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_产学研结合_体制为提升辽宁_核心竞争力_提供新动力

创新_产学研结合_体制为提升辽宁_核心竞争力_提供新动力
创新_产学研结合_体制为提升辽宁_核心竞争力_提供新动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doc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管理理念的不断更新与深化,人的综合素质不断的提高,经济全球化,市场国际化,企业面临的竞争异常激烈,企业的寿命也越来越短。我国加入WTO 以来,面对国外企业强劲涌入我国市场,我国企业的长期生存与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面对现状,我国企业寻求长期生存与发展之路尤为紧迫。面对全球经济的一体化,我国企业有挑战,也有机遇。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国外先进的设备、技术和管理思想打造我国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去迎接挑战,成为我国企业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也成为时代关注的焦点之一。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创新 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加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这为中国企业的生存、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中国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市场环境的变化,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有越来越多的外国大企业入住本国,这些企业所带来的全球新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对我国企业的管理方法与体制的革新有着深远的影响。如何才能确保企业在众强林立的市场环境中更好的生存发展,关键点就是要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针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探讨和研究已经成为全球性的一个热门话题,现代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归根结底就是核心竞争力的竞争。核心竞争力拥有五个特点,即:价值性、难以模仿性、独特性、难以替代性、可延展性。一个企业要想培育自身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就需要从内部培养和外部获取两方面入手。内部培养这一块主要的就是要不断对企业内部职能各个领域的优势和劣势进行综合评价和整合,从而明确企业的竞争地位,进而帮助企

业管理者在生产和产品设计研发决策中提供相关的参考。核心竞争力可以帮助一个企业快速的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帮助企业迅速的整合相关资源,进而完成组织既定战略目标。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特征表现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首次出现在1990年《哈佛商业评论》中,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组织累积性资源和学识,特别是那些灵活运用、整合这些资源的独特能力。企业赖以生存、发展、壮大之基就是核心竞争力,它主要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质。 首先,它具有异质性,它组织内独一无二,有别于其它的。核心竞争力的评价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表现和认定,如联想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刷新理念,华为的核心竞争力是技术优先,中集集团的核心竞争力是物美价廉等。而核心竞争力还表现为一个行业、一个企业内的独有性,它是其他行业、企业所买不到、偷不来、带不走的有形或无形的企业财富。 其次,它具有不易识别性。它可能是有形的,可度量的,也可能是无形的,不可度量的。通常核心竞争力比较容易从企业外部得到评价,常用的一种做法,称为“对标”,即企业将自己的产品及经营管理方式与先进的企业进行对比,通过一堆堆的数据分析,以帮助企业找出差距,精确获得核心竞争力,从而提升企业竞争力。而选定的一系列对比分析指标可以是公司规模、持续盈利能力、持续发展能力、经营管理水平、国际化程度、抗风险能力等方面。 另外,它具有动态性。核心竞争力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动态着的过程,同一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核心竞争力。尤其在企业有一定的全方位积累之后,企业如何发展,如何培养其新的核心竞争力,这就要涉及规模效益、产品差异化水平、

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国家创新体系主要是由“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和“制度创新系统”三部分构成,高等学校是“知识创新系统”的执行主体,在“技术创新系统”、“制度创新系统”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要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仅仅依靠加大对高校各种创新要素的投入是不够的,只有各种创新要素在创新体系中的功能定位恰当、创新体系内各要素之间紧密协调,才能更加有效地提升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使得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融为一体,协调发展。也只有紧紧围绕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这个中心,充分发挥高校的各种资源优势,才能使我国的高等教育真正融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之中,我国高校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办学水平才能不断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新的跨越式发展目标才能够实现。 坚持服务地方的办学方向 高校应坚持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主要的服务方向,特别是要根据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的特征以及社会文化发展来筹划学科建设,确定专业设置与从事课程开发,这是高校统筹各种办学资源的基础。具体地说,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服务主要应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人才培养。就是要求高校要以培养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人才为主要任务。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必须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战略转移,即实现从学历教育到能力本位的战略转移,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转岗能力和创业能力。二是科技创新。高校应当成为科学发现、技术发明、科技转化、科技应用、科技推广的中心。高校应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解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科学技术问题;还应在增强高校的社会服务、科技创新能力的同时,使高校自身学术水平和业务能力得到较快提升,促进和支撑学科的发展。三是文化辐射。高校应是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它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的环境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的文化影响力的大小决定于高校的声誉,声誉越高的大学文化辐射能力也越强。四是信息交流。高校是信息交流中心和网络中心。它可以提供科研信息、人才信息、市场信息,对区域的发展有重要价值,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如此。 深入开展基础性科学研究 高校的专业学科门类齐全,结构层次丰富,有利于相互间的支持、交叉和渗透,产生新的学术思想和科学成果;高校丰富的信息资源,与国际科技界广泛密切的联系,有利于及时把握当今世界最新科技发展的脉搏。高校作为知识创新系统的主要执行主体,在基础性研究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随着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高校自身科技储备不足、实力不强,与经济、社会对科技需要迫切的矛盾仍很突出,加强高校知识创新系统建设的任务仍很艰巨。因此,必须充分发挥高校基础性研究力量强的优势,瞄准科学前沿和国家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深入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加强知识创新系统的建设,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具有积极作用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基础性研究的过程既是知识创新的过程,更是知识积累的过程。只有进一步加强学科梯队和科研基地的建设,促进学科间的交叉与渗透,结合我国的特色与实际,有所为,有所不为,经过持久的努力,才能在诸多领域上实现突破。 积极参与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高校作为技术创新系统的参与者,掌握当今国际最新科技研究动态,科研起点高,学术

