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父母恩重经变相的详细讲解

来,大家请跟我到中间来,后面的朋友请跟上,来看一下中国的家庭画卷,这里充满了人间的爱。现在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父母恩重经变像》。什么叫经变像呢?就是指把经文的内容变成图像。《父母恩重经》这本经书其实本来就是中国所造。它的名字有好几个,有叫《父母恩重难报经》《难报父母恩重经》的,虽说名字不同,但他们的内容都大同小异,总体来说就是爸爸妈妈哺育我们很辛苦,父母给我们的恩重比山高比海深,我们一辈子都很难报其万分之一。

这组像是宝顶山造像反映生活气息和中国伦理的重要龛窟,它的出现是中国哲学史上儒佛道三教经过长期斗争长期融合的结果。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边看边理解这组造像,我先为大家介绍一下这幅造像由来的背景。佛教主张轮回说,正如我们刚才所看到的六道轮回像一样。按照轮回说,就导致了一个结论。众生互为父子,老子和儿子轮回坐庄,只是来到人间的时间不同;妈妈与儿子的关系谈得更为刻薄,犹如瓶内装东西,东西一旦从瓶内出来,瓶是瓶,物是物,也就是说妈妈怀胎十月生下宝宝后,妈妈是妈妈,宝宝是宝宝,各自管各自的,十分不讲孝道;并且还说家就是火坑,想要跳出火坑,以求解脱,就得出家。这样一套理论大家听了是不是也相当不赞同呢?我们中国人深受儒家和道家思想的熏陶,认为在家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父母享有天伦之乐也是理所应当的。我们讲的是百行孝为先,古代皇帝的标准是在家能孝父母,出去能平天下;古代选拔官员也有举孝廉一说,想要当官首要标准也是要有孝心。因此佛教这套学说拿到中国来怎么行得通呢?所以它一进中国呀,儒家和道家就以反佛教为主要目标,骂它不忠不孝,佛教要在中国流传,就得向中国传统文化趋近,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改造后的佛教,也就是佛教中国化后的造像。《父母恩重经变相》是大足石刻摩岩造像中,宣扬孝道思想,歌颂父母含辛茹苦养育子女的典范之作。工匠师以他们在生活中体验和观察到的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过程为主题,将世间养育儿女的繁琐生活细节提炼为父母对子女的十大恩德打造出来。大家可以看到每组造像都有方碑刻着标题和颂词。这种以孝为思想的造像在敦煌等早期艺术石刻中大家都是看不到的,所以它又是我们大足石刻的一大独特之处。

大家请看,上面坐着的这一排佛,一共有七尊。他们就是贤劫七佛,所谓贤劫就是指离我们这一世最近的一劫,劫是佛家的一个时间概念,一劫过了接着又是下一劫。我们从左向右看,最后的这一个佛就是释迦佛。这七尊佛都有名有姓,有出生的时间和地点,在经书《五灯会元》上一查就知道,而且特别描述这七个佛都有爸爸妈妈,这是关键。说明佛到人世间来都离不开父母,没有父母难以成众生。这样一来,爸爸妈妈的地位也就提高了几倍,加强了父母的意义。

请看中间的这尊造像,一对年轻夫妇,在佛前焚香,祈求有后,希望得到儿子,按照我国的传统观念,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认为没有儿子是对父母最大的不孝,所以他们在佛前祈求希望得到一个孝顺儿。下面就展开父母的恩德了,每一个情节,都是歌颂父母对儿女的养育之恩。分单双数左右各展开五组雕像。现在为了大家看上去更加的方便,我们先看一边,再看另一边。

第一组

怀胎守护恩。大家请看:一位孕妇正坐着保胎,旁边有一个侍女端着一个碗站在她旁边侍候她。这就是怀胎守护恩。母亲怀孕,身重如铁,为了保胎,妈妈还得吃保胎药,要是妈妈不保胎,我们每个人都来不了人间。充分表现了母亲怀胎、护胎的精心。

第三组

生子忘忧恩。第二个情节在那一边,所以我们接下来看这一个。一个男的和一个女的牵着手,正喜气洋洋地逗孩子玩耍。一般小夫妻结婚后都会产生一点矛盾,但一有了孩子,一切不如意的事情都被抛在了脑后,矛盾也无声无息地化解开了,因为父母把儿女的意义看得十分的重要,孩子的到来使小家庭充满了无限的温馨和乐趣,这就是生子忘忧恩。

第五组

推干就湿恩。再看一个女人正支起身来,小心翼翼地给孩子把尿,显然孩子尿床了,妈妈把孩子放在床干的一边,然后妈妈睡在被儿子尿湿了的一边,这是刻不出来也画不出来的,因此下面配有文字,这就是推干就湿恩。这种妈睡湿儿睡干的情况从古到今在我国民间都是很常见的,正表现出了母亲对儿女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悉心的照料。

第七组

洗濯不尽恩。接下来我们所看到的是妈妈在给孩子洗濯,姐姐拿着一朵花逗弟弟玩,这不就是天伦之乐吗?也只有母亲才会在洗着孩子弄脏的衣裤时还会觉得都是香的是开心的。这便是洗濯不尽恩。母亲虽然每日辛苦搓洗,但只要看看孩子,听听他们稚气活泼的笑声,便觉得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了,这不是伟大的母爱是什么呢?

