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及预防

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及预防
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及预防

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及预防

【摘要】目的:探讨下肢骨折术后预防,观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及相应护理措施。方法:对我科收治的下肢骨折术后DVT患者密切观察、积极预防,对23例发生DVT患者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通过术后早期密切观察和预防可及时发现DVT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论:对下肢骨折术后患者并发DVT,采取积极的预防和适宜的护理措施,可有效地防治DVT,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下肢骨折;深静脉血栓;护理;预防

DVT是下肢骨折较严重的并发症,系指血液在深静脉系统不正常地凝结,多发于下肢手术后。其形成大都发生于制动状态,尤其是手术后3~5 d[1]。手术创伤可以引起血小板反应性改变,造成高凝状态,手术时和手术后患者都需要卧床休息,下肢静脉血液回流缓慢,血液滞在静脉内,可有大量的白细胞积聚,造成内膜损害,若激活凝血过程就可能并发血栓形成。而且一旦发生,可引起相关器官组织的功能障碍,导致肺动脉栓塞、深静脉血栓后遗症等严重后果。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我科2007年1月~2009年12月共收治23例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患者均为诊断明确、资料完整的住院患者。其中股骨颈骨折5例,股骨粗隆间骨折4例,股骨干骨折5例,胫腓骨骨折7例,髌骨骨折2例。所有患者均给予患肢下肢抬高、制动,使用肝素及阿司匹林抗凝、改善循环等治疗,好转后出院。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骨折患者由于担心丧失工作和生活能力,存在恐惧和焦虑心理,当手术后出现下肢增粗、肿胀、疼痛,心理压力进一步加重。护士应耐心地做好病情解释工作,让患者了解手术的情况、术后的注意事项和护理、DVT的原因及不良后果,向其讲解术后早期床上活动的重要性并给予正确的指导,使其消除思想顾虑。

2.2 一般护理嘱患者卧床休息,并抬高患肢,肢体位置高于心脏水平20 cm~30 cm,同时膝关节微屈15°[2],肿胀明显时,可适当使用利尿剂,以减轻肢体肿胀。当全身症状和局部压痛得到缓解后,即可进行轻度的活动。在患者起床活动时,要穿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3、4],这对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具有积极的意义。

2.3 患肢的观察与护理术后患肢抬高15°~30°,在不影响骨折固定的情况下,协助和指导患者在床上进行主动和被动运动,如踝关节的屈伸、股四头肌的收缩运动等,以利于静脉回流,减轻患肢肿胀[5]。每日定时测量患肢周径的变化,同健侧

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及防治

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及防治 王伟 [摘要]目的探讨骨折术后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和防治。方法抗凝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5例。结果5例经及及时诊断和抗凝治疗后均获得好转。结论腘深静脉血栓具有隐蔽性临床征象,容易延误早期治疗。对高危患者应重点预防。围手术期采用3种预防方法能够显著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关键词]骨折;手术后并发症;深静脉血栓;高危因素;预防本文收集1998年1月—2005年2月因骨折及手术后合并深静脉血栓5例资料,着重对临床特点和防治对策加以探讨。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 本组5例:男3例,女2例,年龄40—83岁,平均62.4岁,左下肢3例,右下肢2例,全部病例均有外伤后骨折史。骨折部位:股骨粗隆间,骨折3例,股骨颈骨折1例,股骨干骨折1例。1例合并陈旧性,多发性脑梗塞。本组5例骨折均曾接受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行DHS固定,股骨颈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股骨干骨折行加压钢板固定术。 二、临床表现: 病人自觉局部疼痛,体检发现①全下肢明显肿胀。②出现小腿剧痛。 ③Neuhof氏征阳性,Homan氏征阳性。④浅静脉怒张。⑤术后伤口渗出明显增多。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1例由静脉血栓顺行蔓延形成左下肢深静脉广泛血栓;1例为右股浅静脉、腘静脉血栓;1例为左髂

总静脉、髂外静脉、股浅静脉、腘静脉、大小隐静脉血栓;1例为左髂外静脉、股静脉血栓;1例为右股静脉血栓。 三、治疗方法: 采用溶栓疗法,本组5例均采用尿激酶50万U,静滴加低分子肝素钠,每日皮下注射250AxaU,7—14d为一疗程。 结果 5例患者分别于治疗15—20d后症状和体征缓解。参照裴玉昆[1]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评定治疗结果,临床治愈0例,显效4例,进步1例,无效0例。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显效组4例,仍存在静脉管壁不规则,进步组1例仍有静脉管腔不全梗阻,可见到血栓。 讨论 深静脉栓塞是骨科手术患者出现并发症的重要原因之一。吕厚山报告股骨近端骨折术后或全髋全膝置换术后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47.1%[2]。研究表明,高龄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手术适应证的扩大,手术普及率的提高,是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增高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一、深静脉血栓的机理: 深静脉血栓的机理已有详细阐述[3]。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包括长期不活动或瘫痪、既往静脉栓塞史、癌症、外科手术(特别是涉及下肢或骨盆的手术)、肥胖、高龄、静脉曲张、充血性心力衰竭及口服避孕药等。本组5例都经历了长时间的卧床制动,手术中长时间仰卧、过度旋转和牵引下肢,麻醉使周围静脉扩张,肌肉松驰,以上诸

