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张家口市2016_2017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张家口市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

高一语文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先生以西服及在南洋华侨中流行的“企领文装”的造型结构为基础,结合中国传统的审美理念,并考虑到具体的使用功能,运用“洋裁法”,设计制作出了适合国人穿着的“新服装”。因由孙中山先生创制并极力倡导且率先垂范,“新服装”被称为“中山装”。由于中山装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精神,符合当时的社会革命思想,又能满足当时的生活需要,因而被广大民众认可并接受。

一个民族的服饰既是传承传统文化的载体,更是传播民族精神的使者。汉民族服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外在表现形式,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起到过重大作用。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进一步推进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传播和创新,成为这一时代的重要课题。中山装的设计思路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彰显着民主共和思想。其前身的四个口袋代表“国之四维”,上部小口袋的倒山形袋盖寓意中国革命需依靠知识分子,闭合的翻领、前衣襟五粒纽扣系结,体现出了中正、坚韧、庄重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而前襟五粒纽扣象征“五权分立”,袖口三粒纽扣代表“三民主义”。整套服装采用的这种暗喻的方式又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和服饰审美思维中最具代表性的特征。

经历了“拿来”与“消化”过程的中山装成为“洋为中用”、传承民族文化、适应国际化潮流、极具时代特征的典范。其造型结构和风格,代表着中国近代男性服饰的某些特点,反映出一个时代服饰文化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过程。

自开国大典以来,历次国庆阅兵典礼、国际国内重要政治活动,中山装或其改良装都是国家领导人着装的首选。实践证明,以传统服饰为载体激活流淌在中国人血液中的民族记忆和创新活力,对于强化新时期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及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意义重大。2014年3月22日,习近平主席身着中山装的改良装在阿姆斯特丹出席荷兰国王为其举办的国宴,这是习主席首次穿着中式服装参加西方国宴。2015年10月20日,习近平主席再次身着中山装的改良装出席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举办的欢迎晚宴。国人为之振奋。

有文化自信,才会有文化创新,才会有文化自强。中山装以中国传统精神为内涵,融入了外来

服饰的造型及其技术手段,这一点对新时代中式服装的发展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值此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之际,我们重温中山装的文化内涵,学习中山先生立足民族文化并不断改革创新的精神,充分发挥服装作为显性文化标识的作用,必将有利于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1.针对文章中的“中山装”,下列各项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山装是在西服和“企领文装”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它没有采用传统的裁剪方式,但融入了中国传统的审美理念,也考虑到了当时的革命思想和使用功能。

B.中山装的得名是因为无论从最初的创意、设计制作,还是积极推广,以及在正式场合带头穿着,孙中山先生都功不可没。

C.中山装既体现着中国传统的审美精神、三民主义的革命思想,又具有满足社会生活需要的特点,因而得到了广大民众的认可。

D.造型奇特的中山装,无疑是了解近代中国服饰风貌的最好的范本,通过它可以全面了解我国服饰文化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全过程。

2.下列各项对原文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以融合着中华传统文化因素的服饰为载体,来强化新时期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无疑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B.任何一款新开发的汉民族服装都能反映出中国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但如何解决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之间的矛盾成为新时代的课题。

C.重温中山装的文化内涵,并不是要人人都穿它,而是要学习蕴含在服装中的那种精神,让服装发挥作为文化自信标识的作用。

D.以中国传统精神为内涵,采用外来服饰造型和技术手段,并融入外来文化因素的中山装,可以为新时代中式服装的开发提供某些借鉴。

3.下列针对原文内容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山装诞生于上世纪20年代的中国人之手,但它不是在传统中国服装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不能算典型的传统服装,但它肯定是我们代表性的民族服装。

B.中山装前身的四个口袋代表“国之四维”,这在设计思路上跟中国古代帝王服装上的龙纹一样,都是采用暗喻的方式,都体现了传统的服饰审美思维。

C.我国领导人从毛泽东、邓小平,一直到胡锦涛、习近平,在举行重大活动时,都穿中山装或中山装的改良装,这主要表现了我国领导人对孙中山先生的无比崇敬和热爱。

D.习近平主席2014年出席荷兰国王举办的国宴,2015年出席英国女王举办的欢迎晚宴,穿的都是中山装的改良装,这表现出一个大国领袖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和热爱。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春雨润物细无声

