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兹华斯我孤独漫游像一朵流云

华兹华斯我孤独漫游像一朵流云
华兹华斯我孤独漫游像一朵流云

Ppt诗人生平

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是英国湖畔派诗人的代表。他的诗对英国的自然风光有崭新的写法。他抛弃了神话的滥调和古典主义的迂回代用品,而寻找明确和传神的字眼来替英国的树林、草地、山河写生,从中表现出他的自然哲学。

1798年9月至1799年春,华兹华斯同多萝西去德国小住。

从1797至1807年他创作生命最旺盛的10年。

华兹华斯与柯尔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骚塞(Robert Southey)同被称为“湖畔派”诗人(Lake Poets)。

华兹华斯是“湖畔诗人”的领袖,在思想上有过大起大落——初期对法国大革命的热烈向往变成了后来遁迹于山水的自然崇拜,在诗艺上则实现了划时代的革新,以至有人称他为第一个现代诗人。

Ppt创作生涯

于1798年出版,《抒情歌谣集》宣告了浪漫主义新诗的诞生

这段时间,华兹华斯写了许多以自然与人生关系为主题的诗歌,中心思想是大自然是人生欢乐和智慧的源。

《序曲》则是他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主张:1798年出版,《抒情歌谣集》宣告了浪漫主义新诗的诞生。两年后再版,华兹华斯加了一个长序,在这篇序中,华兹华斯详细阐述了他的浪漫主义文学主张,主张以平民的语言抒写平民的事物、思想与感情,在他大量的诗歌中,一方面,他以青山绿水的自然风光,平民的高尚品格和质朴生活与城市的喧嚣、现实的丑恶相对照,从而抒发作者对社会的不满情绪;另一方面,他又寄情山水,把对自然美的歌颂与哀怨悲观的情调糅为一体,希冀从大自然中寻觅安慰。就艺术角度来说,华兹华斯的很多诗都显示出他是一位热情洋溢的抒情诗人,一位以诗当画,描绘英国优美自然风光的艺术大师。被誉为浪漫主义诗歌的宣言。他认为“所有的好诗都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主张诗人“选用人们真正用的语言”来写“普通生活里的事件和情境”,而反对以18世纪格雷为代表的“诗歌词藻”。他进而论述诗和诗人的崇高地位,认为“诗是一切知识的开始和终结,它同人心一样不朽”,而诗人则是“人性的最坚强的保护者,是支持者和维护者。他所到之处都播下人的情谊和爱”。

成就他是诗歌方面的大理论家,虽然主要论著只是《抒情歌谣集》第二版(一八00)的序言,但那篇小文却含有能够摧毁十八世纪古典主义的炸药。他不仅创立理论,而且本人就实践理论。他与柯尔律治合作的《抒情歌谣集》这本小书所开始的,不止是他们两人的文学生涯,而是一整个英国浪漫主义诗歌运动。华兹华斯的诗歌理论动摇了英国古典主义诗学的统治,有力地推动了英国诗歌的革新和浪漫主义运动的发展,因而英美评论家将华兹华斯的《抒情歌谣集序》称为英国浪漫主义的宣言。

风格:华兹华斯的小诗清新,长诗清新而又深刻,一反新古典主义平板、典雅的风格,开创了新鲜活泼的浪漫主义诗风。他的十四行诗雄奇,他的《序曲》(1805)首创用韵文来写自传式的”一个诗人的心灵的成长“,无论在内容和艺术上都开了一代新风。华兹华斯关于自然的诗歌优美动人,他的这类诗歌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寓情于境,情景交融.这种风格的体现是作者通过对诗歌的题材、诗歌所用的语言以及对诗歌所用的格律、诗体和作者对诗歌词汇的选择体现出来的.。华兹华斯的很多诗都显示出他是一位热情洋溢的抒情诗人,一位以诗当画,描绘英国优美自然风光的艺术大师。

流云

背景:据说华兹华斯出访友人克拉克森(Clarkson),自尤斯米尔(Eusemere)归来时,

途经乌尔华特(Ulwater)湖畔,见到又长又宽的一大片水仙花。约两年后,他回忆当时所见,写下了这首诗。

●音韵:所用的韵脚是ababcc, efefgg, hihikk, lmlmnn,这样就产生了一种强烈

的节奏感,使此诗顺畅如行云流水,诵之琅琅上口,闻之和谐悦耳,极具音韵美。

●此诗有很多长元音和双元音,长元音和双元音可以减慢诗的节奏,另外此诗中的软音

要比硬音多,软音占了所有辅音的65%,使此诗达到了这样一种效果:水仙花以一种

轻柔的、缓慢的姿态来回摆动,诗人是如此沉浸在水仙花美丽的姿态之中以至于他放慢脚步,迈着一种轻松的步调欣赏着眼前的美景,而读者也好像身临其境,和诗人有

同样的感受,领略着诗中所描写的景象。此诗中很多音步都是以非重读音节开始的,

它们都属于升音步,整首诗中升音步占了所有音步的97%,这样这首诗的格调非常流

畅、轻快,犹如一支节奏鲜明、欢快的舞曲。这正和诗人的心境相符,正与诗的主题

和意境吻合。显然所有这些声音使得整首诗洋溢着一种欢快、喜悦的感情色彩,这感情又与诗中对水仙花的描写交融在一起。但诗人并不都是用轻柔、缓慢的声音来表

达自己的情感,在第三节的第三四行里,他笔锋一转用了很多爆破音、摩擦音和破擦

音,着重表明诗人有如此快活的“同伴”,怎么能不满心欢欣。诗中还有三个音步是

降音步,使得这首诗的节奏在统一中有变化,即有规律又不单调,它们除了给节奏带

来变化外,还起到了吸引读者的作用。

●视觉效果:它的美在于它极其生动形象地摹画了水仙花,在想象中满足了我们的视觉

欣赏要求。这首诗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段来转达意象,增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使诗的

