胺碘酮联合缬沙坦治疗阵发性房颤的临床观察

胺碘酮联合缬沙坦治疗阵发性房颤的临床观察
胺碘酮联合缬沙坦治疗阵发性房颤的临床观察

阵发性房颤的动态心电图分析

阵发性房颤的动态心电图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风湿性心脏病阵发性房颤患者的动态心电图特点,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4月至2010年4月收治的80例风湿性心脏病房颤患者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资料,总结风湿性心脏病阵发性房颤患者的动态心电图特点。结果:风湿性心脏病阵发性房颤77.00%是由房早诱发,诱发房颤的房早联律间期平均为:372.8±40.8ms,未诱发房颤的房早联律间期平均为:431.6±435.3ms,诱发房颤的房早联律前周期平均为:831±105ms,未诱发房颤的房早联律前周期平均为:715±101ms。结论:风湿性心脏病的阵发性房颤多由房早诱发,且能够引起房颤的房早的联律间期较不能引起房颤的房早联律间期更短,诱发房颤的房早联律前周期较未诱发房颤的房早的联律前周期更长。 【关键词】阵发性房颤;风湿性心脏病;动态心电图 房颤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病,阵发性房颤又是风湿性心脏病较为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倂发症,房颤是导致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发生血栓的重要原因,目前对其发病机制还不明确[1]。我们对风湿性心脏病倂阵发性房颤的80例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以探讨风湿性心脏病阵发性房颤的动态心电图特点,为临床的诊断治疗提供参考,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06年4月至2010年4月收治的80名风湿性心脏病阵发性房颤患者,男性48名,女性32名,年龄从37岁至69岁不等,平均年龄45.2岁±7.3岁。所有患者均经心电图及临床表现确诊为风湿性心脏病阵发性房颤。 1.2方法 动态心电图分析仪为MEIGAOYI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分析仪。每个患者进行正常的日常生活,每位患者监测时间设定为24小时,通过人机对话方式进行信号分析,对异位的QRS波群要进行确认。我们把房颤时间持续在30秒以上者且能自行终止的房颤定义为阵发性房颤。根据动态心电图检测结果统计如下指标:每位患者发作阵发性房颤的次数、每次房颤发作的持续时间、诱发房颤的所有异位心律次数,包括由房早诱发次数、房速诱发次数、房扑诱发次数及室早诱发次数;诱发房颤的房早联律间期及房早联律前周期和未诱发房颤的房早联律间期及房早联律前周期。 1.3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 表示, 作t检验, 以p<0.05 为差异有显

胺碘酮治疗心房颤动

胺碘酮治疗心房颤动 不让天使流泪发表于: 2009-5-25 02:49 来源: 临床药师网 美国波士顿Beth Israel Deaconess医学中心心脏科 "临床治疗学"栏目的报道形式是以一个包含某种治疗建议的小病历开头。文章随后讨论此临床问题和这种疗法给患者带来益处的机制。作者对与该疗法相关的主要临床研究、临床应用情况以及可能的不良反应进行综述,同时介绍现有的相关正式指南。最后作者以自己的临床建议结束全文。 一名73岁的男性患有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高血压和慢性肾功能不全,因反复发生房颤、心室率在80~90次/分就诊。他的症状包括气短和乏力。他在近1年内发生过两次房颤,每次发作时,电复律可明显改善其症状。他的超声心动图显示对称性左心室肥厚,有舒张功能不全的证据。他使用的药物包括华法林和美托洛尔(25mg,2次/d)。他被转给一位心脏专业医师,这位医师建议其口服胺碘酮控制心律。 临床问题 房颤是临床实践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目前约200多万美国人患有此病,预计到2050年,患病人数将增至1000万1。房颤可以是阵发、自行缓解的,也可以是持续性的,需要进行心脏复律。房颤极少是一个一次性事件,但预期房颤会在不可预知的情况下复发。85%的患者在心律失常发作之初有症状,包括心悸、呼吸困难、乏力和胸痛,但症状常常在患者接受控制心律或心率的治疗后消失2。与房颤相关的病残率和死亡率,与这些症状以及血流动力学和血栓栓塞性并发症相关。维持窦性心律的策略并未显示可降低总死亡率或脑卒中的危险,但是可改善患者的功能贮备和生活质量3-5。控制心律的策略没能降低患者死亡率的部分原因,是用于维持窦性心律的治疗方法有毒性6。 图1胺碘酮的电生理作用 正常窦性心律时(图A),心肌的激动始于窦房结,产生协调一致的除极波阵,除极波通过双侧心房(箭)到达房室结和特殊传导系统(绿色)。房颤(图B)由起源于肺静脉区域的心房过早去极化(红色星号)触发,以不规则和不同步的方式传播(箭)。由此引发的心室激动不规则(见心电图记录)。胺碘酮(图C)有几种电生理效应。其中对控制房颤的最重要作用是对钾通道的阻滞作用。阻滞钾通道可减慢心肌的复极化,从而延长动作电位和不应期。除极波更容易遇到无反应的心肌区,因此阻止了激动的扩散。虽然从心电图上看,动作电位延长对心室肌的影响最明显(QT间期延长),但实际上其对心房也有相似的作用。 病理生理学和疗效 房颤的实际发病机制很可能是存在一个发出自主激动的局部起源和(或)一系列小的折返环7。房颤由心 房过早去极化触发,常常起源于肺静脉的肌组织, (上接D1版)或左房的其他结构,或在较少的病例中起源于右房8。一些临床因素如高血压、高龄和充血性心力衰竭,以及复发性房颤本身,都可引起心房的结构性改变,包括扩张和纤维化9。这种类型的机械性重构促进了房颤的发生和持续。正常情况下,心房和肺静脉肌细胞的不应期在心率快时发生适应性缩短,心房的连续快速电激动也可导致上述心肌细胞丧失正常适应性,此过程称为电重构10。 房颤造成的血流动力学后果主要起因于丧失房室同步化,但是也可能起因于心率快和心室反应不规则9。有舒张顺应性受损(如左心室肥厚)临床综合征的患者,最容易出现功能恶化和症状,由于(房颤时)心房在心室充盈过程中的作用缺失,因此,这些患者也最可能从恢复窦性心律中获益。 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抑制房颤的确切机制仍不清楚11。胺碘酮(及其活性代谢产物去乙胺碘酮)可阻滞钠、钾和钙通道。它也是相对强的非竞争性的α和β受体阻滞剂,但无具有临床意义的负性肌力效 应9,11。在快速心率下,钠通道阻滞作用增强12。 电生理检查可证实这些通道阻滞效应的后果。最重要的是,阻滞钾通道可减慢复极化过程,导致动作电位时程延长和心肌组织的不应性增加。这有延长QT间期的作用(图1)。胺碘酮对于预防实验诱发的心房 电重构也有独特的效果13。

