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湾东部海域表层沉积物稀土元素组成及物源指示意义_窦衍光

北部湾东部海域表层沉积物稀土元素组成及物源指示意义_窦衍光
北部湾东部海域表层沉积物稀土元素组成及物源指示意义_窦衍光

第41卷 第2期

Vol.41, No.2, 147~157 2012年3月

GEOCHIMICA Mar., 2012

收稿日期(Received): 2011-07-04; 改回日期(Revised): 2011-11-08; 接受日期(Accepted): 2011-11-23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976036, 4087603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41106058); 国土资源部海洋油气资源与

环境地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MRE201111); 国家“908”专项(908-01-ST09)

作者简介: 窦衍光(1979–), 男, 博士, 主要从事沉积地球化学研究。E-mail: douyanguang@https://www.360docs.net/doc/cd432940.html,

* 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 LI Jun, E-mail: qdljun@https://www.360docs.net/doc/cd432940.html,, Tel: +86-532-85776342

DOU Yan-guang et al.: REE compositions and provenance implication of surface sediments in Beibu Gulf

北部湾东部海域表层沉积物稀土元素

组成及物源指示意义

窦衍光1,2, 李 军1,2*, 李 炎3

(1. 国土资源部 海洋油气资源与环境地质重点实验室, 山东 青岛 266071; 2. 国土资源部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山东

青岛 266071; 3. 厦门大学 福建省和教育部共建海洋环境科学联合重点实验室, 福建 厦门 361005)

摘 要: 对北部湾东部海域7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稀土元素(REE)分析结果表明, 研究区沉积物REE 呈现

轻稀土元素(LREE)富集、重稀土元素(HREE)平坦以及中等程度的Eu 异常等特征。REE 组成受沉积物粒度

和生物碳酸盐含量的制约, 具有典型风化上陆壳REE 特征, 其源岩以上陆壳的长英质岩石为主。根据研究区

沉积物REE 分布规律, 研究区可划分为4个地球化学分区, 各区域上陆壳标准化曲线明显的不同。物源判别

显示研究区的西部、海南岛西南侧(Ⅰ区)呈多源沉积特征, 来自以下几个物源区: (1) 海南岛西南侧河流沉积

物和沿岸侵蚀物; (2) 由南向北输入的外海沉积物(冬季); (3) 夏季或冬季由北部湾西北部和西部搬运来的沉

积物。研究区中部粗粒沉积区(Ⅱ区)与北部湾西部沉积物来源是相同的, 主要来源于红河输砂。东北部砂质

区(Ⅲ区)沉积物可能来源于雷州半岛西北部近岸基岩侵蚀。研究区东北部(Ⅳ区)沉积物主要来自北部湾北部

沿岸侵蚀、琼州海峡和雷州半岛西部的沿岸侵蚀。此外, 部分沉积物还可能来自珠江流域以及南海北部陆架

区和北部湾西北部。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稀土元素; 物源; 北部湾

中图分类号: P595; P73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379-1726(2012)02-0147-11

Rare earth element compositions and provenance implication of surface

sediments in the eastern Beibu Gulf

DOU Yan-guang 1,2, LI Jun 1,2* and LI Yan 3

1. Key Laboratory of Marine Hydrocarb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Geology of Ministry of Land and Natural Resources , Qingdao 266071, China ;

2. Qingdao Institute of Marine Geology , Ministry of Land and Natural Resources , Qingdao 266071, China ;

3. Joint Key Laboratory of Fujian Province and Ministry of Education for Marine Environmental Science , Xiamen University , Xiamen 361005, China

Abstract: In this study, rare earth elements (REEs) of 70 surface samples have been analyzed to investigate the provenance in the eastern Beibu Gulf. The samples show relative enrichments in light REEs, with flat HREE patterns and moderate Eu anomalies. REEs compositions of sediments were constrained by grain size and carbonate content. The REEs characteristics of sediments are the same as weathered upper continental crust and the sources of sediments are mainly from continental crust with felsic rocks. The studied area can be separated into four zones based on REEs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UCC-normalized patterns of each zone are different. Provenance discrimination indicates the west of the eastern Beibu Gulf (Zone 1) is mixing zone. The sediments mainly originate from rivers of Hainan Island and coastal bed rock erosion around, the sediments offshore transported from south to north (in winter), and the sediments from the northwestern and western Beibu Gulf in summer or

148 2012年

Geochimica ▌ Vol. 41 ▌ No. 2 ▌ pp. 147~157 ▌

Mar., 2012 winter. The provenance of coarse sands in the middle of the Beibu Gulf (Zone 2) is the same as that of the western sediments, mainly originated from the Red River. Sands in the northeast (Zone 3) maybe come from coastal bed rock erosion of the northwestern Leizhou Peninsula. The sediments in the northeast (Zone 4) are mainly derived from coastal erosion of northern Beibu Gulf, Qiongzhou Strait and western Leizhou Peninsula. Furthermore, several sediments may be derived from the Pearl River basin, the shelf of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 and northwestern Beibu Gulf.

Key words: surface sediments; rare earth elements; provenance; Beibu Gulf

0 引 言

沉积物的成因及其物质来源是近代海洋沉积地

质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1–2], 分析沉积物来源与

成因对于正确理解沉积物组成特征所记录的地质和

古环境信息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 南海的古海洋

演化和东亚季风演化分析获得了许多具有突破性的

认识[3–7]。作为风化剥蚀强烈的地区, 南海物质来源

丰富多样, 且具有鲜明的区域性特征[8–9], 其风化剥

蚀产物的搬运沉积过程还远没有查明[10–11]。

北部湾作为南海西部向南开敞的海湾, 通过琼

州海峡与南部的湾口同外部进行水交换, 属于陆架

大型半封闭性海湾, 周边河流众多, 接受了大量来

自东南亚主干河流红河以及周边陆地的风化剥蚀物,

物质来源和水动力条件复杂, 因此, 该区域沉积物

源汇过程的研究是南海海陆相互作用的重点内容之

一。近20年来, 前人对北部湾海域水动力环境[12–13]

和矿物组合[14–15]进行了相关的探讨, 从沉积动力和

矿物学角度初步判断了北部湾沉积物的来源。然而, 对于该区域直接判别沉积物物源属性的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目前还未见报道。稀土元素(REE)在表生环境 中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 其组成及分布模式受风化作用、搬运过程以及沉积和成岩作用的影响很小, 沉积物中的REE 主要受母岩控制, 可以反映源岩信息, 常被用作沉积物物源的示踪剂[16–17]。本文拟通过对北部湾东部海域表层沉积物REE 组成特征分析, 探讨该区域沉积物REE 组成的制约因素, 揭示其所蕴含的物源和古环境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厦门大学2006年7~8月在北部湾开展908-01- ST09航次地质调查时使用蚌式取样器获得了70个表层底质样品, 采样站位如图1所示。样品分布的站位主要集中在北部湾的东部、海南岛周边海域。研究区海底较为平坦, 从湾顶向湾口逐渐下降, 水深变化范围为11~110 m 。前人已对该区域沉积物粒度进行了详尽的分析[15], 结果显示该海域沉积物粒度总体较细, 平均粒径为0.52~7.64Ф, 平均为6.06Ф,

图1 研究区取样站位、实测水深与沉积物Folk 分类(粒度资料据文献[15])

Fig.1 The locations and Folk classification for sediments of the eastern Beibu Gulf, and water depths

第2期 窦衍光等: 北部湾东部海域表层沉积物稀土元素组成及物源指示意义 149

DOU Yan-guang et al.: REE compositions and provenance implication of surface sediments in Beibu Gulf

以粉砂粒级为主。根据粒度数据[15], 按Folk 粒度分

类法进行划分, 研究区沉积物主要由砂(S)、粉砂质

砂(TS)、砂质粉砂(ST)以及粉砂(T)等4种类型组成

(图1), 其中T 和ST 是研究区沉积物中的主要组分。

沉积物样品在40 ℃低温烘干, 在玛瑙研钵中磨

碎至200目以下。经马弗炉高温灼烧, 经HNO 3-HF-

HClO 4完全消解后, 采用等离子质谱分析方法

(ICP-MS)测定了Sc 、Cr 、Co 、Ni 、Cu 、Zn 、Pb 以

及La 、Ce 、Pr 、Nd 、Sm 、Eu 、Gd 、Tb 、Dy 、Ho 、

Lu 、Er 、Tm 和Yb 等元素的含量。所有实验均在国

土资源部海洋地质实验检测中心完成, 该实验检测

中心对样品采用以下几种质量监控方法: (1) 使用

国家一级标准物质进行测试结果比对; (2) 密码样

品的双份分析; (3) 沉积物样品全分析的百分数加

和。经审核, 样品检测结果的合格率为100%。为了

监控测试精度和准确度, 元素分析分别进行了若干

样品的重复分析与标样分析, 经检测分析元素的相

对误差优于10%, 其中稀土元素相对误差优于5%。 2 结 果

2.1 REE 含量及分布

北部湾东部海域表层沉积物REE 总量(ΣREE)、

δEu 和δCe 分布以及REE 的上陆壳(UCC)标准化模

式如表1、图2和图3所示。研究区表层沉积物ΣREE

变化范围为36.1~232.7 μg/g, 平均值为152.1 μg/g,

ΣREE 均值与UCC [19]平均值相近(表1)。轻稀土

(LREE)明显富集(ΣLREE 均值为147.6 μg/g), 重稀

土(HREE)相对亏损(ΣHREE 均值为16.2 μg/g), ΣLREE/ΣHREE 比值为5.93~10.90, 平均值为9.12。轻重稀土分异比明显, (La/Yb)N 均值(10.95)高于UCC (9.19)。此外, 研究区沉积物具有典型的Eu 负异常, δEu 值为0.38~0.90, 除个别站位较高外, δEu 值大部分小于0.67, 均值为0.61, 与UCC 以及北部湾周边的几条大河(珠江、红河、湄公河等)的δEu 值相当, 表现出较强的陆源属性。由于上述几条河流选取的是细颗粒样品(小于63 μm 沉积物), 其ΣREE (分别为295.4 μg/g 、278.4 μg/g 和239.6 μg/g)[20]明显高于研究区沉积物REE 的平均组成(表1)。值得注意的是, 珠江、红河、湄公河等大河中稀土元素(MREE)相对富集, (Gd/Yb)N 值分别为2.07、2.28和2.03, 远高于研究区沉积物(Gd/Yb)N 的平均值(1.61)。

图2 研究区表层沉积物ΣREE 分布图 Fig.2 ΣREE distribution for sediments of the eastern Beibu Gulf

图3 研究区沉积物δEu 和δCe 分布图

Fig.3 δEu and δCe distribution for sediments of the eastern Beibu Gulf

第2期 窦衍光等: 北部湾东部海域表层沉积物稀土元素组成及物源指示意义 151

DOU Yan-guang et al.: REE compositions and provenance implication of surface sediments in Beibu Gulf

