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回顾——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回顾——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回顾——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回顾——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真题回顾】

方雨认为社会法制应符合社会大众权益,当它不符合时就应该修改。根据科尔伯格理论,他处于道德发展的哪个阶段?【】(2012下半年全国统考)

A.服从与惩罚

B.社会契约

C.维护或秩序

D.普遍伦理

答案:B。处于道德发展的社会契约阶段的人看重法律效力,但同时也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其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

【相关知识点】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编制“道德两难故事”作为儿童道德判断的工具,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进行了研究。科尔伯格将道德发展阶段划分成3种道德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每一水平又包括两个阶段,即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前习俗水平

该水平儿童的道德观念的特点是纯外在的。他们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

阶段1: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是坏及严重程度,他们还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服从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

阶段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他们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

科尔伯格认为,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和许多犯罪的青少年在道德认识上都处于前习俗水平。

2.习俗水平

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能够着眼于社会的希望与要求,并以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已经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规则已被内化,按规则行动被认为是正确的。

阶段3: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处在该阶段的儿童,个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总是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好孩子”的要求,并尽量按这种要求去思考。他们认为好的行为是使人喜欢或被人赞赏的行为。

阶段4: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处于该阶段的儿童其道德价值以服从为导向,他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认为准则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因此,应当遵循和有关规范去行动。

科尔伯格认为大多数青少年和成人的道德认识处于习俗水平。

3.后习俗水平

达到这一道德水平的人,其道德判断已超出世俗的法律与的标准,有了更普遍的认识,想到的是人类的正义和个人的尊严,并已将此内化为自己内部的道德命令。

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处于这一水平阶段的人认为法律和规范是大家商定的,是一种社会契约。他们看重法律的效力,认为法律可以帮助人维持公正。但同时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在强调按契约和法律的规定享受权利的同时,认识到个人应尽义务和责任的重要性。

阶段6: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这是进行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表现为能以公正、平等、尊严这些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在根据自己选择的原则进行某些活动时,认为只要动机是好的,行为就是正确的。在这个阶段上,他们认为人类普遍的道义高于一切。

科尔伯格认为后习俗水平一般要到20岁以后才能出现,而且只有少数人能达到。

【15年考题模拟题】

柯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道德发展理论,其中三水平是指( )。

A.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与后习俗水平

B.模仿水平、应用水平与创新水平

C.前道德水平、道德水平与后道德水平

D.他律水平、中间水平与自律水平

答案:A。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继皮亚杰之后对儿童品德发展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研究,提出了系统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对皮亚杰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改进,应用道德两难论的方法研究道德的发展问题。这种方法也称两难故事法。故事包含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情境,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的人物行为进行评论,从而了解被试进行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原则及其道德发展水平。代表性的道德两难故事是“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大意是:欧洲有一位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危在旦夕。医生告诉她的丈夫海因茨,只有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一种药可以救他的妻子。但该药价钱十分昂贵,要卖到成本价的十倍。海因茨四处求人,尽全力也只借到了购药所需钱数的一半。万般无奈之下,海因茨只得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儿卖给他,或允许他赊账。但药剂师坚决不答应他的请求,并说他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茨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为了挽救妻子的生命,在夜间闯入药店偷了药,治好了妻子的病。但海因茨因此被警察抓了起来。 科尔伯格围绕这个故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被试参加讨论,如:海因茨该不该偷药为什么该为什么不该海因茨犯了法,从道义上看,这种行为好不好为什么通过大量的研究,科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理论。三水平是指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六阶段是指每个水平中又可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 (1)前习俗水平(0~9岁):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其道德观念的特点是纯外在的。他们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这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是坏及严重程度,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他们还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处在这一阶段的儿童对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可能会作出这样两种不同的反应:赞成者认为,他可以偷药,因为他先提出请求,又不偷大的东西,不该受罚;反对者则会说,偷药会受到惩罚。

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

柯尔柏格与皮亚杰道德发展观 柯尔柏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前习俗(0-9),习俗(9-15),后习俗(15岁以后) 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三、两者的区别与联系二者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 第一、皮亚杰研的究重点在道德思维形成过程本身,进而提出了“图式”等概念;而科尔伯格研究的重点在对道德思维发展不同发展阶段特征的描述上,进而提出了

三水平六阶段。 第二、关于影响道德发展的社会认知因素,如关于角色扮演机会等,皮亚杰只注意到了同伴群体的作用,而科尔伯格给予了高度重视。 第三、皮亚杰的研究是一种纯理论推演,比如他将道德品质的发展仅仅归于道德判断这一个方面;而科尔伯格重视理论探求,更强调应用研究,因此科尔伯格在学说的构建上更为完善。 第四、两者的研究方法不一致。皮亚杰是双偶故事法,柯尔伯格是两难故事法。 二者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联系(相似之处)主要体现在: 通过比较后发现,皮亚杰与科尔伯格理论均是从认知领域来研究人类道德的发展,都采取心理发展的观点来解释人类道德的形成,从而形成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具体表现在: 二者的道德发展观均是一维纵向的,他们认为,道德认知结构的不断组织和转换形成了道德的发展。 “个体的道德认知发展正是图式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经同化、顺应的建构过程。从同化一顺应一同化,个体的道德认知发生冲突,由平衡一不平衡一平衡,个体的道德结构也不断得到扩充和重建。 在这种动态发展过程中,个体不断调整与环境的关系,以求最大限度地减少冲突,

