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的起因

浅析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的起因
浅析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的起因

目录

绪论 (2)

一、中印边界战争过程 (3)

二、中印边界战争起因 (3)

(一)历史余毒:英国殖民者的卑劣勾当 (3)

(二)根本原因:尼赫鲁政府奉行扩张主义政策,妄图称霸南亚次大陆 (4)

(三)外部动因:美苏大国的支持和默许 (5)

(四)重要因素:中国政府的一再忍让和无果的和平努力 (6)

三、结语 (7)

参考文献 (7)

浅析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的起因

**,历史与社会学院

摘要: 1962年,中印两国发生了一场边境战争,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中印

友好关系不复存在,这种敌对的双边关系直到80年代末才有所改善,两国爆发战争的原因备受国内外关注。中印边境战争的爆发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和复杂的背景,印度尼赫鲁政府的扩张野心以及对中国领土的步步蚕食是根本原因,同时战争与美苏两大国的支持和默许也密不可分,中国政府的一再退让更是战争发生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中印边境战争;尼赫鲁;起因

Analysis of Sino-Indian border war causes

Wei Qian, College of History and Sociology

Abstract:In the History of China and India has never been officially demarcated country boundary line, but a from both sides has administrative jurisdiction formed by the traditional line, divided into the western, middle and Eastern, full-length 2000 kilometers. The Sino-Indian border war is not accidental, it has deep historical roots and complex background, this article from the British colonial era left this world in India history, Nehru's expansionist ambitions this fundamental reaso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Soviet Union two big country support and the acquiescence of the external reasons, Chinese government not in th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four aspects to analyze the Sino-Indian border war.

Key word:Sino-Indian border war Nehru cause

绪论

中印两国之间阻隔着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但两国友好交往历史源远流长,两国人民友好相处,互通有无。而在1962年,两国却发生了一场边境战争,中印关系由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高峰跌到谷底,这种敌对的双边关系直到80年代末才有所改善,跌宕起伏的中印关系一直是国内外学界的关注点。50年来,国内外关于中印边界争端的研究成果很多。总的来看,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对中印边界纠纷和历史渊源的考察,从历史和法律的层面对中印边界问题进行研究,如利用已解密的英国官方档案,对中印边界历史作了阐述,力求还原历史真相。

二是印度对华政策决策分析,从印度政府决策的角度从体系层面、组织过程层面以及政府政治层面探究中印边境冲突的原因。突出的有雅科夫?弗尔兹伯格尔和帕尔莫达?库马?班达,他们主要从印度决策的角度加以论述,分析印度在1959~1962年对华政策决策过程和决策中的错误认知,认为,印度决策者尼赫鲁对于当时的国际环境、地区环境、印度国内环境以及中印双边环境存在认知上的错误和偏差,从体系层面、组织过程层面以及政府政治层面探究原因。

三是关于国内政治与中印领土争端的研究,分析意识形态因素、印度议会与媒体舆论以及中国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等因素在中印领土争端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如印度学者莫汉?拉姆探讨了?中印对抗的政治学?,认为印度是美苏利益对抗的交汇点,是意识形态对抗和冲突的中心,这种政治本性不可避免地导致同中国发生碰撞。海外华人学者钟建平则从印度国内的政治发展,特别是印度议会在对华政策决策上的作用、反对派与政府的互动关系等层面来考察中印边境领土争端,认为国内政治的强大压力促成了印度政府日趋强硬与僵化的对华政策,这也是部分中外学者的共识。

四是关于国际环境与中印领土争端。刘学成对于?中印边界争端与中印关系?的论述尤其值得关注。他把中印边界争端臵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的国际背景中,着重从中美苏?大三角?和中印巴?小三角?的权力结构入手,对中印苏、中印美、中印巴、美巴中等相互作用的三角关系进行分析。[1]

在研究方法上,大部分学者采用的是搜集与考订材料的方法(考据)、历史分析法、统计方法、计量法等等,也有少数学者采用的是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中印边境战争进行综合研究。中外学界的主流方法还是强调物质层面的因素,多从战略利益、权力结构、地缘政治角度来分析中印关系,而很少有学者去关注非物质层面因素(如政治学或认知心理学、社会学等等)对中印关系的影响。本文主要采用的还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搜集史料和考订史料,通过调查相关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探讨中印边境问题。

一、中印边界战争过程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从1962 年10 月至11 月结束,历时1 个月,经

历两个阶段。1962年10月20日至28日是战争的第一阶段,中国边防军暂时攻占了藏南和达旺地区。11月16日至21日为战争的第二阶段,中国边防军在东段和西段驱除了入侵印军,印度军队在东线藏南、西线新疆全面溃败。1962年11月,美国介入并以物资支援印度军队。中国边防军宣布停火,此后两国即以麦克马洪线为控制线,但此后中印边境领土争端持续至今,从未平息。

中印边境战争源于边界问题,在历史上中印两国从未正式划定国边界线,但存在一条由双方历来的行政管辖所形成的传统习惯线,分为西段、中段和东段,全长2千公里。西段北起喀喇昆仑山口,沿喀喇昆仑山口至西藏阿里与印辖拉达克、喜马偕尔邦三处接壤处为止,是中国新疆、西藏同印度克什米尔占领区拉达克接壤部分;中段北起西段的南端,往东南行至中国西藏阿里与印度北方邦和尼泊尔三国交界处的里普列克山口附近;东段西起中国、印度、不丹交界处,东至中国、印度、缅甸交界处。但中印在边界问题上一直存在争议,在西段,争议主要是阿克赛钦的归属问题,在东段争议最大,面积约9万平方公里。中印边境战争的爆发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和复杂的背景,本文就从英国殖民时代的遗留这一历史余毒、印度尼赫鲁政府的扩张野心这一根本原因、美苏大国的支持和默许这一外部动因、中国政府的一再退让这一重要因素四个方面来分析中印边境战争的起因。

二、中印边界战争起因

(一)历史余毒:英国殖民者的卑劣勾当

现实是历史的延续,中印在边界问题上存在分歧属于历史遗留问题,是英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在印度独立以前造成的后果,可以说是英国殖民政府留给中印两国人民的共同?遗产?。英国自十七世纪进入印度洋后,就致力于构建其东方殖民体系。十九世纪下半叶,英国殖民主义者征服了整个印度,并把印度作为其进一步向东扩张的基地。英国为了拱卫这颗?英王皇冠上最亮的明珠?,从其地理特点和周边环境出发,制订了所谓印度安全策略,即?一个内湖、两个同心圆和三个缓冲区?。西藏被誉为?世界屋脊?,具有居高临下的地理优势,历来战略家们都认为,谁占有西藏,谁就能控制次大陆。因而,英国把西藏列为维护印度安全的缓冲区之一。它认为控制了广阔的青藏高原,不但使印度拥有了安全的天然屏障,还可遏制沙俄势力南下,并可通过藏传佛教影响蒙古,削弱俄国在该地区的势力,另外,通过控制青藏高原,英国可与缅甸侵入中国云南的势力相配合,进一步将自己的势力深入到长江上游地区,最后与东南沿海入侵的势力连成一片,控制大半个中国。[2] 1911年,中国爆发辛亥革命,清政府无暇顾及西藏,而沙俄为取得不冻港和出海口正在从陆路向南扩张,随着清政府势力的衰弱和俄国势力逐步东侵,英国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在先后控制尼泊尔、不丹后,把目标指向西藏,企图把中国西藏变成受其控制的独立缓冲国。1888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西藏的?隆吐山战役?,正式揭开了武装侵略西藏的序幕。趁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之际,1903年英国又发动了第二次侵藏战争,并逼迫清政府驻藏大臣与其签订了《印藏条约》,随后,又拉拢利诱十三世达赖和一批大农奴主搞?驱汉事件?,策划?西藏独立?。1914年英帝国主义一手策划了分裂中国西藏的?西姆拉会议?。会上,英方代表亨利?麦克马洪在随意画了一条线,把

中国西藏地区近九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相当于一个浙江省的面积)划入了英统治下的印度版图,这条界线就是臭名昭著的麦克马洪线。

?麦克马洪线?在法律上是非法的,牛津大学高级研究员内维尔?马克斯韦尔曾指出:?所谓‘麦克马洪线’,是1914年西藏一个地方代表团与印度外交部长亨利?麦克马洪爵士在德里所做的一桩未经授权的秘密交易的产物。麦克马洪威逼利诱(表示愿意支持西藏反对中国中央政府)的手段,说服西藏人同意了一条边界线的划法——把边界向北推移了大约100公里?。[3]由于?麦线?的非法性,使得它的炮制者英国不敢公开承认它的合法存在,这条线一直没有被公诸于世,1929年英印政府出版的《艾奇逊条约集》,承认中国代表未在条约上正式签字,中国的历届政府也严正声明不承认所谓的?西姆拉会议?和?麦克马洪线?。