房颤治疗综述

房颤治疗近十年进展 摘要: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生率是所有其他心律失常总和的2倍,并且其发生率及流行范围逐年增加[1],发生于总人口的0.2%。房颤导致心率加快,从而出现一系列症状,更有甚者会出现心衰。另外,房颤时心房出现无效泵血,血液停滞在心房内产生血栓,这些血栓可以脱落形成栓子导致脑卒中。因此,房颤是卒中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在老年人中。 关键词:心房颤动病机分析治疗进展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生率是所有其他心律失常总和的2倍,并且其发生率及流行范围逐年增加[1],发生于总人口的0.2%,在年龄大于60岁的老年人中,其发生率高达4% [2]。 房颤的临床表现为: 1.心悸―感到心跳、心脏跳动紊乱或心跳加快体力疲乏或者劳累 2. 眩晕――头晕眼花或者昏倒 3. 胸部不适――疼痛、压迫或者不舒服 4. 气短――在轻度体力活动或者休息时感觉呼吸困难 房颤的主要原因 1.心血管系统病变 (风湿性) 心瓣膜疾病 高血压性心脏病 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三尖瓣返流) 窦房结疾病 2.非心原性疾病 肺部疾患

甲亢 中毒:酒精、咖啡 3.“孤立性”房颤 青年患者 30% 房颤的发生机制:多发子波学说心房基质的不均一性,引起多子波折返激动,要求:心房内同时存在3个以上的微折返环。 房颤的诱发因素: ?快速发放冲动的心房病灶 -房扑或房速的蜕变 房颤分为阵发性(发作通常≤7天,能自行终止)、持续性(通常)>7天,不能自行终止)及永久性(转复失败或不宜转复)房颤三类。 房颤对患者的危害在于:(1)快速心室率如果长期持续,容易增加心脏负担,引起左室功能损害、心室腔的扩张、心力衰竭。(2)房颤时心房血流缓慢,容易形成心房内血栓,血栓栓塞是严重的合并症[3]。房颤过去多发生于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近年来非瓣膜病房颤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其中没有器质性心脏病证据者不在少数。房颤的治疗是针对房颤本身对患者的危害,控制心室率、预防血栓栓塞和减轻症状。治疗方法有两种:(1)复律并维持窦性心律;(2)控制心室率同时抗凝治疗。一般情况下,对每一次发作并且持续时间短于24h的房颤,选用复律治疗(包括药物复律和直流电复律),这一选择已成为共识[4]。问题在于,对于持续性的房颤治疗原则数十年来都基于经验,并无权威性的临床试验数据支持[5],由此而来,在房颤治疗方法上出现了至今无法统一的分歧。 1 维持窦性心律 对于房颤的患者,恢复并维持窦性心律能明显地改善血流动力学,提高左室射血分数和心输出量,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和发生率,减轻心律失常的相关症状,并能减少抗凝药物的

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治疗

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治疗 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可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或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后者称为特发性房颤。按其发作特点和对治疗的反应,一般将房颤分为三种类型:能够自行终止者为阵发性房颤(paroxysmal AF);发作持续48h以上未能自行转复而需要药物或非药物干预后才能转复的称为持续性房颤(persistent AF);经治疗也不能终止的房颤(发作持续≥7天)为永久性房颤(permanent AF)。本文主要介绍阵发性房颤的治疗。 一、发作时的处理 (一)一般处理:如处理原发疾病,心电监测,必要时吸氧,给予镇静剂。 (二)急性转复的适应证:阵发房颤转复的适应证为:主要是可影响血流动力学的房颤或房扑,如合并旁道逆传型预激综合征、肥厚梗阻性心肌病、急性心肌梗死以及其他心室率特别快的房颤或房扑。 (三)急性转复的方法:以上情况临床状态一般比较紧急,故电转复是迅速有效的方法,转复后血流动力学情况往往能迅速改善。电转复前一般无法进行充分的药物准备。如果病情相对稳定,可试用药物转复。静脉给普罗帕酮、依布利特、多非利特、胺碘酮终止房颤可能有效。有器质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的患者首选胺碘酮,没有器质性

