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必修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word同步测试

湘教版地理必修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word同步测试
湘教版地理必修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word同步测试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专题训练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有关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城市化是20世纪开始出现的社会现象

B、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水平的高低,与其经济发展水平无关

C、在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居民的劳动方式、人均收入、文化教育的差别不断缩小

D、在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居民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差别不断扩大

2、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标是()

A、城市人口数量

B、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之比

C、城市面积的大小

D、城市职能的重要性

“读某地区城乡人口结构示意图”,回答3—5题

3、此图说明了该地区()

A、城市化水平很高

B、城市人口约为2500万

C、约10%的人口住在郊区

D、人口密度大

4、此城乡人口结构状况,比较符合下列哪个国家()

A、巴西

B、印度

C、英国

D、中国

5、形成该国家这种城乡人口结构的根本原因是()

A、受国家政策的影响

B、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C、农村人口大量过剩,进入城市而造成的

D、城市的地理位置优越

读1790~2000年某国乡村和城市人口数量变化图,回答6—7题

6、20世纪下半叶,该国乡村人口的比重()

A、大幅提高

B、持续提高

C、大幅下降

D、没有变化

7、该国位于()

A、亚洲

B、欧洲

C、北美洲

D、拉丁美洲

8、近20年中,上述四国城市化发展最快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9、①国与②③④三国相比城市化水平较低,说明()

A、①国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B、①国农村劳动力比重比②③④三国大

C、①国第二、三产业比②③④三国发达

D、①国人口增长率比②③④三国低

读下图,回答10—11题

10、图中a所示的国家可能是( )

A、印度

B、新加坡

C、美国

D、德国

11、图中表示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可能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2、下列有关城市特征与城市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带动区域发展

B、人口流动、职业变换十分活跃

C、近几十年来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速度明显超过发达国家。

D、城市化本质是居民由从事第一、二产业转为第三产业,并向城市集中

13、下列现象中,与城市化进程有必然联系的是()

A、绿化面积不断减少

B、非农业人口比重增加

C、住房紧张与交通拥挤

D、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下图是某地区1950~1980年人口增长图,读图回答14-15题:

14、30年间该地区()

A、乡村人口增长了2000万人

B、城市人口增长了500万人

C、总人口增长了2倍

D、乡村人口增长了2倍

15、30年间该地区城市化水平()

A、大幅提高

B、略有提高

C、没有变化

D、略有下降

16、城市的空气污染源主要有()

①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排放②工矿企业排放③居民生活燃煤排放④光合作用产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城市垃圾的不合理处理是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B、城市水污染的主要来源是生活污水

C、噪声污染主要来自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

D、地形封闭的城市利于空气扩散,大气污染较轻

18、现在我国许多城市中心主干道实行“出租汽车单双日行驶制和公交优先”的规定,其目

的主要是()

A、改善城市交通拥挤的状况

B、削弱出租汽车相对于公交车的竞争力

C、扶持国有企业,突出“以公有制为主体”

D、提高公交系统职工工资

增加绿地面积是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回答19—20题

19、在大城市提倡的营建“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其改善环境的主要作用是()

A、减少城市的噪声和光污染

B、减轻热岛效应和美化环境

C、减轻光化学烟雾的污染

D、降低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数量

20、我国北方一些城市在城市绿化中因使用杀虫剂而污染了地下水,下列绿化方式中污染最

为严重的是()

A、落叶阔叶树

B、常绿针叶树林

C、“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

D、人工草地

二、双选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21、城市化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城市设施很不完善

B、城市人口迅猛增长

C、管理水平落后

D、城市规模无限扩大

22、读下图判定( )

A、T1-T4说明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增多

B、T1-T4反映了城市化过程

C、T1-T4的过程称为逆城市化过程

D、T1-T4可以看出城市经济畸形发展

23、下列因素中属于城市化发展的拉力因素的是()

A、城市就业机会多

B、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的压力大

C、城市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

D、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24、城市化对地理环境造成的影响不明显的是()

A.生物多样性减少B.土地沙化

C.水土流失D.“热岛效应”和居民楼采光不足

25、建设生态城市的措施主要有()

A、尽可能地发展大城市,减少中小城市的数量

B、将有污染的工业企业集中布局在一起

C、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D、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

三、综合题(共45分)

(1)根据表中的数据在下面的坐标系中画出1920~2000年发达国家(用——表示)和发展中国家(用------表示)城市人口比重变化折线图。

(2)从表中可以看出,发展中国家比表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水平。(3)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发达国家出现的与城市化过程相反的人口流动现象称为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2、读下图,分析回答

(1)城市化是指向城市集聚和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2)由图可知,当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所处的阶段分别是()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①

(3)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阶段是()

A、①

B、②

C、③

D、②③

(4)、二次大战后,为何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发展迅速?

