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重要知识点

七年级地理上册重要知识点
七年级地理上册重要知识点

七年级地理上册重要知识点(一)

第一章:认识地球

1.远古时候,人们对地球的认识有:①浑天说;②天圆地方说;再到后来,人们通过观测海

上归来的帆船知道地球是圆的;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第一次证明了地球是个球体。2.可以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事实:①海上帆船;②站得越高,望得越远;③月食;④麦哲伦

船队环球航行。

3.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4.赤道是地球最大的圆,周长是8万里,也就是4万公里(即4万千米)。

5.赤道的半径是6378千米;极半径是6357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庐山起

义:6371)。

6.地球的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其中海洋占71%;陆地占29%,即七分海洋,

三分陆地。

7.在地球仪上,竖着的是经线,每一条经线都是半个圆,即所有经线长度都相等,经线指向

两极,即指向南北方向;横着的是纬线,每一条纬线都是一个完整的圆,纬线长度不一,其中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向两极变短,到了两极就成了一个点,纬线指向东西方向。经线和纬线在地球仪上都存在无数条。

8.地球的自转轴叫做地轴,它是一个假想的轴,实际上并不存在。

9.不同的经线有不同的经度,经度最大度数为180°。 0°经线以东称为东经,用字母E

表示,例如:东

经120°可写为120°E;0°经线以西称为西经,用字母W表示,例如:西经110°可写为110°W;东经和西经各占180°,0°经线又称本初子午线,经过英国伦敦的格林尼治天文台。东经180°经线和西经180°经线重合为180°经线。所以,0°经线和180°都是东经和西经的分界线。

10.不同的纬线有不同的纬度,纬度最大度数为90°。赤道以北称为北纬,用字母N表示,

例如:北纬60°可写为160°N,赤道以南称为南纬,用字母S表示,例如:南纬30°可写为30°S;北纬和南纬各占90°,赤道在中间,赤道也称0°纬线。北极为北纬90°,即90°N,南极为南纬90°,即90°S。赤道在中间,是南北纬的分界线。

11.写经纬度不用在度数后面标字母的有:①0°经线,直接写为:0°;②180°经线,直接

写为:180°;

③0°纬线,直接写为:0°。除了这三条经纬线,其他的经纬线度数,一定要在度数后面表上相应的字母。

12.南北半球的划分:划分南北半球要看纬度。以赤道为分界线,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

南为南半球。

13.东西半球的划分:划分东西半球要看经度。以西经20°(即20°W)和东经160°(即160°

E)两条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作为分界线,从西经20°(即20°W)开始,往东

..一直到东

经160°(即160°E)为东半球;从

西经20°(即20°W)开始,往西

..一直到东经160°(即160°

E)为西半球;

14.东西南北的方位概念,并不适用

....地球的任何地方,站在北极,四面八方的方向都是南方;

站在南极,四面八方都是北方。

15.东西半球的判定方法:

<20°凡是小于20°,不论是东经还是西经,都在东半球;东经20°~东经160°

在东半球。

>160°凡是大于160°,不论是东经还是西经,都在西半球;西经20°~西经160°

在西半球。

16.经线、纬线以及经度、纬度的判定方法:

若数值向东越来越大,则是东经;若数值向北越来越大,则是北纬;经度纬度

若数值向西越来越大,则是西经;若数值向南越来越大,则是南纬。

17.记住重要的经线:

① 0°经线(即本初子午线)和180°经线,这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②西经20°(即20°W)和东经160°(即160°E),这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是东西

半球的分界线。

18.记住重要的纬线:

①赤道:即0°纬线,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②北回归线:北纬23°26′(可写为23°26′N)

③南回归线:南纬23°26′(可写为23°26′S)

④北极圈:北纬66°34′(可写为66°34′N)

⑤南极圈:南纬66°34′(可写为66°34′S)

⑥北极:北纬90°(可写为90°N)

⑦南极:南纬90°(可写为90°S)

19.除了0°经线(即本初子午线)和180°经线这两条经线以外,其他组成一个经线圈的两条

经线的特点是:

①这两条经线的经度数值相加一定是180°;②这两条经线,一条是东经,另一条必定是西经。例如:

①东经110°(即110°E) ①东经140°(即140°E) 组成经线圈组成经线圈

②西经70° (即70°W) ②西经40° (即40°W)

①东经10° (即10°E) ①东经27°(即27°E)

组成经线圈组成经线圈

②西经170°(即170°W) ②西经153° (即153°W)

20.低、中、高纬度地区的划分:

①低纬度地区:0°~30°S和 0°~ 30°N

②中纬度地区:30°S~ 60°S和30°N~ 60°N

③高纬度地区:60°S~ 90°S和60°N~ 90°N

21.五带划分的依据:地球表面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

22.五带的名称,从北往南依次是: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其中,北寒带

和北温带的分界线是北极圈;北温带与热带的分界线是北回归线;热带与南温带的分界线是南回归线,南温带与南寒带的分界线是南极圈。总而言之:寒带与温带的分界线是极圈;温带与热带的分界线是回归线。

23.五带中,终年炎热的是热带;终年寒冷的是寒带(包括北寒带和南寒带);四季变化明显的

是温带(包括北温带和南温带)。我国大部分地区都位于北温带,尤其我国的北方,更能感受到明显的四季变化。

24.首次完成环球航行的是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他率领的船队从西班牙出发,依次经过的大

洋有:①大西洋→②太平洋→③印度洋→④再回到大西洋。

第一章:学用地图

25.地图的发展:①陶片上的地图(古巴比伦人和古埃及人制作)→②丝织品上的地图→③羊皮

地图→④纸制地图。

26.地图分类:自然地图,社会经济地图,

27.地图三要素:①方向;②比例尺;③图例和注记。

28.确定地图方向的方法:①有经纬网的:经纬网定向法;②有指向标的:指向标定向法;③

没有经纬网和指向标的:一般定向法(即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9.比例尺公式:比例尺=,根据公式,已知比例尺和图上距离,可以求实地

距离;已知比例尺和

实地距离,可以求图上距离。比例尺的表示方式有三种:①数字式;②线段式;③文字式。

30.在比较比例尺的大小的时候,最好先将比例尺都转换成数字式中的分数式比例尺,再比较

各比例尺分母的大小,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

31.如何读懂地图?答:要读懂地图,先要阅读地图的名称,了解比例尺的大小,确定地图上

的方向,再根据地图上的图例和注记查找所需信息。

32.图幅一样的地图,比例尺大,所表示的范围较小,显示的地理事物较详细;比例尺小,所表示的范围较大,显示的地理事物较粗略。概括而言:尺大物详范围小;尺小物略范围大。33.如果将一幅地图的比例尺扩大2倍,而表示的范围不变,扩大比例尺后新地图的图幅将是原地图的图幅的4倍。

陆地与海洋(知识点一)

32.地球表面海陆分布:

①南北半球对比,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而南半球的海洋面积比较广阔。

②东西半球对比,陆地主要集中在东半球,而西半球的海洋面积比较广阔。

③不论是南半球还是北半球;不论是东半球还是西半球,任意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④北极周围是海洋(北冰洋),而南极周围是陆地(南极洲)。

33.地球的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其中海洋占71%;陆地占29%,即七分海洋,

三分陆地。

34.大陆:面积广大的陆地。世界共有五块大陆,按面积大到小分别是亚欧大陆、美洲大陆、

非洲大陆、南极洲大陆、澳洲大陆(即澳大利亚大陆)。世界最大的大陆是亚欧大陆;最小的大陆是澳洲大陆(即澳大利亚大陆)。

35.岛屿:四周环海的小块陆地。世界最大的岛屿是格陵兰岛(属于北美洲)。世界最大的群

岛是马来群岛。

36.大洲:大陆和它周围的岛屿所组成的区域。整个地球的陆地分为7个大洲,按面积由大到

小分别是亚洲、非洲、

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和大洋洲。其中面积最大的是亚洲,面积最小的是大洋洲。

37.半岛: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半岛三面临海。世界上最大的半岛是阿拉伯半岛(属于

亚洲)。

38.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和土耳其海峡。

39.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40.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

41.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42.地球上的海洋都是彼此相连的,全球海洋分为四个大洋,按面积由大到小分别是太平洋、