——记教子有方的刘伯承元帅

干部子女,尤其是高干子女,如稍不注意严格要求自己,就容易滋生一种依赖心理,认为大树底下好乘凉,即使不掌握本领,也能在父母的保护伞下安逸自在地生活。对这种现象,刘伯承早有察觉,因此他常常告诫自己的孩子,要当普通一兵,要好好学习,努力读书,掌握一种或几种本领,长大以后独立生活,靠自己的本领吃饭,而不是靠父母的功劳过日子。

建国初,刘帅率军进入大西南。为了不影响孩子们的学业,便将他们留在北京。每次因公回京,总忘不了叮嘱一番。有一次,刘帅回京开会,尽管时间紧迫,他还是在吃午饭的时候把儿子太行和女儿密群叫到自己的住处,要兄妹俩读一篇讲述一位父亲在儿子犯罪被判刑后,悔恨自己没有及早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文章,题目叫《审判后的谈话》,还让他们谈了自己的体会。

刘帅曾说“我们是打扫舞台的,把三座大山推倒就是把舞台整理好了,唱戏要靠你们,你们要想唱好戏,就要好好学习,要有真本事。”“我的诀窍只有一个,就是刻苦学习。”他还结合自己在苏联的学习经历谆谆教导:“当初我在苏联学习时,尽管汉语的水平较高,但俄文连字母都不认识。但我只有一个念头:学,刻苦地学!人家学一遍,我学十遍;人家学十遍,我学一百遍。” 刘帅的话,每一个字都震撼着孩子们的心,他们决心刻苦学习。

有一次,太行不仅没有完成父亲留下的背诵任务,还把书中的一页撕去了半页。刘帅发现后,并没有发脾气,而是拿出自己抗日战争时期在太行山上读过的书给儿子看,这些书纸的质量很差,用的年头又久,但都平平整整,书中有不少眉批,还有不少粘贴的地方,看起来仍十分清楚。他就此教育孩子:“书是一位百问不厌的老师,随便你问它多少次,他都不会生气发火,总是耐心地回答你的问题。你要爱惜书。”说完,便将太行撕掉的半页用白纸补上粘好,用毛笔一笔一画地把缺页的内容写上去。

小儿子刘蒙解放初期生于南京。刘帅有感于三国东吴名将吕蒙发奋上进,从而留下“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的佳话,就给儿子取名“阿蒙”。

1967年的一个早晨,刘帅让阿蒙背诵《辨奸论》。阿蒙觉得这篇文章太难了,怎么也背不通。于是,预先想好了一个借口,便跑到树林里去玩。在父亲检查背诵时,他说:“《辨奸论》是苏洵影射王安石的,王安石主张革新变法,所以,这不是一篇好文章,我不想背它。”

刘帅知道儿子的鬼心眼,但并没有揭穿,而是沉静地说:“你从小就想做个勇士。你现在大了,应该懂得勇敢就是不怕困难,勇者不惧嘛!只要你不怕困难,半个小时后,一定能够背下来。”

在父亲的鼓励下,阿蒙真的花了半小时将《辨奸论》背熟了。那天晚上,他问儿子:“你知道我为什么要你学《辨奸论》吗?”阿蒙思考了半天,仍然感到茫然。刘帅和蔼地说:“让你学习《辨奸论》,是要你学习细致观察问题的方法,从而更好地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读文章,一定要多思考。”刘帅知道儿子阿蒙有点鲁莽,为了让儿子克服这一缺点,一天晚上散步的时候,他给儿子讲了西汉张良的故事。

刘蒙曾经深情地说:“爸爸不仅教我们学习文化知识,提高各方面的修养,更重要的是教给我认识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教育方法灵活。想起这些,我也像许多孩子一样,觉得我的爸爸是世界上最好的爸爸。”

(节选自《共和国元帅家风》,有删减)4.下列选项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有些高干子女不努力学习,却希望在父母的保护伞下安逸自在地生活,刘伯承告诫自己的孩子要掌握好本领,长大后要独立生活,不要依赖父母。

B.刘伯承抓住开会的间歇让孩子们读《审判后的谈话》,是为了让孩子们明白: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很有必要,儿时不听父母的教育,将来就可能犯错误。

C.为了让儿子克服畏难情绪,刘帅不仅没有揭穿儿子的谎言,还用鼓励的方法让他相信自己;为了让儿子克服鲁莽的缺点,刘帅用张良的故事启发儿子。

D.刘伯承给孩子起名叫阿蒙,是有感于三国东吴名将吕蒙发奋读书、努力上进的典故,是希望孩子像吕蒙那样,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5.作者在文末引用刘蒙的话,有何用意?