1938年英印政府采取伪造证据、偷梁换柱的手法,重新出版1929年的《艾奇逊条约集》第14卷,篡改该卷中关于西姆拉会议的原始记录,伪造有关?麦线?内容,重新出版该卷,而出版日期仍用1929年原版日期。伪版本出版后,英印政府即下令把1929年的原版本销毁。与此同时,英印政府在出版《西藏高原与周围国家的地图》中,第一次改变过去同中国主张的传统习惯边界线相同的画法,用?未经标定?的符号,画出了?麦克马洪线?。后来的印度尼赫鲁政府正是抓住这些所谓的?历史依据?,声称对?麦线?以南及阿克赛钦地区拥有主权,英帝国主义殖民统治时期的侵略政策和行动,埋下了中印边境争端的祸根。

(二)根本原因:尼赫鲁政府奉行扩张主义政策,妄图称霸南亚次大陆

1947年,印度摆脱了英国殖民统治宣布独立,独立后的尼赫鲁政府全盘继承了英国殖民政权的衣钵,包括大英帝国的殖民政策和扩张政策,确立了称霸南亚次大陆,继而争做亚洲盟主,再成为世界?一等强国?的国家战略。尼赫鲁的这种思想早在他的《印度的发现》一书中就清楚的表露出来。他认为:?在将来,太平洋将要代替大西洋而成为全世界的神经中枢,印度虽然并非一个直接的太平洋国家,却不可避免地将在那里发挥重要的影响。在印度洋地区,在东南亚一直到中亚细亚,印度也将要发展成为经济和政治活动中心。?[4]更声称:?今天全世界都公认亚洲的未来将强烈地由印度的未来所决定。?这些言论都暴露了尼赫鲁政府的扩张野心。

在中国西藏问题上,印度也继承了英国的观点,坚持认为把西藏转变为缓冲区是保持印度安全的最经济的方法,推行?前进政策?,以武力进一步蚕食中国领土,逐步向?麦线?推进。1959年,通过强行占领、武装镇压当地居民等手段,在?麦克马洪线?以南习惯线以北9万多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上,建立起所谓?东北边境特区?,并修改官方地图,将非法的?麦克马洪线?由原来一直标明的?未经标定边界?,第一次改为?已定界?,企图使它的侵略固定化、合法化。印度占领?麦线?以南中国的大片领土后还不满足,又不断派出巡逻队,越过该线,向北推进,侵占了西藏的兼则马尼等地。在中印边境东段和西段,印度政府也侵占了中国大片土地,每占领一片土地,就修建哨所、兵营,派兵驻守,以造成领土为印所有的既成事实。有的哨所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哨所面对面,有的甚至修到了解放军哨所的背后,不断蓄意制造流血事件,以达到挤压中国哨所、迫使中国边防部队后撤的目的。这些行动揭开了中印边境战争的序幕。

同时,?印度政府丝毫也没有放弃煽动‘西藏独立’的努力,先是支持西藏叛乱分子在本国北部的格伦堡建立根据地,并为其提供武器装备进行军事训练,为其出谋划策,还为叛乱失败后逃亡的达赖等人提供政治避难所,企图通过拉拢

培植达赖集团,收容叛乱分子为己所用,达到分裂西藏的目的。?[5] 1959年3月22日,西藏反动上层在拉萨发动的武装叛乱被中方平息,拉萨战役结束的当天,印度总理尼赫鲁根据印度政府任意修改的地图正式给中国总理周恩来写信,提出了大片领土要求。他要求将以非法侵占的东段边境?麦克马洪线?以南9万多平方公里和西段边境一直在中国有效管辖之下的阿克赛钦等区 3.3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统统划归印度,这种蛮横无礼的要求理所当然地遭到了中方拒绝。

1962年10月1日,印度国防部召开作战会议,国防部长梅农宣布:根据尼赫鲁总理的授权,印度总参谋部制定了一个将中国军队清除出去的作战计划,即?里窝那计划?①。?里窝那计划?的主要任务是在东部要占领塔格拉山脊,将中国军队赶出塔格拉山。随后尼赫鲁政府在东部军区之下成立了一个新军团——第4军,任命陆军参谋局长考尔中将为军长,专门对华执行作战任务,并授予其可自由决定向中国发动?有限攻势?的权力,妄图把中国边防部队从中国领土上?清除?出去,尼赫鲁政府在中印边境的东段和西段都不断的增加军事部署,?至1959年10月,印军在在中印边境东段已有1个军部、1个师部、3个旅部、15个步兵营、兵力达2.2万人;至1962年8月,在中印边境西段的印军有1个旅部、4个步兵营共4000人。?[6]基本完成了向中国边防部队大规模进攻的准备。?里窝那计划?的制定和出笼,成为中印边界大规模武装冲突的直接导火线。随后印军开始炮击中国在中印边境东段和西段的边防军队,挑起事端,1962年10月18日,一支印军还越过?麦线?,入侵西藏米林县洛山口北侧地区,尼赫鲁政府的一系列行动最终导致了中印边境战争的爆发。

(三)外部动因:美苏大国的支持和默许

尼赫鲁之所以敢于铤而走险,频频向中国进攻,与当时的国际环境是分不开的,在中印边境争端到中印边境战争爆发的过程中,美苏大国始终扮演着不光彩的角色。它们出于各自不同的政治目的和国家利益,支持和援助印度,攻击中国。

中印边界争端同中苏论战交织在一起,两者互相影响,互相激化,中印边界争端是中国领导人同苏联领导人之间的原则性分歧之一。当时中苏分歧已露端倪,苏联对中国的正义立场不给予支持,对印度蛮横人侵中国领土不进行谴责。对1959年的朗久事件②的反应暴露了苏联对印度的暗中支持。1959年8月25日,印军越过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侵人中国西藏马及墩的朗久地区,首先向中国边防部队开火,挑起了第一次武装冲突事件,中国边防部队被迫自卫还击。之后赫鲁晓夫发表了一个‘塔斯社声明’。声称这一事件‘令人痛心’,并笼统地表示‘遗憾?’。塔斯社声明表明了苏联领导人对华政策的动向——表面上持中立态度,实际上不仅偏袒印度,谴责中国,而且是公开表示它不认同中国在一项重大外交事件中的立场和政策。除此之外,苏联还给印度政府大量的经济军事援助。1959年9月13日,莫斯科签署一项协议,给予印度第三个五年计划37500万美元以上的援助, 1961年4月,苏联卖给印度8架一四引擎军队运输机在中印边

①1962年10月1日,时任印度国防部长的梅农制定并在国防部高层会议中提出。里窝那,意大利的一个港口,二次大战时,后来的印度陆军总参谋长塔帕尔上将曾在那里作过战,仅此而已。

②1958年8月25日印度在朗久地区向中国军队开枪导致的中印边界第一次武装冲突,造成了中印边境的紧张局势。

境西段的拉达克地区使用。接着提供能在17000英尺高度空运人员和给养的直升飞机。?[7]印度尼赫鲁政府之所以顽固地坚持反华立场以至最后孤注一掷,妄想通过发动战争达到侵占中国领土的目的,与苏联对其的支持不无关系。

美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与中国为敌,在中印争端爆发前后尼赫鲁向美国伸出求援之手,给美国提供了一个插手中印边境问题的反华机会。上世纪60年代初,美苏之间处于审慎的缓和时期。美国在亚洲越来越积极地进行活动,反对中国。当时苏联和中国之间严重分裂的端倪已现,印度同中国的不和,适应了正在形成的大国博弈的新格局,使得印度在实际上走向双重结盟,既联美,又联苏,共同反华。当中印战争还在进行时,尼赫鲁就已直言不讳地向美国总统肯尼迪发出紧急呼吁,要求美国进行干预,希望美国派遣轰炸机和战斗机中队前往印度同中国作战。?呼吁书提得很详细,甚至写明了所需要的空军中队的数字—十五个。?[8]之后美国派遣了一个运输机中队飞抵印度,还派出艾夫里尔?哈里曼率领国务院和五角大楼的高级顾问团,此外还派遣了美国为随时应付地面紧急情况而组成的机动突击部队的司令保尔?亚当斯将军来印度访问。美国和苏联出于各自的利益,在中印边境争端问题上采取支持和默许印度的态度,并给予印度政府经济军事援助,助长了尼赫鲁政府以武力蚕食、侵占中国领土的嚣张气焰,它们对中印边境战争的爆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四)重要因素:中国政府的一再忍让和无果的和平努力

在中印边境问题上,中国政府始终抱着和平、务实的态度力求通过谈判来解决争端,坚持反对武力,在战略上始终以?协和万邦?为理想境界。面对中印边界日益紧张的局势和印方咄咄逼人的架势,中国政府一直采取克制和隐忍的态度,并积极谋求和平解决中印边境争端的途径。

1955年在万隆召开的亚洲会议上,周恩来总理的一番话清楚地表明了中国政府在中印边界问题上的态度:

