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留日文学中的_日本人_与_日本山水_

中国当代留日文学中的_日本人_与_日本山水_
中国当代留日文学中的_日本人_与_日本山水_

收稿日期:2003-10-28

作者简介:刘 舸(1977-),女,湖南益阳人,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在读博士生,主要从事东方文学研究。

中国当代留日文学中的“日本人”与“日本山水”

刘 舸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北京100875)

摘 要:中国当代留日文学中的“日本人”与“日本山水”常常处于分裂状态,“日本人”以负面形象居多。这其中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但这并不影响留日中国作家对日本美丽自然的喜爱和发达经济社会的向往。同时,他们逐渐在用一种开放的文化心态来看待中日文化。

关键词:当代留日文学;日本人;日本山水

中图分类号:I31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722X (2004)0320101204

“Japanese ”and “Japanese Landscape ”

as in Contemporary Literary Works on Japan by Chinese Living There

L IU G e

(Department of Chinese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China )

Abstract :In the contemporary literary works on Japan by the Chinese writers living there ,the “Japanese ”are often depicted as negative ,as contrasted with that of the “Japanese landscape ”.This inclination has resulted from both historical and present causes ,but does not seem to affect the writers πlove for the Japanese sceneries and economic prosperity.Meanwhile ,they seem to have developed a more liberal view of the Chinese and Japanese cultures.

K ey w ords :contemporary literary works on Japan by Chinese living in Japan ;Japanese ;Japanese landscape

中国留日文学以日本作为描写对象或叙述背景,从各个角度向国人展示了日本的人情风貌,世态百象。留日文学的作者在日本生活、学习,对日本有着直接的触摸,因而笔下的日本形象少了一些虚构和想像,多了一些真实。正如法国比较文学学者让-马克?莫哈所认为,任何作家在涉及外民族描写时,都会以自己或自己所属民族的意识形态看待、衡量和评价外民族。所以,即使是在日本生活、学习的留日文学作家们,他们笔下的日本也会体现出中国人的民族情感。在留日文学中,“日本人”与“日本山水”常常处于分裂状态。“日本人”以负面形象居多,这其中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但这并不影响中国留日作家们对日本美丽自然的喜爱和发达经济社会的向往。同时,他们逐渐在用一种开放的文化心态来看待中日文化。

中国当代留日文学作品以短篇小说、散文、游记和杂感为主,有少量长篇小说。作品多是记叙作

者在日本留学的艰苦生活和拼搏经历,以及在日本的种种遭遇、见闻,如《在日本十五年》、《日本留学一千天》、《东京的诱惑》、《上海人在东京》、《日本啊,日本》、《异国沉浮———中国留学生大特写》、《在水一方:旅日华人情感实录》、《女儿恋:一个

留日少女的手记》、《中国留学生在日本》等。其中有一些较有艺术性的作品,比如蒋濮的《东京没有爱情》、《东京有个绿太阳》、文萍的《巨大迷路》、方淳的《用最美丽的方式爱你》、于君的《杯中沉浮的东京》、吴明明的《中国留日学生心态录》、毛丹青的《发现日本虫》等。他们以各自的视角对日

本社会生活做了详实的描写和深沉的思考。这些作品以纪实为主。这种纪实性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留日作品的深度和广度,使其对日本人的描写多集中在作者接触的学校老师、学生、打工处的老板、职员等层面。从对这些日本人的描写,可以看到留日文学作者们对日本人复杂的情感。

中国人眼中的学校是一块净土,校长则是文明

第27卷 第3期2004年5月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Journal of PLA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Vol.27 No.3

May 2004

与良知的化身,但中国留日文学却描写了一大批外表正直,内心贪婪狡诈的日语学校校长。他们有着相同的特征:面对来自海外孤立无援的留学生们,恨不得吸尽他们身上的最后一滴血,榨干他们身上的最后一滴油。《上海人在东京》中的田中校长以各种名义向学生收取高额费用,对不听话的学生进行陷害、欺诈。他随意欺辱女学生,把学校变成人肉场;《中国留日学生心态录》中的大竹校长一心想“利用涌动在中国大地上的这股出国潮、留学潮,并把其中无知的学生吸引到日本,吸引到自己的学校中,用他们的学费再为自己在东京增添几栋大楼,几栋别墅,几个情人和几分风流。”(吴民民, 1989)《异国沉浮———中国留学生大特写》中一家日语学校的校长专门招些年轻的外国女性来上学,然后把她们成批地“卖”给酒吧,让她们成为酒吧女郎,而工钱均由校方领取,从中克扣若干。

校长为了赚钱不择手段,但老师是心灵的工程师,应该是善良美好的形象。在留日文学中也描写了一些正直、敬业的老师形象。如《丸之岬》中的小川寅一郎教授对中国留学生充满父爱的关怀;《发现日本虫》中丸山圭三郎教授的平实、随和;《中国留日学生心态录》中茂木教授对中国留学生的提携;《东京的诱惑》中几个为中日文化交流默默做贡献的教授们自费创办了《中国现代小说》刊物,为研究中国文化投入大量的精力和金钱,却不求任何名利。但丑恶、浅薄的老师形象同样也大量存在于留日文学中。《东京有个绿太阳》中揭露了日本汉学界里黑暗的一角,名牌大学的教授被写成寡耻鲜廉的小人,玩弄女学生的色狼;《东京的诱惑》中小林老师极具势利眼,对美国学生偏爱至极,而对中国学生却是爱理不理;《异国沉浮》中教务科长冷漠无情,对中国学生被汽车撞伤的消息毫无反应,别的老师要去看也遭到他的强烈反对。正是日本人的歧视和欺辱刺激和培养了中国留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国家意识,这种爱国情感在中国现当代留日文学中都有所流露。但相对于二三十年代的留日文学,当代留日文学中少了一些与“祖国”宿命般的纠葛,而多了一些个人情感,即从个人利益得失、个人情感的爱与恨来对日本人进行描写。

在留日文学中,有许多相类似的情节,即无论以何种方式出国的人,也无论以前在国内是什么身份,到了国外,都是首先以打工者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打工接触到的日本人也就成了作品中描写的对象。从社会主义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对中国留学生来讲,反差是极大的。资本主义社会

那种赤裸裸的雇佣与被雇佣的金钱关系,以及日本社会那种严格的等级制度和激烈的生存竞争,让中国留学生感到了日本的人情冷漠。一些日本人的恶劣行径,极大地刺伤了中国留学生的感情,因而在留日文学中也出现了一批贪婪、傲慢、冷酷、缺乏人类应有的善良与同情心的日本人形象。如《上海人在东京》中野蛮成性、克扣工钱的水野老板,《发现日本虫》中欺辱中国职员的广濑丫科长,《异国沉浮》、《异缘》中利用职务,霸占漂亮女职员的日本老板等,都反映了日本商人劣根性的一面。在日本的许多工作场所,看不到后工业化时期欧美国家的悠闲,而是呈现一幅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的狡诈、野蛮的图景。戴季陶就曾对日本人的民族性格做过深刻的剖析,认为日本封建时代形成的“商人根性”,除了卑劣的一面外,还有残忍的一面,“现代日本的上流阶级、中产阶级的气质,不过是在商人性格的骨架上,穿上了武士道外衣的东西”。(戴季陶,1994)当然,富于人情味的日本老板在留日文学中也间或出现如《东京的诱惑》中的木村社长和上田社长等,但这样的日本人毕竟是少数。

曾经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日本士兵,如今都已成为老人。留日文学中也不时会出现他们的影子。《上海人在东京》、《东瀛过客》等都写到了忏悔的老鬼子形象。其中《我认识的鬼子兵》一书真实记录了一帮老鬼子们对那场战争的忏悔心理,披露了他们复杂的心路历程和日本军人特有的性格逻辑,昔日的妖魔还原为真实可信的人。这些作品令人悚然:日本人身上有极可怕、极厉害的一面。作者的用意显然不只是要为历史讨个公道,而是要提醒中国人,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历史悲剧?这种悲剧以后还会不会再发生?这段沉重的历史记忆弥漫在当今留日文学作品中,成为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

总的看来,中国留日文学中的日本人以负面形象居多,当然其中也有一些值得赞美、同情的日本人,但数量却远远少于负面形象。这其中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从历史原因看,中国人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在潜意识中怀有一种强烈的民族优越感。在过去,中国人称日本人为“倭奴”或“小日本”,认为他们是汲取中国文化长大的,是中国人的“徒弟”。但正是这个忘恩负义的“徒弟”,在贪婪地汲取“师傅”的养分后,给“师傅”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这种难以抚平的历史创伤给中国人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再加上战后日本咄咄逼人的气势和对历史的“暧昧”态度,不能不加深中国人对日本人的反感。

?

