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尺度分布式水文模型数字流域提取方法研究

大尺度分布式水文模型数字流域提取方法研究
大尺度分布式水文模型数字流域提取方法研究

第26卷第1期

2007年1月地理科学进展PROGRESSINGEOGRAPHYVol.26,No.1Jan.,2007

收稿日期:2006-06;修订日期:2006-1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679018)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575040)资助。

作者简介:杨传国(1981-),男,山东青州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水文水资源研究。Email:chgyang@sina.com通讯作者:余钟波(1964-),男,河海大学“长江学者”

,教授,博导。大尺度分布式水文模型数字流域

提取方法研究

杨传国1,2,余钟波1,3,林朝晖2,郝振纯1

(1.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98;

2.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92;

3.DepartmentofGeoscience,UniversityofNevada,LasVegas,NV89154-4010,USA.)

摘要:

构建大尺度分布式水文模型是当前大气水文模型耦合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介绍一种根据1kmDEM生成更大网格尺度DEM数据,同时可以保持流域河网信息并减缓高程、

坡度等地貌参数信息量衰减速度的有效方法———ZB算法。

利用该方法和常规的网格平均法生成黄河唐乃亥以上流域的5km、10km、15km和20km两套DEM数据,分别提取高程、

坡度、地形指数、河网密度、主河道长度、流域面积等流域特征参数,并与1kmDEM提取的上述参数进行比较,对两

种方法作出评价。结果显示,随着网格尺度的增大,ZB算法获得的DEM数据可以保持河网的连

续性,提取出合理的流域范围,减缓地形信息量的衰减速度。该方法满足构建大尺度分布式水文

模型提取数字流域的需要。

关键词:大尺度水文模型;DEM;ZB算法;数字流域

中图分类号:P343

1概述

气候变化对水文循环产生了重要影响,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构建大尺度分布式水文模型,开发大气水文双向耦合模型系统,是目前国际水文和气象工作者的研究热点[1,2]。随着地理信息系统功能的不断强大和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ElevationModel,DEM)适用性的逐步提高,自动提取流域特征已变得相当普遍。近来研究表明,根据DEM提取流域参数的精度与人工方法获取的数据相当,而处理时间大量减少[3],为建立基于网格的分布式水文模型提供了保证。小尺度网格可以更好地反映流域的空间分布非均匀性变化,提高获取流域特征参数的精度,然而建立在小尺度网格基础上的分布式水文模型,由于受计算机容量和速度的限制,难以满足与大气模型双向耦合研究和应用的需要。因此,选择合适的网格尺度DEM提取河网、坡度、流域范围等数字流域特性是建立大尺度分布式水文模拟的一项基本任务。

本文利用USGS(U.S.GeologicalSurvey)HYDRO1KDEM数据,采用余钟波教授提出的

1期杨传国等:大尺度分布式水文模型数字流域提取方法研究ZB算法和常规的网格平均法分别生成两套5km、10km、15km和20kmDEM数据,利用Arc/

Info软件分别提取高程、

坡度、地形指数、河网密度、主河道长度、流域面积等流域特征参数,与1kmDEM提取的上述流域特征参数进行对比讨论,对两种方法作出评价。

2研究方法

2.1研究区域与数据

本文选取黄河上游唐乃亥(100°09′E,35°30′N)以上流域作为研究区域,主要位于青海省境内,如图1所示。该区域地势高峻,海拔高程在2850m以上,地形条件十分复杂。其中玛多以上河段内包括扎陵湖、鄂陵湖我国两大高原淡水湖;玛多至玛曲区间,黄河流经巴颜喀拉山与积石山之间的古盆地和低山丘陵,大部分河段河谷宽阔,间有几段峡谷;玛曲至唐乃亥区间,黄河流经高山峡谷,水流湍急,水力资源较为丰富。该区域属高寒地区,生态环境脆弱,近年来受人类活动影响日趋明显,地表植被严重退化[4],亟需联合大气模型研究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及生态环境的影响。

图1研究流域及其HYDRO1KDEM

Fig.1Researchbasinandit’sHYDRO1KDEM

选择HYDRO1KDEM数据为基本分析资料,分辨率为1km。HYDRO1K是由美国USGS地球资源观测系统数据中心(EROSDataCenter)与联合国环境计划—全球资源信息中心(UnitedNationsEnvironmentalProgram/GlobalResourcesInformationDatabase,简称UNEP/GRID)联合制作的一个全球数字地形高程模型,可从Internet免费下载。覆盖全球(除格陵兰岛及极地以外)的所有陆地。该数据是经过率定和校正后的产品,其可靠性有较高保证[5]。2.2问题的提出

根据上述资料,通常采用网格平均方法生成更大网格尺度的DEM数据。网格平均法是根据横向和纵向的l×l个1km网格尺度DEM数据直接平均生成一个lkm网格尺度DEM数据,即式(1

):69

地理

科学进展26卷

elev(i,j)=lm=1!ln=1![elev((i-1)×

l+m,(j-1)×l+n)]l2(1)

式中,elevl-km(i,j)表示lkm网格尺度DEM的第(i,j)个网格的高程,单位m;elevl-km表示1km网格尺度DEM的高程,单位m;l是所计算的网格尺度。以生成5kmDEM数据为例,如图2(a)所示,网格平均法得到该网格的高程值为2785.72m。

图2计算5km网格尺度DEM示意图

Fig.2难度Sketchmapofcomputing5kmgridscaleDEM

上述网格平均法在计算过程中仅考虑高程单个因子,未引入其它有效数据信息,生成的大尺度网格DEM通常不足以保证提取合理的连续水系和流域边界,诸多地形信息量快速衰减(见下文分析),难以用于构建大尺度分布式水文模型及相关研究中。

2.3ZB算法

如果假定地面不透水或土壤达到饱和(即不考虑截流、蒸散发和下渗作用的Horton产流),降雨经流域作用最终到达某网格的数值可以用该网格的累积流(FlowAccumulation)代表。因而,网格累积流可用于定义河网(累积流大的网格)和流域边界(累积流为零的各点)[6],它包含所需要的河网和流域边界信息且便于计算和获取,是新算法中的必要因子。

本文针对性地将ZB算法应用于大尺度网格DEM数据的计算。ZB算法的思想是在处理过程中增加汇流面积大(即河道网格)的网格高程权重,而保持汇流面积小(即流域边界处)的网格高程。相应地,该方法引入含有河网和流域边界信息的网格累积流作为计算权重因子,充分考虑了地形复杂性的影响,生成的大尺度网格DEM可以有效控制河网的连续性,提取合理的流域边界,并能够明显减缓DEM信息量的衰减速度。以HYDRO1KDEM数据为例,具体计算步骤是:首先利用Arc/Info等GIS软件对较小网格尺度(如1km或更小)

DEM进行填洼(Fill)、

流向(FlowDirection)和网格累积流(FlowAccumulation)计算或直接下载相应的网格累积流数据;然后将网格累积流作为权重因子,根据式(2)和式(3)生成大尺度网格DEM数据;同时以FAC作为算法控制变量

,在计算过程中保持位于流域边界处的网70

1期杨传国等:大尺度分布式水文模型数字流域提取方法研究格高程。

FAC(i,j)=lm=1!ln=1!fac((i-1)×l+m,(j-1)×l+n)

(2)

elev(i,j)=lm=1!ln=1![elev((i-1)×

l+m,(j-1)×l+n)×fac((i-1)×l+m,(j-1)×l+n)]FAC(i,j)(3)

式中,fac是1km网格尺度DEM数据第(i,j)个网格的累积流,其余各变量见式(1)。同样以生成图2中的5kmDEM网格数据为例,采用ZB算法得到的该网格高程值为2780.58m,小于网格平均法计算值。