3、读“我国某城市发展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B与图A相比,城市用地规模明显,城市人口数量。(2)该城市建立了城和区,有利于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保护、改善城市环境。

(3)从图中可知,随着城市的发展,自来水厂位置出现什么变化:;

并分析其原因:

(4)请你比较城市中心区与郊区气温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专题训练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C 城市化作为一种全球性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工业革命以后,在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差

别不断缩小,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2、B 城市化过程使城市数目增多,各个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扩大,进而不断提高城市人

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

3、A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5-2.5)÷25=90%,说明城市化水平很高。

4、C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近代城市化的国家,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90%

5、B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6、C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国总人口数量在不断增加,但乡村人口总量变化不大,说明乡

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大幅度下降。

7、C 该国总人口约有2.8亿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75%左右,该国是美国。

8、B ②国1992年与1970年的比重差值最大,说明发展最快。

9、B ①国城市化水平低,说明非农业人口比重小,农业人口比重大。

10、A a国城市化水平较低,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应该为发展中国家,印度符合a国特

点。

11、A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较低,约为33%,人口自然增长率平均约为17%。

12、D 城市化本质是居民由从事第一产业转为第二、第三产业。

13、B 城市化本质是居民由从事第一产业转为第二、第三产业,即非农业人口比重增加。

14、B 本题考查学生从图中获取数据的能力。1950年城市人口为1500-1000=500万人,

1980年城市人口为3000-2000=1000万人

15、C 从图中可以看出,1950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00÷1500≈33.3%,

1980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1000÷3000≈33.3%。

16、B 城市大气污染源主要有城市居民燃烧煤炭等燃料做饭和取暖所排放出的烟尘,工矿

企业排放的烟气以及各类交通工具所排放的尾气。

17、C 城市垃圾不合理处理是造成垃圾污染的主要原因,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城

市水源的污染,地形封闭不利于空气扩散。

18、A 随着城市人口增加和汽车的增加,城市交通问题日益突出,交通阴塞导致时间和能

源的严重浪费,影响城市的环境质量。

19、B 森林、绿地等在改造自然,保护环境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光污染、光化学烟雾、

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等是很难通过扩大绿地来解决的。

20、D 一般需要人工参与浇灌、施肥、喷洒杀虫剂的集中在C、D两个选项上,而C项不

直接与地面接触,相比较而言,人工草地使用杀虫剂后,对地下水的污染将会非常

严重。

二、双选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21、BD 由于城市规模的无限扩大,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带来一

系列问题。如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困难,失业人口增多,社会秩序混乱等。

22、AB 城镇数目由少到多,面积由小到大,由孤立城镇发展为城市群,此过程被称为城市

化过程。

23、AC 正确理解推力和拉力的含义。推力是指那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拉力是指那

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

24、BC 城市化会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出现城市“热岛”现象,密集的建筑群影响了日照、

风速和风向,对土地退化影响不显著。

25、CD 将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统一起来,保护自然环境,并不断开拓城市自然景观。

三、综合题(共45分)

1、(1)如下图所示

(2)晚、低

(3)逆城市化人们对城市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以及农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2、(1)乡村人口乡村

(2)C

(3)C

(4)二次大战以后,发展中国家纷纷取得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人口迅速增加,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城市化速度超过发达国家。

3、(1)扩大增多

(2)卫星新

(3)向河流上游城外迁移上游水质好

(4)中心区气温较高中心区人口密集,工业发达,产生大量热量。

最新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湘教版)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1.1 人口增长模式 ●世界人口增长特点:人口基数大,约60多亿。时间上:J型曲线,持续性、阶段性、增长性,空间上:发达国家增长快,发展中国家增长慢 ●影响人口增长直接因素: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社会因素:生物学规律、社会因素(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人口政策)、自然灾害等。 ●影响人口增长根本原因: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人口增长模式: ①“高高低”模式(原始型和传统型):为工业革命前的人口增长模式,包括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人口增长模式。它可分为(1)原始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原始社会时期,以采集、狩猎经济为主的极为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2)传统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相适应。(非洲少数国家属此类型) 发达国家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属于此种人口增长模式。从20世纪50年代起,这种模式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导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出现严重的人口问题。 ③“低低低”模式(现代型):表现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三低”的现代人口增长模式。发达国家和少数发展中国家属此类型。 ●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地区差异 1、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有差异: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在“高低高”的过渡模式,发达国家处在“低低低”的现代模式; 2、发达国家地区之间也略有差异 (1)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0.1%) 即出生率低于死亡率。人口连续多年负增长的欧洲国家如意 大利、匈牙利、俄罗斯、德国等。零增长:希腊、葡萄牙、波兰、奥地利 (2)日本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2%左右,也很低。 (3)北美(仅含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人口自然增长率稍高,约在0.4%到0.8% 3、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差异 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地区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集中分布区; a. 除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外的大洋州其它国家和非洲国家——“过渡型” b 亚洲和拉丁美洲国家——“过渡型”和“现代型” ●如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拉美的古巴、乌拉圭等是现代型。 ●中国:有些地区已经属于“现代型”,如上海 4、我国人口增长状况及图示: ●中国人口增长状况:由于政治制度、经济、计划生育的实施,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都有大幅下降,人口增长模式正逐步由“高低高”型向“三低”型过渡。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期末试卷