2

1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年 

《中国青年报》做过一次名为“中国青年对日本的认识”的大型问卷调查,这次问卷调查回收问卷10万余份,对其中的115万份抽样的统计结果显示,这些平均年龄为2215岁的青年读者中的8319%由“日本”两字最容易联想到的是“南京大屠杀”, 8113%的人则最容易联想到“日本鬼子”和“抗日战争”。文学是国民情感最敏感的器官,检视20世纪中国作家笔下的日本和日本人,仇日、反日的笔触醒目而一贯,而这种仇日、反日情绪也不可避免地在留日文学中反映出来。

从现实原因看,日本社会普遍存在的对在日华人的歧视,加深了留日文学作者们的反日情绪。西方传教士科斯姆早在1577年的一份书简中留下了这样的记录:“日本人不仅理解力强,想像力丰富,并自信不劣于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里的任何一个民族。且见识很高,即便与外人邂逅,也只投去轻蔑的一瞥。”由神话故事产生的神道教,使日本人深信大和民族是神的子孙,这种神权崇拜思想形成了日本人的精神土壤,在这块土壤上产生了民族自尊心和优越感。战后经济的高速增长,又使日本人获得了骄傲的资本,他们瞧不起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国家。于是在许多中国留日作品中,中国人在受尽歧视和侮辱后引起的那种诅咒日本社会的强烈情绪,渗透在作品的字里行间。

耐人寻味的是,在中国留日作家的笔下,“日本”与“日本人”常常处于分裂状态。虽然日本人在他们心中的形象并不美好,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对日本美丽自然和社会文化的向往、喜爱。留日作家们“反日”情感里包含了复杂的内涵,他们反的只是日本人,但不包括作为地理文化的日本。

中国留学生们留日之前想像中的扶桑之国,多了一层玫瑰般的色彩。留日之后,亲自观察到、体验到的却是一个残酷竞争的社会。在这种反差之下,没有国籍意识,没有种族歧视,对谁都一视同仁的日本山水,成为了中国留学生逃避冷酷的现实社会,寻求生命慰藉避难所和表达心境的写照。《在日本十五年》中作者是这样描绘日本樱花的:“对于我来说,东京千鸟渊的樱花,是难忘的。千鸟渊在皇宫附近。……我特别喜欢千鸟渊的春天。那里,沿着高大的皇宫城墙和微波粼粼的护城河,是一片樱花林。每当冬去春来,和煦的春风吹绽满树的樱花时,景色宜人的千鸟渊,就更富有诗意了,……我时时想念那妩媚多姿,绚丽多彩的樱花美景。”(刘德有,1981)从作者的作品里不难看出,作者对日本风景的欣赏和留念。不管日本社会怎样冷酷,但他深爱这里的大自然。

《发现日本虫》中,作者用惊叹的语调描写了日本的红点鲑,它们为了产卵,逆流而上,任何困难都拦不住它们:“一条条鱼似乎是编排好的纵队保持笔直方向,迎着激流奋勇直上。它们是无声的,正因如此,鱼不停摇摆的身姿好像非要把那份强烈的情绪表达出来不可。一条,又一条,奋不顾身地向前挺进,劈头盖脸的水流在鱼群面前稀里哗啦顺势而泻”。(毛丹青,1990)作者面对这顽强生命惊叹着,并由此激发了自己在逆境中拼搏的勇气。

总而言之,樱花也好,日本鱼儿也好,所有这些天籁的成分,已经不是一处处纯粹客观的自然存在,而是这些作者主观移情之后,洋溢着他们自己心境的大自然形态。作者用美丽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美丽的日本。二三十年代的留日作家笔下也常常出现美丽的日本风光,《留东外史》里的黄文汉,独自一人徒步到箱根。沿途观赏秀丽的景色,体验民俗风情。郁达夫、郭沫若等更是陶醉于日本的湖光山色,纯朴的自然,甚至觉得有天堂之喻的杭州都没有日本好。然而,这种对日本风光的赞美总含有一种难言之痛。日本的美因中国人在那里所感到的“冷”而蒙上一层阴影,又因祖国的衰落腐败而显得可望而不可及。所以在他们笔下的东瀛之美总是笼罩着一层挥之不去的虚无和伤感。而中国当代留日作家虽然也受到一些日本人的歧视,但因为祖国的渐渐强大,相对于二三十年代的留学生而言,要潇洒、自信多了。于是,“日本”在他们笔下少了一层伤感,多了一份洒脱之美。

日本是个资本主义国家。战后,西方的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迅速流行于日本。中国留学生们进入这样一个五光十色,多姿多彩的大都市,一切都是那么的新鲜。在他们的笔下,出现了很多对这种都市生活的介绍,高楼大厦、酒吧、赌场、大影院等频繁出现在他们的作品中。值得注意的是,留学生们对于日本都市生活,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态度,体现出时代以及留学生心态的变化。

80年代初,当久闭的国门打开,当代第一批留日学生到达日本。现代都市社会的繁荣,物质生活的丰富,使长期处于封闭、匮乏环境中的中国留学生感到惊叹,但固有的意识形态使他们产生了认同危机。对于高速运行的都市,他们表现出了不理解。如《在日本十五年》中,作者对日本舞厅、赛马场,以及成人电影院进行了批判,认为这些都是

?

3

1

?

 第3期 刘 舸 中国当代留日文学中的“日本人”与“日本山水”

资本主义的垃圾,“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就是这样侵蚀青少年的思想和肌体,使他们当中的一些人走上犯罪的道路”。(刘德有,1981)

到了80年代中后期,中国留学生们已经能用客观的眼光看待日本的都市生活了。如《东京的诱惑》中作者也写到了成人电影院。作者没有深恶痛绝地对其嗤之以鼻,而是写自己怀着好奇的心理进入电影院,最后竟呼呼大睡的经历。作者客观地评价道:“事情往往就是这样,你越是不让他看,他越是受好奇心的驱使想看,你真让他看了,他便觉得原来不过如此,没意思,睡觉养神反倒成了好奇心得到满足后的惟一选择。”(葛笑政,1992)

到了90年代,中国留学生的意识形态发生了些许变化。他们为了更好地生存,主观上更强烈地希望自己融入日本社会。于是在他们的笔下出现了成功融入日本都市生活的形象。日本都市社会也不再是令人惊叹的外来物,而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如《不要问我从哪里来》中的琳琳喜欢充满现代气息的东京,“喜欢它的气派、漂亮和热闹”。男主人公也向社会发出挑战宣言:“不夜的大东京,繁华的大东京,无论如何,我……不会倒下,无论如何,我也不要输给你……”可以说,新时期留日作家们表现出了更开阔的视野和更开放的心态。

要谈留学生文学,不能不谈文化问题。留学生文学之所以具有不可取代的独特地位,归根到底在于它是一种跨文化视角的文本。中国留日文学中大量涉及到了日本文化。如《东瀛过客》中作者介绍了日本的“塌塌米”文化、食生食文化,以及爱好大自然的传统。《日本留学一千天》写到了日本的团队精神,敬业精神。《发现日本虫》传达了日本的传统美学精神的玄机等。留学生们对日本文化采取了较为客观的评价态度,用生动的笔调向国人展示了日本文化的独特之处。

二三十年代留学生出国的目的是到海外寻求异域圣火,来拯救日渐衰弱的民族,出国的最终归宿是回国。他们只是把自己当成异国的匆匆过客,并不关心自己能否融入所接触的文化中。而当代留学生们为了更好地生存,他们必须使自己融入异域文化。但在客观上潜藏于内心的母文化又时时冲击着他们,两种异质文化在语言习惯、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等文化层面不断“交锋”,以至于和日本人之间形成了难以沟通的隔膜。如《异国沉浮》中作者写道:“据日本政府有关机构进行的民意测验表明,在日的海外留学生中近90%的人没有日本朋友。”在作者的学校,有一次,留学生们自己出钱出力,