研究区表层沉积物ΣREE 含量与沉积物粒度关

系密切, 不同类型沉积物REE 特征差异明显。北部

湾东北部海区(19.5°N 以北, 108.5°E 以东)沉积物颗

粒较细, ΣREE 较高; 而海南岛西南、北部湾中部海

区以及雷州半岛西北侧部分区域沉积物颗粒较粗,

ΣREE 相应地偏低。研究区沉积物δCe 值分布趋势

与ΣREE 相反, ΣREE 高的区域δCe 值低。此外, 生

物碳酸盐等自生沉积可使Ce 呈现明显负异常[22],

沉积物粒径较粗的区域, 如雷州半岛东北部、北部

湾中西部以及海南岛西南局部区域沉积物中生物贝

壳含量较高(图3), 其δCe 值偏低; δEu 值在研究区西

北部较低, 而在海南岛西南部局部区域值较高。

为了进一步获取研究区各区域REE 组成特征及

其与沉积物粒度的关系, 选取平均粒径(Mz)、

ΣREE 、δEu 、δCe 、(La/Yb)N 以及(Gd/Yb)N 等特征参

数, 在SPSS 软件中采用离差平方和法对研究区沉

积物样品进行Q 型聚类分析。Q 型聚类是对样品的

聚类, 将具有相同特点的样品聚集在一起。根据研

究区沉积物REE 分布规律, 结合元素地球化学统计

特征结果, 将研究区主要划分为4个地球化学分区

(Ⅰ区、Ⅱ区、Ⅲ区和Ⅳ区, 图4)。各区表层沉积物

的REE 特征的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2.2 稀土元素UCC 标准化模式

REE 标准化模式是表征地质体类型的最明显和

最有效的形式, 4个分区沉积物REE UCC 标准化模

式如图5所示。各区域UCC 标准化模式明显不同。

Ⅰ区相对较为平坦, 轻重稀土分异不明显, 无明显

Ce 负异常, δCe 均值为0.93, 部分样品MREE 富集。该区沉积物主要分布于研究区的西侧, 除北部湾中部区域外, 自北部湾北部河口到海南岛以南(图4)。Ⅱ区UCC 标准化模式较为曲折, ΣREE 值偏低, 呈现明显Eu 负异常, 弱Ce 负异常, δEu 和δCe 均值分别为0.55和0.80。Ⅱ区沉积物位于北部湾的中部, 该区域是北部湾重矿物富集区[23]。Ⅲ区UCC 标准化模式HREE 部分较为平坦, LREE 分异明显, 呈现明显Ce 负异常, δCe 均值为0.59, MREE 相对缺失。Ⅲ区沉积物较为分散, 主要分布在雷州半岛西北侧, 海南岛西南也零星分布。Ⅳ区UCC 标准化模式中HREE 分异明显, 无Eu 、Ce 异常, ΣREE 值高, MREE 含量相对富集。Ⅳ区沉积物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北部和雷州半岛的西侧(图4)。 3 讨 论 3.1 稀土元素组成的制约因素 研究表明, REE 在沉积过程中活动性较低, 主要赋存于碎屑矿物晶格中, 碎屑态中的REE 基本保持了源岩的物源属性特征, REE 及其参数是沉积物物源分析的常用指标[16,17,24]。然而, 研究发现REE 在沉积物沉积搬运沉积过程中受到化学风化、分选作用以及重矿物的影响而发生分馏[21,25,26]。因此, 在用REE 进行沉积物物源示踪时, 有必要对影响沉积物REE 组成的制约因素进行评估。 粒度是控制沉积物REE 组成的重要因素。REE 趋向于在细粒沉积物中富集[27], 研究区沉积物REE 含量与沉积物Mz 值有一定的相关性, REE 在粗粒沉

图4 北部湾东部海域夏冬海流模式及表层沉积物分区与物质来源

Fig.4 Summer and winter circulation patterns, different zones and provenances for the sediments of the eastern Beibu Gulf

152 2012年

Geochimica ▌ Vol. 41 ▌ No. 2 ▌ pp. 147~157 ▌

Mar., 2012

图5 研究区沉积物稀土元素UCC 标准化模式

Fig.5 REE UCC-normalized patterns of surface sediments in study area

积物中亏损, 与中国浅海沉积物类似[20]。此外, 粗粒

沉积物中生物碎壳较多, 碳酸盐中REE 含量很低[20],

这进一步使得REE 在粗粒沉积物中亏损。ΣREE 和

δCe 值分别是反映沉积物粒级和沉积物中碳酸盐含

量的良好指标, 两者相互关系如图6所示。研究区

沉积物ΣREE 值明显受到粒度的制约: 东北部(Ⅳ区)

沉积物粒径最细, ΣREE 值最高, 同时该区域δCe 值

最高, 在0.95~1.07之间; 与之相反, 雷州半岛西北

侧以及海南岛部分区域(Ⅲ区)沉积物粒径最粗,

ΣREE 值最低, 该区域δCe 值最低, 在0.32~0.73之

间。一般情况下, Ce 负异常主要与生物碳酸盐等自

生沉积物有关: 碳酸盐含量越高, δCe 值越低[22]。从

Ⅲ区到Ⅳ区, δCe 值越来越高, 表明碳酸盐影响越来

越小, 可能反映了沉积物中碳酸盐含量逐渐降低的

过程。Ⅰ区和Ⅱ区沉积物粒径大小以及ΣREE 值介

于Ⅲ区和Ⅳ区之间。综上所述, ΣREE 和δCe 散点图

可能反映了粒度和生物碳酸盐对研究区沉积物REE

的制约。

沉积物中的重矿物对整个沉积物的REE 含量及

分布模式有显著影响: HREE 趋向富集于锆石、石榴

子石、电气石等中, LREE 与MREE 则在榍石、褐帘石、角闪石、磷灰石、独居石等中含量较高[28]。前人研究表明北部湾中部是重矿物富集区(2.5%~ 5.0%)[23], 该区域为水深40~60 m 粗粒沉积区, 与Ⅱ区位置基本一致, 优势矿物为绿帘石(3.07%)、钛铁矿(31.5%)、锆石(13.3%)、金红石(2.6%)和石榴子石(2.6%)[15], 与北部湾西岸、西北岸入海河流矿物类型组合类似[14]。锆石和石榴子石的富集存在会使沉积物中HREE 含量偏高, 而使得LREE 和MREE 相对缺失。从表1中可以看出, 重矿物富集的Ⅱ区(La/Yb)N 、(Gd/Yb)N 等参数均介于Ⅰ区、Ⅲ区、Ⅳ区之间, ΣHREE 也未见明显高值, 并未出现HREE 富集的现象, 这表明重矿物对研究区沉积物REE 组成的影响不大。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 化学风化能够影响沉积岩REE 的分布模式和Eu 异常, HREE 往往比LREE 活泼, 前者带出能力比LREE 强, 易以溶液形式发生迁移, 后者则趋向于在风化残余物中富集[27,29,30]。红河流域的化学风化指数(CIA)显示该流域硅酸盐化学风化作用为中等强度, 与长江及亚马孙河的风化

第2期 窦衍光等: 北部湾东部海域表层沉积物稀土元素组成及物源指示意义 153

DOU Yan-guang et al.: REE compositions and provenance implication of surface sediments in Beibu Gulf

图6 δCe 与ΣREE 相关图

Fig.6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δCe and ΣREE

强度相近, 而高于黄河, 低于珠江[31] 。然而, 对珠江、红河、湄公河沉积物REE 的研究发现, 珠江沉积物的轻重稀土分异值(La/Yb)N 远小于红河(表1), 与CIA 值的结论相矛盾。此外, 研究发现, 化学风化对长江流域沉积物REE 组成影响不大, 仅在一定程度上对REE 的分布模式产生影响[26]。这表明(La/Yb)N 值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沉积物物源信息, 而非化学风化信息, 化学风化对该区域河流沉积物轻重分馏影响不大。研究区沉积物(La/Yb)N 均值介于珠江与红河之间, 但明显高于湄公河(表1), 各分区沉积物轻重稀土元素的分异反映了源岩对研究区沉积物组成的控制, REE 组成基本继承了源岩组成特征。 此外, 海南岛西北侧区域(Ⅳ区)局部沉积物具有弱的Ce 正异常, 在海洋沉积物中, Ce 异常与海洋自生沉积有关, Ce 正异常主要是通过黏土、铁锰氧化物直接从海水中捕获吸附Ce 4+所致[32], 表明研究区沉积物REE 组成局部受到自生沉积的影响。 3.2 稀土元素分馏物源指示意义 虽然沉积物搬运沉积过程中受水动力分选造成粒级与矿物的不同, 从而产生REE 组成与分布形式的差异[28], 但总体来说, REE 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和低溶解度, 在风化和成岩作用过程中很少发生分馏, 因此, REE 特征参数和分布模式被广泛应用于沉积物源的判别。(La/Yb)N 和δEu 值是表征REE 分

馏的两个参数, 研究区沉积物Mz 与(La/Yb)N 呈一定程

度的负相关关系, Mz 与δEu 相关系数几乎为零(R 2 =

0.0681) (图7)。可见, (La/Yb)N 和δEu 两个参数能够

消除沉积物粒级和碳酸盐的影响, 较好地保存了源

岩的化学组成特征, 因此, (La/Yb)N 和δEu 是进行物

源示踪的有效指标。

研究区沉积物具有弱的Eu 负异常, 除面积较小

的北部湾中部砂质区(Ⅱ区)外, 其他分区(Ⅰ、Ⅲ、

Ⅳ区) δEu 均值(0.60~0.67)与红河、湄公河、珠江等

河流沉积物以及UCC 的δEu 均值(0.62~0.65)较为接

近(表1和图8), 这表明研究区沉积物对上陆壳沉积

物具有很大的继承性; (La/Yb)N 值既是反映轻重稀

土分异的重要参数, 又可能是反映化学风化强弱的

指标[29–30]。上节论述表明表生风化过程没有显著地

改变研究区沉积物的REE 组成。因此, (La/Yb)N 与

δEu 值反映了北部湾东部海域表层沉积物具有典型

风化上陆壳的REE 特征。研究表明, 若母岩为中酸

性的长英质岩石(如花岗岩、流纹岩), 其REE 含量

相对较高, LREE 相对富集, ΣLREE/ΣHREE 比值高,

具有明显的Eu 负异常; 而若母岩为基性玄武质岩石,

其REE 含量较低, HREE 含量较高, ΣLREE/ΣHREE

比值较低, 无Eu 异常[33–34]。 研究区沉积物REE 具

有LREE 富集、HREE 平坦以及中等程度的Eu 异常

等特征, 这种特征与基性玄武质岩石相反, 表明其

源岩以上陆壳长英质岩石为主, 缺乏深源的基性和

超基性组分。

154

2012年 Geochimica ▌ Vol. 41 ▌ No. 2 ▌ pp. 147~157 ▌

Mar., 2012

图7 Mz 与(La/Yb)N 和δEu 相关图

Fig.7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Mz and δEu and Mz and (La/Yb)N

图8 北部湾东部海域表层沉积物(La/Yb)N 和δEu 物源判别图

Fig.8 Discrimination plot of (La/Yb)N vs . δEu for sediments of the eastern Beibu Gulf

北部湾周围入海河流众多, 周边大小河流300

多条注入湾中。主要入海河流包括海南省的昌化江、

珠碧江,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南流江、钦江、大风江、

北仑河, 以及越南的红河、马江和兰河等, 这些河流

年总径流量达(1.5~2.0)×1011 m 3, 每年携带大量碎屑

沉积物进入北部湾。其中红河年总径流量为120 km 3,

输沙量可达130 Mt/a [35], 加之北部湾沿岸基岩的侵

蚀, 为其提供了丰富的物源基础。

北部湾环流格局非常复杂, 冬季为一逆时针环

流所控制[36], 外海海水北上从海南岛南部进入湾内

北上, 直达湾东北部, 随后转向西流, 汇入越南南向沿岸流, 至湾南又受外海北进水的推动转向北流。虽然北部湾夏季环流路线究竟是顺时针[37]还是逆时针[38]存在很大分歧, 但冬夏两季复杂的环流格局对于沉积物的搬运产生重要影响。 海南岛的西南侧(Ⅰ区)位于北部湾的中部海域, 该区域沉积物(La/Yb)N 对δEu 物源判别图覆盖了整个研究区的绝大部分投点(图8), 各REE 参数适中, REE 分异不明显, 介于Ⅱ区和Ⅳ区之间, 具有混合沉积的特征。该海区沉积动力条件较复杂, 冬夏两