语言更加生动和富有创造力。在第一节的第一二行里,诗人用明喻把自己比喻成一朵流云飘荡在溪谷群山之上。这种表达要比一般的描述“我以轻快的步子来回走着”

要形象生动得多。它充分表达了诗人的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及其悠然自得的神情。

在第一节最后一行和第二节最后一行里,诗人运用了拟人手法:在湖边的树荫下,在

微风吹拂中,水仙花千朵万朵起舞波荡,这两行生动地描写了水仙花优美的姿态。在

第三节前两行里又用了拟人手法:“粼粼湖波也在近旁欢跳,却不如这水仙舞得轻

俏”,这两行就更加渲染了水仙花的外在美。美丽的水仙花深深地感染了诗人,使他

内心充满欢乐。诗的最后一行又用了拟人手法,表明了诗人无论什么时候想起它们,

心中都会充满快乐。在第二节第一二行和第三四行中,诗人用明喻和夸张手法描写了一簇簇水仙花仿若群星璀璨,亮闪闪遍洒银河,沿着海湾向前延伸,通向远方,无穷无

尽。这几行表明了美丽的水仙花开遍大地,显示出它们旺盛的生命力,同时也暗示了

诗人对人生价值的渴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水仙花成了诗人的精神慰藉,这就更加突出了诗的主题。上面这些意象交织存在、反复出现,把我们带到了开满水仙花的场面,如身临其境,触景生情,使我们完全被诗人的语言感化了。如果闭上眼睛想象诗中的语言,我们的脑海里就会勾勒出一幅大自然质朴的美景。

●意境:《咏水仙》的美还体现在它的意境上面。《咏水仙》带有浓烈的象征主义色

彩。诗中所描写的平静、欢欣的水仙就是诗人自己的象征,在诗中,诗人的心灵和水

仙的景象融合了。水仙花使诗人产生联想,感受到了一份无比的快乐和幸福。这物与人,景与情浑成一体,契合无间,水乳交融。景是情的外化,情是景的内涵,因景而生情,缘情而造景,美的意境就产生了。

在诗的开头,诗人将自己比喻为一朵孤独的流云,孤单地在高高的天空飘荡。孤傲的诗人发现一大片金色的水仙,它们欢快地遍地开放。在诗人的心中,水仙已经不是一种植物了,而是一种象征,代表了一种灵魂和一种精神。一簇簇水仙花在微风中起舞,微微颔首,仿若群星璀璨,亮闪闪遍洒银河。粼粼湖波也在近旁欢跳,却不如水仙花舞得如此轻俏,此等美景,如果不去田园山野,又怎能看得见、闻得到呢?在诗人的心中,水仙代表了自然的精华,是自然心灵的美妙表现。

在诗的末尾,诗人“多少次郁郁独卧,寂寞难耐,感到百无聊赖心灵空漠”的时候,水仙花可爱的景象便在他脑海中闪现,诗人为有这样的旅伴而欢欣鼓舞、欢呼跳跃。这时诗人写出了一种对社会的感受:在城市文明所带来的丑恶的现实社会中,那高傲、纯洁的灵魂只能是郁郁寡欢。这正好和以水仙花为代表的大自然的欢快、美好和淡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诗人看来,只有在大自然中才能寻找理想,寻找安慰,寻找人性最后归宿的情怀;只有大自然能够启迪人性中博爱和善良的感情,能够抚慰人的心理创伤,使人得到真正的幸福。这首诗虽然是在咏水仙,但同时也是诗人自己心灵的抒发和感情的自然流露。

问题:什么是湖畔派诗人?

他们喜爱大自然,描写宗法制农村生活,厌恶资本主义的城市文明和冷酷的金钱关系,他们远离城市,隐居在昆布兰湖区和格拉斯米尔湖区,由此得名“湖畔派”。

湖畔派和中国“山水田园派”的共同点和区别?

写作风格,特点。两个人都是描写山水多点儿。一个是山水田园诗人,一个人是湖畔派诗人。可以对比写相同点,不同点。中英文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对诗人和诗风的影响。不同的背景对诗人的影响,这个在陶渊明的诗中,更能体现。中国的传统教育体系就是以为官为重点。描写对象的不同。同样是寄情于景,但华兹华斯更多的是对自然地赞美,陶渊明

是抒发自己的感情、抱负等。

我好似一朵孤独的流云,

高高地飘游在山谷之上,

突然我看见一大片鲜花,

是金色的水仙遍地开放,

它们开在湖畔,开在树下,

它们随风嬉舞,随风波荡。

它们密集如银河的星星,

像群星在闪烁一片晶莹;

它们沿着海湾向前伸展,

通往远方仿佛无穷无尽;

一眼看去就有千朵万朵,

万花摇首舞得多么高兴。

粼粼湖波也在近旁欢跳,

却不如这水仙舞得轻俏;

诗人遇见这快乐的旅伴,

又怎能不感到欣喜雀跃;

我久久凝视——却未领悟

这景象所给我的精神之宝。

后来多少次我郁郁独卧,

感到百无聊赖心灵空漠;

这景象便在脑海中闪现,

多少次安慰过我的寂寞;

