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政治限时

明清政治限时
明清政治限时

明清政治限时训练

1.刘泽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研究专家)在某著作的序言中写道:“在这种政权结构中,各级大大小小的封建官僚,就是这部大机器上的无数小螺丝钉;而最高的君主,便是这部巨大机器的总操纵者。……官僚们永远只能是君主的工具,官僚机构只能是君主的办事机构。”对上述表述理解不正确的是

A.“这一政权机构”是指古代中国的官僚机构

B.“这部大机器”是指古代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C.著作研究的突破口有可能是中国古代官僚政治

D.著作有可能从官僚政治的工具性彻底否定官僚政治的历史作用

2.下列对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正确的是()

A.始终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B.有利于思想文化的发展繁荣

C.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D.后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

3.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4.下面是关于中国古代历史上皇权与相权势力的消长图,哪一幅是正确的?()

5.“今吏部之职,拟古宰相。而其黜陟之柄,有宰相所不及也者。今凡不由吏部拟上而特旨迁除者,谓之传奉官,必不久而罢。”这一现象发生在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6.《明世宗实录》载:“先是都察院差御史巡盐,(皇帝)批答稍误,以未下阁臣票拟也。刑科给事中黄臣谏曰:‘我朝设立内阁,……凡百章奏,先行票拟。今使内阁虚代言之职,中贵肆专擅之奸,关系匪轻,渐不可长。容臣封还原本,以重命令。’疏入,即改批如制。”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阁臣票拟严重制约了皇权 B.内阁地位较明初大为下降

C.内阁成为法定的决策机构 D.皇帝批答须先经内阁票拟

7.有人发现,中国古代史上的谏官制度有这样一个变化,由原来主要评议皇帝得失,转变为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从根本上说明

A.宰相受谏官的制约 B.谏官地位高于宰相

C.君主专制程度加深 D.宰相地位逐渐下降

8.《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成祖简拔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由此表明,明朝内阁

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 B.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事

C.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 D.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9.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属于这类官员的有

A.秦朝御史大夫 B.汉朝丞相C.唐朝六部尚书 D.明朝内阁大学士10.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同时,裁撤中书省和丞相。随后设置殿阁大学士为侍从顾问。但明中后期又出现了严嵩、张居正把持朝政的现象。这表明()A.宰相制度一直都存在 B.皇权曾一度削弱

C.内阁权力失控 D.君主集权强化

11.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中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的特征是

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12.永乐九年(1411)公布关于杂剧的禁令:“凡乐人搬作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王、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神象,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扮者同罪。其神仙及义夫、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这一禁令说明()

A.文化专制开始影响市民生活 B.文化政策体现统治者治国理念

C.明清时代君主专制走向反动 D.市民文化危及封建统治基础

13.(明)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卷八讲了一个宦官对权势变化的亲身体会。嘉靖年间的一位宦官说:“我辈在顺门上久,见时事几复矣。昔日张先生(内阁大学士中的首辅张璁)进朝,我们多要打个躬。后至夏先生(首辅夏言),我们只平着眼看望。今严先生(首辅严嵩)与我们拱拱手,方始进去。”这则材料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A.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B.内阁首辅在朝臣中的权威逐渐下降

C.明朝的礼仪制度日益规范D.明朝宦官权势膨胀

14.某同学在学习了必修Ⅰ《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单元以后把“古代中国君权与相权的斗争”作为其探究课题,为此他在网上搜集了下列史料,你认为在其史料中与这位同学探究的课题关系最直接的是

A.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B.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

C.洪武九年,太平章政事、参知政事。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

D.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

15.某班学生看到易中天《帝国的终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批判》一书的内容介绍“这是一个帝国制度不断成熟、完善的过程,它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秦创郡县制,汉因之;隋创科举制,唐因之;宋创文官制(文臣将兵制),明因之;明创阁臣制,清因之。”于是就此展开了讨论。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他们下列说法的对错

甲同学: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

乙同学:秦朝开创的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管理地方的基础

丙同学:隋朝开始形成的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丁同学: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标志着内阁的出现

A.乙丙对,甲丁错 B.甲丙对,乙丁错C.甲乙错,丙丁对 D.甲乙丙对,丁错16.明太祖和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方法中最相似的是

A.改变或分散地方机构及权力B.改变选拔官员的方法

C.解除统兵大将的兵权D.废除原来的全国行政区划

17.某地洪水为患,消息上报朝廷后,皇帝一方面交待工部尽速抢修溃决的堤防,勿使水患继续扩大;另一方面责成户部尽速调度粮食,运往灾区,赈济灾民。幕僚根据皇帝之意,写成诏书,经皇帝确认无误后,直接送至工部、户部等部门执行。这种制度最可能出现在A.秦汉 B.隋唐 C.宋元 D.明清

18.下表是汉、唐、元、清时期编纂的四川地方志及其部分目录。其中,不符合相关时期史

实的是

19.明武宗即位,阁臣刘健等提出几条压制近幸的办法,“拟旨上,不从,令再拟。健等力谏,……不报,居数日又言……越五日,健等复上疏,历数政令十失,……健知志终不行,首上章乞骸骨(辞职),李东阳、谢迁继之,……帝勉从之”。材料中的阁臣

A.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 B.升降由皇帝决定

C.拥有制度化的决策权 D.巩固了中央集权

20.据南昌县志记载:清朝月池熊氏“三代皇”(熊氏三兄弟)兴盛时期,月池人考上进士、榜眼、探花、举人和秀才的可谓不胜枚举。熊氏有一条不成文的家规:“七姐妹,七星座,东边起,西边落,伴着月亮作嫦娥”,这是熊氏家族对媳妇、女儿的要求。并设立了家族教育机构“心远堂”和“心远奖学金”,用来奖励族中读书应试有成的子弟。据此,清代熊氏家族兴盛主要得益

A.公正公平的科举制度 B.家族宗法观念的维系

C.重视对家族女姓教育的结果 D.奖励制度促进教育发展

21.《中国全史·商贾史》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与下列哪种因素无关

A.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B.重农抑商政策

C.皇权和相权的矛盾

D.科举制的影响

22.中国古代常出现品序较低的皇帝近臣参与军国大事的现象,下列属于这种现象的是

①汉武帝建立中朝②宋初设置“中书门下”③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④雍正帝设立军机处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③④

23.清代学者储大文在论及元朝行省的划界原则时说:“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淮东淮西,汉南汉北,州县错隶而淮汉之险失。”该原则旨在A.合并相邻区域,推动国家统一B.扩大行政管辖范围,避免地方割据

C.打破地理界限,加强中央集权D.改变原有行政区划,促进经济发展

24.历代封建王朝在地方设官的指导思想是()

A.辅佐中央管制地方B.分割地方权力,使其相互制约

C.加强对地方的监控D.便于中央各部对地方的管理

A.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B.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

C.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D.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拨的公平、公正

26.史学界研究发现,明清时期国家对乡村的治理主要通过宗族、乡里组织、士绅阶层进行,基层社会的自治化倾向越来越强。这表明

A. 乡里组织是明清时期成立的乡村自治组织

B. 国家政治体制上的中央集权严重弱化

C. 宗族、士绅阶层成为动摇封建统治的重要力量

D. 国家控制与乡村自我管理相结合,共同维护基层社会秩序

27.《明史》记载:“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断。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历晋尚书、保、傅,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材料表明内阁大学士