?……同有些国家的一部分边界尚未划定。我们准备同邻邦确定这些边界,在此以前我们同意维持现状,对于未确定的边界承认它尚未确定。我们约束我们的政府和人民不超越边界一步,如果发生这类事情,我们愿意指出我们的错误并立即退回国境。至于我们如何同邻邦来确定边界,那只能用和平方法,不容许有别的办法。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会改变这种做法。?[9]中国政府不承认《西姆拉条约》和?麦克马洪线?,但支持维护现状,并希望通过谈判协商解决边界问题,使其不影响两国的正常关系。

但尼赫鲁的立场十分强硬:不妥协、不搞维持现状协定、不谈判。印度政府坚持认为,中印之间不存在边界问题,?麦线?已经划定了中印边界,要求只有中国承认?麦线?,并接受印度在中印边界西段的主张,中印两国才有谈判的可能。在1959年中印边境局势最紧张的时候,周恩来总理曾致信尼赫鲁,建议两国部队都从实际控制线后撤20公里,脱离武装接触。但印度对中国的建议不以为然,印度反对党还以强硬的态度抵制印度政府同中国就边境问题的谈判,他们还在中国大使馆外举行大规模示威,示威群众高呼反华口号,用臭鸡蛋砸毛泽东画像,报刊漫画把周恩来画成一条眼镜蛇。以后中方多次提出的合理建议都遭到了印度政府的粗暴拒绝。即使是在战争过程中,中国军队也是节节退让,按照毛泽东的指示,?绝不开第一枪?,这更助长了印度政府的嚣张气焰。

印度的种种无礼甚至是带有侮辱性的举动单方面的卡死了谈判的大门,使战争的发生不可避免。

结语

俗话说,?好战者危,乐兵者亡?。中印边境战争历时一个月,最后以印度遭到完全的可耻的失败而告终,正印证了这条客观规律。经过中印边境战争,印度这个自称为不结盟运动发起国的虚伪嘴脸不攻自破,尼赫鲁政府受到世界及印度国内爱好和平人民的强烈批评与反对,其国际地位也急剧下降,尼赫鲁本人也在不久后郁郁而终。假若尼赫鲁能够同中国谈判出一个双方都满意并且能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方案,中印两国最终也不会走向战争,印度不会走向1965年战争的扩军备战,中美关系可能早已修复,甚至可能对越南战争产生影响……世界政治将会呈现多么不同的景象,但是历史没有如果。这段历史告诉我们:两国之间的争端应尽量寻求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推行霸权主义和武力解决是行不通的,只会让矛盾愈演愈烈,最终把国家和人民推向万丈深渊,万劫不复。

参考文献:

[1]马荣久.国外关于中印领土争端的研究[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02:119-122.

[2]王宏纬.喜马拉雅山情结——中印关系研究[M].中国藏学出版社.1998:33-38.

[3] 内维尔?马克斯韦尔.印度对华战争 [J].中国藏学.1989.02.

[4]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印度的发现[M].世界知识出版社.1956:712.

[5]刘颖伟中英边境战争起因剖析 [J] .军事历史.1998.05.

[6]刘炳峰赵俊颖中印边界争端始末[J].文史精华.2002.08.

[7][8]麦克法夸尔、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04:542.347.

[9]周恩来.周恩来总理文选[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05.01.

致谢

本学位论文是在我的指导老师**讲师的亲切关怀与细心指导下完成的。从课题的选择到论文的最终完成,*老师始终都给予了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论文题目制定时,她首先肯定了我的题目大方向,同时又帮我具体分析使我最后选择?中印边境战争的原因?这个具体目标,让我在写作时有了具体方向。在论文提纲制定时,我的思路不是很清晰,经过老师的帮忙,让我具体写作时思路顿时清晰。在完成初稿后,老师认真查看了我的文章,指出了我存在的很多问题。在耐心指导论文之余,杜老师仍不忘开拓我的文化视野,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美妙与乐趣。值得一提的是,*老师宅心仁厚,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对学生认真负责,在她的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学者的严谨和务实,这些都让我获益菲浅,并且将终生受用无穷。毕竟“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希望借此机会向*老师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1962年中印战争的启示

1962年中印战争的启示 50年前,中印战争爆发,这场战争在今天看来非常有启示意义。以下是中国在这场战争中遵循的六项原则。 第一,出其不意。中国非常重视蒙蔽对手,通过对敌人造成政治和心理冲击,在战场上迅速取得胜利。这种侧重突然袭击的战术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当时中国的军事家孙子认为,“兵者,诡道也”,并提出“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正是遵循这一思路,中国发起和结束中印战争的时间都在印度意料之外。 第二,速战速决。中国将军认为,应以最快的速度、最强的力度打击敌人,中国在中印战争中表现出这一风格,目标是速决战。 第三,先发制人。北京不惜使用武力来达到政治目的,曾多次“教训”对手,使对手不敢在未来挑战中国的利益。中国总理周恩来曾表示,中印战争是要“给印度一个教训”。 第四,等待时机。要选择最佳时机,中印战争就是个典型例子:攻印恰逢古巴导弹危机。古巴导弹危机把世界带到核战争的边缘,从而分散了国际社会的注意力,减少了印度能获得的潜在支持。美国刚释放出与苏联和解的信号,中国就立即宣布单方面停火。 第五,寻找借口。五角大楼在2010年给国会的报告中说,“中国现代战争史提供了大量案例,表明中国领导人将军事上的先发制人称为战略防御”。该报告列举了一长串例子,其中包括1962年的中印战争,中国政府称之为“自卫反击战”。 第六,敢于冒险。敢于冒险一直是中国军事战略的重要特点。中国一向愿意进行军事赌博,而且每次冒险都能带来成功。过去的成功经验可能使中国在未来更有信心,且现在中国拥有二次核打击能力和空前强大的经济实力与常规军事力量,敢于冒险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中印战争时中国还很穷,面临内忧,又没有核武器。但那场战争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将军们的思维方式,从中可以看出为什么中国迅速增强的军事实力正在引发严重关切。

希腊神话习题

1、古希腊“悲剧之父”是() A、埃斯库罗斯 B、欧里庇德斯 C、荷马 D、索福克勒斯 答案【A 】 2、古希腊人对特洛伊战争的起因所做的神话性解释是() A、潘多拉的诅咒 B、不和的金苹果 C、诸神争当神王 D、诸神争当雅典城的保护 神 答案【B 】 3、【多选题】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传说故事主要有() A、赫刺克勒斯的十二大功 B、伊阿宋取金羊毛 C、珀尔修斯取美杜萨的头 D、忒修斯杀死米诺斯牛 E、“提坦之战” 答案【ABCD 】 4、下列对希腊神话特点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希腊神话中的神是高度人格化的,有着和人的形象和性格、喜怒哀乐等; B、希腊神话体现出浓郁的神话主义色彩; C、希腊神话的文化背景是乐观主义,充满了追求光明。 D、希腊神话既有浪漫夸张,又有现实描写,表现了古希腊人丰富的想象力和极大 的创造力。 答案【B 】 5、填空题。 (1)、欧洲古代文学包括和古罗马文学。 (2)、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是古希腊从氏族公社制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史称“”、又称“”。 答案(1)古希腊文学(2)英雄时代;荷马时代 6、填空题。 奥运会起源于一个古老的国家,这个国家位于今天的洲,首都是。这里出现了欧洲最早的海洋文明_ 。 答案古希腊;欧;雅典;爱琴海文明 7、下列哪位神是太阳神并且主管光明、青春、音乐神?(D) A.宙斯 B.雅典娜 C.阿尔忒弥斯 D.阿波罗 答案【 D 】

8、希腊神话中的智慧女神是? A. 阿芙洛狄忒 B.雅典娜 C. 赫拉 D.维纳斯 答案【 B 】 9、古希腊悲剧中,于无知中犯了杀父娶母罪行的英雄是() A、伊阿宋 B、俄狄浦斯 C、赫拉克勒斯 D、赫克托耳 答案【 B 】 10、根据下列内容要求,完成填空选项。 (1)是雷电神是天后 (2)是海洋神是农神 (3)是太阳神是战神 (4)是女战神是爱神 A、得墨忒耳 B、波塞东 C、雅典娜 D、赫尔墨斯 E、阿波罗 F、阿佛洛狄忒 G、宙斯 H、阿瑞斯 I、赫拉 答案(1)G ;I (2)B ;A (3)E ;H (4)C ;F