心脏病者可首选Ic类药(如普罗帕酮)。近年有报道用普罗帕酮 450-600mg顿服终止房颤发作,成功率较高,但首次应用最好在住院或有心电监护的条件下进行。在药物效果不好或出现血压下降,症状加重等情况时,应尽快电转复。 (四)控制心室率:对大多数快速阵发房颤或房扑可只进行心室率的控制,心室率减慢后病人的症状减轻,血流动力学状态改善,经常可以自行转复。心功能正常者可用β阻滞剂、钙拮抗剂、地高辛。对常规控制室率措施无效或有禁忌时可考虑用静脉胺碘酮。心功能受损(LVEF<40%)时可考虑地高辛、地尔硫卓、胺碘酮。预激伴房颤/房扑若考虑药物治疗时,可用普罗帕酮、索他洛尔,普鲁卡因胺、胺碘酮、氟卡胺,不可用钙拮抗剂、腺苷、β受体阻滞剂或洋地黄。 二、阵发房颤的慢性治疗 (一)预防发作:维持治疗的目的是减轻症状,预防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是否能预防栓塞不详。阵发房颤有明显症状,转复后复发,能耐受抗心律失常药治疗者可以考虑维持窦律。治疗目标与持续房颤的复发有所不同,即使有发作,但频率减少,持续时间缩短,症状减轻即可。器质性心脏病(特别是风湿性心脏病),年龄,左房扩大是复发的预示因素。应注意纠正可逆性病因,对首次发作或频率很少的发作可不必用药。对"孤立性"房颤,可先试用β受体阻滞剂,然后可首选Ic类药与莫雷西嗪,除此之外亦可选索他洛尔、双异丙吡胺、氟

房颤AF

房颤 本词条由提供内容并参与编辑。 (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随着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不断增加,75岁以上人群可达10%。房颤时心房激动的频率达300~600次/分,心跳频率往往快而且不规则,有时候可达100~160次/分,不仅比正常人心跳快得多,而且绝对不整齐,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房颤患病率的增长还会与冠心病、病和等疾病的增长密切相关,未来50年房颤将成为最流行的心血管疾病之一。 常见症状 心悸,眩晕,胸部不适,气短 专家解读

基本信息 又????称 规范词:心房颤动 英文别称 atrialfibrillation;Af 就诊科室 心内科 常见症状 心悸,眩晕,胸部不适,气短 传染性 无 病因 房颤常见的病因包括病、冠心病、心脏外科手术、瓣膜病、、心、先天性、肺、等等,与饮酒、精神紧张、水电解质或代谢失衡、严重感染等有关;此外还可以合并有其他类型。 分类 房颤分类的定义没有统一,按持续时间可以分为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通常认为阵发性房颤指能在7天内自行转复为窦性心律者,一般持续时间小于48小时; 持续性房颤指持续7天以上,需要药物或电击才能转复为窦性心律者;永久性房颤指不能转复为窦性心律或在转复后24小时内复发者。 按有无基础心脏疾病分为病理性房颤(房颤同时伴有其他基础心脏疾病)和特发性房颤(临床检查无基础心脏疾病)。特发性房颤往往发生在年龄较轻者,多数小于50岁,特发性房颤有时也称孤立性房颤。 临床表现 1.心悸

感到心跳、心脏跳动紊乱或心跳加快,体力疲乏或者劳累; 2. 头晕眼花或者昏倒; 3.胸部不适 疼痛、压迫或者不舒服; 4.气短 在轻度体力活动或者休息时感觉呼吸困难;此外有些病人可能没有任何症状。 房颤时心房丧失收缩功能,血液容易在心房内淤滞而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可随着血液至全身各处,导致(脑卒中)、肢体(严重者甚至需要截肢)等。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高危因素包括以前有栓塞病史、病、、冠心病、心衰、左心房扩大。 检查 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可初步诊断房颤,但确诊需要心电图检查;对于房颤短暂发作难以捕捉到的患者,需要进行动态心电图等检查。 治疗 1.治疗原则 (1)恢复窦性心律?只有恢复窦性心律(正常心律),才能达到完全治疗房颤的目的,所以对于任何房颤病人均应该尝试恢复窦性心律的治疗方法。 (2)控制快速心室率?对于不能恢复窦性心律的房颤病人,可以应用药物减慢较快的心室率。 (3)防止血栓形成和脑卒中?房颤时如果不能恢复窦性心律,可以应用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形成和脑卒中的发生。 对于某些疾病如、急性、药物所致的房颤,在祛除病因之后,房颤可能自行消失,也可能持续存在。 2.药物治疗 目前药物治疗依然是治疗房颤的重要方法,药物能恢复和维持窦性心律,控制心室率以及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 转复窦性心律(正常节律)药物:对于新发房颤因其在48小时内的自行复窦的比例很高(24小时内约60%),可先观察,也可采用普罗帕酮或氟卡胺顿服的方法。房颤已经持续大于48小时而小于7天者,能用静脉药物转律的有氟卡胺、多非利特、普罗帕酮、伊布利特和胺碘酮等,成功率可达50%。房颤发作持续时间超过一周(持续性房颤)药物转律的效果大大降低,常用和证实有效的药物有胺碘酮、伊布利特、多非利特等。 控制心室率(频率控制)的药物:控制心室率可以保证心脏基本功能,尽可能降低房颤引起的心脏功能紊乱。常用药物包括:

胺碘酮治疗房颤效果

胺碘酮治疗房颤效果 心脏方面出现问题是非常严重的,不管是大病还是小病,都会对我们造成非常严重的伤害,甚者可能回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所以治疗心脏方面的疾病,大家一定要多加小心,选择一种可靠的有效的方法治疗,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胺碘酮治疗房颤效果怎么样?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房颤是临床实践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目前约200多万美国人患有此病,预计到2050年,患病人数将增至1000万1。房颤可以是阵发、自行缓解的,也可以是持续性的,需要进行心脏复律。房颤极少是一个一次性事件,但预期房颤会在不可预知的情况下复发。85%的患者在心律失常发作之初有症状,包括心悸、呼吸困难、乏力和胸痛,但症状常常在患者接受控制心律或心率的治疗后消失。 与房颤相关的病残率和死亡率,与这些症状以及血流动力学和血栓栓塞性并发症相关。维持窦性心律的策略并未显示可降低总死亡率或脑卒中的危险,但是可改善患者的功能贮备和生活质量。控制心律的策略没能降低患者死亡率的部分原因,是用于维持窦性心律的治疗方法有毒性。