下面利用ZB算法和网格平均法分别生成两套研究区的5km、10km、15km和20km等4组不同网格尺度的DEM数据,提取流域特征参数进行分析。

3流域特征参数分析

3.1高程

(Elevation)网格尺度的变化,导致流域高程极值的变化,根据两种方法得到的相同网格尺度DEM数据,其计算的流域高程也有差异。表1列出了不同网格尺度下ZB算法和网格平均法得到的高程极值、平均值和均方差。ZB算法加大了汇流面积大的网格值权重,得到的高程最小值和平均值均小于网格平均法;算法同时保证流域边界处的高程,得到的高程最大值大于网格平均法。以高程均方差作为地形复杂度的衡量标准[3],根据表1,可以得到ZB算法更好地保留了地形复杂度,并有使地形复杂度缓慢增大的趋势。网格平均法使高程的分布趋于均化,反映在其高程均方差快速减小。

表1两种方法下高程的DEM网格尺度效应

Tab.1DEMscaleeffectofelevationbythetwoalgorithms

3.2坡度

(Slope)71

72

地理科学进展26卷随着DEM网格尺度的增大,坡度将发生坦化。表2显示两种方法得到的坡度最大值、平均值和均方差均呈减小趋势,且网格尺度大于10km以后减小的比率趋于缓慢;而对于坡度最小值,两种算法均无明显变化规律。ZB算法得到的坡度最大值、平均值和均方差显著大于网格平均法,这表明计算过程中ZB算法的坡度信息量衰减速度要小于网格平均法。同时两种方法的坡度均方差呈减小的趋势,体现了网格尺度增大造成的DEM信息量衰减,与诸多研究一致[7]。

表2两种方法下坡度的DEM网格尺度效应

Tab.2DEMscaleeffectofslopebythetwoalgorithms

3.3地形指数(WetnessIndex)

地形指数的表达式一般采用ln(α/tanβ),其中α是通过每单位等高线长度的上游集水面积,tanβ是相应的坡度。地形指数代表流域内的土壤水分状况的空间分布,为蓄满产流机制提供了一个较合理的物理解释和数学描述[8,9]。DEM网格尺度对基于地形特征的流域模型(如TOPModel等)的影响可以通过地形指数ln(α/tanβ)分布表现出来(表3)。

表3两种方法下地形指数的DEM网格尺度效应

Tab.3DEMscaleeffectofwetnessindexbythetwoalgorithms

73

1期杨传国等:大尺度分布式水文模型数字流域提取方法研究

表3给出了不同网格尺度下ZB算法和网格平均法的地形指数极值和均方差。随着DEM网格尺度的增大,两种方法除了个别情况外,总体上最小值逐渐变大而最大值逐渐变小,反映了坦化造成的影响。均方差均逐渐减小,且ZB算法的值大于网格平均法。两种方法得到的平均地形指数随DEM网格尺度增大均呈缓慢增大趋势,总体上ZB算法的增大速度小于网格平均法。

3.4河网(StreamNetworks)

利用Arc/Info软件生成黄河唐乃亥以上流域1km网格尺度的数字河网与真实河网十分相似(如图1),以此作为河网各参数的参考标准。为便于不同网格尺度下进行对比,本文设定的河网临界阈值均为400km2。图3和图4分别给出了两种方法根据5km和15kmDEM提取的河网。结果表明ZB算法在不同网格尺度下均可以生成连续河网,而网格平均法无法生成合理的连续河网,流域出现多个不合理出口。表4列出了不同DEM网格尺度下流域面积、河网密度、河段数和主河道长度等流域参数。河网密度是流域内所有河流总长度与流域面积的比,表征河道空间密集程度,是地面径流和河道流相对比例的指标。随着网格尺度的变大,河网密度和河段数都逐渐减小,二者减小速率一致。主河道长度是最高级河流到流域分水岭的长度,对水文过程的时间特征非常重要。主河道长度随着网格尺度的变大总体上同样有一个减小趋势。网格平均法无法得到合理的上述流域参数,方法无效。

图3根据5km网格尺度DEM利用ZB算法(a)和网格平均法(b)提取的河网Fig.3Streamnetworksderivedfrom5kmDEMbyZBalgorithm(a)andgrid-averagedalgorithm(b)

图4根据15km网格尺度DEM利用ZB算法(c)和网格平均法(d)提取的河网Fig.4Streamnetworksderivedfrom15kmDEMbyZBalgorithm(c)andgrid-averagedalgorithm(d)

地理科学进展26卷

3.5流域面积(BasinArea)

确定合理的连续河网和流域边界是构建数字流域的两个重要方面。流域一般是指地表集水区,即地表分水线所包围的区域。流域面积为分水线所包围区域的投影面积,而非地表实际面积。作为水文研究的重要参数,流域面积的准确计算是水文统计、径流分析、水资源评价、洪水预报、水利工程设计的重要依据和基础。本文中研究区的实测流域面积约为121972km2。表4给出了根据不同网格尺度提取的流域面积值,数据显示随着网格尺度的增大,流域面积保持非常好且无明显变化趋势。1kmDEM提取的流域面积误差为0.256%,ZB算法生成的5km、10km、15km和20kmDEM提取的流域面积误差分别为0.638%、0.433%、0.720%和0.023%。网格平均法不能生成合理的连续河网,无法提取流域面积值,方法无效。

表4不同DEM网格尺度提取的流域参数

Tab.4BasinparametersdrivenfromdifferentscaleDEMs

3.6两种方法评价

误差是评价方法优劣程度的一项指标[10]。采用式(4)分别计算不同网格尺度与1km网格尺度下,两种方法得出的流域各参数的误差:

ERR(P,l)=P

l-km

-P

1-km

1-km

(4)

式中,ERR(P,l)表示lkmDEM提取的参数P

l-km与1kmDEM提取的参数P

1-km

间的误差。按

照计算误差ERR(P,l)的大小,考虑到误差样本个数的有限性,对每个参数采用式(5)计算ZB算法和网格平均法的评价值:

B(P,l)=

1,A(P,l)≥θ

0,A(P,l)〈θ

-1,A(P,l)≤-

#

%

%

%%

$

%

%

%%

&

θ

(5)

式中,B(P,l)表示网格尺度为lkm的DEM数据采用两种方法得出的参数P的评价值;θ为控制阈值,取作2%;检测变量A(P,l)=|ERR(P,l)

网格平均法

|-|ERR(P,l)ZB算法|。按照上述定义,当B(P,l)等于1时表示ZB算法优于网格权重法;当B(P,l)等于0时表示两种方法精度相当;而B(P,l)等于-1时表示网格权重法优于ZB算法。

根据表1 ̄4的数据,分别计算研究区内高程、坡度和地形指数的极值、平均值及均方差的B(P,l);而对于河网密度、主河道长度和流域面积3个特征参数,网格平均法无效,ZB算法优于网格权重法,能够提取合理的连续河网和流域范围,B(P,l)值均取作1。将计算得到的不同尺度下各流域参数B(P,l)值作统计分析,结果表明B(P,l)等于1的样本数占总数的68.3%,等于0的样本数占总数的18.3%,二者共占总样本数的86.7%。因此在进行大尺度数74

75

1期杨传国等:大尺度分布式水文模型数字流域提取方法研究

字流域研究时,文中提出的ZB算法明显优于网格平均法。

4结语

构建大尺度分布式水文模型是当前大气水文模型耦合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利用黄河唐乃亥以上流域HYDRO1KDEM数据,利用ZB算法和网格平均法生成两组5km、10km、15km和20km不同网格尺度的DEM数据,通过流域地貌参数分析,研究构建大尺度数字流域可行性的方法。研究表明网格尺度对流域地貌参数具有重要影响,流域地貌参数特性对基于DEM的水文模拟是非常重要的。随着网格尺度的增大,两种方法生成的DEM包含的信息量都逐渐衰减。流域地形坦化,平均坡度和河网密度逐渐减小,平均地形指数增大;各参数的均方差逐渐减小,反映了网格尺度增大的均化影响。

ZB算法得到的高程、坡度和地形指数的均方差均大于网格平均法的参数均方差值,显示出前者能够显著减缓信息量的衰减速度;并且ZB算法可以有效控制连续河网的生成,获取合理的数字流域,表明在网格升尺度过程中该方法正确保持了有关河网生成和流域范围的信息量,而网格平均法损失了DEM中原有的河网和流域范围信息。另外ZB算法在地形坡度平缓的地区也能够表现出算法的优越性能。上述结论表明,本文采用的ZB算法满足构建大尺度分布式水文模型提取数字流域的需要。

参考文献

[1]YarnalB,MNLakhtakia,ZYu,RAWhite,DPollard,DAMiller,WMLapenta.Alinkedmeteorologicalandhydrologi-calmodelsystem:theSusquehannaRiverBasinExperimentSRBEX.GlobalandPlanetaryChange25,2000,149 ̄161.[2]YuZ,MNLakhtakia,BYarnal,RAWhite,DAMiller,BFrakes,EJBarron,CDuffy,FWSchwartz.Simulatingtheriver-basinresponsetoatmosphericforcingbylinkingamesoscalemeteorologicalmodelandhydrologicmodelsystem.JournalofHydrology,1999,218:72 ̄91.