搞了一次“饺子宴”。作者“原本想通过此举来使中日师生热和热和,交流交流,所以当时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请那些在学生休息室里吸烟谈天的日本学生来和中国学生一起包饺子,……但是非常遗憾,日本学生一个也不去,怎么请也不去。日方的一位教务部长出来做工作也没奏效。”这种隔膜的形成,反映了两个民族文化交流的距离。同时,隔膜形成后,又加深了文化交流的难度。

随着国际交流日益频繁,不同种族间的歧视和隔膜日渐消融,异质文化的对话日益加强。只有出现了文化认同的多元化立场,才能超越以往那种非此即彼的狭隘民族情结。可贵的是,在当代留日文学中,出现了用开放的文化心态看待中日文化的作品,如毛丹青的《发现日本虫》———正如书名所显示的那样,作者以一个中国人的文化眼光对日本文化进行参悟,触摸到日本文化的脉搏,对日本文化中最精微、最独特的部分做了很到位的描写。在《隔岸钟声》、《风铃抄》、《蝉舞》等篇章中,作者精确地传达了日本美学精神的玄机,于精微中见大千世界,读来令人叹为观止。作者的写作策略是“以日本之箭,攻日本之心”,并且做到了这一点,体现了两种文化很好地融合。又如《樱下漫读》中可看到两种文化的相互交流、吸收、借鉴,看到文化的对话而非文化的对峙。作者带着一种同情、宽容、理解的态度看待两种文化的差异。再如《雪樱花》中的中国人和日本人似乎没有什么区别,他们也不发生什么文化冲突和碰撞,作者更关心的是“现代人”的困境。作品冷峻透彻地剖析了所谓现代人类的自相矛盾的两面性,鲜明生动地展示了全球社会转型中的当代人性。在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作者不再满足于关注“民族性”,而把思考的范围扩大到了“世界性”,具有了“国际人”的特性,这是留日文学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戴季陶.日本论[M].海南:海南出版社,1994.19.

[2]葛笑政.东京的诱惑[Z].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

1992.26.

[3]刘德有.在日本十五年[Z].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

联书店,1981.298,184.

[4]毛丹青.发现日本虫[Z].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0.92.

[5]吴民民.中国留学生心态录[Z].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9.13.

(责任编辑 梁 利)

?

4

1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年 

《中国当代文学(专科必修)》2015期末试题及答案

《中国当代文学》2015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要求: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山地回忆》表现了华北地区抗日根据地军民的生活,其作者是: A.孙犁 B.赵树理 C.丁玲 D.刘白羽 2.在受到广大读者青睐的敌后传奇故事中,知侠创作了著名的: A.《铁道游击队》 B.《战斗在滹沱河上》 C.《烈火金刚》 D.《敌后武工队》 3.在“保定二师学潮”和“高蠡暴动”中成长起来的作家是: A.杨沫 B.冯德英 C.梁斌 D.欧阳山 4.在《关汉卿》一剧中描写了许多知识分子,其中的反面形象是: A.谢小山 B.叶和甫 C.杨显之 D.王和卿 5.在20世纪60年代坚持用十四行诗写作诗歌的诗人是: A.牛汉 B.绿原 C.曾卓 D.唐浞 6.方之的《内奸》选择了一个独特的叙述视角,它 A.以老革命的人生遭际和革命历程作为叙事主体 B.以知识分子的眼光去看待这40多年的历史 C.以一个富有民间色彩的普通商人作为叙述人 D.以一个亲身经历者的眼光去看待这40多年的政治风云 7.《爱,是不能忘记的》中描写的知识女性是: A.曹荆华 B.梁倩 C钟雨 D-柳泉 8.中国“西部文学”的代表诗人是:

A.舒婷 B.顾城 C.江河 D.昌耀 9. 20世纪80年代以后,当代战争题材的作品中最先引起人们注意的是: A.《西线轶事》 B.《高山下的花环》 C.《金色叶片》 D.《雷场相思树》 lO.《妻妾成群>中陈佐千的四姨太是: A.颂莲 B.毓如 C.卓云 D.米兰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要求:每题有2-4个正确答案,错选、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1.被排除在“第一次文代会”之外的重要文学家主要有《边城》的作者、主编《文学杂志》 的著名美学家,以及在沦陷区广受欢迎的女作家等,他们是: A.沈从文 B.郁达夫 C.张爱玲 D.朱光潜 12.郭小川著名的叙事长诗“爱情三部曲”是指: A.《白雪的赞歌》 B.《一个和八个> C.《深深的山谷》 D.《严厉的爱》 13. 1985年崛起的“第五代导演”拍摄的探索影片主要有: A.陈凯歌的《黄土地》 B.张军钊的《-个和八个》 C.田壮壮的<猎场札撒》 D.郑洞天的《邻居》 14.孙甘露语言实验较有代表性的小说主要有: A.《访问梦境》 B.《涂满古怪图案的墙壁》 C.《信使之函》 D.《我是少年酒坛子》 15.王安忆90年代以后表现现代都市现实与历史的作品主要有: A.《纪实与虚构》 B.《香港的情与爱》 C.《叔叔的故事》 D.《岗上的世纪》 三、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 要求:书写规范,不得有错别字。 16.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场声势浩大的全国性运动,是对一的《红楼梦研究》的批判。 17.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提倡现实主义理论方面,影响最大也最具代表性的文章是 ___

中国当代文学期末试题

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2日至19日举行主要目的是总结经验确定今后全国文艺工作的方针与任务,成立一个全国性的组织。 郭沫若作《为建设新中国人民文艺而奋斗》的总报告 茅盾《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 周扬《新的人民的文艺》 总结了国统区和解放区文艺运动的经验,分析了形势,提出了今后的任务。 成就:第一次文代会最后通过了决议和宣言,通过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章程》,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选举郭沫若为主席,周扬为副主席。与此同时,分别成立了全国文学,戏剧,电影艺术,音乐,美术,舞蹈工作者协会,曲艺改进会筹委会等。 局限:第一次文代会虽然取得了重要成就,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着不足。如大会着重强调解放区文艺的经验固然是正确的,但对国统区进步文艺的经验却重视不够,对国统区进步作家的评价也有偏颇,对有些作家甚至采取否定的态度,在一些问题的提法上有片面性等。 革命现实主义在中国的三种变体:1社会现实主义2两结合(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3三突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赵树理代表小说;《三里湾》《李有才板话》等 特点:1反应农民生活,探讨农民关心的问题 2塑造一系列具有真正农民特质的新农民形象 3在结构上吸取章回小说的有益经验,讲求故事的连贯性,行动性和完整性 4吸取群众的口语和说唱精华,语言朴素,准确,鲜明生动,是经过提炼的农民式文学语 伤痕文学 命名来源:刘心武《班主任》《伤痕》 代表作品:《从森林里来的孩子》《神圣的使命》《重逢》《大墙下的红玉兰》《班主任》《伤痕》文学史意义及评价 它是当代文学第一个悲剧高潮。 意义:伤痕文学的问世标志着新时期文学的开端。它是觉醒了的一代人对刚刚逝去的噩梦般的反常的苦难年代的强烈控诉。伤痕文学的作者们以清醒、真诚的态度关注、思考生活的真实,直面惨痛的历史,在他们的作品中呈现了一幅幅十年浩劫时期的生活图景。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这就是伤痕文学的精神实质。 评价:优点:它使当代文学重新回到人学的正常轨道,摆脱了假、大、空的说教,使文学重新回到真实的艺术世界;它一反空洞说教的文艺观,而强调了感情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它用真实感人的艺术人物与“三突出”模式的脸谱化人物做出强烈对比。缺点:对“文革”的批判之停留在感性的层面上。局限性:从社会意义上来说,"伤痕文学"对文革的否定不够深刻。它只是从政治、社会、人际关系的角度考察浩劫产生的原因,而缺少对传统文化心理、封建意识的分析。作品对罪行的谴责往往归之于"坏人做坏事",表现出一种忠心而未被理解的冤屈与不平,是一种在肯定"个人崇拜"前提下的,对野心家的谴责 在艺术表现上,"伤痕文学"显得十分幼稚。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小说中的语言明显带有文革左倾的印痕,如在《班主任》中,作者这样形容张俊石老师:"像一架永不生锈的播种机,不断在学生们的心田上播下革命思想和知识的种子。"另外,由于"伤痕文学"作者们关注现实的强烈的责任感,他们常常会压抑不住激荡的情感而跳出来对某个情节直接高谈阔论,表述自己疗救时弊的观点,使作品的情感表露不免趋于肤浅 伤痕文学"作品中虽然重新出现了悲剧意识,但其悲剧精神却具有表层性的弱点。鲁迅曾经说过,"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可见,悲剧的深化应该有两个层次:其一,是表现灾难;其二,是在灾难中展现崇高。而"伤痕文学"只是停留在悲剧的第一个层次上,作品一味注重悲惨故事的