作出符合人类普遍价值原则的道德判断,从而个体的道德逐渐由道德他律转向道德自律。” 由此可以看到,从自律到他律的转变,是其理论构建的主线。 皮亚杰与科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的发展是整个认知发展的一部分,在本质上,与认知概念一样,是按同样的方式发展的。道德也是通过主体与道德环境的积极交互作用,借助于平衡化建构起来的。一般说来,当智力发展到较高层次时,其道德判断与道德选择也达到较高层次,道德也就相应发展到较高阶段。但这并不是说高智力水平就能保证个体有较高水平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因为智力仅是道德发展的一个必要非充分条件。” 皮亚杰的道德阶段论研究到道德规则相对变化这一深度。而科尔伯格以人的道德判断力为着服点,进行大量的实验分析,提出了超过皮亚杰原有公式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因此,我们说科尔伯格继承并发展了皮亚杰的学说。 道德发展的共性: 1.每个人的道德发展都要经历这几个阶段,但发展速度有快有慢。 2.各发展阶段具有质的差异和不变的顺序,不能跨越任何一个发展阶段。 3.道德发展与逻辑思维发展有关:即道德推理发展阶段不能超越逻辑思维发展阶段。 4.道德发展与不同社会环境的刺激及儿童与社会环境的交往有关。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 科尔伯格继皮亚杰之后对儿童品德发展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研究,提出了系统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对皮亚杰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改进,应用道德两难论的方法研究道德的发展问题。这种方法也称两难故事法。故事包含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情境,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的人物行为进行评论,从而了解被试进行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原则及其道德发展水平。代表性的道德两难故事是“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大意是:欧洲有一位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危在旦夕。医生告诉她的丈夫海因茨,只有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一种药可以救他的妻子。但该药价钱十分昂贵,要卖到成本价的十倍。海因茨四处求人,尽全力也只借到了购药所需钱数的一半。万般无奈之下,海因茨只得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儿卖给他,或允许他赊账。但药剂师坚决不答应他的请求,并说他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茨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为了挽救妻子的生命,在夜间闯入药店偷了药,治好了妻子的病。但海因茨因此被警察抓了起来。 科尔伯格围绕这个故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被试参加讨论,如:海因茨该不该偷药为什么该为什么不该海因茨犯了法,从道义上看,这种行为好不好为什么通过大量的研究,科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理论。三水平是指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六阶段是指每个水平中又可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 (1)前习俗水平(0~9岁):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其道德观念的特点是纯外在的。他们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这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科尔伯格道德理论

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理论 科尔伯格是美国当代著名的道德心里学家和道德教育学家,他致力于道德认知发展体系构建的研究,将之应用于学校道德教育的时间,并从哲学上对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进行总结和反思,取得了卓著的学术成就。本文就他的道德教育理论的特点、学校德育教育方法以及对我国当代学校德育的启示作一探讨。 一、科尔伯格的道德教育理论 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1927--1987)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道德哲学家和教育家。他是美国当代著名的道德心理学家和道德教育学家,在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和道德教育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被誉为“现代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之父”。研究科尔伯格的道德教育理论及其实践模式,不但可丰富和发展我国道德教育理论,而且对我国当代学校道德教育实践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他指出:“我的道德研究是从皮亚杰的阶段概念和他认为儿童是一个哲学家的看法出发的。”在此基础上,科尔伯格建立了自己的道德发展理论,其道德教育理论是其道德发展理论的扩展、延伸和实践,他主张道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儿童的积极思维,发展儿童的道德推理能力,使道德思维向更高的阶段发展,以推进道德行为的完善。从理论来源上看,由于科尔伯格受到多种道德哲学传统、道德心理学传统和道德教育学传统的广泛影响,所以科尔伯格的道① [美】柯尔伯格著,魏贤超柯森等译,《道德教育的哲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2 000,第1 0页。德教育理论是一种既是心理学的、又是哲学的道德教育理论。根据科尔伯格本人的观点,对其道德教育理论产生主要影响的有苏格拉底(Socrates,B.C.468—400)、柏拉I訇(P1ato,B.C.427—347)、康德(Immanuel Kant,1 724—1804)、涂尔干(Emi leDurkheim,1858一1917)、杜威(John Dewey,1859一1952)、皮亚杰、罗尔斯(John Rawls,192卜)、哈贝马斯(Jurgen Habermas,1929一)、等人的观点。 从研究视野上来看,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理论具有多学科整合性的特点。他从多学科的视野来探求道德教育研究的方法和基础,继承了杜威的传统,从道德哲学和道德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道德教育问题。他吸收了苏格拉底、柏拉图、康德、涂尔干、杜威、皮亚杰、罗尔斯等人的观点,并在道德心理学研究基础上对道德

