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风水类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风水类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风水类

四库全

书总目提要

卷一百九·子部十九○术数类二 卷一百九·子部十九○术数类二 △《宅经》·二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旧本题曰《黄帝宅经》。案《汉志·形法家》有《宫宅地形》二十卷,则相宅之书较相墓为古。然《隋志》有《宅吉

凶论》三卷,

《相宅图》八卷,《旧唐志》有《五姓宅经》二卷,皆不云出黄帝。是书盖依托也。考书中称《黄帝二宅经》

及《淮南子》

、李淳风、吕才等宅经二十有九种,则作书之时本不伪称黄帝,特方技之流欲神其说,诡题黄帝作耳。其法分二十四路考寻休咎,以八卦之位向乾坎艮震及辰为阳,巽离坤兑及戌为阴。阳以亥为首,巳为尾,阴以巳为首,亥

为尾。而主於阴阳相得,颇有义理。文辞亦皆雅驯。《宋史·艺文志·五行类》有《相宅经》一卷,疑即此书。在术数之中犹最为近古者矣。

△《葬书》·一卷(通行本)

旧本题晋郭璞撰。璞有《尔雅注》,已著录。葬地之说,莫知其所自来。周官冢人、墓大夫之职皆称以族葬,是三代以上葬不择地之明证。《汉书·艺文志·形法家》始以宫宅地形与相人、相物之书并列,则其术自汉始萌,然尚未专言葬法也。《後汉书·袁安传》,载安父没,访求葬地,道逢三书生,指一处,当世为上公,安从之,故累世贵盛。是其术盛传於东汉以後。其特以是擅名者,则璞为最著。考璞本传,载璞从河东郭公受《青囊中书》九卷,遂洞天文五行卜筮之术。璞门人赵载尝窃《青囊书》为火所焚,不言其尝著《葬书》。

《唐志》有《葬书地脉经》一卷,《葬书五阴》一卷,又不言为璞所作。惟《宋志》载有璞《葬书》一卷,是其书自宋始出,其後方技之家,竞相粉饰,遂有二十篇之多。蔡元定病其芜杂,为删去十二篇,存其八篇。吴澄又病蔡氏未尽蕴奥,择至纯者为内篇,精粗纯驳相半者为外篇,粗驳当去而姑存者为杂篇。新喻刘则章亲受之吴氏,为之注释。今此本所分内篇、外篇、杂篇,盖犹吴氏之旧本。至注之出於刘氏与否,则不可考矣。书中词意简质,犹术士通文义者所作。必以为出自璞手,则无可徵信。或世见璞葬母暨阳,卒远永患,故以是书归之欤。其中遗体受荫之说,使後世惑於祸福,或稽留而不葬,或迁徙而不恒,已深为通儒所辟。然如乘生气一言,其义颇精。又所云葬者原其起,乘其止,乘风则散,界水则止诸条,亦多明白简当。王褘《青岩丛录》曰:择地以葬,其术本於晋郭璞。所著《葬书》二十篇,多後人增以谬妄之说。蔡元定尝去其十二而存其八。後世之为其术者分为二宗,一曰宗庙之法。始於闽中,其源甚远。至宋王权乃大行。其为说主於星卦,阳山阳向,阴山阴向,不相乖错,纯取八卦五星以定生克之理。其学浙中传之,而用之者甚鲜。一曰江西之法。肇於赣人杨筠松,曾文遄及赖大有、谢子逸辈,尤精其学。其为说主於形势,原其所起,即其所止,以定位向,专指龙穴砂水之相配,而他拘泥在所不论。今大江以南无不遵之者。二宗之说虽不相同,然皆本於郭氏者也云云。是後世言地学者皆以璞为鼻祖。故书虽依托,终不得而废欤。据《宋志》本名《葬书》,後来术家尊其说者改名《葬经》。毛晋汲古阁刻本亦承其讹,殊为失考。今仍题旧名,以从其朔云。

△《撼龙经》·一卷、《疑龙经》·一卷、《葬法倒杖》·一卷(通行本)

旧本题唐杨筠松撰。筠松不见於史传,惟陈振孙《书录解题》载其名氏。《宋史·艺文志》则但称为杨救贫,亦不详其始末。惟术家相传以为筠松名益,窦州人。掌灵台地理,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广明中遇黄巢犯阙,窃禁中玉函秘术以逃,後往来於虔州。无稽之谈,盖不足信也。然其书乃为世所盛传。《撼龙经》专言山龙脉络形势,分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左辅、右弼九星,各为之说。《疑龙经》上篇言幹中寻枝,以关局水口为主。中篇论寻龙到头,看面背朝迎之法。下篇论结穴形势,附以疑龙十问,以阐明其义。《葬法》则专论点穴。有倚盖撞黏诸说,倒杖分十二条,即上说而引伸之。附二十四砂葬法,亦临穴时分寸毫厘之辨。案陈振孙《书录解题》有《疑龙经》一卷,《辨龙经》一卷,云吴炎录以见遗,皆无名氏,是此书在宋并不题筠松所作,今本不知何据而云然。其《撼龙》之即《辨龙》与否,亦无可考证。然相传已久,所论山川之性情形势,颇能得其要领,流传不废。亦有以也。旧本有李国木注并所附各图,庸陋浅俗,了无可取。今并加刊削,不使与本文相溷焉。

△《青囊奥语》·一卷、《青囊序》·一卷(通行本)

《青囊奥语》旧本题唐杨筠松撰。其序则题筠松弟子曾文遄所作。相传文遄赣水人。其父求己,先奔江南,节制李司空辟行南康军事,文遄因得筠松之术,後传於陈抟。是书

即其所授师说也。案赵希弁《读书後志》有《青囊本旨》一卷,云不记撰人,演郭璞《相墓经》。陈氏《书录解题》有《杨公遗诀曜金歌并三十六图象》一卷,注云杨即筠松也。今是书以阴阳顺逆九星化曜辨山水之贵贱吉凶,未审与曜金歌为一为二。惟郑樵《通志·艺文略》别载有曾氏《青囊子歌》一卷,又杨、曾二家《青囊经》一卷,或即是书之原名欤?其中多引而不发之语。如坤壬乙巨门从头出一节,历来注家罕能详其起例。至序内二十四山分顺逆一条,则大旨以木火金水分属甲丙庚壬乙丁辛癸,互起长生。如甲木生於亥,库於未,乙木生於午,库於戌之类。因以亥卯未寅午戌巳酉丑申子辰为四局,反覆衍之,得四十八局。阳用左旋,阴从右转,盖本之说卦阳顺阴逆之例,为地学理气家之权舆。明人伪造之吴公《教子书》、刘秉忠《玉尺经》,盖即窃其绪馀,衍为图局。逮僧彻莹作《直指元真》,专以三元水口随地可以定向,於是谈地学者舍形法而言理气。剽窃傅会,俱以是编为口实。然不以流派多岐,并咎其创法之始也。旧本有注,托名刘基。李国木复加润色,芜蔓殊甚。又妄据伪《玉尺经》窜改原文,尤为诞妄。今据旧本更正,并削去其注,以无滋淆惑焉。

△《天玉经内传》·三卷、《外编》·一卷(通行本)

旧本题唐杨筠松撰。考郑樵《通志·艺文略》、陈振孙《书录解题》,杨、曾二家书无《天玉经》之名。相传杨氏师弟秘之,不行於世。至宋,吴见诚遇真人,始授以此经,其子景发乃鸾明其义。然则是书亦至宋始出。其为筠松所撰与否,更在影响之间矣。特其流传稍远,词旨亦颇有义意,故言理

气者至今宗之,其真伪可置勿论也。内传首言江东一卦,江西一卦,南北八神一卦,术者罕通其说。近时潘思榘作《天玉经笺》,许清奇作《天玉经注》,始推绎下文有父母三般卦,又有天卦江东掌上寻之语。疑所谓江东者即天卦,所谓江西者即地卦,所谓南北者即父母卦,大抵以甲丙庚壬四阳干左旋起长生者为东卦。阳数奇,故曰天卦,曰八神四一。以乙丁辛癸四阴干右旋起长生者为西卦。阴数耦,故曰地卦,曰八神四二。又以山家之坐向为南北一卦,由天地而及人,故曰父母卦。盖自神其说,故为隐奥之词,使人惝恍迷离,骤不得其指要。方技家之谲智,往往如斯,不独此书为然也。外篇专言四经五行,其以子寅辰乾丙乙为金,午申戌坤壬辛为木,卯巳丑艮庚丁为水,酉亥未巽甲癸为火,又谓之玄空卦。亦莫能明其所以然。旧有天谷散人注,未详其名,词意尚属明显,合并录之,以备考证焉。