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其中面积最大的是太平洋,约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一半,比七大洲的陆地总面积还要大,而面积最小的是北冰洋。大西洋的轮廓是“S”形的。

43.海峡:沟通两个海洋水域的狭窄水道。

44.七大洲的分布:

①有赤道穿过的大洲:非洲、南美洲、亚洲;⑦东半球主要的大洲:亚洲、非洲、欧洲、南极洲、欧洲;

②有赤道穿过其大陆的大洲:非洲、南美洲;⑧西半球主要的大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

③本初子午线穿过的大洲:欧洲、非洲;⑨环绕北冰洋的大洲:亚洲、北美洲、欧洲;

④没有热带的大洲:欧洲、南极洲;⑩纬度最高的大洲:南极洲;

⑤完全在北半球的大洲:欧洲、北美洲;⑾跨经度最多的大洲:南极洲;

⑥有北回归线穿过的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⑿位于北半球又位于西半球的大洲:北美洲。

45.四大洋的分布:

①有赤道穿过的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④完全在北半球的大洋:北冰洋; ②环绕南极洲的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⑤纬度最高的大洋:北冰洋; ③完全在东半球的大洋:印度洋; ⑥跨经度最多的大洋:北冰洋。 46. 苏伊士运河是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同时沟通地中海和红海。

47. 巴拿马运河是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同时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48. 土耳其海峡是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同时沟通地中海和里海。 49. 白令海峡是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同时沟通太平洋和北冰洋。 50. 海:海洋的边缘部分,离大陆较近。如:南海、东海、黄海。

洋:海洋的中心部分,离大陆较远。如: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51. 绝对高度:也叫海拔,是指地球表面某一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52. 相对高度:地球表面某一个地点高于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53. 等高线:在地图上海拔高度相同点的连线。同一条等高线上的所有地点的海拔相等。 54. 陆地的五种基本地形: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55. 山地的五种基本形态:

①山顶:山的最高部位。

②山脊:两边低,中间高,等高线从高处向低处凸出。 ③山谷:两边高,中间低,等高线从低处向高处凸出。 ④鞍部:两个山峰之间的低地。

⑤陡崖:等高线重叠在一起,高度变化大。

56. 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如果等高线从高处向低处凸出,则是山脊。 57. 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如果等高线从低处向高处凸出,则是山谷。

58. 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度大(或者说坡度陡),称为陡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度小(或者

说坡缓),称为缓坡。

59. 等高线密集的地方,高度(海拔)变化大;等高线稀疏的地方,高度(海拔)变化小。 60. 地形图多种: ①等高线地形图;

②分层设色地形图: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颜色就绘制成了分层设色地形图;

③地形剖面图:从剖面线与每条等高线相交的各点,分别向下引垂线,按各点海拔转绘到相应的高度位置上,然后连成平滑的曲线。

61. 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中,平原用绿色表示,而且海拔越低,绿色就越深;丘陵、高原和山地

用黄褐色表示,而且海拔越高,黄褐色越深;海洋、湖泊用蓝色表示,水越深,蓝色越深;积雪、冰川用白色表示。

62. 世界最大的平原是亚马孙平原(在南美洲);世界最大的高原是巴西高原(在南美洲);世界上

海拔最高的高原是青藏高原(在亚洲);世界上最大的盆地是刚果盆地(在非洲);世界上最长的山脉是安第斯山脉(在南美洲)

63. 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学者是德国科学家魏格纳。 64. 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分别是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

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这六大板块处于不同的运动状态中,使海陆的相对位置不断变

化。

65. 板块的碰撞挤压一般形成山脉;板块的拉伸运动一般形成海洋和裂谷。

66. 喜马拉雅山脉(在亚洲)形成的原因: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互相碰撞挤压形成的。 67. 阿尔卑斯山脉(在欧洲)形成的原因: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互相碰撞挤压形成的。

68. 科迪勒拉山系(在北美洲和南美洲)形成的原因: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以及南极洲板块

碰撞挤压形成的。

69. 由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挤压碰撞运动,使地中海的面积逐渐缩小,直至几千万年后,

地中海会消失。

70. 由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拉伸运动,使得红海的面积不断增大,直至几千万年后,红

海将成为新的海洋。

71. 东非大裂谷形成的原因: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拉伸运动。

72. 板块内部比较稳定,而板块边缘地壳运动比较活跃,通常表现为拉伸、碰撞挤压等,所以

容易形成火山和地震。

73. 全球有两大火山地震带:①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②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全球

大部分大地震都发生在这两带内,因为这两大区域地处板块边缘,地壳运动比较活跃。 74. 为什么我国是多地震的国家?答:我国处在世界两个最活跃的地震带上,东濒临环太平洋

地震带,西部和西南部属于地中海一喜玛拉雅地震带,所以地震多。 75. 四川汶川大地震的原因: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俯冲碰撞

第三章 世界的人口

76. 1800年是人口增长快慢的分界线 77. 到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总数已达60亿。人口膨胀是目前人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78. 世界人口增长的趋势是:增长速度不断加快。

79. 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与生产力发展的有密切关系,这种关系表现为:随着生产力的提高,

世界人口迅速增长。 80. 衡量人口增长的指标是: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 = 人口出生率 - 人口死亡率。 81. 人口出生率: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一年内的出生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即: 出生率 = 出生人数/总人数 × 100%

82. 人口死亡率: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一年内的死亡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即: 死亡率 = 死亡人数/总人数 × 100% 83. 世界上死亡率和出生率最高的大洲是非洲。 84. 世界上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大洲是欧洲。

85. 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区:主要是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美洲东部。因为这些地区,地

处中纬度近海的平原,自然条件优越,工农业发展较早,经济发达。

86. 世界人口稀疏的地区:沙漠、雨林地区、高纬度地区、地势高峻的高原地区。

87. 人口分布的疏密程度可以用人口密度来表示。人口密度一般是指单位面积土地上居住的人

口数。

(单位:人/平方千米),即: 人口密度 = 人口数/ 面积 。

88.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居住条件差、饥饿与贫困、交通拥堵、生态

和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等等。

89.为了人类的持续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人类必须控制人口的增长,做到有计划的生育,是人

口的增长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90.近几十年来,,由于乡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是城市人口增长过快,给城市发展带来一系

列问题。

91.乡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的原因:农村收入低,就业机会少,公共设施不足,教育条件差,

生活水平低;而城市的居住环境好,就业机会多,设施完善,教育水平高,从而使农村人口涌向城市。

92.如何解决城市人口增长过快?答:第一,控制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第二,加强对流

动人口的管理和协调;第三,加大力度对农村的资金和资源投资,进行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的居住环境,完善农村的公共设施,提高农村的教育水平,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使更多的人愿意留在农村。

93.人种(种族)是具有共同体质特征的人类群体。世界上的居民主要可分为黄色人种、白色人

种和黑色人种。

94.黄色人种皮肤呈黄色,头发黑直,面庞扁平,体毛偏少。黄色人种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

北部和东南部,以及北美洲北部,南美洲中部。

95.白色人种皮肤呈白色,眼色、发色一般较浅,头发呈波状,鼻梁狭而高,嘴唇较薄,体毛

较多。白色人种主要分布在欧洲,亚洲西部和南部,非洲北部,北美洲中部,大洋洲,南美洲东部沿岸。

96.黑色人种皮肤呈黑色,头发卷曲,嘴唇较厚。黑色人种主要分布在非洲中部和南部,大洋

洲西北部,美洲也有零散分布。

97.世界各人种的体质特征是长期适应不同的自然环境而形成的,因而种族无优劣之分,没有

先进与落后之分,世界所有人种都是平等的。

98.全世界大约有2000多种语言,主要有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

其中汉语是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99.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汉语、英语、法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和俄语。

100.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其中佛教是最早产生的宗教,诞生于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5世纪,创立于古印度,流行于东亚和东南亚,佛教建筑多为佛寺、佛塔和佛像。基督教始于公元1世纪,主要流行于欧洲、美洲和大洋洲,基督教是世界上信教人数最多的宗教,基督教的宗教建筑是教堂。

101.伊斯兰教诞生于公元7世纪初,主要流行于亚洲西部和东南部,以及非洲北部和东部。

伊斯兰教教徒称为穆斯林,伊斯兰教的建筑是清真寺。

102.聚落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乡村是主要从事各种农业活动的居民聚居的地方;城市是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的地方。

