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认识米用米量语文

2019认识米用米量语文
2019认识米用米量语文

认识米用米量

认识米用米量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3.通过合作,学生能用米尺度量整米长度的物体,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学重点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教学难点用米尺较准确地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学具和教具投影片、1米长的卷尺、皮尺或折尺.教学过程复习导入1.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2.厘米是个长度单位,它可以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3.我们还学会了以厘米做单位画线段的方法.)2.师:请大家用手比一比,1厘米大约有多长?新授1.认识米导入谈话:看来,大家厘米的知识掌握的都不错,老师这有一道小难题.谁愿意到黑板前面来解决这个问题?抛出问题(老师事先给学生准备好一把量程为12厘米的刻度尺)A.请你用老师提供的尺子来测量黑板的长度。并把测量结果告诉大家。B.在测量时,你有什么问题,或有什么想不通的地方,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3)学生提问题.(如A:这把尺子也太短了,量这么长的黑板太费劲.B:有没有比厘米长一些的单位.)(4) 师:谁能回答这个同学提出的问题?s(5) 师: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如操场的两边相距多远,通常用米作单位.(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认识米、用米量.补充:米可以用字母“m”来表示.(6)出示米尺,观察米尺有什么特点.(米尺的刻度都是以10厘米为单位的)(7)让学生拿着自己带来的1

米长的卷尺到讲台前来和教师的1米直尺比一比,体验不同的尺子上1米的长度是相同的(在这里误差可以忽略不计).2.用米量(1)实际体验.请同学们互相用自己带来的卷尺量一量,把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2)再次体验.两人再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1米,看看你的身高比1米高出多少?(3)以小组为单位,量出1米,2米……给大家看.3.教学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1)初步质疑.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厘米的认识,同学们用两个手指比一下,1厘米有多长呢?教师在黑板上1米长的线段的上面画出1厘米.师:1米有多长呢?同学们可以用两手比一下.师:那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2)教师出示一把木制米尺,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这把尺上有多少厘米.10厘米、20厘米、30厘米、……、100厘米.(3)请同学们看看自己的卷尺,1米里面是不是也有100厘米呢?(4)教师在黑板1米长的线段上,以10厘米为单位,分成10份,再次问:谁来说说,1 米等于多少厘米?(板书:1米=100

厘米)(5)教师出示卷尺.说:量比较长的距离,一般用卷尺.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尺

子要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巩固练习1.选择合适的单位.我们的教室长6(),黑板长2().小明身高124(),课桌高90().2.操作性练习.(1)两人互相量身高,是____米____厘米.(2)分小组合作测量,4个人用1米长的卷尺,合作量教室里感兴趣的较长物体的长度,测量后进行汇报,交流.(如:教室前后黑板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四周墙壁的长等.)四、归纳质疑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都有些什么收获?板书设计认识米用米量1厘米长的线段1米长的线段1米=100厘米

探究活动

测量与统计活动一:(1)量一量家人的身高,记录下来.(2)交流每个家庭的身高.(3)把各个家庭成员的身高分类汇总制成统计表.(教师要加强指导)表一:学生身高统计表;表二:妈妈身高统计表;表三:爸爸身高统计表.(4)综合分析三个统计表,看有什么发现?(可能:父母身高越高,子女的身高相应的也越高.)活动二:(1)测量学生们的体重,制成统计表;(2)与身高统计表一起进行分析,看身高与体重之间的关系.(身高与体重呈正比,即身高越高,体重也相应的越重.)(3)根据统计数据可以提出一些什么建议?(建议超重的同学减肥;建议不达标的同学注意饮食习惯,不挑食.)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2课时 认识米和用米量

第2课时认识米和 用米量 【教学内容】 教材第4页的内容及第8页练习一的第3~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2.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的物体。 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能力。 4.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团结合作意识。 【重点难点】 1.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 2.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表象。 【教学准备】 米尺,卷尺,绳子。 【复习导入】 (1)复习 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什么作单位去量物体的长度?(厘米)谁能用学过的知识帮老师量一量? ①用刻度尺量出数学书的长、宽约是几厘米,桌子的长、宽约是

