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新常态_下中国金融生存对策_陆岷峰

_新常态_下中国金融生存对策_陆岷峰
_新常态_下中国金融生存对策_陆岷峰

“新常态”下中国金融

生存对策

文 / 陆岷峰 虞鹏飞

“新常态”是对我国当前经济特点的新概括,是指经济、金融危机过后经历较为漫长、痛苦的恢复过程,这段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政策都出现了新的特点。金融业作为社会资金融通的主要运行者,其服务对象和本身的发展也出现了新的情况,金融生态出现了新的特征。以中国银行业为例来探究“新常态”与金融生态的关系,在“新常态”经济背景下,金融发展模式、经营风险特点、结构调整要求方面都出现了新的特点,这些特点构成了新的金融生态环境。环境的变化必然会对金融业发展的态势产生根本性影响,因此,中国金融业的发展也必须根据金融生态的“新常态”作出新的战略性的调整,通过走节约化发展道路、全面风险管理以及持续性业务结构优化等措施的推行,以适应变化了的经济与金融的“新常态”,并最终推动经济的稳定发展。

经济的发展有其阶段性特点,而在其每个阶段的发展中都有着独特的规律和运行轨迹,同样也会形成阶段性的稳定均衡。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中国经济经历了30余年的高速增长,年均增速高达10%。在这一阶段的发展中,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堪称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但是,这30余年的高增长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坦途,20世纪90年代的的亚洲金融风暴和2007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也使得中国经济的增长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结构失衡、环境污染等问题逐渐凸显。

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造成国际金融市场上的震荡和恐慌,不少国家经济出现衰退,而中国经济在一系列刺激政策的作用下保持稳定高速的增长。但是从长期来看,却容易造成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由于前期刺激政策的缓慢消化,快速增长所积累的风险逐渐凸显和释放,我国经济的发展正处于一段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经济增速持续下滑。2012年和2013年,我国GDP年均增长率仅为7.7%,2014年上半年更是降为7.4%,这与21世纪初前10年年均10%的高速增长相形见绌。[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 w w w.s t a t s.g o v.c n/]这种新周期中的中国经济,被定义为“新常态”,即是指我国经济运行开始偏离前30多年的“旧常态”,正在向一个新的轨道上运行并逐渐形成一个新的均衡。

而金融业作为社会资金融通的主要运行者,在“新常态”背景下,其服务对象和本身的发展出现了新的情况,金融生态也出现了新的特征。但是,由于“新常态”经济的提法较为新颖,国内对于当前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研究成果极少。而其中多数专

48

BUSINESS RESEARCH

2014-11企业研究

49

高速增长转变为如今7%-8%区间的中高速增长[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h t t p ://w w w.s t a t s.g o https://www.360docs.net/doc/cc4135723.html,/]。经济增长换挡回落,是由于我国当前劳动年龄人口和资本积累率下降双重因素导致的潜在增长率降低的必然趋势—G D P 增速由潜在增长率决定,并围绕潜在增长率上下波动。[名词解释:潜在经济增长率是指一国(或地区)经济所生产的最大产品和劳务总量的增长率,或者说一国(或地区)在各种资源得到最优和充分配置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经济增长

率。这里讲的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也包括人力资源、技术和管理,还包括制度安排和经济政策。]这种经济增速是适度的,具有可持续性,但是并不一定具有稳定性。纵观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在经历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之后,经济增长率会直接过渡到中速增长阶段,很难维持在5%以上的较高水平。而中国的经济增速已经连续11个季度在7.5%的区间波动,这是由于中国经济地区发展不平衡以及政府主导型经济体制双重作用下的结果。因

家学者都试图从理论的层面来分析中国经济的“新常态”,而关于“新常态”对金融业态发展的影响以及对金融发展策略的探究领域涉及较少。张慧莲和汪红驹(2014)通过对中国经济新常态与美国经济新常态的比较分析,总结了中国经济增长减速、结构调整、要素供给等方面的新变化。刘元春(2014)认为,中国经济“新常态”实质上是一个从传统的稳态增长向新的稳态增长迈进的过渡期。万建民(2014)指出,“适应新常态”就是不要人为剌激,而要顺应经济规律,适应市场调整,保持一颗平常心。本文主要从“新常态”出发,对中国金融业态的环境进行深入分析,尤其是对金融的核心—银行业的生态环境变化进行分析,从银行发展模式、风险管理理念、业务结构调整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得出经济“新常态”必然导致金融“新常态”,同样会产生银行业的“新常态”这一关键结论。据此对中国金融业的发展提出各项有益的措施建议以适应经济的变化及金融生态的“新常态”,并推动经济的发展。

“新常态”的概念及

“新常态”经济的基本特征

(一)“新常态”的概念作为近年才兴起的经济术语,“新常态”一词最早出现在第40届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它是美国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总裁埃里安提出的,对2008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政治状态的一种概括性描述和预测。而在宏观经济领域,“新常态”是指经济、金融危机过后经历的较为漫长、痛苦的恢复过程。而对中国

经济而言,“新常态”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就字面意思来看,“新”意味着异于旧态,“常态”意味着稳定均衡。也就是说中国经济正逐步进入高效而稳定的中高速增长阶段。就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来看,中国经济正处于增长换挡、结构调整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三种状态相互叠加的时期。这种趋势性、不可逆转的发展状态说明中国经济进入转型的关键期,如何通过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来培育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至关重要。

(二)“新常态”经济的基本特征

促成这种“新常态”的形成既有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环境的影响,又是旧增长模式无法适应当前经济发展导致潜在增长率下降的必然结果。面对日趋严重的国际经济形势,“新常态”经济呈现出明显有别于之前的趋势特征:

1.经济增速新常态

“新常态”经济最基本的特征是

从过去年均10%左右的GDP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图一:2004年—2014年上半年全国GDP增速

50

此,在这种不稳定的作用下,中国经济如何平稳地过渡到中高速增长的平台并保持持续发展是“新常态”经济的重要着力点。

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韩国与当前的中国一样,经历了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的过渡。在速度换挡期,韩国通过金融改革、企业改革、政府改革以及劳动力市场改革四个方面的改革成功地转入中高速发展阶段,并持续增长。因此,从韩国调整经济换挡的经验来看,推进中国经济向“新常态”过渡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全面的经济体制改革。

2.体制改革新常态

纵观新中国成立至今的65年的发展中,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巨大转变。在“旧常态”经济时期,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都能够通过增量调整手段来实现。无论是金融体制改革、分税制改革还是国企改革,都可以在经济高速增长所提供的宽松的条件下顺利进行。而如今在“新常态”经济增速下滑的转折性时期,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的“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则面临新的挑战,改革的推进受到极大的阻力。随着经济增速换挡的影响,传统的“增量调整”改革模式已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图二:2004年—2014年上半年第二、三产业占GDP比重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图三:2009年-2014上半年消费和投资对GDP贡献率

不再适用。在经济偏紧的情况下,改革难以突破各种既得利益格局形成的重重障碍,也难完全把握其运行规律,改革所受的压力相对较大。因此,以金融体制改革、财政体制改革以及国有企业改革为主的经济体制改革步履艰难,是中国经济的另一“新常态”。

3.经济结构新常态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结构正发生着潜在的渐进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全面升级和不断优化将成为中国经济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的关键。

(1)产业结构上,产业主体逐步由第二产业让位于第三产业。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高达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而根据2014年上半年经济数据显示,第三产业较去年同比增长高达8%,对G D P 增长的贡献率也升至46.6%。而相较于发达国家的80%以上服务业占

比来说,中国服务业前景还是相当广阔的,未来一段时间,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将是长期趋势。[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h t t p ://w w w.s t a t s.

https://www.360docs.net/doc/cc4135723.html,/]这也预示着中国经济对于工业增长的过度依赖性将逐渐降低,一个新的增长时代即将到来。

(2)需求结构上,中国经济增长近年主要依靠内需拉动,需求主体逐步由投资需求让位于消费需求。2012年,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投资,这是自2006年以来首次出现的。2013年中国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0%,而到2014年上半年该指标已达到54.4%,拉动GDP增长4个百分点,需求结构中投资下降、消费上升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数据来源:《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3)动力结构上,要素与投资驱