103.聚落演变和发展的过程是:从小型的村庄发展到集镇,到小城镇,再发展到城市。104.人类早期的聚落大多分布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暖湿润、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地区。

105.目前,聚落分布比较密集的地区,一般都是在河流中下游或沿海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在高山和荒漠地区,很少或没有聚落。

106.目前,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有:意大利的威尼斯城、法国的巴黎塞纳河畔、巴西的巴西利亚、中国云南的丽江古城、中国山西的平遥古城、中国的皖南古村落---黟县西递和宏村。

第四章:天气与气候

107.天气: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内风雨、冷热、阴晴等大气状况。

108.气候:是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109.描述天气的诗句有: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110.描述气候的诗句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111.天气预报的制作程序:①通过探测系统收集信息—→②处理系统进行信息处理

—→③预报系统作出预报—→④通过媒体提供气象服务。

112.一天中的气温是有变化的,称气温日变化,陆地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的14时左右(即下午2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即清晨、黎明)。

113.一年中的气温也是有变化的,一年中每个月的平均气温都不同,称为气温年变化,世界陆地大多数地方的的月平均最高气温,北半球出现在7月,南半球出现在1月;月平均最低气温,北半球出现在1月,南半球出现在7月。

114.气温除了在时间上有日变化和年变化外,在空间分布上也有差异,在同一地点,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大约下降0.6℃。知道了山脚的海拔和山脚的气温,同时知道山顶的海拔,可以计算山顶的气温。

115.水平方向上,全球的气温大致是:从低纬度(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递减:即逐渐降低)。

116.气象台预报的气温是用放在百叶箱的温度计测得的,百叶箱离地面距离为1.5米。每天观测四次,分别是北京时间:2时、8时、14时、20时,将四次观测的气温相加,再除以4,即得当天的日平均气温。要求一年的年平均气温,就将一年12个月的月平均气温相加,再除以12,即得当年的年平均气温。

117.气温的单位是摄氏度,单位符号是℃。气温的变化,用气温变化曲线图来表示。

118.画气温变化曲线图时,每个月的月平均气温值一定要画在该月份格子的中间,把12个月的月平均气温值都画好后,再用平滑的曲线将这些点依次连起来,就得到气温年变化曲线图。119.读气温变化曲线图(如课文第56页图4.6),我们要知道:

①气温变化曲线图中,横坐标表示的是月份。

②气温变化曲线图中,纵坐标表示的是气温值,刻度在左边。

③从气温变化曲线图中,可以读出气温最高值及出现的月份、气温最低值及出现的月份。

④读曲线变化的幅度大小和气温变化的趋势(哪个季节热,哪个季节冷,还是终年炎热,还是终年寒冷)。

120.等温线:在地图上把气温值相等的各点连成的线。在同一条等温线上所有地点的气温都相同。

121.读等温线图:我们可以知道:

①在同一条等温线上所有地点的气温都相同。

②据图中等温线的数值,找出气温最高值和最低值。

3.等温线密集的地区,气温差异较大;等温线稀疏的地区,气温差异较小。

122.全球范围内,热带地区(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的年平均气温最高,南极地区的年平均气温最低(即世界的寒极在南极)。

123.北半球的等温线要比南半球的等温线曲折,南半球的等温线要比北半球的等温线平直。这是因为南半球海洋面积广大,气温变化小。

124.低纬度地区气温值高,高纬度地区气温值低。

125.低纬度地区等温线稀疏(气温差异较大),高纬度地区等温线密集(气温差异较大)。

126.降水的形式:①降雨;②降雪;③降冰雹。其中,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127.降水形成的条件:①空气上升冷却;空气中的水汽凝结;②水汽凝结有凝结核;③云滴增大到能降落到地面。降水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必须同时具备,才能形成降水。

128.气象台(站)用雨量器来测量每次降水过程中降水量的多少。一个月内降水量的和,就是该月的月降水量,把一年12个月的降水量相加,就得到一年的年降水量。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单位符号是mm。

129.通常用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一个地方降水量的年变化,读降水量柱状图,我们要知道:

①降水量柱状图中,横坐标表示的是月份。

②降水量柱状图中,纵坐标表示的是降水量的数值,刻度在右边。

③从降水量柱状图中,可以读出降水量最高值及出现的月份、降水量最低值及出现的月份。

④分析不同季节降水量的变化状况(哪个季节降水多,哪个季节降水少,还是终年多雨,还是终年干旱)。

130.可以将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两种图结合,称为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如何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有以下注意要点:

①绘出横坐标,平均分成12份,表示12个月,并标注出月份。

②绘出纵坐标,在纵坐标的左边标注气温值的刻度和单位℃,在纵坐标的右边标注降水量的刻度和单位mm。

③在每个月的中间点,标示出该月的月平均气温,再用平滑的曲线把各点连接起来,画出气温年变化曲线。

④根据每个月份的降水量值绘出相应的降水量柱状图。

⑤最后一步,也是很重要的一步,就是要标注图名。

131.世界各地的降水量分布是不均匀的,降水量的分布情况,用等降水量线图来表示。

132.等降水量线:在地图上把降水量相等的各点连成的线。在同一条等降水量线上所有地点的降水量都相同。

133.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中,分布面积最广的是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欧洲、北美洲的内陆地区。

134.高原高山气候主要分布在高大的山地和高原地区,如青藏高原(在亚洲)、安第斯山脉(在南

美洲)、喜马拉雅山脉(在亚洲)、落基山脉(在北美洲)、阿尔卑斯山脉(在欧洲)等。形成高原高山气候的主要因素是海拔较高。

135.两极地区都属于寒带气候,形成寒带气候的主要因素是纬度高,接收的太阳热量少。136.掌握计算年平均气温:将一年12个月的月平均气温相加,再除以12,即得当年的年平均气温。

137.掌握计算气温年较差:是指一年中最高月平均气温减去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值,即得当年的气温年较差。

138.掌握计算年降水量:将一年12个月的降水量相加,就得到一年的年降水量。

139.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140.影响气候类型的主要因素有:

①纬度位置:纬度位置不同,接受的的太阳热量不同,纬度高,气温低;纬度低,气温高。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②海陆位置:陆地吸热快,放热也快;海洋吸热慢,放热也慢。所以陆地的气温变化大,海洋的气温变化小;沿海地区气温变化小,内陆地区气温变化大。离海洋近的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注意:临近海洋但海风吹不到的地区,降水也少。 ③地形(海拔):海拔高的地区,气温低;海拔低的地区,气温高。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141. 气候与人类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密切相关,气候发生异常变化时,会给人类的生产和生

活带来危害。

142. 植树造林、修建水库等人类活动会增加空气中的水汽,调节和改善局部地区的气候。 143. 工厂向大气排放废气,则会污染空气,引起酸雨、温室效应。

144. 江南水乡:江南水乡的房屋结构,屋顶形状与雨日较多有关;由于降水多,河流也多,水

运便利。

145. 长江洪涝:与夏季风的盛行和人类对长江两岸生态环境的破坏有关。

146. 新疆瓜果特甜且产量大,与当地气候干旱、日照强、昼夜温差大及绿洲灌溉便利等因素有

关。

147. 我国海南岛(属于热带季风气候)纬度低,决定了那里气候终年高温,所以椰子等热带作物可

以在此很好的生长。

148. 大气污染的原因: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等人类活动大量使用煤和石油等工业原料,向大气排

放大量污染气体。

149. 国际性的大气环境问题有三类:

①温室效应:大量二氧化碳气体排放到大气中,导致全球气温上升,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②臭氧层被破坏:使用的冰箱、空调等向大气排放氟氯烃(又称氟利昂),导致臭氧层被破坏。 ③酸雨危害: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各种机动车排放的汽车尾气也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

150. 面对全球性环境问题,联合国于1972年颁布了《人类环境宣言》。我国政府也制定了《中

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环境防治法》,采取了各种对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

151. 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应该怎样保护大气环境呢?答:①宣传保护大气环境的意义;②提

出合理化的建议;③节约用电;④不燃放烟花爆竹;⑤爱护花草树木;⑥参加义务植树;⑦提倡使用节能无氟冰箱。

七年级地理下册重要知识点(一)

