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科学论文

领导科学论文
领导科学论文

云南省委党校云南行政学院

研究生论文

题目: 权变领导科学评介

专业:

姓名:王连波

指导教师:职称:

论文字数:6049

完成日期:2016年5月

目录

摘要............................................................................................................................... I II 关键词........................................................................................................................... I II Abstract . ....................................................................................................................... I V Keywords....................................................................................................................... I V 前言.. (5)

一、对权变理论的认识 (6)

二、权变理论的发展阶段 (6)

三、对权变理论的评价 (8)

结语 (11)

参考资料 (11)

致谢 (12)

权变领导科学评介

摘要:美国著名学者费德勒的权变领导理论是当代西方领导理论中很有影响的一种理论。科学地评介这种领导理论,对于我国领导科学的发展不无积极意义。一费德勒认为,领导者的行为及其所追求的目标具有多样性。这种多样性的存在,是由领导者之间在基本需求方面的差异决定的。因此,应当而且必须以此种需求结构来界定领导方式。这是费德勒权变领导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按照费德勒本人的阐释,能够激发和决定领导者行为的基本需求有二:一是与他人维持良好关系的需求;二是完成任务的需求。

关键词:权变理论;领导科学;领导方式

Contingency leadership science review

Abstract:The famous American scholar Federer contingency leadership theory is a theory of contemporary western leadership theory in a very influential. A review of the theory of the science of leadership, has some positive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leadership in china. Federer believes that the behavior of the leader and the pursuit of the goal of diversity. This diversity exists, is a leader among differences in the basic needs of the decision. Therefore, should and must be in such a demand structure to define the style of leadership. This is the basic starting point of Federer contingency leadership theory. According to Federer's interpretation of the basic needs can stimulate the leader's behavior and decisions are two: one is to maintain a good relationship with the needs of others; the two is to complete the task demand.

Keywords:Contingency theory;Leading science;Leadership style

权变领导科学评介

摘要:美国著名学者费德勒的权变领导理论是当代西方领导理论中很有影响的一种理论。科学地评介这种领导理论,对于我国领导科学的发展不无积极意义。一费德勒认为,领导者的行为及其所追求的目标具有多样性。这种多样性的存在,是由领导者之间在基本需求方面的差异决定的。因此,应当而且必须以此种需求结构来界定领导方式。这是费德勒权变领导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按照费德勒本人的阐释,能够激发和决定领导者行为的基本需求有二:一是与他人维持良好关系的需求;二是完成任务的需求。

关键词:权变理论;领导科学;领导方式

前言

自本世纪三十年代以来,西方组织行为学家、心理学家从不同角度,对领导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这些研究经历了几十年的演进,已经由一般的领导形态学(Morphology of leadership )、领导生态学(Ecology of leadership )发展为领导动态学(Dynamics ofleadership)研究,导致了领导权变理论的诞生与发展,成为当今西方领导理论的主流。因此,回顾领导权变理论的产生历史,科学地评介这种领导理论,对于我国的领导科学的发展不无积极意义。

从权变理论的产生到现在只有20多年的时间,但是它的影响已经波及到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许多领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60年代初,人们逐渐地认识到,要找到一个适合于任何组织、任何性质的工作和任务、任何对象的固定和领导性格特质、领导类型和领导行为方式,都是不现实的,明白了组织管理应根据组织所处的内部和外部条件随机应变。普遍认为领导过程是领导者、被领导者及其环境因素的方程式,即领导的有效性=f(领导者、被领导者、环境)。领导的效率与领导者所处的具体情境和环境有关,不能用固定的模式进行管理。

一、对权变理论的认识

权变理论(Contingency theory)或情境理论(Situation theory)的基本观点认为,不存在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佳管理理论和方法,组织管理应根据组织所处的内部和外部条件随机应变。权变理论把内部和外部环境等因素看成是自变量,把管理思想、管理方式和管理技术看成是因变量,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管理者应根据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来确定一种最有效的管理方式。

权变理论的产生,起源于系统理论的发展,系统理论强调从整体出发而不是从局部出发去研究事物。Tovistock 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将系统论用于管理过程,提出了“社会——技术系统”理论,指出所谓社会技术系统是指一个企业是由各种子系统构成的完整系统。其中包括目标价值系统、组织结构系统、心理社会系统和管理系统等等。在企业中,各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具有系统的开放性。组织中的个人和群体的社会——心理因素必须同技术——环境因素相适应,才能达到最佳的组织绩效。因此,权变理论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把组织绩效看成是这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领导权变理论是继领导者行为研究之后发展起来的领导学理论。这一理论的出现,标志着现代西方领导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权变理论的发展阶段

本世纪以来,西方领导学研究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首先是领导者特质研究阶段,其研究之重点在于认定领导者的素质或特性,从而了解究竟何种人才适合充任领导者,如Birs早期研究发现用于区别领导人和非领导人的79种特质等;其次为领导者行为研究阶段,其研究旨趣在于描述领导者行为或领导方式,即了解作为一个领导者应该做些什么以及如何做好,如k.Lewin的领导作风理论,R.Blake与Morton的“管理方格图”等;再次是领导的权变理论研究阶段,其研究目的在于探究领导方式与团体组织效能之关系。权变理论在其出现后即以它特有的魅力而使以往的领导理论黯然失色。

首先,权变理论统合了领导现象的复杂性。领导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社会现象。一种领导现象的出现,不仅是领导者本人的行为结果,而且还有赖于周围的领导环境。领导者特质研究和领导者行为研究皆以领导者为出发点,而以领导者个人之内在素质或行为来探究领导现象,程度不同地忽略了与领导现象相关的领导环境的重要作用,忽略了被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的作用。领导是一种动态的群体过程或社会关系,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交互影响是领导过程之本质。在领导过程中,领导者是发生影响作用的主体,被领导者是被影响的客体。没有被影响的客体,发生影响作用的主体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若忽略对被领导者的研究,便难于了解领导现象之全貌,因而有偏颇之嫌。权变领导理论研究把领导者个人特质、行为者行为及领导环境相互联系起来,从而创造了一套比较完善的领导理论体系。

其次,权变理论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它为人们提供了一套有效的领导方法。领导者特质研究重点在于分析领导者应具备的各种特质,以此作为选拔领导者的依据,而没有涉猎领导方法之领域。领导者行为研究虽已涉足领导方法领域,但其研究旨趣是企图从众多的成功领导者的行为中概括出一套理论的、固定不变的和放之四海皆适用的领导方式。而权变领导理论则以领导者个人特质、领导者行为及领导环境交互影响来解释领导现象,否认有任何固定不变、普遍适用的领导方式的存在,认为任何领导方式在与环境作适当搭配下,均可能成为最有效能的领导方式,因此它没有提出有关最佳领导方式之主张,而代之以领导方式与情境搭配之模式。

第三,权变领导理论更切合实际领导工作者的需要,由于领导本身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社会现象,加之研究者的观点和研究方法的不同,不论是领导者特质研究还是领导者行为之研究,所得研究结果都矛盾丛生,使实际领导工作者有无所适从之叹。由于权变领导理论以统合之方式和权变之观点解释了领导现象的复杂性,吸收了前人的有益研究成果,从而为人们提供了研究领导现象的新途径和提高领导效能的新方法,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拉近了领导理论与领导实际的距离,满足了实际领导工作者对领导理论的需要。