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

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 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是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柯尔伯格用以解释道德判断发展的理论。1958年,他在芝加哥大学攻读心理学时,受到让·皮亚杰著作的启发,对儿童面对伦理困境所作的反应产生了强烈的兴趣,[1] 在写作的博士论文中,创立了这一理论[2] ,概述道德发展的阶段。 柯尔伯格的理论认为道德判断作为道德行为的基础,可以区分出6个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比前一个阶段对伦理困境的回应更为适当。 [3] 柯尔伯格的研究表明,道德判断发展的年龄指标远远超出早些时候皮亚杰的研究结果[4] 也宣称逻辑与道德发展贯穿各建构的阶段。[3] 柯尔伯格在此基础上大为扩展,确定道德发展的过程主要是对正义的看法,并且这一发展降持续终生,[2] 赋予了这一研究的哲学含意。[5][6] 柯尔伯格在研究中使用伦理困境的故事,关注人们在面临类似的伦理困境时,如何证明自己的行动是正当的。然后他将反应进行分类,总结出6个不同的阶段。这6个阶段属于3种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 (1)前习俗水平 前习俗水平是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来进行推理。前习俗水平包括道德发展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都纯粹只是关心自己,表现出利己主义倾向。 在第一阶段,个体关注行为的直接后果与自身的利害关系。 在第二阶段,个体持“对我有何益处”的立场,将正确的行为定义为对自己最有利的行为。第二阶段的道德推理,显示对其他人的需要兴趣有限,而只关注自己是否得到更多的利益,第二阶段的观点经常被视为道德相对主义 (2)习俗水平 习俗水平的道德判断是青春期和成人的典型状态。用习俗推理的人对行为进行道德判断时,会将这些行为与社会尚的观点与期望相对照。习俗水平包括第三和第四个道德发展阶段。 在第三阶段,自我进入社会,扮演社会角色。个体关注其他人赞成或反对的态度,保持与周围社会角色的和谐一致。 在第四阶段,重要的是遵守法律和社会习俗,因为它们对于维持社会有效运转非常重要。因此在这一阶段,过失是一个重要因素,它把坏人与好人区分开来。 (3)后习俗水平 后习俗水平,又称为原则水平,包括道德发展的第五阶段和第六阶段。这时,个体又成为从社会突出出来的单独的实体。个人自己的观点应该放在社会的观点之前。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https://www.360docs.net/doc/c54248991.html, 1月17【生平】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 1927.10.25- 1987.01.19],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出生于美国纽约州的布隆维尔市(Bronxville)的一个富商家庭,逝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他在安度瓦的菲律普中学上学,高中毕业后不顾家庭反对自愿当一名商船机务士,从事协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犹太难民通过英国海防偷渡到以色列的工作。这次经历让科尔伯格对一个问题产生了终生的兴趣,即:在什么时候,一个人不服从法律和法定权威时,从道德上是有道理的,这为他日后研究道德发展奠下了基础。这次经历还给他带来了终身的疾病:他被抓住过,并在塞浦路丝的一个军营里关押过一阵子,他虽逃脱了,但却没能逃过一次寄生性肠胃感染,从此以后,这个毛病时不时地烦他,终生未愈。1948 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进入芝加哥大学,2 年后获得文学学士学位,不久又获硕士学问。大学期间,心理学和哲学(特别是道德学)是他最喜欢的两门课程,他很喜欢J.皮亚杰的《儿童的道德判断》,修读博士学位时本拟专攻临床心理学,但因受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影响,改而研究道德认知发展。他的博士论文题为《10-16 岁学童道德思维与判断方式之发展》,是研究儿童在面对道德的两难情况时所做的推理,

他假设道德的困境会使他们经由一个固定的顺序发展出更 多更具弹性的道德推理。由于他的论文题目搜集资料比较困难,所以一直到1958 年才完成论文获得心理学哲学博士学位,创下9 年读完博士的记录。完成博士学位之前,1953 年担任芝加哥大学副研究员,1955 年任职于波士顿儿童医护中心。获博士学位后,1959 年应耶鲁大学之聘担任心理学副教授兼高级行为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1961 年出任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1968 年改任哈佛大学教育研究学院教授。科尔伯格的学术生涯和皮亚杰颇为相似,终其一生专注于研究道德认知发展问题。因此他被誉为皮亚杰之外对道德发展研究贡献最大的人。晚年时,他的慢性寄生虫性肠炎不断发作,使他常常忍受胃肠疼痛。在接近60 岁的时候,科尔伯格极度压抑。他曾与一位亲密朋友谈过自杀的道德两难问题。他对这位朋友说,如果一个人对其他人有很大的责任,则这个人应该坚持下去。可是,与病魔的争斗太痛苦了。1987 年他在住院的时候失踪,1月17日,他的车被发现停在波士顿港一处潮水汹涌的湿地里,3个月后,他的尸体被冲到洛根机场附近。没有人知道他是什么时候,什么原因过世的,不过一般猜测他是自杀而死。【理论】科尔伯格是皮亚杰道德认识发展理论的追随者,一生奉献于道德认知发展研究。他继承并发展了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着重研究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在国际心理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两大原则 2