第九组

远行忆念恩。我们再往前走,看到一个老爷爷、一个老婆婆和一个年轻人。年轻人背着行囊,扛着伞,告别父母即将远行。父母扶杖送别,千叮咛万嘱咐,依依难舍。老婆婆抓住儿子还要叮咛什么,您看,老爷爷的神情动作刻画的活灵活现,他正用手悄悄地去碰老伴,虽然他们说的话我们听不见,但我们能感受到,大概是说:唉,老伴,差不多了,天色不早了,儿子的前程要紧,咱们是不是该回去了……老伴扭过头来,满脸不服气的样子,捣了老头子一下,好像是说:你懂什么,儿子不是你生的,你就不知道心疼!工匠师傅抓住这一瞬间人物的表情把他们打刻了上去,生动地再现了慈母那种“意恐迟迟归”的情怀,叫人看了禁不住热泪盈眶。这就是远行忆念恩。下面的碑文写到:恐依门庭望,归来莫太迟。告诫儿女不要久久不回,免得妈妈依门盼望。这不正是儒家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图像版本吗?

第二组

临产受苦恩。好了,这一边父母恩重的故事我们就看完了,我们再向那一边移动去看看。这是临产受苦恩。一位孕妇被侍女掺扶着,以手抚肚,咬牙裂嘴,看上去十分的痛苦,她身下半蹲着一位接生妇,正扎衣卷袖准备接生。旁边还请来了道士,口中念念有词,为产妇驱邪,以保母子平安。因为母亲分娩是一件很痛苦很危险的事,所以我们至今还把生日称作“母难之期”,可见母亲生孩子是很不容易的。

第四组

咽苦吐甘恩。再往前看,上面一个小孩拿着一个饼在那里吃,饼上被咬出了一个缺口,这个缺口不是孩子咬的,而是妈妈。那是为什么呢?那是妈妈先尝尝这个饼是不是好吃,确认好吃了然后再拿给孩子吃,不好吃就留给自己。母亲吃的是粗茶淡饭,哺育孩子的却是甘甜的乳汁。这就是咽苦吐甘恩,妈妈吃苦的,儿子吃甜的。表现出了母爱的无私。

第六组

哺育不尽恩。紧接着大家看到一位丰腴健硕的母亲正无私的袒露着双乳给孩子喂奶。碑文刻有颂词:“不愁脂肉尽,唯恐小儿饥”,把母亲育儿的心情,以及母爱的博大深厚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就是哺育不尽恩。

第八组

伪造恶业恩。都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在我们眼前的这幅造像便是伪造恶业恩。父母为儿女杀猪宰羊热闹地办婚事。按佛教教义所说,杀生是造恶业。父母宁愿自己入地狱受苦,承担这份罪恶,也不愿让儿女沾杀生之罪名。

第十组

究竟怜悯恩。再接下来我们所看到的叫究竟怜悯恩。“究竟”是极至、最高的意思,“怜悯”就是“爱”的意思。佛教不提倡“爱”,因为爱什么就想得到什么,他们认为爱和贪没有区别。他们提倡对世间万物要同情和怜悯。“究竟怜悯”的意思就是最高的爱。父母对儿女的爱是人世间最崇高,最无私的爱。“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儿女又应该用怎样的孝道来回报自己的父母呢?很多人都认为让父母吃好穿好,享受一下就行了,但佛家认为这并不算尽孝。那么如何才算尽孝呢?这组造像给了我们答案:画面上,老父母横排并坐,儿子跪在他们面前,父亲正指着儿子,神情严肃地进行教育。上有碑文是这样写的:百岁惟忧八十儿,不舍作鬼也忧之,观喜怒常不犯慈颜,非容易从来谓色难。各位朋友,这个“色难”来的可不简单啊!“色难”不是佛教的话,而是出自儒家的《论语?为政》中的“子夏问孝”,子曰“色难”,“色难”有两种解释。一是说我们一辈子在爸爸妈妈面前都要保持和颜悦色,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另一种解释是儿女在爸爸妈妈面前,要时刻观察他们的脸色,孝顺孝顺,光有孝还不行,还得有顺,我们要顺承父母的心意来做事,因此孝顺贵在顺。所以我们听见老人在教育小孩子时常说你要是不听话,雷公公要打你哟!这就是把佛教的教义也拿进去了。

父母历经千心把儿女养大,并不是只需要儿女给予他们物质上的孝敬,父母更需要的是一种情感上的慰藉和精神赡养,就像我们家喻户晓的民间歌曲《常回家看看》里所唱的一样。其实,父母对我们的要求并不高,他们只希望我们能常回家看看。

以上每一幅造像都是我们所熟悉的生活情节,他们把家庭生活的丰富内容和各种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地再现了人间的世俗生活。这一幅《父母恩重经变像》不仅是反映了宋代民间家庭生活的精湛艺术品,也成为佛教教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经过几百年的冲撞、依附,发展到相互融合的实物例证。

好了,朋友们,这幅造像我们就讲到这里,不知道大家是不是也有了一些感触呢?后面的朋友,请跟我继续往前面走,再去看看下一幅神奇的造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