三、对权变理论的评价

最早对权变理论作出理论性评价的人是心理学家费德勒(F.Fiedler )。他于1962 年提出了一个“有效领导的权变模式(Contingency model of leadership effeveness)”,即费德勒模式。这个模式把领导人的特质研究与领导行为的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将其与情境分类联系起来研究领导的效果。他通过15年调查之后,提出:有效的领导行为,依赖于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相互影响的方式及情境给予领导者的控制和影响程度的一致性。

费德勒认为,领导者的行为及其所要追求的目标具有多样性。这种多样性的存在,是由领导者之间在基本需求方面的差异决定的。因此,应当而且必须以此种需求结构来界定领导方式。这是费德勒权变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所以,费德勒将领导方式(领导型态)归纳为两类,即“员工导向型”领导方式和“工作导向型”领导方式。前一领导方式以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其主要需要,而以完成任务之需要为辅。后一领导方式则以完成任务为其主要需求,而以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之需求为辅。在这里,费德勒将领导方式认定为领导者的一种人格特定,这种人格特质是一种具有持久性且不易改变之特征。费德勒还设计出一种LPC 量表,用以鉴别不同的领导方式,并认为无论何种领导方式均有利弊,十全十美的领导方式是不存在的。

费德勒不仅对领导方式作了分类,而且还对领导效能作了界定,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地探讨了如何使各种领导方式充分发挥其功能的问题。费德勒认为,一个领导者,无论他采取何种领导方式,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获取最大的领导效能,要想取得理想的领导效能,必须使一定的领导方式和与之相适应的领导情势相配合。

领导情势亦称“团体——任务”情境,是指发生领导行为所处的人际环境。它包括领导者与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任务结构和职位权力三个要素。领导者与成员的关系是指团体成员对其领导者的情感,它包括尊重、友谊、信任、合作、接纳、支持以及忠诚程度。任务结构是指团体目标与任务的界定是否充分明确而妥当,它包括目标对成员来说是否清晰,成果的可测度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具有正确性及完成任务的途径或手段之多寡等。职位权力则指领导者现居职位所具有的权力之多寡或能使部属服从指挥的程度。换句话说,也就是领导者现居

职位能对部属施展多大影响力,包括领导者的地位、权威与责罚、升贬、任黜、加薪、指派等能力。在领导情势的三个因素中,领导者与成员的关系是最重要的因素。在费德勒看来,一个领导者要想取得理论的领导效能,必须通过一定的领导方式来对领导情势实施有效的控制,而领导者对领导情势程度又决定于领导者使领导情势三因素相互配合的状况。根据这三个因素不同的配合情形,可以看出领导对情势的控制程度有多高。因此,费德勒模式的最大优点于在它吸收了过去有关领导行为的研究成果,分清了不同领导方式能够发挥领导效能的情境。

继费德勒的权变论之后,70年代初,一种新型的领导权变理论颇受重视,这就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豪斯(R.J.Howse )的通路——目标理论(Path goal theories)。该理论把伊万斯(W.G.Evans )的研究加以延伸,又把期望理论与俄亥俄大学的领导行为二因素理论(关心人和抓组织)结合起来。该理论的基本前提是:某些领导行为之所以有效,乃是因为在该情境之中,这种行为有助于下属人员达成和工作有关的目标。豪斯等人认为:领导是一种激励部下的过程。领导方式只有适用于不同的部下和环境时,才是有效的。该理论的核心是要求领导者用抓组织、关心生产的办法帮助职工扫清达到目标的通路,用体贴精神关心人,满足人的需要;帮助职工通向自己预定的目标。因此,豪斯提出了四种领导方式:指令型的、支持型的、参与型的、成就型的。而这四种领导方式必须根据部下的不同情况分别选择,选择时主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即部下的人格特性和环境因素。人格特性包括能力、需求等。环境因素包括任务的性质、组织的权力系统和工作群体等。

与费德勒理论不同,通路——目标理论认为这四种领导方式可由同一领导者在不同情况下使用,这就比费德勒的二维领导模式更进了一步。但通路——目标理论关于高效率的领导行为的预言,并未完全得到一致性结果。这可能是由于领导行为的测定方式以及工作结构的测量尺度不完善所致。因此和其它权变理论一样,“通路——目标”论也是了解有效领导行为的主要方向之一,但是必须更进一步研究,以提高本理论的有效性。

1973年,佛鲁姆(V.H.Vroum)和耶顿(P.W.Yeton)又提出了领导——参与模式(Leader—participation model)。这种模式主要是研究决策中的领导行为。模式指出:领导在进行决策时,会有各种选择的可能性,有效的领导应根

据不同的情境让成员不同程度地参与决策。佛鲁姆认为有五种领导方式应有不同情境中灵活选择。而佛鲁姆这个模型是规范性的——它以决策树的形式提出了一系列应遵循的连续的规则,来确定在不同的情境中选择参与决策的方式和程序。

费德勒和耶顿的权变理论也把领导情境划分为八种情况,但划分的标准不同。费德勒是根据上下级关系、任务结构、职位权力来划分的,而费德勒是根据决策树所揭示的方案来选择担任经营决策任务的经理们的兴趣。费德勒模式将领导人的行为特点看成是固定不变,要通过调整领导者所处的环境以适应其特点,而领导——参与模式则认为领导行为应根据环境的需要而变化。

80年代以来, Heller 和Wilpert (1984 )进一步提出Heller —Wilpert 权变模型,更加引起人们的重视,进行了大规模的跨文化国际比较研究。这一模型在理论上探讨了决策行为、资源利用、工作满意和管理的功效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同时分析了各种权变量对决策行为及其结果的影响,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影响——权力连续体(Influence——Continum)”的概念。他们认为领导决策过程中参与的程度事实上反映了下级在决策过程中能够施加的影响及权力的大小。这种影响和权力可以在一个连续体的一端,一级对于决策制度没有任何影响和权力,另一端下级则拥有充分的权力和全面的影响。

对传统的权变模型公式:Y=f(x),Heller和Wilpert提出了异议与批评。他们指出,组织活动是极其复杂的,我们很难确定哪个变量是“因”,哪个是“果”。例如,如果参与的决策方式与组织绩效相关,我们很难说是参与导致了较高的组织绩效,还是与之相反的结果。因此,他们在研究中采用“核心变量”和“周围变量”的术语,而不能规定“自变量”和“因变量”。而所谓的“核心变量”是指研究者在研究中所关注的行为,“周围变量”则是那些对核心变量发生影响的变量。周围变量包含许多内容,Heller(1976)在研究中规定了五层次,它们构成了心理学上有意义的变量子系统。这种变量的划分,的确比费德勒、豪斯等模式进了一大步,并且,Heller和Wilpert(1981 )进一步提出,在具体研究中至少存在着三种类型的权变模式:等值模型、层次模型、缓冲器模型,这三种权变模型,对于他们研究总体模型的建立起着十分重要作用。当然,Hellert和Wilpert的权变理论仍只是一种理论假设,而未见到实证性研究的验证。这种权变思想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还值得深入研究。