中印战争资料

1962中印战争,主帅是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长的林彪。张国华主要是前线攻击的指挥。对印反击战是建国以来对外的所有作战中最漂亮的一仗。 林彪在军事作战中是不可多得的天才。中印边境关系紧张以后,当中央决定准备作战时。时任国防部长的林彪主动请战,并在很短的时间就做好了战前准备(参战的部队大部分仍然是林彪的旧部─老四野的部队)。 作战初期,林彪以小部队出击,诱使印军以为我军失败,以胜利者的姿态长驱直入。包括中央都也误认为是我军失败,毛主席曾接连7封电报,骂林彪有辱国格、丧失军威,一再电令林彪就地组织反击,不许再后撤一步。而林彪回电称:将在外君有命有所不受。继而命令部队且战且退。直至印军三个集团军纵深我国境内达70余公里。 而这三个集团军中有在1840年随英军入侵北京、参加火烧圆明园的印军王牌部队,第一任军长正是尼赫鲁的心腹考尔将军,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北非、南欧、东南亚诸战场作过战,自吹嘘为“打遍欧、亚的劲旅”。声称要再次打进北京。 林彪在得知这支部队先行入境后,下死命令要不惜一切代价“把这支部队给我从地球上抹掉”。“以雪百年国耻”。战前动员也以八国联军在中国的种种罪行激励战士,使得我军将士对印军恨之入骨,总攻命令一下,我军犹如勐虎下山,势如破竹,风捲残云一样打的印军毫无还手能力。仅用了一个营的部队像当年在朝鲜战场上美军的银川登陆一样,将印军的三个集团军牢牢地封在了事先準备的口袋里。在不足三天的时间里就将这个王牌军连同其他入境的印军全部乾净的消灭了,无一倖免。 此一战,印军部队的斗志几乎丧失贻尽,我军长驱直入。印军四散溃逃。战后世界军事家称之谓:“小刀切黄油的战争”。 由于交战地点是在崇山峻岭之间,双方的后勤补给都很困难。作战部队的给养都不能保障。加之部队推进速度太快。接受俘虏根本就是不可能的问题。故我军几乎不接受俘虏;这也就是在国际上称此次战役为屠杀性战役的原因,也是我国不愿意提及此次作战的根本原因。 战后,林彪在回到中央时汇报说:此战:其一,三十年内印军不敢再挑衅。其二,我军无一人被俘。 林彪此战的战术,几乎是中、美在朝鲜场上战术的翻版。大扬了国威军威。逻辑很简单,与其让世界无休止地指责中国“侵略”,还不如让大家看看中国真动起手来是什么样子。因此,中国的目标是越过麦克马洪线,给印度人一个终身难忘的教训。解放军对印军摧枯拉朽似的打击使整个印度民族陷入了恐慌和心理崩溃。对印度的一战,彻底粉碎了印度作为所谓不结盟运动领袖在道德上凌驾于其他国家的迷梦,印度在国际上的地位一落千丈,美国等大国对印度的轻视不必多说,众多的第三世界国家也改变了对中国的态度,开始支持和拥护中国。

外国文学(一)复习资料:名词解释、简答和论述

外国文学(一)复习资料:名词解释、简答和论述 侯赛军 特洛伊战争的起因和实质。 特洛伊战争的起因是古希腊妇女海伦被抢。 在古代,以妇女为导火线而进行征讨的战争是常有的事。古代抢夺妇女是父权制社会掠夺财富的一种表现。妇女被物化,她被当做男人的财产和性奴隶。妇女被抢,侵占了被抢妇女丈夫的私有财产,私有财产是不可侵犯的。为此引发战争,是为了争夺和抢劫财富,包括妇女在内。为妇女而战只是一个借口。特洛伊战争海伦被抢的实质也应如此。 简述《俄狄浦斯王》中的命运观。 《俄狄浦斯王》展示的是人与命运的冲突。在索福克勒斯看来,俄狄浦斯为躲避杀父娶母的厄运四处奔走,力图自己来掌握自己的命运,这是值得肯定和歌颂的。然而,他的抗争却归于失败,命运使这样一个优秀人物成了罪人。因此,他对命运的正义性和合理性提出了怀疑。这种对与命运抗争的英雄的肯定和在客观上对命运合理性的怀疑,正是雅典奴隶主政治由盛及衰时期民主派意识的特点。面对尖锐的社会矛盾,雅典的自由民一方面相信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又对社会危机感到惶惑与无能为力,表现出强烈的悲愤情绪。 简述《神曲》的主题思想。 《神曲》写的是诗人神游地狱、炼狱、天堂三界的故事,但通篇充满了象征的寓意。黑暗的森林象征意大利的社会现实;豹、狼、狮象征当时阻碍社会前进的邪恶势力;森林迷路象征人类的迷惘;维吉尔象征理性;贝雅特丽齐象征信仰。但丁通过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人物表现了作品的主题思想:意大利和人类只有在理性的指引下,经过各种苦难的考验,去除各种罪恶,在道德上得到净化,再经过信仰的引导,才能走出迷惘,达到至善至美的崇高境界,从而得到永恒的幸福。 简析但丁《神曲》思想内容及艺术上的二重性 恩格斯认为意大利的但丁是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这个评述,既指出了但丁的二重性,也是理解《神曲》的二重性的关键。 《神曲》二重性首先表现在如何看待祖国的前途命运。一方面但丁认识到统一意大利是拯救祖国的唯一途径,谴责党派纷争。另一方面他所设想的统一方式却是空想的、错误的,把希望寄托在好皇帝和人们的道德完善上。 其次表现在对待宗教的二重态度上。一方面主张信仰上帝,为天主、圣徒、苦行僧唱颂歌,另一方面对现实中的教会罪恶做了全面的揭发与批判。 第三表现在对待现世人生的态度。一方面歌颂禁欲主义的伦理道德观念,另一方面又肯定现世人生,赞美人性,表现了人文主义的思想意识。

中越战争原因背景分析

1451340 王宇凡中越自卫反击战的背景分析对越自卫反击战是指于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爆发在中国和越南之间的战争。越南在苏联的支持下,对中国采取敌对行为。中国采取反制措施,在短时间内占领了越南北部20余个重要城市和县镇,一个月之内便宣布胜利,撤出了越南。越南在中方撤出之后,宣布越南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这场战争令中越两国关系进一步恶化直至最低点。 文章主要分析一下中越自卫反击战的背景因素。在国际大背景的推动下,以及中国和越南的各自战争和政治的目的和需求,最终导致了这场战争的爆发。 首先是国际因素。美国借中越战争来援助泰国和牵制苏联,弥补东南亚的真空状态。而苏联为打击中国,支持越南的扩张。除了这两个超级军事大国之间的争斗,西方国家投资第三世界和地区,来拉拢第三世界国家,再加上东南亚局势本身就不稳定,从而使矛盾越来越激烈。 而越南因素是越战结束后,越南自认战胜美国,认为自己是除美苏外的第三大军事强国,狭隘的民族野心暴涨,况且它在美苏两国中选择了强大的苏联为依靠,妄想建立地区霸权。越南推测中国刚结束动乱,无力与它一战,并配合苏联围堵中国发展空间。越南利用其北部地形,人员基础、军事装备、部队实战经验,越方占优,想用战争

来获取更多的领土。所以归结起来是苏联的阴谋和越南的野心。 最后来具体看看中国的考虑: 首先是国内因素-重聚人气,提高民族凝聚力。文革刚结束,政治斗争的影响还在,民族士气低落,各阶层矛盾重重。对越自卫反击战可以提高、恢复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缓解、转移国内矛盾,凝聚人心、提高我国军队及民族士气。因为邓小平刚上台不久,需要在中国共产党中树立威信及核心位置,并强调“党指挥枪”,重新握稳枪杆子,加强对军队的控制及领导。文革期间,部队管理混乱,军心有待重整,同时通过此战摸一摸我国军队战斗力如何。 接着是国际地缘政治因素-争取更大的国际战略空间。中苏交恶,而此时越南倚靠苏联甚至受苏联支使公然在我边境及周边国家滋事,因此打击越南就是对苏联霸权的回应,削弱甚至打破苏联在社会主义阵营中的霸权地位,树立中国在社会主义阵营中的强势位置。而之前邓小平访美也是借我国与美关系攀升之势,先向美国打招呼,以取得美国认同,另一方面向苏联施压:中国打击越南苏联最好不要插手,在这一点上中美是取得一致的。结合朝鲜战争,树立了我国在世界上的军事强国地位,确立了中国在东北亚的绝对强势地位,打出了到现在为止都能看得到的战略空间,威震世界。中苏珍宝岛之战,表明了中国宁愿冒受核打击之风险也不畏强权争取国家核心利益的决心,威震苏联。中印之战,树立了中国在第三世界中的老大地位,并通过打压印度,威震南亚。再通过打击越南、帮助柬埔寨等国以威震东南亚,从而完善中国的周边环境并确立中国在亚洲应有的作用。