第2期 窦衍光等: 北部湾东部海域表层沉积物稀土元素组成及物源指示意义 155

DOU Yan-guang et al.: REE compositions and provenance implication of surface sediments in Beibu Gulf

季环流经过, 可将北部湾西北部沉积物或湾南部外

海沉积物搬运至此。因此, Ⅰ区沉积物物源来自以

下几个物源区: (1) 接受来自海南岛西南侧河流沉

积物和沿岸侵蚀物; (2) 由南向北输入的外海沉积

物(冬季); (3) 夏季或冬季由北部湾西北部和西部搬

运来的沉积物。该区域REE 亦显示多源沉积物混合

特征。这与前人对北部湾碎屑矿物研究[23]以及沉积

物粒径趋势分析[15]获得的认识基本一致。

北部湾东部海域各分区沉积物REE 标准化模式

以及(La/Yb)N 对δEu 物源判别图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图8)。研究区东北部(Ⅳ区)以细颗粒的粉砂为主。矿

物学研究表明, 该区域沉积物的物源主要来自湾北

沿岸侵蚀、琼州海峡和雷州半岛西部的沿岸侵蚀[15]。

该区域ΣREE 值高, 在沉积物的(La/Yb)N 对δEu 图解

中非常集中, 且与红河、湄公河、珠江等相近(图8)。

因此, 该区域细颗粒沉积物除来自沿岸侵蚀外, 还

来自以下两个物源区: (1) 珠江流域以及南海北部

陆架区, 该区域少部分沉积物可能通过琼州海峡向

Ⅳ区搬运[39–40](图4); (2) 北部湾西北部, 夏季顺时

针的环流将红河河流沉积物搬运至此。

研究区东北部砂质区(Ⅲ区)范围很小, 受粒度

和碳酸盐的影响, 其沉积物ΣREE 和δCe 值很低, 轻

重稀土分异明显, δEu 值变化范围大(图8), 其物源

可能与东北部基岩侵蚀有关。此外, 东北部砂质区

(Ⅲ区)与海南岛西南侧沿岸部分沉积物REE 特征类

似, 碎屑矿物的研究已证实海南岛西岸、西南岸沉

积物为现代近岸侵蚀产物[41], 表明研究区东北部砂

质区(Ⅲ区)沉积物可能来源于雷州半岛西北部近岸

基岩侵蚀。研究区中部粗粒沉积区(Ⅱ区)是重矿物分

布区[23], 该区域沉积物REE 组成与Ⅲ区沉积物略有

不同, δEu 值偏低, 可能与REE 的重矿物分馏有关。

研究表明, 该区域矿物与北部湾西部沉积物来源是

相同的, 主要来源于红河输砂[14]。然而, Ⅱ区矿物组

合中含有自生方解石和海绿石, 表明该区域长期处

于较稳定的环境, 该区域被认为是低海平面时沉积

的老红河三角洲, 属水下三角洲残留沉积[23]。 4 结 论 (1) 北部湾东部海域表层沉积物ΣREE 变化范围为36.1~232.7 μg/g, 平均值为152.1 μg/g 。与上陆壳相比, 研究区沉积物呈现轻稀土明显富集, 重稀土相对亏损的特征。ΣLREE/ΣHREE 比值为 5.93~

10.90, 平均值为9.12。具有典型的Eu 负异常, δEu 值介于0.38~0.90之间, 均值为0.61。(La/Yb)N 与δEu 值反映了北部湾东部海域表层沉积物具有典型风化上陆壳REE 特征, 其源岩以上陆壳的长英质岩石为主。 (2) 根据研究区沉积物REE 分布规律, 结合元素地球化学统计特征, 研究区可划分为4个地球化学分区: Ⅰ区, 研究区的西侧, 除北部湾中部区域外, 自北部湾北部河口到海南岛以南; Ⅱ区, 北部湾的中部; Ⅲ区, 雷州半岛西北侧; Ⅳ区, 研究区东北部。各区域UCC 标准化REE 模式明显不同, 其REE 组成受沉积物粒度和生物碳酸盐含量的制约。 (3) (La/Yb)N 对δEu 物源判别图显示, 研究区Ⅰ区呈多源沉积特征, 来自以下几个物源区: (1) 海南岛西南侧河流沉积物和沿岸侵蚀物; (2) 由南向北输入的外海沉积物(冬季); (3) 夏季或冬季由北部湾西北部和西部搬运来的沉积物。Ⅱ区与北部湾西部沉积物来源是相同的, 主要来源于红河输砂。Ⅲ区沉积物可能来源于雷州半岛西北部近岸基岩侵蚀。Ⅳ区沉积物主要来自北部湾北部沿岸侵蚀、琼州海峡和雷州半岛西部的沿岸侵蚀。此外, 部分沉积物还可能来自珠江流域以及南海北部陆架区和北部湾西北部。 感谢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实验2号”调查船科研工作人员野外的辛勤劳动, 同时感谢国土资源部海洋地质实验检测中心在实验过程中的鼎力支持与协作。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Singh P, Rajamani. REE geochemistry of recent clastic sedi-ments from the Kaveri floodplains, southern India: Implica-tion to source area weathering and sedimentary processes [J]. Geochim Cosmochim Acta. 2001, 65(18): 3093–3108. [2] Sholkovitz E R, Elderfield H, Szymczak R, Casey K. Island weathering: River sources of rare earth elements to the West-

ern Pacific Ocean [J]. Mar Chem, 1999, 68(1/2): 39–57.

[3] Clift P D, Sun Z. The sedimentary and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Yingge Hai Song Hong Basin and the southern Hainan

margin, South China Sea: Implications for Tibetan uplift and

monsoon intensification [J]. J Geophys Res, 2006, 111,

B06405. doi:10.1029/2005JB004048

[4] 刘志飞, 赵玉龙, 李建如, Colin C. 南海西部越南岸外晚第

四纪粘土矿物记录: 物源分析与东亚季风演化[J]. 中国科

学(D辑), 2007, 37(9): 1176–1184. Liu Zhifei, Zhao Yulong, Li Jianru, Colin C. Late Quaternary

156

2012年 Geochimica ▌ Vol. 41 ▌ No. 2 ▌ pp. 147~157 ▌

Mar., 2012 clay minerals off Middle Vietnam in the western South China

Sea: Implications for source analysis and East Asian monsoon

evolution [J]. Sci China (D), 2007, 50(11): 1674–1684.

[5] 汪品先, 湣翦知, 赵泉鸿, 李前裕, 王汝建, 刘志飞, 吴国瑄, 邵磊, 王吉良, 黄宝琦, 房殿勇, 田军, 李建如, 李献华, 韦刚健, 孙湘君, 罗运利, 陈木宏. 南海演变与季风历史的深海证据[J]. 科学通报, 2003, 48(21): 2228–2239. Wang Pinxian, Jian Zhimin, Zhao Quanhong, Li Qianyu, Wang Rujian, Liu Zhifei, Wu Guoxuan, Shao Lei, Wang Jiliang, Huang Baoqi, Fang Dianyong, Tian Jun, Li Jianru, Li Xianhua, Wei Gangjian, Sun Xiangjun, Luo Yunli, Chen Muhong. Evolutio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monsoon history revealed in deep sea records [J]. Chinese Sci Bull, 2003, 48(21): 2228– 2239 (in Chinese). [6] Wei Gangjian, Deng Wenfeng, Liu Ying, Li Xianhua. High-resolution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records derived from foraminiferal Mg/Ca ratios during the last 260 ka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J]. Palaeogeogr Palaeoclimatol Palaeoecol, 2007, 250(1~4): 126–138. [7] Wang L, Sarnthein M, Erlenkeuser H, Grimalt J, Grootes P, Heilig S, Ivanova E, Kienast M, Pelejero C, Pflaumann U. East Asian monsoon climate during the Late Pleistocene: High-resolution sediment records from the South China Sea [J]. Mar Geol, 1999, 156(1–4): 245–284. [8] 蔡观强, 邱燕, 彭学超, 钟和贤. 南海西南海域表层沉积物微量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0, 30(5): 53–62. Cai Guang-qiang, Qiu Yan, Peng Xue-chao, Zhong He-xian.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race elements and REEs in surficial sediments of the southwestern South China Sea and their implications [J]. Mar Geol Quatern Geol, 2010, 30(5): 53–62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9] 朱赖民, 高志友, 尹观, 许江. 南海表层沉积物的稀土和微量元素的丰度及其空间变化[J]. 岩石学报, 2007, 23(11): 2963–2980. Zhu Lai-min, Gao Zhi-you, Yin Guan, Xu Jiang. Content and spatial change of rare earth element and trace element of surfi-cal sediment in the South China Sea [J]. Acta Petrol Sinica, 2007, 23(11): 2963–2980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10] Liu Zhifei, Colin C, Li Xiajing, Zhao Yulong, Tuo Shouting, Chen Zhong, Siringan F P, Liu J T, Huang C Y, You C F, Huang K F. Clay mineral distribution in surface sediments of the northeastern South China Sea and surrounding fluvial drainage basins: Source and transport [J]. Mar Geol, 2010, 277(1~4): 48–60. [11] Liu Zhifei, Tuo Shouting, Colin C, Liu J T, Huang C Y, Selvaraj K, Chen C-T A, Zhao Yulong, Siringan F P, Boulay S, Chen Zhong. Detrital fine-grained sediment contribution from Taiwan to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and its relation to regional ocean circulation [J]. Mar Geol, 2008, 255(3/4):

149–155. [12] 孙洪亮, 黄卫民. 北部湾潮汐潮流的三维数值模拟[J]. 海洋学报, 2001, 23(2): 1–8. Sun Hong-liang, Huang Wei-min. Three-dimensional nu-

merical simulation for tide and tidal current in the Beibu Gulf

[J]. Acta Oceanol Sinica, 2001, 23(2): 1–8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13] 李占海, 柯贤坤, 王 倩, 高建华. 琼州海峡水沙输运特征

研究[J]. 地理研究, 2003, 22(2): 151–159.

Li Zhan-hai, Ke Xian-kun, Wang Qian, Gao Jian-hua. Char-

acteristics of water and sediment transport in the Qiongzhou

Strait [J]. Geogr Res, 2003, 22(2): 151–159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14] 陈丽蓉, 张秀蓉. 北部湾沉积物中矿物组合及其分布特征

[J]. 海洋学报, 1986, 8(3): 340–346.

Chen Li-rong, Zhang Xiu-rong. Mineral assemblage and

distribution for sediments of the Beibu Gulf [J]. Acta Oceanol

Sinica, 1986, 8(3): 340–346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15] 徐志伟, 汪亚平, 李炎, 马菲, 张凡, 叶长江. 多元统计及

物源分析支持的北部湾东部海域沉积物输运趋势[J]. 海洋

学报, 2010, 32(3): 67–78.

Xu Zhi-wei, Wang Ya-ping, Li Yan, Ma Fei, Zhang Fan, Ye

Chang-jiang. Sediment transport patterns in the eastern Beibu

Gulf based on grain-size multivariate statistics and prove-

nance analysis [J]. Acta Oceanol Sinica, 2010, 32(3): 67–78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16] McLennan S M. Rare earth elements in sedimentary rocks:

Influences of provenance and sedimentary processes [J]. Rev

Mineral Geochem, 1989, 21(1): 169–200.

[17] Cullers R L. The controls on the major and trace element

variation of shales, siltstones sandstones of Pennsylva-

nian-Permian age from uplifted continental block in Colorado

to platform sediment in Kansas, USA [J]. Geochim Cosmo-

chim Acta, 1994, 58(22): 4955–4972.

