰富的资源,使西班牙成为德意实现阴谋的重要一环。西班牙内战的发生为德意进一步实现其阴谋提供了重要时机,他们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格尔尼卡的悲惨遭遇就是他们的武装干涉造成的。

(2)英法推行不干涉政策;美国实际上也执行了不干涉政策;苏联对西班牙共和国政府提供了巨大援助。

解析本题设计新颖,尤其是将毕加索的名画引入题目,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解答第一问,要从德、意法西斯的本质目的着手进行分析。解答第二问,要分清角度,从美国、英法、苏联三个角度进行概括。

[历史纵横]

点拨西班牙画家毕加索以德国空军对格尔尼卡的野蛮轰炸为题材创作了名画《格尔尼卡》,描绘了战争带给居民的伤亡和惊恐,用超现实主义的风格揭露法西斯的罪行。

[学思之窗]

提示(1)由于他们全面发动世界大战的时机尚不成熟,不愿过早地刺激西方大国。(2)由于社会性质不同,感到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存在对他们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威胁。(3)为了蒙蔽西方大国,发展法西斯力量,便打着“反共产国际”的旗号走上了勾结的道路。

[学习延伸]

提示作者从经济(日本垄断资本主义要求侵略中国、为了克服大危机带来的影响)、政治(认为中国不堪一击)、对外政策(利用战争转移国内矛盾)三方面分析了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虽然不太全面,但作者的政治观点是正确的。日本侵略中国的原因,还包括:想阻碍中国经济政治的发展,使中国永远处于劣势、弱势的地位;要把中国变成日本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变成日本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先征服中国,再征服亚洲其他地区和全世界等等。

[基础达标]

1.“麻雀叫,麻雀叫,日本人,真凶暴。夺我东三省,杀我们同胞。小朋友!大家起来闹,日本糖果我不吃,东洋玩具我不要。”这首童谣的出现是由于发生了() A.一·二八事变B.九一八事变

C.七七事变D.八一三事变

答案 B

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题干中的“夺我东三省”。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东北三省,实行残暴的殖民统治,因此,B项符合题目要求。

2.一位政治人物曾经表示:“如果意大利向多瑙河、巴尔干扩张,会造成欧洲战争,如果他们在非洲沙漠通行无阻,或者就能安静下来。”这种说法主要是针对()

A.一战时,意大利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

B.巴黎和会上意大利提出领土扩张要求

C.20世纪30年代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

D.二战前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

答案 C

解析综合上述材料可以判断,让意大利向非洲沙漠扩张,减少其对西欧国家的威胁,正是绥靖政策的体现。

3.希特勒说:“从德国方面看,佛朗哥的百分之百的胜利并非令人称心如意。我们对继续

战争和保持地中海的紧张局势更感兴趣。”希特勒说这句话时()

A.是1935年

B.德国尚未建立法西斯专政

C.英、法等西方国家积极援助西班牙

D.德国在地中海拥有战略优势

答案 D

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分析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我们对继续战争和保持地中海的紧张局势更感兴趣”。西班牙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背靠法国,南隔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相望,扼大西洋、地中海航路的咽喉。掌握了西班牙和西属摩洛哥,既可对法国形成战略包围,又可控制地中海,切断英、法与海外殖民地的联系。由此分析,本题正确选项为D。

4.有一种观点认为,西班牙民族革命战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二战的彩排。这主要是因为()

A.西班牙战争导致了二战的爆发

B.西班牙成为参加二战举足轻重的国家

C.西班牙战争充分反映了当时国际势力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D.“国际纵队”的参加使西班牙内战变成一场国际冲突

答案 C

解析西班牙内战牵动了当时所有的国际力量,各国各集团为各自利益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因此被看作是二战的彩排。

5.二战前夕,法西斯国家以“反共”作招牌结盟的主要目的是()

A.以反共迷惑西方大国,掩盖侵略意图

B.以反苏为诱饵鼓励西方大国执行绥靖政策

C.打破共产国际提倡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D.拉拢西方大国加入轴心国军事同盟

答案 A

解析虽然随着法西斯国家的侵略,他们同西方大国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但由于时机尚不成熟,法西斯国家不愿过早刺激西方大国,于是打出了反共的招牌。

[能力提升]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知道,你们很清楚,我们的军用物资已通过苏伊士运河……你们希望在希特勒问题上,我们同你们站在一起。我们认为作为代价,你们会同意我们在埃塞俄比亚的行

动。——皮雪利(意大利资本家)在英国议会中的讲话(1935年) 材料二我们强烈希望意大利与埃塞俄比亚之间友好地解决问题,但当务之急和首要的目的是确保法国、意大利和联合王国在欧洲的安全。

——霍尔(英国外交大臣)在下院的讲话(1935年) 材料三双方一致同意,排除实行(对意大利的)军事制裁,不采取任何海上封锁措施……——英、法两国1935年9月公告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出哪两个国家在进行什么交易?其实质是什么?

(2)材料三的观点造成了什么后果?

(3)意大利与埃塞俄比亚之间的问题解决后,英国、法国的“当务之急和首要目的”达到了没有?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结果?

