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的理化性质

氨的理化性质
氨的理化性质

氨的理化性质、危害及应急处理知识

1. 氨的理化性质和用途:分子式 NH3有毒气体沸点

(℃) -33.5 易溶于水、乙醇、乙醚无色有刺激性恶臭的气体。主要用途用做制冷剂及制取铵盐和氮肥。储于耐压钢瓶或钢槽中由气态氨液化而得。

2. 燃烧爆炸特性:易燃、爆炸下限(%)15.7 爆炸上限(%)27.4 ,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氟、氯等接触会发生剧烈反应。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3. 灭火方法:必须穿戴全身防火防毒服。切断气源。若不能立即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正在燃烧的气体。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使用灭火剂:雾状水、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4. 健康危害:吸入低浓度氨对粘膜有刺激作用,高浓度可造成组织溶解坏死。高浓度氨可引起反射性呼吸停止。

5. 急救措施: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应用2%硼酸液或大量清水彻底冲洗,就医。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6. 泄漏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立即隔离150m ,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合理通风,加速扩散。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废弃或修复、检验后再用。

爆炸下限(V%): 15.7 爆炸上限(V%): 27.4

危险特性: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氟、氯等能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燃烧(分解)产物:氧化氮、氨。稳定性:稳定

禁忌物:卤素、酰基氯、酸类、氯仿、强氧化剂。聚合危害:不能出现

灭火方法:切断气源。若不能立即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正在燃烧的气

体。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消防器具(包括SCBA)不能提供足够有效的防护。若不小心接触,立即撤离现场,隔离器具,对人员彻底清污。如果该物质或被污染的流体进入水路,通知有潜在水体污染的下游用户,通知地方卫生、消防官员和污染控制部门。在安全防爆距离以外,使用雾状水冷却暴露的容器。若冷却水流不起作用(排放音量、音调升高,罐体变色或有任何变形的迹象),立即撤离到安全区域。

危险性类别:第2.3类有毒气体危险货物包装标志: 6;32

实验七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及理化性质的鉴定

实验七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及理化性质的鉴定 一、目的 1、学习应用提取分离叶绿体色素的实验方法。 2、验证叶绿素的理化性质。 3、了解叶绿体色素的荧光现象、皂化反应等理化性质。 二、原理 1、叶绿体色素:植物叶绿体色素主要有三类:1)叶绿素2)类胡萝卜素3)藻胆素。高等植物叶绿体中含有前两类,藻胆素仅存在于藻类植物中。 高等植物体内叶绿素(chlorophyll两种)主要有两种:叶绿素a、b(简写为chla、chlb,其结构式见图7-3),chla通常呈蓝绿色,而chlb呈黄绿色,chlb是chla局部氧化的衍生物。chla是chlb的三倍,二十世纪30年代,知道了叶绿素的分子结构,50年代末期,人工合成了叶绿素a,其它色素也几乎在同时发现。 叶绿体中的类胡萝卜素主要包括胡萝卜素(carotene)和叶黄素(lutein)两种,前者呈橙黄色,后者呈黄色。叶黄素是胡萝卜素的二倍。一般植物叶绿素是类胡萝卜素的三到四倍;胡萝卜素:C40H56 (有α、β、γ三种同分异构体) 叶黄素:C40H54(OH)2 (同分异构体很多)。 2、理化性质:这二大类四种色素都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如乙醇、丙酮等。通常用80%的丙酮或丙酮:乙醇:水为4.5:4.5:1的混合液来提取叶绿素。 按化学性质来说,叶绿素是叶绿酸的酯,在碱的作用下,可使其酯键发生皂化作用,生成叶绿酸的盐,能溶于水,但由于它保留有Mg核的结构,仍保持原来的绿色。而类胡萝卜素中,胡萝卜素是不饱和的碳氢化合物,β—胡萝卜素水解可生成2分子维生素A,叶黄素是由胡萝卜素衍生的二元醇,不能与碱发生皂化反应,根据这一点,可以将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分开。此外,叶绿素还可以在酸的作用下,其中的Mg被H所代替形成褐色的去Mg叶绿素:去Mg叶绿素能与其他金属盐中的铜、锌、铁盐等代H,又重新呈现绿色,比原来的绿色更稳定。根据这一原理可用醋酸铜处理来保存绿色标本。 3、功能: 1.叶绿体色素的功能 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都包埋在类囊体膜中,与蛋白质结合在一起,组成色素蛋白复合体,根据功能来区分,叶绿体色素可分为二类: (1)作用中心色素:叶绿素分子含有一个卟啉环的“头部”和一个叶绿醇的“尾部”,呈蝌蚪型,大卟啉环由四个小吡咯环以四个含有双键的甲烯基(-CH=)连接而成。镁原子居于卟啉环的中央,偏向于带正电荷,与其相联的氮原子则偏向于带负电荷,因而其“头部”具有极性,是亲水的,可以与膜上的蛋白质结合;而其“尾部”是叶绿酸的双羧基被甲醇和叶醇所酯化后形成的脂肪链,具疏水亲脂性,可以与膜上的双卵磷脂层结合,因此,这决定了叶绿素分子在类囊体膜上是有规则的定向排列。极少数具特殊状态的chla分子,其卟啉环上的共轭双键易被光激发而使电子与电荷分离,引起光能转化为电能的重要反应,因此这些chla分子是光合作用的重要色素,称“作用中心色素”; (2)天线色素(聚光色素):没有光化学活性,只有收集光能的作用,包括大部分chla 和全部chlb、胡萝卜素、叶黄素。这些色素排列在一起,象漏斗一样,把光传递集中到作用中心色素,引起光化学反应。类胡萝卜素还是一种保护性色素,在光过强时,可耗散过剩激发能,消除活性氧自由基,防止光合器官被氧化损伤。 3、形成条件: 叶绿素的形成