BUSINESS RESEARCH

2014-11企业研究

51

数据来源: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

表四:2009年—2014年上半年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及不良贷款率统计表

动的结构逐步向创新驱动转变。由于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得益于人口、资源、环境等要素的强力投入,与此同时,资源消耗过快、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也逐渐凸显。随着中国经济逐渐进去“新常态”,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比较优势——劳动力人口也在悄然变化。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自2012年劳动力年龄人口比上年减少345万,2013年劳动力年龄人口比上年减少244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cc4135723.html,/]这说明,过去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开始上升,紧靠资本的投入难以支撑经济的长期高速增长。因此前期经济中国经济传统发展模式中人力、资源粗放式投入已不再能适应当前经济的持续进步,必须将发展的动力由要素、投资向科技创新转移,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2012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1.98%,2013年更上升为2.09%,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取得显著效果。[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2012年、2013年版)]

(4)就业与收入结构上,就业更充分,收入更均衡。经济增速换挡回落,我国的就业形势却更加充分,这与“经济增长与就业同向变动”的传统理论相悖。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经济增速切换到了7.5%左右的中高速,城镇新增就业却始终保持逐年增加的态势。2012年新增1266万人,2013年新增人数达1310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h t t p ://w w w.s t a t s.g o v.c n /]这是由于,在经济总量扩大的基础上,GDP增加吸收就业的能力更强。同时,产业结构优化的前提下,服务业快速发展能拉动更多的就业量。另外,改革逐步释放的红利也在一定程度上拉动就业的

增加。而在居民收入方面,随着“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工业化步伐的不断推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差距逐渐缩小。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率为9.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率为10.7%,都超过了当年7.7%的GDP 增速。20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6%。2014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2.53倍,相较于2009年的3.33倍的差距有明显的减少,城乡差距逐渐趋于合理化,收入更加均衡。[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年、2012年、2013年版)]

4.经济政策新常态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告别旧常态下的调控与刺激,而是逐渐转向稳定增长、优化结构、预调微调、防范风险的宏观审慎政策,保持经济增长的持续性与稳定性,坚持区间调控,注重深化改革,简政放权。即便面对如今经济增速的下滑的压力,也只需要采取“微刺激”的手段来维持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综上所述,“新常态”经济就是与传统的低效率、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粗放增长模式相对的一种高质量、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正确认识“新常态” 对未来宏观经济政策导向有着决定性意义。

“新常态”与金融生态环境

(一)金融生态环境的概念“新常态”的中国经济是全球经济环境与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双重作用下的必然趋势。而随着GDP增速的持续放缓、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结构的全面升级以及经济政策的宏观调整,中国金融生态环境也正发生着巨大的转变。

金融生态环境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概念,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2004)第一次系统地将生态学概念与金融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用生态学的自然科学方法来研究金融发展的社会学问题。金融生态环境指的是与金融业生存和发展相关的所有因素的总和,其中包括政治、经济、

化、资源、人口等,它是金融业合理运行的基础。一个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金融生态环境有利于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与财富。

(二)经济“新常态”对金融生态的影响

经济是金融赖以发展的基础,金融是经济运行的核心。经济发展作为金融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对金融业的发展方向起到了重要的指引作用。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国金融业的发展也将逐步向“新常态”时代迈进,金融生态环境也必将改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新常态”对金融领域的影响远比对实体经济领域的影响更为复杂。从影响金融生态环境的各个方面来看,经济是基础,市场是金融交易最重要的媒介,而政策制度是保障金融业正常运作的规则。因此,可以从经济基础、金融市场和政策制度三主要方面来考察“新常态”经济对金融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增速的放缓与经济结构的升级改变了金融生态的经济基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又推动了金融市场的发展,而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对金融政策制度也产生了重塑的作用。以中国银行业为例。

1.经济增速的放缓加剧了金融风险

受潜在增长率下滑的影响,中国经济正处于经济增速的换挡期,经济增速放缓已是不争的事实,这必然导致中国金融业各类价格的换挡。不良贷款增加、不良贷款率上升以及信贷的增速的放缓这些都是经济增速回落情况下银行业金融机构信用风险增加的必然结果。据中国银监会最新的数据显示:截止2014年6月,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高达6944亿元,连

续11个季度增加,不良贷款率也升至

1.08%的水平,较今年年初增长了0.08

个百分点,激增1023亿元,超过去年

全年新增规模。[数据来源:中国银

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h t t p://

w w w.c b r c.g o v.c n]在经济增长乏力

的情况下,企业经营更加困难,利润

压缩甚至亏损增加导致银行难以收回

贷款,信贷增速也趋于下滑,给银行

的业绩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2.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推动金融业

态的重构

经济是金融发展的基础,经济结

构的调整必然也会带来金融业态的转

型。产业结构的优化,服务业占比持

续上升,给商业银行带来更大的潜在

客户群。居民收入及消费需求的显著

增加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极大的消费信

贷发展的空间。消费信贷业务,尤其

是适应个人消费者的零售信贷业务的

发展是各大商业银行抢占市场的重要

手段。从经济发展的动力结构上看,

创新型产业的发展也促使了商业银行

优化信贷投放结构,更加关注具有高

成长性的新兴产业以及小微企业的发

展,加快推进银行转型升级的步伐。

3.经济体制的改革促进金融资源配

置的市场化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

作用,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主线,

有助于释放经济活力,提高资本效

率。因此,在微观领域内,金融资源

的配置更加市场化。在市场机制的调

节下,商业银行的信贷资源逐渐从房

地产行业、大型国有企业等产能相对

过剩的行业流向经营效益高、发展潜

力好的新兴产业,更加注重小微企业

的信贷可得性,加大对“三农”的信

贷支持力度,盘活存量资金,促使金

融市场配置资源的效果达到帕累托最

优。

4.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变重塑金融政

“新常态”背景下宏观经济政

策再定位,摆脱先前的经济“强刺

激”,逐步转变为预调微调为主的新

型宏观调控模式。因此,金融政策也

要服从于新政策要求,根据当前经济

波动重新定位。逐步转变“旧常态”

下凯恩斯主义的需求导向型金融模

式,将新结构主义融入到金融政策

中,加快了金融市场预期重构的步

伐。

因此,在告别了不协调、不平

衡、粗放式的“旧常态”经济模式之

后,“新常态”经济应运而生。毫无

疑问,中国金融业进入中高速增长的

“新常态”时代的趋势也将不可阻

挡。在“新常态”背景下,金融业必

须根据变化了的“旧常态”和“新常

52

BUSINESS RESEARCH

2014-11企业研究

53

态”的要求,对过去不再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战略进行全面调整,才能保证发展方向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也只有坚持金融服务的内涵式发展,重视金融创新,才能保持自己旺盛的生命力,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新常态”背景下金融生态环境的深度分析

经济“新常态”在微观领域的表现就是金融“新常态”。受经济“新常态”的影响,中国金融生态环境正发生着剧烈的变化,金融“新常态”正缓缓掀开她神秘的面纱。以中国银行业为例,从金融发展模式、经营风险特点、结构调整要求等方面进行深度分析。

(一)发展模式发生变化

“旧常态”下的金融发展观念实质上是一种顺周期发展观念,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得实体经济规模和广义货币扩张的速度加快,金融行业尤其是银行业各类业务自然增长,行业规模呈扩张式发展。但是这种发展更多的表现是粗放式的扩张,不但加剧了宏观经济波动,而且由于流动性、违约和价格波动的三重风险的影响制约了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在“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货币政策收紧、杠杆缩减等问题的出现,导致银行存款成本上升并大量收缩同业业务,银行面临更大的流动性问题。“规模冲动”和“速度情节”等发展观念也不再适应当前中国金融的发展要求,以规模扩张为主的粗放式发展亟待改变。

(二)风险管理理念发生变化经济扩张时期,商业银行在发展业务与控制风险之间的会有更大的选择空间来使得二者达到平衡,风险过大、盈利较少的业务大多被风险低、盈利高的业务所取代。银行大多是厌恶风险的,往往采用的是被动式、单线条的风险管理方式。而在“新常

态”下的经济增速换挡过程中,银行业面临更大风险管理压力。经济下滑,企业经营更加困难,商业银行所

偏爱的风险低、盈利高的行业少之又少。一旦国有企业、政府金融风险增大,商业银行传统的“风险零容忍”理念将严重阻碍其业务发展。因此,在这种大环境下,商业银行树立新的风险文化,从风险厌恶理念转变为主动经营风险理念,加快推进风险管理转型刻不容缓。