答案(1)英、意在进行交易,英国以牺牲埃塞俄比亚的方式换取意大利对自己的支持。实质上是英国对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实行绥靖政策。

(2)意大利吞并了埃塞俄比亚,助长了意大利的侵略气焰。

(3)没有。因为1937年意大利与德、日结成了法西斯同盟,它们要挑起重新瓜分世界、称霸世界的战争。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36年2月,英国保守党的报纸说:“如果让现在正在西班牙和法国流行的共产主义传染病传播到其他国家,那么已经在自己的国土上消灭了传染病的两个政府——德国和意大利政府会是我们最有益的朋友。”

材料二《反共产国际协定》签字后,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说:“形式上让我们还要把苏联当作主要敌人。”日本驻英大使吉田茂指出:“尽管(日本)军部说防共协定只不过是反共的意识形态问题,但这个完全是表面上的借口。”

材料三希特勒曾对他的党羽说:“我必须……利用布尔什维主义的幽灵来遏制凡尔赛诸国,要使他们相信,德国是反对赤祸的决定性堡垒。这是我们度过危机、摆脱《凡尔赛和约》和重新武装的唯一方法。”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英国当时的什么外交思想?

(2)材料二中里宾特洛甫和吉田茂的话反映了德、日签约的意图是什么?

(3)材料三中希特勒的真实意图何在?

答案(1)因惧怕共产主义甚于惧怕法西斯主义而不惜推行绥靖政策,把德国作为反共反苏的桥头堡。

(2)利用“反共产国际”的旗号勾结起来,蒙蔽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3)继续以“反共”为幌子,蒙蔽以英法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并图谋乘机扩张势力,东山再起。

解析这三个问题的答案都隐含在材料中,必须结合问题仔细阅读材料才能准确回答。

人教版选修3专题2 细胞工程(含答案)

专题2 细胞工程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动物细胞培养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培养保留接触抑制的细胞在培养瓶壁上可形成多层细胞 B.克隆培养法培养过程中多数细胞的基因型会发生改变 C.二倍体细胞的传代培养次数通常是无限的 D.恶性细胞系的细胞可进行传代培养 2.下列有关细胞全能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植物体只有体细胞才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所必需的全套基因B.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只有处于离体状态时才有可能现出全能性C.植物体内某些体细胞没有表现出全能性,其原因是所含基因不同D.紫色糯性玉米种子培育成植株,这反映植物种子具有全能性 3.下列关于动物细胞培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原理是细胞的全能性 B.传代培养时需要用胰蛋白酶处理贴壁生长的细胞 C.癌细胞在培养瓶中不会出现接触抑制现象 D.动物细胞培养一般需要使用CO2培养箱 4.下列哪种生物不能通过突变体的利用而获得() A.抗除草剂的白三叶草 B.生产胰岛素的大肠杆菌 C.高产的水稻 D.蛋白质含量高的小麦 5.下列不属于动物细胞工程应用的是() A.大规模生产干扰素,用于抵抗病毒引起的感染 B.为大面积烧伤的病人提供移植的皮肤细胞 C.大规模生产食品添加剂、杀虫剂等 D.利用胚胎移植技术,加快优良种畜的繁殖 6.与创造“番茄——马铃薯”杂交植株有关的生物技术是() ①转基因技术②细胞核移植③植物组织培养④细胞融合A.①③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7.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培养或产生() A.药物 B.无病毒植株 C.人工种子 D. A、B、C均是 8.植物体细胞杂交的结果是() A.产生杂种植株 B.产生杂种细胞 C.原生质体融合 D.形成愈伤组织 9.动物细胞融合的目的中最重要的是() A.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 B.制备单克隆抗体 C.培育新物种 D.生产杂交细胞 10.下列关于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叙述,不正确的是() A.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用于转基因植物的培育 B.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可以克隆出动物个体 C.单克隆抗体技术用于制备“生物导弹” D.蛋白质工程可以改造自然界现有的蛋白质 11.运用细胞工程技术获得单克隆抗体时,下列操作不必要的是() A.对小动物注射抗原 B.融合并筛选杂交瘤细胞 C.培养杂交瘤细胞 D.将胰蛋白酶注入小鼠腹腔 12.关于动物细胞培养和植物组织培养的叙述,错误的是() A.动物细胞培养和植物组织培养所用培养基不同 B.动物细胞培养和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都要用到胰蛋白酶

(整理)高中数学新课标步步高34

§3.4 定积分 1. 用化归法计算矩形面积和用逼近的思想方法求出曲边梯形的面积的具体步骤为分割、近 似代替、求和、取极限. 2. 定积分的定义 如果函数f (x )在区间[a ,b ]上连续,用分点将区间[a ,b ]等分成n 个小区间,在每个小 区间上任取一点ξi (i =1,2,…,n ),作和式∑n i = 1 f (ξi )Δx .当n →∞时,上述和式无限接近于某个常数,这个常数叫做函数f (x )在区间[a ,b ]上的定积分,记作?b a f (x )d x . 3. 定积分的运算性质 (1)?b a kf (x )d x =k ?b a f (x )d x (k 为常数). (2)?b a [f 1(x )±f 2(x )]d x =?b a f 1(x )d x ±?b a f 2(x )d x . (3)?b a f (x )d x =?c a f (x )d x +?b c f (x )d x (a 0. ( √ ) (3)若?b a f (x )d x <0,那么由y =f (x ),x =a ,x =b 以及x 轴所围成的图形一定在x 轴下方. ( × ) (4)若f (x )是偶函数,则?a -a f (x )d x =2?a 0f (x )d x . ( √ )