脑卒中患者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性护理

脑卒中患者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性护理 目的探讨预防性护理在老年脑卒中卧床患者中的效果。方法对我院2008年12月神经内科住院的80例老年脑卒中卧床患者进行预防性护理。结果80例患者只有2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2.5%。结论对老年脑卒中卧床患者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性护理可以显著降低其发生率,减轻患者痛苦。 标签:老年患者;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of the Iower extremity,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血管内不正常的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全身主干静脉均可发病,尤其是下肢静脉,又以左下肢最为多见[1]。在脑卒中的各种并发症中,深静脉血栓的发生较其他并发症(坠积性肺炎、压疮、泌尿感染、肢体挛缩畸形等)常因位置深、临床症状隐蔽给早期诊断带来难度。又因其起病急,栓子极易脱落发生肺栓塞,治疗难度大,患者死亡率高。下肢深静脉血栓若未及时治疗,将造成程度不一的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影响生活和学习,甚至致残。因此加强老年脑卒中患者DVT形成预防护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本文选择2007年1月~2008年12月神经内科住院的80例老年脑卒中卧床患者,采取预防性护理方案,有效减少了DVT发生的几率。。 1临床资料 选择80例2007年1月~2008年12月在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均符合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诊断标准。年龄60-~85岁,平均年龄(70±6.8)岁。其中脑梗死60例,脑出血20例,8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偏瘫或者四肢瘫痪。 2 结果 80例患者只有2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2.5%,经过抗凝治疗及做好下肢瘫痪肢体积极预防及护理后好转。 3护理方法 3.1健康教育 3.1向患者及家属说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关知识及危害,治疗方案及可能发生的预后,在治疗中应注意的事项等方面的教育,引起患者及家属重视,以便配合护理措施的实施。可降低患者的住院日期、医疗费用及死亡率。并告知患者及家属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禁止挤压、按摩、热敷患肢,以防血栓脱落进入肺动脉导致肺动脉栓塞。对突然出现的不明原因咳嗽、咯血、胸痛、胸闷、呼吸困难、心率增快、血氧饱和度降低或者精神异常等,应该考虑

下肢静脉血栓的护理

下肢静脉血栓的护理 1、卧床休息 卧床休息非常重要。并抬高患肢,肢体位置高于心脏水平20~ 30cm,同时膝关节微屈15°[1],腘窝处避免受压,活动踝关节。严禁按摩,避免血栓脱落。对休克者应取休克体位,并保持环境安静,避免不良刺激。急性期后鼓励患者逐渐下床活动,但应避免剧烈活动。 患肢局部静脉输液的护理 2、避免患肢穿刺,静脉留置针减少留置时间。采用患肢局部静脉滴注药物,使药物直接到达血栓部位,增加局部的药物浓度。由于患肢肿胀,静脉显露不清楚,因此要求我们技术操作要熟练,静脉穿刺成功率要高,避免损坏血管, 3、用药观察(肝素) 4、心理护理 5、饮食及生活指导 给予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有心力衰竭者应给予低盐饮食。护士应协助患者床上大小便,并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大便用力致血栓脱落及加重心脏负荷或加重心衰。 6、健康教育 1 )休息与活动,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咳嗽等,以免增加腹腔压力,影响下肢静脉血液回流。急性期后鼓励患者下肢多做床上主动或被动活动,注意保持患肢的功能,适当抬高患肢,以利静脉血的回流。密切观察患肢的皮肤颜色、温度、水肿程度,严禁挤压、按摩患肢,防止血栓脱落,造成再次肺栓塞。水肿及压痛缓解后可逐渐下床活动。2)注意患肢保暖亦不可过热,冬季保持室内一定温度,以免在缺血状态下增加耗氧量。出院后仍需穿弹力袜3~6个月,做好弹力袜保养,卧床时抬高患肢;坚持适量活动,不可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如久站久坐,以防复发;禁烟;定期门诊复查,随诊,如有不适及时就诊。做好出院后药物服用指导及注意事项的宣教,告之患者持续应用抗凝药对预防血栓形成的重要意义,但过量可增加皮下出血、脑出血等危险,嘱患者严格按医嘱剂量按时服药,定期复查凝血酶原时间 并发症的护理 1、出血  是下肢深静脉血栓最常见并发症,在治疗护理过程中,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局部有无出血、渗血及全身出血倾向。严格执行医嘱,用药剂量准确。定时查出凝血五项