几厘米。 ②量一量黑板的长是多少。(找两名同学测量) (2)导入课题 刚才,这两名同学测量了黑板的长度,说一说有什么感觉。(这样量太麻烦了)对!我们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时,通常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米来量(出示课题),如测量黑板的长,教室的长、宽,桌子的高等。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究有关米的知识。 【进行新课】认识米 (1)谈话:我们通常用“米尺”来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出示米尺或米尺图(下面是米尺的缩小图),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尺子,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数字不同,刻度线不同) (2)提问: 请一位学生拿自己的尺子来量量老师的米尺上从0刻度到10刻度有多长?(10厘米) 你还能在米尺上找出其它的10厘米吗? (3)交流:同学们,下面我们就用米尺来量一量,看看从地面到讲台桌的什么地方是1米高?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1米长的一条线段,让学生观察1米有多长。 (4)学生活动: ①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卷尺,找出1米的长度。 ②同桌互相用米尺测量身高。看1米到哪儿。 ③两臂伸平,同桌互相用米尺测量。看1米到什么地方。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米和用米量》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学科教案 检查时间:验印执教时间:年月日教学单元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总(4)课时课题认识米和用米量第(2)课时教材分析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理解米与厘米的关系。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工具进行测量。 3.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及 难点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并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资源米尺、软尺、绳子 教学基本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提问学生自己的哪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 2.让学生用尺子量一量数学课本的长边和短边各是多少厘米,并在小组内交流测量的结果。 3.让学生自己估计一下课桌的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再让学生用尺量一量,并把结 果告诉大家。 4.让一名小朋友用厘米尺量黑板的长,另一名小朋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发现了什么? 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做单位。如果 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做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今天我们 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认识米和用米量。 二、探究实践,体验活动。 1.认识米。 (1)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 ①出示米尺,告诉学生这就是前面讲的米尺。它的长度是1米。让小朋友们拿出自己准备的米尺,和自己的学生尺比一比,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交流,进行验证) ②刚才我们认识了米尺,现在请小朋友们拿出准备好的1米长的绳子,把它拉直,仔细看一看,再闭眼想一想,1米有多长? (可以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用直尺比一比从地面到讲台的什么地方的高度是1米等方法来记住1米的长度) ③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学生交流,老师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物体) ④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一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2)认识米与厘米的进率。 师:刚才大家认识了米,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米和昨天学习的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师:这条是1米长的绳子,请你用以厘米为单位的刻度尺量一量,看看它有多少厘米?(100厘米)

认识米用米量教案设计

认识米用米量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务六年制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第4页,《认识米用米量》的例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用米测量物体的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2、米尺量会用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团结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米的长度观念,知道知道1米=100厘米,能用米尺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用米测量较长物体长度的实际长度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尺、10厘米长的纸条、绳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起认知冲突。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什么作单位去量物体的长度?(厘米)上节课的内容大家都掌握得不错,谁能用学过的知识帮老师量量黑板的长?

请学生用自己的尺子量黑板的长。(学生用厘米量黑板的长,很不方便,而且也不容易得出正确的结果。) 提问:这样的测量你感觉怎样?(很麻烦) 师讲述:看来,同学们如果用自己的尺子来量黑板的长很麻烦。谁有更好的办法呢?(做一把更长的尺子)大家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多的好办法。老师这里有一个好宝贝,用它能很快地量出黑板的长,想不想知道这个宝贝是什么? 二、实践操作,认识米。 1.建立表象。 (1)(出示米尺)大家看,这个宝贝就叫做米尺,它的长是1米,用它来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就方便多了。 (出示米尺图)这就是米尺的缩小图,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尺子,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数字不同,刻度线不同)请一位学生拿自己的尺子来量一量老师的米尺上从0刻度到10刻度有多长?(10厘米) 提问:在米尺上你还能不能找出其它的10厘米? (2)同学们,下面我们就用米尺来量一量,看看从地面到讲台桌的什么地方是1米高? 教师再在黑板上画出1米长的一条线段,让学生观察1米有多长。 (3)学生动手操作 ⑴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卷尺或盒尺,找出1米的长度。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米用米量》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米用米量》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米用米量》教学设计 课题:认识米用米量 教学内容:P4及练习一第3、4、5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活动中认识米,建立l米的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建立1米的表象。 教学难点:理解1米=100厘米。 教学准备: 师:米尺、一支铅笔、一根筷子、卷尺、皮尺。 生:长的绳子、学生尺、铅笔。教学方法:通过小组合作用米尺完成对物体的测量,掌握测量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厘米可以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2、你能用你手上的学生尺量出数学书的长是多少厘米吗?如果用你手上的尺子量我们教室的长,你觉得合适吗?(不合适)为什么?教师指出:量教师的长、操场的长等比较长的物体时一般用米尺。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比厘米长的长度单位“米”。(板书课题。) 二、互动新授 1、认识米尺。 请你用你手上的小尺子来量一量我们教室黑板的长度,哪位同学愿意用你的小尺子量一量?(学生举手,教师让一位手拿30厘米长的尺子的女生来量黑板的长,要求其他学生注意看着。女生拿着尺子每量一次都在尺子的右端作个记号再往下量,并口算着:30厘米、60厘米、90厘米……越来越慢,最后停了下来。)说一说有什么感受?(让学生说。)这样一小节一小节地量,太麻烦了,拿老师的这把尺子(教师出示米尺)试试,指名上台量一量。师生合作,很快就量出黑板的长。教师指出:刚才我们用的这把尺子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板书:1米) (1)横向、纵向建立1米的表象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1米长的小棍,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教师说明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用我们手上的直尺就行了,可是量比较长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就麻烦了,这时我