△《灵城精义》·二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旧本题南唐何溥撰。溥字令通,履贯未详。是编上卷论形气,主於山川形势,辨龙辨穴。下卷论理气,主於天星卦例,生克吉凶。自宋以来,诸家书目皆不著录。观其言宇宙有大关合,气运为主。又言地运有推移,而天气从之。天运有转旋,而地气应之。盖主元运之说者。考元运之说以甲子六十年为一元,配以《洛书》九宫。凡历上中下三元为一周,更历三周五百四十年为一运。凡为甲子九,每元六十年为大运,一元之中,每二十年为小运,以卜地气之旺相休囚。如上元甲子一白司运,则坎得旺气,震巽得生气,乾兑得退气,离得死气,坤艮得鬼气,大抵因《皇极经世》而推演之。其

法出自明初宁波幕讲僧,五代时安有是说?其非明以前书确矣。其注题曰刘基撰。前列引用书目凡二十二种,如《八式歌》之类,亦明中叶以後之伪书,则出於赝作,亦无疑义。但就其书而论,则所云大地无形看气概,小地无势看精神,水成形,山上止,山成形,水中止,龙为地气,水为天气诸语,於彼法之中颇为近理。注文亦发挥条畅,胜他书之 鄙,犹解文义者之所为。术数之书无非依托,所言可采,即录存以备一家,真伪固无庸辨,亦不足与辨也。

△《催官篇》·二卷(通行本)

宋赖文俊撰。文俊字大素,处州人。尝官於建阳,好相地之术。弃职浪游,自号布衣子,故世称曰赖布衣。所著有《绍兴大地八钤》及《三十六钤》,今俱未见。是书分龙、穴、砂、水四篇,各为之歌。龙以二十四山分阴阳,以震、庚、亥为三吉,巽、辛、艮、丙、兑、丁为六秀,而著其变换受穴吉凶之应。穴仍以龙为主,而受气有挨左挨右之异。砂、水二篇亦以方位为断。其说颇具悬解。如谓寅甲二龙出疯跛者,木盛生风,又星应尾箕而好风,震为足,风淫末疾,故主疯跛。丙方上应星马,故有蚕丝之祥。丁方上应寿星,故多寿考之兆。兑龙辰水,辰有金杀,兑为口舌,为毁折,故主阙唇露齿。又辰酉逢合,土塞金声,故主重舌含糊。其言虽颇涉於神怪,而於阴阳五行,生克制化,实能言之成理。视悠谬无根之谈,侈言休咎而不能明其所以然者,胜之多矣。书中旧有注解,不知何人所作,阐发颇为详尽。其传已久,并录之以资考订焉。

△《发微论》·一卷(通行本)

宋蔡元定撰。元定字季通,建阳人。游於朱子之门。庆元中伪学禁起,坐党籍,窜道州。卒於谪所。後韩 胄败,追赠迪功郎,赐谥文节。事迹具《宋史·儒林传》。元定之学,旁涉术数,而尤究心於地理。是编即其相地之书。大旨主於地道一刚一柔,以明动静,观聚散,审向背,观雌雄,辨强弱,分顺逆,识生死,察微著,究分合,别浮沈、定浅深、正饶减、详趋避、知裁成,凡十有四例,递为推阐,而以原感应一篇,明福善祸淫之理终焉。盖术家惟论其数,元定则推究以儒理,故其说能不悖於道。如云水本动,欲其静,山本静,欲其动。聚散言乎其大势,面背言乎其性情,知山川之大势,默定於数理之外,而後能推顺逆於咫尺微茫之间。善观者以有形察无形,不善观者以无形蔽有形。皆能抉摘精奥,非方技之士支离诞谩之比也。《地理大全》亦载此书,题曰蔡牧堂撰。考元定父发,自号牧堂老人,则其书当出自发手,或後人误属之元定,亦未可知。然勘核诸本,题元定撰者为多,今故仍以元定之名著於录焉。

──右“术数类”相宅相墓之属,八部,十七卷,皆文渊阁著录。

(案:相宅、相墓,自称堪舆家。考《汉志》有《堪舆金匮》十四卷,列於五行。颜师古注引许慎曰,堪,天道。舆,地道。其文不甚明。而《史记·日者列传》有武帝聚会占家,问某日可娶妇否,堪舆家言不可之文。《隋志》则作堪馀,亦皆日辰之书。则堪舆占家也,又自称曰形家。考《汉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杂家类’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雜家類」 邵曼珣 〈子部總敘〉云:「自六經以外立說者,皆子書也。……儒家以外有兵家,有法家,有農家,有醫家,有天文演算法,有術數,有藝術,有譜錄,有雜家,有類書,有小說家,其別教則有釋家,有道家,敘而次之,凡十四類。」 六經以外的子書,《總目》將其分為14類,這14類又可分為四組: 儒家、兵家、法家、農家、醫家、天文演算法。以上六家,皆治世者所有事也。術數、藝術。以上二家,皆小道之可觀者也。 譜錄、雜家、類書、小說家。以上四家,皆旁資參考者也。 釋家、道家,外學也。 從以上分類看來,《總目》子部有四個特點: 一、以儒學為正宗,「儒家中心觀」 二、將農醫天文算法升至前六類,提高科學的地位 三、排斥外學,將釋道置於子部最末。 四、排斥雜家:《總目》將墨家、名家、縱橫家等置於雜家類,〈子部總敘〉云: 「群言岐出,不名一類,總為薈卒,皆可采摭菁英,故次以雜家。」許多學者皆以為失當:如孫德謙說:「如名墨家學,以後世無傳概入雜家,未免失之淆亂。」1余嘉錫《目錄學發微》斥指《總目》「最誤者莫如合名墨縱橫於雜家,使《漢志》九流十家頓亡。」李致忠:「《四庫總目》的「雜家類」偷換雜家固有的概念,說什麼『雜之意廣,無所不包…』班固所謂『合儒、墨,兼名、法也。是說雜家兼有儒墨名法各家之長,博采眾家為一家,形成自己的學說,……《四庫總目》偷換概念,將雜家說成雜類,變成無所不包的大雜燴。』2《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雜家類」云:「黃虞稷《千頃堂書目》於寥寥不能成類者併入雜家。雜之義廣,無所不包。班固所謂合儒、墨,兼名、法也。變而得宜,於例為善。」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雜家類」共分六類: 一、立說者謂之雜學 卷117·子部27 雜家類一(雜學之屬,22部,178卷,皆文淵閣著錄。) 1參見司馬朝軍《「四庫全書總目」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頁158~162。 2李致忠:《三目類序釋評》,頁36。見上揭書頁162。

堪舆名著《地理辟径集》

堪舆名著《地理辟径集》 堪舆名著:《地理辟径集》 序:地理山龙峦头与穴法并重,然必讲到精细,方识龙真与穴真。余自弱冠后,先子授以堪舆秘传,读之津津有味,后见各家藏本,亥豕鲁鱼,传抄日错,近晤温秋瀛太史,乃得善本,详对因参观而互订。数十年来,博览群书,如天元歌之方便觉,指迷之分歙、向背、仰覆、合割,皆从精细中发明峦头穴法,此处豁人心目,简而明典而要者,莫如香邑小榄李默斋先生辟径集四卷,所云缩、动、平、栏,五俗、三畏、三宝、三弊,盖本生平阅历契紧为入处,精细立论,援引哲言证实己见,俾孝子顺孙家藏户诵,得明道以庇本根,非挟术以炫,当世洵堪步杨曾廖赖之堂与沾沽焉。剿集旧本者,迥乎大异,我辈果能熟读是书,多覆名墓,积以学力,磨以岁月,从此寻龙点穴,择地安亲。庶乎其可。若胸无成见,目无慧珠,或轻心以掉,或委任于人,诚如先生所云,非愚即妄矣。闲尝过榄山相宅,访先生家世,人丁财禄同兴发非常,子孙科甲鼎盛。悉数牛眠。余尝观先生葬太祖新会苏村虎山,及自立寿基鹤山楼冲龟山。山龙穴法具见一斑,我生也晚,弗克亲灸门墙躬承面喻。今读其书如见其人。爰跋数言付之刻劂,以志景仰之意云尔。