①入阁由皇帝选任②行使宰相权力

③取得决策大权④地位逐渐提高

A.①③ B.②④C.①④ D.①②④

28.某一本历史著作有这样的叙述:“在万历的祖父嘉靖皇帝以前,大学士为三至六人,皇帝可能对其中的一人咨询较为频繁,但从名义上说,他和另外的几位大学士仍处于平等的地位.这以后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张居正名为首辅或称元辅,其他大学士的任命则出于他的推荐,……”文中所指的制度是

A.汉代尚书台 B.唐代三省六部制 C.明代内阁制 D.清代设军机处29.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30.著名历史学家钱穆曾说:“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真不免为独裁夫专制之黑暗所笼罩者,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已六百年之久。”对其理解不正确的是

A.明朝废宰相造成了政治的极度黑暗

B.在明朝以前政府并不完全直接统属于王室

C.明朝以前的中国采取集体决策方式

D.明清两代都是极端专制集权的社会

31.政治是反映历史的一面明镜。下列材料均摘编自历史学家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宰相是采用领袖制的,而唐代宰相则采用委员制。换言之,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

材料二宋代制度,一面是相权衰落,另一面则是中央集权。讲到中国的地方行政,只能说是汉代好,唐代比较还好,宋代就太差了。

材料三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这种行省设施,实际上并不是为了行政方便,而是为了军事控制。

材料四政府实际重要政令,都在军机处,不再在内阁。顾名思义,内阁还像是文治,而军机处则明明是一种军事统治的名称。因为政府最高出命权属于皇帝,军机处不过是皇帝御用的秘书。清代政治,完全是一种军事统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谈谈你“领袖制”、“委员制”的理解。

(2)分析材料二,据所学知识谈谈宋代地方行政“就太差了”。

(3)依据材料三说明,元朝行省“不是地方政府”,这一制度设置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4)对比材料三、四,元、清两代政治制度有何共同特点?上述材料体现出了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参考答案

1.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材料中的著作研究的突破口有可能是中国古代官僚政治,“这一政权机构”是指古代中国的官僚机构,“这部大机器”是指古代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著作只是强调了“官僚机构只能是君主的办事机构”却没有彻底否定官僚政治的作用,故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官僚政治

2.C

【解析】

试题分析:A项明显不正确,一种制度必须要随时进行调整,否则社会状况改变了,这种制度不变化就会被淘汰。B项也是错误项,在封建专制的社会环境下为了巩固封建制度,统治者在思想文化上也是实行单一的思想文化。D项明显错误,资本主义发展需要的是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与繁荣,但这种商品经济与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自然经济是相矛盾的,故答案选择C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

3.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依据所学,国家统一的主要前提条件是经济联系和民族融合的加强,故A项错误,而专制权力和专制制度产生是适应封建经济的要求而产生的,故B、D两项错误。所以应选C。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特点

4.B

【解析】

试题分析:解决本题首先需要正确解读图片的信息,图片表明的是皇权的发展趋势,然后依据教材中所述的皇权发展的特点来分析图片的内容。皇权是不断的加强,最后在明清之际达到顶峰,所以答案选择B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三省六部制、明朝内阁制度、机处

5.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说明宋太祖时期所有地方文书须长官和通判联合签议,才能实施,宋真宗以后通判可干预州郡政事;A项说法错误,通判直接隶属于中央,因此应该是中央集权逐渐强化;B项监察制度不断完善在材料中得不到充分体现,毕竟制度体系完善涉及多个方面,仅凭权力扩大一个方面不足以印证“监察制度不断完善”的说法;D项地方受到严密监控言过其实。故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监察制度

6.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本题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即可得解,材料“先是都察院差御史巡盐,(皇帝)批答稍误,以未下阁臣票拟也。”“我朝设立内阁,……凡百章奏,先行票拟。”“今使内阁虚代言之职,中贵肆专擅之奸”,反映皇帝批答须先经内阁票拟,所以D项符合要求;上述材料也反映了内阁地位较明初大为上升,所以B 项说法跟史实不符;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过于夸大阁臣票拟权利;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表达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内阁制

7.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通过“由原来主要评议皇帝得失,转变为主要评议宰相是非。”可知通过谏官来分散和限制宰相的权力,从而加强君主的权力,所以本题答案选C项,A、B、D三项不符合题干要求。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进·君主专制的加强。

8.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从材料“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可知在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内阁在明成祖时正式设立,故A项错误;由“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可知B项正确;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咨询的内侍机构,无实权,内阁大学士也不是丞相,排除C D两项。故选B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内阁制

9.D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中“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利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说明一定不是法定的官职,故应该是D。历史上出现上述非法定或者制度外的官员,是依照皇帝的好恶来决定的,这恰恰说明皇权专制的加强。ABC中的几个官职都是当时正式设立的法定官职,故都不符合题意,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创立内阁

【名师点睛】丞相与内阁的区别:

10.D

【解析】

试题分析:明太祖时废除丞相,故A项错误;“明朝裁撤中书省和丞相”“随后设置殿阁大学士”都是皇权加强的体现,故B项错误,D项正确;内阁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阁臣权力的大小来源于皇帝,故C项错误。故答案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君主集权强化

【名师点睛】综合认识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①一个趋势: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②两个联系:一是联系明清时期经济、思想状况,说明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二是联系同

一时期西方代议制的确立,说明中国政治制度的落伍。

③三个核心:丞相制度的废除、内阁制的形成、军机处的设立。

11.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和相关所学,九卿主要为皇帝、皇室服务。分析各选项,AD项说法与材料无关联;C项说法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本题选B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秦的政治特征

12.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市民文化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不是材料反映的信息,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的描述可知,明朝的关于杂剧的禁令,一方面禁止扮演帝王将相,另一方面支持封建道德楷模,这些体现了统治者的治国理念,故B项正确;文化专制走向全面反动是在清朝,不是明代,故C项错误;D项材料无法体现。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杂剧

13.D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的是宦官权力不断增大的现象。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为加强集权,防止大臣擅权,往往重用身边的人。宦官作为皇帝身边的人,在这时通常会受到重用,宦官又利用自己的这种身份,假借皇帝的名义,作威作福。从本质上来看,明朝宦官权势膨胀,故D 正确。中央集权的加强主要强调的是的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题干反映的是专制皇权的加强,排除A;BC与题意不符。

考点: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明代宦官专权

14.C

【解析】

试题分析:明太祖时期废除丞相制度,最明显的体现了皇权与相权的斗争,故C项正确。A 项说的是丞相的职权;B项说的是元代的地方行政体制;D项说的是内阁制度。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郡县制起源于春秋后期,并非秦朝始创,故乙同学观点错;殿阁大学士的设立并没有标志着内阁的出现,明成祖时期殿阁大学士入主文渊阁,内阁成立,丁同学观点错。因此正确答案为B项。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内阁的出现

16.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基础知识识记层次,比较简单,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根据题干“加强中央集权的方法中最相似”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可知:B 项错误,两朝的选官制度没有变,均是科举制;C项“解除统兵大将的兵权”,不符合明朝;D项明显不符合史实。A项表述准确,符合明初和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17.D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由皇帝直接安排六部进行赈灾工作而无宰相出现其中,这说明宰相已被废除,此事应发生在明清时期,故答案选D,A B C三项时间与题意不符。综上,本题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内阁与军机处

18.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别图表等历史素材,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仔细观察题干图表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可知:A项的“瓦子”、“岁币”在汉朝时候尚未出现,二者在宋代

才出现的,A项错误。进一步可知,BCD三项的表述,均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的加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相关措施;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事业·文化事业的发展

19.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阁臣刘健等提出几条压制近幸的办法…历数政令十失”,可见阁臣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故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政治制度的强化·明代内阁制

20.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关键信息“熊氏有一条不成文的家规”、“设立了家族教育机构‘心远堂’和‘心远奖学金’”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不难直接判断出,清代熊氏家族兴盛主要得益于家族宗法观念的维系,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不正确。故,正确答案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的影响

21.C

【解析】

试题解析:材料中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引起的影响,A从经济基础,B从经济政策D人们的思想观念。C项与此无关,所以选C.