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治

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治 发表时间:2013-10-31T13:51:02.170Z 来源:《医学与法学》2013年第1期供稿作者:闫海芳程江苏王有才[导读] 创伤引起血小板聚集率增高;术后卧床、制动导致血流缓慢、淤滞;血管内膜损伤激活凝血机制。 闫海芳程江苏王有才 (安阳市71352部队医院,河南,安阳,455000) 临床资料 患者,56例,男33例,女19例,品均年龄(25~78)49岁。手术前发生4例,余均在牵引、石膏固定、手术后发生。股静脉以下30例,髂静脉以下24例。54例中3例颅骨骨折,4例肋骨骨折,6例髂骨骨折,18例股骨颈骨折,3例髌骨骨折,14例股骨干骨折,5例胫腓骨骨折,1例右足挤压伤伴多发骨折。一经发现患者下肢肿胀、疼痛、Homan症阳性即做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证实后溶栓治疗,采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尿激酶25000U静滴,每日一次;肝素33.3mg皮下注射,每日三次;视病情需要辅以理疗、按摩、及中药外敷,密切监测出凝血时间和肢体周径变化,肢体肿胀不同程度消退后复查彩色多普勒超声,如证实溶栓,停低分子右旋糖酐、尿激酶和肝素,改华法令5mg口服,每日一次,次日剂量减半,同时继续口服阿司匹林和潘生丁,持续三个月。经上述治疗患者下肢肿胀均有不同程度减退,其中43例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证实溶栓,平均溶栓时间13天,7例侧肢循环形成,4例出院复查时未溶。 2. 讨论 2.1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易感因素 创伤引起血小板聚集率增高;术后卧床、制动导致血流缓慢、淤滞;血管内膜损伤激活凝血机制。 2.2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早期症状和体征不典型,确诊需借助特殊检查,经脉造影、彩色多普勒超声及MRI等。 2.3 预防 静脉血流量可通过肌肉收缩和早期活动增加,患者术前术后应锻炼下肢肌肉收缩、抬高双下肢促进静脉血的回流。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 深静脉血栓塞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所致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静脉,以下肢深静脉为多。 一、评估内容 1、询问患者的健康史,既往有无疾病、手术等诱因。 2、评估测量双下肢大、小腿同一部位周径,了解患肢色泽、温度、感觉、脉搏强度,了解有无肺栓塞症状 3、询问患者已卧床时间,如入院时已卧床一段时间,需经相关检查确诊是否已发生DVT,无DVT者,采取预防措施,已形成深静脉血栓者,执行DVT护理措 4、DVT的辅助检查:血浆D二聚体测定,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可作为ICU 患者DVT的常规检查方法),静脉造影:是DVT诊断的“金标准” ,放射性核素血管扫描检查,螺旋CT静脉造影 二、护理问题 1、有肺栓塞的危险—与栓子脱落引起肺动静脉有关 2、有出血的危险—与使用溶栓治疗有关 3、疼痛—与深静脉血栓形成有关所致水肿有关 4、焦虑—与肿胀消退缓慢有关 四、护理措施 1绝对卧床休息10~14d,抬高患肢20°~30°、制动,禁止按摩、热敷、理疗及做剧烈运动,避免用力排便,以免造成栓子脱落,并发肺栓塞。 2、每班观察下肢肿胀程度及皮肤温度、色泽及足背动脉搏动,每日测量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的周径并记录,以判断疗效。 3、溶栓护理: (1)注射部位:静脉溶栓的药物首选患肢静脉。静脉穿刺时止血带不宜捆扎过紧,最好选择静脉留置针,尽量减少注射次数,拔针时局部压迫5~10min。(2)疗效观察。用药后每2h观察患肢色泽、温度、感觉、脉搏强度1次。注意有无消肿起皱,每日定时精确测量并与健侧肢体对照,对病情加剧者,应立即向医师汇报。 (3)并发症观察:严密观察有无牙龈出血、鼻衄、注射部位及消化道出血倾向。要特别注意有无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肢体瘫痪麻木等颅内出血迹象,如有出血倾向及时报告医生、护士。同时监测凝血酶原时间、出凝血时间。 (4)为了保证疗效,溶栓药物现配现用,遵医嘱或按要求滴注。 (5)观察有无胸痛、呼吸困难、咳嗽、出汗、咯血、休克、晕厥等肺栓塞症状。对突然发生的呼吸困难、紫绀、高度提示肺栓塞(PE)。 4、主动关心患者的心理变化,讲解相关治疗方法,使患者理解、积极配合,并树立战胜疾病信心。 5、饮食护理:宜活血化瘀、低脂、粗纤维、清淡易消化饮食,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便秘造成腹压增高影响静脉回流。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及预防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及预防 从非手术疗法的护理、手术疗法的护理、对长期卧床病人采取的预防措施几个方面。精心护理,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实践充分证明护理的重要性。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系统内不正常凝结,堵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的一种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将会导致程度不一的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影响工作和生活,甚至致残,有时甚至威胁病人的生命。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是由于静脉注射刺激性溶液造成静脉内膜损伤。长期卧床、术中、术后及肢体固定等制动状态使静脉血流滞缓,以及烧伤、创伤及手术后引起的血液高凝状态。其临床表现有4大主证:下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扩张、患肢皮温增高。 治疗: 主要以非手术疗法为主,临床采用溶栓、抗凝、祛聚药物来消融血栓。手术疗法适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不超过48h者,主要采用球囊导管取栓术。 1非手术疗法的护理 (1)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患者绝对卧床四周,患肢抬高30°,非急性期可室内轻体力活动。 ①绝对卧床——在床上进行一切活动,如进食、大小便等,并要避免咳嗽、深呼吸、剧烈翻身及按摩挤压肿胀的肢体等。这些行为均可使下肢静脉血栓脱落,从而增加肺动脉栓塞的机会。 ②抬高患肢——是为了增加静脉回流,应用患肢抬高架,由专业护士指导使用,使用方便,效果显著。 (2)药物治疗观察:非手术疗法应用溶栓、抗凝、祛聚药物,它们的共同副作用都是出血,因此要严密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如注射点青紫、鼻衄、齿衄、尿血,黑便 等。注射部位一般选取腹壁皮下注射。 (3)病情观察: ①观察并记录病人生命体征、神志及患肢皮温、色泽、动脉搏动的情况。如出现异 常,及时通知医生。 ②每日测量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周径的变化,并和健肢比较,列表判断疗效一目 了然。 ③肺动脉栓塞的发现及处理:肺动脉栓塞是DVT最严重的并发症,发病急,死亡率高,因此

下肢骨折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护理干预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54104095.html, 下肢骨折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护理干预 作者:殷红卫 来源:《今日健康》2014年第06期 【摘要】目的探讨下肢骨折后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经验体会。方法 280例下肢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40例,针对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观察组给予针对性的预防及护理措施,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0.71%,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8.6%,两组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下肢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6-0172-01 下肢深静脉血栓(thrombusofthedeeplegvein,DVT)是由于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静脉搏血液呈高凝状态而形成,好发于下肢,是下肢骨折常见的并发症。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怒张。DVT可以导致肺栓塞,威胁患者的生命及造成血栓后综合征, 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为了降低DVT的发生率,笔者对我科2011年1月-2012年5月280下肢骨折的患者采取了积极的预防及护理措施,进行分析,以评价护理干预的有效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280例患者中男192例,女88例,年龄14-72岁。骨折部位:股骨颈骨折12例,股骨干骨折42例,胫腓骨骨折160例,髌骨骨折26例,跟骨骨折21例,内、外踝骨折19例。手术方法:行切开复位内固定104例,行支架外固定40例,行切开复位加支架外固定98例,经皮穿针内固定30例,保守治疗8例。将28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40例,2组在性别、年龄、临床用药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护理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护理干预。 2.1 健康宣教 向患者讲解病情、疾病特点、手术方法以及常见并发症和预后;详细讲解发生DVT的病因、危险因素及后果,尤其对高龄、女性、吸烟、糖尿病、肥胖、小腿水肿、下肢静脉曲张、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疾病护理常规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疾病护理常规 一、定义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致病因素有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三大因素。 二、临床表现 1、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周围型) (1)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是原发于小腿肌肉静脉丛的血栓形成,常见于手术后、长期卧床和外伤所引起。因病变范围小,未累及下肢主干静脉,症状表现往往不明显,病人仅有轻微小腿胀痛、肿胀。 (2)腘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腘静脉及其以下主干静脉的血栓形成,临床上并不少见。无任何发病诱因,病人突然出现小腿剧烈胀痛,难以忍受不能行走;小腿广泛肿胀,紧硬饱满,呈弥漫光亮,压痛明显,拒按,手不可触及。全身反应不明显,可有低热。 2、髂股静脉血栓形成(中央型)发病急剧,突然发生髂凹部、大腿内侧(股三角区)明显胀痛,或下肢广泛性胀痛,随后迅速出现整个下肢广泛性明显肿胀、粗肿,同时伴有下肢浅静脉怒张、曲张;由于皮肤毛细血管(细小静脉)扩张,皮肤上出现广泛蓝色微细的网络(网络瘀血)。因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在股三角区常可扪及股静脉呈硬索条状,有压痛。整个下肢饱满紧韧感,尤其是小腿更明显,压痛,Homans征阳性。血栓向远侧逆行扩展而累及全下肢,发生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有轻度全身反应,发热不超过38.5℃。 3、股青肿的症状股青肿是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混合型)的严重类型,整个下肢深静脉系统广泛血栓形成而完全阻塞,下肢静脉血液回流严重障碍,同时引起肢体动脉痉挛,出现下肢血液循环障碍(肢体瘀血和缺

