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认识评课稿

圆的认识评课稿
圆的认识评课稿

《圆的认识》评课稿

今天听了史老师上的《圆的认识》让我耳目一新的感觉。史老师《圆的认识》这节课在这方面进行了认真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听了这节课之后,我进行了认真的反思,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以学生为本,正确把握教学起点。

圆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这节课要让学生了解圆的概念以及直径半径等的概念,所以这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我们知道,学生对圆已经有了相当的认识,他们的学习不可能是零起点,所以我们的教学也不能是“零起点”,我们的教学要以学生为本,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史老师从孟子的“一周通常也”引出圆形到中心点都一样长,这就是学生对半径的特征的直观感性认识,所以本节课教师没有再绑住孩子的手脚从而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是以学生的起点为教学起点,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尝试、验证等活动加深对圆的认识。再比如,用圆规画圆,学生早已经尝试过,所以上课时老师就把它定位为画圆的注意点,讨论怎么样把圆画好。而关于圆的直径、半径等的特征,学生也并非一无所知,老师就放手让学生通过折、量、画、比等活动自主探索、发现,符合客观实际,学生在操作中体验感悟,并最终理解掌握。

二、直观教学相得益彰

我们都知道,小学生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所以我们的教学要时时注意让学生通过直观去体验,去感悟。我觉得史老师这节课这

一点做得比较成功。比如,教学“直径、半径有无数条”这样的特征,学生想象起来会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就采用多媒体课件加以直观的演示,从而非常直观地凸显了这一知识点。再比如,教师在教学“同圆内每条直径都相等”时,屏幕上的直径依次旋转至同一条直径重合,相信会给学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从而加深对特征的理解和掌握。这样的地方还有很多,我也不再一一列举。整节课,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教学,效果非常好。

另外,本节课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启用生活中的素材开展数学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建构等等方面教师都比较注重,也取得了相应的效果。

圆的认识复习和练习课

【教学内容】圆的认识复习课 【课型】复习课 【教学目标】 1.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灵活运用圆的周长、面积公 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所学的知识更系统化。 2.在学生共同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升思维热情,增强数学 意识,发展数学思考。 3.围绕本单元的学习重点,进行反思与自我评价,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数 学学习习惯。 4.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 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能正确、灵活运用圆的周长、面积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进一步体验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 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并板书。 二、基础练习。 1.填空。 (1)把圆规两脚尖之间的距离张开到3厘米画一个圆,这个圆的半径是()厘米,直径是()厘米。 (2)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的半径都(),所有的直径都(),直径是半径的()倍,半径是直径的()。 (3)圆周率(∏)表示同一圆内()与()的倍数关系。∏的近似值(精确到百分位)约是(),分数约是()。 2.判断。 (1)圆的周长是它的直径的3.14倍。 (2)半径是2厘米的圆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3)要画一个面积为78.5平方厘米的圆,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为5厘米。 (4)把一个圆的半径扩大2倍,周长扩大4倍。 三、针对练习。 1.P103第10题。 明确:圆内最大的正方形圆的直径就是正方形的对角线,正方形的面积就是直径为底、半径为高的两个三角形的面积(或底和高都是半径的4个三角形的面积)。2.P103第11题。 提醒:周长是圆的周长加两条长方形的长,面积是一个圆的面积加长方形的面积。

圆的认识--评课稿

11月5日上午第二节,我们裴主任上了一堂《圆的认识》,让听课老师和六年级同学一起认识了圆,认识了什么是有效教学。 在小学数学大纲里,关于圆的教学相关要求有以下一些: (一)使学生理解、掌握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的最基础的知识。 (二)使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要求: 使学生获得有关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和比例的基础知识;常见的一些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的方法;用字母表示数和简易方程、量与计量、简单几何图形、珠算、统计的一些初步知识。 使学生逐步形成简单几何形体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的表象,能够识别所学的几何形体,并能根据几何形体的名称再现它们的表象,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和形体特征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三、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安排 根据九年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社会需要,为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小学数学要选择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学生能够接受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作为教学内容。通过直观学习一些几何初步知识,认识常见的简单几何形体的特征,学会计算它们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对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进一步学习几何都是有益的。在安排内容时,要注意加强测量、拼摆、画图等实际操作方面的训练,求积计算的数据不应过繁。组合图形作为选学内容,只限于两个图形的组合。几何形体要从低年级起逐步认识,合理安排。 6.认识圆,会画圆。 本堂课的教学任务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让学生对几何图形——“圆”建立最基础的认识(当然是在一年级的圆的认识的基础上);