《认识米用米量》教学设计

认识米用米量 【学习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在建立1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以及估算物体长度的意识。 4、通过测量、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形成1米的长度观念,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5、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感受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教学难点: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师: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测量自己的身高,都量了吗?谁来说一说,你的身高是多少?(学生交流自己的身高) 大家在交流的时候都用到了一个字“米”。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米(板书课题)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亲自测量初步感知“米”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来自于生活。 二、探究体验。 1、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 师:老师的身高是1米58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估计)。 再估计一下,从地面到你身体的哪个部位大约是1米呢,(并贴上标签),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高呢,还是不到1米? 师:大家都想估计,那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的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学生活动)。

启发:指着拉开的绸带,这正好是1米吗?怎样才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呢?(可以用尺量)那请小朋友用你们的尺量一下。(得出用厘米尺量很不方便,而且也不容易得出正确的结果。 这样测量你感觉怎么样?(很麻烦) 师:看来同学们如果用自己的尺子来量很麻烦。那谁有更好的办法呢?(做一把更长的尺子)大家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多的好办法。老师这里有一个好宝贝,用它很快就能量出绸带的长,想不想知道是什么? [设计意图]从估测老师的身高入手,学生肯定兴趣很高,在此过程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估一估1米到底有多长,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估测意识,也为建立1米的长度单位打下了基础。 2、认识米尺。 出示米尺。 (1)谈话: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用它来量比较长的物体就容易多了。 (出示米尺图)这就是米尺的缩小图,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尺子,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数字不同,刻度线不同) (2)请一位学生拿自己的尺子来量一量老师的米尺上从0刻度到10刻度有多长?(10厘米) 那米尺上一共有多少刻度?100刻度就是100厘米就是1米。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对比、思考学生自主发现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3、用米尺量。 (1)谈话:怎样用米尺量出刚才绸带的长度是不是1米呢?谁来试一试?指名量出1米的绸带。你是怎么量的。 小结:量物体的时候,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用卷尺或米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平放直。(课件演示) (2)提问:王老师想知道到底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谁来帮老师量一量。(学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2课时 认识米和用米量-教案

第2课时认识米和用米量 【教学内容】 教材第4页的内容及第8页练习一的第3~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2.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的物体。 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能力。 4.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团结合作意识。 【重点难点】 1.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 2.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表象。 【教学准备】 米尺,卷尺,绳子。 【复习导入】 (1)复习 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什么作单位去量物体的长度?(厘米)谁能用学过的知识帮老师量一量? ①用刻度尺量出数学书的长、宽约是几厘米,桌子的长、宽约是几厘米。 ②量一量黑板的长是多少。(找两名同学测量)

(2)导入课题 刚才,这两名同学测量了黑板的长度,说一说有什么感觉。(这样量太麻烦了)对!我们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时,通常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米来量(出示课题),如测量黑板的长,教室的长、宽,桌子的高等。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究有关米的知识。 【进行新课】认识米 (1)谈话:我们通常用“米尺”来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出示米尺或米尺图(下面是米尺的缩小图),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尺子,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数字不同,刻度线不同) (2)提问: 请一位学生拿自己的尺子来量量老师的米尺上从0刻度到10刻度有多长?(10厘米) 你还能在米尺上找出其它的10厘米吗? (3)交流:同学们,下面我们就用米尺来量一量,看看从地面到讲台桌的什么地方是1米高?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1米长的一条线段,让学生观察1米有多长。 (4)学生活动: ①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卷尺,找出1米的长度。 ②同桌互相用米尺测量身高。看1米到哪儿。 ③两臂伸平,同桌互相用米尺测量。看1米到什么地方。 ④闭上双眼,用手势表示出1米的长度,睁眼再看一看,手势是否正确。 (5)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二年级数学上册.1 长度单位(2)认识米和用米量