道光十四年岁在甲午秋九月南邑后学冯之彦拜撰 跋:堪舆世皆称杨曾廖赖,谓无能出其右者,然吾以为学无先后,亦视其人之识力何如耳。使识非真识,则龙穴砂水莫能细辨,力非真,则古今名岳未尝遍游,徒以口诵印板古籍,辄为人扦葬,此但知求利而不知祸人,良可慨也。余八世太祖默斋公,于堪舆群书专心研究,阅历名坟数十年,寝食与俱,则识以练而愈到力,以用而弥,果因刊除陈言,独标新论,作为辟径集四卷,所言五俗、三畏、三宝、三弊、杂者十段,皆显而易见,而其本生平之最得力以契紧为人者。则默如缩、动、平、栏四字决。语简而意该,真千古不易也。厥后于新会苏村得虎山,以葬祖父伯叔,不数传而出文介公,学行政绩照人耳目,又于鹤山楼冲得龟山以为寿穴,迄今我子孙之幸绍书香悉数牛眠。至于为人寻地,所得名山不可枚举,此莫非太祖之识力所至,即莫非太祖辟径集所言缩动平栏者之操券而获也噫。是书也,虽不能驾古人而上之,而融会古人之意简练以出之,于山龙峦头、穴法砂水、性情顺逆,谁祸谁福,当弃当取,了如指掌。洵足步杨曾廖赖之后尘,而为寻山觅地者之津梁矣,是为跋。 道光十四年岁次甲午秋月十七世孙海晏顿首拜跋。 跋:孟子曰,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斯言也,圣贤大道固然,即堪舆小道亦莫不然,在夫学之者,得其道与不得其道耳。学得其道,以龙脉为本,峦头为体,砂水为用,察其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一、了解这部目录书的分类情况。 总目以经史子集提纲,部下分类,全书共分四部、四十四类、六十七个子目,录收《四库全书》的着作3461种、79307卷,又附录了未收入《四库全书》的着作6793种、93551卷。 具体如下: “经部”分为“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等10类。 “史部”分为“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等 15类。 “子部”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等14类。 “集部”分为“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5类。 全书总共44类。 二、了解其目录的着录事项,举一二例加以说明。 书名着录:主要阐释书名的由来,考辩书名的流传变化与名实异同。 例:“晋葛洪撰。洪有《肘后备急方》,已着录。是编乃其乞为句漏令后,退居罗浮山时所作。抱朴子者,洪所自号,因以名书也。”《抱朴子内外篇》·八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篇卷着录:主要是对书籍卷册情况的着录与考辩。 例:“以《戴记》《曲礼》附以《少仪》为《曲礼》上经三卷,以《仪礼》为下经十七卷,《冠义》等十六篇为《仪礼正传》十六卷,《王制》等

二十三篇为《二礼杂传通传》二十三卷,又别分小戴《郊特牲》等五篇与大戴《公符》等四篇为《仪礼逸经传》。每节各为章旨,标目殊伤烦碎,所注亦皆空谈。”《二礼经传测》·六十八卷(原任工部侍郎李友棠家藏本) 版本着录:主要包括出版年、出版地、出版者、版刻,附注题跋校注者与流传情况等。 例:“宋晁迥撰。迥有《昭德新编》,已着录。是编即迥《法藏碎金录》也。明代久无传本。嘉靖乙巳,其裔孙栗以翰林院检讨兼管诰敕,得此编于内府而刻之,改题此名。前载迥逸事数条,及栗所为跋。跋称十卷,与《宋志》合。此本止四卷,盖又佚阙矣。”《迦谈》·四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真伪着录:主要是对于典籍作者、书名及所载内容的辨伪。究其异同,核其虚实。 例:“今检此本,亦无元灵二曲及朱鸟窗一段,而有十二事之篇目,与曾所说又不同。又《玉海》引《中兴书目》曰:《汉武帝内传》二卷,载西王母事。后有淮南王公孙卿、稷丘君八事,乃唐终南玄都道士游岩所附,今亦无此八事。盖明人删窜之本,非完书矣。”《汉武帝内传》·一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存佚着录:主要涉及古籍在流传中的存亡佚失的情况。 例;“蜀杜光庭撰。记古来遇仙之事。《云笈七签》所载凡四十四条,此本凡七十五条。然第五卷末尚有阙文,不知凡佚几条也。”《神仙感遇传》·五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金锁玉关》(玄空风水名著 原文)

《金锁玉关》 又名《过路阴阳》(玄空风水名著原文) 混饨初开立五方乾坤日月布三纲 周天方象排星斗天清地浊理阴阳 风雨雷电皆虚气山岗水阔有良方 乾天坤地分高下置成顺理送纳常 排成甲子周天地配合男女两成双 四时八节分昼夜九宫八卦接天罡 五行颠倒推千转金木水火土中央 一百二十诸神煞九十四位吉凶将 几位年并月方利几位日吉与时良 乾山艮水人丁旺巽上满墀大吉昌 离上来龙临坟位子孙代代出文章 田庄人口年年盛衣紫腰金佐朝纲 门前曲曲弯弯过世世荣华又远昌 西北路上气昂昂此地名为吉庄扬 家家兴隆多豪富四下平正是天堂 前高后低难长久后高前抵广田庄 东低西高名逆地水流震宫不相当 虽然流去无妨碍亦主人丁窜远方 东高西低为泽地定主后代出贤良 强然不动皆富贵后代儿孙作栋梁 宅后池塘主贫乏又主无嗣腹嗽肠 当前冲水伤五箭定主痨伤出灾殃 若然冲破二位上后代淫乱没主张 却然流去无妨碍宅后池塘渐渐伤 巽上取水难长久总然富贵不为祥 堂后污地为绝地东北两箭最难防 却然富贵无多载十五年后定有伤 后高前低为上吉壬子旺相进牛羊 资财仓库皆茂盛富贵荣华大吉昌 后有丘陵前有污弯弯曲曲透长江 进财添丁牛羊旺子子孙孙福寿长 四边低洼正中高水流四散杀人刀 总然四下成龙虎二十四年主失抛

门前有石倒尘埃贼盗临门殃愁怀官事口舌年年有神箭难防暗射来 四边高广正中低此地名为地狱池家门衰败难为厚阴盛阳衰事渐亏 前窄后宽盛足夸家道兴隆定富华子孙昌盛临官照田园丰厚足桑麻 前宽后窄不须言定主家乏卖尽田子孙逃出他方去只因口大犯凶拳 风雷高广天泽低有粮有谷足生意出门车马皆随足儿孙代代做官厅 左伸右缩最为良艮上来龙丁财祥鹰行人仪家和顺后代儿孙紫衣郎猪羊牛马成群走四十年后渐渐扬 子午足足主宽怀年年进禄广招财见官得喜方化吉一世衣禄笑颜开总然富贵田产旺后代不脱子孙来 玄武高来朱雀低门前几道九龙地东青龙来西白虎福寿双全受孤悖 两边流水冲中间前高后窄定招难人离财散招官事勇为盗来女耍顽 水浇孤村去又来其中妙里实难猜世人不识其中妙山旺人丁水旺财 三山玄武气昂昂水流东去复潮堂路冲坤道通来往不做公侯做栋梁 宅后青山数丈高前面池塘起波涛东南流水滔滔滚九重直上做班僚去水来山福寿全绕腰金带出美贤若得来龙正穴上代代儿孙出魁元 辰卯青出申末墀乾涛坎丘福寿齐丙丁曲水朝拱向绿袍象带拜丹墀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总序