结语

总之,领导的权变理论是当代西方领导理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把领导行为与情境因素结合起来考察领导方式,主张根据具体的情况来确定最佳的领导方式的思想,是颇受人们重视的。因此,在学习研究过程中,对权变理论的各种学说,要本着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的思想,以促进我国领导科学的发展。

参考资料:

[1]李芸;西方平民化领导方式的变革趋势[J];科学决策;2007年07期

[2]李一;肯定型领导方式浅析[J];领导科学;2006年14期

[3]魏欣欣;超级领导:带领他人领导自己[J];领导科学;2009年14期

[4]邹霞;当好领导者的辩证思考[J];学理论;2011年08期

[5]郑晓明;领导权变理论述评[J];应用心理学;1990年01期

[6]王玉新;领导方式的种类及操作[J];领导科学;1993年05期

[7]高芳;知识经济时代的领导方式变革[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8年

04期

[8]杨澍;领导最好的自己[J];商学院;2010年10期

[9]石景文;提升领导有效性的途径研究[J];商业经济;2011年08期

[10]朱昌远;权变领导论[J];领导科学;1988年03期

致谢

在论文完成之季,我要由衷的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感谢老师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对本论文的细心指点和教导。老师丰富的知识体系、清晰的逻辑思维、强烈的责任心、爱心和耐心,都使我终生难忘、受益匪浅,为我今后的学习树立了榜样。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让我学会了许多做人处事的道理,在此,谨向老师表示我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社会科学方法论思考题(含问题详解)

社会科学方法论 1.什么是科学? “科学”(science)一词源于拉丁文scio,本意是知识、学问。日本的福泽瑜吉把它译为“科学”。在中国,科学一词的意义对应于“格致之学”。1893年,康有为最早将“科学”一词引进中国。 所谓科学,是一种理论化、体系化的知识。狭义的科学指的是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以理性思维建构起来的实证知识,表现为范畴、定理和定律的体系。广义的科学泛指一切分科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人类的观察与技术都是科学的起源。 科学具有:可证伪性;假设与简化;内部逻辑一致;逻辑与经验的一致等特征。 2.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自然科学是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的的科学,也就是狭义的科学。即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以理性思维建构起来的实证知识,表现为范畴、定理和定律的体系。 社会科学是指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任务是研究并阐述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它属于广义上的科学,即一切分科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科学是总称,其载体是各门具体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代表性学科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呈现出连续过渡的特征。社会科学介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兼具二者的特征。 斯蒂芬·科尔用六个变量将科学分成不同等级。相比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在理论的成熟性上,具有高度成熟的理论,其研究更受范式指导、具有更高水平的严密性;在定量化上,自然科学的思想更习惯于用数学来表达;在认知共识上,自然科学在理论、方法、问题的意义以及个人贡献意义上有更高水平的共识;在语言能力上,具有运用理论做出可证实的预言的能力;自然科学的旧理论的过时具有更高比例,作为目前工作的参考———表明知识进行有意义的积累;自然科学的“进步”或新知识增长的速度相比社会科学更快。 3.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社会科学是指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任务是研究并阐述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它属于广义上的科学,即一切分科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人文科学源出拉丁文humanitas,意为人性﹑教养。十五世纪欧洲始用此词。指有关人类利益的学问,以别于曾在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神学。后含义多次演变。现代用作“社会科学”的别称。《辞海》没有区分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日常用语中,对此也很少加以区分。 虽然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区分是相对的,但为了研究的方便,作这样的区别还是必要的。社会科学是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侧重于研究人和人之间的互动与合作,以及其背后的机制,包含的基础学科有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人文科学则侧重于研究人的价值、心理、心灵、情感、思维和精神活动,包含的基础学科有文学、语言学、心理学、伦理学、哲学、神学等等。

领导科学论文

如何做个好领导 所谓领导,顾名思义,就是:领而导之,是权、责、服务三个方面的统一,也就是带领一班人马,如何向着正确地方向前进,向着符合党的时代要求,创造出更高、更新、更大的成就而努力奋斗!任何一个领导要想适应和胜任他的现在任职岗位,必须符合三个特征,即:政治素质成熟;业务素质精通;还要有高领导艺术也可称之为领导科学的素质。那么,从哪些方面来提高领导者的领导更科学呢?个人认为,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一、知进退、正位臵 要做好领导首要的是要有一颗责任心。必须用于承担责任果断下令不能怕承担责任犹豫不决贻误时机。但是不是说这样你就大权独揽越俎代庖。在日常工作中,常见有的主要领导,大权独揽,小权也不分散,霸气十足,结果个人累得要死,别人却没啥事干,而且还有意见;也有的主要领导,有权无威,没有魄力,说不响,叫不灵,压不住庄,推不开阵,虽是司令,却带不了兵。至于有的副手,往往摆不正自已位臵,总好越权行事,只想当红花,不想做绿叶,结果是配合不好,矛盾频生,所以,每位领导者,都必须摆正自已的位臵,调整好主角与配角,配角与主角的关系,并且要互相补台,绝不可以忽略将相和的威力。 二、善纳谏,握决策 必需要善于听取自己智囊团的意见和建议,不要一意孤行。但是要把握分寸不可完全听别人的没了主见。“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个人的智慧,毕竞是有限的,只有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集思广益,善纳群言,才能使得领导的决策准确,切不能自作聪明,自以为是,独断专行,更不可以听风是雨,不加调查,偏听偏信。在民主空气不够活跃的地方,对于少数人甚至个别人的意见,更要注意听取,因为真理往往在少数人手里。对于来自群众中的意见,正确的态度是:不管好话、坏话、甚至骂人的话都应该去听,因为往往好话与坏话之中,各藏有相反含意,如果善于分析,会更有助于头脑清醒,更有利于检点自已和帮助正确决策。 三、会用人,分长短 首先来说说选人选人是领导用人之前的必经之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就是说人才到处都有,只是领导不是伯乐,不会相马而发现不了人才。那么,做为一个领导者选人讲究的是坚持选人原则,避免庸才泛滥。 选人有以下几项原则: 1.择优而录 2.任人唯贤

科学方法论结课论文3000

科学方法论 题目:科学事实的获取对我的启示 学院: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名称:电子科学与技术 班级: romantic_fog@https://www.360docs.net/doc/c85018202.html, 学号: 日期:2013.6.17

科学事实的获取对我的启示 摘要:科学方法论是关于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的理论,而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科学方法论逐渐显示出它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尤其对自然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起着指导作用,而其自身也随着科学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从科学事实的获取中明白了机遇虽然重要,但如果没有良好的知识储备我们只能是错过机会。 关键词:事实的获取科学观察科学实验观察机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学方法论就像研究科学的一把利器,它帮助我们在科学研究中有所发现,而科学发现是一个曲折复杂的认识过程,不能指望轻而易举便可达到目标,需要有良好的信息反馈机制并充分地利用这一反馈,才能不断修正和调节自己的认识去实现科学发现的目标。 而科学事实是通过观察和实验所获得的经验事实,是经过科学整理和鉴定的确定事实,是可以重复的,不是某种偶然现象,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因为偶然所见以为是真理,或许只是某一系列巧合下的一个假象。像“铀具有放射性”、“水分子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等等均是科学事实,“所有微观客体都具有波粒二象性”、“整个宇宙都在膨胀着”等等之类的普遍陈述,则不看成科学事实,而看成对科学事实加工提炼之后的理论论断。