爽爽文库汇编之 认识米和用米量

情景 ,激 趣生 疑。 景。 师:你看后有什么想法,请跟大 家交流一下。 量结果很不准,感觉很麻烦。厘米作单位。 (2)食指宽大约1厘米。 (3)下图中的蜡笔长(4)厘 米。 2.填一填。 (1)从尺子的刻度0到刻度1 是1厘米。 (2)从尺子的刻度2到刻度5 是3厘米。 (3)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 米作单位,用字母m表示。 3.1米=(100)厘米 100厘米=(1)米 6米=(600)厘米 500厘米=(5)米 4米=(400)厘米 300厘米=(3)米 二、自 主探 究,理 解释 疑。 1.动手测量,释疑。 (1)用课前准备的长约12cm的 三角尺测量黑板的长,把测量结 果告诉大家。 (2)交流测量过程、质疑。 2.导入单位“米”。 量比较长的物体,像黑板的长, 通常用比“厘米”高级一些的单 位——“米”作单位。补充:米 可以用字母“m”表示。 1.(1)小组代表测量黑板的 长度,并汇报。 (2)交流测量过程,质疑: 生1:这把尺子太短,量黑板 太麻烦。 生2:有比厘米长一些的单位 吗?我想用尺子量。(老师纠 正:应该是高级一些的单位) 2.明确单位“米”及用字母“m” 表示。 三、实 物体 验,感 受新 知。 1.认识米,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关 系。 (1)出示米尺,引导学生对比观察 学生尺和米尺,看看米尺有什么特 点。 (2)用尺量一量,看看米尺上一个 小格有多长。 (3)用尺子量一量或者数一数,你 发现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板书:1米=100厘米) 1.(1)以小组为单位,观察、 汇报:米尺上的刻度是10、20、 30……。 (2)比较、测量。发现:米尺 上一个小格是1厘米。 (3)小组分工,测量、数出1 米里面有多少个厘米。 得出:1米=100厘米 2.(1)同桌合作,动手测量臂 展长度,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 4.选择合适的单位填空。 (1)我们的教师宽约6(米)。 (2)黑板长约3(米)。 (3)小明身高126(厘米)。 (4)课桌高70(厘米)。 (5)教室门高2(米)。 5.估一估,填一填。 狗熊高约(1)米。 小狗高约(20)厘米。

认识米用米量

《认识米用米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时认识米用米量。 教学目标:1、认识米和米尺,建立米的长度观念,学会用米做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2、联系生活实际,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探究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3、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米的长度观念,会用米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在活动中加深学生对“1米”长度单位认识的体验。 教学准备: 教材分析: 认识长度单位“米”是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实际生活中,学生接触“米”比“厘米”的机会少,测量时也比较困难,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要注意在活动中加深学生对“1米”长度认识的体验。 设计理念: 数学教学时数学活动的教学。本节课非常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搭建了一个“体验学习的平台”,学生将活动过程上升为数学模型建立的过程。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的认知、行为、情感达到了三位一体的参与,使体验成为学习新知识有效的基石。 教学一开始,我充分利用上节课的知识“厘米”为切入点,在复习旧知巩固测量方法的基础上,创设了“测量黑板”的具体情境。学生在测量过程中产生新的学习需要-学生用自己的刻度尺“厘米”去测量,非常不方便,使学生体会到需要较大的长度单位,从而引入新课。新课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认识米。介绍米尺后,在米尺与熟悉的学生尺进行比较中,找到1厘米,在通过量一量、数一数的方法,清楚地了解了“1米=100厘米”为熟记它们之间的进率提供鲜明的表象。 第二个层次,在活动中体验1米的长度。直观量出1米的绸带进行展示,想一想,记一记,两臂伸开比一比,结合身高估计1米高在自己身体的什么部位,在生活中找一找。一系列的体验活动既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又培养了学生的估测意识,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空间观念。 第三个层次,知道学生用米尺量较长的物体(以绸带为例)。在估测、验证1米长度的基础上,组织学生量出2米、3米、、、的绸带。由于距离比较长,所以采用小组合作测量的办法,帮助学生掌握测量要领。 学生通过操作性练习、填空练习等训练,牢固掌握米的概念、米与厘米的进率,使学生对用米与用厘米做单位测量的方法更加熟练。结课时由学生自己进行课后小结,整理出所学的知识与方法。