浅论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两大原则 ------理性原则与公平原则 科尔伯格作为西方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创始人,他继承杜威的传统,从多学科的视野来探求道德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基础,从道德哲学和道德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道德教育问题,发展了皮亚杰关于道德判断阶段的成果,提出了著名的道德判断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促进了道德理论与道德教育实践的发展。纵观科尔伯格的以三水平六阶段理论为主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我们不难发现,理性原则和公平原则是贯穿所有理论始终的核心原则。 一、理性原则与公正原则 柯尔伯格认为道德是有原则的,他指出“心理学和哲学方面的研究都实证了这样的主张:普遍的人类伦理原则是实际存在的”。但是,道德原则不同于道德准则,原则是一种绝对责任,是自己愿意在任何情况下都按照应该做的那样去做,它不是外在的某种力量制约下的不自愿的活动,不是一种行为的准则,是指导人们在各种行为中做出选择的原则。同时,道德原则也是道德的基础。道德原则代表了在道德上对行动作自我证实的理由。因此,道德原则不是指导行为的特殊规则,而是作出判断和决定的方式。这意味着在道德判断中要运用一种理性的过程,而不只是机械的运用内化了的规则。道德原则是解决道德冲突的方式,是解决几个人之间观点的相互冲突的方式,当相互冲突的观点正如他们必然出现那样出现时,被用来解决这类冲突的那种成熟的原则就是公正原则。因而,在科尔伯格看来,道德原则就是理性和公正这两个原则。 所谓理性原则,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发展是一种不断增长着的认识社会现实或组织和联合社会经验的那种能力的结果。有原则的道德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是逻辑推理能力(它是由形式运算的各阶段表示的)的发展。科尔伯格把逻辑推理能力,也就是理性思维能力看作是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而道德发展是通过不断提升道德判断的能力,最终达到道德阶段的提升来实现的。在道德判断和道德阶段的提升过程中,科尔伯格也认为,所谓的道德判断主要是理性运算的功能,而道德阶段也并不是由特定的观点或判断限定的,而是由关于道德的思维方式和道德选择的依据决定的。这些都充分说明,理性原则是贯穿科尔伯格道德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六阶段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六阶段 科尔伯格认为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他根据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性提出了“道德两难法”,在道德两难故事的讨论中,启发儿童积极思考道德问题,从道德的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来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 这则道德两难故事我们也非常熟悉: 欧洲有一位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危在旦夕。医生告诉她的丈夫海因茨,只有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一种药可以救他的妻子。但该药价钱十分昂贵,要卖到成本价的十倍。海因茨四处求人,尽全力也只借到了购药所需钱数的一半。万般无奈之下,海因茨只得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儿卖给他,或允许他赊账。但药剂师坚决不答应他的请求,并说他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茨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为了挽救妻子的生命,在夜间闯入药店偷了药,治好了妻子的病。但海因茨因此被警察抓了起来。 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当这样一个道德两难故事呈现给孩子们之后,科尔伯格围绕这个故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儿童讨论,以此来研究儿童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准则及其道德发展水平。 1.汉斯应该偷药吗?为什么? 2.他偷药是对的还是错的?为什么? 3.汉斯有责任或义务去偷药吗?为什么? 4.人们竭尽所能去挽救另一个人的生命是不是很重要?为什么? 5.汉斯偷药是违法的。他偷药在道义上是否错误?为什么? 6.仔细回想故事中的困境,你认为汉斯最负责任的行为应该是做什么?为什么? 科尔伯格提出了道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模式(如下表所示): 关于“海因茨两难”的道德推理水阶段道德推理的特点