四库全书总目·集部總敘 集部之目,楚辭最古,别集次之,總集次之,詩文評又晩出,詞曲則其閏餘也。古人不以文章名,故秦以前書無稱屈原、宋玉工賦者。洎乎漢代,始有詞人(1)。迹其著作,率由追錄。故武帝命所忠求相如遺書(2),魏文帝亦詔天下上孔融文章(3)。至於六朝,始自編次。唐末又刋板印行。夫自編則多所愛惜,刋板則易於流傳。四部之書,别集最襍(4),茲其故歟!然典冊高文,淸詞麗句,亦未嘗不高標獨秀,挺出鄧林(5)。此在翦刈巵言(6),别裁僞體,不必以猥濫病也。總集之作,多由論定。而蘭亭、金谷(7),悉觴咏於一時,下及漢上題襟、松陵倡和(8)。《丹陽集》惟錄鄕人(9),《篋中集》則附登乃弟(10)。雖去取僉孚衆議,而履霜有漸(11),已爲詩社標榜之先驅。其聲氣攀援,甚於别集。要之,浮華易歇,公論終明。巋然而獨存者,《文選》、《玉臺新詠》以下數十家耳。詩文評之作,著於齊梁,觀同一八病四聲也(12)。鍾嶸以求譽不遂,巧致譏排(13);劉勰以知遇獨深(14),繼爲推闡。詞場恩怨(15),亘古如斯。冷齋曲附乎豫章(16),石林隠排乎元祐(17)。黨人餘釁(18),報及文章,又其已事矣。固宜别白存之(19),各核其實。至於倚聲末技,分派詩歌,其間周、柳、蘇、辛,亦遞爭軌轍,然其得其失,不足重輕,姑附存以備一格而巳。大抵門戸搆爭之見,莫甚於講學,而論文次之。講學者聚黨分朋,往往禍延宗社。操觚之士(20),筆舌相攻,則未有亂及國事者。蓋講學者必辨是非,辨是非必及時政。其事與權勢相連,故其患大。文人詞翰,所爭者名譽而巳,與朝廷無預,故其患小也。然如艾南英以排斥王、李之故(21),至以嚴嵩爲察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五

明朱天麟撰。天麟字震青,吴江人,寄籍昆山。崇祯戊辰进士。由兵部主事 改授编修。后桂王由榔僣号,以天麟为大学士,卒於广西。是书成於崇祯庚午,以读《易》譬之食味,溯《周易》之旨者曰“庖然”,发《归藏》之义者曰“漱然”,阐《连山》首《艮》之蕴者曰“飶然”,已为怪异。其子目有《混沌谱》、《中化逵》、《气穴》、《孙孙》等三十六名,无一非吊诡之辞,於《经》义丝 毫无当也。 △《周易广义》·四卷(浙江郑大节家藏本) 明郑敷教撰。敷教字汝敬,吴县人。崇祯庚午举人。是编用注疏本,以程《传》、朱《义》为主,而推广其说,故名《广义》。凡诸儒之说与《传》、《义》合者取之,稍有不合者则去之。朱彝尊《经义考》载敷教《易经图考》十二卷,而不载是书,殆偶未见欤? △《尺木堂学易志》·三卷(山西巡抚采进本) 明马权奇撰。权奇字巽倩,会稽人。崇祯辛未进士。官兵部主事。王台《序》称权奇才高召忌,甫阅仕版,在系者数月,絷维邸舍者三年。后事白归里,因成是编。其说皆诠释大旨,不规规於训诂,间引《庄子》、《文中子》诸说,旁及经史、禅乘以证之。盖忧患之馀借抒愤懑,固不以说经论矣。 △《十愿斋易说》·一卷、《霞舟易笺》·一卷(浙江郑大节家藏本) 明吴锺峦撰。锺峦字峦稚,武进人。崇祯甲戌进士。官桂林府推官。鲁王监国,以为礼部尚书。后自焚死。乾隆乙未赐谥忠烈。是编每卦摘笺数语,止有《上经》三十卦,而无《下经》,似非足本。朱彝尊《经义考》惟载锺峦《周易卦说》,不著卷数,注曰“未见”,而无此书名。《江南通志·儒林传》所载亦 同。殆辗转传闻,相沿而误欤?此本前有小引,题曰《霞舟易笺》,又题曰《十愿斋全集》。以《易说》为卷一,《易笺》为卷二,盖编入文集之中,如李石《方舟集》例,今仅存此两卷耳。 △《易经说意》·七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 明陈际泰撰。际泰字大士,临川人。崇祯甲戌进士。官行人司行人。《明史·文苑传》附见《艾南英传》中。际泰本以时文名,故其说《经》亦即用时文之法,中间或有竟作两比者。自有训诂以来,一二千年无此体例也。 △《周易翼简捷解》·十六卷、附《群经辅易说》·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陈际泰撰。是编谓《河图》、《洛书》体用相为附丽,表里经纬,悉师羲《易》。首卷载古今诸图,中十六卷为《捷解》,末卷又为《图说》二十四条,《拾遗》九条,散漫支离,未得要领。附载《群经辅易说》一卷,仅十四页。大旨谓《大学》、《中庸》诸书皆所以明《易》,而西方之教独与之背。盖明末心 学横流,大抵以狂禅解《易》,故为此论以救之。所见特为笃实。其八比高出一时,亦由其根柢之正也。 △《易辰》·九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明贺登选撰。登选号澹馀,鄱阳人。崇祯甲戌进士。官至监察御史。是书以 三百八十四爻取象之义,杂引史事以证《经》。盖仿《诚斋易传》之例,而深切

堪舆之术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历代堪舆大师之一 [作者:admin]秦汉:九天玄女、赤松子、黄石公、张子房、樗里子; 南北朝:太乙真人、葛玄、葛洪、郭璞; 唐:白鹤仙、丘延翰、司马头陀、杨筠松、曾求己、刘子先、廖三传; 五代:黄妙应、曾文遄、刘江东、廖?、何令通; 宋-元:陈希夷、吴克用、吴景銮、廖金精、赖布衣、谭敦素、游潜; 明:目讲师、焦仁山、刘基、冷谦; 清:蒋大鸿、郑熊、蒋国、章仲山、朱旭轮、华湛恩、温明远、马 泰青、沈竹甸、沈祖?、萧宣、谈养吾、尤惜阴。 郭璞朝代:东晋 晋代学者、文学家。字景纯。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父郭瑗,晋初任建 平太守。西晋末年郭璞预计到家乡战乱将起,於是避地东南。过江後在宣城太守 殷□幕下任参军,後又从宣城东下,被当时任丹阳太守的王导引为参军。晋元帝 即位後,任著作佐郎,迁尚书郎。後任大将军王敦的记室参军。因劝阻王敦图逆 ,被害。追赠弘农太守。郭璞在古文字学和训诂学方面有颇深的造诣,曾注释《 周易》、《山海经》、《尔雅》、《方言》及《楚辞》等古籍。郭璞诗文本有数 万言,“词赋为中兴之冠”《晋书.郭璞传》,多数散佚。今尚存辞赋10篇,较 完整的诗18首。《隋书.经籍志》记载有“晋弘农太守《郭璞集》17卷”。今不 存。明张溥辑有《郭弘农集》2卷,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相传从河东郭 公,授青囊九卷,洞悉阴阳、天文、五行、卜筮之事。亦有传说郭璞系得青乌子 所授。有传说青乌子即东汉张天师。璞於元帝时会召为‘著作佐郎’,帝崩,璞 亦以母丧去职。世传《葬书》、《青囊经》为其遗作。郭璞是历史上第一个给风 水定义的人,他在《葬书》中云: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 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後人都视郭璞为风水史上之鼻祖。 丘延翰朝代:唐 闻喜人。相传其堪舆术授自白鹤仙人。唐玄宗开元中,星气为异,朝廷患之 ,遗使断其山。究其实,则丘翰所作之山也,捕之弗得,诏原其罪,乃诣阙,进 图经三卷(天机书),自撰《理气心印》。玄宗爵以亚父,乃以金匮玉函藏其书 。 杨筠松朝代:唐 杨救贫,名益,字叔茂,号筠松。《江西通志》载:“筠松,窦州人。唐. 僖宗朝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黄巢破京城,乃断发入昆仑山 。步龙一过虔州,以地理术行於世,称救贫仙人是也,卒於虔,葬於中药口。” 《钦定四库全书》子部“提要”又载:“筠松名益,赣州人。” 杨筠松生於唐太和八年(西元八三四年)三月初八日戌时,唐天佑三年(西 元九○六年)遭人暗算,中毒去世,享年七十二岁。葬于江西於都县宽田乡杨公 村附近的梅江之岸,距其板凳定向选址的管氏宗祠“继述堂”约一公里。後因山 洪爆发,江岸崩塌,杨公墓埋入江底,迹不可寻。兴国县一老干部长期追寻杨公 遗迹,根据族簿等大量文史资料考证,认为位於杨公坝的杨公墓是一座假墓,其 实杨公没有死,而是隐姓埋名辗转到了赣北,西元912、913年,尚有杨公为人葬

