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史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史

一、学习目标:

1、基础知识熟练地说出每一个历史时期或朝代的(1)政权更迭、(2)统一与分裂的概况、(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发展、(4)治世与乱世

2、理解这四类现象的因果关系、实质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能够解决下列问题我

(1)请选择中国古代史中的有关史实,说明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促进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2)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这一特征在封建社会的不同时期所起的历史作用是否相同?为什么?

(3)请列举中国古代史上几个著名的“治世”与“乱世”,概括归纳导致治与乱的主要原因,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认识?

(4)中国封建社会的重大改革有哪些?导致这些改革的社会矛盾分别是什么?请阐述这些改革是否解决了社会矛盾?为什么?

(5)请说明下列时期的政治特点,并指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历史发展的总特征。秦汉、南北朝、隋唐、北宋、明清。

(6)请比较下列几组政治家的异同点,分别评价他们在历史上的功与过。秦始皇与隋炀帝;汉武帝与康熙帝;光武帝与唐太宗;孝文帝与耶律阿保机;韩非子与董仲舒;

二、学习内容

(一)统一与分裂

1、统一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

(1)从统一的局面看:

a、10个统一王朝

b、几个重要的、影响深远的王朝

c、?

(2)从分裂时期看:

a、分裂时期比较短暂

b、三个分裂时期都趋向统一

2、统一的原因,造成分裂的原因

(1)中国古代政治特征之一“统一是主流”的原因:

客观上:a、人民…… b、经济文化……

c、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

d、民族融合的结果

e、中华文明的传统

主观上:a、秦 b、隋

(3)分裂的原因 a、根本原因……? b、边疆的民族矛盾……?

c、外部势力的影响……?

3、统一是中国古代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

(1)史实:……

(2)统一的、稳定的环境……(民族、文化、经济)

(3)经济文化的发展需要积累

统一问题的几点结论

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

(1)分裂是暂时的,统一是主要趋势

中国古代历史是漫长的发展过程,其中有统一也有分裂,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就是说的这件事。但是,从中国古代统一与分裂时间上考查,统一的时间长于分裂的时间。夏商西周王朝(公元前21世纪一公元前771年)共约1229年,秦汉(公元前221年一公元220年)440年,西晋(公元265年一公元316年)51年,隋唐(公元581年一公元907年)326年,元明清(公元1271年一1912年)641年。在中国39肋年王朝统治时期中,统一时间约2687年。

(2)分裂时期孕有统一因素

即使在我国长期分裂时期,同样反映出各民族人民统一的强烈愿望。秦统一以前具备的有利于统一的因素有:春秋战国长期兼并战争中,诸侯国数量逐渐减少;争霸战争中,华夏族与其他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人民厌恶割据混战,渴望统一;新的封建经济形成、商业交往和城市兴起,以及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有利于统一;商变法后泰国成为势力最强的国家,是实现统一的有利条件;韩非子的理论为秦统一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奠定了基础。隋朝统一所具备的条件有:人民希望统一,反对战乱和少数贵族的压迫;北方民族大融合为统一创造了条件;江南经济的发展是统一的物质基础:北朝后周统一北方成为隋朝建立后统一中国的基础。元朝统一同样是建立在人民反对战乱渴望统一的基础上的;同时南方经济的迅速发展、北方经济恢复也为统一创造了条件;民族融合、民族问经济文化的交流、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也是统一的基本条件。

(3)结束割据完成统一,有利于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中国古代秦、西晋、隋、元四个朝代结束长期割据完成统一,形成我国秦汉、隋唐、元明清等主要的长期繁盛局面,有巨大的历史功绩。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称雄局面,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符合当时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隋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社会秩序安定下来,南北经济文化得到

了交流。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疆域空前辽阔,行省制度的建立保证了对全国广大地区的有效统治,并加强了对西藏和台湾的管辖,在元朝大一统局面下,民族融合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4)反对分裂维护统一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第一,反对封建地方贵族或地主割据势力的分裂。

中国古代出现过封建贵族分裂割据势力、影响中央集权,危害社会,不得人心,最终以失败告终,其中有:西汉时期的“七国之乱”,是西汉王国势力增大的结果,汉景帝经过三个月战争平定叛乱,对王国控制加强,汉武帝时王国对中央的威胁终于解除;东汉豪强地主势力迅速发展,东汉来年形成割据一方的军事集团,最终出现三国鼎立局面,人民痛苦不堪,反对分裂;唐朝中期藩镇节度使权力增长,导致“安史之乱”,此后出现长期藩镇割据局面,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是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人民蒙受苦难。反对分裂,北宋建立后宋太祖采取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