第七章:亚洲(知识点一)

152. 亚洲又称亚细亚洲,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从经度看,亚洲位于东半球,东临太平洋,南

面印度洋,北接北冰洋,西濒地中海。

153. 七大洲中,面积最大的大洲是亚洲;跨纬度最大的大洲是亚洲;东西距离最大的大洲是亚

洲;跨经度最多的大洲是南极洲;地势起伏最大,高低最悬殊的大洲是亚洲;人口最多的大洲是亚洲。

154. 亚洲的地形基本特点是中部高,四周低。正因为亚洲地形中部高,四周低,所以使得亚洲

的河流呈放射状由中部流向四周。在全球各大洲中,亚洲地势起伏最大、高低最悬殊;亚洲以山地和高原两种地形为主,主要的地形区有青藏高原、西西伯利亚平原和珠穆朗玛峰等。珠穆朗玛峰是世界陆地海拔最高点(海拔8844m ),死海是世界陆地海拔最低点(海拔-400m )。

156. 亚洲河流中,流入太平洋的有黄河、长江、黑龙江、珠江、湄公河、湄南河;流入印度洋

的有萨尔温江、伊洛瓦底江、印度河、恒河;流入北冰洋的有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中国的长江是亚洲第一长河,长度达6300千米,也是世界第三长河,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世界第一长河)和南美洲的亚马孙河(世界第二长河)。

157. 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亚洲和非洲

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亚洲的东北隔着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158. 亚洲的气候特点是复杂多样,世界主要气候类型有11种,分布在亚洲的有10种之多。亚

洲分布最广泛的气候是温带大陆性气候;亚洲的季风气候显著(亚洲气候最显著的特点),在亚洲东部和南部都有季风气候的分布,从北到南三种季风气候依次是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我们的家乡——连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159. 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的原因:亚洲面积大,纬度跨度大,东西距离大;地形复杂多样,

地势起伏大,所以导致了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160. 亚洲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是:冬夏季节的海陆热力差异巨大,形成了世界最典型的季风气

候。

161. 亚洲地域辽阔,东西跨166个经度,南北跨北寒带、北温带和热带三带,气候复杂多样,

尤其以季风气候最为典型,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在亚洲都有广泛的分布,明显有别于其他大洲。

162. 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人口近40亿,全世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11个,亚洲

就有6个。其中包括东亚的日本和中国;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以及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

163. 亚洲除了日本、韩国、新加坡是发达国家外,大多数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各国的社会、

经济发展都很不平衡,农业在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很多国家都面临人口众多、工业基础

薄弱、生产力水平低等问题的巨大挑战。亚洲很多国家必须要控制人口增长和提高人口素质。

164.东南亚主要由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组成。中南半岛是热带季风气候,马来群岛是热带雨林气候。

165.中南半岛的地形的特点是北高南低,北部地势高峻,主要地形是山地;南部比较多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中南半岛的主要山脉有:长山山脉和若开山脉,主要的河流有:湄公河、湄南河、萨尔温江、伊洛瓦底江。中南半岛的河流受山脉南北走向的影响,河流都是从北向南流,注入海洋。

166.马来群岛地处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板块运动频繁,所以多火山和地震;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有“火山国”之称。印度尼西亚还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

167.东南亚地区的国家有:越南(首都:河内)、泰国(首都:曼谷)、老挝(首都:万象)、柬埔寨(首都:金边)、缅甸(首都:内比都)、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新加坡(首都:新加坡)、菲律宾(首都:马尼拉)、文莱、东帝汶,一共有11个国家。

168.东南亚是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是世界航海航空的重要枢纽,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马六甲海峡是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169.新加坡是一个岛国,新加坡在城市建设中非常注重道路基础设施建设,非常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非常注重环境卫生和生态绿化的建设,有“花园城市”之称。

170.东南亚的旅游资源丰富,有优美的沙滩、岛屿,众多的名胜古迹,独特的风土人情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

171.东南亚的物产丰富,主要有橡胶、椰子、油棕、水稻、锡矿和石油。其中泰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橡胶生产国;马来西亚的锡矿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椰子生产国;菲律宾是世界上最大的蕉麻生产国。

172.

173.南亚,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之南,又称南亚次大陆。南亚的主要地形区

.....有:北部是喜马拉雅山脉;中部是印度河平原和恒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南亚最主要的气候是热带季风气候,北部有小部分是属于高原高山气候;西北部有小部分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印度河和恒河是南亚地区的主要河流。

174.东南亚是世界上华人华侨分布最集中的地区,总人数在2000万以上。一百多年来,华人华侨为东南亚的开发与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华人华侨回国探亲和投资,为祖国的经济建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175.南亚的农作物有水稻、黄麻、茶叶、小麦、棉花、花生等。其中茶叶、黄麻主要分布在恒河平原;小麦和棉花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西北部和印度河平原;水稻主要分布在南亚的东部和南部。印度人的主粮是小麦和水稻。

176.南亚的工业主要分布在印度。印度的主要工业城市有:位于印度东北的加尔各答、位于西

工业中心、同时拥有机械工业和钢铁工业;孟买(多部门的综合性工业中心)是棉纺织工业中心,同时发展炼油和机械工业;班加罗尔主要是高新技术产业,主要有航空航天、软件、电子电器工业。加尔各答和孟买都是印度重要的海港城市。

177.南亚地区有七个国家,分别是印度(首都:新德里)、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孟加拉国(首都:达卡)、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不丹(首都:廷布)、马尔代夫(首都:马累);其中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的人口都超过了一亿。南亚七个国家都属于发展中国家。

178.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是南亚地区面积最大的国家,但是印度在核技术、软件、和航天技术这三大技术居世界先进地位。印度是世界第二软件大国,仅次于美国。

179.南亚人口众多,全区的民族有200多个,人种也比较复杂,主要有白种人和黑种人。所以,南亚又被称为“民族大熔炉”和“人种博物馆”。

180.南亚是佛教和印度教的发祥地。在南亚的七个国家中,佛教主要流传于斯里兰卡和不丹;

印度教主要流传于印度和尼泊尔;伊斯兰教主要流传于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和马尔代夫。

恒河被印度教视为圣河,恒河洗礼是印度教徒的宗教活动。

181.克什米尔地区位于南亚次大陆北部,至今归属未定,一直都是巴基斯坦和印度两国争端的焦点。

182.南亚地区和东南亚的中南半岛都是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盛行西南季风(海风),西南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海风热而且夹着大量的水汽,给大陆带来丰富的降水,所以热带季风气候的降水集中夏季;冬季盛行东北季风(陆风),东北季风从大陆吹向海洋,陆风比较干燥,所以热带季风气候的冬季高温少雨。

183.东亚地区分布着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盛行东南季风(海风),东南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海风热而且夹着大量的水汽,给大陆带来丰富的降水,所以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的降水集中夏季;冬季盛行西北季风(陆风),西北季风从大陆吹向海洋,陆风比较干燥,所以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冬季比较干燥。

184.西亚地区地处亚、非、欧三洲交界地带,连接印度洋和大西洋,自古就被称为“五海三洲”

之地,“五海”是指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三洲”是指亚洲、非洲、欧洲。德黑兰(伊朗首都)和伊斯坦布尔(土耳其城市)是西亚地区重要的国际航空港,霍尔木兹海峡、土耳其海峡是海上交通要道。

185.西亚地区的国家有: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土耳其、阿富汗、也门、阿曼、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叙利亚、卡塔尔、科威特、巴林、黎巴嫩、约旦、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塞浦路斯、巴勒斯坦。(共19个国家,要求同学们在课本P23“西亚行政区划图”

上都能找到这些国家的位置。)

186.西亚地区处于亚热带大陆西岸,以高原和山地两种地形为主,地形比较封闭,海洋水汽难以到达,气候比较干燥,终年高温少雨。西亚地区的主要气候类型有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

187.西亚地区主要的河流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是西亚主要的灌溉农业区。188.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是世界上石油储量最丰富、石油产量和出口量最多的地区。沙特阿拉

189.这种海上交通工具输往西欧、北美、日本等经济发达的地区和国家。

190.

191.

