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外麻醉穿刺深度与麻醉效果分析

硬膜外麻醉穿刺深度与麻醉效果分析
硬膜外麻醉穿刺深度与麻醉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硬膜外麻醉穿刺深度与麻醉效果。方法:硬膜外麻醉手术400例,A 组(160例)常规硬膜外穿刺置管操作,B组(240例)常规麻醉操作,硬膜外穿刺针进入硬外腔指征确切时,再进入2~4mm后置麻醉导管。结果:A组麻醉满意率37.5%,B组80%以上。结论:硬外腔穿刺针进入硬外腔的深度直接影响麻醉效果,熟练掌握穿刺技术及技巧,可使硬膜外麻醉达到良好的镇痛及肌肉松弛作用。

【关键词】硬膜外麻醉穿刺针深度麻醉效果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选择硬膜外麻醉手术400例,其中腹部手术300例(胆囊切除术100例、阑尾切除术100例、子宫切除术100例),下肢手术100例,均为股骨干内固定术;男210例,女190例;年龄20~60岁,体重50~70kg,ASAⅠ~Ⅱ级。所有病例筛选均无硬膜外麻醉禁忌证,随机分为两组,A组160例、B组240例,2%利多卡因,术前常规半小时肌注阿托品0.5mg、安定10mg。

方法:A组160例(胆囊切除50例、阑尾切除20例、子宫切除30例、股骨干固定60例),麻醉穿刺点选择相应部位,常规硬膜外穿刺置管操作;穿刺针进入硬膜外腔指征:落空感明显、有负压、气泡溢出、注射空气无阻力,立即停止进针,置入麻醉导管。B组240例(胆囊切除50例、阑尾切除80例、子宫切除70例、股骨干固定40例)常规麻醉操作,硬膜外穿刺针进入硬外腔指征确切时,特别是注射空气2~3ml无阻力后,再进入2~4mm后置麻醉导管。

两组都是穿刺成功后向头侧置管3~4cm,平卧后先以导管注入2%利多因3~5ml,5分钟后出现麻醉平面,无不良反应,分次注入1.5%~2%利多卡因6~8ml,观察麻醉效果如下。

结果

A组麻醉效果良好60例、阻滞不全60例、重新穿刺20例、改全麻20例,其中阻滞不全的60例中因为内脏迷走神经阻滞不佳,病人有明显的牵拉反应,出现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等,均需应用麻醉辅助药:氟芬合剂或度非合剂等,麻醉满意率37.5%。B组麻醉效果良好180例、阻滞不全10例、重新穿刺10例、改全麻20例(手术需要),麻醉操作方法80%以上效果很满意,镇痛良好,肌松满意,几乎无内脏牵拉反应,术中基本不需要应用麻醉辅助药,似有“硬外麻醉全麻效果”之称。

讨论

硬膜外间隙是一个潜在腔隙,其内充满脂肪、血管及淋巴管。对照组A组硬外穿刺针刚好进入硬外腔,虽置管顺利,但是由于硬外腔的特殊结构,影响局麻药在硬膜外腔的扩散,药物被局部组织吸收,出现斑块状麻醉,有一种可能是硬外导管延硬外腔侧壁进入,因硬外腔又有许多隔膜或脂肪颗粒,致导管置入时有可能偏向一侧椎间孔,出现麻醉平面的左右分布不均衡,导致单侧麻醉,这势必影响最终的麻醉效果。还有一种可能是穿刺针斜面一半在硬膜外腔,仍有一半在黄韧带内,从而引起阻滞效果欠佳。B组此种操作方法穿刺针进入硬

外腔后再进入2~4mm,置管能够保证在80%~90%的情况下,导管确定在硬膜外腔,根据硬膜外腔的解剖关系,在中胸段硬外腔约3~5mm、到第2、第3腰椎平面最宽,在成人约为6mm,所以穿刺针进入硬外腔后不会进入蛛网膜下腔,基本能确定硬外导管置入后在硬外腔中间位置,硬外腔中部结构组织较疏松,注药后局麻药的弥散均匀,阻滞相对完全,因而效果确切。

由此得出结论,硬外腔穿刺针进入硬外腔的深度直接影响麻醉效果,但是在到达硬外腔后一定要严密、审慎进针,理论上没严格的界限可定,只能凭麻醉医师的经验操作,我科在硬外麻醉操作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操作技巧,麻醉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 金倩;氯地酊联合激光治疗痤疮158例疗效观察[J];广东医学;1997年10期

2 董新亭,李卫莉,张随学;自拟粉刺消治疗痤疮126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1999年06期

3 查旭山,陈修飏;寻常痤疮治疗体会[J];江西中医药;https://www.360docs.net/doc/cc2183277.html,/xyfm/class/.2002年05期

4 张随学,谭正辉,孙叶梅,李梅,俞玉芳,韩峰;3003例痤疮患者特征分析与控制对策[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https://www.360docs.net/doc/cc2183277.html,/xyfm/class/.2002年06期

5 刘勇,王冬梅;痤疮的药物治疗[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3年09期

6 高宜云;痤疮从肝论治[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年03期

7 欧其平,林维山;中西医结合治疗痤疮[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4年09期

8 陈五一;;痤疮辨治体会[J];世界中医药;https://www.360docs.net/doc/cc2183277.html,/yisheng/main/index.php.2007年03期

9 雷放;中药热敷治疗痤疮有效[J];新中医;https://www.360docs.net/doc/cc2183277.html,/book/main/index.php.1992年09期

10 李东华;异维生素A酸治疗痤疮[J];新医学https://www.360docs.net/doc/cc2183277.html,/;1993年10期

11 黄灿奇;针刺联合中药内服外敷治疗青少年痤疮临床观察[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12 陈志彬;中医综合疗法对女性痤疮患者皮肤生理指标影响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13 陈传伟;针刺干预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及作用机理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14 Hamid Abdi;针刺对伊朗肥胖者的体重及抗热休克蛋白27、60、65、70的影响[D];北京中医药大学;https://www.360docs.net/doc/cc2183277.html,/book/main/index.php.2010年

15 陈玉骐;背俞穴刺络放血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16 张随学;电针镇痛的脑功能磁共振初步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17 庞莹;痤疮的流行病学及与雄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的相关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8年

18 申鹏飞;“醒脑开窍”针刺方法治疗卒中后抑郁症基础与临床疗效及治疗机制研究[D];天津中医学院;https://www.360docs.net/doc/cc2183277.html,/qikan/class/?150.html.2004年

19 姜文;针刺干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海马神经细胞[Ca~(2+)]i变化的信号传导机制的实验研究[D];天津中医学院;2005年

20 李秀玉;张随学教授治疗痤疮研究及学术思想概述[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8年

[6]佚名.杜爱侠硬膜外麻醉穿刺深度与麻醉效果分析.中医药期刊学会https://www.360docs.net/doc/cc2183277.html,/waike/html/?2409.html