[18] 童胜琪. 珠江、红河及湄公河流域表层沉积物元素地球化

学研究[D]. 上海: 同济大学, 2007: 21–22.

Tong Sheng-qi. Element geochemistry for surface sediments

of Pearl, Red and Mekong rivers [D]. Shanghai: Tongji Uni-

versity, 2007: 21–22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19] Taylor S R, McLennan S M. The Continental Crust: Its Compo-

sition and Evolution [M]. Melbourne: Blackwell, 1985: 29–45.

[20] 赵一阳, 鄢明才. 中国浅海沉积物地球化学[M]. 北京: 科

学出版社, 1994: 1–203.

Zhao Yi-Yang, Yan Ming-Cai. Geochemistry of Sediments of

the China Shelf Sea [M]. Beijing: Science Press, 1994: 1–203

(in Chinese).

[21] Boynton W V. Cosmochemistry of the rare earth elements:

Meteorite studies [M]//Henderson P. Rare Earth Element

Geochemistry: Development in Geochemistry. Amsterdam: Elsevier, 1984: 63–114.

第2期 窦衍光等: 北部湾东部海域表层沉积物稀土元素组成及物源指示意义 157

DOU Yan-guang et al.: REE compositions and provenance implication of surface sediments in Beibu Gulf [22] Holser W T. Evaluation of the application of rare-earth ele-

ments to paleoceanography [J]. Palaeogeogr Palaeoclimatol

Palaeoecol, 1997, 132(1–4): 309–323.

[23] 陈丽蓉. 中国海沉积矿物学[M]. 北京: 海洋出版社, 2008:

298–306.

Chen Li-rong. Sedimentary Mineralogy of the China Sea [M].

Beijing: Ocean Press, 2008: 298–306 (in Chinese)

[24] 蔡观强, 郭锋, 刘显太, 隋淑玲. 碎屑沉积物地球化学: 物源

属性、构造环境和影响因素[J]. 地球与环境, 2006, 34(4): 75–83.

Cai Guan-qiang, Guo Feng, Liu Xian-tai, Sui Shu-ling. Clastic

sediment geochemistry: Implications for provenance and tec-

tonic setting and its influential factors [J]. Earth Environ,

2006, 34(4): 75–83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25] 杨守业, 李从先, Jung Hoi-Soo, Choi Man-Sik. 黄河沉积物

中REE 制约与示踪意义再认识[J]. 自然科学进展, 2003,

13(1): 365–371.

Yang Shou-ye, Li Cong-xian, Jung Hoi-Soo, Choi Man-Sik.

The REE constraint of Huanghe sediments and re-understanding

of tracing implications [J]. Adv Nat Sci, 2003, 13(1): 365–371

(in Chinese).

[26] Yang Shouye, Jung H S, Choi M S, Li Congxian. The rare

earth element compositions of the Changjiang (Yangtze) and

Huanghe (Yellow) river sediments [J]. Earth Planet Sci Lett,

2002, 201(2): 407–419.

[27] Cullers R L, Barrett T, Carlson R, Robinson B. Rare-earth

element and mineralogical changes in Holocene soil and

stream sediment: A case study in the Wet Mountains, Colo-

rado, USA [J]. Chem Geol, 1987, 63(3/4): 275–297.

[28] 杨守业, 李从先. REE 示踪沉积物物源研究进展[J]. 地球科

学进展, 1999, 14(2): 164–167.

Yang Shou-ye, Li Cong-xian. Research progress in REE tracer

for sediment source [J]. Adv Earth Sci, 1999, 14(2): 164–167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29] Condie K C, Dengate J, Culler R L. Behavior of rare earth

elements in a paleoweathering profile on granodiorite in the

Front Range, Colorado, USA [J]. Geochim Cosmochim Acta,

1995, 59(2): 279–294.

[30] Sharma A, Rajamani V. Major element, REE and other trace

element behavior in amphibolite weathering under semiarid

conditions in Southern India [J]. J Geol, 2000, 108(4): 487– 496.

[31] 童胜琪, 刘志飞, Khanh P L, 黄维. 红河盆地的化学风化作

用: 主要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记录[J].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

通报, 2006, 25(3): 218–225.

Tong Sheng-qi, Liu Zhi-fei, Khanh P L, Huang Wei. Chemical

weathering in the Red River Basin: Records of major and trace

elemental geochemistry [J]. Bull Mineral Petrol Geochem, 2006,

25(3): 218–225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32] Holser W T. Evaluation of the application of rare-earth

elements to paleoceanography [J]. Palaeogeogr Palaeoclimatol

Palaeoecol, 1997, 132(1–4): 309–323.

[33] Crichton J G, Condie K C. Trace elements as source indicators

in cratonic sediments: A case study from the early Proterozoic Libby Creek Group, southeastern Wyoming [J]. J Geol, 1993, 101(3): 319–332. [34] Cullers R L. The geochemistry of shales, siltstones and sanstones of Pennsylvanian-Permian age, Colorado, USA: Amplications for provenance and metamorphic studies [J]. Lithos, 2000, 51(3): 181–203. [35] Milliman J D, Syvitski J P M. Geomorphic/tectonic control of sediment discharge to the oceans: The importance of small mountainous rivers [J]. J Geol, 1992, 100(5): 525–544. [36] 刘志飞, Colin C, 黄维, 陈忠, Trentesaux A, 陈建芳. 珠江流域盆地表层沉积物的黏土矿物及其对南海沉积物的贡献[J]. 科学通报, 2007, 52(4): 448–456. Liu Zhifei, Colin C, Huang Wei, Chen Zhong, Trentesaux A, Chen Jian-fang. Clay minerals in surface sediments of the Pearl River drainage basin and their contribution to the South China Sea [J]. Chinese Sci Bull, 2007, 52(8): 1101–1111. [37] 孙双文, 王毅, 兰健. 2006年夏季及冬季北部湾东部的海洋水文特征与环流[C]//胡建宇, 杨圣云. 北部湾海洋科学研究论文集(第1集). 北京: 海洋出版社, 2007: 64–72. Sun Shuang-wen, Wang Yi, Lan Jian. Hydrographic condition and circulation in the Beibu Gulf in winter and summer of 2006 [C]//Hu Jian-yu, Yang Sheng-yun. Memoir of Ocean Science Research in Beibu Gulf (Vol 1). Beijing: Ocean Press, 2007: 64–72 (in Chinese). [38] 袁叔尧, 邓九仔. 北部湾环流数值研究[J]. 南海研究与开发. 1999, 12(2): 41–46. Yuan Shu-yao, Deng Jiu-zi. Numerical research of Beibu Gulf circulation [J]. Res Exploit South China Sea, 1999, 12(2): 41–46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39] 徐锡祯, 邱章, 陈惠昌. 南海水平环流的概述[C]//《海洋与湖沼》编辑部.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水文气象学会学术会议(1980)论文集.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2: 127–145. Xu Xi-zhen, Qiu Zhang, Chen Hui-chang. The general descrip-tions of the horizontal circula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C]//The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Oceanologia et Limnologia Sinica. Proceedings of the 1980 Symposium on Hydrometeo- logy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Beijing: Science Press, 1982: 127–145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40] 唐志礼, 王有强. 南海北部海域粘土矿物分布特征[J]. 海洋学报, 1992, 14(1): 64–71. Tang Zhi-li, Wang You-qiang. Clay mineral distribution in surface sediments in western South China Sea [J]. Acta Oceanol Sinica, 1992, 14(1): 64–71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41] 马菲, 汪亚平, 李炎, 叶长江, 徐志伟, 张凡. 地统计法支持的北部湾东部海域沉积物粒径趋势分析[J]. 地理学报, 2008, 63(11): 1207–1217. Ma Fei, Wang Ya-ping, Li Yan, Ye Chang-jiang, Xu Zhi-wei, Zhang Fan. The application of geostatistics in grain size trend analysis [J]. Acta Geogr Sinica, 2008, 63(11): 1207–1217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稀土提取与分离技术 (发)

产业技术情报—————————————————————————————————————————————————————————————2013年12月18日第6期(总第6期) 编者按: 稀土提取及分离技术的基本内容有如下几个方面:稀土矿物的富集、稀土的提取、稀土富集物的制备、稀土元素的分离与提纯、稀土化合物的制备。本期通过专利分析,对稀土提取及分离技术的专利数量、专利国家和地区分布、专利技术布局,以及稀土提取与分离技术国家分布、技术主题、核心专利等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以下结论。 本期重点:稀土提取与分离技术专利分析 ●中国在稀土提取与分离技术领域起步较早,但由于我国稀土技术保密规定等 原因,文献报道不多,2006年后迅速发展,专利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但专利影响力(核心专利)很小。 ●稀土提取与分离技术主要集中在提取与分离过程与方法、分离过程中使用的 体系和萃取剂、稀土分离、提取的设备与装置以及对稀土提取过程中废水的处理。 ●日本企业为该技术领域的主要专利持有人,专利均集中在从合金或其他混合 物中回收稀土元素以及提取与分离过程中所使用的萃取剂。此外,日本机构还擅长从一些废料(例如荧光粉材料和磁性材料)中回收稀土金属。 ●中国有5家高校、科研单位和5家企业专利申请量进入全球Top30,分别为 北京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包头稀土研究院、甘肃稀土新材料有限公司等。 ============================================================= 主编:刘细文执行主编:贾苹本期策划:徐慧芳陆彩女陈枢舒联系地址:北京北四环西路33号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区域信息服务部邮编:100190 电话:82625972邮件地址:xxcykb@https://www.360docs.net/doc/cd432940.html,

稀土生产工艺流程图-+矿的开采技术

稀土生产工艺流程图 白云鄂博矿 矿石粉碎 弱磁、强磁选矿 铁精矿 强磁中矿、尾矿 稀土精矿 稀土选矿 碱法生产线 酸法生产线 火法生产线 碳酸稀土 硫酸体系萃取 稀土合盐酸体系萃取

钕铁硼永磁体抛光 荧光粉磁致冷材料存贮光盘 稀土玻璃镍氢电池 钐钴永磁体 汽车尾气净化器永磁电机节能灯 风力发电机各种发光标牌电动汽车 电动核磁共振 自行车 磁悬浮 磁选机

独居石又名磷铈镧矿。化学成分及性质:(Ce,La,Y,Th)[PO4]。成分变化很大。矿物成分中稀土氧化物含量可达50~68%。类质同象混入物有Y、Th、Ca、[SiO4]和[SO4]。独居石溶于H3PO4、HClO4、H2SO4中。 晶体结构及形态:单斜晶系,斜方柱晶类。晶体成板状,晶面常有条纹,有时为柱、锥、粒状。 物理性质:呈黄褐色、棕色、红色,间或有绿色。半透明至透明。条痕白色或浅红黄色。具有强玻璃光泽。硬度5.0~5.5。性脆。比重4.9~5.5。电磁性中弱。在X射线下发绿光。在阴极射线下不发光。 生成状态:产在花岗岩及花岗伟晶岩中;稀有金属碳酸岩中;云英岩与石英岩中;云霞正长岩、长霓岩与碱性正长伟晶岩中;阿尔卑斯型脉中;混合岩中;及风化壳与砂矿中。 用途:主要用来提取稀土元素。 中国稀土矿床在地域分布上具有面广而又相对集中的特点。截止目前为止,地质工作者已在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省(区)发现上千处矿床、矿点和矿化产地,除内蒙古的白云鄂博、江西赣南、广东粤北、四川凉山为稀土资源集中分布区外,山东、湖南、广西、云南、贵州、福建、浙江、湖北、河南、山西、辽宁、陕西、新疆等省区亦有稀土矿床发现,但是资源量要比矿化集中富集区少得多。全国稀土资源总量的98%分布在内蒙、江西、广东、四川、山东等地区,形成北、南、东、西的分布格局,并具有北轻南重的分布特点。 但是因为中国稀土占据着几个世界第一: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第一,尤其是在军事领域拥有重要意义且相对短缺的中重稀土;生产规模第一,