地理期末测试题 第I 卷 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及附近地区略图(图1 ),回答1-2题: 1.自来水厂将移到黄浦江上游的H 处,这是因为( ) A.距中心城区近 B.交通便 C.水质较好 D.接近旅游区 2.I 是金山化总厂,它远离市区,属于( ) A.基本无污染工业 B.轻度污染工业 C.重污染工业 D.污染土地工业 3.图6中反映出该城市形成和迅速发展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和气候 B.河流和自然资源 C.河流与铁路运输 D.政治和军事 4.计划在①-③地建火电厂、自来水厂、服装厂,下列布局的最佳案是( ) A.①火电厂②服装厂③自来水厂 B.①自来水厂②服装厂③火电厂 C.①自来水厂②火电厂③服装厂 D.①火电厂②自来水厂③服装厂 读甲、乙、丙、丁四幅图(图3),回答5-6题。 5. 若箭头所示为河流流向,而四幅图的布局均合理,则工厂可能是( ) A .电视机厂 B .造纸厂 C .电镀厂 D .炼油厂 6.若箭头所示为风向,而四幅图的布局均合理,则工厂可能是 ( ) A .钢铁厂 B .印染厂 C .化工厂 D .水泥厂 下表为四种农作物产销资料,假如该地区是一个地势平坦的平原,可种植花卉、蔬菜、稻米和甘蔗等四种农作物,其产品全部提供某一市场消费,且地价相同,回答7-8题。 图2 图1 图3

作 物 项 目 花卉 蔬菜 稻米 甘蔗 市场价格(元/千克) 5 3 2 1 生产成本(元/千克) 2.5 2 0.8 0.4 运费率(元/千克/千米) 0.5 0.3 0.01 0.01 单位面积产量(千克) 20 15 4 10 7.这一地区可能是我国的 A.三江平原 B.华北平原 C.太湖平原 D.珠江三角洲 8.根据该表格提供的信息可知,如果土地距离城市(消费市场)为1千米,则从经济效益看,以下作物中最适宜种植的两种是 A.水稻、甘蔗 B.花卉、蔬菜 C.花卉、甘蔗 D.蔬菜、甘蔗 图4中甲、乙、丙反映了三类工厂的投入构成情况,据此回答9-11题 9.按主导因素划分,甲类工厂代表的工业类型是 A .市场指向型 B .劳动力指向型 C .原料指向型 D .动力指向型 10.乙类工厂运费低的原因最不可能...是 A .需要的原料和能源少 B .产品科技含量高 C .以航空运输为主 D .靠近原料地和消费市场 11.现阶段,丙类工厂适宜布局在我国 A .环渤海地区 B .长江三角洲地区 C .珠江三角洲 D .中、西部地区 12.假定下表反映了德国、中国、美国、尼日利亚四国目前的人口再生产状况,那么A 、B 、C 、D 代表的依次是 地区 出生率(%) 死亡率(%) A 1.71 0.66 B 1.0 1.2 C 4.0 1.4 D 1.5 0.9 A .美国、德国、中国、尼日利亚 B .中国、德国、尼日利亚、美国 C .尼日利亚、德国、中国、美国 D .美国、德国、尼日利亚、中国 图5为某跨国公司对部分使用该公司产品的普及率所做的调查统计图,经过调查决定在中国投资建厂。回答13-14题。 13.生产该产品的工厂最有可能是 ( ) A .自行车厂 B .汽车制造厂 C .彩色电视机厂 D .手表厂 14.选择在中国建厂的原因是 ( ) 图4 图5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湘教版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世界人口增长特点(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⑴时间特点:不断增长,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原因是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 ⑵地区差异: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快。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 第二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环境的限制 1.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2.人口容量(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

戒线) 第三节人口迁移 一、人口的迁移(时间长于一年;跨行政区域分界线) 1.定义: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2.国际迁移(国家→国家):永久性移民、外籍工人流动、国际难民定居等。 3.国内迁移(行政区→行政区)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可能成为促进人口迁移的决定因素

第二章城市与环境 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 ★一、城市形态(补充) 1.定义: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是一定地 域的社会、经济、文化中心 2.特点:人口和产业活动密集,生产效率和社会经济效益比较高,交通运输和信 息交流相对发达 二、城市区位分析 1.区位:某一事物于其他事物的空间关系

2.城市区位: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交通、资源) 3.城镇空间分布特点:①人口密集地区;②沿河、湖、海地区;③交通运输枢纽; ④历史文化胜地、着名旅游地、大规模的商品集散地和边境口岸。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利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农业用地等。 ★2.常见功能区:功能区之间没有明确界限,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

最新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汇总知识讲解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导语:期中考试将至,给大家汇总了必修二的知识点,请大家抽空读读背背,再配合作业本上的两套综合练习做做! 1.1 人口增长模式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生物学规律、社会因素(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人口政策)、自然灾害等。 ●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人口增长模式: ①“高-高-低”模式(原始型和传统型):为工业革命前的人口增长模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人口增长模式。它可分为(1)原始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原始社会时期,以采集、狩猎经济为主的极为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2)传统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相适应。(非洲少数国家属此类型) ②“高-低-高”模式(过渡型):表现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发达国家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属于此种人口增长模式。从20世纪50年代起,这种模式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导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出现严重的人口问题。 ③“低-低-低”模式(现代型):表现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三低”的现代人口增长模式。发达国家和少数发展中国家属此类型。 补充:世界和我国人口增长状况及图示 世界人口增长状况: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在“高-低-高”的过渡模式,发达国家处在“低-低-低”的现代模式;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地区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集中分布区; 中国人口增长状况: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都有大幅下降,人口增长模式正逐步由“高低高”型向“三低”型过渡。 1.2 人口合理容量 1、环境对人口发展的限制性:人口发展需要消耗各种自然资源,世界人口急剧增长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而自然资源(土地、矿产、水、森林等资源)是有限的,对人口发展具有