现代企业技术创新对企业竞争力的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 技术创新是培育与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源泉和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促进与引导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然而技术创新,并不单单就是研究开发出那些技术密集的高新技术、高科技产品才是技术创新。必须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考虑产品的市场情况等因素,以观念创新促进管理制度创新,带动技术产品不断创新,走持续发展、持续改进的路, 才能永葆企业有旺盛的生命力、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嘉善豪能新材料公司的技术创新为例,来说明技术的创新可以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关键词:技术创新,核心竞争力,持续发展

目录 论文摘要 (1) 引言 (1) 一、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动力和源泉 (1) (一) 核心竞争力与创新的含义 (1) (三) 创新是形成竞争力优势的最重要动力和源泉 (2) (四) 影响能力创新的因素 (2) 1.R&D投入水平 (2) 2.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 (2) 3.国家创新政策 (3) 二、企业技术创新有的缺陷 (3) (一) 国际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 (3) (二) 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 (3) 1.技术对外依赖度大科技进步贡献率低 (3) 2.科技与经济相脱节,高新技术研究成果难以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4) 3.软环境的建设不够 (4) 4.自主企业、品牌渐多,但仍显不足 (5) 5.评审门槛过高 (5) 6.法制、政策不够完善 (6) (三) 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 (6) 1.技术创新战略的比较 (6) 2.两种典型技术创新模式 (6) 3.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的博弈分析 (7)

三、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创新途径 (7) (一)如何强化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7) (二)非核心技术创新 (8) 1.引进核心技术,与核心技术持有者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8) 2.非核心技术创新与企业基本竞争战略的结合 (8) 3.非核心技术创新→非技术创新 (9) (三)诱发危机意识,鼓励创新思维 (9) 四、结论 (10) 五、参考文献 (11)

高新技术企业产学研合作的分析与对策(一)

高新技术企业产学研合作的分析与对策(一) 技术创新是科技、生产与经济的结合。产学研合作是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笔者通过对高新技术企业产学研合作的主要模式进行分析,并结合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产学研合作的现状,提出了“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城市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建议。 一、产学研合作的主要模式与现状 目前,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通过企业内部挖潜、与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之间建立合作关系等形式,实现产学研水平不断升级,促进了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在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过程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四种模式: 1.技术引进与购买。该模式是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将科技成果以科技快讯、技术市场等信息交流形式向社会公布,由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成果,通过科技产权有偿转让实现生产应用转化。2005年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引进经费支出与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为 2.3亿元,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为6.0亿元,在经费投入上较往年有了较大增长。 2.合作成立科技实体。即大型科研院所与大企业之间以科技成果或某一技术系统为纽带,双方紧密结合成立不同类型的实体,或者是股份公司,或者是项目公司,或者以技术入股等。2003年以来,十几家大企业与一批大院所相继组建这种新兴科技实体,合作开发的国家机器人、宇航变频冰箱、智能交通系统、海洋生物制品等均取得重大突破。如青岛华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吸收暨南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数家合作单位成为公司的股东,密切了合作关系,建立了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 3.共建研发机构,进行合作开发。这种模式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研究与开发机构,双方共同选择高新技术研究课题,由企业提供研究经费,成果通过鉴定后,由双方组织生产。如海信集团2004年与山东大学联合建立了山东大学海信研究院,双方共同投入,优势互补;青岛美光机械有限公司与陕西科技大学、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共建研发机构,研发国际先进水平的高速造纸机项目,项目知识产权归美光机械公司所有。第二种合作开发形式是高校与企业共建中试基地。即实验室研究工作由高校负责;企业在高校研究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中间试验,中试成功后投入工业化生产,利润按所签订的经济合同规定分成。这样,可最大限度地实现优势互补,高校发挥自身的技术人才优势,使得科技成果的二次技术开发容易成功;企业发挥在资金、场地、市场信息、经营管理方面的优势,可较快地组织实施,迅速开拓市场,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如中国海洋大学与青岛第三制药厂联合成立的“海洋药物与保健品开发研究中试基地”。 4.高校和科研院所自办科技企业,在本单位内实行转化。高校和科研院所兴办科技企业,在本单位进行联合生产,既能为本单位增加收入,改善教学、科研条件,也能为科技研究提供试验场所,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如中国海洋大学研制并自行投入生产的“海力特”、“甘糖酯”两项海洋药物新品种,近四年来创产值2亿多元,利税5000多万元。 二、产学研合作的发展建议 推动一个城市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关键是推动本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而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技术创新体系。政府的职责是为这种体系的建立创造环境、搭建平台,形成有利于创新资源聚集和发挥作用的制度和政策条件。 1.政府继续加大对产学研合作的组织和调节力度。首先,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和调节作用,大力改善产学研合作的基础设施、政策环境,以优越的合作条件吸引国内外更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回暖产学研合作项目。其次,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的宣传引导作用,营造全社会支持产学研合作的氛围。再次,推动建设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并规范其运作,完善产学研合作交流的平台。加强生产力促进中心、科研成果转化中心、创业服务中心等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同