我的心又随水仙跳起舞来,

我的心又重新充满了欢乐。——[英]威廉?华兹华斯:《咏水仙》①

华兹华斯诗歌鉴赏

华兹华斯《早春遣句》赏析 春,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是喜庆生机昂扬的季节。在春季,我们欢喜,尤其是看到那嫩绿的树芽,看到欢腾的动物。然而,在华兹华斯的《早春遣句》中,春的天籁之音竟把“悲哀的思潮带上我的心头”,他悲伤地想到“人又是怎样对待人的”。接下来,诗人有用真挚的笔调描写了醉人的早春场景,而后笔锋一转有回到了“人又是怎样对待人的”这一思考性命题上。由此可见,这是一首目的性明显的诗歌。诗人第一节提出的“竟把悲哀的思潮带上我的心头”让读者不由得想:是什么使诗人在如此欢快的美好的情景里竟哀思涌动?欢快的场景描写又和“悲哀的思潮”形成的强烈的对比。读者的思想、情感一开始就随着诗人的思想、情感流动,诗人由此达到了传递情感的目的,达到作诗的目的。 躺在这曼妙的深林里,听着城市中不可能听到的天籁,感受到城市中不可能看到的早春自然景象,敏感的诗人,敏捷地思考,沉思着,并将这种景象用平实真诚的语句传达给城市中的人们。“诗人决不是单单为诗人而写诗,他是为人们而写诗”,那么这首诗诗人的目的是什么呢? 这首诗流露出的是一种浓烈的情感。诗人感受着花朵的绽放,鸟儿的雀跃,嫩枝的萌芽,感受着着春的喜悦,春的生机。全诗共六节,诗人却用了三节来描绘这些场景,让读者迷醉其中,与前面两节和最后一节诗人的悲叹——“人是怎样对待人的?”形成浓烈的对比,浓厚的控诉无奈之感在此时就显得更为突出,更为震撼人心了。因此,诗人作诗的目的是为了使人们认知到自身的缺失,诗人在叹息:人们对自然的忘怀就是对自身生命的忘却。 “通过我的感受,大自然,把人类的灵魂和她的杰作联接起来了”,诗人是通过自己对自然的感受和沉思,将普通人不易觉察的真理、思想、情感用“人们真正使用的语言”表达出来,所以诗人用一种朴实易懂的语言,用人与自然的互动而非大自然拟人化自我表述的方式,表达了一种深沉浓烈的感情。这使得人们更能够感受到诗人作诗的目的。 读罢全诗,一种思考,一种热情不断萦绕在读者的心中,读者的思想得到提高,情感随之增强和纯化。这是诗人作诗的最终目的。

英国文学知识简介

英国文学知识简介(English Literature) 一、中古时期英语文学(Old and Medieval English Literature) 1.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 英国中古时期主要的文学作品(《贝奥武甫》,《高文爵士与绿色骑士》) 2) 主要的作家、作家概况及其代表作品 2.英国中古时期的主要作家 杰弗里?乔叟Geoffrey Chaucer(首创“双韵体”,英国文学史上首先用伦敦方言写作。 约翰?德莱顿(John Dryden)称其为“英国诗歌之父”。代表作《坎特伯雷故事集》。)二、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The Renaissance Period) 1.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 主要作家的创作思想、艺术特色、代表作品及其语言风格 2) 名词解释:十四行诗,文艺复兴,无韵诗 2.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主要作家: 埃德蒙?斯宾塞Edmund Spenser (后人称之为“诗人的诗人”。) 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 (欧洲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的创始人,以其名著《乌托邦》而著名) 克里斯托夫?马洛C hristopher Marlowe (代表作《浮士德博士的悲剧》根据德国民间故事书写成;完善了无韵体诗。)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 (英国著名剧作家、诗人,著有“四大悲剧”)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哲学家、散文家;在论述探究知识的著作中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这一著名论断;近代唯物主义哲学的奠基人和近代实验科学的先驱。)约翰?邓恩John Donne (“玄学派”诗人) 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诗人、政论家;失明后写《失乐园》、《复乐园》、《力士参孙》) 三、英国新古典主义时期文学(The Neoclassical Period) 1.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 主要作家及其主要作品、作品的艺术特色及其文学流派。 2) 启蒙运动产生的背景。 2.英国新古典主义时期文学主要作家: 约翰?德莱顿John Dryden(批评家和戏剧家;在英国被封为第一位“桂冠诗人”;最先提出“玄学诗人”一词;他创造的"英语偶句诗体",成为英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亚历山大?蒲柏Alexander Pope (18世纪英国最伟大的诗人,其诗多用“英雄双韵体”。词句工整、精练、富有哲理性。) 丹尼尔?笛福Daniel Defoe(小说家,新闻记者,小册子作者;十八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 塞缪尔?理查森Samuel Richardson (小说开始审视“发生于内心的东西”,代表作《帕米拉》《克拉丽莎》) 亨利?菲尔丁Henry Fielding (英国小说家,戏剧家,被誉为“英国小说之父“)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十八世纪杰出的政论家和讽刺小说家。高尔基称他为世界“伟大文学创造者之一”。) 约翰?班扬John Bunyan (代表作《天路历程》,被誉为“具有永恒意义的百科全书”,是英国文学史上里程碑式著作。与但丁的《神曲》、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并列