稀土基本知识

稀土元素基本知识 1稀土元素 稀土元素是钪(Sc)、钇(Y)和15个镧系元素的总称。通常用RE表示,其氧化物用REO表示。镧系元素包括镧(La)、铈(Ce)、镨(Pr)、钕(Nd)、钷(Pm)、钐(Sm)、铕(Eu)、钆(Gd)、铽(Tb)、镝(Dy)、钬(Ho)、铒(Er)、铥(Tm)、镱(Yb)、镥(Lu)。所以稀土元素共有17个元素。 全部稀土元素的发现是从1794年发现钇至1947年从核反应堆裂变产物中分离出钷,历时150年。其中钪是典型的分散元素,钷是自然界中极少见的放射性元素。这两个元素与其它稀土元素在矿物中很少共生,因此在稀土生产中一般不包括它们。 稀土元素同属元素周期表第IIIB族,化学性质十分相似。除钪和钷外,根据分离工艺要求或产品方案,可将它们分为两组或三组。前者是以铽为界,镧至钆为铈组稀土,通常称作轻稀土,铽至镥和钇为钇组稀土,通常称为重稀土。后者是依据P 204 萃取分为轻稀土(镧至钕)、中稀土(钐至铽)和重稀土(镝至镥和钇)。 2稀土元素的价态 稀土元素易于失去电子,通常呈正三价。所以稀土是非常活泼的金属元素,其活泼性仅次于碱土金属。铈、镨、铽在外界氧化剂的作用下又可呈正四价,而钐、铕、镱在还原剂的作用下也可呈正二价离 子。因此各三价单一稀土氧化物的分子式可表示为M 2O 3 (M—La、Nd…),而铈、镨、铽的氧化物的分子式 分别为CeO 2、Pr 6 O 11 、Tb 4 O 7 。 3镧系收缩 镧系元素的原子半径、离子半径都随原子序数(从镧到镥)的增加而减小,将这一现象称为镧系收缩。由于镧系收缩,从镧到镥的碱性随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减弱;络合物的稳定性随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增强。这就是能将性质及其相似的稀土元素逐一分离的主要依据。 4稀土元素的主要化合物 稀土元素的化合物很多,有无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金属间化合物等。这里仅将在湿法冶金生产实际产出的几种化合物予以简单介绍。 4.1氧化物 在800~10000C下灼烧稀土氢氧化物、草酸盐、碳酸盐、硫酸盐、硝酸盐都可获得稀土氧化物,其 中铈、镨、铽在一定的灼烧条件下生成CeO 2、Pr 6 O11(Pr 2 O 3 ·4PrO 2 )、Tb 4 O 7 (Tb 2 O 3 ·TbO 2 )。 稀土氧化物不溶于水,而溶于盐酸、硫酸、硝酸,生成相应的盐,其溶解的难易程度与灼烧温度和时间有关。亦即时间越长,温度越高则越难溶。例如在8500C以上灼烧得到的氧化铈难溶于盐酸、硝酸,但能溶于浓硫酸。也可采取在盐酸、硝酸溶解过程中加入还原剂(如双氧水)的方法将Ce4+还原成Ce3+而便于溶解。 将稀土氧化物同水蒸气一起加热可得到RE(OH) 3和REO(OH) 。稀土氧化物在空气中能吸收CO 2 生成

新稀土铕三元配合物合成表征

新的稀土铕三元配合物的合成及表征摘要:通过乙酰蒽与乙酸乙酯的克莱森缩合反应,合成新配体9-蒽甲酰丙酮,并与邻菲罗啉、稀土铕(ⅲ)合成三元稀土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edta配位滴定分析、红外、荧光光谱分析测定了配合物的组成、结构和发光性能;利用差热-热重分析测定了配合物的热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稀土三元配合物在612.05 nm处发出强的eu3+特征荧光。 关键词:克莱森缩合;三元稀土配合物;荧光性质 1 前言 稀土β-二酮配合物作为强荧光配合物的研究一直为人们所重视。这是由于配合物中存在着螯合环并包含电子可运动的共轭键,使β-二酮与稀土生成的配合物在只含有氧的配体中是最稳定的;而且在这类配合物中存在着从具有高吸收系数的β-二酮配体到 tb3+、eu3+等的高效能量传递,从而使得它们在所有稀土有机配合物中发光效率最高。 本文利用克莱森(claisen)缩合[6]的方法合成新的β-二酮配体9-蒽甲酰丙酮,并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对配体进行了表征;配体与邻菲罗啉、稀土铕(ⅲ)合成三元稀土配合物,用荧光光度法对三元稀土配合物的荧光性质进行了研究,并讨论了铕配合物的荧光性质。 2 实验部分 2.1原料与试剂

乙酰蒽按文献方法合成,纯化后产物熔点:74℃~75℃;氢化钠nah,纯度99%,含量80%;乙酸乙酯ch3cooc2h5,纯度99.9%;氧化铕eu2o3,纯度99.99%。本文所用其它试剂均为分析纯,所用溶剂使用前均经过脱水重蒸处理。 2.2仪器与测试条件 熔点用上海产x4型显微熔点仪测定;元素分析用elementar vario eliii 型元素分析仪测定;红外光谱用bruker equinox55 型红外光谱仪,kbr压片法测定;荧光光谱采用美国varina公司cary-eclipse荧光分光光度仪测定,测定条件为常温。 2.3 9-蒽甲酰丙酮的合成 反应方程式: 氮气保护下,以四氢呋喃为溶剂,2mmol的乙酰蒽和4mmol的乙酸乙脂在8mmol氢化钠存在下进行反应,反应温度约65℃,反应开始后有氢气缓慢放出。反应8小时后,氢气不再释放,停止反应。用少量无水乙醇破坏未反应的氢化钠。用水溶解褐色液体,用 3mol/l 的盐酸调节ph值至4。用无水乙醚进行萃取,有机相依次用5%碳酸氢钠溶液和水洗涤,无水硫酸镁干燥。过滤,滤液蒸除溶剂后,得到橘红色固体。用中性al2o3柱层析分离,旋干溶剂得橘红色固体。产率20%,m.p.132~134℃。 2.4 三元稀土配合物的合成 反应方程式: 其中en :9-蒽甲酰丙酮(c14h9coch2coch3)

稀土生产工艺流程图 +矿的开采技术要点

稀土生产工艺流程图 白云鄂博矿 矿石粉碎 弱磁、强磁选矿 铁精矿 强磁中矿、尾矿 火法生产线 汽车尾气净化器 永磁电机 节能灯 风力发电机 各种发光标牌 电动汽车 电动 核磁共振 自行车 磁悬浮 磁选机

稀土矿的开采技术和稀土矿开采方法介绍 时间:2012-2-20 15:24:22 作者:稀土信息部点击:1606次网站电话:028-******** 稀土矿在地壳中主要以矿物形式存在,其赋存状态主要有三种:作为矿物的基本组成元素,稀土以离子化合物形式赋存于矿物晶格中,构成矿物的必不可少的成分。这类矿物通常称为稀土矿物,如独居石、氟碳铈矿等。作为矿物的杂质元素,以类质同象置换的形式,分散于造岩矿物和稀有金属矿物中,这类矿物可称为含有稀土元素的矿物,如磷灰石、萤石等。呈离子状态被吸附于某些矿物的表面或颗粒间。这类矿物主要是各种粘土矿物、云母类矿物。这类状态的稀土元素很容易提取。 常用的稀土矿开采技术 离子型稀土的技术是我国完全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赣州有色冶金研究所是我国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的发现、命名和二代稀土提取工艺科技成果的主要享有单位。时任赣州有色冶金研究所分管科研副所长、后任所长的丁嘉榆同志,作为离子型稀土矿第二代提取工艺的发明及应用的主要参与者、领导者,对这一事件的历史发展进程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应记者之约,丁嘉榆同志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了全面地、系统地回顾和总结。 时至1970年,在过去长达175年的稀土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史中,人们发现自然界中含稀土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矿物多达200 种。但真正实际有工业利用价值的稀土矿物原料却为数不多,数量约十种左右。主要有独居石、铈硅石、氟碳铈矿、硅铍钇矿、磷钇矿、褐帘石、铌钇矿、黑稀金矿。但这些矿物中却大部份含有一定数量的铀或钍,而且稀土矿物均以固态、矿物相矿物性态存在,它们往往是与放射性元素共生或伴生。 稀土矿开采方法介绍 1、辐射选矿法 主要利用矿石中稀土矿物与脉石矿物中钍含量的不同,采用γ-射线选矿机,使稀土矿物与脉石矿物分开。辐射选矿法多用于稀土矿石的预选。目前,这种方法在工业上未广泛适用。 2、重力选矿法 利用稀土矿物与脉石矿物密度的不同进行分选。常用的重选设备有圆锥选矿机,螺旋选矿机,摇床等。采用重选主要使稀土矿物与密度低的石英、方解石等脉石矿物的分离,以达到预选富集或者获得稀土精矿的目的。重选广发用于海滨砂矿的生产;在稀土脉矿的选矿中有时也用来作为预先富集的手段。 3、磁选分离法 有些稀土矿物具有弱磁性。可利用它们与伴生脉石及其他矿物比磁系数的不同,采用不同磁场强度的磁选机使稀土矿物与其他矿物分离。在海滨砂矿的选矿中,常采用弱磁选使钛铁矿与独居石分离;也可以采用强磁选使独居石与锆英石、石英灯矿物分离。在稀土脉矿的选矿中,为了简化浮选流程和节省浮选剂,有时也采用强磁选使稀土矿物预先富集。随着强磁技术的不断发展,强磁选将越来越广泛地用于稀土矿的选矿流程之中。 4、浮选法 利用稀土矿物与伴生矿物表面物理化学性质的差别,采用浮选法使之与伴生脉石及其矿物分离而获得精矿,是目前稀土脉矿生产中广泛采用的主要选矿方法。美国帕斯山稀土矿就是采用浮选法生产稀土矿精矿。在海滨砂的生产中,在用重选获得重砂之后,也常常采用浮选法从重砂中获得稀土精矿。 5、电选法 稀土矿物属于非良导体,可利用其导电性能与伴生矿物有所不同,采用电选法使之与导电性好的矿物进行分离。电选常用于海滨砂矿重选的精选作业。

稀土元素的分离方法

稀土元素的分离方法 目前,除Pm以外的16个稀土元素都可提纯到6N(99.9999%)的纯度。由稀土精矿分解后所得到的混合稀土化合物中,分离提取出单一纯稀土元素,在化学工艺上是比较复杂和困难的。其主要原因有二个,一是镧系元素之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十分相似,多数稀土离子半径居于相邻两元素之间,非常相近,在水溶液中都是稳定的三价态。稀土离子与水的亲和力大,因受水合物的保护,其化学性质非常相似,分离提纯极为困难。二是稀土精矿分解后所得到的混合稀土化合物中伴生的杂质元素较多(如铀、钍、铌、钽、钛、锆、铁、钙、硅、氟、磷等)。因此,在分离稀土元素的工艺流程中,不但要考虑这十几个化学性质极其相近的稀土元素之间的分离,而且还必须考虑稀土元素同伴生的杂质元素之间的分离。 现在稀土生产中采用的分离方法: (1)分步法从1794年发现的钇(Y)到1905年发现的镥(Lu)为止,所有天然存在的稀土元素间的单一分离,还有居里夫妇发现的镭,都是用这种方法分离的。分步法是利用化合物在溶剂中溶解的难易程度(溶解度)上的差别来进行分离和提纯的。方法的操作程序是:将含有两种稀土元素的化合物先以适宜的溶剂溶解后,加热浓缩,溶液中一部分元素化合物析出来(结晶或沉淀)。析出物中,溶解度较小的稀土元素得到富集,溶解度较大点的稀土元素在溶液中也得到富集。因为稀土元素之间的溶解度差别很小,必须重复操作多次才能将这两种稀土元素分离开来,因而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工作。全部稀土元素的单一分离耗费了100多年,一次分离重复操作竟达2万次,对于化学工作者而言,其艰辛的程度,可想而知。因此用这样的方法不能大量生产单一稀土。 (2)离子交换法由于分步法不能大量生产单一稀土,因而稀土元素的研究工作也受到了阻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原子弹研制计划即所谓曼哈顿计划推动了稀土分离技术的发