高中历史选修3时间表

1879 德奥同盟 1882 德奥意同盟 1892 法俄协约 1904 法英协约 1907 英俄协约 1908 奥匈帝国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1912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1913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1914.6.28 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刺杀 1914.7.28 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1914.8 西线:德攻入法国东线:俄军攻入东普鲁士1914.9.5 马恩河战役 1914底西线进入相持阶段 1915 奥匈进攻俄国 1916.2 凡尔登战役 1916.5底日德兰海战 1916.6 索姆河战役 1917.2 德实施“无限制潜艇战” 1917.4 美加入协约国,对德宣战 1917.8 中国参战 1918.3 苏俄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大战 1918.3-7 德国发起四次大规模进攻 1918.7 协约国在西线第一次大反攻,把战线推进马恩河一 线 1918.9底-10初协约国突破兴登堡防线同盟国开始瓦解 1918.10底德国基尔港水兵兵变 1918.11.9 柏林工人起义威廉二世退位 1918.11.11 停战协议签订 1919.1.18 巴黎和会开幕 1919.4 《国联盟约》写入凡尔赛和约 1919.6.28 《凡尔赛和约》 1920.1 国联成立 1921.11.12 《四国条约》 1922.2 《五国条约》 《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附约》会外《九国公约》 1929-1933 经济危机 1931.9.18 东北九一八事变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标志1932 纳粹党成为德国第一大党 1933.1 希特勒上台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标志1935 德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 1936 德占领莱茵非军事区 广田弘毅上台组阁日本法西斯政权建立

生物选修三植物细胞工程知识点清单(自主整理适合学生识记)

植物细胞工程知识点清单 (一)植物组织培养 1.理论基础(原理):细胞全能性 2.全能性概念:具有某生物发育所需全部遗传信息的细胞,都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3、过程:外植体—脱分化—愈伤组织—再分化—丛芽、不定根—新植株 4、相关概念及实验注意事项 ①外植体:离体植物器官、组织、细胞 ②愈伤组织:高度液泡化,无固定形态的薄壁细胞。全能性高,分化程度低 ③外植体消毒:70%酒精30s—无菌水冲洗—次氯酸钠30min—无菌水冲洗 ④取材:选取形成层部位 ⑤脱分化:23~26o C,避光 ⑥再分化:将愈伤组织转接到分化培养基,光照下培养 ⑦生长素/ 细胞分裂素:比值高—促进生根;比值低—促进发芽 5、植物组织培养概念:在无菌和人工控制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细胞培养在人工配置的培养基上,诱导其产生愈伤组织,丛芽,最终形成完整的植株。 6、地位:是培育转基因植物、植物体细胞杂交培育植物新品种的最后一道工序。 (二)植物体细胞杂交 1、植物体细胞杂交概念:将不同种的植物细胞,在一定条件下融合成杂种细胞,并把杂种细胞培育成新的植物体的过程。 2、过程及注意事项: ①去除细胞壁:酶解法(纤维素酶、果胶酶),获得原生质体 ②原生质体融合方法:物理法(离心、震荡、电刺激);化学法:聚乙二醇 ③细胞融合成功的标志:杂种细胞再生细胞壁 3、融合结果:获得杂种细胞,进而获得杂种植株。 A细胞+B细胞所得杂种植株遗传物质=A+B 4、成功例子:番茄—马铃薯;烟草—海岛烟草;胡萝卜—羊角芹;白菜—甘蓝 5、优点: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障碍 6、局限性:不能按照人的要求表达性状 (三)植物细胞工程应用 1、微型繁殖:可以高效快速地实现种苗的大量繁殖(观赏植物,经济林木,无性繁殖作物) 2、作物脱毒:采用茎尖等分生区组织培养来除去病毒(因为分生区附近的病毒极少或没有) 如:马铃薯;草莓;甘蔗;菠萝、香蕉等经济作物 3、人工种子:以植物组织培养得到的胚状体、不定芽、顶芽和腋芽等为材料,经人工薄膜包装得到的种子。优点:完全保持优良品种的遗传特性,不受季节的限制;方便储藏和运输 4、作物新品种培育:单倍体育种 5、突变体利用:在组织培养中会出现突变体,通过从有用的突变体中选育出新品种(如筛选抗病、抗盐、含高蛋白的突变体) 6、细胞产物的生产:通过能够产生对人们有利的产物的细胞进行组织培养,从而让它们能够产生大量的细胞产物。 如:生产人参皂甙,三七,紫草,银杏等。 (定向诱导愈伤组织细胞分化为产生特定物质的细胞,提纯产物)

[高二理化生]生物选修3专题二《细胞工程》精选练习题(可编辑修改word版)

植物a 叶片叶组 织块 b 愈伤 组织 c 有生根发芽能力的胚 状结构 d 人工 种子 e 种苗 91 届高二生物选修 3 练习:专题二《细胞工程》 一、单项选择题 1、对细胞全能性的表达正确的是 A.离体的植物细胞均能够表现出全能性 B.动物细胞融合标志着动物细胞全能性的实现C.花粉可培育成单倍体植株是细胞全能性的表现 D.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依据的原理是细胞的全能性 2、在下列选项中,需要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是 ①利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获得多倍体植株②获取大量的脱毒苗 ③制备人工种子④单倍体育种⑤无子西瓜的快速大量繁殖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②③④⑤ 3、植物组织培养过程的顺序是 ①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②根、芽③愈伤组织④脱分化⑤再分化⑥植物体 A.①④③⑤②⑥ B.①④③②⑤⑥ C.①⑤④③②⑥ D.⑥①④③⑤② 4、下面为植物组织培养过程流程图解,以下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上述过程中脱分化发生在b 步骤,形成愈伤组织,在此过程中植物激素发挥了重要作用 B. 再分化发生在d 步骤,是愈伤组织重新分化成根或芽等器官的过程 C.从叶组织块到种苗形成的过程说明番茄叶片细胞具有全能性 D.人工种子可以解决有些作物品种繁殖能力差、结子困难或发芽率低等问题 5、下列关于植物体细胞杂交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不同种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过程属于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 B.参与杂种细胞壁形成的细胞器主要是线粒体和核糖体 C.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可克服生殖隔离的限制,培育远缘杂种植株 D.杂种植株表现出的性状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6、下图所示为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的过程,错误的是 A.A 和 B 细胞诱导融合前要先去除细胞壁,可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 B.从A 和B 细胞到 C 细胞的过程中,常用离心、振动、电刺激用聚乙二醇(PEG)作为诱 导剂 C.A 和 B 细胞融合完成的标志是再生出新的细胞壁 D. 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的目的是获得杂种细胞 7、在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下列处理不恰当的是 A.培养液和培养用具要进行无菌处理 B.提供种类齐全的营养物质 C.提供纯氧以保证细胞的呼吸作用D.保证提供适宜的温度和pH 8、下列关于动物细胞培养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培养中的人效应T 细胞能产生单克隆抗体B.培养中的人B 细胞能够无限地增殖C.人的成熟红细胞经过培养能形成细胞株D.用胰蛋白酶处理肝组织可获得单个肝细胞9、关于动物细胞培养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动物细胞培养不能获得有重要价值的蛋白质生物制品 B.动物细胞培养前要用胰蛋白酶处理使细胞分散 C.细胞遗传物质的改变发生于原代培养过程中 D.培养至 50 代后能继续传代的细胞叫细胞株 10、动物细胞融合和植物原生质体融合比较,特殊性表现在 A.融合的原因B.融合的优点C.融合的诱导手段D.融合的过程