英国文学作家及作品简介

英国文学作家及作品简介 1. Geoffrey Chaucer 杰弗雷. 乔叟 The Canterbury Tales 坎特伯雷故事集 2. Thomas More 托马斯. 莫尔 Utopia 乌托邦 3.Edmund Spenser 斯宾塞 The Fairy Queen 仙后 4.Christopher Marlowe 克里斯托夫. 马洛 Tamburlaine 铁木尔 / The Jew of Malta 马耳他的犹太人 / Doctor Faustus 浮士德博士 5. Shakespeare 莎士比亚四大喜剧 The Merchant of Venice 《威尼斯商人》、Much Ado About Nothing 《无事生非》、 As you like it 《皆大欢喜》、 Twelfth Night 《第十二夜》;四大悲剧 Hamlet 《哈姆雷特》、Othello 《奥赛罗》、Kin g Lear《李尔王》 Macbeth 《麦克白》; Romeo and Juliet 《罗密欧与朱丽叶》。 6. Francis Bacon 弗兰西斯. 培根 Of Study 谈读书 7. John Milton 约翰弥尔顿 Paradise Lost 失乐园 8.John Bunyan 约翰班扬The Pilgrim’s Progress 天路历程 9. John Dryden An Essay of Dramatic Poesy 10.Alexander Pope亚历山大. 蒲波 11.Jonathan Swift 江纳森.斯威夫特Gulliver’s Travels 格列夫游记 12. Daniel Defoe 丹尼尔. 笛福 Robinson Crusoe 鲁宾逊漂流记 13.Samuel Richardon 塞缪尔.理查德逊 Pamela 帕美拉 14.Henry Fielding 亨利.费尔丁 The history of Tom Hones, a Foundling 汤姆琼斯 15. Richard B. Sheridan 理查德. 谢立丹 The School for Scandal 造谣学校 16.Samuel Johnson 塞缪尔. 约翰生 A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17.William Blake 威廉. 布莱克 Songs of Innocence 天真之歌; Songs of Experience 经验之歌

5华兹华斯文献综述

华兹华斯文献综述 当我们在品读诗歌时,经常想要找出诗人写作的目的,想要知道他的思想,兴趣,一切的一切。不管身处何时何地,在诗人们当中,有太多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找出这些对于学习诗歌来说是非常必要的。本文旨在对比李白和华兹华斯的自然诗歌的修辞特色。李白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常常被认为是中国诗歌界的文化领袖。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了深刻的足迹。在向往自由、寻仙问道的同时又渴望济世救民。他有一种很强烈的“入世”思想,但又不想被俗世所束缚。政治上的不如意让他转而热爱自然,远离政治争斗,创造了一大批光辉灿烂、传承千古的华美篇章。华兹华斯被称为“桂冠诗人。他自小的经历造就了一颗自然纯朴、充满童真的心。法国大革命失败后他便在自然和过去中寻找希望。这两位伟大的诗人都写出了许多自然诗歌,但是方法各异。尽管他们在语言运用上有很多相似性,但由于社会背景以及生存年代的差异性,两人不同的表现风格还是显而易见的。对二者各自的研究很多,但是对他们的对比研究却鲜少见到。由着这种想法以及站在别人的肩膀上,本文诞生了。本文主要从修辞美学方面解释二者诗歌的特点,并总结出二者的相似点与不同点。通过对二者诗歌研究的综述,可以得知这两位世界著名的诗人在中外诗坛的地位以及影响力。对中西自然诗歌发展的研究使大家能以开阔的眼界将二者的诗歌放在一个大环境中来分析、研究它们在山水诗歌史上与众不同的特点。本文运用的诗歌修辞理论,虽然是关于中国诗歌研究的著作,但笔者希望它可以运用在外国诗歌中。分析部分主要是从字词、句子、篇章、修辞以及文体方面对诗歌修辞特点进行分析。在表现他们诗歌艺术特色方面,修辞起了很大作用。通过对诗歌修辞美学效果的研究,可以发现李白与华兹华斯的自然诗歌存在着相同点不同点,他们都热衷于使用自然、平实的语言来表情达意,他们都希望能够在自然中寻得栖息之所。但是在文学创作方面,李白更喜欢使用慷慨激昂的语言和描述恢弘大气的场景,而华兹华斯则善于运用普通的语言来描述日常生活中的自然景色。归根结底,这些都是由于二者相似的兴趣爱好和不同的生活经历、文化社会背景所造成的。 华兹华斯与李白自然诗歌中修辞美学效果对比研究_朱凌奕 露茜”组诗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最重要的作品之一。组诗具有浪漫

华兹华斯《咏水仙》赏析

华兹华斯《咏水仙》赏析     咏水仙文/ 华兹华斯(英国) 我好似一朵孤独的流云, 高高地飘游在山谷之上, 突然我看到一大片鲜花, 是金色的水仙遍地开放。 它们开在湖畔,开在树下它们随风嬉舞,随风飘荡。 它们密集如银河的星星, 像群星在闪烁一片晶莹;它们沿着海湾向前伸展, 通往远方仿佛无穷无尽; 眼看去就有千朵万朵,万花摇首舞得多么高兴。 粼粼湖波也在近旁欢跳, 却不如这水仙舞得轻俏;诗人遇见这快乐的旅伴, 又怎能不感到欢欣雀跃进;我久久凝视--却未领悟 这景象所给铁精神至宝。 后来多少次我郁郁独卧, 感到百无聊赖心灵空漠;这景象便在脑海中闪现, 多少次安慰过我的寂寞;我的心又随水仙跳起舞来,我的心又重新充满了欢乐。