血同时并存)。但临床上很罕见。股青肿发病急骤,患肢剧烈胀痛,整个下肢广泛性严重肿胀,呈青紫色,伴有瘀斑、水泡、肢体发凉,股动脉搏动减弱,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消失。而且全身反应严重,发热39℃以上。由于大量的血浆、组织液贮留在患肢,引起。同时,可以发生静脉性肢体坏疽,并发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病情危重,导致死亡。 三、护理诊断∕护理问题 1、焦虑与患病后心理压力所致有关 2、疼痛与静脉回流受阻有关 3、便秘与长期卧床、生活习惯改变有关 4、潜在并发症肺栓塞与血栓脱落有关 出血与应用抗凝药物有关 四、观察重点 1、密切观察患者心理状态及配合治疗的态度。 2、密切观察患肢周径及颜色的变化。 3、严密观察患者有无胸闷、心慌、气短、呼吸急促等肺栓塞症状。 4、密切观察全身有无出血倾向及监测凝血机制。 五、护理措施 1.心理护理:患者常因患肢肿胀、疼痛、不能下床活动、治疗时间长而担心预后,易产生焦虑和悲观心理,护理中应注意观察患者情绪变化,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向患者介绍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病因、治疗方案、预后及注意事项,有条件时请治愈者现身说法以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2、疼痛护理: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患肢宜高于心脏平面20~30cm,同时膝关节微屈15°,可促进静脉回流并降低静脉压,减轻疼痛与水肿。

下肢静脉血栓护理

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 长期卧床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可使原有病情加重,致残率增加。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减少DVT的发生,可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减少住院时间、医疗费用。 一、形成原因 1.静脉壁损伤:静脉损伤时,可造成内皮脱落及内膜下层胶原裸露而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形成血栓,同时静脉壁电荷改变导致血小板聚集、粘附形成血栓。 2.血流缓慢:见于长期卧床、术中、术后、肢体固定等制动状态及久坐不动等。 3.血液高凝状态:是最主要原因,见于妊娠、产后、术后、创伤、肿瘤组织裂解产物、长期服用避孕药,使血小板数增高、凝血因子含量增加,而抗凝血因子活性降低导致血管内异常凝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或者裂解的碎片随血流进入肺动脉可引起肺栓塞,大片肺栓塞可致死应高度重视 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一)做好宣传教育工作给患者和家属讲解发生DVT的病因、危险因素及后果。避免高胆固醇饮食,给予低脂、富含维生素的饮食,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给予缓泻剂。(二)活动卧床患者至少每2h翻身一次,鼓励并督促其在床上主动伸屈健侧下肢,做屈趾、屈背、内外翻以及足踝的翻转运动,由护士或家属被动按摩患侧下肢比目鱼肌和腓肠肌。 (三)穿刺部位的选择静脉输液或采血时,应避免在下肢静脉或股动脉穿刺,特别是下肢反复穿刺。静脉输液和采血宜选用上肢浅静脉,动脉采血可选用桡动脉穿刺。 (四)药物预防用肝素、阿司匹林等抗凝药降低血液黏滞性、预防血栓形成。(速避凝)由于抗凝作用强,很少引起出血,不需要监测凝血酶时间等优点,在预防DVT上取得较好效果。常用速避凝2ml皮下注射,2次/d,连用5~7d。在应用速避凝时应注射腹壁前外侧,左右交替,注意监测肝肾功能及有无过敏反应。 (五)严密观察DVT的症状对长期卧床患者护士应经常观察双下肢肤色、温度、肿胀程度及感觉,必要时测量双下肢同一平面的周径。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一)一般护理抬高患肢20°~30°,膝关节屈曲15°。注意保暖,床上活动时应避免动作过大,禁止患肢按摩,避免用力排便,以防血栓脱落。严密观察患肢肿胀程度、末梢循环、色泽变化;每日测量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周径,并与以前记录和健侧周径相比较。由于患肢血液循环差,受压后易引起褥疮,可用厚约10cm软枕垫于患肢下。 (二)溶栓护理溶栓治疗主要用尿激酶。尿激酶全身用药时通过周围静脉滴注方式给予溶栓药物,用药剂量大,2个月以内活动性出血的脑卒中、未能控制的高血压等禁用此疗法。溶栓时应严密监测凝血功能,患肢不能过冷过热,以免部分溶解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用药后2h观察患肢色泽、温度和脉搏强度,注意有无消肿起皱。每日定时用皮尺精确测量并与健侧肢体对照,对病情加剧者立即向医生汇报。溶栓后患者在翻身、床上活动时不宜太剧烈,防止坠床和跌伤,注意在饮食中添加蔬菜,防止便秘。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措施 二、护理措施 1.饮食:进食低脂富含纤维素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尽量避免因排便困难引起腹内压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2.体位:术后抬高患肢30度,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肢体肿胀。 3.活动:(1)鼓励病人尽早下床活动,加强日常锻炼,促进静脉回流。(2)对于

手术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及护理措施(详细参考)