平不该偷的理由前1习俗 水2 平以惩罚与服从为偷东西会被警察抓起来,受他事先请求过,又不是偷定向到惩罚大东西,他不会受重罚以行为的功用和如果妻子一直对他不好,海如果妻子一向对他好,海相互满足需要为因茨就没有必要自寻烦恼,冒险因茨就应关心妻子,为救她的准则偷药命去偷药 不管妻子过去对他好不以人际和谐为准做贼会使自己的家庭名声扫 好,他都得对妻子负责。为救也称为“好孩子”地,给自己的家人(包括妻子)带来 妻子去偷药,只不过做了丈夫取向麻烦和耻辱 该做的事 偷东西是不对,可不这样以法律和秩序为采取非常措施救妻子的命合 做的话,海因茨就没有尽到丈准则情合理,但偷别人的东西犯法。 夫的义务。 丈夫没有偷药救妻子的义法律禁止人偷药,却没有务,这不是正常的夫妻关系契约考虑到为救人性命而偷东西这的组成部分。海因茨已经为救妻种情况。海因茨不得不偷药救以法定的社会契 子命尽了全力,无论如何都不该命,如果有什么不对的话,需约为准则 采取偷的办法解决问题,但他还要改正的是现行的法律,稀有是去偷药了,这是一种超出职责药品应该按照公平原则加以调之外的好行为。控 海因茨设法救妻子的性命无为救人性命去偷是值得可非议,但他没有考虑所有人的的。对于任何一个有道德理性以普通的伦理原 生命的价值,别人也可能急需这的人来说,人的生命最可贵,则为准则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及其现实意义 院系:教育学院 专业:民族教育 班级:教12研民族教育 学号: 112210111 作者:殷文婷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及其现实意义 摘要科尔伯格认为人的道德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儿童、青少年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每个水平包含两个阶段,因此他的道德发展理论又可以称为“三水平六阶段论”,并提出两种道德教育方法,即道德两难故事法和公正团体法。本文通过阐述道德发展阶段论的具体内容,并对其进行评价,这不仅有宝贵的理论意义,对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广大教育者有效地实施道德教育也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现实意义 劳伦斯·科尔伯格是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家,被誉为“现代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之父”。他通过对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修正和完善,改进了皮亚杰的理论和方法,经过多年着重研究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在国际心理学界、教育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了解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重视德育教育,对儿童、青少年的道德发展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一、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的内涵 科尔伯格是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考察儿童和青少年对一系列结构化的道德情景中的事实进行判断和推理的情况。道德两难故事是指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故事,要求调查对象依据故事中的情节,在遵守规则、法律和尊重权威人物和为了满足人的需要,采取某些与这些规则和命令相冲突的行动[1],这种暗含的道德规范往往叫人难以抉择。科尔伯格的道德两难故事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进行了测试,最终将儿童、青少年的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个水平是前习俗水平(4~10岁),它是通过行为的具体后果和自身利害关系来判断是非,此时儿童无内在的道德标准,他们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主要是看能否使自己免于受惩罚或者是不是让自己感到满意,是儿童处在控制的时期。在这个水平中包含着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和相对功利取向阶段。在前一个阶段中以免去体罚和服从权力为道德判断的依据,他们认为凡是造成较大损害、受到较严厉惩罚的行为都是坏的行为,如果某种不好的行为由于没有受到惩罚也会被认为那不是错误的。因此,这个阶段的儿童缺乏真正判断是非的能力,他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正确与否的观念,此时的儿童只专注于行为的结果。在后一阶段,以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和偶尔考虑到互利作为道德判断的依据,总是希望得到的比付出的多,这个阶段的孩子大多都以自我为中心。 水平二是习俗水平(10~13岁),表现是能了解、认识社会行为规范,意识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道德认知发展论是当代西方学校德育流派中最负盛名的德育理论,其代表人物是美国道德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ance Kohlberg,1927-1987)。他继承了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经过30多年的研究,创立了较完美的理论体系,引起巨大反响,被誉为“现代学校德育”开山之父。 该理论源自本世纪初杜威的进步主义德育研究。杜威认为,学校德育不应背记某些规则、良训箴言,关键是发展道德判断力,才能适应变化着的社会,并提出道德能力发展阶段的思想。尔后,皮亚杰从发生学的角度对儿童道德判断力进行了专门研究,以公正观念发展为依据,系统地阐述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具体阶段,但由于太过于理论化而被人忽视。直到50年代,科尔伯格面对战后的学校道德问题,深入进行系统实证研究,并实施不同的德育实验,创立了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当代西方学校德育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科氏出生于美国,早年是一所私立中学的优秀生,战前在一艘运送犹太人难民的船上当副机械师。1952年考入芝加哥大学攻读心理学硕士,后又攻读博士学位。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读到了皮亚杰20多年前的著作《儿童道德判断》,激起了他致力探讨当时出现的极其尖锐的德育问题的强烈愿望,并立即进行研究。经过5年工作,他以充分的材料再证和发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完成了博士论文。但很意外的是,论文评价虽高但外界反映冷淡,这反而激发了他进一步研究的决心。经过约16年的研究,考察比较了近10个国家和地区的儿童道德发展和道德教育,进行了广泛的跨文化比较研究,尤其是对美国75名儿童进行的近16年的跟踪道德发展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实证材料,同时他又从理论上对以往的学校德育理论进行认真的重新研究和评比,批判了美德袋的文化传递理论只是把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的方法,肯定了以发展道德认知能力为主体的杜威进步主义德育思想,提出了他的完整理论体系。在尔后的近20年中他继续研究探讨,不断修改完善,直到1981年他把近30年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整理,编辑为《道德发展哲学》、《道德发展心理学》、《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时,仍对道德判断力发展的三个水平和六个阶段的定义进行修订,反映了他治学严谨和理论体系的深化。在科尔伯格的献身下,道德认知发展论极大促进了当代西方学校德育的形成发展,在改革传统德育方面立下汗马功劳。他的著作被翻译成世界上各种主要文字出版,他的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学校的德育研究和教学,被誉为现代学校德育的“基石”。 二、主要的理论观点 (一)认知——发展的理论观 科尔伯格认为,道德教育决不是背记道德条例或强迫纪律,而是促进道德认知水平的发展,即一切德育的中心就是要坚持发展道德认知力。他说,我这种理论“之所以称为认知的,是由于它认识到道德教育同理智教育一样是以激发儿童就道德问题和道德决策进行积极的思考为基础的,它之所以称为发展的,是因为它把道德教育的目标看作是经过各个阶段的道德发展”。可以说,认知和发展是这一理论的精髓,其观点可归结为:(1)德性发展总是遵循一定的阶段进行,与成熟有关,但不等同;(2)德性发展与认知发展有密切关系,认知发展是德性发展的基础,德性发展不能超越认知发展水平,但两者并不等同,智力发展不等于道德认知发展,后者不可能从前者中自发产生;(3)德性发展的本质动机在于寻求社会接受和自我实现,是在社会激发下原有认知力发展的结果;(4)德性发展在本质上不受文化的限制而具有普遍性,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中,德性的发展规律都是相同的;(5)德性发展是受其现实文化作用中发展起来的,有赖于个体对社会文化活动的参与程度,并与儿童认同和承担道德角色的质量有关。科尔伯格认为,由道德困境而激发的道德冲突从而达到一定的道德行为选择是发展道德判断水平的重要条件,儿童不参与社会活动,不参与道德行动,就不可能