顾子欣译华兹华斯 作者简介 ( 1770-1850 )是英国 浪漫派诗人。他生于律师家庭,曾就读于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毕业后到欧洲旅行,在法国亲身领略大革命的风暴。 1795 年移居乡间,与诗人柯尔律治相识,共同出版诗集《抒情歌谣集》,1800 年《诗集》再版,华兹华斯为之写了序言,成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宣言。后思想渐趋保守,晚年被封为“ 桂冠诗人” 。 华兹华斯的诗歌描写湖光山色和田园生活,歌咏大自然的美,是"湖畔派"诗人的主要代表。他的诗风格淳朴,清新自然, 故享有“ 自然诗人” 的美称。重要作品有长诗序曲》、《远游》;诗歌《露西》、《咏水仙》、《丁登寺》和不朽的征兆》等。 作品赏析 这首诗写于诗人从法国回来不久。诗人带着对自由的向往去了法国,参加一些革命活动。但法国革命没有带来预期的结果,随之而来的是混舌L。诗人的失望和受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后来在他的朋友和妹妹的帮助下,情绪才得以艰难地恢复。这首诗就写于诗人的心情平静之后不久。 在诗的开头,诗人将自己比喻为一朵孤独的流云,孤单地在高高的天空飘荡。孤傲的诗人发现一大片金色的水仙,它们欢快地遍地开放。在诗人的心中,水仙已经不是一种植物了,而是一种象征,代表了一种灵魂,代表了一种精神。 水仙很多,如天上的星星,都在闪烁。水仙似乎是动的,沿着弯屈的海岸线向前方伸展。诗人为有这样的旅伴而欢欣鼓舞、欢呼跳跃。在诗人的心中,水仙代表了自然的精华,是自然心灵的美妙表现。但是,欢快的水仙并不能时时伴在诗人的身边,诗人离开了水仙,心中不时冒出忧郁孤寂的情绪。 这时诗人写出了一种对社会、世界的感受:那高傲、纯洁的灵魂在现实

对华兹华斯评论

Ppt Comments on Wordsworth 1.Fame: Wordsworth, Robert Southey and Coleridge became known as the lake poets. Succeed Southey as Poet Laureate. 2. The characteristic of his works: He expressed the deepest aspirations of English Romanticism. He showed his discontent with the social reality through describing natural things and imagination. https://www.360docs.net/doc/cc1340884.html,nguages: His poetry was distinguished by the simplicity and purity of his language, which was spoken by the peasants who convey their feelings and emotions in simple and unelaborated. 3.Influence: The most important contribution he has made is that he has not only started the modern poetry, the poetry of the growing inner self, but also changed the course of English poetry by using ordinary speech of the language and by advocating a return to nature. 4.criticism: His later writings were full of mysticism and many of them unreadable. 文档: Fame: Wordsworth, Robert Southey and Coleridge became known as the lake poets. Furthermore, he succeeded Southey as Poet Laureate. The characteristic of his works: Wordsworth w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the romantic poets, who expressed the deepest aspirations of English Romanticism. He saw nature and man with new eyes. He showed his discontent with the social reality through describing natural things and imagination. He expressed his idealism. His whole work was an attempt to convey that new vision. Languages: His poetry was distinguished by the simplicity and purity of his language, which was spoken by the peasants who convey their feelings and emotions in simple and unelaborated. His theory and practice in poetical creation started from dissatisfaction with the social reality under capitalism and he hinted at the thought of “back to nature” and “back to the patriarchal system of the old time.” Influence: The most important contribution he has made is that he has not only started the modern