[3]XinhaoWang,ZhiYongYin.Acomparisonofdrainagenetworksderivedfromdigitalelevationmodelsattwoscales.Jour-nalofHydrology,1998,210:221 ̄241.

[4]王根绪,丁永建,王建等.近15年来长江黄河源区的土地覆被变化.地理学报,2004,59(2):163 ̄173.

[5]陈洋波.基于HYDRO1K的数字水文分析方法及实例.人民长江,2002,33(9):52 ̄54.

[6]YuZ,YGuo,JVoortman,RWhite,andDAMiller.StreamflowsimulationusingGeographicalInformationSystemwithadistributedapproach.JournalofAmericanWaterResourcesAssociation,2001,37:957 ̄971.

[7]郝振纯,池宸星.空间分辨率与取样方式对DEM流域特征提取的影响.冰川冻土,2004,26(5):610 ̄616.

[8]DunneT,BlackRD.Anexperimentalinvestigationofrunoffproductioninpermeablesoils.WaterResourcesResearch,1970a,6(2):478 ̄490.

[9]DunneT,BlackRD.PartialareacontributionstostormrunoffinasmallnewEnglandwatershed.WaterResourcesRe-search,1970b,6(5):1296 ̄1311.

[10]黄健元.模糊集及其应用.宁夏: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76

地理科学进展26卷

MethodStudyofConstructingDigitalWatershedfor

Large-scaleDistributedHydrologicalModel

YANGChuanguo1,2,YUZhongbo1,3,LINZhaohui2,HAOZhenchun1(1.StateKeyLaboratoryofHydrologyWaterResourcesandHydraulicEngineering,HohaiUniversity,

Nanjing,China;2.InstituteofAtmosphericPhysics,ChineseAcademyofSciences,Beijing,China;

3.DepartmentofGeoscience,UniversityofNevada,LasVegas,NV89154-4010,USA.)

Abstract:Large-scaledistributedhydrologicalmodelplaysanimportantroleinthecouplingatmosphericandhydrologicalmodelsresearchatpresent.Inthispaper,ZBalgorithmispro-posedtoobtainbaseon1kmgridscaleDEMdata,becauseitcanmaintaindatainformationaboutdrainagebasinboundariesandrivernetworksverywellatcoarserresolutions.WeapplyZBalgorithmandgrid-averagedalgorithmat5km,10km,15km,and20kmscalesintheupperYellowriver(aboveTangnaihaistation,drainagearea121,972km2).Elevation,slope,wetnessindex,drainagedensity,lengthofmainchannel,watershedareaandotherparametersareex-tractedandcomparedwiththeparametersthatareobtainedbasedon1kmDEM.ResultsshowthatDEMdataobtainedbyZBalgorithmcanholdstreamnetworkcontinuityandrealwatershedboundariesverywell,andmeanwhileitcandecreasetheamountofothergeographicalinforma-tionfallingoff,comparedtootheralgorithms.Themethodcansupplysatisfieddigitalwatershedsforconstructinglarge-scaledistributedhydrologicalmodel.

Keywords:large-scalehydrologicalmodel;DEM;ZBalgorithm;digitalwatershed

新安江流域水文模型

2新安江流域水文模型 60年代初,河海大学(原华东水利学院)水文系赵人俊等开始研究蓄满产流模型,配合一定的汇流计算,将模型应用于水文预报和水文设计。1973年,他们在对新安江水库做入库流量预报的工作中,把他们的经验归纳成一个完整的降雨径流流域模型——新安江模型。模型可用于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的湿润季节径流模拟和计算。 最初的新安江模型为两水源模型,只能模拟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80年代初期,模型研制者将萨克拉门托模型与水箱模型中,用线性水库函数划分水源的概念引入新安江模型,提出了三水源新安江模型,模型可以模拟地面径流、壤中流、地下径流。1984至1986年,又提出了四水源新安江模型,可以模拟地面径流、壤中流、快速地下径流和慢速地下径流。三水源新安江模型一般应用效果较好,但模拟地下水丰富地区的日径流过程精度不够理想。在新安江三模型中增加慢速地下水结构就成为四水源新安江模型。 当流域面积较小时,新安江模型采用集总模型,当面积较大时,采用分块模型。分块模型把流域分成许多块单元流域,对每个单元流域做产、汇计算,得到单元流域的出口流量过程。再进行出口以下的河道洪水演算,求得流域出口的流量过程。把每个单元流域的出流过程相加,就求得了流域出口的总出流过程。 划分单元流域的主要目的是处理降雨分布的不均匀性,因此单元流域应当大小适当,使得每块面积上的降雨分布比较均匀。并有一定数目的雨量站。其次尽可能使单元流域与自然流域相一致,以便于分析与处理问题,并便于利用已有的小流域水文资料。如果流域内有大中型水库,则水库以上的集水面积即应作为一个单元流域。因为各单元流域的产汇、流计算方法基本相同,以下只讨论一个单元流域的情况。 新安江模型包括4个计算环节:蒸散发计算;流域产流计算;径流划分;汇流计算。4个计算环节分别概化了流域降雨径流的主要产、汇流物理过程。 2.1流域蒸散发计算 各种水源的蒸散发计算模型均可采用两层蒸发模型或两层蒸发模型,一般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原则是在模拟径流精度相同的情况下,尽量采用参数少的两层蒸散发模型。蒸散发模型不考虑面上分布的不均匀性,但可考虑土湿垂向分布的不均匀性。 两层蒸散发模型将土层分为上、下两层,各层蓄水容量分别为WUM、WLM

《数字地面模型》课程考试说明及复习要点(2014)

《数字地面模型》课程考试说明及复习要点 陈刚 2014年6月17日 考试时间:2014年6月26日,16:30-18:30 考试地点: 一、试卷内容及形式 试卷由四部分内容组成,题量中等,难度中等; ●名词解析(每题5分,共5×4 = 20分) ●填空题(每空0.5~1分,共20分) ●简答与与概念辨析题(2×10分,共20分;从4小题中任选2题回答) ●论述与图解计算题(从1、2、3题中任选两题回答,每题12分;第4题必答,16分, 合计40分) 二、复习及答题注意事项 (一)复习资料 ●本次考试内容基本来自课件PPT(部分需从课外了解,本文档中已注明),考试内容包 括理论知识、实践应用及软件操作方法三部分。其中,所涉及的实习软件是ArcGIS。(二)答题要求 ●答题时请正确理解题意,按要求认真答题,字迹清晰; ●答题态度很重要; ●除名词解析、填空题两部分外,答题内容请一律写在答题纸上;欢迎将所有内容都写在 答题纸上; ●简答与与概念辨析题部分请提炼要点,内容精当准确; ●论述与图解计算题部分主要考察知识综合、技术分析及文字组织能力,请认真回答,要 求结构清晰,能准确表达思路,必要时请辅以图表; ●简答与与概念辨析题、论述与图解计算题部分为选择回答,多答不多给分,请注意; ●交卷时,请将试卷与答题纸一起交回。 三、复习要点 (按分发给大家的PPT展开) 第一章数字地面模型概述 ●概念解析:数字高程模型、数字地面模型、4D产品 ●古往今来,人类一直在寻求如何描述周围及其大区域范围的地形地貌形态及其地表现象 的有效表达方式,它们分别是?