目录学背诵提纲

第一章目录学基本理论 1.书目:书目又称目录,它是著录一批相关文献,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组织而成的一种揭示和报导文献信息的工具。 2.书目工作:目录工作是一个广义的概念。目录工作就是通过查寻、著录、部次、评价、揭示和报道文献的信息,提供书目情报服务等全部活动。 3.目录学:目录学是研究目录工作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研究书目情报运动规律)的科学。 4.目录学的研究对象 目录学的研究对象 (1)图书说 持这派论点的人认为目录学是研究图书的一门科学。这种论点渊源较早,是国内外影响最广泛的一种传统看法。 (2)目录说 持这派论点的人认为目录学研究对象是书目。持这派论点的人将目录学局限于研究书目索引编制的方法学和技术学。 (3)图书和目录说 这派论点的人认为,当代目录学的任务是辩章学术,考镜源流,推荐好书,指导阅读;当代目录学的研究对象首先是图书,其次是书刊目录。 (4)关系说 这派论点的人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目录学的研究对象是研究社会生活中纪录图书与利用图书的关系;另一种则认为目录学是研究认识与揭示图书的律的科学。 (5)矛盾说 这派论点的人认为,目录学是研究书目工作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目录学的研究对象应当是目录学领域中最基本的矛盾,这一基本矛盾就是科学地揭示和有效地报道文献信息与人们对他的特定需要之间的矛盾。 (6)目录事业说 即认为目录事业是目录学的研究对象。 5.目录学的学科基点与内容范围 学科基点:书目情报,是关于文献的知识和效用的信息集合,认为科学的揭示和有效的报道文献的信息与人们对文献信息的特定需求之间的矛盾是目录学领域里诸矛盾现象中最基本、最主要的矛盾。 6. 目录学的性质和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目录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目录学在整个学科体系之中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是紧密相关的。我国目录学是一门具有广泛社会基础的学科,他在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就与文献紧紧相联,与学术研究密不可分,自古以来就吸引着广大的文史学家和其他学科的学者们从事目录学研究。科学研究的需要是推动目录学发展的重要因素。具备目录学基础知识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必要条件。 目录学与校雠学、版本学的关系 古代目录学与校勘学,版本学有着紧密的联系。这是因为古代进行图书整理时,大多是从广搜异本,校勘文字开始,然后对群书进行著录、分类、撰写叙录,编成书目,因此,校雠学、版本学和目录学的发展,界限不那么清楚,存在着许多交叉。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知识的不断分化,科学研究的逐步深入,学术的繁荣发展,划清了界限。校雠学、版本学和

十大经典堪舆著作简介

十大经典堪舆著作 这十部风水经典为代表的风水理论是中国古代哲学、文化的集大成实用化表现,细心研读就可以基本把握中国风水的精髓义理,掌握中国风水的流脉真传。 一、中国阳宅风水第一书——《宅经》(亦称《黄帝宅经》),相传黄帝所作。该书认为宅是阴阳之枢纽,首次将住宅分为“阴宅”和“阳宅”,强调修建住宅要先选择好方位、方向、破土动工的时间,以求阴阳相得。 二、中国风水开源第一书——《葬经》 (亦称《葬书》),西晋郭璞著。该书首次提出“风水”的概念,教人们慎重选择阴宅以便荫及子孙。 三、形法派(峦头法)风水鼻祖代表——《撼龙经》 唐代杨筠松撰。该书具体分析寻龙捉脉之法,指导怎样选择聚气旺财之地;是龙脉风水的最权威圣典,被誉为“中国古代测绘学之最”,是了解与运用龙脉风水、快速振兴家业的最佳典籍。 四、理气派风水鼻祖代表——《催官篇》 宋代赖布衣撰。该书继承总结了古代地理风水学术概论,研发和补遗前人之不足,独创编写了龙的规律,详细的描述龙的作用和缺点,龙的祸福相关论说,把龙穴、砂、水、局表露无遗。该书强调以风水助官贵,是地理阴阳学术的一部风水经典。 五、唐代形法派风水代表作——《雪心赋》 唐代卜则巍著。该书详论五行生克、吉凶互易,是中国堪舆学中的名篇名著。 六、形法派专论山龙的代表作——《博山篇》 唐代黄妙应著。该书深入辨析龙、砂、穴、水、明堂等风水要素的向背对人福禄造成重大影响。 七、明代形法派的代表作——《葬经翼》 明代缪希雍著。该书把中医里的望、闻、问、切诊断流程移植到风水理论中。 八、明代专论水法的代表作——《水龙经》

明末清初蒋大鸿著。该书专论水龙各种形态以及吉凶取舍,详细论述了阴阳二宅认水立局的各种方法,是研究水龙风水的必读之本。 九、阳宅风水八宅派代表作——《八宅明镜》 亦称“八宅法”,明代顾吾序著。该书汇集阳宅理气派主要理论框架,深入阐述阳宅屋形与周围环境关系,是八宅派的扛鼎之作。 十、明代阳宅理论集大成的代表作——《阳宅十书》 明代王君荣著。该书精选当时最盛行的堪舆著述,汇总而成,是明代一部专论阳宅内形和宅外形各种吉凶情况的典范之作,

续修四库全书总集书目(DOC)

集部第1578-80冊:唐寫本文選集注一百二十卷(存二十四卷) 影印唐寫本集部集部第1581冊:文選理學權輿八卷(清)汪師韓撰影印遼寧省圖書館藏清嘉慶四年刻讀畫齋叢書甲集本 集部第1581冊:文選理學權輿補一卷(清)孫志祖撰影印遼寧省圖書館藏清嘉慶四年刻讀畫齋叢書甲集本 集部第1581冊:文選考異四卷(清)孫志祖撰影印遼寧省圖書館藏清嘉慶四年讀畫齋叢書甲集本 集部第1581冊:文選旁證四十六卷(清)梁章鉅撰影印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清道光刻本集部第1581冊 21-410 集部第1582冊:文選笺證三十二卷(清)胡紹煐撰影印清光緒劉世珩刻聚學軒叢書第五集本 27-481 绩溪胡绍煐。紹煐病李选择焉不精,而欲补段玉裁、王念孙治文选所未及者,二十余载,最后厘为三十二卷,,有朱右曾序以及自序。咸丰间刻即毁,仅存钞本同治十二年。其子小泉以钞本伪夺,属族父培系为校勘。 集部第1582冊:文館詞林一千卷(存三十卷)(唐)許敬宗撰影印民國三年張鈞衡刻適園叢書第三集本 152卷诗十二人部9赠答一:四言亲属赠答,夫妇赠答 156-158卷157卷诗十七人部十四赠答六杂赠答三158卷诗十八人部十五赠答杂赠答四 160卷诗廿礼部二释奠下四言 346卷颂十六礼部五巡幸347卷 414卷七四七体 452卷碑三十二百官二十二将军二 453卷碑三十三百官二十三将军三 457卷碑三十七百官二十七都督一 459卷碑三十九百官二十九都督三 662卷诏(伐) 664-670卷664卷诏(抚)665卷诏三十五赦宥一666卷诏令三十六赦宥二667卷诏三十七赦宥三668卷诏令(赦诏)669卷诏三十九赦宥五670卷诏四十赦宥六 691卷(敕)诫励贡举除授黜免 695 卷移都毁废祭祀崇学田农政事举士赏罚军令赦令杂令(令)699 卷教四恤亡裒贤显节终复毁废祷祀崇法 残简敕表 集部第1582冊:文苑英華纂要八十四卷(宋)高似孫輯影印國家圖書館藏宋刻元修本 集部第1583-88冊:七十二家集三百四十六卷附錄七十二卷(明)張燮輯影印國家圖書館藏明末刻本 提要:明张xian 是编凡七十二家。周一人汉十二人魏七人晋是一人宋五人齐二人梁十八人,陈五人北魏二人北齐二人北周二人隋五人,其所取材除各史籍该著