华兹华斯诗歌TheDaffodils的及物性分析_赵昉

摘要: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以社会学为导向的功能语法,这就为为语篇分析提供一个理论框架。通过这个系统理论,对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的代表作《水仙花》进行及物性和作格分析,可以从语义层面上解读该诗的语言特征和性质。 关键词:华兹华斯《水仙花》;纯理功能;及物性系统;作格分析 一、引言 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主要奠基人华兹华斯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开创了英国文学浪漫主义时代,在诗学理论上实现了划时代的革新。他终生久居于田园乡野,用英国诗人从未用过的清新、自然的语言来写诗,成为“讴歌自然的诗人”,体现了深刻思想、真挚感情与朴素语言的完美结合。在《抒情歌谣集》(Lyrical Ballads)序言中他提出了诗歌写作的一系列全新观点,被誉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宣言书(张鑫友,2002)。本文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为研究基础,尝试用体现概念功能的及物性系统对华兹华斯脍炙人口的代表作《水仙花》进行及物性和作格分析,从语义层面上解读该诗的语言特征和性质,探讨从不同角度分析和欣赏华兹华斯诗歌的可行性。 二、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的语篇分析 1.韩礼德的纯理功能思想 韩礼德(M.A.K.Halliday)发展了伦敦学派中弗斯(J.R. Firth)理论的诸多思想。他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以社会学为导向的功能语法,并且是二十世纪后半叶国际上最有影响的语言学理论之一,它加深了人们对语言的认识,并将在新世纪语言学研究中发挥更大作用(黄国文,2000)。Halliday在“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一书前言中明确指出,他建构功能语法的目的是为语篇分析提供一个理论框架,可用来分析英语中任何口头语篇或书面语篇(韩礼德,1985)。系统功能语言学本身就是一种语篇语言学,它清晰地描述语言各个层次及它们之间的实现关系,说明语言是如何使用的,同时对语言的纯理功能(metafunctional)网络系统,以及它们子系统的概念和应用的可能性进行了系统描述(方琰,2005)。 Halliday认为语言的性质决定人们对语言的要求,即语言所必须完成的功能。这种功能当然是千变万化的,具有无限的可能性,但可以把它们归纳为若干个有限的抽象功能,这就是“纯理功能”或“元功能”,这是语言用途所固有的。纯理功能包括三个方面:(1)语言是对存在于主客观世界的过程和事物的反映,这是“经验(experiential)”功能。在语言中还有“逻辑”(logical)功能,以表现为并列关系和从属关系的线性循环结构的形式出现。由于两者都是建立于说话人对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经验,与其他功能相比较是中性的,因而可统称为“概念”(ideational)功能(胡壮麟,1989)。它包括及物性(transitivity)、语态(voice)和归一度(polarity)。(2)语言还具有表达讲话者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和他对事物的推断等功能,语言的这一功能称作“人际”(interpersonal)功能。语言的人际功能是讲话者作为参与者的意义潜势,包含用于表达社会与人际关系的所有语言用法,是语言的参与功能。人际功能是通过语气(mood)、情态(modality)和语调(key)三个语义系统来实现的。(3)实际使用的语言基本单位不是词或句这样的语法单位,而是表达相对来说是完整思想的“语篇”(text)。“语篇”(textual)功能就是指语言有将任何书面或文字话语拼成连贯与统一的功能,它是通过主位-述位(theme-rheme),已知信息-新信息(given-new)和衔接(cohesion)来实现的。 2.及物性系统 及物性是英语中表现概念功能的一个语义系统,指的是句中意义的表现方式,作用在于把人们在现实世界的所见所闻用语言表现出来。根据Halliday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及物性功能由三部分组成:(1)过程:通过小句中的动词体现;(2)参与者:由人或物来表现;(3)环境成分:在小句中由时间、地点和方式状语来体现(李国庆,2005)。如下所示(Halliday,1994:109): 依据Halliday的“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2004年新修订的第三版)对小句及物性六个基本过程的类型、范畴意义及主要参加者进行归纳(Halliday,2004:172),及物性对概念功能的履行是通过过程来表达实现的。及物系统包括六种不同的过程:(1)物质过程(material process);(2)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3)关系过程(relational process);(4)行为过程(behavioral process);(5)言语过程(verbal process);(6)存在过程(existential process)。根据及物性系统理论的框架,对具体语篇进行分析,在过程选择中体现语篇发话人对事件的态度、立场以及发话的目的。 3.作格分析 作格分析是在及物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对及物性分析的补充。作格是一种语法格的名称,它指的是小句中表示“施事”(agent)或动作的外在原因成分所具有的形式。作格分析与及物分析不同:及物分析所关心的是一个过程是否涉及参与者,即一个动作是否延及某个实体;而作格分析所探讨的是分清造成一个动作的原因究竟是来自内部还是外部。 “中介”(medium)是每个过程都必须具有的成分,它相当 华兹华斯诗歌The Daffodils的及物性分析 赵昉 (河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 62

华兹华斯诗歌中的原始创伤书写 (1)