22.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宋初设置“中书门下”,为行政机构,职务相当于宰相。不符合题干说的品序较低的皇帝近臣参与军国大事的现象,所以B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皇帝近臣参与军国大事的现象

23.C

【解析】

试题分析:A项说法不正确,材料中的措施是在元朝统一后才实行的措施,所以材料内容的目的不是为了推动国家统一,而是为了强化统一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材料内容反映的是元朝了解除地方割据而打破各种地方的天险而采取的相关措施,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

权,B项表达不准确,D项是错误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元朝的行省制度

24.B

【解析】

试题分析:A项说法错误,在封建社会的中国地方的权力逐渐收归中央,地方上无独立的实权,A项不是设官的指导思想,C项也是不是设官的指导思想,D项是目的,所以答案选择B 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内阁制

25.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进士的出身比例来看,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平民甚至是贫寒家庭,因此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的说法不准确,排除A;BC古代选官制度受社会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完全实现公平、公正,排除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科举制

26.D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的“乡里组织、士绅阶层进行,基层社会的自治化倾向越来越强”表明A 项的说法是错误的,自治化的倾向越来越强不等于是政府建立的自治制度。B项内容与史实不符,C项为错误项,故答案选择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27.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备顾问而已”“诸大学士历晋尚书、保、傅,品位尊崇”“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等关键信息可知,内阁成员由皇帝选任,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大学士有了票拟权,权力极大。但是内阁始终并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皇帝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所以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内阁制

28.C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的万历与嘉靖皇帝都是明朝的皇帝,所以文中所指的制度应该是在明朝建立的政治制度。AB两项的制度内容不符合材料中制度的特点,D项内容虽然符合材料制度的特点,但朝代不相符。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三省六部制、明朝内阁制度、机处

29.D

【解析】

试题分析:由题干中的“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可知内阁不是法定的决策机构,也不是入仕做官的新途径,六部也不是其下属机构,故排除ABC,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内阁

30.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真不免为独裁夫专制之黑暗所笼罩者”足以说明明朝废宰相的确造成了政治的极度黑暗,同时也说明明清两代都的却都是极端专制集权的社会,但是明朝以前的中国并不是采取集体决策方式,而是皇帝一个人的独断专制。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集体决策方式

31.

(1)理解:领袖制指的是汉代由一个宰相掌握行政权,委员制指唐代把实行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集体行使行政权。(4分)

(2)消极:宋代过度加强中央集权,把地方财权、行政权和军权统统收归中央。造成地方权力太小,影响了社会的发展。(4分)

(3)原因:行省是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的派出所,是流动的中央政府。目的:主要为了加强军事控制。(4分)

(4)共同特点:军事色彩。(2分)趋势:削弱相权乃至废除丞相以加强皇权;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答出两个方面,2分)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主要考学生依据所学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回答时首先要注意材料所揭示的时期:一是汉代,二是唐代;再结合所学及这两个时期的政治制度及材料“……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进行分析归纳总结。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首先结合材料所提示的两个时期:唐代和宋代,再结合这两个时期的政治制度的具体内容,联系材料“宋代制度,一面是相权衰落,另一面则是中央集权。讲到中国的地方行政,只能说是汉代好,唐代比较还好,宋代就太差了。”分析解答。

第(3)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与认识历史问题的思维能力。回答时注意结合材料“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这种行省设施,实际上并不是为了行政方便,而是为了军事控制。”

第(4)问,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回答第一小问,注意结合材料“材料三……这种行省设施,……而是为了军事控制。”“材料四……都在军机处,不再在内阁。……而军机处则明明是一种军事统治的名称。……清代政治,完全是一种军事统制。”回答第二小问注意结合这两个时期政治制度的内容及材料“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军机处不过是皇帝御用的秘书。……”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到元的政治制度的演变?内容及认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内容及认识

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对外关系

精心整理 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对外关系 ·秦唐明三朝中央机构的变迁 ·秦:实行三公九卿制(独相) ·唐:实行三省六部,相权一分为三,众多宰相集体议事(众相) ·明: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废相) 政治: 明清加强专制主义的措施 明:内阁制度 1. 2.措施: 1600年的宰 a b 朱棣即位后,选拔翰林学士入文渊阁值班,在皇帝授意下参与机务,批答奏章,正式确立内阁制度 c:职责:起草诏敕、票拟批答、咨询顾问、密疏进言等 d:评价:是协助皇帝决策的中央机构; 内阁必须完全遵照皇帝的旨意行事,强化了皇权,不得妄提建议

e:实质:内阁实质上仍皇权的组成部分 3.影响:皇权空前强化,君主专制集权体制趋于极端 清:军机处的设立 1.背景:内阁与议政王大臣会议严重制约皇权:清初,中央政府仿效明朝制度,设置内阁,作为协助皇帝办理政务的中枢机构。另有源于满足旧俗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其成员大多为手握兵权的满足王公贵族。军国大事往往不经内阁而由议政王大臣会 2.过程: 但实际作用有限 同虚设 3. 军机处主要成员由皇帝挑选亲信满汉大臣充任,拟就的诏令,不经内阁直接发往各地,称“廷寄”;直接下达中央各职能部门,称“交片”。百官的奏折也直接送军机处议复 4.实质:是为皇帝出谋划策、辅佐皇帝总揽全国军政事务的中央机构 5.影响: ①精简了行政办事手续,提高了工作效率

②皇权得以空前加强,封建制度日益衰落 清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边疆的巩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东北:康熙时,清军通过两次雅克萨之战给俄军以沉重打击,迫使沙俄同意和谈。随后,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界,此后,这一地区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 2. 政 3. 于西藏地区经济与文化的发展。 4.东南:郑成功于1662年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后,在台湾的郑氏政权成为割据势力。康熙中期,清朝发兵攻占台湾,设台湾府,将台湾置于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之下 ·意义:巩固了东南沿海地区的边防;加强了对台湾地区的管辖;有利于台湾地区的开发、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与内地的交流;维护国家的统一

