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的四大定律

藏地出家师父开示:因果的四大定律


有些师兄可能刚刚进入佛门,甚至有些还没有皈依,那么我们该如何学习、了解与自身解脱利益息息相关的业因果规律?不必担心,藏地雪域高僧,文殊菩萨的真实化身宗喀巴大师早就考虑到了这一点,为了帮助初学者学习,宗喀巴大师依据经论把业因果的道理总结归纳为四点:业决定、业未造不遇、业已造不失、业增长广大。其中的每一点都会令我们受益匪浅,认真学习后一定会对大家的人生产生极其重大的正面影响。

下面首先来看业决定。

1.业决定

什么叫业决定?佛陀在经典中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一切人、事、物,包括我们的身体、思想、性格以及家庭、工作、社会、自然环境,甚至整个宇宙,这一切唯一是由众生的业力所决定,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其他的作者。

世界上没有所谓的偶然,也没有所谓的运气,现在所感受的每一个安乐——哪怕是在炎热的夏天喝了一杯饮料、吹来一丝凉风的安乐,也完全来自于我们以前所造的善业;而现在所感受的每一个不幸、痛苦、难受和纠结也全都是由往昔所造的恶业引起的。

以六道总体而言:假如恶业成熟,众生就会下堕三恶道,即地狱、饿鬼、旁生;善业成熟的众生会投生在人道或天道。即使是同一道众生,由于往昔各自所造的业力差别,所感受的苦乐也不尽相同:比如现在中国有十几亿人口,但根本找不到命运、苦乐、遭遇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因为他们以前在因地时所造的业有差别。即使是同一个人,由于他往昔既造过善业,也造过恶业,这一世的遭遇也会苦乐交杂:假如恶业比较多,那这一世感受的痛苦就会比较多;反之,这一世感受到的快乐就会相对多一些。

因此,轮回中的一切都是由业因果决定的,丝毫不差。知道了这个道理,我们就可以对人生做一些规划。上师曾说过:修行其实就是通过正确的方式来获得安乐。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个正确的方式:想要希求什么样的果报,只要把握住因就可以了。

就像在代数中,想要得到什么样的Y值,取决于对应自变量X的值。同样在世间法上,如果我们希求庄严的相貌,就要好好修安忍;如果希求财富圆满,就要广修布施,好好供养上师三宝或布施贫苦众生;如果想要健康长寿,就要爱护其他生命,多多放生等等。

不仅是世间圆满,出世间的成就也依赖于因果。在座的师兄里肯定有很多都是发了菩提心的大乘菩萨,而成就佛果的因就是在愿菩提心的摄持下,广修六度万行,圆满福慧二种资粮;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因就是往生四因;很多人对

密法很有信心,想要即生证悟大圆满,这也要把因做好才行,即好好修加行、积资净障,更重要的是增上对上师的信心,获得上师的意传加持才能证悟大圆满;再比如要生起菩提心,就要好好地观修四无量心;要生起出离心,就好好地思维四外前行……总而言之,业因果是不虚的,丝毫都不会空耗。一份耕耘才有一份收获,天上不可能无缘无故掉下馅饼。

因此,我们应当放下所有的侥幸和怀疑心,踏踏实实地在因上努力,果上随缘。而因缘一旦具足,就算我们不希求果报,它也会自然产生;而倘若没有造作相应的因缘,即使再怎么强求,果报也不会产生。所以我们应当记住那句古话: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2.业未造不遇。

简单来说,如果前前没有造一个业,后后就绝对不可能遇到它的果报。由此我们便可以放松下来,不必担心自己会遭到不公平的待遇——因为如果我们往昔没有伤害过任何一个众生,那无论走到哪里,即使有成千上万手持利刃的敌人也不可能伤得到我们;如果以前(不仅这一世,还有前世)从未对别人说过恶语、离间语、妄语,那何时何地都不可能有人说我们哪怕一句坏话;如果以前从未偷盗过别人的东西,即使晚上连门都不关也不会丢一分钱。