稀土分离冶炼工艺流程图

白云鄂博矿床的物质成分 白云鄂博矿床物质成分极为复杂,已查明有73种元素,170多种矿物。其中,铌、稀土、钛、锆、钍及铁的矿物共近60种,约占总数的35%。主要矿石类型有块状铌稀土铁矿石、条带状铌稀土铁矿石、霓石型铌稀土铁矿石、钠闪石型铌稀土铁矿石、白云石型铌稀土铁矿石、黑云母型铌稀土铁矿石、霓石型铌稀土矿石、白云石型铌稀土矿石和透辉石型铌矿石。 稀土生产工艺流程图

白云鄂博矿 矿石粉碎 弱磁、强磁选矿 铁精矿 强磁中矿、尾矿 稀土精矿 稀土选矿 火法生产线 汽车尾气净化器 永磁电机 节能灯 风力发电机 各种发光标牌 电动汽车 电动 核磁共振 自行车 磁悬浮 磁选机

稀土精矿硫酸法分解(decomposition of rare earth concentrate by suIphuric acid method) 稀土精矿用硫酸处理、生产氯化稀土或其他稀土化合物的稀土精矿分解方法。本法具有对原料适应性强、生产成本低等优点,是稀土精矿工业上常用的分解方法,广泛用于氟碳铈矿精矿、独居石精矿和白云鄂博混合型稀土矿精矿的分解。主要有硫酸化焙烧一溶剂萃取法、硫酸分解一复盐沉淀法、氧化焙烧一硫酸浸出法三种工艺。 硫酸化焙烧-溶剂萃取主要用于分解白云鄂博混合型稀土矿精矿生产氯化稀土。白云鄂博混合型稀土矿精矿成分复杂,属于难处理矿,其典型的主要成分(%)为:RE2O350~55,P2.5~3.5,F7~9,Ca7~8,Ba1~4,Fe3~4,ThO2约0.2。精矿中放射性元素钍和铀含量低,冶炼的防护要求不高,适于用硫酸化焙烧法分解。 原理经瘩细的稀土精矿与浓硫酸混合后加热焙烧到423~673K温度时,稀土和钍均生成水溶性的硫酸盐。氟碳铈矿与硫酸的主要反应为: 2REFCO3+3H2SO4=RE2(SO4)3+3HF↑+2CO2+2H2O 独居石与硫酸的主要反应是: 2REPO4+3H2SO4=RE2(SO4)3+2H3PO4 Th3(PO4)4+6H2SO4=3Th(SO4)2+4H3PO4 铁、钙等杂质也生成相应的硫酸盐。分解产物用精矿质量12倍的水浸出,获得含稀土、铁、磷和钍的硫酸盐溶液。控制不同的焙烧温度、硫酸用量和水浸出的液固比,即可改变分解效果。当硫酸与稀土精矿的量比为1.5~2.5、分解温度503~523K、水浸出液含RE2O350~70g/L时,钍、稀土、磷、铁等同时进入溶液。上述焙烧和浸出条件主要用于独居石精矿和白云鄂博混合型稀土矿精矿的分解。当硫酸与稀土精矿的量比为1.2~1.4、分解温度413~433K、水浸出溶液含游离硫酸50%时,主要是钍进入溶液,大部分稀土则留在渣中。当硫酸与稀土精矿的量比为1.2~1.4、分解温度573~623K、水浸出液含RE2O350g/L时,则稀土进入溶液,钍和铁等留在渣中。通过控制焙烧和浸出条件,就可使稀土与主要伴生元素得以初步分离。 工艺过程从稀土精矿到获得氯化稀土,主要经过硫酸化焙烧、浸出除杂质和溶剂萃取转型等过程。 (1)硫酸化焙烧。白云鄂博混合型稀土矿精矿粉与浓硫酸在螺旋混料机内混合后,送入回转窑进行硫酸化焙烧分解。控制进料端(窑尾)炉气温度493~,523K,焙烧分解过程中炉料慢慢移向窑前高温带,氟碳铈矿和独居石与硫酸作用生成可溶性的硫酸稀土。铁、磷、钍等则形成难溶于水的磷酸盐。炉料随着向高温带移动温度不断升高,过量的硫酸逐渐被蒸发掉。当炉料运行到炉气温度为11’73K左右的窑前出料端时,炉料温度达到623K左右,并形成5~10mm的小粒炉料,称为焙烧料,从燃烧室侧端排出。 (2)浸出除杂质。焙烧料含硫酸3%~7%,直接落入水浸槽中溶出稀土,而杂质几乎全部留在渣中与稀土分离。制得纯净的硫酸稀土溶液含RE2O340g/L、Fe0.03~0.05g/L、P约0.005g/L、Th<0.001g/L,酸0.1~0.15mol/L。用此溶液生产氯化稀土。 (3)溶剂萃取转型。用溶剂萃取法使硫酸稀土转变成为氯化稀土的过程。这种工艺已用于取代传统的硫酸复盐沉淀、碱转化等繁琐转型工艺。这是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稀土提取流程的一次重大革新。溶剂萃取转型采用羧酸类(环烷酸、脂肪酸)萃取剂,预先用氨皂化,然后直接从硫酸稀土溶液中萃取稀土离子,稀土负载有机相用含HCl6mol/L溶液反萃稀土,制得氯化稀土溶液。萃取和反萃取过程采用共流萃取(见溶剂革取)方式。萃余液pH为7.5~8.0,含RE2O310mg/L 左右,稀土萃取率超过99%。盐酸反萃液含RE2O3250~270g/L,含游离酸0.1~0.3mol/L。采用减压浓缩方式将反萃液浓缩制成氯化稀土。氯化稀土的主要成分(质量分数ω/%)为:RE2O3约46,Fe0.01,P0.003,Th0.0002,SO42-<0.01,Ca1.25,NH4+1~2。1982年中国用上述流程在甘肃稀土公司建成一条年产氯化稀土约6000t的生产线,经过近十年的生产实践证明,工艺流程稳定、操作简单、经济效益好。

稀土元素在沉积学中的应用

稀土元素在沉积学中的应用 樊钰超 河南理工大学资环学院,焦作,454000 摘要:稀土元素之间化学性质极其相似、溶解度普遍较低及在风化、剥蚀、搬运、再沉积和成岩作用过程中元素分馏作用极为复杂等性质对沉积方向诸多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则主要通过概括和实例来介绍稀土元素在地质方面的应用,特别是在沉积学领域判断岩石成因、构造背景、物源、环境的酸碱性、白云岩成因、古气候分析及古水深分析等方面的具体应用。 关键字:稀土元素沉积学应用物源古气候古水深构造背景岩石成因 1.引言 由于近年来国家对稀土元素的重视,导致了大家对稀土元素的研究更加深入,研究表明稀土元素在工业、军事、农业、地质等领域都能得到广泛应用。而对沉积环境中REE(稀土元素)的最早研究工作是Minami(1935)对古生代欧洲和日本“页岩”的分析。直到六十年代,才进行了一些其他方面的研究(Haskin和Gehl,1962;Balashov等,1964;Wildeman 和Haskin,1965;Haskin等,1966),在这之前,这些方面几乎是空白。而随着稀土元素在国内地位的提升,学者们对它的研究也在不断进步,目前国内学者把沉积岩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主要应用于研究不同地区和时代的地层的稀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的差异及其与地质事件、界线剖而、地壳演化的关系[1]。本文主要介绍稀土元素在沉积学中的应用,不仅利用稀土元素对沉积环境的判断,还对在判断岩石成因、构造背景、物源、白云岩成因、古气候分析及古水深分析等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2.判别岩石成因 岩石、矿石与矿物中的REE组成特征可用于探讨其成因。不仅对火成岩,而且对沉积岩与变质岩也适用。就火成岩而言,通过REE定量模式的计算可以确定其由部分熔融或者分离结晶作用所形成;根据REE球粒陨石标准化分布型式的异同可为岩石的成因与分类提供证据。比如,根据湖南香花岭43l岩墙与癞子岭花岗岩REE分布型式及REE参数的相似性,论证了黄玉霏细斑岩为地壳重熔型花岗岩浆的晚期分异产物[2]。又如对花岗伟晶岩的成因长期来争论不休,主要有费尔斯曼的残余岩浆说与查瓦里茨基的交代说。而按照分离结晶作用的原理,如果某伟晶岩体由残余岩浆形成,则其REE地球化学特征应与母花岗岩间为

稀土配合物研究进展总结

稀土元素 稀土配合物研究进展稀土元素包括镧(La)、铈(Ce)、镨(Pr)、钕(Nd)、钷(Pm)、钐(Sm)、铕(Eu)、钆(Gd)、铽(Tb)、镝(Dy)、钬(Ho)、铒(Er)、铥(Tm)、镱(Yb)、镥(Lu)这15种镧系元素以及与镧系元素密切相关的钪(Sc)和钇(Y),共17种元素。根据稀土元素物理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除钪之外划分为三组:La-Nd为轻稀土,Sm-Ho为中稀土,Er-Lu加上Y为 重稀土。稀土离子发光具有线性、不重叠的和可辨认的发射谱带,更特殊的是它们比有机荧光团和半导体荧光纳米晶体(NCS)的谱带宽度更窄。这是由于发射激发态和基态具有相同的fn电子结构,并且f轨道被外层的s和p层电子所屏蔽。同样的原因,稀土离子的发射波长不受环境影响,不像有机荧光团,它们会随溶液性质[3]或pH值而改变发射波长。镧系稀土离子在可见和紫外光谱范围内具有很小的吸收系数,故无机稀土发光材料的发光强度低。有些有机配体吸光系数比较高,与稀土离子配位后,配体分子(天线) 在靠近稀土离子的位置使其敏化,通过天线效应提高了稀土离子的发光强度,这种有机稀土发光材料成为人们研究的重点。羧酸是合成稀土配合物的一类常用配体。羧基可以多种方式与稀土离子络合,同时具有芳香环的羧酸类配体,它们在结构上具有刚性和稳定性,已被广泛用于稀土离子配位聚合物的研究稀土配合物的配位特性 稀土配合物的配位特性 配体中含有负电荷的氧原子时,一般可以形成较稳定的稀土配合物。N-酰化氨基酸 一般以阴离子形式通过羧基氧与稀土离子配位,而氨基中氮与酰基中氧都不参与配位[4]。对于稀土离子来说,H2O也是一种很强的配体,与稀土离子的络合能力比较强。在选择配体时,不能选择比水配位能力弱的配体,因为水会与配体竞争配位,因此要选择在极性比较弱的溶剂中反应。而含有羧基的配体与稀土离子配位后可以在水溶液中析出相应的稀土配合物,但是这种稀土配合物往往会含有配位水分子,而含配位水的稀土配合物的脱水是非常困难的[5]。 稀土配合物中稀土离子的配位数一般比较高,主要是由稀土离子较大的半径和以离 子型为主的键型特点决定的。当稀土离子与配体的相对大小合适的情况下,形成的稀土 配合物中的稀土离子一般都是八或者八以上配位的。配合物中稀土离子的价态一般为正三价,含有的正电荷较高,如果从电中性的角度看,为了满足电中性,稀土离子也容易形成较高配位数的比较稳定的稀土配合物。弱碱性的配位原子如含N原子的联吡啶和邻菲啰啉等中性配体,它们作为第二配体时,也可以与稀土离子配位[5]。。 稀土有机配合物在光伏器件中的应用