●地图上表示地貌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地形图的立体表示有哪几种表现手段? ●数字地形表达的方式可分两大类:数学描述和图像描述。使用傅立叶级数和多项式来描 述地形是常用的数学描述方式。规则格网、不规则格网、等高线、剖面图等是图像描述的常用方式。 ●数字高程模型、数字地貌模型与数字地面模型之间的关系,看图说明。 ●数字地面模型描述地表的优点。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或称数字测绘产品)的四种基本模式(4D产品)。 ●“DEM已经成为独立标准的基础产品,越来越广泛地用来代替传统地形图中等高线对 地形的描绘。”如何理解上面的描述(从地形表达手段的技术发展历程及当前的进展入手)? 第二章数字地面模型的数据获取 ●概念解析:航摄像片的方位元素、数字摄影测量、渐进采样法 ●数字地面模型的数据来源主要包括哪些? ●请列举能获取立体地形数据的遥感数据源(结合课件,并查询相关网站),简要说明其 特色。 ●航空摄影测量一直是地形图测绘和更新最有效也是最主要的手段,也成为数字地面模型 生产的最重要数据源。 ●摄影测量和地形图数字化方法是大规模DEM采集最有效的两种方式,也是最为普遍采 用的方式。 ●从数据源获取DEM的原始数据是建立数字高程模型的第一道工序,请简述其重要性。 ●摄影测量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分别是? ●航空摄影是中心投影成像,中心投影的构像规律会由于像片倾斜、地形起伏而引起像点 的移位和方向偏差。因此有必要研究像片的几何特性。 ●解析摄影测量与模拟摄影测量的比较图表。 ●数字摄影测量的概念解释,请简述数字摄影测量系统(Digital Photogrametry System, DPS) 的主要功能、作业步骤及主要作业产品。 ●摄影测量采样方法包括哪几种? ●使用GPS、激光扫描、干涉雷达等新型技术进行DEM数据采集是很有发展前景的DEM 采集方式。 ●了解目前主要的DEM数据产品(如DTED 、SRTM等官方提供的标准DEM产品), 并选择其中一种,描述其主要产品特点与技术指标(请结合课件,并查询相关网站)。 第三章数字高程模型内插 ●概念解析:DEM内插、移动拟合法 ●按内插点的分布范围,可以将内插分为整体内插、分块内插和逐点内插三类(或分整体 内插和局部内插两大类)。根据二元函数逼近数学面和参考点的关系,内插又可以分为纯二维内插和曲面拟合内插两种。 ●分块内插的典型方法有哪些,重点掌握双线性多项式内插的推导、计算,简述二元样条 函数内插的技术原理、特点(无须推导)。

遥感水文模型的研究进展-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生态环境 2006, 15(6): 1391-1396 https://www.360docs.net/doc/c43048041.html,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E-mail: editor@https://www.360docs.net/doc/c43048041.html,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SW-446) 作者简介:赵少华(1980-),男,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生态及遥感水文生态。Tel: +86-311-85814806; E-mail: zshyytt@https://www.360docs.net/doc/c43048041.html, *通讯作者 遥感水文耦合模型的研究进展 赵少华1, 2,邱国玉1,杨永辉2 *,吴 晓1,尹 靖1 1.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北京 100875; 2.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河北省节水农业重点实验室,河北 石家庄 050021 摘要:遥感水文的耦合模型在目前生态环境领域,特别是在水资源的应用和管理中其作用日益重要,具有大流域尺度上快速应用、实时动态监测等优点。结合国内外近年来取得的研究成果,文章综述了遥感水文耦合模型的研究进展。首先介绍了遥感技术在水文学中的应用,讨论了它的分类发展概况,接着介绍了几种主要的遥感水文耦合模型及其应用实例,包括SCS (Soil Conservation Services )模型、SiB2(Simple Biosphere Model version 2)简化生物圈模型、SRM (Snowmelt Runoff Model )融雪径流模型以及SWAT (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 )模型,最后展望了遥感水文耦合模型未来的发展趋势,指出尺度问题上的时空变异性仍是其发展的关键,与GI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及其他空间技术的相结合是其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从而为水文学、水资源的预测评价等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遥感;水文;径流;流域 中图分类号:P33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175(2006)06-1391-06 水文模型是以水文系统为研究对象,根据降雨和径流在自然界的运动规律建立数学模型,通过电子计算机快速分析、数值模拟、图像显示和实时预测各种水体的存在、循环和分布,以及物理和化学特性[1]。通过对各种参数的计算,水文模型可以对河流、流域、径流以及水体等进行监测预报、水资源调度等。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水文模型的功能要求也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高,从单纯的流域某控制断面的洪水预报到全流域的洪水、水资源调度,导致模型的框架结构越来越复杂。地理信息技术和遥感技术的发展更是大力促进了水文模型的应用和发展。对于遥感在水文模拟中的应用,Schultz [2]举出了利用多光谱Landsat 卫星数据估算模型参数、利用NOAA 红外卫星数据作为模型的输入量来计算历史的月径流量以及应用雷达测雨数据于分布式模型中来实时预报洪水的三个例子。水文模型需要大量的空间数据,通过遥感技术可以为其提供DEM (数字高程模型)、土地覆盖/利用、降雨、地表温度、土壤特性、LAI (叶面积指数)和蒸散发等资料[3-5]。 遥感水文的耦合模型是流域水文模型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简单来说,遥感水文耦合模型就是与遥感信息相结合的水文模型,模型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应用遥感资料,通过遥感水文耦合模型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更准确地估算流域的水文概况、水体变化监测、洪水过程监测 预报等。然而目前国内外对遥感水文耦合模型的研究还不多,还没有对该方面的研究做系统深入的报道,本文正是基于此目的,综述了近年来遥感水文耦合的模型在国内外取得的研究成果,分别讨论了它的分类发展概况、几种主要的遥感水文耦合模型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为水资源、水文学的预测评价研究等提供参考。 1 遥感技术在水文学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水文学中的应用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直接运用:如降雨量变化的估算[6]、水体(湖泊、湿地等)面积变化的推算[7-10]、冰川和积雪的融化状态监测以及洪水过程的动态监测等(其中监测洪水过程的动态最具有代表性)。如Zhang 等[11]在长江的汉口段流域上,提出利用高分辨率的QuickBird 2 卫星影像资料估算河流流量的方法,该法通过与河流宽度-水位及遥测水位-流量关系曲线耦合来测量河流水面宽度变化,从而准确评估其流量。二是间接运用:利用遥感资料推求有关水文过程中的参数和变量。通常是利用一些统计模型和概念性水文模型、经验公式等,结合遥感资料来获取诸如径流、水质(如全氮TN 、全磷TP 、悬浮物SS 、化学需氧量COD 、生物需氧量BOD 等)、 土壤水分等水文变量[12] ,如对径流的估算,可通过估算降雨、截流、蒸散发和土壤蓄水量等参数来进行[13]。对于全球或区域尺度上的蒸发估算,遥感技术不仅具有对大面积地面特征信息同时快捷获得