历代风水经典著作

历代风水经典著作 历代风水经典著作 《术藏》是一部收录海内外在世的术数学经典的宝藏,上自写于三千多前的数字卦, 下至民国早期术数学家的专著,一一着录。《术藏》的出版,集术数学研究之大成,为各方面的学者者提供完备的研究资料。 堪舆 八宅明镜 [唐]杨筠松撰 民国上海广益书局石印本 2卷1册全 堪舆 地理辨证疏 [清]蒋大鸿注

民国八年锦章书局石印本5卷1册全 堪舆 地理大全辑要 [清]许明撰 民国校经山房石印本 10卷2册全 堪舆 地理大全要诀 [清]许明撰 民国校经山房石印本 7卷2册全 堪舆 地理大成地理六经注[清]叶九升撰 民国五年九经书局石印本

6卷1册全 堪舆 地理大成理气四诀 [清]叶九升撰 民国五年九经书局石印本 4卷1册全 堪舆 地理大成罗经指南拨雾集[清]叶九升撰 民国五年九经书局石印本 3卷1册全 堪舆 地理大成平阳全书 [清]叶九升撰 原版为民国五年九经书局石印本15卷1册全

堪舆 地理大成山法全书 [清]叶九升撰 民国五年九经书局石印本 19卷6册全 堪舆 地理四秘全书 [清]尹一勺撰 民国大成书局石印本 12种3册全 堪舆 地理四弹子 铁弹子地理元机/(南唐)何令通撰/(明)游嵩注铅弹子地学正义金弹子地理元珠经/(明)刘基注玉弹子地理元枢/(清)张凤藻注 清聚锦堂刻本

十卷全 堪舆 地理金弹子玉弹子 [元]白髯老人、耶律楚材撰[明]刘伯温校民国校经山房石印本 4卷1册全 堪舆 地理铅弹子 [明]孟又承传[清]张九仪撰 民国校经山房石印本 1卷1册全 堪舆 地理铁弹子 [南唐]何令通撰[明]刘青田释 民国校经山房石印本 2卷1册全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对明诗的批评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对明诗的批评 作者简介:罗畅,女,1990年9月出生,黑龙江省牡丹江人,海南师范大学,14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摘要:《四库全书总目》是清代,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目录学著作。四库馆臣采取秉笔直言,他言以评,评中带评、评后有评三种方式,对明代的诗歌创作和诗学理论采取公正、客观的评判观。其明诗批评别具特色,亦足为一家之言。 关键词:四库全书总目;明诗批评;直评;他评;评中评;评后评 《四库全书总目》持考辨精微、评价公允、态度宽容的诗学评价观,对明代的诗歌创作和诗学理论作出公正、客观的评价和判断。整理《四库全书总目》集部的总集类部分,去除不著撰人和伪名,总共有172部明代人所做的诗评集。其中由四库馆臣秉笔直言的有172部。借他人之语以评价有14部。评中带评,评后有评有8部。整理集部诗文评类部分,去除不著撰人和伪名,总共有36部明代人所做的诗评集。其中由四库馆臣秉笔直言的有36部。借他人之语以评价有2部。评中带评,评后有评有2部。

一、秉笔直言、是非分明 四库馆臣诗学评价观,采取是非分明、率真坦诚、直言褒贬,坚持客观论述的公正态度。 (一)集部总集类直评 总集类部分,四库馆臣直评有172部。其中有褒评4个,贬评58个,褒贬兼有29个,中立之评81个。 四库馆臣对集部总集类的明代诗集部分的直评如下: 四库馆臣褒评石存礼《海岱会集》十二卷,认为此诗集是他们八人在山林间居住时,自?m性情,不追求文坛名誉,不随风气为转移。甚至提出不许将会内诗词向外传播的社约,赞扬他们相互推敲,使诗文斐然可诵的精神。 四库馆臣对偶桓《乾坤清气集》十四卷采取褒贬兼评,既肯定偶桓以“厉氏樊榭山房本、郁氏东啸轩本”①为参校,十分精善。虽卷帙不多,却能极为一丝不苟地去取。也批评了编次有小疏,传写有小误的问题。但总体上,还是肯定作为元诗选本,偶桓此编是善本的价值。 四库馆臣评杜桓《柳黄同声集》三卷,四库馆臣采用中正之评的态度,叙述了杜桓字宗表,籍贯,以及采纳合集的诗。当时黄?玫氖?集没有刊刻,所以记载的虞集诸人题跋,四库馆臣评价,比较而言,杜桓采集柳贯的诗集最详细。 (二)集部诗文评类直评 在集部的诗文评类部分,对明代人所做的诗评集,四库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之类序

經部總敍 經稟聖裁。垂型萬世。刪定之旨。如日中天。無所容其贊述。所論次者。詁經之說而已。自漢京以後。垂二千年。儒者沿波。學凡六變。其初專門授受。遞稟師承。非惟詁訓相傳。莫敢同異。皍篇章字句。亦恪守所聞。其學篤實謹嚴。及其弊也拘。王弼王肅。稍持異議。流風所扇。或信或疑。越孔賈啖趙以及北宋孫復劉敞等。各自論說。不相統攝。及其弊也雜。洛閩繼起。道學大昌。擺落漢唐。獨研義理。凡經師舊說。倶排斥以爲不足信。其學務別是非。及其弊也悍。(如王柏吴澄。攻駁經文。動輒刪改之類。)學脈旁分。攀縁日衆。驅除異己。務定一尊。自宋末以逮明初。其學見異不遷。及其弊也黨。(如論語集註。誤引包咸夏瑚商璉之說。張存中四書通證。皍闕此一條。以諱其誤。又如王柏刪國風三十二篇。許謙疑之。師道反以爲非之類。)主持太過。勢有所偏。材辨聰明。激而橫決。自明正德嘉靖以後。其學各抒心得。及其弊也肆。(如王守仁之末派。皆以狂禪解經之類。)空談臆斷。考證必疎。於是博雅之儒。引古義以抵其隙。國初諸家。其學徴實不誣。及其弊也瑣。(如一字音訓。動辨數百言之類。)要其歸宿。則不過漢學宋學兩家互爲勝負。夫漢學具有根柢。講學者以淺陋輕之。不足服漢儒也宋學具有精微。讀書者以空疎薄之。亦不足服宋儒也。消融門戸之見。而各取所長。則私心祛而公理出。公理出而經義明矣。蓋經者非他。皍天下之公理而已。今參稽衆說。務取持平。各明

去取之故。分爲十類。曰易。曰書。曰詩。曰禮。曰春秋。曰孝經。曰五經總義。曰四書。曰樂。曰小學。 經部一 易類 聖人覺世牖民。大抵因事以寓教。詩寓於風謠。禮寓於節文。尚書春秋寓於史。而易則寓於卜筮。故易之爲書。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左傳所記諸占。蓋猶太卜之遺法。漢儒言象數。去古未遠也。一變而爲京焦。入於禨祥。再變而爲陳邵。務窮造化。易遂不切於民用。王弼盡黜象數。說以老莊。一變而胡瑗程子始闡明儒理。再變而李光楊萬里又參證史事。易遂日啓其論端。此兩派六宗。已互相攻駁。又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算術。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易以爲說。而好異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說愈繁。夫六十四卦大象皆有君子以字。其爻象則多戒占者。聖人之情。見乎詞矣。其餘皆易之一端。非其本也。今參校諸家。以因象立教者爲宗。而其他易外別傳者。亦兼收以盡其變。各爲條論。具列於左。 經部十一 書類 書以道政事。儒者不能異說也。小序之依託。五行傳之附會。久論定矣。然諸家聚訟。猶有四端。曰今文古文。曰錯簡。曰禹貢山水。曰洪範疇數。夫古文之辨。至閻若璩始明。朱彝尊謂是書久頒於學官。其言多綴輯逸經成文。無悖於理。汾陰漢鼎。良亦善喩。吳澄舉而刪之。非可行之道也。禹跡大抵在中原。而論者多當南渡。昔疎今密。