高中地理必修二湘教版 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数量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和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 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水平。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1)老龄化问题:劳动力短缺,社会负担加重。措施:鼓励生育,吸引移民,健全社保 (2)人口增长过快问题:给资源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医疗卫生、教育就业、住房交通困难 措施:计划生育,发展生产力,转变生育观念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 1、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矿产资源、森林、淡水。 2、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自然资源(首要因素、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受教育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3、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 4、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第三节人口迁移(人口机械增长影响特定地区人口数量,对全球总人口无影响) 1、人口迁移的判断(三要素):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永久性。 2、人口迁移的类型 按迁移的空间范围: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按迁移方向:从农村→农村;从农村→城市(城市化、主要类型);从城市→城市; 从城市→农村(逆城市化) 3、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对人口迁出地:利,加强与外界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联系,缓解人地矛盾 弊,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人口迁入地:利,劳动力增加,人才的流入,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弊,增加生态环境的压力、公共设施负担和城市管理难度 4、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气候,土壤,水源,地形,资源,自然灾害 经济(越来越重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讯发展

新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4.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教案

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本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两部分。概念多、理论性强,知识间联系紧密。 在“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其迫切性,用前面学过的知识作铺垫,从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如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入手,让学生直观形象地通过分析数据、案例等,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通过“阅读”,让学生首先了解《21世纪议程》和《中国21世纪议程》的主要内容,知道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通过学习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行动。 在“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的教学中,要充分运用教材“活动”中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逐渐递进,由材料理解推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核心思想、追求目标及基本内涵。四个基本内涵可概括为三个方面的发展: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它们之间互相关联而不可分割。最后教师列举各年代“世界环境日”的主题,说明其所体现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思想,让学生感受到人类对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决心和美好希望。 教学重点 1.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教学难点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课件、填充图册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联系《21世纪议程》,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教材,掌握分析可持续发展思想本质的方法。 2.通过阅读分析案例学会归纳分析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逐步树 导入新课 师 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所有这些环境问题直接威胁到整个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人类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就必须寻求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协调之路,即可持续发展之路。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概念及其基本内涵等。 板书: 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推进新课 课件展示: 资源预期寿命图 图的右侧表示世界14种重要资源的预期寿命,其中深色条框表示按指数增长的预期寿命,浅色条框表示消费水平不增长条件下的预期寿命。左侧条框表示各种矿物消费的年增长率。据图谈一谈你对未来资源环境状况的看法。 板书: 历史背景及必然性 生(合作探究)维系人类生活、生产的重要自然资源,在不久的将来被消耗殆尽,人类将出现严重的资源短缺现象。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期末试卷

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为100分。 第I 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上海及附近地区略图(图1),回答1-2题: 1.自来水厂将移到黄浦江上游的H 处,这是因为() A.距中心城区近 B.交通方便 C.水质较好 D.接近旅游区 是金山石化总厂,它远离市区,属于() A.基本无污染工业 B.轻度污染工业 C.严重污染工业 D.污染土地工业 3.图6中反映出该城市形成和迅速发展的主导因素是() A.地形和气候 B.河流和自然资源 C.河流与铁路运输 D.政治和军事 4.计划在①-③地建火电厂、自来水厂、服装厂,下列布局的最佳方案是() A.①火电厂②服装厂③自来水厂 B.①自来水厂②服装厂③火电厂 C.①自来水厂②火电厂③服装厂 D.①火电厂②自来水厂③服装厂 读甲、乙、丙、丁四幅图(图3),回答5-6题。 5.若箭头所示为河流流向,而四幅图的布局均合理,则工厂可能是() A .电视机厂B .造纸厂C .电镀厂D .炼油厂 6.若箭头所示为风向,而四幅图的布局均合理,则工厂可能是() A .钢铁厂B .印染厂C .化工厂D .水泥厂 下表为四种农作物产销资料,假如该地区是一个地势平坦的平原,可种植花卉、蔬菜、 7-8 题。 作物 项目 花卉 蔬菜 稻米 甘蔗 市场价格(元/千克) 5 3 2 1 生产成本(元/千克) 2 图2 图1 图3