有这样一个公案:明朝嘉靖年间,仪征县生意人金某经营着一家当铺。有一段时间,镇上来了群盗贼将富人们洗劫一空,唯独金某的当铺平安无事。当地官员非常纳闷,于是便怀疑金某和盗贼有所串通。盗贼被捕后,官府询问他们与金某是否同流合污,盗贼们说:“不是我们不去偷他,而是偷了几次都没成功,每次都发现他屋顶上有金甲神守卫,根本不敢动手。”官员不太相信,找来金某的邻居询问,发现确实是事出有因:平时镇上其他商人做生意都缺斤少两,只有金某是出入公平;而且他还为了贫穷的人专门在冬天免去寒衣,夏天免去暑衣的利息,年年如此。官员恍然大悟,便对金某赞赏有加。

从因上看:其他商人欺诳顾客、缺斤少两,造了偷盗的业,即欺诳不予取的业;而金某不仅出入公平,丝毫没造偷盗的业,还布施穷人广造善业。后来镇上来了盗贼,其他富人全部被抢劫,这是他们所造恶业的果报成熟了;而金某没有造这样的恶业,所以盗贼去偷时,显现上有金甲神在守卫着,结果只有他家平安无事。也许金某没有其他商人的精明算计,但业因果的天平是最精确的,不会偏袒任何人,宽厚善良的金某正是凭着他所积累的福报才感召到这样的结果。

如前所说,业因果未造不遇,没有造业就绝不会感果。反过来,我们现在感

得了某种遭遇,说明以前肯定造过这样的业因。知道这个道理后,当我们遇到逆境和不如意时,没必要再去怨天尤人,认为都是别人导致自己受到了损失。

其实,我们一直都是自己对自己负责。古人有句话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当不如意或所求不得时,我们应向自身找问题。这样自省:是以前造的恶业成熟,才感召了如今的恶果;若是以前没有积累相应的福报,那再怎么求也求不到。接下来应该生起惭愧心,好好忏悔自己的业障,积德行善、立足当下,未来才可能是一片光明。即使暂时处于顺境,一切春风得意比别人都好,也没必要心生傲慢,而要意识到这只是自己往昔所造的些许善业成熟了而已,没什么可骄傲的。假如不居安思危继续积德行善,一旦福报享尽,等待我们的就是往昔所造的无量恶业现前,那时再想改变就很难了。

大家现在有福报能拥有暇满人身,还能来到扎西持林圣地,应该珍惜当下的福报。以福培福才能得到幸福安乐,这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

3. 业已造不失。

我们所造的业会被完整无缺地记载到阿赖耶识中。一旦记载下来,无论经过多长时间,只要没有强大的外力干扰,业永远都不会自动消失,等到因缘成熟时一定会成熟果报,这就叫业已造不失。下面来看释迦牟尼佛时代的一个案例。

佛陀成道后,舍卫城的琉璃王带领他的军队来攻打释迦族人。当时释迦牟尼佛也希望能解救自己的族人,显现上几番阻止却都没成功。佛陀座下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有点看不过去,特别想解救释迦族人,因此向佛祈请,希望以神通力来救助他们。然而佛陀告诉他:虽然你有神通,但众生的业力是无法改变的。目犍连尊者不甘心,以神通力把五百释迦族人放在自己吃饭的钵里,再举到天上。等到战争结束,目犍连尊者高兴地和佛陀说:我已经保护了五百个释迦族的人,请佛陀您看。结果往钵里一看,五百个释迦族人已全部变成血水。于是众弟子向佛陀祈请,询问其背后的因缘。