【文化论坛】Wen Hua Lun Tan 华兹华斯被阿诺德认为是继莎士比亚和弥尔顿之后的浪漫主义诗歌运动的领袖。他历来强调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诗歌是人们情感的自然流露。擅长对大自然寄托自己的情感,这与华兹华斯的生长环境以及梦想的破灭、成年后思想的改变有很大的关系。 一、华兹华斯生平 华兹华斯(Wordsworth William,1770-1850),英国诗人,1770年4月7日生于北部昆布兰郡科克茅斯的一个律师之家,1850年4月23日卒于里多蒙特。8岁丧母,5年后,父亲又离开了他,亲友送他到家乡附近的寄宿学校读书。童年生活非常清苦,寄人篱下的情感伴随始终,对诗人的诗作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诗人青年时期对法国大革命怀着无比的热情,但由于家人的阻碍,阻挡了诗人献身大革命的情怀。后期法国大革命的发展脱离了诗人的革命理念,让诗人品尝了梦想破灭的滋味。 诗人的创作生涯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其中以诗人中期的作品最受欢迎,很多人归功于作者成熟的思想以及高超的写作技巧。但是对于中期作品中频繁出现的坟墓、阴郁的色调、诗人钟情傍晚与诗人在这一时期达到鼎盛的社会地位全然相反。这就需要借助于美国心理学约翰·弗曼(John Firman,1945-2008)原始创伤理论来解释。 二、原始创伤理论的定义 弗曼认为原始创伤是“我——自我”移情关系断裂后个体生命所面临的非存在威胁。从人的生存现实而言,原始创伤无处不在,是人类生命进程中难以摆脱的宿命。死亡是原始创伤的终极存在,将非存在的威胁转化为现实中的灭亡,造成这种“我——自我”移情关系的终久断裂,对一个人的精神打击是最为沉重,创伤程度也是非常深刻的。创伤(trauma)最初是一个医学术语,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创伤的含义开始由身体方面转向心理,在往后的研究中,露西·利斯和弗洛伊德逐渐充实心理创伤上的研究。拉卡普拉在他的研究中强调了叙述对于创伤康复所起到的重大作用,罗伯特·卡波特森对此表示认同,因为“要想完全地回归到社会所规定的完整的自我,要想与世界重新建立联系,创伤主体必须要将所发生的的事情讲述出来,这是叙述的功能。”在他看来,“当用语言来表述创伤性经历时,其结果往往是隐喻性的。”创伤事件往往被创伤主体编码成含义丰富的象征性符号代码,亦魔鬼,以非正常行为等形式出现。不过,创伤记忆很难以交流,因为它们通常无法通过语言层面让人理解。 原始创伤定义类似于《精神疾患的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定义。可导致导致心理创伤发生的事件包括:真实的或可能发生的死亡;个人亲历或见证的对身体完整的威胁;严重的侮辱伤害;获悉使家庭成员受到威胁的事件等等。这些事件会通过不由自主地回放、做梦、幻觉等主体难以控制的方式再次发生,亦即是弗洛伊德在其研究中所指出的创伤经验在个体心理上不可避免地“重复”展现,而且弗洛伊德认为所有创伤事件都可以从童年找到创伤事件的源头。另外,心理创伤需要人们寻找一定的渠道比如说移情、叙述等进行情感的转移。 三、原始创伤对华兹华斯写作的影响 华兹华斯的诗风向来都是温婉含蓄、恬静祥和,如春风拂面,但诗作中经常夹杂的黄昏、能沟通冥界的精灵、阴郁的大自然以及迷茫的心境,这一切显然都不是偶然。浪漫主义学者尤其是湖畔派诗人认为诗歌都是作者感情的自然流露。华兹华斯当然也不例外,其所著的《序言》就是当时诗人心境的真实自白。华兹华斯童年相继丧母丧父,让其缺失一般孩子所拥有的亲情,在他的诗中,他擅长利用一切超灵的事物来感知其父母的存在,他一直期盼有鬼灵、冥界的存在,这样就可以借助鬼灵感知到父母,体会亲情。 此外诗人成年后支持法国大革命的梦想破灭也给诗人沉重的打击,因此在诗人的诗中经常会出现诗人漫步在田间小道。多数人倾向于华兹华斯喜爱大自然,其实更多的是他想在这寂静的地方尽情的任思路飞扬,去静静地幻想那来不及品味的亲情,去感悟梦想的力量,所有的孤独寂寞尽在不言中。 由于常年来深受原始创伤的影响,华兹华斯一向推崇人的感性思想,尤其是注重挖掘人的悲伤情绪,这在作者的诗作《The Vale of Esthwaite》中尤为明显。但是在诗人早期作品中很少涉猎悲剧,多是由于诗人有意识地规避年轻时所受的创伤。但终归没能成功,在《An Evening Walk》里,诗人把日薄西山的夕阳描绘地如此可爱,甚至达到一种狂喜的状态,周围都弥漫着一种超自然的因素。对外人来说作者的想像配合夕阳是一种恐怖的事情,但诗人却乐在其中,这是因为他一直以来都渴望灵魂、渴望冥界的存在,这样通过小精灵的存在可以感知去世双亲的气息。对亲情的渴望越大,所受的原始创伤越严重,更需要作者在大自然中寻找寄托,寻找能够发泄的渠道。 参考文献: [1]陈才艺.湖畔对歌:柯尔律治与华兹华斯交往中的诗歌研究[I].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45. [2]黄宗英.如何静听别离:从华兹华斯“复杂快感”看卡如斯的“精神创伤”[J].北京:外国文学研究,1999. [3]王佐良.英国诗史[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7. [4]张跃军.哈特曼解读华兹华斯对于自然的表现[J].南京:当代外国文学,2009. 作者简介: 孙艳芳(1987-),女,山东日照人,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2011级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华兹华斯诗歌中的原始创伤书写 孙艳芳 (曲阜师范大学,山东 曲阜 273100) 摘 要:华兹华斯是英国现代诗歌的开山鼻祖,他以堪比天才的诗作和独树一帜的文学批评风格屹立文坛。 尤其在是在意识、情感以及诗歌三者的融合上成就卓著。历来对华兹华斯诗作的研究颇多,本文主要是从华兹华 斯的生平、诗歌文本并结合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弗曼原始创伤理论来理解创伤对华兹华斯诗歌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华兹华斯;诗歌创作;原始创伤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3)09-0221-01 ·221·

威廉华兹简介

威廉华兹华斯 诗人生平: 1787年他进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学习,大学毕业后去法国,住在布卢瓦。他对法国革命怀有热情,认为这场革命表现了人性的完美,将拯救帝制之下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民。在布卢瓦他结识了许多温和派的吉伦特党人。1792年华兹华斯回到伦敦,仍对革命充满热情。但他的舅父对他的政治活动表示不满,不愿再予接济。正在走投无路时,一位一直同情并钦佩他的老同学去世,留给他900英镑。于是在1795年10月,他与多萝西一起迁居乡间,实现接近自然并探讨人生意义的宿愿。多萝西聪慧体贴,给他创造了写作条件。 In 1787 he entered St John's colleg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go to France after graduation from the University, lived in blois. He is passionate about the French Revolution, that this revolution showed the perfect human nature, will save the monarchy under the suffering people. In Blois he met many moderates the Gironde party. In 1792, Wordsworth returned to London, full of passion for the revolution still. But his uncle to his political activities dissatisfied, not wish again to increase. Is be driven into a corner, one has sympathy and admiration of his old classmates died, leaving him 900 pounds. So in 1795 October, he moved to the country and to achieve long-cherished wish Dorothea, close to nature and to explore the meaning of life. Dorothea wise and considerate, created the conditions for his writing. 创作生涯: 1798年9月至1799年春,华兹华斯同多萝西去德国小住 威廉·华兹华斯 ,创作了《采干果》、《露斯》和短诗《露西》组诗,同时开始写作长诗《序曲》。1802年10月,华兹华斯和相识多年的玛丽· 郝金生结婚。 In 1798 September to the spring of 1799, Wordsworth and Dorothea went to Germany for William WordsworthThe creation of the "recovery", dried fruit, "Rose" and "Lucy" short poems, and began writing long poem "prelude". In 1802 October, Wordsworth and longtime Marie married Hao Jinsheng