ECG检查就是常规十二通道心电图检查,因为房颤是一种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只能通过心电图检查表现出来。所以你在吃药之前以及吃药的过程中必须定期做心电图,一是来评价用药后的反应,心律失常有没有纠正或者有没有改善,二是指导继续用药! 胺碘酮用来治疗房颤,必须在心内科专业医生的指导下用药,自己不能随意用药! 房颤通过药物可以控制,但是复发的可能性非常大,对于快房颤,一般常用的就是用胺碘酮注射液静脉使用注射泵按照一定的剂量与浓度推注24小时,看有没有转为窦性心律的可能,如果没有,就停止注射,改用口服用药。 还有一种治疗方法就是射频消融术,是一种电生理治疗的方法,是通过微创的方法治疗,费用比较昂贵,好像得6万以上吧,一般得做3次左右才能彻底治愈!

胺碘酮在各类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中的用法

胺碘酮在各类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中的用法 2016-03-10 心在线用药参考 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的一类疾病,虽然射频消融和器械治疗已取得长足的进步,但药物治疗仍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胺碘酮作用广谱,适应证多,是抗心律失常药物中的一枝独秀,但临床使用不规范的问题较为常见。下文为您盘点了胺碘酮在各类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中的常用方法。 1.室上性心动过速 当经刺激迷走神经仍无法终止,或伴有器质性心脏病应用腺苷、维拉帕米、地尔硫?等药物 存在禁忌证时可改用胺碘酮。 常用150mg加入20ml葡萄糖,10min内静脉注射,若无效后10?15min可重复静注150mg。完成第一次静脉推注后即刻使用1mg/min,维持6h;随后以0.5mg/min维持18h。第一个24h内用药一般为1200mg,最高不超过2000mg。终止后即停止用药。 2 .房性心动过速 对于持续性房速,普罗帕酮、胺碘酮可终止房速。胺碘酮负荷量5mg/kg ,0.5?1h 静脉输注,继之以 50mg/h 静脉输注。 3. 房颤 快速心室率和心律不齐易导致房颤患者出现严重的血流动力学紊乱和临床症状,因而,快速 心室率的房颤患者常需要积极控制心室率。 对于合并左心功能不全、低血压者应给予胺碘酮或洋地黄类药物。可使用胺碘酮5mg/kg ,静脉输注1h ,继之50mg/h静脉泵入。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房颤患者,控制房颤心室率首选静脉胺碘酮,用药方法同上。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新发房颤或症状明显者、且不存在转律的禁忌证,可考虑进行复律治疗(包括电复律和药物复律)。为提高电复律的成功率和防止房颤复发,若时间允许,推荐复律前给予胺碘酮,用法同上。 采用药物复律时,对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新发房颤患者,推荐静脉应用胺碘酮。5mg/kg ,静脉输注1h,继之以50mg/h静脉泵入。可以持续使用至转复,一般静脉用药24?48h。若短时间内未能转复,拟择期转复,可考虑加用口服胺碘酮(200mg/次,每日3次),直至累 积剂量已达10g。 4. 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与房扑 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房扑可以使用普罗帕酮或胺碘酮(方法同房颤),但效果一般不理想。若应用一种药物后效果不好,不推荐序贯使用其他药物或联合用药,而应使用电复律。 5. 血液动力学稳定的单形室速

急诊房颤患者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急性房颤(指阵发性房颤)的处理原则是:一. 控制心室率,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二.. 恢复窦性心律,减少房颤复发,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发生。三.治疗原发病和纠正诱发因素。 1.常用于控制心室率的药物有: ①首选洋地黄类药物,西地兰0.4mg+5%GS 10~20ml 10分钟内缓慢静注。(注意:预激综合症合并房扑、房颤者忌用。),控制不满意者可以重复给药,将心室率控制在100~120bpm以下。 ② 钙离子阻断剂,地尔硫卓10mg+5%GS 10~20ml 10分钟内缓慢静注,无效者10分钟后可再注射一次。然后以10-15 mg /h速度静脉维持对房颤快速心室率的控制安全、有效。 ③ 维拉帕米5~10mg+5%GS 20ml,10分钟内缓慢静注,无效者10分钟后可再注射一次。 2.控制心室率同时转复窦性心律的药物: ①胺碘酮.首次150mg静脉注射,10分钟推完,然后以1mg/分钟速度静脉维持6小时,随后18小时以0.5mg/分钟速度静脉维持,第一个24小时内总量不超过2.2g,超过48小时房颤转复者改为口服胺碘酮,第一周600mg/d, 第二周400mg/d,然后以200mg/d长期维持。同时注意抗凝。 ②普罗帕酮.70mg+5%GS 20ml,10分钟内缓慢静注,无效者10~15分钟后可重复一次,总量不宜超过210mg。 3. 同步直流电复律: 当心室率快,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对药物治疗不敏感时,应立即进行同步直流电复律,能量选择100~200焦耳(单相波)、选择70~100焦耳(双相波),复律后应用胺碘酮或奎尼丁维持窦律。 3.预防房颤血栓栓塞并发症: 大多数阵发性房颤可以在24小时-48小时之内自行转复或经静脉药物、同步直流电处理后转复复为窦性心律。48小时之内的复律治疗不需抗凝。48小时之内经复律治疗,仍未能转复者按持续性房颤进行抗凝。房颤持续72小时以上,有可能发生血栓栓塞,尤其既往有栓塞史、左房内有血栓、人工机械瓣置换术后均主张长期正规抗凝治疗。在复律之前的3周及成功复律后4周应用华法令抗凝,保持INR 2.0~3.0,预防发生血栓栓塞并发症。对孤立性房颤、血栓栓塞低危患者、老年人或有出血危险的病人,可以选用阿斯匹林(200~300mg/日)等抗血小板凝聚。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诊疗方案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朱文锋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脉来数而时一止,止无定数。自觉心悸,或快速,或跳动过重,或突发突止。呈阵发性,可伴胸闷不适,心烦寐差,颤抖乏力,头晕等症。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老年人心房颤动诊治中国专家建议(2011)》(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2011年)。 (1)临床特点:指持续时间<7天的房颤,一般<48 小时,多为自限性。 (2)辅助检查: ①心电图:可见窦性心律心电图和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心电图。 ②动态心电图:可见窦性心律心电图和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心电图。 ③超声心动图:可见心房扩大、瓣膜关闭不全、瓣膜狭窄、左室收缩功能下降等。 (二)证候诊断