第二、反对帝国主义支持的封建军阀割据

中国近代以来,在帝国主义扶植下出现过军阀割据局面,主要是从1916年起,以冯国章、曹银为首的直系,段棋瑞为首的皖系,张作霖为首的奉系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一是由中国社会的半封建性决定的,军阀割据是中国具有分散性的封建地主经济的必然产物,二是由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质决定的,帝国主义的分而治之的侵略政策必然导致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反帝反封建斗争,大革命期间军阉割据局面结束。

第三、巩固边疆的斗争

台湾、西藏等地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组成部分,神圣不可侵犯。

A.台湾与大陆的最早联系开始于三国,吴国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州,加强了夷州与内地的联系;隋场帝三次派人去琉球,加强了联系;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清朝1683年派军队进入台湾,第二年设置台湾府,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国家一再侵略我国台湾:两次鸦片战争中英法军队都侵犯过台湾,并在台湾开商埠;19世纪70年代后,美日侵略台湾,中法战争期间法军侵犯台湾被击退,清政府鉴于台湾在国防上的重要地位,于1885年决定建台湾行省;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后,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根据《开罗宣言》等的规定,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B.西藏地区唐朝时期就有友好交往,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对吐善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以及唐善友好作出了贡献;元朝时西藏为宣政院辖地,在西藏委派官吏、驻扎军队,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清朝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初期先后册封“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并成为制度,后来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近代以来,英国多次侵犯西藏,策动西藏独立未遂,于1913年在中印东段边界制造了非法的“麦克马洪线”,把我国西藏东部9万多平方公里领土划到这条线以南,中国政府一直拒绝承认这条非法的边界线。

C.香港地区在经历一百多年英国殖民统治后回归祖国:鸦片战争中的1841年,英国军队侵占了广东香港岛,1842年《南京条约》中割香港岛给英国;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1860年《北京条约》中,英国又割占九龙司地区;1898年帝国主义瓜分狂潮中,英国强租“新界”,租期99年。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80年代,中英签订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在香港设立特别行政区,沦为英国殖民统治一百多年的香港终于回归祖国,“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在香港地区得以实现。

与“政治”学科的综合

1.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统一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这说明我们必须坚决维护国家的统一,反对一切分裂祖国的行为,在当前特别是要反对李登辉的两国论,反对李登辉企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图谋。实现国家的富强和国家的统一是我们面临的两大任务。

2.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传统,说明我们必须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即必须坚持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3.为了实现国家的统一,我们党和国家决定用“一国两制”的方式和平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决定在香港、澳门、台湾设立特别行政区,并让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这既符合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和现实,也符合包括香港、澳门、台湾人民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4.无论是民族自治区,还是特别行政区,都是在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都没有任何主权实体的性质。这也表明我国是中央统一领导的社会主义单一制国家。

5.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政策是一国两制,和平统一,但我们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这与一国两制、和平统一不仅是不矛盾的,而且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一国两制、和平统一,这不是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构成中国古代政治长时期的特点

(l)君主权力

接受韩非子的君主任命官吏代替世袭贵族、国家大权集中的主张,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专制制度,国家政治经济军事一切大权集中在皇帝手中,包括政事裁决和官吏任免;从两汉到唐朝,王国、豪强地主、土族、节度使都曾是威胁中央集权和皇权的大问题;宋太祖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强化了君权,挑选强壮士兵编人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明清时期中国封建专制制度加强,包括明朝废除亟相、皇帝直接控制六部大臣、设立皇帝直接控制的厂卫特务机构、加强对官吏和人民的监视和镇压,清朝初期增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能跪受笔录:

(2)加强思想控制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明朝的八股取士、清朝的文字狱都是强化思想控制的重要措施、其中。焚书坑儒、独尊儒术在当时有适应中央集权政治需要的积极作用,而八股取士和文字狱则控制大大加强,只是明清专制政治的工具;从控制对象的范围看,是由镇压反对派儒生,到控制官吏选拔,再到控制和镇压全体汉族地主与人民。

(3)中央机构

秦始皇在中央设亟相、御史大夫、大尉,分掌政事、监察、军事,地方设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确立;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尚书掌管行政、中书和门下掌管政令草拟和审批;到明清时期,废丞相、设内阁和六部、增设军机处,中央机构的设立和职权完全服从于专制君权的需要。

(4)官吏选拔制度

秦汉时期,官吏由皇帝任命,豪强地主和土族世袭;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使得门第不高、但有才能的人可以通过考试参加政权,笼络了读书人;明清时期将科举考试限在四书五经范围、八股取士,培养皇帝的忠顺奴仆。科举制度曾经有过积极意义,但是后来的科举考试导致读书人成为专制君主的工具,限制在四书五经范围内,也就限制了思想、文化和科技的进步。