叶绿素理化性质及含量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 植物生理学(乙)指导老师: 廖敏 成绩: 实验名称: 叶绿素理化性质和含量 实验类型: 定量探究型 同组学生姓名: 方昊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必填) 三、主要仪器设备(必填) 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七、讨论、心得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必填) 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必填)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掌握植物中叶绿体色素的分离和性质鉴定、定量分析的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 以青菜为材料,提取和分离叶绿体色素并进行理化性质测定和叶绿素含量 分析。原理如下: 1. 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均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常用95%的乙醇或80%的丙酮提取; 2. 叶绿素是二羧酸酯,与强碱反应,形成绿色的可溶性叶绿素盐,就可与有机溶剂中的类胡萝卜素 分开; 3. 在酸性或加温条件下,叶绿素卟啉环中的Mg++可依次被H+和Cu++取代形成褐色的去镁叶绿素和绿色的铜代叶绿素; 4. 叶绿素受光激发,可发出红色荧光,反射光下可见红色荧光; 5. 叶绿素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红光区可用于定量分析,其中645和663用于定量叶绿素a 、b 及总量,而652可直接用于总量分析。 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 姓名: 吴主光 学号: 3110100403 日期: 2013.10.17 地点: 生物实验中心 装 订 线

三、主要仪器设备 1. 天平(万分之一)、可扫描分光光度计、离心机、研具、各种容(量)器、洒精灯等 四、操作方法、实验步骤以及实验现象 定性分析: 鲜叶5g+95%30ml(逐步加入),磨成匀浆 过滤入三角瓶中,观察荧光现象:透射光绿色,反射光红色。 皂化反应(3ml):加KOH数片剧烈摇均,加石油醚5ml和H2O1ml分层后观察:上层呈黄色,为类胡萝卜素,吸收蓝紫光;下层呈绿色,为叶绿素,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取代反应(1):加醋酸约2ml,变褐(去镁叶绿素);取1/2加醋酸铜粉加热,变鲜绿色,为铜代叶绿素。 取代反应(2):鲜叶2-3cm2,加Ac-AcCu 20ml加热,观察: 3 min变为褐绿色的去镁叶绿素, 5 min后,变为深绿色的铜代叶绿素。 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吸收光谱测定: 皂化反应的上层黄色石油醚溶液(稀释470nm OD 0.5-1) 反复用石油醚粹取,直到无类胡萝卜素,离心得叶绿素(盐)(稀释663nm OD 0.5-1) 在400-700nm处扫描光谱,分别测定类胡萝卜素和叶绿素的吸收峰. 叶绿素定量分析:鲜叶0.1g,加1.9mlH2O,磨成匀浆,取0.2ml加80%丙酮4.8ml,摇匀,4000转离心3min,上清液在645,652,663测定OD,计算Chla,Chlb 和Chl总量的值。 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柴油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分析表[整理]

柴油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分析表[整理] 柴油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分析表 UN.1202 外观与性状:稍有粘性的淡黄色液体。 主要用途:主要用作柴油机的燃料。 凝固点(?) 0 相对密度(空气=1) 4.0 理化 沸点(?) 282—338 相对密度(水=1) 0.82—0.86 性质临界温度(?) 无资料 临界压力 (MPa) 饱和蒸汽压(kPa) 4.0 燃烧热 (MJ/?) 33 最小引燃热量(mJ) 无资料 溶解性: 中国MAC:未制定标准美国TWA:无资料接触限值 3(mg/m) 前苏联MAC:未制定标准美国STEL:无资料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皮肤接触。毒性:LD:7500?/? 50毒性皮肤接触为主要吸收途径,可致急性肾脏损害。柴油可引及起接触性皮炎、油性痤疮。吸入其雾滴或液体呛入可引起健康健康危害吸入性肺炎。能经胎盘进入胎儿血中。柴油废气可引起眼、危害鼻刺激症状、头晕及头痛。 环境危害:对环境有危害,对水体和大气可造成污染。毒性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及 冲洗皮肤。就医。健康 危害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急救措施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清新处,保持呼吸道畅通。如

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 医。 食入:尽快彻底洗胃。就医。 燃烧性易燃闪点(?) 不低于55 0.7,自燃温度(?) 爆炸极限(v %) 5.0% 本品易燃。遇明火、高热或氧化剂接触,有引起燃烧爆炸危险特性燃烧爆炸的危险。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危险性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水 稳定性稳定 聚合危害不聚合 禁忌物强氧化剂、卤素。 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 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处在火场中的容器已灭火方法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采用 雾状水、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等灭火剂灭火。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 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 器,穿一般作业工作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流入下 泄漏应急处理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区域。小量泄漏:用活性碳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或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就地焚烧。大量 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 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理。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仓库或储罐。远离热源和火种。与可 储运注意事项燃物、有机物、氧化剂隔离储运。夏令炎热季节,早晚运防护

叶绿素的提取及理化性质的鉴定

植物生理学实验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及其理化性质 姓名 学号 系别 班级 实验日期 同组姓名