1.2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必修一)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一、考情 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考点搜索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汉至元政治制度的 演变 ①汉至元中央集权的发展②汉至元君主专制的 演进③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明清君主专制的加 强 ①宰相制度的废除 ②内阁的出现 ③军机处的设立 二、基础知识梳理 朝代从汉代至明清的政治制度 汉朝背景:汉代实行郡国并行制,封国有时会与朝廷对抗,威胁中央集权的巩固。措施: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作用: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隋唐确立并完善三省六部制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下设六部。运行机制:皇帝诏令中书省(草拟、颁发) 门下省(审核) 尚书省(执行) 六部(分管)中书省吏部:主管官吏的任免和考核 决策机构: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户部:主管户籍、土地、赋税等 皇帝——政事堂——尚书省——————礼部:主管礼仪、科举等 执行机构:执行政令兵部:主管军政 门下省刑部:主管刑狱 审议机构:审核政令工部: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 特点:三省互相牵制,互相监督; 影响: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宋朝中央 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驶宰相职权。 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地方 背景:唐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及五代十国时期严重的军人割据 措施:把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中央派文官任地方长官(知州),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地方设转运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控制。 元朝行省制 内容:中书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直辖河北、山西、山东; 地方设立行中书省,长官由朝廷任命,最高长官是平章政事,由朝廷任命,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 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宣政院是中央设置的专门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兼管西藏地方事务,岁哦不是地方管理制度,而是中央管理制度。 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 明朝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①废丞相:明太祖朱元璋,正式废除; ②设内阁:形成—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明成祖选翰林院官员入值,内阁制度正式确定;

明清时期地政治规章制度(人教版)

历史Ⅰ政治文明历程;课程标准;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⑴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⑵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⑶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⑷了解明朝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第四讲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丞相制度的废除;1.原因:⑴明初承袭元制,在朝廷设中书省和左右丞;2.丞相制度的废除 历史Ⅰ政治文明历程 课程标准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⑴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⑵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⑶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⑷了解明朝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四讲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丞相制度的废除 1.原因:⑴明初承袭元制,在朝廷设中书省和左右丞相,丞相统辖六部,总揽全国政务。丞相胡惟庸骄横跋扈,擅权专恣。⑵明太祖朱元璋吸取了历史上丞

相“专权乱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的教训,为了巩固皇权,加强统治,朱元璋决定废除宰相。 2.丞相制度的废除:洪武十三年(1380),朱元璋借“胡惟庸案”废除丞相,撤中书省,把中央行政权分属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旧人教:设五军都督府和兵部相互牵制,分掌统兵和调兵之权)。并下令以后也不许再设丞相。(皇权兼并了相权,标志着皇权对于相权的斗争取得了彻底的胜利。有人说,丞相制度的开局是个喜剧,而结尾却是一个悲剧。) 3.结果:皇帝集君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到达新的高度;但又导致繁杂的政务集于皇帝一身的弊端。于是又设立殿、阁大学士作为皇帝的侍从顾问(阁雏形)。殿阁大学士品秩较低,仅供备问兼协理奏章,并不参与决策)。(注:宰相在中央集权制度部可发挥双重作用:既可以辅佐皇帝,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决策机要;也可能因权力过重而威胁君权。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后,固然可解决君相矛盾,但必然导致皇帝负担加重,明太祖采取的补救措施即设立阁。) 二、明朝阁制度的建立 1.原因:废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多,遇到大事也无人商量。 2.建立:明成祖朱棣(明朝第三位皇帝)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大学士开始参与事务的决策,阁制度正式确立。(文渊阁地处宫廷之,阁臣又常在殿阁随侍皇帝左右,故称阁。) 3.演变:明宣宗时(朱瞻基,年号宣德,明朝第五位皇帝),授予阁大学士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阁成为辅助皇帝决策的中央机构,阁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到明朝中后期,某些主持阁的首辅(如万历首辅居正),威权显赫,六部虽不隶属阁,但必须按照

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2课时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标解读】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单元综述】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集中体现。它经历了产生、形成、确立、完备、强化、衰亡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秦汉至隋唐为阶段,历史进步性居主流;北宋至明清为第二阶段,其消极影响日趋突出。历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都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共性和特殊性。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夏商周时期我国政制治度的主要内容是宗法制,这一时期政治制度的发展呈现以下特点:在王位和爵位的继承上实行世袭制;在地方管理上实行分封制;在王族内部实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的宗法制。 秦国统一了六国后建立了秦朝。秦朝创立了封建专制主

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期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以皇帝为中心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官位不世袭,实行俸禄制度,由皇帝任免;官职有明确分工,既互相配合,又相互牵制。 “汉承秦制”,由汉至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受到制约而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明清时期,转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主要呈现以下特点:废丞相、设内阁和六部、增设军机处;中央机构的设立和职权完全服从专制王权的需要;废行省,设三司,直接隶属中央,中央对地方控制进一步加强;大兴文字狱,八股取士,思想文化专制不断加强。 【重点难点】 三省六部、行省制度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的创立、军机处 如何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影响 【知识梳理】 第2课时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从汉到元政治工作制度的演变 中央集权的发展 两汉时期郡国并行制和“推恩令” 背景:汉初在地方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

宋元明清时期的政治思想 单选题

10.提出理学的主要范畴、命题,构筑了理学的基本理论体系的“北宋五子”是()、邵雍、()、程颢、程颐。 A.韩愈李翱 B.周敦颐张载C.胡瑗孙复 D.朱熹陆九渊 11.理学内部流派众多,但他们在政治取向上高度一致,都以()为归宿。 A.社会改革B.民族统一C.维护君主政治 D.富国强兵 12.陈亮在思想界理学流行,士人多醉心于谈论性命义理的情况下,旗帜鲜明地倡行事功,体现出较强的批判精神,给思想界注入一股新鲜空气。其思想以“()”,“专及事功” 为特点。 A.性命义理B.修习之术C.天人合一 D.谈王说霸 13.元代,儒家面临着空前的危机。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儒学进行了积极调整。郝经“()”主张的提出为儒学与蒙古统治者的结合作了论证,扫清了思想障碍。 A.以夏变夷B.理一分殊C.三教合一 D.性品说

14.理学兴起于宋代,在南宋末初步实现了与政权的结合。而理学官学化的最终完成则是在()。 A.北宋B.元代C.明代 D.清代 15.在()的努力下,理学进入了国家最高学府,理学经典成了国子诸生的教科书。这是元代理学官学化的标志性事件。他为元代理学的官学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也因此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 A.朱熹B.郝经C.许衡 D.赵复 明清政治思想 1.明初,封建政治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是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不断强化。()在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极力树立君主绝对权威,强化国家机器和对全国臣民的控制,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A.朱元璋B.李自成C.忽必烈 D.皇太极 2.纪纲的作用是严明()关系,因而历来

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A.纪律 B.等级尊卑贵贱C.刑罚 D.风纪 3.朱元璋比较重视安民、恤民,在建国后,确立()的原则。 A.民贵君轻B.民本C.以宽治民 D.吏为民役 4.明太祖朱元璋的政治思想代表了明清统治者()的思想本质。 A.集权与专制B.上帝崇拜C.祖先崇拜 D.重民和政治调节5.在王守仁的心学中,心有多层次的含义。心不是()。 A.人的感知和认识 B.天地万物的本原C.心的道德属性 D.一个物质器官6.王守仁把()作为自己学说的核心。 A.良知B.行C.君 D.民 7.王阳明心学在流传过程中发生分化,形成十多个不同流派。其中以()最具特色,()是创始人。该学派发展了心学的世俗化倾向,并倡导平等思想。