硬膜外穿破后的麻醉及处理体会

硬膜外穿破后的麻醉及处理体会 硬膜外麻醉仍为我科目前常用的一种麻醉方法,而穿破硬膜是硬膜外腔穿刺中较为多见的一种并发症,一旦硬膜被穿破,最好换其他的麻醉方法,如全麻,穿刺点在L2以下,手术区在下腹部,下肢或肛门会阴区可审慎地实施脊麻。现将2007---2010年我科部分穿破后改全麻4例和连续腰麻3例做一比较,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连续腰麻3例,男1例,女2例。年龄32—50岁,ASAⅠ-Ⅱ级,体重58—70kg。手术名称:阴道前后壁修补术1例、卵巢囊肿摘除术1例、右侧斜疝1例。手术时间55—140分钟。3例中有1例是直接穿破硬膜,2例在置管后发现导管误入蛛网膜下腔。麻醉用药:导管误入蛛网膜下腔的病例给予5%葡萄糖1ml+0.75%布比卡因1.5—2ml缓慢注药(约30s)后随时调测麻醉平面至固定T8以下。另一例直接穿破者给予0.2%丁卡因+1.6%利多卡因用量3-5ml,同前调测麻醉平面至固定。 1.2硬膜外穿破后改全麻4例,男女各2例,年龄30—57岁,ASAⅠ-Ⅱ级,体重52-75kg,手术名称:胆囊摘除术2例、粘连性肠梗阻剖腹探查术1例、子宫次全切术1例,依次给予咪达唑仑、舒芬太尼、丙泊酚及阿曲库铵快速诱导插管后接麻醉机,调定好各呼吸参数,异氟醚维持麻醉至术毕拔管。 2处理 所有病例术中均严密监测BP、HR、ECG、SPO2,除去全麻病例,余全部持续低流量面罩吸氧,氧流量2L/min,当收缩压低于12Kpa,静脉推注麻黄碱10-15mg,必要时重复给药,术中去枕平卧位,连续腰麻者根据阻滞平面及时调体位,术中每次加药为1ml,一定要注意注药速度及时间间隔,在最后一次给药后30分钟后才可搬动病人或返回病房,4例改全麻的病例早期用复方氯化钠注射液20ml做硬膜外填充,以减轻术后头痛的发生,术后由麻醉师亲自送回病房,嘱去枕平卧位或头低位。头痛的处理:术后3-5天每日补液量3500-4000ml,辅助颅痛定、安定、谷维素等药物口服。3例连续腰麻的患者术后头痛均较明显,且时间>7天,2例妇科病人术后3天无法抬头,嘱其头低位,用冰袋敷头,腹带紧绷腹部增加肌张力,咖啡因及苯甲酸钠500mg溶于1000ml等渗液中快速静滴(因其有滞水及抑制血管痉挛作用,故能减轻连续脊麻后的头痛)。4例做硬膜外填充治疗的病例,2例术后3天内无发生头痛,另2例再抬头时发生轻微头痛。 3体会 3.1 技术因素是导致硬膜外穿破的主要因素。部分麻醉人员自持操作熟练,穿刺时麻痹大意,由于图快而进针过猛,有时不免失误,部分因用具不适用,穿刺针斜面过长,导管质地过硬(是造成不易发觉的穿破)而造成的穿破,但也有

硬膜外麻醉后护理常规

一、平卧6小时,以免术后发生头痛。根据病情给适当卧位。 二、病人如有恶心、呕吐应头测向一边,以免呕吐物吸入呼吸道。 三、禁食6小时,以后按医嘱给饮食。 四、如有头痛、头晕应观察原因,并按医嘱给止痛剂或镇痛剂。 五、术后6――8小时不能排尿者,可针刺中枢、关元、三阴交结合诱尿,必要时导尿。 腹部外科一般护理常规 术前准备: 一、执行外科手术前一般常规准备。 二、幽门梗阻者,术前禁食。输液纠正低蛋白血症及水电解质失衡。术前 3 日,每晚洗胃1次。 三、结肠、直肠、肛管手术者,术前3日改流质饭。并服肠道消炎药物如:新霉素、磺胺药等,服缓泻剂如:番泻叶。术前日晚、术晨清洁灌肠注意 出现低血糖反应,必须时给静脉推入50%葡萄糖60毫升。 四、急腹症病人在采取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期间,应观察腹疼程度、 范围的变化及有无呕吐、肠型、腹胀等。观察期间禁止用止痛剂,并禁饮 食,已确诊者可给止痛剂。 五、术前安胃管。 术后护理: 一、执行外科手术后一般护理常规及麻醉后护理常规。 二、血压平稳6小时后,可采取半卧位。 三、禁饮食。肠蠕动完全恢复后按医嘱给流质;过早进食可引起呕吐或腹

四、注意观察腹部及肺部情况,鼓励病人咳痰及翻身,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五、注意伤口愈合情况,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老人、病重及禁食时间较久者,易影响伤口愈合。如发现有血性液体流出,多提出刀口裂开,应及时通知医生;或及时给予腹部加压包扎。 六、保持胃肠减压通畅,并记录引流量。 七、腹部手术后由于胃肠蠕动受到抑制及腹壁切口疼痛,限制了腹壁肌肉的运动,使直肠内气体不易排出,导致腹胀较重者可针刺、热敷、肛管排气,并保持胃肠减压通畅。 八、鼓励病人早期下床活动,促进伤口愈合,防止肠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 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全身麻醉试题

全身麻醉 一、名词解释 1.MAC 2.非去极化肌松药 3.TIV A 4.TCI 5.静-吸复合麻醉 二、单选题 1.对于七氟醚麻醉特点的描述,错误的是 A.对呼吸道无刺激性 B.不易引发冠状动脉窃血综合征 C.可增加心脏对儿茶酚胺诱导的心律失常的敏感性 D.诱导、恢复迅速,麻醉深度易于掌握 E.化学性质不稳定 2.有关依托咪酯,以下说法哪个是错误的 A.在不影响平均动脉压的情况下,也可降低颅内压 B.町引起脑血流量、脑耗氧量的下降 C.对经颅刺激的运动诱发电位的影响较丙泊酚轻 D.不适合用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者 E.有中枢性镇吐作用 3.患者男性,60岁,因脑出血局麻行钻孔引流术。入室表情淡漠,血压140/70mmHg,心率100次/分。静脉给予咪达唑仑2mg,芬太尼0.05 mg,患者入睡,手术开始。术中患者血压突然上升至160/90mmHg,心率140次/分,呼吸闻难,最可能的原叫是 A.药物过敏 B.支气管痉挛 C.误吸 D.麻醉深度不够 E.于术刺激 4.烧伤后l~2周内,下列哪种药物可诱发心搏骤停 A.筒箭毒碱 B.琥珀胆碱 C.阿柏库铵 D.罗库溴铵 E.维库溴铵 5.下列关于吸入麻醉药的说法,正确的是 A.吸入麻醉药的强度以最低肺泡浓度(MAC)来衡量 B.吸入麻醉药的强度以血/气分配系数来衡量 C吸入麻醉药的强度以油/气分配系数来衡量 D心排出量降低使吸入麻醉药血液摄取量增加 E吸入麻醉药绝大部分通过肝脏或肾脏代谢 6.不依赖于肝、肾功能代谢的肌肉松弛药是