皮亚杰和科尔伯格道德发展发展阶段理论之比较

皮亚杰和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之比较皮亚杰被誉为心理学史上弗洛伊德以外的又一位“巨人”,他首创了儿童的认知发展研究。而科尔伯格继承并发展了皮亚杰的学说,具体表现在他提出了一个更详细、系统的道德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的学说 首先,皮亚杰提出个体在接受外界刺激时的反应关系式:“S一(AT)一R,S 代表刺激,“R”代表反应,T代表认知结构(或称认知图式),A代表同化,AT代表刺激被认知图式所同化。”【1】①图式:人们为了应付某一特定情境而产生的认知结构。皮亚杰认为主体具有的第一个图式应是遗传获得的图式,之后随着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深化,后天图式逐渐从低向高发展。②“刺激输入的过滤改变叫做同化;内部图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叫顺应。”【2】他把“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平衡”称作“适应”,认为这就是认识活动的本质。【3】其次,他提出,儿童的道德发展就像智力发展一样是在儿童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下不断结构化的过程,也是儿童把自身的道德经验不断地再建构的过程。因此,儿童的道德发展总是以其已经具有的或是正在形成着的道德思维结构为转移的。 再次,皮亚杰提出促进道德发展的因素是社会交往。儿童在社会情境中相互行动,就需要一种能理解别人的行动动机的能力,即角色采择。这种角色采择的机会就是决定儿童道德发展的社会环境因素。儿童在社会情境中所表现的角色采择方式是不断发展的,这就构成了儿童道德的发展阶段。 最后,他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l5岁)。其中贯穿着自律向他律的转变。“他律”是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自律”则是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己主观的价值标准所支配。 二、科尔伯格的学说 科尔伯格把研究集中在道德判断上,他认为“相对于其他道德因素(情感、意志),道

教育心理学总结——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人的发展,更大的我的形成,是一个和外在世界不断交往,并且在自己之内不断形成一系列的判断标准的过程。这些标准影响了我们处理很多问题的态度。 一的法则里讲到的自由意志,是这个发展的根,爱与光是这个发展的保证。 我们可以看一下从心理学家的角度,获得的一些对发展过程的认识。一般称为心理发展的层级理论。皮亚杰、科尔伯特、马斯洛,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层级理论。 科尔伯格是美国当代发展心理学家,他致力于儿童道德判断力发展的研究,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理论。道德发展阶段认统治是以不同年龄儿童道德判断的思维结构,来划分儿童道德观念发展的阶段,强调儿童的道德发展与其年龄及认知结构的变化有很大关系。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受到瑞士儿童心理学家J·皮亚杰的观点的影响,被称为是皮亚杰在道德发展领域的继承人。他的研究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分析基础上,引起了西方心理学界,特别是美国和前联邦德国的教育界的很大反响。 科尔伯格主要是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论述道德发展的,他强调道德发展是认知发展的一部分;强调道德判断同逻辑思维能力有关;强调社会环境对道德发展有着巨大的刺激作用。 科尔伯格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道德两难论法。他编制了九个道德两难故事和问题,如常用的一个故事便是海因茨偷药的故事: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救她,即本城一个药剂师新研制的镭锭。配制这种药成本为200元,但售价却要2000元。病妇的丈夫海因茨到处借钱,但最终只凑得1000元。海因茨恳求药剂师说: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将药便宜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帐。但遭到药剂师的拒绝,并且还说:“我研制的这种药,正是为了赚钱”。海因茨没别的办法,于是破门进入药剂师的仓库把药偷走。问:这个丈夫该这么做吗?为什么?利用这类两难故事,科尔伯格研究了75名10~16岁的被试。以后每隔三年重复一次,直至22~28岁。他让被试听了故事后判断是非,然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再根据他们的回答划分道德判断发展的水平。同时又根据一系列的回答,编制了各种不同水平的量表,再来测定其他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科尔伯格从被试的陈述中区分出30个普遍的道德属性,如公正、权利、义务、道德责任、道德动机和后果等等。每一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对我国德育的启示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对我国德育的启示 摘要:我国道德教育一直处于不够独立的状态,混 杂于智、体、美等各育中没有得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足够重视,发展不成熟。具体表现在有关道德教育的理念不清晰、内容不明确、方法不科学。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将个体的道德发展与认知发展阶段系统结合起来,明确指出个体在各年龄段的道德发展水平和为实现道德发展而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对我国相对不科学的道德培养现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科尔伯格道德发展德育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概述 (一)产生背景 西方教育界将近现代的道德教育流派主要分为三个: 是浪漫主义流派,以卢梭为代表,这一理论流派的学者将道德的起源归结于个体内心深处判断善恶是非的本性,他们认为儿童有先天的善,道德教育只是为这一本性的发展创造出适宜条件,让儿童发现和发展自己的本性就可以达到效果; 是文化传递主义学派,以洛克为代表,主要观点是把道德的形成看做社会环境和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认为人的行为和思想能够被外在环境影响和控制,教育就是运用各种方法