(三)结构调整要求发生变化

“新常态”下,经济增速的放缓导致结构调整要求发生变化已是大势所趋。经济结构调整必然加快金融领域结构转型的步伐,中国银行业经历了多年的高速发展,面临当期经济的新变化,传统的业务结构越来越不适应银行发展要求。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加速推进,金融脱媒程度的不断深入以及互联网金融的高速发展都使得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结构发生不小的变化。利率市场化下,银行的存贷款利差受到挤压,银行盈利能力受到威胁。因此,中国银行业单一的存贷款业务结构亟待调整。金融脱媒程度不断加深,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也越来越完善,这也给商业银行的发展给来更大压力。另外,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对商业银行结构调整的挑战主要来自于渠道方面。而互联网金融相对于传

统银行业务最大的优势在于,运用互联网技术与移动通信技术更加高效、便捷地开展各类金融业务。因此,“新常态”经济下商业银行“业务结构新常态”已是呼之欲出。

“新常态”背景下中国金融业发展策略选择

(一)战略目标

在中国经济“新常态”大环境下,金融“新常态”还未完全展现出来,为了应对随之而来的全新的发展任务,金融发展策略的再定位刻不容缓。中国金融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就是为了实现中国金融生态与“新常态”的平衡,在“新常态”经济运行下实现金融生态新平衡。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使其更适应当前经济新的发展要

求,从而相互作用,以促进中国金

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战略措施

为了更好的实现金融生态与“新常态”的平衡,促进“新常态”背景下中国金融业的协调、持续发展,我们根据中金融业生态内外部环境的分析,确立了以下几点战略措施:

1.确立集约化发展理念,切忌规模扩张

随着“新常态”经济的逐步确立,我国金融改革不断深化,金融业尤其是商业银行正逐渐失去规模扩张的环境,继续走总量扩张的发展道路只会给银行的发展带来更多的风险。因此,银行必须坚持市场化导向的原则,走以管理精细、效率提升、资本节约为主要特征的集约化发展道路。

(1)加强精细化管理。以最经济、最优化的手段来管理商业银行,摆脱粗放式管理陷阱。从领导决策、制度执行、业务操作、市场营销、人员管理等方面全面推行商业银行的精细化管理。

(2)注重提高经营效率。效率集中体现了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是银行推动内涵式发展的关键。为了达到提高银行经营效率的目标,必须进一步推进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步伐,逐步实现金融业的分业经营,提高金融服务的专业化、效率化。

(2)强调资本节约。“新常态”经济中传统的高资本消耗型发展方式严重阻碍了银行业的健康发展。中国银行业应该顺应环境的变化,降低资本占用,运用现代技术节约成本,外包业务以缩减支出,加快建设资本节约型银行。

2.树立新型风险文化,切实推行全面风险管理

“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放缓,

企业竞争压力加大,迫使企业从事高

风险业务,同时也加大了银行的信贷

风险。因此,在金融风险不断加剧的

趋势下,商业银行必须树立新的风险

文化,摒弃传统的单一、被动风险管

理,切实推行全面风险管理。注重提

高银行资产质量和风险收益水平,将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

风险及流动性风险进行统一管理,优

化风险组合,全面提升银行管理风险

的能力。

(1)完善风险管理组织框架,

构建统筹各类风险管理的运行机制。

将信用管理、风险审计、操作合规管

理以及资产负债管理综合,建立全面

风险管理流程,尤其注重风险管理部

门的独立性以及对风险管理部门的监

管。

(2)加快金融创新,提高风险量

化管理技术。注重技术创新,在风险

识别和计量的基础上对各类风险进行

统筹管理。推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

平的专业化进程。

(3)加强银行内部风险管理文化

的培养,注重队伍建设。一个良好的

风险管理文化氛围能够提高银行职员

的责任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将强员

工的教育培训,引导员工将风险管理

意识自觉融入到日常业务操作中,并

逐步内化为一种习惯。造就一支现代

化、专业化的风险管理团队。

3.持续优化业务结构,保持业务协

调发展

在“新常态”经济的大环境下,

利率市场化以及金融脱媒给银行业务

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压力。银行利差收

缩、业务单一、渠道落后等问题严重

阻碍了银行业务的协调发展。因此,

在新的市场条件下,商业银行应该加

快构建多维度业务结构,保持各项业

务的协调,注重盈利来源与渠道的多

元化发展。

(1)稳定利差收入,积极开发

溢价能力高的客户。抓住利率市场化

的机遇期,逐渐摆脱价格束缚,为客

户提供更丰富的产品,提高银行竞争

力。

(2)加快银行投行化、表外化

进程,以适应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要

求。更加注重高端投行业务、代理业

务等中间业务发展,使商业银行的收

入结构更多的依赖中间业务,提高商

业银行的盈利水平。

(3)实现商业银行盈利渠道的

多元化。加大对新兴产业、中小微企

业以及“三农”的信贷支持,更加注

重零售客户,重视零售客户的质量。

同时,加快互联网银行业务的发展步

伐,善于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拓宽

虚拟渠道。

4.激发创新动力,走创新型银行发

展道路

“新常态”经济的到来,中国银

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银行业发展的

黄金时代已然落幕,完全依靠信贷规

模推动的传统模式已不再适应当前经

济发展的需要。“新常态”下,以创

新驱动经济发展已是大势所趋。商业

银行若是固步自封,只会逐渐走向消

亡。因此,只有激发创新动力,走创

新型银行发展道路,才能真正开启商

业银行转型升级的新征程。

(1)坚持需求导向创新。创新

的意义在于满足市场需求,只有根据

市场的需求导向来进行商业银行各方

面的创新才是具有可持续性。“新常

态”下,居民收入持续增加,更加注

54

BUSINESS RESEARCH

2014-11企业研究

55

陆岷峰:男,汉族,(1962-),江苏金湖人,南京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南京大学博士后,现供职于江苏银行总行,研究方向:宏观经济、商业银行、中小企业

虞鹏飞:男,汉族,(1991-),江苏南京人,南京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金融风险管理

作者简介

重消费提升生活质量,商业银行只有大力发展消费信贷业务、个人理财业务,尤其是零售型业务,满足市场需求,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

(2)强化创新激励机制。以创新激励聚集人才,从内部提高商业银行自主创新能力。对致力于银行业务、服务创新的人才给予更多的奖励支持,激发员工创新积极性。

(3)注重金融产品创新。金融产品是商业银行利润增长的源泉,也是提高银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银行要根据是产的变化,努力推出种类丰富、针对性强的金融产品,提高产品差异化。

5.发展互联网金融,以科技推动转型升级

“新常态”经济时代的到来,加快了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持续发展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更多中小客户资源,但是由于传统银行信贷模式的局限性,中小企业以及个体工商户融资难的问题依旧严峻。因此,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以拓宽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刻不容缓。

(1)摒弃传统思维模式,将互联网普惠精神融入到银行业务中。通过互联网开展金融业务,依靠网络平台整合客户资源,积极转变销售模式。

(2)建立“实体银行+网上银行”双重管理模式。实体网点经营是商业银行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网上业务是商业银行在新时代下最具竞争力的增长点。通过网上银行的各类业务拓展小微客户,为个人消费信贷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3)注重“大数据”的应用。互联网在积累客户数据方面拥有商业银行不可比拟的优势。利用社交网络、

搜索引擎、云计算等现代计算机技术,以挖掘客户数据信息,掌握客户消费需求,并以此预测客户的消费行为,真正做到以客户需求为本来开展金融业务,以保持银行发展活力。

6.强化队伍建设,提高全员服务质

银行业从本质上来说是就是服务业,为社会、公众提供各类金融服务是其本质要求。“惠民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因此,在“新常态”经济下,商业银行只有通过强化服务意识才能吸引更多的客户,以确保自身的持续发展。

(1)实施人才战略,加强员工培训。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大量引进优秀人才,优化员工年龄结构,完善员工收入分配制度,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加强技能培训以及文化培训,增强团队凝聚力,打造专业化的人才队伍。

(2)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以客户为中心,以提高客户满意度为目标,构建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尤其注重开发与中小企业、居民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努力提高金融产品的可得性,促使银行积极开展全面的金融服务,为银行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3)构建完善的服务体系。设立