如何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doc8)(1)

如何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山东艺术学院饮食服务中心高元波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基础。中国企业欲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最有效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即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那么,如何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呢?笔者认为,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企业文化的建设、名牌战略的实施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 一、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1、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前提 人是企业中最有价值的组成部分,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如何不断优化人力资源,更好地发挥万物之灵的作用和价值,已成为管理者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著名管理顾问尼尔森认为,未来企业经营的重要趋势,即是管理者不再像过去那样扮演权威角色,而是必须设法以更有效的方法,间接引爆员工潜力,创造企业最佳效益。 人力资源是企业拥有的特殊资源,也是企业获取和保持竞争力的重要资源。现代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企业只有一项真正的资源:人。”IBM公司总裁华生也说过:“你可以搬走我的机器,烧毁我的厂房,但只要留下我的员工,我就可以有再生的机会。”由此,可以看出: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管理是具有关键性意义的。它是企业

发展动力的源泉,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随着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使得企业管理层的决策越来越多地受到人力资源管理的约束,人力资源管理正在被逐渐纳入到企业的战略规划之中,成为企业竞争力至关重要的因素。 2、企业如何实施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战略 办企业就是办人。人力尤其人才是利润最高的商品,谁能开发人力,拥有人才并用好人才,谁就是最终的大赢家。未来世界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所以,企业若想构建和提升核心竞争力,必须实施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战略。 (1)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思想 从观念上,把人力资源视为最宝贵的资源,不分身份等级,将企业中的所有成员均看作待开发利用的资源;从主次关系上,把人的开发、利用和培训视为管理的重心,注重完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挖掘人的潜力;从地位上,把人力资源管理者纳入决策层,鼓励全体成员参与管理,重视人的存在和人的价值,形成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培养人的良好氛围;建立起提高企业职工素质的教育培训机制,加大教育投资,形成国家、企业、劳动者个人的多元化投资主体。重视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并设立教育培训、技术改造和发明创造基金,提倡边干边学,充分挖掘现有潜力,不断提高职工人力资本的存量和综合

如何将创新力转化为核心竞争力

那么如何将创新力转化为核心竞争力呢?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并非在于核心而在于竞争力,而重点则在一个力字上。 拥有核心是企业生存的基础,但仅仅拥有核心不足以让企业长期生存,更不用谈长远发展了。在商业社会,竞争不仅仅存在与同行业内的企业与企业的竞争,竞争还凌驾于行业与行业之上。如何在有限的社会资源环境下,争夺到属于企业自身生存的空间并非易事。 企业从创立到发展再到成熟的过程所拥有的时间周期已经越来越短了,不能够在资源限定的时间内找到充分的生存理由,就会无情的被社会淘汰掉,市场已经被放大成整个社会的含义;因此,企业发展必须拥有足够的底蕴或者说综合实力,企业不在社会的洪流中爆发就会在市场的淘汰机制下沉默至淘汰掉。 企业必须拥有充足的力,才能够在社会环境下生存。企业的核心必然是技术,但技术真的很重要吗?答案肯定是“很重要”,但却不是一个可以让企业发展甚至可以生存的充分条件;仅仅是一个必要条件。在21世纪的信息时代,最有技术含量的,最让人羡慕的行业当属IT网络产业了,活生生的例子不断的展现在我们眼前: 曾经的Microsoft;现在的Google,明天是什么?任何技术类的行业或行为都是有有限的生命周期的。(马将永存,汽车不过是一种新奇的事物——一种时尚。) 因此,他们理所应当的在生命周期结束前获得成功后的翻倍回报,来维持他们脆弱而又昂贵的生命开支,并且激励不断的人将自己的生命投入到这项事业中去。技术本身就是一种高昂的风险投资。 企业的今天,取决于企业现在拥有的技术、资金以及人力资源等现有条件;而能够决定企业明天的是什么?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及社会价值,而这种总结后的命题正是现在许多跨国大企业所看到的、所说到的、并且在努力去做到的——企业文化。 从上述我们可以发现:企业的核心是昂贵且又脆弱的,并且是非常具有时尚性的高淘汰率事物。是需要企业源源不断去投入的一项事业。 竞争,是社会赋予企业的一种使命。企业,想生存下来就必须面对竞争。如何竞争就是企业需要考虑和付诸于行动的问题了。 竞争包含两点:一、企业怎么样竞争,即企业有什么样的竞争方式和手段;二、企业竞争的能力,即企业有没有能力执行企业需求或制定的竞争方式和手段,简单的说就是企业的执行力。 通过分解,我们可以再次重新总结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含义,即:企业开发或拥有的技术需通过何种方式或手段让企业自身来执行和执行