那么,我们该如何来获取科学事实呢?科学研究的目的是建立各种科学事实之间的联系,通过这种联系使我们能够根据那些已经认识的科学事实其预见以后发生的事实,这样才能发挥科学的解释力与预见力的功能。 科学实验和观察就是我们获取科学事实的重要手段。 那科学实验方法具体是什么呢?科学实验方法是需要我们根据研究目的,使用一些科学仪器和其它的一些,人为地控制、模拟研究对象,来获取科学事实的一种研究方法。 科学实验方法可以人为地控制实验对象的变化,可以制造一些特殊状态,把对象放在这种状态下来认识,所以实验方法有其自身巨大的优越性,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经常使用实验方法解决一些问题,比如当我们不确定某事的正确性时试一试,这其中就使用了实验方法,只不过简化了实验方法的一些步骤,实验方法一般需要实验的构思和设计,实验的实施,实验结果的分析整理,实验结果的理论解释,首先要明确目的,如观察某种现象,验证某种假设,制造某种客体,等等。接着,要将特定的目的转化为某种原理或设想,进而依据已知的科学原理,利用适合的仪器、设备、试剂等物质条件,设计和构思具体的实验方案。实验的实施,是进行实际实验。这时,最重要的就是要精心操作,细致的观察,准确及时的记录,最后进行实验结果的处理。

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在行政管理中的应用

期末论文 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在行政管 理中的应用 姓名:斯琴 学号:2012211657 班级:13级政管研 学院:政府管理 课程: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2013年11月16日

摘要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一套完整、科学的方法论体系,它的产生具有普遍性运用价值,尤其是对于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开创了人类思想理论的新局面,它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社会科学的研究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研究,它有其自身所独有的规律性。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对于我们在进行系统的学习过程、学术研究及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本文主要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内容与分析方法论普遍原理出发,通过学习与认识从实践出发的方法论、矛盾分析方法及社会过程研究方法来探讨其在行政管理学中的体现及应用价值,和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如何能够更有效的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运用科学的方法工具研究专业问题。 关键字:马克思社会科学方法论实践过程矛盾分析法影响意义行政管理价值

前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普遍真理。普遍真理是实践的产物,它既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创立的,也是植根于社会经济实践的。尽管今天的社会经济实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我们不能由此而认为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经济实践要求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只具有文本价值了。马克思、恩格斯从来就认为,一切真正的科学体系都是具体时代的产物,而不是哪个天才头脑的主观臆造。“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普遍真理是发展的,它的内涵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各国的具体情况是不同的、各国实践的主题也是在变化发展的。恩格斯强调了他和马克思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创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历史局限性,他认为,我们只能在我们时 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像一切科学一样,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丰富和发展,通常都会包含着对前人某些原理的重要突破。马克思主义与具体实际的结合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发展过程。因此,普遍真理作为“经过实践证明是科学的并且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它不可能仅限于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论述,还包括了后人运用他们的立场、观点、方法对时代发展变化、对新的实际进行总结所揭示的普遍真理。这些普遍真理在本质上都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丰富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一个创造性的开放体系,人类在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合理的方法,马克思主义都应该积极地予以借鉴和吸收。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具体化为从实践出发的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法、社会矛盾分析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认识与评价方法、世界历史的研究方法等等,除此之外,还有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方法、归纳与演绎的方法、分析与综合的方法、抽象与具体的方法、主客相统一的辨证方法、历史合力的研究方法、“人本”和“物本”相统一的方法等。 (二)、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内容 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它以多种多样的方法为研究对象,探讨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为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评价事物和改造事物指明方向。一定的方法论体现着一定的世界观、科学观和技术观,依据理论体系的不同层次而分出不同层次的方法论,如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和技术方法论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它是对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概括和总结,因而对各门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社会科学方法论与自然科学方法论的差异,是由它们研究对象的特点所决定的。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同一性决定了社会科学研究可以而且应当学习借鉴自然科学的某种方法,而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差异性则要求社会科学必须具有适合于社会现象的独特研究方法。 社会科学是以人类在社会中的行为及由此行为产生的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

科学方法论论文

科学方法论 经济学与商务管理系国际经济与贸易关颖怡2010级国贸1班101042077 摘要: 科学方法论是关于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的理论,探索方法的一般结构,阐述它们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以及科学研究中各种方法的相互关系问题。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仅指自然科学方法论即研究自然科学中的一般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数学方法等。广义的则指所有正确的方法论,即科学的方法论。20世纪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方法,如控制论方法、信息方法、系统方法等,促进了方法论研究的高度发展。科学方法论愈来愈显示出它在科学认识中确立新的研究方向、探索各部门的新生长点、提示科学思维的基本原理和形式的作用。唯物辩证法是从人类的实践中总结和概括出来的正确的哲学方法,是科学研究的普遍的方法论。它对自然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起指导作用,并将随着科学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科学方法论的历史形态,从科学发展的整个历史来看,有4种形态:自然哲学方法论、哲学方法论、逻辑方法论和理论方法论。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科学问题、数理逻辑 正文: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研究对象是认识对象(自然界);认识成果:认识主题.学科内容里的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自然界存在无限发展的辨证图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而科学技术论是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自然规律越来越变成历史的规律,自然科学在本质上是革命的;科学技术方法论:对科研方法的哲学概括.自然辩证法具有哲学的学科性质. 自然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1,科研课题的选择和确定;2,科学观察与科学实验的设计与进行; 3,理论思维方法对科学事实的整理和加工; 4,科学假说的建立和验证;5,科学理论的确立和深化. 科学问题是当时的科学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实践和认识过程中需要解决而尚未解决的矛盾, 科学问题的结构是由问题的指向,疑项和问题的解的应答域预设三要素构成的. 问题的指向就是问题所指的研究对象;疑项是表明人们当前能力(当前状态)与求解理想(目标状态)的差距;应答域指得是问题的提法中预先设置了该问题解的存在域限,并在主观上认定所提问题的解必定存在于这个领域中.这三个要素围绕着问题的解发挥着各自的特殊功能,并有机的组成了科学问题的一般结构. 科学问题的基本类型:1,基础研究课题:此类课题是以认识自然现象,探索自然规律为主要目的,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附:心得体会)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概述 引言:要概述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就必须搞清楚社会科学的含义、范围及其界定等;就必须搞清楚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性质,内容及其意义等;就必须结合中国的实际,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应用于历史的具体的中国实际;就必须客观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评价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理论。本论文将针对以上四个方面分别论述。 一、关于社会科学的认识 科学是人类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科学具有客观性、系统性、普遍性、实证性、开放性等特点。英美强调三分法: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大陆强调两分法:自然科学和精神科学,在中国社会科学的范畴指广义的人文科学。 (一)社会科学的性质及界定 社会科学是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社会的种种现象的各学科总体或其中任一学科。如社会学研究人类社会(主要是当代),政治学研究政治、政策和有关的活动,经济学研究资源分配。广义的“社会科学”,是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统称。社会科学大体上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及社会心理学。在20世纪晚期,行为科学这一