专门的服务部门,建立便捷的信息传导机制,监督银行员工的服务质量。同时,负责实施服务战略,以节约客户时间为本,用最便捷的方式为客户提供服务,打造流程化服务模式。

结束语

经济增速换挡回落、体制改革步履艰难、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经济政策转型调整,中国经济在经历了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增长后,逐渐走向“新常态”发展道路。金融业作为经济运行的核心,在“新常态”背景也悄然发生变化。经济的新常态必然导致金融的新常态。金融业只有根据变化的了“旧常态”与“新常态”的新要求对过去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素进行全面调整,坚持金融业的内涵式发展,确立节约化发展模式,切实推行全面风险管理,持续优化业务结构,重视金融创新,强化队伍建设,才能实现金融生态的新平衡,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从而推动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由于文章篇幅限制,对“新常态”下中国金融生态的研究仅选取了中国银行业来分析,对于保险业、证券业、信托业等金融行业的变化及发展战略还有

待进行更加全面地研究。

[注:由于本文所研究的金融业范围过大,所以仅以中国银行业为例,便于分析。]

新常态下的金融风险与风险防控

新常态下的金融风险与风险防控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在进入“新常态”,增速换挡、动力切换、结构优化和效益提升成为今后经济发展的基本逻辑。2014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在调结构、促改革以及化解以高杠杆、泡沫化为特征的各类风险方面不断加大政策力度,为金融体系长期平稳健康运行奠定了基础。同时,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经济下行和结构调整迫切需要金融业主动适应新常态,逐步转变发展模式。而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经济金融领域多年来积累的各类风险逐步显性化,特别是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和金融创新步伐的加快,使金融体系内风险传染性、市场波动性加大,金融风险诱发因素、表现形式及传导途径日趋复杂,对金融监管和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经济发展新常态对金融业发展带来的挑战 (一)经济增速进入换挡期,需要金融业转变发展模式 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以年均近10%的速度增长。但从2012年以来,经济增速进入“7时代”。2014年我国经济增长增速为7.4%,创1990年以来最低。理论研究表明,银行业的利润效率与经济增长速度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强相关,[1] 特别是我国银行业业务结构相对单一(2014年商业银行贷款占全部资产的50.1%,存款占全部负债的 78.6%),银行业经营呈现明显的顺周期性,宏观经济波动、货币政策调整是影响银行经营绩效的重要因素。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我国银行业资产规模保持了年均近20%的增长速度,特别是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推出了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为银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宽松的外部环境,2009年银行业资产规模增速达到26.3%的峰值。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征

宏观经济学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征 系别:数理系 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 学号:121106105 姓名:陈熠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征 说到经济新常态就有必要了解一下经济新常态的定义。定义: 中国经济新常态就是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在经济结构对称态基础上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可持续稳增长。经济新常态是调结构稳增长的经济,而不是总量经济;着眼于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及在对称态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而不仅仅是GDP、人均GDP增长与经济规模最大化。经济新常态就是用增长促发展,用发展促增长。经济新常态不是不需要GDP,而是不需要GDP增长方式;不是不需要增长,而是把GDP增长放在发展模式中定位,使GDP增长成为再生型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模式的组成部分。 背景:2014年全球经济的弱复苏和大分化 国际金融危机已经过去6年多时间,但世界经济依然并不平静,近半年来,困扰全球市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风险事件恐怕要算是国际油价的一路持续下跌,自2014年6月以来,国际油价已跌去约40%。这其中自然受美国页岩气革命、地缘政治、供需结构失衡等多重因素影响,但也反映了全球经济复苏进程中一些深层次的变化,世界经济凸显出以下主要特点: 1.世界经济仍难以摆脱深度调整压力。全球已由国际金融危机前的快速发展期进入深度结构调整期。全球经济复苏步伐低于预期,产出缺口依然保持高位,全球贸易增长则更为缓慢。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发布的全球贸易增长最新预测,2014年和2015年全球贸易额增长预期分别下调为3.1%和4%,远远低于2008年金融危机前10年平均贸易年增长率6.7%的水平。特别是2014年以来,大宗商品和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下跌进一步加剧了经济下行风险,全球经济复苏仍然较为缓慢且脆弱。 2.各国经济复苏格局分化加剧多重风险。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两大板块经济复苏态势不平衡,美国经济持续复苏,美国三季度GDP环比增长 3.9%,10月份失业率回落至5.8%,

中国金融史(整理版)

中国金融史 第一章原始到春秋战国 中国最早的货币产生于何时?(或什么朝代?) 夏朝产生中国最早的货币—贝币 中国最早出现、使用得最普遍和最长久的原始货币是天然的海贝,贝币产生于夏朝(公元前21~公元前16世纪)。 是不是所有贝壳都能成为货币呢? 作为货币的贝壳要求色泽鲜艳美丽,长相匀称,叫做齿贝,学名“货贝”。 作为交易媒介的货币,背面隆起部位,全被磨掉,露出孔洞,方便穿绳携带。古代以五贝穿为一串,两串系在一起,称之为“朋”。所以文言文的“朋”指货币单位或货币本身。“朋”也就成了贝币的计算单位。问题:每朋多少贝?一朋=10贝 为何贝壳会成为使用最普遍、最长久的原始货币? 货币经济理论认为,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材料必须具有以下五个特征之一或全部: 价值较高而且稳定;易于分割;便于携带;易于保存;供给充足。 贝壳成为使用最普遍、最长久的原始货币原因: 原始社会贝壳是最珍贵的物质,它生长于热带亚热带浅海的贝类,小巧玲珑,色彩鲜艳,坚固耐用,成为原始居民喜爱的一种装饰品,就像今天的金银项链。由于它大小适中,便于携带,便于计数等特点,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商品社会的形成,贝作为交换的媒介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事了,天然贝就逐渐充当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所以与财富有关的中国文字,大都带有“贝”字旁,从文字结构上看,也可以证明货贝是我国最古老的钱币。而且是使用最普遍、最长久(夏朝---春秋)原始货币。 商晚期,出现青铜铸币,是我国金属货币的开始 西周钱币:仍以贝币为主,还有称量货币-----铜和黄金。 春秋战国时期的铜铸币: 出现大量铜铸币。 由于政治上的诸侯割据和经济上发展的不平衡,各地的铜铸币在形态和币制单位有很大差异,主要有四种:布币、刀币、蚁鼻钱(楚铜币)、环钱 第一种是布币(韩、赵、魏等国使用) 布币由铲形农具发展而来,主要流通于中原地区的农耕地带,布币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早期的空首布和后来的平首布。 空首布:首空,可纳柄,原始而厚重,大小不等,多数在30克以内。 平首布:首端变平,不可纳柄,币身完全成片状,轻、薄、小,便于铸造和携带。平首布一般都有文字,多数文字是地名,以表明出处,也有标明重量的,如“一两”、“十二铢”,两、铢都是货币单位,可谓最早的铢两货币。布是与布匹无关。 第二种是刀币(齐、燕、赵等国使用) 刀币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齐国,由刀首、刀身、刀柄和刀环四个部分组成,齐刀币含铜量达到了百分之七十以上,制作精美,是刀币的代表作 刀币起源于渔猎和手工业地区,由实用的刀(削刀)演化而来,基本形状像今天的大刀,主要流行于齐、燕、赵等国,依其形制可分为大刀和小刀两类。齐国用大刀,叫齐大刀,燕赵等国用小刀,叫燕明刀。 齐大刀与燕明刀的区别:燕明刀的长度逐渐变短,刀身由宽逐渐变窄,尤其在含铜量方面明显低于齐刀,这与燕、齐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有关。 是楚国的一种铜铸币,因形似鬼脸,或蚂蚁爬鼻,俗称鬼脸钱或蚁鼻钱。它由贝币演变而来,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挑战与机遇-精选资料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挑战与机遇 自2010年起中国经济增速连续四年放缓,经济发展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三期叠加”对城商行造成一定外部冲击。同时,受不对称降息、利率市场化加快、金融脱媒深化、同业跨业竞争加剧以及监管规范增强等多重因素的影响,2010年以来城商行规模及盈利增速明显放缓,尤其是2014年,资产总额及税后利润增速分别跌至19.15%和13.48%,创近8年来新低,城商行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金融环境,城商行积极应对新常态,主动加快战略转型和创新驱动步伐,将发展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内涵型”。实施业务转型和发展模式再造,重点推进组织架构改革、精细化管理、综合化经营、资本补充机制创新以及零售业务转型,与此同时,把握金融信息化发展浪潮,积极布局直销银行及互联网金融,实现新常态下的新发展。 一、经济金融改革深化背景下的格局与挑战 (一)经济新常态重塑城商行发展格局 城商行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中国经济上行周期以及银行业的整体繁荣。然而,随着中国经济进入“三期叠加”的新阶段,经济实际增速显著下行,限制了城商行规模扩张能力,同时,实体经济去杠杆化及企业信用风险的持续暴露进一步加大城商行资