摘要:为探究植物叶绿素理化性质,根据不同的叶绿体色素分子结构不同,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性和吸附剂上的吸附性差异,本实验在提取菠菜叶片叶绿体色素(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后,利用纸层析法将不同的色素分离的方法,对植物叶绿素的理化性质进行观察与检验。 一、实验原理及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 1、提取: 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叶绿素a与b)和类胡萝卜素(胡萝卜素和叶黄素),这两类色素均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故常用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提取。 2、分离: 当溶剂沿支持物不断向前推进时,由于叶绿体中不同色素分子结构不同,在两相(流动相与固定相)间具有不同的分配系数,因此它们移动速率不同。对叶绿体色素进行层析可将不同色素分离。 3、理化性质的观察: 叶绿素是一种二羧酸酯,在碱作用下,发生皂化反应;在弱酸作用下,叶绿素中镁可被氢原子取代而成为褐色的去镁叶绿素,后者遇铜则成为绿色的铜代叶绿素,叶绿素具有荧光,故从与入射光相垂直的方向观察叶绿素溶液呈血红色。叶绿素的化学性质不稳定,易受强光氧化,特别是当叶绿素与蛋白质分离后,破坏更快。 分子吸收光能后,从基态转变到激发态。叶绿素分子有两种单线激发态,对应两个主要的光吸收区。 分子在激发态停留的时间不超过数纳秒(10-9秒) 由激发态回到基态的过程称为衰变(Decay)。 叶绿素a:C 55H 72 O 5 N 4 Mg,MW=893.4891 叶绿素b:C 55H 70 O 6 N 4 Mg,MW=907.4727 胡萝卜素:C 40H 56 , MW= 536.8726 叶黄素:C 40H 56 O 2 , MW=568.8714 实验目的: 以植物叶片组织为材料,提取叶绿体色素;以纸层析法分离其成分;鉴定叶绿体色素的理化性质. 二、实验材料和方法 1、实验材料:菠菜 2、实验用具:天平、研钵、三角漏斗、滤纸、层析缸、毛细管、分光镜、量筒、烧杯、试 管等 3、实验试剂:丙酮、碳酸钙、层析液(石油醚:丙酮=25:3),20%KOH-甲醇、乙醚、1%HCl、 醋酸铜 三、实验步骤 1、叶绿体色素的提取 (1)取新鲜菠菜叶片2克,擦干,去中脉,剪碎放入研钵; (2)加入少许石英砂和CaCO 3 ,再加入无水丙酮10ml,研磨成匀浆,再加丙酮15ml; (3)用漏斗滤去残渣,得叶绿体色素提取液(置于暗处). 2、纸层析分离叶绿体色素 (1)层析样纸制备,将优质滤纸剪成3cm×9cm的长条,将一端剪成中央留约1cm×0.5cm的

氨的理化性质

液氨的理化性质 1、液氨的理化特性 外观与形状:无色有刺激性恶臭的气体 熔点:-77.7℃沸点:-33.5℃ 相对密度:0.7714g/L 临界压力:11.40Mpa 临界温度(℃):132.5 溶解性:易溶于水、乙醇、乙醚 2、氨的燃爆特性及健康危害 燃烧性:易燃 爆炸极限:15.7~27.4% 引燃温度:651℃ 最大爆炸压力:0.580Mpa 空气中最高允许浓度:30mg/m3 建议火险登进:乙级 危险性类别:第2.3类 危险性: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氟、氯等能发生剧烈化学反应。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力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灭火方法:消防人员必须穿戴全身防火防毒服。切断气源,若不能立即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正在燃烧的气体。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灭火剂:雾状水、抗溶性泡沫、二氧化碳、砂土。

健康危害:低浓度氨对粘膜有刺激作用,高浓度可造成组织溶解坏死。急性中毒:轻者出现流泪、咽痛、声音嘶哑、咳嗽、咯痰等,眼结膜、鼻粘膜、咽部充血、水肿;胸部x线征象符合支气管炎火支气管周围炎。中度中毒上述症状加剧,出现呼吸困难、紫绀,胸部x 征象符合肺炎或间质性肺炎。严重者可发生中毒性肺水肿,或有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剧烈咳嗽、咯大量粉红色泡沫痰、呼吸窘迫、谵妄、昏迷、休克等。可发生喉头水肿或支气管粘膜坏死脱落窒息。高浓度氨可引起反射性呼吸停止。液氨或高浓度氨可致眼灼伤,液氨可致皮肤灼伤。 3、氨的生理效应如下表所示 空气中浓度(mg/m3)影响 0.7 感到气味 62.7 45分钟后鼻和眼有刺激感 140 30分钟后眼和上呼吸道有不适,头痛 175~350 20分钟呼吸和心跳加速 700 咳嗽 1750~4500 接触30分钟即有生命危险 4500~7000 立即死亡

氨气的性质-教学设计

《氨气的性质》教学设计

氨气的性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第四节《氨、硝酸、硫酸》第一课时—氨的性质。教材从氨的合成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及其发现历史入手,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通过富有趣味性的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节内容放在了硅、氯、硫、氮的化合物之后,形成了完整的非金属体系,是学习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的重要基础。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学习、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二、学情分析 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大部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不太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学习方法上往往更多地习惯于死记硬背,对知识的理解和独立思考较弱,在动手探究能力方面则更差。而化学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因此,在本节中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和化学实验让学生观察、探究得出氨气的性质,轻松愉悦的掌握本节内容。 三、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以新闻报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充分运用实验探究,层层推进,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和科学思维的培养,培养动手、观察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氨气的性质; 2、了解氨气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 1、根据新闻的阅读以及氨气的观察,通过喷泉实验、氨与氯化氢反应的化学实验的观察和分析,探究得出氨气的性质; 2、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应用化学实验发现新知识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合成氨及其氨对解决人类粮食的重大贡献,认识化学合成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体会科学家对科学事业的推动作用; 2、引导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自身认真仔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努力探索的优良品质,并逐步培养创新精神。 五、教学方法 1、实验探究法 以喷泉实验、氨与氯化氢的实验为导向,通过分析、观察实验现象,得出氨的性质。 2、讨论法 组织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讨论分析,多个学生对答案进行补充,最终得到完整的知识。 六、教学重点 氨的物理性质以及化学性质。 七、教学难点

试验九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与理化性质鉴定试验目的1学会

实验九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与理化性质鉴定 一、实验目的 1、学会叶绿体色素提取和分离的方法。 2、了解叶绿体色素的荧光现象、皂化反应等理化性质。 二、实验原理 叶绿体中含有绿色素(包括叶绿素a和叶绿素b)和黄色素(包括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两大类,这两类色素都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故可用乙醇或丙酮等有机溶剂提取。 提取液可用色层分析的原理加以分离。因吸附剂对不同物质的吸附力不同,当用适当的溶剂推动时,混合物中各成分在两相(流动相和固定相)间具有不同的分配系数,所以它们的移动速度不同,经过一定时间层析后,便将混合色素分离。 叶绿素是一种二羧酸——叶绿酸与甲醇和叶绿醇形成的复杂酯,故可与碱起皂化反应而生成醇(甲醇和叶绿醇)和叶绿酸的盐,产生的盐能溶于水中,可用此法将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分开;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都具有光学活性,叶绿素吸收光量子而转变成激发态,激发态的叶绿素分子很不稳定,当它变回到基态时可发射出红光量子,因而产生荧光。叶绿素中的镁可以被H+所取代而成褐色的去镁叶绿素,后者遇铜则成为绿色的铜代叶绿素,铜代叶绿素很稳定,在光下不易破坏,故常用此法制作绿色多汁植物的浸渍标本。 三、实验器材 新鲜的植物叶片。 研钵;漏斗;100ml三角瓶;玻璃棒;剪刀;滴管;培养皿;定性滤纸条(5cm×1.5cm)。 毛细管;试管;试管架;石棉网;烧杯(100ml);酒精灯;铁三角架;刻度吸量管2ml、5ml各1支。 四、实验试剂 1、95%乙醇;石英砂;碳酸钙粉 2、推动剂:按石油醚:丙酮:苯(10:2:1)比例配制(体积比) 3、醋酸铜粉末;5%的稀盐酸 4、甲醇、KOH 五、实验步骤 1、叶绿体色素的提取 (1)取菠菜或其他植物新鲜叶片4~5片(2g左右),洗净,擦干,去掉中脉,剪碎,放入研钵中。 (2)研钵中加入少量石英砂及碳酸钙粉,加2~3ml 95%乙醇,研磨至糊状,再加10ml 95%