小学数学教案:圆的认识

第四单元 1 第一课时:圆的认识 教学内容:课本第85页~87页内容,完成相应的“做一做”题目和练习二十 二的第1~6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会用字母表示圆心、半径与直径;理解掌握同圆或等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使学生能正确地较熟练地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操作步骤。 重点:圆的特征;圆的半径、直径及其关系。 难点:掌握圆的正确画法。 教具准备:圆规、直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及圆形的教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学过了一些平面直线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知道这些图形的特征与周长、面积计算方法,但我们周围还有很多物体,如硬币、钟面、圆桌面、CD唱片等,这些物体形状是不是直线形?(不是)是什么形?(圆形)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圆的一些基本特征。 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二、教学圆的特征。 1.通过对比认识圆。 现在请同学们比较一下,以前学过的平面直线图形(教师把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逐一出示。)与老师手上的圆有什么不同呢?(圆由曲线所围成的) (1)找圆心。 请学生都拿出已备好的圆形纸,让学生把圆进行对折,使上、下两部分完全重合,打开;再换个方向对折,反复几次。让学生把折痕用铅笔画下来。问: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观察得出:这些折痕都相交于一点) 说明:这些折痕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我们把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 (2)半径与直径。 让学生用刻度尺量一量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请学生报出测量的结果,并想一想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得出: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把有关数据写在黑板上) 教师在黑板的图中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告诉学生这线段叫做半径。 让学生在自己的学具圆里用笔画出几条半径,再量一量它们的长度。问:你还发现什么?(引导学生得出:在同一个圆里,可画无数条半径,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公开课教案:圆的认识

课题:圆的认识 教学内容:课本第57~5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圆规画圆,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并掌握其特征。 2.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思考等探索活动,提升动手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我国古代数学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圆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画圆,用圆的知识来解释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PPT课件;直尺、带圆孔的三角板、硬币等圆形物体。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寻宝创“圆” ⑴师:小明参加头脑奥林匹克寻宝活动,得到这样一张纸条——“宝物距离你左脚3米。”你手头的白纸上有一个红点,这个红点就代表小明的左脚,想一想,宝物可能在那儿呢?用1厘米表示1米,请在纸上表示出你的想法。 ⑵学生尝试 ⑶展示作品

⑷师:还有不同的位置吗?这些位置如果都表示出来将会形成什么?(课件演示出圆) 2.谁来说说自己在哪里见过圆? 3.欣赏生活中的圆(课件出示) 4.揭题:有人说,因为有了圆,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美妙而神奇,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曾经说过:“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去探寻其中的奥秘吧!(课件出示) 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㈠概念 1.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平面图形,观察这些图形,想一想:圆和之前学过的平面图形相比,有什么不同?之前的平面图形是由什么围成的?圆呢?(课件出示) (学生可能说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边是直的,它们是由线段围成的,都有角,而圆的边是弯的,圆没有角,它是由曲线围成的) 2.体验:请拿起桌上的圆片,闭上眼睛摸着圆的边想象圆的形状。 ㈡画圆 1.师:同学们!你会画圆吗?你能怎样画圆?请试着在纸上画圆。 2.交流汇报:你采用哪个工具画圆?是怎样画的?(展示学生作

圆的认识练习课教案

圆的认识(2) 教学目标: 1.学生进一步感受圆的特征,能熟练地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会运用圆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现象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学生在画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能运用圆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圆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回顾再现 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圆,谁来介绍介绍有关圆的知识?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有选择地板书:圆心、半径、直径、轴对称图形。 师:有关圆的知识在我们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所以,我们不但要学好,还要用好,你们说对吗?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进行圆的认识有关练习,并板书课题:圆的认识练习。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一)、基本练习 1.(1)在同一个圆内,所有的半径都(),所有的直径(),直径是半径的(),半径是直径的()。 (2)把圆规两脚分开,使两脚的距离是2.5厘米,这样画出圆的半径是(),直径是()。 (3)连接()和()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圆的半径,用字母()表示。它的长度就是画圆时()的距离 (4)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用字母()表示。 2.画一画 (1)半径是2厘米的圆。 (2)直径是6厘米的圆。 (3)学生先独立在书上画圆,再和同桌比一比,看谁画的圆大? 师:比较圆的大小,其实就是比圆的半径或直径的大小。 在同一页画圆为什么位置不同?大小不同? (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3.小组讨论:(大册44页)在正方形内画一个最大的圆,圆的半径是多少?怎么确定最大圆的圆心和半径? (1)学生试画最大的圆。

圆的认识评课稿

圆的认识评课稿 听了XX老师执教的《圆的认识》一课,既是几何内容的教学,也是属于概念教学。XX老师设计了:1、利用工具画圆;2、利用圆规画指定的圆;3、自学课本,学习圆的各部分名称及其关系;4、通过折一折、画一画、说一说等,探究半径、直径以及圆的有关特征。听了这堂课,使我受益非浅,这堂课有以下几个特色值得我学习: 一、以学生操作探究为主线,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XX老师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将学生的认知活动统整在一个综合性、探究性的数学研究活动中。通过自学教材,领悟到圆心、半径、直径的特征;通过动手折一折,明白“在同圆中半径、直径都有无数条”;有了学生折一折、画一画、说一说、比一比、数一数等学生动手“做数学”的实践活动,把“教师讲授新知,教师操作演示活动”变成“教师设计活动,学生操作活动,领悟新知”的以学生操作探究为主线的开放式过程。使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学生的情感、智力、等方面得到有用的发展。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二、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在圆的画法教学中,如果按照教材中的编排顺序来教学,学生先用准备好的瓶盖、透明胶、水彩笔、光碟片、硬币等工具画圆,然后学习圆的各部分名称和特性,最后学习 用圆规画圆及画规定条件的圆。XX老师对教材大胆进行了重组,把圆形画圆工具和圆规同时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选择画圆工具自主学习画圆,感悟画圆方法的多样性,再让学生比较用圆形工具和用圆规画圆的特点及区别,使学生明白用圆规画圆既确凿又便当,从而引导到用圆规画圆的这一教学环节上来,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总结画圆的步骤、方法和要领等。这样设计既体现了因人而异,又体现了学生探究学习的主体性。使知识传授更具连贯性和探索性。这个改变,让我认识到,教师教学时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敏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应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学思想。