中国为什么要送白龙尾岛给越南

中国为什么要送白龙尾岛给越南? 62年中印战争我们打赢了还要退回来,把9万平方公里领土拱手让人,我就已经想不通了。但考虑到后勤上的困难和阿三的国力,勉强还能理解(但绝不是认同)。可是我们为什么又要把白龙尾岛让给越南呢? 白龙尾岛孤悬于北部湾中心,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可以说中越两国谁得到了白龙尾岛,谁就能获得北部湾的大部分海洋权益。该岛在历史上一直由中国实际控制,清代中法战争后被法国殖民者占领。1952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夺回该岛。1957年我国为支援越南抗击美法,给河内增加防空袭的空间,由周总理出面,把这个岛无私借给越南。中越交恶后,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改革开放后中国海权意识的普及和加强,中国对于赠送行为有意反悔,于是成了又一个领土争端。 2000年12月25日,中越两国政府签订了《北部湾划界协定》和《北部湾渔业合作协定》,白龙尾岛被永久割让给越南。北部湾划界后,仅广东一省就减少了传统作业渔场3.2万平方公里,占传统作业渔场的50%;导致北部湾中心线以东的渔业资源争夺进一步加剧,近海资源状况堪忧。广东省常年在北部湾中心线以西生产的6000艘渔船,也被迫退出,回到中心线以东作业。广东省有66万渔业人口受影响,其中湛江市63万渔业人口的生产、生活受严重冲击,10万渔民被迫转产转业。 2003年09月25日下午,两艘广西渔船「桂北渔82018号」和「桂北渔63055号」渔船在北部湾传统作业渔场遭到越南炮舰枪击,其根本原因就是根据新的划界协定,发生枪击的地点已经被划归了越南。 广东、广西两省渔民的遭遇让全体中国人民痛心,失去白龙尾岛及其周边海域的经济权益更让所有的爱国者无法接受。目前中国无论在陆军、空军、海军还是综合国力上,对越南都处于压倒性优势,特别在双方对南沙的大部分岛屿还存在领土争端的情况下,中国政府为什么要割让这个地理位置如此重要的小岛?白龙尾岛我们总不存在后勤问题吧?那些认为放弃藏南领土是迫于无奈、是政府"从战略角度考虑的结果"的战略家们,你们能给一个合理的解释吗?

中印战争

《陆海疆域冲突与战争》作业 学院:刑事司法学院 班级:边管0701 姓名:马广良 学号:0705030109 中印战争 中印边境战争是1962年6月至10月至11月间发生在中国和印度的藏南边境的战争。在中国被普遍称为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 一、战争背景 中印边界全长约1700公里,习惯上分为东、中、西三段:东段长约650公里,从中国、印度、缅甸三国交界处至中国、印度、不丹三国交界之处的底宛格里;中段,长约400公里,从西藏普兰县的中国、印度、尼泊尔三国交界处至札达县的6795高地;西段长约650公里,从札达县的6795高地至新疆的喀喇昆仑山口。整个边界从来没有正式划定过,但根据双方历史行政管辖所及,形成了一条传统习惯边界线,东段是沿喜马拉雅山脉南麓,中段是沿喜马拉雅山脉,西段是沿喀喇昆仑山脉。中印边境战争的爆发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和复杂的背景。 二、英国种下中印边界纠纷的祸根 西藏、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与印度在历史上有着长期的交往和传统友谊,过去中印两国的地图均按照传统习惯线标划边界,两国人民亦遵守这条传统习惯线。只是在英国统治了印度以后,英属印度当局以印度为基地,把侵 略扩张的矛头指向中国的西南和西北边疆地区,这才逐步使中印 边界发生了分歧。英印政府利用中印边界从未正式划定的状况, 对中国西藏和新疆进行侵略扩张活动,从而埋下了争执的种子。 三、战争爆发 印度政府策动和支持的西藏农奴主叛乱遭到失败,对中国西 藏执行扩张主义的幻梦破灭后,尼赫鲁公然抛弃中印友好的旗帜, 把中国政府谋求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努力和克制忍让视为软弱可 欺,进而得寸进尺,对中国步步进逼。尼赫鲁扩张主义的逻辑是: “我已经侵占的地方是我的,我想要侵占的地方也是我的。昨天 我可以侵占你一寸,今天我就可以侵占你一尺。”对尼赫鲁来说, 中国要还不撤出他要侵占的土地,他就施行前进政策”,直到采用战争手段。这样,从1961年开始,尤其是从1962年4月起,印军在中印边界西段中国境内先后设立了43个军事据点。印度政府侵占我国领土后部署对华战争的规模和程度,都超过了过去的英帝国主义。当时印度立场:在东段已将中国军队“赶回两英里”,在西段全线向前推进,欢呼并祝贺尼赫鲁取得了“拿破仑式的大胆的规划所取得的独一无二的胜利。”见1962年7月7日印度《闪电》报。在此情况下,尼赫鲁得意忘形,一再悍然拒绝中国政府多次提出的和平谈判解决边界问题的建议,决心铤而走险,诉诸武力。 四、战争双方部署 自卫反击作战在中印边境东段和西段地区进行。印军部署的兵力有1个军部、1个师部、4个旅部、21个步兵营,总计约22000人。印度陆军原是英国殖民地军队,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北非、南欧、东南亚诸战场作过战,自吹嘘为“打遍欧、亚的劲旅”。与我作战的印度第四师号称“王牌部队”,是“印军编制、装备、训练的试点部队”。第一一四旅长期驻防克什米尔、受过山地战训练。这些部队在印度陆军中具有代表性。其作战部署是:

特洛伊战争&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

特洛伊战争 特洛伊战争是以争夺世上最漂亮的女人海伦(Helen)为起因,道出以阿伽门农(Agamemnon)及阿喀琉斯(Achilles)为首的希腊军进攻以帕里斯及赫克托尔为首的特洛伊城的十年攻城战。 希腊神话中时常提到特洛伊战争[1],整个故事是以荷马史诗《伊利亚特》(Iliad)为中心,加上索福克勒斯(Sophocles)的悲剧《埃阿斯》(Ajax)、《菲洛克忒忒斯》(Philoctetes),欧律庇德斯(Euripides)的悲剧《伊菲格涅娅在奥利斯》(Iphigenia at Aulis)、《安特罗玛克》(Andromache)、《赫库芭》(Hecuba),维吉尔(Virgil)的史诗《伊尼德》(Aeneid)、奥维德(Ovid)的长诗《古代名媛》(Heroides)等多部著作而成,故事详细地描述了特洛伊战争的情况。 战争起因:公元前1193年,特洛伊国王普里阿摩斯和他俊美的二儿子王子帕里斯在希腊斯巴达王麦尼劳斯的宫中受到了盛情的款待。但是,帕里斯却和麦尼劳斯美貌的妻子海伦一见钟情并将她带出宫去,恼怒的麦尼劳斯和他的兄弟迈西尼国王阿伽门农兴兵讨伐特洛伊。希腊联军的将领阿喀琉斯和普利阿摩斯的大儿子、特洛伊年轻的王位继承人赫克托尔逐渐成为在战争中成为双方各自的英雄。由于特洛伊城池牢固易守难攻,希腊军队和特洛伊勇士们对峙长达10 年之久,最后英雄奥德修斯献上妙计,让希腊士兵全部登上战船,制造撤兵的假相,并故意在城前留下一具巨大的木马。特洛伊人高兴地把木马当作战利品抬进城去。当晚,正当特洛伊人沉湎于美酒和歌舞的时候,藏在木马腹内的20名希腊士兵杀出,打开城门,里应外合,特洛伊立刻被攻陷,杀掠和大火将整个城市毁灭。老国王和大多数男人被杀死,妇女和儿童被出卖为奴,海伦又被带回希腊,持续10年之久的战争终于结束。