《氨气的性质》教学设计与反思

《氨气的性质》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围绕氨气的性质展开教学,师生共同探究氨气的物理性质、氨水的的组成、氨气与酸的反应、氨气的还原性以及氨气的用途,氨气的制法及铵盐的性质安排在下一课时学习。 二、设计思想 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对刚升入高中不久的学生来说,大部分人的抽象思维比较困难,有些学生学得比较呆板,不太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学习方法上往往更多地习惯死记硬背,不习惯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独立思考,在动手探究能力方面则更差。为此,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以史料和新闻报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充分运用实验探究,层层推进,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和科学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 三、教学方式: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采用“问题—探究”的教学方法,即: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的自主探究学习模式。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体验,对问题的探究,去体验和感受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内化与问题有关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氨气的物理性质; 2、掌握氨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氨气的用途; 3、提高规范操作能力、实验观察能力及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探究事物本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 2、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应用化学实验发现新知识的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合成氨方法的发明及其对解决人类粮食的重大贡献,认识化学合成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体会科学家对科学事业的推动作用。 2、不断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自身认真仔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努力探索的优良品质,并逐步培养其创新精神。 五、教学重点: 1、氨气的化学性质。 2、运用科学的方法、准确的术语、规范的操作来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难点: 1、氨水的组成及其碱性。 2、培养通过现象挖掘本质的科学研究能力。 3、如何有效地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达到师生、生生交流互动,创建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七、教学准备: 充满氨气的圆底烧瓶、水、酚酞试液、浓氨水、浓盐酸、浓硫酸、浓硝酸、红色石蕊试纸、热水、脱脂棉、烧杯、集气瓶、双孔胶塞、铁架台、导气管、毛巾、两端开口的长玻璃管、橡皮塞等。

氨气、硫化氢等理化性质

硫化氢、氨气的理化性质、中毒症状及现场紧急救援 一、硫化氢 1、理化性质:硫化氢是一种无机化合物,化学式为H2S。正常情况下是一种无色、易燃的酸性气体,浓度低时带恶臭,气味如臭蛋;浓度高时反而没有气味(因为高浓度的硫化氢可以麻痹嗅觉神经)。它能溶于水,0 °C时1摩尔水能溶解2.6摩尔左右的硫化氢。硫化氢的水溶液叫氢硫酸,是一种弱酸,当它受热时,硫化氢又从水里逸出。硫化氢是一种急性剧毒,吸入少量高浓度硫化氢可于短时间内致命。低浓度的硫化氢对眼、呼吸系统及中枢神经都有影响。 2、中毒症状:按吸入硫化氢浓度及时间不同,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轻者主要是刺激症状,表现为流泪,眼刺痛,流涕,咽喉部灼热感,或伴有头痛,头晕,乏力,恶心等症状,检查可见眼结膜充血,肺部可有干罗音,脱离接触后短期内可恢复;中度中毒者粘膜刺激症状加重,出现咳嗽,胸闷,视物模糊,眼结膜水肿及角膜溃疡;有明显头痛,头晕等症状,并出现轻度意识障碍,肺部闻及干性或湿性罗音,X线胸片显示肺纹理增强或有片状阴影;重度中毒出现昏迷,肺水肿,呼吸循环衰竭,吸入极高浓度(1000mg/m3以上)时,可出现“闪电型死亡”,严重中毒可留有神经,精神后遗症。 3、现场紧急救援:1、现场抢救极为重要,因空气中含极高硫化氢浓度时常在现场引起多人电击样死亡,如能及时抢救可降低死亡率,减少转院人数减轻病情。应立即使患者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有条件时立即给予吸氧。现场抢救人员应有自救互救知识,以防抢救者进入

现场后自身中毒。 2、维持生命体征。对呼吸或心脏聚停硫化氢焚烧者应立即施行心肺脑复苏术。对在事故现场发生呼吸骤停者如能及时施行工呼吸,则可避免随之而发生心脏骤停。在施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时施行者应防止吸入患者的呼出气或衣服内逸出的硫化氢,以免发生二次中毒。 二、氨气 1、理化性质:氨气的爆炸下限为15%,上限为30.2%, 默认报警点是15ppm(一级);30ppm)(二级)。氨在20 ℃水中溶解度34%,25℃时,在无水乙醇中溶解度10%,在甲醇中溶解度16%,溶于氯仿、乙醚,它是许多元素和化合物的良好溶剂。水溶液呈碱性,0.1N水溶液 PH 值为11.1。液态氨将侵蚀某些塑料制品,橡胶和涂层。遇热、明火,难以点燃而危险性较低;但氨和空气混合物达到上述浓度范围遇明火会燃烧和爆炸,如有油类或其它可燃性物质存在,则危险性更高。与硫酸或其它强无机酸反应放热,混合物可达到沸腾。不能与下列物质共存:乙醛、丙烯醛、硼、卤素、环氧乙烷、次氯酸、硝酸、汞、氯化银、硫、锑、双氧水等。 2、中毒症状:急性中毒:短期内吸入大量氨气后可出现流泪、咽痛、声音嘶哑、咳嗽、痰可带血丝、胸闷、呼吸困难,可伴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乏力等,可出现紫绀、眼结膜及咽部充血及水肿、呼吸率快、肺部罗音等。严重者可发生肺水肿、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喉水肿痉挛或支气管粘膜坏死脱落致窒息,还可并发气胸、纵膈气肿。胸部X线检查呈支气管炎、支气管周围炎、肺炎或肺水肿表现。血气