2017版步步高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第3课 因式分解(1)及答案

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是代数式的一种重要的恒等变形,它与整式乘法是相反方向的变形.在分式运算、解方程及各种恒等变形中它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式分解的方法较多,除了初中教材中涉及到的提取公因式法和运用公式法(只讲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外,还有运用公式法(立方和、立方差公式)、十字相乘法、分组分解法等.因式分解的问题形式多样,富有综合性与灵活性,因此,因式分解也是一种重要的基本技能.一、提取公因式法 例13x2-6x+3. 二、公式法 例2(1)8+x3;(2)x2+2xy+y2-z2. 三、分组分解法 例3(1)2ax-10ay+5by-bx;(2)x3-x2+x-1. 四、配方法 例4(1)x2+6x-16;(2)x2+2xy-3y2. 五、拆项添项法 例5(1)x3-3x2+4;(2)x3-2x+1. 六、求根公式法 例6(1)x2-x-1;(2)2x2-3x-1. 七、十字相乘法 (1)x2+(p+q)x+pq型式子的因式分解 我们来讨论x2+(p+q)x+pq这类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这类式子在许多问题中经常出现,它的特点是 (1)二次项系数是1;(2)常数项是两个数之积;(3)一次项系数是常数项的两个因数之和. 对这个式子先去括号,得到x2+(p+q)x+pq=x2+px+qx+pq,于是便会想到继续用分组分解法分解因式,即x2+px+qx+pq=(x2+px)+(qx+pq)=x(x+p)+q(x+p)=(x+p)(x+q). 因此,x2+(p+q)x+pq=(x+p)(x+q). 运用这个公式,可以把某些二次项系数为1的二次三项式分解因式. 例7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x2+3x+2;(2)x2-x-20; (3)x2-5 2x+1;(4)x 2+11x+24. 八、ax2+bx+c型因式分解我们知道, (a1x+c1)(a2x+c2)

人教版高三历史选修3 战争与和平知识点梳理

高中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⒈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1918)的背景原因及条件: ⑴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⑵列强的三大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 大战的爆发; 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⑷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⑸导火线(直因):萨拉热窝事件促使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6)第一世界大战的标志:奥匈帝国1914年7月28日向塞尔维亚宣战。 两大阵营:三国同盟:德(核心)、奥、意(1882年)三国协约:英(核心)、法、俄(1907年)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导致帝国主义之间矛盾激化。 具体原因:两大军事团形成 客观原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科技进步成果运用与军事。 实质原因:瓜分世界,争夺霸权。 ⒉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⑴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⑵可能条件(可能性):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 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⑶现实条件(必然性):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 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3、欧陆均势政策:指英不同其他国家订立长期盟约,无需履行固定军事义务,束缚自己。 原因:(1)经济实力雄厚,军事实力强大,海上霸权。(2)地理位置岛国,为免受战争威胁,保证自己安全。(3)维持欧陆均势,便于自己插手于欧洲事务。 4、巴尔干地区为什么会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1)地理位置重要(2)奥斯曼的衰落(3)民族关系复杂(4)列强争夺与插手(主要) 5、交战双方: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 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 6、第一次世界战争的特点----旷日持久 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什么演变为一场持久战?(1)交战双方没有一方具有绝对优势(2)装备的限制,防守武器优越于进攻武器(3)军队机动能力差,后勤保障能力低(4)战略战术无法应对新武器的使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展成持久战局面,对交战双方来说,更有利于哪一方?为什么? 持久战有利于协约国-(原因)---(1)协约国在面积、人口、资源均优于同盟国,还占有广阔海外殖民地,有利于长期作战。(2)同盟国则相对较弱。 战线地理范围作战双方 西线(主要战线)比利时、法国北部和德法边境法国军队-------德国军队 东线(主要战线)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俄军------德、奥匈军队 南线巴尔干地区塞尔维亚军队-----奥匈军队 8? 第一阶段:

高中生物选修三训练《植物细胞工程》

专题2细胞工程 2.1植物细胞工程 2.1.1植物细胞工程的基本技术 课时训练5植物细胞工程的基本技术 1.植物细胞表现出全能性的必要条件是()。 A.给予适宜的营养和外界条件 B.导入其他植物细胞的基因 C.脱离母体后,给予适宜的营养和外界条件 D.将成熟筛管的细胞核移植到去核的卵细胞内 解析:植物细胞全能性是指具有细胞核的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在离开母体后,在适宜的营养和外界条件下,细胞首先发生脱分化,然后恢复细胞分裂形成愈伤组织,再在一定的诱导因素作用下发生分化,最后形成具有根、茎、叶的完整植株。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只有在离开母体后才能表现出来。成熟筛管细胞无细胞核,D项错误。B项中,导入其他植物细胞的基因属于基因工程,与细胞的全能性没有必然的联系。 答案:C 2.可以成为植物组织培养条件的是()。 ①CO2②有机物③生长素④细胞分裂素⑤水⑥矿质元素 A.①③⑤⑥ B.②③⑤⑥ C.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⑤⑥ 解析:植物组织培养的条件是营养物质、激素和其他适宜条件,在愈伤组织形成之前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需要CO2。 答案:C 3.植物体细胞杂交是利用不同物种的两个细胞融合成一个杂种细胞的过程。该过程是指()。 A.不同植物的精子与卵子的融合 B.不同植物原生质体的融合 C.完整的两个体细胞的融合 D.植物花粉细胞的两两融合 解析:植物体细胞杂交是不同植物的原生质体融合为一个杂种细胞的过程。精、卵结合过程为受精作用,花粉细胞不是体细胞。 答案:B 4.在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的过程中,下列哪一项条件是不需要的?() A.消毒灭菌 B.适宜的温度 C.充足的光照 D.适宜的养料和激素 解析:形成愈伤组织,需要在消毒灭菌条件下进行是肯定的,因为只有在消毒灭菌条件下,才能保证培养出的组织细胞不被感染,否则培养基内将长出许多霉菌,与离体细胞争夺营养与生存空间,不能形成愈伤组织。由于此阶段形成的是愈伤组织,并没有形成具有根、茎、叶的植物体,因此不需要光照。 答案:C 5.不能用于人工诱导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是()。

高中生物选修3细胞工程知识点

细胞工程 考点一植物细胞工程1.细胞工程 (1)操作水平:细胞水平或细胞器水平。 (2)目的:按照人的意愿来改变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或获得细胞产品。 2.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1)概念:具有某种生物全部遗传信息的任何一个细胞,都具有发育成完整生物体的潜能。 (2)原理:细胞内含有本物种的全部遗传信息。 (3)全能性表达条件:具有完整的细胞结构,处于离体状态,提供一定的营养、激素和其他适宜外界条件。 3.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1)原理: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2)过程: 4.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 (1)概念:将不同种的植物体细胞,在一定条件下融合成杂种细胞,并把杂种细胞培育成新的植物体的技术。 (2)原理:体细胞杂交利用了细胞膜的流动性,杂种细胞培育成杂种植株利用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3)过程(4)意义:克服不同种生物远缘杂交的不亲和性。 5.植物细胞工程的实际应用 (1)植物繁殖的新途径 ①微型繁殖:用于快速繁殖优良品种的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②作物脱毒技术:选取作物无毒组织(如茎尖)进行组织培养,获得脱毒苗的技术。 ③人工种子:以植物组织培养得到的胚状体、不定芽、顶芽和腋芽等为材料,经过人工薄膜包装得到的种子。 (2)作物新品种的培育 ①单倍体育种 a.实质:花药离体培养过程就是植物组织培养过程。 b.流程:花药单倍体幼苗――――――――→ 秋水仙素诱导 染色体数目加倍 纯合子。 c.优点: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都是纯合子,能够稳定遗传,明显缩短了育种年限。 ②突变体的利用:筛选出对人们有用的突变体,进而培育成新品种。 (3)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 1.植物组织培养的关键 (1)条件:离体,一定营养物质,激素(生长素、细胞分裂素)等。

数学必修2黄色步步高答案珍藏版

第二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2.1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2.1.1平面 1.A 2.D 3.C 4.D 5.0 6.A∈m 7. 解很明显,点S是平面SBD和平面SAC的一个公共点, 即点S在交线上, 由于AB>CD,则分别延长AC和BD交于点E,如图所示. ∵E∈AC,AC?平面SAC,∴E∈平面SAC. 同理,可证E∈平面SBD. ∴点E在平面SBD和平面SAC的交线上,连接SE,直线SE是平面SBD 和平面SAC的 交线. 8.证明∵l1?β,l2?β,l1D∥\l2, ∴l1、l2交于一点,记交点为P. ∵P∈l1?α,P∈l2?γ,∴P∈α∩γ=l3, ∴l1,l2,l3交于一点. 9.C10.C 11.③ 12.证明因为AB∥CD,所以AB,CD确定平面AC,AD∩α=H,因为H∈平面AC,H∈α,由公理3可知,H必在平面AC与平面α的交线上.同理F、G、E都在平面AC与平面α的交线上,因此E,F,G,H必在同一直线上. 13.证明(1)∵C1、O、M∈平面BDC1, 又C1、O、M∈平面A1ACC1,由公理3知,点C1、O、M在平面BDC1与平面A1ACC1的交线上, ∴C1、O、M三点共线. (2)∵E,F分别是AB,A1A的中点,∴EF∥A1B.∵A1B∥CD1,∴EF∥CD1. ∴E、C、D1、F四点共面. 2.1.2空间中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1.D2.C3.B 4.D 5.平行或异面 6.(1)60°(2)45° 7.(1)证明由已知FG=GA,FH=HD,