192.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的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坐地日行8万里,讲的就是地球的赤道周长) ▲读懂七年级上册P3图1.2,用图说出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形状: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用证据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1、登高可以望远 2、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成功 3、站在海边,看远方驶来的轮船,总是先看到船的桅杆,然后看到整个船身。 4、月食现象 2、经线(度)、纬线(度)特点及经纬网 ▲列表比较经纬线的特点:

▲列表比较经度与纬度的区别: ▲判定的技巧: A、东西半球判定:从200W向东到1600E是东半球,从200W向西到1600E是西半球 B、南北半球判定:北纬北半球,南纬南半球 C、低、中、高纬度的判定: 纬度小于300为低纬度 纬度大于600为高纬度 纬度值为300-600为中纬度 D、纬度判定五带:(P12图1.20) 纬度小于23.50为热带

纬度大于66.50为寒带,北纬北寒带,南纬南寒带 纬度值为23.50—66.50为温带,北纬北温带,南纬南温带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1、地球运动及其产生的现象: ▲地球公转、自转的比较: ▲地球自转方向: 面对北极(或在北极上空看):逆时针 面对南极(或在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地轴与公转轨道保持66.50的夹角) ▲二分二至日比较:(P11图1.19)

▲五带的比较:(P70图4-22) 第三节地图 (一)、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比例尺: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注意单位要统一,1千米=100000厘米) 比例尺的大小看其值如1: 100大于1: 1000 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法: 数字式:1: 100000 线段式:0 1千米 文字式: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千米 比例尺大小与表示内容、范围的关系:对于图幅大小相同的两幅地图: 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表示的内容越详细。 反之,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表示的内容越简略。

七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汇总(精华打印版)

七年级下总复习 第六章亚洲 1.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也是世界上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跨经度最多的大洲是南极洲。 2.亚洲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赤道穿过亚洲东南部的马来群岛。 3.亚洲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东临太平洋。西面通过黑海和地中海与大西洋相通。 4.亚洲东北面以白令海峡与北美洲为界;西北面是欧洲,界限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西南以苏伊士运河与非洲为界。南面与大洋洲隔海相望。 5.亚洲共分为北亚、西亚、南亚、东亚、中亚、东南亚六个分区。其中世界上最大的半岛在西亚,南亚最大的国家是印度,东亚五国指蒙古、中国、韩国、朝鲜、日本。东南亚主要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北亚主要指俄罗斯的亚洲部分。 6. 读“亚洲局部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根据图中河流的流向,分析亚洲的地势特点是中部高,四周低。 (2)亚洲注入太平洋的河流①黄河、②长江。 亚洲东临③太平洋,南临④印度洋,北临⑤北冰洋。西面与⑥欧洲相邻,东北面相邻的是⑦北美洲,它们的分界线是⑺白令海峡。西南面与⑧非洲相邻,分界线是⑹苏伊士运河。(3)A是连接③④的海峡马六甲海峡,B波斯湾,C红海,D地中海。 (4)亚洲南部的半岛自西向东依次是E阿拉伯半岛F印度半岛G 中南半岛。其中世界上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H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I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 (5)⑴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泊里海,⑵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贝加尔湖,⑶是世界陆地表面的最低点死海,⑷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马来群岛。⑸是亚洲最大的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 ⑻⑼是属于亚欧两洲分界线的土耳其海峡和黑海。 7.亚洲地跨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气候的特点是①气 候复杂多样,②季风气候显著,③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8.世界上典型的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季风气候的共同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

七年级地理全册必背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地理全册必背知识点汇总 一、地球和地图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球体。 ②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2.纬线和经线 ①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纬线是不等长的,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②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经线是等长的。

3.纬度和经度 ①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最大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②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 ③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⑥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 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 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小于20°W或小于

160°E) 4.地球的运动 ①地球运动绕什么转方向周期产生的自然现象 自转. 地轴自西向东约24小时昼夜交替 公转太阳自西向东一年形成四季 ②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春一秋; 夏一各) ③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北寒带(665N.-_90°N) 、北温带(23.59.-665°N) 、热带(23. 5°N--23.5*S)、南温带(23.5*S--66.5*S) 、南寒带(66.5*S--90*S)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④低纬: 0--30*;中纬: 30--60°; 高纬: 60*--90° ⑤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逆时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整理

期中考试之前内容 一、地球仪 1)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证据:①地球卫星照片②麦哲伦环球航行 ③在海边看远方驶来的帆船,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 ④月食现象⑤站的愈高看的愈远 2)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3)赤道是0°纬线,是最长的纬线,是南北纬的分界线,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4)本初子午线是0°经线,是东西经的分界线,但不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5)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0°W (西经20度)和160°E (东经160度) 6)经纬线的区别 9 11160度才是东半球,大于160度却是西半球,西经并非都是西半球,大于20度才是西半球,小于20度却是东半球。 12)0°纬线上一年没有昼夜长短的变化, 13)地球公转示意图:

1)比例尺的三种表达形式:1.数字比例尺 2.线段比例尺 3.文字比例尺 3)在同样大小的两幅地图上,比例尺越大,所表示的范围越小,所反映的内容越详;比例尺越小,图上所表示的范围越大,所反映的内容越略。 1.一般定向法: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指向标定向法: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3.经纬网定向法: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5)高原:海拔高,地面坦荡,边缘比较陡峻。 平原:海拔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平坦。 山地: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坡度陡峻,地面起伏和缓。 盆地:四周高,中间低。 丘陵: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下,地面起伏和缓。 6)山谷:等高线从海拔低处向海拔高处凸出的地方 山脊:等高线从海拔高处向海拔低处凸出的地方 山顶:等高线呈闭合的状,且四周低,中间高的地方 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的部分。陡崖:等高线密集到重合一处的地方 三、陆地和海洋 1)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海洋彼此连成一片,陆地则被海洋分割成许多大大小小的路块。 2)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北极周围是海洋,南极周围是陆地。海峡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半岛是陆地伸进海洋的突出部分。最大的大陆是亚欧大陆。大陆与他周围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最小的大陆是澳大利亚大陆 6)全球陆地共分为七大洲,即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亚洲面积最大,大洋洲面积最小。北美洲的格陵兰岛是面积最大的岛屿。7)全球海洋共有四大洋,即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最大的大洋是太平洋,最小的大洋是北冰洋。海是大洋的边缘部分。 8)亚洲与欧洲界线: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峡。亚洲与非洲界线:苏伊士运河,它沟通了地中海和红海,进一步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亚洲与北美洲界线:白令海峡。它沟通了北冰洋和太平洋11)南美洲与北美洲界线:巴拿马运河。它沟通了大西洋和太平洋 12)赤道穿过的的大洲有亚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 其中赤道穿过的大陆有有非洲大陆、南美洲大陆 完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有欧洲、北美洲。完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有南极洲;。完全位于北半球的大洋有北冰洋北回归线穿过的大洲有亚洲、非洲、北美洲。北极圈穿过的大洲有亚洲、欧洲、北美洲。南极圈穿过的大洲有南极洲 南回归线穿过的大洲有南美洲、大洋洲、非洲。 13)20°W主要穿过大西洋和北冰洋。160°E主要穿过太平洋和北冰洋。 完全位于东半球的大洋是印度洋。太平洋大部分位于西半球。 主要位于西半球的大洲是北美洲和南美洲。主要位于东半球的大洲是亚洲、非洲、欧洲和大洋洲。兼跨南、北、东、西四个半球的大洲有亚洲和大洋洲。14)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三个大洋围绕的大洲是南极洲。 被亚洲、欧洲和北美洲所环抱的大洋是北冰洋。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最全面最详细