小学数学圆的认识教案设计

小学六年级数学《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教材说明;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十一册《圆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 2、会用字母表示圆心、半径、直径;理解并掌握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3、能正确熟练地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操作步骤。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自主发现、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 (1)学生活动,观看动画片 出示问题: 1、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的,车轴应安装在哪里? 2、如果车轮做成正方形的、椭圆形的,我们坐上去会是什么感觉呢? [教师要求学生将观察到的告诉大家,学生异口同声回答:圆形。这里,教师采用学生感兴趣动画表演入手,既直

观形象,又易于发现,进而抽象出“圆”。学生从“看”入手,不知不觉进入学习状态。学习兴趣浓厚,乐于参与,利于学习。] (2)师生对话(学生可相互讨论后回答)。 教师:日常生活中或周围的物体上哪里有圆? 学生:在钟面、圆桌、人民币硬币上……都有圆。 教师:请同学们用手摸一摸,体会一下有什么感觉? 学生用眼看一看、用手摸一摸,感觉:……闭封的、弯曲的。 教师(多媒体演示:圆形物体→圆):这(指圆)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以前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共同特征,都是由线段围成的直线图形。而我们现在看到的(指圆)这种图形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 教师(鼓励表扬学生):对,这个图形就是圆,你能说说什么是圆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这时,教师请同学们把眼睛闭上,在脑子里想圆的形状,睁开眼睛再看一看,再闭上眼睛想一想,能否记住它。) 教师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并请学生回答:你还想认识圆的什么?学生说:还想认识圆的圆心、直径、半径……

圆的认识复习课件

《园的认识》复习教案 基础知识 一、圆各部分的名称. 1、圆心圆中心的一点叫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也可以用其它字母表示。圆心确定圆的位置。把圆形纸片对折再对折,折痕的交点就是圆心。 2、半径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有无数条半径。半径决定圆的大小。画圆时,圆规两脚张开的距离就是圆的半径。 3、直径通过圆心,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有无数条直径。直径所在的直线就是圆的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4、在同圆中,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也都相等,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可用字母表示为d=2r r=错误! 二、轴对称图形 三、圆的周长 1、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圆的周长。 2、圆周率表示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商,是一个固定的数。(它不因圆的大小而改变)它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用字母∏表示,值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计算时取两位小数3.14 3、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C=πd c=2πr(顺用) 反用:d=c÷π r= c÷π÷2 四、圆的面积 1、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把圆分成若干等分,剪拼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圆周长的一半∏r,宽等于半径r。 渗透“转化”的教学思想和方法。 ①怎样计算一个圆的面积呢?能不能把圆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呢? 现在,我们复习一下学过的图形有哪些? 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出示下 图) ②我们可以把要学习的图形用剪拼法,把它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来计算面积,

那么我们可不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把圆分一分,剪一剪,拼一拼,形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呢? 我把一个圆平均分成16份,并剪成2个半圆,重新拼组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2份,剪成2个半圆重新拼组成一个更接近长方形。 请大家想象一下:如果老师继续平均分成128份,256份时,圆平均分的等份越多,每份就越小,拼组成的图形越接近什么?(长方形)如果无限分下去,那么就可以拼组成一个长方形。 ⑦大家想想,在剪拼过程中虽然它们的形状发生变化,但是它们的面积的大小 有改变吗? 小结:它们的面积没有改变,圆的面积=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 3、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a、我们来观察这2个面积相等的图形,拼成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的 周长、半径有什么关系? b、长方形的长与圆的周长有什么关系? c、长方形的宽与圆的半径有什么关系? d、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圆的面积=()×()=( ) 表扬:刚才同学们经过动脑筋,寻找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真了不起! ②学生在小组内积极讨论,探究、分析,并将结果汇报。 长方形的长是圆周长的一半C=2πr ,所以长方形的长=πr,长方形的 宽是半径(r) 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所以圆的面积=πr×r=πr2 ③强调r2= r× r(表示2个r相乘) 2 2、计算公式s=πr

