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的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总结:
1. 机会致病寄生虫:一些寄生虫在宿主免疫功能正常时处于隐性感染。当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时,虫体大量繁殖、致病力增强,导致宿主出现临床症状,该种寄生虫称为机会性致病寄生虫。
2. 寄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受害者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给受益者,这种关系称为寄生。
3. 幼虫移行症:一些蠕虫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人)后,不能发育为成虫,长期以幼虫状态存活,在皮下、组织、器官间移行、窜扰,造成局部或全身性病变,称为幼虫移行症,如斯氏狸殖吸虫等。
4. 异位寄生:某些寄生虫在常见寄生部位以外的器官或组织内的寄生,引起寄生现象称为异位寄生,如卫氏肺吸虫常见寄生部位是肺部,但可异位寄生于脑部、肝脏等。由异位寄生引起的损害称异位损害。
5. 复发:指疟疾初发患者红细胞内期疟原虫已被消灭,未经蚊媒传播感染,经过数周年至年余,又出现疟疾发作,称复发。
6. 夜现周期性:班氏丝虫为晚上10时至次晨2时,马来丝虫为晚上8时至次晨4时。微丝蚴在外周血中的夜多昼少现象称为夜现周期性。
7. 宿主:在寄生关系中,受害者称为宿主。
8. 转续宿主:某些寄生虫的幼虫侵入非适宜宿主不能发育为成虫,但能存活并长期维持幼虫的状态。
9. 生活史: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整个过程。
10. 带虫者:人体感染寄生虫后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且能传播病原体的这些感染者称带虫者,包括人和动物往往是重要的传染源。
11. 再燃:疟疾初发停止后,患者若无再感染,仅由于体内残存的少量红细胞内期疟原虫在一定条件下重新打量繁殖又引起的疟疾发作,称为疟疾的再燃。
12. 变态发育:昆虫从幼虫到成虫性成熟的整个发育过程为胚后发育,它经历从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理功能到生态习性、行为的一系列变化,此过程为变态。变态是昆虫个体发育的特征。根据其发育过程是否经历蛹期将其分为完全变态与不完全变态发育。
13. 共生:两种不同的生物共同生活的现象称为共生。
14. 共栖:两种不同的生物共同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既不受益也不受害,此种现象称为共栖。
15. 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双方互相依靠,彼此受益,称为互利共生。
16. 感染阶段\感染期:寄生虫多个生活史阶段中,能使人体感染的阶段称为感染阶段。
17. 寄生虫:暂时或永久性地寄生于人或动物的体内或体表以获取营养,赖以生存并损害对方,这类过寄生生活的多细胞无脊椎动物和单细胞原生动物统称为寄生虫。
8. 终 宿 主:指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

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9. 中间宿主:指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10. 保虫宿主:指某些寄生虫既可以寄生于人,又可寄生于某些脊椎动物。后者在一定条件下能传播给人,流行病学上称这类脊椎动物为保虫宿主。
11. 寄生虫感染(寄生虫病):寄生虫侵入人体并能生活或长或短一段时间,若不引起明显临床表现,这种现象称寄生虫感染。有明显临床表现的寄生虫感染则称寄生虫病。
12. 隐性感染:人体感染寄生虫后,既无明显临床表现,又不能用常规方法检测出病原体的寄生现象(如机会致病寄生虫感染)。
13. 人兽共患寄生病:可以在人和动物之间自然地传播的寄生虫病。
19. 带虫免疫:寄生虫感染诱导一种特异性的免疫应答可杀伤体内寄生虫,但不能全部消除维持低虫荷水平,导致临床症状消失,并具有抗同种寄生虫再感染的抵抗力,一旦虫体全部消灭,其获得性免疫力便会逐渐消失。
20. 伴随免疫:寄生虫感染,诱导机体产生再感染的抗体,而最初感染的寄生虫不受所产生的抗体的作用,可继续存放,随虫体的消失,抗体随之消失。
21. 传染源:指感染了寄生虫的人和动物,包括病人、带虫者和保虫宿主。
22. 传播途径:指寄生虫从传染源排出,借助于某些传播因素,进入另一宿主的全过程。
23. 土源性线虫:发育过程中不需要中间宿主,称为直接发育型,感染性虫卵或幼虫可直接进入人体发育。
28. 生物源性线虫:发育过程中需要中间宿主,称为间接发育型。幼虫需先在中间宿主体内发育为感染期幼虫后,再经皮肤或口感染人体。
29. 异嗜症:少数患者表现喜食生米、生豆,甚至食泥土、碎纸、破布等异常嗜好,此种现象称为异嗜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