读《四库全书总目》小札-2019年文档

读《四库全书总目》小札 一.《四库全书总目》论“才知”关系 在《四库全书总目?集部?诗文评类》提要中,四库馆臣指出了文学批评中的两种现象:“才者能知”与“知不及才”。不烦一一列举如次。[1] 1.其论“才者能知”者: ①《石林诗话》(均指四库提要,下同):“然梦得诗文,实南北宋间之巨擘。其所评论,往往深中?U会,终非他家听声之见随人以为是非者比。”②《蛩溪诗话》:“然彻本工诗,故能不失风人之旨,非务以语录为宗,使比兴之义都绝者也。”③《诚斋诗话》:“万里本以诗名,故所论往往中理。”④《后村诗话》:“盖克庄于诗为专门,而德秀于诗则未能深解,宜其方枘而圆凿也。”⑤《修辞鉴衡》:“构在当时,实以文章名世,宜是编所录,具有鉴裁矣。”⑥《颐山诗话》:“盘亦能诗,王士祯《池北偶谈》尝载其数篇,深许其工。故其评论古人,多中?U 会。盖深知其甘苦,而后可定其是非,天下事类如是也。”⑦《容斋四六丛谈》:“所论较王?《四六话》、谢?场端牧?麈谈》[2]特为精核。盖迈初习词科,晚更内制,于骈偶之文用力独深,故不同于剿说也。”⑧《余冬诗话》:“夫以讲学之见论文,已不能得文外之致,至以讲学之见论诗,益去之千里矣,则何如不作诗文,更为务本也。”(按,此条从反面立论。)

2.其论“知不及才”者: ①《解颐新语》:“然?P诗有名于当时,而此书乃多谬陋。大抵皆袭旧文,了无精识,好大言而实皆肤词。”②《蠖斋诗话》:“闰章诗深婉蕴藉,世推作手,而诗话乃多可议。” 四库馆臣指出两种相反现象,而其《颐山诗话》提要中明言“盖深知其甘苦,而后可定其是非,天下事类如是也”,则其倾向明矣。盖馆臣以为“才者能知”可称公理,又对“知不及才”者颇致不满。 二.“才者能知”论 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往往由作家“客串”,故曾存在一种“才者能知”的论调。 最早或可追溯到曹植《与杨德祖书》:“盖有南威之容,乃可以论于淑媛,有龙渊之利,乃可以议于割断。刘季绪才不逮于作者,而好诋诃文章,掎摭利病。”[3]谓批评者之文学素养,至少当与作者等量齐观,方可批评。故批判刘季绪之“才不逮”而妄议。葛洪《抱朴子?广譬》:“不睹琼琨之熠烁,则不觉瓦砾之可贱;不觌虎豹之蔚,则不知犬羊之质漫;聆《白雪》之九成,然后悟《巴人》之极鄙。”[4]意谓提高修养而后能识高下。而后刘勰《文心雕龙》辟《知音》一章,专论批评与鉴赏,云:“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亦谓论者应具修养。又云:“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5]细别之,“操千曲”与“观千剑”,一是实践,一是观摩,统谓

四库全书总目类目说明

《四库全书总目》类名说明 1999年左右念研时詹冠群老师上课时发的讲义 经部:在封建社会中,封建统治者“法定”的以孔子编撰整理为代表的几部儒家经典。 1、易类:古代占卜的书。凡注释、解说《易经》的书也入此类。如《周易正义》。 2、书类:上古的书,战国前各时代统治者的官方文件。凡注释、解说《尚书》的书也入此类。如《尚书正义》。 3、诗类:《诗经》本来称为《诗》,相传原有三千多篇,经孔子整理后,选取305篇。凡注释、解说《诗经》的书也入此类。如《毛诗正义》。 4、礼类:凡阐发和注释《周礼》、《仪礼》、《礼记》的著作均入此类。 1)周礼之属:记载古代官制的书。凡注释、解说《周礼》的书也入此类。如《周 礼注疏》。 2)仪礼之属:贵族行为规范的汇总,也称士礼。凡注释、解说《仪礼》的书也 入此类(专谈丧服、丧礼的书也入本类) 。如《仪礼注疏》 3)礼记之属:专门讲解礼的著作总汇,注解《礼记》的书也入本类,如《礼记 正义》,但注解《大学》《中庸》的书入“四书类”。 4)三礼总义之属:对以上三礼进行综合研究而不可分属的书入本类。如《三礼 图》。 5)通礼之属:以三礼为主体,进行贯通解释、重订次序或兼辑历代礼制的书入 本类。如《礼书纲目》。 6)杂礼书之属:私人所作的论礼和谈私家礼注的书入本类。如《家礼》。 5、春秋类: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凡注解《春秋》及《三传》的书入本类。如《春秋左传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春秋谷梁传注疏》。 6、孝经类:专讲封建偷、事亲孝道的书。凡海角《孝经》经文的书也入本类。如《孝经注疏》。 7、五经总义类:凡注解群经的书入本类。如《经典释文》。 8、四书类:解释阐述儒家经义的书。《论语》、《孟子》记孔孟思想言行;《大学》《中庸》谈儒家政治伦理思想。凡分注一书、兼释两书、通释四书的入本类。如《论语注疏》、《孟子注疏》、《四书集注》。 9、乐类:收录音乐理论和古乐有关的论着。但不收乐谱。如《古乐经传》。 10、小学类:文字之学。 1)训诂之属:以字义分类的字典及关于解释字义的书入本类。如《尔雅注 疏》。 2)字书之属:以家形分类并加以解释、研究的书入本类。如《说文解字》3)韵书之属:以家音分类并加解释或有关音韵的书入本类。如《重修广韵》史部:以历代各种史籍为主,也涉及现代学科的许多门类。 11、正史类:历代封建王朝钦定的纪传体(以人为纲)史书。凡正史以及对正史训释音义、撮拾遗阙、辩证异同、辨正字句的书,随原书入类。 12、编年类:以时为纲的史书,有一代编年、历代编。起居注也附入本类。如《资治通鉴》 13、纪事本末类:以事为纲的史书。同一书具有诸事本末,或一书仅记一事本末的均入本类。如《通鉴纪事本末》。 14、别史类:私人所作记载有关国家大事的史书入本类。如《通志》。 15、杂史类:凡属国家之事、个人见闻、遗文旧事均可入本类。如《国语》、《战国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目录之特点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目录之特点 贺君 【内容摘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中国古代目录集大成之作,其中史部目录占有重要位置,本文拟从不同角度对史部目录进行分析,探讨该目录在继承前人史书目录的基础之上,体现出那些独到之处,值得今人借鉴并学习。 【关键字】总目史部目录特点 (一)《四库全书总目》概况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清乾隆年间纂修《四库全书》过程中所产生的一部目录巨著,乾隆五十八年(1793) 编订完成,并在这年有武英殿刻版。乾隆六十年(1795) ,浙江的地方政府又根据杭州文澜阁所藏武英殿刻本翻印,从此以后,《四库全书总目》就得到广泛的流传。《总目》全书共200卷,按中国传统的分类法,分经、史、子、集四大部,每一大部又分若干小类,其中一些比较复杂的小类再细分子目。同时,《总目》继承和发展了古代优秀书目的长处, 不仅四部都有总序, 而且每一类有小序, 子目后面有案语,扼要说明此部此类著作源流及所以分这一类目的理由, 对每一书的大旨作了介绍。还要列作者之爵里,考本书之得失, 以及辩订文字增删, 篇帙分合等等。《总目》共收书一万余种,其中收入《四库全书》中的有三千四百六十一种,七万九千三百零九卷,存目中的有六千七百九十三种,九万三千五百五十一卷,这些书籍基本包括了乾隆以前中国古代的重要著作,而且每一种都有介绍其大致内容的提要,并进行了系统的分类编排,这就为学者们了解古代各类著作提供了方便。可以说,《总目》代表了我国古代目录学的最高成就,是中国古典目录集大成之作。 (二)、《总目》史部目录之特点 东晋初年,著作郎李充将乙丙两部互换,乙部即史部列于四部第二位,之后,《隋书·经籍志》沿袭了李充的四部分类法并将甲乙丙丁四部定名为经史子集,从此目录著作中对于史部日益重视。《四库全书总目》是中国古代最大也是最后一部官修书目,史部在其中占有重要位置。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目》史部目录集众家之长,既有对前代目录的继承和总结,也有创新和发展,是历史学人必读的一部经典之作。它具备以下一些特点: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之史部总序 史之为道,撰述欲其简,考证则欲其详。莫简於《春秋》,莫详於《左传》。《鲁史》所录,具载一事之始末,圣人观其始末,得其是非,而后能定以一字之褒贬。此作史之资考证也。丘明录以为传,后人观其始末,得其是非,而后能知一字之所以褒贬。此读史之资考证也。苟无事迹,虽圣人不能作《春秋》。苟不知其事迹,虽以圣人读《春秋》,不知所以褒贬。儒者好为大言,动曰舍传以求经。此其说必不通。其或通者,则必私求诸传,诈称舍传云尔。司马光《通鉴》,世称绝作,不知其先为《长编》,后为《考异》。高似孙《纬略》,载其《与宋敏求书》,称到洛八年,始了晋、宋、齐、梁、陈、隋六代。唐文字尤多依年月编次为草卷,以四丈为一卷,计不减六七百卷。又称光作《通鉴》,一事用三四出处纂成,用杂史诸书凡二百二十二家。李焘《巽岩集》,亦称张新甫见洛阳有《资治通鉴》草稿盈两屋。(按焘集今已佚,此据马端临《文献通考》述其父廷鸾之言。)今观其书,如淖方成祸水之语则采及《飞燕外传》,张彖冰山之语则采及《开元天宝遗事》,并小说亦不遗之。然则古来著录,於正史之外兼收博采,列目分编,其必有故矣。今总括群书,分十五类。首曰《正史》,大纲也。次曰《编年》,曰《别史》,曰《杂史》,曰《诏令奏议》,曰《传记》,曰《史钞》,曰《载记》,皆参考纪传者也。曰《时令》,曰《地理》,曰《职官》,曰《政书》,曰《目录》,皆参考诸志者也。曰《史评》,参考论赞者也。旧