近三十年来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两个话题

近三十年来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两个话题 从上个世纪80年代算起,近三十年来关于现代中国文学研究,在中国大陆和西方,都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 在中国大陆,十年文革期间,现代中国文学学科曾遭受严重冲击。随着“文革”的结束,尤其是改革开放的逐次展开,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现代文学研究“大致经历了‘重评’与学科复苏、思潮流派研究的流行、理论方法热、文学史整体观提出以及学科格局的调整等几个阶段。”[1]从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大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进入相对繁荣的时期。其间阶段性的进展或热点包括“重写文学史”、“文学经典的颠覆与重构”、“现代性讨论与反思”、“女性主义和其他各种‘后思想’的引进”、“文学史观、编撰与史料”、“现代文学学科观念、方法讨论”、“期刊媒介研究”、“学科边界打破”以及“跨学科和交叉研究的兴起”等等。 在西方,尤其是在美国,上个世纪80年代主要延续了60年代以来侧重于作家作品研究、文体文类研究的传统,同时开始关注不同时期、不同形态文学的整体状态,如清末民初通俗文学研究、新诗诗学、左翼文学乃至沦陷区文学研究等。进入90年代后,“西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显现巨大变化”。王德威将这种变化概括为三大方面:“‘理论热’成为治学的

一大标记”;“离开传统文本定义,成为多元、跨科际的操作”;“对有关历史论述的重新审视”,尤其是“对‘现代性’的探讨”。[2] 从上面简要的勾勒中可以看到:近三十年来,无论在中国还是在美国,现代中国文学的研究呈升温、扩张之势,也出现了一些双方都广泛关注的话题。下面,我主要谈谈在我自己看来仍具有较大学术研究空间的两大话题:清末民初通俗文学研究和现代中国文化文学期刊研究问题。 一.清末民初通俗文学研究 由于各种原因,清末民初文学尤其是通俗文学曾长期面临尴尬局面。首先是其学科和文学史归属问题一直纠缠不清。在古代中国文学研究中,鸦片战争以后的清末文学要么被省略,要么被当作一个尾巴一笔带过。在现代中国文学研究中,受新文学传统影响,现代文学的起点被确立在五四前后,而此前的清末民初文学亦往往被当作铺垫甚至是对立面,很少得到正面意义上的关注。作为一种妥协方案,遂产生所谓“近代中国文学”概念乃至“近代中国文学史”学科分支。此外,在文学性质、价值的认定乃至审美评价等方面,除《海上花列传》等“狭邪小说”、《官场现形记》等“四大谴责小说”外,中国国内学者对清末民初文学、尤其是以“鸳鸯蝴蝶派”为代表的通俗小说,基本持完全否定的态度。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国内现代文学界“重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论文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论文 指导老师:xxxx 姓名:xxxxx 专业:xxxxxx 学号:xxxxx

论贾平凹小说的写作特色 摘要:借用中国禅宗思想的三种境界来概括贾平凹小说创作的三个代表性阶段,即: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一方面,纵观贾平凹的小说创作轨迹,他对社会、人生的认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技巧逐渐从稚嫩走向圆熟,基本呈螺旋上升的态势。虽然在这个上升趋势中,不免有起起落落的回复现象,但大体上和禅宗思想的这三种境界是吻合的。另一方面,具体到贾平凹的每一部重要作品之中,都可能或多或少地同时体现了这三种境界。 关键词:贾平凹小说境界 纵观贾平凹三十多年的小说创作,基本上都围绕一个总的思想原则:那就是融传统于现代,这其实正是文化寻根的基本精神。有人总结,从贾平凹小说创作的文化追寻上看,大体经历了文化和谐——文化错位——文化崩溃——文化建构几个大的段落,并且其间相互交叉、渗透。按照这样一个思路,贾平凹早期的创作,比如《商州初录》、《天狗》等表现了美好人情的文化和谐,而《古堡》、《浮躁》等则表现了文化错位的危机,到《废都》、《白夜》则达到了文化崩溃的边沿,到《高老庄》则逐渐出现文化建构的希望,而《秦腔》则应该是文化追寻的集大成之作,既表现了文化错位、文化崩溃的危机,又给人以必须文化重建的警示。 这里,不再对贾平凹的创作作全面的论述,而是借用中国禅宗思想的三种境界来概括贾平凹小说创作的三个代表性阶段,即: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禅宗的这三种境界一般是形容人认识大千世界的过程。“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一般看做求实阶段,即对眼前的所见,基本凭着经验直觉去判断。“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可看作求智阶段,是用空灵智慧的心态去观察事物,也可谓透过现象看本质。“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可以说是求自由阶段,类似于哲学上的“否定之否定”,看似回到了起点,但又不只是起点的重复。是对大千世界的大彻大悟,是达到一种高度或深度的“自由”状态。现把这三种境界用在概括贾平凹小说创作上,是出于两

《中国当代文学》期末考试大题复习

中国当代文学期末复习资料(可能为简答题的知识点) 1、复习提要资料一的第一点 2、简述建国初文艺界三大思想批判运动的经验教训 (1)把思想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来处理,混淆了政治问题和思想学术问题的界限,使左倾思潮在文艺界蔓延发展。 (2)在批判过程中存在简单粗暴的批评态度和教条主义的批评方法,使正常的文学批评和自由讨论无法开展。 (3)从精神上严重损害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文艺创作和理论批评走向单一化。 3、《红旗谱》的民族特色表现在哪些方面 (1)在艺术描写中透露出来的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和民族特点。 (2)对冀中平原的人民生活和民俗风情的描写刻画,如关于生活场景、家庭伦理、婚姻爱情、文化心理等的描写,实际上它们成了小说艺术的血肉。 (3)采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表现方法和技巧,如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心理,结构上采用了传统小说的大故事里面套小故事的方式。 (4)语言上以冀中平原农民口语为基础,加以提炼和加工,创造出了一种富有地方乡土气息又有高度表现力的文学语言。 4、 分析朱老忠的思想性格特点及典型意义 (1)首先是在斗争中表现出来的疾恶如仇、坚忍不拔、有胆有识、深谋远虑的特点。 (2)其次是急公好义、慷慨豪爽、“为朋友两肋插刀”的性格,具有我国北方传统农民英雄的斩头沥血、扶危济困、豪侠仗义的精神道德特点。 (3)经过阶级斗争的考验和对共产党人的认识,使他从一般农民中超拔出来,成为一个具有先进时代意识的新型农民英雄。 朱老忠的性格是民族性、阶级性、时代性的统一,在革命历程中经历了从个人复仇到为无产阶级革命献身的升华,是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不断成长的革命农民典型,在他身上也浓缩了两千余年中国农民的斗争历史。 5、简述林道静成长的三个阶段并分析该形象的典型意义 大体上是这样的三个阶段:反抗封建家庭干涉她的婚姻自由(即逃避她的家庭要她嫁给权贵的压迫),找寻个人出路,这是第一阶段;在种种事实的教训下(同时也受到他偶然接触到的共产党员的影响),她渐渐意识到个人奋斗还是没有出路,个人的利益要和人民的利益相结合,这是第二阶段;最后,在党的思想教育的启迪下,她认识到个人利益应当服从于工农大众的利益,坚决献身于革命小说通过林道静这一形象成长和转变的描写,揭示了进步知识分子只有接受党的领导,把自己个人的命运同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结合起来,这样他们的青春才能真正发出光辉。 6、 以《百合花》为例,简析文革前茹志娟小说的创作风格 (1)从题材取向看,擅长书写受到时代鄙视的“家务事、儿女情”,通过描写生活激流中的一朵小浪花来折射整个时代的巨大波澜。 (2)从人物塑造看,很少刻画叱咤风云的大人物,而是注重描写生活中的普通小人物,一些从各自的起点走向成熟的普通平凡的小人物。 (3)从艺术表现看,作品构思精巧,结构严谨,注重细致深入的心理刻画,往往借助细节描写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 盾简洁地将其艺术风格概括为“清新、俊逸”,作品体现了女性特有的柔婉、细腻、含蓄、优美的艺术格调,在十七年文学中属于阴柔美的风格类型。