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结构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第三节地图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第三章天气和气候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第四节世界的气候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第一节人口与人种 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第五章发展与合作 第六章亚洲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第八章东半球其它国家和地区 一、地球和地图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②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2.纬线和经线 ①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纬线是不等长的,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②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经线是等长的。 3.纬度和经度 ①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最大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②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 ③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⑥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 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上学期地理第一、二章主要知识点 一、地球和地图 1、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球体。 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3、地球形状的认识 (1)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2)从人造卫星上拍摄的地球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3)其他证明地球是球体的现象:海边看归船,先看船帆,再看船身;月食;登高望远等。 4、纬线 (1)定义: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2)特点:①指示东西方向。②每条纬线都是一个圆圈(两极除外)。 ③长度不相等,赤道最长,并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变短。 5、纬度 (1)度数范围: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最大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2)南北纬的划分: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3)纬度分布规律:北纬越向北,度数越大;南纬越向南,度数越大。 (4)南北半球的划分: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5)低、中、高纬度的划分:低纬:0°--30°;中纬:30°--60°;高纬:60°--90° 6、经线 (1)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线。 (2)特点:①指示南北方向。②每条经线都是一个半圆形。③所有经线长度相等。 (3)两条正对的经线可组成经线圈,且每个经线圈均能平分地球。(一条东经,一条西经,度数和为180°) 7、经度 (1)度数范围: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2)东西经的划分: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3)经度分布规律:东经越往东,度数越大;西经越往西,度数越大。 (4)东西半球的划分:由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小小为东,大大为西) 8、经纬网定位 (1)原理:一个经度和一个纬度,就能确定唯一的一个点,而反之,地球上每一个点的位置,都可以用唯一的经度和纬度来表示。 (2)作用:经纬网在军事、航海、航空、交通以及气象观测等许多方面,都有广泛用途。 9、地球的自转 (1)定义:地球围绕着地轴不停的旋转。(2)围绕的中心:地轴(3)周期:24小时(一天)。(4)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转;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转)。(5)地理现象:①昼夜更替②时间的差异 10、地球的公转 (1)定义:地球绕着太阳不停的旋转。(2)围绕的中心:太阳 (3)周期:一年(4)方向:自西向东 (5)地理现象:①季节的变化②五带的划分③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划分依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 ②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北寒带(66.5°N--90°N)、北温带(23.5°N--66.5°N)、热带(23.5°N--23.5°S)、南温带(23.5°S--66.5°S)、南寒带(66.5°S--90°S) 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终年严寒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终年炎热 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11、地图 (1)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2)比例尺类型:线段式比例尺、数字式比例尺、文字式比例尺 (3)辨别地图上的方向 ①一般定向: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②指向标定向: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其箭头代表正北方向,判断方向时可采用指向标平移法。 ③经纬网定向: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无论经线、纬线怎样弯曲,在同一经线上,任何一点总是位于另一点的正南或正北方向;在同一纬线上,任何一点总是位于另一点的正东或正西方向。 (4)比例尺的大小 ①分母愈小,分值愈大,是大比例尺;分母愈大,分值愈小,是小比例尺。 ②比例尺较大,表示的地区范围较小,反映的内容比较详细。 比例尺较小,表示的地区范围较大,反映的内容比较简略。 (5)选择适用的地图(课本19页) 12、等高线地形图 (1)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七年级下册地理重点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下册地理重点知识点总结 【导语】学得越多,懂得越多,想得越多,领悟得就越多,就像滴水一样,一滴水或许很快就会被太阳蒸发,但如果滴水不停的滴,就会变成一个水沟,越来越多,越来越多…… 七年级下册地理重点知识点总结篇一 (一)亚洲 1、亚洲是世界上面积的一个洲,也是世界上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洲。 2、运用地图说出亚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3、亚洲的地势中间高、四周低,地形复杂多样。 亚洲的河流特点: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呈放射状流向周边的海洋,形成众多的长河。 亚洲的气候特点: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亚洲分布范围最广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4、亚洲地广人多,约有36.8亿的人口,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是人口稠密区; 人口超过1亿的亚洲国家有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日本等6个国家。 5、亚洲共有1000个左右的民族,不同地区的民族,分别创造了各自的文化。 亚洲的三大文明发祥地: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印度河流域;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6、亚洲经济发展不平衡,日本为发达国家,其他为发展中国家。 (二)欧洲西部

1、运用地图说出欧洲西部所处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 2、欧洲西部地形以平原为主,气候沿海地区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内陆地带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南部为地中海气候及高原山地气候,北部为寒带气候。 3、欧洲西部主要为发达国家,工业以制造业为主,传统的畜牲业发达。欧洲西部旅游业发达。 (三)南极洲 1、运用地图说出南极洲所处的位置、范围:地球最南端,大部分位于南极圈内。 2、南极洲的几个世界之最:纬度、平均海拔、跨经度最多、气候最寒冷。 3、南极洲的地形以高原为主,有“冰雪高原”之称,冰层的平均厚度达2000多米,淡水资源丰富。 4、南极洲的气候特点:干燥、烈风、严寒。 5、南极洲矿产资源丰富,植物品种稀少。 (四)日本 1、日本是位于太平洋西北部的岛国,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等4个大岛和数千个小岛及周围的海域组成,首都为东京。 2、日本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面积狭小,峰为富士山,是一座的活火山,日本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多火山地震。交通以海洋运输为主。 3、日本地处中纬度,气候以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为主。 4、日本水能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 5、日本自然资源缺乏,发展所需的原料、燃料主要靠进口。 6、日本为亚洲的发达国家,科技力量雄厚,产品多销往国际市场,经济的对外依赖性强。 日本的工业布局为临海型,为了便于引进原材料、输出工业产品,减少运输费用、降低成本, 日本的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重点

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地球的形状 球体 平均半径6371千米 地球的大小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地球和地球仪 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地轴和两极 纬线和纬度——特点与南北半球的划分 地球仪的模型—地球仪 经线和经度——特点与东西半球的划分 利用经纬网定位 地球自转————概况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运动 昼夜长短变化和五代的划分 地球公转 概况的地理意义 地球和地图 比例尺:定义,表示方法 比例尺 图幅相同,范围越大,比例尺越小 一般定向法 方向 指向标定向法 地球的语言 经纬网定向法 图例 地球的阅读 选择适用的地图——地图的分类 地面高度的表示方法 高线等地形图 等高线和等深线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地形图的判读 分层设色地形图——陆地五种地形类型 地形剖面图 蓝色表示海洋和河湖等,绿色表示平原,黄色表示山地、高原 自传一日,公转一年 地球自转,昼夜更替 地球公转,四季出现 方向不变,自西向东 高、中、低纬度地区

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部分实例 1.海平面上的航船从远方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体,证明地球是球形; 2.登高望远。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3.发生月偏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4.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事实 5.最科学的证明——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纬线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在地球仪上,与南、北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叫赤道。所有与赤道平行的的圆圈叫纬线。 特点 指示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形状所有纬线自成圆点或点,但是有赤道平分地球 长度纬线长度不相等,赤道最长,并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变短,到两级缩为点 相互关系所有纬线均相互平行 经线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线,叫经线。也叫子午线。 特点 指示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形状每条经线的形状都为半圆形 长度所有经线长度相等 相互关系所有经线均交于南北极点。两条正对的经线可组成经线圈,且每个经线 圈都能平分地球。 经度的划分 起始线经度范围表示方法 本初子午线0?~180?,其中东经180?与西经180?是同一条线起始线以东称为东经,用“E”表示;起始线以西称为西经,用“W”表示。 地球的运动 地球自转地球公转定义地球绕着地轴旋转运动地球绕着太阳的旋转运动方向自西向东自西向东 周期一天(24小时)一年

七年级地理上册重点难点和主要知识点汇总14单元

七年级地理上册重点难点和主要知识点 汇总(1-4单元) 七年级地理上册重点难点和主要知识点汇总(1-4单元)第一单元地球和地图 一、地球 1、地球的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坐地日行8万里,讲的就是地球的赤道周长) ▲读懂七年级上册P16图2-5,用图说出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形状: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用证据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1、登高可以望远 2、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成功4、月食现象 3、站在海边,看远方驶来的轮船,总是先看到船的桅杆,然后看到整个船身。 2、经线(度)、纬线(度)特点及经纬网 ▲列表比较经纬线的特点: 经线 纬线

定义 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以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仪的圆圈 要求能在图上判读 圆弧状况 半圆,两条相对应的经线组成经线圈 圆,每条纬线组成纬线圈 长度 全部等长 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向两极逐渐缩小为零 同度数的纬线,长度相等。纬度越大。纬线圈越小。 指示方向 南北方向 东西方向 要求能在经纬网地图中应用 ▲列表比较经度与纬度的区别: 经度 纬度 能力要求 度数起点线 本初子午线(00经线) 赤道