SWAT水文模型

SWAT水文模型介绍 1概述 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模型是美国农业部(USDA)农业研究局(ARS)开发的基于流域尺度的一个长时段的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它主要基于SWRRB模型,并吸取了CREAMS、GLEAMS、EPIC和ROTO的主要特征。SWAT 具有很强的物理基础,能够利用GIS和RS提供的空间数据信息模拟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量和水质,用来协助水资源管理,即预测和评估流域水、泥沙和农业化学品管理所产生的影响。该模型主要用于长期预测,对单一洪水事件的演算能力不强,模型主要由8个部分组成:水文、气象、泥沙、土壤温度、作物生长、营养物、农业管理和杀虫剂。SWAT模型拥有参数自动率定模块,其采用的是Q.Y.Duan等在1992年提出的SCE-UA算法。模型采用模块化编程,由各水文计算模块实现各水文过程模拟功能,其源代码公开,方便用户对模型的改进和维护。 2模型原理 SWAT模型在进行模拟时,首先根据DEM把流域划分为一定数目的子流域,子流域划分的大小可以根据定义形成河流所需要的最小集水区面积来调整,还可以通过增减子流域出口数量进行进一步调整。然后在每一个子流域再划分为水文响应单元HRU。HRU是同一个子流域有着相同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壤类型的区域。每一个水文响应单元的水平衡是基于降水、地表径流、蒸散发、壤中流、渗透、地下水回流和河道运移损失来计算的。地表径流估算一般采用SCS径流曲线法。渗透模块采用存储演算方法,并结合裂隙流模型来预测通过每一个土壤层的流量,一旦水渗透到根区底层以下则成为地下水或产生回流。在土壤剖面中壤中流的计算与渗透同时进行。每一层土壤中的壤中流采用动力蓄水水库来模拟。河道中流量演算采用变动存储系数法或马斯金根演算法。模型中提供了三种估算潜在蒸散发量的计算方法—Hargreaves、Priestley-Taylor和Penman-Monteith。每一个子流域侵蚀和泥沙量的估算采用改进的USLE方程,河道泥沙演算采用改进

兰州交通大学遥感专业宣传册4-25介绍

兰州交通大学  兰州交通大学创建于l958年,由唐山铁道学院 (现西南交通大学)和北京铁道学院(现北京交通 大学)部分系科成建制迁兰组建,原名兰州铁道学院,是我国第三所铁路院校。50年代末至90年代末,学校隶属铁道部领导,实行行业办学管理体制。2000年,根据国家统筹规划,划归甘肃省管理,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政府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200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兰州交通大学”。 校校园占地面积1565亩,建有3个校区,1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区。教学实验仪器设备2.55亿元。图书馆藏书221.84万册,有中外文期刊4000多种,电子图书2600GB。 学校现有本科生22855人、硕士研究生3334人、博士研究生245人。学校有教职工2277人,其中专任教师1529人,双聘院士4名、教授、副教授735人。已形成了一支整体结构比较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学校学科特色鲜明,门类齐全,涵盖了工、理、经、管、文、农、法等7大学科门类。

兰州交通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成立于2012年6月,由原土木工程学院测绘工程系和原数理与软件工程学院地理信息系合并组建而成。 学院现有教职工近40人,其中教授6人(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副教授15人,专职教师中硕士及以上学位人数占97%;有在校本科生近500人,研究生100余人。学院设有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科学、遥感科学与技术3个本科专业,交通测绘信息技术、资源与环境遥感2个目录外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地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含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3个二级学科,以及地理国情监测目录外二级学科),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甘肃省地理国情监测工程实验室”和“测绘与地理信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科研教学平台。 学院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并与国内有关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其中兰州市勘察测绘研究院为甘肃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 作为培养西部测绘工程和地理信息系统工程师的基地之一,学院已为社会输送人才近千名,学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历届毕业生以专业技术精、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而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测量天地,纵横经纬。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将以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抢抓机遇,励精图治,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学院而努力奋进!

斯坦福流域水文模型研究综述

斯坦福流域水文模型SWMM研究综述 摘要:自然界的水文现象,是一种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由于其形成机理还不完全清楚,水文模型成为一种研究复杂水文现象的重要工具。本文在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从斯坦福流域水文模型,国内外 SWMM 研究进展,斯坦福模型主要组成,其他流域水文模型的研究进展个方面对斯坦福模型的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流域水文模型研究的发展趋势。关于流域水文模型的研究成果有目共睹,但仍需要深入研究。总之,流域水文模型与GIS、遥感技术的结合越来越多的受到重视,必将成为今后研究中的一个主要方面。 关键词:斯坦福流域水文模型;综述;研究进展; 1.斯坦福流域水文模型 流域水文模型的起源是从水文预报模型开始的,即降雨-径流模型。1932年Sherman用叠加原理提出了单位线模型,单位线模型统治水文界20多年。随后Nash和Dooge对单位过程线进行了改进,提出了连续变化的暴雨响应模型。 第一个真正的流域水文模型就是1959年Linsley&Crawford开发的斯坦福流域水文模型,并经过改进和扩展,于1966年发展了SWM-IV。属于概念性集总式水文模型,将整个流域看作一个整体,不考虑流域内的空间变化,数据输入、流域特征描述(土壤类型、土地利用和坡度)通常采用平均值。这个时期的水文模型应用计算机模拟水循环系统,而不是简单地利用数学公式计算洪峰和降雨-径流关系。模型已可以模拟降雨、截留、入渗、蒸散发、河道流等水文过程,但模型中的参数大都缺乏明确的物理意义,以经验公式为主,不能反映流域水文过程空间上分散性输入和集中性输出的特点,且模型参数对水文实测资料的依赖性很大,无法模拟产汇流的空间分布规律,以及气候变化、土地利用/覆被等因素对水文过程变化的影响;这个时期的模型还主要表现在以模拟水量为主,无法模拟污染物等的迁移。虽然这些模型考虑的因素较粗,模拟精度不足,但在资料不完善地区仍然应用广泛。 HSPF模型是在斯坦福模型(Stanford-IV)的基础上发展萨克模型是集总参数型的连续运算的确定性流域水文模型,是在第IV斯坦福模型基础上改进和发展的。 2.国内外SWMM研究进展 2.1国外SWMM 研究进展 SWMM 是由美国环保局于 1971 年推出的,在世界各地获得了广泛的关注,为降雨径流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并且应用在面源污染负荷计算、城市防洪、雨洪调蓄、径流计算、雨水利用等方面。1975 年 Marsalek等人对美国3 个流域内的12 场暴雨事件

数字流域模型

1.静态模型与动态模型的区别 数字流域模型用于模拟与时空要素相关的流域水文气象,如地下水流、砂砾石含水层、降雨、蒸发、壤中流、河道流、坡面流等。 (1)静态模型 在对流域进行静态建模时,通常按地面分水线与地下分水线是否重合将流域分为闭合流域和非闭合流域。在静态模型中,流域按照河流盆地、流域、子流域、集水区进行分级,其空间构成要素有流域地形DEM、流域范围、集水区单元、坡面、河道、土地利用与覆盖。其中、水系和流域面是静态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系由出口、源、节点、链构成,通过采用霍顿分级法、斯特拉勒分级法对河段进行分级和编码,进而建立节点与河段的拓扑关系和基数;流域的地貌特征包括流域面积、流域长度和宽度、流域形状、河网密度和河道维持常数、河流频度和链频度、面积—河长曲线、高程曲线、流域坡度。 (2)动态模型 流域动态模型通常分为环境过程模型和水资源调度模型。常见的环境过程模型有气候与降水模型、水力模型、水文模型、水质模型、侵蚀与沉积模型、陆面过程模型、生态系统模型;水资源调度模型有水资源管理模型、洪水调度模型、发电调度模型、灌溉调度模型、生态调度模型。气候模型采用大气环流模式GCM,对三维气候模型GCM来说,其气候物理系统应遵循动量守恒、质量守恒、能量守恒、湿度守恒、状态方程;降水预报模型采用MM5模式和WRF,通过反距离权重插值方法、站点平均估计、泰森多边形最近邻域插值、空间统计插值,模拟站点降水到面降水的过程;水文模型通常包括系统模型、分布式物理模型、概念集总式水文模型、随机模型、地表水文模型、地下水模型;水力模型通过应用一维水力方程、二维圣维南方程并基于GIS进行洪水制图;侵蚀与沉积模型用于模拟雨滴侵蚀、片流侵蚀、细沟侵蚀、冲沟侵蚀、河道侵蚀;水环境模型包括流域概化模型、水质模型、非点源污染模型;陆面过程模型能够模拟影响气候变化的发生在陆地表面的土壤中控制陆地与大气之间动量、热量及水分交换过程。 (3)静态模型与动态模型的区别 静态模型可以对流域形态进行逼真地模拟,系统消耗少,只能模拟流域静态状况,无流态水位等动态效果。适合于只表现流域形态的情况,需要提供地形高程数据,高精影像数据或河道矢量数据,对计算机硬件要求低。 动态模型具有动态水位表现与水流流动动态可视效果,可较好模拟局部水面波动,与水流数值模拟相结合可表现水流的多种物理状态,但建模工作量大,模拟范围和精度有限,需数学模型计算,则计算量很大。适合随机的水位波动模拟或有数值模拟计算的科学可视化模拟;适用于局部模拟,需要提供精度较高的河道地形数据,河道沿程水位数据,网格坐标,对计算机硬件要求高。 参考文献 [1]环境研究.湖及其流域水中铯迁移动态模型[J].国外环境科学技术,1992(4). [2]徐慧,欣金彪,徐时进.淮河流域大型水库联合优化调度的动态规划模型解[J].水文,2000(20)1. [3]周惠成,陈守煌.流域汇流的模糊系数非线性微分动态模型[J].水利学报,1995(5). [4]张尚弘,赵刚.数字流域仿真系统中水流模拟技术[J].系统仿真学报,2008(20)10. [5]吴菲,张杰华,董长虹.万家沟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经济优化模型[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0(5). [6]李抗彬.新疆下坂地水库冰雪融水径流预报模型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7.