《末日执政官》——致中国人与日本人

世界被一个更大的世界包含,很可能我们的世界只是一段程序,而有一类生命在等级更高的世界观察着我们…我们称它为神,或者叫做……执政官…………——题记————————————————————————————————————————————————————“香港北京重庆等地民众抗议日本游行……日本东京大规模游行谴责中国侵略钓鱼岛……中日钓鱼岛争端越演越烈美国华人示威游行捍卫主权……钓鱼岛事件引发多地反日游行……”看着这个世界上的各种争端,没有名字的执政官轻轻地叹了口气。“终究还是失败……”这名执政官伸出他的手,一股无形的力量将这个世界静止了下来,他无奈地看着这个世界中的人类,眼神尽显着他的忧愁。“有何必要继续发展下去?千百年的进化终究是这样的结果……”对于人类的行为,这名执政官表现出他的各种无法接受。这时另一名执政官走了过来,看见他身边静止的世界,带着疑问的语气道:“为何不让他们发展下去看看结果?”那名执政官用手遮住自己的脸,叹息道:“没有必要继续下去了…能够猜到的结局……”“我们只是个测试者。”另一名执政官解释道,“如果遇到不好的结果可以回归到原点再来一次。”“可是…愚蠢的人类无论怎样都会…”“只是试一下人类会怎样发展而已…”听取了另一名执政官的建议,他将刚才静止的世界备份了几份,每一份世界都停留在2012年9月13日。他伸出手,第一个备份中静止下来的世界又开始运转起来……游行的人们继续烧毁敌国国旗,更多的人们为了领土争端而加入到战乱之中……这个世界以极快的速度发展,中日战争最终爆发了,中古海岸陷入了战乱之中,半个月后,中国强行进攻到日本土地上,中国以完全压制的态势打败了日本……“这样不是不错嘛?”另一名执政官说道,“战争之后终究会有和平……”那位执政官没有回话,他将世界运转的速度又调快了几分,击败日本的中国人发泄着多年以来对日本的仇恨,对着日本人进行无人性地屠杀,一切的邪恶都表现在这些人的脸上……而这个时间被后人称作……东京大屠杀……另一位执政官恐惧地看着这一幕,不禁倒吸一口气,他闭上眼睛,将这个备份销毁。“这还只是最极端的一种可能性,肯定会有更好的结果……”那位执政官依然没有说话,他又伸出手,另一个备份开始运转起来……时间再次从2012年9月13日开始运转,在一个月后,中日战争爆发,这次日本人强行登上了中国领土,并开始对中国展开攻势,中国福建浙江广东省完全沦陷,江西省的南昌上饶等城市被进攻至内陆的日军夷为平地……一段时间的战斗之后,日本完全战胜了中国,日本取回了那个岛屿……似乎和平即将再次出现的时候,平静的海岸上,及艘船舰显得很不自然,几名中国民众不服日本的胜利,强行登上钓鱼岛,在岛上继续宣言:“钓鱼岛是中国的!”就在这名国人刚说完这句话的时候,日方防卫军的一发子弹击中了他的脑袋,鲜红的血液满溢在地上……另一名执政官看着这个世界中洒满一地的血液,眼神开始变得有些迷茫。“为何会这样?人类已经进化了几千年了……为什么还不能和平地生存?”那名执政官淡定地看着这两种悲剧的可能性,轻言道:“因为人类就是这样……”“不可能,肯定会有一种可能出现永久的和平!”另一名执政官伸出手,让所有的世界的备份运转起来,然而在一段时间的和平之后,理所当然的战争依旧出现了……所有的世界都被笼罩在战火之中,世界发展的所有可能性都是战乱与死亡。看到这些,另一名执政官表现出无比的惊讶,他从没见过如此无助的世界。他对着那名执政官问道:“这个时间里事物的发展,都是这样的结果吗?”“不…并不是所有物种都这样…”那名执政官否认道,他又一次伸出手,那个原本的世界开始运动起来,“只有人类是这样。”时间又一次从2012年9月13日开始运动,而这个世界发展的结果,已经在这两名执政官的预料之中了。两个月之后,在预计的世界末日的2012年12月22日,中日战争终于爆发了,在这样的战乱之中,各个国家都参与进来,整个世界又陷入了战乱之中,无数的士兵冲赴前线,无数的人民被残杀,无数的生命从世界上消失…人类在不停的争斗,为了一些无法被共享的利益而争夺,而等待着人类的命运……就只有……“期待毁灭了吗……”那名执政官对着另一名执政官说道,他所控制的世界已经崩坏了,而

北大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经验贴(真题笔记)

考北大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生的参考书是什么?怎么读这些书呢?需要了解些什么信息? 我跟你分享下我的考研经验,参考书里面我会提到。 北大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经验贴 现代文学方向参考书目共有14本。分别为: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 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 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 张钟、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概观》 陈晓明《中国当代文学主潮》 董学文《文学原理》《西方文学理论史》 胡经之、王岳川、李衍柱《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中国历代文论精选》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 这个书目就是北大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时一直以来给出的考研指定书目,自2009年起,北大不再指定书目,不过实际上院里的老师们讲,考研依然按照这些书出题,所以好好看这些书就行。 一门专业课,一门专业基础,共有300分。 其中,专业课150分中,名词解释为30分,共6个。每个五分。论述题五选四,每题30分。 文学基础,大综合50分。大题(论述题)为100分。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论述题共占据了220分,可谓得论述者得天下。 1、招考信息:有关北大现当代文学方面的考试信息,如:招生人数、录取人数、历年报考人数、考生来源情况、录取标准、复试分数线、复试人数、参考书目,等等。(这些信息在网上多逛逛你就能找到了,我就不赘述了。) 2、复习资料:包括历年专业课真题、北大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堂笔记、授课讲义,一些专题复习笔记等。这个我是在网上买的,内容很丰富也很完整,当然,价格也不低;这里就不具体说哪个网了,免得被怀疑是打广告。但是要提醒大家的是,在网上买资料不要轻易地随意把钱打给陌生人,不安全,我就差点被骗。 根据我自己的考研经验,我整理了一下主流的一些方法论,摘论如下: 专业课,照搬教材定论只能及格,观点陈旧平庸也没有高分。这就对专业课的要求很高。如果你不能融会贯通,并有一些自己的想法,那么基础再好,也只能仰天长叹。现当代文学对于作品的阅读不可或缺。北大出题总是会强调结合具体作品,结合具体作家,所以这一点十分关键。 因此,仅以现代文学方向来论,阅读作品和相关作品的评论是重点中的重点,阅读评论主要是参考论述观点,阅读作品最重要的是体会和感悟,解答论述题必须要有自己的想法,当然中间也不能缺乏一些经典的观点。因此我的思路是,整个现代文学来说,必须重点读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这三本书,尤其是《<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中提及关键作品,必须有一个阅读基础,这是作论述题的关键。这部分几乎涵盖了整整120分的分值。 其次,就专业基础来说,对于古代文学,古代文论,外国文学和外国文论四个方面,基础性的是理解外国文论的各种流派理论,这对于专业基础课中的大题是非常有益处的,因为,