小学数学圆的认识评课稿

小学数学<圆的认识>评课稿 11月5日上午第二节,我们裴主任上了一堂《圆的认识》,让听课老师和六年级同学一起认识了圆,认识了什么是有效教学。 在小学数学大纲里,关于圆的教学相关要求有以下一些: (一)使学生理解、掌握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的最基础的知识。 (二)使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要求: 使学生获得有关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和比例的基础知识;常见的一些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的方法;用字母表示数和简易方程、量与计量、简单几何图形、珠算、统计的一些初步知识。 使学生逐步形成简单几何形体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的表象,能够识别所学的几何形体,并能根据几何形体的名称再现它们的表象,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和形体特征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三、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安排

根据九年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社会需要,为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小学数学要选择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学生能够接受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作为教学内容。通过直观学习一些几何初步知识,认识常见的简单几何形体的特征,学会计算它们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对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进一步学习几何都是有益的。在安排内容时,要注意加强测量、拼摆、画图等实际操作方面的训练,求积计算的数据不应过繁。组合图形作为选学内容,只限于两个图形的组合。几何形体要从低年级起逐步认识,合理安排。 6.认识圆,会画圆。 本堂课的教学任务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让学生对几何图形——“圆”建立最基础的认识(当然是在一年级的圆的认识的基础上); 2、认识事物间——圆的特征、直径和半径的数量关系和基本特征; 3、学会用字母表示圆的有关知识,主要是指:2r=d; 4、会画圆; 5、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和形体特征的兴趣和意识; 6、增强民族自豪感:祖冲之和圆周率。 关于教学任务,老师们一般都很容易把握,更重要的是,大纲提出的教学方式为我们的“有效教学”的提供了思考: 1、学数学要选择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学生能够接受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作为教学内容。

最新五年级数学下册《圆的认识》教案

教学内容:五年级数学下册《圆的认识》 1 2 教学目标: 3 1.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操作进一步认识圆,会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认识圆的基本特征。 4 5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6 3.使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7 教学重、难点:理解和掌握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8 教学过程: 9 一、导入: 1.我们在一年级就能辨认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圆的认识》。(出示课 10 11 题) 12 2.出示例1图, 问:这些物体上都有圆吗?用手指一指。 13 14 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还能看到圆。(学生举例) 15 3.同学们观察力真不错。那么圆和以前学过的这些平面图形相比有什么不同16 呢?老师请一个小组汇报。并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17 梯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 18 4.我们已经认识了圆的这一特征。 二、学习画圆及圆各部分名称 19 20 1.画圆 21 ①通过预习你能画圆吗?用你喜欢的方法画一个圆。 老师请一个小组汇报,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画圆的。 22 23 ②用圆规怎样画圆?学生汇报,教师出示:定点、定长、旋转一周。

③教师用圆规画一个圆。 24 25 ④请同学们也用圆规在本子上画一个圆,画好后组长检查。 26 请一个小组的学生说说要注意什么。 27 2.同学们已经能用圆规画圆了,那么通过昨天的预习,谁知道圆各部分的名28 称吗?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94页。投影出示例2。在小组里交流。学生先在小29 组里交流,然后请一个小组进行全班交流。教师板书:圆心、半径、直径。教师在画好的圆上用字母标出来。相机指出: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 30 31 大小。 32 请在你画好的圆上也用字母也标出圆心、半径、直径。 3.巩固练习 33 34 ①指出下面圆的半径和直径。 35 ②在作业本上画一个半径3厘米的圆,用字母标出圆心、半径、直径。 36 三、小组学习圆的特征。 37 我们已经知道了圆各部分的名称,那么圆还有哪些特征呢?请同学们拿出课38 前剪好的圆,把预习的结果在小组里交流。 1.出示小组学习目标。 39 40 拿出剪好的圆,画一画、比一比、折一折。 41 ①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 42 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直径呢? 43 ③同一个圆的直径和半径有什么关系? 44 ④圆是轴对称图形吗?它有多少条对称轴? 45 2.小组交流。 46 3.请一个小组展示,说说是怎么知道这些特征的。 47 教师板书:d=2r r=d÷2 轴对称图形

圆的认识复习课件

《园的认识 》复习教案 基础知识 一、圆各部分的名称. 1、圆心 圆中心的一点叫圆心。,一般用字母o 表示也可以用其它字母表示。圆心确定圆的位置。把圆形纸片对折再对折,折痕的交点就是圆心。 2、半径 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半径。一般用字母r 表示。有无数条半径。半径决定圆的大小。画圆时,圆规两脚张开的距离就是圆的半径。 3、直径 通过圆心,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一般用字母d 表示。有无数条直径。直径所在的直线就是圆的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4、在同圆中,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也都相等,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可用字母表示为d=2r r=d 2 二、轴对称图形 三、圆的周长 1、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圆的周长。 2、圆周率表示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商,是一个固定的数。(它不因圆的大小而改变)它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用字母∏表示,值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计算时取两位小数3.14 3、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C=πd c=2πr (顺用) 反用:d=c ÷π r= c ÷π÷2 四、圆的面积 1、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把圆分成若干等分,剪拼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圆周长的一半∏r ,宽等于半径r 。 渗透“转化”的教学思想和方法。 ① 怎样计算一个圆的面积呢?能不能把圆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来计算 呢?现在,我们复习一下学过的图形有哪些? 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出示下图)