手术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及护理措施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体腔内不正常的凝结,是常见的术后并发症。血栓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能力,甚至致残。未被诊断和治疗的DVT引起的肺栓塞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病死率极高。由于手术相关的DVT大多无症状或症状轻微,易被忽视。因此,了解DVT的相关知识可帮助护理人员提高对DVT的警觉,对于围手术期的患者采取积极预防措施,减少DVT和肺栓塞的发生,降低患者住院日,医疗费用和病死率。 一围手术期患者DVT的发生机制 要预防DVT,就必须认识其危险因素。血流滞缓,血管内膜损伤,高凝状态是引起静脉血栓的3个重要因素。 导致高凝状态的遗传性因素 抗凝因子Ⅲ(AT Ⅲ)缺乏、蛋白C缺乏、蛋白S缺乏、蛋白C活性抵抗、V因子和R5.6Q条带突变、高半胱氨酸血症、凝血素基因突变(2021A)、纤维蛋白溶酶原不足和血纤维蛋白溶酶原异常。 导致获得性高凝状态的因素 吸烟、肥胖、妊娠、口服避孕药、激素替代治疗、肝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抗磷脂综合征、恶性肿瘤、抗恶性肿瘤药物、骨髓移植综合征、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和炎性肠病。 评价术中术后DVT的易感倾向,应了解病人年龄、手术方式、既往DVT史和继发诱因。继发诱因包括长时间制动、瘫痪、恶性肿瘤、肥胖、静脉曲张和使用雌激素等。根据上述因素,可将DVT的危险因素分为高、中、低三级。 二DVT基本预防原则是早期运动和使用抗凝药物。 1.手术前: 术前准备常嘱病人禁食、禁水、洗肠并行胃肠减压。如补水不足常致病人处于“脱水”、血容量不足状态,致使血液浓缩,继而导致血液高凝状态。 2. 手术中: (1) 病人卧床、下肢制动(捆扎,压迫静脉)均会使下肢静脉血流缓慢、郁 滞,组织缺血并导致细胞代谢障碍,使局部凝血酶聚集和纤维蛋白溶解,致局部静脉血栓形成。卧床、下肢肌肉的泵血功能减退,加之捆扎,甚至压迫后,静脉回流障碍,最终发生下肢DVT。 (2) 麻醉导致周围血管扩张,肌肉麻痹、张力减退,泵血功能减退,静脉回流 减少、郁滞。 (3) 术中使用牵引器、压迫,术中器械直接损伤,甚至是手术时误伤、误切、

最新深静脉血栓护理常规

第九节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常规 定义 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 全身主干静脉均可发病,以下肢静脉多见;若未予及时治疗将造成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影响生活和工作,甚至致残。 病因 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是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 因素,其中血液高凝状态是最重要的因素。主要见于妊娠、产后、术后、创伤、肿瘤等情况。 病理生理 典型的血栓包括:头部为白血栓,颈部为混合性血栓,尾部为红色血栓。血栓形成后可向主干静脉近端和远端滋长蔓延;随后,可在纤溶 酶的作用下溶解消散,或血栓与静脉壁粘连并逐渐机化;最终形成边缘毛糙、管径粗细不一的再通静脉。同时因静脉瓣膜的破坏,造成继 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临床表现 1.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1.1腋静脉血栓:主要表现前臂和手部肿胀,胀痛,手指活动受限。 1.2腋-锁骨下静脉血栓:整个上肢肿胀,伴有上臂、肩部、锁骨上 和患侧前胸臂等部位的浅静脉的扩张。 2.上、下腔静脉血栓形成

2.1上腔静脉血栓:面颈部和眼睑肿胀、球结膜充血水肿;颈部、 胸壁和肩部浅静脉扩张,伴有头痛、头胀及其他神经系统和原 发疾病的症状。常见于纵膈器官和恶性肿瘤。 2.2下腔静脉血栓:表现为双下肢深静脉回流障碍和躯干的浅静脉 扩张。主要由于下腔静脉血栓向上蔓延所致。 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3.1中央型:血栓发生于髂-股静脉,左侧多于右侧,表现患侧髂窝、 股三角区有疼痛和压痛,浅静脉扩张,下肢肿胀明显,皮温及 体温上升。 3.2周围型:包括股静脉及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前者表现为大腿 肿痛而下肢肿胀不严重;后者小腿剧痛,患足不能着地和踏平, 行走时症状加重,小腿肿胀且有深压痛,距小腿关节过度背屈 试验时小腿剧痛(Homans征阳性)。 3.3混合型:为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表现全下肢明显肿胀, 剧痛、苍白和压痛,常有体温升高和脉率加速。 辅助检查:超声多普勒检查、静脉造影、放射性核素检查。 处理原则 1.非手术治疗 1.1一般处理:卧床休息,抬高患肢,适当应用利尿剂以减轻肢体 水肿。全身症状和局部症状压痛缓解后,可进行轻便活动。下 床活动时应穿弹力袜。 1.2溶栓疗法:适用于病程不超过72小时者。

深静脉血栓护理质控指标

神经内科深静脉血栓护理质控指标 为了提高护理人员深静脉血栓预防及处理能力,控制科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0,确实提高基础护理质量,神经内科特成立深静脉血栓护理管理小组。一、成立神经内科压疮护理管理小组 组长:于倩倩 副组长:尤寒月 成员:姜姝尤寒月陈琼杨建荣唐家媛 二、工作计划 ㈠、制定工作职责,明确分工 1、根据我院具体工作实际明确工作职责,根据小组人员结构特点分工管理,小组成员负责科内深静脉血栓管理工作。 2、负责科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处理指导工作。 (二)、规范深静脉血栓评估及上报工作 1、加强学习深静脉血栓评估、,重视深静脉血栓预防工作。 2、鼓励深静脉血栓上报,指导科内深静脉血栓评估、预防措施及上报工作。 3、规范深静脉血栓上报流程,副组长每月底统计科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并报护理部。 4、根据上报数据、案例,整理分析,通过干预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三)、强化科内护士对深静脉血栓的认识,提高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 1、加强组员自身学习,跟进深静脉血栓护理新理念并及时分享和更新。 2、提高护士收集案例意识,对深静脉血栓护理的成功案例进行全员分享。