1、能在经纬网地图中读出经纬度。 2、判断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低、中、高纬度的划分。 3、根据纬度判定五带 度数划分 东经00-1800 西经00-1800 北纬00-900 南纬00-900 度数变化 以本初子午线为界,越向东,东经度数越大;越向西,西经度数越大。 以赤道为界,越向北,北纬度数越大;越向南,南纬度度数越大。 代号 东经:E西经:W 北纬:N南纬:S 半球划分 200W、1600E的经线圈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判定的技巧: A、东西半球判定:小东大西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背诵

1.地球的形状 ①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地球是球体的例证:船由远及近先看到船帆,后看到船身,船由近及远正好相反;地球的卫星图片最直观的反映了地球的形状是球体;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环球航行;月食等。最早提出地球的形状是球体的人亚里士多德;第一个率领船队完成环球航行的人是麦哲伦;目睹地球是球体的第一人是加加林。 ②地球的大小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8万华里(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平均半径6371千米。 ①纬度的变化规律:0°纬线是赤道;纬度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增。最大的纬度是90度。赤道以北(向北增大)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向南增大)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南、北两个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纬度0°~30°称为低纬度,纬度30°~60°称为中纬度,纬度60°~90°称为高纬度。 ②经度的变化规律: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穿过英国首都伦敦;经度向西、向东递增到180°,本初子午线以东(向东增大)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向西增大)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从20°W向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此

范围内经度大于20°W或大于160°E);从20°W向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此范内经度小于20°W或小于160°E)——小东大西。 4.球的运动 地球绕着地轴的转动叫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是:1天或者24小时。因为地球不透明所以产生了昼夜现象——面向太阳的一侧是白昼,背向太阳的一侧是黑夜;白昼和黑夜的分界线叫晨昏线;地球不停的自传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和时间差异;从北极点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是逆时针旋转,从南极点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是顺时针旋转。因为地球自转产生了时间差异——同纬度地区东面先看到太阳,时间早;西面后看到太阳,时间晚。 为了全球时间的统一,每隔经度15°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0°经线所在时区为中时区,中时区以东为东时区,中时区以西为西时区;每个时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为该时区的区时;每相邻两个时区,区时相差1小时(时区相差几个时区,时间就相差几个小时——时区差等于区时差)。“北京时间”指东八区的区时,也就是120°E的地方时。国际上以18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东侧日期少一天),自东向西越过日界线日期加一天(西侧日期多一天)。 地球绕太阳转动叫公转;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的周期是:1年或者365天;地球公转产生四季变化,五带划分,昼夜长短变化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初一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初一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一、地球和地球仪 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⑴形状:球体。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⑵大小: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⑶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实: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地球的卫星照片;月食照片,是地球影子遮挡了照射的阳光。 ⑷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西班牙→大西洋→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班牙。 3、纬线和经线(P6中的图1.6、1.9) ⑴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⑵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⑹特殊的经、纬线 赤道——是最长的纬线,既是纬度的起始点,以北为北纬用字母N 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用字母S 表示,也是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 30°纬线——是低纬度与中纬度的分界线 60°纬线是中低纬度与高纬度的分界线 0o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是经度的起始点,以东为东经用字母E 表示,以西为西经用字母W 表示,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旧址。 180°经线 20°W ——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 160°E ——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 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赤道(0°纬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0°W 、160°E 。 ⑻经度和纬度的变化规律: (西经) (东经) 越向西越大 越向东越大 赤道 二、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自转 ⑴含义: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⑵方向:自西向东。 ⑶周期:一天(约为24小时)。 ⑷产生的现象:昼夜更替、地方时差 2、地球的公转(P13中的图1.18) ⑴含义:地球围绕太阳不停地旋转。⑵方向:自西向东。⑶周期:一年(约为365天)。 4.产生的现象: ①五带的划分;②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③昼夜长短的变化;④季节的变化 ⑹二分二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⑺四季的划分(以北 半球为例,南半球正相反): 3、4、5月是春季;6、7、8三个月是夏季; 9、10、11月是秋季;12、1、2三个月是冬季。 3-8月是北半球的夏半年,9-次年2月是冬半年。 3、地球的五带(P14中的图1.19) 三、地图 1、地图的基本要素(地图三要素) ⑴比例尺 ①概念: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比 ②表现形式:数字式、文字式、 线段式 数字式:1:1000 文字式: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1千米 线段式: └—┴—┴—┴—┚ ⑵方向的判读: ①一般地图:面向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②有指向标的地图:根据指向标定方向,指向标箭头一般指向北方 ③有经纬网的地图:根据经纬网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⑶图例和注记 2、地形图的判读 ⑴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P24中的图1.34) ①海拔(绝对高度):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举例: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吐鲁番盆地海拔-155米 ②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举例:旗杆高出地面15米 ⑵地形图的类型: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等高线地形图 等高线: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成的线。 等深线: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线。 ⑶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P16中的图1.36) ①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判断坡度的陡缓: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 ②根据等高线形状判断地形类型: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表示山谷,向低处凸出表示山脊;两个山顶之间的部位是鞍部;等高线重叠的地方表示陡崖。 ⑷陆地上的五种基本地形: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地形图上用海拔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黄色表示高山高原、白色表示冰川。 3、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⑴地图常见种类:导游图、交通图、政区图 ⑵比例尺大小与地图范围、详略的对应关系: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一、大洲和大洋 1、地球?水球? ⑴地球表面陆地面积占29%,海洋面积占71%,概括为“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⑵分布: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 2、七大洲和四大洋 ⑵海陆分布大势: ①六块大陆: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南极大陆、 特 点 经 线 纬 线 形状特征 半圆,两条相对应 的经线组成经线圈,把地球平分为相等的两个半球 圆,每一条纬线自成纬线圈 长度特 征 经线长度都相等 纬度相同,长度相等,赤道最长,向两极渐短收缩成一点 指示方向 南北方向 东西方向 表示范围的大或小 表示内容的详或略 大比例尺 小 详细 小比例尺 大 简略 在图幅一样大的情况下,选取的比例尺越大,反映的实地范围越小,反映的地理信息就越详细;反之亦然。 0° 10201801020 180本 初 子午线0° 101020 2090 90(北 纬 )(南纬 )愈向 北愈大愈向南愈大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一、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 略鼓的椭球体。 ②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赤道)4万千米,平均半 径 6371千 米。 第二节:地球仪和经纬网 1.地球仪①地球仪:按照一定的比例将地球缩小,制作成的地球模型。 2.经线和经度 ①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经线是等长的。指示南北方向。经 线 也称子午线。 本初子午线:0度经线。0度经线:国际上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 ②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 180°。 ③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 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④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 圈。 20°W以西 到160°E属于西半球 20°W以东 到160°E属于东半球 3.纬线和纬 度 ①纬线:与赤道平行的圆圈。(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纬线是不等长的, 赤 道是最大的纬线 圈。指示东西方向。 ②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 南、北 两极递增。最大的纬度 是 90度,在南 极、 北极。 ③赤道是划分纬度的起始线,定为0°。赤道以北称为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 南称为南纬,用“S”表示。赤道把地球平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④高中低纬度的划分:纬度0°~30°称为低纬度,纬度30°~60°称为中纬度,纬 度60°~90°称为高纬度。 4.经纬网 经纬网:地球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构成经纬网。地球上的任何一个地点都可用经度和纬度表示。我国的首都北京大致位于116°E,40°N 上。第三节:地球的自转 1.自转方向和周期 地球的自转:地球绕着地轴不停的旋转。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自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24小时(一天)。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更替 2.昼夜更替 昼夜产生的原因: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 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地球的自转运动。 3.时间的差异

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让我们走进地理 一、地图三要素:①方向;②比例尺;③图例、注记 二、方向: 1.地图上有八个方向,如右图: 2.地图上方向的判定: (1)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箭头一般指向北方。①确定中心地点,②以中心地 点为中心画与指向标相对应的十字坐标,按指向标方位标注东西南北,③指出各 点与中心点的方向关系。 (2)无指向标的地图: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确定方向。①确定中 心地点,②以中心地点为中心画十字坐标,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标注东西南北,③指出各点与中心点的方向关系。 (3)经纬网的地图:①确定中心地点,②以中心地点为中心沿经纬线画十字坐标,按经纬线方向标注东西南北(“横纬竖经”)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③指出各点与中心点的方向关系。 3.野外方向的判定: (1)指南针定向:磁针指向南北方(2)北极星定向:夜空中面对北极星的方向为北方(3)太阳定向:太阳东升西落 三、比例尺: 1.公式 2.比例尺概念:把地表各种地理事物按照一定比例缩小后表示在地图上,这个比例 即比例尺。表示地理事物缩小的程度。(比例尺是一个比,没有单位)