②我们可以把要学习的图形用剪拼法,把它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来计算面积, 那么我们可不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把圆分一分,剪一剪,拼一拼,形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呢? 我把一个圆平均分成16份,并剪成2个半圆,重新拼组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2份,剪成2个半圆重新拼组成一个更接近长方形。 请大家想象一下:如果老师继续平均分成128份,256份时,圆平均分的等份越多,每份就越小,拼组成的图形越接近什么?(长方形)如果无限分下去,那么就可以拼组成一个长方形。 ⑦大家想想,在剪拼过程中虽然它们的形状发生变化,但是它们的面积的大小有改变吗? 小结:它们的面积没有改变,圆的面积=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 3、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a、我们来观察这2个面积相等的图形,拼成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的 周长、半径有什么关系? b、长方形的长与圆的周长有什么关系? c、长方形的宽与圆的半径有什么关系? d、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圆的面积=()×()=( ) 表扬:刚才同学们经过动脑筋,寻找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真了不起! ②学生在小组内积极讨论,探究、分析,并将结果汇报。 长方形的长是圆周长的一半C=2πr ,所以长方形的长=πr,长方形的宽是半径(r) 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所以圆的面积=πr×r=πr2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评课稿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评课稿 本节课教学设计别具一格,体现了教学新理念,采用的是新方法,呈现出了新气象。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掌握新知,积累方法,分层练习,发展能力。较好地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和谐与统一。其突出特点如下: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新课伊始,教师在屏幕上出示了森林里几个小动物骑着不同形状的小车进行比赛的情境,并及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最后的结果谁会赢得第一,为什么?”此时有学生说坐车轮是圆形的那辆车最平稳、最舒服。教师立即设问:“这是为什么呢?”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圆的有关知识后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由于创设的情境有很强的趣味性,唤起了学生的有意注意,由于要解决的问题蕴涵在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之中,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思考价值,这样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立即进入到了最佳的学习状态,积极投入到了新知的探究之中,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价值。 二、注重操作实践,主动获取知识 依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重视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安排了折一折,量一量,数一数,画一画等操作活动。所有的这些活动,既有学生的观察与思考,又有学生的操作与表达;既有个体的独立思考,又有小组的合作交流;既有学生的自主探究,又有教师的适当点拨。例如在将圆形纸片反复换位对折打开操作时,教师让学生观察这些折痕有什么共同点,你们发现了什么?从而概括出圆心和直径的概念。在归纳圆的直径的特性时,教师不仅给学生提供了画一画、量一量的操作空间,而且还让学生思考:在同一圆内,直径有多少条?这无数条直径有怎样的关系?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学生的合作交流,最后归纳出在同一圆内直径有无数条,这无数条直径的长度都相等的特性。在整个活动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这样圆心是让学生反复对折圆形纸片,从折痕中发现的;半径等长,直径相等是通过学生用尺测量后知道的;圆中半径和直径的条数无限多,是反复画、合作讨论悟出来的;半径和直径关系的揭示是引导

学习张齐华老师的《圆的认识》_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张齐华老师的《圆的认识》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张齐华(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观察、画圆、测量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点,知道什么是圆心、半径和直径,能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 2.在活动中,感受圆与其它图形的区别,沟通它们的联系,获得对数学美的丰富体验,提升学生对数学文化的认同。 【教学线索】 (一)在活动中整体感知 1.思考:如何从各种平面图形中摸出圆? 2.操作并体会:圆与其它图形有怎样的区别?在交流中整体感知圆的特征。 (二)在操作中丰富感受 1.交流:圆规的构造。 2.操作:学生尝试画圆,交流中归纳用圆规画圆的一般方法。 3.体会(学生第二次画圆):如果方法正确,为什么用圆规画不出直线图形或是其它的曲线图形? 4.引导(教师示范画圆):使学生将思维聚焦于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体会到圆规两脚距离的恒等,恰是“圆之所以为圆”的内在原因。 (三)在交流中建构认识

1.引导:引导学生将上述距离画下来,由此揭示圆心及半径,进而介绍各自的字母表示。 2.思考:半径有多少条、长度怎样,你是怎么发现的? 3.概括:介绍古代数学家的相关发现,并与学生的发现作比较。 4.类比:先介绍直径,进而引导学生借助类比展开思考,发现直径的特征,并提出同一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5.沟通:圆的内部特征与外部特征之间具有怎样的有机联系? (四)在比较中深化认识 1.比较: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中类似等长的“径”各有多少条?圆的半径又有多少条? 2.沟通:这些正多边形与圆这一曲线图形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五)在练习中形成结构 1.寻找:给定的圆中没有标出圆心,半径是多少厘米? 2.想像:半径不同,圆的大小会怎样?圆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3.猜测:不用圆规,还可能怎样画出一个圆?在交流中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半径、直径之间关系的认识。 4.沟通:用圆规如何画出指定大小的圆? (六)在拓展中深化体验 1.渗透:在与直线图形的对比中,揭示圆的旋转不变性。 2.介绍:呈现直线图形旋转后的情形,再一次引导学生感受圆与直线图形的联系,体会圆与旋转的内在关联,丰富对圆这一曲线图