印度人如何看1962年的中印自卫反击战

印度人如何看1962年的中印自卫反击战 印度尼赫鲁大学的狄博杰教授来自中印边境附近的喜马偕尔邦。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他的家乡流传过关于中印战争的歌,他只记得一句歌词———“让我们拿起枪,打向中国”,但他唱起来却有印度民歌特有的婉转,不知道歌词的还觉得挺好听。也许,这种感觉恰恰反映了印度人对1962年那场中印边境战争复杂的、谜一样的态度。 1962,在媒体上热,在书店中冷 在印度媒体上,只要提到中印边境问题,或者中印军事抗衡,通常会提到1962年那场战争。如7月12日的《印度时报》发表题为“印度担心中巴在被占克什米尔联手”的文章,文章称:“印度非常担心中国与巴基斯坦在被两国联合占领的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区结成战略联盟,一旦结盟的话,那么就有军事实质意义。在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中,中国军队侵占了3.8万平方公里的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区。”印度报业托拉斯7月15日的一篇文章题为“印度称:中巴‘边境协议’是非法的”,文章称,提及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立即就想到中国与巴基斯坦签署的所谓“边境协议”。印度外务秘书普雷尼特?卡奥尔说:“印度政府的立场是,所谓的中国与巴基斯坦的‘边境协议’是非法和无效的,在边境问题的谈判中,我们反复向中国方面重申这点。”还有的印度媒体一提到1962年的中印边境战争,立即就想到“中国军事威胁”。如《印度快报》7月15日以“印度应该做好应对中国的准备”为题报道说,印度脑子里应该装着250万解放军正在迅速现代化的念头。说到1962年战争,就要好好想想现在北京拥有的大量武器库,比如说洲际导弹,75艘大型战舰和62艘潜艇,其中10艘是核潜艇…… 与印度媒体经常“温故而知新”不同的是,印度关于1962年中印战争的书很“稀少”。《环球时报》记者去了首都新德里市中心的三家书店。发现只有一家卖法律和相关书籍较多的书店有两本关于中印战争的书,其中一本是英国人尼维尔的《印度的对华战争》,另一本是《中国、西藏、印度———1962年战争和战略军队的未来》,书皮上还印了作者手写的中文名字“国多马”。翻看一下这本书的前言,得知这是一位军官受军队委托研究这场战争后写成的,作者试图不从“对与错”的角度去看这场战争,而是理解双方的立场,如他试图从在印度的中国人群体了解中国对战争的看法。作者个人认为这是一场可以避免的战争。另一家书店只有一本中印文化关系的书。第三家最大的书店在国际关系和国防部分摆出来的几本关于中国的书,都是如何在中国做生意的。本报记者问店主是否有1962年战争的书,他皱了皱眉,看了记者一眼,摇了摇头。 对于印度是否有纪念那场战争的轰动性的影视作品,几个印度朋友都对记者说没印象。《环球时报》记者则在新德里一家最大的音像市场找到了一部名为《真相》的电影。据说只有这部电影能算得上与中印战争有关的经典影片。影片描述的是中印战争拉达克地区的战事。印度人在片中特别强调,中国人在战争前天天用大喇叭喊“印地秦尼巴依巴依(中印两国是兄弟)”,给印度人上够了迷魂汤,然后突然袭击,才在战争中占了便宜。此外,片子数次借士兵之口宣称“一个印度士兵就消灭了20个以上的中国士兵”,看了感觉有些滑稽。对于战争的失败,电影中给出的原因是:上层出于政治考虑,要求部队不要恋战、撤出战斗。 教科书中很少提到中印战争 《环球时报》记者曾听中国留学生说起,与同宿舍的印度同学讨论1962年战争和边界问题时分歧明显。于是记者找德里大学的中国留学生,请他们问问身边同学对这场战争的看法。一个名叫布诺的印度学生听到问题后反问:“除了1962年,为什么中印之间数千年都没有发生过战争?”他认为这场战争是双方对形势估计错误,现在印度需要向中国学习的东西很多。一名正在备考MBA的男生库马尔说:“我对这个了解不多,我听说中国占了印度大片土地导致了这场战争。”而一名爷爷参加过1962年战争的高二女孩安卡尔说,她知道这场战争印度输了,中国因为装备好赢了,但也希望两国未来关系改善。记者想请她爷爷谈谈对这场战争的看法,但女孩此后就再也没有联系过记者。 在《环球时报》记者问过的10名学生中有5人表示不知情,也有一位刚大学毕业的女生说印度赢了战争。另外知道的5个人中,有2到3人认为这场战争涉及麦克马洪线,也与达赖喇嘛有关,而这些认识都来自于中学课本。一名刚刚考取了一所私立大学的女孩告诉记者,历史书中没有提到过中印战争,但她上的政府学校高三的《政治》课本中专门有一章关于印度与其他国家关系的,对此有所提及。 在新德里,本报记者也问过一名出租车司机,对方说:“那场战争已经过去很久了,不要提了,我想说现在,中国印度是两个大国,我们之间有很坚实的友好关系。”记者也问了一位30多岁的瑜伽老师,他说:“那是历史,过去很久了,我们要面向未来”。他认为反倒是毒牛奶事件和中国玩具质量问题对中国形象影响更大,因为这涉及人们关心的健康问题。 精英们的战争记忆各不相同 在印度,人们对历史的记忆往往受到精英阶层的主导。1962年中印战争爆发时,时年36岁的印度人民院议员瓦杰帕伊带头前往中国驻印度大使馆呼喊反华口号,要求尼赫鲁政府增兵把中国人“赶回去”。2004年8月,昔日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已步入耄耋之年,当时,78岁的瓦杰帕伊在卸任总理3个月后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将原本挂在印度精英嘴边的那场“中印边境战争”称为“中印边境纠纷”。这一细微的差别清楚地折射出印度精英阶层对华态度的转变。 此外,印度的一名陆军上校是《环球时报》记者的老朋友。他主张中印两军加强交流,但对那场战争仍记忆犹新。他的个人看法是,此役的爆发的确是印度理亏在先,毕竟当时印度军队都已经冲昏了头脑,居然把前进哨所建在了“麦克马洪线”以北,中国军队发动反击当然占理。但他也认为,“我们是在不停地、主动地挑衅中国,但动作都不大,可你们最后却给了印度狠命全力地一击,把我们打蒙了”,“西藏海拔那么高,运输条件那么差,你们却能调动这么强的力量,说明你们早在很久以前就暗中准备给我们一个教训了,这点让许多印度人想不通!” 为了进一步探究印度精英的态度,《环球时报》记者致电印度最大的私人通讯社亚洲新闻社一位副总编辑斯瓦米先生,他本人在1962年前出生。记者问他是否觉得1962年战争仍然重要,他回答“这是肯定的,虽然印度和中国之间此后没有战争,边境地区也维持和平,两国关系极大地改善,但是两国边界尚未划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荷马史诗:即《伊里亚特》和《奥德赛》是欧洲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相传是公元前9至前8世纪由一个名叫荷马的盲诗人根据小亚细亚口头流传的史诗短歌综合编成的,因而被称为荷马史诗。史诗形成时间很长,诗中包括了不同时代的成分,在行吟诗人被迎入宫后,又有符合贵族利益的倾向。公元前6世纪,两部史诗正式形成文字,到公元前3至2世纪,又由亚历山大城学者编订,每部分各为24卷。 金苹果:即特洛伊战争的起因。相传阿喀琉斯的父母在举行婚礼时,没有邀请不和女神厄里斯,她来到席间扔下一个“不和的金苹果”,上面写着“赠给最美的女子”。赫拉、雅典娜和阿弗洛狄忒三位女神都想得到这个苹果,相持不下。宙斯要她们找特洛伊王子帕里斯评判。三位女神各自贿赂帕里斯,赫拉许他成为最伟大的君主,雅典娜许他成为最勇敢的战士,阿弗洛狄忒许他最美丽的女子。帕里斯判定阿弗洛狄忒是最美的。之后便引发了特洛伊战争。 木马计:特洛伊战争久战不决,后来,奥德修斯设计把一只内藏兵将的木马遗弃在城外,假装撤退。木马被特洛伊人拖进城中。入夜,希腊人里应外合,终于攻特洛伊。战后希腊人各自携带财宝奴隶还乡。 教会文学:是中世纪初期封建文学的代表,是为适应封建统治者和基督教教会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其主要内容是宣传宗教教义,宣扬神权思想,艺术上多流于公式化、概念化缺乏真实性,成就不大。但由于教会的神权统治垄断了中古文化教育故而一切文化艺术都染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 骑士文学:是世俗的封建主义文学,它是封建骑士制度的产物。它虽然宣扬封建道德,但其中所表现的锄强扶弱、保护妇女、尊敬老人的思想有一定的人民性。而肯定世俗爱情,更有客观上反对教会禁欲主义的积极意义。 城市文学:又称市民文学是12世纪以后随着城市的兴起而产生的一种反映城市内部复杂的矛盾斗争、表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愿望的世俗文学。 城市文化:是与基督教文化对立的世俗文化,城市文学是随城市的出现而形成,为满足市民阶层的精神需要应运而生的。

特洛伊战争观后感讲解学习

特洛伊战争观后感

特洛伊战争,是一场以争夺世上最漂亮的女人海伦为开始,以木马计为结尾的十年攻城战。战争的双方分别是以阿伽门农及阿克琉斯为代表的希腊军和以帕里斯及赫克托尔为代表的特洛伊城。同时,在希腊神话中,这也是一场神的战争。这是一场异常绚烂的战争,其中值得人们深思熟虑的地方实在是数不胜数,因此造就了如荷马史诗这般恢弘的经典之作。在此,我想就这场战争谈几点个人看法。 首先是对这场战争所谓的导火索,海伦和帕里斯。据说他们两人是真心相爱的,因此这场战争也被称为为爱发动的战争。我并不想对他们两的爱情做出任何评价,因为相较于这之后发生的种种,他们的爱情只能说太微不足道了。电影里,帕里斯跟他的哥哥说,他要为爱而战。赫克托尔反问他:“告诉我,你杀过人吗?你看过战死的人吗?我杀过人,听过也看过他们死前的哀嚎。一点也不光荣,一点也不伟大。你说你要为爱而死,你却不懂死亡,更不懂爱情。。。。。。”个人觉得这段话完美的揭示了海伦和帕里斯的狭隘与无知。他们以爱为名,却带给了无数人血与泪。他们觉得自己是“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实际上却是因着自己的欲望给别人带来了他们本不应承受的灾难。尤其是帕里斯,他自私,懦弱,甚至连决斗中的勇气都不够。因着他,父兄受难,国家受难,在他身上,丝毫看不到一个王子该有的担当。虽然说,帕里斯和海伦的私奔并不是这场战争真正的起因,然而身为导火索,他们两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相较于他们两自私的爱情,另两段爱情更加真挚美好。其一是安德洛玛克和赫克托尔这一队恩爱的夫妻,他们间感情深远。而且他们之间除了爱情,还参杂着信任,恩惠,每次赫克托走上战场前,都会望一眼安德洛玛克,而后者也很清楚,丈夫的每次出征都可能有去无回,虽然很担心,很