产质量压力。加之城商行经营的地域特性,在经济下行周期中面临更大的持续盈利及风险管理的挑战。如图1所示,2009年以来,城商行规模扩张及盈利增长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呈现极强的一致性,2014年成为中国经济及城商行近年来发展新低。 具体来看:一是规模扩张速度创10年来新低。19.15%的整体资产总额增速仅为2010年的一半,也是近10年来(2005―2014年)首次降至20%以下。从个体来看,前几年增速保持在25%以上的中小型城商行,包括威海商行、洛阳银行、桂林银行、青海银行等资产增速均明显放缓,其中,青海银行增速仅为8.45%,其余三家都降至15%以下。二是盈利增速及资产利润率明显下滑。资产扩张能力受限、存贷利差收窄、不良核销及拨备增提,三个因素共同作用使城商行利润增速降至13.48%,比2007―2014年平均增长率低近20个百分点。同期资产利润率由2013年的1.19%降至1.12%。三是资产质量承压,不良贷款明显上升。受经济“三期叠加”等因素影响,城商行资产质量延续近年来下行态势,且幅度也有所扩大,2014年不良贷款余额较上年度增加56%,不良贷款率创5年来(2010―2014年)新高,达到1.16%,较上年度增加0.26个百分点,自2012年第4季度以来连续9个季度不良贷款余额及不良贷款率保持“双升”。 (二)金融市场化加速城商行深化改革 2014年11月21日,央行宣布非对称降息并扩大存款利率上浮区间上限至20%。2014年11月30日,国务院就《存款保险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金融政策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金融政策 “金融”一词产生于近代,但明朝中叶之后我国就已出现比较广泛的金融活动,尤其是在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这10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金融更是经历了动荡与混乱、统一与发展的历程。回顾与总结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国家金融政策及经验教训,对于推进当代中国金融的改革与发展、实施正确的金融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我国近现代史上金融发展进程的历史 从明末到1949年这段时期,我国经历了封建社会的落日辉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混乱与动荡以及前赴后继的民族抗争,中国金融也经历了重大波折与艰难发展。 旧式金融机构由盛而衰。钱铺和票号是旧式金融机构的典型代表。钱铺产生于明代,在清代成为当时的主要金融机构,但因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未能发展成真正的银行。票号产生于明末,以经营汇兑业务为主,在鸦片战争后发展到极盛,但在辛亥革命后逐渐衰败并最终消亡。 外商银行在华特权由小渐大,但最终被取缔。由于清政府的软弱与退让,外商银行于1845年进入中国,逐渐控制了进出口贸易,垄断外汇,控制中国金融与财政。抗日战争胜利后,外商在华银行的势力出现新变化,美国在华银行发展迅速。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在华银行的特权被彻底取缔。 中国现代银行业在曲折中前进。中国现代银行业诞生于1897年,辛亥革命后得到了很大发展,南京政府建立后逐步实现了官僚资本的金融垄断,而民族资本金融业却趋于衰落。在外部挤压、内部争夺以及阶级斗争以至战争的影响下,中国现代银行业始终在曲折中发展。 革命根据地的金融业由无到有,并最终掌握了全国金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合作金融机构始创于1924年,其后随着革命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发展与壮大。中国人民银行于1948年12月成立,在边解放、边接管、边建行和边办业务的过程中使中国金融从混乱走向统一,从动荡走向稳定。 我国近现代史上的国家金融政策及其成效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该怎样做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个人建设方向和重点 石家庄学院12广电刘美灵20120105055 经济新常态的提出表明,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我(大学生身份)马上就要正式步入社会,发挥建设祖国的作用,承担起建设祖国的责任。我个人喜欢金融,做事有计划性,我想,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加强我个人能力建设至少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首先务必爱国,这是根本要求,同时做一个德才兼备之人。自爱、自律,我绝不会向企图分裂中国的势力献媚(包括国内外任何企图分裂中国的势力),谨防西方资本主义的渗透,主要表现在坚决抵制美国对中国开展的《十条诫令》,务必会做到独善自身,并尽最大努力不让身边人受其影响。 2.加强专业修养,做能够“走出去”的专业人才。中国金融机构走出去,在全球形成一个基本的网络,需要大量“走出去”的人才,即既要懂国际金融、懂金融贸易,又要精通当地的法律,同时语言非常好。国际金融、国际法、语言都应该是我努力的方向。学习外语尤为重要,这其中尤其是英语,同时定要精通汉语不得忘本。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这就需要能够走出去的人才,同时,我国的外来之宾也会越来越多,这也需要我们精通外语

同时弘扬中国文化。所以,我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做到能够与世界接轨。另外,我想有机会在韩国从事国际贸易等相关方面的工作,在韩国为祖国的发展做贡献。这就要求我在学好英语的同时,还要精通韩语以及法律。 3.培养创新意识,进行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经济新常态的特点之一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我会充分利用自己的智力资本和技术优势,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为此,我会尝试参加各种专业技能比赛。此外,我也会试图进行文化创新,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 4..使用、开创新的消费方式。经济新常态下,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我会紧跟时代步伐,追随时代潮流,积极利用、并尽力开创新型消费方式如网购消费、节约俭消费、低碳消费等。 5.发挥一个社会人的作用。当前,我国的经济运行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如产能过剩、就业质量不高等等,我除了自身在发展过程中解决自己在其中的困难之外,还会充分发挥作为一名社会人的作用,即引导、监督其他组织机构或个人的行为,以更好更快地推进经济新常态的建设。例如:我可以向政府反映我的意见建议,监督一些不合规操作的工厂、企业等。 经济新常态对于我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同时,我又是经济新常态的建设者和受益者。在此背景下,我一定要增强自己的责任

金融风险管理论文选题

金融风险管理论文选题 金融风险管理就是营利性组织和非营利性组织衡量和控制风险及回报之间的得失。金融风险管理这个词汇是金融语言的核心。随着金融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金融风险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愈加突出。金融风险管理包括对金融风险的识别、度量和控制。以下是113个整理好的关于金融风险管理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 金融风险管理论文题目一: 1、互联网金融风险及风险管理分析 2、浅析房地产金融风险管理及对策 3、基于FRM认证的金融风险管理人才培养 4、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管理研究 5、我国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与探究——基于博弈分析角度 6、当前金融环境下金融风险管理探究 7、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 8、金融稳定与金融风险管理专栏介绍 9、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研究 10、探究金融管理中如何有效识别金融风险 11、互联网金融风险及风险管理研究 12、探究金融风险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 13、基于服务生态圈的企业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研究 14、金融安全视角下的金融周期与金融风险管理 15、大数据在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16、“互联网+”背景下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与战略对策 17、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管理研究 18、金融管理中如何有效识别金融风险 19、关于加强区域金融风险管理探析 20、“三农”视角下的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以“希望金融”为例 21、基于金融创新条件下的金融风险管理问题研究 22、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研究 23、大数据在金融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24、互联网金融风险及风险管理策略探析 25、基于风险价值的金融风险管理研究 金融风险管理论文题目二: 26、新时代的金融风险管理 27、从金融风险管理看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 28、互联网金融风险与管理浅析 29、探索金融网贷下的金融风险管理 30、分析金融风险管理中金融工程的应用方式 31、防控金融风险背景下的投行风险管理 32、浅析金融风险管理及其发展趋势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趋势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趋势 .面对不确定性的全民困惑 首先来谈第一个问题。我想,各位企业家和高管们对当前的经济状况应该都是感同身受。我本月从内蒙的锡林格勒到河南的郑州、漯河,到四川成都、雅安、西昌、攀枝花到云南,看到了很多现象,总体感觉是,现在的情况不容乐观,并且这种不景气的状态已经渗透到了最边远的地区。 在锡林格勒的时候,我曾经在街头一个很小的饭馆吃饭,听老板说,他们现在的客流差不多是原来的三分之一。原来我们还以为餐饮业的不景气主要是因为“八项规定”,限制公款吃喝等造成的,现在看来,还不仅仅是这个问题。在那样一个公款消费不会光顾的小饭馆,生意衰退的主要原因是旁边的工地少了。原来都是工地的工人在这吃饭,而现在工人变少了,它的生意就直线下降。 后来我到了雅安,那里有一种小鱼特别鲜美,是当地特产。我们两个人在这个小店吃了四斤半这种小鱼,我想可能会要到五六百块钱,但事实上,加上其它菜和锅底,一共才收了元。并且,正当中午饭点,整个店就我们两位客人。我感觉到,即便在边远地区,也能够明显地感受到经济的下行。所以现在的经济形势确实非常不乐观,应该说情况很复杂、形势很严峻。 对于经济的下行,社会上也有很多不一致的看法。比如前一段《人民日报》发表了评论员文章,说这种经济形势不是短时间能够解决的问题。在我看来,现在都在讲经济呈形走势,但这个形的底部究竟在哪里?我听到的最悲观的说法是要在谷底年。 现在社会上对经济有两种解释,一个是中等收入陷阱,一个是“三期叠加”。但是这不完全是经济问题。经济只是整个社会趋势的一部分,必须将其放到整个社会趋势中去看。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信心比黄金更重要,信心来自对未来的稳定预期。而稳定的预期是指国家的方向感、上层的安全感、民众的希望感。其中,最重要的是国家的方向感。国家方向感,要放到历史的脉络中来看。我们经历了改革开放,高速发展的三十年,还要接着走向下一个三十年。 但是,未来究竟会怎么样,人们也正处于一种困惑的状态。并且当经济衰退与经济转型结合在一起,这种困惑会越发强烈。这两年我一直在讲,最近一段时间可能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最让人困惑的一段时间,因为我们走不动了。