6.刘伯承元帅不仅是军事家,也是一位教子有方的家长,读完本文后你都受到了哪些教益?(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有爱不觉天涯远

她从小就是父亲最宠爱的宝贝,然而,十五岁那年,父亲在一场车祸中永远地离开了。幸福到此戛然而止。她从此封闭了自己,几乎不和任何人说话。

她看着母亲依然衣着光鲜地上下班,和别人谈笑自如,心就像被针尖一点点地刺了个遍。

生日那天,母亲一大早就起来上市场买东西,说要热热闹闹地给她庆祝一番,并叮嘱她放学后把要好的同学都请到家里来。晚上,她独自回来,看到家里流光溢彩,桌子上还摆着生日蛋糕,插着十六支蜡烛。

她刚一进门就被一群人围了起来,纷纷往她手里塞礼物,祝贺她生日快乐。母亲在旁边兴奋地

介绍,母亲问:“怎么没带同学回来?”

她歇斯底里地喊了一句:“没有爸爸在的生日,我不快乐!”就把手里的礼物统统摔在地上,留下不知所措的母亲和一屋子尴尬的人,头也不回地跑进自己的房间,把门重重地关上。

晚上,她半夜起来上厕所的时候,忽然听到一阵压抑的哭泣声。她在母亲的房门口站住,房里的灯还亮着,母亲背对着她,肩膀剧烈地抖动着。这是父亲离世后她第一次看到母亲哭,她也第一次发现,原来母亲的肩膀竟是如此瘦削。她默默地站了一会儿,终于走进去,轻轻地揽住了母亲的肩头。

第二天,她起床时发现床头放着一张字条:“娇娇,爸爸在天上看着我们呢,我们娘俩在一起要快乐地活着,他才会开心。有爱不觉天涯远,哪怕是在两个世界。”

高三那年,母亲失业了。但她没有任何抱怨,蹬上三轮车大街小巷地叫卖水果。

有一次,她走过一个路口,正好看到母亲的三轮车停在那里,有个人在挑剔苹果的颜色不好,价格太贵,母亲谦卑地赔着笑脸,不住地说好话,那人还是不依不饶,称完了非要再添上两个。

母亲急了,正争执的时候,突然有人喊:“城管来了!”母亲一惊,钱也不要了,骑上三轮车就跑。那条街正在挖暖气管道,母亲没留神,三轮车便歪进了旁边的沟里。她看见母亲麻利地爬起来,扶正三轮车,也顾不上捡掉落在地上的苹果,继续蹬着车往前飞奔。

她跑过去把地上的苹果捡起来,看着母亲的背影飞快地消失在街角,她突然蹲在地上,泪水再也忍不住地流了下来。

母亲艰难地供她读完了大学。她得到了全额奖学金,要出国深造。临走的那天晚上,母亲把该叮嘱的都叮嘱了一遍。

她依偎着母亲,一直沉默,到开口说话时,已是泪眼婆娑:“妈,我走了,你怎么办?”母亲笑着说:“傻丫头,有爱不觉天涯远,你就是去了火星也跟在妈妈眼前一样。”母亲轻轻地笑着,可是她的手却在颤抖。学成归来,已是三年之后。她凭着优异的成绩被一家大公司高薪录用,还买了复式楼房。

她把母亲接到新家。

有一天夜里,她听见母亲一直咳嗽,就起来去看,母亲却闭着眼睛,好像睡熟了。第二天,母亲说想家了,要回去。她急了,说:“你要回哪儿去?这就是咱们的家啊!”母亲执意要回,她无奈,只好送母亲回去。母亲回家后一直咳嗽,最后竟咳出血来。送母亲去医院检查,竟是肺癌晚期。医生埋怨她:“怎么这么晚才送来?”