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对外关系

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对外关系 ·秦唐明三朝中央机构的变迁 ·秦:实行三公九卿制(独相) ·唐:实行三省六部,相权一分为三,众多宰相集体议事(众相) ·明: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废相) ·趋势:皇权逐渐强化,相权趋于消失的态势 政治: 明清加强专制主义的措施 明:内阁制度 1.目的:为稳固统治,注重政治制度的建设,大力加强皇权 2.措施: ①废除中书省和宰相体制:元朝以来的中书省和丞相、中国历史上延续1600年的宰相制度由此终结,包括六部在内的政府各部门直接听命于皇帝,皇帝大权独揽 ②设立殿阁大学士和内阁制度: a:原因:集皇帝、宰相于一身的朱元璋独揽决策、行政大权,难免力不从心 b:过程:使设殿阁大学士,侍从左右,以备顾问,协助皇帝处理朝廷文书。明成祖朱棣即位后,选拔翰林学士入文渊阁值班,在皇帝授意下参与机务,批答奏章,正式确立内阁制度 c:职责:起草诏敕、票拟批答、咨询顾问、密疏进言等 d:评价:是协助皇帝决策的中央机构; 内阁必须完全遵照皇帝的旨意行事,强化了皇权,不得妄提建议 e:实质:内阁实质上仍皇权的组成部分 3.影响:皇权空前强化,君主专制集权体制趋于极端 清:军机处的设立 1.背景:内阁与议政王大臣会议严重制约皇权:清初,中央政府仿效明朝制度,设置内阁,作为协助皇帝办理政务的中枢机构。另有源于满足旧俗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其成员大多为手握兵权的满足王公贵族。军国大事往往不经内阁而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商定。议政王大臣一旦作出决议,皇帝也无法轻易改变,皇权因此受到一定限制 2.过程: ①康熙朝:康熙帝在位时,为加强皇权,于宫中设立南书房,招亲信翰林学士入内值班,侍从左右,以备顾问,进而参与机务,草拟诏令谕旨。他希望通过这一内廷决策机制对权势过重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加以钳制,并将内阁的部分职权归于内廷,但实际作用有限 ②雍正朝:雍正帝即位后,以应对西北战事为由,在宫内创设军机房,后将这一临时性机构固定为常设的军机处 ③乾隆朝:乾隆时进一步强化军机处的职能,下令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也形同虚设 3.职能:军机处完全秉承皇帝旨意办事,执掌参赞机务、批答奏章、草拟诏纸等。军机处主要成员由皇帝挑选亲信满汉大臣充任,拟就的诏令,不经内阁直接发往各地,称“廷寄”;直接下达中央各职能部门,称“交片”。百官的奏折也直接送军机处议复 4.实质:是为皇帝出谋划策、辅佐皇帝总揽全国军政事务的中央机构 5.影响: ①精简了行政办事手续,提高了工作效率 ②皇权得以空前加强,封建制度日益衰落 清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边疆的巩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东北:康熙时,清军通过两次雅克萨之战给俄军以沉重打击,迫使沙俄同意和谈。随后,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界,此后,这一地区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 ·意义:捍卫国家领土完整;为双方和平谈判及《尼布楚条约》的签订创造条件

2020届一轮复习通史版:课时(十一) 明清时期的政治 【作业】

课时检测(十一)明清时期的政治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五代十国时期,战争不断,军队在国家中的地位大增,枢密院演变为辅政机关。北宋时,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管理财政的“三司”成为正式的宰相机构。雍正年间,为削弱诸王权力、保密军机,设立军机处。这表明宰相制度() A.演变有其政治经济军事因素 B.在中国古代史上越来越完善 C.变化事关国家的前途与命运 D.发展使皇权与相权矛盾消失 解析:选A题干中反映在五代十国时期、北宋、清朝雍正年间,枢密院、三司、军机处因军事、经济、政治因素分别起了中枢机构的作用,故A项正确;B、C、D三项皆不符合题意,排除。 2.唐朝六部尚书不能参与决策,仅作为尚书省下执行机关的首脑,而明朝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明朝() A.中央政府精兵简政B.君主专制的加强 C.宰相的权力被削弱D.国家权力的下移 解析:选B明朝废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加强了君主专制,故B项正确;明朝废丞相并非精兵简政,而加强君主专制是权力的上移,故A、C、D三项错误。 3.明代以后不再设置宰相的官职,实际上执行宰相之职的是殿阁大学士。而明清时期,大多皇帝对臣下上奏的批答都像命令仆从一般,言语粗暴。这说明() A.内阁大学士是名副其实的宰相 B.明清的君主专制独裁程度极高 C.内阁权力不来源于皇帝 D.明清所有君主亲自批阅所有奏折 解析:选B内阁大学士有宰相之名而无宰相之实,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明代以后不再设置宰相的官职,这是加强君主专制的体现,而明清时期,大多皇帝对臣下上奏的批答都像命令仆从一般,言语粗暴,更能说明明清的君主专制独裁程度极高,故B项正确;内阁权力的大小完全取决于皇帝给予他们多少权力,故C项错误;明清所有君主亲自批阅所有奏折的说法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 4.明代史料记载:“内阁之职同于古相,所不同者,主票拟而不身其事。如(大学士)高拱之经掌吏部等,俱出拟启事,入而调旨。”这反映了() A.内阁成为皇权与相权斗争的工具 B.内阁并不直接总理政务大权 C.内阁已拥有对国事的部分决策权

高考历史 解析分类汇编 A单元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二)

A单元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 目录 A单元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错误!未定义书签。 A1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 - A2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9 - A3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7 - A4综合- 35 - A1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河北省“五个一名校联盟”高三教学质量监测(二)】25.王充在《论衡·效力篇》中认为:“六国之时,贤才为之臣,入楚楚重,出齐齐轻,为赵赵完,畔魏魏伤。”这实质上反映了战国时期 A.士对统治者的依附性增强 B.士的崛起和影响力的提高 C.宗法制度趋于瓦解 D.诸侯争霸不断加剧 【知识点】A1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 【答案】B 解析:材料大意是:那些贤能之士一到了楚国,楚国就强大了,他们离开齐国后,齐国立马变的弱小了,当他们一心为赵国效力时,赵国的一切就变得很完善,而当他们不想为魏国出力时,魏国就会元气大伤。即可判断出士在当时的重要性 故选:B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的相关内容准确把握。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江苏省淮安市高三第二次(淮安、宿迁、连云港、徐州四市第一次)调研测试(201501)】1.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说:“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列强之间订立国际条约都要把‘毋易树子’、‘毋以妾为妻’……等家庭小事,写入国际公法,以维持世界和平。”“列强”的做法 A.加强了中央集权B.维护了宗法制度 C.导致分封制崩溃D.促使了礼崩乐坏 【知识点】A1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答案】C解析:春秋战国时期没有实现中央集权,故A错误;材料中“‘毋易树子’、‘毋以妾为妻’显然强调的是维护嫡长子继承制的特点,属于宗法制的范畴。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分封制和礼崩乐坏的信息。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古代宗法制的正确理解。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广东省广州市高三调研测试(201501)】12.战国时期,“官分文武,惟王之二术也”。这反映了当时 A.分封制的强化B.国君权力的加强 C.郡县制的确立D.儒学地位的提升 【知识点】A1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版)专题五第1讲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作业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19·湖南省长郡中学月考)内阁在明朝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于裁决权和执行权之间构成一中介程序,缓和了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间的对立。这表明明朝内阁制() A.实现了分权与制约平衡 B.有利于国家机器合理运作 C.缓和了国家的阶级对立 D.有效地限制了君主的专权 解析:选B。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分权与制约平衡”与材料中“于裁决权和执行权之间构成一中介程序”不符,故A项错误;“有利于国家机器合理运作”与材料中“缓和了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间的对立”相符,故选B项;内阁不会缓和国家阶级对立,更不会有效限制君主专权,C、D项错误。 2.(2019·钦州质检)下表是宋代至清代我国书院性质状况表,它从根本上反映出明清时期() A. C.君主专制强化D.思想控制加强 解析:选C。书院性质反映不出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书院办学经费来源的不同,不能体现教育的发展,故B项错误;官办书院的增加表明思想控制的加强,但本质上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强化,故C项正确,D项错误。 3.(2019·茂名综测)百官父母之丧,称丁忧。洪武八年(1375年),诏百官闻父母丧,不待报即可奔丧,并解职守制三年;匿不举哀或不离职者,过期则发配为民;守制期满再起用时还要进行考核。丁忧时如工作需要,皇帝可以“夺情”令其继续任职。这些规定