3.三种表示方式:数字式、文字式、线段式。 4.比例尺三种形式的转化:①数字式转成文字式要加单位,一般比例尺中的1表示 图上1厘米,实际距离用千米表示;②文字式转数字式时,厘米化千米去5个0,千米化厘米加5个0,没有单位;③转线段式时单位一般写千米。 5.比例尺大小的比较:比例尺分子均为1,故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 越大,内容越简略;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即 “图幅大小相同时,尺大围小内容详,尺小围大内容略”。 四、图例和注记 1.图例: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 2.注记:地图上的文字说明及标明山高海深的数字 第二单元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课本16—27页)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形状和大小:三个基本数字①地球平均半径6371千米(“庐山起义”);②地球赤道周长:约四万千米(“坐地日行八万里”);③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真实形状为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历史上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航行的航海家是葡萄牙的麦哲伦; 二、地球仪 1、纬线、经线比较: 经度和纬度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最全面最详细)

七年级上册生物学复习提纲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一,生物的特征 1.应激性: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2生长和繁殖 3新陈代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进行呼吸。 4.生物还具有其他特征。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二.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1.生态系统:生物和生物生活的环境,构成了生态系统。|(如一片森林,一块草地) 2.生物圈:(1)范围:大气圈下层、整个水圈、岩石圈上层 (2)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3、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形态、生理、分布的因素称为生态因素。 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4、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分、土壤、温度、湿度等。 6、生物因素:指的是生物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 同种生物之间:互助、斗争不同种生物之间:捕食(最普遍)、合作、寄生、竞争。 7、生物都能适应环境。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如拟态,保护色,警戒色) 8、生物既适应环境,也影响和改变环境。如:蚯蚓松土,沙地植物防风固沙 9、生物学发展过程中的四个重要事件: (1)林奈(分类学之父)与生物分类:界、门、纲、目、科、属、种 (2)达尔文与生物进化论。 (3)哈维与血液循环的发现。 (4)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沃森和克里克; 10、生物学的研究方法:观察、调查、分类、比较、文献、实验等方法。 14、实验法是生物研究的主要方法。 举例: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方法是:对照实验。 实验方案中一般只设一个变量因素,每一个变量因素应该设置对照,如光照与黑暗,潮湿与干燥;影响实验的其他因素应该相同 第二单元细胞 显微镜的构造。见书33页。 使用显微镜的方法步骤:1、取镜和安放2、对光3、放置玻片4观察5收放 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倍数×物镜倍数 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越大,细胞数量越少,视野越暗。 光线过强时:小光圈,平面镜;光线过弱时:大光圈,凹面镜 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除病毒外的大多数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生物根据细胞数量可分为: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衣藻)和多细胞生物 3.动植物细胞都有的三个基本结构:(见课本42页)

2018年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提纲

七年级上地理复习提纲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课本1——10页) 1、地球的形状:球体。 2、生活中说明地球是球形的自然现象:(1)海边看到远处帆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 (2)月食现象等 3、能说明地球大小的数据: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极半径为6357千米); 最大周长是4万千米; 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 4、经纬线特点:(经纬线判别:一般情况,横纬竖经) 5、主要的经线:本初子午线(0°)、180°。主要的纬线:赤道、北回归线(23.5°N)、南回归线(23.5°S)、 北极点(90°N)、南极点(90°S) 7、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赤道(0 O) 8、利用经纬网定位。 要会判断某点的经纬度及两点相对位置(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运动形式分自转和公转) (课本11——15页)

2、 地球上的五带 划分依据:根据不同纬度地带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不同,划分为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5个热量带。 有阳光直射现象的地区:热带——即南北回归线之间(23.5 O N~23.5 O S ); 有极昼极夜现象的地区:寒带(北寒带和南寒带)——即南极圈(66.5 O S ) 以南、北极圈(66.5N O )以北 四季分明的地区:温带(北温带和南温带)——即回归线和极圈之间 第三节 地图的阅读 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课本16——28页) 1、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单位必先统一) ※根据使用目的正确选择地图:(课本19页) 比例尺的大小与所示区域的范围和内容详略程度的关系:图幅相同时,比例尺越大,范围越小,表示的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范围越大,表示的内容越简略(“大小详,小大略”) ※阅读方向:(1)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一般指向正北 (2)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3)一般地图:面向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地形图的判读 ※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陡缓的关系:等高线稀疏,表示坡度缓。等高线密集,表示坡度陡。(“密陡疏缓”) ※观察右图据等高线的特点判断山体的不同部位: ☆山峰 ☆陡崖:等高线重叠的部分(如右图E 处) ☆山脊: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数值低的地方凸出;(如右图F 处) ☆山谷: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数值高的地方凸出(如右图D 处) (区分山谷山脊的方法:看等高线凸出方向数值变化 “低脊高谷”); ☆山谷处易形成河流,图中D 处形成河流,河流走向为自西北向东南。 3、(课本27页)陆地表面5种地形类型:平原(海拔一般低于200米,地形平坦,分层设色地形图上一般用绿色表示)、高原(海拔高于500米,外围较陡、内部和缓)、山地(海拔高于500米,具有耸立的山峰)、盆地(四周高、中间低)、丘陵(海拔一般在200—500米之间,地势起伏较大) 4、地形剖面图相较于分层设色地形图和等高线地形图能更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课本29—44页)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1、地球上七分是海洋(71%)、三分是陆地(21%) 2、看下图和课本最后一页世界地形图熟记各大洲和大洋的相对位置,能在空白图填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七大洲:(面积由大到小记忆口诀:“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亚洲(面积最大)、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跨经度最广)、欧洲、大洋洲(面积最小) F

初一地理主要知识点汇总

初一地理主要知识点汇总 一、地球和地图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个球体。 ②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 航行。 ③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2.纬线和经线 ①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纬线是不等长的,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②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经线是等长的。 3.纬度和经度 ①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最大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②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 ③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⑥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 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4.地球的运动 ①地球运动绕什么转方向周期产生的自然现象 自转地轴自西向东约24小时昼夜交替 公转太阳自西向东一年形成四季 ②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春——秋;夏——冬) ③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北寒带(66.5°N--90°N)、北温带(23.5°N--66.5°N)、热带(23.5°N--23.5°S)、南温带(23.5°S--66.5°S)、南寒带(66.5°S--90°S) 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 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④低纬:0°--30°;中纬:30°--60°;高纬:60°--90° ⑤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逆时针方向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顺时针方向转。 5.地图 ①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②比例尺类型:线段比例尺、数字比例尺 ③比例尺大小的判断:分母愈小,分值愈大,是大比例尺;分母愈大,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知识点总结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上地理复习提纲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课本1——10页) 1、地球的形状:球体。 2、生活中说明地球是球形的自然现象:(1)海边看到远处帆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 (2)月食现象等3、能说明地球大小的数据: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极半径为6357千米); 最大周长是4万千米; 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 4、经纬线特点:(经纬线判别:一般情况,横纬竖经) 纬线经线 纬线经线

5、主要的经线:本初子午线(0°)、180°。主要的纬线:赤道、北回归线(23.5°N)、南回归线(23.5°S)、北极点(90°N)、南极点(90°S) 6、经纬度的划分和半球划分:

分赤道以南为南纬(用 “S”表示); 2、纬度向北递增为北纬 N, 纬度向南递增为南纬 S。 本初子午线以西为西经 (用“W”表示) ; 2、经度向东递增为东经 ( E ), 经度向西递增为西经 ( W ) 半 球 划 分 赤道是南北半球的 分界线、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 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20 O W和160O E组成的经线 圈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20 O W向东到160O E为东半 球(20 O W—0 O—160O E); 20 O W向西到160O E为西半 球(20 O W—180 O—160O E)7、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赤道(0 O)

8、利用经纬网定位。 参照《地理填充图册》第12页第十题、十一题,要会判断某点的经纬度及两点相对位置(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运动形式分自转和公转)(课本 11——15页) 1、地球的自转 2.地球的公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