中国红色金融简史序言

序言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共产党成立98周年。霜年筚路起金融,七秩春秋意气宏。若以岁月脉搏为线谱,以往事钩沉做音符,中国共产党98年金融事业的曲折发展历程,便是一部恢弘跌宕的交响史诗。98年间,中国人民历经艰难困苦走向胜利的过程中,红色金融走过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阶段性曲折的光辉道路。 锤镰已教山河改,莫忘弹铗凛冽时。新中国金融事业的萌芽可以追溯到红军初创时的土地革命时期,当时依靠红色根据地,实行“打土豪,分田地”政策,赢得了广大农民对红色政权的支持和拥护。根据地最早的红色金融实践者,通过建立基层金融惠民、便民组织,尝试运用初级金融手段,支持根据地农业生产蓬勃发展,为红色根据地经济独立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红色金融普惠为民的初心,践行了金融为穷苦大众服务的根本宗旨。 1928年2月,在江西省吉安县东固革命根据地,为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缺乏流通资金的困难,支持发展农村经济,由军民自筹资金,在东固街一栋清末民居里成立了东固贫民借贷所,向当地群众提供无息和低息借贷,这便有了根据地最早的金融惠民组织,有点类似我们现在建设的惠农金融服务点。同年10月,东固革命政权在贫民借贷所的基础上创办东固平民银行,取名平民银行,意为老百姓自己办的银行。 由于革命战争的需要,革命根据地政府纷纷建立银行,组织信用合作社,发行革命货币,例如井冈山上井村造币厂的“工”字银元、耒阳苏维埃政府发行的劳动券,而更为典型的形式则是1932年成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发行的纸币。1931年11月7日,在赣南中央革命根据地诞生了全国第一个全国性的革命政权,这就是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随后,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成立,奠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金融事业的基石,成为红色政权建立的第一个具有中央银行职能的苏维埃政权银行。 “七七事变”后,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和新四军相继挺进敌后,在华北、华中和华南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创建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到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共建立了19个抗日根据地。各抗日根据地均自成一个战略区,建立抗日民主政权。为发展生产、防止和抵制敌伪钞的流通和侵入、保护根据地人民的财富免受损失,这些政权大都成立了银行,发行货币在本地区流通。 抗日战争是一场全面战争,经济战线上的斗争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货币无疑在经济斗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毛主席有句名言,革命要胜利,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但是,从金融工作者的角度看,革命需要枪,但更需要钱。革命离不开钱,没有钱,革命寸步难行。革命要胜利,党必须指挥枪,也必须指挥钱袋子。前方,八路军和新四军战士在战场上勇往直前、浴血厮杀;后方,金融工作者在经济战线上同样进行着艰苦而复杂的货币斗争。这场看不见、摸不着的战争,虽没有炮火硝烟,却同样扣人心弦,为根据地的发展壮大、抗日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抗日战争时期各根据地银行的货币政策为我党红色金融思想积累了宝贵经验,培养出的金融人才也为后来中国人民银行的成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是其中的冀南银行更是被誉为新中国金融事业的“摇篮”。 1939年10月15日,冀南行政主任公署宣告成立冀南银行。总行设在太行黎城县小寨村,同时宣告成立的还有路东分行,设在冀南区南宫县。内部设营业、总务、发行三个部门。其主要任务是:管理边区货币金融,排挤和肃清敌伪货币,

新常态要素禀赋结构变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开发的动力转换_任保平

新常态要素禀赋结构变化背景下 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开发的动力转换(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127)□任保平 新常态是对中国经济增长新阶段新特征的重要判断。但是我们需要正确理解新常态,新常态下经济增长速度的换挡不是降低经济发展的要求,而是在新常态背景下,通过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进一步开发经济增长的潜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在新常态背景下对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的开发首先需要把握中国要素禀赋结构变化的事实,并以此作为出发点分析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前景。研究在新常态背景下如何开发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如何寻找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动力是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关键问题。 一、新常态要素禀赋结构变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开发的新视角 一个经济体的要素禀赋结构是指支撑一国经济增长的自然资源、劳动力、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相对丰裕程度等。要素禀赋结构在每一个特定的发展水平上是给定的,并随发展水平的不同而不同,因而一个经济体的最优产业结构也会随发展水平不同而不同。不同的产业结构不仅意味着不同的产业资本密集度,不同的企业规模、生产规模、市场范围、交易复杂程度以及不同的风险种类等,这些要素禀赋结构进一步决定着一个经济体的增长潜力。可见经济增长潜力开发的的本质是一个技术创新、产业不断创新,结构不断变化的过程,经济结构内生决定于要素禀赋结构,因此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经济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项目“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报告”(13JBGP014);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青年英才支持计划(HSSTP201401) DOI:10.16158/https://www.360docs.net/doc/cc4135723.html,ki.51-1312/f.2015.05.004

经济新常态与金融改革

经济新常态与金融改革 陆磊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 一、经济变革伴随着金融变革 非常高兴跟各位朋友就经济新常态和金融改革进行一个交流。那么围绕这个论题,我试图讲三个观点。 第一个观点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无论中国还是境外,只要出现相应的经济层面的变革,一定伴随的是金融变革。那么为什么这么说?我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个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一共有三次大的转型,我是指经济转型。 第一次是在1993年,那一年我们国家推出了《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大家知道为什么是1993年?是因为在1992年出现了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实际上奠定了中国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 而随之而来第二个变化可能大家也知道,1997年发生了什么?亚洲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导致了一个中国经济运行的一个结果是,我们还在转型过程当中,但我们的东亚邻国的汇率的急剧向下走,也就是贬值,造成了中国产品的竞争力严重不足。这什么意思呢?亚洲其它国家的货币变的更加便宜,所以用国际公认的标准的交易的货币,比如说用美元来计价的,那些国家生产的产品就会变的更有竞争,因为它更便宜啊。那么从我们国家来说,我们就面临一个如何塑造中国的这个企业的全球竞争力的问题。那么围绕这样一种要求,所以在1998年我们面临什么呢?面临着前边的这些企业竞争力不足,所导致的我们商业银行的坏帐的累积,能不能通过有效方式让它轻装上阵,因此有了1999年金融改革。这个改革是剥离国有银行不良贷款,注入资本金,按照资本充足率这样一个基本要求,来管理我们的金融机构。与此同时我们还认识到,如果商业银行是单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不承做相应的中间业务,那么它很可能它的服务的这种能力是不足的,为什么?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单纯吃利差,可不可以有一种办法,让它更加能够,更加的在一个市场上来进行相应的竞争呢?所以也就在那个时间结点,我们发现,我们应该把我们的银行从国家的专业性银行,各吃一摊变成什么?变成相互交叉的具有真正竞争关系的商业银行。大家应该耳熟能详,比如我们的工行专门承做原来的企业的流动资金贷款,我们农行专门承做"三农"业务,我们的建设银行专门承做固定资产投资类贷款,我们的中国银行专门承做对外的。但是也就