A.琥珀胆碱 B.罗库浪铵 C.维库溴铵 D.顺式阿曲库铵 E.潘库懊铵 7.下列静脉麻醉药中,对肾上腺皮质功能有抑制作用的是 A.氯胺酮 B.丙泊酚 C.咪达哗仑 D.依托咪酯 E.硫喷妥钠 8.下列麻醉性镇痛药中,作用时效最短的是 A.吗啡 B.派替啶 C.芬太尼 D.舒芬太尼 E.瑞芬太尼 9.为减少术中知晓的发生率,宜将BIS控制在什么水平 A.低于20 B.20~40 C.40~60 D.60~80 E.80~100 10.可能造成低血压的原因不包括 A.大量失血 B.快速心房颤动 C.手术牵拉内脏 D.深度麻醉 E.静脉注射氯胺酮 三、问答题 1.简述术中低氧血症的常见原因和处理原则。 2.影响肺泡吸人麻醉药药物浓度的因素有哪些? 四、病案分析题 1.患者男性,49岁。餐后2小时摔伤造成上、下肢多处开放性骨折。入院后查体:神志清生命体征平稳,请神经外科、胸外科及普外科联合会诊并行相关检查,无明显颅脑损伤及胸腹脏损伤征象。既往体健,入院各项急诊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拟于全身麻醉下行多发骨折切开复位内同定术。请制订麻醉方案。

麻醉科硬膜外麻醉操作规范

麻醉科硬膜外麻醉操作规范 (总2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连续硬膜外麻醉操作规范 适应症: 1、常用于腹部、腰部、盆腔及下肢的手术。 2、颈部、上肢及胸壁的手术也可在硬膜外腔阻滞下完成。 3、术后镇痛。 禁忌症: 1、不能合作者。 2、穿刺部位有感染者。 3、有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或正在进行抗凝治疗者。 4、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颅内压升高者。 5、严重低血容量及休克者。 麻醉操作前准备: 1、详细了解病人情况,包括手术方式、麻醉选择适应度、手术及麻醉文书的签署情况等,还需向病人询问包括药物过敏史、禁食时间、身体不适情况、有无不良麻醉史等以及对其进行气道的评估。对于不能处理的问题应及时寻求帮助。 2、开放一条及以上快速的静脉通道。给病人行血压、心电图、血氧饱和度监测并并作为基础值记录在麻醉单上。给麻醉机连接螺纹管并检查能否正常使用,确保吸引器和气道通气设备到位。 3、准备药物包括(不限于):阿托品(0.1mg/ml)、麻黄素(5mg/ml)或甲氧明 (0.5mg/ml)、2%利多卡因(5ml)和生理盐水(10ml)各两支、0.75%罗哌卡因15ml(乳腺手术为0.25%罗哌卡因15ml)。麻醉药物应有两人核对后方可使用,玻璃安培药液用砂轮锯瓶口后应用消毒液涂抹锯口。 麻醉操作: 1、打开麻醉穿刺包和加强型硬膜外导管。 2、病人摆左侧卧位,定L2/3椎间隙位置(乳腺手术为T4/5)。 3、以免洗手消毒液行卫生手消毒后再戴无菌手套。 4、以麻醉穿刺包内独立的方盘装消毒液,应避免消毒液接触穿刺物品。

硬膜外麻醉后护理常规

硬膜外麻醉后护理常规 一、平卧6小时,以免术后发生头痛。根据病情给适当卧位。 二、病人如有恶心、呕吐应头测向一边,以免呕吐物吸入呼吸道。 三、禁食6小时,以后按医嘱给饮食。 四、如有头痛、头晕应观察原因,并按医嘱给止痛剂或镇痛剂。 五、术后6——8小时不能排尿者,可针刺中枢、关元、三阴交结合诱尿,必要时导尿。腹部外科一般护理常规 术前准备: 一、执行外科手术前一般常规准备。 二、幽门梗阻者,术前禁食。输液纠正低蛋白血症及水电解质失衡。术前3日,每晚洗胃1次。 三、结肠、直肠、肛管手术者,术前3日改流质饭。并服肠道消炎药物如:新霉素、磺胺药等,服缓泻剂如:番泻叶。术前日晚、术晨清洁灌肠注意出现低血糖反应,必须时给静脉推入50%葡萄糖60毫升。 四、急腹症病人在采取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期间,应观察腹疼程度、范围的变化及有无呕吐、肠型、腹胀等。观察期间禁止用止痛剂,并禁饮食,已确诊者可给止痛剂。 五、术前安胃管。 术后护理: 一、执行外科手术后一般护理常规及麻醉后护理常规。 二、血压平稳6小时后,可采取半卧位。 三、禁饮食。肠蠕动完全恢复后按医嘱给流质;过早进食可引起呕吐或腹胀。 四、注意观察腹部及肺部情况,鼓励病人咳痰及翻身,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五、注意伤口愈合情况,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老人、病重及禁食时间较久者,易影响伤口愈合。如发现有血性液体流出,多提出刀口裂开,应及时通知医生;或及时给予腹部加压包扎。 六、保持胃肠减压通畅,并记录引流量。 七、腹部手术后由于胃肠蠕动受到抑制及腹壁切口疼痛,限制了腹壁肌肉的运动,使直肠内气体不易排出,导致腹胀较重者可针刺、热敷、肛管排气,并保持胃肠减压通畅。 八、鼓励病人早期下床活动,促进伤口愈合,防止肠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

最新麻醉科硬膜外麻醉操作规范

连续硬膜外麻醉操作规范 适应症: 1、常用于腹部、腰部、盆腔及下肢的手术。 2、颈部、上肢及胸壁的手术也可在硬膜外腔阻滞下完成。 3、术后镇痛。 禁忌症: 1、不能合作者。 2、穿刺部位有感染者。 3、有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或正在进行抗凝治疗者。 4、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颅内压升高者。 5、严重低血容量及休克者。 麻醉操作前准备: 1、详细了解病人情况,包括手术方式、麻醉选择适应度、手术及麻醉文书的签署情况等,还需向病人询问包括药物过敏史、禁食时间、身体不适情况、有无不良麻醉史等以及对其进行气道的评估。对于不能处理的问题应及时寻求帮助。 2、开放一条及以上快速的静脉通道。给病人行血压、心电图、血氧饱和度监测并并作为基础值记录在麻醉单上。给麻醉机连接螺纹管并检查能否正常使用,确保吸引器和气道通气设备到位。 3、准备药物包括(不限于):阿托品(0.1mg/ml)、麻黄素(5mg/ml)或甲氧明(0.5mg/ml)、2%利多卡因(5ml)和生理盐水(10ml)各两支、0.75%罗哌卡因15ml(乳腺手术为0.25%罗哌卡因15ml)。麻醉药物应有两人核对后方可使用,玻璃安培药液用砂轮锯瓶口后应用消毒液涂抹锯口。 麻醉操作: 1、打开麻醉穿刺包和加强型硬膜外导管。 2、病人摆左侧卧位,定L2/3椎间隙位置(乳腺手术为T4/5)。 3、以免洗手消毒液行卫生手消毒后再戴无菌手套。 4、以麻醉穿刺包内独立的方盘装消毒液,应避免消毒液接触穿刺物品。 5、消毒范围应是上至肩胛下角,下至尾锥(胸段上至后发际线,下至肋弓下缘),两侧至腋后线,消毒次数应大于3次。消毒后铺无菌孔巾。 6、消毒后用注射器接过滤器抽吸利多卡因和生理盐水,分别放置穿刺盘不同格内。