辩词大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系统创新比技术创新更重要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系统创新比技术创新更重要 (物探公司) 一辩: 尊敬的主席、各位评委、大家好! 刚才对方辩友侃侃而谈,却始终没有抓住我们今天辩题的关键字“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实质内涵。“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最关键、最本质、长期且稳定的竞争力,具有“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溜不掉”的特点。请问技术创新和系统创新,哪一个更具有此特点呢?答案毋庸置疑,当然是系统创新。 我方认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系统创新比技术创新更重要!其因有三:第一,企业系统创新内容包括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人才创新、市场创新、营销创新、品牌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时需要这么多方面,对方辩友怎么就说技术创新比系统创新更重要呢? 一个企业如果只重视技术创新,而不思考系统创新,就会出现技术人员一旦跳槽,技术创新成果成为他人的盘中餐。有人会说,封锁技术创新成果就能解决这一问题。但纵观古今历史,人类的科技成果,最终都会随着历史的前进而文明共享。而系统创新就能解决这问题,如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做好后,技术创新成果就能在正常渠道下相互交流,并推广开来。这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正道!

第二,对方辩友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知道对方辩友可知道这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是经济体制不断创新、深化的过程,即系统创新过程实现的。其实现的能力和水平,在我国主要取决于社会系统创新的程度。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民营经济的兴起等等改革措施,一扫我国经济产品“短缺”的局面,有力推动了我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财富》世界500强,有54家中国企业榜上有名。这骄人的成绩还不足以说明系统创新比单纯的技术创新,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作用更大吗? 第三,系统创新比技术创新,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更具有推动作用。金融危机的惨痛经验告诉我们,实施系统创新,可使现代企业整体面向市场,从而适应21世纪全球竞争的客观要求,保持核心竞争力。 譬如,天津药业通过培养高素质的科技和管理队伍,通过强有力的市场营销以及灵活有效的资本运营,实现了企业系统创新,为该公司培育了强有力的核心竞争力,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建立起卓越的竞争优势。 综上所诉,我方认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系统创新比技术创新更重要。谢谢!

产学研合作模式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选择与应用

Modern Management 现代管理, 2019, 9(3), 329-333 Published Online June 2019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cf4929411.html,/journal/mm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cf4929411.html,/10.12677/mm.2019.93039 Sele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Model in Enterpris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Beini Yan Shanghai Electr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Group, Shanghai Received: May 13th, 2019; accepted: May 28th, 2019; published: Jun. 4th, 2019 Abstract This paper classifies and elaborates the cooperation mode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used in the proces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makes some discussions on its promotion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enterprise relate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its possible effects, so as to provide some ideas for implementing the cooperation mode for actual work in the future. Keywords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Enterpris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ooperation Mode 产学研合作模式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选择与 应用 颜贝妮 上海电气环保集团,上海 收稿日期:2019年5月13日;录用日期:2019年5月28日;发布日期:2019年6月4日 摘要 本文对技术创新过程中运用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进行分类阐述,并就其在企业相关科技创新过程中的推行

虚拟生产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探析研究

虚拟生产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探析研究 虚拟生产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探析研究 内容简介: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虚拟生产模式已经越来越广泛的被运用到企业中。论文网为您编辑了虚拟生产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探析研究虚拟生产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探析研究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内部组织和管理 论文格式论文范文毕业论文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虚拟生产模式已经越来越广泛的被运用到企业中。论文网为您编辑了“虚拟生产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探析研究”虚拟生产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探析研究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内部组织和管理理念都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虚拟经营作为一种应对全球市场瞬息变化的全新现代管理模式应运而生,成为企业有效整合内外资源并借助外部力量实现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以共赢为目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取生存和发展空间的虚拟生产模式,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然而,虚拟生产模式在使企业发挥最大效率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问题,培育并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成为虚拟生产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虚拟生产企业的内涵。虚拟生产(OEM),又称为外包加工,是指企业集中优势资源专攻最具核心竞争力优势,且附加值高的产品研发、品牌塑造和市场营销等关键环节,并将制造的具体任务委托给