() A.体现了明代政治与伦理相结合 B.加强了政府对官吏的严格考核 C.说明忠孝观念主导了官僚思维 D.表明皇权凌驾于政府权力之上 解析:选A。根据“诏百官闻父母丧,不待报即可奔丧,并解职守制三年;匿不举哀或不离职者,过期则发配为民”可知明代政治与人伦相结合,故A项正确。 4.(2019·黔东南模拟)明朝诉讼回避制度对御史出巡有严格规定,明太祖时“其分巡地面果系原籍及按临之人没有仇隙,并宜回避,毋得沽恩报仇,朦胧举向”,明英宗时“一所至之处,须用防闲,未行事之先,不得接见杂人”。这些做法() A.消除了吏治的腐败 B.客观上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 C.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D.推进了国家监察制度发展 解析:选B。据材料“其分巡地面果系原籍及按临之人没有仇隙,并宜回避,毋得沽恩报仇,朦胧举向”“一所至之处,须用防闲,未行事之先,不得接见杂人”可以得出这些做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故B项正确。 5.(2019·衡水金卷)清朝初年,沿袭满洲贵族议事的旧制,设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军国大事。……康熙帝亲政后,加强皇权,会议权限逐渐削弱。由此可知() A.清朝初年君主的权力受到较大制约 B.议政王大臣会议削弱了六部的权力 C.议政王大臣会议避免了决策的失误 D.康熙帝的做法削弱了满洲贵族权力 解析:选A。材料“设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军国大事”说明皇权受到制约,故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出议政王大臣会议削弱六部权力,故B项错误;材料仅仅说明议政王大臣会议和皇权的关系,且议政王大臣会议并不能避免决策失误,故C项错误;康熙帝的做法是为了加强皇权,并没有削弱满洲贵族的权力,故D项错误。 6.(2019·辽宁重点高中协作校模拟)《清史稿》载:“世谓(内阁)大学士非兼军机处,不得为真宰相。胜此任者,非以其慎密,则以其通敏。慎密则不泄,通敏则不滞,不滞不泄,枢机之责尽矣。”该记载() A.体现军国大权尽归内阁

1.1.4 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人教版)

历史Ⅰ政治文明历程 课程标准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⑴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⑵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⑶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⑷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四讲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丞相制度的废除 1.原因:⑴明初承袭元制,在朝廷设中书省和左右丞相,丞相统辖六部,总揽全国政务。丞相胡惟庸骄横跋扈,擅权专恣。⑵明太祖朱元璋吸取了历史上丞相“专权乱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的教训,为了巩固皇权,加强统治,朱元璋决定废除宰相。 2.丞相制度的废除:洪武十三年(1380),朱元璋借“胡惟庸案”废除丞相,撤中书省,把中央行政权分属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旧人教:设五军都督府和兵部相互牵制,分掌统兵和调兵之权)。并下令以后也不许再设丞相。(皇权兼并了相权,标志着皇权对于相权的斗争取得了彻底的胜利。有人说,丞相制度的开局是个喜剧,而结尾却是一个悲剧。) 3.结果:皇帝集君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到达新的高度;但又导致繁杂的政务集于皇帝一身的弊端。于是又设立殿、阁大学士作为皇帝的侍从顾问(内阁雏形)。殿阁大学士品秩较低,仅供备问兼协理奏章,并不参与决策)。(注:宰相在中央集权制度内部可发挥双重作用:既可以辅佐皇帝,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决策机要;也可能因权力过重而威胁君权。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后,固然可解决君相矛盾,但必然导致皇帝负担加重,明太祖采取的补救措施即设立内阁。) 二、明朝内阁制度的建立 1.原因:废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多,遇到大事也无人商量。 2.建立:明成祖朱棣(明朝第三位皇帝)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大学士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制度正式确立。(文渊阁地处宫廷之内,阁臣又常在殿阁随侍皇帝左右,故称内阁。) 3.演变:明宣宗时(朱瞻基,年号宣德,明朝第五位皇帝),授予内阁大学士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内阁成为辅助皇帝决策的中央机构,内阁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到明朝中后期,某些主持内阁的首辅(如万历首辅张居正),威权显赫,六部虽不隶属内阁,但必须按照内阁票拟的谕旨办事,地位反在内阁之下。为预防内阁地位上升威胁皇权,又以司礼监太监予以牵制。 4.性质(特点):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5.评价:阁臣的升降和职权的大小全由皇帝决定,票拟的采纳与否也取决于皇帝的批红,内阁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内阁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能正式统帅六部百司,内阁