物质的性质,鉴别及推断

考点名称:物质的鉴别 ?物质的鉴别: 根据不同物质的特性,用化学方法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已知物质一一区别开。 鉴别时只需利用某一特征反应,确定某物质的一部分就可达到鉴别的目的。且已知n种,确定n-1种,则余下的既为可知。 ?鉴别物质常用的方法: (一)、物理方法: “看、闻、摸、溶、吸”等方式进行鉴别。“看”就是要看物质的颜色、状态、形状等,“闻”可以闻某些气体的气味,“摸”可以通过摸容器的外壁,感觉是否有热量的改变,“溶”看物质是否能溶解,“吸”看是否能被磁铁吸引。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氯化铁溶液是棕黄色的、其它常见的物质只要不含Cu2+和Fe3+的化合物的水溶液一般都是无色的,大理石是块状固体、氢氧化钠是片状固体、氢氧化钙是粉末状固体,氢气和氧气是气体、酒精有是液体 (二)、化学方法: 就是通过不同的物质在与同一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所产生的现象不同把它们鉴别开的方法,它是鉴别物质的常用方法。下面根据物质的构成的特点,分析在化学上常用的鉴别方法。 1、含“H+”的化合物(如HCl、H2SO4)的鉴别方法。 (1)用紫色的石蕊试液。酸溶液都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成红色,如硫酸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成红色。

(2)用PH试纸。酸(含H+的化合物)溶液的PH<7,如:醋酸溶液的PH<7。 (3)用镁、铝、锌、铁等活泼金属。这些金属与酸反应产生的明显现象是,有无色气体生成。如:Mg+H2SO4==MgSO4+H2↑ (4)用含有“CO32-”的物质,如:碳酸钠与盐酸反应产生无色的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例1:设计实验鉴别两种无色溶液一种是硫酸,一种是氢氧化钠。分析:硫酸是酸性溶液,而氢氧化钠是碱性溶液。所以上述四种方法都可以用来鉴别这两种物质。 2、含“OH-”的化合物(如NaOH、Ca(OH)2)的鉴别方法。 (1)用紫色的石蕊试液或者无色的酚酞试液。观察到的现象是:含OH-的化合物才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成蓝色,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成红色。 (2)用PH试纸。含OH—的化合物的水溶液的PH>7 (3)用含有Cu2+等离子的盐溶液,会产生不同颜色的沉淀。 例2:有氯化钠、氢氧化钙和盐酸三种无色溶液,怎样实验的方法加以鉴别。分析:以上三种物质分别是盐、碱和酸三类,因此最好用紫色的石蕊试液进行鉴别,变成蓝色的是氢氧化钙,变成红色的是盐酸,不变色的是氯化钠溶液。 3、含“CO32-”的化合物(如Na2CO3)的鉴别方法。最常用的方法是稀盐酸和澄清的石灰水,看到的现象是:加入稀盐酸后有无色气体产生,该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例3:有碳酸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两种无色液体,怎样鉴别它们。分析:由于两种溶液都显碱性,所以不能使用酸碱指示剂。可向两种溶液中分别加入少量的稀盐酸,再反生成的气体通入到澄清的石灰水中。

氨气的特性

氨气的特性 氨是无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克/升(标准状况),熔点°C,沸点°C,临界温度℃,临界压力大气压)。氨在常温下很容易加压成为无色液体,也易凝固为雪状固体。极易溶于水,在标准情况下1体积水可溶解1200体积氨,在20°C时,1体积水可溶解700体积氨。溶液显碱性。易溶于乙醇和乙醚。液氨是良好的极性溶剂。液氨有微弱的电离作用。 氨气与空气混合物爆炸极限16~25%(最易引燃浓度17%),氨和空气混合物达到上述浓度范围遇明火会燃烧和爆炸,如有油类或其它可燃性物质存在,则危险性更高。与硫酸或其它无机酸反应放热,混合物可达到沸腾。 粘膜和皮肤有碱性刺激及腐蚀作用,可造成组织溶解性坏死。高浓度时可引起反射性呼吸停止和心脏停搏。 使用主要预防措施: 1、注意生产过程中的密闭化和自动化,防止跑、冒、滴、漏。 2、注意通排风,进入高浓度环境必须佩带防毒面具。 3、使用、运输和贮存时应注意安全,防止容器破裂和冒气。 4、现场安装氨气检测仪及时报警装置。 氨气中毒常见特征:

急性中毒:短期内吸入大量氨气后可出现流泪、咽痛、声音嘶哑、咳嗽、痰可带血丝、胸闷、呼吸困难,可伴有头晕、头疼、恶心、呕吐、乏力等,可出现紫绀、眼结膜及咽部充血及水肿、呼吸率快、肺部罗音等。 严重者可发生肺水肿、成人呼吸窘迫综合症,喉水肿痉挛或支气管粘膜坏死脱落窒息,还可并发气胸、纵膈气肿。胸部X线检查呈支气管炎、支气管周围炎、肺炎或肺水肿表现。血气分析显示动脉血氧分压降低。 误服氨水可致消化道灼伤,有口腔、胸、腹部疼痛,呕血、虚脱,可发生食道、胃穿孔。同时可能发生呼吸道刺激症状。吸入极高浓度可迅速死亡。 眼接触液氨或高浓度氨气可引起灼伤,严重者可发生角膜穿孔。 皮肤接触液氨可致灼伤。 急救处理及医疗措施: 吸入者应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呼吸停止应做人工呼吸(注意:发现有肺水肿者,不准做人工呼吸),呼吸困难应输氧、维持呼吸功能、卧床静息。及时观察血气分析及胸部X线片变化。给对症、支持治疗。防治肺水肿、喉痉挛、水肿或支气管粘膜脱落造成窒息,合理氧辽; 对由气管粘膜脱落引起的窒息或自发性气胸应做好应急处理的