(5)对地方的控制

秦始皇时期的郡守、县令由皇帝任命;西汉初王国问题经过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推恩令”和夺去大批王侯爵位才解决;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土族势力,直到唐末农民战争中才被消灭,唐朝中期藩镇割据势力强大,经过五代十国,直至北宋初期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兵权后才解决,中央通过对地方派文臣知州、转运使和控制禁军等方法才结束;元朝在地方设立行省,对全国进行有效管辖,明朝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分掌行政司法和军政,并直接隶属中央,都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的表现。

与政治的综合

1.专制主义政治在中国古代的长时期存在,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特别是商品经济的发展。虽然中国封建社会末期也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出现了工场手工业,但在封建专制统治下,发展缓慢,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资产阶级的革命并未出现,直到鸦片战争,封建社会才开始解体,而这时中国已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这说明政治对经济有巨大的反作用,落后的政治制度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2.与专制主义制度同时存在的是封建专制主义思想,君权神授、君权高于一切、所有民众皆为臣民等等,这些专制主义的思想,严重束缚了人民的思想,使得民主思想、科学思想难以形成和发展。这说明意识对人们有反作用,错误的意识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3.社会主义的革命胜利,彻底推翻了封建专制主义制度,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但二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和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并没有随专制主义的消灭而消灭,其影响还广泛存在。如一言堂、家长作风、个人崇拜等在我们社会中还广泛存在。从哲学上讲,这说明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由社会存在决定但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并不完全同步。从政治学上讲,这也说明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完善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既不能消极等待,也不能急躁冒进。从思想文化建设上讲,我们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民群众,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提高公民的民主意识和法制意识。

4.总之,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中长期存在,给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和思想文化建设带来了非常不利的影响,我们可以结合政治与经济、意识的作用等原理来理解。同时这也说明,我们要用历史的观点、联系的观点来看问题,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

怎样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呢?

(三)中国历史上的改革

1.中国古代的四大改革

指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西汉末年的王莽改制、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宋中期的王安石变法。

基本原因:一是因为新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对上层建筑的要求,如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二是因为社会矛盾激化造成,例如王莽改制前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改制中又激化了民族矛盾,王安石变法前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变法中又引发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措施包括:(1)改革生产关系,如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2)限制贵族特权,如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3)为统治阶级根本利益而在调整中照顾农民利益,如商软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4)建立新的政治经济制度,如商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

结果:全部都遭到旧贵族的强烈反对;改革不成功的都导致政权衰弱,如王莽改制和王安石变法;改革成功的都出现国运强盛、社会进步,如商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

2,近代中国的变法和革新

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政府“新政”,这是不同性质的。

洋务运动和清政府“新政”是封建统治阶级为维护统治、为适应外国侵略者需要而进行的,措施主要是加强军事、经济力量;对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的调整政策服务于政治目的、为了加强统治,但是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结果都失败,因为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随着在对外战争中的失败而告终结,“新政”中加重剥削促使人民不断反抗,不久清政府就在辛亥革命中被推翻。

戊戌变法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而发起,维新思想宣传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变法沼书的颁布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知识的传播;但是由于缺乏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勇气,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脱离了人民群众,在封建顽固势力镇压下失败。与日本明治维新相比,封建专制统治和自然经济强大,维新派没有在人民支持下推翻封建专制而获得政治统治权,变法诏书中没有涉及议会宪法等维新派政治主张,外部列强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强大,相反在加紧侵略中国,都是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3.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

新中国建立后,受苏联高度集中政治经济体制和“左”烦思潮的影响,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时,体制弊端显现;1978年的真理标准讨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思想解放和确立工作重心转移、改革开放决策,为中国当代的改革铺平了道路;20多年来的改革,使中国经济、科技、教育、文化有了蓬勃发展,国际地位提高,祖国统一大业迈大步,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与政治的综合:

1.无论是古代的四大改革,近代的变法革新,还是当代的改革开放,其根源都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这说明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2.从古至今的社会变革,都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的,这说明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不是个别人物决定的,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是人类社会的基础,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我们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唯心主义。

3.无论是古代的改革还是近代的变法革新,成功的则国运强盛,社会进步;失败的则国运衰落,社会危机,这说明只有自觉调整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中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也启示我们,我们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一方面基本上是适应的,因此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而不能否定社会主义;另一方面又存在不适应的部分和环节,突出表现在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上,因此我们必须进行改革。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社会主义制度的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