“怎么这么晚才送来?”她一遍遍地问自己。九月的阳光灿烂耀眼,可是她的世界却失去了颜色。

一个月后,母亲静静地去了。最后的时刻,母亲抓着她的手,嘴唇翕动。她俯身上前,听到母亲用微弱的声音说:“乖……不怕……有爱……不觉天涯远……” 有爱不觉天涯远!她跪在母亲床前,泪如雨下。

7.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父亲去世后,看到母亲“和别人谈笑自如”,“她”的内心“像被针尖一点点地刺了个遍”,这表明“她”认为母亲对自己深爱的父亲没有真感情。

B.孩子生日那天晚上,母亲在自己房间里独自压抑着哭泣,是因为不想吵到孩子,更是因为孩子摔生日礼物的举动,让她在朋友面前颜面尽失。

C.“她”过去把地上的苹果捡起来,看着母亲消失的背影,流下了眼泪,这泪水里面是对母亲艰难打拼生活的心疼,也有对母亲误解的内疚。

D.“母亲轻轻地笑着,可是她的手却在颤抖”,此处的细节描写非常巧妙,通过手的颤抖写出了母亲表面上装得很轻松,内心却充满了不舍与牵挂。

E.“有一天夜里,她听见母亲一直咳嗽”,“她”起来看时,母亲却睡熟了,于是“她”就没放在心上,“她”的粗心是导致母亲的病没有被及时发现的主要原因。

8.文中的母亲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分析。

9.“有爱不觉天涯远”在文中出现多次,试分析它的作用。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10.下面各项中,加下划线字的含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B.而卒葬之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C.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D.有碑仆道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

11.下列句式中不属于判断句的一句是

A.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B.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C.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12.下面对选文中画横线的词或短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浮图:梵语音译,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

B.庐冢:古人在服丧期间在父母或师长的坟墓旁搭建的用米守护的屋舍,也称“庐墓”。

C.禅院:佛教寺院的一种,是佛教禅宗派的禅师们参禅悟道修行的场所。

D.华山之阳:华山的南坡,古人以山南为阳,山北为阴,衡阳、洛阳都是据此命名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5题。

宗预字德艳,南阳安众人也。建安中,随张飞入蜀。建兴初,丞相亮以为主簿,迁参军右中郎将。及亮卒,吴虑魏或承衰取蜀,增巴丘守兵万人,一欲以为救援,二欲以事分割也。蜀闻之,亦益永安之守,以防非常。预将命使吴,孙权问预曰:“东之与西,譬犹一家,而闻西更增白帝之守,何也?”预对曰:“臣以为东益巴丘之戍西增白帝之守皆事势宜然俱不足以相问也。”权大笑,嘉其抗直,甚爱待之,见敬亚于邓芝、费祎。迁为侍中,徙尚书。

延熙十年,为屯骑校尉。时车骑将军邓芝自江州还,来朝,谓预曰:“礼,六十不服戎,而卿甫受兵,何也?”预答曰:“卿七十不还兵,我六十何为不受邪?”芝性骄傲,自大将军费祎等皆避下之,而预独不为屈。预复东聘吴,孙权捉预手,涕泣而别曰:“君每衔命结二国之好。今君年长,孤亦衰老,恐不复相见!”遗预大珠一斛,乃还。迁后将军,督永安,就拜征西大将军,赐爵关内侯。

(节选自《三国志·宗预传》)1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以为东益巴丘之戍/西增白帝之守/皆事势宜然/俱不足以相问也。

B.臣以为/东益巴丘之戍/两增白帝之守/皆事势宜/然俱不足/以相问也。

C.臣以为/东益巴丘之戍/西增白帝之守/皆事势宜然/俱不足以相问也。

D.臣以为/东益巴丘之戍/西增白帝之守/皆事势宜/然俱不足以相问也。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宗预多次出使东吴,他说话直率的特点受到孙权的喜爱,他受孙权尊敬的程度仅次于邓芝和费祎,为维护吴蜀两同的友好关系立下了汗马功劳。

B.诸葛亮去世之后,吴国在吴蜀边境的巴丘增加了一万人的军队,蜀国听说后也加强了永安的防守,孙权问起此事时,宗预做了非常巧妙的回答。

C.宗预老当益壮,按照周礼,六十岁就不再带兵打仗,而他却在六十岁时又接受了带兵的任务,这

引起了车骑将军邓芝的不满,向他提出质询。

D.吴蜀两国是既对立又联合的关系,因而宗预多次受聘到吴国任职,吴主孙权非常喜欢他,在他最后一次离开吴国时,孙权含泪相送,还赠给他许多珍珠。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芝性骄傲,自大将军费祎等皆避下之,而预独不为屈。

(2)君每衔命结二国之好。今君年长,孤亦衰老,恐不复相见!