运费率(元/千克/千米) 单位面积产量(千克) 20 15 4 10 7.这一地区可能是我国的 A.三江平原B.华北平原 C.太湖平原D.珠江三角洲 8.根据该表格提供的信息可知,如果土地距离城市(消费市场)为1千米,则从经济效益看,以下作物中最适宜种植的两种是 A.水稻、甘蔗B.花卉、蔬菜 C.花卉、甘蔗D.蔬菜、甘蔗 图4中甲、乙、丙反映了三类工厂的投入构成情况,据此回答9-11题 9.按主导因素划分,甲类工厂代表的工业类型是 A .市场指向型 B .劳动力指向型 C .原料指向型 D .动力指向型 10.乙类工厂运费低的原因最不可能...是 A .需要的原料和能源少 B .产品科技含量高 C .以航空运输为主 D .靠近原料地和消费市场 11.现阶段,丙类工厂适宜布局在我国 A .环渤海地区 B .长江三角洲地区 C .珠江三角洲 D .中、西部地区 12.假定下表反映了德国、中国、美国、尼日利亚四国目前的人口再生产状况,那么A 、B 、 C 、 D 代表的国家依次是 地区 出生率(%) 死亡率(%) A 1.71 0.66 B 1.0 1.2 C 4.0 1.4 D 1.5 0.9 A .美国、德国、中国、尼日利亚 B .中国、德国、尼日利亚、美国 C .尼日利亚、德国、中国、美国 D .美国、德国、尼日利亚、中国 图5为某跨国公司对部分国家使用该公司产品的普及率所做的调查统计图,经过调查决定在中国北京投资建厂。回答13-14题。 13.生产该产品的工厂最有可能是 () A .自行车厂 B .汽车制造厂 C .彩色电视机厂 D .手表厂 14.选择在中国北京建厂的原因是 () ①接近原料和零部件产地②水源、动力充足 ③劳动力价廉质优④市场前景广阔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15.决定下列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分别是:() ①华南的双季稻种植②宁夏平原的水稻种植③新疆的瓜果生产④上海郊区的乳畜业 A .①热量②水源③光照④市场B .①水源②地形③热量④市场 中国美国日本德国印度世界 图4 图5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精校版

自用精品高一复习资料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导语:高一期末考试将至,我们高一地理组精心准备了这套期末复习资料,特别提供给大家!欢迎大家下载使用! 1.1 人口增长模式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生物学规律、社会因素(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人口政策)、自然灾害等。●但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人口增长模式: ①“高高低”模式(原始型和传统型):为工业革命前的人口增长模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人口增长模式。它可分为(1)原始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原始社会时期,以采集、狩猎经济为主的极为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2)传统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相适应。(非洲少数属此类型) ②“高低高”模式(过渡型):表现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发达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属于此种人口增长模式。从20世纪50年代起,这种模式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导致大多数发展中出现重的人口问题。 ③“低低低”模式(现代型):表现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三低”的现代人口增长模式。发达和少数发展中属此类型。 4、世界和我国人口增长状况及图示: 世界人口增长状况:大多数发展中处在“高低高”的过渡模式,发达处在“低低低”的现代模式;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地区是亚非拉发展中集中分布区; ●中国人口增长状况: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都有大幅下降,人口增长模式正逐步由“高低高”型向“三低”型过渡。 2.2 人口合理容量 1、环境对人口发展的限制性:人口发展需要消耗各种自然资源,世界人口急剧增长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而自然资源(土地、矿产、水、森林等资源)是有限的,对人口发展具有限制作用。 2、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人口合理容量:指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即最适宜人口数量。 ●人口容量: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它有三个特点:1)临界性,2)相对性,3)警戒性。 一个或地区的人口控制目标应该低于人口容量,并以此作为人口控制的最终警戒线。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人口的文化和消费水平。 1.3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1、人口迁移: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点的空间流动行为。根据人口迁移空间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以分为1)国际迁移:是指一个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定居的现象;2)国迁移:是指一个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由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城市化和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因而,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标注重点版)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标注重点版) 一、人口与地理环境 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1)衡量人口增长速度的指标是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数/人口总数)×100%;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数/人口总数)×100%;人口密度=总人口/总面积(单位:人/km2)。 (2)影响人口增长快慢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水平,其他原因包括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洲是非洲,最慢的洲是欧洲;一年内人口增加最多的洲是亚洲,人口增加最少的洲是大洋洲。 (3)世界人口增长特点:18世纪工业革命前,增长缓慢;工业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增长加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增长迅速。 (4)人口增长模式及特点和地区分布: ①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原始社会,现热带原始森林中的土 著部落; ②过渡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多数发展中国家; ③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发达国家。 (5)我国人口增长模式是从“高低高”(传统型)向“低低低”(现代型)转变。 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及对策

2、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1)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或迁入而变更定居地的行为。 (2)人口迁移的分类:按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3)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 二战前:从旧大陆到新大陆(欧亚非→美洲大洋洲)。 二战后:①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亚非拉美→欧北美大洋洲) ②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多(北非埃及→西亚)。 (4)人口迁移的原因(人口迁移是推力和拉力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①自然环境因素:如水土流失、气候变化等造成的环境恶化,旱涝、地震等自然灾害。 ②经济因素:是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如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城市化,大型工程建设等;交通运输业的改善促进了人口迁移。 ③政治因素:如国家政策,战争等。 ④社会文化因素:如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民族等;其中,家庭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 (5)我国的民工流动: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出现大规模的民工流动,是由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引起的(经济因素);其主要流向是从山区流向平原,从农村流入城镇,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流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川、渝、贵、湘、鄂、皖、赣、豫→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唐)。 人口流动意义:对迁出地,增加经济收入,减轻就业压力,利于环境保护; 对迁入地,促进经济繁荣,影响社会治安的稳定。 (6)人口迁移的影响: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其他影响: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缓解迁出地劳动力过剩问题,

新课标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1)