英文诗歌鉴赏

[推荐]如何欣赏英语诗歌 [日期:2007-10-21] 来源:作者:flyinwind [字体:大中小] 网上看到一篇欣赏诗歌的好文章,转过来:) 英诗浩瀚,篇幅长短不一,长至成集,短至仅句。为使英语学习者了解英诗,特拟此文,从实用角度阐述英诗的欣赏:诗的格律、诗的押韵、诗的体式、诗的评判。 诗以高度凝结的语言表达着人们的喜怒哀乐,用其特有的节奏与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诗讲究联想,运用象征、比喻、拟人等各种修辞手法,形成了独特的语言艺术。(有关修辞手法可参考相 关书籍)。 一、诗的格律 “格律是指可以用脚打拍子的节奏”,是每个音步轻重音节排列的格式,也是朗读时轻重音的依据。而音步是由重读音节和非重读音节构成的诗的分析单位。重读音节为扬(重),在音节上用“-”或“ˊ”标示,非重读音节为抑(轻),在音节上用“︶”标示,音步之间可用“/”隔开。以下是五 种常见格式: 1.抑扬格(轻重格)Iambus:是最常见的一种格式,每个音步由一个非重读音节加一个重读音 节构成。 As fair / art thou / my bon/nie lass, So deep / in luve / am I : And I / will luve / thee still,/ my dear, Till a` / the seas / gang dry: Robert Burns(1759-1796): My Luve Is like a Red, Red Rose 注;art=are luve=love bonnie=beautiful a`=all gang=go 上例中为四音步与三音步交叉,可标示为:︶-/︶-/︶-/(︶-) 2.扬抑格(重轻格)Trochee:每个音步由一个重读音节加一个非重读音节构成。

英语论文华兹华斯的诗歌鉴赏Appreciation of Wordsworth’s poem

Appreciation of Wordsworth’s poem—“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from the Angle of language Arts Abstract:This article centres on the artistic effect of language skills in Wordsworth’s poem—“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this poem is his expression of deep love for nature.After the analysis we can feel the simplicity and purity of language by which his poetry is distiguished. Key word:language arts artistic effect nature Introduction:Wordsworth is a great poet of nature and he wrote a lot of short lyrics to express his deep love for nature.As he had said that:All good poetry is the spontaneous overflow of powerful feelings.”The poem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is one of his good works as a result from his overflow of powerful feelings.In this poem,we can feel the poet’s heart was filled wuth happiness when lonely poet found great comfort from the dance of daffodils and at last dance with daffodils. Analysis: a. The separative analysis of language arts of different stanzas in this poem: In the first stanza,the poet used“cloud” to represent himself that he wandered lonely among vales and hills.“lonely”was the word that wordsworth used very often in his poetry for nature.Here,“lonely “expressed the poet’s loneliness and light depression..In the third line,“all at once”lied in the top of four clauses which expressed exactly the distraction of the poet’s attention. In the second stanza,the number of descriptive adjectives in this stanza was the most among the four stanzas,in this stanza,the first two lines:“continuous as the stars that shine”and “And twinkle on the milky way”are the adverbial modifier of the third line –“they stretched……”Generally,the main part of descriptive sentence in English is occupied by subject,however,here,the poet through two lines of adverbial modifier to descibe that daffodils are alike shinning stars .This placement has deep meaning that it hightlights the majority and beauty of the daffodils.In the fifth line,the object“ten thousand”was put advanced which also hightlights the majority of the flower.In the third line,the word “never-ending”was used to convey that the endless

william wordsworth 英文简介

The second of five children born to John Wordsworth and Ann Cookson, William Wordsworth was born on 7 April 1770 in Wordsworth House in Cockermouth, Cumberland, part of the scenic region in northwestern England known as the Lake District. His sister, the poet and diarist Dorothy Wordsworth, to whom he was close all his life.They had three other siblings: Richard, the eldest, who became a lawyer; John, born after Dorothy, who went to sea and died in 1805 when the ship of which he was captain, the Earl of Abergavenny, was wrecked off the south coast of England; and Christopher, the youngest, who entered the Church and rose to be Master of Trinity College, Cambridge. Wordsworth's father was a legal representative of James Lowther, 1st Earl of Lonsdale and, through his connections, lived in a large mansion in the small town. He was frequently away from home on business, so the young William and his siblings had little involvement with him and remained distant from him until his death in 1783.However, he did encourage William in his reading, and in particular set him to commit to memory large portions of verse, including works by Milton, Shakespeare and Spenser. William was also allowed to use his father's library. William also spent time at his mother's parents' house in Penrith, Cumberland, where he was exposed to the moors, but did not get along with his grandparents or his uncle, who also lived there. His hostile interactions with them distressed him to the point of contemplating suicide. Wordsworth was taught to read by his mother and attended, first, a tiny school of low quality in Cockermouth, then a school in Penrith for the children of upper-class families. It was at the school in Penrith that he met the Hutchinsons, including Mary, who later became his wife. After the death of his mother, in 1778, Wordsworth's father sent him to Hawkshead Grammar School in Lancashire (now in Cumbria) and sent Dorothy to live with relatives in Yorkshire. She and William did not meet again for another nine years. Wordsworth made his debut as a writer in 1787 when he published a sonnet in The European Magazine. That same year he began attending St John's College, Cambridge. He received his BA degree in 1791.He returned to Hawkshead for the first two summers of his time at Cambridge, and often spent later holidays on walking tours, visiting places famous for the beauty of their landscape. In 1790 he went on a walking tour of Europe, during which he toured the Alps extensively, and visited nearby areas of France, Switzerland, and Ital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