氨的理化性质对健康的危害及应急处理

氨的理化性质对健康的危害及应急处理 氨的理化性质 标识 中文名:氨;氨气(液氨) 英文名:ammonia 分子式:NH3 相对分子质量:17.03 CAS 号:7664-41-7 危险性类别:第 2.3 类有毒气体 化学类别:氨 理化性质 熔点(C): -77.7 沸点(C) : -33.5 液体相对密度(水=1): 0.82(-79C) 气体相对密度(空气=1): 0.6 饱和蒸汽压(kpa): 506.62 (4.7C) 临界温度(C): 132.5 临界压力(Mpa): 11.40 溶解性易溶于水、乙醇、乙醚 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稳定性: 稳定 聚合危害: 不聚合 避免接触的禁忌物: 卤素、酰基氯、酸类、氯仿、强氧化剂。 燃烧(分解)产物: 氧化氮、氨。 在高温时会分解成氮和氢,有还原作用。在催化剂存在时可被氧化成一氧化氮。 主要组成与性状 主要成分: 纯品 外观与性状: 无色有刺激性恶臭的气体。 主要用途: 用做制冷剂及制取铵盐和氮肥。 液氨是无色的液体,是一种优良的溶剂,蒸发热很大,在沸点时是每克1369.08焦(327卡)。储于耐压钢

瓶或钢槽中。由气态氨液化而得。 爆炸特性与消防 燃烧性: 易燃 闪点「C):无意义 引燃温度「C): 651 爆炸下限(%) : 15.7 爆炸上限(%) : 27.4 最小点火能(mJ):至1000 mJ也不发火(氢气为0.02 mJ) 最大爆炸压力(Mpa): 0.580 危险特性 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氟、氯等接触会发生剧烈反应,若遇高 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灭火方法 消防人员必须穿戴全身防火防毒服,切断气源,若不能立即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正在燃烧的气体,喷水 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灭火剂: 雾状水、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对人体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 健康危害低浓度氨对粘膜有刺激作用,高浓度可造成组织溶解坏死。 急性中毒:轻度者出现流泪、咽痛、声音嘶哑、咳嗽、咯痰等;眼结膜、鼻粘膜、咽部充血、水肿;胸部X 线征象符合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周围炎。 中度中毒:上述症状加剧,出现呼吸困难、紫绀;胸部X线征象符合肺炎或间质性肺炎。 严重者可发生中毒性肺水肿,或有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剧烈咳嗽、咯大量粉红色泡沫痰、呼吸窘迫、谵妄、 昏迷、休克等。可发生喉头水肿或支气管粘膜坏死脱落窒息。 高浓度氨可引起反射性呼吸停止。 液氨或高浓度氨可致眼灼伤;液氨可致皮肤灼伤。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应用2%硼酸液或大量清水彻底冲洗,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液氨的理化性质

液氨的理化性质及使用注意事项 1、介质特性 1.1 理化特性。 液氨,又称为无水氨,是一种无色液体。氨气是一种无色透明而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极易溶于水,氨在20℃水中的溶解度为34%。水溶液呈碱性,1%水溶液PH值:11.7,相对密度0.60(空气=1)。气氨加压到0.7—0.8MPa时就变成液氨,同时放出大量的热,相反液态氨蒸发时要吸收大量的热,所以氨可作致冷剂,接触液氨可引起严重冻伤,因其价廉的特点在制冰和冷藏行业得到广泛使用。液氨在工业上应用广泛,具有腐蚀性,且容易挥发,所以其化学事故发生率相当高。 1.2 危险特性。 危险性类别:第2、3类有毒气体,8类腐蚀品。火灾爆炸危险性类别为乙 类。与氟、氯等能发生剧烈反应。氨与空气混合到一定比例时,遇明火能引起爆炸,其爆炸极限为15.5~25%。氨具有较高的体积膨胀系数。如:满量充装液氨的钢瓶,在0—60℃范围内,液氨温度每升高1℃,其压力升高约1.32—1.80MPa,因而液氨气瓶超装极易发生爆炸。为此氨罐周围设置了降温喷淋装置。 1.3 液氨的存储安全要求 1.3.1 氨区设置 由于氨的危险特征,氨区应设置相应安全标志,修建围墙或围栏将氨区隔离,禁止非专业人员随意进出。液氨常温储存宜选用卧罐或球罐,卧罐之间的防火间距一般为1.0倍卧罐直径且不宜大于1.5m,球罐之间的防火间距宜0.5-1.0 倍球罐直径。氨区应设置氨泄露检测仪及防晒、冷却水喷淋降温装置或良好的绝热保温措施。储罐一端为固定端、一端为滑动端,以保证罐体因外界环境及内部压力变化发生伸缩时能自由滑动。氨区与周边建筑物防火间距根据液氨储罐量和建筑物防火等级确定,最少不小于12m,一般25m为宜。在储罐20m以内,严禁堆放易燃、可燃物品。 1.3.2 防火堤设置 液氨储罐周围设置防火堤,防火堤设计应根据储罐形式和储罐容量确定,