认识米 用米量

《理解米用米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时理解米用米量。 教学目标:1、理解米和米尺,建立米的长度观点,学会用米做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2、联系生活实际,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探究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3、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动手操作的水平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米的长度观点,会用米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在活动中加深学生对“1米”长度单位理解的体验。 教学准备: 教材分析: 理解长度单位“米”是在理解长度单位“厘米”的基础上实行教学的。在实际生活中,学生接触“米”比“厘米”的机会少,测量时也比较困难,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要注意在活动中加深学生对“1米”长度理解的体验。 设计理念: 数学教学时数学活动的教学。本节课非常注重学生动手实践水平的培养,为学生搭建了一个“体验学习的平台”,学生将活动过程上升为数学模型建立的过程。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的认知、行为、情感达到了三位一体的参与,使体验成为学习新知识有效的基石。 教学一开始,我充分利用上节课的知识“厘米”为切入点,在复习旧知巩固测量方法的基础上,创设了“测量黑板”的具体情境。学生在测量过程中产生新的学习需要-学生用自己的刻度尺“厘米”去测量,非常不方便,使学生体会到需要较大的长度单位,从而引入新课。新课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理解米。介绍米尺后,在米尺与熟悉的学生尺实行比较中,找到1厘米,在通过量一量、数一数的方法,清楚地了解了“1米=100厘米”为熟记它们之间的进率提供鲜明的表象。 第二个层次,在活动中体验1米的长度。直观量出1米的绸带实行展示,想一想,记一记,两臂伸开比一比,结合身高估计1米高在自己身体的什么部位,在生活中找一找。一系列的体验活动既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又培养了学生的估测意识,其目的是协助学生建立1米的空间观点。 第三个层次,知道学生用米尺量较长的物体(以绸带为例)。在估测、验证1米长度的基础上,组织学生量出2米、3米、、、的绸带。因为距离比较长,所以采用小组合作测量的办法,协助学生掌握测量要领。 学生通过操作性练习、填空练习等训练,牢固掌握米的概念、米与厘米的进率,使学生对用米与用厘米做单位测量的方法更加熟练。结课时由学生自己实行课后小结,整理出所学的知识与方法。

第2课时 认识米和用米量

第2课时认识米和用米量 ?教学内容 教科书P4例4、例5,完成教科书P8“练习一”中第3、4题。 ?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认识米,建立l米的表象,掌握米和厘米的关系。 2.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探究测量较长物体长度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掌握用米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联系,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准备 课件,米尺,1米长的绳子(若干根),5米长的绳子,学生尺,铅笔,学习单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教室的黑板有多长,谁愿意上来量一量? 指名学生拿自己的学生尺在黑板上量。 【学情预设】一名学生用学生尺测量时,其他学生会观察发现,学生尺太短了,需要多次移动尺子进行测量,而且移动时,前后衔接不是很准确。 师:他量得非常认真。你们觉得这样测量的方法怎么样? 【学情预设】学生展开评价,有的认为好,也有的认为太麻烦。教师以倾听为主,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有没有更快、更方便的方法来测量黑板的长度? 【学情预设】学生会想到用更长的尺子测量。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米”。(板书课题:认识米) 【设计意图】将教科书P4例4的活动作为导入新课的一个问题情境,当学生觉得用学生尺作为工具测量黑板的长度有困难时,可顺势提出是否有更快、更方便的方法来测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形成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 二、实践体验,认识1米 1.认识米尺。 师:(出示米尺)这是一把米尺,也就是长度是1米的尺子。用它来测量黑板的长度就快多了。来,咱们一起来量一量黑板的长度。 教师演示测量过程,学生观察。 【学情预设】测量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强调示范,一边测量一边标记,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学生会发现用米尺测量比用厘米尺测量快多了,而且也准确多了。 师小结: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板书) 2.感受1米的长度。 (1)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 师:(出示米尺)我刚刚用的这把米尺的长度就是1米。请同学们张开双臂,比画比画,感受1米有多长。【教学提示】 一名学生上台测量黑板的长度时,组织其他学生认真观察,看看黑板有多长。也可以指定两名学生合作完成测量活动。

二年级数学上册 认识米 用米量教案 人教版

认识米用米量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 通过合作,学生能用米尺度量整米长度的物体,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教学难点: 用米尺较准确地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 [ 1.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 2. 厘米是个长度单位,它可以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3. 我们还学会了以厘米做单位画线段的方法。] 2. 师:请大家用手比一比,1厘米大约有多长? 二、新授 1. 认识米 (1)导入谈话:看来,大家厘米的知识掌握的都不错,老师这儿有一道小难题。谁愿意到黑板前面来解决这个问题? (2)抛出问题(老师事先给学生准备好一把量程为12厘米的刻度尺) (3)[学生提出问题: A: 这把尺子也太短了,量这么长的黑板太费劲。 B: 有没有比厘米长一些的单位。]