流域水文模型研究进展

流域水文模型研究进展 姓名:杨柳专业班级:水文学及水资源研1017班学号:1008150845 摘要:流域水文模型是水文研究的重要工具之一。本文较全面、较系统地对其概念、分类和国内外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综述,并简要介绍了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探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流域,水文模型,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发展 Abstract:Hydrological model is an important tool for hydrological research. This more comprehensive, more systematic way of its concepts, classifications and research progress at home and abroad were reviewed, and briefly describes the distributed hydrological model. And it explored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I believe that it has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 and reference in peer-related work. Keywords:river basin; hydrological model; distributed hydrological model; development 1前言 流域水文模型把流域总体看成是一个系统,输入为降雨等,输出为出流流量等。流域内的水文过程则是系统的状态,是根据水文概念推理计算出来的。随着全球性缺水问题日益严重,水污染、水资源分布不均衡等问题的日益突出,就要求人们不断加强水文学的定量化研究,而流域水文模型就是其中发展较为迅速的研究领域。它有助于我们在利用水资源、分配水资源中提供合理的、科学的依据。流域水文模型在进行水文规律的研究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掌握常见的流域水文模型是必要的。 20世纪以来流域水资源问题日益突出,为了提高流域整体管理水平和科技水平,“数字流域”的建设正在日益兴起。模型建设尤其是流域水文模型的建设是“数字流域”建设的核心内容和基础工作。数字水文模型就是构建在DTN/DEM基础之上的一种分布式水文模型,先由DEM建立数字高程水系模型,再与数字产流模型和数字汇流模型有机结合形成数字水文模型,其基本框架见图1。数字水文模型是一种有物理基础结构的包含大量信息的现代化模拟技术,流域所有下垫面(诸如流域分水线、子流域集水面积、水系、地形、植被、土壤)都是栅格型数字式的点阵,流域产流单元、汇流路径、水系是根据地形由计算机自动生成[1]。 2流域水文模型的概念及分类 水文现象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它不仅受降雨特性的影响,还受流域下垫面、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多年来水文学者一直在不断地探索和研究,以便揭示水文现象及其发展变化规律。但是,至今仍有许多问题尚未解决。在没

“数字黄河”工程建设5年回顾

“数字黄河”工程建设5年回顾 编者按:对于“数字黄河”工程来说,2006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它是“数字黄河”工程建设的第五个年头。5年来,“数字黄河”工程的部分蓝图已变为现实,正在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今天,梳理“数字黄河”工程建设中取得的成就和应用效果,分享、交流在大规模流域信息化建设中的成功经验,是非常有意义的。 好戏连台唱 对于“数字黄河”工程来说,2006年的年末是好戏连台,喜报频传。10月18日,在黄委提出“数字黄河”工程建设5周年之际,黄委召开“数字黄河”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会议,全面总结了5年来的建设成就,明确了今后的建设重点和发展方向,标志着“数字黄河”工程的基本框架已经建成;11月22日,《“数字黄河”工程研究与应用》通过水利部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审查,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项成果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2月2日,“数字黄河”工程荣获2006年度“中国信息化建设项目成就奖”,“数字黄河”工程得到了全国IT界的广泛认可,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竖起了工程建设新的里程碑;12月11日,《黄河下游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国家发改委批复,标志着黄委“数字黄河”工程、科研及其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将要跨入一个新阶段;12月22日,《“数字黄河”工程研究与应用》成果荣获黄委2006年度科技进步特等奖。 五年一面旗 “数字黄河”迈着坚实的步伐走过了5年历程,在水利信息化的道路上留下了闪亮的足迹。过去的5年,“数字黄河”的设计师和广大建设者们用科学与智慧、激情与创新,把对母亲河的爱化为“数字黄河”工程建设的实际行动,肩负起时代和历史的责任,与时代同进步,付出了艰辛,也收获了成就与喜悦。5年,成绩斐然,蓝图初成现实。 这5年,是“数字黄河”的设计师和建设者们开放、交流、创新、探索的5年。黄委提出并始终遵循“以我为主,博采众长”、“应用牵引,需求至上”的原则,将“数字黄河”根植于先进的理论和技术之中。黄河人走出国门,广泛吸取借鉴发达国家先进成熟的经验,取他山之石,建“数字黄河”。“数字黄河”工程走过了第一阶段,初步实现了“把黄河装到计算机中”,由5年前的理念而成为全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的一面旗帜。 5年前,在我国大江大河流域提出建设数字流域的不只黄委一家。黄河人从“数字黄河”理念提出的第一天起,上下求索、大胆创新、踏实工作,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和勇气强力推进工程建设。今天,在水利信息化方面,以“数字黄河”工程为主体的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信息化建设走在了前列,《“数字黄河”工程规划》成为由水利部批复的第一个数字流域规划;在规划的指导下,黄委第一个建成了流域信息化基本框架。成绩背后有广大治黄科技工作者的辛勤汗水,更有黄河人非凡的胆识和气魄。 5年信息化建设的实践催生并丰富了一系列科学理念,这些科学理念指导着“数字黄河”工程建设的实践,保证了“数字黄河”工程的建设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数字黄河”工程5年的建设过程中,提出了信息化工程建设的一系列科学理念和原则,包括“需求牵引,应用至上”、“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以我为主,博采众长”、“整合资源,共建共享”、“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管理”、“管理、应用、共享”和“完善、提高、拓展”等。这些理念不仅有效地指导了“数字黄河”工程建设,而且在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的其他方面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数字黄河”工程的成功建设与运行,改变和影响了人们的工作、交流及学习等方式,让广大治黄工作者体验到了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享用了科技进步带来的成果。通过组织计算机视频网络会议,改变了大河上下的职工过去千里奔波为开会的情况,使得会议的精神传播