有《谱牒》一门,然自唐以后,谱学殆绝。玉牒既不颁於外,家乘亦不上於官,徒存虚目,故从删焉。考私家记载,惟宋、明二代为多。盖宋、明人皆好议论,议论异则门户分,门户分则朋党立,朋党立则恩怨结。恩怨既结,得志则排挤於朝廷,不得志则以笔墨相报复。其中是非颠倒,颇亦荧听。然虽有疑狱,合众证而质之,必得其情。虽有虚词,参众说而核之,亦必得其情。张师棣《南迁录》之妄,邻国之事无质也。赵与峕《宾退录》证以金国官制而知之。《碧云騢》一书诬谤文彦博、范仲淹诸人,晁公武以为真出梅尧臣,王铚以为出自魏泰,邵博又证其真出尧臣,可谓聚讼。李焘卒参互而辨定之,至今遂无异说。此亦考证欲详之一验。然则史部诸书,自鄙倍冗杂,灼然无可采录外,其有裨於正史者,固均宜择而存之矣。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孝经类

卷三十二·经部三十二○孝经类 蔡邕《明堂论》引魏文侯《孝经传》,《吕览·审微篇》亦引《孝经·诸侯章》,则其来古矣。然授受无绪,故陈 癸、汪应辰皆疑其伪。今观其文,去二戴所录为近,要为七十子徒之遗书。使河间献王采入一百三十一篇中,则亦《礼记》之一篇,与《儒行》、《缁衣》转从其类。惟其各出别行,称孔子所作,传录者又分章标目,自名一经。後儒遂以不类《系辞》、《论语》绳之,亦有由矣。中间孔、郑两本,互相胜负。始以开元《御注》用今文,遵制者从郑;後以朱子《刊误》用古文,讲学者又转而从孔。要其文句小异,义理不殊,当以黄震之言为定论(语见黄氏《日钞》)。故今之所录,惟取其词达理明,有裨来学,不复以今文、古文区分门户,徒酿水火之争。盖注经者明道之事,非分朋角胜之事也。 △《古文孝经孔氏传》·一卷、附《宋本古文孝经》·一卷(光禄寺卿陆锡熊家藏本) 旧本题“汉孔安国传,日本信阳太宰纯音”。据卷末乾隆丙申歙县鲍廷博《新刊跋》,称其友汪翼沧附市舶至日本,得於彼国之长崎澳。核其纪岁干支,乃康熙十一年所刊。前有太宰纯《序》,称“古书亡於中夏、存於日本者颇多。昔僧{大周}然适宋,献郑注《孝经》一本。今去其世七百馀年,古书之散逸者亦不少,而孔传《古文孝经》全然尚存。惟是经国人相传之久,不知历几人书写,是以文字讹谬,鱼鲁不辨。纯既以数本校雠,且旁采他书所引。苟有足徵者,莫不参考。十更裘葛,乃成定本。其《经》文与宋人所谓古文者亦不全同,今不敢从彼改此。《传》中间有不成语,虽疑其有误,然诸本皆同,无所取正,故姑传疑以俟君子。今文唐陆元朗尝音之,古文则否。今因依陆氏音例,并音《经》、《传》,庶乎令读者不误其音”云云。考世传海外之本,别有所谓《七经孟子考文》者亦日本人所刊,称“西条掌书记山井鼎辑,东都讲官物观补遗”。中有《古文孝经》一卷,亦云古文《孔传》,中华所不传,而其邦独存。又云“其真伪不可辨,末学微浅,不敢辄议”云云。则日本相传,原有是书,非鲍氏新刊赝造。此本核其文句,与山井鼎等所考大抵相应。惟山井鼎等称每章题下有刘炫《直解》,其字极细,写之与《注》文粗细弗类。又有引及邢 《正义》者,为後人附录。此本无之,为少异耳。其《传》文虽证以《论衡》、《经典释文》、《唐会要》所引,亦颇相合。然浅陋冗漫,不类汉儒释经之体,并不类唐、宋、元以前人语。殆市舶流通,颇得中国书籍,有桀黠知文义者摭诸书所引《孔传》,影附为之,以自夸图籍之富欤?考元王恽《中堂事纪》有曰:“中统二年,高丽世子植来朝,宴於中书省。问曰:传闻汝邦有《古文尚书》及海外异书。答曰:与中国书不殊。”高丽、日本比邻相接,海东经典,大概可知。使果有之,何以{大周}然不与郑《注》并献,至今日而乃出?足徵彼国之本出自宋元以後。观山井鼎亦疑之,则其事固可知矣。特以海外秘文,人所乐睹。使不实见其书,终不知所谓《古文孝经孔传》不过如此,转为好古者之所惜。故特录存之,而具列其始末如右。 △《孝经正义》·三卷(内府藏本) 唐玄宗明皇帝御注,宋邢 疏。案《唐会要》:“开元十年六月,上注《孝经》,颁天下及国子学。天宝二年二月,上重注,亦颁天下。”《旧唐书·经籍志》《孝经》一卷,玄宗注。《唐书·艺文志》“今上《孝经制旨》一卷”,注曰“玄宗”。其称“制旨”者,犹梁武帝《中庸义》之称“制旨”,实一书也。赵明诚《金石录》载《明皇注孝经》四卷。陈振孙《书录解题》亦称家有此刻,为四大轴。盖天宝四载九月,以《御注》刻石於太学,谓之《石台孝经》。今尚存西安府学中,为碑凡四,故拓本称四卷耳。玄宗《御制序》末称:“一章之中凡有数句,一句之内义有兼明,具载则文繁,略之则义阙。今存於《疏》,用广发挥。”《唐书·元行冲传》称:“玄宗自注《孝经》,诏行冲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