把知识和价值传递给学生;第三个流派是以杜威为主要代表的进步主义,该学派强调儿童依靠自己形成稳定的道德观。 科尔伯格在其研究和著作中都表明观点:前两种理论是 有缺陷的,或者说是不完全正确的[1] 。首先,浪漫主义和文化传递主义者们都将道德看成可变的、相对的,那么不管是把道德看成个人成长的需要还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都需要个最终的、固定的标准,这两种学派的理论都缺乏这样的标 准。其次,这些理论都有陷入自然主义误区的危险和倾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心理学规律,“应”指人对教育的期望。 他们都直接从“是”推出了“应” :“是”指的是人类身心发浪漫主义学派将孩子道德的形成等同于孩子身心规律性发展,在完全自由的状态下让受教育者展开自我道德教育,这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取消教育。文化传递主义以行为主义为心理学基础,主张行为在受到外在刺激的情况下会得到强化,品德正是由于受到正面刺激形成的。科尔伯格认为进步主义是三个理论中相对完美的一种,它克服了两者的缺点,把道德形成过程看做儿童和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道德是人的主观世界在与社会文化环境相互作用下主动改变的过程,是发展的过程。它是把人的心理是一种以水平不断增加为特征的内部结构的发展过程作为理论发展的心理学基础的,将道德形成与发展看做内外作用的结果。科尔伯格认为真正的道德形成理论及道德教育理论就应该是以严谨的心理学为基础的。 二)科尔伯格道德理论来源及其基本内容 1.理论来源 在当代,心理学界理论流派众多,不同学者对个体道德 发展持不同见解。影响相对较大的是精神分析学派和认知心理学派。科尔伯格关于道德发展的理论深受认知心理学派代表人物皮亚杰的影响,认知心理学派的理论是其学说的基础和来源。皮亚杰自儿童社会认知发展趋势揭示儿童道德发展趋势并总结出个体道德是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他将品德发展归于个体道德判断的不断发展有一定局限性,但其研究特色正是通过个体道德判断发展研究道德发展水平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继皮亚杰之后对儿童品德发展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研究,提出了系统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对皮亚杰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改进,运用道德两难论的方法研究道德的发展问题。这种方法也称两难故事法。故事包含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情境,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的人物行为进行评论,从而了解被试进行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原则及其道德发展水平。代表性的道德两难故事是“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大意是:欧洲有一位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危在旦夕。医生告诉

她的丈夫海因茨,只有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一种药可以救他的妻子。但该药价钱十分昂贵,要卖到成本价的十倍。海因茨四处求人,尽全力也只借到了购药所需钱数的一半。万般无奈之下,海因茨只得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儿卖给他,或允许他赊账。但药剂师坚决不答应他的请求,并说他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茨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为了挽救妻子的生命,在夜间闯入药店偷了药,治好了妻子的病。但海因茨因此被警察抓了起来。 科尔伯格围绕这个故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被试参加讨论,如:海因茨该不该偷药为什么该为什么不该海因茨犯了法,从道义上

看,这种行为好不好为什么通过大量的研究,科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理论。三水平是指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六阶段是指每个水平中又可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 (1)前习俗水平(0~9岁):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其道德观念的特点是纯外在的。他们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这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是坏及严重程度,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他们还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处在这一阶段的儿童对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可能会作出这样两种不同的反应:赞成者认为,他可以偷药,因为他先提出请求,又不偷大的东西,不该受罚;反对者则会说,偷药会被警察抓起来,受到惩罚。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他们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评定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研究 第一部分主要对科尔伯格进行简单的介绍,并介绍他的理论思想来源及其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重点讲解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并对其理论进行总结。 第三部分主要对科尔伯格进行评价,并介绍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教学启示。 参考资料:课本、图书资源、网上资源、学术论文 具体内容: 科尔伯格的简介: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家,道德理论的杰出贡献者。他继承并发展了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着重研究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在国际心理学界,教育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生平:他是一位生意人的后代,本可能是与心理学无缘的,二战时他帮助犹太人偷渡的经历第一次引发了他对道德的思考。在芝加哥大学期间心理学和哲学特别斯道德学识他最喜欢的两门课程。这一阶段可以说皮亚杰对他的影响最深刻,也使他最终选择了道德认知发展的研究。 思想来源:在当代心理学界,对道德发展这个概念各持不同的见解。影响较大的有两个血派,一个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另一个是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派。科尔伯格可以称皮亚杰在道德发展领域的继承人。皮亚杰的观点的影响,正是科尔伯格的学说的思想来源。他的这一理论是基于皮亚杰的理论,认为儿童道德的发展是分阶段的,但是他在研究中发现,道德发展不是只有两级水平,而应改由多个水平,于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

展阶段论。 研究方法:科尔伯格开创了道德两难故事法,作为研究道德发展问题的重要研究方法,道德两难故事法是皮亚杰对偶故事的发展,同样也是用情境故事设臵道德冲突并提出道德问题让被试在自己的反应中“投射“内心的观念,反映出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他共涉及了九个两难故事,这些故事都包含两种尖锐对立的不同价值选择;所代表的冲突是青少年关注的;引发的问题对个体在较高的发展水平上有意义。他采用这种方法测试了十来个不同国家六七岁至二十一岁的被试,发现尽管种族,文化和社会规范等各方面存在不同,但道德判断能力随年龄发展而发展的趋势却是一致的。 代表性的道德两难故事是“海因茨偷药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大意是:欧洲有一位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危在旦夕。医生告诉她的丈夫海因茨,只有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一种药可以救他的妻子。但该药价钱十分昂贵,要卖到成本价的十倍。海因茨四处求人,尽全力也只借到了购药所需钱数的一半。万般无奈之下,海因茨只得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儿卖给他,或允许他赊账。但药剂师坚决不答应他的请求,并说他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茨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为了挽救妻子的生命,在夜间闯入药店偷了药,治好了妻子的病。但海因茨因此被警察抓了起来。科尔伯格围绕这个故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被试参加讨论,如:海因茨该不该偷药?为什么该?为什么不该?海因茨犯了法,从道义上看,这种行为好不好?为什么?通过大量的研究,科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第二部分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之阶段理论