硬膜外麻醉操作规程

李茂兵 Maobing Li 浙江省建德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浙江311600 Department of Anesthesia , Jiand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 Zhejiang 311611 对于符合硬膜外麻醉(以下简称硬麻)适应症的患者,麻醉科医生总希望麻醉效果最好,患者感到最舒适,而麻醉并发症最少。 影响硬麻效果的主要因素为穿刺点的选择以及局麻药的容积和剂量;病人的体位、药液的种类、药液的重力作用、注药的速率以及置管的方向和方式在临床上也可观察到一些影响[1];穿刺路径、穿刺针头斜面方向以及穿刺次数的多少则影响到穿刺的损伤程度;另外,适时适量的静脉辅助用药则可让患者感到更舒适 本文试图探讨如何使硬麻主要操作步骤达到最优化的程度。 一、 开放静脉输液通道,作好急救准备 二、 体位 硬麻的常用体位是侧卧位。孕妇硬麻一律取左侧卧位,因其妊辰子宫在不同程度右旋。麻醉试验剂量一般是在硬麻穿刺成功后仍保持侧卧位时注入的,考虑到药液的重力影响,若是身体一侧部位的手术,摆麻醉体位时,手术侧应在下方,如阑尾切除术的麻醉体位应取右侧卧位。高位硬麻应取左侧卧位,因为医生持针穿刺时,左侧卧位比右侧卧位要相对顺手。 在手术开始前可通过调整体位来阻滞平面若为左(或右)侧手术,则将体位调治左(或右)斜位;或阻滞平面低(或高)与手术部位,可视情况追加局麻药后将体位调至头低脚高(或头高脚低)位。这同样是利用了局麻药的重力作用。 三、 穿刺点的选择 以手术部位的中心为依据,根据脊神经的体表分布规律,选择相适应的脊椎间隙进行穿刺。 四、 无菌术 硬膜外腔严防感染,硬麻严格执行无菌原则。例如,医生的有菌部位和有菌物品不越过麻醉包上方;消毒范围以穿刺点为中心,半径至少15cm;消毒钳尾端应高于头端,防止消毒液回流;还要常规铺无菌巾等。

硬膜外麻醉术后一定需要去枕平卧吗

硬膜外麻醉术后一定需要去枕平卧吗? 临床上,凡硬膜外麻醉送返病房后常规嘱其去枕平卧6小时,这有没有必要?我们就此分析一下,让大家对此有所了解。术后头痛是腰麻的常见并发症,而术后去枕平卧6小时,目的是尽量避免可能发生的头痛。硬膜外麻醉也会产生这种并发症吗?对此,我们要了解一些基本知识。 硬膜外麻醉是将药物注入硬脊膜外间隙而产生麻醉效应的一 种方法。由于硬脊膜上达枕骨大孔,并在该处于枕骨大孔上骨膜融合,即硬膜外间隙在枕骨大孔处是闭合的,与颅内不直接相通。我们常规麻醉药物注入硬膜外间隙后不可能直接进入蛛网膜下腔,不影响脑脊液量及压力。从解剖及生理上分析,硬膜外麻醉术后不会发生头痛,头胀等并发症。 但是也许有人担心,觉得硬膜外麻醉术后病人血压会降低,怕睡枕头会影响血压。其实这种担心的根据是不足的。硬脊膜外麻醉,特别是一些高位硬膜外麻醉,可使内脏神经麻痹,腹腔内血管扩张,血液瘀滞,血压下降而有波动。如血容量不足,酸硷平衡紊乱或心功能差者则心输出量降低,血压下降较为明显。而这些变化在回病房时基本恢复正常或已处于代偿阶段,此时去枕与否不会影响血压、脉搏的改变。但如有血容量不足及其它原因而引起的低血压,不论去枕与否均可发生。

实际上,手术后恰当的卧位,不仅有利于治疗,也可减轻某些病人的症状。睡枕平卧是大多数人习惯的舒适卧姿。如无其他特殊要求,术后可给予睡枕。这既可减轻病人对疾病的恐惧心理,也消除了家属对此的紧张担心情绪。 《中国麻醉与疼痛》曾有一篇文章,就硬膜外麻醉术后去枕与否进行过对比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去枕与否,对硬膜外麻醉术后血压,呼吸,脉搏及术后头痛头晕发生的影响,均无显著差异。徐世元教授也曾在丁香园网上答疑中说,“从麻醉专业角度来说,…硬膜外麻醉术后去枕平卧六小时?此做法没有必要,但护理常规如此要求则任其便。…腰硬联合?后去枕平卧六小时还是有必要的,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并发症。” 如需要硬膜外麻醉联合静脉镇静、镇痛药物强化等手术结束时,病人虽然意识清醒,但可能处于嗜睡状态,说明静脉药物还有一定量的残余。这时建议去枕平卧,以保证良好的通气,必要时还可吸氧;如病人返回病房后出现恶心呕吐,也建议病人去枕平卧,呕吐时尽量侧头位,有利呕吐物的流出,防止误吸。 总结,单纯就硬膜外麻醉的手术而言,如术后病人返回病房时情况稳定,没必要去枕平卧。但如果硬膜外麻醉时出现穿透硬脊膜的情况,则必须去枕平卧了,并最好坚持1-2天,并尽量补足液体,具体可咨询麻醉医生。各种麻醉方式应该补充多少基础量?另外如果病房有特别要求,则按病房自己护理常规处理。

麻醉学高级职称题-麻醉深度判断

麻醉学高级职称题-麻醉深度判断 1、下列哪种情况下临床体征类似浅麻醉() A.高碳酸血症 B.低氧 C.甲亢 D.嗜铬细胞瘤或类癌 E.以上均是 2、下列哪项与手术刺激相关() A.额肌电 B.中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 C.食管下段收缩性 D.皮肤电阻 E.脑电图 3、以眼征判断麻醉深度应除外() A.流泪 B.眼裂大小 C.瞳孔大小 D.眼球运动 E.眼睑反射

4、下列哪项不属于伤害性刺激所致的自主反应() A.体动反应 B.催汗反应 C.血压反应 D.心率反应 E.内分泌反应 5、下列哪项不是Guedel的经典的乙醚麻醉分期() A.痛觉消失期 B.谵妄期 C.外科期 D.超外科期 E.延髓麻痹期 6、随麻醉加深中潜伏期诱发电位可发生什么变化() A.波幅降低、潜伏期不变 B.波幅增高、潜伏期不变 C.波幅增高、潜伏期延长 D.波幅降低、潜伏期延长 E.波幅不变、潜伏期延长

7、下列哪种电生理指标反映未用肌松药者麻醉出现过浅效果较好() A.脑电图 B.额肌电 C.食管下段括约肌收缩性 D.指端容积描记图 E.以上均是 8、按意识消失程度区分全麻深度未解决的问题为() A.不能同步监测 B.只能靠术后调查 C.与意识相关神经电生理指标界值耒确定 D.不同麻醉药抑制意识的效能未知 E.以上均是 9、EvansPRST评分包括() A.血压、心率、出汗、流泪 B.血压、心率、出汗、体动 C.血压、心率、流泪、瞳孔 D.血压、体动、出汗、流泪 E.血压、瞳孔、出汗、流泪

10、全身麻醉意识消失顺序() A.外显记忆、内隐记忆、指令反应 B.指令反应、内隐记忆、外显记忆 C.外显记忆、指令反应、内隐记忆 D.内隐记忆、外显记忆、指令反应 E.内隐记忆、指令反应、外显记忆 11、目前在监测全麻深度上的观点是() A.意识是全或无的,全麻无深度 B.无意识无疼痛也就达到了麻醉深度 C.一种与意识、镇痛、肌松及应激反应均相关的指标 D.多项指标监测综合判断 E.以上均不是 12、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本质区别是() A.在提取阶段,内隐记忆无意识参与,外显记忆有意识参与 B.在识记阶段,内隐记忆有意识参与,外显记忆无意识参与 C.在识记阶段,内隐记忆无意识参与,外显记忆有意识参与 D.在提取阶段,内隐记忆有意识参与,外显记忆无意识参与 E.以上均是 13、按意识区分全麻深度分几个阶段()