真实的明朝政治制度

真实的明朝政治制度 关于明朝体制,中央的最高权力在皇帝,内阁的作用只是顾问,六部的权力也比较弱.但是这只是明太祖创立这套体制的初衷,并只在洪武和永乐两个朝代执行过. 事实上,整个明朝,就只有洪武和永乐两朝的政治体制非常接近于后来的满清.到了仁宣之后,因为当时明朝文官治国的思想开始逐渐浓厚,具体的行政权向内阁和六部转移,皇帝的行政权开始逐渐萎缩.必须承认这样的演变不是皇帝的初衷,但是是符合一个国家在稳定之后的官员的诉求的.并不是什么皇帝昏庸才导致的.明朝的仁宣二帝会比清朝的大部分皇帝昏庸?相反,在满清即便皇帝昏庸,官员也不敢有这样的诉求,这个朝廷的官员都比自己当奴才,又怎么敢和皇帝逐步的索要行政权? 这种转移景泰和天顺两朝基本完成,这是两方面原同时造成的.首先,明朝的官员敢于直谏皇帝,敢于用礼仪道德束缚皇帝,对皇帝形成了制肘,所以他们能争取到越来越多的权力.而皇帝不可能说一个人就能管理全国的政务,所以需要依赖内阁和六部大臣来帮助自己具体的执行行政权力.这也不是什么皇帝昏庸造成的,而是皇帝实事求是的需要依赖大臣们给自己做参谋.清国的酋长们的IQ不会那么高到足以一个人全理国家事务.只是他们死守着他的权力不信任大臣尤其是汉族大臣而已.而清朝廷里想争取权力的也就只有汉人大臣而已.所以明朝大臣的权力进一步扩大.如在景泰时,景泰皇帝依赖于谦,天顺时,英宗依赖李贤. 到了弘治以后,情况就已经是明朝皇帝没有办法控制的了.皇帝已经变成了权力的来源和象征,但他们做任何的事情都已经没有办法自由.比如正德皇帝要南巡,权力意识大增的大臣们全体反对.嘉靖的大礼仪事件.万历的国本之争.此时,明朝的皇帝们已经变成了退居幕后的国家最高统治者,但是行政权已经几乎完全的落在了内阁和六部的手里.这也不是皇帝昏庸和懒惰造成的,明朝中期的很多皇帝们都因为要权力和大臣们进行过殊死的斗争.皇帝是权力的来源,他可以给人权力也可以剥夺权力,并且掌握人的生死.这是他唯一可以威胁大臣的地方.但是偏偏明朝的大臣不怕死.而皇帝撤换了一个大臣,会有更多的大臣站出来维护这个集体的权力.所以皇帝也苦于要不回自己作为统治者的行政权力,只能逐渐的退居深宫,做最高的决议人.而所谓廷议这种事情已经不太需要皇帝的参加了.就如同美国人在国会开会,基本上是不需要总统出席的.总统的任务只是决定是否同意国会开会所达成的意见.这是明朝中期以后政治体制不同于封建社会任何时期的一个很值得研究的特色.可惜的是我们的研究者们只把目光集中在皇帝上朝了多少次的比较上,来认为这个皇帝的素质是否高明.甚至只会研究皇帝的私生活来给这个皇帝做判断. 在明朝中期以后做皇帝很难的.如果你对权力表现的多一点兴趣,那结果可能就是嘉靖的大礼仪时间,你会被冠为暴君的称号.如果你认为争取不到权力,干脆对大臣们好一点我自己退居深宫算了,会被人骂懒惰. 我们来看清朝皇帝和明朝皇帝的比较,就知道明朝皇帝在做皇帝这一点上比清朝皇帝辛苦多少!明清两朝有很多的情况是相似的.我们首先来看被很多人喜欢的乾隆皇帝,其实在明朝皇帝里,和乾隆最相似的是正德,但是两个人的名声可谓是一天一地的.其实两个人都是好玩好色宠幸奸佞的皇帝.乾隆的南巡次数远大于正德,宠幸的和绅搜刮的钱财远胜于刘谨.而刘瑾是死在了正德的执政期,乾隆不死,和绅都倒不掉!为什么大家都是出来*的,你就是风流

宋元明清时期的政治思想 单选题

宋元时代的政治思想 1.面对宋朝严峻的局势,旨在富国强兵的改革思想兴起,其重点是()。 A.吏治与财政改革 B.岁币改革 C.税制改革 D.整顿纲纪2.范仲淹等人发动的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是()。 A.改革土地制度 B.改革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制度 C.三教合流 D.强本节用3.宋代()对财政经济问题关注较多,提出了较系统的富国主张。 A.范仲淹 B.欧阳修 C.李觏 D.叶适 4.范仲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思想和李觏强本节用,寓兵于农的改革主张,为稍后的()做了理论铺垫。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王安石变法 D.戊戌变法 5.北宋著名政治家()是“熙宁变法”的主将,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A.柳宗元 B.范仲淹 C.李觏 D.王安石 6.宋元时期,我国传统政治哲学发生重大转型,()兴起,并在元代被立为官学,成为中国古代后期的政治指导思想。 A.儒学 B.理学 C.古文经学 D.今文经学7.()是理学的开山祖师,他引老庄思想入儒,提出太极说。著作有《太极图说》、《通书》(又名《易通》)。 A.周敦颐 B.胡瑗 C.韩愈 D.邵雍 8.()著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朱子语类》等。他继承发展前人思想,建立了理学的宏大体系,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为理学上升为统治思想提供了条件。 A.程颢 B.程颐 C.朱熹 D.张载 9.北宋时期,胡瑗、孙复、石介继承唐朝韩愈、李翱学说,注重义理,开风气之先,推动理学形成,被称为“()”。 A.宋初三先生 B.北宋五子 C.三玄 D.竹林七贤10.提出理学的主要范畴、命题,构筑了理学的基本理论体系的“北宋五子”是()、邵雍、()、程颢、程颐。 A.韩愈李翱 B.周敦颐张载 C.胡瑗孙复 D.朱熹陆九渊11.理学内部流派众多,但他们在政治取向上高度一致,都以()为归宿。 A.社会改革 B.民族统一 C.维护君主政治 D.富国强兵12.陈亮在思想界理学流行,士人多醉心于谈论性命义理的情况下,旗帜鲜明地倡行事功,体现出较强的批判精神,给思想界注入一股新鲜空气。其思想以“()”,“专及事功” 为特点。 A.性命义理 B.修习之术 C.天人合一 D.谈王说霸13.元代,儒家面临着空前的危机。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儒学进行了积极调整。郝经“()” 主张的提出为儒学与蒙古统治者的结合作了论证,扫清了思想障碍。 A.以夏变夷 B.理一分殊 C.三教合一 D.性品说 14.理学兴起于宋代,在南宋末初步实现了与政权的结合。而理学官学化的最终完成则是在()。

明清时期的政治

第4课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一、课标要求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历史必修1的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第四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经过秦汉、隋唐、宋元等阶段的不断发展、完善,相权逐渐被削弱,君权不断被加强。明朝,在地方上废行省,设三司,在中央废丞相,创立内阁,使君主专制制度得到强化;清朝,从康熙设南书房分割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到雍正设军机处,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三、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发展、演变的过程,这是他们学好本节课内容的有利条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复习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的史实,在明确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特点的基础上开始本课的学习。 四、重难点分析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难点:1、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 2、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自秦朝开始设立宰相,宰是主宰,统领的意思,相是辅佐的意思,可知宰相的意思是辅佐皇帝,统领百官。在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在君权与相权的斗争中,皇权不断加强而相权被不断的分散、削弱。到明太祖朱元璋是废除了丞相,究竟为什么呢?。 1、明朝君主专制加强到新高度 ①地方:废行省、设三司②中央:废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