《圆的认识》评课稿

《圆的认识》评课稿 授课人:徐会琴评课人:余小红本节课教学设计别具一格,体现了教学新理念,采用的是新方法,呈现出了新气象。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掌握新知,积累方法,分层练习,发展能力。较好地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和谐与统一。其突出特点如下: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新课伊始,教师在屏幕上出示了森林里几个小动物骑着不同形状的小车进行比赛的情境,并及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最后的结果谁会赢得第一,为什么?”此时有学生说坐车轮是圆形的那辆车最平稳、最舒服。教师立即设问:“这是为什么呢?”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圆的有关知识后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由于创设的情境有很强的趣味性,唤起了学生的有意注意,由于要解决的问题蕴涵在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之中,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思考价值,这样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立即进入到了最佳的学习状态,积极投入到了新知的探究之中,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价值。 二、注重操作实践,主动获取知识 依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重视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安排了折一折,量一量,数一数,画一画等操作活动。所有的这

些活动,既有学生的观察与思考,又有学生的操作与表达;既有个体的独立思考,又有小组的合作交流;既有学生的自主探究,又有教师的适当点拨。例如在将圆形纸片反复换位对折打开操作时,教师让学生观察这些折痕有什么共同点,你们发现了什么?从而概括出圆心和直径的概念。在归纳圆的直径的特性时,教师不仅给学生提供了画一画、量一量的操作空间,而且还让学生思考:在同一圆内,直径有多少条?这无数条直径有怎样的关系?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学生的合作交流,最后归纳出在同一圆内直径有无数条,这无数条直径的长度都相等的特性。在整个活动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这样圆心是让学生反复对折圆形纸片,从折痕中发现的;半径等长,直径相等是通过学生用尺测量后知道的;圆中半径和直径的条数无限多,是反复画、合作讨论悟出来的;半径和直径关系的揭示是引导学生推理判断产生的;圆心和半径对圆的决定性作用是让学生在画圆中体察出来的。总之,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建立空间观念。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很自然地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第一”的观点。 三、突出教学重点, 加深理解运用 为了突出“圆的特征及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这一教学重点,教师通过设问、设疑,引导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在观察中仔细比较,从而总结概括圆的特征,理解在同一圆内直径和半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圆的认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圆的认识(第一课时) 郭集学校谢辉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P85~87页,例1、例2练一练,练习十三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画图、操作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征。知道什么是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能借助工具画圆,能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会用圆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现象。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图形和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圆的各部分的名称,圆的基本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 难点:画圆,用圆的知识来解释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线、珠子、圆规、白纸、某个面是圆的物体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例1中的五幅图:请同学指一指这些物体上的圆。

2、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还能看到圆? 3、师:其实圆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圆。小结:古希腊数学家说:“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是最美的。” 4、圆与以前学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由曲线围成的图形) 5、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研究圆的知识。(板书:圆的认识) 二、动手实践,加强认识 1、你们想不想动手画一个圆呢?老师只给你一支粉笔,让学生到黑板上画一画。 指名学生上黑板画。 像一个圆吗?单凭一支粉笔是不成的,还要借助一定的工具。 2、课前同学们也准备了一些工具,你会用它们画一个圆吗? 3、汇报:你是怎样画的?(板书:两脚分开、固定针尖、旋转成圆)3、刚才,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画出了这么多的圆。你觉得 用什么工具画圆最方便,最标准呢? 下面我们大家就用圆规在纸上画一个圆。 4、同学们完成得真快。 展示同一小组的同学画的圆,比一比,然后说一句评价的话,好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引导。 (1)同学们画出的圆为什么有大有小呢? (2)同学们画出的圆为什么位置不同呢? (3)我也发现有几个同学画得不够圆,你觉得问题出在哪儿了?

第2课时 圆的认识(2)教学教案

第2课时圆的认识(2) 教学内容:教材第59页及相关题目。 教学目标:1.在前面所学轴对称图形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圆的轴对称特性。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加深对所学平面图形的对称轴的认识。 3.培养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提高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圆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用圆设计图案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圆规、直尺等。

在讲述过程中要重点说出:圆心的位置在哪里,是如何找到的?半径是如何找到的? 学生讲述,教师在黑板上画。 小结:画图时首先要找出图中包含的各个圆或半圆,找到它们的圆心、半径。 2.设计美丽的图案——风车图。 (1)观察图案,想一想如果画这个图案,应按怎样的步骤。(2)在小组内交流后动手完成。 展示自己画出的图案,并说一说画图步骤: ①先画一个圆,在圆内画两条互相垂直的直径。 ②分别以这4个半径的中点为圆心,以大圆半径的一半为半径向同一方向画半圆。 ③把所画半圆涂上颜色。 3.设计美丽的图案——太极图。 指名说一说画太极图的步骤: (1)画一个圆,在圆内画一条直径。 (2)分别以组成这条直径的两个半径的中点为圆心,以大圆半径的一半为半径,分别向上、下两个方向画半圆。把大圆分成上、下两部分。(3)把圆的一半涂上颜色,如图所示。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十三第6题。2.完成教材练习十三第8题。3.完成教材练习十三第9题。 五、拓展提升 观察图案,说一说下面两个图案的画法。 六、课堂总结 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的收获。 七、作业布置 教材练习十三第7题和第10题的第1、4个图案。流后再汇报。 观察图案,找到各个圆、半圆的圆心和半径。 观察图案,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 首先要对图案进行“分解”,知道每一部分是怎么来的。难度较大,可在课下完成。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课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思考、交流、讨论等一系列活动,主动获