中日领土争端的背后

中日领土争端的背后 高二、(4)班聂晶晶 近来,中日钓鱼岛问题掀起了新一轮的领土纠纷问题,中日钓鱼岛问题其历史可追溯之甲午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是长期未能解决的问题,多年以来中日两国一直保持着默契,为中日经贸合作创造了良好环境,而日本的购岛闹剧打破了中日多年的正常邦交和友好合作。那么其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 一是东亚经济和战略实力对比的变化。抛开外来势力不说,百多年来,东亚从来都是一国强,他国弱。中国在晚清衰落日本明治维新之前曾经是东亚强国,后来被日本超过打败。二战日本战败,但依靠战后的经济发展,很快就在亚洲成为第一经济大国。韩国虽小,战后经济发展奋起直追,到了90年代也开始逞强。最大的变化莫过于中国的崛起。当两年前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时,中日经济力量对比已不可同日而语。目前,应该说虽然三国的力量平衡出现变化,但还没有出现一国特别强的局面。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个渐强、一个渐弱,一个不示弱。这种结构性变化,在东亚地区近年来的国际关系中是一个新变数。诚然,中韩等亚洲国家一向对日本不愿对战争中的施害于他国的暴行作出反省不能接受,但如果没有这个力量结构的变化,三国间的对类似参拜靖国神社、修改教科书、慰安妇等历史问题以及领土主权的反应和处理不会如此强烈和不信任。这种变化使三国间的互动出现变化:涉及双边的问题上更多地被视为零和竞争。这使三国政策制定者们都戒心重重。 这种力量结构性变化的另一个结果是三国都开始投入资金进行军事现代化,东亚的军备竞赛从来没有这样激烈过。虽然都不说以另一方为假想敌,但三方实际上都在暗地里较劲,担心对方的军力,加强海空实力。海岛主权的争端加剧更加强了三国对军力的重视。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新的力量结构也使三国都在海洋资源,特别是能源上越发重视保护自己的利益,开发海洋能源越来越被重视。三个资源贫乏的经济大国谁也不愿意落在后边。这使东亚的海洋成了竞争的重点。曾经搁置的海洋领土主权问题不得不浮上水面。 在这种情势下,东亚三国之间的互信越来越少,猜疑越来越多。加上外来势力的连横合纵,战略上的合作空间变得狭小。甚至像在朝鲜这样的问题上,三国似乎也在各做各的,协调合作不多。虽然东亚三国真正擦枪走火的可能性不大,但地区结构性变化使得本来就因历史原因而少的互信变得更加脆弱,合作变得困难。 二是各国国内民意变化。这不仅是民意内容的变化,也有影响力的变化。在三国的外交关系中,民意已经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以前中日韩之间的纠纷,多是政府之间,民间影响甚小。在中日关系还没有正常化的时候,中日民间的互动很多,而且没有太多的敌意。中国民间对日本多是因为历史而没好感,但对日本产品、文化和日本人还是尊重的。日本人对中国则多少有些看不起,有些负罪感,但无恶感。这在民意调查中可以看出。近年来,大大小小的事件使中日双方对对方的看法越来越坏,特别是日本人对华看法。说来难以令中国人置信,日本人对华的看法急剧恶化跟2008年底的毒饺子事件有很大关系。今年早些时候的《中国日报》和日本言论NPO共同主持两国民意调查表明,高达8成的日本人不喜欢中国,而在上个世纪80年代7成以上的日本人喜欢中国。同样,表示不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

期末作业考核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 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 70分) 1.《春之声》在艺术上有哪些突破? 答:首先,作品大胆突破传统小说的结构方式,借鉴西方“意识流”的表现手法,以主人公的感受、联想、会议来组织材料,形成了一种放射式的心理结构;其次,作品还改变了传统小说从人物外貌、语言、行动来写人物的方法,直接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运用直接内心独白和间接内心独白来表现人物对外界事物产生的感觉、联想、回忆、幻觉,甚至梦境等活动,以“主观镜头”折射客观事物,使客观事物以主观感受的形式出现,将客观再现与主观表现统一起来,体现了王蒙既面向客观世界也面向主观世界的创作思想;第三,作品还成功地运用了对比、象征等手法,使作品的含义更深远、更令人思考。 2. 陈奂生的形象。 答:陈奂生是作品的主人公。是一位勤劳善良、质朴节俭、努力追求美好生活的老一代农民。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农村经济政策的改变,使他摘掉了“漏斗户”主的帽子,生活有了明显的提高。物质生活提高了,他开始渴望精神生活,再不能忍受人们对他的无视,要求在精神上和人们平起平坐,但是,长期的坎坷生活在他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伤痕,长期的受人驱使的地位,又使他形成了目光短浅、愚昧软弱、自轻自贱、易于满足、善于自我安慰的心理,使其思想性格中明显带有着阿Q的一些特征。作品相当详尽地描写了他从最初的感激到惊讶、恼火,再到懊悔,最后用“精神胜利法”自我安慰的心理过程,集中体现了陈奂生的性格弱点。 作为当代中国农民的代表性形象,陈奂生的所作所为反映了刚刚摘掉物质贫困帽子的农民在精神上的贫困。他在解决了温饱之后,既要满足自己新的物质追求,又开始了精神生活的追求,但历史的因袭毕竟过于沉重,他的思想性格仍呈现出小生产者的特性,说明教育农民,完善他们的心灵仍是当代社会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3.《〈书海夜航〉二集序》的艺术特色。 答:一、本文作为一篇序文,而又兼具随笔散文的特点,作者在评述所序著作的同时,借机引申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从典故中翻出新意,以现代人的眼光阐释对读书问学的应有态度,使文章的立意富于特色;二、本文构思也体现出收放自如的特点;三,善于从古事旧典中加以引申发挥,表达出更新颖更丰富的思想内涵。另外,文章在表现手法上,偏重知识掌故的叙述,同时间以议论和抒情,表现了作者高度的文学修养和文字表达能力。 4.《拣麦穗》的艺术特色。 答:首先,以内心独白的方式刻画小女孩的心理,心态描写真切细腻,感情真挚朴实。其次,为了突出偏僻乡村固有的、本色化的人性与人情,并强调其至美。寓意的深沉含蓄也是文章的一个特色。语言自然朴素、明净清丽,也是艺术上的鲜明特色。

浅析中国人与日本人的日常交往礼仪

浅析中国人与日本人的日常交往礼仪许昌学院外国语学院11级日语姓名:代鑫鑫学号;0410110224 摘要:商务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示 尊重对方的过程和手段。商务礼仪的根本内容是“约束自己,尊重他人”;商务 礼仪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能轻松愉快地交往;商务礼仪的基本原则是“为他人着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是商务礼 仪的精髓。为解决在与日本人商务谈判时,中国人由于某些方面不了日本人解而 被误解,介绍一些日本人的禁忌,以便于双方更好的交流,因此了解日本人是有 必要的,要赢得日本人的青睐,必须围绕“日本人的行为方式”来展开。所以学 习商务礼仪,不仅是时代潮流,更是提升竞争力的现实所需。 关键词:日本人生活禁忌中日交流 1.交际中的禁忌 1.1对日本人的称呼的禁忌 在与日本人打交道时,不要叫他们的名字。口头上只称姓加上先生就行了。第一次见面之后,通过晚间的娱乐活动,同你的日本伙伴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 表示尊重,这时你可称姓加上君,如山田君。这会使你们的关系更近一些,但是,“君”不应加在根本不认识的人的姓名。如果对每一个都以君相称,在日本人眼 里就是不真诚的表示。可是,如果你遇到的是一位日本经理,他的地位与你的相 同或比你高,或是一位明显比你年长的人,特别是老年人,你则不必进一步熟悉,应一开始就尊称他为某君。如果是一位女性,对谈判小组里的任何一位男性都应 尊称为君。 1.2交谈的禁忌 同日本人谈话时,往往你说一句话,他就答一次“嗨!”(是的意思),这并 不代表他同意你的意见,而是礼貌的一种方式,表示他在专心听,他听懂你意思了。在别人说话时,不要左顾右盼,心不在焉,或注视别处,也不可老看手表,或做申懒腰,打哈欠等漫不经心的动作。