术语越来越广泛地用于人们称之为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那些喜欢采用这个术语的人之所以这样做,部分是因为可以把上述这些学科与一些也属于探讨人类行为的学科像体质人类学和语言学等更为密切地联系起来。[1] (二)社会科学的特点 社会科学的特点,我采用的是百科收录的观点,其他不同之处略有补正。 1、复杂性。社会科学所研究的社会事物(或社会历史现象)一般都是非常复杂的,它们受众多自然和社会变量的制约,而这些变量之间往往又是彼此相关的、非线性的关系。社会科学所研究的对象一般都具有自我组织、自我创造、自我发展的能力;社会事物的产生往往由偶然的事件或个别人物作为导火索,具有较强的随机性和模糊性. 2、依赖性。一般社会事物都是建立在众多自然事物的基础之上,或者与众多自然事物相联系,因此任何一门社会科学往往涉及众多自然科学领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科学的全面发展状态。自然科学如果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社会科学就难以在精确性和客观性上取得重大突破。 3、主观性。对社会事物的认识和评价要受到众多主观因素(特别是感情因素)的制约,而这主要取决于观察者与观察对象之间利益关系(特别是经济利益关系),各种社会科学因而很容易带有强烈的民族性和阶级性。这种由利益关系所引起的“先入为主”的主观因素

领导科学论文

领导科学与大学生活 摘要:一年半的大学生活,让我积累了很多工作经验。在团支书的岗位上,我摸索着前进的道路。领导科学这门课程教给我很多东西,合理地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相结合,才能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学以致用,活到老学到老,才是学习的真谛。 关键字:领导科学大学生活班级团支书 正文: 领导者的作用是制定、落实组织目标;指导组织设计和人员配备;维系组织运行和推动组织生长;整合组织各项管理职能。领导者发挥作用的过程,就是形成领导功能的过程。这既是一门有着具体操作规范的科学也是一门包含着人文关怀的艺术。领导过程要讲科学、讲艺术就与领导者的素质密切相关。 光阴荏苒,转眼大学生活已经过去一年半。还记得当初误打误撞地被推为团支书的情景,却不知这让我的生活起了很大的变化。选择了领导科学这门课程,我想用学到的知识,回顾反思这一年半来的工作学习情况。虽然团支书这个职位很不起眼,但是,这个岗位反映了很多领导艺术知识,我也领悟到了一些生活学习的道理。 我没有非常丰富的专业学科知识,就我学到的,参照前辈的理论,从以下几点谈谈我的认识: 一、领导有人气,办事更顺利 领导是组织活动不可缺少的特定功能和组织行为过程。领导者是

组织的领袖(站得最高,看得最远,走在最前,指引战略目标);是组织的统帅(组织、协调、指挥、控制的中枢);是组织的导师(组织使命与宗旨的开创者、倡导者和传播者);是组织行为凝聚力的核心。领导作为组织行为,它是靠领导者的具体行为实施和实现上述功能的过程实现的。领导者由组织的决策系统和权力系统构成,被领导者包含组织全体成领导者的作用是制定、落实组织目标,指导组织设施,因此领导的实质是权力——决策权、组织权、指挥权、人事权、奖惩权等。 我个人认为,在大学里领导者的“人气”很重要,只有得人心,才能提高向心力,从而保证自己更顺利地行使权利。正是由于在一定环境中被领导者对领导者的服从,使领导者在组织中的地位得以确立,并使领导过程成为可能,这就是领导艺术的一种。 其实,我刚开始的领导经历并不怎么顺利。开学不久遇到我的前男友,处于热恋期的我和班里同学接触沟通甚少,所以班上同学并不了解我,不得人心的局面必然形成。在第一批入党积极分子的选举上这种劣势突显了出来,使得我失去了第一批的优先权,我为此事伤心甚久。也正因为不得人心,刚开始的工作进展的很累,同学不配合,再多再好的班级管理方案也无法实施,就连简单的班级活动动员也很难搞定。 面对这种情况,我经过不断反思,采取了投其所好的对策。班上同学喜欢上QQ,因此,我一改往日上线潜水的习惯,主动找同学聊天,没事帮他们踩空间增加人气,并且经常与他们分享空间中有趣的视频

科学方法论

科研方法论 姓名: 学号: 专业: 日期:2018. 11. 07

通过学习科学方法论这门课,我对科研以及其方法有的一个大概的了解,大致知道了在研究生阶段该如何进行科研,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这门课程学习后的理解: 1、培养良好的科研素质 要想取得科研成果,首先要有良好的科研素质,其中包括:科研心态、专业学习、团队精神以及学习能力等。下面将对以上4点进行较详细的说明。 1.1科研心态 ①平和的心态:既然选择了研究生,就注定要为自己的人生开辟了另外一条道路——科研。不要再和已工作的同学比赚钱,不要去和做公务员的同学比悠闲…… ②吃苦的精神:做科研,最重要的就是有不怕困苦、迎难而上的精神。做科研是非常枯燥的一件事,一定要做得住冷板凳,不拍失败的挫折,最担心的就是遇到苦难就怨天尤人、自甘堕落。 1.2专业学习 研究生期间,专业课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知识是做科研甚至以后工作的基础。正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专业课就相当于各种基础的食材,只有够丰富的食材,才能烹饪出可口的美食。 1.3团队精神 ①团队组成:科研团队,一般是指一个课题组具有合作关系的成员,即导师、师兄师姐以及以后的师弟师妹们等人。 ②团队精神:1)尊敬导师; 2)谦虚向师兄师姐学习;3)爱护

帮助师弟师妹;4)勤奋,积极,多看,多听,多做。 1.4学习能力 ①能动性:遇到困难时,通过各种手段,主动自己去寻找答案和解决方案的能力。研究生要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能动性是首先要具有的能力 ②资料搜索:遇到问题时,首先要做的是去搜索资料。这时我们如何使用现有资源(包括图书馆,数据库,网络等)变得十分重要。 2、选择正确的课题方向 2.1 选择科研课题的重要性 我们现在选择的课题将决定以后所从事的领域和主攻方向,是科研成败的关键因素,也是积累和产生知识的源泉。 2.2 如何选择科研方向和课题 选择研究方向要注意一下三点:①重要性:核心或关键科学问题; ②新颖性:科学技术的发展前沿;③实用性:生产实践和社会需求。 2.3 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 有五个主要的环节,分别是:①选择课题:选择科研方向和研究的课题;②收集信息:收集课题相关的信息和知识;③发现问题:寻找课题关键问题和突破口;④解决问题:理出思路制定方案设计实验; ⑤归纳总结:分析数据总结规律整理发表。 2.4 需要注意的问题 ①选题要恰当:防止选题过大、过难,这样的课题完不成;防止选择过小过易不重要课题。