国内外遥感驱动的流域水文模拟

国内外遥感驱动的流域水文模拟 遥感技术应用中心路京选、宋文龙、曲伟 水循环过程及其影响要素的观测和数据获取对流域水文模拟具有重要意义。遥感影像的波谱能量特性,与水文循环和水文过程的能量过程具有相关的物理基础,具有服务于水循环过程关键因素反演与流域水文模拟的巨大应用潜力。尤其是遥感技术以其对地物的高光谱、高时相、高分辨率监测和反演优势,在流域水文模拟中的应用历来受到重视。尽管遥感技术无法直接测量河川径流,但是结合遥感提供的地形、土壤、植被、土地利用、冰雪覆盖、土壤水分和流域水系水体等下垫面状况信息,以及由遥感所反演的降水量和蒸散发等关键水文过程要素,在确定产汇流特性以及水文模型参数时十分有用。通过间接转化还可获得一些传统水文方法观测不到的信息,且遥感具有周期短、同步性好、及时准确、分布式等特点,能较好地满足水文模拟实时、空间分布的需求。与描述时空变异性、多变量或参数化的水文模型进行有效结合,可用于水文过程模拟及水循环规律研究。因此,直接或间接地应用遥感资料,能在多种时空尺度上更准确地服务于流域的水文情势分析、水资源评价、洪水过程监测预报等。 针对遥感技术在水利行业特别是流域水文模拟中的应用现状、前景和难点,报告首先对流域水文模拟的科学和管理意义、水文模型发展、遥感在驱动流域水文模拟定量化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做了概述;其次,综述了遥感在流域水文模拟中的应用现状,包括直接获取相关要素的时空分布信息,为提高遥感信息精度和空间特性而将不同分辨率和精度数据进行的相互融合,以及结合模型算法实现水循环关键环节的空间尺度反演,用于流域水文模拟、参数率定和模拟精度验证等;最后,对近年来遥感在流域水文模拟应用中的发展新动向和关注点做了重点阐述,对推动我院在该领域的研究提出了具体建议。 1 调研背景概述 1.1 流域水文模型是水资源管理的基础 水文模型是对复杂水循环过程的近似描述,随着社会需求、技术发展和人对水循环规律认识的加深而不断发展。水文模型的发展可追溯到19世纪50年代,在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水文模型经历了萌芽、概念性模型和分布式模型三个主要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前,水文模型大多

流域水文模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流域水文模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发表时间:2018-09-11T16:04:44.66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4期作者:王慧锋 [导读] 摘要:地球上的水文事件,是一种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尚未找到复杂水文现象的科学规律之前,通过建立水文模型来仿真有关水文事件是一种合理、可行的途径。 安徽国祯环保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省 230088 摘要:地球上的水文事件,是一种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尚未找到复杂水文现象的科学规律之前,通过建立水文模型来仿真有关水文事件是一种合理、可行的途径。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一些交叉学科的发展,分布式物理模型被广泛提出,并逐渐成为21世纪水文学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基于此,本文主要对流域水文模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流域水文模型;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1、前言 流域水文模型是为模拟流域水文过程所建立的数学结构,在进行水循环机理的研究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有效应用于水文分析、水文预报、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等方面。目前,国内外开发研制的流域水文模型众多,结构各异,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可划分为不同类型的流域水文模型。 2、模型的发展及现状 流域水文模型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早期主要依据传统产汇流理论和数理统计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应用于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和洪水预报等领域。其间系统理论模型和概念性水文模型得到了快速充分的发展,国外曾出现了几个著名的概念性水文模型。比如,最简单的包顿模型和最具代表性的第Ⅳ斯坦福模型。包顿模型是澳大利亚的包顿(W.C.Boughton)先生于1966年研制成功的一个以日为计算时段的流域水文模型,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有着广泛的应用,比较适用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N.H.克劳福特先生和R.K.林斯雷先生研制的第Ⅳ斯坦福模型(SWM-IV)是世界上最早也是最有名的流域水文模型,此模型物理概念明确,结构层次分明,为以后许多模型的建立提供了基础。此后比较有名的还有萨克拉门托模型和水箱模型。水箱模型是对水文现象的一种间接模拟,模型中并无直接的物理量,参数简单,操作简便,在我国湿润地区的水文计算和水文预报中采用较多。 水箱模型由菅原正已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对我国流域水文模型的发展影响较大。国内的流域水文模型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也得到蓬勃的发展,其中典型代表为赵人俊教授等于70年代提出的新安江模型。新安江模型在湿润半湿润地区得到广泛应用,模拟精度也比较高,对我国水文模型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1969年,当概念性水文模型的研究开展得如火如荼时,Freeze和Harlan提出了分布式水文物理模型的概念和框架,但当时的相关研究并不多。20世纪80年代以后,流域水文模型开始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包括水文循环的规律和过程如何随时间和空间尺度变化而变化的问题,水文过程的空间变异性问题,还有水文、地球化学、环境生态、气象和气候之间的耦合问题。以前研制的大部分流域水文模型(系统模型和概念性模型),由于其自身存在着许多不足和局限性,无法适应这些挑战。因此,人们开始关注分布式水文物理模型的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技术、GIS、遥感技术和雷达测雨技术等迅速发展,为研制和建立分布式水文物理模型提供了强大和及时的技术支撑,使得分布式水文物理模型成为水文学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 第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分布式水文物理模型由英国、法国和丹麦等国家的科学家联合研制而成,发表于1986年,称之为SHE模型。该模型主要的水文物理过程均用质量、能量和动量守恒的偏微分方程的差分形式来描述,也采用了一些经验关系;模型模拟流域特性、降水和流域响应的空间分布信息在垂直方向用层来表示,水平方向则采用正交的长方形网格来表示,能较好地描述降雨径流形成机理。从SHE模型开始,人们先后研制建立了一些分布式水文模型,例如MIKESHE、SHETRAN等,这些演化模型在许多流域得到检验和应用。我国水文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黄平先生[1]等提出了流域三维动态水文数值模型;郭生练先生[2]等提出和建立了一种基于DEM的分布式水文物理模型,模拟整个流域的径流形成过程,分析径流形成机理;夏军先生[3]等开发了分布式时变增益水文模型,该模型既有分布式水文概念性模拟的特征,同时又具有水文系统分析适应能力强的特点,能够在水文资料信息不完全或不确定性的干扰条件下完成分布式水文模拟与分析;研究者提出了一个基于DEM的分布式水文模型,主要用来模拟蓄满产流机制,并通过实例检验模型模拟流量过程以及土壤需水量空间分布的能力;研究者等对分布式水文模型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详尽概述,并对其发展前景作出展望。 3、模型研究展望 在经历了最初的萌芽与蓬勃发展之后,随着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及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化高程模型等在水文学领域的应用,流域水文模型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其研究方法必将产生根本性的变化: (1)具有物理基础的分布式水文模型能为真实地描述和科学地揭示现实世界的降雨径流形成机理提供有力工具,是一种发展前景看好的新一代水文模型。另外,分布式水文模型所需资料主要来自空间水文、气象及下垫面等方面的信息,对实测降雨径流资料的依赖较小,这使得其在无资料及资料精度不高的地区有更好的适应性,也较集总式概念性水文模型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加强分布式水文模型的物理基础研究、更加合理地模拟和描述水文过程,是改善模型结构和明确参数意义的关键。对水文学基本理论的研究,尤其是降雨径流形成机理与地形、地貌、土壤、植被、地质、水文地质、土地利用和气候气象之间定量关系的揭示,将在本质上推动模型的发展,使其物理意义更加明确,对水文规律的模拟更加贴近真实情况。 (3)GIS和遥感技术为水文模拟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技术方法。GIS用于水文模拟,可以用来获取、操作及显示与模型有关的空间数据和所得的成果,使模型进一步细化,从而深入认识水文现象的物理本质,为分布式的水文物理模型研制提供了平台。遥感技术可以提供一些确定产汇流特性和模型参数所必需的下垫面信息和降雨信息,是描述流域水文特性的最为可行的方法,尤其是在地面观测手段和资料缺乏的地区。 (4)尺度问题是当代水文学理论研究的中心内容。近些年来物理性水文模型的最新进展反映了目前处理尺度问题的几种研究思路,其中在物理性和计算效率之间取得平衡的准物理性水文模型、基于不规则网格的物理性水文模型以及直接在宏观尺度上建立数学物理方程的尺度协调的物理性水文模型都有了明显的突破,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物理性流域水文模型的发展方向。 4、结语 传统的概念性集总式模型由于忽略了参数和下垫面条件的时空变化,将参数和变量都取流域的平均值,这与流域的实际情况并不相