其它相关企业代为实现。这是现代企业简化机构、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有效模式。具体的做法是: 企业弱化其产品的直接生产制造功能,按照产品的生产要求,在已具备相应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的企业中有针对性地选择和利用其中生产信誉好、工艺先进、产品质量过硬而且有良好合作意愿的企业,把具体生产过程用外包加工等办法转移到这些企业中来完成,自己则留下最具竞争优势、最能获得利润的研发、品牌维护和销售等关键环节。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基于生产工艺的复杂性和分工的精细化,再加上生产成本和各项管理费用的居高不下,许多企业为了更有效地提高自身核心竞争能力,采用虚拟生产模式,菲尔·耐克公司就是虚拟生产经营的成功实践者。耐克公司集中自身优势资源,专攻附加值最高的设计和营销环节。企业职工来往于世界各地,把按照客户需求设计好的样品和图纸交给生产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实行产品外包加工,最后再验收产品,贴上耐克的商标在世界范围内销售。由于公司采取了虚拟化经营,避免很多的生产管理环节,使企业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新产品的设计与市场销售,耐克公司采用虚拟生产模式,发展成为全球最著名的体育产品企业之一。虚拟生产企业在形式上强强组合,注重发挥各个合作企业的生产专长,利用各合作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使各合作企业效益最大化。虚拟生产模式有效降低了合作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同时还极大降低了企业在厂房、设备、工艺等方面的投资,有效降低了单位产品成本;虚拟生产是由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各个合作伙伴发挥各自优势,研发生产制造出最佳产品,并提供最佳售后服务。虚拟生产企业在设计与制造端具有极大的

产学研结合的种主要模式

产学研结合的7种主要模式 产学研结合模式,从结合内容来划分,产学研结合模式主要包括:技术受让、技术开发、共建研发机构或实验室、创办经济实体、联合培养人才(包括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科技资源的共享(包括利用文献、仪器设备等科技资源)、技术咨询或服务等;从结合推进的组织看,可分为大学或研究所推进型、企业推进型、政府推进型等模式;从结合功能藕合的强弱关系看,可分为政府推动、自愿组合、合同连接和共建实体等模式;从组织边界角度看,可分为内部化模式、外部化模式、半内部化模式;从结合的时间长短看,可分为临时性结合、契约型结合、一体化结合。 技术转让模式 通过签订技术转让合同,企业受让高校、科研机构相对成熟的技术成果,包括高校、科研机构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等的专利权、专利申请权、专利实施许可权、技术秘密等。例如,上海某集团公司受让上海涂料研究所的涂料技术成果,使用其“上涂牌”及其丰富的研发人力资源和成套设备。 技术转让模式比较传统,也比较成熟,但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只有约10%的企业采用了技术受让模式。其原因在于,不够成熟的技术成果,企业不会受让,而比较成熟、有市场前景的技术成果,高校、研究院所倾向于自行实施转化,或成立关联公司进行转化。 如果企业受让高校、科研机构的技术成果是普通实施许可,则可能存在市场竞争激烈、附加值低的风险。例如某医药公司以普通许可方式受让一项新药品成果,投人了几百万元申请药品许可证并组织生产,因市场上同类技术产品过多,难以打开市场局面,每年的销售收入只维持在100万元,无法收回成本,亏损比较严重。 另外,在调研中还发现约20%的企业采用了“技术咨询与服务”的合作模式,在技术创新中获得高校、科研机构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这种模式操作比较简单。 技术开发模式 技术开发包括合作开发、委托开发,是目前产学研结合的最主要形式。企业通过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开发、联合攻关或委托高校、科研机构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充分利用高校、科研机构的人力资源和实验设施,攻克技术难关。其特点:一是将高校、科研机构研究开发的优势与企业的市场优势、产品化优势有效结合,实现产学研各方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二是开发风险较高,且主要由企业承担;三是所取得技术成果的知识产权比较明晰,一般为双方共有或由研究方享有。