教育心理学备考知识点: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教育心理学备考知识点:柯尔伯格的道 德发展阶段理论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柯尔伯格,依据不同年龄儿童进行道德判断的思维结构提出了自己的一套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的阶段模式。柯尔伯格运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来推断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他所设计的故事中包含着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故事,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评价,他还设计了相当完备的评价标准体系,以此来测评被试道德发展的水平。其中,典型的故事是“海因兹偷药”的故事。 这样的道德两难问题,具有不同道德水平的人会做出不同的判断并提出不同的判断理由。根据被试的回答,柯尔伯格把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个水平又各包括两个阶段。 1.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 它包括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 前习俗水平:即根据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认为道德的价值不是取决于人或准则,而是取决于外在的要求。 它包括两个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和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官方发布的研究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5%以上,但有的专业首次就业率甚至低至5.56%。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情况,也许永远也无法知道,但多几个渠道了解信息,或许能在作决定时提供帮助。 七成高校研究生就业率超95% 凯程考研以"专业、负责、创新、分享"的办学理念,突出"高命中率、强时效性、全面一条龙服务"的特色,成为考研学子选择专业课辅导的首选。10年来已有千余位考生在凯程的帮助下顺利考取全国著名高校,引发业界强烈关注。 第一,惩罚服从取向阶段:这阶段的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是坏及严重程度。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处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他们没有真正的准则概念。属于这一阶段的儿童认为海因兹偷药是坏的,因为“偷药会坐牢”。 第二,相对功利取向阶段:这阶段的儿童为了获得奖赏或满足个人需要而遵从准则,偶尔也包括满足他人需要的行动,他们认为如果行为者最终得益,那么为别人效劳就是对的。人际关系被看作是交易场中的低级相互对等的关系。儿童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东西。他们能部分地根据行为者的意向来判断过错行为的严重程度。 习俗水平:着眼于社会的希望与要求,从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和认识社会,并遵守和执行社会的规范。 它包括两个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和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第一,寻求认可取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尊重大多数人的意见和惯常的角色行为,避免非议以赢得赞赏,重视顺从和做好孩子。儿童心目中的道德行为就是取决于人的,有助于人的或为别人所赞赏的行为。他们希望保持人与人之间良好的、和谐的关系,希望被人看作是好人,要求自己不辜负父母、教师、朋友的期望,保持相互尊重、信任。这时儿童已能根据行为的动机和感情来评价行为。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 Kohlberg's stage theory of moral development 科尔伯格用例子来解释这个理论:代表性的道德两难故事是“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大意是:欧洲有一位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危在旦夕。医生告诉她的丈夫海因茨,只有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一种药可以救他的妻子。但该药价钱十分昂贵,要卖到成本价的十倍。海因茨四处求人,尽全力也只借到了购药所需钱数的一半。万般无奈之下,海因茨只得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儿卖给他,或允许他赊账。但药剂师坚决不答应他的请求,并说他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茨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为了挽救妻子的生命,在夜间闯入药店偷了药,治好了妻子的病。但海因茨因此被警察抓了起来。 科尔伯格围绕这个故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被试参加讨论,如:海因茨该不该偷药?为什么该?为什么不该?海因茨犯了法,从道义上看,这种行为好不好?为什么? 科尔伯格对儿童的道德判断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追踪研究(每隔三年重复一次,追踪到22、23岁)和跨文化研究,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对儿童道德判断的研究更加具体、精细和系统。科尔伯格于五十年代末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论”。更确切的说,是道德判断的发展理论。 发现道德判断的发展分为三个水平,每一个水平内包含两个阶段,六个阶段依照由低到高的层次发展,其层次不能紊乱或倒置。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Kohlbe rg’s stage th eory of moral development) 美国著名认知派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所提出的关于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理论。科尔伯格认为,品德的发展依赖于认知能力的发展、道德判断的成熟,道德教育的任务就在于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的水平。他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对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进行了探究和分析,提出了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发展模式。每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l)前习俗水平。出生至9 岁。道德价值来自权威要求或自身利害。第一阶段为惩罚与服从的定向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怕受惩罚,为了不受惩罚,会屈从权威或准则的要求。因此,他们都是把是否受到惩罚或服从权力作为道德判断的根据。第二阶段为功利与相对的定向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评价行为的是非,首先看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偶尔也考虑到是否满足他人的需要。他们往往以自己的利益为根据来判断好与坏,带有功利性,所以这一阶段又称为朴素的利己主义的定向阶段。他们在人际关系上讲求相对的相互满足。(2)习俗水平。9一15岁。道德价值来自传统上为多数人或社会舆论认可的是非标准。第三阶段为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在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看来,只有做好事而且使他人满意,才是合乎道德的,才会成为好孩子。第四阶段为尊重权威一与维护社会秩序的定向阶段。处一于这一阶段的儿童认识到,社会秩序依赖于个人履行应尽的义务和尊重已建立的权威。他们以是否维护社会秩序、是否尊重权威、是否遵守不变的规则,作为道德判断的依据。(3)后习俗水平。16岁以上。道德价值来自普遍的原则与个人内在的良知,主要特点是履行自己选择的道德标准。第五阶段为社会契约的定向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人们,认识到法律或习俗的道德准则是一种由大家商定的、可以改变的社会契约。他们一般不违反多数人的意愿和幸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