1.气阴两虚证:心中悸动,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短气,咽干,口干烦躁。舌红少苔,脉细数或促。 2.心虚胆怯证:心悸怔忡,善惊易恐,坐卧不安,恶闻声响,多梦易醒。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弦而促。 3.痰热内扰证:心悸,睡眠不安,心烦懊恼,胸闷脘痞,口苦痰多,头晕目眩,胸闷或胸痛。舌红,苔黄腻,脉滑而促。 4.气虚血瘀证:心悸怔仲,气短乏力,胸闷心痛阵发,面色淡白,或面唇紫暗。舌质暗淡或有瘀斑,脉促或结代。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气阴两虚证 治法:益气养阴,复脉安神。 推荐方药:炙甘草汤加减。炙甘草、生姜、桂枝、太子参、生地黄、阿胶、麦门冬、麻子仁、大枣、柏子仁、莲子心等。 中成药:生脉饮、稳心颗粒等。 2.心虚胆怯证 治法:益气养心,安神定悸。 推荐方药:安神定志丸加减。生龙骨、生牡蛎、紫石英、琥珀粉、合欢皮、酸枣仁、远志、茯神、茯苓、白术、石菖蒲、麦冬等。 3.痰热内扰证 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方案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气阴两虚证:心中悸动,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短气,咽干,口干烦躁。舌红少苔。 (二)心虚胆怯证:心悸怔仲,善惊易恐,坐卧不安,恶闻声响,多梦易醒。舌质淡红,苔薄白。 (三)痰热内扰证:心悸,睡眠不安,心烦懊恼,胸闷脘痞,口苦痰多,头晕目眩,胸闷或胸痛。舌红苔黄腻。 (四)气虚血瘀证:心悸怔仲,气短乏力,胸闷心痛阵发,面色淡白,或面唇紫暗。舌质黯淡或有瘀斑。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心悸 1.严密观察心率、心律、呼吸、面色、血压等变化。重症患者遵医嘱持续心电监护。患者出现呼吸不畅、面色苍白、大汗或自觉濒死感时,报告医师并留置静脉通路,遵医嘱予吸氧、药物治疗,配合做好急救工作。 2.心悸发作时,卧床休息,取舒适体位,尽量减少搬动患者;病室保持安静,避免噪音干扰,减少探视。 3.遵医嘱中药泡洗。 4.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关元、气海、膻中、足三里、太溪、复溜、内关、三阴交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肺、肾、神门、皮质下等穴;伴失眠者可配交感、内分泌等穴。 6.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神门、心俞、肾俞、三阴交、内关等穴;伴汗出者可加合谷穴。 (二)胸闷胸痛 1.密切观察胸闷胸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遵医嘱监测心率、心律、脉搏、血压等变化。绝对卧床休息,遵医嘱给予氧气吸入。出现异常或胸痛加剧、汗出肢冷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遵医嘱用药,并观察服药后症状缓解程度。 2.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心俞、膈俞、脾俞、肾俞、内关、膻中等穴。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神门、交感、内分泌、肾等穴。 4.病情稳定时可遵医嘱中药泡洗。 5.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内关、神门、心俞、膻中等穴。 6.遵医嘱艾灸治疗,取心俞、膈俞、膻中、足三里、内关、气海等穴;气虚血瘀者,给予隔姜灸,取心俞、膻中、关元、气海等穴;也可给予艾条灸,取足三里、内关等穴。气阴两虚、痰热内扰病证者慎用此方法。 (三)气短乏力 1.卧床休息,限制活动,减少探视。 2.加强巡视和生活护理,做好患者安全防护。 3.遵医嘱中药泡洗。 4.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内关、神门、关元、气海等穴。

心房颤动的规范化治疗(完整版)

心房颤动的规范化治疗(完整版)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之一,其导致的脑卒中及体循环栓塞事件、心功能不全等严重不良后果,常可危及生命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房颤的规范化治疗至关重要。本文结合《2016 ESC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develop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EACTS》及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发表的《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 -2018》及近期房颤领域的研究进展,就心房颤动的规范化治疗进行概述,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1.房颤的非药物治疗 1.1电复律 伴有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的房颤,不论房颤时间、类型首选直流电同步电复律。电复律较药物转复成功率高,患者需镇静或麻醉。非血流动力学障碍,房颤持续时间不明或超过48 小时,目前仍推荐复律前抗凝治疗3周,复律后抗凝4 周的“前3后4”抗凝方案。如果经食道超声(TEE)检查排除左心房血栓,可进行即刻电复律。如果TEE检查确诊血栓,应再抗凝进行治疗≥3至4 周,复查TEE确定血栓消失后再行电复律。若仍存在血栓,不建议电复律治疗。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需紧急复律的房颤患者,