浅析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

【论文关键词】现当代文学思想情感语言 【论文摘要】中国现当代文学是用现代的文学语言和形式表达现代中国思想情感的文学。本文研究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现状,并对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展望。 中国现当代文学通过现代社会和人的意识情感的加入,来改变中国古典文学造成的封闭和隔绝,使文学在内容和表达上与当代中国人的实际有更多的联系和契合。近年来,现当代文学研究过程中,在一种无孔不入的话语的渗透之下,一些像“全球化”之类的词语,成了神圣的词语,只要说出来就具有天然合法性,而不论其所指何物。与此同时,一些诸如“革命”、“救亡”之类的词语,却获得了截然不同的命运,一说出来就成了天然的“非法”,甚至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在当下的语境中,“纯文学”、“新时期文学”、“先锋文学”等成了人见人爱的时髦话语,而“十七年文学”、“革命历史小说”、“底层写作”等则成了人见人怕的危险思想。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过程中,现当代文学究竟如何发展变化,又处在何种现状呢? 一、现当代文学研究目的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上世纪八十年代成为一个重要的时期。在以和平经济建设为中心时期,文学队伍主要是由两代作家构成,一代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成长起来的作家,他们大部分是在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遭到不公的批判和打击,并在社会底层度过了一段苦难日子,他们的创作里充满对现实政治生活的干预精神和对人性的赞美。另一代是在“文革”中成长起来的作家,其中大多数人曾在“上山下乡”中感受了民间生活和民间文化的熏陶,因此他们在写作的时候会自然而然地从农村经验中汲取创作素材,由最初的知青题材到稍后的寻根文学,呈现出新的民间化创作趋向。两代作家们胸中涌动着知识分子新生的对现实生活的热情与自信,他们在揭露社会弊病的同时,把希望寄托于批判的社会效果,在这种希望之中正滋生着已经消失了近三十年的知识分子的主体意识。这使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学充满了生机勃勃的创新精神和活跃气氛。 而今天的当代中国作家,一部分忙着追逐“诺贝尔”文学奖,期望以此来奠定自己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另一部分则忙于追逐市场。由于读者的欣赏情趣和阅读趋向主导了市场,市场又左右着作家的文学创作,导致现在的文学市场化、快餐化、娱乐化、庸俗化、视觉化倾向。在现当代文学中,以两种文学思想表现最为突出。 (1)精神溃败。在这种精神溃败之中,有的作者干脆放弃信仰,放弃寻找精神出路的企图。如余华就在《活者》中传达了“活着就是一切,活着就是胜利”这样一种人生哲学。正如余杰所说,只有肉体的“活着”而没有灵魂的求索。 (2)性文学进入文坛。90年代末期,性文学卷土重来进入了中国文坛,在这些描写性的文学中声势最响的是贾平凹的《废都》和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它们都描写了男人在生存困境中表现出的依赖性和脆弱性。 二、现当代文学存在“现状批评”现象 现状批评是现当代文学研究中最具诱惑力的部分,变化无穷的文学现象和不断推出的新人和作品,既联系着社会生活、文化思潮的搏动,又提供了不重复的新鲜刺激,批评的创造性在现当代文学研究中也最为活跃。因此,许多人把当代文学研究与“现状批评”画上等号。这一观点是值得怀疑的,它可能迟滞了对“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的研究,以至于这三十年的文学已从一些人的研究视野中消失。这些部分文学研究,往往构成现当代文学研究最脆弱的环节。很显然,这三十年的文学创作总体水准的普遍性缺陷,是难以吸引更多注意力的重要原因。但是,从另一角度看,这一曲折的文学进程,又蕴含着某些有关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问题和矛盾,这涉及现代文学传统、作家精神结构、现代文学艺术形态等。

世界各国男女平均身高

世界各国男女平均身高:1,荷兰185.5/172 2,丹麦181.5/170 3,德国180.2/170.1 4,挪威179.7/169.35 5,瑞典179.6/169.3 6,卢森堡179.1/169 7,奥地利178.2/168.1 7,芬兰178.2/168.1 9,英国180.1/170 10,罗马尼亚178/168 11,澳大利亚177/167 11,匈牙利177/167 11,加拿大177/167 14,希腊176.5/166.25 15,法国176.4/166.2 16 意大利176.1/166.1 16,爱尔兰176.1/166.2 18,比利斯175.6/165.3 19,俄罗斯177/167.1 19,美国179/169.2 19,新西兰175/165

22,葡萄牙173.9/164 23,西班牙173.4/163.5 24,韩国176.3/169.2 25,阿尔及利亚172.2/162.3 26,土耳其172/162 27,巴西171/161 27,墨西哥171/161 29,日本171.7/162 30,波兰170/160 31,马尔他169.9/159.9 32,中国169.7/160.1 33,通加169.4/159.2 34,蒙古168/158 35,印度167.6/157.3 36,越南165/155 37,朝鲜158/150 大中小全国各省男人平均身高 1 北京174.17厘米 2 辽宁174.15厘米 3 黑龙江174.13 厘米 4 山东173.61 厘米 5 宁夏173.03 厘米 6 内蒙古172.50 厘米 7 河北172.48 厘米 8 甘肃172.22 厘米 9 天津171.91 厘米 10 吉林171.80 厘米 11 山西171.64 厘米

中国人与日本人一起工作一段后的感受

中国人与日本人一起工作一段后的感受:日本可怕! 与日本人一起工作过一段后的感受那是1998年,有一日本援华项目,帮助培养中国行业和企业诊断专家,我受单位委派,参加了建材行业项目的全过程。参加人员是日本5人,团长1人(日本行业协会、某大集团总工等职务),专家2人,翻译2人;中国是部委、企业、咨询机构共6人。时间是先在天津专业培训三周,全国各地调研两个月(重点是四川),而后又写报告两周。 一、开始对日本人轻视开始时,大家认为三个老头加两个小个子青年,讲课表述不是十分清晰,与我们思维方式上也有些区别,有些简单问题讲的很复杂,日本人不过如此。参观日本在华工厂,都是流水线,就是很规范、很干净(特别是食堂、厕所)、工人很忙,也觉得没有更多特殊的地方。 二、中期对日本人重视进入调研时,到我们的一些工厂一看,规范化、先进程度有不少差距,管理人员比日本多,效率差一点,效益还可以(当时水泥、建材需求旺盛)。到一些水泥厂,有些地方很高、很脏,他们年岁大一些,上下很吃力,但是该走到的一定走到,该问到的一定问到,该讲到的一定讲到,学员不明白他们不轻易放过。让我们感觉应该学习的是日本人的认真、负责、耐劳、严谨,又比较谦虚、指导很耐心。每天出发时,他们准是提前十分钟座到车上,见面先问好。知识是一方面,这种精神真是我们要学习的。 同时,生活上他们也注意关照学员(他们费用高,吃住比我们标准高),每周都请我们一起吃一次饭。 三、后期觉得日本人可怕。 调研后总结,大家讨论,日本人的观点很鲜明,很准确,很实际客观,报告上交国务院有关部委后受到重视,很多都体现到国家产业政策中。可能是我们国家在这些产业中比较落后,与日本差距太大,也不怕他们知道什么。调研中,他们对我国资源丰富、地大物博表露出复杂表情。 通过与日本人生活工作一阶段,大家对日本人的认识都发生很大变化,大家一致认为,日本是一个很可怕的国家,是我国近邻、强敌,我们一定要重视它,观察它,研究它,提防它。我们要加快发展,全面提升国力,争取在全方位起越它,并始终防备它,才可以安稳睡觉。 简单的仇恨让我们忽略了日本的可怕 这是一条平时用肉眼很难看清的裂缝,然而任何一点风吹草动,任何一丝不祟之音,都使它如地震般猝然崩裂,嬗变成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一些中国民众,尤其是年轻人,对日本的民间态度,可以用这样的语言来描述。远的不说靖国神社,不说钓鱼岛,不说集体买春,就在前两天,日本西北部地区发生地震后,我们的网络上很快响起一阵欢呼雀跃,即使有哀悼和惋惜,也被狂风暴雨般的批判打得抬不起头。这是一种很习以为常的“仇恨运动”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研究》考试试题及答案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研究》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30分) 1.《人的文学》的作者是五四时期因倡导“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而名声大振的(B)。 A.鲁迅 B.周作人 C.胡适D.沈雁冰2.以一人之力,持续40载,完成了《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晚年又用7年时间完成了百万言学术著作《英国文学史》的著名作家是(D)。 A.穆旦 B.林语堂 C.冯至 D.梁实秋 3.小说《湖畔儿语》以儿童的视线和体验,讲述一个苦难家庭的故事。其作者是(D)。 A.冰心 B.冯文炳 C.鲁迅 D.王统照4.发表于1917年1月《新青年》的《文学改良刍议》,其作者是(C)。A.鲁迅 B.陈独秀 C.胡适 D.李大钊 5.曹禺在大学期间创作的《雷雨》1934年7月在《文学季刊》一卷三期发表,是由一位著名作家和编辑推荐的。这位作家和编辑是(D)。 A.鲁迅 B.茅盾 C.老舍 D.巴金 6.1921年诗集《女神》出版,宣告了新诗的最终形成。《女神》的作者是(A)。A.郭沫若 B.胡适 C.刘半农 D.鲁迅7.七月诗派重要的诗论家是著有《诗与现实》、《人与诗》、《诗是什么》的(D)。 A.田间 B.胡风 C.艾青 D.阿垅 8.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散文诗集,并开“独语体”散文之先河的是(C)。A.《呐喊》 B.《朝花夕拾》 C.《野草》 D.《坟》9.在众多小诗的作者中,最重要的诗人是深受泰戈尔《飞鸟集》影响的(D)。A.汪静之 B.胡适 C.朱自清 D.冰心10.《教我如何不想她》流传甚广,并首次使用“她”字,经赵元任谱曲后,成为传唱至今的流行歌曲,这首诗的作者是(C)。 A.郭沫若 B.胡适 C.刘半农 D.鲁迅