圆的认识听课评课记录

《圆的认识》评课记录 执教者:刘庆慧评价者:王凤霞 听了刘老师上的《圆的认识》这一节课,感到这是一节扎实,有效的课。本课的教学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从实际生活引入,领略圆的美。 这节课的新知引入,创设了生动丰富的数学情境,让学生在感受生活美的同时,从中发现有关数学的成分——几何图形。这样设计就为学生从已有的对圆的认识经验到认识生活中的物体到认识数学上的几何图形,架起了一座桥梁,即突出了几何建模的过程,又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有效地激发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二、在自主学习中展开探究新知,掌握圆的知识特征。 (一)首先刘老师让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动手画圆,不会的请教会的同学或请教书本。讲解画圆的步骤,问“我发现有几个同学画得不够圆,你觉得问题出在哪儿了?”很好的解决了圆规画圆的难点。其次,在学生初步会画的基础上提出要求“画同样大小的圆”。然后进行剪圆。层层深入,在掌握画圆的同时还感知到了圆的概念。(二)认识圆心、直径和半径。从让学生描述圆的大小引出这三个概念,然后组内交流自学认识,做到人人参与学习。再读读书上的说法和判断哪些是直径、半径中进行巩固,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三)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以剪的圆为素材,用圆规和尺子为研究工具,有目的、有意识安排学生用量一量、折一折、画一画的方法合作探究圆心、直径和半径之间的关系。启发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加讨论,用耳去辨析同学们的答案,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经历观察、操作类比,归纳等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意识。这一开放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具体、直观的操作中发现了半径、直径的本质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不但突出了教学重点,而且分散了教学难点,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整个环节都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与合作交流中感悟、体验、认识圆的各方面知识。都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他们变被动的操作为主动的探究,不是在学数学,而是在“做数学”和“数学的思考”。教师作为指导者与参与者,自然的引导学生将活动过程上升为数学概念来认识。把学生的学习过程统整在综合性和探究性的研究活动中,学生对圆的特征的认识过程就是一种研究与发现的过程,是一种对话与共享的过程。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数学思维不断发展,同时也获得了积极丰富的情感体验。 三、在拓展与应用中尽显圆的魅力。 本课练习设计刘老师通过指导学生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回顾与反思,增强运用有关策略解决问题的自觉性,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本课的练习不仅巩固了半径与直径的关系,还教会学生善于观察、善于联想的良好习惯。之后,通过古代太极图与墨子对圆的描述进一步彰显圆的文化内涵,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数学文化历史悠久萌发民族自豪感。最后,又回

第一课时:圆的认识

第一课时:圆的认识 教学内容:课本第106~108页内容,完成相应的“做一做”题目和练习二十五的第1~6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会用字母表示圆心、半径与直径;理解掌握同圆或等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使学生能正确地较熟练地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操作步骤。 重点:圆的特征;圆的半径、直径及其关系。 难点:掌握圆的正确画法。 教具准备:圆规、直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及圆形的教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学过了一些平面直线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知道这些图形的特征与周长、面积计算方法,但我们周围还有很多物体,如硬币、钟面、圆桌面、CD唱片等,这些物体形状是不是直线形?(不是)是什么形?(圆形)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圆的一些基本特征。 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二、教学圆的特征。 1.通过对比认识圆。 现在请同学们比较一下,以前学过的平面直线图形(教师把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逐一出示。)与老师手上的圆有什么不同呢?(圆由曲线所围成的) (1)找圆心。 请学生都拿出已备好的圆形纸,让学生把圆进行对折,使上、下两部分完全重合,打开;再换个方向对折,反复几次。让学生把折痕用铅笔画下来。问: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观察得出:这些折痕都相交于一点) 说明:这些折痕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我们把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 (2)半径与直径。 让学生用刻度尺量一量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请学生报出测量的结果,并想一想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得出: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把有关数据写在黑板上) 教师在黑板的图中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告诉学生这