1962中印战争主帅

1962中印战争主帅 1962中印战争,主帅是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长的林彪。张国华主要是前线攻击的指挥。 对印反击战是建国以来对外的所有作战中最漂亮的一仗。 林彪在军事作战中是不可多得的天才。中印边境关系紧张以后,当中央决定准备作战时。 时任国防部长的林彪主动请战,并在很短的时间就做好了战前准备(参战的部队大部分仍然是林彪的旧部─原第四野战军的部队)。 作战初期,林彪以小部队出击,诱使印军以为我军失败,以胜利者的姿态长驱直入。包括中央都也误认为是我军失败,毛泽东曾接连7封电报,骂林彪有辱国格、丧失军威,一再电令林彪就地组织反击,不许再后撤一步。 而林彪回电称: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继而命令部队且战且退。直至印军三个集团军纵深我国境内达70余公里。 而这三个集团军中有在1840年随英军入侵北京、参加火烧圆明园的印军王牌部队,第一任军长正是尼赫鲁的心腹考尔将军,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北非、南欧、东南亚诸战场作过战,自吹嘘为“打遍欧、亚的劲旅”。声称要再次打进北京。 林彪在得知这支部队先行入境后,下死命令要不惜一切代价“把这支部队给我从地球上抹掉”。“以雪百年国耻”。 战前动员也以八国联军在中国的种种罪行激励战士,使得我军将士对印军恨之入骨,总攻命令一下,我军犹如猛虎下山,势如破竹,风捲残云一样打的印军毫无还手能力。 仅用了一个营的部队就把印军的三个集团军牢牢地封在了事先準备的口袋里。 在不足三天的时间里就将这个王牌军连同其他入境的印军全部干净的消灭了,无一幸免。

此一战,印军部队的斗志几乎丧失贻尽,我军长驱直入。印军四散溃逃。战后世界军事家称之谓:“小刀切黄油的战争”。 由于交战地点是在崇山峻岭之间,双方的后勤补给都很困难。作战部队的给养都不能保障。加之部队推进速度太快。接受俘虏根本就是不可能的问题。故我军几乎不接受俘虏;这也就是在国际上称此战役为屠杀性战役的原因,也是我国不愿意提及此次作战的根本原因。 战后,林彪在回到中央时汇报说:此战: 其一,三十年内印军不敢再挑衅。 其二,我军无一人被俘。 林彪此战的战术,几乎是中、美在朝鲜场上战术的翻版。大扬了国威军威。逻辑很简单,与其让世界无休止地指责中国“侵略”,还不如让大家看看中国真动起手来是什么样子。 因此,中国的目标是越过麦克马洪线,给印度人一个终身难忘的教训。 解放军对印军摧枯拉朽似的打击使整个印度民族陷入了恐慌和心理崩溃。对印度的一战,彻底粉碎了印度作为所谓不结盟运动领袖在道德上凌驾于其他国家的迷梦,印度在国际上的地位一落千丈,美国等大国对印度的轻视不必多说,众多的第三世界国家也改变了对中国的态度,开始支持和拥护中国。 中国再次向世界人民传递了一个强烈的信息,那就是新中国,即使在困难的时期,也是不好惹的,惹了是不好办的!

形势与政策论文 新时期我看中印关系

新时期我看中印关系 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摘要 本文主要叙述了中国与印度边境问题所采取的措施,中国的做法与印度的做法,主要谈了两国的军事准备。另外还简要的叙述了两国的交往与相关的经济合作,最后对两国的发展作出了一些个人性的评价,观点。两国可以在不危及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开启充分的合作交流为主导的和平与繁荣的新时代。 关键字 新兴大国中国印度中印关系隔阂合作 内容 前述 作为两大文明古国,中印交往历史绵长,内容丰富,大量史料证明了中印交往的历史渊源。 印度是文明古国,是我国南部最大的邻邦,中印两国友好交往远源流长,印度历史文化对我国影响也极为深厚。中印关系的发展过程有三次高潮。第一次高潮出现在古代,即中印两个文明古国大规模的历史性交流(唐宋时期以佛教为主要载体)。第二次高潮出现在近代,即两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斗争中结下的深厚友谊。第三次高潮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即两国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促成万隆会议的成功。 中印对边境问题所采取的措施 1914年3月,在印度的西姆拉,英国政府代表麦克马洪提出了一条英方勘定的分界线,那条分界线与此前国际上习惯认定并在各种官方(包括英国)出版物和地图上一直沿用的分界线不同,大大向西藏纵深推进,把原本在西藏境内资源最丰富的九万多平方公里划进了大英帝国的印度殖民地。 1962年的中印战争,中国在军事上取得了绝对优势和胜利。其击溃印军、向前推进速度之快,有时连中国军队的指挥系统都无法控制。 据印度国会披露的官方数字,印军死伤6765人;中国方面宣布俘虏包括一名印军准将和16名军官在内927人。 1962年11月21日,在开战一个月后,中国单方面宣布停火,立刻撤军,并宣布为了表现诚意,不仅退回到战争开始以前的实际控制线──即“麦克马洪线”,还从“麦克马洪线”继续后撤20公里,与印军脱离接触。 1987年,印度议会通过法令,正式在“麦克马洪线”以南中印争议地区建立“阿鲁纳恰尔邦”,使占领合法化。 62年失败的耻辱使其卧薪尝胆,九年后的印巴战争,印军表现就已经相当出色。今天就更不可同日而语。据国外军事专家评价,印度兵目前是全世界最优秀、吃苦性最强、装备最完善的山地部队,能够成功地抵抗中国的任何进攻。 我国对印度的战略部署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国内战场建设和军事部署,一个是对印度邻国的拉拢与支援。 在中印边境东西两段,我军部署了13个边防团,另有52山地步兵旅负责藏南地区山地丛林进攻作战,53山地步兵旅负责西段边境高原地区进攻作战,第13集团军第149师(东段)和第21集团军第61师(西段)随时入藏提供支援。我军对印作战准备相当充分,整个西藏地区的军事部署攻防兼备,一旦开战立刻就能把战火烧到印度境内。 除了军事准备的内功,我国在外交上也突出加强了对印度周边国家的支持和援助,如巴基斯坦、孟加拉、缅甸、斯里兰卡等国都接受过我国的军事援助。

对越自卫反击战为何再也不提了

对越自卫反击战为何再也不提了?这就是战争爆发的原因 1979年发动了对越自卫反击战,这场战争时间上离我们最近但被遗忘似乎更快。朝鲜战争偶尔还有一些纪录片回忆录之类。但对越自卫反击战除了在战争期间及后来十年的边境冲突期间进行过宣传,九十年代中越边境冲突完全停止后就再没有任何宣传了。 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年代背景是越南刚刚赶走美国完成了统一全国的战争,而中国粉碎四人帮一个新的时代刚刚开始。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原因按照官方的说法是因为越南排华反华在中越边境制造事端挑衅中国,中国忍无可忍所以发动了教训越南的自卫反击战。其实这些不过是表面现象,或者说是发动战争的借口。越南刚刚结束战争不进行休养生息就主动挑衅中国这不合情理,当然有有更深层的原因。 越战期间越南背后是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老二中苏两个大国在同时支持它,那时候中苏两国已经决裂,越南被夹在了中间,为了同时得到中苏两国的援助,所以越南努力在两国之间保持平衡。1969年中苏珍宝岛冲突后,中苏两国的紧张关系发展到了极点,双方在边境陈兵百万,苏联准备对中国进行核打击,而中国开始了三线建设,到处挖洞进行战略转移。迫于苏联的强大压力,中国的外交政策不得不开始转向与美国的关系缓和,而美国出于对苏的战略需求,也需要中国对苏联的牵制,双方一拍即合,这也促成了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当时越南与美国还在打仗,中国的这一举动让越南非常不快,这无疑为后来越南倒向苏联埋下了伏笔,这里顺便说一下阿尔巴尼亚也是对中国与美国开始改善关系极为不满,以致1974年MAO提出三个世界的理论时遭到了霍查的坚决批评与反对,这也是后来阿尔巴尼亚与中国决裂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还有经济上中国实在无法满足阿尔巴尼亚的狮子大开口了。 1975年由于美国支持的南越政府不给力及美国内反战情绪的高涨,美国不得不与越共签署协议撤除越南。随后越共彻底打败了南越统一了全国。越南统一后中国由于国内经济已到了极为严峻的状况,因此减少了对越南的援助,并提出希望越南能够自力更生。这对于习惯了靠中苏两国援助过活的越南来说极为不适应,也引起了越南的不满,这一点上与阿尔巴尼亚完全一样! 而苏联并没有减少对越南的援助,反而加大了力度,另外为了牵制中国,苏联也加大了与越南的更近一步的军事合作,租借了越南的金兰湾,越南的天平开始明显倾向苏联。越南