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之路

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之路 经济放缓 2014年,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众所周知,2014年中国经济进一步放缓,经济增长率下降到了7.4%,同时中国经济经济进一步下行,摩根大通预测中国经济增长的步伐将会由2014年的7.4%进一步放缓至2015年的7.2%,而中国政府将经济增长率目标调整为7.0%,经济发展进入中高速阶段。 房地产下滑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经济一直高速增长,如今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的问题逐渐显露,发展态势越来越严峻。如下图所示红线为房地产销量增长率,2014年房地产销量基本处于下滑威胁动摇经济增长根基。 人口红利消失 另外,一直以来对中国经济取到重要作用的人口红利也在逐渐消失。根据最新的研究结果,中国从16岁到59岁的有工作能力的劳动力人口总数,在2012年已经见顶,比上年减少345万人;即便再将具有工作能力的劳动力人口总数放宽五年,中国从16岁到64岁的劳动力人口总数,也将2015年见顶。

走产业调整之路 持续30多年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目前正处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原有增长点和增长优势,都在逐渐消失,只有找到新的增长点和发展之路,中国经济才能再次腾飞,虽然从国民生产总值来看,我们已经是世界第二,但无论是人居国民生产总值还是经济增长质量都远远落后,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依然巨大。中国仍没有完成工业化和城镇化,未来,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仍将持续不断地赋予经济新的增长动力。 在未来可能很长一段时间内世界经济包括中国经济在内发展都会变缓,产业转移并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而中国经济要长远发展必须实现产业调整和升级,将粗放型经济转移到以科技推动为主;将单一型经济产业转变成混合型生产服务一体化;将依靠出口和投资转变为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同时政府也要简政放权,促进市场的作用,完善金融体系和市场规则,促进产业之间正常竞争和发展。 1)完善市场机制,促进正常竞争。 以电商为例,淘宝天猫在2014年双11里创下了惊人的571亿营业额,马云扬言在2020年电商要占领50%的零售市场,福兮?祸兮?事实上,在欧美国家,电商从未像中国这么火,中国的网购之所以这么火主要是因为网上购物比实体店要便宜许多,而事实上这是由于电商与实体店的不公平竞争造成的。在美国沃尔玛超市的商品价格要低于亚马逊,而在中国实体店价格远高于网店,一个原因在于中国的房租太贵,另一个就是实体店收税太重,而网商不需要缴税。我觉得电商应该是一种新的销售渠道,并不能完全取代实体店,政府应该大幅降低实体店的税收,不然的话如果到了2020年电商占领50%的零售市场,中国将会有大量的人失业,因为电商所创造的就业不足以抵消实体店衰败带来的失业数目。 2)大力简政放权,释放市场活力。 以上海自贸区的发展为例,现今政府又计划在天津,福建,广东建立新的自贸区,促进市场的作用,加大开放,深化改革,就是要放开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用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比如,2014年改革了企业登记制度,前3个季度全国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920万户,新增企业数量较去年增长了60%以上。 3)促进小城市化,大力推进农村生产合作社。 个人认为,城市化不是让农民进入大城市和知识分子竞争就业,而是要鼓励就地建镇,鼓励小城市,小城镇的发展。大力推进农村生产合作社,将农业生产企业管理,做到从种子化肥,生产销售到服务的混合一体化农业模式,提高效率,解放生产力。

最新中国金融脆弱性的成因、表现及分析

中国金融脆弱性的成因、表现及分析 (二)信息经济角度的研究 信息经济学认为信息不对称成为金融脆弱性之源。尽管金融机构的产生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根源----信息不对称,但进一步分析表明,储户的信心以及金融机构资产选择过程中的内在问题也会使得金融风险不断产生和积累,最终可能依法金融危机,而这些问题也是由信息不对称产生从内部制度上分析,金融机构管理者在经营业绩上获得奖励和受到处罚得不对称性也将导致其不能有筛选客户的原因。 (三)从宏观经济角度分析 认为宏观经济不稳定是导致经融资产价格尤其是股市价格过度波动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愈脱节的背景下,资产价格并不完全依赖实物经济,而是由市场中的众多因素相互决定,并这些因素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因而金融资产价格会出现过度波动性,是金融市场脆弱性的重要根源。分析金融自由化对金融脆弱性的影响金融脆弱性问题在一国由金融压制状态转向金融自由状态更加突出,可以说金融自由化在相当程度上激化了金融固有的脆弱性。 三、我国金融脆弱性的根源 (一)金融制度的缺陷 金融脆弱性归根结底是由金融制度自身特点和缺陷决定的,是内因和外因同综合作用的结果。 1.金融制度主客体缺陷是造成金融脆弱性的根源所在

一方面,在金融活动中,金融活动主体的有限理论,结果是金融行为异化。突出表现在金融机构过度借贷冲动和过度竞争;金融市场上的过度投机和盲目惶恐;金融监管行为的扭曲和不规范;金融当局货币政策得失误和过度的货币供给;金融活动中大量存在的内部控制问题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滋生,从而使金融制度功能异化,金融脆弱性不可避免。另一个方面,作为金融合约的安排形式,金融制度客体缺陷主要表现为金融合同的复杂性和不完全行。由于金融资产市场竞争程度高,参与者众多,从而使金融交易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增加了金融风险发生和扩散的可能性,进而影响了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 2.金融制度相对稳定的特点和结构缺陷是脆弱性的根源 金融制度是由许多复杂的子系统构成的有机体。一方面,是由于各子系统发展的不平衡,往往导致系统内部失去均衡,内部调节失灵。金融机构和市场创新不断进行,使原来的金融监管制度滞后甚至失灵,出现“管不住的无奈”,从而使用权子系统功能耦合和互相适应的稳定状态遭到破坏,使金融机构越来越难以适应新的变化了的金融形势,金融脆弱性相伴而生。另一方面,金融活动又是在金融结构框架中进行的,金融制度总是对一定的金融活动的控制或者管理,当新的金融活动不断发展,原有的制度不能容纳它并对之进行有效的控制的时候,盲区就出现了,盲区的不断扩大是原来的金融制度变得越来越脆弱。因此,金融创新是滋生金融脆弱性的催化剂,旧有的制度安排不适应新的经济金融环境是金融脆弱性的根源。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中国工业化发展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 硕士研究生课程论文《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中国工业化发展》 课程名称:发展经济学 专业名称:理论经济学 年级学号:2015112203 姓名:申洪根 任课教师:袁涌波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中国工业化发展 [摘要]:目前,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中国的工业化发展处在一个重要的转型阶段,并且面临着“中国制造”处于国际分工低端、资源环境紧约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同时,中国还受到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再工业化等国际环境的威胁,加快国内工业化进程、促进产业升级,迫在眉睫。因此,中国应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秉承“优质、高端、独特、新颖”的发展原则,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与高端制造业,着力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逐步实现“中国制造2025”——由“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的伟大目标,并在新一轮的产业革命中紧抓革新的先机,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中国工业化发展 现阶段,中国已经步入工业化后期,从工业增长速度变化、工业需求侧变化、工业产业结构与区域结构变化等方面,可以看出中国的工业化发展正走向一个速度放缓、需求转变、结构优化的“新常态”。[1]随着“互联网+”与“智能化”的蓬勃发展,信息化与工业化之间的紧密联系不断加强,并且呈现出深入融合的趋势。自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工业化发展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过程,并且国内产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在这段黄金30年的时间里,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工业体系进一步深化、工业规模不断增加。然而,在新时期,中国的工业化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局势,未来的新兴工业化之路也将遭受诸多的挑战。2014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发布了《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14》,该报告指出我国当前必须高度重视的三大挑战分别是产能过剩、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新工业革命。因此,仔细分析现阶段中国工业化发展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与挑战,深入探究欧美新时期的工业化发展战略,对中国未来的工业化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工业化的发展现状 十八大以来,我国工业在复杂严峻的经济环境中保持了中高速增长。据国家