新课标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1.1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记忆] 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70亿人口日”(2010/10/31);中国13亿人口(2005/1/6)。[记忆] 时期人口变化特点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期间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 较快 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 条件改善,寿命提高 工业革命开始 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 快 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 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 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 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理解记忆) 6 自然增长率 水平 人口增长特点原因分析今后变化趋势典型国家举例 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 平 增长缓慢 社会保障制度健全, 生育观念的转变等 比较稳定,一 些国家的人口 数量还会逐渐 减少 俄罗斯、德 国、日本 发展 中国家水平较高 人口增长很 快,世界新增 人口中,发展 中国家占到 80%以上 政治上的独立,民族 经济的发展,医疗卫 生事业的进步,人口 死亡率下降 人口增长开始 趋于缓慢,很 多国家实施人 口控制措施 中国、印度、 巴基斯坦 措施:发达国家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发展中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记忆)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人口增长模式“高高低”模式过渡模式“三低”模式 特点 出生率高高高低 死亡率高高低低 自然增长率极低较低高低 人口增长极为缓慢快速增长零增长或负增长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测试题

高中地理必修二测试题 一.选择题部分: 图2为新中国人口自然变动图,回答1-3题。 年间,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年份的数值约为( ) A .33‰ B .43‰ C .27‰ D .15‰ 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的年份是( ) 年间 年间 年间 年间 3.根据图上曲线延伸的变化,未来10-20年内将会出现( ) A.人口总量逐渐增加 B.人口老龄化加速 C.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17‰ D.人口总量逐渐减少 4.近30年来我国跨省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是( ) A.从人口稠密地区流向地广人稀地区 B.从城市流向乡村 C.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 D.从东部地区流向西部地区 5.关于城市区位与自然地理各要素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A.世界上的城市都位于平原地区,且临海,地理位置优越 B.气候条件恶劣的荒漠干旱地区、高纬度寒冷地区和热带雨林地区则无城市分布 C.沿河设城是我国北方地区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 D.世界的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气温适中的中低纬度的近海地带 6.关于城市功能分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商业区面积占城市空间相当大的一部分 B.工业区自然团聚,不断向市中心迁移 C.住宅区是城市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形式 D.三种功能区相互交错,布局混杂,联系方便 7.由图3可知,当前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所处的阶段分别是( )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① 8.读“攀枝花市略图”(图4),判断影响攀枝花市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A.两河交汇处,航运便利 B.铁路枢纽地区,交通便利 C.矿产资源丰富 D.人口密集,农业发达 图5 图4 图3 图2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1.1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 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 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 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二、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 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 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 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 (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 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 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 3、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曲率的变化反映对应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综合练习试题详解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综合练习题 一、单选题 下图为我国春耕春播时间示意图。读图回答。 1.造成我国各地春耕春播时间差异的最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光照 B.热量 C.水分 D.土壤 2.甲地农业地域类型的主要特点有( ) ①小农经营 ②生产规模大 ③机械化水平高 ④商品率低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980年我国开始执行一对夫妇只能生育一胎的计划生育政策,2013年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图1是1978年以来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图,图2是我国未来基于不同生育政策的出生人口规模预测图。读图回答。

3.1980年我国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后( ) A.人口规模开始下降 B.人口规模持续增加 C.人口增速开始减慢 D.人口规模保持稳定 4.不同生育政策可能对我国未来人口产生的影响是( ) A.全面放开二孩,人口增长速度将持续增加 B.生育政策不变,人口规模在未来30年持续下降 C.放开单独二孩,人口年龄结构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D.放开单独二孩,人口出生率在未来30年持续上升 下图为1982年和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读图。 5.图中信息反映出( )

A.1982~2009年人口出生率呈上升趋势 B.1982年的人口平均年龄比2009年的低 C.1982年的4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2009年的高 D.1982年的20~24岁年龄组人口数量比2009年的多 6.与1982年相比,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 A.显示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 B.意味着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C.不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 D.表明25~59岁劳动力资源数量下降 下面右图为厄瓜多尔区域图,左图为该国最大的港 ,城市瓜亚基尔市图。据此回答。 7.厄瓜多尔的城市主要分布区位于国土中部而不是沿海地区,主要是因为中部( ) A.属河源地区,多冰雪融水,水源充足 B.多河谷,利于交通建设,交通便利 C.地势高,气候温和,宜居条件好 D.位置优越,既利于国土开发,又利于军事防御 8. 瓜亚基尔港仓储区规划在港区南端,主要是因为这里( ) ①距离工业区较近,运输需求量大 ②社会知名度高,人流量大 ③远离城市居民区,且港区用地多 ④临近河流、海洋,水运交通便利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下图是“某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高中地理必修二湘教版知识点

一、人口与地理环境 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1)衡量人口增长速度的指标是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数/人口总数)×100%;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数/人口总数)×100%;人口密度=总人口/总面积(单位:人/km2)。 条件、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洲是非洲,最慢的洲是欧洲;一年内人口增加最多的洲是亚洲,人口增加最少的洲是大洋洲。 (3)世界人口增长特点:18世纪工业革命前,增长缓慢;工业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增长加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增长迅速。 ①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原始社会,现热带原始森林中的土 著部落; ②过渡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多数发展中国家; ③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发达国家。 (5)我国人口增长模式是从“高低高”(传统型)向“低低低”(现代型)转变。 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及对策 2、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1)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或迁入而变更定居地的行为。 (2)人口迁移的分类:按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二战前:从旧大陆到新大陆(欧亚非→美洲大洋洲)。 二战后:①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亚非拉美→欧北美大洋洲)