原来,往昔释迦族人曾是一群渔夫,每天以捕鱼为生,杀害了很多鱼类。有一天他们捕到了两条大鱼,将它们系在了柱子上。这两条大鱼辗转翻跳,特别痛苦,当时它们就发愿:现在这些渔夫无故杀死我们,愿将来我们也要无故杀死他们。以此业力成熟,那两条发了恶愿的大鱼转生为琉璃王和他的大臣渔夫所杀的其他鱼类则转生为他们的军人。当时释迦牟尼佛投生为一个渔夫的小孩,他看到两条大鱼跳来跳去感到很滑稽,发出了笑声。以此业力,即便佛陀已经成佛,还是要感受头痛的果报;假如他现在没有成

佛,以此业力也会被杀。

由此可见,即使很久以前造下的业,也不会无缘无故失坏。一旦业力成熟定然会显现果报,就算是功德圆满的佛陀和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也没有丝毫改变的余地。

其实,每个人都会习惯性地保护自我。在遭遇不幸之前,我们会侥幸地认为不幸是属于别人的,不会落到自己身上,这实际上是自欺欺人和自我安慰。每个人都处于无边的业海之中,无始以来因为贪嗔痴造下了无量无边的业,在轮回中一直流转到现在。这些罪业就像一颗颗炸弹,当下就深埋在我们的阿赖耶识中,等待引爆的时机。而当因缘一旦成熟,果报就会显现,这些罪业随时都有可能把我们炸得粉身碎骨。

这样有人又会说:佛教是宿命论,看来只能等待命运的安排、业力的成熟了。其实并非如此,业因果毕竟是因缘造就的有为法,而既然是有为法就可以改变。怎样改变?只要积聚与之相违的因缘、力量就可以。虽然造了很多恶业,但我们可以依止四种对治力进行忏悔,将未来会显现的果报逐渐减轻;而忏悔的力量如果够强,便可以完全清净罪业。即使果报成熟,如果我们能够随缘顺受,知道这都是自己往昔的业力所感召的,然后在还能承受之时积极地忏悔业障、行持善法,这样慢慢地果报就会消失,终究会苦尽甘来。

一方面,我们现在面对、经历的一切遭遇都是业力显现;另一方面,当下的每一个身语意其实都是改变的缘起和契机。如果不修行并通过忏悔改变缘起,还是一如既往地重复以前的行为和习惯,以贪嗔痴来造作伤害自他的恶业,那也可以说命运是注定的,是自己不愿去改变。因此,命运定与不定真正是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

历史上有个非常著名的公案:明朝的袁了凡先生早年遇到一位高人,把他一生的命运算得一清二楚,比如在哪年参加考试、考中第几名,哪年能当上县令等等都预测了出来,而且后来全都一一应验。于是袁了凡便觉得,既然一切都已命中注定,那就只能等待着命运的安排了此残生了。后来,由于往昔福报因缘的显现,他遇到了云谷禅师。禅师告诉他“命自我立,福自我求”,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袁了凡听后非常开心,发愿一定要改命,不再做命运的奴隶。他深刻地反省自己,精进断恶修善,后来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他的命运果然发生了改变,本来高人算他命中没有儿子和功名,而且寿命非常短,但后来他却得了儿子、考中了进士,而且还延寿二十一年。

可以看到,只要足够精进勇猛、坚持不懈,在即生中命运就会发生如此重大的改变。其实不仅是世俗的命运

,只要发心恳切、踏踏实实地依教奉行并精进实修,转凡成圣、即生成佛也都有可能。就像历史上非常著名的米拉日巴尊者,他前半生以强烈的嗔恨心杀害了很多人,但后来他产生了非常强烈的悔恨心,依止了玛尔巴上师。经过长期苦行,精进修行正法,尊者最终不仅清净了往昔所有的恶业,而且还即生成就了佛果。因此,佛法不是宿命论,而是最根本、究竟、彻底的改变命运之法!它可以使人从凡夫转变为佛陀。