三、职责: 1、对全科护士有针对性的举办深静脉血栓预防知识讲座及培训。 2、做好科内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工作指导、监督。 3、管理小组留取相关资料,积极进行与深静脉血栓相关的经验总结工作。 4、对科室深静脉血栓护理管理进行检查,内容包括:(1)评估深静脉血栓预防、处理措施的可行性、落实情况及预防。(2)深静脉血栓的记录情况。 5、小组成员应做到:(1)督查护士对患者评估分值是否正确,评估预防措施实施情况(2)指导护士针对深静脉血栓预防措施的落实工作。(3)若发生深静脉血栓小组成员及时督查相应措施并记录落实情况,对患者进行评估。 6、协助护理部积极推广已得到证实的深静脉血栓护理方法。 7、护士长每天查看深静脉血栓病人,起到指导、监督、促进作用。 8、每月统计深静脉血栓情况,至少每季度年全面总结分析一次,提出整改意见,督促落实并有工作纪录。

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

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 护理 孙延文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护师 王霞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神经内科 长期卧床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可使原有病情加重,致残率增加。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减少DVT的发生,可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减少住院时间、医疗费用。 一、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一)做好宣传教育工作给患者和家属讲解发生DVT的病因、危险因素及后果。避免高胆固醇饮食,给予低脂、富含维生素的饮食,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给予缓泻剂。 (二)活动卧床患者至少每2h翻身一次,鼓励并督促其在床上主动伸屈健侧下肢,做屈趾、屈背、内外翻以及足踝的翻转运动,由护士或家属被动按摩患侧下肢比目鱼肌和腓肠肌。 (三)穿刺部位的选择静脉输液或采血时,应避免在下肢静脉或股动脉穿刺,特别是下肢反复穿刺。静脉输液和采血宜选用上肢浅静脉,动脉采血可选用桡动脉穿刺。 (四)药物预防用肝素、阿司匹林等抗凝药降低血液黏滞性、预防血栓形成。(速避凝)由于抗凝作用强,很少引起出血,不需要监测凝血酶时间等优点,在预防DVT上取得较好效果。常用速避凝2ml皮下注射,2次/d,连用5~7d。在应用速避凝时应注射腹壁前外侧,左右交替,注意监测肝肾功能及有无过敏反应。 (五)严密观察DVT的症状对长期卧床患者护士应经常观察双下肢肤 色、温度、肿胀程度及感觉,必要时测量双下肢同一平面的周径。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一)一般护理抬高患肢20°~30°,膝关节屈曲15°。注意保暖,床上活动时应避免动作过大,禁止患肢按摩,避免用力排便,以防血栓脱落。 严密观察患肢肿胀程度、末梢循环、色泽变化;每日测量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周径,并与以前记录和健侧周径相比较。由于患肢血液循环差,受压后易引起褥疮,可用厚约10cm软枕垫于患肢下。 (二)溶栓护理溶栓治疗主要用尿激酶。尿激酶全身用药时通过周围静脉滴注方式给予溶栓药物,用药剂量大,2个月以内活动性出血的脑卒中、未能控制的高血压等禁用此疗法。溶栓时应严密监测凝血功能,患肢不能过冷过热,以免部分溶解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用药后2h观察患肢色泽、温度和脉搏强度,注意有无消肿起皱。每日定时用皮尺精确测量并与健侧肢体对照,对病情加剧者立即向医生汇报。溶栓后患者在翻身、床上活动时不宜太剧烈,防止坠床和跌伤,注意在饮食中添加蔬菜,防止便秘。 (三)预防肺栓塞的护理护理人员在采取DVT预防措施的同时,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肺栓塞三联征的表现。如有上述症状,应立即给予紧急支持性护理,鼻导管和面罩吸氧。 试题: 1.如何预防长期卧床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 2.简述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溶栓护理。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老年骨折病人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

老年骨折病人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 护理 关键词护理;深静脉血栓;骨折 深静脉血栓是骨科患者尤其是中老年下肢骨折及髋关节手术后面临的一个常见问题[1]。为有效预防老年下肢骨折病人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使病人早日康复,现将预防及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科从2001年6月~2004年5月共收治老年下肢骨折病人38例,其中股骨颈骨折1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20例;男13例,女25例,年龄68岁~91岁,平均年龄76.5岁。手术方法行人工关节置换术15例,多枚加压螺钉固定18例,鹅头钉固定5例。主要伴随病:高血压病12例、冠心病8例、糖尿病5例,脑梗死2例。 2 预防及护理 临床上应根据老年人的心理特征、疾病特点及健康状况,进行合理的治疗和护理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 2.1 心理护理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感觉器官不能正常有效地接受信息,而老年病人又常常存在神经精神功能异常。与老年病人有效交流可以理解老年人的感受和内心体验,是实施心理护理的重要前提[2]。根据老年病人的思维能力、文化修养和职业背景,耐心地介绍手术方法及预防并发症的训练方法,让病人全面了解治疗护理的全过程,以得到医患双方积极配合的最佳效果。 2.2 术前护理 评估病人的全身情况和凝血功能,控制伴随病,针对合并症分别行血压、血糖监测和心电监护,劝导吸烟者戒烟,避免高胆固醇饮食,给予低脂富含维生素饮食,多饮水,保持大便畅通[2]。耐心指导股四头肌锻炼及背伸、跖屈的训练方法。 2.3 术后护理 2.3.1 体位:术后抬高双下肢高于心脏平面,可利于静脉回流,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处于外展中立位,但避免在小腿下垫枕,以免影响小腿深静脉回流,必要时下肢穿医用弹力长袜[3]。麻醉清醒后每2h至少翻身1次。引流液的量,防止发生出血性休克。

深静脉血栓护理常规

1 / 6 第九节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常规 定义 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 全身主干静脉均可发病,以下肢静脉多见;若未予及时治疗将造成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影响生活和工作,甚至致残。 病因 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是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其中血液高凝状态是最重要的因素。主要见于妊娠、产后、术后、创伤、肿瘤等情况。 病理生理 典型的血栓包括: 头部为白血栓,颈部为混合性血栓,尾部为红色血栓。血栓形成后可向主干静脉近端和远端滋长蔓延;随后,可在纤溶酶的作用下溶解消散,或血栓与静脉壁粘连并逐渐机化;最终形成边缘毛糙、管径粗细不一的再通静脉。同时因静脉瓣膜的破坏,造成继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临床表现 1.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1.1腋静脉血栓: 主要表现前臂和手部肿胀,胀痛,手指活动受限。