不应因启动抗凝而延误复律时间。如无禁忌证,应尽早应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或NOAC,同时进行复律治疗。 建议 Ⅰ类:①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房颤患者(证据级别B);②有症状的持续性或长期持续性房颤患者(证据级别B)③预激综合征旁路前传伴快速心室率的房颤患者(证据级别C)。 Ⅱa 类:电复律前使用胺碘酮、氟卡尼、伊布利特或普罗帕酮增加电复律成功率并预防房颤复发(证据级别B)。 1.2经导管射频消融(RFCA) 应在经过充分培训、有经验的中心进行房颤射频消融,维持窦性心律的效果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左心房/左心耳血栓是房颤导管消融的绝对禁忌证。患者年龄、左心房大小、房颤类型、房颤持续时间、有无二尖瓣反流及其程度、有无基础心血管疾病及其严重程度、术者经验等因素均是可影响导管消融的效果。左心房直径>55 mm、心房肌纤维化、房颤持续时间过长和伴有明确器质性心脏病而未完全纠正者,是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率的影响因素。 建议

胺碘酮治疗心房颤动临床分析

胺碘酮治疗心房颤动临床分析【关键词】胺碘酮心房颤动临床 心房颤动快速房性心律失常比较普遍,一般多见于患有器质性心脏病老年群体,作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症之一,是仅次于早搏的心律失常。统计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成倍的增加。根据临床表现病程长短可分为阵发性、持续性和永久性三大类型。我院在2003年5月至2004年5月以胺碘酮治疗心房颤动取得了明显疗效,本文对采取的病例样本进行总结分析。 1 病例与治疗方法 1.1 病例样本 表1 患者病例样本统计(略) 选取心房颤动患者病例样本共26例,如表1所示,男14例,女12例,年龄最大67岁,最小40岁,平均年龄52岁。临床体格检查分析后,进一步通过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诊断,确诊为房颤。入选标准:阵发性心房颤动18例,每周至少发作2次,每次至少持续30分钟,或每日发作数次,每次持续数分钟以上,持续性房颤8例,持续发作不超过半年。冠心病9例,慢性肺心病5例,原因不明7例。

所有病例均排除离子紊乱原因所致心律失常,排除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异常。按NY-HA心功能分级:

Ⅰ级5例,Ⅱ级14例,Ⅲ~Ⅳ级7例。 1.2 治疗方法与评价 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时,不用其它抗心律失常药物,先经静脉注射胺碘酮150㎎,对未转窦性心律的患者,使其口服胺碘酮0.2g,每日分3次口服。在应用1周后改为口服0.2g,每日分2次口服。再应用1周后减为0.2g,每日分1次口服。以后每日0.1~0.2g;长期口服维持治疗。用药期间监测心电图,每日1次,QT间期>0.5秒需要慎重,在某些情况下可酌情减量,必要时需要停药。 通过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治疗效果。治疗过程中动态心电图监测3~4天,对结果进行汇总和评价。大致分为三个评价标准:①显效:经过治疗后,使持续性房颤转为并维持窦性心律或变为偶有发作的阵发房颤的样本认为显效;②有效:经过治疗后,使持续性房颤转为阵发性房颤认为有效;③无效:经过治疗后,达不到上述标准的样本认为无效。 2 结果与分析 治疗结果显示,2周内复律成功达20例,成功率达到76%。未能转窦性心律的患者6例。随访1年显效者16例,占60%,有效5例,总有效率76%,无效率24%。心电图显示Q-T间期有不同程度延长,但减量后能逐渐恢复。长期服药有3例诉有消化道反应。有1例出现

胺碘酮抗心律失常治疗指南

胺碘酮在心律失常中的应用 1.胺碘酮的药理作用 胺碘酮是多通道阻断剂,可表现出I -W类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电生理作用。包括①轻度阻断钠通道②阻断钾通道③阻断L 型钙通道,抑制早期后除极和延迟后除极④非竞争性阻断a受体和B受体,扩张冠脉,增加血流量,减少心肌耗氧量,扩张外周动脉,降低外周阻力。 胺碘酮药代动力学的最大特点是吸收慢,半衰期长,且个体差异大。胺碘酮的电生理作用主要表现在抑制窦房结和房室交界区的自律性,减慢心房,房室结和房室旁路传导,延长心房肌,心室肌的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延长旁道前向和逆向有效不应期。2.胺碘酮在房颤中的应用 多中心临床试验证明,在心肌急性缺血或急性心梗或心功能障碍时,其他抗心律失常药属于禁忌,胺碘酮并不增加重症心血管病的死亡率,也未促使心功能恶化,使之成为重症情况合并房颤的首选药物。 2.1 胺碘酮转复房颤当房颤导致急性心衰,低血压,心绞痛恶化,或心室率难以控制,尤其是房颤经房室旁道前传引起的快速心室率时,应立即实施复律。 影响或决定房颤复律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其病程。七天上下是划分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的界限,无论是七天以上或以内,胺碘酮都是充分证实有效的转复药物。在重症心血管病合并房颤,I类及部分川类药物相对禁忌使用,胺碘酮可作为首选复律药物。 2.2 胺碘酮用于房颤后维持窦律 2.2.1 胺碘酮在房颤复律后维持窦律的效果 多数抗心律失常药物在6-12 个月时能够保持窦律者不及50%而胺碘酮仍有50%-70%可以维持。国内临床经验表明,对房颤往往只需较小剂量即可保持窦律,如200mg 隔日1次或200mg/d,每周5天。若是应用某个维持剂量仍有发作,可以适当短期增加剂量,以后给予新的维持量。用药期间如果仅有偶尔发作,发作时频率不快,持续时间不长,不应视为失败,可继续原剂量维持。 2.2.2 控制房颤发作或控制心室率的选择 AFFIRM试验明确指出对于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控制房颤发作并不比控制心室 率更好,控制心室率还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2.3 胺碘酮控制房颤心室率 房颤不能转复或无需复律时,应将心室率控制到合理范围,首选药物是B -阻断剂或钙拮抗剂。心功能降低时洋地黄最为合适。胺碘酮虽也可降低房颤的心室率,但长期应用可能有一定副作用,而且与华发令等药物有相互作用,推荐类别为u b 2.4 胺碘酮治疗房颤的进展 研究表明,胺碘酮与B-阻断剂合用,心脏死亡,心律失常及猝死相对危险均较单用其一明显降低,已使用B —阻断剂的患者,发生房颤需加用胺碘酮,无需停用B —阻断剂。伊贝沙坦与胺碘酮合用预防房颤复发的临床试验发现,两者合用可使维持窦律者明显增多,未发房颤者的生存率明显高于复发者。 3胺碘酮在快速室性心律失常中的应用 3.1 胺碘酮用于快速室性心律失常的急性治疗 静脉胺碘酮的适应症为控制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单形性室速,不伴QT间期延长得多形性室速,和未能明确诊断的宽QRS波心动过速。在严重心功能受损的患者,胺碘酮优于其他抗心律失常药。本药的主要功效是预防复发,这种作用可能需要数小时甚至数