(二)古代诗歌阅渎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6~17题。

庭中有奇树

《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①。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注释]①滋:繁盛。

16.下列各项对诗歌的解读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的前两句是主人公居住环境的描写,庭院中一棵奇异美丽的树,长得枝繁叶茂,尤其那花开得十分繁盛,充满着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B.诗的三、四句描写主人公看见树上那美丽的花,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于是扳着树枝折下一枝开得最美的花,准备送给自己日夜思念的亲人。

C.五、六句写主人公折到花后,顿时感到花香充满了自己的襟怀和衣袖,但遗憾的是自己所思念的人离得太远了,根本无法送到亲人的手中。

D.最后两句写出了主人公深深的痛苦:这枝美丽的花是何等的珍贵呀,只是它让我想起跟亲人长时间分别以来的往事,内心更加伤感。E.诗的主人公看到奇树时,心情兴奋起来,折到花时突然想到要送给亲人,闻到花香时兴奋到了极点,但一想到无法送达,心情又跌落下来。

17.我们学过的高中课本上也有一首选自《古诗十九首》的诗,你能写出它的名字吗?试简要分析这两首诗在内容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三)名篇名句默写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在《短歌行》中引用《诗经》中的诗句,表达对贤才的渴念之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用鸟和鱼作比,表达自己对田园生活向往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夺取荆州之后顺流而下直取东吴的军容之盛。

(4)《氓》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出女子如果沉浸于爱情便无法解脱。

第Ⅱ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

19.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经过社会各界连续不断地努力,持续了近一个月的雾霾天气终于好转,空气重新变得新鲜,人们又安之若素地走上了街头。

B.季羡林先生的研究虽然涉及语言学、佛学、文学、文化学、史学等许多领域,但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C.民主党候选人希拉里·克林顿竞选失败,部分支持她的选民怀疑是投票机出了问题,因而义愤填膺,要求重新计票。

D.“三·一八”惨案已过去多年,可每当我读到鲁迅先牛在《记念刘和珍君》中描述的那些耸人听闻的事实,仍会拍案而起。

2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作为一名有成功也有遗憾的运动员,刘翔在他的告别演说中,充满着对体育运动的不舍,因而数度哽咽,挥泪不止。

B.“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关系着中国在亚太地区乃至全世界的地位,也关系着我国现在乃至未来的经济运行模式。

C.很明显,这家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仍在开工生产,关键在于地方政府重视金山银山,轻视绿水青山的思想在作怪。

D.叱咤风云的项羽被围垓下,吟完最后一曲悲歌后自尽,他的结局在带给后人无限叹惋的同时又启发后人应以史为鉴。

2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问世以来,许多人对此褒贬不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马斯洛认为弗洛伊德的研究只能产生一种“残缺的学说”

②另外两个是马克思和爱因斯坦

③有人把弗洛伊德称作影响了整个人类思维的三个犹太人之一

④波林则认为弗洛伊德是一个思想领域的开拓者,思考着用一种新的方法去了解人性

⑤也有人说他是最大的学术骗子

⑥因为他所说的是按他自己的理论根本无法说明的问题

A.③②⑤⑥①④ B.③②⑤⑥④①

C.①④③②⑤⑥ D.①④⑤⑥③②

22.下面是学校篮球队组建流程示意图,请将这个示意图改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

四、写作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晏子春秋·杂下之十》)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晋·傅玄《太子少傅箴》)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宋·周敦颐《爱莲说》)

要求:结合三则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白选角度,白定立意,白选文体,白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张家口市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答案]D

2.[答案]B

3.[答案]C

4.[答案]D

5.①对刘伯承教育孩子的内容、方法和特点进行概括;

②通过受教育者(子女)的亲身感受凸显刘伯承教子有方,教育效果良好的特点。

6.[参考答案]①不要做啃老族,要学好本领独立生活;

②要听家长的教导,否则将来可能会有恶果;

③学习没有捷径,只有刻苦,刻苦,再刻苦;

④遇到困难不要找借口,而是要努力克服;

⑤不仅要学知识,还要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7.[答案]B、E

8.[参考答案]①坚强。在丈夫去世后仍然用微笑面对生活,失业后,用卖水果的方式含辛茹苦地供孩子读完大学;

②宽容。当自己的一片苦心不被孩子理解并且无处倾诉时,她默默哭泣却不怪怨女儿;