硬膜外麻醉并发症

脊麻与硬膜外麻醉的神经并发症 硬膜外麻醉的神经并发症是指因这类麻醉后引起脊髓、神经根(前根或后根)或外周神经干的损害以及脑脊液压力变化所产生的感觉与运动功能障碍。 解剖生理与病理基础 脊髓由中央灰质与周围白质所组成,灰质含有细胞及神经纤维,白质只含有神经纤维,灰质前角含有大的运动神经细胞,它支配躯干、四肢所有的随意肌,后角含有较小的神经细胞,它与感觉及脊髓反射有关,灰质的中央侧角有自主神经功能,在腰部为交感,骶部为副交感。每一脊髓节段的白质均为灰质分三对柱状物,即前柱、侧柱与后柱,发自大脑及皮质下(纹状体和前缝核)传导运动冲动的纤维进入前柱或侧柱,传导感觉的纤维在下一节段横越脊髓而进入侧柱或后柱,因此,前柱为运动纤维,后柱为感觉纤维,侧柱则两者兼有。脊髓节段的损害能产生各种不同的生果,前角受损即产生下运动神经元综合症,其特征为相应肌肉的弛缓性瘫痪,伴有节段反射消失,瘫痪的肌肉明显萎缩。骶部前角受损则大小便失禁。若损害仅限于前柱白质(局部动脉血栓形成),在血运阻塞平面以下脊髓所支配的骨骼肌发生瘫痪,因中枢对脊髓细胞有调节作用,故损害部位以下由于未受损脊髓的释放作用而增强了节段反射弧的活动,即深腱反射亢进及肌张力增加,造成痉挛性瘫痪,大小便潴留,这些征候形成了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后角与后柱病变,损害相应体区的外周感觉通路,引起感觉迟钝与反射活动减弱,有些本体感觉仍可通过侧柱传导(脊髓空洞症)。侧柱损害罕见,若受损可产生上运动神经元合并感觉缺失的综合症。中央灰质破坏通常与整个脊髓节段被侵犯有关,可发生于硬膜外血肿、脓肿或肿瘤的压迫。胸段脊髓中央部的广泛损害可导致血管运动功能障碍,出现体位性低血压,皮温变化与出汗。脊神经根的损害表现为:前根受损产生下运动神经元综合症,即肌力减弱或丧失,反射消失,肌肉萎缩与松弛。后根受损产生疼痛、感觉迟钝、皮肤麻木或反射性痉挛。另外,脊髓的血液供应特点与硬膜外麻醉的神经并发症也有密切关系。脊髓的血液供应较差,从颅内椎动脉发出的一条前脊髓动脉和两条后脊髓动脉十分细长,这些血管沿脊髓全长走行,随长度增加,血管内压力迅速减低。前脊髓动脉供血于脊髓前2/3区域,后脊髓动脉供应脊髓后1/3区域。前脊髓动脉发生病变表现为运动功能障碍,称为前脊髓动脉综合征。单纯损伤后脊髓动脉则表现为感觉障碍,多为感觉分离(后柱破坏平面以下深感觉失。而痛温觉存在)及整个损害平面麻木,皮肤反射与腱反射消失,称为脊髓后动脉综合征。由于脊髓前、后动脉的血液供应不足,必须依靠根动脉加强,但根动脉细小,多数只供应于神经根,能进入脊髓者只有数条,最粗者为大根动脉,它从胸6~腰3的左侧进入椎间孔者占78%,脊髓血液的25%~50%由该动脉供应,在左侧椎旁做广泛剥离术时可能损伤该动脉。 发病原因与表现 脊麻与硬膜外麻醉的神经并发症发生率很低,但其后果很严重,可造成瘫痪或死亡。

硬膜外穿刺标准操作规程

硬膜外穿刺标准操作规程 发表时间:2008-11-10 13:36:22 浏览人次:591 规程: 1、根据不同情况选择硬膜外阻滞麻醉方式。 2、采取坐位,侧卧位,俯卧位。 3、以侧卧位穿刺为例:首先,取右侧卧位,嘱病人双腿屈曲,双手环抱膝盖,同时头向下微屈。确认拟阻滞水平的解剖标志。然后用消毒海绵蘸聚维酮碘或类似溶液消毒穿刺区域三遍。消毒时应从穿刺点开始,呈圆周状向外擦拭。用无菌洞巾覆盖消毒区域。用小号针头抽取局麻药,在选定间隙做皮丘,然后 4、伸直膝关节,将髌战推向外侧,在髌战外上方与股战外髁交界的间隙处,做一小切口,用灌注吸引针行膝关节穿刺,针头进入到髌战下方,确定针在关节腔内,向膝关节内注入60-100ml生理盐水后,将针头与悬吊2.5-3米高度的装有生理盐水滴瓶的乳胶管相连接,将膝关节囊内充满生理盐水。 5、取前外侧入路屈曲膝40-50度,在胫战平台上方一横指宽,髌韧带外侧作一小切口。用进出水套筒按好镜头套针,向股战髁间窝方向进行穿刺,待有盐水由套筒流出后,即更换圆头套针插入套筒内,将膝关节伸直,在髌战下方与股战滑车沟之间,插到髌上囊内。在套筒接头处连接吸引皮管,这样膝关节腔内的入水及出水管道均已连接好,形成灌注吸引系统,将吸引接头关闭。 6、套筒的圆头套针拔出,立即将10°或25°关节镜插入套筒,锁固妥当,防止关节镜滑出损坏。连接好关节镜光源系统。如采用电视屏幕观察,则在关节镜目镜处连接电视摄影头。 7、关节镜检查应按一定程序检查,即便于操作也避免遗滑病变。一般检查顺序为髌上囊,膝内侧间隙、髁间切迹、膝外侧间隙、髌上囊。 7.1、髌上囊检查灌注扩张髌上囊,由髌上囊内侧向外移动关节镜,按顺序检查髌上囊的内侧壁、顶部、底面、外侧壁。将关节镜放回股战滑车沟部位,然后将关节镜向后缓慢拔出,关节镜倾斜面朝向髌战,直到看见髌战上缘为止,手指轻敲髌战,可看髌战上下移动,手指向内外侧推动髌战即可观察髌战底面各部分。转动关节镜使物镜倾斜面向股战部分,可观察到股战滑车部分的软战面。 7.2、膝内侧间隙检查检查髌股关节后,直视下沿股战内髁关节面的上缘,将关节镜向内侧移动,待关节镜移到股战髁内侧面时,逐步屈曲膝关节。将套筒贴于股战内髁内侧战面上,逐步向前推进,此时即可看到膝关节内侧沟。轻轻将关节镜撤回一些,看到股战内髁的关节面,向外移动关节镜,即达股战髁与胫战平台间隙,将膝关节半屈曲,外旋外展小腿,使膝内侧关节间隙增宽,此时可见半月板前角及体部。常遇到的困难为髌前脂肪垫挡着关节镜视野,防碍观察。可由髌内侧入路插入探针,将脂肪垫压开或将关节镜后撤后再插入。观察半月板后角时,则需外旋膝关节,逐步伸直小腿并用力外翻膝部。将关节镜轻柔插入关节间隙,可见内侧半月板后角及在胫战上的附着点。外旋膝关节时,内侧半月板内缘向内稍突起,内缘变直。外展膝部则内侧半月板弯曲。屈曲角度以0~20°较易观察内侧半月板后角。观察内侧半月板后,将关节镜移向髁间切迹。