急性心衰治疗原则(建议收藏)

循环系统 1、急性心衰治疗原则 端坐位腿下垂强心利尿打吗啡血管扩张氨茶碱激素结扎来放血激素,镇静,吸氧2、心原性水肿和肾原性水肿的鉴别 心足肾眼颜, 肾快心原慢.心坚少移动,软移是肾原. 蛋白。血.管尿,肾高眼底变。心肝大杂音,静压往高变. 第一句是开始部位,第二句是发展速度,三四句是水肿性质,后四句是伴随症状."肾高"的”高”指高血压,"心肝大”指心大和肝大. 3、冠心病的临床表现 平时无体征,发作有表情,焦虑出汗皮肤冷,心律加快血压升,交替脉,偶可见,

奔马律,杂音清,逆****,第二音。 4、心力衰竭的诱因: 感染紊乱心失常过劳剧变负担重贫血甲亢肺栓塞治疗不当也心衰 5、右心衰的体征:三水两大及其他 三水:水肿、胸水、腹水两大:肝肿大和压痛、颈静脉充盈或怒张其他:右心奔马律、收缩期吹风性杂音、紫绀 6、洋地黄类药物的禁忌症: 肥厚梗阻二尖窄急性心梗伴心衰二度高度房室阻预激病窦不应该 7、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治疗: 刺迷胆碱洋地黄,升压电复抗失常(注:“刺迷"为刺激迷走神经) 8、继发性高血压的病因:

两肾原醛嗜铬瘤、皮质动脉和妊高 (注:“两肾”-—肾实质性高血压、肾血管性高血压;“原醛”——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瘤”-—嗜铬细胞瘤;“皮质"——皮质醇增多症;“动脉”——主动脉缩窄;“妊高”-—妊娠高血压) 9、心肌梗塞的症状: 疼痛发热过速心恶心呕吐失常心低压休克衰竭心 10、心梗的并发症: 心梗并发五种症动脉栓塞心室膨乳头断裂心脏破梗塞后期综合症 11、心梗与其他疾病的鉴别 痛哭流涕、肺腑之言 痛——心绞痛;流——主动脉瘤夹层分离;