1.2腋-锁骨下静脉血栓: 整个上肢肿胀,伴有上臂、肩部、锁骨上和患侧前胸臂等部位的浅静脉的扩张。 2.xx、下腔静脉血栓形成 2 / 6 2.1上腔静脉血栓: 面颈部和眼睑肿胀、球结膜充血水肿;颈部、胸壁和肩部浅静脉扩张,伴有头痛、头胀及其他神经系统和原发疾病的症状。常见于纵膈器官和恶性肿瘤。 2.2下腔静脉血栓: 表现为双下肢深静脉回流障碍和躯干的浅静脉扩张。主要由于下腔静脉血栓向上蔓延所致。 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3.1中央型: 血栓发生于髂-股静脉,左侧多于右侧,表现患侧髂窝、股三角区有疼痛和压痛,浅静脉扩张,下肢肿胀明显,皮温及体温上升。 3.2周围型: 包括股静脉及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前者表现为大腿肿痛而下肢肿胀不严重;后者小腿剧痛,患足不能着地和踏平,行走时症状加重,小腿肿胀且有深压痛,距小腿关节过度背屈试验时小腿剧痛(Homans征阳性)。 3.3混合型:

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护理查房----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 结一病区邵晓利 8床,程国元,男,63岁,因“多尿、消瘦14年,咳嗽、咳痰1+年,咯血3天”于2009年6月11日12:50时收治入院,病员步入病房,神志清楚,精神差,慢性消瘦病容。查体:T:℃,P:124次/分,SPO2:94%,BP:120/80mmHg,皮肤巩膜无黄染,颈软,气管右移,胸廓对称,右肺呼吸音降低,双肺可闻及湿鸣。辅查:随机血糖18mmol/L,肾功正常,电解质:血钾L,血钠L,血氯L,血常规:×109,%,×1012/L,Hb116g/L,胸片示双肺野以右肺及左上中肺为主可见密度不等,过界欠清之斑片、点结影,其中右肺可见多个空洞并可见气液平,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入院诊断:1、2型糖尿病 2、继发型肺结核 3、肺结核伴咯血 4、肺结核伴感染 5、营养不良。入院后遵医嘱予抗感染、止血、降糖、吸氧治疗。6月11日18:30时下床活动后突咯鲜血约30+ml,予止血治疗后咯血停止。6月13日予抗痨、保肝治疗。6月21日患者诉近4天左上肢肿胀,可见左上肢、左胁肋部浮肿,胀痛无压痛、感觉减退,体温正常,行上肢血管彩超检查回示:左腋静脉近端部分血栓,予左上肢制动。 糖尿病、肺结核及肺结核伴咯血的护理 主要护理诊断 1、疼痛与循环障碍有关 2、组织灌注量改变与上肢静脉瘀血有关 3、潜在并发症:肺栓塞 4、焦虑与长时间制动限制了病人的活动和对治疗失去信心有关 5、知识缺乏缺乏深静脉栓塞的相关知识 护理措施 一、心理护理由于本病病程长,其并发症和后遗症均让患者产生恐惧,并且疾病给家庭,经济带来的影响使其顾虑重重,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心,摸清每个病人的心理特点倾听其诉说,向病人提供有关疾病的治疗及预后的确切消息,强调正面效果,以

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进展

护理: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进展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外科及妇产科手术后可能发生的严重并发症。若不及时处理,可导致病人患肢完全或部分功能丧失而致残,还可以发生致命性的肺栓塞(DVT)。 一、发病诱因 在患者中,发病前有近期手术史,发病一般在术后3~15d。主要包括骨科术后,剖宫产术后,妇科手术后,肺癌术后,甲状腺腺瘤摘除术后,以上均无血栓病家族史。 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分级 (一)危险度分级①低危:年龄<40岁,较小的外科手术(30min以内),无其他危险因素,长期卧床;②中危:年龄40~60岁,有危险因素的较小手术;无危险因素的非大手术;<40岁,无危险因素的大手术;③高危:>60岁,或有危险因素的非大手术;40~60岁,有危险因素,既往有静脉血栓栓塞征(VTE)、肿瘤、血液高凝状态的大手术;④极高危:年龄>40岁,既往有静脉血栓栓塞征病史的大手术;髋、膝关节置换术;髋部骨折手术、重度创伤、骨髓损伤。 (二)治疗患者均采用溶栓、抗凝、祛聚、中药等药物治疗,溶栓同时给予抗凝治疗,有效的预防血管再度闭塞的发生。同时,肿胀的肢体给予外敷消散,可迅速减轻肢体的肿胀。 二、预防及护理措施 (一)预防 1.促进静脉血液回流正常的静脉血流对活化的凝血因子起稀释和清除作用,手术后患者卧床休息,活动明显减少,血流缓慢,易使静脉血液瘀滞在髂股静脉瓣袋及小腿肌肉的静脉丛内,局部凝血酶聚集,纤维蛋白活性下降,易导致局部血栓形成。对此我们采取以下措施:①手术后如病情允许,建议抬高下肢20°~30°,鼓励患者早期功能锻炼,指导督促病人定时做下肢的主动或被动运动,如足背屈、膝踝关节的伸屈、举腿等活动。昏迷或意识不清的患者,由护士或家属给予由足跟起自下而上做下肢腿部比目鱼肌、腓肠肌挤压运动,使其沿静脉血流方向形成压力梯度,不少于3次/d,可加速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在病情允许时建议早期下床活动;②利用肢体被动装置改善术后肢体血流淤滞,如循序减压弹力袜(GEC)、患肢间断气囊压迫(IPC),以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使其静脉泵早日恢复;③保持大便通畅,因80%DVT发生在左下肢,与乙状结肠宿便有关;④保持心情舒畅,手术后心情不佳,可引起交感、迷走神经功能紊乱,血管舒缩功能失调。 2.防止静脉内膜损伤正常血管内膜是血小板聚集的生理屏障,当血管内膜损伤后,内膜下胶原纤维显露,使血小板附着释放出组织活酶,激活内外凝血系统,而发生静脉血栓形成。静脉内膜损伤因素有化学性、机械性及感染性,临床常见原因:静脉注射刺激性药物,如高渗液体、某些抗生素及抗癌药物。临床操作中注意事项:①提高静脉穿刺技能,静脉穿刺时尽量缩短扎止血带的时间,减轻对局部和远段血管的损害;②减少和避免下肢静脉的穿刺,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是上肢的3倍,一般情况下,没有上肢损伤,一般不在下肢穿刺; ③长期静脉输液或经静脉给药者,可采用留置针,以减少静脉多次穿刺;④尽量避免静脉注射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必须注射时,避免在同一静脉进行反复输注;⑤持续静脉滴注不宜超过48h,如局部出现炎症反应立即重建静脉通道;⑥使用造影剂的患者,为避免高浓度碘液滞留激惹静脉内膜引起血栓性静脉炎,甚至皮肤坏死,造影成功后注意先松止血带再注入20ml肝素盐水,抬高患肢按摩1~2min后方可拔出静脉穿刺针;造影结束后将患肢抬高,注意穿刺部位有无渗血及血肿,患肢温度、色泽、动脉搏动情况,鼓励病人多饮水加速造影剂排泄。 3.防止血液高凝状态①术后进行静脉穿刺发现回血差或采血后出现血液过快凝集现象时,提示有高凝状态的倾向,建议进行必要的化验检查;②静脉补液:由于术前及术后禁食水、呕吐、大量出汗、补液量不足而处于脱水状态致血液黏稠,需遵医嘱保证给予病人补充