全身麻醉方法

全身麻醉方法 全身麻醉药物经呼吸道吸入、经静脉或肌内注射进入体内,产生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临床表现为神志消失、全身痛觉消失、遗忘、反射抑制和骨骼肌松弛,称为全身麻醉。这种抑制是完全可逆的,当药物被代谢或从体内排除后,病人的神志及各种反射逐渐恢复。 一、全身麻醉的诱导 全身麻醉的诱导是指病人接受全麻药物后,由清醒状态到神志消失,并进入全麻状态后进行气管内插管这一阶段,称为全身麻醉诱导期。 【全麻诱导前的准备】 1、核对病人的姓名、年龄、病房和手术名称。 2、询问病人是否禁食、取下义齿。 3、接好麻醉机电源、气源,并检查麻醉机及呼吸器功能是否正常。 4、检查气管插管用具,包括面罩、口咽通气道、喉镜、气管导管及管芯、牙垫、呼吸器及吸痰管等。

5、连接血压计、心电图和SpO2,并测定血压和心率的基础值。 6、开放静脉通路、开放胃肠减压管。 【全麻诱导方法】 1、吸入诱导法:除应用于小儿外科外,现很少使用,有时以面罩吸入诱导。将麻醉面罩扣于病人的口鼻部,开启麻醉药蒸发器并逐渐增加吸入浓度以使病人意识消失并进入麻醉状态。 2、静脉诱导法:先以面罩吸入纯氧2-3分钟;将选择的静脉麻醉药从静脉缓慢注入,同时严密监测病人的意识、循环和呼吸的变化;待病人神志消失后再注入肌松药;病人的呼吸受抑制或停止时,应用麻醉面罩进行人工呼吸;然后进行气管内插管。插管成功后立即与麻醉机相连接,进行机械通气。 二、全身麻醉的维持 全身麻醉的维持期主要任务是维持适当的麻醉深度以满足手术的要求,消除各种不良反射,调控病人的生理功能以保

证循环和呼吸等功能的稳定。 1、吸入全身麻醉维持 经呼吸道吸入一定浓度的吸入麻醉药,以维持适当的麻醉深度。 (1)目前临床上常将N2O 02-挥发性麻醉药合用维持麻醉。N2O的吸入浓度应低于70%,挥发性麻醉药的吸入浓度可根据需要调节,需要肌肉松弛可加用肌松药。 (2)吸入N2O时,应监测吸入氧浓度或脉搏氧饱和度SpO2,吸入氧浓度不低于30%。麻醉结束停止吸入N2O后,应吸入纯氧5-10min。 (3)挥发性麻醉药应采用专用的蒸发器以控制其吸入浓度。有条件者可监测吸入麻醉药浓度。 2、静脉麻醉药维持 经静脉给药维持适当的麻醉深度。静脉给药方法有单次、分次和连续注入法三种,应根据手术需要和不同的静脉麻醉药的药理特性来选择给药方法。单一的静脉全麻药适用于全身麻醉的诱导和短小手术,而对复杂或时间长的手术,多选择

硬膜外麻醉穿刺深度与麻醉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硬膜外麻醉穿刺深度与麻醉效果。方法:硬膜外麻醉手术400例,A 组(160例)常规硬膜外穿刺置管操作,B组(240例)常规麻醉操作,硬膜外穿刺针进入硬外腔指征确切时,再进入2~4mm后置麻醉导管。结果:A组麻醉满意率37.5%,B组80%以上。结论:硬外腔穿刺针进入硬外腔的深度直接影响麻醉效果,熟练掌握穿刺技术及技巧,可使硬膜外麻醉达到良好的镇痛及肌肉松弛作用。 【关键词】硬膜外麻醉穿刺针深度麻醉效果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选择硬膜外麻醉手术400例,其中腹部手术300例(胆囊切除术100例、阑尾切除术100例、子宫切除术100例),下肢手术100例,均为股骨干内固定术;男210例,女190例;年龄20~60岁,体重50~70kg,ASAⅠ~Ⅱ级。所有病例筛选均无硬膜外麻醉禁忌证,随机分为两组,A组160例、B组240例,2%利多卡因,术前常规半小时肌注阿托品0.5mg、安定10mg。 方法:A组160例(胆囊切除50例、阑尾切除20例、子宫切除30例、股骨干固定60例),麻醉穿刺点选择相应部位,常规硬膜外穿刺置管操作;穿刺针进入硬膜外腔指征:落空感明显、有负压、气泡溢出、注射空气无阻力,立即停止进针,置入麻醉导管。B组240例(胆囊切除50例、阑尾切除80例、子宫切除70例、股骨干固定40例)常规麻醉操作,硬膜外穿刺针进入硬外腔指征确切时,特别是注射空气2~3ml无阻力后,再进入2~4mm后置麻醉导管。 两组都是穿刺成功后向头侧置管3~4cm,平卧后先以导管注入2%利多因3~5ml,5分钟后出现麻醉平面,无不良反应,分次注入1.5%~2%利多卡因6~8ml,观察麻醉效果如下。 结果 A组麻醉效果良好60例、阻滞不全60例、重新穿刺20例、改全麻20例,其中阻滞不全的60例中因为内脏迷走神经阻滞不佳,病人有明显的牵拉反应,出现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等,均需应用麻醉辅助药:氟芬合剂或度非合剂等,麻醉满意率37.5%。B组麻醉效果良好180例、阻滞不全10例、重新穿刺10例、改全麻20例(手术需要),麻醉操作方法80%以上效果很满意,镇痛良好,肌松满意,几乎无内脏牵拉反应,术中基本不需要应用麻醉辅助药,似有“硬外麻醉全麻效果”之称。 讨论 硬膜外间隙是一个潜在腔隙,其内充满脂肪、血管及淋巴管。对照组A组硬外穿刺针刚好进入硬外腔,虽置管顺利,但是由于硬外腔的特殊结构,影响局麻药在硬膜外腔的扩散,药物被局部组织吸收,出现斑块状麻醉,有一种可能是硬外导管延硬外腔侧壁进入,因硬外腔又有许多隔膜或脂肪颗粒,致导管置入时有可能偏向一侧椎间孔,出现麻醉平面的左右分布不均衡,导致单侧麻醉,这势必影响最终的麻醉效果。还有一种可能是穿刺针斜面一半在硬膜外腔,仍有一半在黄韧带内,从而引起阻滞效果欠佳。B组此种操作方法穿刺针进入硬