(4)师:谁能回答这个同学提出的问题? (5)师: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如操场的两边相距多远,通常用米作单位。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认识米、用米量。补充:米可以用字母“m”来表示。 (6)出示米尺,观察米尺有什么特点。 [米尺的刻度都是以10厘米为单位的。] (7)让学生拿着自己带来的1米长的卷尺到讲台前来和教师的1米直尺比一比,体验不同的尺子上1米的长度是相同的(在这里误差可以忽略不计)。 2. 用米量 (1)实际体验:请同学们互相用自己带来的卷尺量一量,把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 (2)再次体验:两人再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1米,看看你的身高比1米高出多少? (3)以小组为单位,量出1米,2米……给大家看。 3. 教学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1)初步质疑: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厘米的认识,同学们用两个手指比一下,1厘米有多长呢?教师在黑板上1米长的线段的上面画出1厘米。 师:1米有多长呢?同学们可以用两手比一下。 师:那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教师出示一把木制米尺,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这把尺上有多少厘米?10厘米、20厘米、30厘米、……、100厘米。 (3)请同学们看看自己的卷尺,1米里面是不是也有100厘米呢? (4)教师在黑板1米长的线段上,以10厘米为单位,分成10份,再次问:谁来说说,1米等于多少厘米? (5)板书:1米=100厘米 (6)教师出示卷尺。说:量比较长的距离,一般用卷尺。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尺子要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二年级数学:认识米、用米量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教材 数学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数学教案 / 小学数学 /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认识米、用米量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数学的内容,让学生可以提升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直觉判断等能力,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二年级数学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二)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三)通过同学的合作,能用米尺度量整米长度的物体,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难点: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具和学具 教具:1米的直尺、折尺、卷尺,4厘米、6厘米长的纸条. 学具:1米的卷尺,1根较长的绳子.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提问 (1)量物体的长度用什么工具?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2厘米,3厘米呢? (2)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应注意什么?指名两名学生量下面纸条的长度. (3)现在我请一位同学来量讲台桌的长(学生用自己的刻度尺量,很不方便,不容易得出结果).因此,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如操场东边到西边有多远,通常用米作单位.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 (二)学习新课 1.认识米 出示米尺,这是一把米尺,观察它的刻度都是以10厘米为单位. 让学生观察自己带来的1米长的卷尺,和教师1米直尺的刻度是一样的. 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教师用1米的直尺,量一量从地面到讲台桌的什么地方是1米,让学生观察1米有多高.再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一条线段,让学生观察1米有多长.让学生用自己的卷尺,把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两人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1米,你的身高比1米高,还是不到1米.同学们看到在公共汽车或电车的车门口有一个1米的标记,不足1米高的儿童可以不买车票,超过1米则要买票,

《认识米、用米量》说课稿

认识米、用米量》说课稿 1.教材简析 《认识米、用米量》是二年级上册的内容。通过一年级上册“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这一节课就是在此基础上,利用学生对厘米的已有认识并能用学生尺量一些较短的物体的长度,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明确1米的实际长度,发现米和厘米这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让学生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不断体验,丰富感知,形成表象,建立概念。 2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 (1)认识长度单位米,建立1 米的长度概念。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建立米的长度表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亲身经历知识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加深对已有数学知识的理解。 重点:认识米。 难点:形成米的长度表象。 二、慎选教法,重视学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这节课采用“引导探究”的学习方法,教师将围绕如何激发学生探求新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一指导思想,组织教学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讨论,得到自己的思考途径和学习成果。让学生通过小组成员间的自由操作学具,在自然的情境中亲身体会长度单位的产生。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习的快乐。根据指导学生的自主性原则和渗透性原则,在扶着学生认识1 米之后,放手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认识2

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米用米量优秀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米用米量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通过合作,学生能用米尺度量整米长度的物体,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教学难点 用米尺较准确地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学具和教具 投影片、1米长的卷尺、皮尺或折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2.厘米是个长度单位,它可以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3.我们还学会了以厘米做单位画线段的方法.) 2.师:请大家用手比一比,1厘米大约有多长? 1.认识米 导入谈话:看来,大家厘米的知识掌握的都不错,老师这有一道小难题.谁愿意到黑板前面来解决这个问题? 抛出问题(老师事先给学生准备好一把量程为12厘米的刻度尺) A.请你用老师提供的尺子来测量黑板的长度。并把测量结果告诉大家。 B.在测量时,你有什么问题,或有什么想不通的地方,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3学生提问题.(如A:这把尺子也太短了,量这么长的黑板太费劲.B:有没有比厘米长一些的单位.)