各国人的性格特点

各国人的性格特点 德国人、法国人、英国人和俄罗斯人的性格特点 德国人:严谨; 法国人:浪漫; 英国人:刻板; 俄罗斯人:粗犷狂放。 用四字成语形容德国人、俄国人、法国人、韩国人、日本人、西班牙人、英国人的性格特点 德国人、一丝不苟固步自封 俄国人、坚韧不拔自高自大 法国人、浪漫情怀自吹自擂 韩国人、奋发图强自取其辱 日本人、精益求精自取灭亡 西班牙人、热情似火自生自灭 英国人彬彬有礼自欺欺人 俄罗斯人,英国人,德国人的外貌特征?发色,瞳色,轮廓,体型 俄罗斯人:男人毛多女人生完孩子就变河马体形瞳孔淡褐色 英国人:男人鼻子大毛发颜色最淡个子高瘦女人同英国男人瞳孔淡蓝绿色 德国人:男人脑袋小身子大强壮眉骨高女人轮廓生硬像男人瞳孔棕色头发淡黄或棕红色多 英国人,德国人,美国人,澳大利亚人怎么样,比较一下 首先德国人很严谨做事情特别认真不过他们的风趣和幽默是你了解了才有有点感觉的做事很讲究效率很直接的那种 英国人也是比较古板的我和他们聊天的时候有时候不小心把HE 和SHE搞混了他还会马上纠正你挺郁闷的比较拖然后男人感觉都是那种很MAN的特别带伦敦腔的很忧郁的感觉 澳大利亚人就比较开放美国人那更是开放了后者更放肆点 美国人很有创造力很固执比如你卖东西跟他如果他买了19元你叫他多给1元然后他拿50找比较好找他会说“WHY I NEED TO GIVE U MORE?” 他们根本理解不来数学是垃圾 很自由的想法基本上都是自己做自己的事然后家庭的观念比较少实话说澳大利亚的不怎么了解 这些是根据学校的外教比较得来的 我喜欢加拿大人懒的很讨人喜欢

怎样从身体特征区分美国人、英国人、俄国人、德国人、法国人 美国等移民国家什么人都有,是不能用面部特征分的。如果你指的是白人的话,那么,典型的各国白人面部特征是: 美国人一脸牛气哄哄,头发蓬松,白脸有点红(喜欢户外活动),大脸,一般有点浮肿(垃圾食品吃成的) 英国人一脸高贵气质,头发剪得齐整而短,脸上干净,就算留胡子也很整洁。俄国人通常留大胡子,鼻子特别勾,脸特别白,头发颜色最浅。 德国人脸部比较长,下巴略尖,清瘦而双目有神,头发金黄色。 法国人脸部椭圆,皮肤比其它国家的细腻,头发略显棕色,瞳仁特别蓝。 美国是兔子,英国人是老鼠,法国人是猪,德国人是狼,俄国人是熊,中国人熊猫,日本人是猴,韩国人是狗,越南人为猫,阿拉伯骆驼,阿富汗是羊 我们称美国为“美帝”俄国人为“老毛子”英国人为“黄毛子”法国人为“浪漫的佬爷”非洲的是“小黑子”... 甲乙丙丁四人的国籍分别是:英国、俄国、法国、日本。乙比甲高,丙最矮;英国人比俄国人高,法国人最高;日本人比丁高。 这四个人的国籍是()。 A.甲是英国人,乙是法国人,丙是俄国人,丁是日本人 B.甲是法国人,乙是日本人,丙是俄国人,丁是英国人 C.甲是俄国人,乙是法国人,丙是英国人,丁是俄国人 D.甲是日本人,乙是法国人,丙是俄国人,丁是英国人 答案:D。山“丙最矮”、“乙比甲高”、“日本人比丁高”和“法国人最高”可知,丙、甲和丁都不是法国人,因此乙是法国人;由“丙最矮”和“日本人比丁高”可知,丙和丁不是日本人,则甲是日本人:由“丙最矮”和“英国人比俄国人高”可知,丙不是英国人,则丙是俄国人,丁是英国人。选D。 美国人追求牛仔,英国人追求尊严,德国人追求逻辑,法国人追求自由,俄国人追求喀秋莎,日本人追求共荣圈。

《中国当代文学》期末考试(大题)复习资料

中国当代文学期末复习资料 (可能为简答题的知识点) 1、复习提要资料一的第一点 2、简述建国初文艺界三大思想批判运动的经验教训 (1)把思想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来处理,混淆了政治问题和思想学术问题的界限,使左倾思潮在文艺界蔓延发展。 (2)在批判过程中存在简单粗暴的批评态度和教条主义的批评方法,使正常的文学批评和自由讨论无法开展。 (3)从精神上严重损害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文艺创作和理论批评走向单一化。 3、《红旗谱》的民族特色表现在哪些方面 (1)在艺术描写中透露出来的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和民族特点。 (2)对冀中平原的人民生活和民俗风情的描写刻画,如关于生活场景、家庭伦理、婚姻爱情、文化心理等的描写,实际上它们成了小说艺术的血肉。 (3)采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表现方法和技巧,如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心理,结构上采用了传统小说的大故事里面套小故事的方式。 (4)语言上以冀中平原农民口语为基础,加以提炼和加工,创造出了一种富有地方乡土气息又有高度表现力的文学语言。 4、 分析朱老忠的思想性格特点及典型意义 (1)首先是在斗争中表现出来的疾恶如仇、坚忍不拔、有胆有识、深谋远虑的特点。 (2)其次是急公好义、慷慨豪爽、“为朋友两肋插刀”的性格,具有我国北方传统农民英雄的斩头沥血、扶危济困、豪侠仗义的精神道德特点。 (3)经过阶级斗争的考验和对共产党人的认识,使他从一般农民中超拔出来,成为一个具有先进时代意识的新型农民英雄。 朱老忠的性格是民族性、阶级性、时代性的统一,在革命历程中经历了从个人复仇到为无产阶级革命献身的升华,是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不断成长的革命农民典型,在他身上也浓缩了两千余年中国农民的斗争历史。 5、简述林道静成长的三个阶段并分析该形象的典型意义 大体上是这样的三个阶段:反抗封建家庭干涉她的婚姻自由(即逃避她的家庭要她嫁给权贵的压迫),找寻个人出路,这是第一阶段;在种种事实的教训下(同时也受到他偶然接触到的共产党员的影响),她渐渐意识到个人奋斗还是没有出路,个人的利益要和人民的利益相结合,这是第二阶段;最后,在党的思想教育的启迪下,她认识到个人利益应当服从于工农大众的利益,坚决献身于革命小说通过林道静这一形象成长和转变的描写,揭示了进步知识分子只有接受党的领导,把自己个人的命运同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结合起来,这样他们的青春才能真正发出光辉。 6、 以《百合花》为例,简析文革前茹志娟小说的创作风格 (1)从题材取向看,擅长书写受到时代鄙视的“家务事、儿女情”,通过描写生活激流中的一朵小浪花来折射整个时代的巨大波澜。 (2)从人物塑造看,很少刻画叱咤风云的大人物,而是注重描写生活中的普通小人物,一些从各自的起点走向成熟的普通平凡的小人物。 (3)从艺术表现看,作品构思精巧,结构严谨,注重细致深入的心理刻画,往往借助细节描写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 盾简洁地将其艺术风格概括为“清新、俊逸”,作品体现了女性特有的柔婉、细腻、含蓄、优美的艺术格调,在十七年文学中属于阴柔美的风格类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