稀土生产与分离工业工艺流程

稀土生产与分离工业工艺流程 一、稀土选矿 选矿是利用组成矿石的各种矿物之间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差异,采用不同的选矿方法,借助不同的选矿工艺,不同的选矿设备,把矿石中的有用矿物富集起来,除去有害杂质,并使之与脉石矿物分离的机械加工过程。 当前我国和世界上其它国家开采出来的稀土矿石中,稀土氧化物含量只有百分之几,甚至有的更低,为了满足冶炼的生产要求,在冶炼前经选矿,将稀土矿物与脉石矿物和其它有用矿物分开,以提高稀土氧化物的含量,得到能满足稀土冶金要求的稀土精矿。稀土矿的选矿一般采用浮选法,并常辅以重选、磁选组成多种组合的选矿工艺流程。内蒙古白云鄂博矿山的稀土矿床,是铁白云石的碳酸岩型矿床,在主要成分铁矿中伴生稀土矿物(除氟碳铈矿、独居石外,还有数种含铌、稀土矿物)。采出的矿石中含铁30%左右,稀土氧化物约5%。在矿山先将 大矿石破碎后,用火车运至包头钢铁集团公司的选矿厂。选矿厂的任务是将Fe2O3从33%提高到55%以上,先在锥形球磨机上磨矿分级,再用圆筒磁选机选得62~ 65%Fe2O3的一次铁精矿。其尾矿继续进行浮选与磁选,得到含45%Fe2O3以上的二次铁精矿。稀土富集在浮选泡沫中,品位达到10~15%。该富集物可用摇床选出REO 含量为30%的粗精矿,经选矿设备再处理后,可得到REO60%以上的稀土精矿。 二、稀土冶炼方法 稀土冶炼方法有两种,即湿法冶金和火法冶金。 湿法冶金属化工冶金方式,全流程大多处于溶液、溶剂之中,如稀土精矿的分解、稀土氧化物、稀土化合物、单一稀土金属的分离和提取过程就是采用沉淀、结晶、氧化还原、溶剂萃取、离子交换等化学分离工艺过程。现应用较普遍的是有机溶剂萃取法,它是工业分离高纯单一稀土元素的通用工艺。湿法冶金流程复杂,产品纯度高,该法生产成品应用面广阔。

沉淀分离法.

一、本章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沉淀分离法的原理及应用 二、授课主要内容 §3—1 无机沉淀剂分离法 一、氢氧化物沉淀分离法 二、硫化物沉淀分离法 §3—2 有机沉淀剂分离法 一、分析功能团analytical radical 二、有机沉淀反应与沉淀剂 三、重点、难点及对学生的要求 掌握沉淀分离法的原理及使用条件 四、主要外语词汇 deposition 五、辅助教学情况(多媒体课件) 六、复习思考题 1阐述沉淀剂分类 2什么是分析功能团? 七、参考教材references 参考书:《工业分析》机械工业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分析化学》武汉大学、华师大五校合编,2001年,第五版 《分离及复杂物质分析》邵令娴编,化学工业出版社,1984年,第一版

利用沉淀反应进行分离: 举例:①Fe3+,Al3+、Ca2+、Mg2+络合滴定; ②Fe3+,Al3+低含量时掩蔽EDTA测Ca2+,Mg2+,如水硬度; ③Fe3+,Al3+高含量时先分离自掩蔽后测。 §3—1 无机沉淀剂分离法 一、氢氧化物沉淀分离法 可生成氢氧化物的离子较多,根据沉淀物的溶度积,可大致算出各种金属离子开始析出沉淀时pH值。 例如:测定Fe3+ 已知Ksp Fe(OH)3=3.5×10-38 当溶液中[Fe3+]=0.01 M 开始沉淀的pH值[OHˉ]3[Fe3+]≥Ksp = 3.5×10-38 [OHˉ]≥1.5×10-12;pOH≤11.8;pH ≥2.2; 沉淀完全进行时,溶液中[Fe3+]残留10-6 M,已知99.99%的铁Fe3+被测定, 此时[OHˉ] = 10-10.5,pOH = 10.5,pH = 3.5 即测定Fe3+的pH为2.2~3.5 根据Ksp可算出金属离子的沉淀pH范围,各种离子沉淀时的pH值不同,有的在较低的pH值时能测定,有的在较高pH值时开始沉淀,因而可控制pH进行分离。

稀土分离方法概述

稀土分离方法概述 姓名:任嘉琳班级:应化1102 学号:1505110619 摘要:近年来我国许多单位,在稀土分离工艺研究中,取得新的成果,重点是南方离子吸附性稀土矿,特点是单一稀土或部分稀土的分离转向整个镧系元素的全分离,从偏重技术指标到转为重视技术经济指标 关键词:稀土全分离单一分离 引言:稀土元素氧化物是指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为57 到71 的15种镧系元素氧化物,以及与镧系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钪(Sc)和钇(Y)共17 种元素的氧化物。稀土具有4f电子亚层,丰富的跃迁能级,大的原子磁距,多变的配位数,在光电磁材料中显示不可替代的作用,被誉为“工业维生素”。我国是稀土大国,所拥有的稀土储量占世界总工业储量的80%以上,由于稀土元素电子结构相似,化学性质相似,分离十分困难,但是为了探索功能材料。探索其本质特征,发现新的功能体系,拓展应用领域,必须解决分离稀土的难题[1]现在,常用的方法有溶剂萃取和离子交换。除Pm以外的16个稀土元素都可以提纯到6N(99.9999%)的纯度。由稀土精矿分解后所得到的混合稀土化合物中,分离提取出单一纯稀土元素,在化学工艺上是比较复杂和困难的。其主要原因有二个,一是镧系元素之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十分相似,多数稀土离子半径居于相邻两元素之间,非常相近,在水溶液中都是稳定的三价态。稀土离子与水的亲和力大,因受水合物的保护,其化学性质非常相似,分离提纯极为困难。二是稀土精矿分解后所得到的混合稀土化合物中伴生的杂质元素较多(如铀、钍、铌、钽、钛、锆、铁、钙、硅、氟、磷等)。因此,在分离稀土元素的工艺流程中,不但要考虑这十几个化学性质极其相近的稀土元素之间的分离,而且还必须考虑稀土元素同伴生的杂质元素之间的分离。 1.萃取分离 轻稀土(P204弱酸度萃取)—镧、铈、镨、钕和钷; 中稀土(P204低酸度萃取)—钐、铕、钆、铽和镝; 重稀土(P204中酸度萃取)—钬、铕、铒、铥、镱、镥和钪。 2.萃取工艺 (1)分步法[2] 从1794年发现的钇(Y)到1905年发现的镥(Lu)为止,所有天然存在的稀土元素间的单一分离,还有居里夫妇发现的镭,都是用这种方法分离的。分步法是利用化合物在溶剂中溶解的难易程度(溶解度)上的差别来进行分离和提纯的。方法的操作程序是:将含有两种稀土元素的化合物先以适宜的溶剂溶解后,加热浓缩,溶液中一部分元素化合物析出来(结晶或沉

稀土生产过程中的废气处理方法

稀土生产过程中的废气处理方法 中国环保网产品中心出品 废气处理方法是根据废气中所含物质的性质来确定的。对于颗粒物,可采用旋风除尘器、布袋收尘器和静电收尘器等分离设备,借助于不同的外力对颗粒的作用,使其到由大到小逐级分离。 废气净化的方法,一般有冷凝法、吸收法、吸附法、燃烧法和催化法等。对于稀土生产中产生的SO2、NO2、NH3、HF、HCl、H2SO4(雾)等有害气体,通常采用适当的液体吸收剂或固体吸收剂进行净化处理,以达到分离有害气体的目的。吸收过程可分为物理吸收和化学吸收。常用的吸收剂有水、NaOH、Na2CO3、CaCO3和氨水等。而常用的吸收方法可分为喷淋吸收法(喷淋塔,填料塔)、泡罩吸收法(泡沫塔,废气吸收塔)、冲击吸收法(文氏塔、喷射塔)。除尘方法 对废气中粉尘的处理方法主要有机械除尘、过滤除尘、洗涤除尘和静电除尘等几大类。要根据废气中粉尘含量及粉尘的密度、粒度、带电性等性质合理选择除尘方法,才能获得理想的除尘效果。 (1)机械除尘机械除尘是利用重力、惯性力和离心力等机械力将尘粒从气流中分离出来的方法,它适用含尘浓度较高、粉尘粒度较大(粒径5~10μm以上)的气体,一般用于含尘烟气的预净化。这类除尘方法所使用的设备具有结构简单,气流阻力小,基建投资、维修费用和运转费用都比较低的优点;缺点是设备较为庞大,除尘效率不高。 按照对除尘起主要作用的机械力分类,常用的机械除尘设备有以下两类。 ①重力除尘器也叫粉尘沉降室。它是利用重力和惯性力的作用进行除尘的设备,适用于粉尘粒度在40μm以上或密度较大的粉尘颗粒。含尘气体通过一个体积较大带有隔板的空室,使气流速度在0.5m/s以下,粉尘在重力与隔板撞击力的共同作用下,沉降在重力除尘器的底部而从烟气中分离出来。此设备的除尘效率为40%~60%。 ②旋风除尘器是利用离心力的作用进行分离净化的除尘设备,适合于粒度大于20μm的烟尘。含尘气流从除尘器圆柱体的上部侧面沿切线方向进入除尘器,在圆柱与中央排气管之间的空间作旋转运动沿螺线下降,使尘粒受离心力作用而被甩到器壁后失去速度,与烟气分离并滑入灰斗。旋风除尘器的除尘效率一般为70%~80%,特点是结构简单,体积小,效果稳定。 (2)过滤除尘过滤除尘是使含尘气体气流穿过滤料,把粉尘阻留下来而与烟气分离的方法。适用于处理含尘浓度较低,粉尘粒度0.1~0.2μm的气体除尘,除尘效率可达95%~99%。此法常用与旋风除尘器配合使用。最常用的是袋式除尘器。滤袋的材料一般采用天然纤维、合成纤维、玻璃纤维或致密的细度、绒布、羊毛毡等。由于要求过滤材料有良好的力学强度、耐热性和耐腐蚀性,使其应用的广泛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3)洗涤除尘洗涤除尘是利用水液体对气体中的尘粒进行捕集,使粉尘与气体分离的方法。适用于各种除尘废气的处理,除尘效率一般为70%~90%,高效率的洗涤除尘器收尘率可达95%~99%。洗涤除尘装置由于气流阻力大,用水量大,功率消耗大,因而运转费用较高。同时,洗涤液必须经过处理后才能排放,因此还需要附设废水处理设施。 (4)静电除尘静电除尘是利用高压电场对粉尘的作用,使气体流中的粉尘带电而被吸附在集尘极上,之后在粉尘自身重力或振动作用下从电极落下,从而达到除尘目的的方法。适用于除去粒度0.05~20μm的细小粉尘,多用于含金属灰尘的回收,除尘率95%~99.5%。静电除尘器具有气流阻力小、处理能力大的优点,缺点是设备较大,维修费用高,不宜处理在电场中易燃易爆的含尘气体。 除上述除尘方式外,还有砂滤除尘、炭吸咐、泡沫黏附等除尘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单一