浅谈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创新体系建设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f4929411.html, 浅谈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创新体系建设 作者:迟青山安家璐 来源:《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年第06期 摘要:文章介绍了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体系创新的意义,分析目前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存在 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创新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体系,促进科技工作健康持续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高校;科研管理;创新 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高校科研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科研管理工作在新形势下应顺应时代的发展。高校科研管理应加强创新管理的研究,在构建高校科研创新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承担更多工作。若要提升高校的竞争力,必须建成一支高水平的科研管理队伍,形成一流的科研管理体系。 1 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创新的意义 管理活动的目标就是追求效益,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管理的最大目标应该是追求科学技术的创新。因此,科技管理工作体系创新就是根据科技活动的特点,通过对科技活动自身的规律及其外界环境与条件的发展变化的不断认识,通过对科技管理体系的完善和重构,使之能够更好地适应和促进科技活动发展的过程[1]。 高校科技管理的创新要符合国家创新系统的需要,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这既是实施科教兴国大业的重要举措,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动力和资本[2]。 2 目前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存在主要问题 我国高校科技工作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贡献。然而,由于高校本身基础和条件的差异性、认识的不统一性、环境的复杂性以及科技工作本身的艰巨性,致使高校科技创新资源未能得到很好利用,优势潜力未能充分发挥,使高校科技工作尚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影响了我国高校在国际上的综合竞争力。

创新文化的核心竞争力

[摘要] 企业文化创新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灵魂,是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企业核心的竞争力是建立于企业文化创新力之上的一种“合力”。本文通过对基于企业文化创新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分析,探讨如何通过企业文化创新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 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创新企业核心竞争力 面对日益深化、日益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环境,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企业不能固守一种固定文化表现形式,它既要保持其文化的本质不变,又要不断创新它的表现形式,增添新的文化内容,这是企业文化获得巩固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企业文化创新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灵魂,是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一、企业文化创新与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文化是企业组织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征的基本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规章制度、行为准则、文化环境、产品品牌和经营战略等的综合,是一种特殊的组织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对企业现代管理理论的直接继承和发展。企业文化创新是指为了使企业的发展与环境相匹配,根据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形成体现企业共同价值观的企业文化,并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活动过程。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建立于企业文化基础之上的创新力,是企业在研究开发、制造、营销、服务等一两个环节上具备明显优势并且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能够满足客户价值需要的独特能力。企业文化创新从理想信念、价值反馈、思想观念、行为规范、知识技能等方面,决定着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奠定观念平台和思想基础。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其运行机制就是建立“核心竞争力——核心产品——最终产品”的竞争力树,使企业获得持续的发展动力。企业的成长和发展都要依靠核心竞争力,因而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就是要发掘和强化企业的动力源。 二、基于企业文化创新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 企业核心的竞争力是建立于企业文化创新力之上的一种“合力”。单一的能力不能构成核心竞争力,只有多种能力交织在一起,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才能形成难以模仿、偷不走、流不掉、买不来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来源于企业独有的创新力,包括:管理创新力、组织创新力、制度创新力、知识创新力、技术创新力、产品创新力、营销创新力等。而企业创新力来源于企业拥有的人力资本创造力、组织结构资本创造力和顾客资本创造力,即智力资本创造力,而智力资本创造力则来源于高品质文化或企业文化的驱动力。企业核心竞争力正是上述诸多创新力、创造力相互作用形成的合力。它蕴含植根于企业文化力之中,表现在企业的诸多方面。智力资本三方面所创造的独占性的异质知识、技术、管理和团队协作精神以及顾客忠诚的优势是很难模仿的,而以价值观、经营理念、企业精神为核心构建的高品质的企业文化更是竞争对手根本无法模仿最有效和最坚固的壁垒。 三、基于企业文化创新的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1.以企业文化创新驱动企业一切创新活动。企业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而创新的动力源于企业文化的创新。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的转化升华过程为:由凝聚力→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竞争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即由过去增强企业凝聚力转化为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以企业经营理念、共同的价值观、共同愿景特有的导向力、创造力和驱动力推动企业的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营销创新、服务创新、形象创新和市场创新。将单一文化转变为多元文化,把内在的文化建设,如企业精神、使命宣言、愿景宣言、价值宣言、伦理道德等与企业的外在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以利于企业创新合作的开展和创新项目的科学决策,使企业在构建、提升核心竞争力方面不断获得新的力量源泉。 2.以优秀的企业文化构建学习型组织,提升对手难模仿拿不走的核心竞争力。未来最成功

创新对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影响

创新对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影响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和交通运输能力的提高,缩短了时空的距离,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使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细胞、市场的主体,在市场中的影响,反映了一个企业的经营能力,国家中所有企业的综合竞争水平直接反映了整个国家参与世界经济的能力,因此,如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是当前企业管理者所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与提高 1、核心竞争力的鉴别 核心竞争力的鉴别是核心竞争力提高与培养的前提,只有明确了核心竞争力,企业才能集中力量注重竞争力的培养。有时企业往往把本企业的非核心竞争力当作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一些资源不能真正用到关键的部位,影响竞争力的培育。鉴别核心竞争力的标准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衡量: (1)本企业具有现实的竞争力是否为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如果企业的竞争力使竞争对手很容易模仿,或者很容易建立这种竞争力,这样的竞争力就不算核心竞争力。真正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很难被竞争对手模仿的。 (2)这种竞争力是否能为顾客带来经济效益、“消费剩余”,或者说对生产型的企业能否提高他们的竞争力。核心竞争力能使企业从生产上游产品到下游产品或到消费的顾客都能得到他的效益,并能