常见细菌理化性质鉴定试验

常见细菌理化性质鉴定试验 淀粉水解:淀粉在酸的催化作用下,能发生水解;淀粉的水解过程:先生成分子量较小的糊精(淀粉不完全水解的产物),糊精继续水解生成麦芽糖,最终水解产物是葡萄糖。培养基:将细菌接种在平板上,置37度温箱中培养24h,加革兰氏碘液于菌落上,观察颜色变化,呈蓝色者为阴性,无蓝色为阳性。 甲基红试验:是根据肠杆菌科各菌属都能发酵葡萄糖,在分解葡萄糖过程中产生丙酮酸,进一步分解中,由于糖代谢的途径不同,可产生乳酸,琥珀酸、醋酸和甲酸等大量酸性产物,可使培养基PH值下降至pH4.5以下,使甲基红指示剂变红这个原理进行的测验。 产氨实验(乙酰胺肉汤)原理:铜绿假单胞菌产生一种脱酰胺酶,可使乙酰胺经脱酰胺作用释放氨,滴加纳氏试剂(碘化汞钾),氨在碱性条件下与碘化汞钾作用,生成红色络合物。操作:将纯培养物接种到装有乙酰胺肉汤的试管中,在36℃±1℃下培养20h~24h。然后向每支试管培养物加入1~2滴钠氏试剂,检查各试管的产氨情况,如表现出从深黄色到砖红色的颜色变化,则为阳性结果,否则为阴性。 吲哚试验:是指有些细菌如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霍乱弧菌等能分解培养基中的色氨酸生成吲哚(靛基质),经与试剂中的对二甲基氨基苯甲醛作用,生成玫瑰吲哚而呈红色,则为吲哚试验阳性。 过氧化氢酶试验(又名:接触酶试验) 一、原理:具有过氧化氢酶的细菌,能催化过氧化氢生成水和新生态氧,继而形成分子氧出现气泡。 二、试剂3%过氧化氢溶液:临用时配制。 三、试验方法挑取固体培养基上菌落一接种环,置于洁净试管内,滴加3%过氧化氢溶液2mL,观察结果。 四、结果于半分钟内发生气泡者为阳性,不发生气泡者为阴性。革兰氏阳性球菌中,葡萄球菌和微球菌均产生过氧化氢酶,而链球菌属为阴性,故此试验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与理化性质鉴定

实验三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与理化性质鉴定 一、实验目的 1、学会叶绿体色素提取和分离的方法。 2、了解叶绿体色素的荧光现象、皂化反应等理化性质。 二、实验原理 叶绿体中含有绿色素(包括叶绿素a和叶绿素b)和黄色素(包括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两大类,这两类色素都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故可用乙醇或丙酮等有机溶剂提取。 提取液可用色层分析的原理加以分离。因吸附剂对不同物质的吸附力不同,当用适当的溶剂推动时,混合物中各成分在两相(流动相和固定相)间具有不同的分配系数,所以它们的移动速度不同,经过一定时间层析后,便将混合色素分离。 叶绿素是一种二羧酸——叶绿酸与甲醇和叶绿醇形成的复杂酯,故可与碱起皂化反应而生成醇(甲醇和叶绿醇)和叶绿酸的盐,产生的盐能溶于水中,可用此法将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分开;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都具有光学活性,叶绿素吸收光量子而转变成激发态,激发态的叶绿素分子很不稳定,当它变回到基态时可发射出红光量子,因而产生荧光。叶绿素中的镁可以被H+所取代而成褐色的去镁叶绿素,后者遇铜则成为绿色的铜代叶绿素,铜代叶绿素很稳定,在光下不易破坏,故常用此法制作绿色多汁植物的浸渍标本。 三、实验器材 新鲜的植物叶片。 研钵;漏斗;100ml三角瓶;玻璃棒;剪刀;滴管;培养皿;定性滤纸条(5cm×1.5cm)。 毛细管;试管;试管架;石棉网;烧杯(100ml);酒精灯;铁三角架;刻度吸量管2ml、5ml各1支。 四、实验试剂 1、95%乙醇;石英砂;碳酸钙粉 2、推动剂:按石油醚:丙酮:苯(10:2:1)比例配制(体积比) 3、醋酸铜粉末;5%的稀盐酸 4、甲醇、KOH

五、实验步骤 1.叶绿体色素的提取 (1)取菠菜或其他植物新鲜叶片4~5片(2g左右),洗净,擦干,去掉中脉,剪碎,放入研钵中。 (2)研钵中加入少量石英砂及碳酸钙粉,加2~3ml 95%乙醇,研磨至糊状,再加10ml 95%乙醇,暗处放置3~5min,上清液过滤于三角瓶中,残渣用10ml 95%乙醇冲洗,一同过滤于三角瓶中。 2. 叶绿体色素的分离 (1)取一块预先干燥处理过的定性滤纸,将它剪成长约10cm ,宽约1cm 的滤纸条。 (2)用毛细管吸取色素提取液。在滤纸条的一端(约距这一端的1cm处)划出一条滤液细线,等滤液干燥后,再重复划4~5次。 (3)将滤纸条的另一端(约距这一端1cm处)折成“V”字形,并将它挂在放有层析液的烧杯壁上(注意:色素线要略高于层析液面,且滤纸条下端最好不要碰到烧杯壁),盖上培养皿。 3.叶绿体色素的性质鉴定 (1)荧光现象的观察 取1支20ml刻度试管加入5ml叶绿体色素乙醇提取液,在直射光下观察溶液的透射光与反射光颜色有何不同?解释原因。 (2)皂化作用(绿色素与黄色素的分离) 在做过荧光现象观察的叶绿体色素乙醇提取液试管中加入1.5ml 20%KOH-甲醇溶液,充分摇匀。片刻后,加入5ml苯,摇匀,再沿试管壁慢慢加入1~1.5ml 蒸馏水,轻轻混匀(勿激烈摇荡),于试管架上静置分层。若溶液不分层,则用滴管吸取蒸馏水,沿管壁滴加,边滴加边摇动,直到溶液开始分层时,静置。可以看到溶液逐渐分为两层,下层是稀的乙醇溶液,其中溶有皂化的叶绿素a和b (以及少量的叶黄素);上层是苯溶液,其中溶有黄色的胡萝卜素和叶黄素。 (3)H+和Cu++对叶绿素分子中Mg++的取代作用 取上述色素乙醇提取液少许于试管中,加入5%HCl数滴,摇匀,直至溶液出现褐绿色,当溶液变褐后,再加入少量醋酸铜粉末,微微加热,观察记载溶液颜色变化情况。 六、注意事项