可得GH 綊12AD .又BC 綊1 2AD , ∴GH 綊BC , ∴四边形BCHG 为平行四边形. (2)解 由BE 綊1 2AF ,G 为F A 中点知,BE 綊FG , ∴四边形BEFG 为平行四边形,∴EF ∥BG . 由(1)知BG 綊CH ,∴EF ∥CH , ∴EF 与CH 共面. 又D ∈FH ,∴C 、D 、F 、E 四点共面. 8.解 (1)如图,∵CG ∥BF ,∴∠EBF (或其补角)为异面直线BE 与CG 所成的角, 又△BEF 中,∠EBF =45°,所以BE 与CG 所成的角为45°. (2)连接FH ,BD ,FO ,∵HD 綊EA ,EA 綊FB , ∴HD 綊FB , ∴四边形HFBD 为平行四边形, ∴HF ∥BD , ∴∠HFO (或其补角)为异面直线FO 与BD 所成的角. 连接HA 、AF ,易得FH =HA =AF , ∴△AFH 为等边三角形, 又依题意知O 为AH 中点,∴∠HFO =30°,即FO 与BD 所成的角是30°. 9.D 10.B 11.①③ 12.(1)证明 假设EF 与BD 不是异面直线,则EF 与BD 共面,从而DF 与BE 共面,即AD 与BC 共面,所以A 、B 、C 、D 在同一平面内,这与A 是△BCD 平面外的一点相矛盾.故直线EF 与BD 是异面直线. (2)解 取CD 的中点G ,连接EG 、FG ,则EG ∥BD ,所以相 交直线EF 与EG 所成的角,即为异面直线EF 与BD 所成的角.在 Rt △EGF 中,由EG =FG =1 2AC ,求得∠FEG =45°,即异面直线EF 与BD 所成的角为45°. 13.解 如图,取AC 的中点P . 连接PM 、PN , 则PM ∥AB ,且PM =12AB ,PN ∥CD ,且PN =1 2CD , 所以∠MPN 为直线AB 与CD 所成的角(或所成角的补角). 则∠MPN =60°或∠MPN =120°,

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1.改革的分类 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2.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3.改革的原因(背景)及相应目的 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③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⑤民族危机严重 4.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 (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2)成功的改革 外国:梭伦改革、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 中国: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 思考:为什么说这些改革成功了? 外国: 梭伦改革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大大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步步高】高中数学 第四章章末检测 新人教A必修2

章末检测 一、选择题 1.方程x 2 +y 2 +2ax +2by +a 2 +b 2 =0表示的图形是 ( ) A .以(a ,b )为圆心的圆 B .以(-a ,-b )为圆心的圆 C .点(a ,b ) D .点(-a ,-b ) 2.点P (m,3)与圆(x -2)2 +(y -1)2 =2的位置关系为 ( ) A .点在圆外 B .点在圆内 C .点在圆上 D .与m 的值有关 3.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点A (-3,4,0)和B (x ,-1,6)的距离为86,则x 的值为 ( ) A .2 B .-8 C .2或-8 D .8或-2 4.若直线x -y +1=0与圆(x -a )2 +y 2 =2有公共点,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 ) A .[-3,-1] B .[-1,3] C .[-3,1] D .(-∞,-3]∪[1,+∞) 5.设A 、B 是直线3x +4y +2=0与圆x 2 +y 2 +4y =0的两个交点,则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 的方程是 ( ) A .4x -3y -2=0 B .4x -3y -6=0 C .3x +4y +6=0 D .3x +4y +8=0 6.圆x 2 +y 2 -4x =0过点P (1,3)的切线方程为 ( ) A .x +3y -2=0 B .x +3y -4=0 C .x -3y +4=0 D .x -3y +2=0 7.对任意的实数k ,直线y =kx +1与圆x 2 +y 2 =2的位置关系一定是 ( ) A .相离 B .相切 C .相交但直线不过圆心 D .相交且直线过圆心 8.已知圆O :x 2 +y 2 =5和点A (1,2),则过A 且与圆O 相切的直线与两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 的面积为 ( ) A .5 B .10 C.252 D.254 9.将直线2x -y +λ=0沿x 轴向左平移1个单位,所得直线与圆x 2 +y 2 +2x -4y =0相切,则实数λ的值为 ( ) A .-3或7 B .-2或8 C .0或10 D .1或11 10.已知圆C :x 2 +y 2 -4x =0,l 是过点P (3,0)的直线,则 ( ) A .l 与C 相交 B .l 与 C 相切 C .l 与C 相离 D .以上三个选项均有可能 11.若直线mx +2ny -4=0(m 、n ∈R ,n ≠m )始终平分圆x 2 +y 2 -4x -2y -4=0的周长,则

高二历史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选修三) : 20世纪以来,时代的变化使得战争与和平出现了新的特点: 1、出现了两次世界大战。 为什么人类社会在20世纪才出现世界大战? 2、一战后,出现了短暂的和平。二战后,出现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 3、核武器既是毁灭地球的武器,也是制约战争的因素。 4、 20世纪下半期,局部战争和地区性冲突不断 5、人类渴望和平。和平思想、和平运动,成为制约战争的重要因素。 6、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但是由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霸权主义,是指强国、大国不尊重弱小国家的主权和独立,蛮横地对别国进行干涉、控制和统治,推行侵略扩张政策,谋求一个地区或世界霸主地位的行径。“强权就是真理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 第1课战云密布的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背景) 一、列强对世界市场的争夺 本目的讲授思路是:问题导学,让学生理解一战的根本原因是: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新老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而引起的。 阅读教材第一目,回答以下问题: 1、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在世界范围内抢占殖民地? 资本主义自诞生起,就伴随着对市场的争夺,占领殖民地时期中的主要形式之一。 资本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也就是说,对于市场的需要、对于市场的争夺,是资本主义经济自身发展的需要,为了满足资本主义经济对市场的需要,资本主义国家就在世界范围内占领殖民地,把殖民地变为他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殖民扩张和掠夺式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2、依据教材第2、3段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影响有哪些? (1)科学成为技术进步最重要的推动力,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1)19世纪下半期,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在科学技术的推动和企业组织化程度提高等背景下,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垄断阶段(帝国主义阶段),经济飞速发展。 (2)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的生产过剩 (3)资本主义列强纷纷加紧寻求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掀起掠夺、瓜分殖民地的新浪潮。 (4)到19世纪末,整个世界基本上被西方列强瓜分完毕,同时世界连成一个整体。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是在什么时候形成的? 19世纪末20世纪初,通过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和资本的流通,以及武力威逼等方式建立起来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4、读教材表格,从中发现什么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由此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是什么? 现象:列强的经济实力和它占有的殖民地的多少是不相符的。 反映的实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这种现象产生了怎样的局面?后期的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德国,同老牌殖民帝国英法战展开了争夺殖民地、重新分割世界和争夺霸权的斗争。随着帝国主义国家矛盾的加剧,最终导致一战爆发。 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本目的讲授思路:以教师的精讲为主,使学生形成完整清晰的知识轮廓。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是如何形成的。最好结合图示。 (一)、三国同盟 1、形成的原因 (1)在历史上,法德多次发生战争。两国是宿敌。 (2)普法战争削弱了法国,法国时刻准备复仇 (3)德国外交的首要目的是防范法国,为了防范法国、夺取欧洲及世界霸权,德国力图构筑以自