数学六年级北师大版第一单元第二课《圆的认识(二)》教学设计

圆的认识(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对圆已经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的此基础上学习的,教材进一步挖掘圆的特性,让学生更深一层认识、理解圆。与其他平面图形相比,圆有很多不同的特性,其中对称性就是圆的一个重要特性。教材创设学生做折纸活动,探索圆的对称性以及圆心的确定方法,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圆是轴对称图形,沿不同的方向把圆对折两次后,就能找到圆心。 学情分析: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对圆已经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直径和半径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教材进一步挖掘圆的特性,让学生更深一层认识、理解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主要通过操作、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实践、探索。学生通过动手折一折的操作活动,在实践中逐步掌握本节课所学知识。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折纸活动,探索并发现圆是轴对称图形,并能画出圆的对称轴。 2.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体会圆的对称性。 3.在折纸找圆心、验证圆是轴对称图形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圆的对称性,找出圆心。 突破方法:通过动手操作、探究讨论等活动,体会圆的对称性,找出圆心。 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点,体会圆的对称性。 突破方法:让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等活动,在实践中掌握新知,突破难点。 教具、学具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圆规、圆形纸片 学生准备:圆纸片、直尺、圆规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课件出示: (一)、提问:同学们,在学习新课之前,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几幅图,谁能告诉我,这几幅图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预测:这些图形左右两边都是对称的,所以这几幅图都是轴对称图形。 (二)谁能总结一下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是什么? 学生讨论并汇报:轴对称图形沿某一条直线对折后,直线的左右两边能完全重合。 (三)那么圆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圆的认识二)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问题中进入新课,既复习了旧知,又能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引起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二、互动新授 (一)探究圆的对称性 (1)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圆形纸片,认真观察并想一想,圆是对称图形吗?如果是,怎样验证? 学生仔细观察,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进行判断。 验证圆是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将圆沿着直径所在的直线对折,我们可以发现,对折后左右两边正好完全重合,所以圆是轴对称图形。 学生反馈汇报:圆是轴对称图形。 (2)探究圆有多少条对称轴。 师:在圆形小纸片上画一画,看看你能画出多少条对称轴? 学生动手操作,根据画对称轴的方法,画出圆的对称轴。 学生反馈汇报: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3)、圆的对称轴的特点。 师:仔细观察你们所画的圆的对称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思考,小组内讨论,并汇报。

五年级数学下册六圆第1课时圆的认识教案苏教版

第1课时圆的认识 教材第85~87页例1、例2及相关练习。 1.使学生在观察、画图、讨论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基本特征,知道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的含义;会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能用圆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现象。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 思想。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认识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学会画圆。 难点:理解圆的半径、直径的含义,认识圆的特征。 课件、圆规、直尺。 游戏:摸图形。 师:同学们,想做游戏吗?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袋子(袋子里装有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圆),里面装有很多平面图形,请一位同学把它们依次摸出来,其他同学一起说出图形的名称。 请一名学生到前面摸,其他人说。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见过圆吗?其实圆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板书课题) 1.教学画圆。 师:你们想不想动手画一个圆呢?老师只给你一支粉笔,你能画一个圆吗?课前同学们也准备了一些工具,你会用它们画一个圆吗? 师:刚才,同学们画出了这么多的圆,你觉得用什么工具画圆最方便、最标准呢? 生:圆规。

师:下面我们就用圆规在纸上画一个圆。 学生各自画圆。 师:下面请同一小组的同学,把你们画的圆放在一起,比一比,然后说一句评价的话,好吗? 展示学生画的圆,一起来评价。 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引导: (1)师:同学们画出的圆为什么有大有小呢? (2)师:同学们画出的圆为什么位置不同呢? (3)师:我也发现有几个同学画得不够圆,你觉得问题出在哪儿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画圆的注意点。 教师示范画圆,并强调需要注意的地方。 师:你们想不想用正确的方法再画一个圆?别着急,能想个办法,使我们班每个人画的圆都一样大吗?(用尺量出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使之相等) 师:怎样定? 教师示范。 师:好,现在我们就把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统一定为4厘米。 学生画圆,画好后剪下来。 2.教学圆各部分的名称。 师:如果有人让你介绍这个圆?你怎么说呢? 学生汇报。 (1)师:那什么是圆的圆心呢?(针尖固定的一点是圆心) 指名学生在黑板上标出。 (2)师:什么是半径呢?(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是半径)什么是圆上任意一点呢?你能找一找吗?请到黑板上找。(注意让学生区分圆内、圆外) 师:你会画半径吗? 请学生在黑板上画,半径通常用字母r表示。其余学生下面画,并用r表示。 (3)师:什么是直径呢?(通过圆心,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你会画吗? 让学生画,直径用字母d表示,请学生标出。 3.认识圆的特征。 师:我们认识了圆的圆心、半径、直径。大家想不想再深入地研究一下圆呢?单就圆心、半径、直径里面就蕴藏了很多知识,你想研究吗? 师:我们可以用手头的材料,用圆片、直尺、圆规等作为研究工具。研究方法可以是画一画、比一比、折一折等等。请大家把你的发现填写下来。 学生活动后汇报发现,教师小结。 1.教材第87页“练一练”第1题。 (1)出示三个图形,指名说说各圆的半径和直径。 (2)师:为什么其他的线段不是半径或直径? 2.教材第87页“练一练”第2题。 (1)学生独立画圆,并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2)指名说说画圆的过程。 3.教材第89页“练习十三”第1题。 (1)学生独立填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