以上介绍了业已造不失的道理,并且遣除了一些宿命论的疑惑。

还有人会问:都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为什么有些人一直造恶却活得很潇洒,而善良之人一生行善却命运多舛?这是因为造业和感果之间需要一段时间。好比我们今天播下了种子,不能奢望明天就得到收获;而当果树的主人在享用美味果实时,我们也不会去质疑他:这两天没看到你种树,为什么你现在却有果子吃?因为我们知道他之前已经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同理,我们看到造作恶业的人在享福,那是因为他以前布施的善业成熟了,目前在享受前世的善果;当未来福报耗尽后,他也一定会承担现在造恶的果报。同样的道理,善良的人受苦是在承受以前造下的恶果。像这样,如果我们不能了知前后的因果相续,片面地单拿出其中一段来看,肯定会觉得很迷惑。

4.业增长广大。

业并非静止不变,在我们的心相续中会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每分每秒都在增长(比如松树的种子会长成参天大树)。因此,即使非常微小的善恶业经过不断增长,最终的果报也会变得非常巨大:比如在佛前供一朵花、一杯水,其果报成熟时就会产生极其广大的善果;反之,即使造了很微小的恶业,未来也会因此而感受不可思议的痛苦。

比如我们去餐馆吃饭点了一盘虾。假如其中有二十只虾,在一顿饭的时间里我们就伤害了二十条生命。在经典中佛陀曾说:杀害一个有情的性命,要以五百世的代价去偿还。那么杀一只虾,就要五百世投生为虾被别人宰杀;二十只就要偿还一万多世。仅这一顿饭功夫,还不算桌上其它众生的生命,我们就把一万世的命运全部塑造好了。

因为业是增长广大的,如果我们不谨言慎行、仔细取舍因果就会造下无量无边的罪业。有一个公案:曾经有个人非常贫穷,一次他听说城里有人在举行婚礼,就想去凑凑热闹。因为家里很穷,就只带了一把豌豆准备向新娘抛撒。没想到路上遇到了佛陀,看到佛陀庄严的身相后,对佛陀产生了很大的信心,于是随手就把豌豆欢喜地供养给了佛陀。其中有四粒豌豆落到了佛陀的钵中,有

两粒接触到了佛陀的胸口。后来,仅以四粒豆落到佛陀钵中的异熟果报,他转生为南瞻部洲的转轮王,统治了四大部洲八万年;两粒豆接触到佛陀的胸口,其中一粒的果报是成为四大天王的主尊八万年,另一粒的果报是在三十三天与帝释天平起平坐、执掌王政。

可以看出:这个穷人没什么好供品,只有一把豌豆,而且原本是要撒给新娘的,只不过偶遇佛陀后临时改了主意,因此他的发心其实也不强。但仅以此微小的善业却获得了享受帝王、天王的福报,令无数人羡慕不已。估计很多人奋斗终生的成果连他的亿万分之一也达不到。

由此可见,依靠佛法僧不可思议的加持力,以三宝作为殊胜对境来行持善法可获得无量的福报;反之如果我们造了恶业,欠下了业因果“账”,这个“高利贷”是很难还清的。

从前有位年轻的比丘看到一位老比丘过河的样子非常滑稽可笑,便随口说了一句:你刚才过河的样子真像一只猴子。仅仅因为这一句话,后来他五百世变为猴子,付出了如此大的代价。其实,我们的命运正在被当下的身语意所塑造着。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即使非常微小的善业,我们也应当尽心尽力去成办;即使是微不足道的恶业,我们也要尽心尽力去断除。

如果因为烦恼、业力现前一不小心造下了恶业,也要立即忏悔。因为业一直在不断增长,如果不及时忏悔,就会越来越难以对治,最终果报成熟时,一定会带来不可思议的痛苦。

前面简要介绍了业因果的四个道理。业因果的力量不可思议,为了自己和他人今生来世的安乐,大家一定要生起断恶修善的定解。善业和恶业的标准是什么?上师在著作中说:从长远来看,能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安乐的结果和行为叫善业;反之就是恶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