高二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二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二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的内容,具体内容:总结高二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的知识点,有利于提高复习效率。下面我为大家分享的是的详细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总结一、春秋战国时期...总结高二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的知识点,有利于提高复习效率。下面我为大家分享的是的详细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总结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政治:社会大变革(宗法分封制和礼乐制崩溃、周天子权威丧失)和争霸战争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

经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旺,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文化:专业文化阶层的形成、私学的兴起、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广泛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背景。 3、"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 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 影响 儒家 孔子 "仁"和"礼";"为政以德";私学,"有教无类"; 大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创立的儒家学说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大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孟子 仁政、重民;性善说; 儒家学派重要奠基人,被尊为"亚圣",并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重要影响。荀子 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性恶论; 儒家重要代表人物。 墨家

步步高高中数学 必修 5 等比数列前n项和

等比数列前n 项和 一、选择题 1.设数列{(-1)n }的前n 项和为S n ,则S n 等于( ) A.n [(-1)n -1]2 B.(-1)n +1 +12 C.(-1)n +12 D.(-1)n -12 答案 D 解析 S n =(-1)[1-(-1)n ]1-(-1)=(-1)n -12. 2.在各项都为正数的等比数列{a n }中,首项a 1=3,前3项和为21,则a 3+a 4+a 5等于( ) A .33 B .72 C .84 D .189 答案 C 解析 由S 3=a 1(1+q +q 2)=21且a 1=3, 得q 2+q -6=0. ∵q >0, ∴q =2, ∴a 3+a 4+a 5=q 2(a 1+a 2+a 3)=q 2·S 3 =22·21=84. 3.设S n 为等比数列{a n }的前n 项和,8a 2+a 5=0,则S 5 S 2 等于( ) A .11 B .5 C .-8 D .-11 答案 D 解析 由8a 2+a 5=0得8a 1q +a 1q 4=0, ∴q =-2,则S 5S 2=a 1(1+25) a 1(1-2 2)=-11. 4.等比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已知S 3=a 2+10a 1,a 5=9,则a 1等于( ) A.13 B .-13 C.19 D .-19 答案 C 解析 设等比数列{a n }的公比为q , 由S 3=a 2+10a 1得a 1+a 2+a 3=a 2+10a 1,

即a 3=9a 1,q 2=9,又a 5=a 1q 4=9,所以a 1=19 . 5.一弹球从100米高处自由落下,每次着地后又跳回到原来高度的一半再落下,则第10次着地时所经过的路程和是(结果保留到个位)( ) A .300米 B .299米 C .199米 D .166米 答案 A 解析 小球10次着地共经过的路程为100+100+50+…+100×????128=2993964 ≈300(米). 6.已知数列{a n }满足3a n +1+a n =0,a 2=-43 ,则{a n }的前10项和等于 ( ) A .-6(1-3 -10) B.19(1-3-10) C .3(1-3 -10) D .3(1+3-10) 答案 C 解析 由3a n +1+a n =0, 得a n +1a n =-13, 故数列{a n }是公比q =-13 的等比数列. 又a 2=-43 ,可得a 1=4. 所以S 10=4????1-(-13)101-??? ?-13=3(1-3-10). 二、填空题 7.设等比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若a 1=1,S 6=4S 3,则a 4=________. 答案 3 解析 ∵S 6=4S 3?a 1(1-q 6)1-q =4·a 1(1-q 3)1-q ?q 3=3. ∴a 4=a 1·q 3=1×3=3. 8.数列a 1,a 2-a 1,a 3-a 2,…,a n -a n -1,…是首项为1,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那么a n =________. 答案 2n -1 解析 a n -a n -1=a 1q n -1=2n - 1,