深静脉血栓护理常规

深静脉血栓护理常规 (一)预防血栓形成 1、增加活动手术、分娩、长期卧床等是引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应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①长期卧床病人,应协助其定时翻身。②对手术后、产后妇女,应指导和鼓励其早期床上活动,包括深呼吸,下肢的被动及主动活动,如膝、踝、趾关节的伸屈、举腿活动。若病情允许,鼓励此类病人尽早离床活动。 2、避免血液淤滞避免在膝下垫硬枕、过度屈髋,以免影响静脉回流;避免用过紧的腰带、吊袜和紧身衣物。 3、预防静脉管壁受损对长期输液者,尽量保护其静脉,避免在同一静脉的同一部位反复穿刺;输注刺激性药物时,避免药液渗出血管外。 4、早期发现手术后或产后病人若出现站立后下肢沉重、胀痛等不适,应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应及时报告医师,并协助处理。 (二)非手术治疗的护理 1、卧床休息急性期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10~14天,床上活动时避免动作幅度过大;禁止按摩患肢,以防血栓脱落。 2、抬高患肢患肢宜高于心脏平画20~30cm,以促进血液回流,防止静脉淤血;并可降低下肢静脉压,从而减轻水肿与疼痛。 3、病情观察观察患肢脉搏和皮肤温度的变化,每日测量并记录患肢不同平画的周径。 4、并发症的观察①出血:抗凝疗法期间,每日检查凝血时间或凝血酶原时间,判断有无出血倾向。②肺动脉栓塞:若病人出现胸痛、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异常情况,提示可能发生肺动脉栓塞,应立即嘱病人平卧、避免作深呼吸、咳嗽、剧烈翻动,同时给予高浓度氧气吸入,并报告医生,配合抢救。 5、禁烟以防烟中尼古丁刺激引起静脉收缩、影响血液循环。 6、饮食进食低脂、含丰富纤维素的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尽量避免因排便困难引起腹内压增高,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7、术前准备除做好常规准备外,还应①全画了解年老体弱病人的心、脑、肺、肝、肾等重要器宫的功能。②了解出、凝血系统的功能状态。③训练病人卧床大、小便;为避免术后过早排便,术前2~3日起少渣饮食,术前晚灌肠,排空积粪。

下肢静脉血栓饮食与护理注意事项

下肢静脉血栓饮食与护理注意事项 患者饮食方面最好是降低血液黏稠度如清谈饮食,多喝水,以防止血栓再次形成。饮食宜清淡,忌食油腻、肥甘、辛辣等食物。应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要低脂,富含纤维,注意保持大便通畅,以利于下肢静脉血液回流。不可吃得太咸,或含钠过多的食物,也不宜吃太多甜食和淀粉。 平时不要剧烈运动,可以穿弹力袜或弹力绷带,改善下肢症状,弹力袜因为能够明显改善下肢静脉血流淤积状况,促进静脉血回流,因此,能够有效预防下肢静脉血栓,降低肺栓塞致死的可能性。更可缓解或减轻因长途旅行引起的下肢肿胀。 分析措施: 一:饮食因素:高脂肪饮食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和引起血栓病的重要因素,采取戒烟和限制饱和脂肪酸摄入等措施。如病情许可可进食低脂、高纤维易消化食物。避免血液粘稠度增高,造成血液淤滞;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腹压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饮食调理: 1. 香菇、木耳 自古以来就被我国人民视为素食中之佳品。现代医学发现,香菇和木耳中具有一些特殊的成分,对多种实验动物和人体均有降低血胆固醇和三酰甘油的作用。木耳还具有抗凝血作用。因而多食香菇和木耳对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很有好处。

2. 洋葱、大蒜 均可使实验家兔血胆固醇和血纤维蛋白原下降,凝血时间延长,主动脉脂类沉积减少。其作用是大蒜优于洋葱。最近已从这两种植物中提出一种含烷基的二硫化物,对人和动物均有降脂作用。 3. 海带、紫菜 除含有丰富的碘、镁等有益元素外,还含有昆布氨酸、褐藻淀粉和昆布多糖等,已被证实有明显地降血脂和抗凝血作用,其中有些成分还将在临床上用作降血脂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 4.茶叶:除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外,还含有茶多酚、生物碱等物质。流行病学及动物实验证明茶叶具有降低血胆固醇、降血压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故冠心病患者适量饮茶确有好处,但有失眠及伴有心律失常的患者应避免喝浓茶。 二:环境 给患者安静、舒适、整洁的环境,保持适宜的湿温度,以利于静脉回流。注意保暖,室温应保持在25℃。 三:护理措施 下肢静脉血栓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逐年增高。轻者可以致残,丧失劳动能力;重者可以发生肺栓塞,严重影响预后和生活质量,有效的护理对减轻患者的痛苦和促进康复非常重要。 1. 术后预防 病情许可术后24小时应鼓励并督促病人在床上主动屈伸下肢做趾屈和背屈运动,内、外翻运动,足踝的环转运动。同时被动按摩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