社会科学方法论期中论文

浅谈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认识 在高中和本科阶段,我就曾学习过马克思主义哲学,但于我而言,其中的联系、运动、和矛盾观点只是一种枯燥无味的理论概念,是仅仅存在于课本上的,我也并没有将这些理论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但在《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这门课程前三周的学习中,老师提出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并且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进行分析,我才逐渐开始明白,这些理论不仅仅是理论,更是可以引导生活、指导实践的科学的方法,并且我们也应该在生活、实践和学习中运用这些理论。 前三周主要讲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的实践论、事物运动的观点以及矛盾的观点,因此,我也就主要讨论一下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和社会矛盾分析方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一、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主要说明实践和认识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进行实践的。实践决定认识,因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的动力和目的,也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社会科学时,保持实践为先的态度,首先应当进行大量的实地调研和考察,再进行下一步得研究。其次,我们也应当善于观察,去发现实践中产生的问题,从而加深认识,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最后,研究结果是否正确也只能通过实践来考察,因为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促进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科学的进步,从而进一步验证自身的正确性。 认识又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才能促进实践的发展。此外,认识运动的规律是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往复的过程。因此,我们在研究社会科学的过程中,要杜绝一劳永逸止步不前的行为,而应结合实践,不断的开拓创新,在更新认识、加深对社会科学理解的同时,推动社会科学的发展。 不仅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中要坚持实践的观点,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也应当坚持时间的观点。因为实践观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是和现实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在学习中不能脱离现实空谈书本,更不能一味地埋头苦干而置科学的方法与不顾。只有脚踏实地,一切从实际出发,才能不断的更新认识,更好的进行实践。 二、社会过程研究方法 社会过程研究方法是指社会历史过程是客观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的运动过程,也就是说社会阶段是在主客观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不断变化的。这是因为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都处在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中,历史上任何东西,从当时的历史条件来看,都有其存在的根据和理由,

领导与科学的论文

摘要:领导科学是以领导活动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其基本任务就是科学揭示领导工作中合乎规律性的东西,从而形成关于领导活动的科学理论。领导科学研究的应当是领导活动中各种因素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根据当前我国各级各类领导活动的实际情况,我们把领导定义为:领导是由特定要素构成的统一体,是领导者影响、率领和引导被领导者在一定的客观环境条件下实现双方共同的价值观和目标的社会活动过程。按照这个定义,我们把领导看作是领导者、被领导者、领导环境相互之间的作用过程。 关键词:领导科学科学理论作用 领导科学是以领导活动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其基本任务就是科学揭示领导工作中合乎规律性的东西,从而形成关于领导活动的科学理论。领导科学研究的应当是领导活动中各种因素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根据当前我国各级各类领导活动的实际情况,我们把领导定义为:领导是由特定要素构成的统一体,是领导者影响、率领和引导被领导者在一定的客观环境条件下实现双方共同的价值观和目标的社会活动过程。按照这个定义,我们把领导看作是领导者、被领导者、领导环境相互之间的作用过程。学习领导科学在我们生活中是有重要性和必要性的,通过学习领导科学,我们可以把握领导的特点和规律,并且对领导的本质可以更进一步深入的理解和把握。通过学习领导科学,可以应用领导科学的思想武装自己,才能不断使自己所领导的工作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并更加科学化,才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岗位上作出更大的贡献。 1.学习领导科学的目的有以下几点: (1)学习领导科学,是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需要。我们的旗帜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合主义,这是极其伟大而又复杂的创新事业。没有领导工作的科学化,就不会有社会主义建设的现代化。各级领导者只有树立现代领导观,认识和掌握现代领导规律,才能很好地担负起领导现代化建设的责任。(2)学习领导科学,是深化全面改革的需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在改革、开放的方针指导下进行的人,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领导体制的改革。学习和掌握领导科学,就是要势力做到领导体制的科学优,有利于改革的实现。领导体制的科学化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领导工作成熟和完各的标志之一。(3)学习领导科学是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挑战的需要。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创新空前加快。所谓新的技术革命,是指世界范围内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新型材料、遗传工程、激光技术、航天技术、海洋工程等为主要内容的新技术的广泛运用。这场新的技术革命,对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既是一个机会,又是一场新的挑战。新的技术革命不可避免地要引起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这就要求领导工作也应有相应的变革。学习领导科学,正是为了掌握高超的领导本领和领导艺术,跟上科学技术进步和知识创新的步伐。(4)学习领导科学,是促进子部“四化”、实现领导工作科学化的需要。实现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是具有战略意义的事业。但日前我们的干部总的来说都还缺乏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新知识新经验。做过多年领导的老同志,在新时期繁重的新任务面前,需要重新学习。大批走上领导岗位不久的中青年同志,妥尽快改变生疏和不适应状况,更要不断加强学习或进行知识更新。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不仅要继续经受执政的考验,而且还面临着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考验,面临教反对和平演变的考验。因此,学习领导科学,应是每个领导干部的必修课、专业课。应用领导科学的思想武装自己,才能不断使自己所领导的工作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并更加科学化,才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岗位上作出更大的贡献。 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研究特别重要。目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时期。在这样一个时期,无论是经济还是社会、政治都将发生一系列新的变化,这些新的变化必须要在入们的思想中得到反映。如果

科学方法论论文

科学方法论论文 --浅谈创造性思维的几种思维形式 创造性是人的生命力的最高表现,人类正是通过连续不断的创造型推动历史的前进.创造性思维是价值最高的思维.,是引领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良好的创造性思维是一切工作的基础,是提高工作效率,改进工作方法,促进事业发展的高效工具,对当今社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创造性思维的内涵: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一种能力品质,是创作过程中的一种思维活动,是一项开创性的位置事务的高级思维,追求独到、最佳、新意,形成新的见解和办法的思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如此高度的概括,客观地反映了“创造性”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保证。达尔文有一句至理名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适者就是富有创造性的人。所以现在有人说,人不富有创造性就会下岗;企业不富有创造性就会倒闭;地区不富有创造性就会没有人气;政党不富有创造力就会下台。 对于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从课堂教学抓起,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文化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在当前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具有深远的意义。要培养创造性思维,先大致了解这些创造性思维有哪些思维形式: 一、怀疑 怀疑是人类优秀的思维品质。任何新的理论的诞生,都有一个怀疑的过程。盲从和因循守旧永远不会产生新的理论成果。 二、寻找怀疑的根据 只怀疑而不去寻找怀疑的根据,创造性思维的幼芽就枯萎了。为了使怀疑这棵幼芽生长、开花、结果,就必须寻找怀疑的根据。寻找怀疑的根据,就意味着否定过去的学说、理论,建立新的学说、理论;寻不到根据,也可加深对自己已有理论的理解、认识。伽利略、戴维、莫顿、马克思、恩格斯就曾寻找出怀疑的根据。怀疑和寻找怀疑的根据,是思维的批判性、深刻性的表现。 三、逆向思维 就是背逆常人思维的方向去思考。这表现了思维的独特性、灵活性。人们歌颂小草,说它不用灌溉,不用施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尽绵薄之力打扮春天”。而我们则批判小草,说它与庄稼争水分,争肥料,造成庄稼减产,应该“除恶务尽”。这样思考,符合客观实际,因而是正确的。逆向思维,应仔细斟酌是否符合实际,否则逆向思维的结果便是错误的。因此,在运用逆向思维时,必须深入了解所否定的理论、学说是否具片面性或是否错误。如果怀疑、否定不符合社会实践的理论或学说,则必然产生错误。 四、多角度、多侧面思维