数字流域综述

数字流域综述 第1章概述 1998年1月31日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在加利福尼亚科学中心做的题为“数字地球:展望21世纪我们这颗星球”的长篇演讲中首次提出了“数字地球”的概念,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并纷纷制定出本国相应的对策。我国政府对这个问题也非常重视,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在接见中国科学院第九届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四次院士大会部分院士和外籍院士时讲话指出:“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巨大变化,前几年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随后又提出知识经济,最近美国又提出数字地球的概念,真可谓日新月异。” 但科技界至今尚未有关于“数字地球”的确切学术定义。戈尔在他的文章里指出:“‘数字地球’是一种关于地球的可以嵌入海量地理数据的、多分辨率的三维表示”。我国大部分学者认为:“数字地球”是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的统一性的数字化重现和认识,它包括构成体系的数字形式的所有空间数据和与此相关的所有的文本数据,及其涉及到的把数据转换成可理解的信息并可方便地获得它的一切相应的理论和技术。也有的学者认为:“数字地球”是指信息化的地球,或者说是地球的虚拟对照体。 伴随着“数字地球”的提出,数字流域也随之产生,数字流域是“数字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流域的建设是对流域的开发与管理的必要途径,是“数字地球”流域数字化建设的重要一环。数字流域是建立在流域尺度上以水为纽带的复杂系统。李纪人指出:数字流域可以理解为在数字模拟环境下的表达和再现,它以空间坐标为框架,以空间技术为主要手段,是流域信息资源采集整合、管理更新、共享服务和开发利用的支撑平台。 国外发达国家数字流域研究与应用起步较早,数字流域与流域管理紧密结合,随着计算机等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从数字化、建模、系统仿真到虚拟现实,历经30多年时间,现代科学技术在传统水利的应用得到充分体现,美国、加拿大、

流域水文模型

课程:流域水文模型姓名:xxx 专业:水利工程 学号:xxxxxxxxxxxx

流域水文模型研究的若干进展 摘要: 计算机技术和一些交叉学科的发展, 给水文模拟的研究方法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文章阐述了分布式物理水文模型、地理信息系统( GI S) 和遥感( RS) 技术在流域模拟中的应用等方面的进展。指出分布式模型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应用GI S的水文模型尽管有诸多优点, 但并不能代表模型本身的高质量, 遥感资料还没有完全融入水文模型的结构中, 给直接应用带来较大的困难。提出立足于产汇流机理研究, 建立基于RS和GI S的耦 合水文模型是研究的趋势, 尺度问题仍然是关注的焦点。 1引言 用数学的方法去描述和模拟水文循环的过程,产生了水文模型的概念[1],水文模型的产生是对水文循环规律研究的必然结果。水文模型在水资源开发利用、防洪减灾、水库、道路、城市规划、面源污染评价、人类活动的流域响应等诸多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当今的一些研究热点,如生态环境需水、水资源可再生性等均需要水文模型的支持。流域水文模型是在计算机技术和系统理论的发展中产生的,20世纪60、70年代是蓬勃发展的时期, 涌现出了大量的流域水文模型,Stanford流域模型(SWM)、Sacramento模型、Tank模型、Boughton模型、前期降水指标(API)模型、新安江模型等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2]。其后一段时期,相对处于缓慢的发展阶段。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一些交叉学科的发展,流域水文模拟的研究方法也开始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流域水文模型研究的突出趋势主要反映在计算机技术、空间技术、遥感技术等的应用方面,分布式物理模型被广泛提出,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在水文模拟中的应用给传统的研究方法带来了创新。但由于受到技术等原因的制约,分布式模型目前的应用还较困难,应用GIS的水文模型尽管有诸多优点,但并不能代表模型本身的高质量,遥感资料还没有完全融入水文模型的结构中。 2 分布式水文模型 流域水文模型根据不同的标准有多种分类[3],根据模型结构和参数的物理完善性,目前常用的可分为概念性模型和分布式物理模型。概念性模型用概化的方法表达流域的水文过程,具有一定的物理基础,也具有相当的经验性,模型结构简单,实用性强。分布式物理模型的优点是模型的参数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可以通过连续方程和动力方程求解,可以更准确的描述水文过程,具有很强的适应性。与概念性模型相比,分布式水文模型用严格的数学物理方程表述水文循环的各子过程,参数和变量中充分考虑空间的变异性,并着重考虑不同单元间的水平联系,对水量和能量过程均采用偏微分方程模拟。因此,在模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水土流失变化的水文响应及面源污染、陆面过程、气候变化影响评价等方面应用显出优势。参数一般不需要通过实测水文资料来率定,解决了参数间的不独立性和不确定性问题,便于在无实测水文资料的地区推广应用。自1969年Freeze和Harlan[4]第一次提出了关于分布式物理模型的概念,分布式模型开始得到快速发展。三个欧洲机构提出的SHE模型[5]是最早的分布式水文模型的代表。SHE模型考虑了截留、下渗、土壤蓄水量、蒸散发、地表径流、壤中流、地下径流、融雪径流等水文过程。流域参数、降雨及水文响应的空间分布垂直方向用层表示,水平方向用方形网格表示。该模型的主要水文过程可由质量、动量和能量守恒偏微分方程的有限差分表示,也可由经验方程表示。模型有18个参数,部分具有物理意义,可由流域特征确定。它的物理基础和计算的灵活性使它适用于多种资料条件,在欧洲和其它地区得到了应用和验证[6]。这期间还有一些考虑流域空间特性、输入、输出空间变化的分布式物理模型,如, CEQUEAU模型[7],将流域分为方形网格,输入所有网格的地形、地貌、雨量等特征,对每一个网格进行计算,在水质模拟、防洪、水库设计等诸多方面有适用性;Susa流域模型[8]

分布式水文模型

题目:分布式水文模型的原理及其应用 学院名称水建学院 专业名称水文与水资源 学生姓名朱良哲 学号2009011728 指导老师严宝文

分布式水文模型的原理及其应用 摘要 分布式水文模型是在分析和解决水资源多目标决策和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所有的分布式水文模型都有一个共同点:有利于深入探讨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水文循环与水资源演化规律。本文就几种分布式水文模型进行分类总结与比较,探讨其原理与应用。 关键字:分布式;水文模型;DEM;MIKE SHE;TOPMODEL;SWAT Distributed hydrological model is analyzed and deal with the water in multi-objective decision-making and management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up, all of the distributed hydrological model have one thing in common: to further discussed natural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hydrologic cycle and water resource evolution rule. This paper distributed hydrological model several classification summary and comparis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 distributed; Hydrological model; DEM; MIKE SHE; TOPMODEL; SWAT 一、分布式水文模型-特点 与传统模型相比,基于物理过程的分布式水文模型分布式可以更加准确详细地描述流域内的水文物理过程,获取流域的信息更贴近实际。二者具体的区别在于处理研究区域内时间、空间异质性的方法不一样:分布式水文模型的参数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它充分考虑了流域内空间的异质性。采用数学物理偏微分方程较全面地描述水文过程,通过连续方程和动力方程求解,计算得出其水量和能量流动。 二、分布式水文模型-尺度问题、时空异质性及其整合 尺度问题指在进行不同尺度之间信息传递(尺度转换)时所遇到的问题。水文学研究的尺度包括过程尺度、水文观测尺度、水文模拟尺度。当三种尺度一致时,水文过程在测量和模型模拟中都可以得到比较理想的反应,但要想三种尺度一致是非常困难的。尺度转换就是把不同的时空尺度联系起来,实现水文过程在不同尺度上的衔接与综合,以期水文过程和水文参数的耦合。所谓转换,包括尺度的放大和尺度的缩小两个方面,尺度放大就是在考虑水文参数异质性的前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