硬膜外麻醉操作规范

硬膜外麻醉操作规范 一、开放静脉输液通道,作好急救准备 二、体位 硬麻的常用体位是侧卧位。孕妇硬麻一律取左侧卧位,因其妊娠子宫在不同程度右旋。麻醉试验剂量一般是在硬麻穿刺成功后仍保持侧卧位时注入的,考虑到药液的重力影响,若是身体一侧部位的手术,摆麻醉体位时,手术侧应在下方,如阑尾切除术的麻醉体位应取右侧卧位。高位硬麻应取左侧卧位,因为医生持针穿刺时,左侧卧位比右侧卧位要相对顺手。 三、穿刺点的选择 以手术部位的中心为依据,根据脊神经的体表分布规律,选择相适应的脊椎间隙进行穿刺。 四、无菌术 硬膜外腔严防感染,硬麻严格执行无菌原则,消毒范围以穿刺点为中心,半径至少15cm;消毒钳尾端应高于头端,防止消毒液回流;还要常规铺无菌巾等。五、穿刺路径 硬麻按穿刺路径分为正中法、侧入法和正中旁法。正中法对韧带的损伤相对大一些,故应尽量采用后两种方法。穿刺前可估计患者适合何种穿刺路径,尽量减少因更换穿刺路径及穿刺点而引起的组织损伤。 六、穿刺针头斜面方向 该因素易被忽略,但他对麻醉后腰痛确有一定影响。穿刺针头斜面在最初穿刺的2~3cm内与身体纵轴平行,估计到达黄韧带时将穿刺针旋转90°至斜面与身体纵轴垂直,这样即可减少穿刺针对组织的切割伤,又可在随后的穿刺中体会到穿过黄韧带的突破落空感。需要注意的是,不可在到达硬膜外腔后才旋转穿刺针,因为此时穿刺针可能已顶住硬膜,针体旋转可能刺破硬膜。 七、判断硬膜外腔的方法 阻力消失法是判断穿刺针到达硬膜外腔的最主要的方法,另外还有负压法、正压法。每种方法都无特意性,符合的指征越多,穿刺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 阻力消失包括两层含义:①穿刺针穿过黄韧带时有突破落空感;②用玻璃注射器注入气水混合液时几乎感觉不到阻力。注意,硬膜外腔以少注入空气为宜,因

麻醉深度监测

临床麻醉深度监测进展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麻醉科外科ICU 秦再生 围术期临床麻醉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为手术患者提供无痛、安全、良好的手术条件。麻醉医生根据各种监护仪器反馈信息分析,综合判断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并加以的调整和干预,使之保持在正常或接近正常的生理状态。临床麻醉中由于缺乏可靠的监测手段监测麻醉深度,同时”合适的麻醉深度”的标准也难以确定,使得患者有可能在术中存在知晓、疼痛、应激反应过强等现象,给患者带来身体精神心理上的创伤,同时,这类的麻醉质量投诉索赔也日渐增多,给患者、医生、社会增加了不必要的痛苦和负担。因此,麻醉深度的监测一直是临床麻醉医生关注的问题,且愈来愈受到重视。 一、麻醉和麻醉深度 麻醉 麻醉的定义随着麻醉学的发展而不断变化,1846年Oliver Wendell Holmes首先使用麻醉一词,其定义为:患者对外科手术创伤不能感知的状态。1957年Woodbiridge将麻醉分为四种成份:感觉阻滞,运动阻滞,心血管呼吸和消化系统的反射阻滞,以及精神阻滞(意识消失) 。1986年Pinsker将麻醉分为三种成份:瘫痪无意识和应激反应降低,凡能可逆的作用于这三种成份的药物均可用于麻醉。1987年Prys-Roberts对麻醉的概念提出了独特的见解,认为麻醉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对意识和伤害性刺激反应的抑制。1990年Stanski认为麻醉是对伤害性刺激的无反应和无回忆,不包括麻痹和意识存在下的无痛。由此可见麻醉定义的完善是随着所用药物的不同而不断演化的,现代麻醉已不可能有一个简单一致的麻醉定义。 麻醉深度 何谓麻醉深度?如何正确判断麻醉深度?从1846年Morton医师公开示范乙醚麻醉获得成功以来一直深受临床关注,对其正确内涵的定义也始终颇有争议。1847年Plomley首先提出麻醉深度的概念,并将麻醉深度分为三期:陶醉、兴奋(有或无意识)和较深的麻醉。同年snow将乙醚麻醉分为五级,现在教科书上描述的乙醚麻醉分期是Guedel于1937年发表的,称为经典麻醉分期,它奠定了麻醉深度的理论基础。1954年Artusio将经典乙醚麻醉分期的第一期扩展为三级,第一级无记忆缺失和镇痛;第二级完全记忆缺失和部分镇痛;第三级完全无记忆和无痛,但对语言刺激有反应,基本无反射抑制。随着1942年肌松药的出现和麻醉中控制呼吸技术的实施,乙醚麻醉分期在临床上的实用价值明显降低甚至不存在。Prys-Roberts认为麻醉是药物诱导的无意识状态,意识一旦消失,也就没有疼痛,而意识消失是全或无的现象,故不存在深度。目前所存在的问题是迫切需要一种可靠的指标来判断麻醉是否合适,从临床角度看,合适的标准应该是术中无感知、无知晓、术后无回忆,然而,这些都是针对意识而言的,并没有包括血流动力学的反应等。在没有伤害性刺激的前提下,绝大多数麻醉状态都是过深

硬膜外麻醉后护理常规

、平卧6小时,以免术后发生头痛。根据病情给适当卧位。 二、病人如有恶心、呕吐应头测向一边,以免呕吐物吸入呼吸道。 三、禁食6小时,以后按医嘱给饮食。 四、如有头痛、头晕应观察原因,并按医嘱给止痛剂或镇痛剂。 五、术后6——8小时不能排尿者,可针刺中枢、尖元、三阴交结合诱尿, 导尿。 腹部外科一般护理常规 术前准备: 一、 执行外科手术前一般常规准备。 二、 幽门梗阻者,术前禁食。输液纠正低蛋白血症及水电解质失衡。术前 日,每晚洗胃1次。 三、 结肠、直肠、肛管手术者,术前3日改流质饭。并服肠道消炎药物如 素、磺胺药等,服缓泻剂如:番泻叶。术前日晚、术晨清洁灌肠注意 出现低血糖反应,必须时给静脉推入50%葡萄糖60毫升。 四、 急腹症病人在采取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期间,应观察腹疼程度、 范围的变化及有无呕吐、肠型、腹胀等。观察期间禁止用止痛剂,并禁饮 食,已确诊者可给止痛剂。 五、 术前安胃管。 术后护理: 一、 执行外科手术后一般护理常规及麻醉后护理常规。 二、 血压平稳6小时后,可采取半卧位。 三、禁饮食。肠蠕动完全恢复后按医嘱给流质;过早进食可引起呕吐或腹 必要时 3 :新霉

四、注意观察腹部及肺部情况,鼓励病人咳痰及翻身,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五、注意伤口愈合情况,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老人、病重及禁食时间较久者,易影响伤口愈合。如发现有血性液体流出,多提出刀口裂开,应及时通知医生;或及时给予腹部加压包扎。 六、保持胃肠减压通畅,并记录引流量。 七、腹部手术后由于胃肠蠕动受到抑制及腹壁切口疼痛,限制了腹壁肌肉的运动,使直肠内气体不易排出,导致腹胀较重者可针刺、热敷、肛管排气,并保持胃肠减压通畅。 八、鼓励病人早期下床活动,促进伤口愈合,防止肠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 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硬膜外麻醉失败后麻醉选择及术后头痛的预防