布衣天子朱元璋吸取元朝宰相权力过大左右皇帝废立,地方行省长官平章政事所拥有的“军国重事,无不领之”的大权导致灭亡的教训,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设三司,分管行政,军事和司法,直属中央,从而把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了中央,在中央废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 材料一: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一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君臣即对劾奏,处以重刑。 ――摘自《明太祖实录》 【设问】为何“我朝罢相”? 【总结】A原因:直接原因:丞相胡惟庸骄恣擅权 根本原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 B结果:加强了皇权,君主专制达到新的高度; 皇帝政务繁多,身心疲惫。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时期,其君主专制制度具有突出的特点。 特点: ①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制度,既继承了前朝的一些制度和做法,又在此基础上实行了新的举措。 ②内容详尽而全面。其制度和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思想文化和暴力手段等各个方面。 ③程度空前强化。主要体现在《大明律》的制定、特务统治的加强、八股取士的推行、军机处的设置和文字的狱的严酷等方面。 ④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因为它表明封建制度仅靠正常的统治措施已无法维持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压迫,因而只得靠强权,靠皇权的绝对化、特务统治,靠制造冤狱来加强对人民的镇压和思想控制。 一句话:封建君主专制专制制度空前强化。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该制度经过秦汉、隋唐、宋元等阶段的不断发展,至明清时期进一步巩固。明代罢中书省、废丞相,内阁制为中央辅政机构;清代以内阁及军机处为中央辅政机构,协助皇帝处理军政要务。明清两代,以六部为中央政务部门,分理国政,直属皇帝。皇权兼并了相权,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宰相制度的废除”一目,主要叙述明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其一,集中地方权力于中央。具体表现为废除元朝行省制,在地方设“三司”,即布政司:洪武九年(1376)分全国为十三承宣布政使司,每司设左、右布政使,为一省的行政长官。宣德后因军事需要,增设总督、巡抚等官,权位比布政使高。其后,布政使的职权渐小,至清代仅为督抚的僚属,专管一省的财赋和民政。康熙六年(1667)后,每省仅设布政使一员,不分左右,为从二品官。布政司俗称藩司,布政使俗称藩台;都指挥司:五代宋元时期即有都指挥使,均为统兵将领。明朝设都指挥使司,掌一省的军政;按察司:唐景龙二年(708)置十道按察使,分察各地。开元二十二年(734)改称采访处置使,后又改为观察处置使。宋以诸路转运使兼按察,专主巡察,别有提点刑狱官。元置提刑按察使,后该为肃政廉访司。明朝仍建提刑按察使司,以按察使为一省司法长官。清朝沿用。又名臬司。俗名臬台、廉访。清末改为提法使。三司分别掌管军政、行政和财政,并分别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其二,集中央权力于皇帝。具体表现为废除丞相制,权分六部。宰相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内部可发挥双重作用:既可以辅佐皇帝,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决策机要;也可能因权力过重而威胁君权,造成深刻的君相矛盾。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后,固然可解决君相矛盾,但必然导致皇帝负担加重,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4课 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素材

第四讲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丞相制度的废除 1.原因:⑴明初承袭元制,在朝廷设中书省和左右丞相,丞相统辖六部,总揽全国政务。丞相胡惟庸骄横跋扈,擅权专恣。⑵明太祖朱元璋吸取了历史上丞相“专权乱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的教训,为了巩固皇权,加强统治,朱元璋决定废除宰相。 2.丞相制度的废除:洪武十三年(1380),朱元璋借“胡惟庸案”废除丞相,撤中书省,把中央行政权分属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旧人教:设五军都督府和兵部相互牵制,分掌统兵和调兵之权)。并下令以后也不许再设丞相。(皇权兼并了相权,标志着皇权对于相权的斗争取得了彻底的胜利。有人说,丞相制度的开局是个喜剧,而结尾却是一个悲剧。) 3.结果:皇帝集君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到达新的高度;但又导致繁杂的政务集于皇帝一身的弊端。于是又设立殿、阁大学士作为皇帝的侍从顾问(内阁雏形)。殿阁大学士品秩较低,仅供备问兼协理奏章,并不参与决策)。(注:宰相在中央集权制度内部可发挥双重作用:既可以辅佐皇帝,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决策机要;也可能因权力过重而威胁君权。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后,固然可解决君相矛盾,但必然导致皇帝负担加重,明太祖采取的补救措施即设立内阁。) 二、明朝内阁制度的建立 1.原因:废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多,遇到大事也无人商量。

2.建立:明成祖朱棣(明朝第三位皇帝)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大学士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制度正式确立。(文渊阁地处宫廷之内,阁臣又常在殿阁随侍皇帝左右,故称内阁。) 3.演变:明宣宗时(朱瞻基,年号宣德,明朝第五位皇帝),授予内阁大学士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内阁成为辅助皇帝决策的中央机构,内阁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到明朝中后期,某些主持内阁的首辅(如万历首辅张居正),威权显赫,六部虽不隶属内阁,但必须按照内阁票拟的谕旨办事,地位反在内阁之下。为预防内阁地位上升威胁皇权,又以司礼监太监予以牵制。 4.性质(特点):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

第5课 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

第5课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 【课标要求】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课前预习学案】 儒学的发展历程:创立()----初步发展()-----重创()-----成为正统()-----遭遇危机()------三教合一()-------重新振兴()------ (明清之际) 一、明清之际批判思想出现的背景 1、政治: 2、经济(根源): 3、、思想: 二、李贽的思想主张: ⑴对统治阶级极力推崇的________大加鞭挞,否认“________”是万世至论,认为人人 都有权做出自己的,不应以作为统一的思考标准。 ⑵认为,追求是禀赋之自然,每个人都可以顺应使得到自由发展。 ⑶用夫妇生育比喻人类社会的发展,提出“______”,源于矛盾着的阴阳二气,并非生自 天理。从根本上否定了__的存在,摇撼了________的理论基础。 三、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代表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 2、思想主张: (1)王夫之:系统批判宋明理学,建立较为完整的朴素的。代表作 A:从哲学的根本问题入手,强调“”即 B:在认识论方面宣扬即通过 ,由此颠覆了程朱理学“”唯心主义先验论的理论根基。 C:提出了“”,充分肯定 (2)黄宗羲:反对,鼓吹。代表作 A:宣称皇帝是,认为臣对君的关系不是奴仆应该是平等的 无需,从根本上否定了陈腐的伦理纲常。 B: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设想:最主要的观点是 (3)顾炎武: A:针对读书人只诵读程朱注解,严重脱离社会现实的学风,发出的呼唤。 B:主张为学应该,应关乎,致力于社会变革,“”“”C:身体力行,写出《》《》等著作。 经世致用思潮的影响:① ② 四、明清思想批判的影响: ①明清时期,宋明理学始终占据地位。②思想家对理学的反思、批判根植于 的发展和的兴起,为。 ③这股带有的进步思潮,对 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在其后数百年仍然具有振聋发聩的启蒙作用,给后世民众深刻的启迪。 【课堂学习案】

(一轮复习)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案

1-6 、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1368——1840) ——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 富源县第六中学---张导勇 【考纲要求】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2、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考情预测】 本专题明清时期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没落时期,西方工业文明兴起之时,东西文明呈现出了不同的发展趋向,并最终发生了激烈的碰撞。立足于明清史,既可以考察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过程及走向衰落,又可以考察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碰撞。从高考命题趋势来看,明清时期是高考的一个命题热点,史论结合的材料题是这一部分的重点,所以应加强材料性题目训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废丞相,权分六部;识记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了解明朝内阁制制度形成的经过及其发展;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从多角度分析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和完备对中国的影响。培养学生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了解明清经济发展的特点;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的原因。 (3)了解王阳明的心学;掌握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思想,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 (1)开展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表达、探究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论从史出”的历史科学素养。 (2)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探讨有关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认识到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名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2)通过学习,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社会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理解我国今天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的重要性和进步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1)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表现。 (2)理解明清时期的“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3)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思想。 2、难点: (1)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的影响。 (2)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3)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与启蒙思想的对比。 【教学方法】 1自主复习 2.合作探究 3.综合归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