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黎璞琛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自己收集整理的
错误在所难免
仅供参考交流
如有错误
请指正!谢谢
"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黎璞琛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株洲 412004)
摘要:本文结合我院化学制药专业与曼秀雷敦公司开展"工学交替"人才培养实际, 探讨了"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和推行"工学交替"的意义
总结了我院"工学交替"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
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措施

关键词: 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实践
Research on the talents training mode of the engineering alternative and the Practice
Li pu chen
(Hunan Chemical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Hunan Zhuzhou 412004)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d the cont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engineering alternating " talents training model between our college pharmaceutical professional and Mentholatum Company carrying out the "engineering alternating " talent training model , summed up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talents training mode, and pointed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roposed solutions.
Keywords: engineering alternative; talents training mode; investigation ; practice
引言
教育部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中指出: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
是遵循教育规律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有效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是帮助学生
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需要;是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一个带有方向性的关键问题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也明确提出
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
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是现代职业教育将教育制度和劳动制度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型学习制度
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新形势下
我院本着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的精神
积极探索实行工学结合
推行"工学交替"、"订单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
促进学校发展的新思路
本文以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学系与美国曼秀雷敦(中国)药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曼秀雷敦)开展"工学交替"人才培养为例
探讨了"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协议的签订以及组织实施等具体问题
总结了成功经验
针对遇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

一 "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学生在学校学习与企业生产实践相互交替、半工半读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
学生在"工学交替"过程中
可以通过在企业实习期间
依靠自己实习劳动所得
解决学习期间的部分学杂费、生活费及其他支出
企业同时可以

对优秀的学生进行跟踪管理考察
学生毕业后
学生和企业双方进行双向选择
"工学交替"是培养职业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的主要模式和有效途径
对职业院校的教育创新和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之一

近年来我院结合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
从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入手
就专业建设中的相关问题开展了广泛的调研工作
充分认识到在职业教育中实施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通过与企业进行广泛联系、沟通
营造了良好的"工学交替"校企合作环境与氛围
得到了企业的重视和支持
其中2009年我院应用化学系化学制药专业与曼秀雷敦签订了"工学交替"合作培养协议
对"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有效探索

二 "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在"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中
我院与曼秀雷敦密切合作
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和严格科学的管理制度
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
初步形成了可操作的工学结合教育模式运行机制

1开展企业调研
遴选合作企业
寻求合作伙伴
合作企业担负着学生技能训练的重要职责
学生在合作企业的训练效果将直接关系到"工学交替"人才培养的成败
认真、审慎地选择合适、对口的合作企业
是实施"工学交替"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为了遴选合适的"工学交替"合作企业
应用化学系组织专业教师深入企业进行了广泛的调研活动
走访了企业人事和生产技术部门
了解企业的生产技术状况以及对高职人才的要求
通过广泛的调研确定了曼秀雷敦作为合作伙伴
该公司属于合法经营的合资企业
有合作要求
并且有用于"工学交替"较多数量的空缺岗位

2 签订培养协议
严格协议保障
维护合法权益
为了保证"工学交替"人才培养的顺利进行
我院与曼秀雷敦签订了"工学交替"合作培养协议
协议书着重就双方在"工学交替"中应承担的职责作了具体约定
明确了我院与曼秀雷敦在学生技能训练方面的权利与义务
对培养期间的有关费用、劳动保护、违约责任等作了明确约定
协议书的签订
有利于维护各方的权利
有利于督促各方履行义务
保证了"工学交替"人才培养的顺利实施

3 调整教学内容、深化课程改革、提高培养质量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推行"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和难点
应用化学系根据化学制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
将推行"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改革紧密结合
优化课程结构
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努力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
将部分实践性强的专业课如《制药工厂设计概论》、《药物制剂技术

与设备》和《制药企业GNP管理与实施》等安排在实习过程中
利用现场教学形式由企业技术人员和带队教师共同完成
使学生们便于理解和掌握
同时
根据企业岗位要求
增加了企业文化、职业生涯规划、安全环保和清洁生产等方面的课程
积极开展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方面的改革与实践工作
形成了具有我院特色的、适合"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4 加强学生管理
丰富业余生活
提高综合素质
我院应用化学系和教务处编写了一系列 "工学交替"教学管理文件
如"工学交替"实习管理办法、实习手则和实习考核鉴定表等
这些教学文件的制定
既为"工学交替"提出了详细的目的、要求和任务
也规定了考核的内容和办法
有利于规范学生管理
根据学生实习管理需要
应用化学系选派了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担任班主任
与学生保持经常联系并进行指导、沟通和管理
与企业协商利用业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
如岗位知识抢答赛、安全环保知识竞赛、企业管理和生产技术改造合理化建议等
广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岗位意识、职业意识

5 实施 "工学交替"的效果
通过4个多月的实习之后
化学制药专业顺利完成了实践教学任务
培养和锻炼了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激发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
拓宽了学生的专业视野
同时增加了大学生的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
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
培养了团队精神、协作意识与沟通能力
促进了学生自身的发展
"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也促进了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改革

三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院与曼秀雷敦开展"工学交替"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积累了办学经验
拓展了学校办学资源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适应了企业一线人才培养的需要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1 学生在企业进行"工学交替"存在一定的风险
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增大了企业安全生产与综合治理的难度
由于学生缺乏生产经验
对于岗位操作规程和安全环保要求没有全面了解
增加了安全隐患
易引发工伤事故
学校和合作企业要加大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力度
切实降低事故发生率
保障学生在企业实习时的人身安全
此外还应该要求学生参加社会保险
降低"工学交替"实习的风险

2 学校教学计划与企业生产需要之间的矛盾
企业要求岗位工作具有连续性
学校教学活动的安排如何围绕岗位需要来设计
是调整"工学交替"教学方案要考虑的核心问题
此外学生顶岗实习
要求有比较稳定

的岗位以及岗位定期轮换
而企业为了确保生产安全和岗位的稳定性
一般不轻易调整岗位操作人员进行岗位轮动
这样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是不利的

3 考核评价体系还有待完善
实施工学结合教育模式
必须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考核评价体系
而目前针对"工学交替"培养的考核评价体系还没有建立
构建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质量标准
实行理论与实践、过程考核与终结考核相结合
突出对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测定的考核评价体系尤为必要

4 师资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工学交替"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只有受过专业训练且对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具有高度热忱的教师才能胜任"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但现有师资水平还有相当的差距
主要表现在职业院校教师实践能力不强、现场经验缺乏
而企业技术人员教学经验不足等方面
这将直接影响 "工学交替"的培养质量

四 结束语
国内外的职业教育实践证明
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
体现了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工学结合
是我们当前解决职业教育问题的关键
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举措
我院将进一步拓宽校企合作的渠道
拓展"工学交替"校企合作的层面与层次
找准工学结合的结合点
探索出一条校企双方互动、长期稳定合作的工学结合道路
最大限度地提高学校和企业资源的利用效率
从而提高人才培养效率


参考文献
[1] 张炼.国外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及其给我们的启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 苏志刚等.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结合的途径及运行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
2001
(10).
[3] 楼一峰.关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高职教育发展的深入思考[A].职业技术教育,2004,(46)
[4] 金丽英,刘炳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研究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5(5).

【作者简介】:黎璞琛(1971-)

汉族
湖南汨罗人
现从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工作
电话:139******** E-mail:twj96680@https://www.360docs.net/doc/b718086787.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