4师:谁能回答这个同学提出的问题?s 5师: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如操场的两边相距多远,通常用米作单位.(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认识米、用米量.补充:米可以用字母m来表示. (6)出示米尺,观察米尺有什么特点.(米尺的刻度都是以10厘米为单位的) (7)让学生拿着自己带来的1米长的卷尺到讲台前来和教师的1米直尺比一比,体验不同的尺子上1米的长度是相同的(在这里误差可以忽略不计). 2.用米量 (1)实际体验.请同学们互相用自己带来的卷尺量一量,把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 (2)再次体验.两人再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1米,看看你的身高比1米高出多少? (3)以小组为单位,量出1米,2米给大家看. 3.教学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1)初步质疑.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厘米的认识,同学们用两个手指比一下,1厘米有多长呢?教师在黑板上1米长的线段的上面画出1厘米. 师:1米有多长呢?同学们可以用两手比一下. 师:那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教师出示一把木制米尺,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这把尺上有多少厘米.10厘米、20厘米、30厘米、、100厘米. (3)请同学们看看自己的卷尺,1米里面是不是也有100厘米呢? (4)教师在黑板1米长的线段上,以10厘米为单位,分成10份,再次问:谁来说说,1米等于多少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 (5)教师出示卷尺.说:量比较长的距离,一般用卷尺.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尺子要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二、巩固练习 1.选择合适的单位.

二年数学上:《认识米、用米量》教学设计稿

二年数学上:《认识米、用米量》教学设计稿 教学目的: 1.初步看法长度单位米,初步树立1米的长度概念; 2.依据1厘米和1米的实践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3.能协作测量出整米长度的物体; 4.培育协作才干和入手操作才干。 教学重点: 掌握1米的实践长度。 教学难点: 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具: 1米的直尺、折尺、卷尺,纸条。先生每人1根较长的绳子,1米的卷尺,刻度尺。 教学进程设计: 一.温习用厘米量物体 1.提问:昨天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量物体长度用什么工具? 2.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2厘米呢?10厘米呢?3.用刻度尺量文具盒的长度。请你演示,并说出本卷须知。二.看法米,用米量 情形设置:你量得不错,那么你能量一量黑板有多长呢?瞧!这样用刻度尺量太不方便了,也不容易得出结果。那么该怎

样办呢?〔用更长的尺子量〕用这把尺子试一试看,这是一把米尺。〔板书:〝米〞〕 在量比拟长的物体或许距离,例如操场东边到西边有多远,教室有多长,通常都是用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米〞。〔一〕感知米的实践长度 1.观察这把米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10厘米,也就是说米尺以10厘米为单位〕 2.观察自己的1米卷尺,看看和教员米尺的刻度是不是一样的? 3.那么1米究竟有多长呢? 〔1〕用直尺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线段。 〔2〕用直尺比一比从空中到讲台的什么中央的高度是1米。〔3〕两只手臂展开,用卷尺量一量看到什么中央是1米。〔4〕两团体相互量一量身高,从空中到身体什么局部是1米。 〔5〕用米尺量1米长的绳子。〔应该留意什么效果?〕4.以小组为单位在讲台上量出2米长、3米长的绳子给大家看一看。 〔二〕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1.那么明天我们学习的米和昨天学习的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这条是1米长的绳子,请你用以厘米为单位的刻度尺量

《认识米用米量》教学设计与反思

认识米用米量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页例4及有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测量、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形成1米的长度观念,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感受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教学难点: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师: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测量自己的身高,都量了吗?谁来说一说,你的身高是多少?(学生交流自己的身高) 大家在交流的时候都用到了一个字“米”。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米,(板书课题)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二、探究新知。 1、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 师:老师的身高是1米56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估计)。 再估计一下,从地面到你身体的哪个部位大约是1米呢,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高呢,还是不到1米? 师:大家都想估计,那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的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学生活动)。 启发:指着拉开的绸带,这正好是1米吗?怎样才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呢?(可

以用尺量)那请小朋友用你们的尺量一下。(得出用厘米尺量很不方便,而且也不容易得出正确的结果。

这样测量你感觉怎么样?(很麻烦) 师:看来同学们如果用自己的尺子来量很麻烦。那谁有更好的办法呢?(做一把更长的尺子)大家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多的好办法。老师这里有一个好宝贝,用它很快就能量出绸带的长,想不想知道是什么? 2、认识米尺。 老师出示米尺。 (1)谈话: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用它来量比较长的物体就容易多了。 (课件出示米尺图)这就是米尺的缩小图,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尺子,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数字不同,刻度线不同) (2)请一位学生拿自己的尺子来量一量老师的米尺上从0刻度到10刻度有多长?(10厘米) 那米尺上一共有多少刻度?100刻度就是100厘米就是1米。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3、用米尺量。 (1)谈话:怎样用米尺量出刚才绸带的长度是不是1米呢?谁来试一试?指名量出1米的绸带。你是怎么量的。 小结:量物体的时候,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用卷尺或米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平放直。(课件演示) (2)提问:老师想知道到底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谁来帮老师量一量。(学生测量后,在1米的位置贴上标签。) (3)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你们刚才在自己身上估计的1米对不对?同桌合作量一量,并把标签帖正确了。并感受一下1米到底有多长?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多还是少?多几厘米? (4)谈话:同学们现在知道1米有多长了吗?请小朋友张开双手,先估计一下,自己的一庹比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3课时认识米用米量