硬膜外麻醉失败后麻醉选择及术后头痛的预防 作者:蔡团序作者单位:214207江苏宜兴市十里牌医院 【关键词】硬膜外麻醉麻醉选择术后头痛预防 在临床麻醉工作中施行硬膜外间隙穿刺时刺破硬膜并不少见,目前国内刺破硬膜发生率为0.25%~0.6%,由于穿刺针较粗,穿破硬膜后头痛发生率较脊麻高,为30%~76.5%[1]。刺破硬膜后麻醉医生需要做两方面工作:①重新选择麻醉方法;②预防术后头痛发生。通常麻醉多选择全身麻醉,术后采取去枕早卧休息,镇痛药预防头痛。我科自2005年以来采用以下处理措施:麻醉选择L3~4腰硬联合麻醉(CSEA),术后留置硬膜外导管,硬膜外腔注药预防头痛发生。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收治硬膜刺破致硬膜外麻醉失败37例,其中阑尾切除术24例(穿刺点T11~12)、腹股沟斜疝无张力修补术13例(L1~4),男28例,女9例,ASAⅠ~Ⅱ级,年龄19~74岁。 方法:麻醉选择L3~4穿刺腰硬联合麻醉,用药0.5%布比卡因2.5~3ml,调整注药速度使麻醉平面控制在T6以下,术后保留硬膜外导管,硬膜外腔注射0.9%生理盐水20ml、地塞米松5ml、吗啡1mg,每晚1次,连续应用3天。 观察头痛发生率、严重程度、持续时间:①轻度头痛:坐起时稍感头痛或颈部不适,平卧后症状消失;②中度头痛:坐起时头痛剧烈,卧位时减轻或消失,患者能耐受,不用镇痛药;③重度头痛:头痛剧烈,卧位时不能改善,需要用镇痛药方能缓解。 麻醉效果:①Ⅰ级:麻醉完善、无痛、安静,肌松良好;②Ⅱ级:麻醉欠完善,有轻度疼痛,肌松欠佳,有内脏牵拉反应,需要辅助用药。③Ⅲ级:麻醉不完善,疼痛明显,或肌松较差,辅助用药后情况改善,尚能完成手术;④Ⅳ级:改用其他麻醉方法。 结果 CSEA麻醉优良率97.3%,能很好地满足外科的手术要求。轻度头痛5例(13.5%),中度头痛2例(5.4%)。术后头痛发生率明显降低(18.9%),且症状轻,持续时间短。 麻醉优良率:Ⅰ(优)级30例(81.1%)例,Ⅱ(良)级6例(16.2%),Ⅲ级1例(2.7%)。 讨论 硬膜外麻醉将局麻药注入硬膜外腔,阻滞脊神经根,暂时使其支配区域产生麻痹。硬膜外腔不与颅腔相通,药液不扩散到脑组织。硬膜外麻醉所需的剂量比蛛网膜下隙麻醉大5~10倍,如不慎将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隙,可引起全身脊髓麻醉、呼吸和心跳停止。局麻药中加入适量的adrenaline后,可减慢其吸收和延长作用时间。硬膜外麻醉失败后改变麻醉方法需要向手术病人说明,重新签麻醉协议书,可能会引起手术病人或家人误解。另外,全身麻醉无形中要增加手术费用,增加病人经济负担;选择腰硬联合麻醉与硬膜外麻醉同属椎管内麻醉,不需要重新签麻醉协议书,腰硬联合麻醉麻醉效果优良率高、经济,能满足手术要求。另外,手术后可以通过留置的硬膜外导管施行硬膜外间隙注药,预防术后头痛发生。 硬膜外穿刺针较粗,一旦刺破硬脊膜、脑脊液外漏较多较快,颅压降低,明显,脑脊液对脑组织的“衬垫作用”降低引起低压性头痛,通常采用去枕、平卧、休息、输液、镇静药防治头痛但效果欠佳。本组病例采用硬膜外腔注药的方法,增加硬膜外腔压力,间接增加颅内压,减轻颅神经的水肿,能明显降低术后头痛发生率,而且能减轻头痛程度,缩短头痛持续时间。从本组病例研究说明,通过硬膜外腔注入生理盐水、地塞米松、吗啡,防治术后疼痛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1 刘俊杰,赵俊主,等.现代麻醉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647-650.

硬膜外麻醉

硬膜外麻醉(epidural anaesthesia) 专业名称 硬膜外间隙阻滞麻醉 即将局麻药注入硬膜外腔,阻滞脊神经根,暂时使其支配区域产生麻痹,称为硬膜外间隙阻滞麻醉,简称为硬膜外阻滞。 根据给药的方式可分为单次法和连续法。根据穿刺部位可分为高位、中位、低位及骶管阻滞。 适应征与禁忌征 适应征:理论上讲,硬膜外阻滞可用于除头部以外的任何手术。但从安全角度考虑,硬膜外阻滞主要用于腹部及以下的手术,包括泌尿、妇产及下肢手术。颈部、上肢及胸部虽可应用,但管理复杂。高位硬膜外主要用于术后镇痛或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以减少全麻药的用量。此外,凡适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的手术,同样可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此外还用于术后镇痛。 禁忌征:1、低血容量、休克病人;2、穿刺部位感染或者菌血症可致硬膜外感染者;3、低凝状态,近期使用抗凝药物未停用足够长时间者;4、穿刺部位术后、外伤、畸形者,腰背部疼痛在麻醉后可能加重者;5、患者及家属有顾虑者;6、精神病、严重神经官能症以及小儿等不合作病人。 穿刺技术 1、为了防治全脊麻,须备好气管插管装置,给氧设备及其他急救用品。 2、严格消毒。 3、穿刺体位有侧卧位及坐位两种,临床上主要采用侧卧位。穿刺点应根据手术部位选定,一般取支配手术范围中央的相应棘突间

隙。通常上肢穿刺点在胸3~4棘突间隙,上腹部手术在胸8~10棘突间隙,中腹部手术在胸9~11棘突间隙,下腹部手术在胸12至腰2棘突间隙,下肢手术在腰3~4棘突间隙,会阴部手术在腰4~5间隙,也可用骶管麻醉。确定棘突间隙,一般参考体表解剖标志。如颈部明显突出的棘突,为颈下棘突;两侧肩胛岗联线交于胸3棘突;两侧肩胛下角联线交于胸7棘突;两侧髂嵴最高点联线交于腰4棘突或腰3~4棘突间隙。 4、硬膜外间隙穿刺术有直入法和旁入法两种。颈椎、胸椎上段及腰椎的棘突相互平行,多主张用直入法;胸椎的中下段棘突呈叠瓦状,间隙狭窄,穿刺困难时可用旁入法。老年人棘上韧带钙化、脊柱弯曲受限制者,一般宜用旁入法。 5、负压实验可用悬滴法,不推荐使用注射空气判断是否进入硬膜外腔隙。 常用药物 用于硬膜外阻滞的局麻药应该具备弥散性强、穿透性强、毒性小,且起效时间短,维持时间长等特点。目前常用的局麻药有利多卡因、罗哌卡因及布比卡因。若无禁忌证,椎管内阻滞的局麻药中可添加肾上腺素(浓度不超过5μg/ml),以延长局麻药的作用时间、减少局麻药的吸收、强化镇痛效果以及作为局麻药误入血管的指示剂。 硬膜外阻滞的管理 (一)影响阻滞平面的因素 1. 药物容量和注射速度容量愈大,注速愈快,阻滞范围愈广,反之,则阻滞范围窄,但临床实践证明,快速注药对扩大阻滞范围的作用有限。 2. 导管的位置和方向导管向头侧时,药物易向头侧扩散;向尾侧时,则可多向尾侧扩散1~2个节段,但仍以向头侧扩散为主。如果导管偏于一侧,可出现单侧麻醉,偶尔导管迷入椎间孔,则只能阻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