③感情强烈而隐忍。对女儿怀着强烈的爱却从不表达,孩子出国时她压抑着自己的不舍,自己病重时隐瞒着自己的病情。

④乐观。丈夫去世、自己失业、女儿出国,都给她的生活带来压力,但她始终微笑对待。(其他答案若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9.[参考答案]①起到了串联情节的线索作用。文章用“有爱不觉天涯远”串联起父亲去世后的生活、孩子出国和母亲离世这三个故事情节;

②增强了本文的感情色彩。父亲离世、孩子远离母亲出国、母亲去世,这句话在这三个让人撕心裂肺的时刻出现,使文章的感情色彩更加浓郁;

③升华了文章的主旨。本文借故事赞美伟大的亲情,“有爱不觉天涯远”几次出现,使“亲情不会被地域和生死隔断”这一主旨得到了升华。

④突出人物性格和品质。这句话每次出现都彰显了“母亲”乐观、坚强、隐忍的性格和品质。(其他答案若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10.[答案]D

11.[答案]A

12.[答案]D

13.[答案]C

14.[答案]D

15.[参考答案]

(1)邓芝性情骄傲,从大将军费祎以下都躲避他的傲气,屈居下位,而唯独宗预不向他低头。(下,屈身下位;独,唯独;为(之)屈,向他低头)

(2)您总是身负使命来结成两国的友好关系,如今您年事已高,我也已衰老,恐怕再也不能相见了!

(每,总是,常常;衔,奉,身负;好,形容词用作名词,友好关系;)[译文] 宗预,字德艳,南阳郡安众县人。建宁年间,随张飞入蜀。建兴初年(223年),丞相诸葛亮让他担任主簿,升为参军右中郎将。等到诸葛亮逝世,吴国担心魏国有可能乘蜀国失去重臣而

攻取蜀国,增添巴丘守兵一万人,一方面打算救援蜀国,另一方面企图趁势与魏国争分蜀国土地。蜀国听说(后),也增加了永安的守兵,以防备异常的变故。宗预身负使命出使东吴,孙权对宗预说:“东吴与西蜀,就如同是一家,而我听说贵国增加了白帝城的防守部队,这是为什么?”宗预回答说:“在下认为东吴增添巴丘的戍卒,西蜀增加白帝的守兵,都是事情和形势使然,全不值得过问。”孙权大笑,赞赏他能抗礼直言,非常喜欢他,对他施以特别的礼待,他在东吴被敬重的程度,仅次于邓芝、费祎。于是宗预被升为侍中,后调任尚书。

延熙十年(247年),宗预担任屯骑校尉。当时车骑将军邓芝从江州回到朝廷,对宗预说:“周礼规定,六十岁就不再带兵上阵,而您刚刚又接受带兵打仗的任务,什么原因?”宗预回答说:“您已七十岁还带兵在外,我六十岁的人为何不能受出征之命呢?”邓芝性情骄傲,自(从)大将军费祎以下都回避他的傲气屈身下位,而唯独宗预不向他低头。宗预再次东行访问东吴,回国时,孙权握着宗预的手,流着眼泪说:“您总是身负使命来结成两国的友好关系,如今您年岁已高,我也已衰老,恐怕再也不能相见了!”赠给宗预一斛大珍珠,于是回国。升为后将军,都督永安,就地被任命为征西大将军,赐爵关内侯。

16.[答案]D、E

17.[答案]《涉江采芙蓉》

内容上的相同之处:①都是通过采花相赠的方法抒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②都抒发了因路远无法将鲜花送达的痛苦心情。

(其他答案如果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译文]庭院里有一株美丽的树,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春意盎然。我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枝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花的香气充满了我的襟怀和衣袖,但天遥地远,花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这花有什么珍贵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18.(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2)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3)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4)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19.[答案]B

20.[答案]D

21.[答案]A

22.答案示例:由体育组推荐两名教练员人选并制定出队员选拔标准、训练时间安排,报校长批准后在全校公示,然后由学生报名和班主任推荐,再由教练员公开选拔,产生出10名队员组成校篮球队。

23.参考角度:

①充分利用良好的环境成就美满人生。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避开不良环境的影响。

③理性对待你所处的环境,利用其有利因素,克服其不利因素。

④不良环境固然对人的成长有负面影响,但关键还在于自己。

⑤任何环境都是双刃剑,取决于你的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