认识米用米量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认识米尺,学会实际操作的方法。 3、在建立1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以及估算物体长度的意识。 4、通过测量、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形成1米 的长度观念,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5、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感受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教学难点】 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 【教法】讨论研究。 【学法】合作交流。 【课前准备】 教师:米尺、卷尺、皮尺。 学生:长的绳子,学生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师: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测量自己的身高,都量了吗?谁来说一说,你的身高是多少?(学生交流自己的身高) 大家在交流的时候都用到了一个字“米”。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米(板书课题)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亲自测量初步感知“米”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来自于生活。 二、探究体验。 1、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 师:老师的身高是1米58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估计)。

再估计一下,从地面到你身体的哪个部位大约是1米呢,(并贴上标签),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高呢,还是不到1米? 师:大家都想估计,那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的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学生活动)。 启发:指着拉开的绸带,这正好是1米吗?怎样才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呢?(可以用尺量)那请小朋友用你们的尺量一下。(得出用厘米尺量很不方便,而且也不容易得出正确的结果。 这样测量你感觉怎么样?(很麻烦) 师:看来同学们如果用自己的尺子来量很麻烦。那谁有更好的办法呢?(做一把更长的尺子)大家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多的好办法。老师这里有一个好宝贝,用它很快就能量出绸带的长,想不想知道是什么? [设计意图]从估测老师的身高入手,学生肯定兴趣很高,在此过程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估一估1米到底有多长,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估测意识,也为建立1米的长度单位打下了基础。 2、认识米尺。 出示米尺。 (1)谈话: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用它来量比较长的物体就容易多了。 (出示米尺图)这就是米尺的缩小图,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尺子,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数字不同,刻度线不同) (2)请一位学生拿自己的尺子来量一量老师的米尺上从0刻度到10刻度有多长?(10厘米) 那米尺上一共有多少刻度?100刻度就是100厘米就是1米。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对比、思考学生自主发现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3、用米尺量。 (1)谈话:怎样用米尺量出刚才绸带的长度是不是1米呢?谁来试一试?指名量出1米的绸带。你是怎么量的。 小结:量物体的时候,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用卷尺或米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平放直。(课件演示) (2)提问:王老师想知道到底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谁来帮老师量一量。(学生测量后,在1米的位置贴上标签。) (3)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你们刚才在自己身上估计的1米

认识米、用米量教学设计

第三课时认识米、用米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务六年制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第4页,《认识米用米量》的例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用米测量物体的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2、米尺量会用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团结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米的长度观念,知道知道1米=100厘米,能用米尺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用米测量较长物体长度的实际长度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尺、10厘米长的纸条、绳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起认知冲突。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什么作单位去量物体的长度?(厘米)上节 课的内容大家都掌握得不错,谁能用学过的知识帮老师量量黑板的长? 请学生用自己的尺子量黑板的长。(学生用厘米量黑板的长,很不方便,而且 也不容易得出正确的结果。) 提问:这样的测量你感觉怎样?(很麻烦)

师讲述:看来,同学们如果用自己的尺子来量黑板的长很麻烦。谁有更好的办 法呢?(做一把更长的尺子)大家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多的好办法。老师这里 有一个好宝贝,用它能很快地量出黑板的长,想不想知道这个宝贝是什么? 二、实践操作,认识米。 1.建立表象。 (1)(出示米尺)大家看,这个宝贝就叫做米尺,它的长是1米,用它来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就方便多了。 (出示米尺图)这就是米尺的缩小图,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尺子,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数字不同,刻度线不同) 请一位学生拿自己的尺子来量一量老师的米尺上从0刻度到10刻度有多长?(10厘米) 提问:在米尺上你还能不能找出其它的10厘米? (2)同学们,下面我们就用米尺来量一量,看看从地面到讲台桌的什么地方是 1米高? 教师再在黑板上画出1米长的一条线段,让学生观察1米有多长。 (3)学生动手操作 ⑴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卷尺或盒尺,找出1米的长度。 ①同桌两人合作量一量,从地面到你身体的某个部位是1米,并比划出来,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高呢,还是不到1米? ①量一量,双手张开多大是1米?把这个长度记在你的头脑里。 ①找一找,你身边哪些物体的长约是1米。(门的宽……) 2.认识厘米和米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