心电散点图及逆向技术对阵发性房颤的快速诊断

心电散点图及逆向技术对阵发性房颤的快速诊断 武求花1 龚春2 武洪林3 郭云霞 1 (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1心电学科,江苏 常州213002;2心血管内科;3影像科) 〔摘要〕目的 探讨综合Lorenz 散点图、时间散点图及逆向技术对诊断不同负荷量阵发性房颤(PAF )的优越性。方 法 回顾性分析PAF 57例,根据发生的不同负荷量分成3组, A 组31例,0<负荷量≤20%; B 组15例,20%<负荷量≤50%; C 组11例,50%<负荷量<100%。根据Lorenz 散点图的形态特征分为扇形、伞形、蘑菇形、感叹号形及多分布形5种类型,分析各类型各自的散点图特点及其在3组中的分布情况,结合时间散点图及逆向技术分析PAF 的散点图特征。结果 5种类型出现 率分别为扇形22.80%、 伞形29.82%、蘑菇形12.28%、感叹号形8.77%及多分布形26.32%,以伞形最多见。扇形在C 组最多见(76.92%);感叹号形仅见于A 组。伞形和蘑菇形能明确表达PAF 的Lorenz 散点图特征,多分布形、感叹号形需结合逆向技术可诊断PAF , 扇形需同时结合时间散点图及逆向技术可得出诊断。不同负荷量PAF 的Lorenz 散点图有其独特的图形特点,配合时间散点图及逆向技术可准确判断PAF 的起止时间和发作负荷量。结论Lorenz 散点图对诊断不同负荷量PAF 有一定 优势, 但不能表达其发生的时间信息,而时间散点图能清晰表达节律与时间的关系,两者互相补充、彼此印证,再运用逆向技术, 可对PAF 进行快速诊断,提高了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效率和准确率。〔关键词〕动态心电图;Lorenz-RR散点图;时间-RR间期散点图;阵发性房颤;逆向技术 〔中图分类号〕R540.4+1;R541.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202(2019)02-0263-05;doi :10.3969/j.issn.1005-9202.2019.02.003 第一作者:武求花(1971-),女,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心电技术的临床应 用研究。 阵发性房颤(PAF )是突发突止、持续时间短(发作 时间<7d )的一种心房颤动〔1〕 , 医生通常选择24h 动态心电图作为首选检查项目〔2〕 。动态心电图分析软件对 于宽QRS 形态的室性异位搏动检出率有独特优势,但对于窄的室上性早搏检出率是运用RR间期的提前百 分比来实现, 而PAF 发生时因RR间期绝对不规则,经常被归为室上性早搏的编辑模版, 难分彼此。本文运用Lorenz-RR散点图(Lorenz 散点图)与时间-RR间期散点图(时间散点图)及逆向技术相结合的方法, 快速识别不同发作时间的PAF ,为临床提供更快更准确的心电诊断技术。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2016年1 9月在江苏大学附属 武进医院、 经动态心电图诊断为PAF 的患者57例,男27例,女30例,年龄60 91〔平均(74.1?8.1)〕岁;合并高血压30例(52.63%)、 脑梗死17例(29.82%),冠心病9例(15.79%), 糖尿病9例(15.79%),甲状腺功能亢进2例(3.51%), 肾功能不全3例(5.26%),电解质紊乱6例(10.53%)。 1.2检测仪器采用美国DMS 公司十二导联24h 动 态心电图仪, 记录时间≥22h ,软件可以自动绘制出全部心搏的Lorenz 散点图及时间散点图。 1.3散点图构成及逆向技术①Lorenz 散点图构成: 在相邻的RR间期中,以前一个RR间期(RRn )为X 值,后一个RR间期(RRn +1)为Y 值,用非线性混沌方法连续跟踪作图, 自动构成24h 心电散点图。②时间散点图构成:以RR间期为纵坐标, 以R波出现的时间为横坐标, 形成以时间为顺序的RR间期散点趋势图。③逆向技术:在散点图的分析界面,任意选择一个或数 个点集, 逆向追踪形成该点集的实时心电缩略图〔3〕 。1.4心电散点图独立诊断要点〔3〕 Lorenz 散点图诊断 要点:①窦性心律:呈棒球拍形并沿45?线分布, 其细端靠近坐标系原点, 粗端指向远侧。②房颤:呈扇形,沿45?线对称分布。③室上性和室性早搏,是二、三分布或多分布图形。为了便于描述,分别于X 轴及Y 轴1000ms 处作垂直线,两线相交,将单象限图区划分为4个区域,从左下原点开始,按照逆时针方向分别定义为一 四区。时间散点图诊断要点:①致密波浪形细实线代表窦性心律点集。②下缘低位且平直、 宽条带代表房颤点集。③早搏的时间散点图有分层现象:近低层(NS-粉红色或NV-绿色)、中间层(NN-黑色)、上层 (SN-黑色)分别代表早搏联律间期、窦律周期、代偿 间期〔4〕 。 根据Lorenz 散点图图形特征分为扇形、蘑菇形、伞形、 感叹号形、多分布形;根据PAF 发生的不同负荷量(即房颤发生的时间量/总记录时间量的百分比)分成3组,A 组31例,0<负荷量≤20%;B 组15例,20%<负荷量≤50%;C 组11例, 50%<负荷量<100%;比较3组· 362·武求花等心电散点图及逆向技术对阵发性房颤的快速诊断第2期

老年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分析

老年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09-05-05T15:42:11.827Z 来源:《中国医药卫生》杂志供稿作者:汪桂花余利[导读] 汪桂花余利 乐山市中区人民医院(四川乐山 614000)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阵发性心房颤动(阵发房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老年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120例的临床诊断和治疗过程。结果 120例中有基础心脏疾病96例(90.9%),冠心病72例(60%)和高血压病14例(12.3%),83.4%病例有明确诱因可寻,其中各种感染11.2%,疲劳紧张56.9%,饮酒3.3%,其他如发作性眩晕、排便及外伤等引起的占12.0%,16.6%患者无明显诱因。阵发性房颤发作后经休息及去除诱因能自行转律的占13.5%,使用抗心律失常药后转复的占65.7%,其中用洋地黄控制心室率后自行恢复窦律的26例(27.2%),用乙胺磺呋酮转复的30例(25.2%),用倍他乐克和安定转复的13例(10.8%),洋地黄与乙胺碘呋酮合用转律的10例(8.33%)。结论老年人阵发房颤的病因是多样的,房颤易在机体受不良刺激时发作,对老年患者如房颤伴有明显症状,心室率快,尤其表现如心功能不全者,应注意观察并及早治疗。 【关键词】〖HTSS〗阵发性心房颤动 [中图分类号]R54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0-5734(2008)01-0002-02 Old age paroxysmal atrium tremor clinical analysis.[WTBZ]Wang GuiHua.YuLi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leshan carltral (sichuan 614000)【Abstract】 Purpose Explore the Old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 ation (paroxysmal at rial fibrillation), the clinical features 。 Methods Retrospect ive analysis of elde rly patients with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in 120 cases of clinical diagno sis and treatment process Results 120 cases in 96 cases of hea rt disease have a basis, accounting for 90.9 %, 72 cases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60%) and hyper tension in 14 cases (12.3%), 83.4 % of cases there is a clear incentive to be fo und, of which 11.2%a variety of infections, fatigue tension 56.9%, 3.3%alcohol, such as paroxysmal vertigo, and defecation, and other trauma caused by accountin g for 12.0%, 16.6% in patients with no significant incentive.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after the attack by the rest and be able to remove the incentive to transfer their accounts for 13.5 % of the law, the use of anti-arrhythmic drugs after the turn of the complex accounting for 65.7%, digitalis used to control v entricular rate on its own after the restoration of sinus rhythm of 26 cases , A ccounting for 27.2%, and third-methyl-furosemide to resume the 30 cases, account ing for 25.2% metoprolol and stability to the resumption of 13 cases, accounting for 10.8% and digitalis Amiodarone Law to the combination 10 cases, accounting for 8.33%. Conclusion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in the el derly is a variety of causes, easy to atrial fibrillation in the body by stimulating the non-perfo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