够对企业系列产品或其它类似企业产生较大的辐射力,并且具有较强的活力。 2、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根据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企业的竞争力是在追求企业的竞争优势中逐步成长起来的,因此,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培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也是一项艰巨的工作,需要长期的艰苦努力。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聚集人才,研发技术。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首要的任务就是吸引人才和培养人才。能否拥有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是企业成败的关键,企业有了所需的人才就可以根据企业本身的需要和市场的前景进行研发技术,设计新产品,挖掘企业自身的能力。 (2)进行整合。使企业经济增长技术和产品,对一个企业来讲可能是多方面的,这些方面在没有进行整合之前,一般来讲是比较凌乱的、分散的,单一方面形不成竞争力,对这些东西必须进行整合,去粗取精,形成一套严密的、科学的组织程序,以便使企业更能发挥企业的各种能力和吸收企业之外的各种资源。 (3)开发市场。核心竞争能力确定以后,更重要的方面就是开发市场。开发市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开发已有的市场,对已经占有的市场进行深层次的开发;二是开发新市场。市场开发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的形成。

高新技术企业产学研合作的分析与对策

高新技术企业产学研合作的分析与对策 技术创新是科技、生产与经济的结合。产学研合作是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笔者通过对高新技术企业产学研合作的主要模式进行分析,并结合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产学研合作的现状,提出了“加强产学研合作、 提高城市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建议。 一、产学研合作的主要模式与现状 目前,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通过企业内部挖潜、与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之间建立合作关系等形式,实现产学研水平不断升级,促进了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在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过程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四种模式: 1.技术引进与购买。该模式是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将科技成果以科技快讯、技术市场等信息交流形式向社会公布,由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成果,通过科技产权有偿转让实现生产应用转化。2005年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引进经费支出与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为 2.3亿元,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为6.0亿元,在经费投入上较往年有了较大增长。 2.合作成立科技实体。即大型科研院所与大企业之间以科技成果或某一技术系统为纽带,双方紧密结合成立不同类型的实体,或者是股份公司,或者是项目公司,或者以技术入股等。2003年以来,十几家大企业与一批大院所相继组建这种新兴科技实体,合作开发的国家机器人、宇航变频冰箱、智能交通系统、海洋生物制品等均取得重

大突破。如青岛华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吸收暨南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数家合作单位成为公司的股东,密切了合作关系,建立了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 3.共建研发机构,进行合作开发。这种模式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研究与开发机构,双方共同选择高新技术研究课题,由企业提供研究经费,成果通过鉴定后,由双方组织生产。如海信集团2004年与山东大学联合建立了山东大学海信研究院,双方共同投入,优势互补;青岛美光机械有限公司与陕西科技大学、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共建研发机构,研发国际先进水平的高速造纸机项目,项目知识产权归美光机械公司所有。第二种合作开发形式是高校与企业共建中试基地。即实验室研究工作由高校负责;企业在高校研究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中间试验,中试成功后投入工业化生产,利润按所签订的经济合同规定分成。这样,可最大限度地实现优势互补,高校发挥自身的技术人才优势,使得科技成果的二次技术开发容易成功;企业发挥在资金、场地、市场信息、经营管理方面的优势,可较快地组织实施,迅速开拓市场,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如中国海洋大学与青岛第三制药厂联合成立的“海洋药物与保健品开发研究中试基地”。 4.高校和科研院所自办科技企业,在本单位内实行转化。高校和科研院所兴办科技企业,在本单位进行联合生产,既能为本单位增加收入,改善教学、科研条件,也能为科技研究提供试验场所,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如中国海洋大学研制并自行投入生产的“海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与扩散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与扩散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之源。企业通过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向关联性业务进行转移扩散,可以形成良性多元化的格局。这是一个战略协同的过程。 一、核心竞争力:企业持续竞争优势之源 当今世界,开放和竞争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特别是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和Internet技术的广泛应用,企业之间的竞争将日趋加剧。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不断发展,惟有确立自己的竞争优势才行。传统上,企业往往习惯于通过提高现有产品的价格/性能比的方式来确立自己的竞争优势,或者是通过产品的低成本,或者是通过产品的高质量(性能)来赢得竞争优势。然而,当众多企业都热衷于这一标准方式时,这种方式作为企业获取差异化竞争优势之源的重要性便会大打折扣,而且因为技术的快速传播与模仿复制,其实现的难度也会越来越大。同时,由这种方式建立起来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很难维持太久,充其量为短期差异化竞争优势。从长期来看,一个企业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应立足于企业在追求顾客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向顾客提供优于竞争对手并且不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的、为顾客所看重的消费者剩余价值的能力。企业的这种独特能力,由于意在追求顾客的满意度与忠诚度,体现了顾客价值导向,同时,又难以为