《社会科学方法论》读书报告

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对当代社会科学和社会思潮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此贡献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他的方法论学说。 马克斯?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一书主要选自《自然论文集》,本书由社会科学认识和社会政策认识中的“客观性”、文化科学逻辑领域内的批判性研究、社会科学和经济科学“价值无涉”的意义三篇长文组成,它们分别阐述了韦伯方法论思想中的一些重要的内容,是韦伯方法论著作的代表作。本文主要通过深入的阅读研究韦伯的社会科学和经济科学“价值无涉”的意义一文,进行浅析。 在《社会科学和经济科学“价值无涉”》一文中,韦伯提出人们在大学授课时是否应当宣明他们所赞成的某种伦理的或者建立在文明理想以及其他世界观基础上的实际的价值判断这一问题。针对此问题,有两种不同的回答:其一是以可以从纯逻辑演绎而得到的事实和经验事实为一方与以实践的、伦理的或世界观的价值判断为另一方的区分是正确的;其二是尽可能在课堂上不讲实际的价值问题。对于上面两种回答,韦伯发表了自己不同的见解,他认为大学教师在一切具体情况下,甚至在面临使他的授课内容变得毫无吸引力的危险时,都会毫不犹豫地向听众,首先向自己宣明,哪些陈述是纯粹从逻辑推理演化而来的或者对纯粹经验事实的说明,哪些陈述是实际的价值判断,并且把这一点看作自己天经地义的责任。在这种情况下上述的第一种回答才可以接受;而韦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赞同第二种回答,认为第二种回答只适于掩盖向听众发表的意见的实际影响,韦伯认为如果让教师放弃实际的价值判断,不能讲激情昂扬的话语,会使听众迷失于各种不同范围的彼此混淆之中。 在讲坛上一般是否应该进行实际的价值判断的问题本身就是一个政策的问题,因而它最终只能由个人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而对大学的任务所取的观点来决定。韦伯批评了种种不合时宜的德国教授们在大学课堂的言行,认为“如今的大学生在教室里应当向自己的教师学到的东西,首先是熟练地完成给定的任务的能力;其次,承认事实,即使是令人不堪的事实,然后把关于它们的规定和自己的价值态度区别开来;第三,使自己服从职责,因而首先抑制不必要地表示自己个人兴趣和其他感受的冲动。”提出在每一项职责任务中,承担任务者应当克制自己,排除那些不属于职责的东西,而最需要排除的是他自己的爱与恨。 韦伯认为经验科学只能告诉人们事实怎么样,它可能怎么样,但决不指导人们应当怎么样,因此关于实在的经验认识的科学必须拒绝承担价值判断的任务,从而保持科学认识的客观性和中立性。科学研究者在涉及社会事实时,应当克制对它公开发表个人见解,韦伯写道:“一个职业‘思想家’如果有什么职责的话,他所迫切要做的便是,面对时下盛行的理想,哪怕是倾人的理想,都要保持个人才智的清醒,倘有必要,就需‘逆潮流而动’。”韦伯深切地认识到研究者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和做学术报告时需要回避价值判断,不借科学研究来鼓吹自己的价值观;正是在这些因素之下,韦伯提出了“价值无涉”的概念。 韦伯写《社会科学和经济科学“价值无涉”的意义》这篇论文的意图在于,批判德国的教授们利用自己不受攻击的权威在学术讲坛宣扬自己的价值观点,混淆了价值判断和关于经验事实的科学知识之间的界限。在韦伯看来大学教授不能任意的发表其价值判断。即应该做到价值无涉(价值中立)。所谓价值无涉是指要求研究主体按主观愿望选择了所要研究的问题之后,应该客观地描述关于所要研究问题的全面资料和对这些资料进行科学分析所得出的结论,而不管这些资料和结论是否与研究主体、社会或者他人的价值观念相冲突、相对立。 价值无涉这一原则首先是由韦伯提出的社会科学的客观性原则,今天在社会科学领域内依然广为接受的标准。社会科学是否需要坚持“价值无涉”的原则,引起了学者的广泛争论。这两种立场在中国社会学界争论了十几年,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刊登在《社会科学研究》杂志上的郑杭生教授和李金教授之间的争辩。 李金教授对社会科学研究中坚持“价值无涉”的立场是持基本接受的态度。他在《为“价

领导科学与艺术结业论文

论领导科学之领导者的“领导艺术” The art of leadership

摘要:领导是影响力而不是权力,领导者应当努力得到下属的信赖、爱戴和追随,而不是玩弄权术得到的敬畏。不同的下属需要不同的领导风格,同一下属在不同发展阶段也需要不同的领导风格。领导是一门艺术,一个优秀的领导者都会有自己独特的领导艺术,运用自己的艺术来领导、管理下属,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发挥他们的实际才能,为公司、企业创造收益。 关键字:影响力;信赖追随;风格;领导艺术;工作效率 一、领导艺术概述: 领导艺术(The art of leadership)是指在领导的方式方法上表现出的创造性和有效性。一方面是创造,是真善美在领导活动中的自由创造性。“真”是把握规律,在规律中创造升华,升华到艺术境界;“善”就是要符合政治理念;“美”是指领导使人愉悦、舒畅。另一方面是有效性,领导实践活动是检验领导艺术的唯一标准。 领导者(Leader)是指在正式的社会组织中经合法途径被任用而担任一定领导职务、履行特定领导职能、掌握一定权力、肩负某种领导责任的个人和集体。在职权、责任、职能三者之中,职权是履行职责、行使职能的一种手段和条件,履行职责、行使职能是领导者的实质和核心。但是,领导者要想有效地行使领导职能,仅靠制度化的、法定的权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拥有令人信服和遵从的高度权威,才能对下属产生巨大的号召力、磁石般的吸引力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力。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必须要有自己的一套完美的领导艺术。 领导艺术是指领导者具有创造性的领导才能、技巧、艺术和方法。主要包括:决策的艺术、创新的艺术、应变的艺术、指挥的艺术,抓总的艺术、统筹的艺术、协调的艺术、授权的艺术、用人的艺术、激励的艺术;而领导技能主要包括深思熟虑的技能、专业技能、关系技能和行动技能。每位不同的领导者都有不同的领导风格与领导艺术技能。要成为一个合格的优秀领导者,必须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充满热情和感染力,遵守诺言言行一致,拥有坚定不移的信念,敢于承担责任,有磊落开阔的胸怀、保持廉洁和谦恭,有承担风险的魄力,保持自己的权威,善于化解、避免危机和冷静地处理问题以及能获得部下的信任的素质。 二、领导艺术的特点: 领导艺术是领导者个人素质的综合反映,是因人而异的。黑格尔说过:“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同样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没有完全相同的领导者和领导模式。有多少个领导者就有多少种领导模式。领导艺术有以下特点: ①领导艺术是领导主体在实际工作中创造性地工作。 ②领导艺术主要是从经验中得来的。 ③领导艺术不是领导技术。 三、领导艺术的分类: 1.用人和用权艺术。 (1)用人艺术。用人的方法和艺术在领导工作中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如何用好人,除了要端正用人思想,让那些想干事的人有事干,能干事的人干好事外,在