马岛战争对中国的启示

英阿马岛战争对中国的启示 高技术局部战争分析课上,老师着重讲了英阿马岛战争,给我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结合老师上课的分析,以及自己对中国军事力量的了解,我想谈谈英阿马岛战争值得中国借鉴的地方。 英阿马岛战争是英国和阿根廷为了争夺马尔维纳斯群岛开展的战役,是二战之后最激烈的海陆空联合作战之一,是典型的高技术局部战争,是各国重点关注和研究的现代战争之一。中国现在军事力量日益强大,但是还是有许多不足之处,以及许多需要发展的方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别论述。 中国缺乏海陆空集体作战的现代战争的经验,尤其是在海上和空中。1962年的中印之战和1979年的中越之战,但这两次纯粹是陆战,没有涉及空战和海战。抗日战争以及内战时期,也是基本为陆战。中国陆军实力已经很强大了,但是中国海军实力现在并不是很强大,没有形成航母作战群,杀手锏也不够多。第二,马岛战争与假想中的台海冲突有很强的战略相似性。和台湾一样,马岛是一组岛屿,离大陆海岸线不远,而且冲突发生后,都可能面临一个军事强国的介入。所以说英阿马岛战争为假想中的台海战争提供了一个模板。 中国急需发展先进的军事战争武器,尽快与国际接轨。例如巡航导弹可破强敌。在研究马岛的空战时,有一个战例对我印象特别深。阿根廷的超级军旗式攻击机利用飞鱼反舰巡航导弹,击沉了英军的谢菲尔德号驱逐舰、大西洋运送者号商船,获得了惊人的成功。谢菲尔德号被击沉,是海战史上首次使用反舰巡航导弹对舰艇发动突袭的战例,改变了海战的手段。所以说先进的军事武器能够对未来的战争起到关键性作用。阿根廷空军本来可以彻底摧毁英国的航空母舰,但是他们的飞鱼式反舰巡航导弹数量不足,这也反映了阿根廷准备不充分,对中国来说,打每场战役都要有充分准备,要高度重视,并且秘密武器要用在该用的地方,俗话说好钢用在刀刃上。阿根廷反舰巡航导弹的成功运用,对世界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美国海军认真研究阿根廷的作战经验,随后在近战武器系统方面的研制支出大幅度增长,开发新型巡航导弹、电子干扰系统。中国也应该加紧研究先进军事战争武器的脚步。 中国要尽快形成航母作战群,军事家要学会充分利用航母。在英阿马岛战争

一九六二·对印自卫反击战

一九六二 1962年,在中印边界爆发了一场震惊世界的战争——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俗称对印自卫反击战)。 对于这场战争,甚至于法国、以色列等国都高声赞叹“内行人的战争!”“潇洒至极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队以阵亡722人、负伤697人、被俘0人的代价,击毙印军4383人、击伤1047人、俘虏准将以下3968人并缴获大量装备;但对于国人来说,这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因为在中国军队成功击溃侵略印军,直逼传统习惯边界线后,却主动无条件撤回至战前实际控制线(麦克马洪线)我方20公里以内地区,放弃了我们所声称的9.2万平方公里土地。 对于为什么撤军?又为什么撤回至麦克马洪线我方20公里以内地区?中国政府从未给出过明确的解释,唯一的答复就是周总理所说的“显示正义”(详见《关于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十个问题》第六个问题);而民间也是众说纷纭。而在我看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点,国际形势的严峻。当时我国正处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封锁围困当中,同时又与苏联关系破裂,可以说是处在前所未有的孤立之中。而我们面对的印度则是得到了美苏两国以及其所领导的两大集团的极大支持,绝不完全统计,截止停战前,印度军队已经接受了来自苏联的13个陆军师和2个空军师的全套制式装备,以及来自北约的18个步兵旅的全套美式装备,并且仍有装备和物资在源源不断的运往印度。此外,当时美军航母已经开赴孟加拉湾企图干预,而苏联也是重兵压境。因此如果继续作战,中国将陷入史无前例的困境之中,而通过主动后撤,不仅使印度失去了继续战争的借口,而且也让美苏集团无话可说,避免了陷入被动的局面。 第二点,国内局势的困难。当年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一系列的政策性失误,致使中国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业、轻工业生产大度下降,市场供应紧张,财政赤字激增;再加上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中国出现了大面积饥荒,粮食极度缺乏,人口非正常死亡十分严重。与此同时,台湾蒋介石集团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不断加紧对大陆东南沿海的袭扰,酝酿着大举反攻和东山再起的图谋,造成了中国大陆前所未有的紧张。此外,中国当时正在全力以赴研制核武器,而美苏都威胁要对中国“采取行动”,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主动后撤不仅确保了将所有资源用于核武器的研制,加快了核武器的研制进程,而且可以减少美苏两大集团的敌视,有助于核计划在较小的风险下顺利完成。 第三点,后勤补给的艰难。当时的中国军队虽然早已经不需要依靠老百姓的独轮车来运送给养了,但由于作战环境的特殊,大部分地区都是没有通公路的山区,于是后勤补给又得需要人力来完成了,而当地严峻的地理环境使得依靠人力完成补给变得十分困难;并且作战的主要物资都必须从数千公里外的中国内地运来,路途的遥远和时间的漫长可想而知。而相反的,印度则可以依托平原优势,轻松的通过汽车、火车来运输物资,满足作战需要。此外,即将到来的西藏的冬季,和由此带来的封山、封路问题,将会使得补给问题更加艰难。 最后,就是继续作战的风险性。当时我方的参战部队主要是3万人的边防部队,虽然已经成功击溃入侵的印军,但那只是印度军队的很少一部分,如果继续进军,那中国军队在平坦的印度大平原上遇到的将会是人数在中国参战部队总人

1962中印战争

这个事件网上有很多详细过程,评价褒贬不一,也比较容易找到,所以就不再累述。 中印边境战争 鉴于在.的 400|||西藏山南地区,与印度争议边界中印边境战争是1962年6月或10月至11月间发生在中国和印度的藏南边境的战争。在中国被普遍称为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印度则称为瓦弄之战()。古巴导弹危机和此次战争几乎同一时间爆发。 冲突起因 中国与印度的边界约2000公里,分西、中、东叁段。到1951年前后,印军向北扩张取得麦克马洪线以南约9万平方公里领土。此外,在中段和西段,印度亦占得部分印中两国争议领土。1959年,印军越过双方实际控制线建立了43个据点。中国政府提出谈判解决边境问题,未得印度方面的接受。 中国观点 中国政府认为,“麦克马洪线”是英国人自己定的,任何时候的中国政府都没承认过,是西方肢解中国的一部分。就像英国在巴基斯坦和印度之间的所作所为一样。由于中方认為麦克马洪线是英国殖民政府强加於西藏南部的分界线,故拒绝承认“麦克马洪线”。并且直到1951年之前,印度政府也未公开承认麦克马洪线。因此,中国表示上述争议领土应该属於中国。印度观点 1947年印度独立后,印度认为他们有权利继承原来的英属印度领土。因此,他们认为上述藏南地区属于印度。 国际观点 美国、英国、苏联均支持印度,并向印度提供武器、物资援助。 关于战争的争议 印度方面认为战争由中方首先挑起,时间是10月,而中国方面则认为战争由印度挑起,时间是6月。 战争过程 1962年6月起,中方称印军向中国边防军开枪攻击,死伤中国军人数十人。10月20日印方称中国军队攻击印度,战争开始。1962年10月20日至28日是战争的第一阶段。在东段,中国西藏的边防军暂时攻占了藏南和达旺地区;在西段,中国新疆边防军驱除了37处据点的印军。10月24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提出停止冲突、重开谈判、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叁项建议。印度表示无法接受,宣布印北地区进入“紧急状态”,并在东线的藏南及达旺地区大力增援士兵。11月16日至21日为战争的第二阶段。11月14日和16日,印军再次於中印边境发动进攻。在东线,中国西藏边防军在东、西段对印军施以反击,至11月21日,中国西藏边防军佔领了印军的16处据点。在西段,中国新疆边防军则佔领了印军在班公洛地区的据点。由於印度军队在东线藏南、西线新疆失败,印度朝野提议要求美国介入,当时印度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同意此说,向美国要求国际介入调停。1962年11月,美国介入并以物资支援印度军队。中国边防军宣佈停火,此后两国边境即以麦克马洪线為界,但争议并未就此平息。 中印停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