竞争对手所模仿,因而,可以为企业提供持续的差异化竞争优势。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默(Gary Hamel)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将企业的这种能力称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对其作如下定义: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组织中的集合性知识(collective learning),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多样化生产经营技术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知识。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日益缩短和企业经营的日益国际化,一个企业的差异化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管理层如何比竞争对手既快速又低成本地将遍布于企业内的各种技术和生产技巧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核心竞争力的能力。 核心竞争力不仅是企业在本行业、本领域获得明显竞争优势的保障,核心竞争力的积极运用还是企业开辟新领域、建立新的利润增长点,甚至是建立新的主导产业、实现战略重心的转移、寻求不断发展的重要手段。如日本的本田以发动机作为自己核心能力的基础,并将这种能力推广发展到动力机车、摩托车、轿车、割草机等产品。日本佳能公司则以光学、超微摄影技术和微处理器技术为核心能力发展了复印机、激光打印机、摄像机、图像扫描仪等产品,使佳能公司不仅在1976—1982年从发明静电印刷术的施乐公司手中夺来中档复印机市场的一半,而且今天又成为施乐公司在高档彩色复印机市场的主要竞争对手。 对于多元化公司而言,企业好比一棵大树,树干和枝干是核

试论我国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试论我国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概念源自国家创新体系。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加快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1998年,我国提出了大力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任务。近日,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奋斗目标,这为高校,特别是国家重点建设高校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就是指高校将各种资源通过重新调整、组合、优化配置而形成的一个有利于高校科技创新的有机体系。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强大生力军,加快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既是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提升高校竞争力、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必然要求。 针对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工作中存在的科研力量分散,科研整合程度不高,现有科技创新平台的综合性、交叉性、集成性普遍较低的状况,我们认为,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应着重建设好两个平台和一个基地,即建设好基础研究创新平台、成果转化和工程化研发平台以及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同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要与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相结合。 一、基础研究创新平台建设 基础研究创新平台是高校优势的体现,也是国家科技创新平台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创新平台的建设要克服现有院系管理组织的弊端,打破各部门和单位之间影响团队形成和发展的制度壁垒,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凝炼学科方向、汇聚创新团队,探索建立一批多学科集成基地的有效机制。 1.凝炼学科方向 选择、调整、凝炼学科方向,凝炼出重大科学问题和目标,是创新平台的生命线,是产生重大、可集成成果的保障。高校要彻底改变

当前学科建设中“一片高原、没有高峰”甚至是“一片平原”的状况。在选择学科方向时要考虑三个方面:一要抓制高点,从战略和优势领域人手争得发展先机,准确预测学科发展趋势,瞄准科学发展前沿和重大生产及社会实践问题,体现前瞻性。二要通过抓重点,发挥重点学科的先导和示范作用,切实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体现可能性。突出重点,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要根据国内外学科发展状况、自身学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教师队伍的结构和发展趋势,选准自己重点建设和发展的学科。一旦选准,就要集中人力、物力进行建设。对于这些领域,学校应积极申请国家或省部级重点学科或重点实验室等,争取政府的支持,另一方面通过深化教育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分流调整人员,强化对优势学科和高水平学科的支持,集中有限的资金和人力,发展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意义且是本校优势的基础研究领域,力争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使重点研究方向与重要研究领域上新台阶。例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经费上,给重点建设的学科增加3%~5%的经费,其他学科则减少3%~5%的经费。三要突破原有学科界限,通过大力推进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体现创新性。要切实发挥重点学科尤其是国家级重点学科的带头作用,创造条件,以一个或几个重点学科为核心,在相同或相近的学科领域中建立一个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互支持、相互依托的学科群体,寻找新的学科增长点,促进新兴、交叉学科的产生,增加学科建设的活力。 2.培育“学术大师+团队”的科技创新队伍 拔尖人才及其领衔的创新团队是创新平台的灵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所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都不是依靠单一学科所能解决的,更不是科技人员单枪匹马独立工作所能完成的,而需要科技人员组成团体进行协作攻关。据统计,从1901年到1972年诺贝尔奖金获得者286人中,有185人的研究成果是合作完成而取得的,占总人数的64.7%。 (1)遴选一流的学术大师和学科带头人。一流的学术带头人在创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