银行业的新常态

银行业的新常态 笔者结合本公司近百个网点项目,走访近百家银行,与各银行高管的沟通交流中,了解到当前当前国内经济新常态的悄然出现,银行业的新常态也如期而至。对于与国家经济同呼吸共命运的银行业来说,如何适应变革、长效发展才是重中之重。而充分了解宏观经济新形势,打好一场有准备之战,又是银行的头等大事。 一、经济新常态 以往,我国经济以“高增长、高投资、高出口、高污染与高能耗’为特征的旧常态运行着,而如今,迎来“四期叠加”经济新常态。“四期叠加”,即为国内经济处于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政策消化期、新的改革攻坚期四期交织叠加。 “四期叠加”是高度概括后的一个名词,关于其具体内容,笔者在此一一详述。 (一)、增长速度换挡期: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换挡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以年均近10%的持续高增长,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开始下降。继2007年经济增速达到11.9%的相对高点后,2008年至2012年我国经济增速分别为9.6%、9.2%、10.3%、9.3%、7.8%,再到2015上半年增长7.6%,全年预测增长6.9%。也就是说,过去30多年里,我国经济增长速度高居在8%—12%区间,如今,经济增长速度盘桓在7.5%—9%的区间,下限由8%下降到7.5%,下降0.5个百分点,上限由12%下降到9%,下降3个百分点。由此,中国经济从1978-2012年的超高速增长模式转型为中速增长模式,开始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 (二)、结构调整阵痛期:经济结构由失衡到优化再平衡调整 中国经济降速换挡,必然带来经济结构的调整。 动力结构方面,过去更多的是靠投资、出口、第二产业的发展来拉动经济。随着劳动供求关系的变化,以及基础设施的完成,投资率慢慢降下来; 产业结构方面,我国现在第一产业占10%,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加起来是90%,第二产业比重下降,意味着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区域结构方面,过去经济是沿海出口导向型,生产力的布局是沿海和临港的。现在产业转移,沿海出口趋势不明显。过去是城市吸引农村,现在城市向周边转移,城乡之间的差距也会趋于缩小。 以此看来,国家经济重点发生异动,利益分配开始调整,各行业、各地区的传统关系打破,必会引发种种阵痛。 (三)前期政策消化期:消化前期刺激性政策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及时采取拉动内需和产业振兴等一揽子刺激政策,4万亿投资推动了经济增长迅速企稳回升,也对世界经济起到了“压舱石”的作用。前期刺激政策带来最大的后遗症不是产能过剩,而是债务肿瘤从良性成长为恶性。 从2011年二季度开始,一直到现在,是刺激政策成本的消化期。国家正快速推进淘汰落后产能、化解地方性政府资产负债等活动,总的政策方向是保持政策定力、由刺激性到稳健性平稳过渡。 (四)新的改革攻坚期:改革的情势艰难而严峻 “攻坚期”表明了改革的情势艰难而严峻,其具体表现在: 一是经过30多年的改革,容易改的问题都已经改了,留下来的都是比较难啃的硬骨头,而这些硬骨头又不是来自某一方面,而是来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队以及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面临着六大新机遇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面临着六大新机遇 编者按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会带来深刻的变化,既带来新挑战,也孕育着新机遇。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要把握机遇。而把握机遇的前提就是要先认识到机遇。那么,中国经济在新常态下将面临哪些新机遇?我们邀请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辜胜阻对此进行了详细回答。 “新常态”关键在“新”。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有两个重要变化。第一,经济增长速度从两位数的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第二,产业链和价值链将从低端转向中高端。正如李克强总理所强调的,中国经济要实现“双中高”,必须用好政府和市场这“两只手”,开启“双引擎”。一是打造新引擎,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民智民力。二是要改造传统引擎。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面临4个方面的阵痛:首先,钢铁、水泥、造船电解铝等制造业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制造业要“去产能化”;其次,地方政府负债率较高,金融要“去杠杆化”;再次,房地产调整阵痛;最后是环境的要求,环境要“去污染化”。经济转型中的四大阵痛决定了我国正面临着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同时,也将迎来更多新机遇,中国经济在新常态下,将面临六大新机遇。 第一是人口城镇化。人口城镇化进程将创造巨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加速消费升级。2014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4.77%。城镇化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是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优化和城市群的建设。近年来,我国城市群的规划和建设急剧升温。据统计,我国现有城市群总数已超过30个,预计未来5到10年内,我国城市群将涵盖全国815个城市中的606个,人口和经济规模分别占到城市总量的82%和92%。如今我国重点实施的三大战略包括“一带一路”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这些都与城市群的建设发展紧密

中国十大金融事件

2014年中国十大金融事件 2015年已然来临,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过去一年对于中国金融界有着广泛影响的十大事件。铭刻这一年中国金融的发展历程,希望能与广大读者一道,在2015年迈步从头,绘出中国经济金融发展新的篇章! 一、沪港通——资本市场国际化的里程碑 2014年4月11日,中国证监会和香港证监会发布《联合公告》,将在6个月内推出“沪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试点(以下简称为“沪港通”),沪港通从此成为中国资本市场与世界接轨的一个里程碑事件。作为资本市场一项重要的创新机制,沪港通将加速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的步伐:一方面,既不改变现行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也不改变证券市场的组织架构;另一方面,沪港通在短时间内打通了通向境外股票市场的道路。 二、优先股放开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渠道拓宽 2014年4月18日,中国银监会、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商业银行发行优先股补充一级资本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为《指导意见》)。这是继2013年11月30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开展优先股试点的指导意见》和2014年3月21日证监会发布《优先股试点管理办法》之后,有关监管部门发布的商业银行开展优先股试点工作的配套性政策文件,旨在规范商业银行优先股发行申请审批程序,提升商业银行资本质量,保护利益相关方的合法权益。

三、央行定向降准资金导向“三农”与小微 为了进一步鼓励金融机构提高配置到“三农”和小微企业等需要支持领域的贷款比例,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中国人民银行于2014年4月25日和6月16日两次实施“定 向降准”。 四、同业监管新规出台规范银行同业业务 2014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联合五部门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127号文),随后银监会发布《规范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治理的通知》(140号文),两个同业监 管新规文件均旨在规范同业业务发展。

最新中国金融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先秦的货币和信用 前言:金融的实质是货币信用。 一、思考题 1.中国古代货币产生于何时?货币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2.最早的金属铸币是什么?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有那几类金属铸币? 3.什么是信用?它包括哪些形式?信用产生于何时?信用产生的条件是什么?为什么说信用比货币的历史还悠久? 4.先秦时期中国的信用有哪些形式?这个时期的信用有何发展? 5.先秦时期中国有哪些信用机构和信用工具? 二、本章需要识记的基本概念 贝币;青铜铸贝;朋;信用;泉府;傅别;质剂;质人 三、考点 第一节先秦时期的货币 (一)夏代产生最早的货币:贝币 夏代已经出现了私有制、贫富差距和社会分工,具备了商品交换的条件,物物交换的矛盾也必然存在,贝币等实物货币产生的条件也已经具备。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属于内生货币。货币经济理论认为,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材料必须具有以下五个特征之一或全部:价值较高而且稳定;易于分割;便于携带;易于保存;供给充足。 一是有花纹和光泽,产自境外,来之不易,是名贵装饰品,价值高;二是有天然的单位,便于计数;三是坚固耐用,不易磨损,价值稳定且易于保存;四是体积小,质地均匀,便于携带。贝币有计算单位,其计算单位是“朋”,一般认为每“朋”有10贝。 (二)货币种类的演变 商代的货币:金属铸币产生。西周货币继续变迁,币制形成。春秋战国:铜铸币—刀币、布币、圜钱、楚铜钱(蚁鼻钱)。先秦时期我国已出现了具有一定形状和部分货币职能的白银铸币,黄金货币。 (三)货币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已有了较完善的货币制度。因为秦国建立的货币制度已经涉及了货币本位(币材)、货币种类、货币质量、货币法偿能力、货币铸造权、货币比价和兑换等货币制度的基本要素。 (四)此时的货币特征 1.货币单位已经分成等级; 2.各诸侯国政府没有统一铸币权,货币铸造具有地方区域性; 3.多种货币,铸币、称量货币及实物货币并存,在不同领域、不同层面上共同发挥货币的职能与作用。 第二节先秦时期的信用 (一)什么是信用? 一是伦理道德上的“信用”,即信而用之,指诚信,讲信誉,信守诺言等。二是经济意义上的“信用”,指借贷行为或债权债务关系,包括实物借贷和货币借贷。信用的特征是以收回为条件的贷出,以偿还为义务的取得。信用产生的两个条件:私有制与贫富差距分化。信用均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 (二)信用的形式? 按借贷标的物的不同,信用形式分为实物信用和货币信用;按借贷的主体分为私人信用和国家信用;从是否计息分为赊和贷;从利息率高低分为普通借贷和高利贷;从信用方式分为信用借贷和抵押借贷。傅别即债券,一般用竹木制成,分为两半,债主持右券,债务人持左券。泉府是当时的财政金融机关,政府借贷由泉府办理,赊贷是泉府的信用业务。质剂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