高二历史选修3专题一至专题三测试题

高二选修3专题一—专题三测试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19世纪末20世纪初,几个帝国主义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形成了重新瓜分世界的局势,其主要原因是 A.世界绝大部分领土已经被瓜分完毕 B.英德矛盾的发展促进了世界局势的紧张C.各国垄断资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D.各国经济的发展改变了原来的力量对比2.1900年,德国首相比洛曾提出:“如果我们没有巨大的威力,没有强大的陆军和海军,就不能得到幸福。”此话表明 A.统治者提倡加强军事力量振兴德国B.统治者要使德国走上军国主义的发展道路C.德国在国际竞争中受到仇视D.统治者准备用增强军事力量提高国际地位3.英国政治家帕默斯顿说:“我们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仇敌,只有永恒的利益。” 下列事件不能体现这句话中政治意义的是英国 A.签订《英法协约》B.签订《英俄协约》 C.放弃“光荣孤立”政策D.签订《三国同盟条约》 4.20世纪初之所以发生世界性战争,主要条件是 A.世界殖民地已经被瓜分完毕B.远程大炮、坦克等一些武器的研制 C.运输工具、通讯手段的进步D.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5.一战前的巴尔干地区成为“战争的火药桶”最主要原因是 A.欧洲列强插手、干预,争夺激烈 B.各民族宗教、文化之间纷争不断 C.土耳其帝国长期压榨,灾难深重 D.石油资源丰富,战略地位显赫 6.德国在战前制定“施里芬计划”打算速战速决,但过低估计对手的实力,最终失败。下列哪些因素是德国没有估计到的①比利时军队和法军的顽强抵抗②俄军短时间内投人战斗③英军很快参战④日本参战 A.①②③④B.①③C.②③④D.①②③ 7.英国首次使用自己的新式武器――坦克是在 A.凡尔登战役B.索姆河战役C.马恩河战役D.东普鲁士战役8.2003年8月4日,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发生一起侵华日军遗留毒气(芥子气)泄漏伤人事故。 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王毅约见日本驻华大使阿南惟茂,向日方再次提出严正交涉。毒气首次应用于战争是下列的哪场战役 A.索姆河战役B.马恩河战役C.色当战役D.凡尔登战役 9.为进一步协调军事行动,一战后期协约国成立了最高军事委员会。西线最高统帅是A.福熙B.霞飞C.施里芬D.毛奇 10.1916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决定性的一年,这一年的主要特点是 A.协约国开始取得战略主动权B.同盟国处于进攻状态 C.战役主要集中于西线D.同盟国控制制海权 11.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说:“彼得格勒发出的冲击力,传到了一切工厂和矿山,引起了王国政府的严重不安。”这种“不安”的原因是 A.苏俄退出战争,削弱了协约国力量 B.《布列斯特和约》签订,有利于德国集中进攻西线

高中生物选修3植物细胞工程知识点

高中生物选修3植物细胞工程知识点 1.细胞脱分化:就是让已分化的细胞,经过诱导后,失去特有的结构和功能而 转变成未分化细胞的过程。 2.愈伤组织:细胞排列疏松而无规则,高度液泡化的成无定形状态的薄壁细胞 团。 3.外植体:用于植物组织培养的离体器官组织或细胞。 4.具有某种生物全部遗传信息的任何一个细胞,都具有发育成完整生物体的潜 能,也就是说,每个细胞都具有全能性的特点。 5.全能性的原理:细胞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所必需的全套基因,而不是全部基 因。 6.全能性表达的标志:已分化的细胞形成完整的个体,若只是形成某种组织器 官,则不能体现全能性。 7.全能性的高低比较: (1)受精卵>生殖细胞>体细胞 (2)体细胞:植物细胞>动物细胞 (3)分化程度低的细胞>分化程度高的细胞 (4)幼嫩细胞>衰老细胞 (5)分裂能力强的细胞>分裂能力弱的细胞 8.外植体经过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愈伤组织经过再分化形成芽和根;芽和根进 而形成植株。 9.脱分化过程进行有丝分裂;再分化过程进行有丝分裂的同时也进行分化。 10.植物组织培养:就是在无菌和人工控制的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 细胞,培养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给予适宜的培养条件,诱导其产生愈伤组织、丛芽,最终形成完整的植株。 11.植物细胞杂交:就是将不同的植物体细胞,在一定条件下融合成杂种细胞, 并把杂种细胞培育成新的植物体的技术。目的:获得杂种植物体。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细胞壁;杂交过程的关键:原生质体间的融合;人工诱导的方法:包括物理法和化学法,物理法包括:离心、振动、电激;化学法包括:聚乙二醇。 12.植物细胞杂交的优点: (1)打破了物种之间的生殖隔离,实现了远源杂交。 (2)扩大了遗传重组的范围。 13.微型繁殖技术:把用于繁殖优良品种的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叫做植物的微型 繁殖技术。 14.人工种子:就是以植物组织培养得到的胚状体、不定芽、顶芽和腋芽等为材 料,经过人工薄膜包装得到的种子。 15.作物新品种的培育: (1)单倍体育种(有性生殖)优点:极大地缩短了育种的年限。 (2)突变体的利用优点:能够产生新性状。

高中历史必修三 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 课程标准: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基础知识: 1、“百家争鸣”出现在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经济:井田制瓦解。 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分封制瓦解) 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 教育学术: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 2、主要流派:(1)道家学派:老子和庄子,主张“无为而治”,把世间万物看作是相对的。 (2)儒家学派:孔子、孟子和荀子。 (3)墨家学派: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4)法家学派: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 3、“百家争鸣”意义 (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3)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4、儒家学派主要主张 考点突破: 1、孔子的思想是如何体现人文精神的? 提示:人文精神指的是,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 (1)“仁”的思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提倡人文精神提供宽松社会环境。 (2)“有教无类”等教育主张,保证了个性发展,推动了个人素质的提高。 2、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我们如何认识这种“民本”思想?提示:从孟子的阶级属性出发来分析。 孟子代表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他的主张从根本上讲是为了实现本阶级的利益。孟子认识到人民的力量的强大,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社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儒家的民本思想,但不能就说是“民主意识”。 从根本上讲,孟子是地主阶级思想家,其“民贵”的主张是为了更长久稳固地统治压迫人民,“君轻”也是为了更有效地保证君主统治剥削人民。 3、你认为诸子百家中,对当时的封建统治者最有用的是哪一派?为什么? 法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