烧碱理化性质表

标识 中文名:氢氧化钠;烧碱;火碱;苛性钠 英文名:Sodiun hydroxide;Caustic soda 分子式:NaOH 分子量:40.01 CAS号:1310-73-2 RTECS号:WB4900000 UN编号:1823固体;1824溶液 危险货物编号:82001 IMDG规则页码:8225 理化性质 外观与性状:白色不透明固体,易潮解。 主要用途:用于肥皂工业、石油精炼、造纸、人造丝、染色、制革、医药、有机合成等。 熔点:318.4 沸点:1390 相对密度(水=1):2.12 相对密度(空气=1): 无资料 饱和蒸汽压(kPa):0.13/739℃ 溶解性:易溶于水、乙醇、甘油,不溶于丙酮。 临界温度(℃): 临界压力(MPa): 燃烧热(kj/mol):无意义 燃烧爆炸危险性避免接触的条件:接触潮湿空气。 燃烧性:不燃 建规火险分级:丁 闪点(℃):无意义 自燃温度(℃):无意义 爆炸下限(V%):无意义 爆炸上限(V%):无意义 危险特性: 本品不会燃烧,遇水和水蒸气大量放热,形成腐蚀性溶液。与酸发生中和反应并放 热。具有强腐蚀性。 易燃性(红色):0 反应活性(黄色):1 燃烧(分解)产物:可能产生有害的毒性烟雾。 稳定性:稳定 聚合危害:不能出现 禁忌物:强酸、易燃或可燃物、二氧化碳、过氧化物、水。 灭火方法: 雾状水、砂土。消防器具(包括SCBA)不能提供足够有效的防护。若不小心接触,立 即撤离现场,隔离器具,对人员彻底清污。如果该物质或被污染的流体进入水路, 通知有潜在水体污染的下游用户,通知地方卫生、消防官员和污染控制部门。在安 全防爆距离以外,使用雾状水冷却暴露的容器。 包装与储运 危险性类别:第8.2类碱性腐蚀品 危险货物包装标志:20 包装类别:Ⅱ 储运注意事项: 储存于高燥清洁的仓间内。注意防潮和雨水浸入。应与易燃、可燃物及酸类分开存 放。分装和搬运作业要注意个人防护。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 雨天不宜运输。 废弃:处置前参阅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中和、稀释后,排入下水道。高浓度对水 生生物有害。 包装方法:小开口塑料桶;塑料袋、多层牛皮纸外木板箱。 ERG指南:154 ERG指南分类:有毒和/或腐蚀性物质(不燃的) 毒性危害接触限值: 中国MAC:0.5mg/m3 苏联MAC:未制定标准 美国TWA:OSHA 2mg/m3;ACGIH 2mg/m3[上限值] 美国STEL:未制定标准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 毒性:IDLH:10mg/m3

菌体理化性质鉴定试验

菌体理化性质鉴定试验 1 V-P试验 原理:菌在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养基中能分解葡萄糖产生丙酮酸,丙酮酸缩合,脱羧成乙酰甲基甲醇,后者在强碱环境下,被空气中的氧氧化为二乙酰,二乙酰与蛋白胨中的胍基生成红色化合物,称V-P(+)反应。 培养基配制方法: 蛋白胨5g;葡萄糖5g;NaCl(K2PO4):5g;蒸馏水:1000mL;PH:7.0~7.2,分装试管,毎管装约4~5cm,115℃灭菌20min。 试剂:40%NaOH(或KOH),a-萘酚。 试验方法: 将试验菌接种于上述培养基,于36±1°C培养4天、培养液 2.5ml先加入a萘酚(2-na-phthol)纯酒精溶液0.6ml,再加40%氢氧化钾水溶液0.2ml,摇动2~5min,阳性菌常立即呈现红色,若无红色出现,静置于室温或36±1°C恒温箱,如2h内仍不显现红色、可判定为阴性。 结果记录:阳性:+,阴性:- 。 2甲基红(Methyl Red)试验 原理:有些细菌能发酵葡萄糖,在分解葡萄糖过程中产生丙酮酸,进一步分解中,由于糖代谢的途径不同,可产生乳酸,琥珀酸、醋酸和甲酸等大量酸性产物,可使培养基PH值下降至pH4.5以下,使甲基红指示剂变红。 培养基配制方法: 与V-P试验培养基一致。 试剂:甲基红:0.1g,95%乙醇:300mL,蒸馏水:200mL。 试验方法: 挑取新的待试纯培养物少许,接种于通用培养基,培养于36±1°C或30°C(以30°C较好)3~5天,从第二天起,每日取培养液1ml,加甲基红指示剂1~2滴,阳性呈鲜红色,弱阳性呈淡红色,阴性为黄色。迄至发现阳性或至第5天仍为阳性、即可判定结果。 结果记录:阳性:+,阴性:- 。 3 糖、醇发酵试验 原理:不同微生物分解利用糖类的能力有很大差异,或能利用或不能利用,能利用者,或产气或不产气。可用指示剂及发酵管检验。有些细菌分解某些糖(醇、苷)产酸(符号:+)、产气(符号:○),培养基由紫(蓝)变黄(指示剂溴甲酚紫或溴百里酚蓝由紫或蓝遇酸变黄的结果),并有气泡;有些产酸,仅培养基变黄;有些不分解糖类(符号:-),培养基仍为紫(蓝)色。 培养基配制: 一般细菌常用休和李夫森二氏培养基: 蛋白胨:2g ,K2HPO4 :0.2g ,NaCl:5g ,糖(醇、糖苷):1% ,水洗琼脂:5~6g,蒸馏水:1000mL,PH:6.8~7.0,溴百里酚蓝:1%水溶液3mL(先用少量的95%乙醇溶解后,再加水配成1%水溶液)。先调PH后再加指示剂。 芽孢杆菌培养基配制: (NH4)2HPO4:1g ,MgSO4:0.2g ,KCl:0.2g ,酵母膏:0.2g ,糖(醇、糖苷):1%水洗琼脂:5~6g ,蒸馏水:1000mL ,溴甲酚紫:0.4%乙醇液2mL,PH:6.8~7.0。先调PH 后再加指示剂。 将以上培养基分装试管,培养基高度约为4~5cm ,115℃灭菌20min。 测定的糖(醇、糖苷)类可以包括:葡萄糖、蔗糖、甘露糖、乳糖(1.5%)、半乳糖(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