社会科学方法论论文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论波普尔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体系 学生姓名:李恩宇 学号:03010016 所在院系:商学院 专业:应用经济学 教师:王芳老师 2011年12月16日

论波普尔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体系 商学院应用经济学李恩宇 03010016 摘要: 波普尔在扬弃方法论自然主义、历史决定论、传统的方法论 个人主义与人文科学理解论等基础上建构了以证伪主义科学方法论、猜测) 反驳法和第三世界理论为前提, 以方法论约定主义、科学方法的统一性理论和独特的方法论个人主义为基础, 以境况分析法、客观理解法和渐进技术法为内容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体系。波普尔正是依凭其独特而新颖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体系推进了西方科学方法论、行为理论以及理解理论在当代的发展。 关键词: 第三世界理论; 方法论个人主义; 境况分析法; 客观理解法; 波普尔 一、波普尔社会科学方法论体系的理论前提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科学方法论是他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理论前提; 波普尔的社会科学方法论 是他的证伪主义科学方法论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推广、运用与延伸的结果。波普尔提出的第三世界或世界理论是他的证伪主义科学方法论形成的关键, 也是他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直接的理论前提。 1. 证伪主义方法论与猜测反驳法 长期以来, 人们一直认为科学的主要任务就是以科学的方法研究自 然规律, 而由培根开创并加以系统描述的归纳的科学方法从17世纪 到2 世纪几乎成为所有科学家们进行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归纳的科学方法是一种以收集特殊例子的观察现象为基础而建立普遍陈述的 方法,它强调了观察与实验在普遍陈述或科学规律形成过程中的重要 作用, 认为只有它才能提供可信知识。波普尔否定了归纳的科学法论,

领导科学与艺术考试论文选题方向

领导科学与艺术考试论文选题方向 1 领导与被领导者关系研究 2 领导要素分析 3 结合工作实践谈谈你对领导目标重要性的认识 4 论领导目标体系的构建 5 领导目标[评价报告--××组织战略发展目标评价 6 论行政性组织文化的设计 7 行政组织文化设计评价报告--××组织的组织文化设计评价 8 为什麽说设计是领导过程的第一要务? 9 如何有效进行领导过程的整体设计? 10 领导与管理关系研究 11 论领导目标引领的艺术 12 领导在组织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分析 13 领导如何实施有效的组织指挥 14 领导决策与领导目标实施的关系研究 15 如何实施科学有效的领导决策? 16 论领导决策的步骤与方法 17 论领导决策中的民众与集中的关系 18 论领导协调的内涵与任务 19 论领导过程中的目标监控 20 论“领导”的职责 21 领导用人与领导目标实施的关系 22 论领导用人的方法与艺术 23 论领导科学与领导艺术的关系 24 论领导艺术 25 对中国“关系政治’的评价 26 结合中国传统行政文化中的相关特点谈谈你对“情缘政治”与“地缘政治”的理解与认识 27 从行政文化的角度谈谈你对领导行为中的“人治”与“法治”关系的理解与认识 28 领导环境与领导行为关系研究 29 社会转型与领导行为的权变 30 为什麽说权变是领导艺术的最高体现? 31 论权变理论在领导行为中的运用 32 领导权变的个案分析 33 中国“官文化”批判 34 论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民本政治” 35 “民本政治”与“官本政治”关系研究 36 权威政治与世俗政治关系研究 37 “清官政治”的评价 38 谈谈你对“宗教政治”的理解 39 小农意识在中国领导行为中的表现及其评价问题 40 从经济文化的角度谈谈农本社会的领导行为向现代社会领导行为的转换 41 “权术政治”的分析与批判 42 谈谈你对领导形象塑造的理解与认识 43 论领导心态的调控与领导行为的关系 44 论领导的激励艺术 1

浅谈领导科学决策论文

浅谈领导科学决策 【摘要】:管理就是决策,决策是管理的核心。决策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完整的动态过程,遵循科学的决策程序,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当今时代,社会发展迅速,信息瞬息万变,社会关系错综复杂,管理者、领导者决策的科学性越来越重要。领导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一个部门、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具有科学决策能力,成为对现代管理者、领导者的基本要求,作为领导者必须具备科学决策的意识、全局观念、战略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才能排除不利因素的干扰,做出正确的、科学的决策至关重要。错误决策造成的损失是难以弥补的,错误决策也无可避免的受到其自身素质、决策机制、权力运用、决策方法、利益诱惑、个人情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曾涌现出许许多多杰出的、远见卓识的伟大领袖人物。如近代的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凭借集体和个人的智慧、经验、才智等做出许多科学的、卓有有效的判断和决策,他们博学多才、多谋善断、处惊不乱、稳若泰山等是领导科学决策的光辉典范,是我们的宝贵遗产。 【关键词】:领导科学科学决策提高途径 一、科学决策的内涵 所谓科学决策是指决策者凭借科学思维,利用科学手段和科学技术所进行的决策。科学决策是指决策者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目标,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系统地分析主客观条件做出正确决策的过程。科学决策的根本是实事求是,决策的依据

要实在,决策的方案要实际,决策的结果要实惠。科学决策具有程序性、创造性、择优性、指导性。科学的决策过程是决策领导、专家与实际工作者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参与决策的主体相互配合,形成了一个决策过程。 参与科学决策的主体一般有以下五个:决策领导,决策助手,决策专家,学科专家,实际工作者和广大群众。 二、科学决策的基本特征 科学决策有自己的内涵,同样也有自己的外延。这些外延就是其基本特征: 1、科学决策是一种系统决策。科学决策从组织体系上讲由三个主要系统组成,即决策主体系统、决策智囊支持系统、决策信息辅助系统。决策主体系统包括主要决策者和其他决策人员。决策智囊支持系统包括决策研究部门、决策咨询委员会和决策咨询专家团。决策信息辅助系统包括决策信息搜集、整理、分析部门。 2、科学决策是一种团队性的群体决策。科学的决策分为确立目标、获取信息、设计方案、评价比较、方案选择和方案实施以及方案反馈等阶段。这每一个阶段都离不开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因此,科学决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团队和利益相关者参与决策的过程。 3、科学决策是一种程序化决策。程序化制度是保障决策科学的有效方法。科学决策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程序化决策。为什么这么讲呢?程序化决策实际上是一个班子或一群人的协同决策。在程序的每道关口都有人或从技术上或从经济上或从其他方面进行分析把关,到最后决策,实际上是几种方案中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