②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多(北非埃及→西亚)。 (4)人口迁移的原因(人口迁移是推力和拉力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①自然环境因素:如水土流失、气候变化等造成的环境恶化,旱涝、地震等自然灾害。 大型工程建设等;交通运输业的改善促进了人口迁移。 ③政治因素:如国家政策,战争等。 ④社会文化因素:如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民族等;其中,家庭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 (5)我国的民工流动: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出现大规模的民工流动,是由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引起的(经济因素);其主要流向是从山区流向平原,从农村流入城镇,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流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川、渝、贵、湘、鄂、皖、赣、豫→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唐)。 对迁入地,促进经济繁荣,影响社会治安的稳定。 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其他影响: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缓解迁出地劳动力过剩问题,促进社会稳定,但可能造成人才流失;保护环境;利于解决“三农”问题;加重城市和交通负担,影响社会治安;加大计生难度等。 3、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1)环境承载力:最大人口容量 ①概念:是指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域的环境、资源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②影响因素: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如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等。 (2)人口合理容量:最佳人口容量 ①概念: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的能源及其他资源、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容量的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人口数量应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练习题集带答案解析

2018上学期高一年级必修二复习题 一、单选题(25X2=50分) 下图中图甲表示我国2008年某市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图乙为我国不同阶段人口增长状况图。读图回答1-2题。 ^ 1.图甲所示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状况最接近图乙中的A.Ⅰ阶段B.Ⅱ阶段C.Ⅲ阶段D.Ⅳ阶段 2.该城市在今后人口工作中应 ①加强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工作②鼓励生育,提高少年儿童比例 ③大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④继续保持较低的人口生育水平 读下表(统计数据截至2013年底),回答3~4题。 省级行政区 面积 (万平方千米) ¥ 总人口数 (万人) 人口出生率 (‰) 人口自然增长率 (‰) 北京市 2 115 天津市% 1 472 吉林省 2 751 湖南省' 6 691 广西壮族自治区 4 719 3.表中: ; A.吉林省年自然净增人口数最少B.北京市的人口死亡率最高C.湖南省的人口增长模式为“高低高”模式D.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人口密度最大4.北市市人口容量: A.小于现有的总人口数B.主要影响因素是消费水平 C.与人口合理容量相同D.与地区开放程度呈正相关

四省区老年人口比重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的差值 5.导致图中老年人口变化趋势的最主要原因是 A.省际人口的迁移B.人口出生率的降低 / C.人口寿命的延长D.经济、医疗水平的提高 右图为某区域城市化战略设想图。读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回答6-7 6.关于该区域城乡人口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2030年乡村人口都转移到了郊区 年郊区人口超过乡村人口 年乡村人口只占30% 年中心城区人口数量与2000年相等 7.关于该区域城市化水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年约为50% 年以后趋于降低 C.比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起步晚,速度慢 年后出现明显的逆城市化现象 下图是某城市功能区分布示意图,读下图,回答8~9题。 8.该市拟在规划区建设一大型仓储式批发市 场,合理的布局方案是 A.甲区B.乙区 C.丙区D.丁区 9.近年来,M住宅区对市民的吸引力越来越 大,理由是 ①靠近风景区,环境优美 ②水源充足,地势平坦 ③靠近工业区,方便职工上下班④有 城市主要干道经过,交通便利 : A.①② B.③④C.②③ D.①④ 下图为“相同降水量下的城市化前后地表径流过程曲线”,读图回答题10-11 题。10.关于甲乙两条曲线叙述正确的是 ①甲代表城市化前的地表径流 ②乙过程有利于地下水的补给 ③甲的长期后果可能造成城市水荒 ④乙过程下渗量小于甲过程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11.甲曲线的最大值提前于乙曲线的最大值的原因是 A.天然调蓄能力强B.城市热岛效应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单元测试题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单元测试题 【精品全套】 第一单元综合能力测试题 一、选择题(共70分) (一) 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图一为地球某时刻太阳高度分布的 示意图。此时,北京时间为( ) A .2时 B .8时 C .14时 D .20时 图二中阴影表示黑夜。读图二判断2-3 题。 2、图示的时刻前后数日内 A .漠河的白天比广州长 B .南极长城站处于极昼时期 C .密西西比河处于枯水期 D .硅谷地区天气干热 3、图示的时刻,北京时间是 A .8时20分 B .20时20分 C .9时40分 D .21时40分 4、公元前28年(即汉成帝河平元年),曾记载“三月正未, 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这种现象发生在太阳大气 层的 ( ) A.光球 B.色球 C.日冕 D.中心核 5、太阳活动增强时,太阳大气抛出的带电粒子流会使地球上产生( ) A.强热带风暴 B.雷鸣电闪 C.“磁暴”现象 D.“厄尔尼诺”现象 目前,宇航技术、卫星观测技术不断发展。2003年10月15 日9时,中国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天气晴朗,“神舟”五号成功发射。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绕地飞行14周后飞船返回舱安全返回。回答: 6、飞船在轨道上运行两周后再次回到酒泉上空,此时太阳位于宇船员的 A .西南方 B.东南方 C .东北方 D.西北方 7、当“神舟”五号发射时刻,地球上属于15日的地区 A.大于一半 B.小于一半 C. 图二 图