稀土沉淀理论计算

稀土沉淀理论计算 1、草酸沉淀 (1)反应方程式: 2RECl 3 + 3H 2(C 2O 4)·2H 2O + nH 2O = RE 2(C 2O 4)3·nH 2O ↓+ 6HCl 一般n=10,但也有n=6 .7. 9和11的。 (2)沉淀的稀土量 若料液稀土浓度为C RE ,体积为V F ,稀土的配合当量为m ,则沉淀的稀土量为: )(1000 32公斤m V C W F RE O RE ??= (3)沉淀用草酸量 草酸一般含有2个结晶水,其分子量为126,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理论上沉淀用草酸量为: F RE F RE V C V C W ??=???=1891265.1草酸 具体理论数值为: 2、碳铵沉淀 (1)反应方程式: 2RECl 3 + 6NH 4HCO 3 + nH 2O = RE 2(CO 3)3·nH 2O ↓+ 6NH 4Cl + 3H 2O + 3CO 2↑ (2)沉淀的稀土量: 若料液稀土浓度为C RE ,体积为V F ,稀土的配合当量为m ,则沉淀的稀土量为

)(1000 32公斤m V C W F RE O RE ??= (3)沉淀用碳铵量: 萃取分离出口稀土料液一般呈酸性,用碳铵沉淀时,沉淀用碳铵量为中和[H +]用量和沉淀RE 3+用量之和。 ① 中和[H +]用碳铵量: 中和反应方程式: HCl + NH4HCO3 = NH4Cl + CO2↑+ H2O [])公斤(1000] [3 4p m C V W H F HCO NH H ???= + + (其中C [H+]为溶液酸度、m 为NH 4HCO 3分子量79、P 为NH 4HCO 3含量0.9294)。 ② 沉淀RE 3+用碳铵量: )公斤(7933 43p C V W RE F HCO NH RE ???= + (其中C RE 为溶液稀土浓度、m 为稀土的配合当量、79为NH 4HCO 3分子量,P 为NH 4HCO 3含量0.9294)。 具体理论数值为:

第 章稀土元素 习题答案

第九章稀土元素 【习题答案】 9.1 什么叫内过渡元素?什么叫镧系元素?什么叫稀土元素? 解:内过渡元素:指镧系和锕系元素,位于f区,也称为内过渡元素。 镧系元素:从57号元素镧到第71号元素镥,共15种元素,用Ln表示。 稀土元素:是15个镧系元素加上钪(Sc)和钇(Y),共计17个元素。 9.2 从稀土元素的发现史,你能得到何种启示? 解:请阅读“9.1.1 稀土元素的发现”一节的内容,体会科学研究的精神。 9.3 稀土元素在地壳中的丰度如何?主要的稀土矿物有哪些?世界和我国的稀土矿藏分布 情况如何? 解:稀土元素在地壳中的丰度如下表所示: 元素名称Sc Y La Ce Pr Nd Pm Sm 丰度/g·t-1 5 28.1 18.3 64.1 5.53 23.9 4.5×10-20 6.47 元素名称Eu Gd Tb Dy Ho Er Tm Yb Lu 丰度/g·t-1 1.06 6.36 0.91 4.47 1.15 2.47 0.20 2.66 0.75 主要的稀土矿物有独居石、氟碳铈矿、磷酸钇矿等。 我国稀土资源极其丰富,其特点可概括为:储量大、品种全、有价值的元素含量高、分 布广。已在18个省市发现蕴藏各类稀土矿,储量占世界已探明稀土矿藏的55%左右。南方 以重稀土为主,内蒙古以轻稀土为主。在内蒙古包头市北边白云鄂博,称为“世界稀土之都”, 储量占全国储量70%以上。国外稀土资源集中在美国、印度、巴西、澳大利亚和俄罗斯等国。 9.4 如何从稀土矿物中提取稀土元素? 解:从稀土矿物中提取稀土元素主要包括三个阶段: (1)精矿的分解:利用化学试剂与精矿作用使稀土元素富集在溶液或沉淀中,与伴生元 素分离开来。方法可分为干法和湿法。 (2)化合物的分离与纯化:从混合稀土氧化物或混合稀土盐中分离出单一的稀土元素。 方法有分级结晶法、分级沉淀法、选择性氧化还原法、离子交换法、溶剂萃取法等。 (3)稀土金属的制备:通常采用熔融盐电解和热还原法。

中南大学有机稀土配合物的合成及荧光特性

中南大学 有机稀土配合物的合成及 其荧光特性 学院名称:化学化工学院 、

有机稀土配合物的合成及其荧光特性 一、实验目的 1.掌握苯甲酸铕、苯甲酸-邻菲咯啉-铕三元配合物的制备方法; 2.了解苯甲酸铕、苯甲酸-邻菲咯啉-铕的荧光性质; 3.了解三元配合物第二配体的协同效应。 二、背景知识及实验原理 稀土有机配合物发光是无机发光、有机发光与生物发光的交叉学科,有着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及应用价值。稀土铕、铽配合物具有荧光强度高,单色性好,耐候性强和不易被氧化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以苯甲酸、邻苯二甲酸为配体的稀土配合物的合成及荧光性能已有较多研究,并且以二羧酸为桥联配体,可更有效地传递能量。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苏联地Golodkova LN等人已经研制出了保温大棚膜的稀土光转换剂。它能吸收97%的200-450nm的紫外光,并能将其转换为500-750nm 的红橙光。近年来,稀土有机配合物由于具有发光强度高和稳定性较好的优点,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其应用研究非常活跃。稀土配合物发光机理在于有机配位体将所吸收的能量传递给稀土离子,使其4f电子被激发产生f-f电子跃迁并发光,例如铕β-二酮配合物是发红光的荧光材料,主要产生5D0-7F2的跃迁。这种发光材料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光并转换为可见光,将其添加到塑料膜中能改善光质,更好地利用太阳能。 这种铕的配合物在365nm高压汞灯下观察有明亮的红色发光。从荧光的激发与发射光谱结果来看,配合物激发态处于长波紫外范围,这是配体的吸收,由于配合物是个大的共轭体系,所以π-π*吸收强度特别高,吸收的能量通过分子内能量传递,使中心离子Eu3+发出强的红光。 金属离子与有机配体的配位反应: EuCI3+3C6H5COOH Eu(C6H5COOH)3+3HCI Eu(C6H5COOH)3+phen Eu(C6H5COOH)3 phen 三.仪器与试剂 试剂:36%-38%的盐酸,氢氧化钠,苯甲酸(或苯甲酸钠),邻菲咯啉(phen),pH试纸(或ph计),无水乙醇。 仪器:荧光分光光度计,恒温磁力搅拌器,烘箱,减压抽滤装置,烧杯,温度计,移液管等。

《稀土元素在沉积学中的应用》

稀土元素在沉积学中的应用 摘要:稀土元素之间化学性质极其相似、溶解度普遍较低及在风化、剥蚀、搬运、再沉积和成岩作用过程中元素分馏作用极为复杂等性质对沉积方向诸多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则主要通过概括和实例来介绍稀土元素在地质方面的应用,特别是在沉积学领域判断岩石成因、构造背景、物源、环境的酸碱性、白云岩成因、古气候分析及古水深分析等方面的具体应用。 关键字:稀土元素沉积学应用物源古气候古水深构造背景岩石成因 1.引言: 由于近年来国家对稀土元素的重视,导致了大家对稀土元素的研究更加深入,研究表明稀土元素在工业、军事、农业、地质等领域都能得到广泛应用。而对沉积环境中REE(稀土元素)的最早研究工作是Minami(1935)对古生代欧洲和日本“页岩”的分析。直到六十年代,才进行了一些其他方面的研究(Haskin 和Gehl,1962;Balashov等,1964;Wildeman和Haskin,1965;Haskin等,1966),在这之前,这些方面几乎是空白。而随着稀土元素在国内地位的提升,学者们对它的研究也在不断进步,目前国内学者把沉积岩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主要应用于研究不同地区和时代的地层的稀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的差异及其与地质事件、界线剖而、地壳演化的关系[1]。本文主要介绍稀土元素在沉积学中的应用,不仅利用稀土元素对沉积环境的判断,还对在判断岩石成因、构造背景、物源、白云岩成因、古气候分析及古水深分析等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2.判别岩石成因 岩石、矿石与矿物中的REE组成特征可用于探讨其成因。不仅对火成岩,而且对沉积岩与变质岩也适用。就火成岩而言,通过REE定量模式的计算可以确定其由部分熔融或者分离结晶作用所形成;根据REE球粒陨石标准化分布型式的异同可为岩石的成因与分类提供证据。比如,根据湖南香花岭43l岩墙与癞子岭花岗岩REE分布型式及REE参数的相似性,论证了黄玉霏细斑岩为地壳重熔型花岗岩浆的晚期分异产物[2]。又如对花岗伟晶岩的成因长期来争论不休,主要有费尔斯曼的残余岩浆说与查瓦里茨基的交代说。而按照分离结晶作用的原理,如果某伟晶岩体由残余岩浆形成,则其REE地球化学特征应与母花岗岩间

有机稀土配合物

有机稀土配合物的合成及其荧光特征 彭亮1,黄琪2,董建洋2,何沐恩2 ,朱雷2,曾继森2,黄健涵2 (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应用化学系,湖南,长沙,410083) 摘 要:本文论述了Eu 2O 3与苯甲酸钠按1:3的比例制备了苯甲酸铕的实验,及以 1:3:1的Eu 3+、苯甲酸和邻菲咯啉(phen )进行了苯甲酸-邻菲咯啉-铕三元配合物的制备,对其荧光性能进行了分别测试。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rough Eu2O3 prepared the benzoic acid and sodium benzoate 1:3 according to the proportion of europium,and with 1:3:1 Eu3 +, benzoic acid and its adjacent Philippine luo Lin (phen) benzoic acid - adjacent Philippine luo Lin - europium preparation of ternary complexes. 关键词:苯甲酸铕 苯甲酸和邻菲咯啉(phen ) 荧光性能测试 1. 前言 稀土元素是指周期表中ⅢB 族,21号元素钪(Sc)、39号元素钇(Y)和57~71的镧(La)、铈(Ce)、镨(Pr)、钕(Nd)、钷(Pm)、钐(Sm)、铕(Eu)、钆(Gd)、铽(Tb)、镝(Dy)、钬(Ho)、铒(Er)、铥(Tm)、镱(Yb)、镥(Lu),共17个元素。由于稀土离子具有独特的结构和性质,使其与适当的有机配体配合后发出的荧光兼有稀土离子发光强度高,颜色纯和激发能量低,荧光效率高等优点。近年来,稀土元素作为光学高新材料的价值和应用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1]。 稀土元素的显著特点是大多数稀土离子含有能级相近且未充满的4f 电子,并且4f 电子处于原子结构的内层,受到5s25p6电子对外场的屏蔽,因此其配位场效应较小,其中,除La3+,Lu3+之外的镧系离子的4f 电子可在7个4f 轨道之间任意分布,从而产生各种光谱项和能级,而由于稀土元素位于内层的4f 电子可以在不同能级之间进行跳跃,从而产生了大量的吸收和荧光光谱信息[2] 。 本文通过Eu 2O 3与苯甲酸钠制备了苯甲酸铕,以Eu 3+、苯甲酸和邻菲咯啉 (phen )进行了苯甲酸-邻菲咯啉-铕三元配合物的制备。通过它们的荧光性能测试发现苯甲酸-邻菲咯啉-铕三元配合物的发光性能要优于苯甲酸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