等于一半 D.大约占三分之一 8. 一条向南流的河流,其上游南岸冲刷厉害,而北岸有沙洲形 成,其下游则北岸冲刷厉害,南岸入海处形成河口三角洲,则河 流位置和流向与图三相吻合的是( ) 9、已知在北半球夏至日时,甲地(40°N ,110°E )比乙地(30° N ,115°E )白昼长56分钟,则甲地比乙地 ( ) A.日出早28分钟 B.日出早56分钟 C.日落迟20分钟 D.日落迟48分钟 10、某一游客在旅游黄金周到青岛(36°06′N ,120°18′E ) 旅游,于北京时间7时整到达某一宾馆,看到宾馆大厅中提供的 信息。据下列信息判断 10—11题。 10、该旅游的时间可能是 ( ) A .劳动节 B .国庆节 C .春节 D .圣诞节 11、图中四个时间,除北京时间外,正确的是 ( ) A .① B .② C .②③ D .①② 图四是我国某地(36°34'N )一住户的大门,大门朝 南,大门1m 上方修一雨棚,读图五回答12~13 题: 12、为使冬至日阳光最大限度地照进房间,该雨 棚宽度最大不应超过 A.1.7m B.1.8m C.2m D.2.5m 13、按以上要求安装好雨棚,全年正午有阳光照射房间的时间是 A.全年 B.约半年 C.接近8个月 D.约9个月 14、北京位于116°E 、40°N ,达累斯萨拉姆位于39°E 、7°S ,则( ) A.两分日两地间的太阳高度差等于两地的纬度差 B.夏至日两地间的太阳高度差等于两地的纬度差 C.冬至日两地间的太阳高度差等于两地的纬度差 图四 通 告 今日日出时间约为北京时

高一地理必修二测试题湘教版含答案

第二章城市与环境单元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70分) 1.下列4组城市,都是在铁矿产地发展起来的一组是 ( A ) A.鞍山、包头、攀枝花 B.武汉、北京、唐山 C. 马鞍山、天津、上海 D.本溪、重庆、南京 2.限制我国华北平原城市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D ) A.地形 B.气候 C. 能源 D.水资源 3.下列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与石油关系不大的是 ( C ) A.阿伯丁 B.休斯敦 C. 匹兹堡 D.大庆 4.我国华中重镇武汉选址的区位类型是 ( C ) A.水运的起点 B.处于水道天然 障碍外,货物集散地 C.河流的汇合点 D.在陆路交通线 穿过河流需要造桥或建码头的地点 5.关于城市区位与自然地理各因素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D ) A.世界上的城市都位于平原地区,且临海优越 B.气候条件恶劣的荒漠干旱地区、高纬度寒冷地区和 热带雨林地区则无城市分布 C.沿河设城是我国北方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 D.世界的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气温适中的 中低纬地带 6.以下城市中,专门以政治作为城市区位因素的是 ( B ) A.巴西利亚、华盛顿、麦加 B.巴西利亚、华 盛顿、堪培拉 C.罗马、华盛顿、雅典 D.华盛顿、堪培 拉、纽约 7.我国南方大城市大都在河流汇合处,北方城市大都在大 道会合处,说明对城市区位影响显着的是( D ) A.水源 B.气候 C. 经济 D.交通 8.下图四个典型的被“火车拉来的城市”依次是:石家庄、 株洲、郑州、宝鸡,其中表示正确的是( A ) A.①石家庄②株洲③郑州④宝鸡 B.①石家庄②郑州③株洲④宝鸡 C.①郑州②石家庄③宝鸡④株洲 D.①石家庄②株洲③宝鸡④郑州 9.城市最基本的功能用地是 ( C ) A.商业区用地 B.工业区用地 C.住宅区用地 D.绿化用地 10.城市中所共有的功能区是 ( D ) A.商业区、行政区和文化区 B.工业区、行政区和休养健身区 C.行政区、住宅区和旅游度假区 D.商业区、工业区和住宅区 11.现代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特点是 ( B ) A.高级住宅区多建在地价高的市中心地区 B.工业区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C.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昼夜人流车流不息,热闹非凡 D.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之间界限分明,体现了同类活动在空间上的高度集聚 12.彼此独立和排斥的中心地是指 ( A ) A.相同级别的中心地 B.高级中心地与低级中心地 C.门槛人口小的中心地 D.服务范围大的中心地 13.划分同级别中心地服务范围的最基本的原则是 ( D ) A.市场最优原则 B.交通最优原则 C.行政最优原则 D.距离最近原则 14.有关中心地理论的正确叙述是 ( C ) A.高级中心地数目少,彼此相距较近 B.正六边形服务范围在实际中到处存在 C.北京城内商业中心的服务范围大致可以划分为正六边形 D.不同级别中心地的服务范围是彼此独立和排斥的 15.下列城市内部职能分区中,一般来说地价最高的是(B) A.成片住宅区 B.中心商务区 C.大型绿地区 D.招商引资的工业小区 16.级住宅区一般位于城市边缘,主要原因是(B) A.那里地价比较便宜 B.那里环境条件比较好 C.城市中心不可以建住宅区 D.那里距工业区近,上班方便 17.有关商业区的叙述,错误的是(D) A.商业区用地面积虽小,但它是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 B.商业区通常呈点状或带状分布 C.中心商务区的租金在市区里往往是最高的 D.便利的交通能吸引大量的消费者,因此在道路沿线都会形成商业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